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2011复习大纲
2011~2012第一学期《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复习大纲)
什么是水文学、什么是水文地质学
什么是水文现象
什么是水文循环,大循环小循环
流域、分水岭、非闭合流域、闭合流域
给水度μ,弹性释水系数μ*
什么是承压水、什么是潜水?二者特征对比说明
水文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重现期,百年一遇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设计年径流量?
地下水中常见的主要阴离子和阳离子有哪些?
地下水中的“五毒”元素
地下水分类
含水层的渗透系数
流向井的稳定流,承压水的Q-S曲线,潜水的Q-S曲线特征
产流模式、净雨,雨损的概念
洪水的三要素
什么是地层层序律?
P-III型:不考配线法
地下水的总硬度与分类
等流时线法推算断面流量的基本原理 最小二乘法的基本原理,并以暴雨强度公式i
法求得A和n的过程。
给定地下水水质分析数据,计算当量,能够用库尔洛夫式表示其化学组成,水样定名。PMM
N1)计算频率,绘制频率曲线。A为例,说明如何利用最小二乘nt利用独立样本法(
第二篇: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与总结
专门水文地质学总结与复习
第一章:地下水资源与地下水系统 1.我国的地下水资源特点:
①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与降水量和地表水分布趋势相似,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②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在北方,岩溶水和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南方。③在北方地区,东部的松辽地区和华北地区地下水资源总量约占北方地下水总量的50%,补给模数大于西部。
④北方地区中部的黄河流域,包括黄土高原及其相邻地区是我国地下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
⑤西闻的内陆盆地处于干旱的沙漠地区,年降水量小于100mm,但由于四周高山的降水及冰雪融水的补给,50%--80%地表水自山区进入盆地后便转化为地下水,地下水资源量较丰富,但地表水与地下水应统一规划和开采利用。2.地下水资源特点
系统性和整体性流动性循环再生性可调节性 3.地下水储量分类
动储量静储量调节储量开采储量 4.允许开采量
定义:允许开采量,又称可开采量或可开采资源量,是指在技术上可能、经济上合理,并在整个开采期内出水量不会减少,动水位不超过设计要求,水质和水温在允许范围之内变化,不影响已建水源地正常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环境地质问题等前堤下,单位时间内从含水系统或取水地段开采含水层中可以取得的水量,常用单位为m3/d或m3/a。
简言之,允许开采量就是用合理的取水工程,能从含水系统或取水地段中取得出来,但不会引起一切不良后果的最大出水量。
组成:由以下三部分组成,即开采补给量减少的天然排泄量储存的变化量。5.地下水系统水力方面的主要功能:储存功能、传输功能、延时功能、平滑功能。第二章:地下水资源调查 1.地下水资源调查的目的和任务
地下水资源调查(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
查明天然及人为条件下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和运移特征,地下水水量、水质的变化规律,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及环境问题防治提供所需的资料。
地下水资源调查(水文地质调查)的任务
1、查明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查明含水介质的特征及埋藏分布情况。)
2、查明地下水的运动特征(查明地下水的运动特征及水质、水量变化规律。)
3、查明地下水的动态特征(水位、水量、水温和水质随时间变化规律及控制因素)
4、查明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查明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形成条件。)
2.地下水露头调查 泉的调查内容
1)查明泉水出露的地质条件(特别是出露的地层层位和构造部位)、补给的含水层,确定泉的成因类型和出露的高程 ;
2)观测泉水的流量、涌势及其高度,泉水的流量及其动态变化特征,泉的物理性质(包括水温、沉淀物、色、味及有无气体逸出等)和化学性质,采集水样进行水质分析;
3)泉水的开发利用状况及居民长期饮用后的反映;
4)对矿泉和温泉,还应查明其特殊组分及其出露条件,并对其开发利用的可能性作出评价;
5)每一个泉都要现场绘制泉水出露的水文地质平面和剖面图。
3.水文地质调查的四个阶段:普查、详查、勘探、开采。4.地下水资源地面调查方法: 常用方法
(1)水文地质测绘(2)水文地质物探(3)水文地质钻探(4)水文地质试验
(5)地下水动态观测(6)室内分析实验 新技术与新方法
(1)遥感技术(2)同位素技术
