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和谐警民关系促进壤塘公安工作创新发展
和谐警民关系促进壤塘公安工作创新发展
壤塘县公安局围绕加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积极构建“警爱民、民拥警、警为民、民助警”的新型警民关系这个重要主题,认真组织干警开展公安民警“大走访”暨“开门评警”活动,形成全局民警大走访的局面,掀起“大走访”活动热潮。
开门评警,就是把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检验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公安工作成绩的评判权交给人民群众。接受群众监督,倾听群众意见,使广大民警更加深入群众,关注民生,能够听到群众的真实声音,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社情民意,从人民群众期待的地方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树立向人民群众负责的工作理念和责任意识,使公安工作能够更多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
在开门评警活动中,壤塘县公安局党委决定一个业务部门联系、帮带一个派出所,局领导及业务部门负责人定期不定期到联系、帮带的派出所检查、指导基层基础工作开展情况,通过这一举措,转变了基层派出所民警的思想观念,改进了工作作风,杜绝了“门难进、话难听、脸难看、事难办”现象的发生,使干警真正“知民情、解民意、贴民心”,在全局上下形成了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良好氛围。在“一乡一所”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壤塘县公安局紧紧抓住牧(社)区、农村、寺庙、校园警务室建设,推动乡村
警务前移,并把它例为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载体,充分调动民警积极性,采取多种措施,把警务室真正建成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主阵地,建成贴近人民群众的“连心桥”,使社区民警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第二篇:建立和谐的警民关系(关于公安工作的四点建议)
公共安全咨政
关于公安工作的四点思考
上海防灾中心
前不久,发生了贵州省瓮安县“6·28”和上海市闸北区“7·1”暴力袭警事件,全国震惊。7月3日,陕西省府谷县又发生了一司机跳河引发群众围攻警察的冲突事件;7月19日,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又发生了公安干警被群众围攻、殴打后被迫开枪自卫,造成2人死亡的冲突事件。这一系列事件发生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人们在纷纷谴责肇事者不应采取违法行为的同时,也对公安干警的行为以及作风、素质、执法意识等问题提出了质疑。
仔细检讨一下,我们现在的人民警察队伍,确实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上述事件只不过是在一个时间段内,问题暴露的比较集中而已。其实这些年来,因基层警察素质问题造成的案件,每年都不少,并呈上升趋势。人民警察在社会群众中的声誉,整体而言在不断地降低。这个问题是很严重的,早已引起了公安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同志在任公安部部长时,就下了很大的气力抓队伍建设,开展了公安队伍“三讲”教育和“三基”工程活动。应该说,这些活动不同程度地遏止了腐败和加强了纪律。但由于社会的相关性和整体性,公安队伍很难以一支独秀的面貌屹立于人民群众之前。作为时刻承担着维护社会治安任务、每天战斗在社会第一线的人民警察,又必须维护为人民服务的公正形象。因此除了加强队伍建设,还应该注重体制方面的改进。
一、分工不宜过细,责任应当明确
分工是社会运行和社会管理的必要手段。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各类分工呈现越来越细的趋势。但实践证明,分工并不是越细越好,由于分工的细化,会产生许多由此带来的矛盾。如衔接遗漏、重复交叉、效率降低、程序扯皮等问题,当前的公安各警种中就存在此类问题。
公安工作的敏感性和应急性应是第一位的,但现在由于分工过细,则大大减低了这“两性”。比如,现在治安和刑警是两条线,治 安警的职责是管理户籍和民事纠纷,掌握辖区的社情,维护日常的秩序,处理一些盗窃吸毒赌博卖淫的案子。一旦发生大案,就交给刑警去处理了。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一种现象:老百姓自行车丢了,刑警不管,派出所也不愿管,结果偷盗自行车成风;夫妻或邻居打架,没造成后果派出所不管,造成后果小则训一顿大则就处罚,一旦出人命就由刑警去处理。类似分工实际上对社会治安是很不利的,因为治安是基础,是预防,只有把每一件小案情处理好了,大案要案才能不出或少出。
再如,巡警和交警也是两条线。上海曾经把二警合一,组成交巡警,但这样一来巡警都跑去管交通了,街头和社区巡逻的力量大大减少。现在把交巡警又分开了,又恢复到巡警不管交通,交警不管街头刑事案件。这里的根本问题就是分工不合理。上海搞的网格化管理,应该说方向是对头的,但就是由于各警种分工太细,客观上影响了网格化管理的效果。如果把交警、巡警、刑警和派出所都捏到一起进行网格化管理,警力就会大大加强,区域治安情况就会好的多。现在县一级都成立了交警和刑警大队,而人却只有二三十个,发生现案,当事人先要报警,然后就是等待。往往一个交通事故,就要等好几个小时,这就反映了现有机制的落后。
