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认识及思考
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认识及思考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为此,一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那么,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呢?根据十六大和富蕴县新型工业化会议精神,结合我乡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一、对新型工业
化的认识
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存在着一般的规律性;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
第二,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
第三,处理各种关系的新的思路。要从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等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
第四,新的工业化战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
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四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在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中完成工业化的任务,而不是孤立片面地实现工业化;二是在完成工业化任务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而不是把信息化的任务推向未来;三是把实现工业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建设;四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尽力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而不是造成大量劳动者失业。
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必须把工业发展和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使工业化同时成为农业现代化和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把速度同质量、效益、结构等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使工业真正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把工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消费需求能力的提高协调统一起来,把工业增长建立在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把技术进步、提高效率同实现充分就业协调统一起来,使更多的人能够分享工业化的成果和利益,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当前发展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衔接和统一起来,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走文明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对怎样才能“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
第一,要转变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下形成的思维定势。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依靠资源和资本投入支持的粗放增长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我们应当把转变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经济当作“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基本指导方针。我们在想问题、定政策时,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把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实现持续稳定增长作为衡量取舍的最终标准。
第二,要建立能激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在生产中运用的制度和机制,加快技术进步。
第三,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在我们这样的市场制度还很不完善的国家,发展服务业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我们只能知难而进,要尽一切努力改善制度环境,使服务业得到充分发展,以便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更大的价值。
第四,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即通过信息产业的服务提升各行业的效率,使信息技术成为降低各行各业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有力武器,带动社会整体效率的提高。
第五,要加快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竞争性市场体系,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提供提高效率的制度性保障。同时,要矫正由于行政干预造成的价格扭曲,弱化政府配置资源的权力,建设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
第六,要通过改革,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实现人力资本积累。根据日本的经验,教育赶超要先于经济赶超两代人之久。在这方面,我们必须痛下决心,急起直追。
三、对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思考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乡重点是发展壮大焦炭、石灰、建材和农产品加工工业,逐步构建起以矿产、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的特色工业体系;培育壮大核心竞争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工业经济成为拉动全乡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实现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到2010年,全乡工业产值达到3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8000万元,成为全县焦炭工业基地和阿勒泰地区的优质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基地,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工业体系。
(一)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一是结合优势资源抓招商。针对我乡具有丰富的煤、石灰石、膨润土等优势矿产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矿产的勘探、开发。二是结合优势产业抓招商。围绕大棚蔬菜、阿苇菇等特色产业,走出去、引进来,加快蔬菜上下游产品开发、黑加仑产品开发。三是建立招商引资工作
新机制。在落实引资工作责任的同时,对招商引资成绩突出的进行重点奖励。
(二)抓好主导产业发展。一是快以焦炭工业发展。焦炭生产规模达到30万吨/年,其中天德煤焦化厂达到20万吨/年生产规模,宏达煤焦化厂达到5万吨/年生产规模,强盛煤焦化厂达到5万吨/年生产规模。二是加快煤、石材矿产的勘探和开发,整合扩大石灰的生产规模,新建2座砖厂。三是加快蔬菜物流园建设。以蔬菜批发市场、保鲜库建设为载体,扩大大棚蔬菜种植,达到200座大棚规模,并逐步走出产销加一条龙之路。四是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拉长蔬菜产业链,发展蔬菜产业上下游产品。同时,依托草原兴发、鑫盛公司、阿鑫乳业、春子公司,大力发展牛羊育肥、奶牛养殖、禽类养殖、阿苇菇种植等特色产业。
(三)抓好民营企业发展。把民营企业作为乡域经济发展主力,放开市场准入条件,放宽政策界限,支持和鼓励民间资金进入土地开发、市场建设、工矿业开发、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使民营经济占到全乡经济总量的90%。