(3)GIS技术(4)核磁共振技术
第三章:水文钻探和水文地质物探 1.水文钻探
定义:水文地质钻探就是使用一定的钻探工程勘察地表下面较深处的地下水赋存活动情况的工作,是探寻地下水的最直接的勘探手段,也是开采地下水的主要方法,但是费用很高。
基本任务:对不同的地下水资源调查任务或同一勘察任务的不同勘察阶段,水文钻探的具体任务虽有差别,但其基本的任务是相同的:
(1)揭露含水层,探明含水层的埋藏深度、厚度、岩性和水头压力,查明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2)借助钻孔进行各种水文地质试验,确定含水层富水性和各种水文地质参数。(3)通过钻孔(或在钻进过程中)采集水样、岩土样,确定含水层的水质、水温和测定岩土的物理力学和水理性质。
(4)利用钻孔监测地下水动态或将钻孔作为供水井。
第四章:水文地质试验种类 1.水文地质试验种类
抽水试验、渗水试验、注水试验、地下水示踪试验、连通试验 2.抽水试验
定义:抽水试验是通过从钻孔或水井中抽水,定量评价含水层富水性,测定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和判断某些水文地质条件的一种野外试验工作方法。目的、任务:
(1)直接测定含水层的富水程度和评价井(孔)的出水能力。(2)抽水试验是确定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的主要方法。
(3)抽水试验可为取水工程设计提代所需的水文地质数据,如单井出水量、单位出水量、井间干扰系数等,并可根据水位降深和涌水量选择水泵型号。(4)通过抽水试验,可直接评价水源地的可(允许)开采量。
(5)可以通过抽水试验查明某些其他手段难以查明的水文地质条件,如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及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以及边界性质和强径流带位置等。分类
抽水试验主要分为单孔抽水、多孔抽水、群孔干扰抽水和试验性开采抽水。3.渗水试验(1)试验目的
在野外现场测定包气带垂向渗透系数。在研究大气降水、渠水、灌溉水等对地下水的补给时,常需进行这种试验。(2)试验原理
达西渗透定律,K=V/I=Q/WI。(3)试验方法与装置
渗水试验一般在试坑中进行。在试验层中开挖一个截面积约为0.3~0.5m2的圆形试坑,放置圆形铁环防止坑壁坍塌,不断将水注入坑中,并保持坑底水层厚度一定(一般为10cm)。
4.达西公式 Q=KA(H1-H2)/L(各项参数的含义、单位,表达式的物理意义)第五章: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研究 1.地下水动态
指表征地下水数量与质量的各种要素(如水位、泉流量、开采量、溶质成分与含量、温度及其它物理特征等)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地下水均衡
指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地下水水量、溶质含量及热量等的补充(或流入)量与消耗(或流出)量之间的数量关系。3.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关系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紧密联系。
(1)地下水均衡是导致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原因;
(2)地下水动态则是地下水均衡的外部表现,即动态变化的方向与幅度是由均衡的性质和数量所决定的。
4.地下水动态观测的任务
不同目的水文地质调查,其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的任务是不同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任务:
(1)查明不同地下水系统、不同含水层地下水水位、水量、水质和水温的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
(2)查明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确定地下水动态类型;
(3)为地下水均衡研究提供依据,预测地下水水量、水质、水位的变化及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作用的变化;
(4)解决某些专门问题,如推求水文地质参数、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等。
5.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研究意义
研究地下水动态与均衡,对于认识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作出水量和水质评价,以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管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分述如下:
(1)在天然条件下,地下水的动态是地下水埋藏条件和形成条件的综合反映。可根据地下水的动态特征分析,认识地下水的埋藏条件,认识水量、水质的形成条件,区分不同的含水层;
(2)地下水动态是均衡是的外部表现,故可利用地下水动态资源计算地下水的某些均衡要素。
