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
(二)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
工业效益持续增长。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0.7亿元,同比增长1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达到203亿元,增长12.3%。主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有色金属冶炼、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石油加工炼焦、煤炭开采洗选、石油天然气开采、黑色金属冶炼七大行业合计完成增加值662.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4.8%。重工业完成增加值728.5亿元,增长19%。重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煤增长6%,洗煤增长
1.2倍,原油增长4.8%,天然气增长15.9%,水泥增长30.5%,焦炭增长29.1%,电解铝增长15.3%,多晶硅增长1.7倍,碳化硅增长41.7%,铁合金增长18.9%,铝合金增长32.6%。
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全面实施“双百”行动,大力发展和培育工业十大优势产业。金鼎耀华360万重量箱优质浮法玻璃、聚阳能单晶硅等项目加快建设,开工建设德令哈宜化氯碱、10万吨电解铜、60万吨高精铝板带、高倍聚光电池组件、255万平方米地毯纺纱、万吨枸杞深加工等项目。建成肯德可克铁矿开发、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平安高精铝板带、万吨级高档电解铜箔、西宁特钢200万吨改造升级等项目。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三大工业园区完成一般性工业投资420亿元,同比增长28.8%。园区经济成效凸显,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5%左右,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积极推进“123”科技支撑工程,新实施60个“123”科技支撑项目,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西宁开发区的生物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康普青藏高原沙棘开发实验室等3个项目被授予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认真贯彻落实支持工业发展十大综合措施,积极应对工业增速回落的新情况,一次性投入资金10亿元,撬动银行、企业增加投入,在帮助企业战胜当前困难的同时,大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牢牢把握了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结构调整取得成效。非公有工业企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258.7亿元,增长29.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3.1%,比重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376.2亿元,同比增长12.9%。科技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的总产值已占工业总产值的7%以上,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同比增长12%。全省轻工业完成增加值52.2亿元,同比增长19%。在轻工业产品中,小麦粉产量同比增长1.25倍,饲料增长43.3%,饮料酒增长8.3%,制帽增长19.4%,手工地毯挂毯增长21.1%,机制地毯挂毯增长1倍。
循环经济稳步推进。安排专项资金12亿元对47个循环经济项目给予了引导扶持。实施德尔尼尾矿综合利用、金属镁一体化等重点项目,有力带动了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循环经济比重达到
70%。成功举办“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苏州)项目推介会”,组织参加2011年青海绿色经济投资贸易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49个,签约金额达559.2亿元。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和全社会节能行动,分解下达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协调实施节能减排工程121项。加快推进湟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西宁历史遗留铬渣治理等重点工程,17个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运营,西宁市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积极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我省正式纳入绿色合作伙伴计划。
