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通事故与交通冲突技术理论模型及方法研究

时间:2019-05-12 07:00: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道路交通事故与交通冲突技术理论模型及方法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道路交通事故与交通冲突技术理论模型及方法研究》。

第一篇:城市道路交通事故与交通冲突技术理论模型及方法研究

城市道路交通事故与交通冲突技术理论模型及方法研究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加,社会机动化程度提高,交通事故日趋严重。改革开放20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事故率及严重程度也居高不下,交通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因此,为了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次数、降低事故严重程度,交通工程师一直致力于交通安全的改善。本文依托昆明市交通警察支队的重点项目《昆明市交通综合治理实施方案》,通过对包括昆明市在内的云南省十个城市以及上海市、大庆市、哈尔滨市等地区近几年的城市道路交通事故资料的整理,对交通事故分布规律、原因、预测、评价以及改善措施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引入交通冲突技术这一新兴的非事故评价方法对交通安全评价及改善进行了系统探讨。本文以昆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事故数据为依据,对交通事故的发生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人和车辆是造成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的结论;引入灰色理论,建立灰色关联模型,进一步确定了人和车辆中的各种要素对交通事故的影响程度,以便使交通改善措施更具针对性。揭示了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的时间分布、空间分布、事故形态分布、不同道路与交通管理条件下以及不同气候条件下等方面的分布规律。指出了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分布的特点以及交通安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交通安全概念的模糊性和评价者思维方式的多样性,提出了鉴别城市道路交通事故危险点的模糊评价法,建立了以万车死亡率、万车当量总事故率以及事故严重性指数为评价指标的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方法对昆明市部分交叉口进行事故危险点的鉴别。鉴于传统BP算法学习速度慢、目标函数存在局部极小点的缺点,采用改进的快速BP算法,即采用加动量项和自适应学习速率的方法来弥补这一不足,建立了基于三层BP网络的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鉴于我国交通事故统计的实际状况,该模型将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作为一时间序列事件,撇开了城市道路事故形成的复杂原因,确立了基于时间序列的预测城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的方法,最后,应用昆明市的统计及调查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具有宏观指导性。根据交通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这三者和交通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之间存在着的某种联系,首次提出了基于自适应神经网络模糊推理系统的城市道路交通事故经济损失预测模型。该模型是基于数据的建模,其基本思想是为模糊建模的过程提供一种能够从数据集中提取相应信息的学习方法,能够有效的计算出隶属函数的最佳参数,使得设计出的推理系统能够最好的模拟出预期的或是实际的输入输出关系,避免了采用传统数学方法建立事故损失预测模型困难大且要求数据量多的不足。目前国内外用于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的方法很多,因具体情况不同,方法也各异。一般可以分为宏观评价和微观评价。本文首先对各种评价方法作详细的剖析,目的在于确定各方法的优缺点和使用范围,以利于交通专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方法做出客观、准确地评价。然后针对不同评价对象(交叉口、不同类型的城市道路、整个城市),分别提出了不同评价方法以便于使用。鉴于各评价指标对交叉口安全度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本文提出了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的安全评价方法,并通过昆明市的交叉口对其有效性给予了验证;对于不同类型的城市道路,为便于数据的获取本文提出了采用四项指标相对数和交通事故率的评价方法;对城市而言,鉴于整个交通安全信息不完全的特点,提出基于灰色聚类的安全评价方法,建立了灰色聚类评价模型,并借助VB程序设计语言,设计出用于交通安全评价的城市灰色聚类软件,最后选择了云南省10个城市的交通调查资料进行验证,效果良好。由于现有交通事故统计中存在的缺陷,本文引入了交通冲突技术进行城市道路的交通安全评价。提出了路段事故危险点判定模型,实现以冲突观测值作为路段事故危险点的快速判定方法。此外,引入交通冲突与混合当量交通量的比值(TC/MPCU)作为交通安全的评价指标,针对交叉口首次建立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模糊C—均值聚类安全评价模型,采用早高峰、平峰、晚高峰三个典型时段的(TC/MPCU)值进行评价,克服了多个时段交通量与冲突数据调查所带来的耗时耗力问题,同时也比以往采用时均(TC/MPCU)比值的评价法更客观、更准确。交通冲突研究不仅能用于安全评价,而且也可用于信号相位选择。鉴于目前国内在信号控制中难于确立安全设计指标的现状,通过冲突调查,笔者就昆明市四种信号相位控制下的交叉口的交通冲突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创新性地建立了小区域内以冲突率为指标的信号相位选择标准,从定量的角度,为信号设计建立了安全评价方法。在交通冲突调查中,既要减少观测时间,又能达到测量效果,这是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建立了一种方法:即在获取部分信息的基础上,通过预测的方法实现。即认为,一个地区的道路系统是灰色系统,且每天至少8个小时的调查得出的冲突数是时间变化序列,因此可以运用灰色理论预测交通冲突数,达到减少交通冲突调查量的目的,拟为交通冲突调查提供一种新思路。建设性地提出了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交通安全改善思路,并以交叉口的交通运行为例,分析了交叉口的交通冲突状况,提出了减少交叉口交通冲突的措施。最后,运用于工程实践中,验证了其有效性。进过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信号控制是提高通行能力,改善安全状况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对昆明市交叉口的大量调查,提出了在混合交通严重的地区,实施多相位信号控制的思路,并且提出了在交叉口实行以整

体车流为主,以车流通过交叉口通行时间均衡的原则来设计相位相序的方法,达到减少交通冲突,提高安全度的目的。

第二篇: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班级:燕山工商1501

姓名:陶祥

学号:201590060021

指导教师:岳杰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会计学界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大量地介绍、引进西方会计理论,使我们扩展了视野.了解了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理论的发展现状和西方会计理论的研究成果.在引进、介绍、消化西方会计理论的同时,我国会计界当前的主要任务在于构建适应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本文着重总结会计理论与会计研究方法,并对传统的会计研究方法总结了现状与改革措施.关键词:会计理论 领域研究 历史沿革 本质再认 实践应用 局限发展 改革

一、会计理论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研究

会计本质上是会计本身所固有能决定会计性质和发展的最重要特点,而理论是指“某一探究领域的通用观点所构成的一套前后一贯的假设性、概念性和实用性原则”。当经济管理活动与行动理由结合,使会计理论体系增加了实务能力。

(一)会计理论定义的碰撞

会计理论:关于对现实世界中会计现象的逻辑推论、概括和解释的系列。和其他科学理论一样,会计理论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1)解释:是指会计理论应能够为观察到的会计实务提供理由。(2)预测:是指会计理论应能够预测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包括未来现金那些已经发生、但与其有关的系统性证据尚未从数据中搜集到的现象。

(二)会计理论的内容

1.关于会计准则。这是财务会计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2.关于财务报告。它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系统能否实现其目标。因此,有关财务报告的研究成为近年来会计理论的热点问题。

3.会计研究方法和学术流派。对方法论的研究也是会计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4.其他一些专门问题。研究会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殊问题,也是会计理论的组成部分。从内容上看,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涉及的方面比较复杂。比如物价变动、商誉、人力资源等。

(三)会计理论体系的层次

1.会计环境理论:内部环境、外部环境

2.会计基本理论:包括会计本质、目标、职能、对象、要素、假设、信息质量特征等; 3.会计中介理论:亦称会计准则基本概念理论,类似于西方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的桥梁;

