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与计划草案的报告
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
况
2007年,全市上下在中共**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抢抓中部崛起和东向发展战略历史性机遇,围绕“两个跃升、一个崛起”总体目标,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较快、效益显著、活力增强”的良好局面,较好地完成了市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制定的目标任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425亿元,增长11%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50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27亿元,增长2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48亿元,增长1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5.3:29.9:34.8。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有以下五大特点:
(一)三次产业稳步发展
农业形势总体良好。农村经济克服自然灾害影响,保持稳定,粮食总产达372。7万吨;农产品优质率大幅提高,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340万亩,占小麦总面积的62%;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44家;全市外出务工农民突破130万人,全年劳务收入达80亿元,劳务经济已成农民收入重要来源。
工业运行质量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75亿元,增长30%;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净增93户,总数达到344户,工业三年倍增计划进展顺利;工业综合效益指数达140%,提高12个百分点;三大百亿元基地建设扎实推进,一大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县区工业快速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继续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对全市工业发展推动明显。
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其中,批发零售业、运输邮电和仓储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等主要行业增速均保持10%以上。深入发掘服务业内涵,出台了《关于促进**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服务业项目持续增多,农产品现代市场和粮食现代物流两大体系逐步完善,发展潜质日益显现。
(二)三大需求持续扩大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城市中心商圈目趋繁荣,消费环境极大改善,居民消费理念及消费结构发生更大变化,城乡市场保持全面发展态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10亿元,增长17%。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6亿元,增长300名。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特点:工业投资迅速增加,完成55亿元,增长30%;“6+3”工程支撑作用明显,全年完成投资74亿元。
外贸进出口稳步发展。雪龙纤维科技、乔富企业、皖北药业、**科技食品等重点企业形势良好,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4800万美元,同比增长16%;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完成5300万美元,同比增长630名。
(三)发展后劲日益增强
财政金融运行稳健。全年财政总收入达到21亿元,增长25%;财政支出45亿元,增长13.6%,其中新农村建设、城市维护、民生事业等方面支出大幅增长。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388亿元,比年初增加约60亿元;贷款余额为193亿元,比年初增加约35亿元。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华电一期两台600mw机组投产发电,海升果汁、熙可食品、皖王面粉等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信诚化工100万吨复合肥、金黄庄煤矿、奎濉河治理工程进展顺利;华电**生物质能发电、泗许高速**段、汇源果汁、雨润生猪屠宰等项目开工建设;钱营孜煤矿、宿淮铁路项目分别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和立项,华电二期、明徐高速**段、龙王庙煤矿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招商引资势头良好。以会展招商和专业招商为突破口,精心筹划各类项目,积极营造招商氛围,全方位宣传推介**。招商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工业项目加快向园区集聚,载体功能大幅提升,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全年实际到位内资突破百亿元,增长70%,增幅位居全省前列。
(四)区域形象明显提升
区域影响力与日俱增。品牌建设成就斐然,“皖王”小麦粉实现我市中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雪龙棉浆等四个品牌荣获安徽名牌产品称号;推介**活动频繁活跃,精心筹备参加中博会和国际徽商大会.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黄淮海地区农资博览会、中国果蔬加工砀山论坛、昆山项目推介会;文化软实力逐步提升,先后成功举办“江淮情”、“雪枫百年”文艺演出、**书画晋京展等重大活动。
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及汴河新区建设规划编制完成;淮海南路、金海北路、迎宾大道二期等10条道路建成使用;人民北路、淮河东路、拂晓大道北
第二篇:市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与计划草案的报告
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各位代表: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一)三次产业稳步发展农业形势总体良好。农村经济克服自然灾害影响,保持稳定,粮食总产达372。7万吨;农产品优质率大幅提高,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340万亩,占小麦总面积的62%;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44家;全市外出务工农民突破130万人,全年劳务收入达80亿元,劳务经济已成农民收入重要来源。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其中,批发零售业、运输邮电和仓储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等主要行业增速均保持10%以上。深入发掘服务业内涵,出台了《关于促进**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服务业项目持续增多,农产品现代市场和粮食现代物流两大体系逐步完善,发展潜质日益显现。(二)三大需求持续扩大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城市中心商圈目趋繁荣,消费环境极大改善,居民消费理念及消费结构发生更大变化,城乡市场保持全面发展态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10亿元,增长17%。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6亿元,增长300名。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特点:工业投资迅速增加,完成55亿元,增长30%;“6+3”工程支撑作用明显,全年完成投资74亿元。外贸进出口稳步发展。雪龙纤维科技、乔富企业、皖北药业、**科技食品等重点企业形势良好,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4800万美元,同比增长16%;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完成5300万美元,同比增长630名。