(四)抓好软硬环境建设。一方面,积极筹措资金,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强化服务功能,对发展前景好的重点中小企业,在信贷、供电、用水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对损害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行为,严肃处理。
推进新型工业化,既是现实的要求,又是迫切的愿望;既是破解重重难题的挑战,更是又一个弥足珍贵的机遇。让我们充分认识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多年的实践证明,就农业抓农业,农业上不了新水平;不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传统工业得不到有效改造。只有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才能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才能有效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才能繁荣和发展小城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也只有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能以发展的手段来解决面临的各种现实矛盾和问题。
第二篇: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的思考
工业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是社会经济结构演变的必然结果,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阶段与水平的重要标志。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对安康社会实现突破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跟进西部强省步伐的关健和突破口。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势在必行
“十一五”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工业,全市上下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氛围浓厚,工业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全市gdp达到137.85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25.54:29.79:44.67,以工业为主的二产成为拉动增长的中坚。经过三年的努力,到,全市生产总值(gdp)达274.9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3.9:34.6:41.5。二产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提高了4.81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我市工业占gdp比重仅为22.6%,分别低于国家、省上17.7个、21.3个百分点,说明安康仍处于欠发达、欠开发的地区,工业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工业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当前,国家工业化水平已达到中后期,我市尚处于初期阶段,全市工业总产值在全省所占份额不足2%,在陕南三市中工业占生产总值比例最低。
在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展中,我市面临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良好机遇,应注意把握本地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点,放开视野,登高望远,加强战略思考和谋划,积极应对新挑战,牢牢把握新机遇,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理念,走出一条具有安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新型工业化的重点选择
全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在工业,抓好工业是实现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保障。突出清洁能源、新型材料、富硒食品、生物医药、安康丝绸、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全力以赴抓好新型工业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三次产业比重调整到12:45:43左右,每年工业新增产值200亿元以上,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推进清洁能源建设。加快汉江干流旬阳、白河水电站建设进度,完成岚河、任河、旬河、南江河等汉江支流小水电开发。力促石泉、旬阳火电项目尽早开工。密切与中广核集团的合作,坚持做好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加大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原料基地建设力度,适时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积极筹划高纯硅、单晶硅、多晶硅项目,启动光伏产业。逐步形成水火并举、核电、生物质能、光伏产业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兼具的陕西新兴能源基地。——打造新型材料基地。以实施《安康新型材料产业发展规划》为带动,充分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突出发展有色金属材料、钢铁、硅材料、钡化工、新型建材等矿石采选及其新型材料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以矿产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为主的新型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硅材料和建筑材料工业体系,使之成为安康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陕南新型材料产业基地。——壮大富硒食品集群。依托富硒资源,加快肉类、矿泉水、魔芋、茶叶、蔬菜等资源开发,引进战略投资,打造产业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围绕富硒产品的加工、销售,重点发展五条产业链。一是富硒茶生产、销售的链条,二是富硒水果、干果的品牌化包装、果脯生产以及核桃粉等固体饮料的开发、生产链条,三是富硒菌类的烘焙、包装、销售链条,四是魔芋相关产品的开发、生产链条,五是富硒肉制品的加工以及相配套的种猪培育、饲料加工、包装材料、物流运输以及相应的服务业链条。——扩张生物医药规模。围绕“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扩张规模、提高效益”的思路,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对现有医药企业进行嫁接改造,通过要素整合,体制、机制、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壮大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激素类原料药、中药饮片、植物提取、配方颗粒和各种剂型成药,推进生物医药产业现代化进程。发展建设3-5个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提升安康丝绸水平。高度重视茧丝绸产业对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和工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和创新制种、收烘、蚕茧经营管理体制机制,积极研发和引进优质桑蚕种,广泛应用鲜茧收烘新工艺,提高蚕桑比较效益。加快捻丝、丝绸、服装、旅游产品开发,延伸茧丝绸产业链。加强蚕桑副产品开发利用,提高丝绸产业综合效益。——扶持装备制造发展。以引进龙头企业作为主要发展手段,利用近年来世界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转移的契机,寻求与世界级企业合作的机会。利用金融危机后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引进国内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利用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逐渐形成以价值链分工主导的先进产业集群形式。同时,利用与周边城市十堰、、重庆等汽车制造中心距离较近的优势,寻求与这些大型汽车制造企业合作的机会,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的配套产业。——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电子信息产<莲山 课件>业作为“第四产业”,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有望成为安康的主导产业。利用支柱产业之一的新型材料产业培育的资源优势以及技术优势,重点发展三个产品系列:一是微电子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二是各种信息材料产业;三是信息服务业,包括信息数据、检索、查询、商务咨询,形成信息的收集、生产、处理、传递、储存和经营的产业链。三、我市新型工业
