第一篇:考试小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1.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基础。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基础是生产目的论和价值实现论。
2.采购企业着手决定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大致特征和数量的阶段是生产资料购买决策过程中的(C)
A.确定产品规格 B.认识需要 C.阐明总体要求 D.确定订货
3.市场营销组合理论的提出。4P:产品、地点、促销、价格。
4.企业选择和确定目标市场的基础和前提是在综合比较、分析。(市场细分)5.宏观营销环境和微观营销环境。微观营销环境指那些与企业有双向运作关系的个体、集团和组织。包括营销渠道企业、客户、竞争者、公众。宏观经济环境指会对企业营销活动造成市场机会或环境威胁的主要社会力量,包括人口、经济、自然、技术、政治、法律、文化等。6.职权、身份、地位、说服力都属于。(D)
A.环境因素 B.组织因素 C.个人因素 D.人事因素
7.消费者市场购买和消费的基本计量单位主要是指个人和。(C)
A.企业 B.经济组织 C.家庭 D.公司8.人的购买动机来源。内在条件:内在需要;外在条件:诱因。9.企业的投资报酬率计算。(指通过投资而应返回的价值,企业从一项投资性商业活动的投资中得到的经济回报,投资报酬率=营业利润÷营业资产(或投资额))
10.公共关系与广告的不同之处。(1)广告需要购买媒体的时间或空间并使用其传播企业想传递的品牌,产品等信息;而公共关系则无需为媒体的报道支付酬金。
(2)企业公关活动是通过新闻发布等手段来吸引媒体给予报道,至于媒体报道什么内容将由媒体决定,也就是说,广告要支付费用,控制广告的传播内容;而公共关系不支付费用,也不能控制媒体报道的内容。
11.几种类型的定价方法的了解。(成本导向定价法、需求导向定价法、竞争导向定价法)12.在产品生命周期中,各阶段时应采用的广告策略。
(1)引入期。教育性广告
(2)成长期。揭示产品新特新(3)成熟期,强调品牌
(4)衰退期。数量减少,强调忠诚。13.某企业选择仓库设置地点时,使仓库尽可能接近运量大网点,从而使较大运量的商品走相对较短的路程。这种方法被称为(C)
A.重心法B.最大运量法C.最小运距法D.最小运费法
14.不同的促销工具对购买者知晓、了解、信任和订货等不同购买准备阶段的作用是不同的,了解他们的差异。15.在某一特定时期内,不同的人或家庭至少一次展露在媒体计划下的数目称为(B)
A.展露的频率B.展露的送达率C.展露的影响D.加权展露数
16.企业销售人员在访问推销过程中可以亲眼观察到顾客的反应,并揣摩其心理,不断改进推销陈述和推销方法,最终促成交易。这说明人员推销具有(C)A.公关性B.针对性C.灵活性D.复杂性
17.企业为了使预期的销售定额得以实现,还要采取相应的鼓励措施,其中最为常见的是(C)
A.奖金B.旅游C.佣金D.销售竞赛 18.在市场营销专业化组织类型中,产品型组织形式的优点是(c)
A.能有效协调各种市场营销职能B.注重整体观念
C.能避免权责不清和多头领导的矛盾D.产品经理能获得足够的权威
19、处于(C)的产品,可采用无差异性的目标市场营销策略。
A、成长期 B、衰退期 C、导入期 D、成熟期
20、(C)调查是为了解市场中出现的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而进行的专题调查。
A、探测性 B、描述性 C、因果性 D、预测性
21、密集增长战略。
该战略主要是在现有的业务范围内,寻找机会进行发展 ①市场深入,也较市场渗透;②市场开发;③产品开发
22、多元化增长战略。
