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兴平市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时间:2019-05-12 08:32: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对《兴平市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期评估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对《兴平市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第一篇:关于对《兴平市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关于对《兴平市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在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发展计划局局长赵生辉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作《兴平市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期评估的报告,请予以审议。

一、“十一五”规划前两年执行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高点定位、再鼓干劲,加压紧逼、率先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123456”的发展思路,强力推进经济强市建设,全面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定“十一五”预期目标为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86.62亿元,年均增长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1.48亿元,年均增长22.5%;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2亿元,年均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19.24亿元,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00元,年均增长10%(年均增加28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40元,年均增长10%(年均增加761元);接待国内外游客72.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亿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城市化水平达到4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

“十一五”规划执行的两年过程当中,在咸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西部进百强,陕西进十强”为目标,按照“123456”的发展思路,团结带领全市人民高点定位、加压紧逼,志在超越、不懈进取,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丰硕,取得近些年来的经济发展“六大突破”。

——经济发展增势强劲。到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0.24亿元,较“十五”末年均增长13.7%,高出“十一五”原定增速0.2个百分点;其中一产增加值10.22亿元,年均增长11.2%;二产增加值30.48亿元,年均增长12.3%;三产增加值19.5亿元,年均增长17.5%。三次产业比例为17:51:32。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7%,环保工作与经济发展逐步结合,经济发展质量提升成效明显,削减COD1639吨、二氧化硫486吨。2007年是近年来我市经济运行质量最好的一年。并在同年被确定为全省十五个扩权强县(市)之一。

——财政收入大幅提升。到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3.1亿元,增长2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008亿元,同口径增长21%。2007年我市财政收入增收额和增长幅度是历史上最好的一年。

——项目建设亮点纷呈。两年来我们积极包装项目,组团参加西洽商会、厦洽会、农高会等,举办招商引资集体签约仪式,全市累计签约、引进重大项目135个,到位资金41.66亿元。两年来拉动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0.84亿元,年均增长39.1%,高出“十一五”原定增速16.6个百分点。我市的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在07年均获得咸阳市一等奖。总投资62亿元的兴化“十一五”扩建项目创造了我市招商引资投资额的新记录,投资6.5亿元的金龙鱼项目实现了我市引进世界500强企业“零”的突破,投资3亿元西瑞物流项目建成后我市将成为全国12个物流节点之一。2007年是我市重大项目引进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关系到民生的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广大干部群众越来越多的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全市上下呈现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拿出7000多万元,解决了干部职工2001—2007年的医疗费问题,启动了干部职工住房公积金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87%,发放住院补助1369万元。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1.59万平方米,彻底消除了中小学D级危房。投资300万元建成了陕西省首家“亮睛工程”扶贫眼科中心,实施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221例,成功创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县(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2007年是近年来全市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年。

——群众收入增加较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60元,年均净增300元,较“十一五”原定目标高出1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858元,年均净增812元,与“十一五”原定目标基本持平。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达到41.63亿元。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最多的一年。

“十一五”规划执行两年以来,主要工作是:

在农村工作上,我们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下大力气抓好设施蔬菜、清水莲菜、时令水果“三万”产业带和“畜牧大市”两大特色产业及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三万”产业带目前新增面积分别达到1070亩、2400亩、1050亩,直接带动农民增收1600万元。我市作为国家经贸委活体猪储备基地(场)、陕西

省畜牧业十强县(市)之一,2007年5月温家宝总理亲自到我市视察生猪养殖及储备情况,到2007年全市生猪、家禽、牛、羊存栏量分别为39.2万头、196万只、3.7万头(其中奶牛8500头)、3万只,肉蛋奶总产分别达到3.8万吨、1.19万吨、1.8万吨。两年累计新修通村公路326公里,加固堤防14.1公里,改善灌溉面积3.5万亩,建设人饮工程10余处,高标准建设生态文明村41个。认真落实了惠农政策,及时足额兑付了1037.5万元的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和粮食综合直补金。到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农业总产值达到17.21亿元,年均增长17.3%(现价)。

在工业经济发展上,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围绕工业立市富市强市目标,大力开展“大项目年”建设活动,为工业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以“一区三园”为载体,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更多优势企业入驻园区,全面发展壮大装备制造、食品、化工“三大支柱”产业。目前,“三大园区”现有企业391户,从业人员10万余人,年产值可达到50亿元。投资2600万元的七里大街工程进展顺利;投资1.4亿元的兴化热电联产项目并网发电;投资2亿元的408柴油机辅机生产线项目已经投入生产;投资4.6亿元的鲁糖三期工程8万吨果脯糖浆生产线、投资人1300万元的宝塔山防火涂料生产线建成投产;投资1600万元的陕玻薄毡生产线项目也已投入运行。“三大支柱”产业分别实现产值27.7万元、14.7亿元18.5亿元,占到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66亿元,年均增长22.5%,高出“十一五”原定增速2.25个百分点。

在第三产业发展上,大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全力推进新型业态形式,积极构建商品市场体系,商流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投资9000万元的华宇、投资8000万元的晶众购物广场、投资1200万元的金城明珠等的相继落户和建成,带动了三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7.63亿元,年均增长16.5%,高出“十一五”原定增速3.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存款余额达到41.63亿元。