公安工作这几十年的发展,基本就是出现什么新情况,就设立一个所谓有针对性的机构,比如督察、禁毒、反恐、特警、网警,都是这样来的。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实像县一级公安机关,除了办公室和政工、后勤、消防、技检等专业性部门外,其他只要设置一个接待科(接待窗口,兼管理户籍、受理报批、调解纠纷、处理上访等)、一个治安科、一个重案科就行,这样才能使整个警力下沉,才能发挥综合警力的最大作用。公安部从原来的十几个局,发展到现在的四十多个局,同样是这个问题。分工是越来越细,而整个社会治安形势,并没因此控制好,这个问题是应该好好反省一下的。
这次瓮安和上海发生的事件还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地方公安机关作为管理社会治安第一线的半军事化单位,区县一级公安机关却没有可靠的保卫机制。许多地方的门卫交给了保安,区县机关大楼成了 公安部门的软肋,这个教训是很深刻的,应该确保公安机关的相对安全。总之,社会上出现各种新情况是正常的,但机构的设置和分工要科学。凡是能在原有框架中包容的,宁愿在原有的机构中增加力量,也不要随意设立新的机构;不得不设新机构的,要充分考虑新机构和其他机构的职责划分和协调配合,以避免职能交叉重复,责任相互推诿。现在国家推行大部委制,公安部应该考虑大部门制,通过警力下沉把网格化管理优势体现出来。
同国外比,我国公安机关的权力比较大,在实体和程序方面的执法权相对独立,这是事实。现在有不少专家主张削减公安的权力,将实体处罚中的强制措施(如拘押、拘留和各种处罚)统统纳入法院的审判程序。这种主张看似和西方接轨了,实际上会使治安状况更加糟糕。因为在西方的司法分权制度下社会治安并不是理想的,所谓通过司法程序来保证人权的主张,在我国实行起来只会使犯罪分子更加嚣张、更加有恃无恐,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千万不能犯幼稚病。所以我们只有通过改造公安内部的机制来修正公安工作,恢复我们曾经达到的良好的治安秩序。
二、条例应该简明,执法须有依据
现在的法律多如牛毛,不要去说法律与法律、法律与法规、行政规章与技术规范之间的矛盾、交叉和漏洞(人大每年整理修订都来不及)等问题,仅要把成千上万的法律规章条文搞清楚,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公安干警面临的情况也是如此。现仅举《人民警察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交通安全法》这3个对公安部门来说最常用的法律为例,仅条文就有294项,加上具体的条款足有400多项。要每一个干警都熟悉这些条款,实在是有点太苛刻了;而如果不熟悉这些条款,又怎么可能在工作中不违反。加上现在每年公安部门的人员流动性又很大,所以尽管国家的法律条文规定了那么多,但公安部应该抓住要点,简化条例,明确几条必须遵守的,使公安干警做到每次执法必须有法律依据。
如《人民警察法》在第二章“职权”里规定了14项公安警察的职责,这些职责是根据现有的职能部门排列的,所以显得很累赘。第三章“义务和纪律”里规定了若干义务,其实义务和纪律是不太相干 的,义务从广义上说是职责的一部分。公安警察的职责因此可以写的简单明了,就是两条:
(一)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保证公共安全秩序,并对户籍、交通、消防、边防、警卫、出入境和各种危险品、危险器械、网络信息以及游行集会、重要场所、特种行业进行依法管理。
(二)人民警察在非工作时间,遇有上述职责范围内的紧急情况,也必须履行职责。当公民人身和社会财产的安全受到侵犯或处于危难情形时,应立即救助;对公民在公安警察职责范围内提出的要求,必须予以解决。这就非常简单明了。
对于人民警察必须遵守的纪律,《人民警察法》第三章有关纪律的规定有些不到位。仅规定了不得有“弄虚作假„„包庇、纵容违法犯罪活动;刑讯逼供或者体罚、虐待人犯;„„敲诈勒索或者收受贿赂;违法实施处罚或者收取费用;„„接受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等行为,而没有规定不得假公济私、公车私用;不得在工作时间动酒、在工作之余醉酒;不得从事警务工作以外的其他营利性社会业务。同时应该规定:“家属或亲朋好友间有从事经营性活动的,干警本人有购房、购车等5万元以上大笔消费的,必须按规定进行登记并说明经济来源。”而且“干警登记的要求和内容,派出所干警应当在所内定期张榜公布,分局以上干警应当在机关内定期张榜公布。”有了这样的规定,领导和干警一视同仁,队伍情况可能就会好的多。
《人民警察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人民警察对超越法律、法规规定的人民警察职责范围的指令,有权拒绝执行,并同时向上级机关报告。”这条规定也不到位。因为按照当前的国情,要个人去抵制领导(组织)的指令,是很难做到的。许多地方的公安局长都是地方党委的常委,公安局作为地方党委和政府的职能部门,怎么能不去处置突发的群体性事件。但是公安部应该明文规定,人民警察到了现场,只能维持秩序,制止暴力,以平息现场气氛为目的,而不能站到现场群众的对立面,按领导旨意随便抓人,更不能威胁和镇压群众,激起群众的民愤;对使用暴力的当事人,应对现场群众说明情况,宣读法律依据,严格按《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程序处理,处理完就放人。对地方领导无法律依据的个人要求,要坚决拒绝。公安部应该规定“凡是按规定拒绝违规指令的,应该保证个人拥有以下权利:1.可以在公 安系统市一级范围内要求调动,包括家属在内;2.如得不到应有的调动,本人申述后由省公安机关负责合理安排,并应做到原则上让当事人感觉满意;当事人感觉不满意的,由公安部进行裁定。”这样第三十三条就应该改为:“各级公安机关对没有法律依据的行政指令,人民警察对超越人民警察职责范围的指令,有权拒绝执行。”至于第四十七条规定的公安督察制度,完全可以归到纪律检查的职责中去,没有必要单设一个机构。而归到纪检委的属下去领导和管理,则更顺当。
