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盘县农业现代化取得的成效
盘县农业现代化取得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
发布日期:2011年4月19日来源:盘县农业局作者:
一、盘县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取得的成效
(一)盘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基本情况
近年来,盘县大力发展马铃薯、折耳根、核桃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优质梨、桃、李等精品水果;大力发展银杏、花生、魔芋、山药、西瓜等特色经济作物;大力发展板兰根、何首乌、续断、半夏、金银花、红花等中药材;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盘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可喜成绩。马铃薯种植目前已被确立为《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规划》、《贵州省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贵州省农业结构调整规划》中马铃薯优势产业带,特别是四格乡坡上村马铃薯基地已成为省农业厅脱毒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滑石等地的核桃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盘江等地的优质折耳根在昆明、贵阳、广西市场声誉鹊起;保田镇的优质金秋梨、黄花梨、英武的西瓜、刘官的南丰蜜桔、平关的红梨远近闻名、倍受青睐。
(二)省、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情况
盘县共有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两家:贵州信友实业有限公司、六盘水红果经济开发区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四家:盘县裕龙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盘县玉祥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大宇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盘县剑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信友公司稳步生产,2010年1-11月份实现生产核桃乳2737吨,销售2715吨,销售收入2221万元、利税150余万元。同比生产增长13.7%、销售增长13.7%;截止12月底,红果经济开发区农副产品批发有限公司实现经营收入201万元,公司上交税款16.3万元。市场设施出租率达98%以上,利用率达到99%,市场交易金额达5.8亿元;2010年裕龙公司销售杂交玉米种45.5万公斤,落实“盘玉”系列杂交玉米制繁种5000亩,预收种120万公斤,可供2011年示范、推广种植40万亩。玉祥风味食品公司生产加工火腿系列调味品90万瓶,销售75万瓶,实现销售收入520万元,创利润32万元;贵州大宇种业贵州大宇种业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累计制繁种面积6900亩,产种142万公斤;盘县剑春茶业盘县剑春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到2010年12止,共计销售茶叶820公斤,实现销售收入35万元。实现利润4.5万元。
(三)其他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发展情况
盘县其他农业产业化企业逐渐壮大,正在申报市级龙头企业的六盘水金竹养殖场、盘县恒泰火腿加工厂效益良好。
六盘水金竹养殖场自建场以来,采用“养殖场十农户”的模式,与周边十多个村镇978个农户签订了合作协议,由养殖场向农户提供种猪和仔猪,全程跟踪,共创双赢,提供养殖技术服务,2009年养殖场实现销售860万元利润310万元,带动农户500余户,户均增收2000余元。
盘县恒泰火腿加工厂始建于2009年,计划总投资800万元。建厂以来,已生产销售火腿200吨,实现销售收入720万元。
(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情况
盘县如今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1个,其中:种植业41个,畜牧业24个,服务业6个。省级试点2个。资产总额57.3万元。固定资产15万元,流动资产42.3万元,会员9800余人。两个省级试点发展良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盘县农业产业化进程中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争取扶持资金,壮大盘县农业产业
一是根据《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10年度第一批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申报方案》要求,做好2010年度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的申报工作,按照要求组织企业申报,完成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贵州省信友实业有限公司扶持资金30万元和六盘水红果经济开发区农副产品有限公司30万元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的申报工作。
二是按照省农委《关于申报2010年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省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的通知》(黔农发〔2010〕184号)文件精神,组织盘江鸿运折耳根营销专业合作社、盘县永丰种养植专业合作社二个合作社申报。
三是组织保田镇马鞍山梨园协会申报农业财政资金专业项目。
(二)大力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盘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有几种,一是“公司+协会+基地+农户”模式,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贵州信友有限公司+省级试点盘县滑石核桃协会+核桃基地+种植农户”为代表。二是“协会+基地+农户”模式,以“盘江折耳根协会+折耳根基地+种植农户”为代表。三是“市场+基地(协会)+农户”模式,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六盘水红果经济开发区农副产品批发有限公司+西冲蔬菜种植基地(红果舍勒蔬菜协会)+农户”为代表。四是“市场+经纪人+农户”模式,以生姜产业为代表。
(三)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探索农业产业经营、引领农民致富的路子