在城市建设上,举市之力大打城建“翻身仗”,把城市建设作为撬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支点”。近两年来先后累计投入4亿多元,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了投资1.04亿元的104省道城区过境段拓宽改造工程、投资1500万元的东西大街拓宽改造工程、投资5500万元的西宝中线兴平段拓宽改造工程和投资5080万元的西宝高速兴平引线拓宽改造工程,城区主要街道全部实现了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开工建设了投资6800万元的西立交及中心大街南延工程、投资1000

万元的北大门拓宽改造工程、投资1.2亿元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这些工程的建成,提升了城市品位,强化了城市功能,改善了人居环境,极大地增强了城市的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二、“十一五”规划执行过程中经济运行主要特点和问题

“十一五”规划执行两年以来,规划基本取得了预期效果。2006年GDP增长13%,2007年GDP增长13.8%,2008年GDP预期增长14%。“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增长呈现出稳步上升,逐步加快的发展势头,我市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较快增长的上升周期。在“十一五”规划执行的两年当中,经济社会发展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及问题:

1、经济总量稳步增长,三次产业比重逐步趋于优化,一产稳步发展,二产逐步壮大,三产进一步提升,2007年全市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17:51:32。

2、二产发展趋于平缓。受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劳动力、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工业生产成本增加,“十五”末期又是我市近些年来工业经济增长的一个高峰期,再加上过去两年当中工业发展没有出现新的增长点,正在建设的重大项目不能在短时间内达产达效,工业经济后期发展压力较大。

3、三产快速增长。近年来由于国家惠民政策、以及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等方面因素,带动了消费及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三产呈现快速增长势头。

4、近两年来,我市在大项目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兴化节能技改、西瑞粮油加工等一大批投资量大、对经济拉动强的大项目纷纷落户我市,为后三年的工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十一五”规划后三年的工作设想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结合我们“十一五”规划前两年的执行情况,我们坚定信心,认真分析当前形势,与周边县区多做比较,找出差距和优势,找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同时要积极响应上级提出的节能降耗工作考核,把节能降耗工作扎实的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进一步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在“十一五”规划后三年的发展中,我们仍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清加快发展的思路,围绕一个目标——建设西部强市,突出两大主题——发展与和谐,强化三大优势——工业基础雄厚优势、城市品牌优势和区位优势,实施四大战略——工业强市、创业富民、项目带动、科教兴市,推进五大建设——大项目建设、新农村建设、魅力城市建设、教育强市建设、平安兴平建设,取得六大成效——经济实力显著

增强、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群众财产较快增加、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人民福祉全面增进。

强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树立抓项目就是抓经济的观念,把抓好大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扶持和引导现有的和正在建设的一批项目尽快步入正轨,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强后劲。充分利用我市扩权试点县的优势,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政策,尽快完善我市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和发展和项目的引进奠定良好基础,为项目的建设搭建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在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实现新突破。我们将继续坚持把“生产发展”放在第一位,着力做好产业富民这篇文章。狠抓“三万”工程、畜牧业养殖和劳力输出三大农民增收的主要信息途径,以特色为引导,以结构调整为核心,大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强力推进魅力城市建设,在提升城市品位、搭建发展平台上实现新突破。我们继续保持城市建设的力度和投资强度,继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坚决做到城市建设力度不减、速度不减、气势不减。我们将进一步实施城市“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健全和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切实抓好城市垃圾、污水处理厂建设,尽快开工城市集中供热项目,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的承载力和核心竞争力,通过各种渠道加快咸兴路工程建设的落实工作,咸兴路的改造建成,将进一步促进西咸兴“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带动兴平经济社会的发展走向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平台,为加快率先发展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强力推进“民生八大工程”建设进程,不断增进群众福祉。我们将认真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扩大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做到发展为了群众,发展成果群众共享,努力实现经济指标和群众幸福指数“双提升”。加强协调和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项目建设工作牵好头、服好务,积极配合相关项目单位做好未开工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积极上报项目,争取资金,加强项目管理,建立领导包抓项目制度、项目捆绑责任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汇报制度、现场办公推进制度,进一步明确任务,夯实责任,确保我市民生八大工程顺利实施。

第二篇:辰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辰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实施情况

中期评估报告

辰溪县发展和改革局

(2008年8月10日)

辰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于2006年1月1日经县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各级各部门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各种预期性、约束性、导向性指标,立足“农业稳县、工业强县、生态立县、科教兴县”四大战略,努力克服国家宏观政策从紧、资金瓶颈突显的困难,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全县国民经济持续保持速度加快、结构改善、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较好完成规划分计划。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将“十一五”规划前两年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现将报告如下: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1、2006—2007年经济运行情况

2006至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分别完成25.1亿元、29.1亿元,增长12.2%、13%,是近十年来增速最快的两年,经济社会较快发展,产业结构明显转优,较好完成“十一五”规划分执行目标。全县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1.2亿元、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2%、20%;两年实数增额超过3000万元,增速均在20%以上,达到预期目标,为“十一五”后三年奠定良好的财力基础。前两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完成12亿元、15亿元,同比增长93.5%、25%,年均增长55%,超过预期目标30个百分点,为后三年县域经济建设,特别是重点项目、城市化建设奠定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4%,两项指标均达到“十一五”规划目标及国家节能减排执行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均保持在6%左右的惯性增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同GDP增速基本持平,保持在12%的均速增长。以上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得益于前两年我县产业项目投资的大幅增长对GDP的有效拉动。

