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药检事业发展的新思考

时间:2019-05-13 18:01: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药检事业发展的新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药检事业发展的新思考》。

第一篇:关于药检事业发展的新思考

对当前药品检验事业发展的新思考

安徽省巢湖市药品检验所刘业飞

关键词:药品检验

当前药品技术监督检验工作面临着来自技术和市场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和历史机遇,按照新实施的国家《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的规定,药品检验机构除了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设置外,也可以由这些部门根据需要,确定符合药品检验条件的检验机构承担药品检验工作,这意味着非政府设置的药品检验机构也有机会承担药品检验工作。近年来,一些国际商品检验机构,包括具有药品检验能力的机构已开始进入中国,他们看中的是药品国际贸易中潜在的巨大市场,其中包括药品检测市场。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加快药检建设的步伐,才能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使命。药检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建设、能力建设、队伍建设,核心是能力建设。因此,要把加强药品技术监督及检验能力建设,作为科学有效地履行药品监管职能提供有力和可靠的技术支撑,作为药检机构的中心任务。正值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热潮之际,引发我们对药品检验事业的发展产生许多新的思考:

1.尊重知识、科学用人,抓好队伍建设。

1.1 以《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为契机,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几年来,按照凡进必考的原则,各级药检机构招录了不少优秀人才,但是我们发现很少有人走出去的;只有晋升的,少有低聘的,没有高聘的。应该根据岗位设置有效竞争,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既要同意留职停薪,又要允许兼职创业,就地市级药检所来说,我们发现许多同志40岁以上,拿到高级职称的都不大愿意做实验了,似乎没有什么追求了,为什么呢?不言而喻。目前许多药检所推行目标化管理,对工作任务采用量化考核,实行积分制。但我们认为药检所不是一般的生产企业,对技术要求比较专业,有它的特殊性,不能一概“按劳分配”。“三聚氰胺”问题如何计算积分、“二甘醇” 问题又怎样累计工作量?要考虑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行“按智分配”,或者以“按劳分配”为辅,“按智分配”为主,充分调动药检人员的积极性。否则,检验员就成为“实验匠”,药检人员的积极性将受到很大的伤害。

检验机构的发展离不开对检验技术本身认识和研究,只有在不断研究掌握新的检验技术和分析方法的同时,才能促使不断发展壮大。新的食品药品监管形势对检验机构的检验能力 1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方法日新月异、新仪器层出不穷,固步自封、抱残守缺,将使我们的药检事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以《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方案》为契机,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使一切有利于药检改革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实现药检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和谐统一。

1.2 走“检、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造就一支高水平的药检队伍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也应该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人才的培养不同于硬件设施的建设,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和各种主客观条件。根据检验工作发展的需要,有意识地构建不同专业领域,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技术水平的人才梯队,显得尤为重要。人才的成长既需要单位的培养,更需要职工本人持之以恒的学习、刻苦自觉的锻炼。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层次的人员加强学习培训,对新入所人员,加强工作责任心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对中级技术人员,加强分析处理疑难问题的经验培训;对高级技术人员加强科研能力的培训等等。

走“检、学、研” 相结合的道路,既鼓励带薪学习,更新知识;也鼓励登上三尺讲台,传道授业、答疑解惑,教学相长;加强学术研究氛围的养成,努力从纯检验型药检所向检验研究结合型药检所转变,引领大家向更高的科学之峰迈进。以检验带科研,以科研促检验,检验是本,科研是基,创新是灵魂。加强技术监督及检验相关理论研究和检验科学研究,创新药品检验技术与方法,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物和领域标志人物。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放在关键的岗位上去,把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工作的人应到重要位置上去,着力造就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强大的药检人才队伍。

2.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合理调整机构设置,增强基础建设。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各级药品检验所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几百平方米的检验室,到占地数十亩的实验大楼;从一张张简陋的试验桌,到一台台高端的精密仪器、先进设备;从定性鉴别,到定量分析;从一般的理化试验,到光谱鉴定、色谱数据处理;从红外、原子吸收到气质、液质联用,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此不必多说。但基础建设与机构设置密切相关,笔者认为应该取消按照行政区域来设立药检机构,要因地制宜设立中心药检所。在省所的统一领导下,整合现有仪器装备,调配人员队伍,增强基础建设。县级在新的机构改革面前可以设立食品药品监督所,不进行药品检验工作,更多地从技术角度配合地方监管部门从事抽样工作。现有的市级药检所大部分设立了监督办,都是在从事抽样工作,这不符合药品管理法的规定。中心所按照省所的统一部署,在相同的质保体系下进行检验。这样既