化的路径
(一)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引领安康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一是抓招商。要进一步扩大开放,狠抓招商,敢于做出一定的牺牲,出让一定的利益,集中策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特别是要立足矿产、中草药等优势资源,瞄准省内外的有色、医药、保健品等大集团、大企业,实行叩门招商、以企招商,千方百计引进大企业、企业集团,借力整合资源,聚集资本,形成工业经济大发展格局。二是抓项目。认真做好项目的包装、衔接、汇报、洽谈、争取工作,做到储备项目多方争取,意向项目广泛接触,在谈项目紧盯不放,签约项目狠抓落实,在建项目加快进度。三是抓培育。下硬茬、出实招,力促企业做大规模,每年滚动培育一批企业成为年产销过亿元的企业。抓大不放小,实施小企业成长工程,每年滚动培育一批企业进入规模企业统计“盘子”。四是抓落实。要切实做好西洽会签约项目的服务和跟踪落实工作,努力提高签约项目的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推动签约项目尽早落户、尽快开工。
(二)放手发展非公经济,扩张安康工业经济总量。安康工业经济的主要问题是总量太小,规模太小,企业太少,发展工业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把总量做大。一是要在发展理念上实现突破。要继续解放思想,在发展理念上实现新的突破。二是要在做大总量上实现突破。把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通过对内发动千家万户,对外引进重点大户,内外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大力培植一批规模大、有特色、效益好、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产业关联度高、拉动力强的企业集群,进一步扩大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努力在做大总量上实现新突破。三是要在提升层次上实现突破。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内部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要紧紧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梯度转移的良好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特别要把那些有实力、有技术、有品牌的企业和产品引进来,实现高位嫁接,借梯爬高,借力发展,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四是在发展模式上实现突破。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加大改革、改制、改组的力度,加快改变家族式、作坊式的落后生产经营方式,进一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要吸引更多的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走集约发展道路。五是在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上实现突破。要积极引进和培养大批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要关注优秀民营企业家,大张旗鼓地树立和宣传一批业绩突出、贡献突出的先进典型。有针对性地培训民营企业家,邀请专家学者和优秀企业家传授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引导民营企业家大胆创业,谋求更大发展,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
(三)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是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多元化开放的产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大力帮助中小企业经营者提高素质,组织他们参加境内外的培训,开拓视野,不断提升他们经营管理企业的能力。二是推进产业创新。采取进一步放开投资领域、强化产业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中小企业大胆地推动产业创新,支持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支持中小企业投资发展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扩展产业领域,提升产业层次。三是推进市场创新。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四是推进企业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适应市场变化,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推进产品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实行清洁化生产,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五是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张扬个性,创造特色。鼓励企业开展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创建,打造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四)扎实推进县域工业园区建设,提升我市工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从以来,我市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随着我市发展思路的进一步明析,交通等一系列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改善,以及一批大项目的引进,安康突破发展前景非常光明。安康发展的根本是要能形成强大的企业集群,要进一步强化工业园区的承载功能,使之成为我市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发展集约的重要载体。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现有工业园区发展水平,引导新建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促进关联企业向园区集聚,促进产业链向下游延伸,提高集约发展水平。一是高起点规划。切实抓好省上已批的10个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工作,各县区要结合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现状,编制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县域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二是高标准建设。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工业园区的水、电、路、通迅、污水处理设施等基础工程建设,通盘考虑工业园区环境评估和安全评估,打造低成本经营的洼地,吸引更多的工业企业入园。三是高水平管理。组建高效的园区管理机构,选派精干的工作人员,为园内企业提供全天侯、无障碍的优质服务,使园区建设再上新台阶。四是要在突显特色上下功夫。目前在县域工业园区建设上,产业雷同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全国新一轮的工业园区建设上,彰显特色成为各类园区建设的焦点。开发区招商引资的博弈已不再是优惠政策的比拼,而是园区特色的选择。所以各县园区一定要在特色上做好文章,以特色占优取胜。五是要建设好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体系。加强市县区联动,加强县域间合作,在招商引资上既要竞争,更要互补。只要项目能够在安康境内落户,都要做到地域不分南北,园区不分东西,同心协力,促进项目落地。要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使我市十个县域工业园区都成为省级产业示范基地,引领县域工业和产业的发展。
