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建设与开发复习大纲
社区建设与开发复习大纲:
第一章:
1、社区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 构成的社会地域生活共同体。
2、社区的主要特征?社区是一个社会实体,社区具有多重功能,社区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社区是以聚落作为自己的依托或物质载体的,社区是发展变化的3、社会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基础上由人群所组成的,有人们的思想意识起作用,并有一定的上层建筑为之服务的充满活力的巨型自我控制系统。
4、社会整体与社区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1.从范围上看,社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整个社会是由若干不同类型的社区所构成的。2.从内容上看,社区是社会的缩影,是具有相对完整意义的社会实体,但还不能反映社会的全部内涵和全部性质。
5、社会群体(social group)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 社区与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的区别、联系:社区的内涵比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的内涵更加丰富;社会群体、社会组织既不脱离社区而存在,又有超越具体社区的特征
6、社区的构成要素:人群、自然物质要素、社会文化要素
7、人群
第五章:城市社区建设与基层党政组织:
第二篇:(0361)《旅游规划与开发》复习大纲、样
(0361)《旅游规划与开发》复习大纲
一、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概念体系(第1章)
1、旅游资源的特征:主要包括美学特征(观赏性、奇特性、差异性)、文化特征(益智性、吸引力的定向性)、空间特征(地域性、不可移动性、综合性、组合性)、时间特征(季节性、可变性)、经济特征(利用的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价值的不确定性)等。
2、旅游开发的主要内容。
3、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能联系实际进行阐述)。
4、旅游规划的概念。
5、旅游规划的特点(主题性、协调性、目的性、战略性、技术性、综合性、政策性)。
6、旅游规划的分类(按空间尺度分类、按时间尺度分类、“国标”《旅游规划通则》的分类等)。
7、旅游规划的步骤。
8、旅游规划的内容。
二、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第2章)
1、区位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以及区位理论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的应用问题。
2、增长极理论:基本内容和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的启示。
3、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历程、概念、主要内容、原则,以及对旅游规划的指导作用。
三、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发展及趋势(第3章)
1、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特别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旅游规划——1959年美国夏威夷规划;我国对旅游规划编制的相关规定。
2、都市旅游的概念、特点、功能。
3、生态旅游规划的内容。
4、会展旅游的概念、特征、功能。
5、主题公园的概念,我 国主题公园规划与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6、假日旅游的概念、特点。
四、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与评价(第4章)
1、常见的旅游资源分类方案:按利用角度分类、按吸引级别分类、按生成背景分类、按旅游活动性质分类等。
2、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3、旅游资源定性评价方法的优缺点,以及有代表性的定性评价方法(“三三六”评价法、黄辉实“六字标准”评价法)。
4、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法的优缺点,以及有代表性的定量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
5、旅游资源调查的主要类型及主要内容。
五、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市场分析与营销对策(第5章)
1、旅游者需求分析的主要内容。
2、与旅游规划与开发相关的市场调研的内容。
3、旅游区SWOT分析对旅游区制定营销策略的影响。
4、不同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六、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主题定位和功能分区(第6章)
1、旅游主题的概念。
2、区域旅游主题形象的概念和特点。
3、区域旅游形象的形成过程。
4、旅游区集中功能单元布局的优越性。
5、典型的旅游空间布局模式(社区-吸引物综合体布局模式、三区结构布局模式、双核布局模式等)。
6、旅游线路的概念和类型。
七、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项目创意设计(第7章)
1、旅游项目的概念。
2、旅游项目与旅游资源的区别。
3、旅游项目创意设计的影响因素。
4、旅游项目创意设计的总体原则(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转)。
八、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导向模式(第8章)
1、资源导向模式产生的背景,关注的焦点及适用范围。
2、市场导向模式产生的背景,关注的焦点及规划思路。
3、形象导向模式产社的背景,关注的焦点及规划思路。
4、产品导向模式产生的背景,关注的焦点及规划思路。
九、旅游规划与开发效益评估(第10章)
1、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经济效益评估。
2、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社会效益评估。
十、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保障体系(第11章)
1、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政策保证体系的内容。
