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文素养与职业院校语文教育
人文素养与职业院校语文教育
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基础部袁法军22500
3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人文素养一直是教育的热门话题。人文素养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包括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等等方面。当前,我国教育界也正掀起素质教育的热潮,各级各类学校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师资队伍、教学硬件设施等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瞬息万变的社会大环境使职业院校和职校生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如果职业院校在保障学生学好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前提下,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完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视野,掌握各种技能,那么对职业教育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改善职校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不利现状无疑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工作的经验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尝试了一些大胆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并总结了几点认识。
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体现在语文内容的价值取向上
现行职业院校语文课本的内容的选取兼有文质兼美的特点。它是以汉语为核心,包括语言、文章、文学、汉语言独有的文言文及其文化在内的多元体系,负载着极其宽厚的、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遗产,反映出中华社会的事理情志,折射出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情操、民族审美情趣,以及对中华历史命运和现代社会状态的深切关注,这种对在文化载体中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性,正是语文内容“人文性”的价
1值取向。翻开语文教材,既有对高山大海、蓝天碧云、红花绿草的描绘,也有对天文地理、科学知识的介绍。所有这些,既给人美的享受,又给人无尽的思索;既给人知识力量又无形催人奋进。这正是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所在。
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表现在教学过程中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应凸现以“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以人为本”,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积极健康地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能动性,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认识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升华认识,净化心灵,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每个学生由于生理因素、环境因素等不尽相同,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审视学生个体的差异,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特点,给每个学生留下自由发展的空间,减少不必要的限制,以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在潜意识中消除“师道尊严”的影响,把学生当作平等的、共同探究问题的伙伴,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博爱、宽容、友善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理解、关怀、激励他们,创造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身心能自由地表现和舒展,使学生语文学习潜能和学习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要强调“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读中,教师也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此基础上还要强调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结合实际的教学,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1、在阅读教学中,提高人文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这是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阅读教学的改革并坚持育人为本的教学观。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课堂教学的引路人,突出学生的绝对中心的地位,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落到实处。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尤其加强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在每个教学环节,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方法上,讲究灵活多样,切实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带有规律性知识;想方设法创设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发扬教学民主,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为尽可能地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细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针对不同文体的教学,教师应该有的放矢的进行迁移的教学。比如,说明文,在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同时,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形成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方面。在散文和小说的教学中,教师在提高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的同时,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等人文素质上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作为一种精神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
