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筠连县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的现实与思考
筠连县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的现实与思考
筠连县课题组
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布局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发展县域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产业产生的集聚效应,能够促进市区与县域经济互动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从而有效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当前发展县域经济的一种重要模式。筠连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麓川滇两省结合部,县境内煤炭储量丰富,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就要立足县域优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立以煤炭资源综合开发为主的产业集群,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一、筠连县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的现实意义
发展产业集群是一个地区发挥竞争优势、加快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筠连煤田综合开发的步伐加快,带动了筠连县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进步,为培育以煤炭工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筠连发展产业集群面临难得的机遇。筠连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首先,国家宏观调控引发部分产业转移。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进一步加快,部分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将向西部转移。其次,国家宏观经济结构和产业规划布局调整为筠连煤田综合开发利用带来了大好机遇。一是随着经济发展,全国能源供求关系日趋紧张,全国全省能源结构正在逐步调整优化,同时川电东送大通道的打通,使得筠连煤田在全省乃至全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二是近年来成渝地区经济高速增长成为西部领头羊的地位获得国家高度重视,成为国家“十一五”规划发展的重点地区,区域大环境的经济快速发展必然带动我县加快发展步伐;三是原有能源基地的资源逐渐枯竭,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必然要求加大对新能源基地的建设,筠连矿区作为全国大型煤炭基地的组成部分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筠连被宜宾市确立为“煤田综合开发基地与服务基地,向南拓展的重要门户”而纳入“十一五”规划。
(二)筠连发展以煤炭工业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具备天然优势。一方面矿产资源质优量大。经国家地质部门探明,筠连煤田无烟煤储量达35.82亿吨,占四川省煤炭储量的四分之一,是全省目前已探明的最大煤田和唯一具备可开发条件的煤炭资源富集区。不仅储量高,且品质优良,发热量高,适用于火力发电、煤化工、建材等工业生产,在全省能源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县内石灰石储量达163亿吨,氧化钙含量较高,分布于全县大部分镇乡。此外,页岩、方解石、大理石、莹石、耐火粘土、矾土、铁矿也有一定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为能源、化工、建材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料保证和基础条件。另一方面,筠连区位优势日益彰显。随着金筠铁路全线通车投入运营,以及进出境公路的改建升级,我县周边发展环境显著改善,筠连作为川南滇东北结合部物资集散地的区位优势正在凸显。
(三)县内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已初具雏形。一是煤炭产业支柱已经形成,煤电化材综合开发的潜力空间巨大。二是工业规划逐步完善,已完成了《筠连县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筠连县发展循环经济“十一五”规划》、《筠连县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巡司工业集中区规划》、《海瀛工业集中区规划》,从宏观上对全县工业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规划。三是围绕煤炭资源综合开发,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出成效。当前,鲁班山南、北矿已陆续开工,近期将开工建设新维、船景两个大矿,武乐、青山等矿井已将在“十一五”期内开工建设。腾达至维新铁路支线已完成初设;年产25 万吨甲醇及10 万吨二甲醚项目正在积极融资;四川煤业集团已正式开展巡司煤矸石发电项目前期工作;鲁班山北矿瓦斯发电项目全部竣工投产;南矿瓦斯发电项目已有6台机组发电;鲁班山南矿洗选厂和汉林矿山机械厂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
