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专业园区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专业园区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十一五”期间,锡山经济开发区坚持规划引领,突出产业发展规划的引领作用,编制了开发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在更高的起点上绘制了“一城、两区、八园”的发展格局,“八园”即:电子信息产业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机械装备产业园、EV产业园,同时打造科技创业园、V-park信息服务和创意产业园和S-Park宛山湖科技社区等八大亮点专题园区。“十一五”期间,开发区各专业园区聚集各类发展要素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加速了产业集聚和产业链的延伸,带动了传统产业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一、科学规划,找准园区发展功能定位。
坚持把优化生产力布局、产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作为推动开发区各专业园区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强化科学规划。牢固树立规划设计超前于开发建设的理念,按照“适度超前、一次成形”的规划建设原则,科学优化完善专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和园区建设规划,统盘考虑园区内基础设施、产业、物流、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等布局设置。二是合理空间布局。将各专业园区发展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处理好各专业园区、生活区、商业区和生态区的发展布局问题,避免资源浪费,生态破坏。三是严格刚性执行。严格刚性执行规划,倒排建设计划,加快拆迁安置,全面推进以道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与企业生产紧密配套的设施建设。
二、明确重点,构建园区现代产业体系。
要以“突出先进制造业、提升现代服务业、突破高科技产业”为园区产业发展主线,推进7(“3+4”)大重点产业领域发展,其中促进3大传统支柱产业提升技术水平和规模能级,推动4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突破和跨越式发展,逐步形成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产业结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取得重大突破,切实提高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做优做强传统支柱产业。以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电子信息产业:按照“调整结构、强实力,科技创新、上档次”的发展思路,突破和改善电子信息产业两头在外的车间式生产经营模式,引导和推动产业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两端延伸,努力打造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高地”。至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占总产值比重达40%。机械装备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内部专业化协作配套,推动重点装备制造业的集群式发展。坚持“两化融合”发展,把信息技术融入装备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产品结构的更新换代,形成一个既高端又有特色的机械装备产业基地。至2015年,机械装备产业产值达到180亿,占总产值比重达24%。现代服务业:以英特宜家、红星美凯龙、麦德龙、迪卡侬等大型专业店和品牌购物中心为基础,建设“锡东商圈”;以V-Park信息服务和创意产业园为中心,打造集文化创意、信息服务、展示发布、金融保险、会务培训、技术创新等功能于一体的商务商贸业发展功能载体;依托V-Park、宛山湖科技社区等载体资源,不断完善总部经济发展环境、政策框架和服务体系,加快总部经济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以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主线,逐步建立健全“以政府政策性资金为引导,创业投资为龙头,多层次资本市场为核心,科技信
贷和科技保险为两翼,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支撑”的现代科技金融体系,全面推进科技金融服务业发展。
另一方面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到“十二五”期末,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等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力争形成百亿级的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最终形成较为完善的新兴产业体系和政策体系。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以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点产品和重点企业为突破口,汇聚开发区自身、市产业集团等多方力量,依托江苏新日、日本Myway株式会社、开普动力等一批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加快培育发展速度,加强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的纵向配套。加大政策支持,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鼓励适应市场需求的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应用推广,打造国内知名的EV(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以扶持福祈制药、好芳德、正乾生物等重点企业为抓手,加快计划项目建设进度;建立面向开发区的公共技术平台,以技术研发为支撑,促进科技创新和科创成果产业化;探索发展包括医药研发外包在内的新型产业业态。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形成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发上的独特优势,形成具有较强带动力和辐射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软件、数字内容、金融服务等信息服务产业,推动促进技术应用、商业模式和服务业态等的创新,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等外包服务产业。加快推进V-park信息服务和创意产业园公共支撑平台的建设和完善功能。到“十二五”期末,打造长三角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产业”高地。新材料产业:加强规划引导,整合优化新材料产业,对开发区现有材料产业进行整合提升,扶持联茂电子、日月合金、禾邦电子、钰邦电子等一批规模企业,加快引入新材料前沿领域企业,推动新材
料产业集聚发展,迅速形成结构高端、产业集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态势。
三、突出招商,提供园区发展项目支撑。
