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引进优质外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文章标题:引进优质外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引进优质外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市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开区坚持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积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主线,狠抓对外开放。努力实现以优质外资投资发展壮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跨越式增长。2006年,全区引进外资项目个,协议引资万美元,累计到位外资1118万美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1.8。新引进中外合资总投资60亿元以上长虹pDp项目、总投资10多亿元台湾东元空调压缩机项目。引进中日合资东泰机械项目,租用标准厂房实现当年建成投产。台湾福笙电子公司投资2亿元电容贴片项目,华晨瑞安汽车零配件项目,香港华冠投资3000万元继电器项目等,继续增资扩大生产。利用世界银行贷款2300万美元开发建设我区A、C片区基础设施项目也于2006年10月成功签约,进入项目实施阶段。截止2006年,我区建区四年来累计协议引进外资2亿多美元,实际到位外资5171万美元,辖区注册外资企业达到12户,外资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5亿元,投资效益显著。
一、2006年我区利用外资主要经验
(一)利用外资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强化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延伸优势产品链,重点培育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即百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精细化工、食品饮料和汽车零配件三个50亿以上产业集群。发挥优质外资在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充分利用产业集群内在集聚动力,增强产业内在引进外资内资动力,不断打造产业集群式招商引资平台。
发挥绵阳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发展百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长虹配套项目以及相关多元化产业项目,建设韩国工业园,全力打造长虹配套产业集群。围绕长虹家电产品及其元器件、长虹数字产品及其元器件配套产品生产项目,服务外商投资、服务核心企业,以pDp(平板显示器)、CRT(显象管)、空调压缩机及其配套项目为基础,参与企业与韩国、日本、台湾等实力公司洽谈合作,实现多个外资项目落户我区,取得良好效果。
同时,以利尔、美丰等为核心,努力实现核心企业扩张,建设百亿化工产业集群;因应强劲的市场需求和绵阳已有的汽车产业优势,发展汽车零配件制造产业集群;依托雪宝、华润、葡露等企业发展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在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中,不断推动产业国际化,利用外商优势的管理、技术和品牌等提升这些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了华润绵阳分公司、华晨瑞安、利尔、恒旺电子、福特电子等优势外资企业。
(二)创一流投资环境,以优资服务实现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一是优化投资软环境,创建高效运转的“一站式”行政服务的机制,为投资者、企事业提供优质服务。2006年,紧紧围绕长虹大型配套项目和现有外资项目增资扩能作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报批、国土、融资等各个环节具体服务事宜,以深入的优质服务实现了长虹pDp、空调压缩机等大型外资项目前期顺利推进。加强对现有外资企业的服务,实现了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新上凸轮轴生产线、贴片电容生产线等技术改造扩能项目。
二是继续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产业发展硬件设施,提升产业承载能力。2006年新建成工业标准厂房3.5万平方米,一期、二期近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的三江电子信息工业园已基本建成,为科技型企业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利用外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新启动利用世界银行贷款2亿元A、C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国家开发银行建设长虹工业园基础设施,辖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硬件环境,为招商引资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坚持不懈深入企业现场服务,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区管委会一贯重视作风建设,强化为企业服务的意识。管委会领导和职能部门经常深入企业现场,到企业现场办公,每季度召开工业经济分析会。经济主管部门开展“三个一”服务企业活动,定期汇总掌握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动态资料。总体上,使我区办理企业事项做到快捷高效。
四是推动产业协作配套,逐渐形成了产业内部协作配套环境。经过五年的培育,工业已经形成以电子信息、食品饮料、汽车机械、化工四大产业为主导的相关企业,极大地提高了产业内在的引资能力。四个主导产业集群外部经济性逐渐显现,给予外商投资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配套环境。
二、2008年利用外资思路措施
2008年,我区将继续推动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提高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将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产业关联度、企业集聚度和提供特定的需求配套作为利用外资的重心,集中力量引进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和一批具有分工协作关系的关联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发展。要实现引进外资项目