终。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培养学生语感,提升学生人文素养。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已成为当今语文教育同仁的共识。笔者认为阅读不仅是指对课程教材上的文质兼美的课文要多读,更是要广泛地阅读课外读物。在指导学生阅读中,笔者将学生的阅读分为自由阅读和集中阅读两种形式。自由阅读,是指对学生的阅读不规定具体的阅读内容,但教师要对阅读的方法做适当的指导。比如,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采用精读和略读相结合的方法,善于质疑的习惯等等。集中阅读,是指在教师亲自指导下的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规定阅读时间,交代读书方法,回答有关问题。比如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精彩段落进行朗读训练,玩味欣赏,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鉴赏能力。教师还可以引入生活的活水,大量增加精美的时文和古典文学,让学生切身感受时代的生活气息,并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反思社会,让学生在感悟和咀嚼文学精品的同时,也让他们潜心感受祖国语言的精妙,汲取祖国文化的美的精华,从而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挖掘课文创造因素、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的翅膀,有想象力才会有创造力。课文中想象因素无处不在,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捕捉那些能调动学生思维积
极性的关键内容,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海阔天空地想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好问、善思,进行创造性学习,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将不断地培养起来。比如在《项链》课文的教学中,教师适当的让学生补写玛蒂尔德夫人在听闻她一直为之奋斗的项链乃是一窜赝品后,她的故事又将如何发展。通过这样的迁移训练,一方面既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补写结尾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让他们学会反思,也让他们学会关注社会。这种人文精养自然而然的在与学生思维拓展的同时,更渗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当然,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还待于语文实践活动中的检验。教师除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同时,也要尽可能的给学生安排多的时间参与到语文的实践活动中,让我们的学生载着他所形成和掌握的语文素质从容不迫地走向社会,走进自然,走进生活的广阔空间,达到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还依赖于教师自身的人文品位
教师具有宽厚的文化底蕴、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开阔的视野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基础。“一朝聆教诲,终身铭师德”,教师个人的人文素养将直接决定学生人文素养的水准。因此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更要提升自己的个人人文素养。教师人文素养体现于恪守职业道德的过程中,体现于真心的关爱学生中,体现于丰厚的专业
知识中〃〃〃〃〃〃人文素养没有固定的模式,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规划,作为教师,我们要从多种途径中感悟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总之,在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这既是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新时期对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要求。让我们一起为培养新时期的高素质职校学生而共同努力。
第二篇:《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师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师人文素养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部分就开篇明义,强调语文教育应在培养现代社会公民的“人文素养”上发挥重要作用。这无疑对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何为“人文素养”?笔者认为,理解其内涵,应该抓住三个关键词:“人”、“文”、“素养”。
关键之一“人”,即“人”的素养,“人性的、人道的、有精神的、世俗的、幸福的”是其基本属性;非“物”的,非“神”的,因而是有生命的,鲜活而独特,真实而素朴,不能把它圣化、伪化。关键之二“文”,即文化,是人类千百年积淀下来的精华,不仅仅指知识(经验),还包括“价值规范”和“艺术”。关键之三“素养”,即平素之修养,日常的、日积月累的、不断丰富发展的素养。另外还需要对其宽泛的外延进行界定。
一、由衷而又终极的关爱情怀
新形势所要求的师爱,与传统意义的师爱是有本质区别的。传统意义上的师爱,是非平等的、非双方情愿的,有强加之嫌、施舍倾向和功利色彩的。不正视这一点,我们就难以解答,为什么一些教师“为了学生好”而“不讨学生好”;一些教师会缺乏耐心,心罚、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尽管他们也是“爱”学生的!
教师的爱,应该是一种由衷的、发自心灵深处的、指向终极的关爱。这是一种情怀,一种更高的境界。这种关爱,是建立在“人”之上的,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珍视、对“人”的终极关怀。因此,是民主的、平等的,无私而不带功利、原动而又无比高尚、自觉而又永恒持久的。在“人”的基础上,她至少还应具有三个要义:一是“同情”,对弱小者、落后者、不幸者的同情(而不是歧视、遗弃);二是“宽容”,对幼稚的原谅,对过失的包容,对冒犯的宽怀(而不是呵责、惩罚);三是“赞赏”,由衷地赞赏每一个儿童,相信他们都可造就,珍视他们的体验、感悟、潜能、智慧及他们每一次小小的进步(而不是无视和疏忽)。
二、广博而又丰腴的文化底蕴
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一要“渊博”。传统上我们更注重“渊”,仅有“渊”是不够的,那更适宜当语言学家、文学家。语文教师更应强调“博”,要成为“杂家”,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熟谙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二要“丰腴”。要广泛猎取,并消化吸收,长成自己的人文“血肉”。改变课程缺乏整合的现状,是当前语文教育改革的要务之一。因此,教师除了广泛涉猎,更要“整合”,自成一家。要形成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理解、感悟、态度和信念。翻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在“综合性学习”中,“感受自然”、“探索月球奥秘”、“追寻人类起源”等内容的编排,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新课程对语文教师文化底蕴的挑战。
三、敏锐而又深邃的时代感悟
教师的时代感悟,首先应表现为一种状态。它要求教师随时张开获取信息的触须,时政的、自然科学的、教育教学的„„现实生活、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应是语文教师视野所及的——这是一种生命的状态、生活的境界。
教师的时代感悟,更应是一种悟性。表现为教师不仅要有信息的量增,更要有“悟得”。有个性化的、深刻的洞察和体验,反思和批判,感悟和思考;有理的启迪、情的激荡、美的浸染,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灵性。
四、和谐而又优雅的审美品位