要实现园区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推进,进一步促进各专业园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一是实施战略招商。各专业园区要依托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突出重点领域,优化结构水平,加速孵化转化,形成产业发展优势;瞄准国内外新兴产业专项基金,加快引进专业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运用以商引商、委托招商等手段,引进先进技术和战略合作伙伴,加快推动一批重大产业、新兴产业项目落户,形成产业规模。二是拓展国际合作。深化整合高力国际、仲量联行、CBRE、高纬环球、拓墣产研等中介服务机构,英国领馆商务处、中法工商会、英中贸易协会、加拿大商会、台办、外办等外事机构,台湾光电协会、中华软体协会等协会团体以及在区内投资的企业资源,充分发挥它们在投资信息获取和投资服务推进中的优势,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招商合作网络。三是严格项目准入。积极鼓励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重点扶持发展园区规划确定的支柱产业和重点产品。优化项目空间布局,加强项目进区的统筹协调,做到同类项目相对集中,产业配套项目相对集中,增加企业之间的功能联系,避免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降低开发成本。提升土地开发利用水平,鼓励实行“零增量招商”、“零增地技改”。提高项目投资强度,对于投资强度过低的项目,要督促其增加强度或“腾笼换鸟”,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要充分发挥开发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狠抓项目推进,切实提高解决建设发展中各类问题的能力和速度,力促项目早建设、早产出。
四、注重创新,营造园区自主创新氛围。
要按照“园区抓活力,企业抓动力”的要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结合、中介服务完善的新型创新体系,增强各专业园区核心竞争力。一是推动科技创新。积极调动全社会科技力量参与各专业园区的科技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以重大产业科技攻关、企业技术攻关和升级为重点,积极组织产学研对接会,促成每个专业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及大企业研发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引进建设“孵化器”、“研发中心”,加快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好南理工无锡研究院以及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生所、福祈制药共建的生物医药研发平台等各类产学研合作载体,进一步深化与浙大、上海交大等各大高校的合作关系,把各专业园区建设成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地,为园区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体系。二是推动管理创新。把企业制度创新与要素优化重组相结合,鼓励入园企业之间、生产企业与园区经营管理者之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通过兼并、联合、股份制、上市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加快促进大企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三是推动品牌创新。把自主品牌建设作为自主创新的重要环节,健全和完善各专业园区自身及园区内企业的品牌培育体系。发挥各专业园区的辐射效能,加强宣传推介力度,把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和区域品牌、资源品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支持各专业园区、产业集群申请注册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和竞争力的特色品牌体系。
五、软硬兼修,打造园区发展优美环境。
进一步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加快健全园区服务体系,切实打造高品质专业园区。一是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要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树立经营园区的理念。对各专业园区实行适当的财政倾斜,为园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二是完善园区配套服务平台。完善配套服务平台,加快实现园区的生产基地功能、形象展示功能、产品市场功能、技术创新功能和企业孵化功能,加速优势产业集聚。培育园区创新服务体系和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化开发体系,完善包括资源、技术、人才和信息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等等。通过优良的配套服务,为创业者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的社会化服务。三是优化园区管理服务体系。更加注重优化园区建设发展的管理服务环境,形成精简高效的管理运作体系和行政服务体系,使园区成为管理和服务的高地。
第二篇: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组织和制度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对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县是农业县,农业,农村,底子薄,基础差,农村生产经营方式较为落后。如何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对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不妥之处,请给与批评指正。
一、现状:合作社发展方兴未艾
近年来,我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兴起,在连接生产和市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效益农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去年年底全县登记注册213个比上净增加125个。遍布10个乡镇89个行政村,成员户达2000余户,带动非成员户8000余户。发展态势良好,既有种养业大户、经营能手牵头,又有龙头企业带动;既有基层农技干部,又有村干部领办。运作也不断规范化。如我镇河上咀村瑞兴蜂业专业
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社,在全县都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二、作用:合作社凸现多重效应
合作社的发展,建立了新机制,培训了新农民,促进了新合作,推广了新科技,增添了新财路,助推了新农村。
(一)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是城乡统筹的主体。建设新农村,必须培养、造就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通过合作社组织培训具有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灵活多样、开放实用等特点,既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又增强农民法律意识。
(二)加快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合作社在农业、科技等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农业新技术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承担科技项目,扩大了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渠道,科技成果得到更好的应用和转化。
(三)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通过合作社统一供应农资、生产符合质量安全的农产品,统一组织农产品销售,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销售价格,实现了农民增收。
(四)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合作社架起了农户与市场、农户与龙头企业连接的桥梁和纽带,解决过去产品销售的老大难问题,同时通过引导农民,规模化种植养殖、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从而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和现代农业发展。