4.会计应用理论:包括会计确认与计量、会计程序与方法、会计工作的组织机构等

(四)会计理论的分类

1.按学科分类(1)财务会计理论;(2)管理会计理论;(3)审计理论;争议(4)新兴会计理论。

2.按研究方法分类(1)规范会计理论

指通过一系列的规范概念,从内在逻辑上概括、推理,指明会计“应该是什么”,从而使会计实务规范化的会计理论。

(2)经验(实证)会计理论

指以实务或结果为标准,验证与衡量会计命题、观点的正确性,指明“会计是什么”,从而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的会计理论。(3)行为会计理论

a.西方行为会计理论是关于人类行为是如何影响会计资料和经营决策,会计信息又是如何影响决策和人类行为以及预测人们行为的方法和改变人们行为的策略的会计理论。b.中国的会计行为理论研究会计主体提供会计信息的行为规律的理论。

c.徐氏行为会计理论是以对人的生产经营“行为—价值”运动进行核算和管理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产经营行为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以人为中心的会计核算与管理体系。

3.结构性理论、解释性理论、行为性理论 结构性理论:试图说明现存会计实务,并预测在某种情况下会计人员如何通过会计报告来反应既定情况产生的具体会计事项。解释性理论:不是描述会计实务方法程序的外表形式和结构,而是借助经济学概念来解释会计实务。

行为性理论:强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以及会计信息应如何影响使用者的决策行为。

二、会计工作中的方法研究

会计研究方法是指会计研究中,会计人员在资料收集、论证分析、形成结论以及对结论的检验等步骤所运用的方法的总称。

(一)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我们从方法论的角度对一些重要的会计理论问题统一认识。

2.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会计理论研究中新思想、新理论的生长点,会计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往往与研究方法的重大革新相联系,因而对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有助于会计理论研究多出成果和快出成果,有助于我国会计理论体系的建立。

3.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丰富和发展会计理论的内容。④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会计理论发展和演进的重要基础和必要的评价尺度。

(二)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层次

1.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

2.一般方法: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

3.具体方法: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流派。

规范研究又分为:归纳学派和演绎学派,纯粹的归纳称为描述性方法,纯粹的演绎称为规范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主要解释和预测一些会计现象或者与会计有关的现象。从研究对象分类包括:一以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问题为对象;二是会计信息与人们行为之间的交互复杂的影响。

(三)相关研究方法

1.《西方现代理论》陈今池(1)描述性方法(2)规范性方法(3)决策法(4)社会经济福利法

2.《现代西方会计理论》葛家澍 林志军

(1)按照研究方法分类:归纳法,演绎法,实证法

(2)按照研究目的分类:法规法,伦理法,社会学法,经济学法,事项法,系统法

三、我国会计理论的历史沿革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会计是随着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会计理论也是在历史的持续中发展起来的。我们今天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昨天的成就。--利特尔顿

1.古代会计:古代会计活动是确实存在的,但会计理论却是非常薄弱的,可以说,古代没有会计理论,即使有,也只是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而没有以著作的形式在书面上反映出来,至今已无法考证。

2.近代会计:古代会计活动是确实存在的,但会计理论却是非常薄弱的,可以说,古代没有会计理论,即使有,也只是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而没有以著作的形式在书面上反映出来,至今已无法考证。

四、管理理论对会计的支持

郭道扬教授从会计史学研究出发,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提出会计宏观控制思想。他认为,现代会计是现代经济控制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社会中实现对经济信息优化计量及有效利用,以期实现控制目标的关键管理工作。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控制:“这种会计控制既要通过对会计历史资料的研究,认定历史循环中的合理部分,揭示历史反复中的教训,又要立足于现时的会计控制工作,有效地发挥会计控制的现时作用”,还“要考虑历史的延续性,推断经济世界及会计世界发展的历史趋势。”

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现代会计对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控制是系统的、全方位的控制,它把传统会计的被动控制转化为主动控制,把单向式控制改变为多向式控制,从而把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与事后控制连接成一个整体,以有效地发挥整体控制的功能”。

微观中观和宏观的控制:“要促使现代会计控制由直线平面式向立体式转化,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化,其关键在于对会计控制范围进行科学的划分。”根据经济控制领域的大小,一般把会计控制的空间划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基本方面,以分别决定会计控制的内容、制度、方式和方法,并将三个基本方面结合起来。

五、会计理论在具体领域的应用

(一)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分离

(二)建立完整的政府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会计准则

(三)将政府会计纳入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职称的考试范畴

(四)培养专门的政府会计人才

六、会计学实证研究与规模研究的理论

对于目前的会计理论研究,大部分的学者均主张将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结合起来。笔者比较同意我国著名会计学家盖地的研究范式。盖地指出,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是相互依存的,会计理论离不开规范研究,而规范研究离不开实证研究,从会计实践到会计理论的科学路径应该是:实践-实证研究-规范研究-会计理论。笔者认为,会计理论研究的过程应该是对从实践中获得的客观性事实进行实证分析,从而保证会计理论的实用性;对实证研究产生的理论进行规范研究,从而保证了实证研究理论的逻辑完整性,进而获得的会计理论则能够很好地应用到指导具体的会计实务,同时在逻辑上又是完备的。这样的会计研究范式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对会计理论的要求,也有益于会计理论的快速发展。

第三篇:国外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研究与实践

国外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研究与实践

王崑声 袁建华 陈红涛 蒲洪波

引言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系统工程一直是国外航天和国防领域所惯常采用的研制管理方法,保障了自“大力神”导弹及阿波罗计划以来众多项目的成功。然而,自1969年形成美国军用标准《系统工程管理》(Mil-Std-499)以来,该方法变化很小。与此同时,系统的规模和复杂性却在显著地增长,传统系统工程(Traditional Systems Engineering,TSE)方法已经不能满足需求。

2012年1月,在NASA的项目管理挑战研讨会上(PM Challenge),来自约翰逊航天中心的技术人员介绍了在航天服开发中应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Model-Based Systems Engineering)的情况。目前,NASA所属的兰利航天中心、喷气推进实验室等都在项目研发、技术管理等方面积极地应用MBSE方法。MBSE作为一种新的范式(Paradigm),NASA、DoD、ESA等政府组织和相关承包商积极在项目中应用,IBM等软件和方案提供商也在积极地开展研究,并开发相关的支持环境。有关MBSE的研究与应用正在快速地扩展开来,影响越来越大。MBSE方法已经成为最近几年系统工程界研究与应用的热点。

一、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的概念与内涵

2007年,国际系统工程学会(INCOSE)在《系统工程2020年愿景》中,给出了“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的定义: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是对系统工程活动中建模方法应用的正式认同(formalized application of modeling),以使建模方法支持系统要求、设计、分析、验证和确认等活动,这些活动从概念性设计阶段开始,持续贯穿到设计开发以及后来的所有的寿命周期阶段。

从MBSE的定义可以看出,MBSE强调了建模方法的应用问题。我们知道,模型就是针对建模对象(研究对象)中建模者感兴趣的某些方面特征的近似表征,建模就是运用某种建模语言和建模工具来建立模型的过程,仿真是对模型的实施 与执行。模型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是设计工作的思维基础。实际上,各专业学科及系统工程一直在使用建模与仿真方法,MBSE并不是对建模方法的首次采用,也就是说,MBSE与传统系统工程(Traditional Systems Engineering,TSE)的区别并不在是否采用建模方法。

(一)系统工程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系统架构模型

在整个系统工程工作过程中,人们不仅要在头脑中建立(具备)一个关于该系统的全面的“概念”(想法、构思、构想),而且在现实中要针对这个“概念”建立某种类型的模型,如草图、文字描述、表格、图片、图示、实物模型等,这些模型统称为工件(Artifact),是人们自己思考和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工具。现实中工件和头脑中的概念相互启发,不断深化和具体化,最终变成生产人员可以使用的蓝图,再由生产人员把蓝图变成最终交付的系统。这实际上是所有设计工作的一般流程,并非系统工程所独有,只是系统工程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罢了。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从各个方面建立模型来对该系统进行详细刻画,才能够准确地、全面地描述系统,比如修建一座大厦时要画出立面图、管道图、电气图、楼层分布图等,这些称为系统的视图(View),分别对应相关的专业学科、不同的工作角色及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系统的视图实际上是从不同方面描述刻画了系统的某个方面的特征,因此,系统的各个视图要紧密关联、保持一致,才能够保证最终的系统是正确的、优化的。

