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教学工作回顾与思考(许)
新课程教学工作回顾与思考
--在区教研会上的讲话
新民小学 许福伟
今天是星期六,按理说大家在家休息了。但是你们放弃了休息时间,还克服交通上的不便,莅临我校指导工作,我们内心上无比感动。受我们的丁校长委托,我在此向各位来宾表示衷心的感谢!为我们在招待方面的一些不周,表示深深的歉意。
根据会议安排,要求我校向大家汇报一下一年来新课程实施情况。这个任务很烫手,因为与各兄弟学校相比,我们觉得领先方面不太有,落后方面却不少。更何况在座的大多是一年级的语文教师,你们站在课改的最前沿,你们最有发言权,你们是行家。所以,我现在可以说是班门弄斧了。
下面我想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角度去回顾也经过去的课改之路。
作为学校管理层,为了落实课改工作,去年上半年我们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校长亲任组长。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订了校本培训计划,校本教研计划,并与一线教师共同探索。及时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具体说来,也做了一些推进新课程的工作。
1、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我们做到了未雨绸缪,几年前就开始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理论知识,安排教师外出听课,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我们坚持认为,只要在教师心中有了新的教学理念,能在教学中充分做到以学生为本,那么无论是新教材,还是旧教材,无论是使用多媒体,还是只用一张黑板一支粉笔,教师们都能够开展课堂教学的改革,去构建一个新课堂。
2、重视校本教研工作,通过教研促课改。我们在开展年级组、校级教研活动中,做到分层实施,分级负责。在备课、修改教案、上课、说课、评课各环节中,充分发挥同伴互助和理论支撑的作用。在集中研讨时,教研组长还要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各位教师也抛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用集体的智慧去解决,教导处都要进行阶段性小结,明确下阶段的任务。
3、学校高度关注一年级新课程实施情况。上学期初,校领导班子深入课堂,听了一年级所有老师的课,对新课程有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了解到了些实际情况。之后我们召开以一年级教师为主的教师座谈会。会上大家畅所欲言。一线教师了解到了身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学校呢,了解到了教师们的需求,特别是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需求,马上挤出资金,购买教学设施,尽可能为教师们创造条件,学期末,根据县教研室的语文期末评价要求,我们特地组织了10位教师,加上10位六年级学生,花了半天时间,完成了对一年级学生的口试工作。这是一次全新的评价,工作量虽然很大,但是我觉得它真正地反映了新课程实施一学期来的教学成果。这学期,学校又投入了大量资金,改建了这个多媒体教室,为教师开展新课改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为此,我们还聘请专家对全校教师进行课件制作培训、多媒体设施使用培训,确保物尽其用。
作为教师,大家变得更忙了。其一,新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加大,而教师手中的教学资料反而减少,为了备课每一堂课,为了能应对课堂中的随机生成,教师需花费时间,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其二,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主动探究创设情境,教师们还要自制教具,自制课件。其三,教师之间经常互相听课,互相交流探讨。其四,教师们重视教学反思,勤写教后感。其五,担任班主任的教师还要进行班级管理的改革。这一切都需要时间,需要投入。当然有投入也有产出,我们的老师在学生眼中变得更可亲了。因为教师再也不居高临下、发号施令了,每一位教师正在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课堂中教师主要任务不是怎么教,教多少,而是着眼于学生怎么学。老师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让学生学的更好。所以,现在大家也都不再称自己为“执教者”,而称“组织引领者”,这实际就是新理念的一种体现。
作为学生,他们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告别了陈旧落后的老教材,面对的是充满人文性、趣味性、生活性的新课本。在40分钟的课堂中,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体现。他们的学习兴趣浓了,合作机会多了,探究空间广阔了,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尤其是语感,口语交际能力等更加明显。
老师们,将近一年的新课程实施给大家带来不少收获,同时也给大家带来一些困惑和思考吧!
我想把本校老师们的困惑和思考抛出来,与大家共同交流。
1、语文课程过满的识字量是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这两个学期,都有老师反映教学时间比较紧张,我想,学生也不会太轻松的。巩固识字存在一定的困难,从上学期末口试结果看,学生的识字情况不太理想,有20%的学生不合格,这难道仅是我们老师的缘故?
2、新理念是否就是完美无缺?它该不该与传统的教学理念相结合,进行扬长避短?可能是我们组织、引领学生学习的经验和水平不够,我们的老师多少有点担心,新的课堂教学能否完成既定的知识和技能的目标?在课堂上,有时候我们为了尊重学生的发言权利,而花了过多的时间;尊重学生合作的需求,却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和合作能力感到力不从心;新的学习方式对优等生的发展有利,而潜能生的学习机会反而少了,学生有两极分化的趋势,那么,我们如何保证“保底不封顶”中的“保底‘呢?。虽然如此,但老师们仍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行为,有时失败了,也毫不气馁,改革允许失败嘛。当然,我们也不摈弃优秀的传统经验。
3、新课改得不到家庭教育的有力支持。我们的学生大多是农村子女,家长都忙于生计,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偶尔过问一下,也是问一下作业做好了没有,而按要求我们一年级是不布置书面作业的。学生课外识字的主要途径是电视,其他的学习环境就非常缺乏,这也给我们老师带来一定的压力。
4、教师极为关注教学评价。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目标,我们过去偏重于第一目标。今后呢?只要是实行考试,老师们仍旧重第一目标,轻二、三目标。所以,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值得研究。
老师们,不管怎么说,新课程的远景是美好的。我们相信,随着我们不断探索、实践,前方的路将会越来越广!