(3)地下水动态资料是地下水资源评价和预测时必不可少的依据。
(4)用任何方法计算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都必须能经受地下水均衡计算的检验;任何地下水开采方案,都必须受地下水均衡量的约束。
(5)由地下水开发利用引发或可能引发的如水资源衰竭等环境地质问题均需进行地下水动态监测,研究地下水的均衡状态,以便预测环境地质作用的变化及发展趋势。6.地下水动态的监测项目
地下水水位、水温、水化学成分和井、泉流量
第六章:地下水资源调查成果
1.水文地质调查成果:水文地质调查成果是水文地质调查的工作总结,通常由水文地质图和水文地质报告组成。
2.水文地质图件种类:一般包括四类,基础性图件、综合性或专门性图件、单项地下水特征图件和应用性图件。3.综合水文地质图的主要内容
(1)、地层及构造特征(2)、地下水类型(3)、地下水天然露头和人工露头(4)、地表水系和地表水体(5)、与地下水有关的地貌现象(6)、地下水系统划分(7)、地下水化学特征(8)、地下水运动特征(9)、岩层富水程度(10)、剖面图及镶图 4.水文地质图的特点
(1)、多变性(2)、复杂性
(3)、由水文地质图系组成
(4)、图件的内容与图幅的数量与调查深度有关
5.文字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般情况下水文地质报告的章节内容包括:
(1).序言(2).自然地理及地质条件
(3).水文地质条件(4).地下水资源评价
(5).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6).结论和建议
第七章: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 1.给水度: 2.渗透系数: 3.导水系数:
4.储水率:表示当含 水层水头变化一个单位时,从单位体积含水层中,因水体积膨胀(或压缩)以及介质骨架压缩(或伸长)而释放(或储存)的弹性水量。
5.储水系数:表示当含 水层水头变化一个单位时,从底面积为一个单位、高于含水层厚度的柱体中所释放或储存的水量。
6.越流系数:表示当抽水含 水层和供给越流的非抽水含水层之间的水头差为一个单位时,单位时间内通过两含水层之间弱透水层单位面积的水量。
7.越流因素:或称越阻系数,其值为主含水层的导水系数和弱透水层的越流系数倒数乘积的平方根。
第八章:地下水水质评价
1.地下水中的物质组分:按其存在状态可分为三类: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和胶体物质。
2.地下水质:地下水水质是指水和其中所含的物质组分所共同表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征。
3.地下水水质指标:表示地下水中物质的种类、成分和数量,是衡量地下水水质的具体标准。
4.地下水水质指标可划分:
物理性质指标:感官物理性状指标、其他指标
化学性质指标:一般的化学性水质指标、有毒的化学指标、氧平衡指标 生物性质指标:细菌总数、总大肠杆菌数、病原菌及病毒 11.生活饮用水基本要求:
(1)水的感官性状良好
(2)水中所含的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人体健康(3)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 5.饮用水水质评价
感官性状、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细菌学指标、放射性指标
6.工业用水水质评价(主要是锅炉用水水质评价)(1)、成垢作用
概念 水煮沸时,水中的一些离子、化合物可以相互作用而生成沉淀,附着在锅炉壁上形成锅垢,这种作用称为成垢作用。
危害 锅垢会影响传热、浪费燃料、降低锅炉的效用,有时可使炉壁受热不均,炉壁过热融化烧蚀,甚至引起锅炉爆炸。(2)、起泡作用
概念:指水在锅炉中煮沸时,在水面上产生大量气泡的作用。
原因:水中易溶解的钠盐、钾盐,以及油脂和悬浊物受炉水的碱度作用发生皂化的结果。
危害:如果气泡不能立即破裂,形成泡沫层,泡沫太多将使锅炉内水的汽化作用极不均匀和水位急剧上升,导致锅炉不能正常运行。(3)、腐蚀作用
概念 由于水中氢置换铁,使炉壁受到损坏的作用称为腐蚀作用。氢离子可以是水中原有的,也可以是由炉中水温增高某些盐类水解而生成的。
此外,溶解于水中的气体成分,如氧、硫化氢及二氧化碳等也是造成腐蚀作用的重要原因。
危害 减少锅炉的使用寿命,还可能发生爆炸。
7.地下水的侵蚀性评价分类
分解性侵蚀、结晶性侵蚀、分解结晶复合性侵蚀 8.饮用水水质指标
感官性状、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细菌学指标、放射性指标 9.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评价
水温、水的矿化度、溶解盐类的成分
10.农田灌溉水质评价方法(1)、水质标准法
水质标准法对农田灌溉用水质量的评价就是对照国家颁布的水质标准进行评价,对有些不适宜灌溉的地下水城分须进行处理达标后方能进行灌溉。此外还必须考虑温度的下限、盐分的类型、有机物类型、灌溉方式等问题。在水资源十分缺乏的干旱灌溉区,灌溉水的含盐量可适当放宽。(2)、钠吸附比值法
钠吸附比值(A)采用下式计算:
式中,Na+、Ca2+、Mg2+表示各离子在每升水中的毫克当量数。
(1)当A>20时,为有害的水;
(2)当A=15—20时,为有害边缘水;(3)当A=8—15时,为比较安全的水;