二、大力发展煤炭工业经济是培育筠连县特色产业集群的有效途径 煤炭工业是筠连县工业经济的支撑,筠连县特色产业集群的培育必须以煤炭综合开发为主,推进新上项目建设,不断延伸产业链,加快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大力发展筠连县以煤炭工业经济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
(一)推进新上项目建设,增添煤炭工业经济活力。改变筠连县域经济总量偏小,产业支柱单一,工业规模小,缺乏深、精加工企业,工业产品质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的现状,就要狠抓新上项目建设,实现工业多元化发展,增添工业经济活力。一是充分利用煤炭开采中伴随产生的煤矸石作燃料建设发电企业,精心编制筠连煤田煤矸石综合利用暨煤矸石发电项目规划,力争纳入四川省“十一五”能源发展规划;二是确保申报立项完成调研的三个重点项目,即筠连东马绿色生物公司茶多酚项目二期工程、煤制甲醇等煤化工项目群建设;三是加快推进新维、船景、武乐等大型矿井项目开工建设,确保到2020年年产煤超过1800万吨,同时煤化工、煤矸石发电、建材等也将得到长足发展。
(二)不断延伸产业链,壮大工业经济实力。积极推行煤、电、化、材综合开发,发展现代煤电化材综合利用工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延伸产业链。一是以煤向电转化,形成载能工业链。利用丰富的煤矸石资源(包括煤矸石、煤泥、劣质煤)作燃料,建设煤矸石发电厂,开发建设火电工业。二是以煤向化工产品转化,形成煤化产业链。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以煤制甲醇、电石为突破点,开发甲醇下游系列产品,如二甲醚、乙烯、聚氯乙烯等。三是发挥煤、石灰石等多种矿藏并存、资源组合配置好的优势,生产水泥、矸石砖等建材产品,形成建材产业链。综合利用煤矸石、粉煤灰(渣)等废弃物发展各类建材,利用石灰石发展水泥建材。通过建设“三大产业链”,在筠连构建综合开发、相互配套、相互支撑的产业集群,壮大工业经济实力。
(三)加快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培育工业经济增长极。一是做好相关行业配套规划的编制和建设工作。以巡司工业集中发展区规划为依托,分别由交通、电力、广电、电信、林业、水利、城建等部门负责完成集中区道路、供电、电视、通讯、绿化节水、给排水、供暖等专业规划编制工作,并提出近期实施意见。二是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新建王家沟水库、小河水库,改扩建双河水库、精修龙碗大堰等水利工程;新建宜宾经高县至巡司一级公路,新建或改建巡司工业功能区的过境公路;配套完善金筠铁路及筠连车站设施;新建川南电网筠连矿区第二回路输变电工程;新建煤矸石电厂上网配套工程;加强巡司城镇市政工程配套设施及居住区、旅游区、生态休闲区建设。三是积极引导骨干企业向集中区聚集。努力争取省、市大项目进驻工业集中区,积极引进和组建主业突出、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企业集团,着力形成规模优势和效益,进一步加大外来项目对集中区建设的支撑力度。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聚集产业群体。城镇是产业发展的载体,是企业实现产业集群的沃土。加快城镇建设,推进县域城镇化,是改变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从聚集产业角度来说,城镇是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育地方产业的“洼地”。一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培育小城镇经济,通过推进乡镇企业逐步向小城镇工业小区、商贸小区集中,形成连片发展的集聚效应,促进三产及各种服务业的发展壮大。二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城市功能。筠连县应抓紧完成旧城改造,城市供水、供气、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公用设施建设,三是强化城市管理,积极探索城市管理新机制、新办法,抓好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整治,重点抓好违章建筑的专项整治、城郊结合部的环境卫生和乡镇卫生场镇创建工作;强化创卫宣传,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文明意识和综合素质,养成爱卫生、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习惯,确保创省卫目标的实现,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为企业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创造好的环境。
三、筠连县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必须抓好配套服务
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抓好主导产业外,还要做好相应的政策配套、农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等工作,这样才能形成合力,促进经济良性循环。
(一)抓好政策配套。以转变政府职能为落脚点,强化产业集群发展的软环境建设。国内学者对欠发展地区产业集群的研究中,普遍发现政府在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尽力去创造一个支撑生产率提升的良好环境,抓好产业规划,参与项目的选择与引导,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与培训,采取措施促进集聚发展,确保强有力的竞争。政府要真正转变观念,树立和营造“硬环境不一定最好的,但软环境必须是最宽松的”投资环境理念,切实保障企业家和企业的合法权益;要提供优质服务,减少行政程序,推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要实行“三零”举措,即行政收费“零标准”,部门服务“零干扰”,生产经营“零介入”,确保已创办的企业在筠连县发展壮大、开花结果。