第二篇:引进优质外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文章标题:引进优质外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引进优质外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市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开区坚持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积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主线,狠抓对外开放工作。努力实现以优质外资投资发展壮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区域核心竞
争力,推动经济跨越式增长。2006年,全区引进外资项目个,协议引资万美元,累计到位外资1118万美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1.8。新引进中外合资总投资60亿元以上长虹PDP项目、总投资10多亿元台湾东元空调压缩机项目。引进中日合资东泰机械项目,租用标准厂房实现当年建成投产。台湾福笙电子公司投资2亿元电容贴片项目,华晨瑞安汽车零配件项目,香港华冠投资3000万元继电器项目等,继续增资扩大生产。利用世界银行贷款2300万美元开发建设我区A、C片区基础设施项目也于2006年10月成功签约,进入项目实施阶段。截止2006年,我区建区四年来累计协议引进外资2亿多美元,实际到位外资5171万美元,辖区注册外资企业达到12户,外资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5亿元,投资效益显著。
一、2006年我区利用外资主要工作经验
(一)利用外资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强化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延伸优势产品链,重点培育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即百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精细化工、食品饮料和汽车零配件三个50亿以上产业集群。发挥优质外资在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充分利用产业集群内在集聚动力,增强产业内在引进外资内资动力,不断打造产业集群式招商引资平台。
发挥绵阳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发展百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长虹配套项目以及相关多元化产业项目,建设韩国工业园,全力打造长虹配套产业集群。围绕长虹家电产品及其元器件、长虹数字产品及其元器件配套产品生产项目,服务外商投资、服务核心企业,以PDP(平板显示器)、CRT(显象管)、空调压缩机及其配套项目为基础,参与企业与韩国、日本、台湾等实力公司洽谈合作,实现多个外资项目落户我区,取得良好效果。
同时,以利尔、美丰等为核心,努力实现核心企业扩张,建设百亿化工产业集群;因应强劲的市场需求和绵阳已有的汽车产业优势,发展汽车零配件制造产业集群;依托雪宝、华润、葡露等企业发展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在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中,不断推动产业国际化,利用外商优势的管理、技术和品牌等提升这些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了华润绵阳分公司、华晨瑞安、利尔、恒旺电子、福特电子等优势外资企业。
(二)创一流投资环境,以优资服务实现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一是优化投资软环境,创建高效运转的“一站式”行政服务的机制,为投资者、企事业提供优质服务。2006年,紧紧围绕长虹大型配套项目和现有外资项目增资扩能作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报批、国土、融资等各个环节具体服务事宜,以深入的优质服务实现了长虹PDP、空调压缩机等大型外资项目前期工作顺利推进。加强对现有外资企业的服务工作,实现了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新上凸轮轴生产线、贴片电容生产线等技术改造扩能项目。
二是继续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产业发展硬件设施,提升产业承载能力。2006年新建成工业标准厂房3.5万平方米,一期、二期近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的三江电子信息工业园已基本建成,为科技型企业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利用外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新启动利用世界银行贷款2亿元A、C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国家开发银行建设长虹工业园基础设施,辖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硬件环境,为招商引资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坚持不懈深入企业现场服务,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区管委会一贯重视作风建设,强化为企业服务的意识。管委会领导和职能部门经常深入企业现场,到企业现场办公,每季度召开工业经济分析会。经济主管部门开展“三个一”服务企业活动,定期汇总掌握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动态资料。总体上,使我区办理企业事项做到快捷高效。
四是推动产业协作配套,逐渐形成了产业内部协作配套环境。经过五年的培育,工业已经形成以电子信息、食品饮料、汽车机械、化工四大产业为主导的相关企业,极大地提高了产业内在的引资能力。四个主导产业集群外部经济性逐渐显现,给予外商投资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配套环境。
二、2007年利用外资工作思路措施
