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宿迁市委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意

时间:2019-05-12 08:39: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共宿迁市委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共宿迁市委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意》。

第一篇:中共宿迁市委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意

“ 十一五”时期,是全市加速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时期,工业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总量扩张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并重为原则,做强做精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现就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发展目标

到2010年,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一)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左右。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20%。

(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达到1.2%以上,拥有国家和省认定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行业共性技术中心15家以上,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0个。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35%。

(三)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培育一批重点产业,纺织服装、木制品、酿酒食品3个主导产业规模企业销售收入均达100亿元以上;做强一批大型企业,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20家以上,其中超10亿元企业10家,超5亿元企业20家;建设一批集聚园区,形成1个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2-3个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工业园区。

(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水平明显提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45%提高到5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明显降低。企业安全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0%以上。

(五)生产性服务业明显加快。现代物流业营业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全市形成2-3个成交额10亿元,5-10个5亿元的大型专业市场。

二、优化产业结构

(一)提升做强三大主导产业。到“十一五”末,三大主导产业达到百亿规模。纺织服装业:围绕原料、面料、终端产品三个环节,提高纺织产业质量和科技含量,增加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积极发展化纤纺织业,改造提升传统服装工业,创建宿迁服装名牌。重点打造泗阳“纺织工业城”,全市形成200万纱锭、1亿件服装的产业规模。木制品产业:积极推进林木一体化,发展木地板、家具等终端产品。加快林纸一体化建设,建立速生丰产林基地,发展制浆及造纸等深加工产品。重点推动泗阳“家具制造业

基地”和沭阳“木材加工基地”建设。酿酒食品业:加快洋河、双沟等重点企业的发展,进一步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增加高档、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提高市场占有率。2010年,洋河、双沟总销售收入突破60亿元。充分利用农副产品资源,大力发展乳制品、肉制品、粮油制品、水产品、果品等,做大做强娃哈哈饮料等重点企业。

(二)培育壮大两大新兴产业。到“十一五”末,两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均达到50亿元。新能源工业: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加快三个县、宿迁经济开发区2×1.2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骆马湖、洪泽湖4.95万千瓦和20万千瓦风力发电、宿城开发区2×1.2万千瓦垃圾发电等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国电宿迁热电有限公司二期工程(2×60万千瓦发电机组)和市开发区北区、三县开发区热电厂建设,力争“十一五”末全市总装机容量达到160万千瓦。积极争取国家在我市布点建设年产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新型包装材料业: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设备为支撑,以彩塑集团为龙头,加快实施“环保型热收缩膜、金属化膜、PET薄膜等彩塑包装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大力发展高档彩印包装、绿色印刷包装、绿色包装材料及制品等新型包装材料。

(三)做大做专八大特色基地。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大内培外引力度,重点打造船舶修造、农产品加工(高效外向型)、织带、电器照明、金属压延加工、蓄电池、玻璃及深加工、塑胶制品等八大基地。到“十一五”末,八大特色基地销售收入均达到20-30亿元规模。

(四)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物流业:大力发展仓储、加工、运输、配送等物流业,加快培育交通物流、恒通物流、中联物流等重点物流企业,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整体竞争力。加强物流专业设施整合,加快宿迁国际物流中心和运河国际港建设。科技服务业:强化工业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建设纺织服装、木制品、酿酒等50个全市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金融保险业:积极做好全省金融改革试点工作,努力引进省级金融、保险、证券机构和投资性公司在宿迁设立分支机构,加快设立市区农村商业银行。创新金融服务,推进金融机构开发金融衍生产品。强化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建立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和服务体系,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商业服务业:加快发展宿迁义乌国际商贸城、淮海建材城等区域性特色市场、专业市场,加快“千村百乡”市场工程建设,引导发展法律、评估、会计、审计、咨询、广告、策划、就业等中介机构。

三、调整工业空间布局

(一)重点发展块状经济。强化六个省级开发区和湖滨新城开发区、苏宿工业园区发展定位,加快“八区”块状经济发展。宿迁经济开发区坚持“外向型、高起点、国际化”的发展方针,大力发展资源利用型、技术密集型、出口创汇型工业,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和出口贸易加工业基地。市湖滨新城开发区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休闲旅游度假产业、高等职业教育产业、生态产业,加快建成生态型、功能型、人居环境优越的湖滨新城。苏宿工业园区学习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成功经验,重点承接苏州等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实施先进制造业、服务业等城市功能的综合开发,力争建设成产业转移的集聚区、外向带动的先导区、机制创新的试验区、现代新城的示范区。沭阳经济开发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呼应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开发,重点培育木材深加工、纺织服装、电子等行业。泗阳经济开发区以棉纺织、木材加工和电子照明为鲜明特色,加快建设“纺织工业城”、“家具制造业基地”和“照明工业城”。泗洪经济开发区重点加快农产品深加工、纺织服装、水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形成特色产业群和规模优势。宿豫经济开发区利用宿迁港新港区集输运能力和大运河的岸线资源,发展大运输量临港、临河工业项目,形成以彩塑包装、能源、玻璃深加工为主的发展格局。宿城经济开发区重点加快纺织服装、机械制造以及商贸物流业的发展。

