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沈阳铁西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十周年发展成绩
沈阳铁西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十周年发展成绩2002年,沈阳铁西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始合署办公,十年来,在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指引下,铁西装备制造业企业通过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企业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走出了一条我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新路子,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总量、产业规模、产品质量水平同步大幅提升,形成了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聚集区,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一、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快速增长
2011年,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升。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01亿元,同比增长13.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70亿元,同比增长20.4%,其中,装备制造业1862亿元,同比增长2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60亿元,同比增长13.2%,其中,装备制造业465亿元,同比增长14.3%;固定资产投资597亿元,同比增长15.9%;直接利用外资10亿美元,同比增长8.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亿元,同比增长27.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5亿元,同比增长17%。
二、装备制造产业加速向高端化迈进
目前,装备制造业聚集区面积达65平方公里,规模以上企业达248户。重点产业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幅度提升。
输变电设备产业跻身世界前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变压器、百万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和±800KV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的研制成功和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高压输变电设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通用石化装备产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百万吨以上大型乙烯压缩机、国内首套20兆瓦电驱压缩机组等一批世界级重大石化技术装备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国外垄断石化行业关键设备的局面。
大型成套工程机械装备取得重大进展。北方重工完全具备了设计制造世界全部三种型号盾构机的能力,并向系统集成制造方向发展;三一重装全(硬)岩掘进机、煤柱回收成套装备成为国内首台套产品。
三、装备产业龙头企业优势突出
聚集区内不仅汇集了沈阳机床集团、沈阳鼓风机集团(简称沈鼓集团)、北方重工集团等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大型行业龙头企业,而且还汇集了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三一重装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沈阳机床集团“新五类”(新镗床、新CAK、新HTC、新立加、新卧加)系列产品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成套化,经济总量跃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二,2011年产值达175亿元,销售收入180亿元;沈鼓集团是我国重大技术装备行业的支柱型企业,具备年产100万吨
大型乙烯装置、100万吨PTA、100万吨甲醇、大型长输管线压缩机、千万吨炼油装置、125吨大推力往复压缩机,以及国防海军装备用泵等重大技术装备能力,2011年产值110亿元,销售收入97亿元;北方重工集团主要为隧道掘进、冶金、矿山、煤炭等行业提供重大技术装备和服务,特别是盾构机产业取得重大进展,优势突出,2011年产值172.8亿元,销售收入128亿元。
四、装备产业集群发展和重大项目引进取得重大突破
2011年,机床产业方面引进了日本安川、NSK、北川等一批具有世界顶级技术的项目,实现年产值200亿元,同比增长25%;电气及新能源产业方面引进了华利与GE合资等一批重点项目,实现产值340亿元,同比增长10%;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重点引进德国宝马等重特大项目,实现产值270亿元,同比增长42%;通用及石化装备产业方面在离心式压缩机产品核心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往复式压缩机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实现产值470亿元,同比增长15%;重矿及煤机装备产业引进了沃得重工等项目,实现产值200亿元,同比增长 11%,由此形成了五大产业集群,其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几年来,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先后引进项目346个,总投资达465 亿元,包括德国的宝马、法国的米其林、日本松下等8个世界500强企业(项目);德国的德玛吉、日本的NSK、法国的佛吉亚座椅等20个大型跨国集团项目;国内的中南集团、江苏沃得等8个大型民营企业集团项目等。
五、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目前,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已经建立了由17个国家级和7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的自主创新体系。其中,北方交通重工、三一重装的企业技术中心获得“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机床、沈鼓、北方重工等重点企业,分别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北大学等国内高等院校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两年来,先后投入资金8371万元,解决关键技术40余项,开发研制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产品已达48个。