2007年,我区将继续推动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提高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将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产业关联度、企业集聚度和提供特定的需求配套作为利用外资工作的重心,集中力量引进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和一批具有分工协作关系的关联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发展。要实现引进外资项目
个,到位资金实现万美元,同比增长。为此,重点从三方面开展利用外资工作:
(一)转变观念,创新引进外资方式,增强引资实效。一是紧密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和产业规划,增强引资实效,利用外资优势人才、信息、管理使本地产业高端化;二是加强对外资投资趋势的研究,发展生产性服务产业引资,探索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等新的招商方式;三是
提高认识,提高国际商务服务能力,按照国际惯例处理外资投资的经济事务。
(二)依托长虹工业园(韩国工业园),推动外资参与长虹配套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加强与省、市有关方面工作沟通回汇报,积极服务核心企业,加强与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国投资商的招商引资工作,力争实现长虹PDP、空调压缩机等骨干项目建成投产,实现长虹手机在辖区建设生产线,力争继续引进长虹配套外资项目,树立区域工业龙头地位。
(三)加强对现有外资优势企业的服务工作,扩大引资规模,实现以商招商。
按照外资与内资企业享受同等国民待遇原则,积极从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融资等方面扶持企业发展,实现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建。利用现有外资企业引资渠道,实现以商招商,引进一批外资投资项目。
总之,外资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因应当前外商在华投资新趋势,我区按照科学发展观积极调整外资战略与政策措施,不断探索利用外资新方式,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增强引进外资工作实效,提升和发展区域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引进优质外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引进优质外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第三篇: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全力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
2009年,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找准国家促进就业政策与我县实际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坚持以发展促就业、以就业推发展,实现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全面落实各项促进就业的政策,大力创建就业园区,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全力开创我县就业工作新局面。
一、服装园区蓬勃发展,就业空间不断扩大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积极利用丰富的畜牧资源发展羊(驼)绒絮片服装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服装产业逐步从自发的散户加工发展为龙头、骨干企业的大批生产,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小生产,大协作;小企业,大就业”的产业格局,成为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县有絮片生产厂家27家,服装生产厂家230多家,从业人员达到2万多人。2009年全县加工羊(驼)绒絮片服装2300万件,实现产值12亿元。服装产品已发展到六个系列200多个品种300多个规格,远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个大中型城市和200多个县市。
2006年,为了进一步推动全县服装产业做大做强,在新区规划建设了集产品研发、絮片生产、服装加工、商贸流通为一体的新服装园区。园区规划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
筑面积5.6万平方米,服装园区分为服装生产区、絮片生产区、商业区及办公区四个区域。园区建设分期进行,政府无偿转让土地和负责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厂房、综合办公大楼由服装大户联合开发。政府已累计投资1500多万元,用于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到目前为止,服装园区综合大楼及门前硬化、亮化工程已完成并交付使用,园区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已全部完工。集服装设计、信息网络平台、展示、培训、管理、业务洽谈、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大楼已投入使用,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园区入驻企业18家,个体工商户上百家,提供3000多个就业岗位,年可生产服装1000万件以上。2010年,力争全县服装产量达到2500万件,实现产值14亿元,从业人员达到2.5万人。
二、大力实施劳动力转移工程,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 我县将农牧民转移就业培训列为为民办好八件实事之一,特别是县委推进“三减三增”战略(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非农人口比重,将3万农村青壮年劳力转移进城,从事服装加工等非农产业)、实施“123”(1即有劳动能力的农户户均向以服装为重点的非农产业转移1个劳动力)工程以来,这为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铺平了道路。政府下发文件,明确了就业部门负责为进城农民工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劳动部门监督企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各项社会保险,教育部门提供“三免一补”,民政部门为困