(五)切实做好生产要素的协调,确保良好的经济运行态势。一是做好监测。切实加强对中小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的经济运行情况监测分析,准确把握工业经济形势,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动态,做好预警预测。二是抓好服务。继续强化煤电油运生产要素的协调服务,帮助企业化解阻碍生产经营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保障企业健康运行。三是及时引导。对全市规模工业实行动态监管,密切关注重点企业运行走势和主要产品价格变动趋势,对可能出现的苗头性问题及时发布预测信息,增强经济运行调控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四是加大扶持。千方百计做好中省技改项目、新增产能、节能减排、服务体系建设等政策扶持资金的争取工作,以技改扩能和新增项目,确保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五是搭建银企平台。签订我局与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加大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合作框架制度。定期召开银企对接会,及时向金融部门推介好项目、好企业,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困扰。六是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和优化配置现有的社会服务资源,支持发展一批市场化运作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
第三篇:对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对加快xx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2010-3-1
5近年来,xx工业呈现加速发展势头,“十一五”年均增长达20.8%,全市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3.8%,比提高1.2个百分点。工业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招商引资深入推进,得益于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得益于民营经济蓬勃
发展。但随着土地、资金、能源、劳动力等问题日渐突出,工业经济外延式扩张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工业更大突破的必然选择和关键所在。
一、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路子。其特点:一是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二是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三是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二、xx新型工业化的特点
一是工业生产稳定快速增长,工业经济主导作用突出。,全市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00亿元,增长21.2%,增速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9%,高于上年42.6%的水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4.41亿元,增长24.2%,增幅居全省第4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34个大类行业中,除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外,其余32个行业生产实现增长,化学纤维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分别同比增长153.4%、105.6%、97.2%和75.2%。
二是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继续好转,税收就业平稳增长。,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21.4%,增长23.5%。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29.95亿元,同比增长24.1%。全市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08户,比上年增加27户,其中过10亿元的企业有中联重科、益阳电厂、科力远、纳爱斯、益阳电业局等5户。规模工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4.98亿元,增长76.3%。工业对税收增长、居民增收和劳动就业的贡献较大。全市工业企业实缴税金12.88亿元,增长9.1%,其中工业企业实缴国税10.33亿元,同比增长11.3%;15个乡镇工业小区实缴税金1.36亿元,同比增长14%。全市规模工业吸纳就业人员10.45万人,增长8.9%。
三是企业研发投入逐步加大,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研发经费支出达2.2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0.35%;工矿企业获得专利授权120项,同比增长81.8%;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23.5%,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市规模工业专业技术人员0.84万人,占规模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8.1%;规模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0.72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0.44%;限额以上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15.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6%,在全省排第3位,比去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
四是集聚发展态势明显,资源利(来源:好范文http://www.xiexiebang.com/)用效率提高。园区工业在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中的主平台作用日益明显。,全市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规模企业已达143家,实现增加值61.23亿元,增长21.8%,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3.9%,拉动规模工业增长8.2个百分点;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为37.2%,仅次于长沙、株洲排第3位。工业集聚发展程度不断提高,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升。全市新投产工业项目建设用地定额指标达标率为100%;每公顷工业用地实现工业增加值218.55万元,同比增长20.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五是环境保护有序推进,节能减排取得一定成效。,全市规模工业电力、有色、化工、造纸、建材、纺织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66.9亿元,增长14.3%,增加值总量占全市规模工业的40.7%,比上年降低3.4个百分点。全市规模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4.35%,比上年多下降3.82个百分点。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实现万元工业增加值所产生的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砷、镉分别为42.65千克、24.78千克、0.22克和0.02克;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砷、镉排放总量分别削减4.8%、2.0%、69.9%和6.3%。
六是投资引资力度加大,企业发展后劲增强。,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3.31亿元,同比增长36.8%,比上年加快4.3个百分点;其中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63.46亿元,增长33.4%;
工业技术改造投资81.92亿元,增长19.2%。15个乡镇工业小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59亿元,增长52%。,全市工业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77.16亿元,增长21.6%;其中,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0.54亿美元,增长84.6%;引进内资73.48亿元,增长19.7%。
三、xx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差距
在关注工业经济发展
