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0年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在开拓中前进 在创新中发展
——30年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翻天覆地大变化的30年,也是人民政协事业大发展的30年。30年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在邓小平理论旗帜的指引下,伴随中国改革发展的雄劲步伐,在开拓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人民政协工作开创了新局面,政协事业呈现出新辉
煌。
一、人民政协事业的新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人民政协是继其初创时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又一辉煌灿烂时期。人民政协工作有许多新发展、新变化、新成就。
1、人民政协理论新成果。一个制度的创立和完善,一项事业的开拓与发展,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和支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创立,是建立在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长久以来,学界、政界大多认为统一战线理论就是人民政协理论,政协没有独自理论,她是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的一个部分。这样认定虽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客观性,但是,人民政协作为国家民主政治制度,仅只统一战线理论难以提供全面科学的理论支撑与指导。因此,30年来,人民政协理论研究最为活跃,其成果有创造性发展,集中体现为贾庆林在全国政协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暨邓小平关于人民政协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贾庆林从关于新时期人民政协存在和发展的历史依据,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关于人民政协的性质和作用,关于新时期人民政协的任务,关于人民政协的职能,关于人民政协的政治基础,关于人民政协的组织原则,关于人民政协工作的原则和作风等八个方面,对邓小平关于人民政协的理论作了全面系统的概括和阐述,并且对邓小平之后中共中央关于人民政协工作的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作了理论概括。贾庆林讲话回答了人民政协有没有理论和有什么理论的问题,且初步构架了人民政协的理论体系。中共中央《意见》,是党关于人民政协理论和方针政策最新成果的集中体现。其重大成果之一是提出了人民政协产生和发展的理论渊源,即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人民民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人民政协理论源于三者,但又不是三者的简单拼图,而是在从属与拓展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是一种全新的理论。《意见》还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两种重要形式。这是又一创造性的重大理论概括。理论的价值和作用是全面的综合的长期的。这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和理论成果,既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又对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具有长远而重大的指导意义。
2、人民政协性质新定位。30年来,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重大体现是关于人民政协性质的定位。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明确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全国人民民主的统一战线组织”。1954年通过的第一部政协章程采用同样表述。1978年的章程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的统一战线组织”。1982年通过的章程认定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1994年通过的章程修正案,修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2004年章程修正案进一步修正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中共中央《意见》对政协性质的定位与2004年章程修正案一致。
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对政协工作的开展和政协事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3句话的定位赋予人民政协新的历史使命和政治功能,既是30年政协事业发展的重大成果,又是推进政协事业新的强大动力。虽然对人民政协性质的认识仍有差异,有学者提出,一个组织的性质只有一个,不可能既是这个,又是那个。笔者认为,3句话的性质统一人民政协,既生动地体现了人民政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制度独创性,又科学的概括了政协组织的历史特色和政治功能,对人民政协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3、人民政协地位新提升。人民政协诞生即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位十分重要和清晰。但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以后,人民政协地位逐渐模糊,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逐渐淡化。改革开放30年是人民政协地位重塑和提升的30年。一是由统一战线组织形式上升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以后,政协何去何从?当时就颇有争议。虽然毛泽东明确提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1954年宪法 并未赋予政协地位,甚至没有提到人民政协。1979年10月19日,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中
第二篇:2012年学校事业改革与发展回顾
2012年学校事业改革与发展回顾
十二五”规划扎实推进 内涵建设实现跨越提升