一是加大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确保马铃薯、茶叶等重点产业的发展,优化结构,把粮食增产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是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二是坚持“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做强优势产业。依托龙头企业,与协会联结,一是保证了龙头企业的原料购进;二是保证了基地农产品的销售;三是提高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组织化程度,加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县核桃、茶叶等优势产业基地逐步增大,农民收入日益增多。三是坚持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品一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一是为会员提供生产经营指导与技术服务,统一生产重量安全标准和技术培训,统一组织病虫害防治,统一购买农用物质,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增强了产品科技含量。二是统一品牌、包装和销售,充分发挥了协会组织销售和协调价格等方面的作用。近年来,四格坡上马铃薯协会的商品率已高达95%,盘江镇折耳根协会每年销售折耳根近1万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对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四是坚持标准化生产,加强核心竞争力。根据资源优势和农业生产现状,围绕核桃、折耳根、水果、马铃薯、蔬菜等主导产业,建立一批较为稳定、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和种植小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程序》的有关规定,积极做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组织申报工作。目前,全县已初步建成以滑石乡为重点的8.52万亩核桃生产基地,以盘江镇、滑石乡为重点的1.2万亩无公害折耳根生产基地,以四格乡为重点的0.9万亩无公害马铃薯生产基地,以响水镇鲁楚为重点的0.5万蔬菜无公害蔬基地通过产地认定,实现生产、加工、销售标准化。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五是加大农产品销售网络建设,促进市场营销。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生产基地面积也逐年扩大,为了提高我县农产品知名度,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六盘水红果经济开发区农副产品批发有限公司等市场,充分发挥企业、协会、农产品经纪人的潜力,利用网络、电视媒体、农业信息等宣传手段,积极组织参加各种展销会,对马铃薯、生姜、折耳根、红梨等优势农产品进行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取得良好效果。
三、盘县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我县几个主导产业生产规模较大,但由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协调统一,品种多、乱、杂,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农产品质量差别较大,优质农产品产业化开发的面积规模较小,商品率低等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化内部产销连接不紧密
省、市龙头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健全,企业和农民还依然存在违约的事实,对合同的履约意识不强,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农业产业化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
虽然我县已建立了四格坡上马铃薯、盘江折耳根、响水鲁楚蔬菜等三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但纵观所有农产品,大多数依然没有按照标准化生产,产品品质无法保证,同时,产品包装、宣传和营销手段落后,几乎没有市场竞争力。再者,龙头企业或经纪人与基地农户签订的合同仅限于预购数量和价格等,对农户生产缺乏严格的质量要求,不能为农户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规程。
(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组织化程度低,抵御风险能力弱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结构松散,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农业流通服务组织与农民联系不够紧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力不强。
(五)农业流通服务组织信息化建设落后
目前农业流通服务组织和农民经纪人搜集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手段落后,销售渠道不宽。与此同时,农业流通服务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受自身条件限制,更谈不上为农户生产和农产品流通提供全面、持续的市场信息。
四、对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一)建立规模基地
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大力发展专业乡镇,专业村组,实行区域化布局,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在全县建成一大批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化的生产基地。同时对生产基地实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为龙头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原料。
(二)加强中介服务组织建设
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专业协会、农民购销公司、运销专业村、专业户等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在龙头企业和农民之间发挥其桥梁作用。
(三)保证“订单”合同的严格执行
一要加强有关《合同法》知识的普及,如掌握订单标准文本、进行公证、实施担保、预交订金或保证金等,提高合同的严密性。二要加强法制教育和诚信守约教育。确保订单的执行。
(四)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围绕龙头企业积极组织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农民经纪人,并在自愿互惠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联合与合作,组建农产品营销公司,创立名牌产品,实现农产品运销规模化、集约化。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真正把农民与企业联结起来。对于生姜、芭蕉芋等
