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发展我县农村公共事业的对策思考[大全]
加快发展我县农村公共事业的对策
思考
加快发展我县农村公共事业的对策思考2007-02-10 16:47:
4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而加快我县农村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的发展,正是贯彻落实这一重大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筑现代化绿色瓷都,走在全省山区县发展前列”目标实现。
一、当前我县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随着近
几年我县大城关发展战略 的实施。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城区、向二、三产业转移。当前进城务工子女进城就学急剧增多,城区学校班生规模偏大,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离达标还有差距;而农村小学办学规模不断萎缩,出现大量的校舍闲置。目前全县有63%的小学生、48%的初中生、%的高中生在城区就学,造成城区学校校舍、教学设施、仪器图书不足,而农村小学闲置校舍达万m2,造成新的教学资源的浪费。因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下降,学生数减少,小学教师富余600多人,但又存在部分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结构不配套、部分农村小学教师学科不合理,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偏少,维持正常运转困难,难于适应新课程的改革等诸多问题。
二是农村文体事业建设滞后。近几年随着我县经济的发展,县总体财力的增强,对农村文体事业的投入也逐年增多。但因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后,大
量的资金、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城区聚集,对农村文体事业的投入还未能达到实际的需求,致使农村的文体事业滞后,主要体现在:各文体门类的设施简陋不完善,文体人才匮乏,文体网络不健全,各乡村的文体建设发展平衡。
三是农村的卫生保健事业落后。由于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区集聚,加上乡镇卫生院设备简陋,医疗服务水平较低,客观上形成乡镇卫生院门庭冷落,城关的大医院病人爆满,致使大部分乡镇卫生院运转困难。财政投入不足,无法添置,更新医疗设备,缺乏发展后劲,又造成医务人才留不住,农民就医难的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四是农村计生工作仍有死角。随着“大城关”建设步伐的加快,更多的人口流向城关两镇。加重了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的任务和难度,加上目前流动人口计生小区管理仍未全面推行,流入城区育龄群众的婚育管理仍存在较大漏洞和死角,政策外生育仍然存在。
五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村推广难。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区转移后,农村留守人口中呈现出“三多一少”的状况,即老人、女人、孩子多、青壮年少,并且普遍文化程度偏低。据最近对西半片9个村的调查,留守人员中文化程度初中以上只占32%。由于整体素质不高,农村的科技推广网络不健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农村推广难,农村的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六是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低。至2005年底,全县农村参加养老保险的13220人、医疗保险19499人、失业保险10973人、工伤保险15770人、生育保险11872人、只占全县农业人口的%。社会保障覆盖率低。大部分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治,失业有济的后顾之忧还没得到有效的解决,客观上又为农村的计划生育增加了难度。
二、加快发展我县农村公共事业的对策思考
建设新农村,就要大力发展农村公
共事业。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明显改变我县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构建和谐农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使“走前列”在十一五期间能实现。
1、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城乡办学条件。要继续采取措施,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出台教师优化组合,城乡学校结对子、城区教师支教等工作方案,缩小城乡差别,确保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大城关发展战略的需要对学校布局重新调整,将工作重点放在城关、兼顾农村。乡镇集中办好上涌、三班、水口三个中心幼儿园。城区扩建龙浔中心小学、丁溪小学,世科小学。农村建设重点是较大乡镇的盖德、三班、雷峰、赤水、上涌、葛坑中心小学,其他农村小学以添置设施为主。新建霞田中学,创
办省级普通示范校,扩建二中(上涌)宿舍楼,大铭、国宝中学合并到赤水中学。在今年安排300万专项资金用于添置全县中小学的教学设备,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在年底前使全县中学、中心小学的教学设备都达省颁‖类标准以上。探索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全面实施“双高普九”工程,扶持农村寄宿学校,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实行农村贫困生接受义务教育“二免一补”制度,对特教学校学生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农村初中生年辍学率控制在3%以下。
2、创新发展机制,繁荣农村文体事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保护文化古迹,建设文化载体,挖掘陶瓷、旅游、宗教文化内涵。完善县、乡、村三级文体网络,继续开展“百场万人文化活动和瓷都广场文化,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的文化生活需求。
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突出抓好全民健身场地建设,大力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各项文体活动。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要充分利用农村宗教祠堂、民间庙堂、废旧礼堂,开展”三堂“变学堂活动。改宗教祠堂为教育村民的道德堂,变民间祠堂为传播科技文化的书堂,让废旧礼堂成为健康向上的文明殿堂。采用县、镇(乡)、村三级联创共建的形式,把“一校(文技校)”、“两会(农民体育协会、老人体育协会)”、“三室(电教室、娱乐室、阅览室)”、“四榜(荣誉榜、成才榜、好样榜、能人榜)”等农民喜闻乐见的载体引进“三堂”。利用重大传统节日,开展体育活动,南音北管曲艺培训展演,科技知识讲座。将“三堂”变成政策法规的“宣传站”,社情民意的“中转站”,先进文化的“传播站”。
