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心理测量技术选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培训对象(范文模版)
用心理测量技选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培训对象
韶关市高级技工学校廖利华
摘要:在介绍了16PF测试、MBTI 测试、职业人格类型测试的理论的基础上,和分析了当代著名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典型人格特质之后,提出运用人力资源学或心理学上的心理测量技术的方法,科学地挑选出在16PF测试中具有高A、B、E、G、H、N、Q2、Q3、X3、X4、Y3、Y4,低F、I、M、L、O、Q特征的人;在MBTI 测试中具有“INFJ”型人格或在职业人格类型测试中具有 “企业社会型(ES)”人格的人来作为“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培训对象,以便更公平、更经济地甄选到理想的培养对象,提高培训效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培训对象,心理测量技术,16PF测试,“INFJ”型人格,“企业社会型(ES)”人格
农民工培训已经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培训是这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然而当代中国农民和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带头人?我们该依据什么去挑选?什么样的人能够被培养成为带头人?选拔什么样的培训对象可以使培训工作的效用最大化?对于上述问题,人们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在“什么人适合做带头人?”的问题上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政治可靠、有真抓实干精神、群众威信高、市场经营致富能力强、有改革开放意识、能够奉献。诚然,这些素质对于带头人应该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是否已经足够呢?在“该如何去挑选带头人?”大致有注重从政治身份或偏重于经营管理能力上来挑选两种方法。这种注重用行政手段的方法选出来的带头人真能起带头作用吗?至于“什么人能够被培养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头人?选拔什么样的培训对象可以使培训工作的效用最大化?”,至今尚少有人论及。而恰好这正是理论和实践中需要很好解决的问题。
我认为我们可以运用人力资源学或心理学上的心理测量技术的方法,科学地挑选出在16PF测试中具有高A、B、E、G、H、N、Q2、Q3、X3、X4、Y3、Y4,低F、I、M、L、O、Q特征的人;在MBTI 测试中具有“INFJ”型人格或在职业人格类型测试中具有 “企业社会型(ES)”人格的人来作为培训对象。
一、理论依据
人格(personality)源于拉丁语Persona,也叫个性。人格是稳定的、习惯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贯穿于人的整个心理,是人的独特性的整体写照。人格对于管理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它渗透到管理者的所有行为活动中,影响管理者的活动方式、风格和绩效。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一些样式的人格类型和管理活动有着特定的关系,它们对团体的贡献不同,所适宜的管理环境也不同。利用成熟的人格测验方法对管理者或应聘人员的人格类型进行诊断,可为人事安置、调整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提供建议。
著名的人格理论和人格测验量表有: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教授用了20多年的时间,开发了全球最著名的16PF心理测验,十六种人格因素以及八种次级因素,这16种个性因素在一个人身上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的人格,完整地反映了一个人个性的全貌。卡特尔16PF测验设计科学,可靠性强,在人事管理中,16PF能够预测应试者的工作稳定性、工作效率和压力承受能力,可以了解应试者在环境适应、专业成就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表现。16PF现已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员选拔,为人事决策和人事诊断提供个人心理素质的参考依据。
MBTI人格理论又称心理类型理论,是在1913年由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首次提出并于1921年基本形成,后由心理学家布里格斯和迈尔斯母女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后编制成的MBTI(迈尔斯类型指标)是一种人格测试工具,用以衡量和描述人们在获取信息、作出决策、对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性格类型。该理论对“INFJ”型人格的描述如下:1.因为坚忍、创意及必须达成的意图而能成功。2.会在工作中投注最大的努力。3.默默强力的、诚挚的及用心的关切他人。4.因坚守原则而受敬重。5.提出造福大众利益的明确远景而为人所尊敬与追随。6.追求创见、关系及物质财富的意义及关联。
7.想了解什么能激励别人及对他人具洞察力。8.光明正大且坚信其价值观。9.有组织且果断地履行其意图。
由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提出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人格理论”认为:个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且职业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霍兰德认为人格可分为六种类型。其中他对企业型(E)人格的共同特征描述如下:追求权力、权威和物质财富,具有领导才能;喜欢竞争、敢冒风险、有野心、有抱负;为人务实,习惯以利益得失、权利、地位、金钱等来衡量做事的价值,做事有较强的目的性。对社会型(S)人格的共同特征描述如下:喜欢
与人交往、不断结交新的朋友、善言谈、愿意教导别人;关心社会问题、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寻求广泛的人际关系,比较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同时具有这两种人格特质的人称为企业社会型(ES)。
人力资源是企业经营中最宝贵、最富潜能的资源。如何考量员工的主流品质,识准人、用好人,无疑是企业领导颇为操心的问题,也是人力资源学研究的焦点。人才测评技术是发端于西方的一种把心理测量技术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如创新能力测试、销售潜力测试、诚信测试、领导能力测试、跳槽倾向测试、斤斤计较测试、敬业倾向测试、人—岗匹配测试等,在企业招聘中,可以用于对应聘者的性格特点是否适合相关的工作岗位提供诊断,并对应聘者未来的“管理潜能、工作效绩”提供预测参考。
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将上述理论和测评工具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培训对象的选拔工作上,如此将大大提高这项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所需人格特征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肩负着“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有优秀的经营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具有有成就、创造力强的人格,并且能造福大众利益、坚守原则、善于激励他人、光明正大、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
具体来说就是要具有以下特征:追求权力、权威和物质财富,具有组织领导才能;喜欢竞争、有野心、有抱负;为人务实,做事有较强的目的性,关心社会问题、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既重视政治与经济上的成就,但又比较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和现代意识,眼界开阔,懂技术、懂市场、会经营、精通管理;知已知彼、自律谨严;有恒负责;情绪稳定;好强固执;精明能干而世故;自立、当机立断;敢于批评;冒险敢为;头脑灵活、善于学习;严肃审慎等人格和个性因素;具有合作、助人、圆滑、善社交、说服他人、富洞察力、勇于创业、乐观、自信、坚忍、精力充沛且会在工作中投注最大的努力;善于激励他人、光明正大、群众威望高;喜爱企业性质的职业或情境等特征。
具有以上特征越多的人越适合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也越具有被培养成为带头人的潜质。这是因为:
只有拥有有成就人格的个体才能不甘平庸,充满信心,积极进取,干出一番事业;只有创造力强的人格才有敢闯敢试的劲头,敢于冒险,勇于克服种种困难,冲破重