尚没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基地,要积极引导成立协会,规范运作,促进农民增收。
(五)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产销结合。
组建县级农产品市场信息中心,做好市场信息收集、整理工作,多渠道发布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以信息化推进农业产业化。
(六)加大扶持力度,壮大农业产业
一是继续扶持省级龙头企业;二是加大扶持市级龙头企业;三是加大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用于无公害认证、市场营销培训、办公建设等。
第二篇:农业现代化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制约因素?如何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2007,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九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这是在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可见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发展逐步迈入一个新的领域,迎接一个更为生态、环保、高效的新农业。
现代农业是指以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设施为装备,广泛应用现代科技和科学管理方法,具有高度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发达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而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状况并不乐观,仍然存在着生产力水平低,机械化程度低,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规模经营难度大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未形成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而我国面临的是加工企业少,销售渠道不够通畅,未能形成规模效益。基地+农户+产业的衔接还不够完善,从种植到加工再到市场销售整个产业链仅只是一个雏形,产业链不够强壮,抗风险能力还很弱。我区前些年有小型头初加工企业20家,随着市场的变化和其他大型加工企业的冲击,目前剩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寥寥无几。
二、是社会化服务体系未充分建立。农村市场体系和物流产业发育不全,大宗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农村物流产业的手段和设施落后。农业信息、农村科技推广、农机服务、农资供应、金融信贷、村级公路等服务网络尚未健全,制约着农业农村工作的开展;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农村经纪人严重缺乏,农产品销售不够畅通,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三是农业技术服务队伍素质偏低,科技创新能力弱。目前,基层农技服务队伍年龄普遍偏大,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不够,已逐渐不适应当前农业生产的需求;再者,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大多只能以经营农资维持正常工作运转,搞科技推广苦于“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无法解决农民面对的许多重要问题。
四是地方财政较为困难,且金融援助门槛高。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方财政较为困难,导致本级财力对农业、农村科教、水利、交通等公共事业的投入有限。且乡镇难以列入国家和省里的重点开发和建设项目,致使涉农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融资渠道有限,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资金投入不足,农村产业、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发展缓慢且后劲不足。大部分银行信用合作社等的贷款门槛高,不易得到。
五、农村人口素质不高。为城市化建设的需求,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城市,致使农村遗留的人口多为老人妇女或儿童,在文化素质,劳动体力和接受技术教育、新事物上都有一定的欠缺,导致农村发展后劲不足。在农村干部中,也存在着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
面对以上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我提出一下几点建议,用以突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约束“瓶颈”,走我国农业绿色化道路。实现和完善农业经济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及。(1)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逐步实现农村土地向种田大户、种田能手集中、完善企业承包农户土地等形式。(2)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在农业上加大资金投入,集中人力物力,尽量让土地发挥最大潜力,达到效益最大化。在大平原地区,逐步实现像美国那样的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大农业发展趋势。(4)鼓励农民改进生产技术,走绿色种养的道路,提高产品的质量。
二、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在任何事物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实现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我国广大农民。一是尽量稳定农村劳动力;二是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三是政府有关部门必须继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扩大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范围,构筑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造就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对村级政府人员的培训和监督,引进优秀大学生,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三、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搞好农业基础建设,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根据不同地理特点,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二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三是抓紧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四是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