骄人业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益阳仍存在企业规模小、产业层次低、资源消耗高等实际问题,与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一)企业规模偏小,龙头带动力不强。,益阳十大产业平均每家企业的产值8092万元,增加值2042万元。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仅5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仅10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19户,完成增加值164.41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8%和3.9%;户均销售收入7371万元,户均利税399万元,户均利润208万元,分别为全省水平的73.9%,35.8%和45.1%。xx虽然初步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但龙头企业自身的实力和创新能力有限,对群体的带动力较弱,与其他中小企业协作关系不紧密,存在企业“孤军作战”现象。
(二)产业聚集度不高,园区特色不明显。,全市规模以上园区工业企业143家,但企业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作,企业关联度很低,产业规模小,产业链短,集中区内的企业还只是数量上的简单汇合,空间上的地理聚集,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园区特色不明显。各地都确定了自己的主导产业,有的园区的主导产业有四、五个,协作能力不强,产业雷同现象普遍。
(三)产业链条过短,集中在中低端节点。全市多数产业的产业链条过短,产品生产配套能力不强,上下游和外围服务企业配套不紧密,整体市场竞争优势不突出。大多数企业生产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低端节点,产品单一,结构雷同,系列化产品不多,产业链条延伸不够。益阳木业产业基本停留在原料采购到单板初级加工的环节,有色冶金行业主要为他人提供原材料,机械制造业的大部分企业是为外界提供零部件生产。即使有些企业生产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如纳爱斯、科力远、沅江纸业等,他们生产所需的主要原辅材料也还有很大部分需要从外地采购。
(四)技术创新不够,发展后劲不足。一是技术装备水平整体仍较落后。全市竹木加工企业数量众多,但多数企业生产设备简陋,设备精度很低,产品质量不高。二是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xx许多生产企业技术创新不够,产品升级换代缓慢。如xx的纺织主打产品还是以初加工、低档次的粗支纱、白坯布为主,附加值高的高档纺织产品比重不大。三是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不多。目前,xx纺织、装备制造等传统行业的不少企业仍以加工和贴牌为主,即使拥有一批拳头产品,但在市场上真正叫得响的产品和商标不多。
(五)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环境仍然不优。目前,xx的生产性服务业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量仍然偏低,结构不尽合理,整体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不强。一是从生产资料市场发展进程和水平看,全市综合性网点较多,专业性网点较少;农贸市场较多,生产资料及工业品市场较少;综合性市场较多、功能完善的大型专业性市场较少。二是从现代物流业发展进程和水平看,多以运输、配送、货运代理为主,与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三是从金融业发展进程和水平看,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金融市场不健全,全市工业投入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企业自有资金或靠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解决。据xx电子行业协会反映,xx电容器行业60多家企业,近90%没有银行贷款。此外,工业用地供应紧张,企业招工难,也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四、加快推进xx新型工业化的几点思考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对益阳来说关键就是要加速大项目集聚,加快大企业裂变,在调整提升中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一是抓住机遇,在招大引强上求突破。要抓住当前经济形势复杂的“多事之秋”,许多企业发展处于调整组合、优化升级的难得机遇,许多行业或产业面临重新洗牌的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实施招大引强战略。一要重点攻关,竭力争取省里对xx的支持,充分利用xx“承接产业转移地”的金字招牌,对接省里及外地的重大转移项目;二要对投资巨大或产值贡献突出的引资企业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切实增强对大型企业的吸引力,如对投资或产值过亿元的引资企业实行奖励;三要对大型企业的引资人或引资单位实施更高标准的奖励,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二是加大改造,在本土企业的产业升级上求突破。本土企业具有稳定性强、贡献突出的特点。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引导企业加大改组改造力度,积极应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改造传统生产方式,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科技含量,降低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使本土企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继续发挥领跑作用。
三是政府引导,在企业联合上求突破。xx大量层次低、规模小、发展慢的小型企业亟待联合重组,特别是竹木加工、建材和纺织行业尤为突出。要由政府引导,在资产界定清晰、人员定位适宜、利益分配合理的前提下,推进股份合作,使企业迅速壮大规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改变目前小而全、小而散的状况。
四是攀龙附凤,在发展贴牌经济上求突破。要和大城市中的知名企业主动对接,为大企业生产贴牌产品。一方面可以降低本地企业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在大企业的指导监督下,提高产品精度,提升管理水平,最终达到和大企业同步发展的目的。
五是重视研发,在产品创新上求突破。要改变过去由企业自主研发但收效甚微的状况,建立重点行业新产品开发机构。研发机构应该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政府可以先期投入研发经费,广泛招聘高级技术人才。也可以委托高等院校研发,新产品转让给企业时一次性收回研发成本及相应利润,保证研发机构的持续运转及企业产品不断更新。
六是修订规划,在建设特色工业园上求突破。建立特色工业园,可以实现规范管理、延伸产业链条、降低生产成本、促进技术进步的目的。要在现有产业分布的基础,进一步修订规划,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工业园区,为更好地开展对外招商和实现产业集群创造条件。
对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第四篇:关于重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思考
关于重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思考
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理论调研组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要基本实现工业化。这是一项非常宏大而艰巨的任务。根据时代特点和我国国情,我们既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也不能回归于计划经济模式的工业化道路,而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就重庆的情况而言,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经济社会结构变化的新形势,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发展趋势,适应振兴工业基地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按照十六大的战略思路,紧密结合重庆实际,加快推进具有重庆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为实现重庆新的振兴而努力。
一那么,根据十六大的战略思路和重庆的特殊市情,我市的新型工业化“新”在哪里呢?