难家庭办理最低生活保障,进城后继续享受原有的合作医疗、退耕补贴等,确保移得出、留得住、逐步能致富。
围绕“移民扩镇”工程的实施,整合扶贫移民等项目资金,积极推广无土移民安置经验,分期分批在新区规划建设移民小区。目前,建成移民住宅楼16栋,安置移民540户(1890人),并计划在八年内无土移民4800多户,可为服装企业提供劳动力近万名。这一举措将有效地缓解了进城农民就业和服装产业机工短缺问题,既促进了农民增收,又推动了服装产业的发展。
三、加强转移就业培训,为服装产业培训人才
认真落实促进农牧民转移就业培训工作,适时掌握劳动力市场需求,主动联系服装企业开展定向、订单培训,加强培训后续跟踪服务,建立进城农民求职档案,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服装业,为农民进城开辟就业空间。
2009年,政府统筹协调服装产业管理局、就业局、农牧业局等多家单位,整合培训资源,新建年培训能力达1000人的新就业培训基地,添置各类先进实习设备,明确部门分工、职责和任务,继续面向缝纫、餐饮、住宿、修理和制造等用工量大的行业开展培训。全年农牧民转移就业培训600人(缝纫工),培训合格后,按照联合培训协议,全部进入服装园区内雪绒制衣、瑞亨利服装、利琪制衣等大中型服装
企业。培训合格率、上岗就业率和合同签订率均达到100%。
四、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规模,为服装加工户注入资金 2009年,我县及早开始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工作,简化贷款手续,扩大贷款受益群体,增加贷款额度。从3月份开始,启动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工作,投入担保基金130万元,全年为从事服装生产和销售的个体经营商户发放小额贷款648万元。
过去的一年,就业形势严峻,增加就业难度加大。按照中央“保民生、保就业”的精神,我们积极采取措施,结合我县实际,将“保就业就是保企业”作为就业工作的突破口,通过加大就业园区建设,并为入园商户发放小额贷款提供资金扶持;政府买单与服装企业联合开展技能培训,为企业培训技能人才;实施移民工程,为企业输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第四篇:如何发展花炮这种优势特色产业
如何发展花炮这种优势特色产业的
主要成效和措施
为全面贯彻中央及省、市经济工作精神,立足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现状,揭示当前花炮工作所面临的瓶颈问题,系统提出浏阳市如何发展花炮这种优势特色产业的主要成效和对策措施。今年,根据省经信委的安排,我局在浏阳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开展“勇当„四化‟主力军,争做„两型‟排头兵”调研活动,深入我市各有关单位、10家花炮规模企业进行调研,对全市花炮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分析。对如何加强我市花炮这种特色产业工作进行深入思考,提出初步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浏阳花炮产业的基本情况
浏阳花炮“始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1993年浏阳被授予“中国烟花之乡”称号。2005年“浏阳花炮”作为证明商标被成功注册,2007年“浏阳花炮”被确认为中国驰名商标。2009年“浏阳花炮”证明商标荣获中国烟花爆竹行业中唯一的“2009最具竞争力地理标志商标”称号。今年,在第七届深圳文博会上,浏阳花炮的文化品牌价值是1028.17亿元,在日前公布的第二届“中国文化品牌价值排行榜”中,浏阳花炮的文化品牌价值位列“中国文化品牌价值排行榜”第七,成为湖南唯一进入前十位的“文化名片”。经过漫长的历程,浏阳花炮不仅走上了“国字号”道路,更成为了湖南唯一一个在各项分榜单中排名榜首的文化品牌。
1、企业基本情况:我市现有发证花炮生产企业946家,其中出口生产企业283家。另有经营公司171家。据统计,烟花爆竹企业产值年500万元以下(含500万元)的有607家,占企业总数的64.1%;年产值500-1000万元(含1000万元)的有176家,占企业总数的18.6%;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不含)的有163家,占企业总数的17.3%。年纳税在15万元以下(含)企业有151家,占企业总数的15.9 %;年纳税15-100万元的505家,占总数的53.4%;年纳税100万元以上(含)的有290家,占总数的30.7%。从企业生产规模和纳税情况来看,中小企业仍占多数,整合提升的任务还比较重。
2、产销情况:2010年花炮产业集群实现总产值124.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27%。其中国内销售67.66亿元,同比增长24.25%;出口销售24.15亿元,同比增长5.1%。相关产业销售32.77亿元。产业集群创税9.72亿元,同比增长7.28%。从去年的产销情况来看,内销增长幅度较大,特别是焰火燃放形势非常好,出口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今年一季度销售形势在去年基础上进一步好转。一季度全市共销售花炮实现销售额23.50亿元,同比增长20.15 %。其中出口销售额3.19亿元,同比增长19.22%;国内销售销售额20.32亿元,同比增长20.3%;燃放焰火600场,金额达2.48亿元,同比增长20%。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工厂化升级改造,大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加大新机械、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不断优化安全生产基础条件,企业本质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狠抓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加大执法监督检查,重点整治“三超一改”行为,规范生产、经营、运输、燃放等环节的安全监管。安全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安全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事故防控能力明显增强,连续三年杜绝了较大以上安全事故,亿元产值事故死亡率为0.11,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市场开拓能力增强。创新营销模式,努力拓展销售市场。注重产销地政府间的高层合作,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方式,促进贸易合作,去年在全国备案供货的浏阳花炮企业占全国供货企业总数的70%,创历史新高。鼓励企业抢占终端市场,目前浏阳花炮直销点达到100多个,逐步改变单纯被动供货的局面,提高了经济效益。