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导论体会心得

时间:2019-05-12 08:27: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境保护导论体会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境保护导论体会心得》。

第一篇:环境保护导论体会心得

环境保护导论课程心得

通过将近半个学期对环境保护导论课程的学习,我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也对现如今地球环境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感到担心忧虑。通过张老师的系统具体的讲解,我基本掌握了1.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背景。2.地球环境及其组成。3.地球环境的独特性。4.地球各圈层的发育。5.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6.生态系统。这几点的基础知识。为自己今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社会矛盾。可见经济要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和谐发展,保护好环境是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但涉及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发展就是高消耗,高增长的消费经济模式,不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造成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

地球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岩石圈所组成。这些组成在地球环境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大气圈是地球外面由各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是在生命活动参与下长期发育而形成的。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这种组成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非常特殊。组成地球大气的多种成分可分为稳定组分和不稳定组分。前者包括氮、氧、氩、氦、氪、甲烷、氢、氙等,这些气体之间的比例,从地表到90km的高度范围内都是稳定的。大气的不稳定组分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臭氧和水汽等。此外,大气中还含有一些固态和液态杂质,主要是火山、地震、岩石风化、森林火灾和人为活动产生的烟尘、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等。

30亿年前,大气圈中氧浓度只有现在的千分之一,原始的生命为了躲避紫外线致命的伤害,只能存在于水下10m深处。到距今6亿年时,氧浓度达到现水平的百分之一,出现了臭氧的保护,生命开始出现在水面上,成为生命史的第一个关键浓度。到4亿多年前,氧浓度达到现水平的十分之一,臭氧的浓度进一步增加,生命才能从海洋登上陆地,这是生命史上的第二个关键浓度。

如果大气中氧浓度下降,则不仅生活在低海拔的人会经受高山反应之苦,而且氧化反应受到抑制,燃料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将积累在大气圈。相反,如果大气中氧浓度增高,譬如从现有的21%增高至25%,则雷电就能把嫩枝和草地点燃,造成连绵不断的火灾,使全球植被遭到破坏。

20~30亿年以前,大气圈中CO2的浓度很高,约为今天CO2浓度的10倍。到16亿年前,随着含氧大气圈的形成,大气CO2的浓度逐渐下降到今天的水平。一定浓度CO2的存在,对地表温度的调节至为重要。因为CO2和某些气体具有能让太阳辐射中的短波辐射通过而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从而使地表增温的效应,即所谓“温室效应”,此类气体称为“温室气体”。若无这些温室气体的存在,有关计算推断地球的年平均温度应为-18℃,而不是现在的13~15℃。就是说,天然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温度上升了31~33℃。

综上所述,大气圈各组分之间保持着精细的平衡,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果。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然而,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来,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平衡,这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海洋和陆地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构成一个大体连续的圈层覆盖在地球表面,称为水圈。它包括江河湖海中一切淡水、咸水、土壤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以及南北两极冰帽和各大陆高山冰川中的冰,还包括大气圈中的水蒸气和水滴。大气中的水是全球水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地球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颗智慧星球,水是一个关键因素。各种生命起源的假说都少不了水这一要素。如今地球表面的70%以上覆盖着水,大多数生物体内水的含量也达2/3以上。研究还发现,人体血液的矿化度为9g/L,与30亿年前的海水是相同的。静脉点滴用的生理盐水为浓度为0.9%的NaCl溶液,与原始海水一致。这似乎在告诉我们,现代人的身体内仍然流动着几十亿年前的海洋水。在自然界的植物体内,水分含量更高,有些甚至高达95%。这一切都充分表明地球上生命的产生和进化都离不开水。

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时时处处与水紧密联系,从生活、娱乐到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无一不体现出水的重要性。

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供植物生长与繁殖的疏松表层。除了江河湖海等水体和两极冰盖与高山冰川覆盖的地区以外,几乎都有土壤存在。即使在岩石出露或流沙覆盖的地方,也可能有原始土壤和风沙土的发育。因此,各种土壤在地球表面形成一个断续分布的圈层,覆盖于岩石圈之上,其厚度由几厘米至几米不等。在炎热湿润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有些土壤的厚度可能达几十米。

土壤圈是与大气圈、水圈同样重要的第三大环境要素。土壤和岩石共同构成了大地。土壤由岩石演化而来,并覆盖在岩石的表面,土壤与岩石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具有肥力,即提供和调节水、气、热和营养元素的能力,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尽管人类日益紧迫地面临土地匮缺的问题,但是,人类在其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中仍然有意无意地伤害关系到人类衣食住行的土壤圈。人类对土壤圈较严重的影响包括荒漠化、水土流失、盐渍化和水涝,以及土壤污染等方面。

荒漠化、水土流失以及土壤污染将在本书第二篇中涉及。下面仅介绍土壤的盐渍化和水涝。

常常与盐渍化伴生的另一种现象是水涝,即沼泽化。传统灌溉技术,如沟灌和渠灌,常有过量水分下渗至底土,在排水不良的地形部位上潜水位逐渐提高,使土壤表层和表下层水分过多,造成缺氧环境,妨碍作物生长,俗称水涝。