3、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实施上涌、水口2所中心卫生院的改造提升工程。实现“三有”目标:有一所符合标准的业务用房有新“五件”常规设备(x光机、心电图、b超、检验及
呼吸抢救设备),有一支合格的卫技人才队伍;加强9所乡镇卫生院产儿科和预防接种规范化建设。投资150万元建设面积1000m2的雷峰镇卫生院综合楼,更好地解决农民就近就医和疾病预防接种问题。深入开展卫生支农活动,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组织实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确保农村“初保”顺利开展。在去年三班镇、美湖乡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试点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在全县稳步推进保险,覆盖面扩大到全县乡、镇、村,把实事办好办实,切实解决农民看不起病和因病返贫问题。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逐步健全以直接面向农村人群,开展农村初级保健和疾病综合防治的县、乡、村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完善传染病疫情,突发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系统和满足疾病预防控制需要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结核病控制管理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切实帮助城乡贫
困家庭解决和缓解医疗困难问题。
4、培育新型农民,健全农村科技网络。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针对我县农村留守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依托产业发展和老人学校、农函大、文技校、职业中专,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又要结合在全县开展的“八荣八耻”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村经济和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要加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引进专家系统平台,开发推广面向农民的种植、养殖和加工等专项技术教材,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要结合农村产业调整,以项目为载体,建立农村应用示范体系,带动周边地区的农业信息化进程,促进区域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 的发展。要依托全县现有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加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推进农村信息化和信息进村入户。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人员要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网络技术,通过信息发布和咨询,更好地服务“三农”。
5、完善保障体系,扩大社保覆盖范围。积极推进“五险合一、地税代征”工作机制。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社保经办机构要切实负起缴费申报和缴费基数核对的责任,定期对有关参保数据进行整合,及时与地税部门对比,确保基金收缴到位,巩固落实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
继续深化养老制度改革。首先搞好企业养老保险的扩大面工作,至2010年企业职工的参保率要达到60%以上。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增强农村村民参保意识,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不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保机制。建议制定出台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并纳入
城市居民社会保险体系;解决农村农民养老、医疗、失业等后顾之忧。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目标。
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安居、成才、致富、保障、亲情”五大工程;推进小额贷款贴息制度;农村部分计生贡献家庭奖励制度和独生子女伤残死亡救助制度;倡导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向“二女户”,独生子女户优惠倾斜和实施节育奖励制度。
6、创新投入机制,支持新农村建设。坚持实行“财政投入启动,集体和社会投入联动,农民出资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参予建设。财政部门要按“农业法”的规定保证对“三农”的法定投入。要巩固农村税改成果,加大财政对乡村的转移支付力度。及时兑现村级计生管理员、农民技术员、乡村医生、综治协管员,国土和规划协管员的补贴。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十
村示范百村整治”的建制村中,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村级供水工程、农村沼气池工程建设。对划拔土地使用权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县财政免征契税。对实施造福工程的财政按要求给予配套,对地质灾害搬迁的群众继续实行每户补助5000元的政策。
金融部门要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精神,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社会闲散资金,集体和民间资金投入“三农”和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氛围,推动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二篇:加快发展我县农村公共事业的对策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而加快我县农村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的发展,正是贯彻落实这一重大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筑现代化绿色瓷都,走在全省山区县发展前列”目标实现。