教师的审美品位,应该是和谐而又优雅的。和谐,让学生感受到恬静和陶醉;优雅,让学生崇敬、向往。这种审美应成为一种意象、一种氛围、一种力量、一种磁场,体现于教师的仪表、言谈、举止,体现于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手段的选用、教学程序的设计上。以美激智、以美发辞、以美冶情、以美育德、以美立人。通过富有美感的教育过程,实现对儿童情感与智慧的滋养和润泽。
五、独特而又鲜明的个性魅力
语文教师的个性,首先应该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应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对语文材料独特的感悟、对教学素材独特的呈现方式、对学生多元反应独特的处置方法。其次是鲜明,如果说独特指向性质,那么鲜明指向强度,它将使教师的教学烙上个性印记,深刻而隽永。独特和鲜明将形成一种强力,一种风格,震撼学生,感染学生。
六、积极而又多彩的生活情趣
语文教师的生活情趣,应该是积极而又多彩的。表现为:一是富有童心,充满对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二是开朗乐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的机智;三是丰富而多姿多彩,充满动感和蓬勃朝气;四是昂扬而奋发进取,充满对理想生活的执著追求。这是教师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诀,是一种以前未被重视的、新的而又有效的课程资源。它将让学生看到有血有肉的导师,它将熏陶和感染学生,让他们形成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信念。
一名好教师应当积极适应形势的要求,促进自身持续发展,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人文素养”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丰富的范畴,以上所述,仅是它的几个侧面,也应是语文教师实现自我超越的“更高起点”的几块基石。
第三篇: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
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 所谓“专业知识”,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一般具有较为系统的内容体系和知识范围,掌握专业知识是培养专业技能的基础。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专业知识就是专业课上学习的知识。
而 “人文素养”,人文,在这里当为确定的“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就我认为,人文素养指的就是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及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
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从小被教育去努力做一个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这里的“德”应该就是指人文素养,而“智”指的是专业知识。然而,现实学习中,我们往往偏向于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养。
据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堪忧,具体表现如下:
(一)文史知识极度缺乏——优秀文化传承断层。
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对人文文化的理解状况不容乐观。部分大学生对理解一些人文文化概念的了解大多数只停留在一知半解和粗浅的初识化阶段,有的甚至望文生义、凭空臆断。比如说,当问及“民主”、“共和”、“儒家文化”等概念时,大部分大学生仅仅知道民主和专制相对,对其具体含义却语焉不详;由于近代以来历次批孔批儒运动的影响波及至今,许多学生仅仅知道儒家文化大致包括“忠”、“孝”、“礼”、“仁”等,而不清楚“天人合一”、“义利之辨”、“民生社稷”等更能代表儒家文化的先进性。现在的大学生已经远离“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兼爱、非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熏陶,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不到足够的继承和发扬。
(二)“传统文盲”大量涌现——“重外而轻内”。
随着时代的进步,目前大学生中不懂电脑等现代科技的“现代文盲”越来越少,然而缺乏人文素质,不知道祖国传统的文史知识,不能正确读写文章的“传
统文盲”却越来越多。现在很多学生读不懂古文,不愿意、也没有耐心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业余时间除了是对着电脑玩游戏就是盯着电视荧屏看没完没了的节目,烦看书、腻写字,成为没有读写技能的“无笔族”。另外,当今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受不到“慎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等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重外而轻内”。
(三)心态浮躁、功利心重——拜金享乐主义悄然蔓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加快,冲突矛盾也日益加剧,在这个大环境下,大学生对文化的接受常常因心智尚处于发展阶段,易产生困惑而迷失方向。据调查,95%以上致力于考研的学生目的都是为了将来找一个好工作而不是真正热爱自己的专业;部分大学生开口闭口谈钱,人前人后说利,“学习只为求职”、“大学时代是修炼的时代”,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座右铭。一些学生坦言:“我们喜欢读消遣性读物,简单易懂,并且有很多搞笑的情节,看的时候很轻松。中国古典文学太过深奥、难懂,读起来花费太多时间;而西方经典由于对其文化背景不熟,不太感兴趣。
(四)心理承受能力差——有心理问题的人数激增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学习,工作,生活中,竞争无处不在。很多大学生从小就是在父母老师的殷殷期盼与爱护下一帆风顺的长大,没遇到过挫折。到了大学——人才的聚居地,面对激烈的各方面竞争以及独立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不少人容易得抑郁、强迫等心理疾病。更严重的是,有些还导致自残、自杀等恐怖行为。现如今,大学生的自杀率是越来越高了,出现了不少公认“自杀楼”。
上述种种,都深刻描述了人文素养缺失的严重性。我们必须郑重的面对这个问题。如今社会,在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迷茫或者说空虚,尤其是作为祖国未来栋梁的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堪忧。培养、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扼要的说,就是要使其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使所学到知识内化为一个优秀的人的基本心理品质。重视对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对于协调好当今社会的诸多矛盾、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人文素质问题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精神的塑造。
早在 1941 年,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在《大学一解》中认为人格可以分“知、情、志”三个方面,但如今的教育偏重“知”的灌输,不重视“情”与“志”的培养,导致“习艺愈勤去修养愈远”的状况。虽然,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文件。但从总体而言,人文素质教育仍然是高等教育的“软肋”,其发展状况还不尽如人意。