2、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市场保障体系的内容。
3、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财经保障体系的内容。
(0361)《旅游规划与开发》样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从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番号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序号后面。)
1、下列关于旅游资源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季节性B、可变性C、价值的确定性D、地域性
答案:C2、下列关于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的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满足需要B、环境限制C、公平性D、抑制大众旅游的发展
答案:D3、下列关于会展旅游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组团规模大
C、停留时间长B、消费档次低 D、季节性不明显
答案:B4、根据旅游活动的性质不同,旅游资源可分为[]。
A、有形的旅游资源和无形的旅游资源B、现实的旅游资源和潜在的旅游资源
C、观赏型、运动型、休(疗)养型、娱乐型、特殊型旅游资源
D、场所吸引物、事件吸引物、其他吸引物
答案:C5、下列属于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方法的是[]。
A、“中国十大名胜”评选B、层次分析法
C、“三三六”评价法
答案:BD、黄辉实“六字标准”评价法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15分)
6、都市旅游:以特定的区域作为城市空间依托,结合城市综合水平(2分),吸引人们开展诸如都市观光、都市文化风情、都市建设新成就博览、都市名人探访等活动的一种体验性旅游方式(3分)。
7、旅游复合形象:游客到达旅游目的地实地旅游后(1分),通过自己的旅游经历并结合以往的旅游知识(2分)形成一个综合性更强的旅游地形象(2分)。
8、区域主题旅游形象:某一区域内外公众对旅游区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它是旅游区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一种理性再现。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9、简述旅游开发的主要内容。
(1)旅游景点的建设。
(2)旅游地的交通安排。
(3)旅游地设施的建设。
(4)旅游市场的开拓。
(5)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
(每小点2分,应适当简述)
10、简述旅游规划与开发财经保障体系的内容。
(1)财政保障。主要包括国家预算;国家税收;国家财政信用等。
(2)金融保障。主要包括金融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如在国民经济运行放缓,出现衰退时,央行可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促使经济状况好转,增加旅游业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此外,还包括对旅游企业的融资调节,如银行对旅游企业实行优惠利率、优先融资、简化融资手续等,可使旅游企业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
(每小点5分)
四、论述题(25分)
11、联系实际阐述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1)个性原则。即特色原则,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灵魂,直接关系着旅游资源价值的大小和吸引力的强弱。它可以使其具有一定时间和区域范围内的唯一性和垄断性,并因此具有较强的同类竞争优势。
坚持特色原则应做到:①要选择最有特色、具有一定垄断性或不可替代性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②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和突出旅游资源的原始风貌和地域特色;③在新景点的开发、规划和建设中要力戒雷同和模仿。
(2)市场原则。旅游资源开发后形成的旅游产品要有足够多的人购买,产品要为市场所接受,要有销路。
坚持市场原则应做到:①在确定旅游资源是否开发时,要充分考虑市场因素,要认真进行市场调查和预测,不能盲目地进行开发;②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和内容要符合旅游者的“胃口”,要适销对路。
(3)效益原则。效益是指旅游资源开发后,能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具体应该做到:①优先开发地理位置优越、便于旅游者前往的旅游资源,以便尽快产生效益;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其利用率;③密切关注供求关系,根据市场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循序渐进地开发。
(4)保护原则。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很容易遭到破坏。许多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不可再生。不能将开发利用与保护对立起来,应处理好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有强烈的保护意识。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意味着某种程度的破坏。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应该将这种破坏减少到最小程度。
(5)综合原则。开发多项旅游资源,形成规模。开发多种类型旅游资源,提高吸引力。除对旅游资源本身的开发外,还应进行旅游设施建设。
(每小点4分,应作适当分析,并能联系实际)
第三篇:旅游资源开发复习大纲(学生用)
旅游资源开发复习大纲
1、旅游资源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2、旅游资源单体
可作为独立观赏或利用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包括“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和由同一类型的独立单体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
3、旅游资源开发
为发挥、提升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使得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经济效益,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行为。