依托“浏阳花炮”品牌优势,大力发展“浏阳花炮”连锁经营门店,在辽宁、山东、浙江、福建、广西等地建立了20多家,去年销售达6.7亿元。焰火燃放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去年在朝鲜、安哥拉、斯里兰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接了大型焰火燃放活动,并承担了国庆60周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85%以上的国内大型焰火燃放,全年焰火燃放达920多场次。今年春节、元宵焰火燃放十分火热,浏阳燃放企业燃放达500多场次,焰火燃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围绕人才建设目标,大力实施“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依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和专业培训机构,实施“百名企业家培养”工程,举办企业工商管理(MBA)核心课程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联合北京、南京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校,实施“千名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鼓励和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技术中心、实验室等,培养创新团队,提升技术水平。以技术职称培训为基础,实施“万名技术能手培养”工程,开办安全管理、焰火燃放操作、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专业培训班,广泛开展技能竞赛和评选表彰活动,创造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目前我市拥有技术职称的花炮技术人员有5142人,每年以数百人递增,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花炮专业技术人员有68人,占全国花炮行业高级职称人数的80%左右。
四是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建立了以花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院校、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大了花炮行业共性课题研究。去年有圣诞烟花全自动成套设备等7个花炮机械重大研究成果获长沙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其中混药机得到了国家安监总局的推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花炮新产品研发速度加快,去年研发改良的新产品达5000多个,产品专利申请达150多件。焰火燃放创意水平和燃放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通过橘子洲周末焰火大赛,无论是文化创意、设计编排,还是现场施工技术,均得到了大幅提升。五是转型提质深入推进。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引导企业走整合、升级、创新之路。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加大对规模大、实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的扶持。目前我市有亿元花炮企业12家,规模效益日益显现。鼓励加强合作,积极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集团配套协作,推进专业化生产。加大品牌培育,积极申报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目前我市现有3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华老字号,22个湖南省著名商标,13个长沙市名牌产品,每年都有不同数量的增加。企业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进一步增强,并在一定销售区域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优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量增长较快,产品利润下滑。近几年花炮销售总量增长较快,特别是内销增长迅速,保持在20—30%的增长,但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持续升值、劳动工资上涨、运输成本增加、价格竞争日益激烈,单个产品纯利润下降,目前企业生产纯利润基本维持在5—8%,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相比降低了6—10个点。
二是出口增长乏力,内销竞争加剧。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市场不振,销售增长不明显,近两年增长幅度仅维持在5%左右。随着烟花爆竹国际条例的变更以及劳动工资上涨,出口产品利润也有所下降,尤其是出口小产品和混和包,利润非常微薄,订单也逐步向江西转移。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出口企业转做内销,加之部分经济欠发达的县市把发展烟花爆竹产业作为招商引资项目进行培育,加剧了内销市场的竞争。近两年,仅岳阳临湘就增加了20多家。三是超标生产严重,安全令人担忧。目前,花炮行业部分标准滞后或缺失,导致产品标准不一,企业执行不力。供货企业为满足消费者求大求刺激的心理,导致产品规格和药量超标,产品合格率下降,安全隐患增大。特别是随着城市空间越来越小和人口越来越密集,原来的产品品种或规格已经不适应城市消费的需求,加之管理部门偏重生产环节的安全监管,流通环节和消费领域的安全监管不到位和安全教育缺失,违规产品充斥市场,消费者燃放不当引发安全事故,增加了销地政府和社会公众对烟花爆竹的安全担忧。
四是技术投入不够,安全环保问题倍受责难。目前我市花炮行业技术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不足,落后的生产工艺与人们对烟花安全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的矛盾日益突出。安全环保问题受到媒体以及广大群众的高度关注,舆论压力越来越大。以北京为首的大城市禁放范围进一步扩大,民意代表禁放呼声也越来越高,特别是今年春节前后发生的一些重大安全事故,各地纷纷出台限制措施。因此,加快微烟花炮原材料的研发任务紧迫而繁重。
五是劳动力资源匮乏,行业用工吸引力下降。今年开春劳动力争夺异常激烈,花炮企业开工率不足,到正月十五,全市花炮行业开工率不足50%,特别是随着工业新城大型企业的陆续投产,花炮行业用工吸引力下降,招工更趋紧张(原来200多人的工厂只剩下50来人)。就文家市来说花炮行业目前缺少劳动力在2000人以上,全市约缺少3万人。用工紧张和加薪热潮倒逼企业工资成本上涨,企业压力越来越大。