(五)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合作社通过注册商标,打造品牌,促进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三、问题:合作社未来任重道远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合作社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来看,还任重道远。主要问题是:
(一)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基层干部对发展合作社的性质、作用认识不够,尤其是对国家颁布合作社法的重大意义缺乏深刻认识,没有把合作社发展列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有的片面强调专业大户、业主的作用,忽视组织农民、大户联合才是当前推进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有的把合作社等同于一般企业、公司,不按合作制原则引导发展。
(二)现行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影响合作社健康发展。
目前合作社地方法规尚未出台,合作社登记的审核前置、建社产业要求、跨地区吸收成员以及组建合作社的人员结构,等问题,均没有明确的规定,不利于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
(三)扶持政策不够配套,发展环境不够宽松。
虽然法律对发展合作社在项目、资金、信贷、税收等方面提供了法律保障,但不够具体,加之税务、工商、质监等部门属垂直管理,如果相关部门不及时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法律的规定就难以落实。由于财政扶持不足,担保体系尚未健全,绝大多数合作因缺乏流动资金而运作困难。
(四)技术人才比较匮乏,合作社自身建设能力薄弱。
一是带头人难寻。难以寻找到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乐于献身农村事业的合作社带头人。二是缺乏技术骨干。合作社基本上都依
靠部门技术人员培训传授技术,自身技术力量缺乏,难以指导到一家一户。三是农民素质还不高。一些农民自律意识、法治意识、风险意识较弱,市场行情好时,单方撕毁合同,自行销售农产品。四是合作社自身服务能力弱,在通过联合与合作解决生产经营实际问题上,缺乏主动性,“等、靠、要”思想严重,合作社发展缓慢。五是规模偏小,农户参合率较低。
四、对策:多管齐下引领农民合作
(一)加大宣传引导,提高思想认识。
“众人拾柴火焰高”。合作社是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需要。县有关部门和各街镇要继续加大发展合作社重要意义和合作社法的宣传力度,让各级干部真正理解、认识到位,支持合作社发展;切实解决好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把合作社发展纳入到新农村建设、列入城乡统筹发展的议事日程。
(二)出台地方法规,保障健康发展。
建议尽快出台《重庆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办法》,结合各区县的实际作出具体的规定,增强操作性,把法律的精神落到实处。
(三)加大扶持力度,构建长效机制。
合作社作为弱势群体的互助组织,自身积累十分有限,发展中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扶持。建议政府每年安排不低于财政
收入增长率的资金用于合作社建设,建立合作社贷款财政贴息基金。支持合作社开展教育培训、购置必要的生产经营设施、申报“三品”认证,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以及合作社示范建设。扶持合作社应象扶持龙头企业那样,加大力度。
(四)出台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环境。
县发改委、工商、税务、质监、金融等职能部门,应树立起支持合作社就是支持农业、支持农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观念。简化工商登记手续、减免法人代码登记费用,在产业政策、金融、税收、用地用电、外贸等方面,由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制定具体的优惠政策;建立合作社贷款担保机制,为合作社提供融资担保;政策性农业保险应覆盖合作社。
(五)农业项目支持,注入发展活力。
县涉农、科技部门,要注重发挥合作社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应用、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载体和示范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合作社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标准化实施、农业科技推广、农业机械化工程等项目建设。
(六)加强指导监督,推进规范化建设。
规范化管理是确保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一是健全运作机制。坚持发展与规范并举,重点要建立完善组织管理、利益分配、积累发展、监督约束“四个机制”。积极探索组建专业联合社,加强合作与联合,推动产业发展。二是为合作社提供政策指导、搜集和发布市场供求信息、科技信息、农产品推介等服务。三是开展合作
社试点示范,通过典型引路,发挥带动效应。四是加强对合作社管理人员及成员的培训教育,传播合作理念,吸引更多的农民关心、加入合作社,提高负责人经营管理水平,把合作社办成“成员所有、成员管理、成员受益”的真正意义的合作经济组织。
第三篇:关于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思考
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我市自20世纪90年代起,历经了三次较大规模的乡镇建制调整,由原来的近100个乡镇调整为现在的2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行政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城镇化水平不
断提高,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基础。进入新世纪,如何紧紧抓住头20年这个历史性战略机遇期,充分发挥城镇化这个强大的带动作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深刻认识城镇化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形态的综合体现,它不仅是人口的城市化,而且是整个社会基本形态由农业型社会向更高一级城市型社会的转型,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总体而言,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已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加速发展时期。2004年,我市城镇化率已达到了44.7。
(一)改革开放为小城镇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理性认识和实践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也被提上了党和国家的重要议程。国家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加大,城镇功能日益增强,规划建设的品位和档次不断提高。许多地方从只建设不规划、到边建设边规划、到先规划后建设,再到规划、建设和管理并重;从单一的城镇建设,到推进山水园林城市(镇)建设,到培育城市(镇)产业支撑,促进城镇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城镇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可以说,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已具备了相应的物质基础,人们对于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大增强,在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上已具备了相应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准备。
(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加快小城镇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