2012年是我校全面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是我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攻坚之年。一年来,学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建设文化强国的良好机遇,牢牢把握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这条主线,紧紧围绕教育质量这一核心,坚持改革创新的总基调,加快推进内涵提升、特色发展和开放办学三大战略,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重点突破和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以优异的办学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 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围绕迎接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学校积极筹划、广泛发动,全校党员和广大师生以干事创业优异成绩迎接十八大的召开,并通过报告会、座谈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方式开展党史教育专题活动,营造了热烈的氛围。12月8日上午,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各总支、各单位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实时收听收看了大会开幕盛况。11月28日下午,学校召开大会,专题部署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12月3日,下发《中共曲阜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要求把全校党员干部、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此后,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总支理论学习组带头学习,领导干部带头宣讲,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迅速行动,积极响应,掀起学习高潮。
学校以加速推进“十二五”发展规划为主线,积极谋划,全面部署,创新工作。2月25日召开了党委七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8月26日召开了党委七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党委书记荆兆勋作了工作报告;5月18日至19日,召开了九届三次教代会暨八届三次工代会,校长傅永聚作了工作报告。大会总结成绩、分析形势、查找不足、部署工作,强调要坚持内涵建设不动摇,全面推进、重点突破,高质量完成全年工作任务的目标。
3月份开始,积极组织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5月16日,召开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推进会,对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做出具体安排。组织基层党支部进行分类定级、对标整改活动,开展党支部创新活动方案立项活动。启动基层组织书记轮训工作,开展新任职党组织书记培训。6月29日,隆重举行庆祝建党91周年暨创先争优专项总结表彰大会,全面总结创先争优活动,表彰山东高校科教兴鲁先锋基层党组织3个、科教兴鲁先锋共产党员3名;济宁市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优秀共产党员2名;校级科教兴鲁先锋基层党组织10个、科教兴鲁先锋共产党员20名。
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4月中旬,对部分处级干部进行了调整和选拔任用;5月中旬,举办了新提任处级干部任职培训班;启用“曲阜师范大学干部在线学习中心”,整合优质教育培训资源,为干部学习提供了新平台;顺利完成了处、科级干部届满(届中)考核工作。加强了思想宣传工作,校报成功扩版彩印,升级上线新版数字报,支持手机读报,加入中国高校校报展示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展示学校形象。通过各级各类媒体大力宣传学校成就和形象,在《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媒体发表外宣作品(不包括转载)超过100篇。制作发行新版学校宣传画册,并启动了学校宣传片拍摄工作。
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3月21日上午,2012年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暨纪委全委会召开,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行部署,强化监督检查,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教育行风建设,深入推进惩防体系建设。6月18日召开专题会议,启动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下发了《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方案》。
12月5日至7日,召开全校党建工作研讨会,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总
结交流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经验,推动学校党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通过考察调研和召开研讨会,就如何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强教工党员队伍的管理等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全力推进“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工作。4月3日,举行“第一书记”赴任欢送仪式,5名处科级干部赴泗水县泗张镇东焦坡村、梅鹿庄村、罗庄村、方家庄村、大厂村担任“第一书记”。学校成立“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小组,多次召开调度会、扶贫支持项目立项论证会,以及现场工作推进会,深入推进“第一书记”工作的有效开展。投入专项扶贫资金,启动扶贫开发项目,开展多种形式的引智入村、科技扶贫、文化惠农活动,受到当地党组织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全面推进重点突破 撑起“顶天立地”格局
入选首批山东省应用型特色名校建设行列,是我校强化内涵和特色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充分显示了我校雄厚的办学实力、鲜明的办学特色以及突出的教育质量,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平台。
《齐鲁学刊》顺利入选国家社科基金第二批资助学术期刊目录,成为山东省省属高校中唯一入选的期刊,其“孔子·儒家·齐鲁文化研究”专栏还入选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并在同时入选的21家学报21个栏目中名列第一。
获批“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机构资质,这是我校又一次承担国家级水平的教师教育与培训工作。11月21日,“国培计划(2012)”初中体育与健康班、初中英语班和高中数学班开班,来自1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200为学员参加了培训。
在山东省高校学科专业评估中,我校有8个学科专业类(涵盖21个本科专业)成绩名列全省第一,占我校总专业数的近30%,总成绩位居省属院校前列。
