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与死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2 08:25: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生与死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生与死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关于生与死的几点思考

关于生与死的几点思考

摘要:生与死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必然会思考的问题。人是从哪里来,又是如何生存在世界上,最后又怎会化成一缕轻烟飞扬,仿佛从未来过。这些问题似乎时刻萦绕于脑海,如夜空的繁星,忽而清晰,忽而又闪烁不见了。古今中外的先哲更少不了对于生死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些迥然各异的回答,解决了今人的困顿,却又带来了另一些迷惑。本文将追随先哲之后,谈谈生与死的问题。关键词:人生 目的 意义 人死从年幼的我们缠着母亲问我是从哪儿来的时候,对于人生的思考便从未停止。有人把人生比作一辆长途列车,有人把人生看作一段旅程,也有人把人生当作一盘棋,也有人说浮生若梦。不管你选择怎样度过一生,生命的路都是有尽头的,人活着不过百年来的时光。生与死是人生的两个端点,接近死的时候,我们对生便有了更多的感慨。

一 谈人生 人生原本就是每个人每天都在实践经历的东西,可我们仍搞不懂人生到底是什么,正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一生都在体会,却还在不断追问,寻找,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说就是“骑驴找驴”。骑着驴走得久了,回过头来看到长长的一串参差不齐的脚印,或深或浅,或稳当或摇晃,看到了每走一步发生的故事,于是恍然大悟,这就是人生。停下来的时候,我们会想:我这一路走来,是为了什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许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或许根本就不用知道,在我们不知情的时候降生了,在我们还意犹未尽的时候又匆匆离去,我们操纵不了这一切,所能做的只有生活、思考。1.人生的目的人活着总是为着什么的,有的人目标明确,生命便铿锵有力,有的人感觉自己似乎没有目的,便在平平淡淡中了却此生。在生命的旅途中,每个人的目的不尽相同,而每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人生目的也会改变,然而,笔者认为,无论如何人都要明确自己为什么而活着,人生的目的也便是人生前行的指南,是人活着的理由。

于丹在谈到庄子的生死观时曾讲到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有两兄弟,家住在一座摩天大楼的第八十层。有一天,他们深夜回家忘记看通知,电梯停了,于是兄弟俩决定一鼓作气爬上去。他们背着沉重的大背包,开始爬楼。爬到二十层的时候,觉得背包很重,两人经过商量,决定先把背包存在二十层,等电梯好了再回过头来取。卸下了背包,两人轻装上阵,说说笑笑。然而终于体力不支,爬到四十楼时气喘吁吁,于是坐下来休息,这时望着身后还有一半的楼梯,两人不禁互

相埋怨对方怎么没有看通知,吵吵闹闹中到了六十层。到了这时候,两人实在疲惫不堪,吵也懒得吵了,觉得还是应该安安静静地继续爬楼梯。当他们爬完了最后二十层,来到了家门口时,才想起钥匙放在二十层的背包中了。

其实,于丹的这个故事讲的就是人的一生。我们把它看作一个八十岁的人生。开始的时候,人人都趁青春,意气风发,风华正茂。我们背上沉沉的行囊,行囊中装着理想,装着抱负,装着很多很多愿望和期许。我们不畏艰险,从脚下第一个台阶开始上路了。爬到二十岁,我们走入了社会,为了梦想处处碰壁,日子过得惨不忍睹,开始认同社会规则,发现梦想似乎变成了负担。我们看着疲惫的自己,回想一路走来的辛苦,觉得梦想遥不可及,于是便想把它先搁置起来,等到日子好过了,万事都具备了,再回头来捡起梦想也不迟,兴许到那时梦想会更加容易实现了。安放下梦想以后,我们轻装上阵,积极地适应社会。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越来越多,争斗也越来越猛,内心焦虑不安,免不了抱怨和后悔。这时就是兄弟俩互相指责的时候,都觉得自己付出太多,回报太少,前方的路也还很模糊,自己内心仓皇犹豫,就这样吵吵闹闹一路走来。