随便说一下,整个《人民警察法》应该重新修订了。现在看来,其不但内容落后,而且条理上也有问题。作为章目来说,应该分成职责和义务、权利和纪律、管理和保障、执法监督和法律责任等。特别是法律责任,应该一条条对应起来,详细明确,而不是笼统地归为一条,随意操作。
三、管理队伍要狠,解决问题要柔
除了体制和法制问题,公安工作还有一个改进责任制的问题。如何改进现有的责任制,建立一种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的责任制,以及和责任制相关的机构,是当前公安队伍管理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以下是有关责任制的建议,供参考:
一是建立自上而下的领导责任制。
所谓的领导责任制,是专指一级领导对下一级领导在职业操守方面的责任制。即当局长的,必须对所有的副局长和他直接领导的处(科)长,包括贴身的工作人员,如秘书、司机等,在“德能勤绩”方面的表现负责。这些人如果发生问题,局长至少要负领导责任,并根据情况给予处分;自己任内提拔的人出了问题,则领导必须引咎辞职。
二是建立专业性的干警监督机构。
所谓的专业性监督机构,是指包括心理干预在内的专门负责对本机关(部门)全体干警进行监督、测试、培训、调理、鉴定的机构。即给负有责任制的领导提供任用或调整下属的工作表现客观依据的机构,否则让领导仅凭感觉去判断下属是否可靠或值得信任,那是不科学的。现有的政工部门就可以承担这个职责,但原有的职能是远远不够的。根据国外的经验,警察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存在着工作紧张、压力经常的特点,在这个岗位上时间长了,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甚至是精神变态。如态度恶劣、作风粗暴、故意刁难等习惯,这也叫做“职业病”。所以不能够光用不管,而应该有一套梳(调)理的办法,建立对警察的监督机构。要通过对警察的考察,进而去帮助和提高警察的素质,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这即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警察本人负责,具体的方法这里就不详列了。
三是加强信访部门安抚化解作用。
所谓解决问题要柔,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处理社会群众与公安警察产生的矛盾时,要以安抚和化解为主,千万不能粗暴对待。因为中国这么大,每天要发生很多的治安事件!在实际工作中,警察面对成千上万的嫌疑对象,要说在询问、审问、搜查和侦破中没有一点失误,每一个嫌疑对象都找的很准,那是不可能的;同时要说没有一点过激的言行,那也是不可能的,犯罪分子不可能老老实实一问就说。所以实际上基层公安部门已经形成了一些违背明文规定的“潜规则”,领导对此也不得不睁一眼闭一眼。
问题在于,当发生失误后,当事人感到冤枉或委屈,到公安部门来申诉时,接待人员(主要是信访)千万不能一推或一转了之,更不能态度恶劣、粗暴训斥。而应该尽量帮助解决,给予安抚和化解,这也是贵州和上海所发生的袭警事件的重要教训。心理学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犯罪分子在被审讯时,受到一点虐待和皮肉之苦,是很少会申诉的。因为绝大多数犯罪分子考虑的是如何逃避和减轻罪证,能有所躲赖一些罪证,他就感到非常幸运,惟恐再多牵出一点问题,所以很少会来纠缠。而到处申诉者,大部分是确有冤情或确实吃了无谓的苦头,头脑中充满了怨恨。对这些人,千万不能让其冤情变怨恨、怨恨变仇恨,成为社会的对立面。
同时站在申诉和上访者的角度,我们应该想到:1.他们总是有问题需要解决的;2.他们是在无奈之下才来的;3.他们是对政府还抱有信任和希望的。因此,公安部门不应该让他们的希望变成失望。公安信访部门应该有一个硬性规定,对上访申诉者要以安抚为主,该给钱的给钱,该治病的治病;影响工作的给予安排工作,有生活困难 的给予解决困难。让上访者的委屈变成幸运,冤情变成感激。对个别的确实是无理取闹者,或漫天要价者,接待人员也要对其负责到底,应该采取教育帮助等手段,直至做通其思想,而不能放任自流,在社会上造成很坏的影响。
四、帮助贫困群众,建立社情档案
当前,对公安部门来说,如何重建人民警察在群众中的威信,是一个重大问题。反过来说,警察脱离群众的现象,确实到了历史的最低点。现在全国每天都会发生许多案情,基层公安部门往往是小案情不当回事,大案情又处理不当,这样就会把简单的问题搞得复杂化,老百姓的情绪也会变的相当对立。俗话说,小事不认真,大事必吃亏。公安工作也是如此,只有把每件小案情处理好了,大案要案才能够不发生或少发生。要做到把每件小案情都处理好,还是要在责任制上动脑筋,从责任制和体制上调动广大干警的积极性。
一是建立干警首接责任制。
现在的公安干警每个人都配有警号,所谓首接责任制,就是无论是接受任务,还是接待群众,凡是第一个接触事件的干警,就必须负责落实到底。就是不能解决问题,也要有个结论,给群众一个交代;并列入个人的业绩考评,群众满意或不满意的,都要有记录。这样哪怕是一辆自行车丢了,干警都会去认真地侦破,群众的满意度就会由此一点点提高。其实对自行车的管理,各地已经有了一些很好的做法,只要认真去管,是能够管好的。
二是建立干警助贫责任制。