六、基础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目前,拥有仪器仪表、铸锻件、模具及压铸件、输变电配套件、传动件、液压气动密封件为代表的20个基础产业集群近500户企业,今年预计实现产值878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包括日本安川电机、NSK等为高档数控机床配套的超精密的电机、丝杠等关键核心部件企业;埃梯梯、三科泵阀、凯泵石化泵、瑞丰泵业等阀、泵关键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北星仪表、大成仪表、贺利氏电测骑士等为重大技术装备配套的仪器仪表企业。
面向未来,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核心,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努力打造一批大而强的企业集团,形成一批有规模、上水平的产业集群,力争到2015年,聚集区面积达到70平方
公里,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2500亿元;到2020年,聚集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5000亿元,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
第二篇:沈阳铁西区发展
铁西区——高价值潜力新区域
如今,走在铁西区最大的感受就是满目的繁华,与很多年前的铁西区相比,现在的铁西区发展的速度之快足以让人瞠目结舌。而发展的根源来自于铁西工业区的改造和铁西新区的规划建设,发展的极大显著特点可以概括为:生态绿化环境的改善、道路的拓宽与交通的改善、商业的崛起和品牌住宅项目的林立。
生态环境的改善——工厂搬迁了,绿化带增多了。这是生态环境最显著的特点。经过几年的发展建设,铁西区摘掉了重污染和锈迹斑驳的“帽子”,以生态和繁华实现了华丽的转身,水系、湿地、公园绿地、街心广场等城市“绿肺”与休闲场所建设堪称“大手笔”。无论有多少项目进驻,生态环境是必须坚持发展的一个环节。铁西在房地产项目规划建设上始终坚持“卖地就卖楼面价,坚决控制容积率”的原则,建设低密度宜居住宅,严格将容积率控制在2.5左右,从根本上保证了区域内优秀的居住环境和品质。
道路的拓宽与交通的改善——铁西人用几年的时间投入巨资建设城市交通系统,笔直平坦的道路,加之伸向小街小巷乃至小区里的照明,让居住在铁西的居民无时无刻不感到深深的关怀。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宽敞的大路,让人随时感受到一种畅通无阻的惬意。而2010年开通的地铁1号线,更是从东西方向贯穿整个铁西区,也穿起了地铁沿线一系列的潜力地铁房,改善并建立起整个铁西区的交通新格局。
商业与住宅项目的入驻——铁西区新崛起的铁百商圈已经成为沈城中颇具代表性的商业体系。万达、兴隆、新玛特、家乐福等众多商业品牌的争相进驻,为铁西聚焦了庞大的商业体系。商业与住宅两种业态的发展相辅相成,随着商业的发展,住宅也不甘示弱,众多知名品牌开发商相继入驻铁西区,使铁西区已经成为城市中极具人气的热门区域,居住与商业投资皆备受青睐。
第三篇:沈阳公交发展与历史
城市交通的发展史是与城市发展史密切相关的,从1908年沈阳城内出现的“马拉铁道”到有轨电车,再到无轨电车,以及1999年无轨电车全部退役,至今天的市区5000余台公交车。伴随着沈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前进的脚步,沈阳公交已经走过近百年的历史。
一、马拉铁道时期
用两匹马拉着车厢在铁轨上跑,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然而,这种交通工具却在沈阳实实在在地运行了18年。马车铁道是以马匹为动力,牵引在铁轨上行驶的车辆,是沈阳市区公共交通客运的先驱。马拉铁道是19世纪的1825年美国博览会期间开始使用的,1886年输入东京,1907年日本财团大仓祖把它引至沈阳。
1907年10月,当时的奉天商务总会与日本大仓祖等8个财团合资创办了“中日商办沈阳马车铁道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合资企业的出现,标志着沈阳近代意义上公共交通事业的开始。
1908年1月通车。
1908年1月4日(清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一日)。马车铁道经过一年的筹建、施工,由火车站(今老道口南侧)至小西边门的第一区首先建成通车。不久,由小西边门至小西城门的第二区相继建成通车。全程营业线路4.03公里,当时有马车27辆,马73匹。
1910年(清宣统二年)10月3日,南满铁路奉天新站(今沈阳站)建成,火车停车站由旧站迁往新站,马车铁道随之延长1.2公里到新站。当时有马车29辆,马200匹(同年由两匹马拉一辆车改为由四匹马拉一辆车),每日往返160次;日平均运客量七千多人次。马车铁道投入运营之后,经营效益较好,据1908年至1916年九年资料统计,支出总额利润率为32.1%。
这条充满殖民色彩的马拉铁道让日本商人捞足了油水,它可算做沈阳电车的前身。
1922年(民国11年)10月14日(农历12月2日),“中日商办沈阳马车铁道股份有限公司”经营15年期满按约解散。马车铁道经营业务,以“南满”铁路附属地界限(今西塔附近)为界,以东由奉天马车铁道公司善后 事务所经营,以西由日商大仓组继续经营。
1924年,奉天市政公所修建有轨电车线路,奉天马车铁道公司善后事务所经营的由小西边门至小西城门段马车铁道停运拆除。由小西边门至西塔段,于1925年8月末,因修建有轨电车线路停运拆除。至此,奉天市经营了近十八年的马车铁道,由有轨电车所代替。
1924年(民国13年)9月,大仓组经营的由西塔至奉天站的马车铁道拆除改建有轨电车线路。
1925年,奉天市政公所创办公共汽车运营。当时有汽车10辆,线路4条。
二、有轨电车时期
我市最早的有轨电车隶属于1923年8月成立的奉天市政公所,公所成立的第二年便开始着手修筑有轨电车。尽管那8辆有轨电车是花费144万美金从德国购进的,但整个工程的筹划、施工和管理都是由沈阳人自己完成的,沈阳有了真正的“电气铁道”。1925年10月正式通车。有轨电车第一期工程由大西门经太清宫至小西边门。通车之日举行了盛大而隆重的通车仪式,市民们坐上叮咚作响的有轨电车,充满了兴奋和自豪。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有轨电车营业路线三条,总长度7公里,其中电车厂经营部分为2条,计3.1公里,中日联运部分为1条,计3.9公里。共有有轨电车14辆,日客运量1.65万人次,电车职工总数219人。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其统治的需要,相继修建、延长了6条电车线路。电车成为日本帝国主义掠夺我财富、奴役我人民的工具。
国民党接管沈阳时,交通混乱,物价暴涨。电车职工生活非常凄惨。
解放初期,沈阳市的客运十分落后,市内仅存6条有轨电车线路和30台有轨电车。