岩石圈是人类生存环境中最下面的一个圈层,又是地球内部各圈层的最外层。众所周知,地球内部也分成几个圈层。从地心向外,分别是固态内核、液态外核、地幔和地壳。

人类的种种活动毕竟给岩石圈带来一定影响,在某些地方这种影响还相当强烈,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岩石圈对人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向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化石燃料和矿物原料。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的部分,即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在这个范围内有正常的生命存在,生态系统内部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循环。

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掌握了可以同大自然相抗衡的力量。尤其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终于使人类从大自然的奴隶变成了主人,但人类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处处以胜利者和占领者的姿态出现,破坏了人类同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在学习中了解到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生存尤为重要。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最要体现在能量

流动与物质循环上。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丧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

人类对生态系统施加了强有力的影响,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生态系统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对生态系统的重建与恢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总之,人类活动深刻影响了生态系统的运转。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后果是严重的,人类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比如,为了扩大耕地随意开荒、围湖造田、吸干沼泽导致湖泊萎缩,生态环境恶化,并弓没各种灾害,反而得不偿失;乱砍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贫瘠,河流淤塞,雨量减少,地下水得不到补充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任意向江河湖海排放废污水,倾倒废弃物,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引起“水华”和“赤潮”,鱼虾绝迹,威胁人类健康。

最后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人类的不当行为对地球各个圈层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大自然开始了向人类的控诉,地震、海啸以及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就是大自然母亲无奈的报复。作为大自然成员的我们不应该以征服者自居,而是应该抱着一颗感恩的虚心的心去和大自然的其他成员和谐相处。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人类可以继续生存下去,绚烂的人类文明才可以得以延续和发展。最后的最后希望保护环境能够成为全球人随手之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以得到每一个地球儿女的认可。让我们的地球母亲以有我们这样的儿女②自豪!

第二篇:《环境保护导论》论文

《环境保护导论》

课程总结

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自然界的土地、水、矿物、空气、森林和草地等,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于地球上的自然物,在没有人类干预前,它们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着,只是在人类出现之后,被人类利用,并给人类带来效益,才被人类称为自然资源,简称为资源。

(一)世界资源现状 1.土地资源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70%以上为广阔的海洋所覆盖,陆地面积仅占29%,约1.5亿平方公里。陆地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除了沙漠、冰川、冻土、不宜开垦的山地和土质极差土地外,只有约30%可以耕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89年统计,全球土地面积为1306925万公顷,约占全球总面积的1/4,在全球土地面积中,耕地占11.29%,草地占24.58%,森林及林地占30.98%,其它土地占33.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各行各业都需要占用一定数量的土地,使农业用地总的呈缩小的趋势,这已经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这种侵占农用地的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将会愈加严重。而且人们缺乏对土地的珍惜感,在利用上宏观决策失调,才出现乱占、乱伐、过牧等不正当的利用,造成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数量急剧下降。2.水资源

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发生和存在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生命的繁衍过程中,没有任何物质能够代替水的作用。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没有清清的碧波,就没有健康。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水污染日趋严重。特别是饮用水的污染,正在威胁着我们的健康和生命。统计显示,20世纪70年代初,3000万—4000万吨;1980年,日排放废水量为7500万吨;目前已超过1亿吨,其中80%以上未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水资源的匮乏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拥有世界人口40%左右的约80个发展中国家尽管做了种种努力,但是至今仍然面临严重的缺水。它们拥有的饮用水不是太少就是对健康有害,而且没有足够的公共卫生设施。目前世界上仍有约15亿人口没有可靠的水源。有人预测,到2050年将会有30亿人口缺水。3.矿产资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矿产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到目前为止,人类已发现的矿物有3300多种,其中有工业意义的1000多种,被列为矿产资源的有160多个矿种,对人类经济有重要价值的有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铝、铅、锌、金、银、磷、硫,盐等40多种。4.大气资源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近年来人们逐渐注意到大气污染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问题。经过研究,人们认为在有可能引起气候变化的各种大气污染物质中,二氧化碳具有重大的作用。从地球上无数烟囱和其他种种废气管道排放到大气中的大量二氧化碳,约有50%留在大气里。二氧化碳能吸收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使近地面层空气温度增高,这叫做“温室效应”。经粗略估算,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25%,近地面气温可以增加0.5~2℃。如果增加100%,近地面温度可以增高1.5~6℃。有的专家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照现在的速度增加下去,若干年后会使得南北极的冰熔化,导致全球的气候异常。5.森林资源

森林是“地球之肺”,是地球的宝藏,这恐怕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然而人类保护森林的措施却远远跟不上无情的利斧,砍伐森林成了一些人发财致富的捷径。据世界观察研究所1999年初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透露,世界森林正在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消亡,差不多是一个英国或半个德国的面积。迄今,森林已消失了一半。如果森林继续按这个速度消失,总有一天地球有可能被砍成“光