(六)建立考核体系。加大招商引资考核力度。强化大项目意识,重点考核超亿元、5亿元、10亿元以上的战略性投资项目,推动招商力量向重大项目集中、园区资源向重大项目汇聚、考核奖惩向重大项目倾斜,更大规模积累工业发展要素。创新考核方法,对市直单位根据市党政领导班子分工情况划分考核组,整体下达招商引资任务,实行捆绑式招商。建立新型工业化考核体系。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成效与相关部门和单位领导者的绩效考核挂钩,重点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品牌建设、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外资外贸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新型工业化考核体系,从制度上确保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的落实。

第二篇:中共宿迁市委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精)

中共宿迁市委 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 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宿发〔2012〕1号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建设,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速全面小康进程的迫切需要,更是落实“一三六七”战略部署、突出“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好中求快”工作导向的重要举措。做好2012年“三农”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的部署要求,以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为总抓手,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推进更大突破、实现全面小康提供有力支撑。

一、发挥农业科技支撑作用,打造农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

(一)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计划。以市农科院等科研机构为依托,围绕六大主导产业,加强农业优新品种、技术、模式的研发推广,支持不少于30项重大农业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品种创新,年内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2个百分点。重点实施优良品种创新计划,加强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番茄、辣椒、西瓜、食用菌等设施蔬菜,以及抗逆、抗病虫、观赏性特色花卉、观叶植物等新品种的引进和选育,确保2—3个品种参加省级以上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1—2个品种通过省或国家审定,自主育成品种在宿迁地区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上。加强设施环境调控技术研发,强化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控、连作障碍防治等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研究制定农业地方标

准和技术操作规范。开展生态安全畜禽(水产)优质高效标准化养殖关键技术、新型高效安全专用肥料、畜禽养殖粪便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和病虫害生物防治等循环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研发与示范,研发推广米糠、麸皮等副产品高效提取、水产品精深加工、肉类食品加工、设施蔬菜贮运保鲜、意杨深加工等关键技术,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市农科院加快宿豫区运河湾现代农业创新中心建设,新建3000平方米研发办公楼以及仓储等设施,开展水产工厂化养殖及花木快繁育苗,新建泗洪特种水产示范基地、沭阳花卉苗木繁育示范基地。推进南京农业大学(宿迁)设施园艺研究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泗洪西南岗生态循环农业研究中心、南京林业大学(泗阳)杨木加工利用研究院的实验室、示范基地和研发队伍建设,与企业合作开展相关技术研发和服务项目10个以上。启动南京林业大学(沭阳)花木产业技术研究院、沭阳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支持荷兰绿港、瑞克斯旺世界中纬度育苗中心、宿迁农科院种苗中心和宝迪祖母代原种母猪繁殖场开展高效种养、种子种苗繁育、生态循环农业等技术创新。推进1—2个宿迁特有的农业种质资源库建设,年内蔬菜工厂化育苗

量达3亿株,水产苗种生产量达18亿尾。加强农业科技型企业培育,年内全市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达25家。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实现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新增涉农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以上。组织产学研洽谈会、技术供需对接会、教授专家进企业等活动,推进校企联盟建设。

(三)注重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通过内培外引横联的方式,加强宿迁农科院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年内科技人员达到30人以上,其中具有副研究员以上职称达到10人以上。积极引进意杨深加工、食品加工、生物肥料、水产等领域的农业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年内引进农业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0名以上,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团队1—2个,对有突出贡献专家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解决其工资待遇、科研经费、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着力培养优秀本土科技人才,加大“135”工程实施力度,支持中青年科技骨干开展涉农项目研发,市级以上农业科技项目中45岁以下中青年科技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的不低于50%。

二、推进现代农业优化发展,提升农产品供给的水平和质量

(一)提高主导产业发展水平。实施粮食丰产增收行动计划,开展高产增效创建活动,粮食单产达到 440公斤以上。加快水稻“四改”步伐,年内新完成“籼改粳”80万亩,实施“旱改水”10.2万亩,新增机插秧面积40万亩以上。推进“菜篮子”产品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重点发展日光温室、智能温室、连栋大棚等设施,建设城郊应时内销、加工出口和沿路特色设施蔬菜基地,新增设施蔬菜面积10万亩以上。稳定发展畜牧生产,突出发展优质肉鸡、生猪、奶牛和生态水禽产业,大力发展畜禽规模养殖和生态健康养殖,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0%,全年肉、蛋、奶产量增长4%。加

快发展高效设施渔业,推进高效渔业设施化、规模化、生态化,打造“两湖”优质特色水产,新增改造标准化池塘2万亩。年内新增高效农业40万亩,高效渔业15万亩,高效设施农(渔)业面积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二)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质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支持现有省市级园区扩面提质,完善科技培训、种苗繁育、质量检测、电子商务等配套服务平台,鼓励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年内全市确保新建省级园区2个、市级园区3个以上。积极建设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年内确保建成3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争取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提高到1.2:

1。深入实施“四扩四提”工程,开展“农业龙头企业运行质量提升年”活动,年内组织二期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到清华大学办班学习,重点支持绿港农业、苏北花卉、中粮肉食、益客食品、蒙牛乳业等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农”字号大企业,力争全年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

10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个以上。以台湾为重点突出抓好农业技术、资金的引进,在台湾举办农业招商会,培植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增强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重点加快县(区)农产品质检中心建设,年内泗洪县农产品质检中心要确保通过省级计量认证,其它县(区)要具备主要农畜产品检测能力。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配备必要的人员和检测设备,年内确保实现乡镇检测室全