第二篇:关于教学工作的回顾与思考(闯)
关于教学工作的回顾与思考
教务处 颜闯
一、成绩与经验(上学期相关工作):
教务处:我在教务处工作离不开唐主任的关心、指导和帮助,1、协助教学常规管理;
2、三次大型考试(学业水平、高考、中考)
3、教学大奖赛
4、完善两个年级的学生学籍的管理材料;
5、构建和完善教师业务档案建设;
英语组:
1、与英语组各位老师共同努力,加强英语组的团队建设;
2、组织高二年级所有老师深入高一年级英语课堂认真听课并及时研讨高一英语备课组迎接期末市联考备战方案;
3、与新高三英语备课组各位老师共同筹划准备即将到来的新高三摸底考试;
二、失误与教训:
上学期的工作中有收获但也有值得深思和努力的地方
1、工作主动性、创造性不够,对教务工作的业务学习和专研不够,如 综合实践课程、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等;
2、个人的教育观念的更新要加强,以便活化课堂教学;
3、个人的科研意识需增强,以提高个人的自身素质以及管理能力;
4、与老师和学生的学习、沟通和交流还需进一步加强,以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指导需求;
三、目标与愿景:(如何认识自己、改变自己)
回顾半年来的工作,有得也有失。我将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足,认真听取领导、老师的意见,使自己能更进一步把工作做得更好。
1、虚心学习:多读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向老师们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教育教学管理能力;
2、踏实做事:积极、主动、认真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服务老师、服务我的学生;
3、凝心聚力:与大家一起,加强英语组的团队建设,提升我校英语科的整体战斗力。
一句话,新学期我要静下心来虚心学习,弥补不足,努力提升、完善自己。
第三篇:20世纪医学:回顾与思考(本站推荐)
20世纪医学:回顾与思考--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医学的发展是如此迅速,取得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人们从来 没有象今天这样健康、长寿,以致于人们乐观地相信一个逐步消灭传染病、控制慢性病,更加健康、长寿的时代即将到来。的确,20世纪不仅目睹了医学技术的巨大进步,而 且也见证了卫生服务系统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现代医学已成为包括探索生命 奥秘、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缓解病痛以及社会保障的一个庞大的综合体系。然而,具 有讽刺意味的是,现代医学在为增进人类健康提供越来越多的好处的同时,它也带来了 许多棘手的问题,从而导致人们对医学产生疑惑和提出批评。人们呼唤重新审视医学的 目的和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对一百年来医学巨大变革来审视现代医学的发展特征及其所 面临的问题。
一、疾病控制
1、防治模式与重大成就
毋容置疑,20世纪医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一系列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传染 病、寄生虫病和营养缺乏性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从而导致了人类平均期望寿命的普 遍延长以及疾病谱和死因顺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就出现 了因各种传染病死亡下降,因慢性病死亡上升的趋势,我国的这种死亡率交叉变化的趋 势出现在50年代中期,我国居民的平均期望寿命从1949年的35岁上升的1999年的70.8岁。人类对急慢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和营养缺乏性疾病的有效控制被称为第一次卫生保健 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发现,“病因-环境-宿主”疾病流行模 式的建立,以及维生素等必须营养成分的阐明,为传染病、流行病和营养缺乏病的防治 奠定了科学基础。从20世纪前50年诺贝尔医学奖授奖内容看,涉及上述问题的项目占一 半以上,清楚地显示出科学研究是确定适宜的防治策略和有效的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疫苗制备技术的完善使普遍推行疫苗接种成为可能,人类也才有可能彻底消灭天花,消 灭脊髓灰质炎也指日可待。现在,疫苗被用来控制腮腺炎、流感、水痘、白喉、甲肝、乙肝、百日咳、结核病、破伤风等诸多常见的疾病,从而大大地降低了这些疾病的发病 率。化学药物和抗生素的应用在传染病的控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初,一种能 特异性杀灭梅毒螺旋体的药物“606”问世后,“制造对人体无害而又能杀死病原体”的 “魔弹”理论,激发起医学界寻找特异性治疗药物的热情。20世纪中期,在磺胺药物和 青霉素成功地应用临床以后,合成各种化学药物、寻找能产生高效的具有广谱杀菌作用 的抗生素成为药物研究的重要内容,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过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肺 结核、肺炎、梅毒等许多感染性疾病突然之间变成了可治之症。另一方面,居民的卫生 条件、营养状况、居住环境的改善也是控制传染病和流行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如在鼠疫、霍乱的控制中,大规模的灭鼠、清洁的饮用水、疫源地的严格控制或许比药物和疫苗 更为有效。
20世纪50年代以后,各种慢性病成为了人类健康最大的威胁。虽然对于慢性病的防 治目前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人类对这类疾病有了较深入的认识,明确了慢性病的 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除了生物学因素外,还与人的生活习惯、行为方 式、环境污染等有密切关系,有人提出现在已进入慢性病、生活方式病或现代文明病时 代。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医学界在70年代末提出了医学模式需要从生物医学模式(biomedical model)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转变,需要 卫生保健的第二次革命。有学者提出了影响健康的四类因素,即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环境因素、生物学因素以及卫生保健服务因素,并强调增进人类健康需要多方面的综合 处理。在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防治中,医学家提出了控制危险因素、三 级预防(即病因预防、发病预防和临床预防)相结合的思想。如在对高血压、冠心病危 险因素的研究中,通过对其中可控制因素的管理达到减少发病率的目的已显示出良好势 头。在发达国家通过戒烟、控酒、体育锻炼、平衡膳食、减少心理压力等行为干预,对 降低心脑血管疾病获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效。对遗传病和先天性疾病的控制也取得了可喜 的成绩。80年代中期已发现单基因遗传病达3368种,多基因遗传病有数百种,染色体疾 病约450种。随着遗传学的发展,不仅弄清了一些遗传病的发病机制,而且也找到了治 疗和预防遗传疾病的方法,目前通过产前诊断和产前治疗、饮食控制治疗、酶的替代等,有效地降低了遗传病和先天性疾病的发病率。此外,政治经济因素在疾病控制中的也 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改善环境、发展健康教育、协调卫生服务等都需要政府行为和全社 会的共同努力。