现在有些地方的公安部门,建立了扶贫帮困制度,一些优秀干警也主动去帮助贫困人员,这起到了很好的树立公安干警形象的作用。但是这些都是局部或个人的行为,对生活并不富裕的公安干警来说,也是一个负担。因此建议,公安部应该争取把国家每年的扶贫帮困款项申请为公安的计划外用款,由公安部门去使用。这样做的理由是,1.在社会组织中最了解基层情况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村(居)委会干部,一种就是公安干警。而公安干警无论在权力和威信上,都比村(居)委干部强,所以公安干警使用扶贫款的作用,要比村(居)委会干部大的多;2.公安部门的基础工作,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社会摸 底,让公安干警去进行扶贫,表面看是增加了工作负担,实际上是在帮公安部门做基础工作:让群众感谢公安干警,让公安干警在群众中有坚实的根基。如果各地把列入扶贫计划的家庭工作,都交给公安干警去解决,这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时间长了就会大见成效。
三是建立社情档案责任制。
社情档案派出所早就有,问题是在新形势下,应该建立新的社情档案。所谓新的社情档案责任制,主要是针对现在社会流动人口大量出现,给社区管理带来困难的情况,以及对重点人口、重点对象进行掌控的要求。使公安部门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1.公安部门要加强对社会流动人口的控制。即只要在一个居民区居住3天以上的,派出所就应当了解掌握,并知道其来龙去脉;对固定居住者外出3天以上的,也同样要了解并知其去向和目的。这个要求是很高的,但是应该做到,公安干警要在基础工作上下功夫。2.对重点人口、重点对象进行掌控,这是早就有的要求。这里说的是除了要对那些有违法前科者、不良情绪者、嫌疑行为者、组织活动者、性格怪癖者、精神异常者进行监控外,还要加强对社区中刺头、赌头、事头的监管。特别是那些有一定能力、认为自己不得志、不赏识、不重用、有悲愤情绪的人,要有记录,并加强联系,进行疏导;有危险趋向的,要立即采取应对措施或通知相关机构。对有才干的,基层公安干警也有责任举荐和培养。派出所要逐渐配备心理辅导(疏导)员,对公安干警和社区特需人员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
应当承认,目前的社会风气普遍不良,地方官员在提拔用人、资源开发、移民安置、招商引资等工作中,腐败现象肆蔓,和群众发生矛盾时又随意动用警力,加上公安部门自身存在的问题,已经积重难返。公安干警要想成为群众信赖的一支队伍,确实是很困难的。但我们不能尸位素餐,无所作为,而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国家分忧。千方百计把公安队伍治理好,让公安干警成为改革事业的中坚力量,成为社会公正公平的象征和人民群众平安的保护伞。
第三篇:关于警民关系和谐互动发展
**县公安局作为县委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单位,紧密结合县委“推进科学发展、奋力追赶跨越”这一主题,确立了我局的主题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三项建设”。“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本主题内容之一。笔者结合当前公安系统和我县实际就警民关系互动发展谈谈自己的观点,供参考。
人民警察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即警民关系)是构建
4、公安机关内部的管理导向偏颇,带来执法行为上和效率上的偏差。目前一些地方公安机关的绩效管理模式有越来越企业化的趋势,警务管理尽量往抽象的数字上靠,原因是能够为管理带来方便。这种警务管理的企业化趋向,带来不少弊端,将警务活动所具有的伦理内涵丢失了。另外,内部监督与民警权益冲突不断,民警查民警、内耗,为别有用心的人留下话柄。被外部、内部多面夹击扭曲警民关系,其结果是警察劳累,流血、流汗又伤心时有发生。
(二)在人民群众方面。
1、对人民警察的期望过高,认识也不够。群众由于对我国法律不太了解认为,警察就是神,所有案件应该全部破获、坏人就该关起来。甚至对“有事找警察”神话,警察成为万能工具。稍有不满意,不管该不该警察管理,常常用“我要投诉你”作为结束语。
2、不协作,万事不求人。从现实生活看,老百姓认为为与警察打交道被认为是一件不光彩的是。在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一般怀着一副“少惹是非”心态,不能积极配合警务工作的进行,甚至对公安机关在治安管理中发生的矛盾产生不满,与公安对立情绪,抵制、对抗公安机关执法的现象时有发生。
3、极少数人由于本身思想素质不高而对警察存有思想偏见。一些有钱人蔑视警察,看不起警务人员;有的又嫉妒警察,讥讽警察行为很造作,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支配下,一旦在社会管理中发生矛盾,关系很难协调好。
(三)在其他方面。
1、非警务活动。一些党政部门往往凭借自己的权威,通过行政命令使公安机关承担许多原本不应承担的职责,无形中给公安机关施加了压力。
2、在群体性事件中职责不清,把警察权作为救命稻草。特别是一些撤迁安置事件处置中,很少过问撤迁、施工的合法性,让警察承担保护违法的执法风险。
3、一些社会闲散人员冒充警察招摇撞骗,严重影响了警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威望,也使公安机关的整体形象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4、警察成了社会矛盾的转嫁者。为应对社会矛盾凸显的局面,警察付出了太多的辛劳。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冲突期,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环境污染等引发的不稳定因素持续广泛,众多的社会矛盾,使警察始终处于风口浪尖之上,警察永远处于“灭火”的状态。当警察疲惫地奔波于各种群体性事件的现场时,我们看到警察尴尬地被置于群众的对立面,警察承载了“无直接利益冲突”下的“迂回发泄”。