1.加快城镇建设是增加投入、扩大内需的重要形式。增加投入、扩大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之一。据专家测算,以中国现有的发展水平,城市人口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增加1.5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将新增1400亿元,最终可带来3360亿元的GDP。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对经济发展直接和间接的贡献率将达到3个百分点左右。由此可见,通过加快城镇建设、推动城镇化进程,不但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大空间,而且还可为解决我国长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和实现农村人口的有效转移奠定坚实基础。
2.加快城镇建设是增强农村吸引力的重要举措。由于我国的城镇建设相对于国外起步较晚,在西部,多数城镇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城镇档次较低,城镇功能不尽完善,缺乏吸引力,村民聚居点建设落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基本保持着若干年来的传统和习惯,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存在很大差距。加之社会上重工、重商、轻农的意识普遍存在。长此以往,农村没有吸引力、将来也不会有大的发展。只有加快城镇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壮大城镇经济实力,改善城镇人居环境,才能留得住人才、引得进人才,激发基层人民群众建设家乡、奉献社会的热情,从而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作贡献。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小城镇必须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
党的十六大指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作为基层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小城镇,自然负有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全面小康的历史使命。当前,在城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是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档次不高。许多城镇缺乏独特风貌,市政基础设施缺乏,违法违规建设仍有发生,城镇管理落后,脏、乱、差的顽症难以克服。二是城镇功能不尽完善。一些小城镇至今没有必要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以及必要的园艺设施等公益设施。三是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城镇发展后劲不足。四是城镇资源闲置,历史包袱重。近年来,各地乡镇通过较大规模的撤并,被撤乡镇所在的行政资源大多闲置,街道社区的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基层历史债务包袱沉重,许多乡镇发展面临新的困难。为此,面对乡镇城镇化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始终坚持做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协调发展,既是我们工作的题中之义,又是当前小城建设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思考和对策措施
(一)合理布局、重点扶持,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
城镇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城镇设置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80年代全国交通状况均较差的情况下,国家关于设置乡镇建制的门槛较低,规定总人口2万、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人的乡就可以建镇。近年通过较大幅度的调整和撤并,乡镇规模普遍增大,有利于城镇建设的规划和发展。我们应抓住这个有利时
机,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建立以城市为中心、中心镇、一般镇为基础的三级结构城镇体系格局,在总体上要以城市建设、中心镇建设为重点,兼顾一般镇的建设和发展,加强城镇建设的宏观调控和重点扶持。在具体方法上,既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要全面推进、重点开花,形成先进带动,学、比、赶、超的良好局面。
(二)规建管并重,提高城镇档次
城
镇建设发展的起点低、水平不高是近些年城建工作的一大通病。着眼城镇建设的长远发展,务必要规划、建设、管理并重,着力提高城镇档次,完善城镇功能,改善城镇人居环境,树立良好的城镇形象,增强城镇吸引力。
1.高起点规划。规划是建设的龙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认真调研城镇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区位资源优势,科学定位城镇发展。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城镇建设规划,认真完善城镇建设用地、道路、环保、绿化以及社会公益设施等专项规划,积极推进现代山水园林城镇建设。严格规划管理,有规必依、违规必究、查处必严,坚决维护规划的统一、连续和严肃性。
2.高水平建设。一是要认真贯彻国家城建法律法规,完善城建审批手续,严格建筑监管,规范建设市场秩序。二是要高质量建设,要严格建设资格审查,积极引进技术过硬、信誉较高的建筑企业从事开发建设活动,依法公平、公开、公正发包城镇建设工程,保证工程质量。三是要量力而行、分期搞建设,坚决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四是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要在城镇的开发建设的同时,开发或保护好城镇人文资源,丰富城镇历史文化内涵,加强城镇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强化环境保护。五是妥善处理好开发建设与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的关系,依法征地、依法拆迁、依法安置。六是加强社会公益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教育、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商业网点、医疗网点,加强城镇灯饰、园林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七是加强城镇公路交通建设,改善城镇交通条件,加快城镇物流。
3.高规格管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下大决心加强城镇的市政管理。以城市的规格来加强城镇的市政管理,着力建立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坚持管理出效益、管理出形象,坚决克服城镇“脏乱差”的顽症。一方面要加强市政管理工作宣传,增强群众法制意识、环卫意识,自觉转变观念,改正不良的环境卫生习惯,服从城镇环境卫生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市政管理工作执法,在配齐、配强市政监察队伍,建立、健全市政监察制度,建设、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狠抓市政工作执法。对城市“牛皮癣”等顽症必须坚持严厉依法打击。
(三)经营城镇,努力拓宽城镇投融资渠道