如果原来的经营框架已无法开展,或有更好的机会,可考虑发展与目前业务无关但有较强吸引力的业务。①同心多角化—面对新市场、新顾客,以原有技术、特长和经验为基础增加新业务。②水平多角化—针对现有市场和现有顾客,采用不同技术增加新业务,这些技术与企业现有能力没有多大关系。③综合多角化—企业以新业务进入新市场,新业务与企业现有的技术、市场及业务没有联系。
23、产业用品渠道一般不包括(C)A、批发商 B、代理商 C、制造商 D、零售商
24、产品价格低,其营销渠道就应(B)。
A、长而窄 B、长而宽 C、短而窄 D、短而宽
25、选择中间商的几种不同分销策略。
26、下列各项中,(C)不属于产品整体范畴。
A、品牌 B、包装 C、价格 D、运送
27、对现有产品的品质、款式、特点或包装等作一定的改进而形成的新产品,就是(B)新产品。
A、仿制 B、改进 C、换代 D、完全
28、在成本费用核算中,总成本费用与总产量之比称为(B)。
A、边际成本 B、平均成本 C、平均固定成本 D、平均变动成本
29、价格弹性。
30、在投标定价中,应以(C)时的价格为最佳报价。
A、成本最低 B、目标利润最高 C、中标概率最大 D、预期利润最大
31、在衰退期,可采用(C)定价的方法。A、撇脂 B、渗透 C、驱逐 D、满意
32、工业产品的促销方法。人员推销,销售促进生产,公共关系。
33、(A)推销结构规定每一个推销员专门负责某一地区的推销。
A、区域 B、产品 C、顾客 D、复式
34、(D)是立足于国内生产的国际营销方式。
A、许可证贸易 B、国际合资经营 C、在国外装配生产 D、间接出口
35、市场营销组织的类型。
职能型组织,地区型组织,产品(品牌)管理型组织,市场管理型组织,产品/市场管理型组织。
36、(D)市场的需求具有鲜明的可诱导性。
A、产业 B、中间商 C、政府 D、消费者
1.一般来说,(BC)的产品成熟期较长,衰退过程也较缓慢。
A.高科技B.消费者偏好相对稳定C技术相对稳定
D.新潮产品E.科技发展快,消费者偏好经常变化
2.新产品开发的模式。新产品构思、筛选、产品概念的形成于测试、初拟营销规划、商业分析、新产品研制、市场试销、商业性投放。
3.国际市场营销中,服务商品市场包括的产品与部门有(BCDE)
A.金融保险 B.交通运输C.文化娱乐 D.商业服务E.教育培训
4.常见的产品多样化策略。
5.影响消费者市场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消费者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市场营销因素。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个体因素主要有消费者的心理因素、生理因素、行为因素与经济因素等。
6.营业推广的特点。
7.纯粹续购型的购买决策。8.产品的包装的作用。①保护商品;②便于储运;③促进销售;④增加盈利。
1、关系营销,是以系统论为基本思想,将企业置于社会经济大环境中来考察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认为营销乃是一个与消费者、竞争者、供应者、分销商、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
2、生产者市场 指购买产品或服务用于制造其他产品或服务,然后销售或租赁给他人以获取利润的单位和个人。
3、差异性战略是把整体市场划分成为若干需求与愿望大致相同的细分市场,然后根据企业的资源及营销实力,分别为各个细分市场制定不同的市场营销组合。或者说,企业多个营销组合共同发展,不同的营销组合服务于不同的细分市场。
4、相关群体,也称为参考群体或参照群体,指一个人在认知、情感的形成过程和行为的实施过程中用来作为参照标准的某个人或某些人的集合。换言之,相关群体是个人在特定环境下作为行为向导而使用的群体。
5、市场营销,是通过创造和交换产品及价值,从而使个人或群体满足和欲望和需要的社会过程和管理过程。