走到四十岁,到了所谓年近不惑的时候,所有意气风发的东西都成了昨日黄花,在社会中摸爬滚打实属不易,人开始变得疲惫、颓唐,于是互相扶持着再走。

到了六十岁,觉得晚年的时光应该是美好的,是应该珍惜的,让我们安静下来吧,不要再抱怨了。这个时候大概到了孔子所谓的“耳顺”,心顺应了,少了很多指责,终于走到了八十岁。

站到最后的这个终点上,突然之间怅然若失,想起来这一生最宝贵的东西留在了二十岁的行囊里,那就是一直还没有打开的梦想,从来没有放飞过,从来没有跟随过自己,徒然一身,走完了一生的历程。但是,二十岁回不去了,人生就是这样,不可逆。有时候梦想就是我们人生的目的,梦想有大有小,不止一个,想要实现它,就看你如何规划,能否坚持下来。执着于梦想的人,一生只为一个梦,面对自身的弱点和外界的诱惑也从不犹豫,到最后收获了梦想的果实,也得到了周围人和社会的认可和肯定。而有的人一开始有很多梦想,装满行囊,可一路走一路丢,只好重新建立目标,由于习惯了三心二意、知难而退,最后只留下一副空空的行囊,一生也已走完。

笔者认为,人的一生有不计其数的目的,有的是自己想要达到的,有的则是被动要去做的。自愿要达到的目的,便是梦想。梦想不需要很多,选择一两个就够了,重要的是要时刻鞭策自己为了梦想而努力,而坚持,不被社会中各种因素干扰,更不能被打败。这样,到了生命接近尾声的时候,才会觉得自己的一生是充实的,没有遗憾的。

2.人生的意义

季羡林先生说:“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他认为,人类大同之域决不仅仅是一

2个空洞的理想,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东西;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组不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在他的《独秀文存》中也谈到:“人生在世,究竟为的什么?究竟应该怎样?我敢说道:个人生存的时候,当努力造成幸福,享受幸福;并且留在社会上,后来的个人也能够享受。递相授受,以至无穷。” 千百年来,人们孜孜不倦地劳作,就是为了追求幸福,享受幸福。幸福有时候是一瞬间的感觉,然而正如陈独秀所说,幸福也是可以保存和延续的,而这些为后代保存下来的幸福,就是我们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

人的一生说短,如白驹过隙,说长,也要经历不知多少个春夏秋冬的轮回。长长的一生中,我们做过的事情浩如繁星,然而,人生的意义就在这里体现。笔者认为,人所做的事有两种,一种是为自己而做,一种是为他人而做,而人生意义的体现,更多的是在为他人的付出之上。我想人和动物的曲折就在于,人在做某件事之前会考虑其必要性,事后也会反思有没有意义,而动物没有这么多心理活动,它们只是为了活着。正如俄国哲学家赫尔岑说的一样,“动物认为它的整个工作就是生存,而人只有在得到工作的机会时,才认为生活是有意义的。”

二 谈人死

人生百年,终有一死。冯友兰先生说过“人死为人生之反面,而亦是人生之一大事。”所以,古来每当人们谈到生,自然的就会谈到死,只是人生短暂,时间易逝,面对死,人们总是有些忌惮的。然而,也有人不惧怕死,他们对死已是一种超然的态度。就如纪伯伦则认为:“只当你解答了生命的一切奥秘,你就渴望死亡,因为它不过是生命的另一个奥秘。生与死是勇敢的两种最高贵的表现。” “人生的真谛就是生命,这生命的起始不在子宫,它的终止也不在墓中。这些岁月在无穷无尽的生命中,不过只是一瞬间。这尘世一生只是一场梦,而我们称之为可怕的死才是苏醒。那是梦,然而梦中我们的所见所为,将同主永世长存。” 他认为死才是人类的苏醒,而生命是无穷尽的,人的一生度过的岁月,只不过是生命长河中小小的一只梦,这种对死的思考,令人惊讶而又感叹。而笔者自己也有时考虑死的问题,尤其是当身边有人离开的时候,以下是笔者对死的一点不成熟的感想。