4、旅游资源地域分异规律
指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它表明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性。
5、非逆性原理
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其形成过程是不可逆转的,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到原来的状态。
6、星月定律
在一定区域,旅游吸引力的大小主要由最具体色、观赏游憩价值或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最大的旅游资源决定,这一规律被称为最高因子限定律或星月定律。
7、林德曼定律
能量沿营养级移动时,逐级递减,后一营养级只能是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10左右,该定律即为“十分之一定律”或“林德曼定律”。
8、旅游资源评价
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及取得最大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运用某种方法,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一定区域的具有一定旅游资源价值特征、环境气氛及开发利用基础的社会经济条件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的过程和结论。
9、舞台化
以旅游为舞台,在经济等关系的作用下,旅游主题成员间充分交流,从而赋予旅游地以“故事”,使得成员以旅游地为道具和载体,获取经济关系以外的收获。
10、文化的物化
是将客源市场对旅游目的地的认识中尚未有具体形态表示物的部分以物质的形式在旅游地表现出来。
11、旅游资源承载力
在保证旅游环境系统的一定生态功能和民族历史文化不至于消失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的配置措施,所能支持的旅游业规模及接纳游客人口限度。
12、直接市场法
可以直接运用市场价格对可以观察和度量的旅游资源价值变动进行测量的一种方法。
13、替代性市场法
当所研究的旅游资源本身没有市场价格来直接衡量时,可以寻找替代物的市场价格来衡量。
14、假象市场法
在替代性市场难以找到的情况下,以人为创造假想的市场来衡量旅游资源的价值,这种方法称为假象市场法。
15、初始原风景
是对人们成年之前所居住环境的总体概括,它影响着旅游者选择旅游地的取向。
16、旅游资源的三个特点。
1)包括自然界形成的,也包括社会创造的,其存在是客观的;
2)与旅游者直接相联系的,能激起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对象物,能满足旅游者的特定需要;
3)与旅游业直接相联系,能为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产生一定的效益。
17、简述《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中的旅游资源的主类。
可以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八大主类。
18、旅游资源分类的原则
1)同质性与差异性原则;
2)对应性原则;
3)第次性原则。
19、旅游资源分类的步骤
1)在大量收集各种旅游资源资料的基础上,确定旅游资源分类的目的和要求;
2)通过比较分析,初步建立分类系统,把各类旅游资源归入不同类型;
3)通过补充、调整,完善分类系统;
4)在完成前述工作的基础上,写出分类说明。
20、人文旅游资源的景观特性
1)突出的人造性
2)显著的时代性
3)丰富的文化性
21、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1)木构架为主的框架式结构;
2)优美柔和的轮廓造型;
3)整齐而灵活的庭院式平面布局;
4)丰富绚丽的建筑装饰;
5)天人合一的环境艺术。
22、简述园林景观的构景原则和造景手法
构景原则有:
1)贵在自然
2)重在曲折
3)精在特色
造景手法有:
借景、框景、抑景、对景、漏景
23、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1)非物质性;
2)民族文化性;
3)地域性;
4)多样性;
5)体验性。
24、旅游资源普查的意义
1)有利于掌握资源赋存现状;
2)有利于明确资源开发方向;
3)有利于资源的科学保护;
4)有利于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25、旅游资源普查的成果形式
1)旅游资源普查表格;
2)旅游资源普查报告;
3)旅游资源信息查询系统;
4)相关图件等。
26、旅游资源普查中的“十字”方针和“五定”原则分别是什么
“十字”方针指科学、客观、准确、量化、简洁;
“五定”原则指定位、定性、定量、定级、定影。
27、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评价的目的:
1)明确旅游资源的质量;
2)确定旅游地的性质;
3)提供开发利用的科学依据;
4)反映旅游资源的演化发展情况。
评价的原则:
1)全面系统原则;
2)动态发展原则;
3)客观实际原则;
4)综合效益原则;
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28、《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中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包括哪些?
1)观赏游憩使用价值;
2)珍稀奇特程度;
3)规模、丰度与几率;
4)完整性;
5)知名度和影响力;
6)游憩期或使用范围;
7)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
29、简述“三三六”评价法
即“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六大条件”。
三大价值指历史文化价值、艺术欣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三大效益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六大条件指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旅游资源的类型和地域组合条件、旅游资源的容量条件、客源市场条件、旅游开发投资条件和施工难易条件。
30、旅游资源分类的步骤
1)在大量收集各种旅游资源资料的基础上,确定旅游资源分类的目的和要求;
2)通过比较分析,初步建立分类系统,把各类旅游资源归入不同类型;
3)通过补充、调整,完善分类系统;
4)在完成前述工作的基础上,写出分类说明。
31、旅游商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针对每一种特点,我们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意什么?