6、目标市场战略,(1)无差异性营销战略:把整个市场看做一个大的目标市场,不进行细分。(2)差异性营销战略:把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需求与愿望大致相同的细分市场,以此制定不同的市场营销组合。(3)集中性营销战略:将整体市场分割为若干个细分市场后,只选择其中之一或少数为目标市场,开发相应的市场营销组合。
7、人员推销是指企业运用推销人员直接向顾客推销商品和劳务的一种促销活动。在人员推销活动中,推销人员、推销对象和推销商品时三个基本要素。前两者是推销活动的主体,后者是推销活动的客体。
8、市场营销观念是指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企业的一切计划与策略应以消费者为中心,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与欲望,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顾客需求。市场 市场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基础上的交换关系。市场的形成要素:消费者;产品或服务;交易条件。买方需求是决定性的。市场=人口+购买欲望+购买力
10.顾客满意:指顾客对一件产品满足其需要的绩效与期望进行比较所形成的感觉状态。
11.企业价值链,是指企业创造价值的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关联的经济活动的集合。12.市场营销组合是企业为了进占目标市场、满足顾客需求,加以整合、协调使用的可控制因素。4p。
13.市场营销环境是企业营销职能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和力量。
14消费者市场——个人或家庭为了生活消费而购买产品和服务的市场。
组织市场——以某种组织为购买单位的购买者所构成的市场,购买目的是为了生产、销售、维持组织运作或履行组织职能。
15市场营销信息系统是由人、设备和程序组成,它为营销决策者收集、挑选、分析、评估、分配所需要的适时准确的信息。16市场细分以消费需求的某些特征或变量为依据,区分具有不同需求的顾客群体的过程。
17市场营销调研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有关市场营销方面的信息。
18市场定位是根据竞争者现有产品在市场上所处的地位和顾客对产品某些属性的重视程度,勾画与传递本企业产品、形象的活动过程。
19产品是指能够通过交换满足消费者或用户某一需求和欲望的任何有形物品和无形服务。
20产品生命周期是指某产品从进入市场到被淘汰退出市场的全部运动过程,受需求与技术的生命周期的影响
21品牌是用以识别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的商业名称及其标志,通常由文字、标记、符号、图案和颜色等要素或这些要素的组合构成。
22市场营销渠道配合起来生产、分销和消费某一生产者的产品和服务的所有组织和个人。
23分销渠道某种产品和服务在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过程中,取得这种产品和服务的所有权或帮助所有权转移的所有组织和个人。
24窜货是指经销商置经销协议和制造商长期利益于不顾而进行的产品跨地区降价销售。
25所谓物流,是指通过有效地安排商品的仓储、管理和转移,使商品在需要的时间到达需要的地点的经营活动。
1、企业营销观念演变的原因是什么?当前我国企业特别需要树立哪些观念?答:(1)生产和交换日益向纵深发展;(2)社会、经济与市场环境的变迁;(3)企业经营经验的积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以社会长远利益为中心的观念。
2、企业定价的导向有哪些?