2、农业及经济基础

一是较好完成水利建设规划。至2008年6月,全县完成除险加固工程87处,渠道防渗58公里。其中除险加固工程中,中型水库1座,小I型4座,小II型26座,山塘56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顺利实施,前两年共完成总投资928万元,解决饮水安全人口2.4万人,35项工程全面完工并投入施用。二是林业事业发展前景乐观。至2008年6月,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21.15万亩,完成长江中下游防护林1.25万亩等等,全县森林面积已达154万亩,灌木林、四旁林折算面积共有26.9万亩,森林面覆盖率达到61%。退耕还林工作稳步推进,巩固退耕还林工作紧跟迸进,有望“十一五”期内全县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三是交通事业发展迅猛。按照“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的新经济思维,辰溪县在交通建设下大功夫、用大手笔谱写了一篇新文章。截止2008年6月,全县累计完成通乡(县道)公路建设114.7公里,对原有道路情况较差的35公里县道公路进行了全面改造;实施农村行政村通畅工程242个,建设里程431.5公里;完成渡改桥项目3座,完成农村客运汽车站场10个。县内交通主干线空前通畅,物运流转速度大幅提升,有效促进了县域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

3、工业化及城市化

一是重点项目和重点财源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我县始终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县的关键来抓,全县工业经济发展始终保持较快增速,各类工业产品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其中,以能源、建材、化工为支柱的煤炭、电力、水泥、电石、焦炭、耐火材料等主要工业产品集群逐步形成,以原煤、混合饲料、有机化肥、人造板为主的产品效益和规模成倍提高。能源产业方面,突出抓电力和煤炭行业,对煤炭行业,坚持以税费统征为手段,通过限量开采、联合开矿、集约经营等措施,提高了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2007年,全县原煤产量达8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9亿元。电力行业,采取边建设、边运营、边开发的机制,目前,全县已开工建设的大洑潭、清水塘、晓滩水电站,加上规划中的鱼潭水电站建设,总投资累计40亿元。全部建成后,全县发电装机总容量将突破55万千瓦时,每年可发电总量达18亿度以上,实现年税收过亿元。建材方面,突出抓水泥生产,坚持以技改为突破口,重点扶持华中水泥厂进行技改扩建,打造品牌产品。化工方面,突出抓电石、磷化工以及有机化工原料基地开发等,并已取得明显成效。

二是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工业承载平台日渐完善。着力加快火马冲工业园建设步伐,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落实各项入园优惠政策等软环境的构建,加快省级工业园区的申报工作,打破传统用地、项目引进的瓶颈制约,突破观念限制,加速产业发展。至07年末,园区已初步具有了铁路、公路、水路相配套的综合交通网络,规划区域内已拉通并硬化了3条主交通干道,建成2个110KV变电站、2个停车场和5座移动基站。目前园区工业企业已达到6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1家,2007年实现工业产值12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9%。

三是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速度加快,产业升级初见实绩。提倡和鼓励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引导蓝伯电石、华中水泥、鑫达硅业、宏大钒业、汉清生物等一大批有产业链条延伸的产业项目进行扩能改造,延伸其产业链条,开发下游新产品。有效运用经济杠杆和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

四是城市基础建设力度加大,投资带动出现新气象。两年来,我县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来抓,制定了《进一步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指导意见》,采取定期调度、责任分解、按时办结等措施,认真谋划、积极跑办、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县城辰州路、丹山路,八一路,教师新村,海利山庄等一大批基础项目相继投入使用,2006年,全县建设项目完工18个,完成县属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同比增长93.5%。2007年全县建设项目完工15个,完成县属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同比增长25%,年均增长59.25%,超过了“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县属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的目标,为实现辰溪“十一五”规划奠定了夯实的基础。按照支出法计算,两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6%、75%,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4、改革开放

两年来,我们按照中央、省、市一系列政策,结合实际,在体制、机制上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识和探索,为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长足健康发展注入了一些新的活力。

行政体制改革方面。推行了工资配套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完成全县农村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改革,原县卫生防疫站按职能改制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卫生监督所。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实行了项目核准制、备案制,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环保要求对项目投资进行管理,调整项目准许入门槛,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进行重新审核和专项清理,共清理77项,保留149项。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积极推进企业体制改革,企业股份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取得新成效。几年来,按照“国退民进、民营民有”的思路,一手抓新上工业项目的引进,一手抓现在企业的技术创新,在全县强力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有工业企业改制。至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国有工业企业及商贸流通企业改革改制任务,共改制工业企业29家,改革面达95%,盘活存量资产3亿多元,安置下岗职工近9000人。通过改制重组,丹山建材、楚峰冶金、华中莫来石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得到蓬勃发展,一大批老工业企业又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在招商引资方面,我们始终坚持把优化招商引资环境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招商引资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支持工业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工业企业和重点项目一律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做到特事特办、快办快结,并在用地、用电、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积极协调解决各类矛盾纠纷,为工业经济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放宽招商领域、创新招商方式、落实招商责任,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近年来,累计引进和实施工业招商引资项目38个,实际利用县外资金50亿元,中盐湖南株化集团、广东韶能集团、湘控投公司等一批战略投资先后落户辰溪,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5、和谐社会构建