1.死是什么

其实,对于死,我是不愿细想的。我只是知道,死是当种种生命迹象已经停止,我的肉体已然没有存在的意义,也无法再继续存在于世上。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表明我真正的死了,因为我没有死过。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也许像有的人解释,孔子这是对学生的问题不耐烦的回答,然而,在我这里确实是这样。活了二十三年多,没有真正搞清楚生,我是不敢轻易谈死的。但我不否认,3自己常常会思考死,不理睬古今中外哲学家或者什么家的观点,完完全全地放任自己去想,但始终是无果的。

在这里,我想表明的是,我承认生老病死这个生命规律,认同人的生物上的死是确实死了,但我又认为这不属于真正的死。我没有信仰哪一个宗教,不相信人死了灵魂还在,或者人死还可以投胎,还能够复生。我把灵魂看成一种气,即使当一个人肉体不存在时似乎有种那人还在的感觉,我认为这只是那个人的气场还在,气还凝聚在一起,但是它终会消散,正如一个人最终还是会被人们淡忘一样。

而我之所以认为人的肉体死算作死,又不是真正的死,而我又反对灵魂之说等,到底我觉得什么是死呢?我想,一个人要是肉体死了,也没有后代,或者没有影响过某个人,没有人继承他生活的习惯和思考的方式,那么他就算真正的死了。

2.后代遗传或者影响别人的生活习惯、思考方式等,代表一个人并没有真正的死。

孔子死了,他留下了整套的儒家思想,他的几代弟子把他的思想传承下来,这套思想统治中华民族几千年,甚至以后上万年。所以我们说孔子还活在中国人乃至世界人的心中,活在中国每一个人的思想中,为人处世的态度中和风俗习惯中。庄子死了,他活着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不在活的状态,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只蝴蝶,还是蝴蝶就是他自己。庄子的逍遥人尽皆知,我想当年他在“游”的时候,在“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时候,已经把自己托付给了天公和地母,使得他的人生哲学至今可以使那些向往自由与逍遥的人们神魂颠倒,使那些向往虚静的人们顶礼膜拜。

人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是由父母传宗接代而来的,而父母遗传的又是他们的父母,一代代都是如此,所以说人不会真正的死。现在社会上没有信仰的人很多,他们大多都相信一句话,就是“人死如灯灭”,他们认为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这种观念导致人们在生活中为所欲为,不惧怕任何,因为他们不怕报应、不怕末日审判、不怕来世变成牛马。其实这些人才是真正的错了。他们的身上遗传和继承的是祖辈的传统,外貌长相的传统,做人做事的传统,甚至这些传统也要遗传给他的下一代。然而,他的“打破传统”最终贻害的是祖辈的名声和下一代的人生。笔者认为,人生在世,要往上看,也要朝下看,人们应该明白,譬如精神、本性、思维、习惯等这些东西是不会死的。就像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如果你的后代做了错事,别人指责的却不只是你的后代,还有你自己。

生与死的问题始终是人生的一个不解之谜,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往往就蕴藏在死生之间。重生还是重死,怎样生,怎样死,这是在是人生一大问题,而且是贯穿生命始终的问题。热爱生活的人自然想在自己的生命之旅中留下辉煌的一笔,因而十分注重生的价值,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自身的价值。对于虚度人生以 4

及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来说,生对他们是一种痛苦和折磨,他们寄希望于死亡,企图从中寻求一种解脱。因此,生与死的冲突导演了人生的种种剧情。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如何安然度过自己的一生,如何使人生过得完美幸福,如何正视人生不可回避的死亡悲剧,如何实现人生的不朽,这一系列难题就需要在人的一生中的到解决。前人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或许可以为我们指点迷津,然而,明悟死生的意义还要我们自己用尽一生的时间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一种人生观》[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2009,10.[2]季羡林.《季羡林的八堂人生课》[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1.[3]张品新,乔继堂.《人生哲学宝库》[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5

第二篇:生与死议论文

生与死议论文

生与死议论文1

生与死从古至今都是一对兄弟,有生便有死,有死必有生。生与死又是一对矛盾,有生则无死,有死便难生。

一日不知有多少婴儿要生,一日又不知有多少老人要死,生与死的不断交替,成就了我们的人类社会,人不可无死,所以人一次生命的机会十分宝贵。古人云:“人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革命伟人周恩来死时,感天地泣鬼神,全市上百万人前来哀悼,为周总理送行。周总理生的光明正大,一心为国,死也死得轰轰烈烈,感天动地,他的死重于泰山。

