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文素质课教育方案
人文素质课教育方案
2005-10-17 00:0053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围绕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推动我院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尽快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文化修养、身心健康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
二、培养目标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关系到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关系到大学生精神境界和智慧水平的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础,进而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的一种教育理念。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人文素质教育既注重对大学生“为人”、“做人”所必备的人文、社会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培养学生与人共处、与社会交往的能力,目的是使大学生在学会做事的基础上,更学会做人,成为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
三、培养途径
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提高青年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课堂人文素质教育形式
1、“两课”教学
思想素质是每个人整体素质的灵魂,“两课”是思想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利用“两课”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道德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基本国情教育、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等。
2、增设人文类课程
增开人文素质教育的必修和选修课。我院是以工科为主的学校,人文氛围相对薄弱,加大人文类课程教学的力度非常重要,因此要重点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作业形式多样,有论文、读书报告、调查报告、作品设计、文艺创作等等。
文学类课程:大学语文、诗词欣赏、文化概论、文学简史等;
历史类课程:世界简史、中国通史、科学史、技术史等;
哲学类课程:西方哲学、当代哲学思潮、管理哲学与管理战略、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等;
艺术类课程:艺术史、美学概论、音乐欣赏、舞蹈、书画等;
其他类课程:当代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学原理、伦理学、宗教学、社会学概况、现代心理学等。
3、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
各类理工专业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各专业任课教师可以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既要将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课教育的始终,又要挖掘专业课对学生人文素质潜移默化的培养作用。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
(二)课外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形式
1、举办人文系列讲座。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类讲座;中国现代文化类讲座;西方思想文化类讲座;东西方文化比较讲座;文化素养与科学精神讲座;伦理道德知识讲座;宗教与神学讲座;人文与社会讲座;其他人文素质教育讲座等。
2、组织社会实践。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知识的积累主要靠学习,而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实践。必须引导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科学考察、科研活动和社团活动中自觉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要善于结合社会实践的背景条件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等方面的人文素质教育。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外的人文景点、历史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参加社会调查、访谈等活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一年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作为必修课计学分;组织高年级学生参观古代文化遗址、生态环境保护、艺术美术展览;组织文学创作、艺术美术创作、创新设计;组织社会调查、法庭观摩和文化沙龙等活动,按其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情况及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作品质量,每次分别记课外学分。
3、举行大型系列活动。
学院每年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使艺术节成为校园文化盛事。组织学生
进行各种文化艺术实践活动,包括文艺汇演、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征文评比、古典名画欣赏、影视评论、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增进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对艺术的认识及对美的追求,在参与中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第二篇:人文素质课教研室教学改革方案
人文素质课教研室教学改革方案(草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学院教学改革的要求,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以服务“2+1”教学模式和“以工作过程为主导,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的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为前提,以课程建设为重点,以队伍建设为核心,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科研水平。
二、总体思路
以服务“2+1”教学模式和“以工作过程为主导,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的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为前提,因材施教,因专业施教,寓素质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培养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
(一)总体要求
根据专业特点,力争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上有所突破,人文素质要以教学改革阶段性成果为基础,结合学科特点和我院的实际进一步完善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案。不断总结经验,力争有突破。人文素质课教学改革要坚持“三个原则”、实现“三个结合”、体现“四个创新”,即坚持“三个原则”——保证基本学时原则、少而精原则、学生为主体原则;实现“三个结合”——课堂内教学与课堂外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统一要求与个性化需求相结合;体现“四个创新”——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创新、考试模式创新、管理方式创新。
(二)具体要求
1、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革是公共课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要充分体现改革的总体要求。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在目标体系、技能分解、培训方法、考评模式方面要结合自己的特点与内容,实现全面的改革与重新建构,打造全新的高职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平台。
(1)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要体现学科特点,因专业施教;(2)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需要;