1)相对可移动性。一方面导致了美食旅游和购物旅游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导致全国各地
美食和旅游纪念品日益趋同的现象。因此,从开发旅游商品的角度来看,应该有意识地限制旅游商品的移动,使其始终保持地域特色。
2)地域性。没有地域性的商品不具有垄断性且容易被市场所淘汰。因此在旅游商品开发
过程中,一定要依托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特征,开发垄断性强、地域特色突出的旅游商品。
3)再造性。相关的旅游开发不是受到旅游资源本身容量的约束,而是受到旅游市场发展
规模的限制。为此,作为比较成熟的旅游目的地,需要重视旅游商品的开发,提高购物、饮食在游客消费中的比重,为地方旅游收入增长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32、试从旅游目的地的规模角度谈谈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根据开发规模、开发对象功能,以及开发组织形式不同,对开发类型的划分是不同的。从旅游目的地的规模来看可以分为跨区域开发、区域开发和小区域开发,甚至产品开发。
1)跨区域开发涉及空间范围巨大,应在高位政府主导下以及不同地域政府的协作下进
行。为避免出现重大失误,必须进行规划研究,并在开发过程中对规划对调整。
2)区域开发是指市级开发。由于管理机构唯一,行政意志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因此区
域开发是政府指导并控制下的开发。根据旅游资源的等级、区位条件和区域经济背景的组合,对区域旅游开发方向进行判定。
3)小区域开发是指村镇级别的开发。确定开发方向,注重与周边村镇的差异性发展,提
倡差异竞争。小区域开发所涉及的空间有限,对开发资金规模要求不高,当地可自主开发。开发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决定于开发者的意志和理念。
33、试述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点。
1)开展地学专业旅游
此类资源具有十分突出的科学意义,因此具有重要的科学教育功能。
2)开展观光旅游
一要保持地质地貌原貌,尽可能避免人为的修饰和改动;
二要向游客提供各方便的配套服务,满足游客的各种旅游需要;
三要注意对资源及环境的保护。
3)开展体育健身旅游
利用地表的地势起伏,配以其他必要的自然要素,通过旅游者自身运动,达到体育健身的目的。
注意线路的选择、设计,同时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危险因素,最大限度保证游客的人身安全。
4)开展疗养和度假旅游
在一些地质地貌景观奇特、优美,其他自然要素配合良好的地区,可建成疗养院或度假区。
5)发挥地质地貌在风景区中的衬景作用
有些风景区虽然不是以地质和地貌风景为主,但它离不开地质地貌这个基础,所以如何充分发挥地质地貌的衬景作用是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一个重要技巧。
34、试述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点
1)分析遗址遗迹的全貌和内涵,选择开发的具体对象
要以考古发掘及其科研成果为依据,分析遗址遗迹的全貌和内涵。
就某一地区而言,应从宏观上把握遗址遗迹的分布状况、类型、特征、蕴藏量及相应的联系与区别;从微观上选择重点遗址,弄清其时代、类型、文化属性、文物藏量和历史科学价值,为选择具体开发对象提供依据。
2)确定开发目标,因地制宜进行开发
a对自成系列的遗址群的开发:在遗址群所在地建立综合性的游览区。
b对范围小、独立存在的遗址的开发:可建立专题博物馆。还有些价值重大、特点突出,但尚不具备单独开发条件的独立遗址,则以保护为主,对其价值与范围树立标牌,作为参观点纳入该地的旅游产品中。
c对广泛分布的同类遗址的开发:开辟为旅游线路,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如三国旅游线路d对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古遗址的开发,应纳入名城总体建设规划之中。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有再现型和展示型两种
e对革命军事遗址的开发:以国内旅游者为重点,以向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教育为中心任务,贯彻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方针,根据具体对象因物而异,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开发。
3)遗址遗迹的开发应该融入游客的体验
如北京顺义区焦庄户地道战遗址将实施新保护规划方案,建成以展示地道战革命历史文化为主题,综合参观、体验活动、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综合活动区。游客们在这里可以看展览,了解地道战的历史;钻地道,参观抗战民居,吃抗战饭,看抗战电影,甚至可以亲自打一场“地道战”,真实体验抗战时期的战斗生活。
第一章和第十章
第四篇:《社区治理》期末复习大纲
《社会治理》期末复习大纲
一、问答题
1、如何评价当前我国的社区服务中政府职责不到位的问题。应该说当前政府关于社区服务的职责规定是比较完善的,但是一份关于残疾人社区康复的实地研究却显示,当前我国的社区服务中政府的职责是不到位的,主要的问题表现为: 一是社区服务的日常运行经费没有列为政府的经常性预算支出,只是靠临时性奖励,所以资金投入缺乏连续性,设备的维修也缺乏即时的更新; 二是相关的政府协调指导网络、技术指导网络和服务网络等组织基础比较松散,政府指导缺乏明确的职责分工;三是单项服务机构的福利性服务缺乏经费支持,也难以开展有偿收费,引起康复对象的不满;四是因缺乏经费保障,所以无法留住专业康复指导人才,也难以动员专业志愿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康复指导服务;五是缺乏社会工作专业者提供的社会康复活动等。正是因为社区服务中政府的职责缺位导致社区服务中心或单项的社区服务机构要么偏重于经营性服务忽视了福利性服务,要么整个机构设备老化、人员流失、服务缺乏,很少有机构能够做好经营性服务和福利性服务的协调发展。