承办各学科高水平学术会议,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5月21日至23日,成功承办第二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29位国内外知名学者莅临发表演讲并与现场师生展开交流与对话。10月20日,成功举办体育人文社会学“泰山学术论坛”,海内外专家聚首曲园围绕“健康·人文·科技——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建设与发展”展开了深入的交流探讨。10月26日至27日,与中国社科院博士后流动站联合举办全国第二届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学术会议,来自全国10多所高校的50余位博士后围绕“经典与传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版权所有 曲阜师范大学 地址: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
三、推进“人才立校工程”建设 倾力夯实发展基础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立校、人才兴校”的理念,将人才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重点。4月20日隆重举行了2012年人才工作会议,总结近几年人才工作的经验和成绩,就2012年的人才引进工作提出要求,对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出意见,校长傅永聚代表学校与11个教学单位签署了2012年人才工作任务书;6月8日召开了2012年人才工作推进会议,听取各学院责任目标落实情况,部署推进下一阶段人才工作;11月30日,召开专题会议总结2012年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进一步梳理工作思路,扎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投入人才引进经费超过1000万元,引进博士研究生67人(含海外高层次人才6人),其中1人被授予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称号,引进具有高级职称的学科带头人5名,顺利完成了招聘工作。
推进高层次人才工作,提高高水平人才占有量,成功申报泰山学者1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教授)1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顺利完成对首批上岗“161”人才的考核,扩大选才用才视野,启动新的“1361”人才工程,打破身份限制,扩大了覆盖面,首批选聘人才125人。
加强师资培养,激励优秀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
建设的意见》、《优秀青年教师学术资助计划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全面提升青年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我校的“创新引领机制,贯通优秀青年人才成长道路”入选“山东省高校人才工作十佳创新案例”,受到教育厅的表彰。中青年教师中有19人进入重点高校、研究院所博士后流动站,36人考取统招博士研究生,6人成功申报教育厅资助的国内访学,3人成功申报教育厅资助的国际合作培养项目。
全校上下形成爱才、惜才、重才、用好才的良好氛围,打造了一支结构趋于合理的中青年人才队伍,为学校未来可持续发展储备了人才基础。
四、强化教学中心地位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努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大力开展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8月24日至25日,学校隆重召开了全校教学工作会议,系统总结“十一五”以来我校教学工作,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期间全校本科教学工作的目标和思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贵芹作了“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的主题报告,校长傅永聚作作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工作报告,讨论制定了《曲阜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旨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文件。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出台《“杏坛学堂”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意见》,从2012级本科生开始实施,首先在文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等19个学院的19个专业中展开试点,组建“卓越班”,积极探索符合我校实际、具有我校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途径和方法。
努力提高实践、实验教学质量。成功申报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将我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新建校内外实习基地9个,有力地保障了实践教学的需要。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2012年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共立项129项,推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7项,创业训练项目8项。在201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电子设计大赛中,荣获省级一等奖11项、二等奖40项和优秀组织工作奖。
研究生教育取得新突破。在全国第九届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中,我校选派的参赛队伍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2012我校获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篇,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6项,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获批14项。
五、协同创新搭平台 科研强校促发展
制度创新,管理工作规范化。进一步制订或修订了《曲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曲阜师范大学科研经费(横向)管理办法》、《曲阜师范大学科研经费(纵向)管理办法》等文件,逐步建立了激励与支持兼顾,导向化与人性化并举的科学研究管理服务体系。