二、在法治环境下警民和谐关系互动的可能性
在我国目前这样一个社会转型阶段,各种社会矛盾激增,公安执法(法治)以其强制力和威慑力预防和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的产生和发展,缓和矛盾增长趋势,防止纠纷发生,保证社会各种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为构建社会主义(一)明确警民关系和谐互动发展的主体。
在我国处理军队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中,应该是公共关系处理的典范。笔者认为,公安机关可以借鉴,提倡并高歌“警爱民,民拥警,警民团结一家人”。由于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是一个完整的公共关系主体,而人民群众是集合概念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组织。因此,笔者建议将警民关系和谐互动发展的主体确定为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和各级人民政府、机关、企业、社会团体及人民群众较为科学。
(二)确立警民关系和谐互动发展方向。
公安机关应当在对社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不同时期的警民关系和谐互动发展方向,并在媒体公开征求意见,公安机关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确定方向。不能搞警民关系一刀切和不切实际的花权秀腿,不然警民关系不但得不到改善还有可能恶化。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是检验和衡量社会治安工作的根本标准,同样是警民关系和谐互动发展总的方向。中新网8月1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在今天出版的《求是》杂志撰文指出,要建立、完善由人民群众评判执法工作的机制,推动建立新型警民关系,确保对执法权力的全程监督,防止权力失控、行为失范”。笔者认为,***同志切中当前影响警民关系之要害“人民群众评判执法”、“防止权力失控、行为失范”。“人民群众评判执法”,就是一种警民互动发展过程,说穿了就是让人民群众行使知情权、监督权、参与社会治安
(五)加强民警基本素质工程建设,打牢和谐警民关系基础,树立“七心”。
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孟建柱的“公安机关的基本活动是执法活动,公安民警的基本行为是执法行为。公安民警执法素质和执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公安工作的水平。”,点出了公安工作的核心所在:公安民警是公安机关执法主角,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保障者和促进者,是警民关系的实践者,其素质的高低决定着警民关系互动发展的成败。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一要有事业心。勿将执法工作当成职业来做,应将其当成事业来做。职业是一种谋生手段,容易为了生计产生贪欲、乱执法。“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是强烈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的集中体现,是执法方法和执法艺术的升华,需要民警有事业心才会去钻研、探索。
二要有爱心。这是处理好警民关系的基础和奥秘所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地区,如果人人都有爱心,和谐社会就能实现。一个人如果没有爱心,做什么工作都不会有责任,也不会有成就。老百姓在你心中份量有多重,你在老百姓心中份量就有多重。在处理警民关系过程中,我们多一份爱心就多一份感动,多一份爱心就多一份理解,多一次爱心就多一次解决问题的机会;相反,少一份爱心就会多一份冷漠,群众就多一份怨恨、多一份敌意,就会减少一次增进感情的机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前人心系民生的写照。
三是要有热心。这是处理好警民关系的基本态度。群众有事找警察就像病人求医,医生的热心可以给病人带来温暖,可以增强病人痊愈的信心。我们处理警民关系的态度同样直接关系到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感情。民警热情的态度,体贴的话语,可以增进群众的认同感,便于彼此沟通交流,“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执法中一句充满温馨的话语、群众就会心平气和;接待时一杯暖人的开水,群众就会感到无比的温暖。
四要处以公心。这是处理好警民关系的重要标准。从涉警上访群众的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上访案件是办案中执法不公造成的。如果群众的合理诉求得不到满足,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就会失去对公平、正义的信赖,甚至可能采取有悖法律、政策的过激行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就会增加不和谐因素,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每一次执法、每处理一起案件,都要用法律政策的标尺量一量,用公平正义的天平称一称,使每一次执法和办案都经得起法律的检验,都体现公平与正义。那么公安机关秉公执法、公正廉明的形象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就会更牢固、更高大。