这其中,系统架构模型(System Architecture Model)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必需的。系统架构模型是对系统整体的、全面的描述,相当于通常所说的总体设计方案,是整个研制工作的首要的工件(Primary Artifact)。系统架构模型与各个视图相互关联,各方人员针对一个共同的系统架构模型来分析和优化。因此,系统工程的关键,就在于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系统架构模型。

(二)传统的系统工程用各种文本文档构建系统架构模型

传统的系统工程中,系统工程活动的产出是一系列基于自然语言的、以文本格式为主的文档,比如用户的需求、设计方案,当然也包括一些用实物做成的物理模型等。此时,系统架构模型由“一大包”各种各样的文档共同组成,如火箭的总体布局方案、推进系统、控制系统等分系统的设计方案以及弹道方案、分离方案等。把这些文档“串起来”的东西是一系列的术语及参数,这些术语对系统 进行了定性描述,文档中包含了系统的各种各样的参数,它们是系统的定量描述。各专业学科的分析模型(公式)从文档中抽取相关参数进行计算(先找到术语,再找到参数),计算之后再把相关参数写入文档,转交给其它学科和相关人员,也就是说,参数在各个文档之间“来回流动”,这种设计流程也被称作“抛过墙的设计”。很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文档管理的机制、配置管理的机制非常地重要,总体设计的工作主要就是抓总和协调,并控制这些术语和参数。

TSE的文档在描述系统架构模型时具有“天生的缺陷”。TSE的文档是基于自然语言、基于文本形式(Text-Based),当然也包括少量的表格、图示、图画、照片等。由于自然语言并非专门为系统设计所发明,而是要表示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还要表示纷繁复杂的各专业学科知识。所以TSE的文档要依靠相关工程设计的术语(也是基于自然语言的组合),来使各方对系统有一个共同的理解和认识。所以各方的沟通交流要依赖不断更新的术语表、词汇表等,否则就容易产生理解的不一致性。尤其是当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涉及的学科越来越多、参与的单位越来越多时,这个问题就更加地突出了。

文档的电子化、网络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各方对文档理解的不一致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系统工程的文档从过去的纸质方式,发展到电子化地处理方式,比如Word、PDF等电子格式,这只是便利了存取、复制、修改,其编码格式依然是基于文本的,各方人员从文档中读取信息依然是“逐行扫描”方式。对于相关各方对文档的内容形成共同一致的理解,并没有根本的改观。也就是说,TSE实际上并没有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成就。

因此,传统的系统工程就是以文档为中心的系统工程,这个文档又是“基于文本的”,所以也可以说传统的系统工程是“基于文本的系统工程”(Text-Based Systems Engineering,TSE)。

(三)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用系统建模语言构建系统架构模型

在MBSE方法中,用系统建模语言来描述系统架构模型,作为系统开发全过程中首要的工件,并且对它进行管理、控制,并和系统技术基线的其它部分进行集成。用面向对象的、图形化、可视化的系统建模语言描述系统的底层元素,进而逐层向上组成集成化、具体化、可视化的系统架构模型,增加了对系统描述的全面性、准确性和一致性。借助相关的软件环境及模型和数据交换标准,可以 对系统架构模型进行存取操作:系统架构模型存储在一个共同的数据库中,相关参数之间是自动关联的;可以生成系统的多个视图,比如导弹的任务剖面、结构图、电气图等,因此,各个学科的专业工程师、各种角色,都可以基于这个系统架构模型来工作,从共同的数据库中取数、并用本学科的模型及软件工具来进行分析。

图1:系统架构模型的中心位置

很显然,要实现上述目的,MBSE需要相应的理论基础、建模语言及工具,这包括来自软件工程领域的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思想、系统建模理论、系统建模语言、扩展标记语言元数据交换标准(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Metadata Interchange,XMI)、系统工程数据的交换标准(AP233)等。

二、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相对于传统系统工程的优势

MBSE和TSE的区别,就在于系统架构模型的构建方法和工具的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工作模式、设计流程等方方面面的区别。也就是说,传统的系统工程变成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实际是从“基于文本”(Text-based)向“基于模型”(Model-based)的转变,这个模型,指的是用系统建模语言建立的系统架构模型,或者说是系统架构模型的建模语言从“自然语言、文本格式”转向了图形化的系统建模语言(SysML)。但MBSE并不是完全抛弃过去的文档,而是从过去“以文档为主、模型为辅”向“以模型主、文档为辅”的转变。

(一)系统工程过程产生系统建模语言框图,并组成系统架构模型

1、传统的系统工程过程三个步骤分别生成三种文本文档

系统工程过程是系统工程方法的“发动机”,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四个回路(Loop),生成三种文档。第一步的要求分析负责把用户的需求及外部环境的约束变换成系统要求。第二步的功能分析与分配负责把系统要求变换成系统的功能,并把功能分解为系统的一个一个的“小动作”,形成的文档是功能架构。第三步的设计综合,则根据现有的产品及技术条件,把功能架构“映射”到物理架构上,完成设计过程。四个回路则负责把三个步骤各自的产出和输入进行对比,看是否匹配,这个过程叫作验证(Verification)。这其中,设计师要在功能架构和物理架构之间进行多次的、双方向的反复迭代,直至所有的功能架构和物理架构都被试验过,并且二者要一致,这里包含了巨大的工作量。

图2:系统工程过程

2、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的三个步骤各自生成三种图形

在MBSE方法中,系统工程过程的每一步产生的不再是文本文档,而是用 5 系统建模语言所构建的模型:在要求分析步骤产生要求图、用例图及包图,在功能分析与分配步骤产生顺序图、活动图及状态机图,在设计综合阶段产生模块定义图、装配图及参数图等。

图3:运用SysML后的系统工程过程

在系统不同层次反复应用这一过程建模,可以深入到系统最底层的元素,把最底层元素的模型集成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架构模型。在支持SysML的软件中,框图所代表的系统设计的相关数据被存储在数据库中。可以借助不同“颗粒度”的系统架构模型来进行可行性研究、备选方案研究等工作。可以自动生成相关文档,以供相关的决策者使用。

尤其需要重点指出的是,需求者也可运用SysML画出需求图,用例图,以此驱动整个过程,这样就可以使用户的参与程度更深,并进而改进整个的设计工作。

(二)系统架构模型成为沟通各学科的“集线器”

目前,各专业学科的模型已经被大量应用于工程设计的各个方面,但模型缺乏统一的编码,也无法共享,建模工作仍处于“烟囱式”的信息传递模式,而没有与系统工程工作流相结合。TSE下,文本文档是各专业模型接入系统架构模型的枢纽和渠道,比如,电子工程师和力学工程师都在分析研究同一个部件,但它们所使用的术语、模型都不一样,无法进行直接的交流和沟通,因此总体设计和协调的工作量就十分巨大。需要指出的是,MBSE并不是要抛弃掉各专业学科原来所使用的模型,而是要用统一的系统建模语言来沟通各专业学科、专业工程。运用专业模型进行分析时,系统架构模型就像我们接入互联网的“集线器”(Hub)一样,设计师可以从系统架构模型中直接提取相关的参数,比如从参数图中提取相关参数就可以建立数学模型。各专业学科可以同时对用建模语言表示的部件进行分析设计,参数的更改可以实时地显示出来,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这就使整个设计团队可以更好地利用各专业学科在模型、软件工具上的先进成果。

(三)MBSE有助于进一步突破时间和空间对设计工作的限制

TSE下,相关的设计工作要遵循一定的时间顺序,而且还有一定的空间限制。比如,系统工程文档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流转,上一个专业学科分析做完之后,才能够进行下一个专业的分析,而且做出样机来了,然后各方才能够进行测试等。