重障碍去取得成功;
只有在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头脑灵活、善于学习的人格和个性才能适应不断变化、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主动进入和参与竞争并顽强拼搏取得胜利;
只有具有社会企业型的职业人格,才能既乐于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又对管理企业的工作乐此不疲,既重视社会效益又重视政治与经济上的成就;
只有具有高利他主义、成就感、独立性、社会地位、管理、创造性,看重团队合作、正义、影响力、社会效益、压力、挑战、经济收入等价值取向的人,才能既追求团队和个人的成绩又注重帮助他人;只有舍弃重视安全、压力小、低风险、稳定性、平淡和追求舒适、生活方式的人,才能淘汰掉不思进取、小农意识、追求个人享乐的人。
三、成功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典型素质特征是否与理论上的人格特质相符合?
为了更有说服力,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当今中国最成功、最被认可的带头人。吴仁宝这位“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的带头人的素质特征分析也许很有说服力。我收集了多种新闻报道中人们对他的评价:智慧精明;最爱“认真”二字;言行一致、说一不二的习惯;他对热点问题的看法闪耀着思想家和预言家的光芒、且能把深奥的理论和概念用农民听得懂、易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他具有光明磊落、严以律己、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和工作作风;他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他有政策水平、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他守法、守约、守信誉;他有高度的事业心„„
还有王乐义这位普通的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人们说他:以强烈的富民使命感,带领群众依靠科技,艰苦创业,一直勇立于科技的最前沿,特别善于博采各种最新技术成果,并将这些成果与农民工的生产紧密结合。虽只上过小学,但对农业科技知识刻苦钻研,他非常重视国内外高新农业科技的引进、推广。渊博的科技知识,高尚的人格、无私奉献的精神,使王乐义成为村里威信最高的人。
再来看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者――兰小平。人们评价他:用“吃亏精神”感动乡邻,用“奉献精神”打开局面,以“创新精神”谋求发展。
„„
归纳中国众多的农村带头人的素质有如下几个方面:有强烈的带领村民致富的责任感、好学而有智慧、勇于创新、办事认真、公正廉洁、有奉献精神、有相当的经营管理能力、艰苦创业、有高度的事业心等等。显然,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除了政治素质外,其它方面都与MBTI人格理论中“INFJ”型人格所描述的特质极为相似,与霍兰德的“企
业社会型(ES)”吻合,与16PF所描述的高A、B、E、G、H、N、Q2、Q3、X3、X4、Y3、Y4,低F、I、M、L、O、Q的人的人格类同,他们正好具有人力资源学所寻求的成功类型的理想人格。因此表明: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心理测量技术,甄选到理想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培训对象。
四、具体做法
1.确定选拔带头人的范围
首先应按前述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素质特征选好带头人的苗子,即具备牢靠的政治素质、优良的职业能力、优秀的人格特质的人。我觉得可以在农村致富能人(包括种养大户、营销行家、个体业主)、村来村去的大中专毕业生尤其是农业、畜牧、水利、果树等专业的毕业生、外出打工者中的佼佼者中挑选。
致富能人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先行者和骨干力量,他们是当前农村资金、技术、信息和管理能力的拥有者,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先行者和探索者。他们的经验切合农村的实际,容易为农村所接受;他们致富的成功经历可以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他们熟悉政策和市场,能够有效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他们熟悉村情民情,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威望,能够较好地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在致富能手中选拔和培养带头人,重点在有文化、有一技之长、能带头致富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优秀分子中。
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生活在农民群众身边,对周围群众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尤其那些以甘于奉献、公正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已任的党员干部,其高尚的情操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对群众是一种无言的感召力,能使群众从心底信服。选择那些能力强、威望高、富于开拓创新精神、年纪较轻、有文化、社会责任感强、愿意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共同致富的村干部重点培养,提高他们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有意识地锻炼和提高其执政意识、执政能力以及带头创业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这是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条基本经验。、村来村去的大中专毕业生尤其是农业、畜牧、水利、果树等专业的毕业生,由于所学专业与农村实际需求相适应,且拥有农村工作经验,他们长期生活在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发的科研成果,具有可操作、易推广、见效快的特点,他们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用得上、留得住,也是较为理想的带头人培养对象。
外出务工人员有年富力强、视野开阔、思想活跃、开放意识强、整体素质高、致富技术和信息广的特点,吸引他们中的佼佼者回归家乡本土,积极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带动群众致富,努力为改家乡的落后面貌贡献力量,也是可行的做法。
2.选拔方法
采用行政和心理测试并用的方法来选拔带头人。
第一步:按照工作和致富业绩,在上述选拔范围内先挑选出有致富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作为候选人让村民选举,以考察其群众基础、威望和群众信赖度,以及致富和经营能力,真正找出立足本乡本土、扎根农村、贴近农民、服务农业,能够带领农民致富奔康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
第二步:对在第一步中选出的人进行16PF人格测试、MBTI人格测试并辅以职业人格测评。在16PF测试后选出高A、B、E、G、H、N、Q2、Q3、X3、X4、Y3、Y4,低F、I、M、L、O、Q的人;在MBTI人格测试后挑选出“INFJ”型人格的人;在职业人格测试后选出社会企业型(SE)的人;综合以上测评结果,选拔出符合要求的人选。第三步:对第二步选出的优秀者进行笔试和结构化面试,再确定录用的培训对象。
运用人力资源学或心理学上的心理测量技术的方法,科学地挑选出具有特定人格特质的人来作为“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培训对象,可以更公平、更经济地甄选到理想的培养对象,大大提高培训效用。
参考文献:
1.(美)哈罗德·莱维特著,余凯成等译 《管理心理学》,山东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2.(台)邱美华、董华欣著《生涯发展与辅导》,台北,心理出版社,1997.7,3.(美)Vevnon G..Zunken著、(台)吴芝仪译《生涯发展的理论与实务》(Career Counseling—Applied Concepts oflife Planning)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3。
4.(美)加里 戴斯勒著,《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姚裕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6.精准求职网
7.http:///psytest/psytest6.htm
第二篇: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化学创新实验2班 41107292 闫永刚
浅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体现