科研立项、科研获奖创新高。获得国家级科研立项45项,其中自然科学基金31项,社会科学基金14项;省部级科研立项120余项。在第26次山东省社科评奖中,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0项;获第五届泰山文艺奖2项;获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得山东省社科联、山东省教育厅、济宁市社科联、日照市社科联等厅级科研奖励70余项。两个团队入选山东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是全省仅有的5所高校之一;获评全省第六次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1人。
整合提升,科研平台优势升级。7月13日,山东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公布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的通知》,我校组织申报的两个创新团队全部入选,成为全省有两个团队入选的5所高校之一。
协同创新,科技服务深入开展。学校积极探索基于校企之间的协同创新模式,建立与地
方科技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对接机制,在激光偏光、自动控制、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计算机应用、土地保护、旅游规划相关领域,签订横向课题55项,使我校应用性成果尽快实现转化,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技力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六、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我校今年本科招生计划为8100人,实际录取8312人,且全部第一志愿录取,新生质量较往年有明显的提升。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招生工作持续发展,我校获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省级学习服务中心”称号。
学校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和调度全校就业工作,强化院系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推动2012届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升,整体就业率达到90%以上。
强化教育,积极搭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制定了《曲阜师范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成功入选山东省首批国家大学生创业创新计划高校。举办了大学生就业创业论坛,举办了SYB创业培训班、创业知识普训周、大学生创业项目推介洽谈会、大学生创业事迹和创业项目展示等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活动。2012年7月,我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入驻清大华创(日照)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实践有了国家级科技孵化平台。在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喜获佳绩,一件作品获国家银奖及“网络虚拟运营”专项竞赛三等奖,综合成绩排在山东各高校前列。在山东省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两个参赛项目分获创意团队一等奖和创业项目三等奖,我校荣获“优秀组织奖”。
稳步推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组建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件和教案开发团队,对授课教师进行培训。校本教材获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山东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姜美颖老师在“安博杯”全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总决赛中获三等奖,我校获“优秀组织高校奖”。在山东省首届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论坛中,我校获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
努力开拓就业市场。组织了服务“半岛蓝色经济区”综合类就业市场招聘会、山东省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和光辉人力春季校园综合类招聘会等大型校园就业供需见面会,累计提供岗位近3万个。组织院系副书记参加全国2012年毕业生顶岗实习及就业安置校企人才供需洽谈会,考察拓展省内外就业市场。
七、深入推进管理制度改革 加快构建现代大学制度进程
推进校院两级管理制度改革。10月11日校党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随后出台《关于推进校院两级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和《曲阜师范大学学院教授委员会章程》,实施学院管理改革,推进管理中心下移,激发基层办学活力;落实“教授治校”,建立教授委员会,更好地发挥教授在民主管理、教授治学、学术管理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管理效能。11与19日,召开会议部署公用房屋管理工作,以公用房屋管理和办公用房核查清理的相关政策为指导,对办公用房展开核查清理工作,使办公用房的分配使用更加合理。
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大力化解财务风险。截至第三季度,已全部还清银行债务,摆脱了长期以来沉重的外债利息的负担,成为山东省高校中第二家成功化解外债的学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财务管理规范工作,努力提高财务管理规范化水平。
加强档案管理工作。5月31日,召开全校档案工作会议,对全面提高我校档案管理规范化提出了具体要求,表彰了先进单位和个人,并下达了“关于60年校庆校史资料征集的通知”,为60周年校庆作准备。
八、对外交流进一步拓展 开放办学层次不断提高
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拓展,开放办学持续推进,提高了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首届外国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1月9日举行了学位授予仪式,11位留学生获得硕士学位,顺利毕业。
9月20日,我校独立承办的第一所孔子学院——韩国国立安东大学孔子学院成立,校长傅永聚率团出席成立仪式并代表学校致辞,这是我校参与创办的第二所孔子学院,是我校实施开放办学战略的又一重大成果,标志着我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实现了新的跨越发展。
学校考察团应邀出访肯尼亚肯雅塔大学、南非开普半岛科技大学、莫斯科州立社会人文大学、莫斯科大学、列宾美术学院等,通过考察交流,加深了解,寻找合作契合点,协商友好合作事宜,尤其是与肯尼亚肯雅塔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成为我校第一所非洲友好关系学校。韩国圆光大学、清州大学、加拿大皇家大学、倍耐力轮胎有限公司客人等先后来访,相互了解,并就有关合作细节进行了磋商,达成了一定共识。