MBSE下,用系统建模语言构建出模型后,就能够进行各式各样的分析和测试,提前进行协调、平衡和优化。而且各方围绕着一个存储着系统架构模型数据的“数据银行”(Databank、Repository)来并行开展工作,并且可以支持远程及分布式的工作模式,突破设计人员地理位置的限制。

(四)MBSE为提升研制管理工作的效率奠定了基础

TSE下,不管是系统分析与控制的工作,还是项目管理的工作,都要从各种文本文档中逐行扫描取数,然后进行各种的分析。MBSE下,把文本文档用SysML进行了重新地“编码”,使得描述系统的数据既便于人阅读,又便于计算机处理。而且各种用户需求、系统要求、功能架构、物理架构等信息进行了关联,所以系统分析与控制(需求跟踪、权衡研究、配置管理等)的各项工作就更加容易和便利。

由于系统工程和项目管理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对研制管理也可以提供很多的帮助。既然最底层的对象已经有充分的描述数据,则对完成若干个对象的“工作包”的相关管理数据也必然有全面的数据。依据这些全面的数据,项目管理的有关模型、软件也可以接入到系统架构模型中,项目管理工作就可以提高效率。

三、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基础

(一)“面向对象”思想在软件工程界的成功应用

软件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创造出的最复杂的产品。这其中,面向对象的思想和分析技术功不可没。“面向对象”思想认为:客观世界是由一个一个的对象组成的,各种过程、各种功能、各种动作是由对象完成的,只要详细定义对象(类),就可以通过对象的不同组合,实现丰富多彩的功能及过程。对象的定义包括属性和操作两大方面:属性就是对象的各方面的特征,当然也是建模者、软件开发者感兴趣的、与开发活动有关的特征;操作用于修改、检索类的属性或执行某些动作,通常也称为功能。

把这种思想进一步延伸,把我们要研制的型号系统看作一个“以软件为主的系统”,运用软件中的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得出物理架构,然后把那些不能用软件实现的“砖块”(对象)用物理实体代替。在整个物理架构中,需要物理实体来填充的对象,和需要用软件对象来填充的对象,都用类这种数据结构来定义。

(二)专业学科在应用建模技术方面领先于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是协调平衡各个专业学科的专业,要在系统整体层次上“驾驭”各专业学科。现在,其它各专业学科在利用模型方面已经大大超前,比如机械、电子、软件等。此外,从流程上看,工程研发、设计、制造的各个流程都在应用基于模型的方法,提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工程的虚拟环境、基于模型的概念设计、基于模型的制造等方法。因此,在系统工程方法中全面地、全方位地应用模型已是“迫不得已”,也是大势所趋,水到渠成。

(三)系统建模语言SysML的推出

系统建模语言(Systems Modeling Language,SysML)由软件工程界事实上的标准语言统一建模语言(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UML)发展而来,具有图形化、易于计算机处理等特点,是用于系统工程的标准建模语言,用来分析、详细说明、设计和验证复杂系统,目的是提高系统的质量、提升在各种工具之间交换系统工程信息的能力,协助弥补系统、软件和其它工程学科之间的语义鸿沟。

SysML是图形化的,便于研制人员的读写和理解;便于计算机处理,各种 图形、线条由相应的计算机软件规定好,设计人员根据SysML语言规则,在软件环境下画图,以图形及组合表示自己的设计意图。也可以据此生成自然语言的文档,用这个文档和用户进行交流,也可以由用户直接用这个软件画出自己的需求。相应的发工具是支持该语言的开发环境软件(如DOOR)。

四、国外各界对MBSE开展积极的研究与实践

NASA在多个新的及已有的项目上积极运用MBSE,其目的是显著提升项目的经济可承受性、缩减开发时间、有效管理系统的复杂性、提升系统的整体的质量水平。这些项目包括航天通信和导航项目(The Space Communications and Navigation(SCaN)program)、NASA约翰逊航天中心的出舱活动/航天服研制等。

NASA下属的研究中心也制订了相关的行动计划以支持在本机构中全面实施MBSE。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在研究和应用MBSE上行动积极,具有代表性。制订了一个应用MBSE的发展战略,时间跨度为2009-2016年。开发了MBSE的方法论,叫作状态分析(State Analysis),并在多个项目中应用,是目前7种候选的方法论之一。

作为系统的需求方和采办方,一些机构开始利用MBSE进行招标。例如,一些采办者用它来代替原来的用文本陈述的要求,开发了一些模型来定义性能、环境、约束、有效性度量、质量、利益相关者及其角色以及一些特定的情景,在这些模型中,他们所想象的、准备研制的系统将会运行起来,所有定义的东西将围绕一个“黑盒”系统。供应商用自己的模型来代替这个黑盒,详细的白盒来表示他们的系统方案,包括设计和运行的方案,以及风险减缓的方法。采办者可以根据谁的模型(建议的设计方案)最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来选择谁中标。

软件工具提供商也在积极行动。IBM公司也开发了一种方法论,叫作“针对系统工程的统一软件过程”(Rational Unified Process for Systems Engineering(RUP SE)for Model-Driven Systems Development(MDSD))。软件提供商积极开发相关支撑平台。如LMS 公司的多领域系统仿真集成平台,可用于飞机开发的每个阶段(从前期的概念设计分析、详细设计到产品验证)。

五、启示和建议

国际系统工程学会的《系统工程2020愿景》中指出:从很多方面看,系统工程的未来可以说是“基于模型的”。从“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的路线图(见图3)可以看出,目前在项目中应用该方法还是一种“特别的”方式,“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正处于探索期。

在国际系统工程学会的倡议和推动下,国外军工企业、行业协会、政府组织等积极参与进来,成立了很多挑战团队和行动团队,从事“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及具体项目的研究,比如空间系统的建模、模型管理及基于模型的试验等。

图4:MBSE的发展路线图

从上述的需求、工作原理、理论基础、技术基础、研究实践等来看,从TSE向MBSE的转型,是大势所趋,也是形势所迫。MBSE方法代表着系统工程方法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然而,任何一种新方法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普及,都将经历一个较长的周期。如同企业信息化一样,虽然是一个大方向和必然趋势,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与问题,但没有人会否认信息化是企业的发展方向。按照INCOSE在2008年所规划的路线图,MBSE目前正处于探索期。理论方法从实践中来,又反过来指导实践。MBSE也是如此,它的未来,既取决于理论界的探索,更取决于各界的积极实践,尤其是二者的交流互动。

我国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取得了巨大成就。MBSE是系统工程在新世纪的新趋势,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MBSE,为我国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教案

如何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的一般结构

在进行文献综述过程中,以下的事情依次说清楚基本就可以了: 一是概念的基本含义。

做研究你得首先告诉读者让你寝食难安的是什么东西啊,不仅是日常生活概念,学术上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也得说清。所以综述的第一步往往是论文核心概念的阐述。比如,你的研究主要与“学习动机”相关,你就得告诉人家什么是“学习动机”。有的人去查资料,有的人翻词典,看看谁最先提出这个概念的,现在概念又有哪些变化,当前学术界对此概念的基本共识是什么,等等。二是相关概念的辨析。介绍完自己要研究的概念,然后就要说这一概念与其它相近或者联系比较密切的概念之间的关系了,以便使得当前的概念界定更为清晰。比如说,研究学习动机,似乎应该表明它与“学习兴趣”、“学习需要”等概念有哪些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好让人家明白你所要研究的学习动机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三是概念的主要类型或表现。