建国初期使用的车票,分别为300元、500元、800元等面值,当时使用的是我国的第一套人民币的面额,当时的300元相当于现在的3分。这些车票各具特点,建国初期使用的车票大都带有沈阳有轨电车线路图。建国初期,有轨电车发行有乘车回数票,车票上标有只限电车使用的字样,面值为1万元(第一套人民币面额),这种车票可以说是现在使用的月票的前身。
沈阳解放后,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到1957年,电车线路达到7条,总长度57.6公里,营运车辆183台,其中有轨电车143辆,无轨电车40辆;公共汽车线路发展到14条,总里程104.9公里,拥有汽车100台,辐射型公交线网初步形成。
至1958年,沈阳已有国产有轨电车170辆,居全国前列。
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有轨电车日益显得步履蹒跚,从1956年起,沈阳开始逐年淘汰年久失修、钢轨枕木磨损腐烂的有轨电车,更换为无轨电车。1974年8月,沈阳最后一条有轨电车线被拆除。从此,运行了半个世纪的有轨电车在沈城消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无轨电车开始在沈阳公交事业中扮演重要角色。
第四篇: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经验与借鉴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经验与借鉴
作者: 来源: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2007-04-2
2内容提要: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有:确立民营经济在开发区的主体地位,打造适合民营经济发展要求的硬环境,出台鼓励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信用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开发区经验及对全国的启示是,从实际出发,走特色发展之路;把建设开发区作为我国发展主菅经济的重要途径;创建服务型政府,从制度规范民菅经济的发展。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地处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温州地区。10多年来,开发区充分利用区情条件,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经济总量迅速增大,综合竞争力快速提升,走出了一条开发区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温州开发区的发展经验为我国开发区建设与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温州开发区发展概况
(一)经济快速增长,总量不断增大,产业结构得以优化
1992年开发区生产总值(GDP)O.51亿元,工业增加值O.43亿元,出口O.14亿美元。2003年实现生产总值54.50亿元,工业增加值35.89亿元,出口3.88亿美元。2004年,开发区实现生产总值66.35亿元,比上年增长21.74%;工业增加值45.25亿元,增长26.07%。温州开发区目前形成了传统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并存的产业格局,其中机械、服装、皮革、制笔等四大产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一半左右。2004年,产值超亿元企业41家,产值超5000万元企业66家,开发区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也逐年提高,与2001年相比,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从3%提高到5%左右,财政总收入从4%提高到6%左右。
(二)民营经济在温州开发区得到快速发展
温州开发区民营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相当大,经济规模也占有绝对优势。2003年全区注册企业2327户,其中个体私营企业户数占全部企业的比重的96.99%。2003年,开发区民营经济总量占全区的75.93%,2004年占78.6%。2003年开发区民营经济上缴税收9.34亿元,比上年增长16.57%。除1999年和2001年两个年份外,温州开发区民营经济上缴税收的增长率不仅高于国有经济,也高于全区经济的增长率。民营经济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3%,开发区工业企业技改投资100%是民营企业投入;房地产建设投资100%是民营企业投入,民营企业创造的就业占全区的98%。
温州开发区在发展民营经济过程中,政策明确,措施得当,大大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开发区民营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竞争力不断增强。同时,随着开发区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开发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开发区民营企业个体规模持续扩大,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3年全区160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占全区工业企业户数的41.449%,2004年规模以上179家民营工业企业总产值1 23.5 9亿元,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的74.56%,年产值5000万以上的48家民营企业完成工业产值89.28亿元,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53.86%,充分显示了骨干企业的支撑作用。2004年开发区民营科技企业资产总额达到41.3亿元,全年创利税4亿元,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成为开发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新亮点。
二、温州开发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主要政策措施
(一)确立了民营经济在开发区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自建立起,就深入研究开发区发展的引资定位。开发区处在长三角地区边缘地带,交通条件差,很长时间内不通铁路和民航,仅靠低等级的公路运输,这无疑影响了外资的进入。开发区管委会认为,无论内资外资,国资民资,都是发展资本,都要全面、平等、积极地加以利用。不能等靠外资,应当利用周边环境和特殊优势,按照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总要求推进开发区建设和发展。温州市民营经济较为发达。其民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如德力西、正泰集团等民营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企业,产品畅销海内外。针对这种情况,他们确立了民营经济在开发区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制定了内外并举、民营经济为主的招商引资策略,并把做好民营企业