第二篇:清理规范中介组织取得积极成效
湖北省鄂州市清理规范中介组织取得积极成效
[发布日期: 2012-11-08 ]本文已被浏览过 129 次
2012年以来,湖北省鄂州市围绕促进行政审批提速增效、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着力开展中介组织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对与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相关的市直审批部门所属中介组织及具有中介性质的事业单位进行清理和规范,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初步成效
一是提高了审批前置中介服务质量效率。中介服务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的现象得到明显好转。各中介组织进一步加强内控管理,规范执业行为,主动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服务质量和效率得到显著提高。目前,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时限比整治前平均缩短25个工作日。二是规范了中介服务收费行为。中介服务收费标准不透明、收费过高以及乱收费的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共清查出中介违规收费100余万元,已对相关中介组织进行整改处理。各中介组织将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项目、标准以及收费依据、举报电话予以公开,明确收费档次,降低收费幅度,避免人情收费。目前,中介服务收费与整治前平均下将20%,下降最明显的主要涉及工程咨询、环境评价、规划勘测、防雷、防震等方面的中介服务。
三是斩断了主管部门与中介组织之间的利益链条。通过推进管办分离、规范财务管理等措施,主管部门与中介组织利益关联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对清查中发现的行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办中介企业,其工作人员在中介组织兼职或从事中介业务;主管部门在下属中介组织或中介事业单位收取管理费、列支费用以及借用车辆等问题进行整改。
四是形成了竞争有序的中介市场环境。放开中介服务市场,按照竞争、择优的原则,行政相对人可自行选择中介服务。规划、防雷、防震、征地、施工图审查、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环境评价、工程咨询等中介服务,彻底改变了原来由审批部门指定服务、少数中介组织垄断经营的局面。各中介组织主动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比服务更优质高效、收费更合理,改变了原来那种不择手段招揽业务、承接了业务又不守承诺的无序现象。
五是构建了中介组织综合监管模式。加强对中介组织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市直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形成整体工作合力,建立健全中介组织综合监管常态工作机制,构建了齐抓共管、左右协调、系统推进、高效运转的综合监管模式,改变了以往部门监管单
一、难以发挥监管效应的局面。
二、主要作法
1、开展集中清查,抓整改处置。围绕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争当全省审批项目最少、时限最短、收费最低“三最”城市的目标,将整治中介组织突出问题作为畅通行政审批绿色通道、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在全市部署开展了清理和规范中介组织工作。由市监察局牵头,从市编办、工商、物价、财政、审计等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成工作专班,重点对与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相关的26家市直部门所属的40余家中介组织及中介性质事业单位,采取查机构编制、看有无人员混岗的情况,查经费来源、看有无靠收费养人现象,查收费情况、看有无超范围或超标准收费问题,查财务帐目、看有无利益关联和违规违纪问题,查业务开展、看有无利用主管部门行政审批权力开展指定中介服务,查办公场所、看是否与主管部门分开办公等“六查六看”的方式进行集中清查,摸清了被清查单位的现状。经过梳理分析和调查核实,主要存在管办不分、人员混岗,违规收费、财务混管,指定服务、利益关联,部门保护、垄断经营以及中介组织服务质量不高、办事效率低下等方面的问题,有60余名行政机关及事业单位人员在中介组织兼职或从事中介业务,12家主管部门在行政审批中指定中介服务,18家中介组织办公场所未与主管部门分开,行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开办中介企业21家,中介服务违规收费80余万元,主管部门在下属中介组织或中介事业单位列支费用70余万元。