答:大体上,企业定价有三种导向,即成本导向、需求导向和竞争导向。
(1)成本导向定价法:主要以成本为依据的定价方法,包括成本加成定价法和目标定价法。
(2)需求导向定价法:是一种以市场需求强度及消费者感受为主要依据的定价方法。
(3)竞争导向定价法:a、随行就市定价法,按行业的平均现行价格水平定价。b、投标定价法:采购机构刊登广告或发函说明拟购品种、规格、数量等的具体要求,邀请供应商在规定的时间内投标。
3、简述你对市场生命周期理论的认识?答:产品的生命是有限的。产品销售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都对销售者提出了不同的挑战。在产品生命周期不同的阶段,产品利润有高有低。在产品生命周期不同的阶段,产品需要不同的营销、财务、制造、购买和人力资源战略。
产品生命周期注重的是某一特定产品或品牌发生的情况,而不是全部市场的演变情况,因此它描绘的不一定是市场导向的写照。当企业受到新的需求、竞争者、技术等影响时,需要一种预测市场演进过程的方法。如同产品一样,市场演进也经历四个阶段,即出现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
4、简述企业竞争者的类别。
企业的竞争者包括愿望竞争者、平行竞争者、产品形式竞争者和品牌竞争者。“愿望竞争者”指提供不同产品以满足不同需求的竞争者。“平行竞争者”指提供能够满足同一种需求的不同产品的竞争者。“产品形式竞争者”指生产同种产品,但提供不同规格,型号、款式的竞争者。“品牌竞争者”指产品相同、规格、型号等也相同,但品牌不同的竞争者。
5、企业营销的宏观影响因素有哪些?(1)人口环境,包括人口总量、年龄结构、地理分布、家庭组成,人口性别。(2)经济环境。包括收入与支出的状况、经济发展状况(3)自然环境。主要指营销者所需要或受营销活动所影响的自然资源。(4)政治法律环境。指企业市场营销的外部政治形势指国家或地方政府颁布的各项法规、法令和条例等。(5)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是“创造性的破坏力量”,具有双刃剑的作用。(6)社会文化环境:教育水平、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消费习俗、消费流行。
6、影响企业选择分销渠道的因素有哪些? 答:(1)顾客特性。渠道设计受顾客人数、地理分布、购买频率、平均购买数量以及对不同促销方式的敏感性等因素的影响。(2)中间商特性。考虑执行不同任务的中间机构的优缺点,在成本、可获得性和提供的服务三方面对中间商进行评估。(3)竞争特性。受竞争者使用渠道的影响。(4)企业特性。体现在A、总体规模,整体规模决定市场规模、客户规模以及强制中间商合作的能力。B、资金实力。资金实力的强弱决定了哪些市场营销职能可由自己执行,哪些给中间商执行。C、产品组合。产品组合的宽度越大,与顾客直接交易的能力越大;产品组合的深度越大,使用独家专售或选择性代理商就越有利。D、渠道经验。过去的渠道经验会影响渠道的选择。E、营销政策。
第二篇: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教案绪论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教案绪论
一、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学问
稀缺是指相对于人类多样无限的需要而言,满足需要的资源是有限的。稀缺性是对社会资源有限性状态的一种描述。
选择是指资源配置,即资源不同用途和不同产品及劳务组合的选择,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
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学问。换句话说,经济学是选择的学问。
二、表示资源配置的两个经济模型
为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涵义,介绍两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模型:
生产可能性曲线;
市场运行图。
1.生产可能性曲线及其意义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意义:
① 反映了经济学的涵义和特征;
② 说明不同的资源配置取向;(动画)
③可以说明选择的机会成本。(动画)
2.市场运行图
三、价格的作用与资源配置
1.市场经济运转靠什么?
2.价格机制是怎样实现资源配置的呢?价格机制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
3.价格机制的四大功能
四、经济学十大原理
1.经济学的表达方式
经济学可用四种表达方式:文字、几何、代数、算术。选择哪一种,取决于个人的偏好。
2.经济学十大原理
五、经济学的基本定律、基本
内容和基本问题
经济学的基本定律是理性人都无一例外地追求“给定条件下的最大化”。
MUi/Pi=λ。i=1,2,3,… n
1.经济学的基本定律
六、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工具
1.规范方法和实证方法
规范方法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 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问题和制定政策的依 据。