五要有诚心。这是解决警民关系的关键所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接待来访群众时采取敷衍塞责的态度,执法办案时故意刁难,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容易激化矛盾,增加群众的敌视和怨恨心理。特别是我们在走访涉访群众过程中,认真倾听是一种美德,对于走访民警而言,耐心倾听群众意见或访求是达到走访效果的重要前提,也是打开心结的钥匙。每一名走访民警都要努力做到,从见到被走访人的第一面起,就要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或者诉求,认真分析群众反映的问题,诚心诚意地对群众说实话,真心真意地为群众解难题,这样我们才能赢得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达到我们主动化解矛盾、增进感情的目的。
六要有恒心。这是处理警民关系的基本要求。我们在走访群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一些群众的问题靠一两次工作是很难解决的。要使群众理解我们的工作、达到走访的效果,除了认真帮助群众处理问题以外,还要耐心地、不厌其烦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既要解决具体问题,又要解开思想疙瘩。
七要用心。这是处理警民关系的有效方法。我们讲同一块土地,不同的人耕种收成不一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耕种者是不是用心播种、扎实耕耘。在处理好警民关系中,我们每一名民警都是一名耕耘者,要做到:脑子要想事,心里要装事,眼睛要看事,耳朵要听事,嘴巴要说事,用心思考,用心工作,用心干事。只要用心工作,办法就多,措施就灵,效果就好;只要用心工作,影响警民警关系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我们民警的人生价值就会在工作中体现,我们民警对事业的追求就会在干事创业中实现。
(六)改革执法执勤方式,实现警察角色的转变,重塑警察形象。
(七)建立各级人民政府拥警办公室,加大民警权益政府法律救济,解除公安机关及其民警执法后顾之忧。
(八)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依法行政,重大工程实行政府法制部门法律审核,始终使公安机关警力置于依法保护依法行政及合法的境地。
第四篇:关于警民关系和谐互动发展
**县公安局作为县委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单位,紧密结合县委“推进科学发展、奋力追赶跨越”这一主题,确立了我局的主题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三项建设”。“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本主题内容之一。笔者结合当前公安系统和我县实际就警民关系互动发展谈谈自己的观点,供参考。
人民警察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即警民关系)是构穿越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元素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警民关系和党群关系、军民关系一样,有着广泛而坚实的基础,可以说鱼水情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面……”这首儿歌是我们这代人的集体回忆,在那个时代,警察的形象是阳光的,是值得信任的。笔者不否认在警察队伍中有很多爱民、为民的好警察,警民关系融洽仍是主流,但不少地方的群众对警察仍有意见,警民关系处于“亚健康”的不和谐状态依然是不争的事实。
在当今中国,警察与民众之间似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群体隔离、对立的倾向。在社会转型的旋涡中,警察承载了很多重任,也面临着超强付出所带来的自身危机,转型社会的阵痛同样与警察如影相随。一位警嫂在互联网发言质问:警察队伍每年因公牺牲达400人,为何我们的人民仍对警察怨恨不止?我们的公安机关是为了维护一方社会治安的,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就是打击坏人,保护好人的,理应得到百姓的尊敬和热爱。但在现实中,由于一些公安民警工作作风简单粗暴,造成了一些冤假错案,个别警察甚至堕落成黑恶势力保护伞,严重伤害群众的感情,造成了一些地方警民关系紧张,因此,“修补警民关系”不仅是在**,而应该成为各地公安机关重要的一课。