(三)发展后劲日益增强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华电一期两台600mw机组投产发电,海升果汁、熙可食品、皖王面粉等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产;信诚化工100万吨复合肥、金黄庄煤矿、奎濉河治理工程进展顺利;华电**生物质能发电、泗许高速**段、汇源果汁、雨润生猪屠宰等项目开工建设;钱营孜煤矿、宿淮铁路项目分别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和立项,华电二期、明徐高速**段、龙王庙煤矿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正在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势头良好。以会展招商和专业招商为突破口,精心筹划各类项目,积极营造招商氛围,全方位宣传推介**。招商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工业项目加快向园区集聚,载体功能大幅提升,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全年实际到位内资突破百亿元,增长70%,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四)区域形象明显提升区域影响力与日俱增。品牌建设成就斐然,“皖王”小麦粉实现我市中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雪龙棉浆等四个品牌荣获安徽名牌产品称号;推介**活动频繁活跃,精心筹备参加中博会和国际徽商大会.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黄淮海地区农资博览会、中国果蔬加工砀山论坛、昆山项目推介会;文化软实力逐步提升,先后成功举办“江淮情”、“雪枫百年”文艺演出、**书画晋京展等重大活动。(五)社会和谐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较大改善。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煤电、轻工、化工等重点行业的节能行动扎实开展。信诚化工、皖北药业等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工程进展顺利。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进展加快,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深入推进。企业、园区等层面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有序展开,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综上分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较好,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经济结构层次较低,二产比重偏小,三产发展滞后;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较小,投资结构有待于优化。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年工作中,深入开展研究,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08年,全市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从有利方面看:一是中部崛起和东向发展两大战略的深入推进,为我市的“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二是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公共基础设施逐渐完备,工业发展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全市承载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在建、续建项目数量明显增加,建设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华电一期、海升果汁等重大项目的投产以及汇源果汁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开工,都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四是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社会保障力度继续加大,将保证消费需求的较快增长。在看到有利方面时,还应看到我市经济运行面临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2008年将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对我市投资、信贷、出口等都会带来一定影响;周边各市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竞争将更趋激烈。按照“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要求,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2008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财政收入实现23.5亿元,增长12%;招商引资实现到位资金力争突破150亿元,增长5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亿元,增长3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0亿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优化工业结构,加快推进工业发展。积极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培育工业新的增长点。努力增扩总量、优化存量和延伸产业链,全面提升工业总体水平。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建设煤电产业基地,着力推进华电二期、钱营孜和龙王庙煤矿等一批重点项目进度;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做好汇源果汁、森发纸业等项目实施工作;加快发展加工制造业,争取大型水泥、陶瓷工业有更大突破。加强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深入推进产学研联合,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开发自主核心技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推进工业向开发区和产业园区集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带动企业搞好配套协作,促进产业链充分衔接。加快雪龙化纤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进产业经济向纵深发展。快速壮大企业规模。突出大项目带动、品牌培育、政策扶持、科技支撑等关键措施,在吸引人才、技术创新、要素供给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集中,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大集团,做大做强皖王面粉、新锦丰集团、海升果汁等大型企业,支持皖北煤电、汇源电厂等优强企业拓展规模。促进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引导民营经济向产业集群、资源节约的方向发展,催生和壮大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力争年内规模以上企业突破400家,超额完成工业三年倍增计划。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产业结构调整的突出位置,积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努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力实现服务业快速增长。促进现代物流业、贸流通业大发展。推进高速铁路出口站区物流园、**奇石书画综合市场、**粮食产业园区、华夏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进度,培育板材、烧鸡等特色产品物流加快城市中心商圈建设,重点抓好华润苏果购物广场、华夏世贸广场、大润发超市等大型商贸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家乐福、沃尔玛购物广场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完善提升光彩大市场、开发区钢材大市场等商贸聚集地功能,积极发展**文化园、**农机汽车城等专业特色市场,继续健全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核心的农村市场流通网络体系,重点培育砀山水果、灵璧奇石等区域性特色市场,推动四县一区联动发展。着力推进旅游业、会展经济和金融服务业发展。加快萧县红色旅游区建设,提升皇藏峪风景区功能,鼓励各县区深入发掘历史、文化内涵,培育新的旅游景区,构建**地方特色的旅游发展格局。积极筹备中国灵璧奇石文化节、萧县国际防腐大会、中国黄淮海农资博览会、砀山酥梨交易会,努力提高会展经济规模层次,推动全市各具特色的会展经济向深入发展。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扩大企业信用征信工程试点范围,努力打造“诚信**”。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快徽商银行入驻、农村合作银行组建进度,拓宽民间融资渠道,积极构建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担保中心协调互动平台。做好协调工作,支持法律、会计、咨询评估、企业策划等中介服务业加快发展,帮助皖北药业、雪龙化纤等企业尽快步入上市辅导期。