2、问题与挑战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慢性病的控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实践发现将控制传染病的 模式应用到慢性病防治方面成效不大,机械论的线性因果关系在解释慢性疾病上显露出 弊端。遗传学的迅速发展使许多医学家们相信通过基因研究可解释慢性病的病因,利用 敲除或取代缺陷基因等治疗将为慢性病的特异性治疗带来希望。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医学家们发现事情比预想的要复杂的多。如医学家已成功地分离并克隆了“囊胞纤维 化基因”,但进一步研究发现,“囊胞纤维化基因”上有超过350个不同位点的突变都可 导致病人出现“囊胞纤维化”,而这种疾病的发病是需要父母双方两个突变型的结合,这意味着可能出现的结合数量是个天文数字。或许最令人惊奇的是,突变的某些结合在 部分人导致“囊胞纤维化”,而在另一部分人则无任何症状。相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亨廷 顿氏病中。疾病产生是“基因决定论”还是“环境决定论”,基因突变是因还是果在医 学界依然存在着争论。由此可见,确定与疾病相关的基因以及基因取代治疗还有相当长 的路要走。
另一类严峻的挑战是新疾病的出现,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慢病毒等新的病原体引 起的疾病,以及老病的复燃,如性传播疾病、结核、疟疾等,此外还有抗药菌株的出现。这些第一次卫生保健革命留下的难题已清楚地表明,即使传染病的控制也需要新的思 路。此外,还有医学发展本身未料到的后果: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由于药物或诊断 治疗过程而导致疾病,以及伴随寿命延长而出现的困扰老年人的退行性病变和精神损伤。实际上,许多慢性疾病以及退行性病变是难以被根除的,有些将终身伴随,我们是否 应当探寻一种新的防治模式,其目的不在消灭它,而是使病人在这种状况下生活基本正 常呢?与此同时,环境因素导致的疾病和损伤也应当引起充分的重视,如二恶因、大气 污染、电磁辐射等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都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污染物浓度检测的精度已由 PPM提高到PPT。
目前对于许多慢性病的防治尚未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最重要的原因或许是疾病发 生和发展的科学基础还没有完全阐明。此外,疾病是一种复杂的生命现象,需要从多维 度、多变量的非线性因果关系上去研究和探讨其综合性的防治策略。复杂问题简单化的 策略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奏效,但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展开,医 学对人体的奥秘将有进一步的解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医生可根据每个个体独特的基因 组确定疾病的防治策略,为疾病防治提供更加有效的手段。
二、医学技术
1、医学技术的巨大进步
在过去的100年里,卫生保健的巨大变化是生物医学科学和医疗技术突飞猛进的结果。19世纪末20世纪初细胞病理学、细菌理论、遗传学、实验生理学等一系列生物医学基 础学科的建立,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显著标志。而医学与各门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结合越 来越紧密是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另一个标志。20世纪医学进步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 庞大的现代化医院内那令人目不暇接的各种诊断治疗仪器和设备。从20世纪初应用于临 床的X射线、心电图,到中期的电镜、内窥镜、示踪仪、超声诊断仪,再到CT扫描、正电 子摄影(PET)、核磁共振成象(MRI)等,使诊断学发生了的革命性的变化。准确化、精密化、动态化、微量化、自动化、无伤害化已成为现代临床诊断的特点。此外,铁肺、肾透析机、起搏器、人工脏器等,显示出新技术、新材料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药物学的迅猛发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强大动力。
外科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突破了疼痛、感染、失血三大难关后迅速发展。20世纪 中叶以后,以心脏外科和移植外科为标志,显示了外科学的日益繁荣。1944年,对出生 时患先天性心脏病的“蓝婴”成功地进行外科手术,是心脏外科发展的里程碑。50年代 出现了心脏直视手术。60年代的冠状动脉旁路和心脏移植手术,充分地显示了外科技术 的突飞猛进。1954年第一例肾移植手术的成功开创了器官移植的时代。1967年,当巴纳 德医生成功地将一位妇女的心脏移植到一个54岁男性体内时,移植外科与当时的太空航 行一样受到公众的关注。随着人类对免疫系统的进一步理解,通过解决排异问题,发展 免疫抑制剂,为移植外科开拓了宽广的新领域。在过去100年里,外科不仅发展迅速,而 且性质也发生了转变:20世纪初期,外科基本上是缝合和摘除,而现在已转变为精确的 修复和无止境地替代。随着腔镜外科的出现,手术也向着精细化、微创化方向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分子生物学的建立,人们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人体结构和功能研 究的日益深入,为解决医学的重大问题,如肿瘤、免疫、遗传、组织再生、抗衰老、药 物开发等提供了理论指导。基础科学研究已改变了人们对机体及其与疾病斗争的理解,进一步从本质上证实了基因是决定人类生、老、病、死和一切生命现象的物质基础。不 少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及其他一些疾病的相关基因和病毒致病基因陆续被确定。基因工程 也促进了新药物和新疗法的涌现。1986年,美国科学家提出了阐明人类基因组的全部序 列,从整体上破译人类遗传信息,使人类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认识自我的人类基因组计 划(HGP)。1990年该计划正式启动。HGP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卓著业绩。目前,以“定位 克隆”途径克隆到的经典遗传病基因已达70多个。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果将成为现代生 物学、医学用之不竭的源泉。与此同时,免疫理论与技术也渗透和影响到整个医学领域,并且通过对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的认识,促进了对人体 整体性和有机联系的深入理解。神经科学的发展为治疗帕金森氏病和其它中枢神经系统 的紊乱带来了新希望。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膜片钳位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使我们对神 经递质的合成、维持、释放及与受体的相互作用的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90年 代后,人们更加重视脑科学研究中整合性观点的重要性,即认识到神经活动的多侧面、多层次性。由此可见,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免疫学、内分泌学等的发展,不仅深化 对人体基本结构和功能的认识,而且还从不同侧面揭示出机体的整体性和有机联系。现 代医学已开始注意从生命物质运动各层次和层次间的相互关系与整合方面去探索生命的 奥秘,并极大地促进了临床医学的进步。