主要概念研究清楚了,那么之后就要细化一下,有的时候介绍概念的主要类型,有的时候介绍概念的主要表现,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如果研究学习动机,这里就要介绍学习动机按照分类标准不同,可以分成不同的亚类型。如根据来源分为外部学习动机和内部学习动机,并分别阐述之。或者也包括概念的典型特征和表现,比如,一个学习动机强的人有什么特点等等,也需要在这里阐述一下。四是当前研究的主要手段。

这部分有可能放在相关理论之后,但放在这里也无妨,因为方法毕竟和内容是不一样的一块东西,甚至有的内容,研究方法众所周知,或者仅此一种,不用介绍也是有可能的。这里主要说明,当前的研究者们都用哪些手段来研究我所关注的这个问题的。

五是概念的相关因素。

每一个人不能离开他人而存在,同样,一个概念也不能离开其它概念而存在。总会有些概念与之有着密切或者不密切的关系。对于一个概念而言,谁影响着它,它又影响着谁,这些问题都要说得清楚。如对于学习动机,你就要介绍什么因素会对学习动机产生影响;同时还要说明学习动机的强弱又会引起个体的哪些变化,等等。当然,对于心理和教育的一些概念而言,也有一定的套路,概念的影响因素往往是人、情境、任务;而概念的直接后果往往是个体的观念、情感、人格和人际因素。

六是相关的理论评析。

既然和概念相关的因素有这么多,那么它们彼此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学者们这么多年闲着也是闲着,肯定提出了一些有道理或者没道理的理论,将这些理论整理总结一下,一一表述出来,你的功德就即将圆满了。七是当前研究的共识与争议。最后一点很重要,也相对难写一点,这时候就要发挥你的综合概括能力以及批判思维能力了。在前人的诸多研究中,都形成了哪些共识?在哪些问题上存在一致意见?在哪些问题上还有着不同看法?关于本问题的研究还有哪些需要拓展的地方?这些问题你一定要逐一回答,回答之后,你才可以展开自己的真正的研究。如果不能回答,那么,对不起,你的研究理由不够充分,你需要再仔细想一想,然后才能展开你的研究之旅。

文献综述的撰写方法: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医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临床科研选题及进行临床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题。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疾病、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特别是实习同学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前面的有关章节已经介绍,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再重复。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

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三、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二、课题研究设计

教育科研课题确定之后,就要进行课题研究设计。教育研究设计是对教育研究活动开展的全过程的设计,是确保教育研究质量的关键环节。尽管不同类型的教育课题研究,对设计有不同要求,但从现有的教育课题研究设计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提出研究假设、选择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变量,确定研究方法,最后形成研究方案。

(一)提出研究假设

1.假设的内涵

所谓假设,简言之,是对选题提出的问题作假想性的回答,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研究问题作出的一种推测性和假定性说明。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第一,必须是对问题的解答。假设的提出不是无缘无故的,它是用来回答特定问题、解释一定事实和现象的;

第二,必须是对未经证实的问题的解答; 第三,必须有相关事实或理论依据。2.假设的类型 按复杂程度分:

(1)描述性假设。是关于对象的大致轮廓和外部表象的一种描述。目的是向人们提供关于事物的某些外部联系和大致数量关系的推测,如,“教育发展对人口出生率变化的影响”的研究。

(2)解释性假设。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以说明事物的原因。

(3)预测性的假设。是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科学推测。这种推测没有对现实事物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是提不出来的。

按假设中变量关系变化的方向分:(1)条件式假设。是指假设中两个变量有条件关系,在表述上采用“如果„„那么„„”的标准逻辑句型,(2)差异式假设。是指假设中两个变量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关系。(3)函数式假设。是指假设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共变关系,并且用数学形式表达,即Y=f(x)。

按假设的性质分:

(1)一般假设。是推测一般种类之间关系的假设,指向普遍的、抽象的、可推广的事例。

(2)特定假设。是推测特定对象之间关系的假设,指向个别的、特定的、具体的事例。

(3)虚无假设。又称统计假设,是推测某种不存在的、无倾向的关系的假设,指向中性的、无差异的、无区别的事例。

虚无假设的本意是想通过事实的检验来否定自己,否定了虚无假设,结果的倾向性也就明显地显现出来了。

按假设在表述变量关系上的倾向性分:

(1)定向假设。在陈述中示意假设结果的预期方向,指出变量之间差异的特点和倾向。

(2)非定向假设。在陈述中不提示假设结果的预期方向,而是期望通过收集数据、检验结果来揭示变量间的差异,常用虚无假设来表示。

3.教育研究假设的特征(1)推测性。任何假设都是对于外界各种现象的猜测,尚未达到确切可靠的认识,因而有待于进一步通过科学研究来检验或证实。

(2)科学性。假设不是随意的幻想和毫无根据的空想,而是人们根据已经认识并掌握了的有关科学知识或经验知识,以一定的确实可靠的关于研究对象的事实材料为基础,并按照科学逻辑的方法推理而成。

(3)逻辑性。假设不是经验事实的简单堆砌,而是由概念、判断、推理构成的逻辑体系。

(4)多样性。即对同一现象及其规律可以做出两种或多种不同的理论假设。所以,假设具有多样性。

4.假设的重要作用

(1)假设能集中反映前期探索的成果;(2)假设能指明后续研究的方向;(3)假设可以提高研究活动的创造性。5.好的研究假设的标准。(1)科学性。(2)预测性。(3)新颖性。(4)可验证性。(5)简明性。

6.教育研究假设的检验

假设的检验就是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包括逻辑分析和实验验证。逻辑分析,主要用逻辑论证和反驳的方法;

实验检验又分为:(1)直接检验;(2)间接检验。

(二)选择研究对象

根据研究对象划分教育科研类型: 1.总体研究、个案研究和抽样研究

总体研究。“总体”一词含有总数、全体的意思,即研究对象的全体,是一定时空范围内全部研究对象的总和。

总体的大小,由研究者所界定的范围而定。个案研究。

由于个案研究一般是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而深入的考察与分析,其过程与解剖麻雀相似,因此也有叫“解剖麻雀法”。

个案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研究对象的个别性与典型性。研究内容的深入性和全面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目的和作用 优越性: 局限性: 抽样研究

是研究者按一定的规则从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根据对样本进行研究的结果来获得有关总体认识的研究

抽样按一定的规则从一个确定的总体中抽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单位组成研究的样本。抽样单位是指构成总体的基本单位或元素。

样本是指从总体中抽取出来的直接被研究的对象。抽样的目的和作用: 抽样研究相对于总体研究来讲有许多优越性: ①解决总体研究的困难;

②节省人力、时间、费用,缩短资料整理时间;

③可对所抽取的样本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深度;

④抽样研究所得结论,有推广应用到同类对象中去的意义。抽样研究也存在许多缺点,其中最大的不足就是存在抽样误差。抽样的基本要求:

正确的抽样应遵循随机性原则。

所谓随机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总体中每一个体被抽选的概率(即可能性)是完全均等的。此外,抽样时还应注意:

(1)确定抽样范围。关键是明确总体的界限。(2)保证样本代表性。

①被研究对象的均匀程度,越均匀,误差越小; ②抽样数目,抽样数目越多,误差越小;

③抽样方法。一般而言,不重复抽样比重复抽样误差小,机械抽样比随机抽样误差小,分类抽样比机械抽样误差小。

(3)样本容量合理。即根据总体的性质,抽样的方法及推论所需的正确程度来确定样本的大小,尽可能抽取足够大的样本,以使它能够真正代表总体的特征。

抽样的一般程序:

说完整的取样过程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清楚界定研究对象的总体,即规定总体;

(2)设法取得一份包括完整而正确的抽样单位的总体名单;

(3)确定样本容量,然后根据名单,采用适当的抽样方法,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

常用的抽样方法: 抽样的方法多种多样,应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条件来选择具体抽样方法。