头”。有关数字显示,最近30年,这种类型的砍伐树木活动增长了3倍。人类年年呼吁保护森林,然而森林面积年年锐减。这看似矛盾,但实则有因果联系。我们需要森林的庇护,但更需要森林的付出。人类在寻求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这本来无可厚非。然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的人往往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向森林肆意索取。专家警告说,在人类仍被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和功利心所驱使的情况下,森林就难以摆脱目前的厄运。

(二)用可持续性的眼光看问题

在全球资源、环境、人口与发展的矛盾日趋尖锐的形势下,迫使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他与自然的关系:是继续坚持传统的发展观念,还是谋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为此,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纷纷开展各种活动,旨在于协调保护全球资源环境的共同行动。保护环境不但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关系到各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是一个关系到人类共同未来的重大问题。目前世界环境状况正在不断恶化,而导致这种状况的正是人类自己。因此,人类有责任保护环境,保护好我们共有的家园——地球。

环境问题具有紧迫性和全球性,不是一个国家单独能够解决的。发达国家应对目前的世界环境状况负主要责任;它们不应该一味指责发展中国家污染和破坏环境,而是有义务在环境保护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发展中国家也不能再走发达国家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世界各国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承担起保护环境的重任。

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事情,而是全人类共同的目标。当前世界上的许多资源环境问题已超越国界的限制,具有全球的性质,如全球变暖、酸雨的蔓延、臭氧层的破坏等等。因此,必须加强国际间的多边合作,建立起广泛的国际合作,共同解决全球资源开发、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环境问题。

人类的一切活动无不需要用到水,水的特性也给人类带来便利。水是一种极好的溶剂,为生命过程中营养物和废弃物的传输提供了最基本的媒介。而且水的介电常数在所有的液体中是最高的,使得大多数离子化合物能够在其溶解并发生

最大程度的电离,这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生物体内各类生化反应的进行具有重要意义。除液氨外,水的比热是所有的液体和固体中最大的。此外,水的蒸发热也极高。正是由于这种高比热、高蒸发热的特性,地球上的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体,白天吸收到达地表的太阳光的热量,夜晚又将热量释放到大气中,避免了剧烈的温度变化,使地表温度长期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范围内。人类的生产生活或多或少的给水圈带来影响。兴建大型水库可以储存足量的水供人类以备不时之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同时可能产生某些负面影响,造成生态灾难。地下水水量丰富、水质优良和供应稳定,成为许多地区的主要水源。然而,地下水的过度开采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最明显和最严重的问题是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乃至地下含水层的枯竭。此外,过度抽取地下水的另一环境效应是地面沉陷。湖泊的泯灭:一是土壤侵蚀使入湖泥沙增加;其二是富营养化使藻类与水草丛生;其三是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缩小以至消亡;其四是大量引水和入流河流改向使入流水量急剧减少。

地球从诞生之初到今日的样子经过了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各个紧密相连的圈层。地球圈层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在地球外部圈层中,根据物质的不同特点可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地球内部,根据对地震波的传播研究等划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圈层的发育过程如下:地壳、地幔和地核:简单讲,初从太阳星云中分化出来的原始地球是一个比较均质的球体,那时铁、镍、硅酸盐物质混杂一起,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自原始地球形成后的几千年内,地球内部不断增温,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原始地球内部开始熔化,致使地球内部发生巨大分化,铁、镍首先熔化,比重较大的熔滴渗过硅酸盐物质沉向地球中心,形成熔融的地核,同时地内深处较轻的硅酸盐物质则浮向地球上部,首先分化出地幔和地核。组成地幔的硅酸盐物质也存在着较轻和较重的差异,在长期分异和重力作用下,花岗岩和玄武岩层构成了地壳,而橄榄岩形成地幔的主要成分。大气圈:随着原始地球的改组和分异活动等,一直被禁锢在地球物质中的气体大量泄出地表,由于地球引力使甲烷和氨等比较重的气体和水汽在地球外层停留形成原始大气。海洋形成以后,原始绿色植物出现,光合作用的进行,氧从二氧化碳中分离出来。游离的氧对原始大气的氧化作用使一氧化碳变成二氧化碳,氨变成水汽和氮,最后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现代大气成分。水圈:随着地表逐渐冷却和大气中尘埃微粒增多,水分循环,形成原始水圈。以后由于水量增加,地壳形态

变化,原始水圈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海洋、河湖和沼泽。生物圈:氧的存在,原始生命逐渐发展起来,从海洋扩展到陆地和低层大气,形成生物圈。生物圈质量虽小而且较薄,但是唯一具有生命的圈层。