服务作为开发区建设发展的基本方针。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打造适合民营经济发展要求的硬环境
经济技术开发区立足于温州的市情和自身的区情,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建设方针,把银行借款、土地出让金和财政收入集中起来滚动使用,先后建成了水、电、通讯、交通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快速度、低成本达到“五通一平”的要求,为企业提供快速发展的空间。在此基础上,通过“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逐步推进开发建设,加快建设步伐,通过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再开发一片,从而达到稳步发展的目的。到目前为止,国务院批准的规划面积5.11平方公里已全部开发完毕,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近200亿元,初步形成一个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新型工业园区。
(三)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为支持民营企业快速发展,温州开发区管委会先后制定了《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创新专项资金暂行规定》、《关于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信用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温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孵化企业优惠政策若干规定实施意见》、《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技改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开展“扶优扶强“活动的实施意见》、《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组建与认定管理办法》及《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保护治理补助资金实施意见》、《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质量立区,名牌兴业”奖励资金管理办法(修订)》等文件。这些政策均给以配套资金支持,以保证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上文件主要内容有:
一是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开发区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500万元的资金,专门用于企业技改贴息,其中单个项目最高可贴息50万元。2003年开发区技改项目投资2亿元,兑现并争取上级技改贴息资金共476万元。技术改造使企业受益匪浅,如立可达包装有限公司,成立5年多来历经四次技改,产值连年翻番,去年达到2.5亿元。开发区的科技三项费用优先用于企业技术创新。对创建国家级、省级或市级技术开发中心的,给予一定数额匹配补助资金。二是鼓励企业创名牌。规定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奖励20万元;获全国驰名商标奖励20万元;获浙江省名牌产品称号或省著名商标奖励2万元。三是鼓励企业实施管理创新。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开展管理创新,按实际咨询费用的50%予以补助,累计最高额为50万元。四是针对小企业面临的企业自身能力欠缺、市场外部环境制约问题,开发区管委会制定了扶持措施。大力兴建标准厂房,出租给中小企业使用,为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提供发展空间。同时采取动态管理的办法,淘汰发展不力的企业,对于发展态势较好、成长性较强的企业,管委会通过技术改造贴息资金、管理创新资金、科技三项费用及供地等政策杠杆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五是开发区管委会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建立“一把手”负责制,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为区内企业创造人才保障。2003年,温州开发区在向国家人事部成功申报中国温州留学人员创业园之后,继续申报了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提升了引才引智平台。为营造良好的留才环境,还出台各项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引进各类人才。规定凡开发区评定的星级企业引进硕士、博士从事课题项目研发工作,时间满一年的,分别予以一次性补助1—2万元的研发经费;引进外国专家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和管理难题,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引智资金以1:1标准匹配;引进留学高级人才长期工作的,予以一次安家补助费5万元。
(四)加强信用建设,引导民营企业提高素质,增强市场竞每力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搞好信用建设,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2002年7月,开发区启动以建设信用政府、评价信用企业、培育信用个人为主要内容的信用工程建设。开发区建立了企业信用奖惩制度,不定期地举行信用信息发布会,公布信用状况。对信用优秀的企业实行工商、税务、劳动等免检制度,并在企业用地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银行通过授权授信方式,简化贷款手续,享受优惠利率。对存在信用问题的企业,则及时进行告诫教育;对信用状况差,尤其是经营行为信用差的企业,加强监管,必要时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予以曝光查处。这样,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既促进了企业上规模,提层次,增效益,培育产业排头兵,又进一步规范管理,加强了企业信用建设。