实证方法是排斥价值判断、描述经济过程 的分析方法。它研究现象间的联系,预测经济 行为的后果。
2.学习经济学要注意的问题
(1)前提条件
(2)防止主观性
(3)防止合成推理谬误
3.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工具
经济学家谱
绪论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讨论及思考题
1.经济学是选择的科学,它研究与人类行为相关的资源配置和利用。稀缺性:相对于人类多样无限的需要,生产满足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资源是有限的。选择性:欲望无限和稀缺资源产生了选择的必要,资源的多用途性提供了选择的可能。选择是指资源配置,即资源不同用途和不同产品及劳务组合的选择,以便更好地满足人类的需要。选择主要是解决稀缺性产生的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这三大基本问题――从而产生了经济学。
2.不能取代。利益动机、理性人假设是经济学的基本假定,理性人竞争着追求利益最大化并通过市场有序交换可以实现双赢、多赢和整个社会财富的增长。
“我从来没有看到那些假装为了公共利益而从事贸易的人做出多少好事来。”斯密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是让人们警惕披着公共利益外衣的阻碍竞争的垄断行为以及串谋说服政府、妨碍贸易的管
制行为。人的动机都是自利,自利动机借助市场可以提供更多产品和服务。市场竞争将能利用自利人性来降低价格、造福整个社会,不过,斯密对商人保持戒心,反对垄断和管制。斯密经常反复用最强烈的言辞痛斥垄断商的活动。斯密:“同行人很少聚会,但是他们会谈不是策划出一个对付公众的阴谋就是炮制出一个掩人耳目提高物价的计划。”
3.人们经常面临“有与无”的选择,例如,看电影还是上课?与张先生结婚就要拒绝王先生的求婚;买了房子就要放弃买股票。但经济生活中,人们面对得更多、更广泛的仍然是“多与少”的数量权衡取舍,:①很少有人遇到“体面穿戴+饥肠辘辘与裸体出门+鸡鸭鱼肉”的两难选择,但却常常遭遇“学习经济学的时间多了,会计学、心理学、人口学上花的时间就少了;新增加5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就要放弃本来可用于睡眠、骑车、看电视、打零工的时间”的苦恼;②是用更多的时间打工挣钱储蓄货币呢,还是少加班、干自己喜欢的事储蓄健康和快乐感受?③一国资源更多地用于大炮生产(军需品)还是更多地用于黄油(民用品)生产;④任何社会都需要在效率与平等之间进行权衡取舍,是牺牲效率、降低工作激励、追求平等,还是从效率提高、馅饼增大中逐步提高个人生活质量?
4.(1)供求状况决定价格波动并引起资源投入量的变化
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买者竞争,市场价格上升,激励企业扩大生产、增加产品供给量;同时,抑制和减少需求量。最终,形成供求均衡,价格也趋于稳定。反之亦然。
供求失衡会通过价格变化达到均衡,竞争压力会通过价格变化来释放。资源配置状态或结果表现为供求均衡且价格趋于稳定。
(2)价格变动引起资源在不同部门或产品间的流动
工资、利息、利润的变动引导劳动、资本、企业家在不同部门、行业和地区间的流进流出,租金的变动引起土地用途的变化。所以,价格最终决定了资金在各部门间的流进流出,决定了社会资源的配置,使生产者扩大规模并使其他部门的厂商把资源(资金、人力、物力)投入该种商品的生产。
一切物体的运动无不是受到地球吸引力的作用。要素和产品的流通无不是受到价格机制的作用。价格高低反映了要素和产品的稀缺程度。
5.是的。选择、机会成本、资源配置、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最小化、最大化、竞争、资源利用等等问题,都是由稀缺引出来的。
不同意。如果可以通过斗私批修减少欲望,就等于取消了欲望无限、资源稀缺假设,经济学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
控制欲望是心理学问题、减少和管理欲望是个人在经济流程之外追求幸福的方法,经济学还是依靠分工、交换、发展生产来解决稀缺性问题。参考萨缪尔森的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享受)/欲望。
6.边际的含义就是因变量关于自变量的变化率,其边际值为因变量关于自变量的导数值。例如,自变量---产量增加一个单位,因变量---收益的改变量为5个单位、成本的改变量为3 个单位,我们说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经济活动是可取的并且可以继续行动;当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时,应该减少行动;最优化水平在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经济学运用边际分析法时,要把追加的支出和追加的收入相比较,二者相等时为临界点。边际分析法是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是开启经济决策王国大门的钥匙。
练习题或案例题
1.16个小时的函数方程式为16=X+Y;18个小时的函数方程式为18=X+Y,方程式的变化在几何图形中表现为线移动。参考图4.2.当收入总额为6万元时,平均税率=(5×20%+1×50%)/6=25%;边际税率=50% 3.参考图1.