一、当前我县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随着近几年我县大城关发展战略的实施。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城区、向二、三产业转移。当前进城务工子女进城就学急剧增多,城区学校班生规模偏大,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离达标还有差距;而农村小学办学规模不断萎缩,出现大量的校舍闲置。目前全县有63%的小学生、48%的初中生、83.9%的高中生在城区就学,造成城区学校校舍、教学设施、仪器图书不足,而农村小学闲置校舍达6.5万m2,造成新的教学资源的浪费。因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下降,学生数减少,小学教师富余600多人,但又存在部分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结构不配套、部分农村小学教师学科不合理,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偏少,维持正常运转困难,难于适应新课程的改革等诸多问题。
二是农村文体事业建设滞后。近几年随着我县经济的发展,县总体财力的增强,对农村文体事业的投入也逐年增多。但因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后,大量的资金、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城区聚集,对农村文体事业的投入还未能达到实际的需求,致使农村的文体事业滞后,主要体现在:各文体门类的设施简陋不完善,文体人才匮乏,文体网络不健全,各乡村的文体建设发展平衡。
三是农村的卫生保健事业落后。由于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区集聚,加上乡镇卫生院设备简陋,医疗服务水平较低,客观上形成乡镇卫生院门庭冷落,城关的大医院病人爆满,致使大部分乡镇卫生院运转困难。财政投入不足,无法添置,更新医疗设备,缺乏发展后劲,又造成医务人才留不住,农民就医难的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四是农村计生工作仍有死角。随着“大城关”建设步伐的加快,更多的人口流向城关两镇。加重了流动人口计生管理的任务和难度,加上目前流动人口计生小区管理仍未全面推行,流入城区育龄群众的婚育管理仍存在较大漏洞和死角,政策外生育仍然存在。
五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村推广难。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区转移后,农村留守人口中呈现出“三多一少”的状况,即老人、女人、孩子多、青壮年少,并且普遍文化程度偏低。据最近对西半片9个村的调查,留守人员中文化程度初中以上只占32%。由于整体素质不高,农村的科技推广网络不健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农村推广难,农村的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六是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低。至2005年底,全县农村参加养老保险的13220人、医疗保险19499人、失业保险10973人、工伤保险15770人、生育保险11872人、只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8.5%。社会保障覆盖率低。大部分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治,失业有济的后顾之忧还没得到有效的解决,客观上又为农村的计划生育增加了难度。
二、加快发展我县农村公共事业的对策思考
建设新农村,就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明显改变我县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构建和谐农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使“走前列”在十一五期间能实现。
1、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城乡办学条件。要继续采取措施,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出台教师优化组合,城乡学校结对子、城区教师支教等工作方案,缩小城乡差别,确保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大城关发展战略的需要对学校布局重新调整,将工作重点放在城关、兼顾农村。乡镇集中办好上涌、三班、水口三个中心幼儿园。城区扩建龙浔中心小学、丁溪小学,世科小学。农村建设重点是较大乡镇的盖德、三班、雷峰、赤水、上涌、葛坑中心小学,其他农村小学以添置设施为主。新建霞田中学,创办省级普通示范校,扩建二中(上涌)宿舍楼,大铭、国宝中学合并到赤水中学。在今年安排300万专项资金用于添置全县中小学的教学设备,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在年底前使全县中学、中心小学的教学设备都达省颁‖类标准以上。探索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全面实施“双高普九”工程,扶持农村寄宿学校,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实行农村贫困生接受义务教育“二免一补”制度,对特教学校学生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农村初中生年辍学率控制在3%以下。
2、创新发展机制,繁荣农村文体事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保护文化古迹,建设文化载体,挖掘陶瓷、旅游、宗教文化内涵。完善县、乡、村三级文体网络,继续开展“百场万人文化活动和瓷都广场文化,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的文化生活需求。
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突出抓好全民健身场地建设,大力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各项文体活动。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要充分利用农村宗教祠堂、民间庙堂、废旧礼堂,开展”三堂“变学堂活动。改宗教祠堂为教育村民的道德堂,变民间祠堂为传播科技文化的书堂,让废旧礼堂成为健康向上的文明殿堂。采用县、镇(乡)、村三级联创共建的形式,把“一校(文技校)”、“两会(农民体育协会、老人体育协会)”、“三室(电教室、娱乐室、阅览室)”、“四榜(荣誉榜、成才榜、好样榜、能人榜)”等农民喜闻乐见的载体引进“三堂”。利用重大传统节日,开展体育活动,南音北管曲艺培训展演,科技知识讲座。将“三堂”变成政策法规的“宣传站”,社情民意的“中转站”,先进文化的“传播站”。
3、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实施上涌、水口2所中心卫生院的改造提升工程。实现“三有”目标:有一所符合标准的业务用房有新“五件”常规设备(X光机、心电图、B超、检验及呼吸抢救设备),有一支合格的卫技人才队伍;加强9所乡镇卫生院产儿科和预防接种规范化建设。投资150万元建设面积1000m2的雷峰镇卫生院综合楼,更好地解决农民就近就医和疾病预防接种问题。深入开展卫生支农活动,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