一是要努力挖掘城镇资源潜力。乡镇建制撤销的社区、街道要纳入城建重点,将其作为城镇辐射农村经济社会的支撑点,大力支持其建设发展,逐步完善基础设施,严格进行管理,努力培植商业经济或农业工业经济,发挥其积极作用。二是结合城镇发展定位,加强城镇招商引资、融资力度,在加强资金运筹、相应完善偿债机制的基础上,认真构建城镇投融资平台,积极吸引民间资本、金融资金投入城镇建设。要积极争取国家城建项目资金投入,逐年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入。三是坚持集约利用、市场运作土地资源,力争实现土地资源的保值、增值,更好地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四是要推行国有固定资产变现。经建制调整闲置的办公楼、场、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出让、租赁,尽量盘活存量资产,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
(四)培育城镇产业支撑,壮大城镇经济实力
当前,面对许多小城镇在发展初期各类问题和矛盾突出的现实,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好城乡统筹发展之路。因为没有发展,什么问题都无法解决。但在具体的发展策略上,首先要针对各类小城镇所处的地理位置、产业基础,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有的地方基础条件,人文、自然、地理资源条件相对较好,发展的空间大、难度小;有的地方地理位置偏远、资源缺乏、信息闭塞,发展相对则较为困难。各镇要善于分析各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分析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扬长避短,走特色发展的道路。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适宜发展旅游则大力发展旅游,多元化发展。在产业发展中,要紧跟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深挖产业潜力为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切实将城镇产业与市场经济有机融合。各城镇之间要坚决杜绝“一窝蜂”,每个城镇都要注重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打造最能城镇的特色经济支撑,壮大城镇经济实力。
(五)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构建法治服务型政府
要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把打造法治服务型政府作为推进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小城镇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要从管理向服务转变。坚持政府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相统一,从以管理为主到以服务为主。以服务为主并不是放弃管理职能,而是要精兵简政、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改计划经济时代的全面审批方式为重点审批管理。行政管理要找准城镇建设发展中的重点项目、关键环节。强化审批责任追究、事故责任追究,努力提高行政的质量和效率。各镇街政府应从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其发展以及方便民众的层面出发,建设职能科学、运转协调、服务周到、高效公正的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进一步推进行政机构改革,分流富余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强化社会公共服务,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改“三要”(要钱、要命、要粮)干部为“三务”干部,要务实、务廉、务公;改计划管理为工作引导、信息服务,加强政府信息化建设和提供市场信息分析等服务,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二是“人治”向法治转变。加大政务公开、依法行政力度,严格依法办事,维护法制的权威和统一。在城镇建设和发展中,必须认真贯彻国家建设、环保、交通、卫生、消防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依法规划、依法建设、依法管理,将城镇建设纳入规范化轨道。发展中,要坚持法制高于一切,不合法律、不合规定的态不要表,违法事、违规事坚决不做,以法制管人、以法制管事、以法制树国家机关权威。城镇建设发展中的重大事项须经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方可施行,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努力营造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宽松环境。全面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努力构建以城镇发展为带动的城乡统一协调的和谐新农村。
第四篇:加快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加快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周丽
摘要:发展现代农业是湖南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富民强省不可缺少的内容。因此,湖南应从自身的现实基础出发,制定总体思路,确立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方向。
关键词:现代农业;湖南;对策
发展现代农业,从国家层面来讲,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富民强省的传统农业大省——湖南,应充分利用这一发展机遇,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同时,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现代农业的含义与特征
与传统农业相反,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要素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发达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现代农业属于农业的最新最高阶段。现代农业的特征非常明显,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第一,生产条件现代化。即在农业生产中拥有机械化、电气化的农业生产工具、设备和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条件。凡是能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工序,都完全使用了机械化、电气化的农业生产设备,代替了人畜力的工具。电力在农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子计算机等自动化设备在农业中广泛普及,使农业生产逐步走向工厂化、自动化。
第二,生产技术科学化。即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生产技术,代替了单纯依赖经验的传统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如种子、肥料、农药、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水利建设等,现代科学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农业生产已经越来越需要依靠深入揭示客观规律的科学。农业生产由经验转到了科学,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第三,生产过程社会化。即农业生产的分工越来越细,协作范围越来越广泛而密切。一方面,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工、企业分工日益发展,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另一方面,原来在农业生产中的许多生产过程,如繁育良种、肥料制作、饲料加工、农机具修理、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不断地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一系列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产前和产后部门。产中与产前和产后部门的广泛联系,又形成了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即农业综合经营。生产过程的社会化,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商品化水平,农业已经成为一个几乎完全商品化的产业。