第三篇:宏观经济学考试总结
第一章
1、宏观经济核心理论
2、奥肯定律
3、经济增长与失业之间的关系
4、通货膨胀
第二章
1、国民收入核算方法(主要有3种)
2、IS曲线(结合后面的考)
第三章
1、均衡条件
2、乘数原理
3、计算题(PPT正数第2题或倒数第2题)
第四章
1、投资函数
2、IS曲线产品曲线市场
LM曲线货币市场曲线
3、以第4章课件最后一道题为根据推倒ISM曲线
4、关于曲线与财政货币的关系
5、价格增加时,曲线的移动状况
第五章
1、总需求模型
2、财政、货币对总需求的影响
第六章
1、哈罗德—多马模型以及影响因素
2、经济短期和经济长期波动的原因
3、新古典模型的方程式并对之进行解释
4、新古典影响济增长的因素
第七章
1、经济周期分为哪几个阶段
2、周期概念、类型、原因
3、通货膨胀原因
4、失业
第十章
1、财政政策具有什么功能
2、财政政策包括那些内容
第四篇: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下列那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B)。
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B.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C.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 D.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费
2、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只有(D)不是其职能。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 C.发行货币 D.为政府赚钱
3、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A)。
A.增加政府支出 B.提高个人所得税 C.提高公司所得税 D.增加货币发行量
4、“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C)。
A.一定是对的 B.一定是不对的 C.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不对的 D.以上全对
5、经济学上的投资是指(D)。
A.企业增加一笔存货 B.建造一座住宅 C.企业购买一台计算机 D.以上都是
6、中央银行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是(B)。
A.法定准备率 B.公开市场业务 C.再贴现率 D.道义劝告
7、财政部向(D)出售政府债券时,基础货币会增加。
A.居民 B.企业 C.商业银行 D.中央银行
8、如果某人刚进入劳动力队伍尚未找到工作,这属于(A)。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季节性失业
9、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劳动的供给量会(B)。
A.一直增加 B.先增加后减少 C.先减少后增加 D.增加到一定程度后既不增加也不减少
10、运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C)。
A.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 B.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 C.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息率 D.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
11、公开市场业务是指(D)。
A.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B.商业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
C.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对商业银行的贷款 D.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
12、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B)。
A.增加和利率提高 B.减少和利息率提高 C.增加和利率降低 D.减少和利率降低
13、总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的原因是(C)
A.政府支出的减少 B.货币供给量的减少 C.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D.私人投资减少
14、如果债权人预计第二年通货膨胀率为6%,这时他所愿意 接受的贷款利率为(D)。
A.4% B.5% C.2% D.6%
15、如果所有的银行都持有百分之百的准备金那么简单的货币乘数就是(B)
A.0 B.1 C.10 D.无限大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实施货币政策时,应(B D)。
A.提高法定准备金 B.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C.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D.降低贴现率