坚持问题导向,实施整改处置。按照“管办分开、职能剥离、竞争有序、收费规范”的原则,主要采取以下处置措施:一是对纯中介性质事业单位,注销事业法人资格,实行脱钩改制,完全推向市场。二是对其行业在本市难以形成市场竞争,且改制成本大、人员分流难的中介性质事业单位,剥离行政管理职能,要求与主管部门脱钩,规范中介服务行为,可暂不改制,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三是对具有政府垄断性质或在运营上有很强法规性,不宜进入市场运作的中介性质事业单位,可维持现有管理体制,主管部门对其中介服务加强行业监管。四是对行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开办的中介企业实行脱钩改制,使其真正成为面向市场的中介组织。同时,市清理和规范中介组织工作办公室已分别向被清查部门和单位,就各自存在的突出问题下达了整改通知书,要求其限期整改到位,对不能如期完成整改目标任务的单位实行问责。
2、抓住关键环节,促规范行为。从清理规范中介组织的关键环节入手,理顺关系、完善制度、规范行为,有效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一是抓住脱钩改制环节,斩断利益链条。按照组织人员、业务开展、资产财务和办公场所与主管部门“四分开”的要求,注销3家中介性质事业单位的事业法人资格,对10余家条件成熟的中介企业实行脱钩改制。同时,将5家中介组织行使的行政管理职能上收至主管部门或归并到本部门其他事业单位。通过开展专项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中介组织财务管理不规范问题,割断主管部门与中介组织之间的利益联系,严禁主管部门占用中介组织资产资金或在中介组织报销费用。二是抓住公平竞争环节,规范行政审批机关的行为。市监察局出台《禁止行政审批机关干扰中介服务行为的规定》,对禁止索取、收受中介组织钱物,为中介组织牟取不正当利益,禁止行政审批机关指定中介组织提供相关中介服务,禁止行政审批机关人员在中介组织中兼职等八种行为作出硬性规
定,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问责处理,以促进中介组织公平竞争、阳光运作。三是抓住市场监管环节,打击中介组织违法违规行为。市工商局、市物价局分别出台《市场中介组织管理办法》、《中介服务价格监管暂行办法》,加强对中介组织执业行为和经营性收费情况的监管,认真查处商业贿赂、借用资质、提供虚假报告和自立项目乱收费、擅自提高收费标准、价格欺诈等行为。四是抓住市场准入环节,加强中介组织管理。市政府法制办编制《鄂州市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项目目录》,统一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事项。行政审批机关将中介组织出具的技术性审查、评估、鉴证、咨询报告或意见书作为审批前置条件的,必须是《目录》规定的项目,不能私自设置中介项目。市行政服务中心制定《进驻中心中介组织遴选办法》、《考评管理办法》和《中介服务窗口管理办法》,放开中介服务市场,加强中介组织管理。按照部门推荐、信息公开的原则,市行政服务中心引入160家信誉好、实力强、服务优的市内外中介组织进驻中心中介服务窗口,建立中介组织数据库,将其从业人员基本情况、资质等级、业务范围、申报条件、申报材料、办理时限、办理流程、收费标准、执业纪律、投诉电话等编印成宣传册,并在中心网站、电子显示屏予以公示,供行政相对人查询、选择中介组织;通过日常检查、星级评定、绩效考核等方式,强化对进驻中心中介组织的监管,将信誉度低、服务质量差、严重违规从业的中介组织列入“黑名单”,退出中介服务窗口。五是抓住行业自律环节,规范中介组织执业行为。市直行业主管部门督促指导中介组织尤其是与行政审批前置相关的中介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健全规章制度,完善内控机制,主动公开服务承诺、优化办理程序、公示收费依据及标准,提升服务水平,接受社会监督。
3、加强综合监管,建长效机制。一是实行部门负责制。成立中介组织综合监管工作协调小组,对市监察局、编办、物价、工商、财政、审计、民政、政府法制办和行政服务中心等九个成员单位的职责作出规定,明确各自责任分工和工作任务。二是建立部门联动机制。中介组织综合监管由市监察局牵头抓总和督办检查,其他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共同参与,形成统一指挥、整体联动、部门协作、快速反应的一体化联动机制,改变了过去靠行业主管部门单一监管的局面。三是建立案件联查机制。将中介组织运行情况纳入全市经济发展环境监测网络和行政审批电子监察范围,及时受理企业和群众对中介组织收费、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投诉举报,及时纠正和查处中介组织违规问题。2012年,市监察局联合物价、工商等部门查处涉及中介组织服务的投诉举报件30余起,查实办结26件,收缴违规收费资金100余万元。四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市监察局先后召开了5次由成员单位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参加的清理规范中介组织联席会议,会商工作情况,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研究处置措施及整改意见。(来源:国家预防腐败局)
第三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