一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已显雏形。目前,我县生产资料回收企业已发展到6家,年回收、利用废旧边脚料10万吨、其他类生产原料1000吨,创造社会价值近亿元。在工业企业中开展了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等工作,每年实现价值1000余万元。在建筑行业,采用了太阳能建筑一体化集中集热分户储水技术、新型自调温相变保温技术等建筑节能新技术。大力提倡节约型政府、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节约型家庭,推动了我县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逐步形成。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两年来,先后对县控24家重点排污企业发放排污口标志,加强跟踪监督检查,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转率达98%以上,较好地防止了违法排污现象反弹。累计检查企业300余家(次),挂牌督办和解决突出环境问题28件,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70余件,取缔关闭“十八小”企业及违法排污企业274家,责令停产治理企业17家,使工业企业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目前我县24家县控重点单位中已有19家企业实现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为79.2%。

二是社区建设取得新成就。始终高度重视基层基础建设,特色社区创建活动不断推进,数字化社区建设取得新成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成规模的群众性文艺团体发展到11家,开展了老年书画比赛、门球比赛、夕阳红等群众性文化活动400余场(次),新增居委会图书阅览室11个。县城推行群众集中健身、集中舞蹈风,由社区宣传、组织,分别在刘晓公园、纪念堂、防洪大堤等休闲场所进行大型群众舞蹈,提高城市品位,倡导社区文明。

6、社会事业发展

科技工作。两年来,全县完成专利申请22件,实施农业科技新技术40项,培植新农村科技示范村5个,科技示范乡6个。建立各类县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15个,实现科技对GDP贡献率52.8%。启动科技下乡及科技“户”联网计划,拓宽了我县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导向及服务作用。

教育工作。两年来,教育投入达到2000万元,分别对139所中学、中心小学进行改造、添置教学设备;教育信息化工作更是破冰消融,顺利完成全县农村远程教学普及工作。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2006—2007年,全县新增城镇就业人员9422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653人,新增农村剩余劳动转移就业13802人,帮助就业再就业人员培训累计14034人次,分别完成总体规划目标的64.4%、107%、45.7%、64.6%,较好完成总体规划目标;帮助安置零就业家庭107人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下,基本达到规划要求4%的要求。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力度,社会保险费征缴总量有较大提高。至2008年6月,全县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一直保持100%,新增参保人数3807人,累计征缴养老保险基金6734万元,新增失业保险人员4740人,新增医疗保险人员11018人,新增生育保险人员21204人,工伤保险15052人,社会保障基金得到进一步充实,保证了社会保险待遇的按时足额发放,促进了社会的和谐进步。

人口和卫生工作。2006-2007,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5.86‰、6.47‰;人口出生率控制为12.5‰、13.1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完成我县“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控制目标。加大在卫生方面的投资力度,大力推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到农户活动。两年内,分别对农村13家卫生院进行改造,中医院、人民医院投资1100余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和医疗设备更新。

社会稳定工作。全面落实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维护稳定工作一直位列全市前矛。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工作力度,深入推进创建“平安辰溪”活动,治安状况进一步好转。文化体育方面。完成4套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安装任务,打造县城全民健身活动取得较好成绩;全县65个村级体育活动场所建设正式启动。竞技体育稳步推进,两年来在省、市各级运动中,分别取得银牌2枚,金牌1枚。

其它方面:全县八件实事指标已全部完成,统计、文化、体育、移民、环保、民族、旅游、安监、人口、人才等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新的成绩和新的发展。总的看,当前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正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稳步前行,为实现富民强县和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总体上看,我县“十一五”规划实施较为顺利,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达到或超过了预期目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发展方式转变较慢,发展受到影响;受土地、资金等因素制约,新上项目难度加大;商贸服务业升级优化任务较重;就业再就业需要加强;政策性增支减收因素增多。从宏观角度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GDP对财政贡献率过低。二是产业项目储备不足突显出我县经济发展后劲疲软。三是产业链短、深加工能力弱、技术水平及附加值低导致我县生产企业适应新形势能力弱。四是城镇化水平低严重制约着我县招商及城市人口生活水平。五是粗放型经济的发展中,高能耗、高污染导致县域内环境承载力逐渐走弱,市场竞争力明显降低。

对面临以上的机遇和困难,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进一步加强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譬如,在国家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背景下,如何加大投入、加快发展的问题;在国家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全面通胀的背景下,如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问题;在财政、货币政策持续从紧的背景下,如何妥善处理好我县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民生利益改善等,以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下阶段工作打算

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更好地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招商领域,努力增加财政收入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全方位宽领域招商引资,是推进辰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有效解决各种制约经济发展瓶颈、快速提升经济总量和质量的较好途径。紧紧围绕我县的“能源、化工、建材”三大支柱产业,做好产业招商文章。同时,要下大力气优化投资环境,简化办事程序,真正做到项目前期工作“一站式”服务。更新招商理念,变“政策招商”为“以诚信招商、以环境招商、以商招商”。2008年,要确保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0个(计划,以下同),其中重点项目8个,力争全年引进县外合同资金5亿元,完成出口贸易总额130万美元。

大力培育地方税源,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健全和完善地方税收体系,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广开引税,大力涵养税源。强化服务意识,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培植税源。以财政政策为导向,扶持和引导企业加快发展,扩大财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兴办项目,增加税源。继续加强税收工作领导,强化责任,严格执法,坚持应收尽收,应优尽优的原则,规范征纳行为,打击和杜绝偷、漏、骗税违法行为,确保税收及时入库,依法规范行政性收费、罚没款和其他收入的管理,促使县级财力稳步增长。