六是知识产权保护难,假冒浏阳花炮现象普遍存在。花炮产品技术含量较低,极易模仿,产品雷同,且行业不规范、价格不统一,就目前来说,市场销售秩序混乱,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仍比较淡薄,再加上维权成本较高,地方保护,“浏阳花炮”商标倍受假冒伪劣产品的冲击,严重影响浏阳花炮的品牌声誉。
四、应对措施
一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发展转变。2011年,我们将重点推进集团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结合53号文件和第三轮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换发,对全市花炮生产企业的生产类别和品种进行备案登记。凡纳税在15万元以下的企业只许可1—2个类别和1—5个品种生产。制定集团化经营优惠扶持政策,采取自愿申报,乡镇推荐,部门认定的原则,根据年销售规模和纳税情况以及生产要素整合,在全市确定10—15个花炮集团予以重点扶持。通过集团化经营,优化企业管理,减少运营成本,提高行业竞争力,从过去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发展转变。
二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大技术投入,整合科研资源,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重点开发微烟花炮原材料,加大安全、环保烟花的研发应用。加大花炮机械研究和推广,重点开发危险工序和成套花炮生产设备,提高劳动效率,逐步缓解劳动用工紧张的局面。加大花炮文化创意,组织焰火燃放创意大赛,拓展焰火燃放市场,增加燃放附加值,促进产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转变。依托现有人才培养机构,加强大专院校对接,加大高级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引导企业从人文关怀入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劳动用工,推行绩效管理,逐步改善职工待遇,提高劳动功效,促进企业由家族式管理想现代企业制度管理转变。
四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由生产普通烟花向优质高效品牌烟花转变。大力推进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质检员制度,原则上企业按200人配备至少1名质检员。结合53号文件,修改完善烟花爆竹产品标准,对产品规格、药量、运输、燃放区域、燃放人群等方面进行规范。严格产品检测,做到批批检验,适当降低收费标准。采取抽检分离和管罚分离,成立产品质量综合执法稽查大队,加大综合执法检查和抽查力度,委托具有检测资质的第三方抽查,对抽查结果对外公布,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建立A级产品安全质量备案登记制度;利用行政许可强制入轨,加快推进专业化生产;建立以礼花弹类和组合烟花类为主的产品流向识别码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推进普通烟花向优质高效的品牌烟花转变。
五是成立知识产权战略联盟,由恶性竞争向联手合作转变。目前,花炮企业各自为政,相互剽窃新技术的现象比较严重;同时浏阳花炮在外销(特别是欧美市场)时,往需要贴别的国家的标签,这样,利润大部分被外国人赚走了,作为原产地,浏阳仅赚了一点“加工费。为破解这俩个瓶颈,一是成立知识产权战略联盟。2011年5月19科技(知识产权)活动周启动仪式上,浏阳23家花炮产业规模企业倡议建立了“浏阳市花炮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联盟”,这在湖南花炮行业知识产权保护上尚属首次。浏阳市知识产权局负责人李平生说,浏阳市花炮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联盟能够有效的保护各企业的专利,最主要的是约定了“组织协调盟员参加有关专利的国际调查诉讼,对盟员遭遇的专利纠纷提供技术与资金上的帮助。”如果有更多的企业参加这个联盟,将使花炮企业联合起来,最终在国际市场上放响中国的花炮品牌。二是要加强行业培训。提升企业负责人品牌建设意识,树立“有品牌就有市场、市场竞争就是品牌竞争”理念。以浏阳花炮管理与中心牵头,邀请全国工商、质量部门领导在春秋季订货会期间,举办全国花炮产品质量管理座谈会,宣传“浏阳花炮”质量、安全品牌、探讨全国开展打假行动的有关工作,维护品牌权益。同时,每年还将邀请国家权威单位、领导、专家、学者来浏阳举办专题讲座,重点讲授浏阳花炮品牌建设,逐步提高行业品牌整体意识。
六是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由加工基地向国际花炮之都转变。以现有花炮生产制造为基础,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以生产、经营、科技、人才、信息、物流等资源优势,加快技术工程中心、质量检测中心、标委会、花炮总会、国际烟花协会、商务展示中心等平台建设,完善综合配套服务,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走专业的、特色的总部经济发展之路,促进浏阳由加工基地向国际花炮之都转变
第五篇:六盘水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综述
六盘水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综述
靳 颖
〔内容摘要〕 本文介绍了以马铃薯为主的六盘水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生产现状及发展潜力,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目标和措施。
〔关 键 词〕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综述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农业局
近年来,六盘水市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大力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特别是把马铃薯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在现有种植面积93万亩的基础上,预计到2010年将扩大到200万亩,同时加快生姜、茶叶、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的发展,使六盘水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台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