1.新的资源配置基础。换言之,就是要走工业化与市场化紧密结合的道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国家推进工业化的大背景下,我市的工业体系有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到了六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家“三线”建设的加快,一大批骨干工业企业陆续迁到重庆,使重庆成为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但这种工业化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缺乏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市场配置手段,主要表现为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由政府推动技术性经济进步,具有特别深的计划经济烙印,因而逐渐暴露出经济总量小、效益差、亏损面大、结构不合理等弊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市场化为工业化提供了资源配置的基础,经济发展显示出强大的活力和良好的效益。尤其是在直辖以来,我市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支撑作用越来越强,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已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我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待完善,计划经济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况且,随着WTO的推进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市场化本身也要增添新的内容。因此,我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应该把工业化与市场化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资源配置更加市场化,以市场化推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市场化改革。
2.新的工业化载体。城市是商品经济的产物,也是工业化的空间载体。把工业化与城市化结合起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中完成工业化的任务,应该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市城市化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受计划经济的束缚,城市化的进程也出现了不少弊端,如城市化水平提高缓慢,不少地区的城市化是以扩大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为代价的。目前我市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问题,正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密切相关的。随着市场化改革的发展,我市的城市化水平得到较大提高,2003年末全市城镇化率已达41.9%,但加快城市化的政策和体制壁垒仍未完全消除,城市化的进程依然滞后于市场化和工业化。所以,必须加快政策调整和体制改革,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为推动我市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3.新的科学技术平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证明,工业化必须建立在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先进科学技术平台上,尤其是要将工业化与信息化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有人说,发达国家在经历工业化进程时,信息化还不是一个重要因素。他们的工业化就是加速发展制造业的过程。而我们现在推进工业化时,制造业还处于发展之中,若现在就提信息化难免过于超前。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如果按照这种说法,先把制造业发展起来以后再搞信息化,无异于让我们重走欧美国家200年工业化的老路。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在我们推进工业化进程时,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已经发展起来了,而利用信息技术来带动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就会更有竞争力,能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毋庸质疑,新型工业化不能拘泥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路径,而应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形成“后发效应”,在高起点上加快工业化进程,而不是将信息化的任务推向未来。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信息产业的产值和效益甚至低于同在西部的四川和陕西。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信息产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就更是重庆新型工业化的紧迫要求。
4.新的产业结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重庆而言,一方面,必须顺应科技发展的趋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包括对经济有全局性带动作用的信息、环保、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同时也要重视发展传统产业,尤其要注意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另一方面,要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实现工业化的任务,必须加快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以提升
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但就我市的情况看,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有很大的需求和发展潜力,加之我市人口多,劳动力成本低廉,是产业发展的一大优势,所以必须将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形成我市新的产业结构。
5.新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迄今为止,我市不少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走的是外延的粗放式发展道路,主要依靠物质资本和较低廉劳动力的大规模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但随着资本、劳动力投入量达到一定界限后,投入的边际产出就会逐渐下降,这必然影响工业化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必须形成新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一方面使我市人口多、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使更多的劳动者获得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要强化对劳动者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把我市的劳动力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发展优势。
6.新的可持续发展轨道。我国是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国家的工业化已经给国土、资源、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作为老工业基地,我市的工业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其中,主城区污染重、隐患大,沿江分布的工业企业“三废”排放,对长江和库区的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同时,随着三峡工程的修建、长江水流的放缓和自净能力的减弱,更给库区的生态环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市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决不能重蹈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而要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运用,重视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应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我们认为,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形成我市新的工业体系。一是要加快推进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按照提档提速、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提高效益的要求,着力发展汽车摩托车这一龙头产业,打造中国“汽车名城”和“摩托车之都”,巩固和扩大我市汽车在全国市场的重要份额,保持摩托车在全国“半壁江山”的优势。要顺应制造业由加工制造业向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必然趋势,做大做强内燃机、仪器仪表、输变电成套设备、数控机床等优势产业。二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尤其要注重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境保护等产业,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同时要注意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尤其要注意