(五)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开发区重视党组织在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采取积极措施创建和支持非公企业党组织发展。首先,开发区党委成立了由党委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开发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开发区企业党工委和社区党总支,从组织上加强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领导。其次,搞好“三个结合”,支持和促进非公企业发展。一是把党组织的活动方式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相结合,二是把党建工作目标与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相结合,三是把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塑造企业文化相结合。第三,加强新时期非公企业党组织学习,充分认识民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领导地位没有变,帮助非公企业发展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第四,处理好“三个关系”,发挥监督协调作用。一是企业主与党支部书记的关系,二是企业主与员工的利益关系,三是企业内部各种组织之间的关系,包括工会、青年团组织。目前开发区共建立非公企业党组织184个,其中党委1个,党总支5个,党支部178个。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开发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温州开发区实现开发区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的经验与对全国的启示
(一)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走特色发展之路
国务院曾于1987年在广州、1991年在上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会议上,提出“三为主、一致力”指导方针。即:以工业为主,以利用外资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
温州开发区处于“长三角“地区边缘地带,区位条件差。并且,在建区之始,一无国家投资,二无大城市依托,三无产业基础,软、硬件环境设施差,这些均影响了外资的进入。温州开发区管委会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当地自发的市场经济和机制灵活的创新环境优势,按照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总要求,推进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确立发展民营经济以推动开发区发展的方针。
随着民营经济在区内的滚动发展,一方面,逐渐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小配件大配套、小产品大行业、小企业大协作、小资本大聚集的外向型群居经济。近几年来,一些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较好,开始涉足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民营经济逐渐成为园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技术吸收、消化、创新的主体,繁荣了园区商业环境,延长了产业链,降低了外商在园区内投资成本,有利于吸引外资落户园区。在吸引众多外资企业落户园区的情况下,开发区抓住时机,根据园区内经济发展的情况,提出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开辟出滨海园区作为利用外资的主战场,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门槛入园,高效率管理,将滨海园区建成外向度高的现代化新区。
在温州开发区发展历程中,开发区始终围绕“三为主、一致力”的指导方针,坚持“两条腿走路”,适时发挥自身“长腿”(指:民营经济)的效能,同时,以“长腿”带动“短腿“(指:外资),“以民引外”,把民营经济的先发优势与外向型经济的后发优势融合为一体,把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两个市场主体的资源优势整合在一起,推动民外合璧混合型经济大发展,走出一条民营经济与外资经济、内源性经济与外源性经济“双轮驱动”的发展新路。
(二)开发区是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把建设开发区作为我国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途径
1.开发区具备发展民营经济所需要的良好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在某区域内的发展,必须环境先行。首先,要在区域内为民营企业营造一个方便的硬环境。开发区不仅要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达到“五通一平”(通常指通讯、给水、供电、道路、排水和土地平整)投资硬环境,甚至“七通一平”(通常在“五通一平“的基础上外加暖气和天然气)、“九通一平”(通常在“七通一平”的基础上外加卫星图像传输和计算机互联网络)的硬环境,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其次还需提升民营企业在区内发展宽松的软环境。一是明确政府服务性功能。通过建立扁平式管理机构,简化审批环节,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降低综合成本。实现项目引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和项目投产运营经常性服务。二是制订和完善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为民营企业提供宽松的环境。通过修改或废除对民营经济限制的政策法规,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允许民营企业进入。允许民营企业注册资本在公司法的基础上,以多种形式筹集。并建设以政策性引导、商业性为主、互助性补充的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民营经济担保体系,切实解决民营经济担保难、融资难问题。制定公平、稳定、协调的政策,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同时要解决好政出多门、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执行走样等问题。要加强政策落实的监督检查,坚决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坚决禁止“三乱”,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三是在园区内营造扶持民营企业的文化。在园区内营造“知商、亲商、安商”的价值趋向,“时刻为企业着想、替企业打开市场”的经营理念,以及开拓、创新、高效、不断超越的工作格言等。围绕“提层次、上规模、成气候、培育产业排头兵”为主题,进行扶优扶强,为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产业层次的提升。