九、实施民生工程 建设美丽曲园
学校在各个方面积极改善民生,努力为师生员工办实事、办好事,成绩突出。实施“宜居计划”,提高教职工生活水平。曲阜校区教职工高层公寓于11月26日正式破土动工,一期工程建设公寓楼4栋,规划总建筑面积37106.14平方米,将极大的改善教职工的居住条件。
全方位改善校园环境。利用暑期,整修和翻新校园部分主干道路,改造和拓展停车位,改善校内交通秩序;精修学生活动中心、书法学院等多个广场和休读点,为师生提供休闲读书场所;对教学科研、生活用房进行统一粉刷修缮,美化、净化校园。12月14日,学校召开会议,听取关于校园环境改造项目规划方案的专题汇报,学校领导提出了具体意见,要求经过两年左右的努力,建设一个规划合理、设施功能齐全、自然与人文科技相交融的富有现代气息的美丽曲园,以崭新面貌迎接建校60周年,展示高水平大学应有的形象。
多举措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4月13日,召开会议部署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统一了认识,切实抓好落实。11月16日,召开校园综合治理委员会工作会议,部署综合治理工作,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建立了校园安全信息发布平台,在各重点部门、主要路口、围墙、每幢生活区住宅楼设立高清摄像头,启用机动车门禁管理系统,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校园安全管理机制,保障师生安全;拆除危旧水塔,改用变频设备进行自备井供水,消除安全隐患;实施节能改造工程,更换路灯、景观灯,节能省电,提高亮度;对开水房实施电化改造,根除污染源;实施“绿色食品”工程,推进绿色食用油、放心面粉工程,加强食堂规范管理,为师生提供质优物美价廉的餐饮服务,获得“山东省高校餐饮服务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第三篇:调研:残疾儿童康复事业发展与思考
调研:残疾儿童康复事业发展与思考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将进一步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2021-2025年是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程度可以折射出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在彰显人道主义精神的同时,更反映了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对于康复工作而言,历来都是残疾人事业的重中之重,而作为残疾人群体中更为特殊的残疾儿童群体因其年龄较小,可塑性强,其康复效果也最明显,最具抢救性康复价值,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多数残疾儿童能显著改善功能,不仅可以减轻家庭经济、精神负担,更能正常上学、就业,较早对残疾儿童介入康复救助对社会而言也具有巨大的回报性。残疾儿童康复工作就是从儿童抓起,通过教育康复、医疗康复等方式,从源头上抑制、减少残疾的发生,从根本上改善残疾儿童未来生存与发展状况。
一、我市残疾儿童康复工作现状
截止目前,我市0-15周岁持证残疾儿童共有14682人,其中:视力912人、听力764人、言语1743人、肢体(脑瘫)5007人、智力2740人、精神619人(含孤独症)、多重2897人;从残疾分类来看,言语、肢体、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占比较大,分别占持证残疾儿童总数的11.9%、34.1%、18.7%。多重残疾儿童占19.7%。儿童致残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先天致残和后天致残两大类,先天致残是我市残疾儿童致残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市根据《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8〕20号)以及《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办法的通知》(XX府发〔2018〕27号),先后制定出台了《XX市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办法》《XX市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2016-2020)》《XX市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定点机构和政府购买服务承接机构准入标准(试行)》等制度文件。针对残疾儿童康复,主要通过手术、康复训练、辅具适配等手段开展,“十三五”期间,累计开展基本康复服务120354人次、开展0-15周岁残疾儿童康复训练1740人次,17834名享受辅具适配。上半年,全市共有541名残疾儿童家长提出康复训练申请,已开展服务317人;通过“义赋心声·点亮人生”项目,为20名0-15岁符合手术条件的听障残疾儿童实施人工耳蜗项目。全市现有残疾人康复服务定点机构36家,其中,康复训练类18家、手术类4家、辅具适配机构6家,精神类8家。今年以来,取消调研过程中发现营业不正常的XX、XX、XX等3家单位定点机构资格。市残联联合卫健、民政、教育等部门对申报的XX童康儿童康复服务中心、XX市中医医院、XXX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开展现场评估,并纳入全市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定点机构管理。
二、我市残疾儿童康复工作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1.防残手段较单一,防残机制不健全。从调研情况来看,目前我市防残机制尚不健全,部分先天因素致残儿童可在孕期检查时发现,但由于家长认识不到位或认为检查费用太高等原因,未对胎儿发育情况进行全面筛查导致残疾。后期康复仅能帮助残疾儿童恢复或补偿功能,尽可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但多数残疾将伴随其一生,对残疾儿童、家庭以及社会而言都是沉重的负担。
2.康复意识淡薄,宣传有待提高。0-6岁是残疾儿童康复的黄金时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也最具抢救性康复价值,残疾儿童通过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和治疗,可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但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许多家长存在着认识误区,在关键年龄段没有及时进行早期康复,以致影响残疾儿童一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特别是智力残疾儿童的家庭,很多不能正确面对现状,有不少家长根本不肯承认自己的子女智力上存在问题。
3.康复机构覆盖面窄,水平参差不齐。由于我市医疗康复机构数量少,能够较为便利受到康复服务的人数比例较低。且定点康复机构几乎都集中在县城,由于基础设施水平不足、医疗康复机构数量少、康复观念不足等,农村残疾儿童接受医疗康复比例与城镇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定点康复机构从业人员人才缺乏也一定程度影响了残疾儿童康复效果,目前我市各康复定点机构普遍存在专业康复人员少、专业技能不完备、后备人才稀缺的问题。