人类靠土壤圈获得粮食,但不当的使用会破坏土壤圈,造成荒漠化、水土流失、盐渍化和水涝,以及土壤污染等。荒漠化:人类过分的利用耕地,使土壤中的某些成分缺失而长久得不到恢复,造成土壤生产力减弱或丧失。水土流失人类破坏植被后,再加上雨水和地表水的冲刷,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破坏和损失,导致水土流失。盐渍化:在农业灌溉时,灌溉水把渠道和土壤中的盐分溶解出来,随着水分的蒸发,数量不等的盐分便积累在土壤表面。水涝:传统灌溉技术常有过量水分下渗至底土,在排水不良的地形部位上潜水位逐渐提高,使土壤表层和表下层水分过多,造成缺氧环境,妨碍作物生长。土壤污染: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结;在生活中随意丢弃有毒废弃物,造成土壤被毒物(如重金属离子等)污染。人类破坏了土壤圈也对自身的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粮食减产,加剧了人类的粮食危机。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人类对地表及以上空间有较多的了解,然而对岩石圈的了解却很有限。岩石圈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化石燃料和矿物原料。化石燃料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让人类的发展迈上新的台阶。矿物原料为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生产出更多的商品,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人类开发利用化石燃料和矿物原料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大量开采煤矿,造成地下出现空洞,存在安全隐患。

人类作为生物圈的一份子,通过食物链与生物圈其他成员联系紧密。生物圈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生物圈是人类食物的一个来源,倘若生物圈受到破坏,人类将面临食物危机。这样人类社会发展就会受阻。所以人类与生物圈应该和谐相处。

通过学习《环境保护导论》,我明白了环境保护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国的责任,而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古语说得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倘若继续破坏环境,那么人类离末日就不远。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只要我们现在开始行动,地球还是有救的。我们注定要承担环境保护这一历史重担。因此,要将环

在千秋!

第三篇:环境保护导论选修课论文

《环境保护导论》

学院: 湘雅医学院 班级:临床医学XXXX班 姓名:XXX 学号:XXXXXXXX

环境保护导论

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背景

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不是很庞大,因此在人类使用能源时所产生的污染对于大自然来说没有超出它的自我调节能力。然而,在工业革命之后,工业迅猛发展。人类对能源的消耗量激增,尤其是化石能源。利用化石能源进行生产的同时也排出了大量废气,但是人类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因此环境被污染。环境被污染的同时也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其中著名的事件之一是“伦敦毒雾事件”。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是1952年12月5日-9日发生在伦敦的一次严重大气污染事件。这次事件造成多达12000人因为空气污染而丧生。此后的1956年、1957年和1962年又连续发生了多达十二次严重的烟雾事件。直到1965年后,有毒烟雾才从伦敦销声匿迹。

此外,在湖南的湘潭建有许多矿业公司,这些公司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使水体中含有镉等重金属离子。致使当地部分居民患有“痛痛病”——表现为腰、手、脚等关节疼痛。

越来越显著的污染事件让人类猛然惊醒,环境不能再被破坏,人类要保护环境。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人类推出了环保主义,积极地寻求解决良策,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地球环境及其组成

1.地球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的物质世界。2.组成: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大气圈又叫大气层。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氧气、氩气、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水蒸气。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水圈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也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水圈也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介质,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

生物圈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 层。厚约60~120公里,为地震高波速带。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上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

三、湿地的重要性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湿地生态系统中生存着大量动植物,很多湿地被列为自然保护区。

湿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减少温室效应,保护海岸不受风浪侵蚀,提供清洁方便的运输方式„„它因有如此众多而有益的功能而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湿地还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同时又向人类提供食物(水产品、禽畜产品、谷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芦苇、木材、药用植物)和旅游场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四、地球环境的独特性

1.地球环境的优越性。

目前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来看地球的环境相当的优越。在太阳系中,月球是最有可能适合人类移居的天体。然而月球昼夜温差太大,向阳面温度可达127°C,背阳面温度可低至-183°C,即使是全副武装的宇航员也不能在月球上长期生活。因此地球环境优越。地球上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完美的大气组成,促进了物种的大繁荣。

生物的生命活动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中才能进行。适宜的温度保证了生物的正常生活,为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俗话说:“水是生命之源。”水的存在是生物产生的必要要条件。地球有充足的水,因此就有了诞生生命的可能。另外,大量的水还能调节气温。地球的大气组成堪称完美,其中氧气占1/5,二氧化碳占万分之三左右。氧气若过多,则在雷击时,树木等植物易引起燃烧;氧气若过少,则满足不了生物对氧气的需求,生物就会消失。二氧化碳若过多,则造成地球的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陆地被淹没,陆生生物灭绝。二氧化碳若过少,则影响温度、影响生命运动、影响海洋动植物的繁殖、影响全球碳循环。

2.地球的现状是生命参与地质历史过程的结果,地球现在的状态也是靠生命活动调节、控制和维持的。

四、地球各圈层的发育

地球从诞生之初到今日的样子经过了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各个紧密相连的圈层。地球圈层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在地球外部圈层中,根据物质的不同特点可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地球内部,根据对地震波的传播研究等划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圈层的发育过程如下:

地壳、地幔和地核:简单讲,初从太阳星云中分化出来的原始地球是一个比较均质的球体,那时铁、镍、硅酸盐物质混杂一起,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自原始地球形成后的几千年内,地球内部不断增温,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原始地球内部开始熔化,致使地球内部发生巨大分化,铁、镍首先熔化,比重较大的熔滴渗过硅酸盐物质沉向地球中心,形成熔融的地核,同时地内深处较轻的硅酸盐物质则浮向地球上部,首先分化出地幔和地核。组成地幔的硅酸盐物质也存在着较轻和较重的差异,在长期分异和重力作用下,花岗岩和玄武岩层构成了地壳,而橄榄岩形成地幔的主要成分。

大气圈:随着原始地球的改组和分异活动等,一直被禁锢在地球物质中的气体大量泄出地表,由于地球引力使甲烷和氨等比较重的气体和水汽在地球外层停留形成原始大气。海洋形成以后,原始绿色植物出现,光合作用的进行,氧从二氧化碳中分离出来。游离的氧对原始大气的氧化作用使一氧化碳变成二氧化碳,氨变成水汽和氮,最后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现代大气成分。

水圈:随着地表逐渐冷却和大气中尘埃微粒增多,水分循环,形成原始水圈。以后由于水量增加,地壳形态变化,原始水圈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海洋、河湖和沼泽。

生物圈:氧的存在,原始生命逐渐发展起来,从海洋扩展到陆地和低层大气,形成生物圈。生物圈质量虽小而且较薄,但是唯一具有生命的圈层。

五、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1.人类与大气圈。

大气层中含有许多对人类有益的成分,例如臭氧等。臭氧层能吸收大部分紫外线等宇宙射线。这些宇宙射线对人类是有害的,长期照射的话会诱发皮肤癌。植物照射后会死亡,那么人类会缺少食物,生存受到威胁。可以说大气圈是人类的“保护神”。

然而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大量废气直接排放,致使大气圈受到污染,臭氧空洞便是例证。

2、人类与水圈。

人类的一切活动无不需要用到水,水的特性也给人类带来便利。○1水是一种极好的溶剂,为生命过程中营养物和废弃物的传输提供了最基本的媒介。而且水的介电常数在所有的液体中是最高的,使得大多数离子化合物能够在其中溶解并发生最大程度的电离,这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生物体内各类生化反应的进行具有重要意义。○2除液氨外,水的比热是所有的液体和固体中最大的。此外,水的蒸发热也极高。正是由于这种高比热、高蒸发热的特性,地球上的海洋、湖泊、河流等水体,白天吸收到达地表的太阳光的热量,夜晚又将热量释放到大气中,避免了剧烈的温度变化,使地表温度长期保持在一个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人类的生产生活或多或少的给水圈带来影响。○1兴建大型水库可以储存足量的水供人类以备不时之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同时可能产生某些负面影响,造成生态灾难。○2地下水水量丰富、水质优良和供应稳定,成为许多地区的主要水源。然而,地下水的过度开采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最明显和最严重的问题是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乃至地下含水层的枯竭。此外,过度抽取地下水的另一环境效应是地面沉陷。○3湖泊的泯灭:一是土壤侵蚀使入湖泥沙增加;其二是富营养化使藻类与水草丛生;其三是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缩小以至消亡;其四是大量引水和入流河流改向使入流水量急剧减少。

3、人类与土壤圈。

人类靠土壤圈获得粮食,但不当的使用会破坏土壤圈,造成荒漠化、水土流失、盐渍化和水涝,以及土壤污染等。

○1荒漠化:人类过分的利用耕地,使土壤中的某些成分缺失而长久得不到恢复,造成土壤生产力减弱或丧失。○2水土流失:人类破坏植被后,再加上雨水和地表水的冲刷,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破坏和损失,导致水土流失。○3盐渍化:在农业灌溉时,灌溉水把渠道和土壤中的盐分溶解出来,随着水分的蒸发,数量不等的盐分便积累在土壤表面。○4水涝:传统灌溉技术常有过量水分下渗至底土,在排水不良的地形部位上潜水位逐渐提高,使土壤表层和表下层水分过多,造成缺氧环境,妨碍作物生长。○5土壤污染: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结;在生活中随意丢弃有毒废弃物,造成土壤被毒物(如重金属离子等)污染。

人类破坏了土壤圈也对自身的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粮食减产,加剧了人类的粮食危机。

4.人类与岩石圈。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人类对地表及以上空间有较多的了解,然而对岩石圈的了解却很有限。岩石圈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化石燃料和矿物原料。

化石燃料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让人类的发展迈上新的台阶。矿物原料为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生产出更多的商品,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人类开发利用化石燃料和矿物原料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大量开采煤矿,造成地下出现空洞,存在安全隐患。

5.人类与生物圈。人类作为生物圈的一份子,通过食物链与生物圈其他成员联系紧密。生物圈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生物圈是人类食物的一个来源,倘若生物圈受到破坏,人类将面临食物危机。这样人类社会发展就会受阻。所以人类与生物圈应该和谐相处。

六、学习本课程的心得与体会

按目前的方式持续增长下去,悲观地讲,人类很可能进入不了下一个千年。不仅资源承受不了这样的增长结果,更主要的是生态环境承受不了这样的结果,生命之网会在环境的严重破坏中被撕破。这种趋势在今天已经十分明显,如保护地球生命免遭紫外线杀伤的臭氧层正变得越来越稀薄,空洞面积越来越大,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提高,地球因此可能向变暖的趋势发展。这些都有可能破坏生命之网的完整性。生命多样性赖以存在的森林、草地和湿地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动植物灭绝的数量正加速进行,这些很可能是生命之网瓦解的预兆!