四、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我国农机工业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1)优化产品结构,满足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应该优先发展保障粮棉安全增效的技术装备,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装备,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需要的技术装备,提高农产品与食物安全生产的成套技术装备,以及农机自动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装备。(2)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入先进装备;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增加现代实验检测设备;用先进制造技术,提升产品质量;采用信息系统建设,推进现代管理技术。(3)优化行业结构,形成合理布局。加快改革进度,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锤炼3~5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培育一批“专、精、特”中小企业;发挥地域优势,形成一批产业集群,体现集群效应。
五、加快中国农业标准化建设步伐。入世后,随着中国农产品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国外贸易保护的压力会更加加剧,可能引起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贸易限制。在这种形势下,参与国际竞争的唯一出路便是进行标准化生产与管理。农业标准化是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攻克技术壁垒最有效的武器。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农业标准化发展模式,以便有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实行订单农业,走“公司+标准+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模式。其做法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与各示范基地、示范户签订收购合同,基本形成原料有基地、加工有企业、产品有市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2)发展合作组织,走“协会+标准+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组织起来。这样既提高了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了内部生产管理自律机制,又能实行规范化运作、管理和标准化生产。(3)加快土地流转,走集中规模经营的发展模式。这种方法可加快土地流转,集约利用土地,以便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提高土地经济效益。
六、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以公共服务结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七、积极推进农村形成产业化经营,组建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作为互助互利性的专业组织,在促进规模化经营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积极建立公司带动型、市场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加农户、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等产业化类型。形成集产供销为一体的生产经营合作组织,促进多方的共同发展。在党和政府的带动下,在各界的支持和农民的坚苦奋斗下,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一定能走的更长更远。
第三篇:宣传工作取得成效
宣传工作
集中整治“三超一疲劳”专项行动工作开展以来,榆林市高交三大队以“五进”宣传为平台,以专项整治为契机,积极抽调专人组成宣传组深入辖区沿线村镇、企业、家庭、学校和社区,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以“珍爱生命 拒绝三超一疲劳”主题宣传活动。在宣传过程中,宣传组除了采取悬挂横幅、张贴标语、散发资料、组织驾驶人及乘客观看展板之外,还充分利用电视、报刊、信息网络等多种传煤资源进行宣传,有效扩大了宣传覆盖面,收到良好效果。
据统计,宣传活动共散发宣传资料10000余份;张贴宣传挂画100份;发放《告驾驶人的一封信》5000份;悬挂宣传横幅36条;巡回展出宣传图板和事故典型案例展板10余次;播放交通安全广播5余次,受教育人数达6万人次。
“三超一疲劳”整治成效显著
坚持警力下沉一线,科学调整勤务模式,始终坚持“严打、严管、严防、严治”的方针,充分发挥省际卡口和测速设备的监控作用,加强超速交通违法行为的监管。集中时间、集中警力、集中地点,全力以赴抓好统一行动日专项整治工作的落实,并取得了可喜的战果。据统计,截至目前为止共出动警力824人次,警车210台次;投入使用测速车3台、执法记录仪12台、照相机30台;查处机动车超速8083起、客车超员5起、货车超载128起、疲劳驾驶98起,其他违法行为544起。
第四篇:环卫工作取得成效
城管环卫工作纪实 ——城区面貌华丽转变
一、环卫设施不断完善
加快城市公厕、垃圾中转站配套建设。克服选址、资金等困难,从小处着眼,从细节着手,高标准规划设计,突出造景功能,建成了22座公厕和11座垃圾中转站,解决群众入厕难、垃圾清运难问题。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严格督查、强化落实和倒排工期、分班交叉施工等措施,安排专人进驻工地,昼夜奋战,把公厕、垃圾中转站变成环境优美、小憩休闲的场所,形成了“一厕一景”、“一站一景”。卧龙区公厕建设受到了市长穆为民的充分肯定,特批示“总结卧龙区的好做法,以在全市提升便民服务水平,更多更好的方便人民群众,擦亮城市窗口”。该项工作作为市定重点项目,在中心城区率先完成并投入使用。
全面消除城市旱厕。区城管局会同街道办事处,改造了40座具备条件的旱厕,拆除了20座不具备条件的旱厕,于2012年8月提前6个月在全市率先完成旱厕改造任务。
配套建设垃圾收集设施。按照垃圾收集设施建设的标准,因地制宜,在小街小巷、城中村和居民楼院、出入市口新建封闭式垃圾池1830个,整修改造450多个,设置垃圾桶、果皮箱230个。
提高环境卫生机械化作业水平。投入资金400余万元,购置大型环卫机械车辆8台,配备保洁三轮车120辆,添置新型扫地工具和工作服1000多套。
二、综合整治保障有力