突出项目带动,强化项目实效。后三年,要大力突击固定资产投资,2008年至今后两年内,每年必须确保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18亿元以上;项目方面,要突出抓好大洑潭、清水塘、晓滩水电站建设进度,重点抓好华中水泥公司技改扩建二期工程、汉清生物公司MCE项目以及有机化工基地项目、正宏公司有机肥项目的建设,突出抓好中盐株化集团电石生产线和鱼潭水电站建设,突出抓好全力支持省道S223线改造、农村公路项目建设,确保县到乡镇公路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并全面完成通畅工程任务;继续抓好城网改造工程,争取实施第二期农网改造项目,要尽快启动实施县城防洪大堤二期工程和长田湾大坝除险加固等工程;大力实施国债沼气项目,新建户用沼气池1500个,基本实现户户用气。

2、高度关注民生,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县、乡就业培训基地和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项目建设,精心组织实施“实用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程。力争2008年新增城镇就业3309人,实现下岗人员再就业1883人。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巩固城市低保制度,进一步完善惠及贫困人口的农村低保制度。加快发展工伤、生育保险,尽快实施完成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教育方面,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继续改造好中小学危房,积极推进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改善农村初中教学、生活设施,提高职业学校办学能力。卫生方面,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重点建设好县级医院,配齐乡镇卫生院医疗器械设备,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

健全公共文化体系。支持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落实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下乡等工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全力打造“辰河高腔”、“瑶文化”等文化品牌,力争完成8个乡镇综合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建立和完善安全应急、矛盾疏导、利益协调三大机制,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同时,高度重视国防动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信访、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改善农村基础条件。整合各项支农资金,加大对农村投入,确保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完善乡村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继续实施“新农村”示范工程,以及农村通达通畅、安全饮水、农村电网完善、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加快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同时,继续抓好城市防洪,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水系配套、节水灌溉等水利设施项目。

3、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巩固义务教育,抓好高中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强化职业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快教育资源整合,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品牌化学校建设,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卫生事业发展。继续完善社区责任医生、双向转诊制度,拓宽社区卫生服务领域,有效缓解社区居民就医难、看病贵现象,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抓好食品药品安全整治,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积极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深入推行计生综合改革和利益导向机制,继续实施“计生惠民”行动,不断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促进优生优育,稳定低生育水平。

4、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根本,构建和谐平安新辰溪

认真解决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问题,积极消除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严格落实信访工作目标责任制,妥善处置各类群众性信访事件。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狠抓事故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第三篇: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

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初审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 市人大常委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的有关规定,为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对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进行审议监督,财经工委积极向省人大财经委和兄弟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学习,自8月下旬开始,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占志妙带领下,开展了系列调研活动。9月4日,召开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和市发改委等17个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听取各部门关于实施丽水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情况汇报,分析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研究提出推进“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意见、建议。之后,到松阳、景宁等县视察了省、市重点项目,听取了县政府关于省市重点项目建设情况汇报,并与县人大常委会有关人员、县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部分市人大代表进行了座谈。在此基础上,调研组召开专门会议,对市政府的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形成初审报告。现将初审情况报告如下:

一、丽水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基本评价

2006年“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总战略和“三市并举”战略,围绕《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从初审情况看,《规划纲要》实施情况总体良好。

(一目标完成进度总体较好。“十一五”以来,《规划纲要》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完成进度总体较好,大多数指标符合进度要求,有些指标已经达到。截至2008年6月底,《规划纲要》确定的全市27项主要指标中,有23

项指标完成情况好,符合进度要求,其中,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2008年上半年分别为36.5亿元、20.7亿元,预计全年分别为65亿元、38亿元,可提前两年达到《规划纲要》确定的60亿元和35亿元目标;初升高比例、城镇登记失业率、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体育场地人均占有面积、耕地保有量、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地表水监测断面满足Ⅰ~Ⅲ类水质标准的比例等8项指标目前已达到规划目标;GDP总量、人均GDP、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额等7项指标完成规划目标的60%以上,预计到“十一五”期末能超额完成;三次产业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市化水平、每千人医院床位数、有线电视乡镇联网率等6项指标完成情况符合进度要求,预计到“十一五”期末能实现规划目标。丽水市区的12项指标中,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城镇登记失业率等3项指标目前已达到规划目标;GDP总量、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额、三次产业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8项指标完成情况符合进度要求,而前5项指标预计到“十一五”期末能超额完成。

(二重点工作进展顺利。一是区域空间布局更趋优化。进一步明确了“一心三带多点”的空间布局,丽水市区城市化水平达到65%,初步形成以市区为核心、县城为纽带、小城镇为基础的区域城镇体系。丽缙青产业带工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日益明显,龙丽产业带增强了农业整体竞争力,丽龙产业带使我市成为华东地区著名的优质蔬菜和食用菌生产基地。二是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深入实施,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全面启动,“农民异地转移工程”大力推进,全市共建成157个移民安置点,迁移贫困农户15179户、57661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效果明显。乡村康庄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万里清水河道、百万农民培训、低收入农户增收等工程进展顺利,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三是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推进。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前期各类重点项目完成和落实情况较好。“一纵三横"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里程完成目标70%,一绕二线六通道已建成约50%,农村公路改造完成48.7%。能源保障工程、城市基础设施、社会发展项目、信息产业工程、生态建设工程建设投入力度大,措施有力,效果明显。四是开放型经济取得新进展。外贸进出口实现快速增长,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对外经济合作进一步增强。五是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科技实力持续增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绿谷文化建设有序推进,卫生、体育事业发展顺利,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深化。六是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生态林业建设得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持全省领先。农村环境整治成效大,“五整治一提高”覆盖率达到20%。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工作,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循环经济试点项目“1030工程”全面展开,节能减排工作得到加强。七是民生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明显进步,失业率不断下降。各类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八是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要素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迈出新步伐,城乡配套改革成效显著。积极推进“华侨要素回流工程”、“山海协作工程”等,区域合作不断拓展。