这说明如今人类虽然享有了前所未有的物质福利,但也面临着同样程度的因生态环境恶化而出现的生存危机。

由于持续生存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存在的最大利益,而人类的这种利益是与整个生态环境的完好程度密切相关的,所以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会严重影响人类持续生存的能力而损害人类福利。对人类来讲,最大的威胁并不是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而是生命之网的脆弱。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是相互依存的,因此每一种生命非正常的灭亡,都是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威胁。而这样的威胁正因为人类自己的自私和贪婪而快速地产生。所以在这种不断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并不因此得到更多的幸福,甚至可以讲人类不仅是在追求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而且是在走向这个梦想的反面。这种情况,反映了人类的悲哀,同时也说明了传统经济学和经济发展目标的空想性。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可持续性”可以通过适当的经济手段、技术措施和政府干预得以实现,目的是减少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使之低于资源再生速率。如设计出一些动力机制,引导企业采用清洁工艺和生产非污染产品,引导消费者采用可持续消费方式并推动生产方式的改革。废物和废能量总会产生,但每单位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废物数量可以减少。如果经济决策中能够将环境影响全面、系统地考虑进去,可持续发展是可以实现的。相反,如果处理不当,环境退化的成本非常巨大,甚至抵消经济增长的成果。

保护环境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两个艰巨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无论是从全球范围,还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即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从环境伦理的角度看,我们需要同时调整好三对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的关系.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从我做起。

第四篇:环境保护导论课程总结

环境保护导论课程总结

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背景

近百年来,我们拥有了高楼大厦,拥有了以车当步,拥有了月球火星,我们无不为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感到骄傲,为日新月异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而发出赞叹,为经济多年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感到自豪。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现我们也失去了很多:空气污染、河流变色、生态破坏、资源锐减、水土流失、耕地日少、垃圾围城、饮用水质恶化、噪声污染严重……一句话,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和平与发展问题已成为新世纪的主题,环境与发展问题是新世纪面临的挑战人类要和平、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这是历史的潮流,大势所趋。

环境遭到破坏,自食其果的是人类。沙漠化,沙尘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水质水资源遭到污染,自然灾害频发,种种问题均直接或者间接与环境污染有关,严重影响我们的环境,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抛弃地球便是抛弃我们自己。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为了人类生存繁衍,我们开始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逐渐改变发展思路,坚持可持续发展。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1983年,我国政府宣布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

2013年“6·5”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同呼吸共奋斗”。旨在释放和传递建设美丽中国人人共享、人人有责的信息,倡导在一片蓝天下生活、呼吸的每一个公民都应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切实履行好呵护环境的责任,自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增强节约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激发全社会持久的环保热情,为改善空气质量,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而奋斗。

二,地球环境及其组成

地球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的物质世界。组成: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岩石圈

大气圈:大气圈又称为大气层,是调节地球体温的外衣,使地球从太阳得到的温度不易散失,而适宜的温度是生命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水圈:水圈是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水体存在方式不同,其作用方式也有比较大的差别。包括地面上的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和积雪,以及地下水、大气水。

土壤圈:由瑞典学者马特松(S.Matson 1938年)首先提出。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膜,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生物圈:生物圈的概念是由奥地利地质学家休斯(E.Suess)1875年首次提出的,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表层岩石体的总称,是由地壳和地幔最上部分构成的连续圈层。地壳是岩石圈的主体,由花岗岩、玄武岩等各种岩石组成。

三,地球环境的独特性

1,地球环境的优越性 1)地球距离太阳既不太近,也不太远,接受的光照适中,植物可以自如地利用太阳光能,进 行光合作用,储存生命活动要的能量。当素食动物吃植物时,这种被储存的能量便到了素食动物体内,当肉食动物吃素食动物时,能量又到了肉食动物体内。就这样,是太阳的光能开动了地球上动物和植物的生命机器,使动植物子孙兴旺、生生不息。

2)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生命活动所必须。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是通过新陈代谢完成的,而过冷或过热的环境都不利于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植物才能有效的进行光合作用。

3)地球有大气层保护。大气层挡住了紫外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伤害;大气层挡住了大部分撞向地球的陨石,地球表面才没有向月球表面坑坑洼洼;大气层像一床厚厚的棉被,使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光不会散发到太空中去,地球上的温度才不会剧烈变化。如果没有大气层,地球上就不会有刮风下雨,也不会有江河湖海,地球将是一个死寂的荒凉的星球。4)地球是一颗岩石星球。地球的核心是浓浓的岩浆,演讲的主要成分是铁。在地球自转过程中,铁质核心产生了强烈的磁场。这种磁场包绕着地球,保护着地球。当太阳风暴猛烈袭来时,这种包绕着地球的磁场把它挡在了太空中,从而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