能够做到抽检分离,又能够使设备得到充分的、合理的应用,减少地方保护,防范行政干预,杜绝技术腐败,避免有限的资源闲置和浪费。各地市抽检的样品可以在省内选择性向中心所送样,也就是说,可以送给中心所甲,也可以送给中心所乙,也可以送给中心所丙„,既能做到交叉抽样,又能做到交叉检验;对于检验人员可以相互交流,对于中心所可以产生市场竞争,有效地促进药检事业的发展,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当下便利的交通、快捷的通讯,已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3.“以比代评”、“以赛代练”,加强检测技能建设。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通过 “大比武”、“大练兵”、“三大竞赛”、能力验证、比对实验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能力建设活动,通过竞赛活动调动全体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将竞赛与提高食品药品检验能力相结合,全面提升队伍整体素质,以比武促学习,以学习促进步,提高检验人员综合素质。通过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考试,促进检验技术熟练运用,通过新仪器、新技术系统掌握,通过规范检验记录、检验报告等工作,进一步提高药品检验能力。要变被动检验为主动检验,在做好基础检验工作的同时,注重药检科研,通过检验检测的实践和研究,促进自身能力和水平的提升。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引导广大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检验技术人员立足本职,爱岗敬业,钻研业务,创造佳绩;借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赛活动之机,掀起学技术、练技能、比贡献的热潮,逐步形成爱岗敬业、爱岗敬业的良好局面。

4.拒腐防变、廉洁自律,坚决打击弄虚作假。

药品检验机构是国家对药品质量进行技术监督检验的法定机构,其性质和地位决定了我们必须承担特殊的责任,任何虚假的检验结果,都可能造成极大的社会危害。药品检验的结果直接影响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药品质量的判断、定性和行政处理决定,关系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利益和声誉甚至影响其生存。药品检验机构要严格执行检验信息传递程序,出具的检验报告必须科学公正、客观真实、数据准确。药品检验机构和人员,要牢记自己担负的神圣职能,时刻警示自己:药品监督检验工作是药品监督管理行政执法的技术保障和依据,必须按照药品标准,客观、公正、科学地出具药品检验报告,切实对自己的检验报告负责。

广大药检人要勤于刻苦、乐于钻研,耐得住清贫、经得起诱惑,坐得住板凳,守得住事业。争做努力工作的模范,勤奋学习的模范,清正廉洁的模范。拒腐防变、恪尽职守,坚决反对歪风、抵制邪气、弘扬正气,为保障广大消费者用药安全撑起一片蓝天!

第二篇:关于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几点思考

关于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由此,“和谐社会”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高频率现诸媒体的热门词汇,而在全国各行各业上下一心、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众志成城贡献力量的大环境下,作为从事残疾人工作的基层组织及工作人员,尤其需要就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如何以开展好本辖区残疾人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而进行深入思考。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面进步,富裕安全,稳定有序,充满活力,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建设这个社会的目的是着眼于人、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幸福生活。“以人为本”贯穿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

和谐社会既是人类的一种追求,又是一个谋求发展的社会,发展是人类创造幸福生活的主要途径和根本动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创造较高文明形态的和谐。一个和谐的社会,应 该是物质、精神、政治文明共同进步、和谐统一。

二、和谐社会与残疾人事业的关系

残疾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得不付出的痛苦代价,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但残疾人更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一员,因而,残疾人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着重要职责。残疾人既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又是和谐社会幸福生活的拥有者和享受者。人尽其能、各得其所,整个社会才会有繁荣、健康、充满活力、安祥和谐的环境,才会有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能力。

发展残疾人事业,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搞好残疾人工作,使残疾人能够同健全人一样,以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共同参与创造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分享社会文明的成果,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发展残疾人事业,既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利于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搞好这项工作,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残疾人群体的特殊性