(三)加快县城经济发展,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新农村建设,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抓好饮水安全、“百村十镇”示范工程等工作,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深入实施“252”强龙工程,力争年内全市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30家,努力实现国家级龙头企业“零”的突破。继续实施“双百”工程,努力提升高效农业比重。组织实施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用现代经营理念推进农业发展。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护等工作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农民工跨地区就业培训转移一体化工程,不断提高农业人口素质和农民工务工效率,鼓励农民进城入镇、经商创业,切实提高农民收入。进一步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打造**劳务品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坚持“工业强县、开放活县、特色富县,的发展思路,积极增扩项目,加快园区建设,努力实现县域经济新突破。依托水果、板材、面粉等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重点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集聚,努力在县区培育上亿元特色产业集群.使其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柱和经济增长极。加快“跟跑”步伐,借鉴周边先进经验,努力实现园区对接、产业联动、共同发展。
(四)加强目标考核,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力以赴多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为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五)加快城市建设,积极提升对外形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城市整体环境,强化平台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开放型经济跨越发展。加强城市载体功能。按照“南抑北拓、东调西扩”总体思路,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和卫生城市为主攻方向,全力推进三区联动发展。坚持以规划引领城市快速发展,重点建设18条城市主干道、10处园林景观和4项市政公用工程;完善西南、道东片区路网,改造北关新城、同科城市广场等16块区域,加快主城区改造步伐;推动人民路区域综合开发及汴河北岸路网建设,推进三角洲公园、沱河景观带、汴河大桥等项目建设,加速新老城区对接,通过不懈努力,全力打造现代化滨河生态城市。大力整合县域资源及生产要素,促进人口集聚,扩大县城规模,努力创造宿城与县城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努力提升经济外向度。坚持东向发展不动摇,力争全年引资150亿元,增长50%。强抓专业招商和定点招商,突出产业招商对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围绕重大项目整合招商力量,聚焦长三角等产业密集区,加强专业人才培训,突出各级招商机构作用,完善招商激励和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全力提升招商引资整体水平。积极参与中博会、徽商大会等国内外大型招商活动,加强对重大招商项目的跟踪服务,精心排出一批适宜于分地区招商的大企业、大集团,争取尽快建立联络渠道,带动信息沟通和项目洽谈,切实提高签约项目的履约率。加快转变外贸进出口发展方式,调整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引导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板材、纺织服装等特色产品出口规模,力争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进一步理顺开发区管理、运行和经营体制,把开发区建设和产业发展深入结合,突出主导产业和优势项目,抓好自有资源与外部发展要素有效衔接,促进项目向开发区集中、园区向专业化发展,把开发区建成对外开放的窗口、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和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前沿阵地。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六)实施民生工程,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努力在发展中保持和谐、在和谐中加快发展。倍加关注民计民生。全面贯彻《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加大就业再就业政策落实力度,建立就业再就业长效机制。扩大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规范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兴办福利事业,加快十二项民生工程进度,逐步完善全市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促进城镇居民和被征地农民充分就业。大力发展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年内对城市低保家庭做到应保尽保,加速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逐步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鼓励民办教育、职业教育全面发展,支持**学院等高校增强竞争力,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全力提高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第三次文物普查等工作,加快**文化园、市博物馆建设进度,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础设施,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全市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力推动市体育中心建设,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继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积极构建“平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不断提升人口素质。积极发挥循环经济试点带动作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推动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建设重点节能减排项目,全面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着力推进中水回用及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积极开展生态市建设,全面维护改善生态环境。各位代表,**崛起之路任重道远。我们必须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决战决胜,开拓有为,全面营造社会和谐氛围,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第三篇:2010年国民经济计划报告
句容市十四届人大
四次会议文件(21)
句容市2010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和2011年计划草案报告
——2011年1月7日在
句容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发展改革和经济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戴家俊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全市2010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11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届八次、九次全委会精神,抢抓机遇、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强力推进“五大板块”建设,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产业层次明显提升,内生活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基本完成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的计划调控目标和任务。