(三发展效益逐渐显现。《规划纲要》实施两年半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日益显现。一是科学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十一五”规划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编制完成的,自实施以来,尤其在市委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总战略后,全市上下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二是经济规模继续壮大。“十一五”以来,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协调较快增长,经济总量继续扩大,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为433.9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133元,年均增速分别为14.8%和14.3%;2008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4.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2%。三是社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绩,区域软实力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资源环境代价有所降低,发展空间布局继续优化。四是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区域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人口与经济社会资

源环境基本实现协调发展。五是政府履职能力进一步增强。全面贯彻监督法,接

受人大监督的自觉性增强,坚持依法行政,创新政府管理,法制型、服务型、廉洁型政府逐步建立,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中期评估的情况来看,尽管各级各部门付出了艰辛努力,但规划实施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存在土地、资金要素制约,节能减排任务重、形势严峻等共性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丽水属于欠发达地区,面临经济发展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双重压力,致使存在一些个性问题。主要问题有以下方面:(一少数指标如期完成存在难度。《规划纲要》的27项指标中,属约束性指标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未达标,2007年底为6.38‰,距离2010年6‰目标存

排放量等3项约束性指标没有达在一定差距。单位GDP能耗、COD排放量、SO 2 到进度要求,预计到“十一五”期末达标难度较大。2006年、2007年,我市单位GDP能耗累计削减4.58%,与规划目标累计削减20%存在很大差距。经国家环

保部初核,截止2008年6月底,全市COD排放量比2005年累计削减6.36%,SO 2排放量累计削减0.15%,距离“十一五”确定的分别累计削减15.1%、15%的目标尚有很大差距。今后两年半时间,全市COD排放量共须净削减3142.2吨(按2008年上半年GDP增长率测算,两年半共有增量3076.9吨以上,合计应削减6219.1共须净削减2709.4吨(以2008上半年煤增幅测算,两年半共有增量

吨,SO 5053.1吨以上,合计应削减7762.5吨,减排形势非常严峻。

(二投资增速放缓趋势明显。前两年半时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66.19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的56.6%。投资成为我市现阶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比较前两年半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情况,我们能够看出,我市投资增速放缓的趋势明显, 投资后劲不足。2006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22.17亿元,增速12.1%;2007年完成投资237.26亿元,增速6.8%,比2006年回落5.3个百分点;2008年上半年完成投资106.76亿元,同比增长7.4%,比全

国水平低18.9个百分点。一方面,是土地、资金等要素,严重制约了投资增长的速度;房地产业投资持续回落,对投资稳定增长影响较大。另一方面,我市后续项目储备不足,尤其是缺少国家、省重点项目支撑,使全市投资增长后劲严重不足。之前,我市经济快速增长,主要靠投资速增快予以拉动;如今,投资增速开始放缓,必将对今后全市经济快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调研中,有关县政府及部门对此问题反映强烈。

(三加快工业发展难度增大。一是保持工业高速增长难度加大。我市工业仍处在刚刚迈入工业化中期门槛,工业总量偏小,占全省工业的比例相当低,这就决定我市工业发展还必须努力保持目前高速增长的态势,千方百计做大工业经济总量。但在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紧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更加严格,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背景下,企业经营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经营难度加大,企业家信心指数下跌,要保持工业高速增长的态势难度加大。二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履维艰。目前,我市工业重型化、污染重特点明显,节能减排压力大,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在必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以科技为支撑,但我市科技发展滞后,科研人才和高级技工匮乏,企业创新能力弱。2007年,全市科技综合实力居全省11个市的第10位,科技进步水平居全省末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9%(丽水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由2005年的7.2%提高到12%,目前差距较大;全市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仅为4.3%,比上年同期下降2.1%。从引进

层面看,目前我市主要是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难度相当大。

(四横向比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从纵向比,我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从横向比,我市经济发展速度显得相对缓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多个指标增速均慢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同属欠发达地区的衢州市相比,我市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较为明显。2006年、2007年,衢州市GDP总量比我市分别高出32.0亿元和44.6 亿元,增速分别高出 2.3 和 0.6 个百分点。从三产比重来看,虽然近年来两市第 二产业比重都得到较大幅度上升,但衢州市二产比重值比我市高(2006 年、2007 年分别高出 3.2 和 6.5 个百分点),说明衢州工业发展比我市快。在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方面,衢州市增速快尤为突出,2006 年、2007 年和 2008 年上半年,分 别比我市高出 4.8%、9.1%和 16.6%,且年均投资规模超出我市 50 亿元以上。

三、推进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的几点建议 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与“十一五”规划制定时相比已发生较大变化,我市 “十一五” 规划实施后期工作难度将会加大,任务也将显得更为艰巨。今后两年,全市各级政府和部门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 实施省委、市委“两创”总战略和“三市并举”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十一五”规划继续顺利实施,保证规 划各项目标如期完成。