残疾人是全社会弱势群体中的最弱势人群,这个群体有着不同与健全人群体的特殊性,极其需要全社会予以高度关注:

一是由于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碍,使之丧失了同健全人一样生活、工作、学习的条件。

二是低收入决定了残疾人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以***镇残疾人群体为例,一部分具有劳动能力或部分劳动能力者,大多在福利企业就业或自谋职业,但是收入较低;另一部分则不具备劳动能力或失去劳动能力,大多靠国家救济或家人抚养,其经济收入低于人均收入水平,甚至徘徊于贫困线边缘。表现为生活必需品的占有量低下和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经济上的低收入进一步造成了残疾人群体的生活脆弱性,一旦遭遇疾病或其他灾害,他们很难有足够的承受能力。

三是政治上的低影响力。残疾人群体较少参与社会政治文化活动,难以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他们很难或者很难迅速摆脱自身的困境,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是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残疾人群体由于自身的缺陷及其在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和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他们在社会中的心理压力高于一般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大多职业技能缺乏,市场竞争力较低,或者已经失去年龄优势,没有职业安全感,收入低且不稳定,“常有衣食之忧”。这些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或被社会所抛弃,不满、苦闷、焦虑、急躁情绪,难以自我调适,从而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出现过激行为。

四、发展残疾人事业,体现“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公正,它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理念和基本的行为准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社会主义人权和公正,首先就表现在生存权、就业权、受教育权和社会保障权等基本权利。解决残疾人这一特殊困难群体的问题,就是体现“以人为本”、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

努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帮助广大残疾人尽快融入到社会主义和谐大家庭中,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由于残疾人群体的特殊性导致他们处于不同程度的困境之中,因而,各界应当多一点偏爱,为他们开点“小灶”,从各方面多给予关心帮助。如加大扶贫力度,扶助贫困残疾人;保障残疾人及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开展职业培训,拓展就业途径,切实解决残疾人就业难题;确保残疾人进行康复的权利等等。而作为残疾人事业的基层工作者,只有进一步密切与残疾人兄弟姐妹的血肉联系,才能更好地为这个群体提供服务。残疾人事业的每一项工作,都闪动着人性善良的光芒,都需要付出真诚的关爱。

除了满足残疾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外,还必须给他们以安全感和尊重感,这有利于实现残疾人的自身价值。人们不仅有生理、安全、归属的要求,而且有受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是对一个人价值的承认,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希望 自己的社会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希望凭借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承认。这一点对残疾人来说尤其重要。单纯的给予残疾人人道主义的同情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解除残疾人自身及其家庭的心理压力,调整其因残疾而产生的社会心理失衡。这种失衡得到调整,必然会给残疾人及其家庭带来自强不息的动力。

因此,从事残疾人事业,绝不是居高临下甚至带着施舍和怜悯之情去对待他们,而是要站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为实现全社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发展而真诚和热情地提供支持和帮助。

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作为残疾人工作者,一方面应始终把握新时期 残疾人事业的主题,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残疾人工作,努力营造一个关心残疾人、尊重残疾人的和谐氛围,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残疾人工作;一方面要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道德,使更多的残疾人由自卑走向自信,由怯懦走向坚强,由彷徨走向成功,使他们能共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成果,共建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主义大家庭。让他们的生活永远充满阳光,是残疾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毕生努力的方向。

第三篇:关于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由此,“和谐社会”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高频率现诸媒体的热门词汇,而在全国各行各业上下一心、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众志成城贡献力量的大环境下,作为从事残疾人工作的基层组织及工作人员,尤其

需要就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如何以开展好本辖区残疾人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而进行深入思考。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全面进步,富裕安全,稳定有序,充满活力,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建设这个社会的目的是着眼于人、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幸福生活。“以人为本”贯穿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

和谐社会既是人类的一种追求,又是一个谋求发展的社会,发展是人类创造幸福生活的主要途径和根本动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创造较高文明形态的和谐。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是物质、精神、政治文明共同进步、和谐统一。

二、和谐社会与残疾人事业的关系

残疾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得不付出的痛苦代价,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但残疾人更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一员,因而,残疾人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着重要职责。残疾人既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又是和谐社会幸福生活的拥有者和享受者。人尽其能、各得其所,整个社会才会有繁荣、健康、充满活力、安祥和谐的环境,才会有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能力。