开展市场道路综合整治。梅溪路、中心市场、杏树庄前街、红庙路和永安路等市场道路多年来违章搭建多,占道经营多,道路通行难,严重影响市容环境和市民出行。为彻底解决这些脏、乱、差问题,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决策下,区城管局和有关部门对这些道路实施综合整治。其中,杏树庄前街地处“两站”核心区域,于2010年4月进行综合整治,3天内拆除违章建筑105处,占道经营摊点全部取缔;2011年12月,对梅溪路和中心市场马路市场进行综合整治,拆除沿街违章门店725间,取缔占道经营摊点840个,实现了还路于民。
开展户外广告综合整治。针对城区违规广告多、粗制滥造多、随意设置多,设置杂乱,安全隐患大等问题,组织开展户外广告整治行动,拆除辖区违规户外广告和有碍市容观瞻的门店招牌2000余块,使市容市貌得到了大幅改观。
集中清运城区积存垃圾。两年来开展了多次声势浩大的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累计出动车辆2万多台次,人员6200余人次,彻底清理了城区积存垃圾18万立方米,使城区环境面貌大为改观。
全力服务农运会赛场卫生保洁。接到水上运动中心35万平方米卫生保障任务后,选调100名保洁人员,对水上运动中心道路、绿地、广场进行一天两扫、日常18小时滚动保洁,实现路面、广场没有零星垃圾。在钓鱼赛赛场和水上运动中心配套设置10座新型移动生态公厕,为农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管理机制常态运行
在市容秩序管理方面:一是实行路段分包。对辖区重点、难点、热点、乱点区域进行分包,实行领导包难点路、党员包难点岗的办法,带领一线人员,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二是落实岗位责任。通过定人定岗定责定奖惩,真正实现目标管理,责任到人。三是突出工作重点。梳理重点难点路段17个,设置城管执法监督责任岗,灵活调整工作时间,做到有的放矢,防止出现“治后反弹”现象。四是实行错时管理。实施早、中、晚三个时间段高峰岗管理。
在环境卫生管理方面: 一是明确环卫作业标准。按照创卫标准和精细化管理要求,制订主次干道“八净八无”、小街小巷“五净五无”的作业标准,坚持一天两扫全天保洁的作业模式,定时洒水冲路,确保道路环境卫生干净整洁。二是创新垃圾收集及环卫保洁制度。强力实施垃圾不落地工程,将辖区主次干道保洁时间延长到晚上十点半,景观道路实施24小时保洁,每天三次定时上门收集垃圾。组织环境卫生巡查队伍,专职对夜间乱倒垃圾行为进行查处,主次干道基本上实现了垃圾不落地。三是坚持开展“路见本色”行动。坚持每天对辖区主干道进行洗扫作业,冲刷道路路牙、道牙边、花坛边、快慢车道路面细灰,做到了路见本色。四是加强城市公厕的管理维护。为了方便市民生活,环卫部门向社会公示了公厕开放时间(夏季:早630至晚10:30;冬季:早700至晚930),并对沿街公厕进行内、外粉饰,及时修复被损设施,加强对管理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公厕管理养护水平。
四、部门联动齐抓共管
区城管局充分发挥全区城市管理工作的牵头抓总作用,组织、协同有关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共同管理城市,初步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大城管”格局,圆满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工作任务。扎实开展市容市貌提升。按照“政府主导、分级投入、社会参与”的原则,2011年9月市容市貌提升工作启动后,区城管局成立了市容市貌提升办公室,对辖区主次干道市容市貌进行提升打造,完成建筑立面粉饰约20万平方米,规范空调外机5402个,使辖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强力实施亮化工程。按照区委、区政府安排,组织实施了中心城区亮化工程,区城管局将亮化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区级路长单位、街道办事处和有关区直单位。共安装LED灯带79200米,洗墙灯3800米,护栏管等23200米,各类泛光灯1650盏,全面完成了辖区12条景观路406处临街单位的亮化任务,在市“两争一迎”指挥部亮化工作评比中名列前茅。
推进“五大延伸行动”。为进一步扩大市容秩序和环境卫生工作的覆盖面,从今年2月份起,在完善、巩固、提高主次干道市容环境卫生秩序的同时,研究出台了《卧龙区中心城区城市管理“五大延伸行动”实施方案》和考评办法,全力实施“五大整治行动”。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行动50多次,组织开展辖区环境卫生检查评比活动8次,督促辖区建立责任区保洁制度,实现了市容环境秩序管理工作的全覆盖、无缝隙,在全市五大延伸考评工作中争得第一。
五、便民工程惠及民生 区城管局围绕“凸显亮点、解决难点、规范乱点”的工作思路,牢固树立“人民不满意,则城管无存在价值”的理念,采取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办法,以方便市民需求,服务经营业主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开展商贩中心、邻里中心、瓜果市场、夜市餐饮市场、便民服务点等五项“便民工程”建设,引导商贩规范经营。目前,在广场南街、永安南路、红庙路以及师院对面建成商贩中心4个,在冶铁路、利民巷和拥军巷建成邻里中心3个,在城区次干道规范设置临时餐饮夜市市场7个,在次干道入街口设置修车、修锁、修鞋等便民服务点60多处,在百里奚路、红庙路、永安路和建设路规范设置临时瓜果市场4处。对各个便民市场、便民点的经营商户进行资料建档,向进城瓜农和商户发放明白卡,引导就近入市,做到了规范经营,有序经营,保障了市容环境,缓解了管理压力,方便了广大市民。
第五篇: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
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涌现出的一种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经济组织形式,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根本途径之一,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农业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也给人们展示了农业现代化的广阔前景。
园区建设标准:
(一)综合性封闭型园区。
(二)高标准专业型园区。
(三)科技性聚集型园区。
关于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和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统一认识,强化领导。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和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不仅链接了国际平台,也是加入WTO中国农业的必然趋势,更是繁农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当前要纠正两种错误认识:一是把园区作为花瓶摆设;二是把园区视作包袱累赘。要充分认识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的深层意义,应以建设工业园区那样的热情来建设农业园区。建议对农业园区工作高度重视,把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构件来抓。专门制订扶持农业园区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引进业主。成立园区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为农业园区建设提供服务。