2、简述中国城市基层由社会控制到社区治理转变的必然性。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与之配套的相关政治、社会体制变革导致整个社会的结构性变迁,使得传统的车呢股市社会管理体制面临日益严重的危机。社会的结构性变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单位体制弱化使得单位的社会职能外溢。
第二,城市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单位体制外的社会控制日益扩大。第三,居民的社区性公共需求、邻里关照和互助需求,以及社区共同利益聚合与表达的需求日益增长。
第四,政府机构改革与城市管理任务加重。
二、论述分析答案:
1、试分析我国社区治理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社区治理的影响因素应该考虑国家的体制改革与社会管理政策法规的调整、社区民间组织的发育和作用的发挥、公民的参与以及它们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和过程。
(一)国家政治体制的改革方向: 治理模式取代统治模式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调整国家和社会的组合结构,由原来的强大国家——弱小社会的结构转化为一种小政府——大社会的结构。这必然涉及到国家政治体制的改革。改革的目标是由原来的包罗万象的全能政府,改革成一个职能明确、机构精简、依法治国、开放监督、廉洁高效、注重公平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干的政府。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实际上是将权力和资源等社会治理的要素由国家垄断性掌握和配置,逐步让渡出去一部分,交给社会来作竞争性的配置和使用,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国家留下来的权力和资源主要用于为社会竞争性配置资源机制提供一种法律规则,调整社会资源配置失调的局面,维护社会公平和公民权利等。如此社会管理结构才能实现所谓的治理与善治。
(二)社区治理的相关法规政策体系建设
社区治理虽然是一种社会公共管理中的合作关系,注重协调过程并追求善治的结果,但是实现由政府统治向社会
治理的转变必须有相应的法规政策作保障。目前我国已经有了很多的政策法规来指导社区治理的开展。大致来说,可以包括这几个方面:一类是关于社区民主自治的法律规定,包括《宪法》中关于城市和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规定,单独立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二类是关于基层政府管理体制的政策规定。
(三)民间组织的发育和壮大:民间组织是公民社会的组织基础,是实现社会公共管理由政府统治转向社会治理的基础。民间组织起到政府和人民之间的桥梁作用,可以代表政府把相关的政策传递到社区居民当中,也可以代表社区居民把意见和要求反映给政府部门。所以必须大力发育民间组织,政府逐渐把一些社会治理的事务交给民间组织,甚至是拨款资助民间组织开展政府引导的服务项目。西方国家的社区治理通常不是靠政府部门深入基层来推展的,而是政府有很多的社区发展和社区服务计划,并提供拨款,然后由民间组织来投标制订具体的落实方案,聘请专业社区工作者到社区中开展社区工作,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事务的治理当中。”另外西方社会有一些社区发展项目甚至就不是政府发起资助,而由纯民间组织发起并募集资金。
目前我国政府对发展民间组织的态度是比较谨慎的,因为民间组织具有社会服务性和政治性的双重性,它和政府的关系既可能是合作的,也可能是抗争的。因此,政府在注重社会稳定的目标下,担心民间组织的政治性和引起的对抗关系。加之,我国在意识形态上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很大差异,我们也比较担心西方国家利用民间组织的力量对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进行挑战和颠覆,所以对民间组织发展更持谨慎态度。不过谨慎不意味着限制。其实我国的民间组织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以来还是比较快的。民间组织逐渐在我国的社区治理中发挥作用,形成和政府的合作关系。
(四)公民参与状况:公民参与是实现社区治理的核心,它关系着社区治理的宗旨和社区治理的动力。之所以实行社区治理就是为了实现社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能否实现社区治理的善治要看作为公民的社区成员在当中的参与程度。其实前边我们分析的政府的体制改革和公共社会政策的制定实施,以及民间组织的发育等都需要以公民的参与作为基石。失去了公民参与,就无法保证政府体制是一个负责任、有回应、透明、有合法性的政府;失去了公民参与,民间组织就无法由现在的政府选择转向社会选择;失去了公民参与,社区就会失去活力,社区问题就会转化成政府问题和专业问题,从而放大社会问题的效应。所以在社区治理中必须重视公民教育、动员公民参与、促进公民参与。我国城乡社区治理的体制和机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原来体制的惯性作用,也有文化传统的影响,还包括社会发育缓慢的因素。因此,推进社区治理的事业任重而道远。要达至社区善治的目标,关键在于改变过度倚重行政动员和社会控制的方法,寻求政府指导、社区自治、居民参与、共建共享的社会化的合作治理模式。