(一)主要指标大幅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51.4亿元,可比价增长14%,高于
1
预期目标1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38亿元,增长26.7%,高于预期目标11.7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14.6亿元,增长30%,高于预期目标15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2.5亿元,增长28%,高于预期目标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6亿元,增长18.5%,高于预期目标0.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9860元,增长11.6%,高于预期目标1.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10元,增长10.6%,高于预期目标0.6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下降4.4%,完成预期目标。
(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1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6.7%。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5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9.2亿元、销售收入562.7亿元、利税总额43.3亿元,分别增长16.8%、26.4%和30.2%。30强工业企业中有10家企业销售增长50%以上,光电子、建材、输变电、自行车及运动器材四大产业销售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比重达60%,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实现翻番。唐邦集团成功实现海外上市,华龙橡胶等三家企业上市顺利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了1.5个百分点;新引进软件企业12家,2家企业通过省“双软”认证,软件产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55%;新注册服务外
2
包企业18家,实现服务外包合同额1756万美元,实现了“零”的突破。完成旅游总收入100亿元,增长43%,获得“国际最佳休闲养生基地”称号。商品房销售面积58.6万平方米,增长25%。农业结构加快调整,粮食总产量实现7年持续增产,新增高效农业7.2万亩,设施农业2.5万亩。新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65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累计达34万亩。句容应时鲜果产业园区跻身2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行列。
(三)有效投入持续加大,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新兴产业招商以及央企招商活动,共签约及推进民资项目93个,投资总额230多亿元;外资项目156个,投资总额35亿多美元。全年新批三资企业30个,完成注册外资3.59亿美元。新批民营企业881家、个体工商户4112户,新增注册资本80.1亿元,超额完成镇江市下达计划。预计,全市工业性投入完成105亿元,增长25.6%,其中,新兴产业完成投入26亿元。规模以上服务业完成投入48亿元,增长30%。房地产完成投入8.72亿元,增长27.8%。9个镇江市重点考核项目全面完成计划进度,完成投入16.6亿元,占年计划的122.67%;36个市领导挂钩项目,完成投入34.6亿元,占年计划的101%。华电句容电厂取得国家发改委“路条”,国网公司抽水蓄能发电项目通过预审,正在等待“路条”;纳赛诺科技、凤凰城五星级大酒店开工建设;
3
北新建材4.2万平米厂房竣工,巨宝二期宁杭厂区实现投产,世茂酒店、百利机械、天工钛合金、跃龙汽车等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要素破解取得显著进展,成功发行10亿元企业债券,盘活存量闲置土地1037亩,争取大项目土地点供指标近595亩,有效缓解资源瓶颈压力。
(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化水平得到提升。城建步伐加快,完成城建投入超15亿元,实施了12项重点工程建设,句卓路、河滨西路、华阳南路延伸段、通宁路竣工通车,东门桥改造、东西大街道路改造全部完成,房家坝公园“四路三桥”、文昌东路改造等工程即将竣工。市客运枢纽工程开工建设,122省道句容段、疏港公路一期等交通外网加快建设,沿江城际H3线、南京地铁16号线东延S6线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前期工作全面启动。保障性住房加快建设,华阳南路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交付使用,3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加快建设。福地花园安置小区交付使用,黄梅新村、后白安置小区、崇明安置小区等开工建设。区域供水加快实施,完成区域供水农村支管网600公里,农村污水处理支管网80公里。农村路桥建设按期完成,共建设农村公路200公里,改造村道四级水泥路190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桥13座,行政村等级公路、居民集中居住点等级公路通达率达100%。茅山、郭庄客运站投入使用,在全省率先实现镇村公交全覆盖。
4
(五)社保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培训农村劳动力1716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7322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3万人,登记失业的失地农民就业率达92.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保障稳步提高,城乡社保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保、居民医保、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9.9%、100%、97.8%、100%。关注弱势群体生活,发放60岁以上老人养老金5735万元;发放城乡低保金1371万元,物价补贴213万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2800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4000元。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创成“省级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市”,崇明小学、崇明托幼中心投入使用,校舍安全工程稳步建设。公共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组建句容市医疗集团,在镇江市率先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查,创成“省卫生应急示范市”、“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文化、体育、广电等事业稳步发展,成功举办第十届茅山旅游文化节、市第七届运动会等大型活动,顺利通过“省体育强市”验收;江南土墩墓博物馆主体工程顺利竣工。顺利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记工作。生态市创建加快推进,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生态市省级评估,成功跻身“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认真总结“十一五”,5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成功重返全国百强县,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主要指标均远远超过“十一五”规划目标,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市GDP年均增长14%,达到251.4亿元,是“十五”末的2.37倍;人均GDP达40870元,年均增长13%;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年均增长30.6%和28.3%,超规划目标15亿元和5.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五年累计完成投资512.5亿元,超规划目标162.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3.3%和12.4%,超规划目标2710元和860元。不足的是,规划中提出的服务业占比、城市化水平等少数指标没有达到规划预期目标。