(3)要考虑近年来教育对象的变化状况,在确保教育水准的前提下,真正体现因材施教;(4)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在保持教学计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微调,增强实用性和应用性。在教材建设上要突破传统的文本教材的概念,建设一种新型的全方位的立体教材,这种教材除了教学目的与标准确定以外.我们将相关的案例与相关资料建成一个分类资料库,可以随机抽取与运用,达到教学内容活化的目的,以避免学生将此课程变成一种记忆性模式化的课程。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加快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深化高职高专人文素质课改革的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现代技术,实施创新教育的需要。要体现四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3、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的改革。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主要形式,也是教学达标的重要环节,更是师生关心的核心问题,它直接影响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因此,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将直接影响高职教学改革的深化。
(1)考试内容 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更要体现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体现应知应会。
(2)考试方法:第一,要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更要调动自我严格要求的主动性。第二,各科要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拿出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第三,考核方式要体现教改设想。在考评方面,也要突破传统的笔试模式,以能力考核为主.主要方式有任务式、案例式、项目式等。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课程建设
1、完善院级精品课《应用写作》和院级优秀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打造《礼仪与沟通》院级精品课程。
2、在教学内容选取上精简实用,根据专业需要重组教学内容。
3、人文素质各门课程要在实践教学方面下功夫。
具体做法是:一是《应用写作》《礼仪与沟通》课程结合专业特点、以有利于学生就业为着眼点,整合教材,结合专业特点开辟第二课堂;二是就业创业课程结合优秀课程建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方面下功夫;三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探索出“课内学习+专题讲座+校园文化+课外人文实践活动”的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体系,使学生把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
(二)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人文素质课程要改变单一的讲授法,提倡使用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对话式等,确立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其创新意识。课堂教学还必须注重渗透职业指导教育,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结合中国国情、劳动力状况、就业形势,引导学生正视现实;从校外聘请一些专家、学者、职业指导师、企业的管理人员、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作专题讲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视现实,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模块化整合。所谓模块化整合,就是对现有的人文素质选修课的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优化,针对不同的教学素材,设计不同的模块。具体表现为,将教材分散的基础知识、篇章系统化,集约为若干个专题模块;把课堂教学过程用理论模块、欣赏模块、问题模块灵活组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阅读欣赏、课堂讨论、文本写作等几个方面整合语文训练,并将课内训练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推进人文素质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
不以一次考试和一种考核方法评定学生成绩,从终结性评价转向注重过程和促进学生应用能力发展的形成性评价。一是教学过程中渗透能力考核。在考试科目的成绩计算上,采取平时占40%、期终占60%(理论与实践)的方法。在考查科目的成绩计算,采取平时占60%、期终占40%(含面试、实训等)的方法。实行平时考查与集中考核相结合,学习理论与现实表现相结合,通过任务式、案例式、项目式等考核形式,自学笔记、学习心得、专题研究报告、参与教学活动情况,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
(四)加强宣传引导,建立制度保障
宣传引导能够提高教师对加强人文教育必要性的认识,调动教师从事人文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比如举办系列人文素质教育的讲座,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利用网络资源,为人文教育提供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加强人文教育也需制度上的保障,如确保人文教育类选修课程的开足,规定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修满一定的人文素质学分,构建适合高职人文教育的评估标准。
人文素质课教研室
二○一二年二月四日
第三篇:大学生关于人文素质演讲稿
大学生关于人文素质演讲稿(精选多
篇)
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
有一种美,令人惊艳令人回味令人追求,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目光的美,它——光彩夺目;
有一种美,飘逸在浮云上,深埋在古垒下,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灵魂的美,它——深藏不露;
有一种美,给生活带来激情,给生命带来温馨,它——无时无刻不与我们同在;
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校园,我们大家现在都是大学生,都是校园中的一分子。大家都想知道怎样的校园氛围才是和谐,是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是
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其实我们大家很清楚,构建和谐校园就如同”保持公共卫生一样”那需要公民公德素质的提高。同样构建和谐校园有待于每个同学人文素质的培养。所以我要说:构建和谐校园要从培养我们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开始。
所谓“人文”就是对人生的思索,是心灵对生活的关怀,而人文教育是人类自由的摇篮,它使生命个体与自己本源契合在一起,形成自我认识与自我超越个价值观和行为方向。
人文精神最根本的一点是唤起人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一种独立精神与为它思想。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多种类型。
对于我们要努力去构建的和谐校园,人文素质中的制度文化素质,精神文化素质,行为文化素质是我们必须加以提高的。
《国富论》中指出了制度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对于学校来说,制度是校园管理的具体形式,体现一个学校的责任感。合理的校园管理制度与校园的和谐密不可分,制度作为处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校,老师与学校,日常事务的直接依据,它的合理与否关系到校园之内的和谐,更重要的是,由于合理的制度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使我们的老师,同学在处理任何关系时都有一种公平和谐的心态,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完善校园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应该成为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好的校园规章制度在变化中求和谐,在和谐中求发展,和谐的规章制度是一切教学工作的保障。
如果大学是一棵树,那么滋养它的是“学生的精神文化素质”,学生的精神文化素质的充实空虚与否,是衡量校园文化是否和谐,是否健康活力富有生机的依据。一个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能够增强大学内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学们,我们已经有了制度文化素质,精神文化素质,但我们现在所缺的是“行为文化素质”,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我们的言行要与我们美丽的校园相和谐,要与我们的校园规章制度相和谐,要与我们的传统道德文化相和谐
大学生自身应具备的自身人文素质
人文素养是无形的,高低、好坏、深浅,皆取自于个人内在,但它又是有形的,它会通过你的一言一行彰显出来,应该如何提高自我人文素养呢?