(二)抓好农业产业配套。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材料和发展动力,是工业发展的基本保障。筠连县要培育发展以煤炭工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就必须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壮大农业规模,以满足人口增长带来的对农产品的需求、工业发展带来的对原料的需求等。目前,筠连县要继续强化以烤烟、茶叶为主的特色产业培育,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以打造“百万元村、千万元乡”为重点,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扩大种养规模,提升种养品质,加快特色产业向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抓好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立足筠连实际,切实抓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加速构建县、乡、村三级交通网络,实施交通大会战,实行工程进度定期上报制,确保工程进度,强力推进通乡水泥路建设,逐步完善农村公路网络,不断提高乡村公路质量和运载能力;积极争取市上支持,启动省道高县至筠连段的整治;努力促进宜巡公路建设;积极探索养护体制改革的新方法,加大县乡公路的养护力度,确保好路率达80%。二是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制订完善城市饮用水应急处理预案,加强城市饮用水储备和供应管理,在城区新建第二供水厂,扩大城区供水保障能力。强化巡司河、定水河中心地段的治理和龙碗大堰的管理,建设王家沟水库、小河水库以及双河水库扩容等水利工程,从根本上解决工矿用水、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矿区农村人畜饮用水和农田基本灌溉用水。三是加快电力设施建设。不断优级化电网结构,加快高压电网建设,提高供电送电能力、质量以及可靠性,降低网损,促使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满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通过加大城乡电网改造力度,建设形成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网络完善、布局合理、装备先进、管理科学的城乡电网体系。四是完善邮政、信息设施建设。邮政建设上,加大邮政电子化建设力度,提高邮政通信智能化水平,实现现代化邮政通信。加快邮政技术设备更新,调整邮政通信网点布局,优化邮运网络,提高投递效率。信息网络建设上,以发展数据业务为主线,大力发展本地电话交换网、传输网、接入网、数据通信网、智能网,加快电信支撑网和电信服务网的建设,增强综合通信能力、提高网路技术水平。
第二篇:引进优质外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文章标题:引进优质外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引进优质外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市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开区坚持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积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主线,狠抓对外开放工作。努力实现以优质外资投资发展壮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区域核心竞
争力,推动经济跨越式增长。2006年,全区引进外资项目个,协议引资万美元,累计到位外资1118万美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1.8。新引进中外合资总投资60亿元以上长虹PDP项目、总投资10多亿元台湾东元空调压缩机项目。引进中日合资东泰机械项目,租用标准厂房实现当年建成投产。台湾福笙电子公司投资2亿元电容贴片项目,华晨瑞安汽车零配件项目,香港华冠投资3000万元继电器项目等,继续增资扩大生产。利用世界银行贷款2300万美元开发建设我区A、C片区基础设施项目也于2006年10月成功签约,进入项目实施阶段。截止2006年,我区建区四年来累计协议引进外资2亿多美元,实际到位外资5171万美元,辖区注册外资企业达到12户,外资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5亿元,投资效益显著。
一、2006年我区利用外资主要工作经验
(一)利用外资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强化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延伸优势产品链,重点培育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即百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精细化工、食品饮料和汽车零配件三个50亿以上产业集群。发挥优质外资在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充分利用产业集群内在集聚动力,增强产业内在引进外资内资动力,不断打造产业集群式招商引资平台。
发挥绵阳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发展百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长虹配套项目以及相关多元化产业项目,建设韩国工业园,全力打造长虹配套产业集群。围绕长虹家电产品及其元器件、长虹数字产品及其元器件配套产品生产项目,服务外商投资、服务核心企业,以PDP(平板显示器)、CRT(显象管)、空调压缩机及其配套项目为基础,参与企业与韩国、日本、台湾等实力公司洽谈合作,实现多个外资项目落户我区,取得良好效果。