坚持以项目建设为统领,以产业化建设为主导,以龙头企业发展为依托,发挥环境优势,凭借现有良好基础,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构建具有长白山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推动棚膜经济快速发展。在完善巩固“都赶线”棚膜园区建设的基础上,制定出台鼓励全县棚膜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以园区建设为核心,突出规模化、规范化,打好绿色牌、有机牌和无公害牌,带动并促进围城及沿线重点发展瓜果蔬菜、山野菜家植、园林花卉等品种。2011年,我们在原有基础上,新建规模化棚膜蔬菜面积2000亩,目前,全县蔬菜总面积已发展到3.5万亩,年产鲜食蔬菜5万吨,产值5500万元。
2、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出台中药材保护、整合及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种植的指导性意见和鼓励扶持优惠政策;根据气候特征、地理环境、地力情况、种植传统等前提条件,确定不同种植分区和主打品种;根据理论需求量引导规模化种植,重点发展订单生产。2011年,我县中药材留存面积为7万亩,其中人参、西洋参1万亩,林下参留存面积为3.6万亩,平贝母1.1万亩,北细辛0.35万亩,北五味子0.6万亩,其它中小药材0.3万亩。
5、发展绿色优质食用菌产业。在快大、二密、大泉源等中心集镇进行平菇、香菇、木耳等三大品种的反季生产;在英额布、三棵榆树等传统产区生产袋料木耳、香菇、金针菇;在东来、石湖、果松、光华、兴林等地发展林下木耳、野山菌开发。适时建设菌种研发中心和菌袋生产示范中心,大力引进新品种和精深加工企业。2011年全县以木椴木耳和袋料木耳、袋料香菇、平菇、滑子蘑、榆黄蘑为主的食用菌生产面积达到70万平方米。
第四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且看柳城畲族镇如何发展吊瓜产业
以前人们说到柳城总离不开宣莲,现在,通过柳城畲族镇党委政府几年来的不断努力发展、探索和总结,柳城这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大地上又多出了一样特色农产品——吊瓜。说起吊瓜,我想见过或听过的人肯定不是很多,熟悉的人就更少了。笔者也是查阅了相关资料才对其有了初步了解。吊瓜,又名栝楼,为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皮、籽、根均可入药,具有润肺化痰、降火止咳、宽胸散结、消肿祛毒、润肠通便等功效,现代研究和权威机构检测吊瓜籽含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是食用瓜中的上品。吊瓜生长在海拔100—1800米气候温润的山谷密林和坡地灌丛中,对土壤要求不严,既适零星种植,又可成片种植,对成片的吊瓜地还可以进行套种,且一年种植投入,多年收获受益,省工、省本、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其生长习性喜暖湿润气候,耐寒性较好,不耐旱,怕水涝,适宜生长发育的温度为18-32℃,10℃时生长基本停顿。宜选择在深厚、疏松湿润但又不涝的土地种植
正因为吊瓜有着极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以及它与柳城的气候土壤及其它相关条件相符的习性,柳城畲族镇党委政府结合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兄弟发展吊瓜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
一是转变农民传统农业生产观念,正确认识农业产业化效益。思路就是出路,要转变广大农民兄弟根深蒂固的传统农业思路,就要让他们切切实实的体会到吊瓜产业确实能给他们带来收益。柳城畲族镇党委政府通过在乌漱村进行试点,然后进行以点带面的宣传发动,广大农民朋友见到吊瓜产业实实在在能脱贫致富奔小康,因此逐步转变传统观念,兴起了一股吊瓜种植热。
二是积极引导种植户成立吊瓜合作社。去年成立的武义乌漱吊瓜合作社共发展了54户社员,带动了22户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同时。合作社的成立,也进一步加强了对吊瓜产业的管理,统一了规格,提升了质量,提高了种植户的收益。
三是建立吊瓜生产基地,引导种植户扩大种植规模。乌漱吊瓜合作社理事长吴伟林告诉笔者,过去,小规模种植时,都是小商贩上门收购,价格与外面要低1元左右。现在规模形成后,他们都是把吊瓜集中拉到长兴、上海的吊瓜加工企业销售,效益更是节节攀升。去年,他个人种的30亩吊瓜,年收入达到了十多万元。今年,他的种植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现已种下了60亩。据初步统计,今年全镇新建了县后、东西、上黄、半糖、金山等村吊瓜生产基地,新增吊瓜种植面积1500亩。
四是加强农业科技培训,让农民在发展吊瓜产业上掌握技术。今年,该镇已成功举办了一次吊瓜种植技术培训班,100多位农民参加了培训。下一步镇政府将继续增加农业科技培训投入,使更多的农民参加培训,更好的掌握农业科技。
近年来,柳城畲族镇党委政府积极按照县委县政府“东北机声隆隆,中部车水马龙,南部满目葱茏”的区域发展布局,认真抓好自身发展定位,全面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探索发展各类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大力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新兴的吊瓜产业只是柳城发展产业农业的一个缩影,传统的宣莲、板栗、蚕桑、茶叶等产业也正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前进。柳城的农业正如从柳城走出去的全国人大代表俞学文在今年两会上所说的大有希望!