二、新型工业化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本国工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的一条现代化之路,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这是一种创新。新型工业化与现代农业客观存在着一种相互联动的发展关系,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在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势必给农业开辟广阔的发展前
景。首先,新型工业化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战略,将促进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众所周知,在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先进技术。其中,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部门的各个环节,也将使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跨越式变革。其次,新型工业化突出科学技术进步,强调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它将带动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产业化。当今世界的农业竞争集中体现在高新技术在农业的应用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水平上。目前,发达国家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平均达到70%左右,湖南省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是57%。再次,新型工业化强调正确处理资金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即在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要求发展能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产业,这将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土地的集中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三、湖南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基础与总体思路
(一)湖南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基础
湖南是一个传统农业大省,长期以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来,该省农村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工能力显著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持续稳增的历史性转变。当前湖南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机械化逐步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出现了一些现代农业的范例和雏形,这为该省现代农业建设奠定了较好基础。湖南发展现代农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着湖南农业的继续发展。一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困难,土地经营规模小;二是农业收入低,农民投资农业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农业人力资本缺乏,农业科技提升困难;四是农民分散经营,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五是投资效益欠佳,农业资金匮乏。
(二)湖南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
通过对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农业两者关系的探讨以及对发展湖南现代农业的现实基础条件的深入分析,湖南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应是: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继续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进一步壮大湖南的食品加工业,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群;立足中长期内以农户小规模经营为主的客观现实,大力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具备完全市场能力的经营主体;加大政府无偿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供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条件;着力推广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发展应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能力;搞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四、湖南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方向
(一)大力推进湖南农业标准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切入点
标准化集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于一体,具有科技推广和科技管理的双重性,对于转
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十分重要,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石。当前,湖南推进农业标准化要从标准制定、组织实施和体系建设3个方面同步展开:修订农业地方标准,建立与国际、国家标准基本配套的标准体系;加大农业标准的实施力度,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培育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业标准化组织体系建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农业标准化研究和服务队伍。
(二)依托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一批龙头企业集群
提高加工深度是增加农业效益的根本措施,强大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带动力量,没有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就不可能有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把发展精深加工和培育龙头企业放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位置。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加大对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按照市场运行机制,尽快形成一批像正虹科技、亚华种业等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多种类型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坚持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一起上的原则,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使更多的龙头企业进入省级和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