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岁出山,为先主出谋划策,又为后主辅佐,在五丈原前操劳而死,享年53岁。诸葛亮一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

抗战英雄邱少云,烈火上身,却纹丝不动,灾难降临却临危不惧,却不为生命而反叛祖国,死得重于泰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对祖国之情是多么的深厚。

比其他们,有的人死得连猪狗都不如,清末大太监李莲英,尽向慈禧太后进供谗言,让主张维新的光绪帝活活关在大牢中十年。清朝末年,八国联军纷纷入京抢掠,大清之主咸丰帝,竟不顾众人指责,不顾江山之难,百姓之危,带着戏班几百,宫女上千逃亡热河,最后病死在那里。他们生时遭人谴责,死时受人唾骂,李莲英最后竟然成了一具无头之尸。他们死如鸿毛,死得一文不值,他们是千古罪人。

人固有一死,也必有一生。生就要生得光明磊落,死也要死得重于泰山。不可苟生而背叛正义。生与死,一对结伴而行的兄弟,将伴随我们,让我们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奋斗吧!

生与死议论文2

有一个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来咨询我。他说,我觉得我的生命没有意义,我很想去死,我要怎么办呢?我对他说,如果死真的是你的愿望的话,那么你要是生活在四五十年代你就是很幸运的,因为四五十年代的人们基本上都会被饿死,他们只有一个选择就是死,那个时候饿死的人都是按村来数的。但是你却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你有生的权利有死的余地,你现在生活在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有了两种选择,如果你真的要去选择的话,应该按自己的意愿来想。他说,我的女朋友嫌我穷,嫌我家没钱,没房没车没卡,所以我为了她,这是为了伟大的爱情。我说,你生来就是为了你女朋友而活的吗?你的生命应该由你来掌握,为什么非要为了女朋友?如果真的要说的话,你父母把你生下来,你身上的一分一毫都应该是属于他们的,那么你在死之前你就应该把你欠他们的还回去,你才能去死。

他惊诧地说,我欠他们的?我说,对,你的头发丝,你身上的每一根毫毛,你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你的地位都是你的父母给予你的.,所以你必须要还给他们之后才能去死。他突然说,我懂了。也许有让人无法理解的事情发生,让我们选择了一些本不应该选择的东西,或者让我们与我们之前的目标背道而驰,但是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自己的初衷。

生与死议论文3

苏轼有“生死祸福久不择,更论甘苦争媸妍!”邓中夏更有“人生只有一生一死,要生的有意义,死的有价值”。

自古以来,生和死就是大家共同谈论的话题。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当初他惨遭宫刑,如果说,他为了自尊选择死,那么就只能拥抱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剩下的就什么都没有了。然而,他选择了生!史学巨作《史记》千古流芳。世人永远记住了司马迁这座泰山!

还有我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张海迪女士。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十五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为了学习医学知识,克服了残疾带来的种种困难。如果无法克服困难,那么只有失败,只有死亡了。终克困难成为了一位大作家。

更有作家史铁生,他一生的许多光阴都沉浸在痛苦之中。若再往旁道再走一步,就只有死。可是最终他向前走了,并逐渐走向了成功。

许多的人遇到了一点点挫折,就要死不活。可他知道吗?死了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或者或快乐,或痛苦,或悲伤,但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生与死议论文4

XX年12月31日,一颗文学史上的巨星陨落了,这一切是那么突然,仿佛真的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但一切又都是那么合理,仿若一场早已安排好的宴会,等的只是赴宴的人和宣告宴会开始的司仪。

但是,他----史铁生,留下的关于生与死的思考却从未停止,即便是现在他已经悄然长逝,即便是现在他已回归母亲的怀抱,即便是现在他已经摆脱了肉体的束缚,成为了精神世界的永恒……这些都不能妨碍我们完成他未竟的事业,让我们继续思考下去,继续冥想下去,继续去剖析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无奈。