组织实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确保农村“初保”顺利开展。在去年三班镇、美湖乡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试点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在全县稳步推进保险,覆盖面扩大到全县乡、镇、村,把实事办好办实,切实解决农民看不起病和因病返贫问题。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逐步健全以直接面向农村人群,开展农村初级保健和疾病综合防治的县、乡、村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完善传染病疫情,突发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系统和满足疾病预防控制需要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结核病控制管理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切实帮助城乡贫困家庭解决和缓解医疗困难问题。
4、培育新型农民,健全农村科技网络。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针对我县农村留守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依托产业发展和老人学校、农函大、文技校、职业中专,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本文来源于文秘知音网站技术的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又要结合在全县开展的 “八荣八耻”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村经济和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要加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引进专家系统平台,开发推广面向农民的种植、养殖和加工等专项技术教材,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要结合农村产业调整,以项目为载体,建立农村应用示范体系,带动周边地区的农业信息化进程,促进区域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依托全县现有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加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推进农村信息化和信息进村入户。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人员要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网络技术,通过信息发布和咨询,更好地服务“三农”。
5、完善保障体系,扩大社保覆盖范围。积极推进“五险合一、地税代征”工作机制。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社保经办机构要切实负起缴费申报和缴费基数核对的责任,定期对有关参保数据进行整合,及时与地税部门对比,确保基金收缴到位,巩固落实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
继续深化养老制度改革。首先搞好企业养老保险的扩大面工作,至2010年企业职工的参保率要达到60%以上。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增强农村村民参保意识,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不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保机制。建议制定出台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并纳入城市居民社会保险体系;解决农村农民养老、医疗、失业等后顾之忧。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目标。
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安居、成才、致富、保障、亲情”五大工程;推进小额贷款贴息制度;农村部分计生贡献家庭奖励制度和独生子女伤残死亡救助制度;倡导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向“二女户”,独生子女户优惠倾斜和实施节育奖励制度。
6、创新投入机制,支持新农村建设。坚持实行“财政投入启动,集体和社会投入联动,农民出资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参予建设。财政部门要按“农业法”的规定保证对“三农”的法定投入。要巩固农村税改成果,加大财政对乡村的转移支付力度。及时兑现村级计生管理员、农民技术员、乡村医生、综治协管员,国土和规划协管员的补贴。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十村示范百村整治”的建制村中,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村级供水工程、农村沼气池工程建设。对划拔土地使用权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县财政免征契税。对实施造福工程的财政按要求给予配套,对地质灾害搬迁的群众继续实行每户补助5000元的政策。
金融部门要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精神,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社会闲散资金,集体和民间资金投入“三农”和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氛围,推动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篇: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思考
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农民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随之而来的则是希望得到多方位的服务,这就对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严重滞后,与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就是为农民提供丰富、合理的公共产品。农村纯公共产品包括农村基层政府行政服务、农村综合发展规划、农村信息系统、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基础科学研究、大江大河治理、农村环境保护等。农村准公共产品则包括农村公共卫生、农村社会保障、农村水利设施、农村电视、电信、自来水、农村道路建设等。
由于当前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文体事业建设滞后、计划生育工作还有死角等,面对这些困难,我们要制订相应的政策来进一步解决,以达到更快更好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目的。