2.开发区既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孵化器,也是民营经济成长的催化器。民营经济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虽然具有很强的活力,但仍需要引导、培育,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开发区通过营造优于外界的环境,在区域内给予良好的发展条件,并通过政府引导最大限度地降低新创民营企业的风险,帮助创业者尽快地将发明和成果转化为商品,并帮助民营经济迅速形成规模。
同时,开发区也是民营企业壮大的催化器,开发区管理机构通过“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发展前景好的企业,通过融资、对外经济、人才服务、品牌商标服务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在融资方面,积极开拓思路,拓宽融资渠道,通过技术改造贴息资金、孵化器专项资金、引进风险资金等多种形式,促进民营企业技术与资金的融合,为企业建立新型融资体系。在对外经济方面,鼓励和扶持企业多渠道利用外资,并力争与国外专业公司联盟加强合作。在人才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充分发挥开发区人才服务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立和充实人才信息库,为民营经济单位和各类人才双向选择提供交流平台。引导优秀人才向民营经济聚集,向民营企业流动。在品牌商标服务上,给予重点扶持,促其进一步上规模、上档次、创名牌,形成具有品牌效应的民营大企业、大集团。
(三)注重从制度上支持和规范民营经济发展
温州开发区在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制度的支持和引导起着重要作用。开发区在土地的使用、市场的准入制度和外围服务政策三方面着手,始终将民营经济与其它经济成份放在平等的地位上。
在土地的使用方面,只要民营企业发展需要的,开发区在允许的范围内提供最大可能满足度。开发区为提高中小企业竞争能力,兴建厂房出租给中小企业,这样,既解决了中小企业起步阶段土地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又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也便于政府采取动态集中管理。
在准入制度上,温州开发区修改或取消了对民营经济歧视性投资限制。落户园区的民营企业在经营范围上拥有极大的空间,只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企业均可经营;凡是允许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进入的领域,也允许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投资经营。
在外围服务政策方面,开发区管委会制定一系列政策,包括项目立项、劳动用工、社会保险、资审评定、税收、用地、管理创新专项资金扶持政策、孵化优惠政策、金融贷款等方面给予民营经济支持和鼓励,并大力开展“扶优扶强”活动,通过优先供地、贷款贴息、专项补助等方式,支持民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引导企业向科技型、外向型、就业型企业倾斜。并通过“中国温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民营企业引进人才。同时,开发区政府还组织在开发区内建立政府、企业、个人信用系统,以信用立区。并通过加大市场秩序管理、产品质量管理和行业自我管理的力度,加强对民营经济的管理。
(四)创建服务型政府是完善投资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
温州开发区管委会从招商引资制高点——软环境方面着手,创建服务型政府。通过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信用政府措施、效能革命等,完善了园区内的投资软环境。
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是开发区在建立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后为改善投资软环境、提高服务质量的又一重大举措。随着IS09000的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导入开发区的各项管理服务工作,开发区内的企业和居民将可享受到规范、高效的政府服务,国内外的投资者也将享受到与世界先进管理水平同步的管理服务,为实施综合投资环境升位计划搭建起良好平台。
信用政府措施。全面开展信用工程建设,通过开展宣传、调研、整治、评选等系列活动,在开发区建立起以信用政府为先导信用体系,明确政府职能定位,强化服务意识,修订了一系列支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放开非公有经济的市场准入领域,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在融资、土地使用、纳税、外贸等方面政策上一律实行国民待遇,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突出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协调作用,政府则多开绿灯,多提供方便,不断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做到了多支持少干预,多指导少指责,多服务少阻碍,多协商少扯皮;并鼓励尝试、允许失败,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
良好的环境,使政府有较好的信用形象,打造出开发区良好的信用品牌。
效能革命。开发区结合自身实际,抓住重点,实行“效能革命”,制定并实施具体项规定、制度和禁令,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提高机关工作效率,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第五篇:监察处(与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派驻市人民检察院纪检组合署办公)工作职责
1.负责对全市检察机关监察工作的指导。
2.检查检察机关及其内设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在执行法律、法规和上级人民检察院的决定、规定中的问题。
3.受理对检察人员的违纪行为的控告、举报。
4.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查办检察人员的违纪案件。
5.受理检察人员不服政纪处分的申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