世人对于死亡的思考是不会停止的,只要生命存在这个世界上一天,便会有很多的人前赴后继地去思索去探求,希望能够将生命的本质和内核一点不剩地挖掘出来,只是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金钱遮蔽了人们广袤的视野,使人们的思想变得过于狭隘和片面乃至于偏激,很少有人能够像史铁生那样专注地思考生命的得失,季节的轮换,草木的荣枯,宇宙的发展和消亡,也许因为他双腿瘫痪,他才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耐心一连XX年天天造访地坛,也便是在地坛,他得出了“死是一件不必过于着急的事情,它是一个必然会来临的节日”这样富有理性思维的结论,也是在地坛,他完美地完成了生命的蜕变,从一个自暴自弃的青年变成了一个富于盛名的作家,但是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有多么不易,他有好几次都想一死了之,但是善良是母亲让他明白到“人道这个世界上一遭,绝对不能白死,至少我还有我母亲和妹妹”,是的,他还有他的母亲和妹妹,这让我不禁想起了现代人动不动就要死要活,这是不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史铁生是求生,是艰难地求生,这是生之不易;而有些人是求死,是虚假地求死,这是死之虚伪。

史铁生曾经梦想过自己有托马斯。刘易斯那样矫健的身躯,可以进行那样挥汗如雨的长跑,他认为那是生命的奔走,是超越肉体的超越时空限制的奔跑,是燃尽生命也要获得胜利的一次豪赌,但奇怪的是,史铁生在奥运会上看到了偶像刘易斯惨败,并没有因此而心灰意冷,反而认为“人都是不健全的,生命也是这样,赢要赢得干脆,输要输得磊落。”也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俯仰之间无愧于天地”吧!

我认为史铁生不仅是一位作家,它更像是一位哲人,是超越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中国哲学家,尽管他研究的哲学领域只限于生与死的对立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却包含了宇宙万物存在与发展,消亡与重生的终极关系,体现了任何哲学体系的思想精髓,然而又推陈出新,尽管不能自成一个体系,但是我还是想将他对于生死的哲思命名为铁生主义,因为有了铁生主义,我明白了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用唯物和唯心这两面旗帜来区分,因为生死问题早已超脱了物质与思想的界限,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

像铁一般地生长,有铁般的意志来面对死亡带来的伤感与痛苦,乐而为人,不惧失去,且歌且行,我想着是史铁生想要告诉我们的。

第三篇:生与死议论文

生与死议论文1

生与死从古至今都是一对兄弟,有生便有死,有死必有生。生与死又是一对矛盾,有生则无死,有死便难生。

一日不知有多少婴儿要生,一日又不知有多少老人要死,生与死的不断交替,成就了我们的人类社会,人不可无死,所以人一次生命的机会十分宝贵。古人云:“人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革命伟人周恩来死时,感天地泣鬼神,全市上百万人前来哀悼,为周总理送行。周总理生的光明正大,一心为国,死也死得轰轰烈烈,感天动地,他的死重于泰山。

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岁出山,为先主出谋划策,又为后主辅佐,在五丈原前操劳而死,享年53岁。诸葛亮一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

抗战英雄邱少云,烈火上身,却纹丝不动,灾难降临却临危不惧,却不为生命而反叛祖国,死得重于泰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对祖国之情是多么的深厚。

比其他们,有的人死得连猪狗都不如,清末大太监李莲英,尽向慈禧太后进供谗言,让主张维新的光绪帝活活关在大牢中十年。清朝末年,八国联军纷纷入京抢掠,大清之主咸丰帝,竟不顾众人指责,不顾江山之难,百姓之危,带着戏班几百,宫女上千逃亡热河,最后病死在那里。他们生时遭人谴责,死时受人唾骂,李莲英最后竟然成了一具无头之尸。他们死如鸿毛,死得一文不值,他们是千古罪人。

人固有一死,也必有一生。生就要生得光明磊落,死也要死得重于泰山。不可苟生而背叛正义。生与死,一对结伴而行的兄弟,将伴随我们,让我们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奋斗吧!