覆盖,具备主要农畜产品的快速检测能力,鼓励条件较好的蔬菜基地自行设立检测室,配备蔬菜农药残留速测仪。开展“农产品质量推进年”活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建立质量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查检测力度和频次。年内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100个,认定“三品”基地面积20万亩以上。

(四)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认真落实市政府与省农科院签订的合作协议,一季度制定完成“省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市”建设规划。积极推广循环农业新模式,加快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年内每个县(区)都要新建循环农业示范点2处以上。推广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拓宽秸秆利用途径,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年内全市新建规模禽畜场大中型沼气工程20处以上、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2处以上。积极推进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实施绿化景观、绿色人居、绿色通道、绿色屏障、绿色提升“五大工程”,提升城乡绿化水平。以农业景点、农事体验、农展节庆等为载体,大力发展中心城市观光农业区、沭阳花乡观光区、环湖生态观光农业区、黄河故道田园观光区等休闲观光农业。

三、加强科技转化载体建设,完善农技推广应用服务体系

(一)健全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有先进服务手段、有优良专业人员、有规模示范基地、有严格责任制度、有稳定财政保障”的“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沭阳县要抓紧完成“五有”乡镇农服中心建设的扫尾工作;泗洪县、泗阳县要切实

加快在建项目进度,三季度前确保完成;宿豫区、宿城区要在一季度按照规划启动建设,年内全面完成。各县(区)人民政府要落实项目配套资金,明确建设责任,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按时、按规划要求实施到位并通过省级验收。配齐农服中心工作人员,严格上岗条件,全面推行人员聘用、绩效考评、推广责任、知识更新以及多元推广制度,充分发挥乡镇农技中心在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防疫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农业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信息全覆盖工程,充分利用好宿迁惠农网、宿迁人人科普网、12316农林咨询系统、农家致富手机报、平安农机通等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切实发挥农业信息化的作用,年内农业信息化覆盖率提高到80%。

(二)建立现代职业农民培训体系。以江苏农民培训学院为主体,围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农业生产、营销推介技能,年内确保完成各类培训1万人次以上。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培训机构作用,鼓励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民科技培训,努力扩大培训覆盖面。探索建立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终身教育机制,有计划地安排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全年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万人,农民创业培训1万人,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200人以上。年内,持专业证书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

(三)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工商资本、外商资本进入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带动农户、基地共创或共建现代农业服务公司、组织、协会,共享现代农业技术服务。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合作组织、专业服务组织、农业科技服务超市、农民经纪人等参与农业服务,加快发展种子种苗供应、农资植保、机械作业、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科技新成果示范应用、农业物流、农产品销售、农业休闲观光、农村金融保险和信息经纪等现代农业服务。积极探索农户广泛参与的“农业家政服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服务组织,开展自我服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农业龙头企业。

四、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夯实农业加快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皂河灌区、来龙灌区等大型灌区改造工程、高效节水和水源基础设施建设,疏浚县级河道9条,整治255个村庄河塘。加快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重点县、农田排灌畅通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改善农田排灌条件。贯彻执行节水灌溉税收优惠政策,扩大节水灌溉新设备购置补贴范围和贷款贴息规模。发展水利科技、防汛抗旱、灌溉排涝服务、农村水利合作社等专业组织,因地制宜推广水利科技新技术、新工艺,服务农业现代化发展。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通过新建和改造水厂,铺设配水管网,解决35.4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

(二)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步伐,突出黄河故道和丘陵山区开发利用,重点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坚持统筹规

划、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综合开发,不断提高高标准农田比重。加强农田灌排设施建设,配套实施土地平整、机耕道路、农田林网工程等措施,年内建设高标准农田18万亩。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550万亩次以上。加大有机肥推广补贴、绿肥种植补贴力度,强化地力培肥,提升地力水平。

(三)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推进稻麦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全市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机械,高效农业

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率超过40%。加大农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力度,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推广林牧、水产、花木、蔬菜等先进适用的农机具,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全年新增设施农业机械2000台(套)。重点推进畜禽规模养殖,配套建设喂料饮水、环境控制、疫病防治等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设施设备,提升畜禽健康养殖水平。推进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预警能力。

五、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步伐,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一)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步伐。实施农产品市场“六项工程”,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规划指导,各县(区)要确保年内改造提升一个上规模的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扶持市区华东农业大市场做大做强,积极推动其与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张家港等大中城市知名农产品批发市场合作,加强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对接,组织直供直销、产销对接等活动,启动农产品冷链物流项目建设,形成一定规模的物流配送能力,年内交易额力争突破10亿元。积极推进市

区农贸市场规划建设,重点升级改造基础较好的农贸市场,全面清理关闭马路市场,培育树立示范农贸市场。推进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和信息化工程建设,提高科学储粮和管理水平。落实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和更新检测设备,提高检测能力。