总体上,今年我市经济社会运行良好,但是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进程较慢;投资增长较快,但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项目仍偏少,投资结构有待优化;土地、资金、高端人才等要素资源供给略显不足,瓶颈制约较为明显;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压力加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不多,等等,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高度重视,采取措施解决。
二、2011年计划初排意见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认真落实“十二
6
五”规划纲要,科学安排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计划,是“十二五”开局良好的有力保障。从宏观环境看,后金融危机时期,产业科技革命加快推进,全球经济将继续保持复苏回升的基本态势。我国扩大内需政策深入实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纵深推进,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入国家战略,南京都市圈建设加快推进,这些都为句容跨越发展、加速转型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机遇。同时,国家宏观政策的适度调整,货币政策由宽松变为稳健,“稳增长、抑通胀、调结构”是2011年宏观调控的核心内容,这将对我市经济增速、产业转型带来一定挑战,但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随着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我市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进一步彰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不会改变。
综合以上分析,围绕科学发展、转型发展、优化发展与统筹发展的原则,结合“十二五”规划的总体目标,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力争2个百分点以上。
——财政总收入增长20%;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
7
——进出口总额增长10%。——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3%。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
——万元GDP能耗下降4%。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三、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和措施 2011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届十次全委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积极应对挑战,全力抢抓机遇,着力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大项目建设、区域协调合作、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加大力度,努力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十二五”跨越发展开好局、起好头。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和服务型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加工制造向研发创造转变,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
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围绕《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重点以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软件等新兴产业为切入点,加强产业政策和布局研究,引导各类生产要素的集聚,培育扶持一批新兴产业重点企业和项目,促进新兴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发展,逐步形成我市产业发展的新支柱。新兴产业销售、新兴产业投资力争翻一番。
8
三鑫科技产业园、宁武新材料产业基地争创省级特色产业基地。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围绕建材、输变电、运动器材等传统产业,突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快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的扩散和渗透,推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加大小化工、小电镀、燃煤锅炉等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推进建材产业向新材料产业转型,输变电产业向智能电网产业转型,运动器材产业向高端制造转型。全年实施技改项目530个以上,开展清洁生产企业10家以上,新增销售超亿元企业10家以上,超20亿元企业5家。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比重提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总部经济、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服务业新型业态,抓好临港和空港物流园、开发区高创园、宝华总部经济园等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加快郭庄文化创意产业园、可一文化产业园等项目推进。新注册服务外包企业10家,完成合同外包额3000万美元。加快推进碧桂园、富豪国际商圈的建设,构建城市综合体,打造中心商务区。加快旅游业发展,加大规划控制、宣传促销、基础设施建设等力度,全力推进茅山风景区国家5A级创建、宝华山风景区扩容升级,加快赤山湖湿地公园、容天下农业休闲园开发速度,提高旅游经济的整体接待能力和水平。
9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重点发挥省级句容高创服务中心、句容今太科技创业园的科技孵化先导作用,利用南京科教优势,以新材料、输变电、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为中心,建设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争创科技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1家,新增科技孵化面积1万平方米。积极引导建立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新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00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4%。
(三)加大项目引进和推进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抓手,加大行政推进力度,提升载体承载能力,扩大有效投入。
加大项目引进力度。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突出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招商,主攻上海、南京等区域的产业转移招商,加大对国企、央企项目的引进力度,注重提升投资强度和实际产出效率,形成爆发力强、成长性强的财源增长点。进一步延伸光电子、运动器材、输变电等产业的产业链,提高产业关联度,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产品竞争力。全年新注册民营企业900家,新增个体工商户4200户,新增注册资本85亿元。
10
狠抓重点项目进度。对产业类重点项目继续进行挂钩推进。三鑫激光投影仪、天工钛合金、宁武环氧沥青和铁路枕木、港峰科技、安防科技园等项目尽快竣工投产、达产,巨宝三期、LED用蓝宝石衬底、生物质发电、建华新材料等项目开工,碧桂园综合体、谭木匠“地球村”等项目加快推进。同时,组织实施好2011年政府180余项重点工程项目,抓落实推进,抓效益评价,进一步提升集聚吸纳能力。
抓好项目要素的破解。积极探索资本运作新途径,进一步完善投融资平台运行机制,新增创业投资公司1家,做好茅山风景区债券发行申报以及华龙橡胶、三圆制桶等企业上市培育。认真组织做好2011年大项目土地点供争取,确保1000亩点供指标。
(四)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提升现代农业水平。按照“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总体要求,实现“三个一”目标:粮食总产增1成,高效农业增加10万亩,农业增加值增加1亿元。