简单随机取样。是全凭机遇来抽样,每个抽样单位在抽样过程中有着同等的被抽取的机会。

①采用抽签的方式。②使用《随机目录表》。

等距随机取样。也称系统随机抽样、机械抽样或间隔抽样,是将抽样总体中的每个个体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编号,然后有系统地间隔若干个抽样单位抽取一个个体,从而形成样本。其步骤是:

①将总体中的每个个体按顺序排列编号; ②确定间隔距离;

③采用随机方法确定抽样的起点号码;

④从起点号码开始,依间隔距离,按顺序抽取足够数目的个体作为样本。分类随机取样。也叫分类抽样、比率抽样、配额抽样,是将总体按一定标准即单位属性特征(变异度的大小)分成若干个类别,然后根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容量和各类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分别抽取一定数目的样本。其步骤是:

①决定分类所依据的标准;

②确定总体数量,每类的总数和取样的总数; ③计算出每类所占比例,并以取样的总数乘以比例,得到每类所应抽取的数量;

④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每一类别中抽取应取的数量。

整群随机取样。也叫整体抽样,是把总体划分为若干个群体,然后依据随机原则,抽取一个或几个群体作为样本。

多阶段随机取样。也叫多级抽样法,是将总体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级,依次在各级中进行抽样,每一级的抽样都用随机的方式。

有意抽样。也叫按目的抽样,是研究者按一定目的要求选择某些研究对象作为样本。进行有目的抽样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①样本必须拥有最大的信息量;

②不追求样本容量大,而应以能提供信息为基本原则; ③事先确定一些抽样标准;

④研究者清楚课题研究目的,以引导出清楚的抽样标准。双重抽样。是指进行两次抽样,以抽取两个样本进行比较。

抽样的标准、方法以及抽样的大小之是否适当,关系到研究工作的进程,特别是研究结论的准确性,是研究工作开始时必须妥善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样本大小的确定:

样本容量的大小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研究对象总体的性质。

(2)研究目标、方法和研究者的经费、经验、时间、精力等主客观条件。(3)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方法。

(三)明确研究变量

科学研究必须探索变量之间的关系。1.变量的含义

变量是相对于常量而言的。

常量是指在一个研究中所有对象都具有相同的状态或特征。例如:江西师范大学

变量(variable)是指在一个研究中研究对象具有不同的状态或特征,具有不同的值,即研究中涉及到的可以变化的因素。

如:教学

2.变量的种类 按形式划分

(1)连续变量。凡是在本质上能以连续数值表示其特性的变量,称为连续变量。

(2)类别变量。凡不能以连续数值表示,而需以类别表示其特征的变量称为类别变量,即不连续变量。

按来源划分

(1)主动变量。凡可以由研究者主动安排或操纵的变量称为主动变量。(2)属性变量。代表研究对象的各种属性,是研究者无法主动操纵、只能通过观察和测量得知其特征,称为属性变量。

按变量间的关系划分

(1)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又称刺激变量,即研究者掌握并主动操纵,能够促使研究对象变化的变量,是引起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研究者操纵的假定的原因变量。

(2)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又称反映变量,指因自变量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有关行为、因素或特征。

(3)无关变量(extraneous variable)。也称控制变量,是指与自变量同时影响因变量变化,但与研究目的无关、需要加以控制的变量。

(4)调节变量(moderator variable)。又称减缓变量。是一种特殊的变量,具有自变量的作用,也叫“次自变量”。

A、B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A教学方法对智力高学生学习效果影响显著;B教学方法对智力低学生学习效果影响明显。

(5)中间变量(intervening variable)。又称中介变量,是介于原因和结果之间,自身隐而不显,起媒介作用的变量。

3.界定研究变量

(1)确定主要变量。所谓主要变量,是指与研究目的直接有关联的变量,是研究者操纵或测量并希望从中获得研究结果的变量,通常在研究的题目中显示。

选择自变量。明确因变量。

例如:用智力测验分数反映智力发展水平,用科学测验成绩表明学业成就。(2)确定相关变量。相关变量是指与研究目的无直接联系,但如果纳入研究中,会使研究结果更严密、更可靠的变量,通常有两种:

背景变量。调节变量。

(3)确定控制变量。控制变量是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加以控制,才能提高研究结果可靠性的变量。

(4)确定变量名称。务必使变量名称简洁、易懂,名副其实。4.定义研究变量

给变量下定义,要尽可能清晰、准确,不得含糊其词。给变量下定义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般说来,是先下抽象性定义,然后下操作性定义。

抽象性定义(Abstract definition)。又称概念性定义,是对研究变量共同本质属性进行概括的定义。

如: “智力”界定为“思维的敏锐”或“抽象思考的能力”;“兴趣”界定为“人对现实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特殊认识倾向”;“动机”界定为“激发一个人去行动或抑制一个人行动的主观原因”等。

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是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研究变量的含义。

例如:“智力”界定为“用《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测量所得的分数”; “合作”界定为“对别人的活动给予支持,并直接参与活动,成为其中的一员”等。给变量下操作性定义要注意:

第一,研究课题中的重要变量要下操作性定义。

第二,根据研究的目的、内容及变量的性质下操作性定义。第三,操作性定义的设计要具体、明确。第五,操作性定义必须兼顾排他性和普遍性。

(四)确定研究方法

在明确了研究变量之后,就要考虑并确定研究方法,以收集完整、可靠的研究资料。

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多种多样:

无论那种方法,既有优势,又存在不足。人们通常是根据课题研究目的和条件来选择资料收集方法,并注意各种方法的独立性及相互关系。

(五)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形成研究方案,是依据确定的研究项目,对研究过程进行周密、科学、完整地构思、确定、规划和表述。

1.课题研究方案的含义

2.形成课题研究方案的意义 3.课题研究方案的内容

4.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要求

1.课题研究方案的含义 教育课题研究方案,是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初步归纳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是开始进行课题研究的工作框架。

2.形成课题研究方案的意义

(1)是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2)是使研究课题具体化的中心环节。(3)是课题研究成果质量的重要保证。(4)有利于检查和自我检查。(5)有利于协作研究。3.课题研究方案的内容(1)课题名称。明确表述研究问题。揭示研究对象。用语规范、科学。

(2)研究背景、现状和意义。

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问题提出)。阐述研究的意义。

国内外研究状况(文献综述)。国内外作过哪些研究;取得哪些成果;达到什么水平

(3)阐述研究目标、内容。明确研究目标。阐述研究内容。

(4)选择课题研究方法。“研究方法”这部分,主要反映一项课题的研究要“做些什么”和“怎样做”。要尽可能写得细致一些。如用调查法,可写明调查方式是问卷还是访谈。如果用问卷调查,最好能将设计好的问卷附上。

(5)明确研究程序、步骤。研究持续的时间、阶段划分、每个阶段的主要工作、达到的要求

(6)阐明成果表现形式。(7)课题研究资源的配置 研究组成员及其分工。

经费预算及设备条件的需要。(8)参考书目及有关附录。4.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要求

(1)保证研究采用的方式方法是合理的、可靠的和经济的。

合理,指针对一定的假设或研究内容,采用的方式方法能够满足检验、论证和解释研究内容所需要的功能和潜在条件;

可靠,指研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式是可以信赖的,可以重复的,即使换了他人来做同样的工作也能得到基本相同的结果;

经济,指对经费、人力、物力、时间的整体考虑和精打细算,既要力所能及,又要以较少的投入争取最大的效益。

(2)保证研究是有效的、客观的和明确的。有效,首先指研究所使用的变量之间存在着真实的确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因果关系,也可能是相关关系。