4.康复经费保障难,补助标准偏低。“十三五”,我市各县区共拖欠儿童康复经费4000余万元,在得到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支持后,多次下发《工作提示》《工作督办函》,但至今仍未得以全部解决,严重影响了我市残疾儿童康复事业发展。在补助标准方面,以康复训练类补贴标准为例,我市对康复训练类补贴标准为困难家庭20000元、普通家庭12000元,康复周期为6-10个月,但受房租、师资力量、康复内容等影响,定点康复机构收费标准存在差异,收费标准从1200元/月至3000元/月不等,除项目补贴费用外,家长还需承担很大部分。对于残疾儿童家庭而言,由于必须时刻有人照顾残疾儿童,家庭成员的工作时间普遍低于普通家庭,收入也会低于普通家庭,残疾儿童家庭成员承受的经济压力是巨大的。
三、做好我市残疾儿童康复工作的几点建议
1.防残关口前移,提升出生人口质量。建议相关部门制定出台残疾预防相关制度,继续大力做好优生优育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的质量。将预算用于残疾人事业的部分经费用于孕期产检部分项目补贴,加大疾病筛查力度,减少因病致残和不明原因致残情况的产生。建立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对新生儿健康情况筛查数据等信息进行共享,打通数据孤岛,形成工作合力,通过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的方式,开展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作。
2.强化宣传力度,提升防残助残氛围。通过“助残日”“残疾预防日”等节日,以电视、广播、自媒体等平台为载体,大力开展防残治残相关政策宣传,提高市民对残疾预防以及康复等方面知识的了解及政策掌握,有利于提高市民对残疾的认识,也有利于残疾儿童得到广泛关注与包容,得到各界的帮助与支持。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改善社会对残疾儿童的“无形”排斥,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营造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氛围。
3.加强机构培育管理,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建立康复定点机构监督管理机制,强化日常监督管理,促进康复机构数量、质量建设。相较于城镇家庭,农村家庭观念更落后,对残疾儿童康复治疗重视程度低下问题,结合家庭医生签约等方式,积极探索社区康复模式。强化康复定点机构从业人员培训,通过集中培训、开展专家讲座会、加强与各地康复部门从业人员的交流学习等,努力将残疾儿童康复人员培养成真正专业的康复师,从而提升定点机构的实力,推动残疾儿童医疗康复事业的发展。
4.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适当提高救助标准。目前用于儿童康复的资金主要是上级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中央彩金以及中央、省、市财政预算资金以及少部分社会资金支持,县级政府每年预算的资金相对较少。考虑县级政府财力,可在市级财政预算时,适当考虑重残疾儿童所在家庭的帮扶,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为残疾儿童家庭提供经济支持。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防止部分家庭因残返贫。
第四篇:关于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几点思考
关于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由此,“和谐社会”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高频率现诸媒体的热门词汇,而在全国各行各业上下一心、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众志成城贡献力量的大环境下,作为从事残疾人工作的基层组织及工作人员,尤其需要就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如何以开展好本辖区残疾人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而进行深入思考。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面进步,富裕安全,稳定有序,充满活力,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建设这个社会的目的是着眼于人、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幸福生活。“以人为本”贯穿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
和谐社会既是人类的一种追求,又是一个谋求发展的社会,发展是人类创造幸福生活的主要途径和根本动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创造较高文明形态的和谐。一个和谐的社会,应 该是物质、精神、政治文明共同进步、和谐统一。
二、和谐社会与残疾人事业的关系
残疾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得不付出的痛苦代价,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但残疾人更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一员,因而,残疾人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着重要职责。残疾人既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又是和谐社会幸福生活的拥有者和享受者。人尽其能、各得其所,整个社会才会有繁荣、健康、充满活力、安祥和谐的环境,才会有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能力。
发展残疾人事业,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搞好残疾人工作,使残疾人能够同健全人一样,以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共同参与创造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分享社会文明的成果,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发展残疾人事业,既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利于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搞好这项工作,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残疾人群体的特殊性
残疾人是全社会弱势群体中的最弱势人群,这个群体有着不同与健全人群体的特殊性,极其需要全社会予以高度关注:
一是由于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碍,使之丧失了同健全人一样生活、工作、学习的条件。