生与死议论文2

有一个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来咨询我。他说,我觉得我的生命没有意义,我很想去死,我要怎么办呢?我对他说,如果死真的是你的愿望的话,那么你要是生活在四五十年代你就是很幸运的,因为四五十年代的人们基本上都会被饿死,他们只有一个选择就是死,那个时候饿死的人都是按村来数的。但是你却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你有生的权利有死的余地,你现在生活在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有了两种选择,如果你真的要去选择的话,应该按自己的意愿来想。他说,我的女朋友嫌我穷,嫌我家没钱,没房没车没卡,所以我为了她,这是为了伟大的爱情。我说,你生来就是为了你女朋友而活的吗?你的生命应该由你来掌握,为什么非要为了女朋友?如果真的要说的话,你父母把你生下来,你身上的一分一毫都应该是属于他们的,那么你在死之前你就应该把你欠他们的还回去,你才能去死。

他惊诧地说,我欠他们的?我说,对,你的头发丝,你身上的每一根毫毛,你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你的地位都是你的'父母给予你的,所以你必须要还给他们之后才能去死。他突然说,我懂了。也许有让人无法理解的事情发生,让我们选择了一些本不应该选择的东西,或者让我们与我们之前的目标背道而驰,但是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自己的初衷。

生与死议论文3

苏轼有“生死祸福久不择,更论甘苦争媸妍!”邓中夏更有“人生只有一生一死,要生的有意义,死的有价值”。

自古以来,生和死就是大家共同谈论的话题。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当初他惨遭宫刑,如果说,他为了自尊选择死,那么就只能拥抱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剩下的就什么都没有了。然而,他选择了生!史学巨作《史记》千古流芳。世人永远记住了司马迁这座泰山!

还有我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张海迪女士。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十五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为了学习医学知识,克服了残疾带来的种种困难。如果无法克服困难,那么只有失败,只有死亡了。终克困难成为了一位大作家。

更有作家史铁生,他一生的许多光阴都沉浸在痛苦之中。若再往旁道再走一步,就只有死。可是最终他向前走了,并逐渐走向了成功。

许多的人遇到了一点点挫折,就要死不活。可他知道吗?死了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或者或快乐,或痛苦,或悲伤,但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生与死议论文4

XX年12月31日,一颗文学史上的巨星陨落了,这一切是那么突然,仿佛真的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但一切又都是那么合理,仿若一场早已安排好的宴会,等的只是赴宴的人和宣告宴会开始的司仪。

但是,他----史铁生,留下的关于生与死的思考却从未停止,即便是现在他已经悄然长逝,即便是现在他已回归母亲的怀抱,即便是现在他已经摆脱了肉体的束缚,成为了精神世界的永恒……这些都不能妨碍我们完成他未竟的事业,让我们继续思考下去,继续冥想下去,继续去剖析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无奈。

世人对于死亡的思考是不会停止的,只要生命存在这个世界上一天,便会有很多的人前赴后继地去思索去探求,希望能够将生命的本质和内核一点不剩地挖掘出来,只是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金钱遮蔽了人们广袤的视野,使人们的思想变得过于狭隘和片面乃至于偏激,很少有人能够像史铁生那样专注地思考生命的得失,季节的轮换,草木的荣枯,宇宙的发展和消亡,也许因为他双腿瘫痪,他才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耐心一连XX年天天造访地坛,也便是在地坛,他得出了“死是一件不必过于着急的事情,它是一个必然会来临的节日”这样富有理性思维的结论,也是在地坛,他完美地完成了生命的蜕变,从一个自暴自弃的青年变成了一个富于盛名的作家,但是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有多么不易,他有好几次都想一死了之,但是善良是母亲让他明白到“人道这个世界上一遭,绝对不能白死,至少我还有我母亲和妹妹”,是的,他还有他的母亲和妹妹,这让我不禁想起了现代人动不动就要死要活,这是不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史铁生是求生,是艰难地求生,这是生之不易;而有些人是求死,是虚假地求死,这是死之虚伪。

史铁生曾经梦想过自己有托马斯。刘易斯那样矫健的身躯,可以进行那样挥汗如雨的长跑,他认为那是生命的奔走,是超越肉体的超越时空限制的奔跑,是燃尽生命也要获得胜利的一次豪赌,但奇怪的是,史铁生在奥运会上看到了偶像刘易斯惨败,并没有因此而心灰意冷,反而认为“人都是不健全的,生命也是这样,赢要赢得干脆,输要输得磊落。”也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俯仰之间无愧于天地”吧!