客观,指研究的程序和控制必须要保证研究变量之间的影响能以真实关系发生变化,不能是虚构的、或随心所欲的,收集的数据是反映真实关系的、准确的。

明确,保证研究是明确的,指设计要使得研究所反映的关系能以比较突出和鲜明的形式表现出来,研究结果以明白无误的、有说服力的、可靠的数据或材料表述出来。

第一、认真细致。认真细致地查阅资料,认真细致地进行思考,认真细致地讨论修改,教育科研计划才能制定出来。

第二、明确具体。教育科研计划必须明确具体,但不应该有套话、废话,不应该有不必要的修饰词。

第三、科学性。研究计划的制定要符合教育研究方法的要求,要在掌握一定理论和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计划的制定又要切实可行,充分考虑自己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条件。

第五篇: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理论与方法研究

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理论与方法研究

内容摘要:激励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企业在管理中可通过激励艺术的应用,全面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员工更加努力地完成组织任务。因此,了解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的作用、相关的激励理论以及最充分有效地应用激励艺术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现代企业 企业管理 激励理论 激励艺术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现代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都越来越认识到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当前,现代企业加强对激励理论及其应用艺术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实意义

企业实行激励的根本目的是鼓励和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让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继续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

1.激励可以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服务。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的重要任务就是让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华。行为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企业在激发员工动机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潜力。美国的詹姆士发现,员工在受到充分激励时,可发挥其能力的80%-90%,而在仅保住饭碗不被开除的低水平激励状态,员工仅发挥其能力的20%-30%。我国很多企业劳动生产率低,与不合理体制压抑员工的积极性有很大关系。因此,企业要把这种不可估量的人力资源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就需要建立公正的激励制度,合理地运用激励手段。

2.激励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能够吸引、培养和留住企业所需的各种优秀人才。人才是企业的生命与第一资源,世界上绝大多数成功企业都对此达成了共识。例如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总裁直接讲明这样一种假设,即使把现有公司的一切全部毁掉,只要保留其现有人才队伍,就可以很快再造一个世界第一流的企业。如何才能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呢?这些企业主要是通过激励手段来增加企业的凝聚力,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他们不仅用丰厚的工资、福利等物质条件来留住员工,而且还通过各种管理职位、技术职位的快速提升来使能者得其所;不仅能使各类员工得到不同的培训和发展机会,而且还用企业文化来感染全体员工,提高其对企业的向心力。

3.激励制度和环境的创设,可提高员工的素质,为实现企业自身的社会功能创造条件。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织,不仅担负着一定生产经营的任务,完成满足社会一定需要的职责,而且体现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承担着对其组织成员享有民主权利和健康发展权利的一种承诺。许多现代企业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对这种社会职责的一种回应。企业激励作为一种全方位的系统激励机制正是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潮流,适应人的多方面需要,使企业成为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重要组织载体。同时,激励机制可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趋向,给学习和实践带来巨大的动力,能够不断提高个人素质。

二、理论指导

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其理论分为内容型、过程型和行为改造型等。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是指运用各种有效方式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实现组织的目标。现代企业应用激励普遍使用以下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成五个等级:生理需要,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安全需要,包括心理和物质上的安全保障;社交需要,人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需要彼

此同情互助和赞许;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自我实现需要,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该理论认为,需要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而且是按先后顺序发展的,满足了的需要不再是激励因素。

2.双因素理论。该理论由赫茨伯格提出。双因素是指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具有维持人的积极性及工作现状的作用,包括那些与工作本身无关而属于外界工作环境的因素,如政策制度、领导能力、工资福利等,这些因素得到满足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意,但不能激发积极性。只有激励因素才能起到激励员工积极性的效果。在企业内部,激励因素是指与员工工作自身内容相关的因素,如对工作的兴趣、工作的挑战性、员工发展的机会等。这些因素能激发起他们的成就感、责任感等积极感情,因而能增进员工的满意感,激励他们努力工作。

3.期望理论。该理论由弗鲁姆提出,认为人们在预期他们的行动会给个人带来既定的成果并且该成果对个人具有吸引力时,才会被吸引起来去做某些事情以达到组织设置的目标,可表达为激励力=效价*期望值。在企业中,激励力是指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内部潜力的强度;效价是指达成目标后对于满足员工个人需要其价值的大小;期望值是根据员工以往的经验进行的主观判断,一定行为能导致某种结果

概率。

4.公平理论。该理论由行为教授亚当斯提出,认为一个人在自己因工作或做出成绩而取得报酬后,并不是仅关心他所得到报酬的绝对量,而是通过相对于自己投入的报酬水平与相关他人的比较来判断其所获报酬是否公平或公正。主要着眼于全体的影响及员工个人对别人的感觉,强调的是员工的主观感知,不是客观的真实情况。在员工管理中公平是相对的,只能尽量准确度量个人的绩效,做到在客观上让多数员工认为公平,而不可能做到让每个员工主观上都认为公平。

5.强化理论。该理论由斯金纳提出,也称为行为修正理论。企业员工为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不断修正其行为。

三、基本方法

我们知道,只有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才会事半功倍,所以,现代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注重结合理论对激励应用艺术进行探讨。

1.物质激励。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方法,也是目前我国现代企业内部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激励方式。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对于大多数企业员工来讲,工作是其谋生及养家糊口的主要手段,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经济性报酬。报酬激励是一种物质激励手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员工的积极行为予以表彰,用增强员工报酬的形式满足员工的物质要求,可刺激员工为努力实现企业目标而尽心尽力。增加员工报酬有多种方式:提薪、发奖金、改善福利水平或直接发放实物都可以增加员工的物质利益。人对物质的需要是无限的,物质激励永远是最基本的激励方式。只是应当注意,报酬激励的对象不同,激励措施的力度也不一样。同等水平的物质报酬,对于低收入员工刺激更为明显,而收入较高的员工对于微薄的报酬激励程度很弱。相对于奖金来说,提薪的激励效果要强一些,但提薪之后,员工的积极性会减退,奖金则可以经常发挥作用。该方法对应于需要理论。

2.精神激励。精神激励是指企业支付给员工的不能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激励措施,包括给员工提供挑战性的工作、恰当的社会地位和弹性的工作时间等。精神激励不需要投入太多的物质和金钱,但效果却很明显。管理者可通过思想教育、灌输价值观念,倡导组织精神等,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常用的精神激励方法有:⑴事业留人。留住员工的最好方法就是留住他的心,而留住人心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以事业留人。因此,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培养,给员工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⑵情感留人。情感是人类重要的心理现象,一个好的工作与组织环境能够让员工尽情发挥。为了让员工长久留

下,企业就必须让大家有一个共同追求的目标,努力满足员工内心的需求。⑶尊重人格。现代企业只有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体现对员工的尊重,才能赢得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因此,企业要善于营造尊重人才的氛围。在工作中,充分考虑员工的意愿,为员工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在教育中,采用民主方法,尊重和满足员工的自尊心。

3.文化激励。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的核心文化建设非常重要。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其长期经营活动中确定的、为其全体成员普遍并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体现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经过长期发展沉淀的精华,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的产物,是企业制度、企业精神、企业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的总和。综观国内外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这些企业都有自己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微软公司的文化强调智力、朝气、辛勤工作、接近顾客、远见卓识和以比尔·盖茨为榜样的创新精神。我国济南三联集团公司董事长张继升在总结其企业成功经验时也指出:“文化力是能够最持久、最顽强地发挥作用的力量,也是一种最终能够制胜的力量。文化建设是一种强有力的纽带,它能把不同经历、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层次、有不同厉害关系的人组合在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工作。这种作用绝不是仅仅用金钱就能实现。”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企业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4.环境激励。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指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高层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善于构建和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加强企业内、外部环境建设,充分利用良好的环境对员工进行激励。企业不仅要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而且还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如良好的办公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努力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当今社会,随着员工对社会保障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逐步增强,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文件规定和要求,为员工建立养老保险、工资福利、医疗保健以及失业保险等保障;在工作中注意加强对员工的安全

教育,及时配备工作所需的安全劳动用品,努力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只有切实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创立安全的工作环境,员工才能真正建立起安全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为企业服务中去。