2、试分析我国农村社区村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制度。(内容、问题、建议)
内容:根据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在农村基层社区实行村民自治的组织是村民委员会。《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其各省、市、自治区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居住状况、人口多少,按照便于群众自治的原则设立。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提出,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组成,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而村民选举委员会由村民推选产生,在经过选民登记后,由有选举权的村民直接提名确定村民委员会的候选人,在选举大会上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成员。选举大会由本村本届有选举权的过半数以上村民参加投票选举,选举方有效;候选人须获得参加投票人数过半数选票,方能当选。并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换届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连选连任。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就是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自治的组织实施机构。实现村民自治核心内容的方式是“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分析:我国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目前已经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首先,开展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建设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再次,村委会选举日趋规范。目前中国农村普遍实行村民自治制度,村民自治的制度建设和法制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作为村民群众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及其相关的机构和制度普遍建立起来,村级民主选举制度日趋规范化,村级民主水平日益提高,村级民主的公正性、公开性和竞争性不断增强。但是,相比较而言,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制度法规尚且缺乏,滞后于实践的需要。
农村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一)自治民主流于形式,存在许多不民主、假民主做法(二)家族势力、黑恶势力抬头,影响了基层民主建设的顺利进行(三)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两委”关系紧张,矛盾重重(四)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间的关系不依法
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建议:(一)完善民主选举程序,推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正确引导与综合治理相结合,给基层民主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三)采取多种措施,改善村级党的领导,化解“两委”矛盾(四)完善法律和监督,理顺乡镇与村委会问的关系
3、谈谈目前基层自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目前基层自治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一)有选举权,无罢免权。选民选举出村委会和居委会成员后,如果委员出现滥用职权、贪污腐败等问题,选民难以行使罢免权。按照《村委会组织法》规定,“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联名,可以提出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的要求,并说明要求罢免的理由”。但在实际操作上,真正掌握村干部罢免权的是乡镇政府。在“乌砍事件”中,村民已经完全有条件罢免村主任(即通常所说的村长),甚至选出了新的“村委会”,但最后还要以“闹事”的途径解决。这表明村民行使罢免权受到了阻碍。如果村民能够有效行使罢免权,也许“乌砍事件”根本不会发生。
(二)候选人产生制度不公平、不透明。一些村民认为,基层选举就是走过场,一个人担任什么职务,都是上面内定好的。也许是针对这一弊病,2010年10月新颁布的《村委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进步,表明国家权力正在从村级单位中有序撤出,村的自治权得到加强。不过,候选人产生方面,新的《村委会组织法》只规定了“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候选人的名额应当多于应选名额”,并没有明确界定最终有效候选人如何产生。这为操纵选举提供了丰富的空间。