经过了一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结合自己一直生活在农村的实践经验和体会,使我了解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有一定联系的.现就我个人对此观点的一些看法和认识简单的阐述一下,非常浅显,可能还会有不到之处,望老师批评指正。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问题。近年来,党和国家在“三农”问题上给予了高度关注,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农民生活中的最基本问题着手,力争全面改善农民生活,提高生活质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党必须具备的一种根本能力。它体现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即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凝聚有效因素推动农村又快又好地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和外因关系决定我们要正确对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在观察分析问题时,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一定程度上讲,广大农民群众想脱贫致富奔小康,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是内因,国家支持、上级扶持、各界帮助是外因,所以要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引导群众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立足自身力量,把握资源优势,挖掘发展潜力,突出发展重点,加快积累,促进发展。同时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我国产业发展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机遇,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等诸多机遇,凝聚和发挥好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积极有效因素,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正确处理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加大扶持,促使发展有质的飞跃。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无数量变到质变运动发展的结果。由于受到自然、社会、历史和地理因素以及思想观念、经济结构、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贫困地区农村加快发展的基础还很差,条件还有待创造和蓄积,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定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过程,任何急功近利、急躁冒进等思想和行为,不仅违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极其有害的。但是,通过多年来的扶持和发展,目前农村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民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原始积累,为农村加快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只要坚持不懈地继续加大扶持和帮助,一定能够实现农村由量变向质变转变,一定能实现农村有一个崭新的发展,有一个质的飞跃。
3.正确处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加快农村建设。
唯物辩证法指出,在事物的多种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主次矛盾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看问题、办事情要抓住重点、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会遇到诸多的矛盾和困难,在集中力量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同时,要学会统筹兼顾,积极稳妥地处理次要矛盾,在突出重点解决主要矛盾过程中,不能忽视次要矛盾,不能让次要矛盾转化成主要矛盾,加大处理矛盾的压力。所以在工作实践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主要精力和注意力放在发展经济上,优化发展经济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高度重视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困难和问题,重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技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不失时机地把握政策,科学调整工作思路,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4.正确处理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推动工作落实。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不可抗拒性的,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只有老老实实地踏着规律的足迹去办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其建设和发展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已有条件,努力创造新的条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业的主体也是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离不开农民的聪明才智和艰苦创业,必须引导农民发扬敢想敢干、勇于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坚强的意志克服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挫折,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同时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扶持和培育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漫长而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实践过程,需要我们每一个都付诸努力,并参与到具体的实践中去,从各个方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才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奋斗目标,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建成山川秀美、农民富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三篇:用矛盾分析法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用矛盾分析法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帆风顺的,建设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民情,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地方建设经验,新农村建设需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矛盾分析法新农村建设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联结的属性、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既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这就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粮食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产,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然而新农村建设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村庄规划不够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强,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的现象;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新农村建设当前存在政策﹑资金﹑土地等瓶颈制约要素。