1、我们应当立足于课堂。
2、我们应当涉猎人文书籍。
3、我们应当注重人文行为。
大学生本身应该具备的自身人文素质
1、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在很多情况下,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作为
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2、加强个人道德修养: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3、加强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社会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就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能够分工和协作的有序的场所。有序性及其所呈现的秩序使个人活动得以可能,从而也使社会生活得以可能。社会秩序对于社会中的个人来说,具有普遍必然性。正是人的社会性决定了秩序对人的必要性,秩序同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文化一样,也是人类的基本生存需要或利益要求。
4、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是社会认可的一般性、普遍性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是本职业活动特别要求的个人品质和行业性道德规
范。
5、培养正确的爱情观:尊重大学生的情感需求,积极引导注意沟通,运用科学的思想政治方法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爱情观把握和处理好成长中必不可免的情感问题。
6、、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应该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其思想和行动都应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当发现自己的愿望与社会需要发生矛盾时,能够迅速进行自我调节,以求与社会协调一致。假如你不能改变你自己,那么你就去改变世界;假如你不能改变世界,那么你就去改变你自己。
7、社会耐受能力。包括身体上和心理上的耐受能力。当身体遭受疼痛时,应尽量忍耐,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便可缓解疼痛,否则对身体更加有害;当心理受到刺激时,应沉着冷静,调节自我。比如在自己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时候,应该把眼光放得远一些,拥有充分的自信。忍他人所不能忍,是成功人士必备的素
质。控制能力。人必须能够控制自己,在一定的场合中说适当的话,做适当的事。如果不能自控,任意发泄情绪,必将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伤害。
8、社会知觉能力。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必须能够及时准确地感觉到身边的信息。只有掌握了所需要的信息,才可以与他人友好相处,正确安排行为去实现理想,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9、自然思维能力。包括价值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大学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价值片段和逻辑推理。在生活、学习中才不致于走弯路。社交能力。大学生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是离不开人际交往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10、自我康复能力。人的一生中,总是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各样的伤害,如何调整自己,使自己尽快康复,是人们重新积极追求高质量生活必须得学好的。
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初探
转载
标签:
校园
人文素质。它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是人类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品质,对于其它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因此,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知识、能力和修养三个层面。在知识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在能力层面上,有些大学生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较差,在综合素质上不太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和要求。在修养层面上,由于人文素质不高,有些大学生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人文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存品质,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自身的实践来转化、推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转变思想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和核心作用。人文素质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人文精神又是国民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一个文化素质低的民族,不可能具备高尚的人文精神;而具备高尚人文精神的民族,其文化素质必然优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等教育观念的确立,人们已认识到高等教育不仅是职业教育、专才教育,而是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缺乏起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仅会影响日常的文化交流而且必将影响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人的思维方式机械呆板,缺乏后劲,而本专业也不可能有大的发展。现
代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要求高职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专业素质高,同时人文素质也高的实用型人才。
面向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要在21世纪继续保持社会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跟上全球科技革命的步伐,避免文化的冲突与精神的滑坡,必须在重视经济科技的挑战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文化的挑战;在抓好自然科学教育的同时,应更自觉地加强人文科学教育。因为,文化的影响是渐进的,却又是深刻的、长远的,它会影响甚至改变一代人或几代人,因此忽视人文科学教育的后果是十分可怕的。如果忽视或轻视人文素质教育,必然导致民族文化素质乃至整体素质的下降。
对科学技术的反思使我们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要消除它引起的负面作用,必须重视和加强人文科学教育,培养人
们的人
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用文化的力量缓解、限制、抵消科技和市场经济发展不利的一画。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新旧交替的社会转型阶段和快速发展时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体制的转变,使得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本身正逐步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体。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泛滥,又使许多人物欲膨胀,丧失理想。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面对科技、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等负面作用,有必要重新审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从而积极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需要社会的”终极关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重建人文精神迫在眉睫。