发展残疾人事业,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搞好残疾人工作,使残疾人能够同健全人一样,以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共同参与创造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分享社会文明的成果,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发展残疾人事业,既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利于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搞好这项工作,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残疾人群体的特殊性

残疾人是全社会弱势群体中的最弱势人群,这个群体有着不同与健全人群体的特殊性,极其需要全社会予以高度关注:

一是由于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碍,使之丧失了同健全人一样生活、工作、学习的条件。

二是低收入决定了残疾人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以***镇残疾人群体为例,一部分具有劳动能力或部分劳动能力者,大多在福利企业就业或自谋职业,但是收入较低;另一部分则不具备劳动能力或失去劳动能力,大多靠国家救济或家人抚养,其经济收入低于人均收入水平,甚至徘徊于贫困线边缘。表现为生活必需品的占有量低下和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经济上的低收入进一步造成了残疾人群体的生活脆弱性,一旦遭遇疾病或其他灾害,他们很难有足够的承受能力。

三是政治上的低影响力。残疾人群体较少参与社会政治文化活动,难以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他们很难或者很难迅速摆脱自身的困境,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是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残疾人群体由于自身的缺陷及其在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和社会生活中的贫困性,他们在社会中的心理压力高于一般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大多职业技能缺乏,市场竞争力较低,或者已经失去年龄优势,没有职业安全感,收入低且不稳定,“常有衣食之忧”。这些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或被社会所抛弃,不满、苦闷、焦虑、急躁情绪,难以自我调适,从而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出现过激行为。

四、发展残疾人事业,体现“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公正,它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理念和基本的行为准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社会主义人权和公正,首先就表现在生存权、就业权、受教育权和社会保障权等基本权利。解决残疾人这一特殊困难群体的问题,就是体现“以人为本”、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

努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帮助广大残疾人尽快融入到社会主义和谐大家庭中,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由于残疾人群体的特殊性导致他们处于不同程度的困境之中,因而,各界应当多一点偏爱,为他们开点“小灶”,从各方面多给予关心帮助。如加大扶贫力度,扶助贫困残疾人;保障残疾人及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开展职业培训,拓展就业途径,切实解决残疾人就业难题;确保残疾人进行康复的权利等等。而作为残疾人事业的基层工作者,只有进一步密切与残疾人兄弟姐妹的血肉联系,才能更好地为这个群体提供服务。残疾人事业的每一项工作,都闪动着人性善良的光芒,都需要付出真诚的关爱。

除了满足残疾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外,还必须给他们以安全感和尊重感,这有利于实现残疾人的自身价值。人们不仅有生理、安全、归属的要求,而且有受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是对一个人价值的承认,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希望自己的社会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希望凭借自己的知识与能力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承认。这一点对残疾人来说尤其重要。单纯的给予残疾人人道主义的同情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解除残疾人自身及其家庭的心理压力,调整其因残疾而产生的社会心理失衡。这种失衡得到调整,必然会给残疾人及其家庭带来自强不息的动力。

因此,从事残疾人事业,绝不是居高临下甚至带着施舍和怜悯之情去对待他们,而是要站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为实现全社会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发展而真诚和热情地提供支持和帮助。

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作为残疾人工作者,一方面应始终把握新时期残疾人事业的主题,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残疾人工作,努力营造一个关心残疾人、尊重残疾人的和谐氛围,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残疾人工作;一方面要恪守“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职业道德,使更多的残疾人由自卑走向自信,由怯懦走向坚强,由彷徨走向成功,使他们能共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成果,共建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主义大家庭。让他们的生活永远充满阳光,是残疾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毕生努力的方向。

第四篇:长宁县中医药事业发展现状及思考

长宁县中医药事业发展现状及思考

长宁县政府副县长雷敏

长宁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缘山丘地带,幅员面积1000.2平方公里,辖8乡10镇269个村,总人口44万,其中农业人口38.7万。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四川省中医药条例》,围绕“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思路,通过采取推进中医药体制改革,大力改善中医药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认真做好中医药基础性工作等措施,切实加强了中医药工作,提高了中医药的普及性。