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新农村建设的速度明显减慢,解决这些问题将有效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它构成这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我国各地农村差异很大,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提出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必须符合当地实际、符合群众意愿,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强求一律,盲目攀比。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使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协调,与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相衔接。
矛盾分析法之所以是认识事物的根该方法,这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以及在辩证法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矛盾分析方法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
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即是说,要从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分析问题,既要在诸多矛盾关系的对立中把握它们的统一、渗透、转化,又要在复杂的矛盾群中把握二者的差异、排斥甚至对立,全面的研究矛盾双方的复杂关系。同时,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不是均衡的两点论,而是有重点的两点论。它要求把握矛盾的不平衡性并把它贯穿于矛盾的分析之中,不能主次不分、轻重不分,采取折衷的、中庸的态度。重点论与两点论是相统一的。在研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时,特别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坚持两点论的前提下,坚持重点论。这是唯物辩证法必须牢固坚守的一个基本的理论阵地。矛盾分析法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的统一。
广大农民群众是推进农村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的创业潜能,尊重农民的物质利益,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是确保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关键。要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取消一切束缚农民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良好环境,让亿万农民创造社会财富的潜能得到充分释放,让广大农村丰富的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的活力竞相迸发。要鼓励广大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好家园。动员和组织农民建设新农村,要注重运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的方法,用好“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的机制,项目决策要经过农民民主讨论,实施过程和结果要接受农民监督,不能包办代替,不能超越农民承受能力,更不能强迫命令。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推进村务公开,使农民成为建设新农村、管理新农村的主人。要把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加强农村普法宣传教育,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农业技术培训,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必须落实好党的农村政策,深化农村改革。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要长期稳定和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要在巩固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要把中央近年来出台的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政策对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效力。
温家宝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农村全面进步。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特别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改变农村面貌需要进行村庄建设和环境治理,但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简单理解为就是村庄建设。村庄建设必须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要防止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也要防止违背群众意愿随意并村。
温家宝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注重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要统盘考虑城镇建设和农村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科学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要认真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从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突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着力解决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和农民上学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良好开局。
【参考文献】:
1.《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闻金华;《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21期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新华社; 2005年12月31日
3.《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08月01日
4.《温家宝: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国新闻网;2006年02月20日
第四篇: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福建农林大学本科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学院:交通学院
专业年级:2011级土木工程
学号:311621001
4姓名:陈杨
成绩:
2012年11月11 日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经过了半学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的学习,我了解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党必须具备的一种根本能力。作为一条基本原则,它体现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即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作为一种根本能力,它表现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本领,即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来解释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