(二)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充分利用宿迁天下粮缘网、金桥农网、市、县(区)农业网等资源,大力推动网上展示和网上交易,加快建设覆盖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高效农业基地的信息网络平台,年内全市农产品网上交易规模突破10亿元。积极探索“超市+专业合作社+基地”、“批发市场+专业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等营销模式,扩大“订单农业”规模,年内全市培育建成10个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推进农产品直营直销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校对接”,鼓励农产品集中用户与农业生产基地、农民合作社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企业在大中型城市设立宿迁名特优农产品直营店,实行连锁经营。年内全市农产品直销额突破10亿元。精心组织好第二届生态农产品展销会,宣传推介宿迁生态优质农产品。年内,全市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三)加强农产品市场调控。建立健全职责明确、多方联动、反应及时的市场调控体系,以大型龙头企业为骨干的应急商品供应基地和投放网络体系,政府储备与民间储备、实物储备和资金储备、能力储备相结合的重要商品储备体系。严格落实粮食、食用油、猪肉、蔬菜等储备计划,提高重要生活必需品商品应急保供能力。推进“幸

福菜篮子”工程,全市新增平价蔬菜商店不少于30家。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收购政策,满足农民售粮需求,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严肃查处

哄抬物价等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农产品市场交易秩序。健全农产品信息网络,完善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促进农产品市场平稳运行。

六、强化农技推广组织保障,形成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的强大合力

(一)不断加强财政支持力度。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三农”支出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其中投入现代高效农业资金逐年增长。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投向,更多地支持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发展,全面加快农业现代化工程实施进程。加大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力度,重点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保险,将蔬菜、花卉、果品等高效农业品种尽快全部纳入保险范围,年内确保高效设施农业保险覆盖面达到15%。

(二)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积极发展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统一服务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网络,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体系,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确保年内新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60万亩,农业规模经营比重提高到55%。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推进年”活动,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引导合作社由生产环节逐步向产前、产后环节延伸,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和农市对接,全年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农户1 4万户,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重达到60%,创建市级及以上“五好”专业合作示范社108家。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推进现代农业优化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目标责任制,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年内要重点抓好100个“三农”重点项目的组织推进、帮办服务工作,确保全面落实到位。继续推行“分档竞赛”、“观摩评比”、“一线会办点评”的工作方法,强化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督查检查,重点抓好农业现代化6大类21项指标体系实现情况的督查考核,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各有关涉农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第三篇:中共宿迁市委 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信访工作的意见

中共宿迁市委 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信访工作的意见

宿发〔2009〕11号 2009年7月26日

时间:2009-09-09作者: 来源:

为进一步提高基层排查化解信访矛盾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宿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央和省委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信访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落实基层信访工作领导责任

(一)切实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县(区)、乡镇(街道)、村(居)主要负责人是信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辖区的信访工作负总责。县(区)党委、政府要各明确一名领导协助主要领导分管信访工作,乡镇(街道)和村(居)要明确一名班子成员分管信访工作,其他班子成员要认真坚持“一岗双责”制度,对分管范围内的信访工作负责。县(区)党委常委会或政府常务会每年研究部署信访工作不少于两次,乡镇(街道)党委会每年研究部署信访工作不少于四次。会议内容可形成会议纪要。

(二)实行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和带案下访制度。县(区)党政主要领导每月至少安排一天时间接待群众来访,其他党政领导定期接待群众来访;乡镇(街道)保证每天有党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村(居)党支部书记和村(居)民委员会主任随时接待群众来访。对重点疑难复杂信访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统一组织带案下访活动,原则上每年集中组织党政领导下访活动不少于两次,同时建立健全干部接访和下访工作台账。

(三)推行重大疑难信访问题党政领导定期包案责任制。县(区)党政主要领导每年包案处理重大疑难信访问题不少于4件次,其他党政领导定期包案处理分管工作范围内出现的重大疑难信访问题;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对辖区内重大信访问题随时落实包保责任。党政领导包案要以书面形式确定,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包干到底,限期解决,确保停诉息访。

二、加强基层信访工作接待场所建设

(一)加强县(区)信访接待中心建设。各县(区)要进一步整合信访资源和力量,确保信访接待中心设施配套、功能齐全、方便实用。信访接待中心要设有来访登记窗口、候访大厅、接待室、信访问题会办室等,配备办公自动化、便民服务等设施,建立对接国家和省、市网上信访信息系统。对无法满足基本要求的信访接待中心,要予以调整或重新选址规划建设。

(二)强化乡镇(街道)信访接待室建设。乡镇(街道)信访接待室要达到“八有”标准,即:有专门的接待场所、有专门工作人员、有统一规格名称挂牌、有办公电话、有计算机等现代办公设备、有规范的工作台帐、有完善的工作制度、有基本的便民服务设施。信访工作的有关内容要上墙公布,便于群众了解,接受群众监督。

(三)重视村(居)信访接待阵地建设。村(居)信访接待阵地要做到“四有”,即:有信访接待室,明确固定场所,公布县(区)、乡镇(街道)两级纪委举报电话和信访部门值班电话;有村(居)干部信访值班表及联系方式,每天有一名村(居)干部负责联系接待群众;有信访工作台账,记录信访问题接待和处理情况;有各项信访工作制度,统一标准,上墙明示。

三、建立基层排查化解矛盾长效机制

(一)建立预警机制。进一步完善县(区)、乡镇(街道)、村(居)三级信访信息网络,做好决策预防、苗头预防、个案预防三个环节的预警防范工作。对可能引发集体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力争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重大信访问题不出县(区)。