5.团队激励。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新观念必须强调现代企业团队精神。团队激励的内容可包括:⑴提高团队成员的积极性;⑵加强团队内的信息交流,增加团队凝聚力;⑶非正式团队为完成组织目标服务。现在的社会越来越讲求合作,因此,团队激励值得我们关注,提倡团队合作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激励政策方案的制定应朝着有利于员工团结的方向发展,要能够促进团队成员之间加强沟通与合作。现代企业建设发展中必须要讲求团队精神,讲求合作。如果一个优秀的人才在工作的时候,无法和周围的同事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那么工作中势必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样的人才并不是我们所鼓励和欢迎的,部门需要一个有凝聚力的合作团体,在工作中讲求配合,现在很多企业都已尝到团队精神的甜头,在表扬工作的时候,往往奖励某一个团体,而不是某个人。只有通过企业成员间的团结协作才能实现企业发展的更高目标。工作环节总是一环扣一环的,只有发挥集体优势,才能创造佳绩。

激励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人力资源激励运用恰当,企业就富有朝气和活力。在现实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激励的应用牵涉到方方面面,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激励措施

二、激励理论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中的作用。

1、激励可以发挥职工潜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母士在对人的激励研究中发现:缺乏激励的职工仅能发挥其实际工作能力的20%—30%。因为只要做到这一点,就足以使自己保住饭碗,但是受到充分激励的职工,其潜力则可以发挥到80%—90%,可见激励对人潜能的挖掘和利用是多么重要。

2、激励可增强企业的向心力。面对不同的个体和群体,管理者可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如职工参与管理,为组织发展献计献策;待遇激励,不断改善职工

生活、工作条件,提高职工福利待遇,使职工能产生工作于这样的集体具有荣誉感;情感激励,管理者重视和关爱组织中的弱势群体,使每位员工时刻感受到组织的温暖等等。这些都可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组织的向心力,进而使职工自觉自愿地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

3、激励有利于吸引和稳定人才。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竞争已主要演变成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市场,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多年来,各行各业的管理者们试图探索出一条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好办法、好机制,并为之做了大量的尝试。如“政策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策略,按岗定薪,竞争上岗的机制等,对吸引和稳定人才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美国众多经济组织,不惜重金和提供优越的工作条件吸引各国的优秀人才,这也是美国在许多科学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4、激励可以使员工由被动管理转向自主管理。在各种激励措施吸引力的作用下,员工的自主性能得到充分的诱导,使激励对象的目标趋向优化,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保证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自主管理是企业人本管理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个境界,必须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

三、如何在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中对员工进行激励

激励要求企业为每个员工提供一种追求与达到目标的手段,这些目标将会满足他个人的需要。过去一段时期主要靠精神激励,而近年来以金钱为代表的物质激励受到了普遍推崇,成为许多企业争相采用的一种激励方式。应该说,精神不是万能的,金钱也不是万能的,物质激励不能代替一切。我们必须掌握适度,有效结合,采取多种方式结合的激励机制。

1、以员工需求为出发点建立激励机制。要实现有效的激励,必须对每个相关人员的需求有正确的了解和分析。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了解员工的需求层次结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出过需求的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交,尊重需求,发展需求)。二是了解需求的动态变化(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需求层次的强弱度与持久度的变化)。正确地了解和分析这两方面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激励满足下属合理的而又可能的需求,同时也是实行群体需求的正确导向。而对于企业的领导来说,在他们的理念中,要有对事业的责任心,才会有对下属需求的牵挂心。建立合适的激励机制不仅是单纯为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完成任务,而且也是为了更好地尊重人、关心人和体贴人,因为即使在同一企业中,员工的知识、文化水平层次也是不同的,对需求的内容也会发生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不仅仅是成本的节约、绩效的改进、出勤率的增加、效益的提高等功利目标,还应有工作生活质量的改善,员工满意度的提高,员工的成长与发展等与人性相关的人文目标。英国最大且盈利能力最高的百货零售集团马狮集团前董事长依时雷·薛格勋爵认为“致力发展与员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仅是付予优厚薪酬,还必须了解员工的困难并做出反应。高层管理者应知道员工的工作环境等各项福利措施的优劣程度。”马狮以福利高而著称,为推行种种福利措施所花费的代价往往使试图模仿的其他企业望而生畏。因此,以员工需求为出发点建立激励机制,是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

2、建立资源分享的激励机制。资源分享及参与管理也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当员工学识提高,资讯科技普及时,员工对企业的期望值也相应提高。企业的资讯必须较大程度地公开,才能使员工真正感觉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现代企业里的员工,早已不仅是企业的“雇佣者”,而是从打工的地位跃升到企业的投资者地位。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在被扁平式、网络式替代的同时,也打破了原有管理者武断、独裁的领导地位,使合作者和资本共嬴的模式成为主流。对企业本身来讲,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对员工进行培训,就不会因职工能力不足,而花费大量的时间通过自学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技能,这样就降低了机会成本,最终人员培训使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一致化,促使组织发展、个人发展顺利进行。在国有企业中,职工持股也是一个很有效的资源分享方式,普通员工参与持股,通过提供一种经济上的物质刺激,来使企业员工的行为与企业的目标能够相一致"

3、建立适度淘汰的激励机制。激励不完全是奖励,还应该包括约束和惩罚。适度的淘汰机制不仅能使企业更有活力,而且能使员工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淘汰是竞争的结果,实际上也是一种反刺激。反激励的手段,能使员工有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促使员工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我管理,以主人翁的态度为企业献计献策。南京新世纪大酒店(四星级)对员工实行累计考核积分制度,采取3%的淘汰制,有效地激励了员工成长。日本花王公司人事部门更是建立了一套对创造性的评分制度,由专家、领导和顾客对员工的思维行动和成果进行综合评分。严格的量化标准使员工之间产生差距,并通过竞争提高了员工的水平。

4、建立有效的内部提升机制。为了有效激励员工,内部提升机制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若没有内部提升机制,员工便不知道自己勤奋和努力的结果,企业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使员工来接受培训和提高技术水平。更为严重的是,往往造成许多高层次人员的外流,他们不仅带走技术、企业机密,而且造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不稳定,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外援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也不一定能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大胆提拔工作绩效高的企业内部员工,不仅是对员工工作的肯定,更能为高层岗位补充人才。被提升的人在增大责任的同时,其权力和报酬也相应地被提高,因此,内部提升在大多数情况下兼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性奖励。

5、重视情感激励。领导者对下属给予尊重、信任、关心、爱护,建立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能够激发争先恐后、蓬勃向上的生气。情感激励是现代管理中极为宝贵、极为丰富,急需高度重视、亟待强化开发的激励模式。时刻关心员工,加以感情投资,让员工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员工会更愿意为企业效力,并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树立主人翁意识。同时,由于传递效应,员工会将这份感情用于企业身上,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6、建立和完善目标考评制度。员工工作目标和考核是将公司的营运计划与员工个人工作计划相结合的一种办法。员工工作考核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利益,尤其是个人成就感、价值观念,因此,目标考核制度对员工就不再是一种苛刻的监督,而是员工成长的里程碑和加油站。大多数人都有成就的需要,成功的标志就是达到预定的目标。有目标,人才能产生动力,因此,目标是一个重要的激励因素。建立和完善目标考评制度,有利于员工明确企业和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使员工在完成自己目标的同时,达到企业的预定目标。

参考文献:

1.曾宪达.对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思考[J].商业研究,2002(14).2.路风.激励机制有几条路可走.中外企业管理导刊[J].1999(6).3.陈全国,梅小安.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的有效激励[J].经济师,2004(12).4.赵曙明.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下载城市道路交通事故与交通冲突技术理论模型及方法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道路交通事故与交通冲突技术理论模型及方法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