(一)落实有效措施,力争完成各项指标。市政府要加强组织协调,促进规 划纲要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规划实施牵头部门要督促各参与单位加大各自承 担的规划任务的实施力度,加强目标责任制考核,严格奖惩,确保《规划纲 要》各项目标任务得到有力执行。各地各部门要增强大局观念,加强配合,上下 联动,切实形成合力,优化实施环境,推动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针对 完成难度较大的 4 项约束性指标,要认真分析原因,找准问题存在的症结,想方 设法,攻坚克难,落实有效措施予以解决。要加强人口与计生工作,强化流动人 口计划生育监督管理,努力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指标内。加大节能减排宣传 力度,增强全民能源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尽快建 立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

济结构体系和产业布局,以总量控制为目标,健全 和完善节能减排责任落实和目标考核机制,加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 的节能减排力度,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严肃处理污染重又拒不治理的企业。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大力推广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把好市 场准入关,严格执行强制性能效标准,实行建设项目投资节能评估制度。以规划

环评为基础,将环评由建设项目层次延伸到规划层次,从决策源头控制、减轻环 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格执行环评制度,控制“两高一低”行业增长,着力推行 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环境政策和体制机制,力争节能减排 3 项指标到期末能够达标。

(二)谋划项目与破解要素制约并举,切实推进项目建设。坚持将投资作 为加快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切实做好项目谋划和建设,着力提高投资对经济增 长的贡献率。一要积极破解要素制约,落实好“十一五”规划期间的重点项目建 设。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原则,加大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力度,加快水阁开 发区东扩,努力拓展空间增量。积极盘活土地资源存量,提高投资密度和土 地利用率,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大土地征迁政策处理力度,有效解决 项目落地难问题,确保项目无障碍施工。利用资产置换、经营权转让等市场化 运作模式,吸引社会各类资金投资重点项目。做好银企洽谈会、推进建设领域投 融资平台的资源整合,争取银行信贷加大对丽水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认真研究 上级政策,争取有更多国债资金和补助资金对我市项目建设的支持。二要积极谋 划大项目,增强项目支撑力。针对省政府提出的 “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 “三 和 个千亿” 工程,抓紧做好对接工作,认真研究省政府在投资和扶持方面的新取向、新要求,编制好有关投资大项目,使我市有更多项目列为国家、省重点项目,获 得上级更多支持。围绕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 点领域,积极谋划大项目。根据基础设施成网配套、提升水平的要求,加强县(市、区)投资项目规划工作协调,挖掘、整合县域之间交通、电力网络等配套建设项 目。立足培育壮大产业,提升产业层次,积极谋划工业、旅游、商贸等产业类项 目,增强产业投资。三要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做实项目库储备。针对国家、省重点项目规范化要求高,要在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上下功夫,将项目前期工作做 早、做深、做到位,切实做好、做实项目储备库,增强投资后

劲。

(三)力保高速增长与结构优化升级并重,加快发展工业。积极营造浓厚 的工业发展氛围。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加快发展工业,优化税源结构。

各级政府及部门要真心实意支持、关心、服务工业,简化工业项目核准、备案制 程序和手续,缓征或减免行政事业项目收费。深入企业一线,与企业主共商发展 对策,为企业排忧解难。要切实从破解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制约入手,采取 有效政策措施,强化协调落实,为加快工业发展创造条件。牢牢抓住发达地区产 业转移机遇,加大选商引资工作力度,承接更多企业在我市落户,力保来之不易 的工业快速增长态势。同时,面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充满激烈竞争的市场,必 须坚持集聚集约发展,在加快发展中提升工业经济质量。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 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资源加工型产业必须走精深加工的路子,延长 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低端产品加工型企业要借智搞研发,加大技改力度,提高产品档次;有一定科技基础的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形成自主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有条件的区域,要在选商 引资中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能耗低、污染少、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进行重组、兼并、嫁接,做大做强企业。加大职工培训和人才引进力度,提高企业职工素质,壮大科技人才队伍,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四)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发展生态经济。认真落实《丽水市生态 文明建设纲要(2008—2020)》,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一要努力优化生态环境。落实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和《金衢丽地区生产力布局 与产业带发展规划》,合理指导资源开发和产业布局。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着力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实施 “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加快环境基础设施 建设,推进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大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力度,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做好市区 旧城、内河和道路“三大改造”,以“六城联创”为突破口,扎实推进生态文明 城市建设。二要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扶持力度,促进我市科技 进步水平在全省位次前移目标的实现,增强科技对三次产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支 撑力度。积极探索适合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生态农业模式,大力发展 效益型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力争使我市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基

地,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突出走新型工 业化道路,合理布局生产力,建立起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生态环保型工业体 系。坚持以旅游业带动现代服务业,打响“山水古文明,丽水好风光”旅游品牌,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打造长三角地区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三要大力 弘扬生态文化。引导公众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导向,培育绿 色消费模式,引导和规范生产消费行为。不断深化绿谷文化建设和民间艺术之乡 建设,逐步构建独具魅力的区域文化风格。积极引导和推动文化与传统产业的融 合,大力发展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品牌文化,提升丽水经济发展的文化内涵,促进全面建设生态文明。

(五)着力改善民生,积极构建和谐社会。要按照“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 的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统筹城乡、区域民生事业协调发展。继续开展教育创强 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学前教育,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义务教 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提高卫生事业费占同级财政支出比例,加强公共卫生机 构、人才建设,全面落实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着力提高千人医生数,提高医务人 员素质,积极办好各项卫生事业。完善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 保障体系,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使城乡低收入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突出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在既有权限下 推动分配体制改革,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 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合理调控房地产市场,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强化社会 治安综合治理,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篇:关于《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的审查报告