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围绕“苏南十万亩经济林果带”产业布局,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规划建设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成2个10000亩以上的设施农业示范镇,5个2000亩以上的设施园艺示范项目,10个500亩以上的设施园艺高效示范村。重点加快省级应时鲜果园区白兔核心区的建设,建成300亩新产品新技术展示中心、1万平方米工
11
厂化育苗中心。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合作组织规范化水平,全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建成省“五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镇江市“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培植5个农产品产地物流中心。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重点打造继生葡萄、洪文蔬菜、恒馨大米3大农产品品牌;推出30个农产品产销质量信得过合作社、基地、企业;建立4个基地检测点;建立5个卖场检测点。
加大农业扶持引导力度。抓好农村水利建设,加快河道疏浚、水库除险加固,积极争取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县项目,提高农村水利建设规模、层次和标准。加大农机推广力度,加快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进程,农机化作业综合水平达74%。开展农产品市场营销主题活动,重点打造句容有机农业、观光农业、应时鲜果“三大名片”。
(五)加快同城同建步伐,提高一体化发展水平。加强宁句一体化发展研究,探索同城同建发展的新路径,继续以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位为重点,努力打造现代化精品城市。
大力推进规划编制和实施。按照同城同建的要求,继续推进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完成《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句容市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宁镇相邻地区区域发展规划》编制。结合万顷良田工程,开展镇村布局规划修编工作,根据
12
现有条件和万顷良田工程的要求,对规划集中居住点进行布局调整。做好各专项规划与“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协调衔接,认真推进产业、社会事业、区域合作等各项规划顺利实施,全面实现与南京的无缝对接。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104国道句容段拓宽改造工程、122省道句容段快速化改造工程、疏港公路工程等建设,新建农村四级水泥路50公里,改造县乡道危桥13座。新建宝华山路、华阳北路北延伸、福地路东延伸段等10条城区道路;完成房家坝中心公园建设。全面完成赤山湖退渔还湖、二干河整治、北江河整治二期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推进中部片区630公里区域供水支管网改造,新建乡镇污水管网60公里。
(六)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坚持以创业型城市建设为抓手,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努力扩大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促进充分就业。大力实施“充分就业市”创建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开展“千人创业万人就业”行动。统筹困难人员和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开发就业岗位,提升就业技能,加大就业援助,确保全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新增就业7000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2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力控在3%以内。
1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推进重点行业、新纳税单位、失地农民以及中断续保的扩面工作,确保养老保险新增参保7000人以上,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7.8%以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100%,城镇职工医疗参保率在95%以上。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新增200套经济适用房、500套公共租赁房,切实保障低收入人群、新就业人员的住房权益。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适应新市镇建设需要,大力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改扩建工程和校舍安全工程,积极创建省句中五星级高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标准化疾控中心和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创建国家级世代服务示范站。启动市文化艺术中心工程,建成江南土墩墓博物馆。
(七)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形成科学发展合力。坚持把考核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发展的主要手段。研究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富有成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监督考核机制。突出重点导向,加大对新兴产业、服务业的考核力度,强化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进一步研究制定项目投入产出绩效考核办法,提高项目引进的质量。突出差别化,加大对我市五大板块发展重点地区的考核力度,推进功能区的合理布局,做大做特做优全市板块经济。
各位代表,句容正处在跨越发展的紧要关头,我们肩负
14
着神圣的历史使命和人民的美好期盼。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立足新的起点,开拓进取,务实奋进,为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而努力奋斗!
15
第四篇:市预算执行与预算草案的报告
各位代表: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年预算执行情况和××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年预算执行情况
××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届二次、三次全委会精神,按照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预算任务,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抢抓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和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两个机遇,克服了增值税起征点提高和津贴合并及其他政策性减收增支等不利影响,大力组织财政收入,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较好地完成了预算任务,为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实现“富民兴佳”新跨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万元,比上年增长。其中:上划收入万元,增长;地方财政收入万元,增长。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万元,增长;基金收入万元,增长。全市财政总支出完成万元,增长。其中:一般预算支出万元,增长;基金支出万元,增长,主要是省专项比上年增加。
××年市本级财政总收入万元,增长。其中:上划收入万元,增长;地方财政收入万元,增长。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万元,增长;基金收入万元,增长。市本级财政总支出万元,增长。其中:一般预算支出万元,增长;基金支出万元,增长。
按分税制财政体制计算,××年全市一般预算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全市结余万元,其中:市本级结余万元。