我认为史铁生不仅是一位作家,它更像是一位哲人,是超越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中国哲学家,尽管他研究的哲学领域只限于生与死的对立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却包含了宇宙万物存在与发展,消亡与重生的终极关系,体现了任何哲学体系的思想精髓,然而又推陈出新,尽管不能自成一个体系,但是我还是想将他对于生死的哲思命名为铁生主义,因为有了铁生主义,我明白了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用唯物和唯心这两面旗帜来区分,因为生死问题早已超脱了物质与思想的界限,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

像铁一般地生长,有铁般的意志来面对死亡带来的伤感与痛苦,乐而为人,不惧失去,且歌且行,我想着是史铁生想要告诉我们的。

第四篇:关于生与死的演讲稿

“人终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现在定下自己的理想为时不晚,死得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就看你现在这么选择。有人说:“我不管是鸿毛还是泰山,我就是不想死!”但前提便是“人终有一死”。以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说:人类若长生不老,则进化速度将大大减小;在多变的环境下,人类就很难适应环境。关于生与死的讨论,我们经常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发现,如我们学的古文《兰亭集序》。

在《兰亭集序》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许许多多贤人志士聚集在景色秀丽的兰亭流觞曲水,谈玄论道。王羲之借饮酒之兴,书写下这篇行云流水的序。他否定生与死是等同的,否定长寿与短命是等同的。但当他想到后人可以通过他们当时的文章,领略他们当时的所思所想时,一下子变得豁达起来。这是一种对生与死的态度。“宁鸣而生,不默而死。”古往今来,有许多这样的人,其中大多是为了名利,而真正为了人民和人类的却鲜少。另外,也有“宁默而死”的,在那些混乱的、是非颠倒的时代,有才能的人而不能施展其才能,所以这些宁隐居,宁默而死。而我的态度是居二者之间,即:不做庸人,不要名利;鸣而生,默而死。在这方面,法国的让·保罗·萨特是最好的典范,他谢绝了一切官方的荣誉,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这又是另外三种对生与死的态度。

我想不是所有人都认真想过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了这个理想,现在应该怎么做。有些人一听到理想就觉得缥缈而遥远,实际上确实这样。但即便这样,我们人人也应该有它。一个人有了理想时,灵魂就变得厚重;一个人可以为自己理想而献出生命时,灵魂就变得重于泰山。另一方面,一个人有了理想时,肩上便有了担当;一个人可以为自己理想而废寝忘食时,他便会倍加珍惜时间和生命,只有在他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才会勇敢而坚定地放弃生命。这种对生与死的态度或许是上述中最为难能可贵的。

无论是像王羲之以文学作品为载体,将思想长存;还是“鸣而生”或“默而死”的选择;或者是有理想的人无畏惧死亡,这些都是在追求理想上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还有一种对生与死的态度,那就是在人类情感上所表现出来的态度。

我对这种态度的阐述是:当一个人与他的亲人、朋友或者陌生人同时遭遇危难时,是否能挺身而出,即便付出受伤甚至死亡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这种态度是难以体现在日常的言行中,也只有在遭遇危难时的那一瞬才能体现出来。零八年五月十二日一个沉痛的日子,时间定格在那一刻,无数的生命在那一刻消失了。就是那短短的一瞬,涌现出无数的英雄,他们失去了生命,但他们拯救了更多的生命。他们曾经或许平凡,但那一刻以及那一刻之后,他们是伟大的,他们是英雄,他们的精神长存。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人们需要宁静,而思考生与死是使人宁静的一种方法。

第五篇:关于生与死的句子

关于生与死的句子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2、当生命很快结束,死亡必定成为幸福与荣耀的入口时,我们为什么还要为忧伤而沉沦呢?

3、生命的最大用处是将其用在某件能比生命更长久的事物上。

4、出生是最明确的一场旅行。死亡难道不是另一场出发?