(二)建立定期排查机制。按照“村(居)每周排查一次,乡镇(街道)每半月排查一次,县(区)每月排查一次”的要求,掌握辖区内的不稳定因素,逐级汇总上报。重大节日、重要活动和敏感时期要进行全天候排查,实行24小时信访值班和“零报告”制度。对排查出的不稳定因素,要逐案逐人逐项建档立账。

(三)建立督查指导机制。各县(区)信访工作领导小组、信访联席会议要加大对本地区信访问题排查化解工作的督查指导,一般每季度开展一次督查,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对重大疑难信访问题和上级交办的重要信访事项,要落实党政领导包案,实行挂牌督办,限时解决。

四、提高基层信访工作效率和水平

(一)强化信访工作目标管理。和信访工作重大敏感时期,县(区)与乡镇(街道)、乡镇(街

道)与村(居)要签订信访工作目标责任状,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责任,做到责任层层落实、压力层层传递、考核层层到位。

(二)加强信访工作重点管理。市信访联席办每季度通报一次各县(区)群众上访情况,对连续两次列最后一名的县(区)予以通报批评;对信访工作后进的乡(镇)实行“重点管理”;对在阶段性时间内上访量较大的单位实行“黄牌警告”;每半年对“重点管理” 乡(镇)和“黄牌警告”单位的整改、“摘帽”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督促帮助其改进工作。

(三)开展争先创优活动。继续开展“四无”县(区)、“四无”乡(镇)和“六无”村(居)创建活动,对各地创建情况,每半年组织一次督查,年终进行总结表彰。

(四)建立信访救助金制度。建立县(区)、乡镇(街道)两级信访救助专项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县(区)安排救助资金不少于50万元,实行滚存使用;乡镇(街道)也要安排一定的配套资金,用于救助贫困上访群众。信访救助资金的使用要适度掌握、从严管理,坚持个案为主、因案制宜、公平公正,使信访救助金在解决群众困难、促进停访息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五、加强基层信访工作队伍建设

(一)配齐配强信访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强信访部门工作力量配备,县(区)信访部门人员编制为16—20名,乡镇(街道)的信访干部不少于2人,村(居)明确一名村干部负责信访工作。人口较多的县(区)和乡镇(街道),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

(二)加大信访干部的培养使用力度。各级党委、政府及组织人事部门要关心信访干部的成长,加大信访干部的培训、交流、选拔工作力度,对在信访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的,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长期从事信访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信访干部,要予以提拔重用。

(三)加大对基层信访工作的投入。县(区)和乡镇(街道)要进一步加大对信访工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好群众来访接待场所,改善信访部门的办公条件。信访工作办公经费和处理信访事项的业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充分保障,保证信访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四篇: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

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

新型工业化的决定

实施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不动摇,是实现富民强省的根本途径。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促进“三量齐升”,推进“四化两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如下决定。

一、进一步明确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1.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突出创新驱动、两型引领、融合互动、集群集聚,全面提升产业、园区和企业的发展水平,打造多点支撑、多极发展的产业格局,构建具有湖南特色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发展目标。力争到2017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超过15000亿元。打造1个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过万亿元的大产业、10个技工贸收入过千亿元的大园区、10个销售收入500亿元—1000亿元的大企业。全省工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进一步突出多点支撑多极发展

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打造一批新的支撑产业,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打造一批新的增长极,形成多点支撑、多极发展的产业格局。

1.巩固现有支撑点。坚持分类指导,继续强化装备、食品、电子信息、汽车、有色、石化、建材、轻工、冶金等千亿产业的支撑作用。

装备产业,通过3—4年努力,尽快迈上万亿元台阶,重点是引导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优势子产业发展中高端工程机械装备、先进电力牵引轨道交通装备,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培育智能电网及输变电装备、先进矿山机械、现代农业机械、电磁与熔炼技术装备等特色子产业;扶持通用航空、3D打印、工业机器人等新兴子产业发展。

食品产业,力争3—4年迈上8000亿元台阶,重点是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兼并重组、整合资源,打造一批食品行业旗舰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电子信息产业,以智能终端及配套、消费类电子整机、应用电子等为重点,发展壮大集成电路、工业软件、平台服务、系统集成、数字内容等产业,培育移动互联网和“云服务”等新兴业态,支持北斗卫星导航应用及产业发展,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及推广应用,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全面推进信息消费“十大工程”建设,着力促进信息消费。

汽车产业,重点是实施整车带动战略,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汽车品牌;促进汽车零部件产业本土化发展,推动省内各类零部件生产企业进入国内主要汽车企业的协作配套体系,将湖南建成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重视发展新能源汽车,支持新能源汽车在公共交通、公务用车、邮政物流、城市环卫等领域进行示范运营。

有色、石化、建材、轻工、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重点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型升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其中,有色产业加强资源勘探,发展精深加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石化产业加大信息技术和低碳技术的应用,推广清洁生产,打造生态化工;建材产业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稳固散装水泥应用,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支持新型建筑材料等产业发展;轻工产业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支持特色产业园区发展;冶金产业推进布局调整,加大节能减排,加快深加工产业园区建设。

2.打造新的支撑点。坚持重点突破,提升新材料、医药、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能力,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要素配置、市场开拓、产业升级的支撑能力。

新材料产业,促进先进储能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先进硬质材料、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稀土材料等产业加快发展,支持重大新材料首批次应用推广。