一、我县中医药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全县现有县级医疗卫生单位4个,乡镇卫生院18个(其中中心卫生院6个),村卫生站288个,个体医疗机构98家(其中中医医疗机构62家,占总数的63%)。全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415人,其中中医药人员632人,占卫技人员总数的44.66%。在全县村卫生站中,有乡村医生615人,开展有中医服务和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占乡村医生总人数的90%以上。全县病床总数1110张,其中中医病床394张、占病床总数的35.5%,中医病床达每千人0.9张。全县中医服务量占医疗服务总量的50%以上,近三年来中医医疗业务收入年均递增23.5%。县成功创建为四川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2010年县中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二甲”中医院零的突破。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近年来,我县着力推进以县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开展综合医院中医药试点工作。2010年,我县完成了18所乡镇卫生院国债建设项目,并配备了500多万元的医疗设备。今年,我县正努力

争取中央专项资金中医院建设项目,拟计划总投资1900万元(地方配套和自筹1300万元),该项目实施后,县中医院建筑面积将增加16000平方米、床位增至360张,中医服务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目前,全县18个乡镇医院均设有中医科,能够开展针灸、火罐、推拿、小针刀、熏洗药浴、中医康复、中医药预防等多种特色服务项目;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诊断和中医方剂治疗疾病的基本中医药服务,初步形成了比较健全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二)努力培育特色专科,中医药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目前,长宁县中医院的妇产科已列入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其骨伤科、肛肠科、中医肝病科已建成为市级重点专科;针灸理疗科、心内科、治未病中心已列为市级重点专科建设。通过抓专科建设,一批特色突出、临床优势明显的中医药学科和专科初步形成,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重大疑难疾病,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我县中医院年门诊量达13.6万人次、县人民医院中医门诊量达3万余人次;全县18个乡镇中医门诊服务量达8万余人次;年住院1.5万人次,年人均门诊费用37元、较综合医院低12.3%,年人均住院费用2376.2元、较综合医院低14.2%。

(三)加强人才培养,中医药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是中医药得到继承和发展的关键。我县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突出“名医”效应,在2008年开展了“长宁县名中医”(第二届)评选工作,以名医带动和促进中医药人才建设。二是开展师承教育工作,鼓励支持老中医带徒,选拔有悟性、爱学习、能吃苦、有一定工作经验医生做弟子,传承老中医丰富的临床经验。我县已有1位省名中医先后带徒3人,其中1人经考核合格已出师。全省第二批师带徒工作已完成,第三批师带徒工作现正在实施当中。三是推进农村卫生人员中医药专业学历教育工作,鼓励尚无正式学历的乡村医生及有意愿从事村

级医疗保健工作的人员参加乡村医生中医中专学历教育。自2005年以来,全县共有256人参加了中医中专学历教育,通过学历教育培训,近100人已考取中医助师执业资格。四是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知识培训。自2007年我县实施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以来,筛选出具有“简、便、验、廉”和“安全、实用”的26项推广项目,本着“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原则,利用县内培训基地共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培训中医药人才700多人次。同时,根据省上《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实施方案》要求,我县从基层选派中医专业技术骨干参加了省、市举办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学习班,为中医实用人才的培养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四是开展“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工作。按照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温习中医四部经典著作的要求,我县制定了《长宁县“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实施方案》,在县、乡(镇)村三级医疗机构中开展专项教学辅导,并在2009年、2010年开展了两期辅导班。五是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我县将中医学知识列为继续医学教育的必修内容,要求中医人员每年学习四大经典、西医人员学习中医学的继续教育学分达到5分以上,否则视为未完成当年继续教育学习。

(四)加强服务能力建设,中医药服务领域不断扩展。一是着力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县中医院按照“以人带科、以科带院、发展专科、科技兴院”的思路,大力实施“三名、三进”(名院、名科、名医和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学科建设方面,县中医院根据群众健康保健需求,按省级标准设立专病门诊,开展专科特色服务,全力塑造“名科”品牌形象,促进了全县中医医院整体建设水平的提升。县人民医院着力推进中医药试点工作,将中医科设为医院一级临床科室,设立中医门诊4个,设立中医病床30张,规范设立了中药饮片室、中成药调剂室、中药煎药室等功能科室,常用中药饮片品种