2、加强人文学科建设
重视人文学科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在高校开设
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尤其是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大学生受到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课程是让学生获得系统人文科学知识的主渠道。各学科除落实教学大纲要求外,还要挖掘本学科人文教育的因素,制定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和要求。这些目标和要求可分别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来实现。目前,在选修课中,适当增加人文科学类的比例是十分必要的。
人文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思考,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人文教育要把人文素质内化为学生的品质,人文素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这是形成人文素质的基础;二是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三是高尚的人格要素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从单一专业教育向与人文教育相
融合转变,就是要彻底克服专业教育中的不良倾向:“过强的功利主义”、“过窄的专业设置”、“过弱的文化底蕴”。在实践中,要通过向综合性学科的转变,大力重视人文教育,开设大量的人文教育课程,如美学、伦理学、古典诗词鉴赏等,以陶冶学生情操,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单一专业教育向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转变,应紧紧围绕这几个方面来开展:
1、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要目的我国历史与民族文化教育;
2、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与道德观教育;
3、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公民教育,要培养学生懂得作为社会主义中国公民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4、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要内容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教育;
5、以陶冶高尚情操为主要目的文学、艺术教育。
二、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
教师必须转变人文素质教育是社科教师的职责的观念,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教好专业课的同时,把人文素
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如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等,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打铁还要自身硬,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对教师本人的道德修养,对教师本人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一种促进或限制的作用,因此学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应重视教师队伍人文素质的提高。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他的文化修养和
人格风范,将直接影响和感化自己的学生,从这一层意义上说,学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中,首先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三、凸显校园文化的功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容校貌、标志性建筑、优雅的人文环境以及文化沙龙和各种高品位的艺术演出等,都能给大学生美的熏陶,提
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存品质,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自身的实践来转化、推动。
学校要造就一个有浓厚人文气氛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施以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学校环境应当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比如,学校应营造一种体现弘扬我们民族优秀传统和精神的氛围,校园的环境建设、环境布置要体现我们的民族风格,校园的宣传媒体也应有意识地传播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等,使学生在学校里时时处在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之中。
环境包括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和信息环境三个方面。
在精神环境建设方面,如奉献和务实,争创一流,勤奋、廉洁、奉公的干
风,正己、敬业、爱生的教风,勤学、文明、朴素的学风等。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又要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在物质环境的建设方面,可按照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和教育性四个原则来建设校园,使校园成为一本活的教科书,充分发挥其德育、智育和美育等各种教育的功能。
在信息环境方面,可加强图书馆、计算机房等的建设,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获取各种信息的条件。尤其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逐步建立和发达,要特别注意发挥它的正导向作用。
四、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人文素质评估标准
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构建人才素质的评估标准。完善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将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及人文社科类知识
竞赛时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评价依据。看看学生们,①有没有爱心②有没有责任心③有没有自信心④有没有坚强的意志⑤有没有高雅的意境。引导他们探索人生的真谛,陶冶高尚情操,发展特长,培养能力。
注重多方面、多渠道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与人和社会、自然的交往中开拓视野,关注社会,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传播历史、文学、艺术、哲学、伦理等人文知识和开展人文精神的教育,使学生具备独立的人格、丰富的想象力、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正确的荣辱观,并使之转化为外在的行为,避免培养缺乏人文素质的
“机器人”和“单面人”。具体而言,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爱因斯坦说过:“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人的自身和谐是指人的内在条件和外在表现都能与时代和社会相适应,并在积极推动社会和时代进步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实现人生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面:一是思想层面,指人的思想、观念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即能够与时俱进;二是心理层面,指人的心理处于健康积极的状态;三是品质层面,核心是能够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四是能力层面,指人的能力得到全面、自由、个性化的发展,其核心是人的内在素质,即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意识。而这一切无不与人的人文素质直接相关,由此看来,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是人的自身和谐发展的内容,也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内容,同时是人的专业能