2、问题与挑战
20世纪以前,医学技术的进展是相当缓慢的,医生们凭借有限的药物和实践中摸索 的经验,为病人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在20世纪,这种局面发生了更本性的变化,医学 不仅获得了控制疾病的武器,而且还掌握了操纵生命的密码。随医学技术飞速发展而形 成的“技术至善论”将人们锁定在医学“能做,必须做”的雄心勃勃的幻想中:人类可 以消除一切病痛、人的所有器官都象机器的零件一样损坏后可以更换。病人成为医生与 疾病斗争的战场。然而,临床医学中强调广泛而昂贵的治疗虽然挽救了某些危重病人的 生命,延缓了死亡的进程,但是这种关注疾病而忽视病人的倾向以及为病人和社会带来 的沉重经济负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批评。如何解决发展高新技术与适宜技术之间的矛盾 ;协调关心病人与治疗疾病之间的矛盾成为现代社会的迫切问题。
目前,在基因治疗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自从十年前开始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以来,基因治疗的鼓吹者们已经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持续的“炒作”。尽管他们反复声称基因 治疗的好处,但在数百个基因治疗试验中,至今还没有任何一例毫不含糊地具有临床疗 效。最近广为报道的几起基因治疗试验中患者死亡的事故引人瞩目,这是对于基因治疗 中的急功近利,以及诱导公众对基因治疗产生过高期望的倾向提出的警告。虽然我们不 能由此否定基因治疗这一临床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但却应当以更严格的科学态度来审 视它。
在生殖技术方面也存在着相同的问题。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首例体外授精婴儿路 易斯•布朗在英国问世,标志着生殖技术临床应用的开始。1997年,英国科学家威 尔莫特成功地培育出克隆羊多利轰动了全世界。克隆技术的突破是一项重大科技成果,然而,它也产生一系列伦理和法律问题。人们迫切要求国际社会制定有关伦理准则和法 律条文,规范这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使它最大限度地造福人类。目前,英国罗斯林研 究所科学家正在研究一种克隆新技术,不仅有望做到在克隆过程中不使用卵细胞,而且 还可省却胚胎发育步骤。有人认为,如果新技术证明可用于培育治疗疾病所需的人体组 织和器官,那么将有可能消除一些伦理上的障碍一直困扰人体治疗性克隆研究。因为利 用新技术进行治疗性克隆时,体细胞的细胞核不是注入去核卵细胞、而是与去核的胚胎 干细胞进行融合,由此形成的新细胞可不经过胚胎阶段,而直接发育成所需的组织或器 官。利用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可以用来解决目前疾病治疗中的一些问题,如移植器官 的缺乏,但跨种间的器官移植是否会导致人类染上一些原本仅在动物身上才有的疾病是 值得担忧的。
随着医疗费用的不断攀升以及对西医药副作用认识的深入,世界各国对于应用自然 疗法和传统医学治疗疾病的兴趣日渐浓厚。与此同时,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 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生物机械论的局限性和人的整体有机联系。传统的以可测定的生物学 变量来解释疾病的观念逐渐被综合性、系统性的观念所代替,出现了生物-心理-社会 医学模式、整体医学(holistic medical model)模式。中国政府鉴于我国医疗卫生的实 际情况,制定了大力发展中医和加强中医药学研究的决策。50年代以后,我国在开发和 应用传统医学促进健康、治疗疾病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以针灸疗法为代表的中 医治疗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欢迎。在慢性疾病治疗和保健养生方面,中医药学也表现 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如应用活血化淤理论和有关药物治疗心血管疾病、应用扶正固本理 论增强人体免疫力的探索,均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的 研究,使之为世界人民的健康和医学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是我国医学界应当关注和思 考的问题。
三、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
医学发展到20世纪已不再只是一门复杂的科学技术体系,同时它也成为了一个庞大 的社会服务体系。医学不只是限于预防、治疗和护理,它还与政治、经济和法律密切相 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服务在人类生活中的比重也日益增加。现代医学的 繁荣产生于社会对医学作为一项公益事业的巨大支持。在世界范围内,大量的社会和私 人资源投入医学。在发达国家用于医疗卫生服务的费用已达到或超过10%,以医院为中 心的医疗保健体系覆盖了人的生老病死各个方面。为了满足医疗保健的不同需要,医疗 保健服务体系正由单一层次化向多元网络化发展,尤其是加强初级卫生保健。20世纪卫生事业发展的动力是卫生观念的变革,人们开始认识到卫生发展是社会经 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注意到卫生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双向性、同步性、协调性。随着社 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对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延 缓衰老、提高生命质量和整体健康水平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已将获得卫生保健 视为一种政治权力和社会的责任。1977年5月第30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决议,提出“2000 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卫生发展目标。这个目标不仅需要医疗卫生系统内部的努力,而且有赖于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卫生保健。这个目标的提出充分体现出医学的社 会化趋势。目前,这个目标正通过各国政府和医疗卫生机构的努力逐步得到实现。保障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基本措施之一就是实行全民医疗保险。尽管世界各国在经 济水平、社会制度以及医疗体制上存在着差别,但在卫生保健上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问 题的方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医疗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再分配的杠杆,将一部分财富用于 社会下层阶级,起到保护基本劳动力的作用。因此,政府在改善人群健康状况方面应当 承担责任,尽管在为穷人提供医疗服务上是有限的,但它体现了对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 公平原则追求和起码的社会良知。