(4)当A<8时,为相当安全的水。
应用这种方法评价水质时,还应与全盐量、水化学形成条件相结合。
(3)、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评价方法种类
水质标准法、钠吸附比值法、灌溉系数法、盐碱度法
第九章: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计算方法 1.地下水资源的特点
系统性、流动性、可恢复性、可调节性 2.地下水资源划分为: 补给量、储存量和允许开采量三类 3.允许开采量(见第一章)4.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计算方法:
目前应用较广泛的计算方法主要有水量均衡法、解析法、数值法、相关外推法、开采抽水法和“黑箱法”等。5.水量均衡法(见书P118第一节)6.开采试验法(ppt)
(1)开采抽水法(见书P143讲解和实例计算)(2)补偿疏干法(见书P145讲解和实例计算)(3)回归分析法(见书P151讲解和实例计算)
7.允许开采量 允许开采量的组成
天然补给量与天然排泄量近似相等,即Q补≈Q排,开采量在数值上已接近或等于允许开采量,所以:
Q允开= ΔQ补 +ΔQ排 + μ·F·Δh/Δt 这个方程表明,允许开采量实质上是由三部分组成的:
1)增加的补给量(ΔQ补),可称为开采夺取量;
2)减少的天然排泄量(ΔQ排),可称为开采截取量;
3)可动用的储存量(μ·F·Δh/Δt)。8.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概述:地下水资源评价包括地下水水质评价和地下水水量评价,水质评价是水量评价的前提,水量评价则是评价工作的核心。通常所讲的地下水资源评价往往是就水量评价而言,又称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或地下水水量评价)。定义:对地下水资源的质量、数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条件作出科学的、全面的分析和估计称为地下水资源评价。
原则:由于地下水资源分布广泛,且具有系统性、流动性、可恢复性和调节性的特点,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价地下水资源的数量,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在水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水量评价
(2)、按地下水系统进行评价(3)、根据“三水转化”的规律进行评价
(4)、根据“以丰补欠,调节平衡”的原则进行评价
(5)、根据发展变化的观点进行评价 分类:
(1)局部地下水量评价:在局部地段(水源地),为保证某具体部门的供水而评价地下水资源,称局部地下水量评价(允许开采量评价);
(2)区域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在大面积范围内(如对水文地质单元或某一行政区划内),为规划开发利用地下水或综合利用自然资源而评价地下水资源,称区域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10.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分级的主要依据(1)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程度(2)地下水资源的研究程度(3)开采技术经济条件研究程度(4)不同勘察阶段的目的要求
11.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精度与分级(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分级)
第十章:地下水资源的开发 1.水源地的选择原则
(1)、水源地应尽可能选在含水层透水性好、厚度大、层数多、分布较广地段上(2)、水源地应尽可能选择在能最大限度拦截区域地下径流的地段,或接近补给水源、能充分夺取各种补给量的地段
(3)、应尽量远离原有的取水或排水点,减少互相干扰,避免新旧水源之间、工业和农业用水之间、供水和矿山排水之间产生矛盾;
(4)、水源地应选在不易引起地面沉降、塌陷、地裂、滑坡等有害地质作用的地段上。
(5)、选择在不易引起水质污染或恶化的地段上(6)、从经济、安全和扩建前景方面加以考虑。2.取水建筑物的合理布局(见书P172)
第三篇:水文学复习小结
水文学
绪论
1.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性质,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水文学的体系:水文学开始主要研究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等,以后扩展到地下水,大气中的水和海洋。水文科学主要通过定点观测,野外勘测和室内外实验等手段,获得水体时空分布和运动变化的信息,因而形成了水文测验学,水文调查,水文实验三个分支学科。3.水文现象的主要特点: 1)水循环永无止尽
2)水文现象在时间变化上既具有周期性又具有随机性 3)水文现象在地区分布上既存在相似性,又存在特殊性
第一章
1.地球上水的物理性质:以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形式存在。2.水体的化学性质:(大气水的化学组成及其特性)1)溶解气体的含量近于饱和 2)降水普遍显酸性 3.河水化学成分的特点: 1)河水的矿化度普遍低