医药产业,以实施新修订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为契机,鼓励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资源,发展大品种,打造大品牌,组建大集团;大力发展现代中药;积极发展化学药品、生物制品、医疗器械等优势行业。

节能环保产业,健全完善政策措施,释放消费和投资需求,提升技术装备、产品、服务水平,做大做强节能装备、环卫机械、资源综合利用、两型住宅工业、环境治理等一批优势子产业,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文化创意产业,突出湖湘特色,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新兴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推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品新品牌,打造具有集聚效应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生产性服务业,完善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和功能区,以先进制造业配套服务为方向,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及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及外包、电子商务等;完善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现代交通、邮政快递、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的对接、配套和融合。

3.促进多极发展。发挥湖南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快京港澳高速公路与长张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沿线地区工业发展,形成“一核多极”的发展局面。

打造长株潭工业核心增长极。以工程机械、汽车、医药、电子信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产业为重点,做优做强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宁乡经开区、浏阳经开区、株洲高新区、湘潭高新区、湘潭经开区等国家级产业园区和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挥辐射引领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

打造京港澳高速公路沿线工业经济带。主动承接沿海开放经济带,以电子信息、电工电器、有色、冶金等产业为重点,加快发展衡阳高新区、郴州出口加工区(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产业园区,形成一批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打造岳益常工业经济走廊。积极对接长江开放经济带,以电子信息、食品、石化、纺织、轻工等产业为重点,引导岳阳经开区、益阳高新区、常德经开区等产业园区和基地专业化发展,提升配套协作能力。

三、进一步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推动工业发展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开放融合的基础上,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加快产业园区发展。实施产业园区倍增计划,力争到2018年,全省省级以上园区在2012年的基础上,实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翻番、上交税金翻番、单位土地面积规模工业增加值翻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翻番、主导产业集聚度翻番。积极探索园区发展新模式、新路径,着力培育园区龙头企业,大力提升园区集聚项目、承载项目能力,引导园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强化园区作为工业发展主战场、项目建设主阵地作用。发挥国家级产业园区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推动其先导性、支柱性、特色性产业实现规模扩张;对已获批的国家级、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进行提质升级改造;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申报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力争通过3—5年努力,打造50个有特色、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

产业园区至少培育1个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主导产业,综合性园区主导产业产值占园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0%以上,特色专业性园区达到70%以上。实行省级园区优胜劣汰动态管理。

2.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完善产业集群规划,推动各类技术、资源、要素向优势产业集聚,引导同类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打造一批产业竞争高地,做大做强一批优势特色产业。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工程机械、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轨道交通、石油化工、电工电器、食品加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型建材、矿产品精深加工、农林产品加工、特色资源利用等产业集群。

3.深化产业开放合作。深化优势产业间的对接融合,进一步形成密切联系、相互合作、协同共进的产业发展局面。继续加强省部合作,推进与中央企业对接合作。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面向世界500强企业和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吸引更多企业来湘建立集团和区域总部,以及研发、结算、数据、采购中心。支持企业“走出去”,鼓励省内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参与海外市场竞争,积极开拓国外市场,消化过剩产能。对企业参加境外展览、产品国际论证和检测、境外注册商标等活动给予支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合作能力。

4.促进“四化”融合发展。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信息技术和产品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发挥信息化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转型中的作用,推进企业、园区“两化”融合发展示范试点,提高制造过程信息化水平。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推动军民融合,加强需求对接,支持军民两用技术应用和军民融合项目实施,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促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互补,发挥我省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产业优势,以工业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和农产品加工水平,以工业化理念和信息化手段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坚持统筹规划、产城一体,完善产城融合工作协调机制,发挥产业对城镇的带动作用和城镇对资源要素的集聚作用,加快形成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

四、进一步培育市场主体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清除市场壁垒,确保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统筹协调各类企业发展,加强对各种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分类指导和培育,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整体素质。

1.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和创新驱动,提高大中型企业竞争实力,再培育一批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过1000亿元、500亿元、100亿元和50亿元的企业。优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继续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力争5年内,我省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25家以上。

2.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深入实施中小企业“百千万”成长工程,以“小巨人”计划和“创业”计划为载体,以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为保障,到2017年,力争每年新增主营业务收入过4亿元的大企业100户左右,新增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中型企业1000户左右,新创办小型微型企业30000户左右。

3.全面深化企业改革。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支持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有效途径,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和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国家鼓励民间投资等政策,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改革,实行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条件,支持符合条件的股份公司通过主办券商申请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开转让股份,进行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资产重组等,充分发挥金融、财政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努力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不断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五、进一步落实重点发展举措

1.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多点支撑重点产业领域为主,完善“四千工程”项目库,对入库项目重点支持、重点服务。每年从项目库中遴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滚动实施,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技术改造资金等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扶持。以延伸产业链为方向,大力承接产业转移,积极跟踪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产业消费类整机等领域重大项目,引进落地一批大项目。

2.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企业主导产学研用合作和产业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发挥大型企业在创新中的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支持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建设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设立研发中心、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机构。支持企业创建国家和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企业技术中心;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攻关、重点专利技术转化和产业化;支持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推广应用。组织实施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育工程。