警民关系的不和谐,从本质上看,也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才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现阶段的警民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所出现的失调和冲突,究其原因既有公安机关自身的不正之风引起的,也有广大老百姓自身的认识偏差所带来的,更有其他客观方面的是非曲直,而要彻底融合警民关系,无疑是给人民警察这一神圣的身份加重了负担。真正要解决好警民之间的关系,也就应该研究这一特殊时期警民关系不和谐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来缓和警民之间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许多矛盾,增强警民之间相互协作的关系。
和谐警民关系,严格意义上讲就是一种良性的公共关系。公共关系是指一个社会组织遵循一定的原则,通过双向的信息沟通,为组织树立良好形象,旨在谋求组织内部的凝聚力与社会公众的谅解和支持,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社会关系。公共关系是由社会组织、媒体、公众三要素组成。良好的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采取塑造形象、协调关系、传播管理等方式,通过媒体作用于公众,使公众对社会组织产生好感,自愿与社会组织进行合作所形成的互助互利的关系。
有鉴于此,笔者对全国公安机关目前单方“一厢情愿”的“讨好”式活动效果产生凝问并斗胆认为:警民关系和谐互动发展,才是公安机关应当追求的目标。
一、从法律角度冷静面对当前“亚健康”状态的警民关系
公安机关最基本职责是执行法律,公安民警最基本活动是执法活动。这是我国法律本身对公安机关及其民警的最低要求,也是公安工作的底线,如果抛开对法律的执行去谈警民关系,笔者认为是在做秀。然而,由于公安机关及其民警在执法活动中由于中国国情而处于尴尬局面:
(一)在公安机关自身方面。
1、警察无可奈何,无法回避法律(法律的执行本身可能产生不和谐因素)。由于全球警察属于国家暴力机器之一,往往会出现镇压式的打击管理。我国公安机关担负着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双重任务,公安机关和其他政府部门的重要区别,就是要通过刑事执法手段和行政执法手段,保证其他行政机关执行法律,属于我国法律执行的坚强后盾。这是法律硬性规定,公安机关及其民警无法回避。群众可不管这些,他只知道人是警察抓的,帐记在民警头上。
2、缺乏执法技巧,出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失衡。同样一件(案)事,不同民警去办其效果可能不同,甚至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以查处卖淫嫖娼举报线索为例,a组民警按规定着装、携带检查证强行进入美容美发店,出示警察证并依法告知检查来意,发现举报线索有误店内是一对夫妻,当即向其道歉并叮嘱晚上注意安全后退出;b组民警虽未着装,强行进入美容美发店出示警察证并依法告知治安检查来意,发现举报线索有误店内是一对夫妻,当即说明发现门锁未关好、最近这一带案件高发我们来看一下,叮嘱晚上注意安全后退出;c组民警未着装、未携带检查证,强行进入美容美发店说:“我们是警察,有人举报这个店有人卖淫嫖娼……”,店主说明我们是夫妻,民警对举报线索深信,根本不听说明并强行将二人带至公安机关。这三组民警对举报线索依法查证的不同执法方式,其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差异显而易见。
3、自身执法行为不公、执法素质不高。如今老百姓对公安工作评价有新的“
第五篇:促进警民良性互动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警民关系是指通过警务活动所形成的,并直接反映在警务活动中的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相互联系。警民关系的融洽与疏离,不仅直接影响公安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我们要敞开大门、面向社会,深入走访联系群众,主动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评议,坚持从人民群众满意的地方做起,从人民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抓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使警民关系再上新水平,为新时期的公安工作打牢根基。
一、和谐警民关系,最根本的是要牢固树立宗旨观念,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一些民警淡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公仆意识严重淡化,对待群众态度冷、硬、横、推;一些公安部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在工作中以管理者自居,不注意倾听群众呼声,不关心群众所需,习惯于“横眉冷对”,这种居高临下、凌驾于百姓之上的民警形象引起了群众的反感和不满。“公正执法、一心为民”是公安民警最基本的职责要求,只有公正执法,把公安业务纳入法制轨道,一切问题的处理都“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就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一心为民,把群众的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群众高
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愿意不愿意,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使公正执法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使人民满意。