同时,以利尔、美丰等为核心,努力实现核心企业扩张,建设百亿化工产业集群;因应强劲的市场需求和绵阳已有的汽车产业优势,发展汽车零配件制造产业集群;依托雪宝、华润、葡露等企业发展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在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中,不断推动产业国际化,利用外商优势的管理、技术和品牌等提升这些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了华润绵阳分公司、华晨瑞安、利尔、恒旺电子、福特电子等优势外资企业。
(二)创一流投资环境,以优资服务实现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一是优化投资软环境,创建高效运转的“一站式”行政服务的机制,为投资者、企事业提供优质服务。2006年,紧紧围绕长虹大型配套项目和现有外资项目增资扩能作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报批、国土、融资等各个环节具体服务事宜,以深入的优质服务实现了长虹PDP、空调压缩机等大型外资项目前期工作顺利推进。加强对现有外资企业的服务工作,实现了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新上凸轮轴生产线、贴片电容生产线等技术改造扩能项目。
二是继续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产业发展硬件设施,提升产业承载能力。2006年新建成工业标准厂房3.5万平方米,一期、二期近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的三江电子信息工业园已基本建成,为科技型企业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利用外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新启动利用世界银行贷款2亿元A、C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国家开发银行建设长虹工业园基础设施,辖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硬件环境,为招商引资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坚持不懈深入企业现场服务,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区管委会一贯重视作风建设,强化为企业服务的意识。管委会领导和职能部门经常深入企业现场,到企业现场办公,每季度召开工业经济分析会。经济主管部门开展“三个一”服务企业活动,定期汇总掌握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动态资料。总体上,使我区办理企业事项做到快捷高效。
四是推动产业协作配套,逐渐形成了产业内部协作配套环境。经过五年的培育,工业已经形成以电子信息、食品饮料、汽车机械、化工四大产业为主导的相关企业,极大地提高了产业内在的引资能力。四个主导产业集群外部经济性逐渐显现,给予外商投资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配套环境。
二、2007年利用外资工作思路措施
2007年,我区将继续推动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提高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将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产业关联度、企业集聚度和提供特定的需求配套作为利用外资工作的重心,集中力量引进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和一批具有分工协作关系的关联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发展。要实现引进外资项目
个,到位资金实现万美元,同比增长。为此,重点从三方面开展利用外资工作:
(一)转变观念,创新引进外资方式,增强引资实效。一是紧密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和产业规划,增强引资实效,利用外资优势人才、信息、管理使本地产业高端化;二是加强对外资投资趋势的研究,发展生产性服务产业引资,探索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等新的招商方式;三是
提高认识,提高国际商务服务能力,按照国际惯例处理外资投资的经济事务。
(二)依托长虹工业园(韩国工业园),推动外资参与长虹配套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加强与省、市有关方面工作沟通回汇报,积极服务核心企业,加强与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国投资商的招商引资工作,力争实现长虹PDP、空调压缩机等骨干项目建成投产,实现长虹手机在辖区建设生产线,力争继续引进长虹配套外资项目,树立区域工业龙头地位。
(三)加强对现有外资优势企业的服务工作,扩大引资规模,实现以商招商。
按照外资与内资企业享受同等国民待遇原则,积极从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融资等方面扶持企业发展,实现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建。利用现有外资企业引资渠道,实现以商招商,引进一批外资投资项目。