3.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强化企业的质量主体作用,提升产品质量竞争力和企业品牌创建能力。巩固发展“湘字”品牌,打造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推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加强质量管理和标准化建设,对认定为国家“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的企业或机构给予补助。对评为“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省长质量奖”的企业以及牵头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企业给予补助。

4.深入开展节能减排。以湘江流域为重点,全面推进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鼓励企业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管理和生产水平,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培育和规范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市场,制定主要工业产品能耗标准,大力推广低碳技术,破解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的技术和资金难题。严格执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与审查制度。重点推动能耗高、物耗高、水耗高、排放大的行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加强企业污染排放在线监测,严格达标排放。鼓励工业园区集中供热供冷,集中治理工业“三废”,提高能效,减少排放。

5.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严格执行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注重运用经济和法律等手段,发挥差别电价、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等价格机制作用淘汰落后产能。突出抓好重点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工作,与湘江流域综合治理相结合,依法依规淘汰一批能耗高、污染重、安全隐患多的落后产能。坚定不移化解过剩产能,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

6.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经济预警预测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及时规避化解市场风险。以服务产业园区、产、出集群为重点,加强创新、创业、投融资、信息、技术、物流、市场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网络引进和培育一批优质服务机构,全面提高为中小企业服务水平。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建立产业联盟。大力发展面向工业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帮助湖南名企名品拓展网络市场。着力激发商会活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异地商会等社会中介组织作用。

六、进一步强化组织政策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加大对全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协调力度。完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省领导分工联系和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重点项目运行协调机制。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大对新型工业化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督查。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各级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重点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等工作的交办、督办。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市州要根据职能职责和本地实际,制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具体工作措施。

2.严格考核激励。调整优化新型工业化统计评价指标体系,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两型”发展,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等指标的权重。强化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将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抓新型工业化的绩效纳入考察领导干部个人和班子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在各级各部门的绩效评估中增加新型工业化指标的权重。加大工业领域干部使用力度,注重从大中型企业、省直有关部门、相关高等院校中选拔懂经济、会管理、爱工业的优秀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

3.加大投入力度。省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技术改造资金、产学研专项资金等支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优先支持新型工业化项目,支持重点产业、产业集群、园区、企业发展。根据财政增长情况适当扩大专项资金规模。完善新型工业化等有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整合财政专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对重点园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扶持力度。大力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4.保障要素供应。省内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加大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发展产业链融资、供应链融资、商业圈融资和企业群融资,提高工业企业的贷款可得性。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工业企业到新三板、省股权交易所挂牌融资和境内外上市融资。加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再担保业务,建立银行机构与担保机构风险共担机制。加强企业家队伍和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培育产业领军人物和领军团队。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推广订单式培养模式。加大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对拥有专利、专有技术、科研成果的留学人员来湖南进行成果转化、创办企业,经评审符合条件的给予扶持。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优先保障“转方式、调结构”工业项目用地需求,加大闲置用地清理力度,提升工业用地保障能力。进一步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能源通道建设,积极发展新能源,切实增强能源供应和保障能力。

5.优化发展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市场活动监管。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加大市场引导力度,出台促进本省重点优势产品销售的意见,定期发布湖南省重点优势产品目录。开展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鼓励社会各界监督涉企行政管理、执法及有偿服务行为。各级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办公室要设立和公开企业负担举报投诉电话,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宣传推介全省新型工业化的成果。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的作用,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言献策。进一步营造氛围,宣传鼓励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科技人员、经营团队以及其他有功人员。

第五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讨论总结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讨论总结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把广大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对市工业发展形势的正确认识上来,统一到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为全力推进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进程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从2005年11月16日开始,市委、市人民政府组织全市各单位开展了以“奋力争先,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为主题的大讨论活动。两个多月以来,全市各乡镇(场)、各部门、各单位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以严肃认真、积极负责的态度投入到大讨论活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原创:wenmi114.com

一、精心组织,周密安排

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市委于2005年12月6日召开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大讨论活动动员大会,市委书记在大会上做了重要讲话,并对大讨论活动作了具体要求和部署,会议印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大讨论活动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大讨论活动的指导思想、方法步骤以及具体要求。为加强对大讨论活动的领导,成立了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大讨论活动的安排部署、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也相应成立了由主要领导负总责的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制订了具体方案,召开了动员会,做到领导、方案、时间、责任、措施“五落实”,保证大讨论活动高标准、高质量地进行。

二、强势宣传,营造氛围

一是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大讨论活动的宣传方案,确定宣传重点;二是及时组织开展了电视专题采访、板报展、优秀论文展评等活动,包括市领导、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企业负责人、离退休老干部共12人接受了电视专题采访,有37个单位共37块板报参加了板报展评,有各单位共50篇论文参加论文评选,不断把大讨论活动引向深入;三是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和宣传栏、广告牌、黑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和发动,统一全市广大干部的思想认识;四是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城区各主要街道、办公楼悬挂横幅和喷绘标语,并印发大讨论活动简报25期,及时刊发各单位大讨论活动的进展情况、典型经验和具体做法;五是全方位、多形式、高密度、大容量地进行大讨论活动宣传报道,市广电局通过电视及时播报各单位开展大讨论活动情况;六是各乡镇(场)、各部门、各单位也充分利用宣传栏、标语、黑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使大讨论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全市上下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工业发展,事事以工业发展为重”的良好氛围。