世界各国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健康保障制度,如英国 的国家卫生服务制度、加拿大的国家健康保障制度、日本的健康保险制度、韩国的全民 健康保险制度等,在不同程度上为公民享有基本的医疗保健提供了保障。实行全民医疗保障是社会的理想目标,但是由于医疗费用的迅猛增加,以及卫生资 源的不合理分配,对医疗保障体制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英国,国家卫生服务已成为政 治足球,并且处境困难。在美国,虽然卫生保健费用已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5%,但依 然有相当数量的人缺乏起码的医疗保险。在富裕国家,贫困者依然得不到足够的医疗;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国际援助,疟疾和其它热带病仍在肆虐。卫生资源分配不平衡 的矛盾成为的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尤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临床医学高技术发展使 这一矛盾更加突出。如何公平与公正地分配卫生资源成为各国政府和卫生行政当局面临 的难题。医学科学的发展将使得许多人负担不起医疗保健吗?医学将屈从于增加费用和 精确程度而减少利用的反比定律吗?这些都是现代社会不得不严肃考虑的问题。医学在已经征服了许多严重疾病,缓解了疼痛之后,它的目标似乎不再清楚,它的 授权已变得混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医学技术的发展在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同时,疾 病的总数却也随之增多了。一方面这是人们对机体认识不断深化的必然,但另一方面或 许是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将人类生命中正常的兴衰变化看作需要药物加以缓解的疾病,如 绝经、机体功能随年龄增加而衰弱等。这样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医学越发达疾病越多 ;社会越健康,它越渴求医学。难怪有人追问医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它应该在哪里停 止?它的主要责任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尽可能的维持人们活着吗?它的变化已使人们 更健康的生活吗?或者它仅仅是一种服务产业,去满足它的顾客提出的无论什么稀奇古 怪的要求,如为了健美而进行基因改造吗?现在是我们正视这些问题的时候了。
四、医学伦理与法律
20世纪医学技术的发展在为人类健康造福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增多的道德难题。60年代以后,医学高技术带来的道德问题和卫生资源分配问题日渐突出。随着消费者权 利要求的增加,病人权利运动开始影响到卫生保健方面。人们对那种家长式、独断的医 疗行为方式表现出不满。作为运动的结果,美国医院协会于1973年出版了《病人权利法 》。1976年初,欧洲议会发表“关于病人和死亡权利的报告”。本世纪60年代,随着女 权运动的发展,生育控制和流产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包括妇女控制她们自己身体的权 利,胎儿生命的权利等的诸多问题,在生命伦理学领域激起了医学、哲学和宗教多方面 的争论。70年代以后,随着遗传学、生殖技术的进步,克隆、试管婴儿可能造成的社会 后果等伦理学问题引起了更广泛的讨论。随着生命维持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医院里的非 人格化技术下经历他们的死亡已成为常事,这重新唤起了对死亡、濒死和安乐死的讨论。器官移植技术的建立也迫切希望解决确定死亡的伦理学问题。这些社会、文化运动,以及生物和医学科学发展带来的问题,导致了60年代“生命伦理学运动”的兴起。生命 伦理学已不再局限于医患关系的调整,而扩展到重新审视生死观、探讨生命的价值、促 进卫生保健中的公正和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等一系列问题。基因功能学的进展将促进预 报医学、遗传筛查等发展,并导致提出一系列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可以预言,在21世纪 医学中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将对卫生保健的策略和医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产生重要影响。生命伦理学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由单纯的个体伦理向个体-群体伦理协调的转向。从卫生资源分配、环境危害,到性病艾滋病控制、人类基因组计划都是既涉及到个体利 益,又与群体和社会利益密不可分。与此同时,生命伦理学已不仅仅涉及医生与病人,而且也涉及到卫生政策决策者、管理者以及环境工作者等诸多群体。如何处理、协调不 同利益之间的关系是当代生命伦理学的重大课题。如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医学技术 发展速度的不同,卫生资源的分配极不公平:从全球范围看,大量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少 数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的卫生资源十分匮乏;从医疗保健上看,卫生资源又主要应 用在高新技术的诊断治疗方面,而用于预防和健康教育方面的则很少;从个体水平看,医疗保健的贫富差别也日益扩大。尽管世界各国通过改革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制度,来 缓和医疗资源分配中的矛盾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存在的难题远未解决。此外,卫 生保健的国际化趋势还要求建立世界各国共同遵守的有关法律和道德准则,如控制艾滋 病全球蔓延,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环境保护与人类健康问题等,都需要国际间的合作,因此在这些方面制定国际公认和共同遵守的医学伦理准则和法规也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应当在历史的框架内理解现代医学的胜利和问题。我们今天正生活在医学迅速 发展的时期,但也是充满怀疑的时期。在过去100年里,医学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在关于医学应向何处去等诸多问题上,存在着深刻的争议。指出医学的这些困境并不 是为了发泄对医学的怨恨,而是为了在医学迅速发展的同时,强调医学的责任,认清其 已被模糊了的目的。本文希望通过提供一种历史透视,帮助我们理解现代医学所面临的 成就越多问题越多的悖论。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人权发展50年,光明日报,1999年2月28日。梁浩材,社会医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42。杨菊贤,杜勤,从心血管疾病的美国模式看肿瘤的中国模式,医学与哲学,1999,20(12):19-21。
李璞等编著,医学遗传学纲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第二版,2。
Golub ES, The Limit of Medicin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7,209.张大庆,整体医学:从观念到实践,医学与哲学,1988,12:1-3。Jonsen AR.The Birth of Bioethics.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 13-19.