力、业务素质等其他方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产物。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受专业和职业的限制,往往偏重于熟悉就业岗位的技能训练,缺乏形象思维、求异思维的训练。人文素质教育则可使高职学生经常进行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叉、互补训练,形成相对全面的知识结构,这对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弥补高职学生思维训练的不足,锻炼其思维的多样性、完整性。大量事实证明,艺术修养高、形象思维能力强的专业人士,通常在专业活动中创造力更强。音乐、绘画、文学诚然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去做事,但是却能丰富你的文化背景,拓展你的想象力,提高你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因此,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以为其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自身人文素质之我见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人才和潜在资源,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兴旺的核心力量。他们素质怎样将关乎祖国未来的发展。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必须认清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重视他们道德品质的培养,为祖国“四化”建设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认为大学生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一、适应能力
大学生应该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其思想和行动都应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当发现自己的愿望与社会需要发生矛盾时,能够迅速进行自我调节,以求与社会协调一致。假如你不能改变你自己,那么你就去改变世界;假如你不能改变世界,那么你就去改 变你自己。
二、耐受能力
包括身体上和心理上的耐受能力。当身体遭受疼痛时,应尽量忍耐,转移
自己的注意力便可缓解疼痛,否则对身体更加有害;当心理受到刺激时,应沉着冷静,调节自我。比如在自己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时候,应该把眼光放得远一些,拥有充分的自信。
三、忍
他人所不能忍,是成功人士必备的素质。控制能力。人必须能够控制自己,在一定的场合中说适当的话,做适当的事。如果不能自控,任意发泄情绪,必将给自己和周围的人 带来伤害。知觉能力。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必须能够及时准确地感觉到身边的信息。只有掌握了所需要的信息,才可以与他人友好相处,正确安 排行为去实现理想,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思维能力。
包括价值判断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大学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价值片段和逻辑推理。在生活、学习中才不致于走弯路。
五、社交能力
大学生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是离不开人际交往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第四篇:人文素质讲座总结稿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记王建龙老师人文素质讲座
2013年5月29日,我院学生科于11212H举办了一场博导论坛,此次的主讲人是王建龙老师(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博士生导师),赵老师和林老师以及部分四院同学参与了听讲。王老师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开讲创新这个话题,让我们对创新有了更深的认识。
王老师首先引入一些古代和现代的创新实例,这让我们感到创新无处不在,也让同学们在笑声中对听讲的兴趣只增不减。同时,老师以自己和学生做实验为例,讲述了合成化学物品的辛苦历程,在这方面,让我们懂得了做实验要有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王老师也简单的讲了一下自己求学历程,原来他是从我们学校毕业的,老师也高兴的称是我们的大师兄,那个年代求学的艰辛可想而知,所以,我们应该庆幸,更应该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美好生活!
最后,老师也给了很多建议,如想要创新就得有好奇心,有不怕挫折,勇于接受失败的精神······
结束讲座后,老师热情的和学生进行交流,积极回答了同学的问题,同学们还高兴的留了老师的电话号码,这次讲座也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成功结束。
化工与环境学院学生科楼管会
二0一三年五月二十九日
第五篇:大学生关于人文素质演讲稿
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
有一种美,令人惊艳令人回味令人追求,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目光的美,它——光彩夺目;
有一种美,飘逸在浮云上,深埋在古垒下,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灵魂的美,它——深藏不露;
有一种美,给生活带来激情,给生命带来温馨,它——无时无刻不与我们同在;
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校园,我们大家现在都是大学生,都是校园中的一分子。大家都想知道怎样的校园氛围才是和谐,是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其实我们大家很清楚,构建和谐校园就如同“保持公共卫生一样”那需要公民公德素质的提高。同样构建和谐校园有待于每个同学人文素质的培养。所以我要说:构建和谐校园要从培养我们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开始。
所谓“人文”就是对人生的思索,是心灵对生活的关怀,而人文教育是人类自由的摇篮,它使生命个体与自己本源契合在一起,形成自我认识与自我超越个价值观和行为方向。
人文精神最根本的一点是唤起人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一种独立精神与为它思想。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多种类型。
对于我们要努力去构建的和谐校园,人文素质中的制度文化素质,精神文化素质,行为文化素质是我们必须加以提高的。
《国富论》中指出了制度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对于学校来说,制度是校园管理的具体形式,体现一个学校的责任感。合理的校园管理制度与校园的和谐密不可分,制度作为处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校,老师与学校,日常事务的直接依据,它的合理与否关系到校园之内的和谐,更重要的是,由于合理的制度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使我们的老师,同学在处理任何关系时都有一种公平和谐的心态,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完善校园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应该成为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好的校园规章制度在变化中求和谐,在和谐中求发展,和谐的规章制度是一切教学工作的保障。
如果大学是一棵树,那么滋养它的是“学生的精神文化素质”,学生的精神文化素质的充实空虚与否,是衡量校园文化是否和谐,是否健康活力富有生机的依据。一个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能够增强大学内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学们,我们已经有了制度文化素质,精神文化素质,但我们现在所缺的是“行为文化素质”,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我们的言行要与我们美丽的校园相和谐,要与我们的校园规章制度相和谐,要与我们的传统道德文化相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