5、有人可能一百岁时走向坟墓,但是他可能生下来就已经死亡。

6、生使一切人站在一条水平线上,死使卓越的人露出头角来。

7、我们得到生命的时候带有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我们应当勇敢地保护它,一直到最后一分钟。

8、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9、死亡和老人的距离并不比和婴儿的距离更近,生命也是如此。

10、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1、人在生与死只间徘徊,不知道是生还是死。最后选择了生,因为人生的真谛就是过好自己的每一天,如果死了就会后悔的。

12、死亡的恐怖是浪漫主义的,死亡的平静则是古典主义的。

13、死,对于智者并不是恐怖,对于善者并非是终点。

14、人生的本质就在于运动,安谧宁静就是死亡。

15、了解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

16、我能做的是有限的,我想做的是无穷的。从有生之年到一息尚存,我当尽力使有限向无穷延伸。

17、死亡是造物者为人类安排的一种自然的、需要的、普遍的灾害。

18、隆重的葬礼不过是活着的人的一种虚荣。

19、死亡并不困难,生存则是非常艰难的。

20、为了惧怕可能发生的祸患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是一件懦弱卑劣的行为。

21、死亡是那些自由不能解救的人的解脱者;是药物不能医治的病人的医师;是时间不能释怀的人的慰藉。

22、以死来鄙薄自己,出卖自己,否定自己的信仰,是世间最大的刑罚,最大的罪过。

23、懦夫一生数死,丈夫只死一次。

24、当一个人内心开始斗争时,生存就有了价值。

2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6、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7、有时,人死或许可以是一种刑罚,但并不等于赎罪。

28、生命,如果跟时代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

29、人的灵魂表现在他的事业,人是要死的,谁也活不了几百岁,但是他的事业定会永垂不朽。

30、一切关于死的苦闷,对于强者无异是猛烈的鞭挞,把求生的力量刺激得更活泼了。

31、人恐惧死亡,那是因为爱惜生存的缘故。

32、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33、死,是将我们所有的秘密,阴谋,奸诈的面纱揭开的东西。

34、播种的人撒下了种子,看到农夫在收获,会兴起类似的想法来:“生”是耕作,“死”是其归宿的收获。

35、生命是无止境的,不能仅以年龄去衡量;有些人在瞬间过了一生,有些人则在朝夕之间却突然衰老。

36、何为生?生就是不断地把濒临死亡的威胁从自己身边抛开。

下载关于生与死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生与死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生与死的经典名言

    生与死:生得其名,死得其所死亡并不困难,生存则是非常艰难的。——(爱尔兰作家)萧伯纳懦夫一生数死,丈夫只死一遭。——(英国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为了惧怕口J能发生的祸患而结束了......

    读《美国大城市生与死》(范文模版)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论文 读《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姓名: 学号:读《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的几个理由: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是一本获得设计界胜赞的规划方......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读后感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读后感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是简·雅各布斯于1961年写的第一本专著,曾一度在美国的规划界引起热潮。即使当时的业界“主流”并不对其观点表示接纳......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读后感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摘要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1916年,简·雅各布出生于宾西法尼亚州的克兰顿,高中毕业后曾在一家地方报社工作过一年。经济大萧条时期,她来到纽约,并很快成为......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读书笔记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读后感 10城管 王馨 1002405040 前些日子研读了简·雅各布的第一部著作《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在阅读它之前首先看了看它的各种评价。在当时,这本书刚......

    生与死——读《林海雪原》有感[5篇模版]

    生与死 ——读《林海雪原》有感缓缓的合上小说最后一页,激动的心却久久无法平复,书中那些惊心动魄的场景仍弥漫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是有多久了,没能再这样认真的看完一本书了。......

    生与死之间感悟生命的价值

    生与死之间感悟生命的价值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围绕中心问题认真思考,科学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 (2)通过品读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悟“小斗士”的可敬,培植战胜“灾难”的......

    生与死的抉择《渔父》课堂教学实录

    生与死的抉择:屈原魂兮归来 ——《渔父》课堂教学实录 师展示幻灯片1: 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 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 他纵身一跃,定格成永远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