第四篇:勾股定理回顾与思考教案
勾股定理回顾与思考(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第一章)渭南市临渭区三马路中学孙莉玲 教学目标 教学知识点
对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全面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本章的知识,同时重温这些知识尤其是勾股定理的获得和验证的过程,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应用过程中,体会各种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能力训练要求
体会在结论获得和验证过程中的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在回顾与思考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要善于思考、善于创新。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在反思和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带来的无尽乐趣。
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体验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力量。教学重点
回顾并思考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获得和验证过程;总结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分别存在的关系。
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应用过程中,体会各种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难点
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应用过程中,体会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教学方法
交流与反思-----合作与探究 教具准备 无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一:展示两幅图片,第一幅图片为2002年在我国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场景,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大会的会徽,为著名的赵爽弦图。
第二幅图片为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提议的向宇宙发射的勾股定理的图形,用来与外星人联系。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把勾股定理送到外星球,与外星人进行数学交流”。
勾股定理是反映自然界基本规律的一条重要结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勾股定理的发现、验证及应用的过程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回顾与思考中的几个问题更进一步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和它的广泛应用。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富有科学特色和浓郁的数学气息,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反思交流,探求新知,:
一、议一议:
1、直角三角形的边、角之间分别存在什么关系? ⑴在△ABC中,∠C=90º,a,b,c为三角形的三边,则 角与角之间的关系:∠A+∠B=90º 边与边之间的关系:a2 + b2 = c2 ⑵在△ABC中,a,b,c为三角形的三边,如果∠A+∠B=90º,则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a2 + b2 = c2则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活动三:回顾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 + b2 = c2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 +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a2 +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游戏:叫一列学生玩常见勾股数的接龙游戏。3、4、5;6、8、10;9、12、15;15、20、25;5、12、13;8、15、17;7、24、25;9、40、41等。
二、方格纸中勾股定理的验证
方法一:分割为四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
方法二:补成大正方形,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方法三:将几个小块拼成一个正方形,如图中两块红色(或绿色)可拼成一个小正方形。方法四:利用皮克公式
正方形周边上的格点数a=12,正方形内部的格点数b=13,所以,正方形C的面积为:S=1/2a+b-1.三、史话勾股定理的证明
1、三国时期数学家赵爽在为《周髀算经》作注时,创制了一幅“勾股圆方图”,也称为“弦图”,这是我国对勾股定理最早的证明.它用几何图形来证明代数式之间的恒等关系,体现了以形证数、形数统一、代数和几何的紧密结合.2、传说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用下面的两个图形证明了勾股定理,你能直接观察验证勾股定理吗?
活动:通过本章的学习,你还知道勾股定理的哪些证明方法?请同学们介绍。
1、美国总统伽菲尔德的证明.他的方法直观、简捷、易懂、明了。
2、刘徽的“青朱出入图”,证明不需用任何数学符号和文字,更不需进行运算,隐含在图中的勾股定理便清晰地呈现,整个证明单靠移动几块图形而得出,被称为“无字证明”.3、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证明 同学们,通过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我们感受到古代数学家的伟大成就和勾股定理丰富的文化价值,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善于探索,善于创新,并且把这些成就发扬光大。
四、欣赏美丽的勾股树,感受数学图形之美,创造之美。
五、拓展与应用勾股定理中的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灵魂.正解的运用数学思想方法也是成功解题的关键.尤其是在运用勾股定理解题时,更应注重思想方法的运用,那么你知道运用勾股定理解题应注重哪些思想方法呢?为了帮助同学们能清楚地知道这一问题,现就常用的思想方法举例说明,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类型之
一、分类讨论思想
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是和,求第三边的长. 分析 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并没有指明是直角边还是斜边,因此要分类讨论. 解 当和是两条直角边时,则利用勾股定理求得第三条边即斜边是=5;当是直角边,是斜边时,仍由勾股定理求得另一条直角边是㎝.