2)河水中的各种离子的含量差异很大 3)河水化学组成的空间分布有差异性 4)河水化学组成的时间变化明显 4.湖水化学成分的特点: 1)湖水的矿化度有差异 2)湖中生物作用强烈
3)湖水交替缓慢,深水湖有分层性 5.地下水的化学特征:
1)地下水充填于岩石,土壤空隙中,与岩石,土壤广泛接触,渗流速度很小,循环交替缓慢,而且地下水贮存于岩石圈上部相当大的深度(10公里),构成了地下水圈。2)矿化度变化范围大,从淡水直到盐水。
3)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的时间变化极为缓慢,常需以地质年代衡量。
4)地下水与大气接触有很大的局限性,仅限于距地表最近的含水层,此层可溶入氧气成为地下水氧化作用带。
6.水资源的涵义:
1)广义水资源:世界上一切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土壤水,地下水及大气中的水分,都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即水资源。
2)狭义水资源:狭义的水资源不同于自然界的水体,它仅仅指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动态水体。7.水资源的特性:
1)水资源的循环再生性与其有限性 2)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
3)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 4)利与害的两重性
8.水资源条件和问题(结合家乡问题)
1)水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亩均水量较少,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应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国策。2)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匀,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进行水量的地区调配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课题。
3)水量的年内,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抗旱防洪涝始终是一项艰巨任务。
4)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增加了江河防洪困难。降低了水利工程效益。5)地下水是我国重要水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防止过量开采。6)天然水质相当良好,但人为污染日趋严重。
第二章
1.水循环:是指地球上的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的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2.水循环的基本类型:
1)大循环:发生于全球海洋于陆地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由于广及全球,故名大循环,又称外循环。2)小循环:是指发生于海洋与大气之间,或陆地与大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小循环又称内部循环,前者又可称为海洋小循环,后者又可称为陆地小循环。3.水量平衡:是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即水在循环过程中,从总体上说收支平衡。4.蒸发的物理机制:蒸发因蒸发面的不同,可分为水面蒸发,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等。5.影响蒸发的因素: 1)供水条件
2)影响蒸发的动力学与热力学因素
a.动力学因素:水汽分子的垂向扩散;大气垂向对流运动;大气中的水平运动和湍流扩散 b.热力学因素:太阳辐射;平流时的热量交换 3)土壤特性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a.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b.对植物散发的影响
6.水汽扩散:是指由于物质粒子群等的随机运动而扩展于给定空间的一种不可逆现象。7.水汽输送:是指大气中水分因扩散而由一地向另一地运移,或由低空输送到高空的过程。8.水汽输送通量与水汽通量散度:
1)水汽输送通量的概念:是表示在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单位面积的水汽量。(水平,垂直)2)水汽通量散度:是指单位时间汇入单位体积辐散出的水汽量,单位为克每百帕平方厘米秒。9.影响水汽输送的主要因素: 1)大气环流的影响 2)地理纬度的影响 3)海陆分布的影响
4)海拔高度与地形屏障作用的影响 10.降水:
1)降水要素:降水总量;降水历时与降水时间;降水强度;降水面积 2)降水特征的表示方法:
a.降水过程线 b.降水累计曲线 c.等降水量线 d.降水特性综合曲线 11.影响降水的因素: 1)地形条件影响 2)森林对降水的影响 3)水体的影响 4)人类活动的影响