(一)生产现状
六盘水市马铃薯种植区域广,在海拔高度609米至2600米的范围内都有种植,覆盖范围全市98个乡镇。据农业部门统计,2005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为84.59万亩,占全市粮食播面的31.1%,跃居全市粮食作物第二位,比2002年播面增加4.4%。总产达到85.25万吨,平均亩产1007.8公斤,比全省平均亩产低50.7公斤,比全国最高亩产省山东低1.2倍左右,比世界最高亩产国荷兰低5倍以上,2006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93万亩。六盘水市马铃薯单产的增产潜力巨大。
97年市农科所建立马铃薯脱毒快繁中心,进行脱毒种薯生产。随后,盘县农科所、六盘水市地创公司(现凉都农业科技公司)马铃薯脱毒快繁中心相继建立,脱毒马铃薯在全市得以较快推广应用。主要推广的脱毒种薯有:会-2号、合作88、脱毒米拉、威芋3号,鄂薯3号等,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提高。
但全市马铃薯品种多、乱、杂以及缺乏优质专用马铃薯现象仍十分突出,肥料投入不足,耕作粗放,单产水平低、商品率低,种植区生产条件差,严重影响了六盘水市马铃薯生产的发展。
六盘水境内现有加工企业2个:市食品总厂“天使牌”生产线二条,年生产能力3000吨;水城兴龙精淀粉有限公司,年生产淀粉1万吨,年需马铃薯7万吨。据调查,全市马铃薯产量的50%作为农户饲养猪的原料,17%作食用,10%留作种薯;3%作薯片和淀粉加工原料,20%在贮藏中自然烂掉或作它用。六盘水马铃薯加工利用率极低,且全是粗制加工品,深加工尚属空白。
(二)目前工作开展情况
市委、市政府对发展马铃薯产业十分重视,三月份召开了政府办公会,专题研究马铃薯产业发展,并于2006年4月12日在六枝特区召开了有市长刘一民,市委副书记唐方信,副市长罗贤能,副市长周斯弼参加的全市马铃薯产业专题研讨会。会议确立了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全市重点支柱产业来抓,提出了“扩大规模(2010年达到200万亩)、增加总量(达到260万吨以上)、依靠科技(应用脱毒技术,采用高厢起垄栽培、平衡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提升层次(六盘水市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开拓市场(省内、省外)、扩大外销(商品率达到30%以上)、强化措施、促进加工(加工率达到20%以上)”的指导方针。刘一民市长要求各级各部门务必统一思想,高度认识,在全市的统一规划下,组织实施,认真抓好落实。这次会议可以说是一次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动员大会,更是一次对全市马铃薯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此后,全市马铃薯产业走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建立健全机构。5月10日市人民政府以市府办机字[2006]20号文下发,成立六盘水市马铃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进行宏观调控,统一规划和协调。同时成立马铃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开展日常工作。市农业局成产了马铃薯办公室,在局抽出三名技术人员,在六枝特区特调一名技术人员,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其中有2名高级农艺师及1名专门学习马铃薯繁育技术的硕士。
2、参观学习,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今年对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和甘肃定西市的马铃薯产业发展、马铃薯加工、贮藏、销售等情况进行考察学习。通过考察,对照比较六盘水市马铃薯生产优势,增强发展六盘水市马铃薯产业信心,明确提出六盘水市马铃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思路。
3、草拟六盘水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6月向市人民政府送审了《六盘水市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实施意见》、《六盘水市2006-2007马铃薯产业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六盘水市马铃薯产业未来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4、注册商标,树立市场意识,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市政府已同意用六盘水地域名作为马铃薯商品和种薯的注册集体商标,目前正在设计和注册中。通过商标注册,树立市场意识,创建品牌,提高六盘水市产品竞争力。
5、大力宣传,提升六盘水市马铃薯产业发展层次。7月24-25日,举办六盘水市第二届凉都马铃薯节,活动期间,开展马铃薯趣味知识竞答,马铃薯趣味征文和马铃薯学术论文评优活动。通过展板向广大市民介绍国际国内及六盘水市的马铃薯栽培、储藏、保鲜与加工现状及六盘水市马铃薯发展成就,让市民进一步了解马铃薯生产在六盘水市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深化对六盘水市马铃薯生产的重要性认识。
6、加强科技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技推广队伍和种植大户。邀请省内外专家对六盘水市市县马铃薯种植重点乡镇行政技术骨干150余人进行马铃薯知识的全方位培训,向全市马铃薯重点生产乡镇和种植大户编印技术手册15万份和宣传光碟1000张。
7、开展科学研究,提高科技水平。2006年和2007年全市四个县区共安排60个点开展秋种和新品种引种试验,安排马铃薯贮藏保鲜试验点10个。同时在引进选择优质高产抗病优良品种的基础上,逐步开展马铃薯品种的选育工作。
8、搞好马铃薯研究和营销。为搞好调研和营销,市农业局建立了马铃薯联席会议制度,有关业务站室负责人、高级职称技术人员为成员,每月召开联席会议,专题讨论马铃薯产业发展工作,同时为搞好营销工作,市成立了马铃薯产业协会,盘县四格乡坡上村成立了全市第一个村级马铃薯协会。
9、筹建马铃薯种业公司,做强做大马铃薯产业。整合六盘水市现有资源,组建全省最大的马铃薯种薯种业公司。鼓励科技人员及民营企业带薪带岗带项目投入到马铃薯各个生产环节。公司以现代企业管理动作,面向省内外市场,从种薯生产到商品薯销售,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格局。初步讨论由市、县政府和民营企业共同出资1200万元以上共同组建马铃薯股份种业公司。
10、加大投入,确保前期工作顺利开展。上半年全市马铃薯产业发展资金共投入340万元,比去年全年投资增加240万元,主要用于种薯体系建设,培训及生产良种补贴。