第五篇:我国护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我国护理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卫生部高度重视护理事业的发展,近年来,通过颁布实施《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贯彻落实《护士条例》,加强护理人才培养,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建设活动等一系列措施,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十一五”时期护士队伍数量大幅度增加 根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数据,截至2010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数为204.8万人,比2005年增长了70万,增长了52%,“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护士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每千人口护士数从2005年的1.06提高到2010年的1.52。医院的医护比由2005年的1:0.97提高到2010年的1:1.16。公立医院中,三级医院医护比达到1:1.36,二级医院达到1:1.12,可以看出,医院医护比例倒置现象得到扭转。今年,卫生部发布的《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进一步发展护士队伍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二、护士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2010年注册护士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1.3%,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8.8%,中专学历的护士占46%。与2005年相比,大专及以上护士的比例提高19.7个百分点,中专护士的比例下降了14.4个百分点,护士队伍已经从以中专为主转向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方向发展,护士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同时,2005年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卫生部的要求,对重症监护(ICU)、急诊急救、血液净化、肿瘤、器官移植等专科领域的护士进行专科规范化培训,使护士队伍的专业技术能力得到加强。
三、护理理念、工作内涵、专业技术和服务领域得到一定发展
现代医学模式和新的健康观念对护理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丰富了护理工作内涵。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以保障病人安全和诊疗效果为目标,满足病人身心健康需求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发展的方向,护士的工作内涵包括了对患者的专业照顾、协助治疗、健康指导、心理支持等多个方面。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高新技术在诊疗工作中的运用,临床护理专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护士在急危重症、疑难症患者的救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护理服务不断向家庭、社区延伸,并在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领域发挥作用。
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取得显著成效
2010年1月,卫生部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要求医院要做到:一是保证临床一线护士的配置,增加护士直接护理患者的时间。二是改革临床护理患者的服务模式,安排每个责任护士负责一定数量的患者,即每个患者都有责任护士对其负责。三是责任护士要按照《护士条例》和《护士守则》的规定,履行对患者的专业照顾、病情观察、治疗处置、心理护理、健康指导等各项护理任务,为患者提供全程、全面、专业的整体护理服务。四是医院要加强科学管理,完善薪酬分配,建立激励机制,采取有效措施稳定临床护士队伍,充分调动广大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一年多来,全国卫生系统积极行动,把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作为公立医院改革一项重要的惠民利民措施。通过努力,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医院和病房收到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卫生部委托中国医院协会近期对全国77所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医院进行了病人出院后的电话回访,总体满意度得分平均为88.97分(满分100分),其中30所医院满意度得分达到90分以上;患者对护士技术的满意度、对护士责任心的满意度、对护士提供帮助及时性的满意度以及对护士服务态度的满意度都分别超过了9.2分(满分10分)。患者的满意是对护理服务质量最好的评价。开展优质护理的医院、病房受到的表扬信、锦旗也明显增多,反映出优质护理服务得到了患者的欢迎和好评。
二是患者自聘护工比例降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医院和病房,患者陪护率明显下降,特别是聘请一对一护工的比例明显降低。北京市所有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医院和病房,自聘护工比例下降了30-50%,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和社会负担,病房秩序明显好转,为患者创造了良好的休养环境。
三是护士责任感明显提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改革了临床护理模式,使责任护士对其分管患者负责,要求责任护士详细掌握病情,了解诊疗计划,及时沟通信息,明确护理要点,配合完成各项诊疗工作,这种工作模式提高了护士的责任感,也更密切了护士和患者的关系。
截至2011年3月底,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在所有三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共有1309所三级医院和3765所二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三级医院中,516所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覆盖50%以上的病房,其中有部分医院已经在全部病房推行优质护理服务。在全国范围内,优质护理服务的覆盖面不断扩大。经各地考核和复核,卫生部和总后卫生部确定并公布了在2010年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优秀医院76所、优秀病房361个、优秀个人694名,并提出表扬。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卫生部制定下发了2011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的工作方案。2011年的工作目标是: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必须全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至少50%的三级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覆盖50%以上的病房,其余50%的三级医院达到30%以上的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40%的地市级二级医院和20%的县级二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争取到2011年底,全国至少有200所三级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覆盖80%以上的病房。
虽然近年来我国护理事业发展迅速,但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仍存在差距,护士队伍在数量上要进一步增加,在能力上要进一步提高,在服务内涵和领域上要进一步扩展,在权益和待遇上需要进一步保障。卫生部要求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护士条例》,同时,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制定实施“十二五”护理事业发展规划,加强全国护士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临床护士配置标准,改革临床护理服务模式,加强临床护理服务,拓展护理服务领域,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