实施信息技术带动工程,发挥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过程、管理过程和营销过程中的作用,以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达到整体提升传统产业素质的目的。三要顺应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态势,做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工作。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梯度转移的趋势和特点,即发达国家对中国的产业转移是从沿海逐渐向内地推进,转移的产业从劳动密集型逐渐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根据这一趋势和特点,我们也应主动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以承接国际产业的转移。通过上述措施,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形成我市新的工业体系。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为了把工业化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必须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的原则,形成循环经济模式,这就是将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的开放型模式改变为“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型模式。其结果使资源消耗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再生化。其具体作法是,大力采用节能、节水、节材的新工艺、新技术,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工业污染的治理力度,深入开展清洁生产的工作,通过政策约束、结构调整等手段淘汰那些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创建和支持环保示范企业和清洁生产示范企业,使我市工业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第三,加大改革力度,创新工业化的体制和机制。改革是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动力。一方面,要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着力推进国有独资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进一步规范企业运行机制,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要大力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措施,构造优势行业的大公司、大集团。要深化企业劳动用工、人事管理、工资分配三项内部配套改革,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认真落实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工作,支持有竞争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我市新型工业化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第四,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构建新型工业化的人才支撑体系。在当代,人力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关键在依靠和开发人力资源。为此,必须牢牢抓住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等环节,创新工业化的人才开发机制,加快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一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形成学校、政府、企事业、社会各方协作、齐抓共管的人才培养机制。比如,要鼓励学校与用人单位实行“订单式”培养和校、企、研联办专业,直接为经济发展提供急需的专业
人才;要采用技术练兵、岗位培训等形式,努力提高熟练工人和农村实用人才的技能;要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国内外市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企业家,提高他们的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二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大力引进我市急需的高新技术开发、城市规划、生态环保等方面的高端人才;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创建柔性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市外、海外的“候鸟式”人才为我所用。三要创新人才使用和管理机制,继续推进和完善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措施和办法,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局面,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提供舞台。同时,要不断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为新型工业化尽心竭力,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第五,加大政策的调整整合力度,完善新型工业化的政策支撑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一系列的政策为之服务。概言之,这些政策大体上分为两大类:一是促进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土地使用政策、新产品开发政策、技改政策、信贷政策等等;二是有利于激发企业家、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积极性的政策,包括对各类人才给予优惠的政策。这些政策,广泛分布在各个时期制定的各个领域之中。如重庆直辖的政策、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三峡库区移民的政策等等,其中都包含大量促进新型工业化的政策规定。我们要对这些政策进行分类、整合和调整,以服务于新型工业化的需要。同时,我们还要根据新形势新阶段的要求,适时修改不适应的内容,增加新的政策规定,围绕有利于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奖励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引导、激励、规范和保障作用。
第六,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这就要求各级行政机关根据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大职能,真正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要坚持依法行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由过去的审批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要加强行政机关和公务员思想作风建设,强化“为民、务实、清廉”的理念,坚决摒除官僚主义和衙门作风,不断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千方百计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要加快“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继续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通过上述措施,为加快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振兴老工业基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执笔人:黄绍辉)