(三)革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现代农业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转变传统小农意识,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应鼓励个人、集体、单位、社会团体创办各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探索多渠道、多区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支持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建成有经济实力的独立法人实体。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展农业企业化等试点,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营组织的新形式。完善农村市场体系,以长株谭为中心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批发现货和期货交易中心,在环洞庭湖等优势农产品集中产区,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辐射能力强,有特色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的交易和管理机制。加强农业企业内部管理,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进行股份合作公司制改造,创建农业企业品牌,发展合作农场、农业股份公司等有规范产权组织的公司型农业,实现从生产者管理到消费者管理的转变。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条件
农村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物质基础,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保障,也是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体现。没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设施,就不可能建成现代农业。应从农村公路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网改造和信息化建设、乡村清洁工程等方面,着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现代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要积极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和通达工程,争取5年内实现所有的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70%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逐步改造中低产田。加大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建立完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体系。全面实施“户户通电”工程和新农村电气化“百千万”工程,改造农村电网。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资源,积极实施“百乡千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和“通信扶贫”工程,使广大农民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生产生活中的各类信息。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为核心,大力实施农业生产清洁、农村生活环境净化、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3大工程,建设良性农业生态系统。
(五)加快重大科研成果转化推广,提高农业效益
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生产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小,未来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必
须依靠生物技术,以生物技术的突破来带动农业效益的提高。湖南应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兴农力度,依托隆平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重点支持水稻、棉花、柑橘、畜禽等主导农产品的良种繁育、生产加工技术研发。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建立激励机制,积极引导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推广超级稻、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成果,提高该省农业科技贡献率。
(六)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信息技术是第3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成果,只有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才能实现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新飞跃。湖南要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业发展,加强对国内外农业生产与加工信息的收集、整理,运用网络、媒体、电话、中介服务等多种手段及时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改造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加快县级信息服务平台和乡镇服务站建设,不断拓展信息服务新领域。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搞好农作物估产、土壤监测、灾情预报等工作,提高农业管理水平。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加强农业资源管理,提高计算机技术在节水灌溉、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反季节农产品生产等领域的应用水平。加快湖南省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大力发展智能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利用各种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支持农业科学规划与经营管理,沟通产供销渠道,促进农业现代化。
(七)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代农业的发展并不仅仅是追求经济效益,还要建设良好的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湖南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要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一项关键任务,努力实现生产与生态的共同进步。要坚持需求导向、生态优先,生态和产业相互促进,加快培育公益林,大力发展商品林,合理利用森林资源,营造良好生态,建设绿色湖南。
参考文献:
1、卢良恕.论新时期的中国现代农业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3).2、陶武先.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着力点[J].中国农村经济,2004(3).3、冯海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新华出版社,2006.