人文素养旨在设立一种理想人格的目标或典范,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去追求人的完美化。大学教育不仅仅使大学生学到一门专业和技能,而且要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良好的人文素质会促使大学生健全人格、改善思维方式,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针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人文素养普遍缺失的现状,分析其原因,从社会层面上看,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心理日益加强;从学校层面上看,应试教育唯“考”独尊;从家庭层面看,望子成龙,期望值高。为此,应当通过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等途径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强的渗透力,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求实精神,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虚怀若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之心,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等,这些都已成为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支柱。“未学做事,先学做人”,人文素养的培育对于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改善思维方式、冲破狭隘功利主义意义重大
襟怀坦荡、礼貌待人、严肃认真、踏实真诚、谦虚谨慎、自强自尊、平易近人、活泼机敏、稳重冷静、乐观热忱、精神振奋等等优良的人文素养是塑造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催化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健康向上的优良人文氛围的浸染和滋润下,大学生必然会注重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文化素质,健全精神人格。“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当良好的人文素养内化为大学生品性中的一部分时,无论他处于一个怎样的境遇,都能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协调自己的知、情、意、行,较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精力旺盛地学习和工作,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积极面对人生。
良好的人文修养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启迪大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耐挫折和适应能力。所以说,良好的人文素养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而人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志。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具备健全美好的人格,使其自身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的两种基本素质,它们是契合而并存的。如果把一个人的发展比作一列行驶的列车,这两种素质便是引导列车前行的两条钢轨。如果说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叶,那么人文素养就是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如果说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是船,那么人文素养就是舵,只有目标正确,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所以,每一位大学生应主动地、自觉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现代社会正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教育的培养。所谓人才,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科学,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与艺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精英,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希望。我们的素质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世界竞争力,也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尊严和民族精神的塑造。
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第四篇:教师人文素养与教育教学效果2
教师人文素养与教育教学效果
焦作市山阳区解放东路第二小学杜彩云
教师的人文素养对于他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007年,我市启动了“人文素养拓展计划”,三年来,我们在读名篇名著,写读书感悟、教育日记、随笔中不断的成长。针对教师人文素养与教育教学效果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的人文素养对教育教学水平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一个教师,具备优秀的专业学科知识是必须的,具备一定的教育技能也是必须。但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不在于这些。就如《霍元甲》电影中,李连杰所说的“武功本身并没有高低,主要是练武的人有高低。”练武之人的悟性、能力、用功程度都会对他的武功高低产生绝大的影响。这里,我们也可以看作我们在具备一定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所谓的教育教学技能都是差不了多少,每一种有名的方法都曾经辉煌过,但我们学了这么多也并没有提高多少。关键还在于担任教学工作的教师这个人,他的内在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素养、个性修为等都会对他的教育教学水平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我身边有一位数学教师。他的专业知识水平是很高的,别的老师碰到难以求解的题目了去找他,他准能把题目给解出来。可就是这位教师,他的学生都不喜欢他,甚至还出现学生故意在他的课堂上捣蛋的事,而他无法解决这种事情,只是干生气。最后还要班主任、或学校行政出面来帮他解决问题。这样一来,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反而降低,丧失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威严,也失去了作为一名教师的人格魅力。这样的前提下,教学效果当然不好,学生考试成绩往往落在其他班级的后面。
参加人文素养拓展计划后,通过看教育名家教学经验,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学习教育教学方法,逐渐克服自己性格的缺陷,采用一些必要的引导、教育学生的手段和智慧,吸引学生的注意,试着与学生多交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自己在学生面前变得更有魅力,更有吸引力,极大的改变了自己的课堂教学。
二、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不断地反思教学细节问题