一、重规划,拓空间。有了良好的规划,发展才有思路,才有底气。一是按照布局优化、设施标化、环境美化的“三化”要求,抓好农村建设规划和小城镇体系规划。着力改变农村规划落后、布 1 局零乱、功能缺失状况。二是要扎实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活污水处理,完善农村生活垃圾三级处理网络。三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房屋建设标准,加强建设监督和违章处理力度。不断完善饮水、道路、电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向以“大网”带“小网”农村延伸。四是大力促进中心乡镇发展。加快推进区域中心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积聚和公共服务发展,使其成为农民就近转移的重要区域。
二、建保障,解烦恼。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发展,着力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当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充分考虑到广大农民身处的现实状况,以保证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能够真正保障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和保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进而促进整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还需做到:首先,加快立法,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支持。国家应尽快出台社会保障法及其配套法规,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多种形式筹措社保资金,建立国家、地方和个人三位一体的投资结构;重视农村保障金的管理与保值增值,建立健全相应监管制度。其次,推行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采取循序渐进和差别对待的做法,对经济发达地区应提高缴费标准与保障金标准,落后地区应适度降低,做到社保体系建立的区域平衡。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 2 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重教育,促发展。农村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地方财政困难、教育投入少、办学条件差等。农村学校师资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农村学生认为“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后勤配套设施无法到位,学生的安全、卫生、医疗、管理等缺乏必要保障,学生寄宿存在诸多困难。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大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多方筹措社会经费。保证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本性保证。可以防止农村孩子辍学、失学等现象的发生。二是逐步提高教育队伍整体素质。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力量。教师的知识水平及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整体素质。三是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大学不断扩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虽然城市、城镇直接受益,但其重要意义和社会正面效应有目共睹。但是积极发展农村高中和面向农村的高职教育,从城乡一体化、全面发展教育、为农村教育提供出路这一角度看,有其深远的战略意义,需要立即付诸实践。四是积极推进农村人口的高等教育。缩小贫富差距主要靠教育,而不是单靠税收。只有发展教育,给穷人提供取得高收入所需要的相应受教育机会,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消除贫困。
四、搞活动,促文明。通过活跃农村文体娱乐活动,用健康思想影响人,提高农民精神文明素质。一是努力完善农村文体基础设 3 施。全面实施农村文体“六小工程”,即每个行政村均建有一个老年活动室、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文化活动室、一条健身路径、一个的室外篮球场地、一批文体活动中心户。二是完善县、乡文体机构分工,强化工作职能。充分发挥县乡文体机构作用。县级机构要强化对基层文化员、体育指导员培训和指导,乡文化站工作中心要下移,培训指导业余文体爱好者,要在农村文体活动组织、文化保护、特色文化整理发挥积极作用。三是促进农村文艺活动繁荣发展。积极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基本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利用网络技术,实施图书信息建设。加大对民间职业艺术剧团的扶持,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纳入政府采购文化范围。
五、建基础,拓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已经逐步具备了将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的基本条件和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农村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如修路、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为重点的农业科技、新技术推广、市场信息服务等农业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大幅度增加农村劳动力培训等人力资本开发方面的投入。二是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对于政府应当承担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职责,应根椐基础设施的 4 层次性和受益范围,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责任。并在此基础上合理界定各级收支范围,理顺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使每一级政府所拥有的财权与事权相对称,支出与责任相统一。三是积极吸纳各种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尽可能多元化,除了利用政府的财政性资金,农村社区的集体资金、民营资本、国外的资金等都可以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公益性的建设项目。既发挥财政投入的主导作用,又可以避免政府直接投资造成的产权不清、管理不善、效率低下等问题。
第四篇:关于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思考