二、和谐警民关系,就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毛主席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现在的群众,获取知识、政策信息的渠道很多,思想观念、综合素质大大提高了。要搞好公安工作,必须牢固地树立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切忌总认为自己比群众高明,比群众聪明,更不能认为,现在的群众只讲经济利益,比以前更“自私”了,不能相信,难以依靠。这些认识都是不符合“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加强公安工作,是保护人民利益、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需要,而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所涉及的社会关系是极为广泛的,但任何犯罪问题、治安问题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生活领域,人民群众是治安信息的最广泛、最直接、最敏感的来源,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开创精神,他们是公安工作的力量源泉。因此只有真正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真正发挥和利用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威力,我们的公安工作才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公安工作才能处处主动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和谐警民关系,就要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人认为,现在时代变了,过去一套老作风过时了;工作对象变了,老办法不管用了。这是一种片面认识,确实,时代和对象变了,但是我们公安机关与群众结成鱼水之情、血肉关系的优良传统作风并没有过时,仍然深受群众的欢迎,仍然是新时期改善和加强警民关系的基本方法。面对日趋复杂的治安局面和形形色色的违法犯罪,我们公安民警不仅应具备严格执法、自我保护的技能,更应培养自己良好的政治素养、待人诚恳、热心为民的高尚的道德品行,继承和发扬公安机关做好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只有如此,才能让老百姓感到民警的可信可靠,才能成功地教育引导群众自觉遵守法纪,自觉参与公安基础工作建设。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从而使警民关系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有了好作风,难事不难,大事可以化小,问题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没有好作风,小问题就会变成大问题,难事愈难,积重难返,不仅问题得不到解决,更严重的是会影响公安机关与群众的关系。
四、和谐警民关系,就要转变警务工作理念,建立警民互动信任关系。互动信任,就是通过公安机关的一系列警务活动,不断促进警民关系向和谐、亲近、信任的方向发展,形成警民之间的互动信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公安机关必须转变警务工作理念,要从过去的管制型警务模式,向服务型、互动型、人文型的警务模式转变,建立新型的警民良性互动关系,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深度认识,提高人民警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调动人民群众维护
治安的积极性,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要抓好两个转变。一是从管制型警务模式向服务型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的警务模式主要是以管制型、控制型为主,在调动人民群众参与警务活动方面比较薄弱,缺少警民互动,存在公安机关孤军作战的现象,没有形成良好的警民互动氛围。要适应当前社会的维护稳定工作,必须转变警务理念,切实从过去的管制型警务模式向服务型转变,实现警民互动。治安管理方面,在督促业主守法经营的同时,要协助业主查找防范的漏洞,并提醒他们做好防范工作;治安巡控方面,在加强街道路面治安控制工作的同时,要注重做好群众的安全提示工作;社区警务方面,在了解社情民意的同时,要积极协助群众做好自防工作。除定期进行警情通报外,还可通过短信息形式,向群众发布治安动态信息、防范预警信息和自我防范小常识,提高群众的自防意识,增进群众与民警的了解和互动,促进和谐警民关系的建立。二是从管制型警务向人文型警务转变。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强调“以人为本”的观念,公安工作也一样,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才能实现警民和谐,所以,公安工作要重视工作对象的心理感受,以人文关怀的警务活动,去体现公民的尊严和价值,让人民群众感到同公安机关打交道是一种幸运,是一种幸福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