(三)选举成功后,缺乏权力监督和制衡机制。农村实行村民自治,但村民委员会选出后,村主任权力很大,结果就成了村主任自治,还出现了为争夺村主任职务的贿选现象。这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村主任有很大的油水可捞,其二,村主任的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村民大会、村民委员会、村主任之间究竟如何建立相互制约关系?从一些村的自治经验来看,村民大会应该成为村内事务的决策机构,而村民委员会只充当执行机构。比如,村庄掌握的各种资源、资产属于全体村民,如何处置只能由村民大会决定,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权擅自决定。
(四)缺乏科学、民主的议事规则。无论召开村民大会,还是居民大会,甚至一场普通的会议,其成败与质量都 与议事规则密切相关。很多会议上,会议的主持者往往操控大会,成为实际的决策者。他们先是在台上慷慨激昂一番,然后抛出一套方案,要求代表们审议。有时,他们会以权威的姿态评议代表的发言;有时,他们会以各种理由剥夺代表的发言权。他们从不知道,所有议案和议题均应通过民主程序产生,并提交大会审议,而大会主持人的权力仅限于维护会议程序并保障代表们的发言权。
(五)村委会、居委会与基层政权的关系纠缠不清。村委会由民选产生,而乡镇一级的干部不是民选产生。他们无需向人民负责,也不一定支持自治。为了自己工作方便,他们倾向于操控村民选举,支持听话的人当选村主任,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和利益,他们还会与民选的村主任为难。比如,山东栖霞市就曾出现57名村委会主任和委员,向中央有关部门上书集体辞职的局面。一些乡村,由于无法罢免贪腐的村官,还引发了严重的群体性事件。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各类矛盾日益突出,客观上对参与城市基层治理提出了客观要求。单纯依靠国家单一治理主体无法满足城市社会发展的要求,形成多元主体治理的格局势在必行。再者,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既有利于弥补政府治理的缺陷,也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趋势。实现城市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良性互动已经成为现实治理要求,在未来改革中关键是如何把握两种权力的良性互动与运作。总体上来看,未来基层治理改革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进一步理顺街区关系,还原社区本质。第二,实现社区公共事务分类管理,强化社区服务、协调能力。
第三,巩固社区自治的社会基础,提升社区社会自治能力。第四,完善社区经费保障机制,实现财与事权有机统一。
4、结合你所居住的社区情况,谈谈社区是如何为社区居民建立支持服务网络的。居住社区情况介绍。
在社区治理中依托社区的力量、利用社区的资源、向社区成员提供服务和照顾,但这并不是说社区服务就完全由社区来负责提供福利资源和服务照顾。社区为居民建立支持网络分为正式机构在社区中向社区福利对象提供照顾以及向社区照顾者提供的支持帮助是必要的。所谓的正式机构是指马克斯•韦伯所讲的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功能分殊的纵向科层组织,包括国家相关的政府部门、民间志愿组织和私有机构等,正式机构的优势是组织结构明确、专业分工清楚、岗位职责明确、资源筹措充分、服务方案设计科学等,所以应该发挥正式机构的优势,为社区提供专业的有保证的服务。
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是指建立在自然交往基础上的靠情感、血缘或亲戚等关系维持的人际关系网络,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是人类在传统社会条件下主要的社会交往方式,其实社区中的关系主要就是这种非正式的社会关系。
正式组织机构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相补充的分工合作性关系。正式机构的特长是专业性比较强、对案主问题的评估和服务设计有针对性、服务手段比较先进、而且有国家社会福利政策的资金保证,所以比较适合提供长期、复杂和深度服务;而非社会支持网络的特长是灵活、及时、方便和人情化,所以适合提供情感性支持、伦理性支持、信息性意见和短期轻度服务等。
第五篇:社区社会工作期末复习大纲
1.香港社区工作的服务领域
2.社区类型按发挥的主要功能划分
3.在英国慈善事业影响下产生的两种社会救助和社会服务体制各是什么
4.社区工作的目标
5.美国的社会工作教育课程委员会正式将“社区工作”列入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的具体时间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代表的社会福利主张
7.Community一词的翻译作者
8.“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代表的社会福利主张
9.社区工作的六大模式
10.“社区”的提出及其概念
11.社区社会工作
12.任务目标
13.社区睦邻运动
14.社区行动
15.社区工作的群众参与可以起到哪些积极方面的作用
16.台湾社区工作的特点
17.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18.爱尔伯福制的特点
19.现阶段我国社区工作的目标
20.社区的基本功能
21.我国开展社区社会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2.“社区社会工作”与实际生活有什么样的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