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我市自20世纪90年代起,历经了三次较大规模的乡镇建制调整,由原来的近100个乡镇调整为现在的2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行政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城镇化水平不
断提高,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基础。进入新世纪,如何紧紧抓住头20年这个历史性战略机遇期,充分发挥城镇化这个强大的带动作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深刻认识城镇化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形态的综合体现,它不仅是人口的城市化,而且是整个社会基本形态由农业型社会向更高一级城市型社会的转型,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总体而言,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已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加速发展时期。2004年,我市城镇化率已达到了44.7。
(一)改革开放为小城镇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理性认识和实践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也被提上了党和国家的重要议程。国家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加大,城镇功能日益增强,规划建设的品位和档次不断提高。许多地方从只建设不规划、到边建设边规划、到先规划后建设,再到规划、建设和管理并重;从单一的城镇建设,到推进山水园林城市(镇)建设,到培育城市(镇)产业支撑,促进城镇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城镇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可以说,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已具备了相应的物质基础,人们对于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大增强,在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上已具备了相应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准备。
(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加快小城镇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
1.加快城镇建设是增加投入、扩大内需的重要形式。增加投入、扩大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之一。据专家测算,以中国现有的发展水平,城市人口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增加1.5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将新增1400亿元,最终可带来3360亿元的GDP。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对经济发展直接和间接的贡献率将达到3个百分点左右。由此可见,通过加快城镇建设、推动城镇化进程,不但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大空间,而且还可为解决我国长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和实现农村人口的有效转移奠定坚实基础。
2.加快城镇建设是增强农村吸引力的重要举措。由于我国的城镇建设相对于国外起步较晚,在西部,多数城镇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城镇档次较低,城镇功能不尽完善,缺乏吸引力,村民聚居点建设落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基本保持着若干年来的传统和习惯,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存在很大差距。加之社会上重工、重商、轻农的意识普遍存在。长此以往,农村没有吸引力、将来也不会有大的发展。只有加快城镇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壮大城镇经济实力,改善城镇人居环境,才能留得住人才、引得进人才,激发基层人民群众建设家乡、奉献社会的热情,从而为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作贡献。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小城镇必须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
党的十六大指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作为基层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小城镇,自然负有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全面小康的历史使命。当前,在城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是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档次不高。许多城镇缺乏独特风貌,市政基础设施缺乏,违法违规建设仍有发生,城镇管理落后,脏、乱、差的顽症难以克服。二是城镇功能不尽完善。一些小城镇至今没有必要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以及必要的园艺设施等公益设施。三是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城镇发展后劲不足。四是城镇资源闲置,历史包袱重。近年来,各地乡镇通过较大规模的撤并,被撤乡镇所在的行政资源大多闲置,街道社区的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基层历史债务包袱沉重,许多乡镇发展面临新的困难。为此,面对乡镇城镇化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始终坚持做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协调发展,既是我们工作的题中之义,又是当前小城建设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思考和对策措施
(一)合理布局、重点扶持,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
城镇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城镇设置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80年代全国交通状况均较差的情况下,国家关于设置乡镇建制的门槛较低,规定总人口2万、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人的乡就可以建镇。近年通过较大幅度的调整和撤并,乡镇规模普遍增大,有利于城镇建设的规划和发展。我们应抓住这个有利时