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凝聚有效因素推动农村又快又好地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和外因关系决定我们要正确对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在观察分析问题时,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一定程度上讲,广大农民群众想脱贫致富奔小康,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是内因,国家支持、上级扶持、各界帮助是外因,这就要求我们要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引导群众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立足自身力量,把握资源优势,挖掘发展潜力,突出发展重点,苦干实干,加快积累,促进发展。同时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我国产业发展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机遇,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开发、省委省政府府实施湘西地区开发等诸多机遇,凝聚和发挥好政策、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理念、管理等积极有效因素,搭梯上楼,借势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正确处理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继续加大扶持促使农村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无数量变到质变运动发展的结果。由于受到自然、社会、历史和地理因素以及思想观念、经济结构、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加快发展的基础还很差,条件还有待创造和蓄积,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定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过程,任何急功近利、大干快上、急躁冒进等思想和行为,不仅违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极其有害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通过多年来的扶持和发展,目前农村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民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原始积累,为农村加快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积沙成塔,滴水成河。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继续加大扶持和帮助,一定能够
实现农村由量变向质变转变,一定能实现农村有一个崭新的发展,有一个质的飞跃。
3.正确处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加快农村建设
唯物辩证法指出,在事物的多种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主次矛盾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看问题、办事情要抓住重点、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会遇到诸多的矛盾和困难,这要求我们在集中力量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同时,要学会统筹兼顾,积极稳妥地处理次要矛盾,在突出重点解决主要矛盾过程中,不能忽视次要矛盾,不能让次要矛盾转化成主要矛盾,加大处理矛盾的压力。有些矛盾如基础设施落后、支柱产业匮乏、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是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要重点给予及时解决的,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主要精力和注意力放在发展经济上,把扩大总量、增加收入作为发展经济的着眼点,把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头戏,优化发展经济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同时,高度重视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矛盾、困难和问题,重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技等社会事业的发展,着力解决“读书难、读书贵”、“看病难、看病贵”、“出门难、车费贵”等突出问题,不失时机地把握政策,科学调整工作思路,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4.正确处理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联系群众依靠群众推动工作落实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不可抗拒性的,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只有老老实实地踏着规律的足迹去办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其建设和发展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已有条件,努力创造新的条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业的主体也是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离不开农民的聪明才智和艰苦创业,我们必须引导农民发扬敢想敢干、敢为人先、勇于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克服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挫折,抛弃悲观失望、思想僵化和墨守成规,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扶持和培育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集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奋斗目标,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建成山川秀美、农民富足的新农村。
参考文献: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试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自觉》
3.《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科书编写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
第五篇:加强农村妇女教育培训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强农村妇女教育培训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农村妇女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农村妇女进行教育培训,提升农村妇女的生产能力和从业水平,是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
一、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现状及存在问题
1.农村妇女在农业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
在现实的农村生活中,妇女不仅是家庭主妇,更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据统计,河南省许昌市在农业一线从事生产的劳动力中妇女占到65%以上;她们在维持农业基础、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2.大部分农村女性自身素质、文化水平不高
尽管许昌市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现阶段农村妇女的整体素质还是不高。除了因为传统的“重男轻女”(多数农村家庭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会选择首先让儿子而不是女儿上学)等原因造成农村妇女受教育水平偏低、与男性相比差距较大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年轻女性和素质稍高的妇女劳动力大量外出转移;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妇女基本上不是文化水平不高就是年龄偏大。这个问题很有普遍性,据全国妇联开展的“万名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问卷调查”得知,农村妇女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6%,“小学”占25.8%;“高中及中专”占16.1%,“没上过学”的占6.3%,“大专及以上”仅占1.2%。