三、深入学习,提高认识

通过对省、市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会议精神等内容的学习,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了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意义,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均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和日程安排表,认真开展集中学习,不断创新学习形式。一是把大讨论活动与思想实际相结合。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结合部分干部对我市工业能否快速发展产生怀疑,对发展机遇和自身优势认识不足的思想实际,从解决干部的发展信心不足、争先意识不强等问题入手,展开深入讨论,使广大干部群众在精神状态上得到洗礼、思想认识上得到飞跃,让所有的积极因素迸发出来。北大渠乡讨论过程中做到有学习计划、学习笔记、学习体会、学习考勤、学习小结等。二是把大讨论活动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各乡镇(场)、各部门、各单位在大讨论过程中,查找自身问题及原因,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市人大、政协机关以“为什么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怎样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如何为新型工业化发展做好服务?开展大讨论活动有何重大意义?”为主题展开大讨论。三是把大讨论活动与推动重点工业项目相结合,以大讨论活动为契机,推进重点工程和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过程中,都注意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讨论活动作为推动中心工作的载体来狠抓落实。

四、认真查摆,发现问题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查找问题不走过场,真正收到实效。发展计划局在认真查找自身不足的同时,还认真组织好下属单位的自查工作,班子成员对联系点的讨论活动亲自动员,具体指导,直接帮助解决突出问题,确保讨论不清楚不放过,查摆问题不深入不放过,思路不清晰不放过,使大讨论工作步步深入,做到务实、求实、落实。二是查摆形式多种多样。各部门、各单位都能广开言路、集思广益,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下属单位、服务对象和群众的意见。经贸局向社会各届群众征求意见近千人次,召开各类座谈会2次,深入走访基层3次,发放并回收征求意见表70多份,有力地促进了存在问题的查找。三是问题查找准确到位。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结合自身情况,组织干部认真查找自身在发展速度、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服

务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影响工业经济发展的各项制约因素和突出问题;认真查找个人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工作思路、工作作风、服务意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领导班子成员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本着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撰写剖析材料,敢于追根究底,敢于触及灵魂。各乡镇(场)、各部门、各单位坚持上查与下找相结合,查找问题公开化,集体和个人查找出来的问题通过政务公开栏、会议等方式予以公示。乡镇在机关门口专门开辟了大讨论活动专栏,将党委、政府查找出来的问题以及领导班子个人剖析材料全部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四是查摆问题促整改提高。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把大讨论活动作为推动中心工作的重要载体,做到“两不误、两促进”,在查找问题过程中,能够针对查摆出来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整改,切实使大讨论活动取得实效。林业局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努力做到“四个强化”:强化服务意识,强化干部考核,强化创新意识,强化作风建设,教育职工切实改进作风,不务虚,真抓实干,把心思用到事业上,把时间用到工作上,把精力用到尽职尽责上。

五、认真整改,狠抓落实

全市各单位对查摆出来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1)思想解放不够,在观念转变上有差距,遇事还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在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指导工作、管理项目、促进发展方面还做的不够;(2)抓大项目的能力方面还显得不足;(3)对全市经济发展带有全局性、前瞻性的问题调查研究的深度不够。针对查摆出的问题,各部门、各单位首先从解决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入手,结合大讨论活动,对本单位干部职工进行深入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和纪律作风教育,增强干部职工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二是进一步减少了办事程序,统一办事程序;三是健全和完善了公务公开制度,继续坚持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四是进一步完善了工作制度,严格了工作纪律,本单位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保持了紧张有序、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

六、加强督查,有效推动

为防止大讨论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确保大讨论活动的质量,市委建立了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市四套班子领导率先垂范,自觉把自己摆进去,按照自己所联系的单位,开展学习动员,实行面对面指导,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全市党员干部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树立信心,推动了全市面上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也带头学习,带头查找问题,既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开展大讨论,又统筹兼顾,抓紧抓实当前的各项工作,做到两不误、两促进。在大讨论活动中,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也充分发挥“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协调各方、推动全局”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收集了大量信息材料,及时了解和把握全市大讨论活动的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指导性意见,认真履行“指导、督促、检查”的职责,加大督查力度,对每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要求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自查,确保大讨论活动扎实有效地进行。

七、结合实际,建立长效机制

各乡镇(场)、各部门、各单位在开展大讨论活动过程中,都能结合自身实际,把大讨论活动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编制“十一五”规划结合起来,与搞好当前各项工作、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结合起来。全市广大干部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找准了位置,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创新意识,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做到思想上与时俱进,工作上开拓创新,作风上求真务实。建立了“长效”机制,在全市上下努力营造一种一切为了发,一切服务发展,一切为发展让路的全方位服务意识,努力亲商、助商、富商、安商的良好环境。

八、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效

一是个别部门领导不重视,甚至在本单位未动员、未安排大讨论活动;二是个别部门的大讨论活动流于形式;三是部分干部的观念仍然不够解放;四是原计划请专家授课,但由于客观原因未落实,近日仍要补上。原创:wenmi114.com

通过开展大讨论活动,全市广大干部职工对开展大讨论活动的重大意义和具体要求认识不断提高,参与思工业发展、议工业发展、盼工业发展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干事业的热情得到激发,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全市上下形成了努力营造工业经济大干快上、加速发展的浓厚氛围,为我市工业经济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

下载中共宿迁市委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意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共宿迁市委宿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