12.可能最大降水:所谓可能最大降水(PMP)或可能最大暴雨(PMS),系指在现代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特定的区域在特定的时段内,可能发生的最大降水量(或暴雨)。13.下渗过程的阶段划分:渗润阶段;渗漏阶段;渗透阶段。14.影响下渗的因素: 1)土壤特性的影响 2)降水特性的影响
3)流域植被,地形条件的影响 4)人类活动的影响 15.径流的含义及组成:
1)流域的降水,由地面与地下汇入河网,流出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称为径流。
2)根据形成过程及径流途径不同,河川径流又可由地面径流,地下径流及壤中流(表层流)三种径流组成。(填空)
16.径流的表示方法: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径流系数。(知道如何算)17.影响径流形成和变化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因素,流域下垫面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
第三章
1.产流过程是指流域中各种径流成分的生成过程,也是流域下垫面对降雨的再分配过程。
2.流域上各处产生的各种成分的径流,经坡地到溪沟,河系,直到流域出口的过程,即为流域汇流过程。3.流域汇流影响因素: 1)降水特性的影响
2)流域的地形坡度的影响 3)流域形状的影响 4)水力条件的影响
4.水情要素包括:水位,流速,流量等。5.径流的年内变化:径流的季节变化
冬季是我国河川径流总量最为枯竭的季节,故统称为冬季枯水;
春季是我国河川径流普遍增多的时期,但增长程度相差悬殊;
夏季是我国河川径流最丰沛的季节,统称为夏季洪水;
秋季是我国河川径流普遍减退的季节,也称秋季平水。
6.河水的环流运动:环流的类型:根据环流的形态分为纵轴环流,横轴环流,斜轴环流及竖轴环流四种。7.河流的泥沙运动: 推移质运动:
1)起动流速:泥沙原来在河床上是静止不动的,如果接近河底的水流速度增加到一定数值时,作用于泥沙颗粒的力开始失去平衡,泥沙便会开始起动,这时的临界速度称为起动流速(Vc)。
2)止动流速:起动流速是泥沙从静止到运动的临界值,当流速值减小到某数值时,运动着的泥沙便停止在河床上不动了,此时临界流速称为泥沙的止动流速。
3)扬动流速:当流速超过起动流速时,河床泥沙开始滑动,流速增大,泥沙间歇性跃动,流速再增大,跃动的高度和距离随之增大,当流速增大到一定程度后,泥沙不再回到河床上,而悬浮在水中,随水流一起下移,这时的水流速度称为扬动流速,它是泥沙从推移到悬移运动的一个参数。
悬移质运动 8.冰川的类型:
1)按冰川形态和运动特性划分,可分为大陆冰盖和山岳冰川两大类。2)按冰川发育的水热条件和物理性质,可分为大陆型和海洋型两大类。9.湖泊的类型:
1)按湖盆的成因分类:构造湖;火口湖;堰塞湖;河成湖;风成湖;冰成湖;海成湖;溶蚀湖。2)按湖水补排情况分类:吞吐湖;闭口湖。
3)按湖水矿化度分类:淡水湖;微咸水湖;咸水湖;盐水湖。4)按湖水营养物质分类:贫营养湖;中营养湖;富营养湖。10.水库的结构: 1)水库的组成:拦河坝,输水建筑,溢洪道。
2)特征库容与特征水位:一个水库的总库容通常包括防洪库容,兴利库容,死库容。
死库容与死水位(设计最低水位);兴利库容(有效库容)与正常高水位;防洪库容与设计洪水位,校核洪水位和汛前限制水位。11.沼泽:三个基本特证:
1)地表经常过湿或有薄层积水。2)其上生长湿生植物或沼生植物。
3)有泥炭积累或无泥炭积累,但有潜育层存在。12.径流向海汇集效应:
1)径流补给对近岸海区的冲淡效应。2)泥沙向海输入陆地不断延伸。3)陆地元素不断向大海迁移。
第四章
1.海洋的组成:从区域范围上可分为洋,海,海湾,海峡等,它们共同组成了海洋。2.海洋中波的分类:
1)按波的周期(频率)分类:表面张力波;短周期重力波;长周期重力波;长周期波;长周期潮波。2)按成因分类:风浪和涌浪;内波;潮汐波;海啸。3)按水深分类:深水波;浅水波。
4)按波形的传播性质分类:前进波(进行波);驻波。
3.潮汐类型:半日潮;全日潮;不正规半日潮;不正规全日潮。4.洋流及其分类:
1)概念:洋流即海流,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海水,从一个海区水平地或垂直地向另一海区大规模的非周期的运动。2)分类:
a.风海流:是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
b.密度流:是由于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当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时,密度流又称地转流或梯度流。
c.补偿流:是由于海水从一个海区大量流出,而另一个海区海水流来补充而形成的。5.风海流成因类型:风海流(漂流,吹流)是海水在风的切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水平运动。6.大洋表层环流模式:
1)以南北回归高压带为中心形成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2)以北半球中高纬海上低压区为中心形成气旋型大洋环流。