2、中央银行的贴现率的变动成了货币当局给银行界和公众的重要信号,贴现率的(A C)A.下降表现货币当局要扩大货币和信贷供给 B.下降表现货币当局要减少货币和信贷供给 C.上升表现货币当局要减少货币和信贷供给 D.上升表现货币当局要扩大货币和信贷供给
3、生产率的决定因素(A B C D)。
A.人均物质资本 B.人均人力资本 C.人均自然资源 D.技术知识
4、假如经济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受害者将是(A C D)。
A.债权人 B.债务人 C.领取固定工资者 D.持现款的人
5、GDP没有衡量下列哪些指标(A B C D)。
A.闲暇 B.厨师为家人做的饭菜的价值 C.环境质量 D.社会收入分配状况
6、美国经济中的金融机构包括哪些(A C D)
A.债券市场 B.期货市场 C.银行 D.共同基金
7、货币的职能有哪些(A B C)。
A.交换媒介 B.计价单位 C.价值储藏 D.流动性衡量
8、通货是指(A B)
A.铸币 B.纸币 C.活期存款 D.定期存款
9、经济周期包括哪几个阶段(A B C D)
A.繁荣 B.萧条 C.复苏 D.衰退
10、GDP的组成部分(A B C D)
A.消费 B.投资 C.政府购买 D.净出口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GDP 2.CPI 3.摩擦性失业 4.乘数效应 5.菲利普斯曲线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简称: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格。
GDP(Y)被分为四个组成部分: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恒等式:Y=C+I+G+NX
CPI是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的简称。是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其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消费物价指数=当年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基年一篮子的价格*100
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是由使工人与工作相匹配的过程所引起的失业。指工人寻找适合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通常认为这种失业为较短的失业持续时间。
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是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支出时引起的总需求的额外变动。如政府购买时,由于政府支出的每一美元可以增加的物品与劳务的总需求大于一美元,此时的政府购买对总需求就有一种乘数效应。乘数效应的逻辑适用于改变GDP任何一个组成部分。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表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1958年,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在英国发表文章,说明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也就是低失业的年份往往高通货膨胀,而高失业的年份往往低通货膨胀。这种关系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四、计算题(每题5分,共10分)
1、假定GDP等于10万亿美元,消费等于6.5万亿美元,政府支出为2万亿美元,预算赤字3千亿美元。计算公共储蓄,税收,私人储蓄,国民储蓄和投资。
公共储蓄 = T-G =-0.3万亿美元 税收T = 2-0.3 = 1.7万亿美元
私人储蓄 = Y-C-T = 10-6.5-1.7 = 1.8万亿美元
国民储蓄 S = 私人储蓄 + 公共储蓄 = 1.8-0.3 = 1.5万亿美元 投资 I = 国民储蓄 = 1.5万亿美元
2、一种物品:玉米。经济有足够的劳动、资本和土地生产Y = 800 蒲式耳的玉米,V不变。2008年,M= $2000, P = $5/蒲式耳2009年,美联储货币供给增加5%,增加到2100美元(1)计算2009年的名义GDP和P,并计算从2008年到2009年的通货膨胀率
M*V=P*Y 即 2000 * V = 5 * 800, V=2 2009年:
名义GDP = M * V = 2100 * 2 = $4200 P =(M * V)/Y =(2100 * 2)/800 = $5.25 通货膨胀率 =(5.25-5)/5 * 100% = 5%
(2)假设技术进步使2009年的产出Y增加到824,计算从2008年到2009年的通货膨胀率
P =(M * V)/Y =(2100 * 2)/824 = $5.1 2009通货膨胀率 =(5.1-5)/5 * 100% = 2%
五、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2.自然失业率中的“自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各国的自然失业率不同?