达到450种以上。各乡镇卫生院大力推进中医科和标准化中药房建设,目前所有乡镇卫生院均能开展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和针灸、理疗、按摩等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疾病。二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作用。自实施新农合以来,我县就将适宜的中药和中医诊疗项目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制定了含有中药、中成药的新农合基本用药目录和中医诊疗项目的新农合基本诊疗项目目录;在政策上提高了新农合中医药服务的补偿标准,将报销标准较一般标准提高了10%。三是注重中医科研和中医新技术、新项目的引进和创新。积极鼓励中医药专业人员进行科学研究、撰写医学论文,开展中医技术创新,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中医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优先使用中医新技术、新项目。近3年来,我县共完成中医药课题研究4项,发表学术论文14篇,其中获得县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项;创新治疗方法1项;引进、推广中医新技术19项。

(五)推进中药材种植,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目前全县已人工种植金银花、青蒿、板兰根、淮山、杜仲、黄柏等20余种中药材。2011年将完成1200亩金银花种植,同时形成“花下养殖、产品加工、观赏旅游”等全方位、多元化的产业发展链条,预计实现综合产值1000万元以上。

二、我县中医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因受到历史、地域和经济发展因素的限制,我县中医药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中医药技术骨干力量薄弱。中医药从业人员结构不尽合理,农村中医药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和基层实用型人才缺乏,分布不平衡。中医人才断层,一批五、六十年代的老医师基本到退休年龄,而新的人才尚未成长起来,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二)农村基层中医治疗手段相对单一。限于基础建设、设备投入、群众认知感等方面的原因,目前乡、村两级中医药服务还以中药方剂(饮片)治疗为主,中医适宜技术的普及和一些先进治疗方法的推广尚有待时日。

(三)中医药科学宣传普及不够深入。一部分群众对中医药缺乏认识甚至并不认可,导致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误解、否定和排斥中医药的现象。

(四)政府投入相对不足。由于地方财政困难,经济基础薄弱,对中医药事业的总体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三、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中医宣传普及力度。组建优秀的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队伍,大力拓展宣传普及渠道,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及各种有效途径,大范围地、深入地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和文化,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医疗保健知识和科普文化需求。大力宣传中医药方针政策和发展成果,增强社会对中医药的普遍认识与认同,为中医药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和舆论环境,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深入到机关、学校、企业、乡镇、村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中医药知识与文化科普讲座、中医健身方法演示、义诊、知识竞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使人们从中感受中医药文化氛围,接受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争取良好的宣传效果。同时抓好宣传平台的搭建,加强与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重要宣传媒体的合作,创新中医药科普宣传方法。

(二)进一步加强中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和社区中医药人才引进和培养,鼓励医务人员参加省、市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班、中医在职学历教育、师承教育等多种形式,培养骨干力量,不断提高中医药人员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为传承和发掘中医药事业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建设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持续开展“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对中医技术人员进行能力提升。持续推

进中医药师承教育,大力支持和奖励名老中医药人员传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制定保障农村中医药人员“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政策措施。完善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使用制度,制定为农村免费定向培养中医药人才方案和面向基层中医药人才招聘计划。力争将农村一技之长中医药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完善基层中医药人员资格准入、职称评聘和相关保障制度,提高基层中医药人员待遇。对在岗乡村医生进行中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掌握中医药基本知识和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防治技术,达到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基本要求。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非中医药类医技人员进行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开展面向农村、社区基层的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工作。

(三)进一步加强中医服务能力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加大对我县农村卫生院、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加大对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建设的投入。加强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硬件建设,中医科中药房面积要达标,空间布局合理,配备一定数量的中医药专用设备, 优化中医药诊疗环境。加强卫生院中医药优势特色建设,开展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中医全科服务,强化专科、专病建设,设立中医康复治疗室,配备中医药人员,强化中医药文化建设。把乡镇(街道)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建设作为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切实抓好,作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认真抓实,作为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事抓出成效,促进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打好农村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使广大群众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基本中医药服务。