总之,外资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因应当前外商在华投资新趋势,我区按照科学发展观积极调整外资战略与政策措施,不断探索利用外资新方式,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增强引进外资工作实效,提升和发展区域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引进优质外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引进优质外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第三篇:引进优质外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文章标题:引进优质外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引进优质外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市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开区坚持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积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产业发展为主线,狠抓对外开放。努力实现以优质外资投资发展壮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跨越式增长。2006年,全区引进外资项目个,协议引资万美元,累计到位外资1118万美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1.8。新引进中外合资总投资60亿元以上长虹pDp项目、总投资10多亿元台湾东元空调压缩机项目。引进中日合资东泰机械项目,租用标准厂房实现当年建成投产。台湾福笙电子公司投资2亿元电容贴片项目,华晨瑞安汽车零配件项目,香港华冠投资3000万元继电器项目等,继续增资扩大生产。利用世界银行贷款2300万美元开发建设我区A、C片区基础设施项目也于2006年10月成功签约,进入项目实施阶段。截止2006年,我区建区四年来累计协议引进外资2亿多美元,实际到位外资5171万美元,辖区注册外资企业达到12户,外资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5亿元,投资效益显著。
一、2006年我区利用外资主要经验
(一)利用外资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强化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延伸优势产品链,重点培育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即百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精细化工、食品饮料和汽车零配件三个50亿以上产业集群。发挥优质外资在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充分利用产业集群内在集聚动力,增强产业内在引进外资内资动力,不断打造产业集群式招商引资平台。
发挥绵阳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发展百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长虹配套项目以及相关多元化产业项目,建设韩国工业园,全力打造长虹配套产业集群。围绕长虹家电产品及其元器件、长虹数字产品及其元器件配套产品生产项目,服务外商投资、服务核心企业,以pDp(平板显示器)、CRT(显象管)、空调压缩机及其配套项目为基础,参与企业与韩国、日本、台湾等实力公司洽谈合作,实现多个外资项目落户我区,取得良好效果。
同时,以利尔、美丰等为核心,努力实现核心企业扩张,建设百亿化工产业集群;因应强劲的市场需求和绵阳已有的汽车产业优势,发展汽车零配件制造产业集群;依托雪宝、华润、葡露等企业发展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在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中,不断推动产业国际化,利用外商优势的管理、技术和品牌等提升这些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了华润绵阳分公司、华晨瑞安、利尔、恒旺电子、福特电子等优势外资企业。
(二)创一流投资环境,以优资服务实现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一是优化投资软环境,创建高效运转的“一站式”行政服务的机制,为投资者、企事业提供优质服务。2006年,紧紧围绕长虹大型配套项目和现有外资项目增资扩能作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报批、国土、融资等各个环节具体服务事宜,以深入的优质服务实现了长虹pDp、空调压缩机等大型外资项目前期顺利推进。加强对现有外资企业的服务,实现了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新上凸轮轴生产线、贴片电容生产线等技术改造扩能项目。
二是继续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产业发展硬件设施,提升产业承载能力。2006年新建成工业标准厂房3.5万平方米,一期、二期近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的三江电子信息工业园已基本建成,为科技型企业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利用外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新启动利用世界银行贷款2亿元A、C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国家开发银行建设长虹工业园基础设施,辖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硬件环境,为招商引资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坚持不懈深入企业现场服务,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区管委会一贯重视作风建设,强化为企业服务的意识。管委会领导和职能部门经常深入企业现场,到企业现场办公,每季度召开工业经济分析会。经济主管部门开展“三个一”服务企业活动,定期汇总掌握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动态资料。总体上,使我区办理企业事项做到快捷高效。