说明 求解本题许多同学往往受勾3股4弦5的思维定势,而误认为和就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斜边当然是了,从而漏掉一解导致错误. 构造直角三角形解题
类型之二转化思想台阶中的最值问题
空间图形的距离最短问题是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一般地求距离最短问题要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再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以及“勾股定理”等知识来解决问题,这类问题涉及的几何体主要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
1、台阶中的最值问题
如图,是一个三级台阶,它的每一级的长、宽和高分别等于5cm,3cm和1cm,A和B是这个台阶的两个相对的端点,A点上有一只蚂蚁,想到B点去吃可口的食物。请你想一想,这只蚂蚁从A点出发,沿着台阶面爬到B点,最短线路是多少? 解:台阶展开成平面如图所示,连接AB 因为BC=3×3+1×3=12,AC=5,所以AB2=AC2+BC2=169,AB=13㎝,所以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为13㎝。B 类型之三方程思想
3、如图,在波平如镜的湖面上,有一朵美丽的红莲,它高出水面3尺。突然,一阵大风吹过,红莲被吹至一边,花朵刚好齐及水面,如果知道红莲移动的水平距离为6尺,请问水深多少? 分析:由题意,我们知在图1-1中为AB湖水的深度,AC为荷花的长,△ABC为直角三角形. 解:设水深为x尺,则荷花的长为(x+3)尺,由勾股定理得: 62+ x2=(x+3)2
解得:x=4.5,所以这个湖的水深为4.5尺. 类型之四数形结合思想
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用解决有关航海问题的应用题,首先要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画出图形,结合其他知识求出直角三角形的未知边或相关的量。
例如:甲、乙两船从港口A同时出发,甲船以3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北偏东35°的方向航行,乙船以40海里/小时的速度另一个方向航行,2小时后,甲船达到C岛,乙船到达B岛。若两岛相距100海里,问:乙船航行的方向是南偏东多少度? 解:如图所示,在△ABC中,因为AC=2 × 30=60,AB=2 × 40=80,BC=100,所以AC2+BC2=602+802=3600+6400=10000=1002=BC2,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且∠BAC=90°.由于180°-35°- 90°= 55°,所以乙船航行的方向是南偏东55 °。
六、跟踪练习
1、已知一个Rt△ABC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长的平方是
2、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3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一只蚂蚁从距底面1米的A点爬行到对角B点处去食物,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的值取3).解:将圆柱的侧面展开成平面图形,连接AB 因为AC=13-1=12㎝,BC=3×3=9㎝,所以AB2=AC2+BC2=225,AB=15㎝,所以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为15㎝。
七、感悟与收获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那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3、学习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困惑?
八、分层作业 必做题:
1、课本第16页复习题
3,4,5
B组1
2、独立完成一份小结,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本章的内容。选做题:
勾股定理不仅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应用,请同学们试举几例,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第五篇:《法律与生活》回顾与思考
《法律与生活》回顾与思考
这学期选择了《法律与生活》作为选修课,我收获很多,我从中了解了很多法律及道德方面的知识。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很不错,每节课安排一段视频,让我们从观看视频中了解到其中所讲述的法律知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感受也最深的几节课分别是
一、法治的力量-201110大法治人物;
二、法眼看醉驾-高晓松醉驾被捕;
三、消费与维权-观看央视3.15晚会;
四、村规与国法-观看电影《被告山杠爷》;
五、观看影片《肖申克的救赎》。
看了走进法治人物,感受法治力量的颁奖典礼后,感受颇深的是他们既有个人,也有集体。他们来自于社会各个层面,具有不同的职业背景,年龄层次,教育程度,他们的故事也呈现出丰富的内容与形态,种种不同的基础上,有着一个基本共性-他们承载了中国的法治进程中的点滴进步,他们用实际行动推动了中国的法治进程。律师施杰,是孙伟铭案中被告的二审辩护律师。在辩护过程中,他发现类似的醉驾案件在适用法律上存在两难境地。经过大量调查研究,以及与国内一些知名的刑法学专家、医学专家的深入探讨,2010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施杰率先提交了一份《关于增加危险驾驶罪》的提案,并很快得到采纳。与此同时,一些法律界人士也开始呼吁“醉驾入刑”。2011年2月,刑法修正案将醉酒驾驶列为犯罪,5月1日正式施行。因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醉驾入刑”成为了2011年的法治热点,引起广泛热议。
郑喜兰,现任唐山市丰润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兼反贪局长。在任基层院副检察长兼反贪局长的十多年里,她组织立案查处贪污贿赂案件93件,侦破过某国企会计挪用公款1150万元等大案要案,有罪判决率100%,挽回经济损失3000余万元,并亲自组织抓逃3次4人。郑喜兰先后被高检院记一等功,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检察官”、“全国三八红旗手”等56项荣誉及奖励,被群众誉为“执法为民的好检察官”。
虽然评选出了十大法治人物,但是他们都是用自身的力量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杰出代表,她们的行动也必将带动更多的人投身到法制建设当中,并将不断地完善和创新。看完了法治人物颁奖典礼,更多的是感动,那么下面要说的则是高晓松醉驾案以及一些感想。
当年以一首《同桌的你》而走红乐坛的知名音乐人高晓松,2011年5月9日22时50分,在北京东城区驾车与前车追尾因醉驾被拘,造成四车连撞,4人轻伤。因涉嫌酒后驾车,高晓松随后被警方带走。5月10日凌晨1时30分,警方对高晓松进行抽取血液样本检测,结果为每百毫升血液中C2H5OH含量为243.04毫克,已经超过醉酒驾车标准3倍。事发后,高晓松写下简短的保证书:“对不起!永不酒驾!”