第五篇:关于对加快发展老龄事业的思考

关于对加快发展老龄事业的思考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目前我省、市、区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长治久安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尤其是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各级政府的重要民生工程。就目前我区老龄事业的发展这一主题,浅谈本人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突出科学发展老龄事业这一主题,按照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老龄事业协调发展的战略,应着力推动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保证社会养老保障与家庭赡养、老年物质保障与精神关爱、老年福利事业与养老服务业、敬老道德建设与老年法制建设、老龄事业与老龄产业诸方面的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

也就是说,政府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到实惠方能取信于民,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出发,从老年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好老年人养老医疗保障、社会养老服务、精神文化生活、心理关爱服务和老有所为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加强老龄工作推进机制建

设、加大老龄事业投入等具体的措施办法。

二、当务之急要完善老龄事业体制,强化老龄机构职能,落实人员编制,加大老龄事业投入,安排养老服务事业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建议配强、配齐街道(镇)、社区专(兼)职老龄工作人员,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待遇。同时要大力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困难老年人社会救助水平,加强养老服务职业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做好养老服务人员执业资格鉴定工作,逐步实现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大力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服务。加强老年人心理健康等科普教育,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服务,重点做好病残、空巢、高龄、临终等老年人的心理关爱工作。

三、完善为老服务扶持政策,优先审批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按照公益事业要求,投资建设的养老服务机构和投资兴建的福利性、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等项目;鼓励利用社会闲置的厂房、宾馆、学校以及乡镇合并过程中的办公用房开办各类为老服务机构,认真落实老年服务机构各种优惠政策。

四、建议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老年人优先纳入城乡低保范围,将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的纯老年家庭户优先纳入廉租房保障范围,将农村贫困老年人无房户、危房户纳入农村危房改造工程。

五、提高民办养老机构补贴标准,对社会力量兴办养老

机构新增介护床位、介助床位和生活能自理的床位,分期给予一次性建设资金补贴,对辖区内开办的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和主要服务老年人的助餐点,经考核验收后,根据其规模大小、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奖励补贴。建立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居家养老护理责任保险制度。

六、社区服务进家,建议将所有老年人纳入医疗保障制度覆盖范围,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免费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并定期进行随访;每年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免费体检;扩大不同年龄段老年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逐步统一和提高城乡老年居民社会养老补贴享受条件及待遇标准;全面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团队服务和家庭责任医生制度,60%的居民拥有家庭责任医生,鼓励每个社区全科团队至少与10名孤寡病患居家老人签订家庭护理合约。

七、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建议区级、街道(镇)、社区老龄办各配备不少于1人的专(兼)职法律援助工作者,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务,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并希望各级公证机构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实行免费办理遗嘱类公证。

八、丰富和活跃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街道(镇)、社区(村)继续新建、增建建各类活动中心(室)、阅览室、心理疏导室、多媒体影像室和一定规模的室外活动场所。

老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注重发挥社会、社区、家庭功能,不断提升“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水平,使老年人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明显改善,让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促进社会更加文明、和谐,为我区老龄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下载关于药检事业发展的新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药检事业发展的新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调研:残疾儿童康复事业发展与思考

    调研:残疾儿童康复事业发展与思考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将进一步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2021-2025年是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

    党校事业发展

    特色与创新是党校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叫XXX,非常荣幸能够参与这次演讲活动,我演讲的题目是《特色与创新是党校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 俗话说:学如逆......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

    民生之依 ——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小康社会已初步建成,但是由于物价走高、收入分配失衡等......

    实现供销合作事业又快又好发展的思考[精选五篇]

    实现供销合作事业 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考 结合四川省内江市供销社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创新发展的步伐,着力把供销社建设成为农民经济合作的带动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

    30年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在开拓中前进 在创新中发展 ——30年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翻天覆地大变化的30年,也是人民政协事业大发展的30年。30年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

    关于加快新宁县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的理性思考

    关于加快新宁县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的理性思考 张湘斌 摘 要: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

    学习贯彻残疾人事业发展意见的思考

    关心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织部分。党和国家历来十分关心残疾人,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今年3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央......

    关于发展百货零售业的新思考

    关于发展百货零售业的新思考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零售业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步伐的加快,外商零售业纷纷进入我国市场,导致我国的百货零售业面临着国内多种业态和国外零售巨头的双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