反思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良好的反思素养有助于教师教学信念的确立和教学风格的形成,有助于师生关系的构建和教师的职业成长;在教师教育中,明确反思素养的构成部分,从心态、知识、经验、策略和能力等方面主动建构,对于教师主体自觉发展和学校管理者对教师进行培养和培训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工作中,我们不要仅仅依赖于学校或上级主观部门组织的培训来推动自己,况且这种针对大多数教师的培训缺乏个性,效果也并不一定好。所以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不断地反思,对课堂中的细节问题:如在你讲课时学生的反映,自己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学生课堂中有没有提问或提了什么问题等等,还要对在另外的时间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如批改作业中有没有给学生以实际效果,对你的话学生是否接受,为什么?或者怎么办?你这段时间有没有参加过同事之间或与学生一起的活动,感觉怎样等等。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如果有问题,可以多跟其他老师交流交流,讨教讨教,有的应该直接跟学生交流的就不要搁置,也有的可以去查一些资料,学习学习。这种自我培训才是最好的、最有效的培训。这可以绝好地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力,丰富我们的教育智慧,并且也能在自我学习培训中提升我们的教育理念,促进自我成长。
三、广泛的兴趣爱好也是吸引学生的“法宝”
作为一名老师,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并且有一些还要很“厉害”。这些也是吸引学生的“法宝”。特别是那些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学生喜欢比较多的种类,如:篮球、乒乓球、武术、下棋等体育运动项目;唱歌、弹奏乐器、画画、书法等艺术类;或者知识面特别广,给学生的感觉是“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等等。这些都能使佩服你,学生喜欢上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愿意听从你的教导。
四、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与教育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合格的教师应具备崇高的人格,用人格的力量征服学生。在邪恶面前不怯懦,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正直善良,同情弱者,扶持落后者,关心上进者。永远操有健康的、心口如一的语言;永远想着带给学生新鲜圣洁的思想。这样,学生就会对你产生信赖感、亲近感,被你的魅力所吸引,对你所教的语文感兴趣,教学效率就会提高。反之,一个思想道德低下,在利益面前斤斤计较,在上级面前卑躬屈膝,在有权势的家长面前唯唯诺诺,在出身低微的家长面前颐指气使,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没有事业心,不注意尊重学生,即使他的业务水平再高,学生也会对他产生一种排斥力,不愿意上你的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效率从何谈起?正如美国教育家林格伦所说:“当他的教师对待所教的学科马马虎虎,毫无热情并且没有生气,那么他的学生也是很少和很不会积极热情地学习这门学科。” “学博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注意人格的作用,必须提高自身人格力量,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当然,个性上最好也充满阳光。在意志品质、思维品质等方面也要能表现出较好的素养,比如沉着冷静、坚强勇敢、思维敏捷,有创新精神等。这并不是说,对我们每一个老师都必须应符合这样高的要求,但我们可以不断努力去学,去锻炼,从而使自己的素质得到不断的提升。而这也正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也正是能最好赢得学生尊敬的。
第五篇: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莫让遗憾的历史成为历史的遗憾
普通高中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制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与价值。它既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又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就高中历史教材而言,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赵亚夫先生曾说:“知识教育是基础,人格教育是核心,文明教育是相对于一生的终极目标。”也就是说,历史教育的重心应以塑造学生人格为中心,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中国近现代的民主思想和实践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观、公民观、民主观、法律观、创新精神等人文素养教育,又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遭受的屈辱史、血泪史和进行救亡图存的抗争史。从1840年至1949年,列强对中国发起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入侵、日本大举侵华战争等等侵略战,任意践踏和蹂躏中国土地和人民,破坏中国的主权,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为了挽救中华民族,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中国曾有许多志士仁人为救亡图存付出过艰辛的探索,他们在黑暗中执著勇敢地前行,尝尽了失败的痛苦,但他们从没有放弃过,直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才找到了解救中国的良方,中国革命才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整个中国近代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探索史。这些探索包括: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瓜分的英勇斗争,在救国救民的探索中,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曾国藩、李鸿章等领导的洋务运动;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和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陈独秀、胡适等人领导的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探索。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历史素材,深刻的、多视角的、全方位的挖掘在这其中蕴含的教育要素,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历史在学生身上转化为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勇于并善于开放创新的意识,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通过讲述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仁人志士对民主思想的的探索,从而对学生进行革命发展前途的教育,激励学生发扬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真挚情感。这样就教育学生认识到了人生的全部意义,积极体验不畏艰难,奋斗不息的感受。追求精神上的至高境界,会使学生感到做人的尊严和高贵。近代史上的林则徐、洪秀全、谭嗣同、孙中山等都有着崇高的生命品质。中国近现代史的民主思想的历史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这些历史人物的典范,对学生的人格会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感染。中学生人格可塑性强,在学生求知过程中,充分利用历史人格教育资源的优势,使学生的人格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使学生在学习中以古鉴今,以往知来,以见知隐,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确立学生的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