3)南半球中高纬海区没有气旋型大洋环流,而被西风漂流所代替。4)在南极大陆形成绕极环流。5)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区。7.世界大洋深层环流系统:在大洋深处环流系的垂直结构中,可分出暖冷两种环流系统和五个基本水层(表层,次层,中层,深层和底层)8.海洋的大气环流效应:
1)海洋是大气环流的主要热源; 2)海洋是大气水汽的主要来源; 3)海洋与大气的物质交换; 4)海洋对气候影响;
5)海洋温度场对台风的影响; 6)波浪,潮汐对海洋的作用。第五章
1.地下水垂向结构基本模式示意图
2.地下水分类:
1)按地下水的贮存埋藏条件分类:
a.包气带水:结合水(分吸湿水,薄膜水);毛管水(分毛管悬着水与毛管上升水);
重力水(分上层滞水与渗透重力水)
b.饱水带水:潜水;承压水(分自流溢水与非自流溢水)2)按岩土的贮水空隙的差异分类: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3.潜水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特点:第一,由于潜水面上没有稳定的隔水层,潜水面通过包气带中的孔隙与大气相连通,潜水面上任一点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所以潜水面不承受净水压力。
第二,潜水含水层通过包气带与地表水及大气圈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因此深受外界气象,水文因素影响,动态变化比较大,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4.将潜水与地表水之间关系划分为以下类型: 1)具有周期性水利联系 2)具有单向水力联系 3)具有间歇性实力联系 4)五水力联系
5.承压水的主要特征: 1)承压性
2)承压水的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样
3)受外界的影响相对要小,动态变化相对稳定 4)水质类型多样变化大
6.承压水的形成:承压水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地制构造条件,只要有适合的地质构造,无论孔隙水,裂隙水或岩溶水都可以形成承压水。7.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1)降水入渗补给 2)地表水入渗补给 3)地下水的人工补给 8.地下水径流:
1)地下水径流方向与径流强度
2)地下水径流类型:畅流型;汇流型;散流型;缓流型;滞流型。9.地下水的排泄:方式有点状排泄(泉),线状排泄(向河流泄流),及面状排泄(蒸发)三种。10.影响地下水动态因素:
1)自然因素:气象气候要素;水文因素;地质地貌因素;生物与土壤因素。
2)人为因素:一类是人们为了直接影响和控制地下水动态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诸如打井抽水,人工间灌等,这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另一类活动随让其出发点并非针对地下水动态的,但是活动的本身派生出对地下水动态影响的效果来。
第六章(论述)
1.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
1)水利工程,农业措施对水文要素的影响:水库水文效应;跨流域调水水文效应; 2)森林水文效应 3)城市水文效应
2.影响水体水质的物质来源:影响水质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大气降水;2)农田降水;3)城市生活污水;4)工业废水;5)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淋溶水。3.天然水体水质恶化特点:
1)海洋:污染源多而复杂;污染物持续性强,危害性大;污染范围大。
2)河流:河流水质恶化程度随流量的大小而变化;河流水质恶化影响范围广;河流水质恶化影响大;河流自净能力强,水质恶化易于控制。3)湖泊(水库):湖泊,水库污染来源广,途径多,种类复杂;湖水稀释和搬运污染物质的能力弱;湖泊对污染物质的生物降解,累积和转化能力强。
4)地下水:地下水水质恶化过程缓慢;地下水的间接恶化方式;地下水污染物浓度高;地下水污染难治理。
4.水环境容量:是一定水体在规定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水环境容量大小与水体特征,污染物特征及水质目标有关。
补充:水资源管理
1.水资源管理概念:研究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调控和保护水资源,使其处于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最有利的状态,并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为主要目标。
2.水资源管理内容:法律管理;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技术管理。
3.用水管理:国家对社会经济各地区,各部门及各单位和个人使用水资源活动的手段。
第四篇:桥涵水文学-复习指导题完全版
1.河流是如何形成的?通常用什么来描述它的基本特征?2.河流的流域有哪些主要特征?3.简述径流形成过程的几个阶段,如何定量描述?
4.从哪几方面收集水文资料?如何进行?5.简述自然界的水循环,并了解大、小循环的概念。6.山区河流与平原河流各有哪些特点?