二是低收入决定了残疾人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以***镇残疾人群体为例,一部分具有劳动能力或部分劳动能力者,大多在福利企业就业或自谋职业,但是收入较低;另一部分则不具备劳动能力或失去劳动能力,大多靠国家救济或家人抚养,其经济收入低于人均收入水平,甚至徘徊于贫困线边缘。表现为生活必需品的占有量低下和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经济上的低收入进一步造成了残疾人群体的生活脆弱性,一旦遭遇疾病或其他灾害,他们很难有足够的承受能力。
三是政治上的低影响力。残疾人群体较少参与社会政治文化活动,难以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他们很难或者很难迅速摆脱自身的困境,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是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残疾人群体由于自身的缺陷及其在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和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他们在社会中的心理压力高于一般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大多职业技能缺乏,市场竞争力较低,或者已经失去年龄优势,没有职业安全感,收入低且不稳定,“常有衣食之忧”。这些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或被社会所抛弃,不满、苦闷、焦虑、急躁情绪,难以自我调适,从而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出现过激行为。
四、发展残疾人事业,体现“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公正,它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理念和基本的行为准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社会主义人权和公正,首先就表现在生存权、就业权、受教育权和社会保障权等基本权利。解决残疾人这一特殊困难群体的问题,就是体现“以人为本”、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
努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帮助广大残疾人尽快融入到社会主义和谐大家庭中,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由于残疾人群体的特殊性导致他们处于不同程度的困境之中,因而,各界应当多一点偏爱,为他们开点“小灶”,从各方面多给予关心帮助。如加大扶贫力度,扶助贫困残疾人;保障残疾人及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开展职业培训,拓展就业途径,切实解决残疾人就业难题;确保残疾人进行康复的权利等等。而作为残疾人事业的基层工作者,只有进一步密切与残疾人兄弟姐妹的血肉联系,才能更好地为这个群体提供服务。残疾人事业的每一项工作,都闪动着人性善良的光芒,都需要付出真诚的关爱。
除了满足残疾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外,还必须给他们以安全感和尊重感,这有利于实现残疾人的自身价值。人们不仅有生理、安全、归属的要求,而且有受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是对一个人价值的承认,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希望 自己的社会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希望凭借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承认。这一点对残疾人来说尤其重要。单纯的给予残疾人人道主义的同情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解除残疾人自身及其家庭的心理压力,调整其因残疾而产生的社会心理失衡。这种失衡得到调整,必然会给残疾人及其家庭带来自强不息的动力。
因此,从事残疾人事业,绝不是居高临下甚至带着施舍和怜悯之情去对待他们,而是要站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为实现全社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发展而真诚和热情地提供支持和帮助。
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作为残疾人工作者,一方面应始终把握新时期 残疾人事业的主题,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残疾人工作,努力营造一个关心残疾人、尊重残疾人的和谐氛围,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残疾人工作;一方面要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道德,使更多的残疾人由自卑走向自信,由怯懦走向坚强,由彷徨走向成功,使他们能共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成果,共建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主义大家庭。让他们的生活永远充满阳光,是残疾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毕生努力的方向。
第五篇:关于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由此,“和谐社会”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高频率现诸媒体的热门词汇,而在全国各行各业上下一心、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众志成城贡献力量的大环境下,作为从事残疾人工作的基层组织及工作人员,尤其
需要就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如何以开展好本辖区残疾人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而进行深入思考。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面进步,富裕安全,稳定有序,充满活力,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建设这个社会的目的是着眼于人、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幸福生活。“以人为本”贯穿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
和谐社会既是人类的一种追求,又是一个谋求发展的社会,发展是人类创造幸福生活的主要途径和根本动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创造较高文明形态的和谐。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是物质、精神、政治文明共同进步、和谐统一。
二、和谐社会与残疾人事业的关系