第五篇:加快江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思考
加快江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思考
江安县政府 副县长李德勇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必须从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工作,加快职业教育事业发展。
一、深刻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对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目前,我国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数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全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约2400万左右,还有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全国城乡每年有1000多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数百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大学,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每年有上百万名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找到工作。统观全局,必须坚持把职业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求学愿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层次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将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将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二、江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一)基本情况。江安职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全县目前有江安县第一职业中学校和江安县职业学校2所职业教育学校,共有学生1687名,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办学设施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有很大差距。2007年,全县初中毕业生7200名,普高招生2950名,县内职高招生912名,普高与职高学生比例7.6:2.4。从总体上看,全县职业教育发展薄弱,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全社会对职业教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学生就读职业学校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二是现有职业学校教育资源有限,普高与职高比例严重失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需要齐抓并举。三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不宽松,社会劳动就业的价值观念没有根本转变,尊重技能、尊重技工的社会风尚尚未形成,重学历轻技能、轻职业教育的陈腐观念还未根本清除。
(三)面临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全国职业教育迎来了新一轮发展高潮,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全市缺乏全国性的品牌职业教育学校,江安地处云贵川三省之边,宜宾、泸州、自贡三市之交,交通便利、区位优越,江安及周边地区年毕业的初中、高中学生数以万计,具有发展成为职业教育强县的优越条件。三是以宜宾、泸州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强势崛起,以四川省百亿企业工程——宜宾天原江安化工新区、四川省重点工业园区——中国江安阳春工业园区为支撑的“精细化工、食品饮料、竹类加
工”三大优势工业产业循环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十分迫切,为江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岗位需求。四是县委、县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已纳入全县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全力推进。
三、江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职业教育发展。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发展先进生产力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大力推动。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推动职业学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二)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
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有江安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十一五”期间,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通过3年努力,将江安县职业技术学校建成四川省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到2010年,全县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规模达到6000名,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全县普职两教全面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普遍改善,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三)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和尊重技术、尊重技工的社会风尚。进一步解放思想,将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和亲民惠民工作的重点,在全县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工业强县,抓投资环境,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发展后劲和竞争力的发展意识。大力倡导形成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让广大学生、家长认识职业教育、了解职业教育、选择职业教育并通过职业教育走向成功。要在教育系统形成学习、研究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新风尚,对在职业教育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奖励,形成正确的教育导向。
(四)着力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
继续加大江安县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按照市场需求、依托区域产业发展,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科学设置专业,大力培养、引进专业教师,配齐配好设施设备,加快实训实作大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扩大职高办学规模,力争到2009年职高在校生达到3000名以上,建设成为四川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成为江安县职教中心,带动全县职业学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加快江安第一职业中学校(江南职校)建设,依托与其联合办学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重庆江南职业学校办学优势,加快发展步伐,尽快解决教学设施、教学用地、教学用房等制约因素,确保从2008年起在校生规模达到1500名以上,在“宜宾市外派劳务基地”的基础上争创成为“四川省外派劳务基地”。加快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步伐,积极争取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在全县新建1所综合性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学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
导教师。
(五)突出职业教育的服务职能。
职业教育要为江安加快推进工业强县服务,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以精细化工、食品饮料、竹类加工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职业教育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大面积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
(六)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一批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七)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各职业教育学校要密切与企业的联系,依托宜宾天原一、二期工程建设,依托阳春工业园区的产业配套发展,依托双赢化工、鸿源化工、华夏酒业等企业的规模扩张,依托即将建设的宜宾纸业、升化集团等企业新上项目,依托宜宾及沿海大中城市各类企业,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可以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建立企业接收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
(八)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发挥公办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公办职业学校要积极吸纳民间资本,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深化公办职业学校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办学自主权,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人才合理流动的制度。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民办学校建设用地、资金筹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对民办职业院校的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借鉴有益经验,积极引进优质资源,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努力开拓职业学校毕业生国(境)外就业市场。
(九)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
各企业要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有责任接受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各企业要认真落实“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主要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导下,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订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
(十)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
各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要进一步完善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相关职业的准入办法。劳动保障、人事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与管理。
(十一)全面落实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合理确定职业学校的学费标准,确保学费收入全额用于学校发展。严格落实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严格按国家规定资助接受职业教育的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职业学校要从学校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并把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作为助学的重要途径。金融机构要为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助学贷款,把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纳入国家助学贷款资助范围。要通过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等多种形式,确保家庭困难学生能够完成中等或高等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