以上收支及平衡情况是市本级和各县(市)快报汇总数,待省财政厅正式批复决算后情况可能会有所变化,届时再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过去的一年,全市财税部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服从服务于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完成全年工作任务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大财源建设工作力度,支持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我们抢抓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机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电机、煤机、哈啤佳凤等一批老的骨干企业焕发了生机,重新确立了财源支柱企业的地位。立足我市地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畜牧养殖和旅游业,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培植了新兴基础财源。桦南鸿源米业、汤原佳明乳品、抚远水产联营公司等企业发展迅猛,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力度加大,特色旅游成效显著。以经营城市为切入点,加大城市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解决了城建资金不足的矛盾。市政府投入万元,用于港务局搬迁,并与大连海昌集团合作,港粮小区开发开始施工。坚持招商引资,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为我市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后续财源。全市招商引资亿元,光明集团、大商集团、新高潮集团、天野牧业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落户我市。向国家和省申报了个国债项目和个见效快、发展后劲强,对财政增收拉动作用大的立市立县财源建设项目。积极支持全民创业,全年共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万元,推动了民营经济发展。
第二,强化税收征管,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全面落实征管责任制,重点加强了建筑安装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等流动性强的难点税源的监管,通过严格税务登记手续和发票管理等手段,有效规范了市场税收秩序。继续在餐饮业推行即开型刮奖式发票,餐饮等服务业的税收与同期相比有大幅度的增长。通过实行税收专管员制度和以票管税办法,加强重点税源的监督管理,防止欠税发生,并大力回收陈欠。通过严格税收执法,加强税收稽查,严厉查处税收违法违规案件,及时回收了查补税款。通过完善征管体制加强对罚没收入、行政性收费以及政府性基金等非税收入和契税的征收管理,有效地防止了坐收坐支问题。通过开展混库清查及设立税收直属分局,明确了收入缴库级次,规范了税收秩序。
第三,优化支出结构,确保重点支出需要。认真清理财政供养人口。通过单位自报、逐人核实等方式清理市直不符合财政供养范围和吃空饷人员人,每年节约财政资金万元。有效降低行政成本。对会议费、招待费继续实行五大委秘书长包干办法;对市直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实行预算包干,经费一次性包死,超支不补,增强了预算刚性。合理调度资金。在财政资金极为紧张的情况下,全力以赴保工资、保稳定。保证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保证了正常运转的资金需要;提高了我市低保对象的保障水平,制定并实施了大病救助和教育救助制度;补发了部分以前企业拖欠下岗职工的生活费;建立了企业参保离休人员医疗待遇的保障机制;妥善解决了困难企业军转干部“三费”问题。
第四,深化各项财政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水平。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市直和各县(市)区全面实行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规范了会计核算,统一了支出标准,减少了中间环节,从制度上解决了财政资金被截留、挤占、挪用问题。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了采购范围,拓宽了采购领域。全市实现政府采购支出万元,综合节支率为。推动产权交易进入市场。出台了《产权交易中心产权交易程序》,建立了产权交易网站,实现了市场联网。全面落实“一免两补”惠民政策。初步建立起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积极争取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资金。上报并轨国有企业户,并轨职工人,争取上级补助资金亿元。
第五,开展专项检查和专项清理,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对专项资金和非税收入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了是否按照预算执行,是否存在挤占、挪用、串用的问题;是否存在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提高或降低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搭车收费问题;是否按规定使用省财政部门印制的收费票据等内容。对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进行检查。针对检查中暴露出的问题,实行了严格的会计上岗“准入证”制度。同时,举办了财会从业人员培训班,提高了财会人员的业务技能和业务素质。组织开展三项清理工作。对党政机关用公款为干部职工购买商业保险、党政干部拖欠公款以及统一着装进行了清理整顿,对清理出的欠款进行收回,对违规着装按规定进行了收缴封存。
各位代表,××年预算执行情况总体是比较好的,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预算执行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问题仍很突出,经济总量偏小,收入增长乏力;收入结构不合理,非税收入比重过大,收入增长质量不高;个别企业和单位部门利益严重,依法交纳税费的意识不强,拖欠税款和坐收坐支应缴财政收入的现象时有发生;财政资金紧张,但个别单位铺张浪费的问题依然存在,树立过紧日子思想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纠正和解决。
二、××年全市预算草案
××年是推进“富民兴佳”新跨越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要一年。虽然我市财政仍很困难,但今年的财政工作面临着较为有利的宏观环境。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财税政策陆续出台,国际制造业转移和南资北上趋势日趋明显,为我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一批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基本完成,企业生产经营形势趋于好转,为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提供了保障;财源建设卓有成效,一批招商引资项目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扩大经济总量,壮大财政经济实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财政改革进一步深化,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为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都是我们做好财政工作的有利条件。
第三,坚持有保有压,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按照公共财政和统筹发展的内在要求,清理和逐步减少不属于公共财政范畴和不属于统筹发展方向的支出,盘活资金存量,用好资金增量,有效归并整合财政性资金。集中财力保重点。继续坚持“保工资、保