(三)六盘水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目标
围绕“四个三”即三个优势(气候优势、交通优势、富硒优势),三个体系(繁育体系、技术服务体系、购销体系),三个产品(种薯、商品薯、优质专用加工薯),三个提高(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提高效益),确定马铃薯产业发展目标和重点。
将六盘水建设为全省重要的优质种薯、加工专用薯、食用鲜薯生产基地和马铃薯加工基地,使全市马铃薯生产结构布局合理,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商品率、生产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逐步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加工及深加工全面发展,马铃薯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积极稳妥地扩大种植面积。在2006年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93万亩的基础上,做好充分准备,分步实施; 2007年全市播种面积120万亩;2008年播种面积扩大到150万亩;2009年播种面积扩大到180万亩;2010年实现全市播种200万亩,其中商品薯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生产商品薯150万吨。同时种薯、加工专用薯及食用鲜薯实现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到2010年,形成年产脱毒苗600万株、脱毒微型原种1000万粒,原种繁育基地0.16万亩、年产脱毒原种0.17万吨,一级种种繁育基地1.1万亩,二级种繁育
基地11万亩,年产脱毒良种16.5万吨,成为全省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生产基地。全市优质脱毒种薯的普及率达到95%以上,并实现全市每三年更换一次脱毒种薯的目标,优质种薯在全省种薯消费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上。
二、其他特色产业生产情况
(一)生产现状
——生姜:六盘水市现有生姜面积5.87万亩,大部分生姜品质较好,品种有较为出名的小黄姜,每年都有上千吨干姜外销和出口,市境内有2个生姜加工企业。
——茶叶:茶叶面积3.64万亩,总产320吨,近几年来,随着福鼎大白茶、龙井
43、迎霜、乌牛早、苦丁茶等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茶园的优良品种比例得到大幅提高,产品结构逐步优化,现全市年加工能力100吨以上的企业3家(水城茶叶公司、津黔茶业公司、盘县茶叶公司),50吨以上的企业2家(六枝茶叶公司、盘县糯米茶厂)。六盘水市茶叶普遍含硒,茶叶品牌已达11个,许多产品在评比中多次获奖,其中“津黔”牌茶叶2005年5月已取得有机食品认证。
——蔬菜: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9.9万亩,主要生产基地近20个,其中盘县鲁楚和水城百车河生产基地已通过无公害蔬菜基地认定,三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六盘水市大部分地区气候冷凉,具有发展夏秋反季节栽培的有利条件。
——中药材: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0.71万亩,主要品种有杜仲、板兰根、半夏、喜树等。
(二)存在问题
1、管理粗放,生产力水平低。全市特色产业在栽培管理中普遍粗放,产量普遍较低,优质品种比例较小,品质较低,生产力水平普遍不高。
2、投入不足,基础条件较差。在农田基本设施建设、道路建设方面,由于地域较广,范围太大,本地财政投入有限,许多生产地区,特别是马铃薯生产区基础条件较差,在土壤肥力上六盘水市中低田土比例较大,生产条件较为滞后。
3、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较大。六盘水市外地蔬菜进入量大,由于没有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致使在今年第一、二季度农产品农药残留抽查中,农药超标严重,超标率高达30%和23%,大大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4、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较少,生产规模小。
(三)发展目标
根据《六盘水市种植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到2010年六盘水市蔬菜面积要达到25万亩,其中生姜面积达到6.5万亩,每个县区建成1个万亩以上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成一定规模的蔬菜加工企业4个,建立5个蔬菜批发市场。到2010年全市茶叶面积达到8万亩,其中投产面积达到6.5万亩,亩按40公斤计,茶叶产量可达2600吨,名优茶产量占40%,茶叶总产值过亿元。2010年,全市中药材留存面积达38万亩左右,2006-2010年新增面积18万亩左右,中药材种植业总收入达到1.5亿元左右。
(四)主要措施
1、加大发展力度。在十一五期间,六盘水市的各项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将农项列入政府工作日程,像发展马铃薯产业一样加大发展力度,使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在六盘水市得到全面发展。
2、加强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工作。在各项产业发展中,加强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开展对农户的农业科技知识培训,抓好示范点,培植种植大户,带动广大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3、搞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认定工作,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市将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负责全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4、做好营销工作。抓好农产品各个协会的组建和扶持工作,搞好市场调研和市场营销。
5、发展龙头企业。引进和培植龙头企业,制定各项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投入农产品的开发、加工,带动农户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