关于《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的审查报告

—— 2008年12月26日在浦东新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上

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副主任胡兴义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浦东新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听取了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受区政府委托所做的《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财经工委对该报告进行了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按照全市“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部署,浦东新区对《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进行了中期评估。截至2008年6月底,《规划纲要》所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总体进展情况良好,《规划纲要》指标体系42项主要指标中,超目标或控制在目标要求内的为12项,占指标总数的28.5%;预计将在“十一五”期末顺利达标的为27项,占指标总数的64.3%;超过规划控制目标的为1项,占指标总数的2.4%;因统计口径变化需调整规划目标的指标为2项,占指标总数的4.8%。

评估报告对《规划纲要》提出的调整建议是:将第三部分第二点“功能定位”中关于“一个作用三个区”的表述相应调整为“两个作用”;

将2010年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目标调整为55%左右;将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目标调整为300亿元以上;将“十一五”期间区属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目标调整为下降20%;将2010年商品销售总额目标调整为6000亿元以上。财经工委认为,报告提出的调整建议符合浦东实际情况,是可行的,建议常委会予以通过。

二、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财经工委提出以下意见

(一)继续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努力解决制约浦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问题,优化和完善资源配置、政策扶持、人才引进、配套环境等方面的措施,着力打造促进浦东发展的新优势。要进一步完善改革的推进机制,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尤其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十一五”中期评估中发现的突出问题,确保“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全面完成。

(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变压力为动力,充分发挥浦东的综合优势和世博会的带动作用,加大引进大项目、大企业的工作力度,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在积极推进金融、航运中心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贸易中心建设,进一步发挥外高桥保税区的国际贸易功能;积极扶持软件、文化创意、教育培训、医疗保健、休闲娱乐等新兴行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在新区经济发展中的比重;积极推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研发,提升创新产业能级,加快科技产业化步伐,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发动机”作用;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加强投资管理,提高产业类、社会功能

类功能性项目的投资比重,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机制;全力抓好区属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积极推进资源能源循环利用,进一步培育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的意识和氛围。

(三)重点加强民生工作。加大促进就业的工作力度,完善就业责任体系建设、技能培训、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具体措施;加快住房保障体系改革的政策研究和配套房源建设,扩大廉租住房受益面,加快推进经济适用房试点工作;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着力促进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均衡化发展;建立和完善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大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工作推进力度;进一步落实公交优先的交通发展战略,突出公交行业的公益性,为群众出行提供便利;积极实施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高度重视部分区域水质达标率偏低的问题,不断消除环境隐患;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有效解决群众反映较强烈的乱倒渣土、乱设摊、违章搭建等城市管理顽症。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第五篇:景宁畲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提纲

景宁畲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提纲

一、前言

(一)评估背景

(二)评估目的和意义

(三)评估方法和过程

二、《纲要》总体进度及实施效果评价

(一)对照《纲要》主要目标任务,对整体实施进度评估。

(二)评估近三年政府履行职能、落实《纲要》要求的情况。

(三)概况总结《纲要》实施的主要成效。

(四)对2010年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和预测。

(五)按“三大目标”要求,分析与全省、全市、120个自治县和26个欠发达县(市、区)的发展水平差距,以及与基本小康目标之间的对比。

三、《纲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评估

围绕《纲要》提出的可量化分析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重点分析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并判断在规划期末实现《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的可能性。

——经济发展类: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自营出口等指标。

——经济结构类:包括三次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服务业从业人员、城镇化率等指标。

——人口资源环境类:包括常住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中普及率(初升高比例)、单位GDP综合能耗累计降低、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森林覆盖率等指标。

——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类:城镇企业养老参保人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

四、《纲要》主要任务完成情况评估

对照《纲要》提出的主要任务,分析任务落实情况。

(一)城乡建设。重点评估区域布局调整、县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实施情况。

(二)产业发展。主要评估工业扩量提质、服务业培育、高效生态农业引导情况。

(三)基础设施。重点评估“两网络两平台”的实施进度和绩效。

(四)生态建设。评估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节能减排落实情况。

(五)公共服务。重点评估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程。

(六)“和谐景宁”建设。主要评估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建设等方面任务的落实情况。

五、《纲要》主要措施落实情况

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对《纲要》实施以来的各项改革事业推进情况、相关政策贯彻落实以及体制机制建设等各项保障措施的成效进行评估。

(一)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三)事业单位改革进展。

(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五)农村综合改革。

六、重大项目实施情况

(一)实施项目

对列入《纲要》的18个重大实施项目进展情况、实施绩效、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预测重大

项目完成情况。

(二)争取实施项目

对列入《纲要》的15个重大争取实施项目的开工情况、前期进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估。

七、《纲要》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现状问题分析

一是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比如后期投资储备不足、产业培育困难重重等;二是分析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比如规划实施的刚性不够、约束性指标的调控手段有待加强等。

(二)今后发展环境影响分析

对“十一五”后期的发展环境、发展趋势作出分析。比如极端气候增多、不可再生资源价格不断上涨等发展环境的变化,统筹区域发展进程加快、省委省政府五年专项扶持政策出台等政策因素,分析上述环境变化对我县《纲要》实施的影响。

八、推进规划实施的建议

根据发展环境变化、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的预期,提出需调整的指标、任务、项目,提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措施及完善规划体制的意见和建议。

下载关于对《兴平市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期评估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对《兴平市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期评估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