四是推动产业协作配套,逐渐形成了产业内部协作配套环境。经过五年的培育,工业已经形成以电子信息、食品饮料、汽车机械、化工四大产业为主导的相关企业,极大地提高了产业内在的引资能力。四个主导产业集群外部经济性逐渐显现,给予外商投资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配套环境。
二、2008年利用外资思路措施
2008年,我区将继续推动四大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提高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将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产业关联度、企业集聚度和提供特定的需求配套作为利用外资的重心,集中力量引进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和一批具有分工协作关系的关联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发展。要实现引进外资项目
第四篇: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已从企业发展战略向产业集群战略演化。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显现出的竞争优势,日益受到关注,成为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力量。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几年来,鲤城一批行业已开始形成产业集群雏形,对推动经济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
主要有两个阶段:一是从分散办企业到集中办企业,企业空间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的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城乡企业应运而生,在发展初期依循的是“就地办厂”、“离土不离乡”的布局原则,星罗棋布,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依村傍户的离散型空间布局无疑成了其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于是城乡企业开始自发进行集中布局,构成企业群落,而开发区这一新模式的出现加快了城乡企业的集聚步伐。但是初期的开发区、工业小区的企业集聚还只是空间上的集中布局,企业之间基本上没有建立起太强的产业关联和分工协作关系,处于一种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产业关联上的离散状态,企业集聚效应还没有真正充分发挥出来。在这个阶段,我区出现了诸如临江工业小区、宝洲工业区、北峰工业区等一些的企业群落。二是从集中办企业到集中做产业,由企业集聚走向产业集群的阶段。这个阶段有两个很重要的“关节点”:仿效性竞争和产业链延伸,前者夯实了集群的基础,后者促成了集群的实现。仿效必然引起竞争,竞争则导致优胜劣汰的分化。一批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形成规模、创出品牌、成为骨干,构成了产业龙头,带动众多中小企业发展,实现了从办企业向做产业的转变;而一些企业出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技术水平的需要,逐步把生产过程中可剥离的部分剥离出来,走专一化生产道路,这样就强化了各种各样的配套需求,产生了产业链上下延伸和相关行业逐步配套的强大拉力,从而逐步促成集群雏形、集群的形成。如早期出现的江南树兜汽配专业村,义全机电产品一条街,近年形成的九一路电脑专业街、迎宾路汽车一条街和正在建设的江南高新园区等。
二、我区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我区形成规模的产业集群少,产业链不够完整,集群内的企业规模小,层次低。据统计,2003年我区五个支柱行业轻纺服装鞋帽包袋、树脂陶瓷工艺美术、机械五金汽配、塑料制品、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实现的产值分别为:40.37亿元、20.88亿元、16.63亿元、11.09亿元、6.65亿元,分别占全区工业总产值33.9%、17.5%、14%、9.3%、5.6%,全区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仅11家,5000万~1亿元的企业也只有23家,五个支柱行业内大规模企业不多,大多数企业规模小,行业内平均每家实现的产值:轻纺服装鞋帽包袋1219.6万元、树脂陶瓷工艺美术971.3万元、机械五金汽配654.6万元、塑料制品894.4万元、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950万元。区域互补变成重复产业的简单相加,许多企业原材料需要到外地购买,行业存在低水平重复的结构性矛盾,防御市场风险能力有限。
(2)市场集散规模相对较小。我区的市场以消费市场为主,与生产性关联的生产资料市场受发展空间的制约,以街为市,以路为市,如伍堡装璜装饰材料、迎宾路汽车汽配市场、泉州建材市场、义全机电街等,数量少,辐射能力不强,难以适应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大流通的格局。
(3)管理技术人才紧缺,企业研发力量薄弱,熟练工人不足,生产稳定性差。一方面,企业高级管理和研发设计人才紧缺,研发力量不足,导致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生物学、新材料等相关综合性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比较少;另一方面,企业熟练工人不足。由于工人流动性增强,企业招工难度加大,熟练技术工人紧缺,生产旺季工人缺口更大,为了完成任务,企业经常延长工人工作时间,致使工人超负荷工作,对企业稳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4)外部环境亟待改善。一是基础设施薄弱。投资载体严重不足,我区现有工业小区15个(不含江南高新园区),占地面积仅1763亩,布局分散带来了缺少规模经济、城市化滞后等系列问题;二是融资难。各商业银行现有的信贷政策和管理机制难以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没有固定资产担保难以