2.地球的现状是生命参与地质历史过程的结果,地球现在的状态也是靠生命活动调节、控制和维持的。

四,地球各圈层的发育 地球在大约46亿年前形成,当时是一个炙热的大火球,还没有圈层的分化。地球外面包围着原始大气主要由H2、CH4、NH3和水蒸气等组成,是一个原性的大气圈。我们今天所见的地球各圈层,是经历了万年的发育才形成的。

水的出现是地球发育史的第一个重大事件。大约在38亿年以前,在某种机制的作用下地球上出现了水。水分的蒸发和降雨,降低了地表的温度,产生了河流、湖泊和海洋,为地球生命的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

地球史上第二个重大事件是生命的出现。尽管对生命起源的机制也有种种不同看法,但一般都认为生命起源于海洋,因为当时还原性的大气圈还不能向地球提供必要的保护,使之免遭强烈紫外线的袭击。

早期细菌通过发酵作用取得能量,并在生命过程中放出CO2,逐渐改变了原始大气的组成。到大约20亿年现了更为进化的细菌和蓝藻等生物。从此,开始了一种新的生命过程——光合作用,大气圈中首次出O2。

亿年的积累,到距今16亿年以前,一个含氧的大气圈终于形成。性质极其活泼的O2对大气圈进行了一场命导致还原性的原始大气逐渐向含有CO2、H2O和O2的氧化性大气转化。这一过程不仅进一步改变了大成而巨O2在高空的积累逐渐形成了保护地球的臭氧层为更高等的海洋生物进化和生命登陆创造了条件。

物的出现,将大气圈中大量的CO2转移到岩石圈中,形成了大量的碳酸盐岩石,不仅改变了岩石圈的组成,而且生物与岩石风化物的相互作用,在地表上形成了土壤。可见,土壤圈的形成是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相促进的。

从地球各圈层发育的过程中,我们又一次看到生物的能动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地球今天面貌是生物创造的。爱护和保护生物圈,就是爱护和保护地球的现在和未来。

五 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1)人类与大气圈

大气圈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在地心引力作用下,50%集中在距地表5千米以下,75%在10千米以下,90%在30千米以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N和O2.还有甲烷,二氧化硫,二氧化碳,臭氧和水汽,一些固态和液态杂质。目前大气中氧的含量是21%,是亿万年来生物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结果。一定浓度二氧化碳的存在,对调节地表温度至为重要。然而,人类实行工业化以来,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精细平衡。于是便出现温室效应,酸雨现象。两极冰盖融化,水平面上升,淹没大部分土地,人类生存面临严峻考验。2)

人类与水圈

海洋和陆地上的固态水,液态水构成一个大体连续的圈层覆盖地球表面,称为水圈。各种生命起源的假说都离不开水这个因素。水是无色透明的,光合作用需要的光可以达到水面以下一定的深度,而对生物有害的紫外线可以阻挡在外;它是一种很好的溶剂,为生命过程营养物和废弃物的传输提供基本媒介;水具有高比热和高蒸发的特性,能够调节地球气候和温度。人类的经济繁荣和生产发展也都依赖于水,如水力发电,灌溉,航运,渔业,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均离不开水。三

人类与土壤圈

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供植物生长与繁殖的疏松表层。除了江河湖海等水体和两极冰盖与高山冰川覆盖的区以外,几乎都有土壤存在。即使在岩石出露或流沙覆盖的地方,也可能有原始土壤和风沙土的发育。因此,各种土壤在地球表面形成一个断续分布的圈层,覆盖于岩石圈之上,其厚度由几厘米至几米不等。在炎热湿润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有些土壤的厚度可能达几十米。

土壤圈是与大气圈、水圈同样重要的第三大环境要素。土壤和岩石共同构成了大地,但土壤和岩石是有区别的。土壤由岩石演化而来,并覆盖在岩石的表面,土壤与岩石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具有肥力,即提供和节水、气、热和营养元素的能力,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使得地球上有了广阔的森林、农田和草场,人类得以从中获得宝贵的生产和生活资源。

尽管人类日益紧迫地面临土地匮缺的问题,但是,人类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中仍然有意无意地伤害关系到人类衣食住行的土壤圈。人类对土壤圈较严重的影响包括荒漠化、水土流失、盐渍化和水涝,以及土壤污染等方面。四 人类与岩石圈。