第五篇: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和思考
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和思考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道路的区别
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合肥工业立市战略与工业化道路的关系
党的17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工业化强国建设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实现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走经济建设新路子的根本指导方针。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有以下特点:
1.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一个富强繁荣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强国。
2.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21世纪开始,是信息化引领下的工业化进程。21世纪信息和通信技术迅猛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利用信息改造传统行业和传统业务。信息化催生了更加有效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信息化使企业更有效地设计、安排和组织生产,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为产业结构升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信息的流动,促进了全社会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信息化使生产方式更快地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与此同时,信息化也为工业化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仅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只有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道路,才能促进各行各业大力吸收高科技,重视高科技的应用和发展,使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避免西方国家所奏的弯路。
3.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的工业化。加快科技进步以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从而使国民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工业经济活动,从投
入到产出,从生产到流通,从微观经济管理到宏观经济管理,尽可能应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以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我们的工业化,就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这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4.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的工业化。我国虽然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是比较低的,在我国实现工业化,不能以牺牲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做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各个经济主体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效率,广泛推行清洁生产方式、文明生产方式,发展绿色产业和环保产业,减少经济增长对环境的破坏,做到经济发展而又山川秀美,改变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5.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大量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同时又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做到发挥比较优势与增加就业,一举二得
6.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工业化成果惠及人民大众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了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也提高了人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了人民生活,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的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工业化是全国人民一百多年的梦想。我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国际环境和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在我国已经走不通。以信息化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又使得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可能。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总结世界各国工业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国情出发,根据信息时代实现工业化的要求和有利条件提出的新的历史时期何新的历史环境需要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标准和道路都有所不同。我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国际环境和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了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在我国已经走不通,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使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可能。新的历史时期,国力的竞争就是综合实
力的竞争,要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键,而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则是战略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选择,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在新的历史时期,不走发达国家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路子,将信息化和工业化进程重合起来。在发展中就注意治理环境,保护环境,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而不是传统的先发展然后被动的再治理。强调工业发展要有利于农业劳动力持续转移和城镇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而不是传统的以资金密集型的重工业为主导。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和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大环境,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质优价廉的商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只有这样,我国才能跨越传统的工业化道路。
三、“工业立市”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