第五篇: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
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已从企业发展战略向产业集群战略演化。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显现出的竞争优势,日益受到关注,成为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力量。国内外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几年来,鲤城一批行业已开始形成产业集群雏形,对推动经济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两个阶段:一是从分散办企业到集中办企业,企业空间布局由分散走向集中的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城乡企业应运而生,在发展初期依循的是“就地办厂”、“离土不离乡”的布局原则,星罗棋布,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依村傍户的离散型空间布局无疑成了其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阻碍,于是城乡企业开始自发进行集中布局,构成企业群落,而开发区这一新模式的出现加快了城乡企业的集聚步伐。但是初期的开发区、工业小区的企业集聚还只是空间上的集中布局,企业之间基本上没有建立起太强的产业关联和分工协作关系,处于一种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产业关联上的离散状态,企业集聚效应还没有真正充分发挥出来。在这个阶段,我区出现了诸如临江工业小区、宝洲工业区、北峰工业区等一些的企业群落。二是从集中办企业到集中做产业,由企业集聚走向产业集群的阶段。这个阶段有两个很重要的“关节点”:仿效性竞争和产业链延伸,前者夯实了集群的基础,后者促成了集群的实现。仿效必然引起竞争,竞争则导致优胜劣汰的分化。一批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形成规模、创出品牌、成为骨干,构成了产业龙头,带动众多中小企业发展,实现了从办企业向做产业的转变;而一些企业出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技术水平的需要,逐步把生产过程中可剥离的部分剥离出来,走专一化生产道路,这样就强化了各种各样的配套需求,产生了产业链上下延伸和相关行业逐步配套的强大拉力,从而逐步促成集群雏形、集群的形成。如早期出现的江南树兜汽配专业村,义全机电产品一条街,近年形成的九一路电脑专业街、迎宾路汽车一条街和正在建设的江南高新园区等。
二、我区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我区形成规模的产业集群少,产业链不够完整,集群内的企业规模小,层次低。据统计,2003年我区五个支柱行业轻纺服装鞋帽包袋、树脂陶瓷工艺美术、机械五金汽配、塑料制品、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实现的产值分别为:40.37亿元、20.88亿元、16.63亿元、11.09亿元、6.65亿元,分别占全区工业总产值33.9%、17.5%、14%、9.3%、5.6%,全区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仅11家,5000万~1亿元的企业也只有23家,五个支柱行业内大规模企业不多,大多数企业规模小,行业内平均每家实现的产值:轻纺服装鞋帽包袋1219.6万元、树脂陶瓷工艺美术971.3万元、机械五金汽配654.6万元、塑料制品894.4万元、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950万元。区域互补变成重复产业的简单相加,许多企业原材料需要到外地购买,行业存在低水平重复的结构性矛盾,防御市场风险能力有限。(2)市场集散规模相对较小。我区的市场以消费市场为主,与生产性关联的生产资料市场受发展空间的制约,以街为市,以路为市,如伍堡装璜装饰材料、迎宾路汽车汽配市场、泉州建材市场、义全机电街等,数量少,辐射能力不强,难以适应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大流通的格局。(3)管理技术人才紧缺,企业研发力量薄弱,熟练工人不足,生产稳定性差。一方面,企业高级管理和研发设计人才紧缺,研发力量不足,导致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生物学、新材料等相关综合性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比较少;另一方面,企业熟练工人不足。由于工人流动性增强,企业招工难度加大,熟练技术工人紧缺,生产旺季工人缺口更大,为了完成任务,企业经常延长工人工作时间,致使工人超负荷工作,对企业稳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4)外部环境亟待改善。一是基础设施薄弱。投资载体严重不足,我区现有工业小区15个(不含江南高新园区),占地面积仅1763亩,布局分散带来了缺少规模经济、城市化滞后等系列问题;二是融资难。各商业银行现有的信贷政策和管理机制难以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没有固定资产担保难以获得银行信贷资金,企业自我筹资能力较弱,企业集群区域银企互动关系有待加强,企业集群中的行业协会、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发展滞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