3.农村妇女自觉学习和继续教育的意识差
大多数的农村妇女既要侍候老人、抚养孩子,又要下地劳作,很少有空闲接受科学知识和技能培训;还有部分农村妇女受“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思想影响,处于“种种田、做做饭、打打牌”的生活状态,不愿尝试高效农业项目,不敢涉足发展领域,不能开辟致富新路。
4.农村妇女接受教育培训的比例较低
由于针对农民的培训机构较少、培训资源不足、培训机制不太健全和传统观念影响等因素,农村妇女参与培训的比例偏低。在许昌市农广校2010年组织的16批下乡进村培训中,只要是在乡(镇)以上部门进行培训,参训人员86%以上都是男性;在村内组织培训时,不耽误做家务与带孩子的前提下,女性参训者才会接近40%。而许昌市2010年阳光工程培训1.5万余人,妇女参训比例不足30%。
5.培训质量不高
在乡镇,大部分农村妇女参加的技能培训多是应需、应时培训,因受到培训设备、资金、师资的影响,只能是初浅的入门培训及单一的技能培训,大部分没有技能鉴定和资格证书,缺乏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6.培训需求多样化
去年许昌市农广校针对阳光工程培训所作的调查显示,子女教育、健康知识、法律知识、烹调营养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需求比例提升,其中尤以子女教育和健康知识为重。这说明提升家庭生活质量将成为今后农村妇女培训的新需求。
7.培训资源有限,政府对农村妇女教育培训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现有的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总量不足,档次不高,难以组织开展技术要求较高的专业技术培训;促进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的管理服务体系也不健全。政府在对农民进行的教育培训中,缺少针对农村妇女提供专项培训基金的项目。
二、加强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的对策
1.提高认识,加大宣传,把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意义重大,关乎社会的稳定、进步与发展,不但要充分重视,而且要转变培训观念和模式。农村妇女的培训不是把物质条件创造好了“等”其主动来参加培训,而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请”农村妇女来参加培训。要加大对培训信息、政策的发布宣传和服务力度,使农村妇女充分认识到接受教育培训的好处,激发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热情。
2.广泛宣传,典型示范,转变农村妇女培训观念
以推进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为目标,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女农民”,进一步宣传妇女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好地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学习新知识、创造新生活、做出新业绩,并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合作进取来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激励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使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成为广大农村妇女提高素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3.增强农村妇女参加培训学习的自觉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世界银行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女性能够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教育,农业产量将提高7%~22%。因此必须提高农村妇女的思想认识,让大家认识到培训的重要价值。一方面,妇女承担着教育下一代的主要任务,需要及时充电,补充新知识,跟上时代步伐;另一方面,通过培训,可以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自身素质和技术水平。要使广大农村妇女逐步树立不等不靠,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帮助她们开阔眼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坚定学习和培训的信心。
4.结合农村妇女生产生活实际,培训形式多样化
据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农村妇女不愿接受时间多于一周的培训,超过80%的农村妇女不愿参加付费培训。相比男性来说,农村妇女需要考虑家庭、安全等多种因素,更倾向于“方便不麻烦”的培训模式。因此对农村妇女的培训一定要注意针对她们的特点,把握女性的成长规律和教育需求开展培训,逐步提高农村妇女的受训比例。例如在培训时间上,要尽量缩短,以开办短期班为主,还可以灵活设置各种时间段,方便女性兼顾家务;在培训内容上,要多选择那些比较简明易于操作的,以顾及不少女性难以投入更多精力的现状。要针对当地产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组织开展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妇女的择业竞争能力。
5.结合时代发展,培训内容多元化
长期以来,我们对农村进行培训的形式还是比较单一,过于强调技术培训,忽视了对农民尤其是女性农民的心理指导、健康指导和生活指导等。为了提高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应结合技能培训注入文化元素,增添法律、艺术和健康知识等课程;从而提高她们的文化水平,增强自信心,增强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促进和谐、卫生、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6.因人而异,培训层次多样化
结合当前农村妇女文化水平与培训需求的差别,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农村妇女提供符合其诉求和能力的培训服务。围绕不同时期的农村、农业重点,分类指导,分类施教,确保培训效果最大化。尤其是对刚毕业的农村女青年,要针对她们文化程度高、思想观念新的优势,开展贴近农业发展实际的技术培训、学历教育和职业证书培训,建立起一支充满活力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7.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和子女的教育相结合培训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关注农民子女的教育与培训则是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农村妇女教育水平的提高,会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农村妇女在家庭中承担着教育子女和管理家庭收支的主要职责,所以她们的教育程度决定了其家务管理效率和家庭经济与发展的统筹规划能力,间接地影响着人力资源的素质和可持续发展。
8.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
要从培训的指标、资金和师资等方面保证妇女平等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政府补贴的专项培训中应保证农村妇女占相应比例;要落实好培训经费,确保资金到位。
总之,女性不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旁观者,也不应该只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受益者,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是她们的权利。通过加强农村妇女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妇女生产能力和劳动技能,不但能实现广大农村妇女求知识、求发展、求富裕、求健康的愿望,也使她们蕴藏的巨大潜能得到发掘和释放,增强参与、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从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许昌市分校
梁宝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