(二)因地制宜,合理定位。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和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就是通过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连片,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达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通过发展农业设施,极大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获取最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是各类农业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因此,建设农业园区,要立足当地农业资源,充分考虑农业生产要素的区域差异性,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进行合理区域布局,要运用现代化的建设和管理手段,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使园区成为农民、市场、企业三者相连的桥梁,要用新的理念建设和管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首先要转变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要把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引导、业主主导。政府主要是增强服务职能,加强调查研究,提供信息,抓好典型推广,在制订政策、招商引资、引进业主、引导发展上多下功夫,对园区的具体经营则不要太多干预。政府、企业联手,利用农业龙头企业的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物质资源和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密切关注农业科技发展情况,有选择的引进新品种和有关科研单位联手开发适合我区的新产品。
其次,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产品优势,合理定位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和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要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并重。要在致力发展农业园区的同时,实现企业与农民的双赢。企业按照市场规律引进品种和设备,产品有规模、有品牌、有市场;农民把土地租给企业,既得租金,又挣工资,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多方筹措,增加投入。建设农业园区在资金筹措上要走“政府搭台,社会联手,企业唱戏,开发主体多元化”的路子。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资金和扶持政策,同时要管好和用活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资金。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等建设项目资金应集中捆绑,主要用于园区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议晋中市建立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和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扶持资金,用于重点园区和高新技术项目研究开发的扶持。另一方面要制订一些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各类社会资金。引进民资和外资投入园区建设,积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带技术入股或进入农业示范园区承包开发。在搞好园区规划前提下,加大宣传力度,千方百计引进业主,广泛吸引外资企业、龙头企业进区开发建设,把农业园区建成吸纳国内外资
金的经济增长点。要把引进业主作为增加园区投入的主要途径和重要举措。同时要加大科技投入,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农业园区要有稳定的科技依托单位,做到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使新的科技成果不断地在园区转化应用,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四)激活机制,农民参与。要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的积极性,造就农民参与园区建设的氛围,使农民成为园区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1.完善耕地流转机制。当前农村的土地政策是集体所有制前提下的农户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园区建设涉及了众多农户。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对耕地的依恋,往往使农民在土地流转连片集中时,或索价太高,或难以协调一致,这样就造成引进业主困难,导致一些项目流产。因此,建议晋中市完善耕地流转政策,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制定有利于改善环境,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消除农民后顾之忧的鼓励政策,使农民变消极为积极,支持和参与农业园区建设。
2.探索土地折价入股。采取土地折价入股,利益共享,风险同担,更能激发农民建设园区的热情,或采取保证一定租金,部分参与分红,使园区成为农民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土地利润分配的办法,一方面使农民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另一方面使土地以新的形式转换成对农民生活的长期保障,既保证了农民切身利益,又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发展。
(五)探索建立观光农业。观光农业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耕作的单一经营思想,拓展为旅游业与农业园区结合的新型产业模式。观光农业注重经营养殖、种植园,种养品种以新、奇、特吸引游客,游客通过观赏、采摘、狩猎、烧烤、垂钓、消费农产品,其利润是普通种养业的5至10倍。以北京为例,发展观光农业的收入,近年已占农业总收入的三分之一。按照国际通例,农业旅游区半径应大于29.5公里才能发挥出最佳经济效益。我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发展观光农业时,要注意把观光农业作为建立在园区农业经营基础上的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在通盘规划下解决好农产品的季节生产和全年观光经营的矛盾,搭配不同季节的品种,延长可观赏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