岩石圈从地心向外,分别是固态内核,液态外核,地幔和地壳。岩石圈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化石燃料和矿物燃料。但是一些地方矿石的过度开采,使地壳出现了塌陷,形成了所谓的天坑。煤矿出现瓦斯等爆炸事故,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为了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把能源消费从不可再生能源转变为可再生能源。因为新能源的开发,新技术与新设备(如核聚变与太阳能发电等)也要消 耗 大 量 能 量,现存 的 能 源 应该 用以 实 现 这 种 转 变。因此,未来几十年能源的利用可能决定人类文明的未来。五 人类与生物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使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范围是: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表面。生物圈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一直保持着生态平衡,调节着整个地球上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如果生物圈有一个环节失去了平衡,整个系统就会崩溃,人类的生存必然会受到影响。

六、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和与之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以及其中的能量流过程构成的系统。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还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功能。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命的物质与能量 3.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也就是食物网。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只要途径。

4.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信息传递。5.生态平衡及其破坏。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内部长期适应的结果,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七、学习本课程的心得与体会

独一无二的地球,义不容辞的职责

短短的七周,环境保护导论这们课程便结束了,可他留给我们的财富也许终生受用。

广袤的宇宙中,蔚蓝色的地球就像一颗蓝色宝石镶嵌其中,多么美丽,多么迷人。卫星,行星,恒星,太阳系,银河系,不管我列出多少,地球都是独一无二的:它孕育了无与伦比的生命!什么条件都是刚刚好,这种优势诞生了生命,也让生命改变着地球。康德曾经说过,他要仰望星空。我们都要仰望星空,问问我们来自何方,又将去向何处——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地球是我们的母亲,不要一味的索取了,是时候为母亲奉献一片孝心了。他不是科学家的任务,他不是政治家的义务,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不要计较你能改变多少,关键是你想改变多少,你真正去改变了多少。一弯腰,一投足,一举手,大家便改变了地球。

第五篇:专业导论心得

高中,已经结束,进入大学,我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不可以再像以前那样,对自己正在进行的生活不够热忱,显得很没有追求。作为一名安财金融专业的大一本科生,我要对自己学习的专业有个清醒的认识。选择了安财,选择了金融,很大程度上就选择了我自己今后的人生轨迹,所以我要认真对待我的专业,对待我的大学生活,把握好自己的机会,好好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锻造出一双腾飞的翅膀。

为了帮助我们学生更好的理解自己所修的专业,金融学院开设了专业导论这门课程。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也因此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我感觉,金融是令人很好奇的东西,而我,好奇心总是很强的。

不仅是对金融,对于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单看课本上的那些知识是不够的,因为里面的知识含量太少了。何况金融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所以我要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多走图书馆,多看一些有关金融的好书,帮助自己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也让大学生活更充实。

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我知道了金融是资源的跨时空配置。它主要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该专业学习金融理论与实务,培养理论功底扎实、知识面广、适应性强的经营、管理和理论研究人才。要求我们掌握现代金融理论和金融市场操作的技术,掌握我国经济政策与法规,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金融资产组合管理、资本运营、公司财务管理、价值评估和风险控制,并且有一定决策、协调和组织能力。毕业后适合在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管理公司、企业财务部门、金融监管机构以及新闻媒介工作。

金融学的专业课程主要有:国际金融学、银行管理、金融工程、财务报表分析、国际金融市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

个人对银行方面比较感兴趣,并且我现在也在关注该方向的就业形势、求职方向、能力要求等。在寒暑假的时候多做做实习,同时明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我也会利用大学宝贵的时间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锻炼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

下载环境保护导论体会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境保护导论体会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专业导论心得...

    通过对专业导论的学习,对于专业概论这门课程我有了一些的了解.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但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发展非常......

    临床医学导论心得

    我不喜爱学医 ——《临床医学导论》心得 在很多人眼里,医生是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白衣天使。然而在我看来,医生只是芸芸众生,万千职业中的选项之一罢了。 “临床医学导论课”的......

    国学经典导论心得

    班级:15国贸1班姓名:罗明月学号:201510820110 国学经典导论心得 “道不还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这是我学习国学经典导论后得到的最大的心得感悟。学习国学,便是学习......

    医学导论心得

    医学导论心得 临床0905 黄圆圆 200909155154 【摘要】:《医学导论》的学习让我们对医学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对医生这个角色有了更好的认识,知道了对于一名好医生,精湛的专业技能,......

    国贸导论心得

    国贸导论心得 国际贸易理论课是一门研究国际贸易产生、发展和贸易利益,揭示其特点与运动规律的学科。该课程以国际经济学为基础,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从理论发展和政策实施两个......

    临床医学导论心得

    《临床医学导论》心得 姓名:羊义广 学号:1025100100 医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和道德性的学科,我们医学生就要做这方面的“科学家”、“艺术家”和“道德家”。 为期5周......

    自动化导论心得

    自动化导论课感悟 当初填志愿的时候对自动化没有什么认识,只从百度上粗略地了解了一下,知道这是一个研究自动控制的学科,单从自动控制这个字眼来看很符合我对工科的热爱,于是我......

    学科导论心得

    学科导论心得 大一下半学期,我们农学院就上了学科导论这一课程。从原本对农学专业的一知半解,经过老师们从各方面对这一专业的解读,到现在,对这一专业也逐渐有了一些日认识,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