机,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建立以城市为中心、中心镇、一般镇为基础的三级结构城镇体系格局,在总体上要以城市建设、中心镇建设为重点,兼顾一般镇的建设和发展,加强城镇建设的宏观调控和重点扶持。在具体方法上,既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要全面推进、重点开花,形成先进带动,学、比、赶、超的良好局面。
(二)规建管并重,提高城镇档次
城
镇建设发展的起点低、水平不高是近些年城建工作的一大通病。着眼城镇建设的长远发展,务必要规划、建设、管理并重,着力提高城镇档次,完善城镇功能,改善城镇人居环境,树立良好的城镇形象,增强城镇吸引力。
1.高起点规划。规划是建设的龙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认真调研城镇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区位资源优势,科学定位城镇发展。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城镇建设规划,认真完善城镇建设用地、道路、环保、绿化以及社会公益设施等专项规划,积极推进现代山水园林城镇建设。严格规划管理,有规必依、违规必究、查处必严,坚决维护规划的统一、连续和严肃性。
2.高水平建设。一是要认真贯彻国家城建法律法规,完善城建审批手续,严格建筑监管,规范建设市场秩序。二是要高质量建设,要严格建设资格审查,积极引进技术过硬、信誉较高的建筑企业从事开发建设活动,依法公平、公开、公正发包城镇建设工程,保证工程质量。三是要量力而行、分期搞建设,坚决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四是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要在城镇的开发建设的同时,开发或保护好城镇人文资源,丰富城镇历史文化内涵,加强城镇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强化环境保护。五是妥善处理好开发建设与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的关系,依法征地、依法拆迁、依法安置。六是加强社会公益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教育、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商业网点、医疗网点,加强城镇灯饰、园林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七是加强城镇公路交通建设,改善城镇交通条件,加快城镇物流。
3.高规格管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下大决心加强城镇的市政管理。以城市的规格来加强城镇的市政管理,着力建立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坚持管理出效益、管理出形象,坚决克服城镇“脏乱差”的顽症。一方面要加强市政管理工作宣传,增强群众法制意识、环卫意识,自觉转变观念,改正不良的环境卫生习惯,服从城镇环境卫生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市政管理工作执法,在配齐、配强市政监察队伍,建立、健全市政监察制度,建设、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狠抓市政工作执法。对城市“牛皮癣”等顽症必须坚持严厉依法打击。
(三)经营城镇,努力拓宽城镇投融资渠道
一是要努力挖掘城镇资源潜力。乡镇建制撤销的社区、街道要纳入城建重点,将其作为城镇辐射农村经济社会的支撑点,大力支持其建设发展,逐步完善基础设施,严格进行管理,努力培植商业经济或农业工业经济,发挥其积极作用。二是结合城镇发展定位,加强城镇招商引资、融资力度,在加强资金运筹、相应完善偿债机制的基础上,认真构建城镇投融资平台,积极吸引民间资本、金融资金投入城镇建设。要积极争取国家城建项目资金投入,逐年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投入。三是坚持集约利用、市场运作土地资源,力争实现土地资源的保值、增值,更好地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四是要推行国有固定资产变现。经建制调整闲置的办公楼、场、所,要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出让、租赁,尽量盘活存量资产,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
(四)培育城镇产业支撑,壮大城镇经济实力
当前,面对许多小城镇在发展初期各类问题和矛盾突出的现实,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好城乡统筹发展之路。因为没有发展,什么问题都无法解决。但在具体的发展策略上,首先要针对各类小城镇所处的地理位置、产业基础,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有的地方基础条件,人文、自然、地理资源条件相对较好,发展的空间大、难度小;有的地方地理位置偏远、资源缺乏、信息闭塞,发展相对则较为困难。各镇要善于分析各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分析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扬长避短,走特色发展的道路。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适宜发展旅游则大力发展旅游,多元化发展。在产业发展中,要紧跟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深挖产业潜力为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切实将城镇产业与市场经济有机融合。各城镇之间要坚决杜绝“一窝蜂”,每个城镇都要注重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打造最能城镇的特色经济支撑,壮大城镇经济实力。
(五)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构建法治服务型政府