7.请简要叙述流速仪法测流量的主要步骤。
1.河川水文现象有哪些特征?有哪些主要研究方法?2.试述洪水频率的意义?什么是设计洪水频率?什么是设计流量?3.什么是经验频率曲线?如何绘制?4.什么是理论频率曲线?它在水文统计中的作用是什么?我国主要用哪种线?5.什么叫适线法?试述其一般步骤,并写出基本公式,画出示意图。6.什么是相关分析法?它在水文计算中有何主要用途?7.使用相关分析法应注意哪两个关键问题?8.我国水文分析中,为什么经常采用统计方法?9.经验频率与概率是什么关系?
1.利用流量观测资料推算设计流量时,需要做哪些工作?2.什么是特大值处理?为什么要进行特大值处理?3.缺乏流量观测资料时,怎样推算设计流量?
4.为什么要推算桥位断面的设计流量和设计水位?5.推算小流域设计流量时,通常采用哪些方法?6.桥涵水文分析中,经常采用经验公式或推理公式,其合理性体现在哪儿?7.根据洪水预报模型,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其主要步骤是什么?8.水文资料的“三性审查”,通常指什么内容?通常如何去审查?
1.影响波浪的因素有哪些?
2.设计潮位计算,也采用适线法么?其主要步骤有哪些?
1.为什么用河流的稳定情况和变形特征进行河段分类?可分为哪些类型?
2.什么是桥孔长度的桥孔净长?目前有哪几种计算方法?其主要思路是什么?
3.桥孔长度确定应考虑哪些因素?桥孔布置应注意哪些问题?
4.如何确定桥面标高?影响标高的因素有哪些?
5.对不通航河,确定最低桥面标高时要考虑哪些因素?这些因素通过如何确定?
6.对有流冰或流木的河流,确定最低桥面标高时要考虑哪些因素?这些因素通过如何确定?
7.对通航河流,确定最低桥面标高时要考虑哪些因素?这些因素通过如何确定?
8.画出大中河流桥位断面的水流图式9.别列柳拍斯基假设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1.试述河道中水流的特征和泥沙运动形式。2.河床演变是如何形成的?建桥前后河床演变如何发展?3.桥下河床的冲刷过程如何?可分成哪几个阶段?它们的形成原因是什么?4.如何确定墩台最低冲刷线的标高?应注意哪些问题?5.自然冲刷、一般冲刷、局部冲刷通常如何计算?
1.简述桥位勘测工作的基本内容,请你举出至少三点。2.选择桥位时应考虑哪些方面的要求?请你举出至少三点。3 调治构造物主要有哪些?各有什么作用?
1.小桥的水流图式有哪几种?其孔径计算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2.涵洞的特点是什么?其水流图式有哪几种?3 涵洞有哪些形式?如何选用?
4.涵洞的进出口沟床为什么要进行加固处理?
5.小桥和涵洞孔径计算与大中桥也径计算有什么显著区别?
1.桥位勘测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请你列举出几项。
2.桥位选择应考虑哪些因素?请你列出几项。
第五篇:2011-820-水文地质学考试大纲---王晨
《水文地质学》考试大纲
专业代码:081501专业名称:水文学及水资源
考试科目代码:820考试科目名称:水文地质学
(一)考试内容
试题以曹剑峰、迟宝明、王文科等编著的《专门水文地质学》(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6年,北京)为蓝本,内容涵盖该教材的全部章节。试题重点考查的内容:
一、地下水资源与地下水系统
二、地下水资源调查
三、水文钻探与水文地质物探
四、水文地质试验
五、水文地质动态与均衡
六、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七、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计算方法
八、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九、矿床水文地质
十、新技术方法在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二)考试的基本要求是:
1.基本概念要清晰。如描述含水层渗透能力或储(释)水能力的水文地质参数的区别,看似简单,却是历届考试同学们失分较多的地方,说明同学们对一些概念的理解还不透彻或不全面。
2.对知识要会综合运用。复习时不仅要注意教材各章节之间的有机联系,切忌死记硬背,同时还要把教材所学东西与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思维要开阔。经验表明,只有对教材知识的全面理解,才能取得较好成绩,仅靠记忆是不够的。
(三)考试基本题型
基本题型可能有: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题和分析论述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