稳定”的原则,严格控制其他支出,除工资性支出、事关社会稳定的支出外,都要从严控制。通过加强资金调度,完善管理办法等措施,确保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口。抓住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契机,财政、人事及编制部门搞好配合,严格界定事业单位类型,按类型实行不同的财政供养政策,进一步规范财政供养范围。同时,严格财政供养人口减员撤卡制度,减人撤卡,停发工资。严格控制行政经费支出。实行会议费包干及定点接待、汽车维修和加油定点等办法严格控制行政经费支出。做好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加快节奏,努力完成万人的并轨任务。第四,积极深化财政改革,推动公共财政建设,努力解决财政发展中的问题。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快支出管理制度的创新,不断完善财政运行机制。进行预算编制改革。今年在市直预算单位全面实行部门预算,统一安排预算内外财力,以解决目前部门分配不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收支矛盾突出等问题,并加大执行力度,确保达到预期目的。加快农村税费改革相配套的各项改革。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按照全省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补贴工作的统一部署,抓好取消农业税后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六项改革和良种补贴的发放工作,建立起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逐步增加纳入中心管理的单位户数,扩大国库集中收付管理的覆盖面,不断完善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财政支出管理。继续搞好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按照国家《政府采购法》的要求,拓宽政府采购范围,重点在工程类采购项目上取得突破,对财政投资达到的工程类项目,纳入政府集中招标采购范围,实行集中采购。深化非税收入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坚决杜绝截留、坐收坐支预算外资金的行为;加大财政统筹力度,进一步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第五,全方位争取资金,缓解财政困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面对我市财政困难的现状,靠自身能力难以筹集保工资、保稳定、促发展所需的资金,必须加大向上争取资金和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继续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提高招商引资层次。认真贯彻市委把招商引资作为“要务之要务、重点之重点、中心之中心”来抓的要求,推进招商引资战略升级,加快引进一批有影响的战略投资者参与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继续争取省财政临时借款。由于我市收入规模小,资金调度能力差,本级收入很难满足支出需要,积极争取省财政临时借款,以保证工资发放和社会保障资金需要,这是维护我市社会稳定的基本保障。积极争取省政府财源建设资金的支持。要加大争取力度,努力在项目数量和规模上实现新的突破,尽快培育出对地方财政贡献大的支柱财源。积极争取政策性投资。争取国家对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投资和国家扶持粮食主产区的建设资金,促进经济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开发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投资。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城市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培植新的财源,并多方筹措偿债资金,形成城市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
各位代表,今年财政工作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一致,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全面完成今年财政预算和各项工作任务,为推进“富民兴佳”新跨越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市2004预算执行与2005预算草案的报告
市2004预算执行与2005预算草案的报告
——2005年*月20日在市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市财政局局长
各位代表: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4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届二次、三次全委会精神,按照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预算任务,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抢抓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和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两个机遇,克服了增值税起征点提高和津贴合并及其他政策性减收增支等不利影响,大力组织财政收入,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较好地完成了预算任务,为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实现“富民兴佳”新跨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004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97389万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上划收入47118万元,增长8.1%;地方财政收入50271万元,增长11%。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46135万元,增长8.4%;基金收入4136万元,增长54.6%。全市财政总支出完成262199万元,增长20.1%。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48897万元,增长15.7%;基金支出13302万元,增长336.4%,主要是省专项比上年增加。
2004年市本级财政总收入64962万元,增长8.1%。其中:上划收入32138万元,增长8%;地方财政收入32824万元,增长8.2%。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30663万元,增长8.2%;基金收入2161万元,增长8.7%。市本级财政总支出112960万元,增长12.8%。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10364万元,增长12.7%;基金支出2596万元,增长20.3%。
按分税制财政体制计算,2004年全市一般预算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全市结余112万元,其中:市本级结余89万元。
以上收支及平衡情况是市本级和各县(市)快报汇总数,待省财政厅正式批复决算后情况可能会有所变化,届时再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过去的一年,全市财税部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服从服务于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完成全年工作任务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大财源建设工作力度,支持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我们抢抓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机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电机、煤机、哈啤佳凤等一批老的骨干企业焕发了生机,重新确立了财源支柱企业的地位。立足我市地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畜牧养殖和旅游业,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培植了新兴基础财源。桦南鸿源米业、汤原佳明乳品、抚远水产联营公司等企业发展迅猛,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力度加大,特色旅游成效显著。以经营城市为切入点,加大城市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解决了城建资金不足的矛盾。市政府投入8000万元,用于港务局搬迁,并与大连海昌集团合作,港粮小区开发开始施工。坚持招商引资,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为我市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后续财源。全市招商引资15.5亿元,光明集团、大商集团、新高潮集团、天野牧业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落户我市。向国家和省申报了13个国债项目和81个见效快、发展后劲强,对财政增收拉动作用大的立市立县财源建设项目。积极支持全民创业,全年共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3931万元,推动了民营经济发展。
第二,强化税收征管,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全面落实征管责任制,重点加强了建筑安装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等流动性强的难点税源的监管,通过严格税务登记手续和发票管理等手段,有效规范了市场税收秩序。继续在餐饮业推行即开型刮奖式发票,餐饮等服务业的税收与同期相比有大幅度的增长。通过实行税收专管员制度和以票管税办法,加强重点税源的监督管理,防止欠税发生,并大力回收陈欠。通过严格税收执法,加强税收稽查,严厉查处税收违法违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