5月11日,高晓松因涉嫌危险驾驶罪,被警方刑事拘留。5月16日,北京交管部门将在东城法院吊销著名音乐人高晓松的驾驶执照。17日下午,相关案件公开审理,高晓松以危险驾驶罪被判处拘役6个月,并处罚金4000元人民币,成为“醉驾入刑第一明星”。
2011年11月8日凌晨,因醉驾被判六个月拘役的高晓松从北京
东城区看守所获释。由于认罪态度良好,高晓松人气不跌反升。
对此我想说人孰无过,知错能承认、悔过、改正,就值得认可,同时,我们每个人无论做什么事之前都要考虑后果,不能做危害自己和他人的事,严格遵守法律,做一位守法的公民。
下面要讲的是带给人们对道德的审视的3.15晚会。
“名义上是公益,该收钱时我们也绝不手软。”打着“中华学生爱眼工程”旗号的“工程理事长”“中华学生爱眼工程”是近几年活跃在全国很多县市的一项活动,在全国有上百个工作站。然而这个公益组织并不存在,它只是一个打着公益慈善为幌子的骗钱公司。这个所谓的爱眼工程,丧尽了爱心。
作为全球最大的快餐连锁店,在北京三里屯麦当劳店却执行着双重标准。该公司的“品质参考手册”明确规定食品的保存时间,而在实际操作中,确使用着过期食品。虽然事后,麦当劳公司给晚会发来邮件表示会就这一个别事件立即进行认真调查,并严肃处理,以实际行动向消费者表示歉意。但这件事,也给国人提了一个醒,不一定外国货都是好的,对于舶来品我们同样要注意食品安全。
“人无信则不立”。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没有诚信,也同样不能立足这个社会。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但在利益面前却也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甚至被践踏的道理,从今年3.15晚会所曝光的事件来看,也同样反映出这点。
下面我来介绍一部关于法律方面的影片《被告山杠爷》。影片中山杠爷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村主任,在那个公安都很少去的太平的村子
里,山杠爷一直很好的主持着大局。后来因为用游街的方式教育村里的一名叼妇而使其上吊自杀,被人检举揭发而被告。影片中我对于山杠爷的孙子这个角色思索了很久。自己的爷爷做的,和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完全不同。他问过他爷爷,得到的回答是:国有国法,村有村规。如果把一个村看成一个国家,那么村规就是国法。而似懂非懂的孙子直接写信给了《法制报》引出了下面的情节。
看完这部影片,我感受良多:农村社会是一个 “熟人”社会,大家平时抬头不见低头见。村规是大家所认同的行政规范,而山杠爷那种方式,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合理的。只有他孙子认为那似乎是违法的,这反映出当代人们特别是在农村法制观念的淡薄。出了事情总是按照村约民规来解决。当然这同时也反映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法制的不健全,导致这一法律所不能触及的事情只能用村约民规来解决的尴尬局面出现。这一局面,我相信会逐步得到改善。可是我不禁在想:堆堆村里一直所认同的权威去坐牢了,村名的脑海里隐约有了一个法治社会的概念。
法制是人们创造出的政治文明成果,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现在社会人人都应该依法办事,也就是说,要依法治国。这是当代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情理与法律的冲突。这又该如何处理呢?我想,立法者是不是应该更加深入民情,考虑到实际的民情呢?是不是应该考虑到去填补现代法律的空白呢?这是一个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而我们作为公民,应该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依法办事,遵守维护法律。这是这部影片
带给我们的启示。
下面要说的是观看《肖申克的救赎》后带给我的一些想法与感触: 事业有成的银行家安迪因被误认为谋杀自己的妻子和情夫,在肖申克监狱终身监禁。沉重压抑的背景,还有瑞德那平静缓慢的叙述,让作为观影者的我一开始一直为安迪的命运纠结着,无法想象这该有一个怎样的合理结局。
影片中这个意味深长的句子“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希望是件好事,也许是世间最美好的事物,而且美好的事情永不磨灭。),一个普通的词——“希望”,却因他在狱中用一把六英寸长的小石锤掘出了一条逃往外界之路,于19年后成功越狱的那刻给予了深刻的诠释。安迪在那个司法黑暗狱政暴戾的环境中坚守,尽管现实的残酷吞噬着他的肉体,而他那永不放弃希望的人性却在自我救赎中,净化了许多人的心灵。狱中几乎每个人都觉得“希望在这里是个可怕的东西”,因为哪怕是个无谓的逃跑的念头也会遭到典狱官们的毒打。他在肖申克似乎是个异数,喜欢整天把玩各种石子,阅读很多书籍„„
老布在肖申克服刑50年后假释出狱。本应该庆幸他获得了自由,然而长年累月的“制度化”生活,让他在陌生的社会中如同一只没有了翅膀的鸟儿,无助地生活着。终于,在墙上刻下“老布到此一游”的留言后放弃了生命。自由给了他希望,而这希望带给他的却是惶恐不安的生活,每次噩梦过后都要思考一番后才能明白自己身处何方。也许,那50年监狱生涯让他忘却了自由之感,而所谓希望,则只是
心中的那份虚妄罢了,所以他选择了死亡。
瑞德在狱中多次申请假释,却一次又一次未能获准。当他几乎绝望时,却又戏剧般获得自由。狱中的他神通广大,似乎没有他买不到的物品。然而当他重获自由回归社会后,却也如老布般感到无助与失落。看到了墙上老布的遗言,本以为他也会追随老布而去,幸而他想起了安迪留给他的话,重拾了希望之火。最终他见到了老友,并拥有了真正自由的生活。
安迪在狱中经历了种种磨难后,当他爬出污水管道,在雨中张开双臂,犹如囚鸟重新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天空。之后,他用了在狱中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典狱长洗钱时虚构出的那个人的身份取得了那些账款,过上了自由的生活。同时,把典狱长的罪证曝光于社会,让他们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他怀抱希望,所以能成功地为狱友争取到一瓶冰啤;他怀抱希望,所以能够用特长取得狱官信任而在广播室播放音乐;他怀抱希望,所以每周一封信最终为监狱争取到了图书馆的旧书;他怀抱希望,所以能够帮助一些狱友学习并获得学历;他怀抱希望,所以最终逃离了肖申克,获得了人生的自由。正因为有了希望,他才一直维持着自己的信仰,一直在前进。
是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希望,有了希望,你的人生才是积极有意义的,它将带着你走向成功,走向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