要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把打造法治服务型政府作为推进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小城镇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要从管理向服务转变。坚持政府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相统一,从以管理为主到以服务为主。以服务为主并不是放弃管理职能,而是要精兵简政、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改计划经济时代的全面审批方式为重点审批管理。行政管理要找准城镇建设发展中的重点项目、关键环节。强化审批责任追究、事故责任追究,努力提高行政的质量和效率。各镇街政府应从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其发展以及方便民众的层面出发,建设职能科学、运转协调、服务周到、高效公正的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进一步推进行政机构改革,分流富余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强化社会公共服务,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改“三要”(要钱、要命、要粮)干部为“三务”干部,要务实、务廉、务公;改计划管理为工作引导、信息服务,加强政府信息化建设和提供市场信息分析等服务,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二是“人治”向法治转变。加大政务公开、依法行政力度,严格依法办事,维护法制的权威和统一。在城镇建设和发展中,必须认真贯彻国家建设、环保、交通、卫生、消防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依法规划、依法建设、依法管理,将城镇建设纳入规范化轨道。发展中,要坚持法制高于一切,不合法律、不合规定的态不要表,违法事、违规事坚决不做,以法制管人、以法制管事、以法制树国家机关权威。城镇建设发展中的重大事项须经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方可施行,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努力营造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宽松环境。全面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努力构建以城镇发展为带动的城乡统一协调的和谐新农村。
第五篇: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思考
文章标题: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思考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村医疗卫生的发展已难于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农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焦点”。
一、农村卫生事业存在的问题
1、投资渠道单一,基础设施滞后
现
有医疗卫生机构未融入社会资金,投资渠道主要依赖政府投入。由于县财政运转困难,政府投入较少,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大多数乡镇卫生院危房面积大,危房率高达40;医疗设备落后,除少数卫生院有X光机、B超、血液分析仪、尿十项分析仪外,边远的乡(镇)卫生院仍依靠传统的“温度计、血压表、听诊器”老三件诊治疾病,乡村卫生所设备更为简单。
2、技术人员缺乏,医疗服务水平低。
乡镇卫生院大多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职工待遇低,又实行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难于吸引和留住人才,致使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骨干少,一般人员多。少数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差、服务水平低,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质量与群众的期望有较大差距。
3、业务收入较差,经济运行困难。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到县城或县外就医的日益增多,乡镇卫生院收治病员日益减少,收入不断降低,制约了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同时,乡镇卫生院债务负担沉重,职工的社会医疗、生育、失业、养老、婚育等保险费支出压力大,乡镇卫生院运转较困难。
二、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制约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问题,结合农村的实际,笔者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整合农村医疗资源。
重点加强中心卫生院的建议,改善基础设施,更新医疗设备,配齐配强专业人员,添置包括救护车在内的医疗设备,进一步完善提升服务功能。对其余卫生院实行托管制,由中心卫生院各托管1———2个较弱的卫生院,实现资源共享、人员统一调配、工作统一安排、经济统一核算,解决“条块分割、功能重叠、重复建设、效益低下”的问题。通过资源整合,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以有限资金的有效调度,解决发展资金、人员技术、设备等问题。
2、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办医。
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多种形式办医,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满足农村,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对承担基本医疗、预防保健等任务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由县财政给予合理补助,并按扣除财政补助和药品差价收入后的成本制定服务价格。对营利性医疗机构价格适当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尤其是要鼓励创办私立医院,对符合条件、规划的乡镇卫生院要融入市场化运作,实行宏观管理,把社会资源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规范农村卫生所管理。
进一步加大农村卫生所建设力度,按村卫生所标准配备人员,完善村卫所的基础设施。对现有合格乡村医生进行培训,取消不合格乡村医生的执业资格,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对基础设施不达标的村卫生所,限期按标准整改,在规定期限内达不到要求的,勒令停业,其服务职责指定邻近村卫生所承担。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将乡村医生纳入各种政策保险,解决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
4、积极完善用人机制。
完善引才、育才和用人机制,最大限度地吸引和留住人才。想方设法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工资待遇,以筑巢引凤的方式吸引人才。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训,鼓励乡镇卫生院专业人员脱产进修、跟班学习;引导县直医疗机构专业人员到乡镇、村蹲点支医。引入竞争机制,按照精简、效能原则定编定岗,公开岗位标准,鼓励竞争,实行双向选择,逐级聘用并签订合同,并严格执行内部考核制度和患者反馈制度,将收入与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劳动贡献等挂钩,提高服务水平。
《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思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