残疾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得不付出的痛苦代价,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但残疾人更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一员,因而,残疾人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着重要职责。残疾人既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又是和谐社会幸福生活的拥有者和享受者。人尽其能、各得其所,整个社会才会有繁荣、健康、充满活力、安祥和谐的环境,才会有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能力。
发展残疾人事业,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搞好残疾人工作,使残疾人能够同健全人一样,以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共同参与创造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分享社会文明的成果,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发展残疾人事业,既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利于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搞好这项工作,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残疾人群体的特殊性
残疾人是全社会弱势群体中的最弱势人群,这个群体有着不同与健全人群体的特殊性,极其需要全社会予以高度关注:
一是由于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碍,使之丧失了同健全人一样生活、工作、学习的条件。
二是低收入决定了残疾人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以***镇残疾人群体为例,一部分具有劳动能力或部分劳动能力者,大多在福利企业就业或自谋职业,但是收入较低;另一部分则不具备劳动能力或失去劳动能力,大多靠国家救济或家人抚养,其经济收入低于人均收入水平,甚至徘徊于贫困线边缘。表现为生活必需品的占有量低下和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经济上的低收入进一步造成了残疾人群体的生活脆弱性,一旦遭遇疾病或其他灾害,他们很难有足够的承受能力。
三是政治上的低影响力。残疾人群体较少参与社会政治文化活动,难以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他们很难或者很难迅速摆脱自身的困境,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是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残疾人群体由于自身的缺陷及其在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和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他们在社会中的心理压力高于一般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大多职业技能缺乏,市场竞争力较低,或者已经失去年龄优势,没有职业安全感,收入低且不稳定,“常有衣食之忧”。这些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或被社会所抛弃,不满、苦闷、焦虑、急躁情绪,难以自我调适,从而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出现过激行为。
四、发展残疾人事业,体现“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公正,它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理念和基本的行为准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社会主义人权和公正,首先就表现在生存权、就业权、受教育权和社会保障权等基本权利。解决残疾人这一特殊困难群体的问题,就是体现“以人为本”、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
努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帮助广大残疾人尽快融入到社会主义和谐大家庭中,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由于残疾人群体的特殊性导致他们处于不同程度的困境之中,因而,各界应当多一点偏爱,为他们开点“小灶”,从各方面多给予关心帮助。如加大扶贫力度,扶助贫困残疾人;保障残疾人及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开展职业培训,拓展就业途径,切实解决残疾人就业难题;确保残疾人进行康复的权利等等。而作为残疾人事业的基层工作者,只有进一步密切与残疾人兄弟姐妹的血肉联系,才能更好地为这个群体提供服务。残疾人事业的每一项工作,都闪动着人性善良的光芒,都需要付出真诚的关爱。
除了满足残疾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外,还必须给他们以安全感和尊重感,这有利于实现残疾人的自身价值。人们不仅有生理、安全、归属的要求,而且有受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是对一个人价值的承认,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希望自己的社会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希望凭借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承认。这一点对残疾人来说尤其重要。单纯的给予残疾人人道主义的同情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解除残疾人自身及其家庭的心理压力,调整其因残疾而产生的社会心理失衡。这种失衡得到调整,必然会给残疾人及其家庭带来自强不息的动力。
因此,从事残疾人事业,绝不是居高临下甚至带着施舍和怜悯之情去对待他们,而是要站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为实现全社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发展而真诚和热情地提供支持和帮助。
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作为残疾人工作者,一方面应始终把握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主题,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残疾人工作,努力营造一个关心残疾人、尊重残疾人的和谐氛围,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残疾人工作;一方面要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道德,使更多的残疾人由自卑走向自信,由怯懦走向坚强,由彷徨走向成功,使他们能共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成果,共建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主义大家庭。让他们的生活永远充满阳光,是残疾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毕生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