失业率围绕它波动的正常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经济的自然失业率指经济中正常情况下的失业量。
自然这个词仅仅是指,这种失业即使在长期中也不会自行消失。它既不意味着这种失业率是合意的,也不意味着它是一直不变的,或是对经济政策不产生影响的。
各国的自然失业率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制度上的。因为各国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增长等因素不同,各国的各种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也不相同。
六、论述题(每题15分,共15分)
假定政府给投资提供税收激励,请用适合的图形及文字分析该政策如何影响:真实利率、资本净流出、真实汇率及净出口。
政府给投资提供税收激励,投资及可贷资金的需求增加,真实利率上升,使资本净流出减少。资本净流出减少使外汇市场上的美元供给也减少,真实汇率上升,净出口下降。
第五篇:宏观经济学考试前总结
收入乘数:总支出增加后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总支出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收入乘数是由这些支出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假定最初的总支出AE构成如下:C=200+4/5 ×NI,I=100均衡的国民收入为:NI=AE= 200+4/5×NI+100=1500假定:I增加了10,即I=110,新的均衡国民收入为:NI= 200+4/5×NI+110 NI=1550
国内生产总值:在一国范围内一年中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总价值。利用社会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劳动、土地、资本)所能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最大量值。GDP*=J*×(L*×H*)L*---充分就业时被使用的劳动力人数H*---充分就业时每人每年正常工作的小时数J*---每小时平均生产的产出的价值 GDP*>GDP时,L*>L,存在失业,经济萧条;
GDP*=GDP时,L*=L,社会实现了充分就业,而且无膨胀。GDP* 1、支出法:从最终产品出售的角度看,从居民户、政府和国外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角度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了多少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收入法(成本法):从居民户向企业出售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角度看,也就是从生产成本(企业购买生产要素时支付的工资、利息、利润和租金就构成生产成本)的角度,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了多少收入。部门通常分为:家庭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国外部门四部门。市场通常分为:最终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如果家庭部门将其总收入全部用于消费支出,最终产品市场上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总供给=总需求 只有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最终产品市场上的全部产品才会出清,总供给代表企业部门的全部最终产品价值,总需求代表社会的总消费额。 在模型中:消费者的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企业除了生产消费品还生产资本品用于投资,所以总需求包括家庭的消费需求和企业的投资需求,要使最终产品市场出清,必然要求:总供给=总需求C+S=C+I(消费品供给)+(储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 总消费C:本国消费者购买本国最终产品的支出;投资I:本国为扩大再生产对新增资本的购买支出(最终产品市场包括当年新增的资本物)政府购买G:政府对本国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 出口X:国外对本国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总支出的构成公式: AE=C+I+G+X消费函数: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C=f(Yd)C:消费函数 Yd :可支配收入假定消费函数为线性,则:C=C0+cYdC:自发消费 影响最终产品需求量的主要因素:1.一般价格水平2.人们的货币收入3.人们的时间偏好 商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IS表示投资=储蓄,它代表商品市场均衡的轨迹 把投资看成是部分依赖于利息率的一个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复合体。投资是r的减函数: b:参数,衡量投资对利息率的反应程度自主投资IS曲线以外的点,漏出量与注入量不相等,表示商品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如:C’点,是r=10%与实际收入为QA的组合,此时,注入量为80,漏出量为200。漏出量>注入量,表示市场处于总供给>总需求的状态。这时商品市场自动调节机制会使总供给下降,Q减少,点向左平移。 IS曲线左边或下边的点:总需求>总供给,点右移IS曲线右边或上边的点:总供给>总需求,点左移直到实现商品市场的均衡,在不考虑货币市场均衡机制的作用时,这些点是作水平运动的。货币市场的均衡:LM曲线L:货币的需求(Liquidity灵活性,流动性) M:货币的供给(Money)L=M:货币市场的供求相等 MD/P= MS/P 这所研究的利息率都是实际利息率。在价格不变的假设下,对货币的需求是指除去通胀因素影响的对货币的需求,称作对货币的实际需求(MD/P),对货币的供给相同,MS/P。 在LM曲线左上方的点,MD<MS,货币市场的自动均衡机制会使得这些点向下朝LM曲线运动在LM曲线右下方的点,MS<MD,货币市场的自动均衡机制会使得这些点向上朝LM曲线运动影响LM曲线变动的外生变量主要有三个:1.货币流通速度V2.名义货币供给量MS3.一般价格水平P宏观经济政策目标1.实现充分就业2.消除通货膨胀3.促进经济增长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政府财政基本上可以分为: 1.财政支出 2.政府税收 3.公债制度 消除通胀的紧缩性财政政策 为消除通胀需要减少社会总支出。运用财政手段减少总支出的方法: ⑴直接减少政府的开支 ⑵增税以减少人们的可支配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