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实用人才现状及培养对策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实用人才现状及培养对策 摘要:农村实用人才活跃在广大农村,植根于农业生产第一线,是学习、接纳、应用、传播先进实用技术的重要力量,是把新信息、新思想、新的生活理念、新的生活方式引入农村的重要力量,为了更好的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本文对我县农村实用人才的基本情况、人才结构、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培养建议,这对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实用人才;现状 ; 培养对策
1、基本情况
千阳县是一个山区小县,全县11个乡镇98个行政村521个村民小组1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2万人。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奶畜、蚕桑、蔬菜、果品、服务业等,我们选择了35个代表村,占村总数 35.7 %。根据产业,组成6个调查小组,采取召开座谈会、村委会推荐、深入农户实际查看等方式开展调查。通过35个村调查,共有各类实用人才480人,占调查村总人口 1.37 %,在各类实用人才中,生产能手321人 ;经营能人66人;能工巧匠93人。
2、农村实用人才类型分析
2.1、按专业类别划分。
一是生产能手321人,占 66.88 %。其中:种植能手87人,占 18.13 %;养殖能手194 人,占40.42 % ;加工能手 40 人,占 8.33 %。二是经营能手66人,占 13.75 %。其中:企业经营人才34 人,占 7.08 % ;农村经纪人 10 人,占2.08 %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22 人,占4.58 %。三是能工巧匠 93 人,占19.38 %。其中:技能带动型人才88 人,占18.33 % ;文体艺术类人才5 人,占1.04 %。
2.2、按性别划分。
男性 388 人,占80.83 % ;女性 92人,占19.17 %。
2.3、按年龄划分。
40岁以下的148人,占30.83 % ;40岁以上的 332人,占69.17 %。
2.4、按文化程度划分。
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434人,占90.42% ;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 46 人,占9.58 %。
2.5、按培养渠道划分。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培训173人,占36.04%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培训77人,占16.04% ;职业学校培训36人,占7.5% ;代际或师承的22人,占4.58% ;自学成才的141人,占29.38% ;其他的31人,占6.46%。
3、农村实用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统计调查资料分析显示,我县农村实用人才存在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3.1、实用人才比例偏低。
据推算,全县实用人才占农村总人数的1.20%;低于全国0.3个百分点,与全省基本持平;由于农村实用人总体数量偏少,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实用人才在农民中所占的比例偏低,尽而其示范、影响、带动和辐射作用及范围较小。
3.2、行业结构失衡。
农业生产技能性人才最多,占66.88 %,而对于农业生产质量,促进农村快速发展,提升农民素质的经营人才和能工巧匠,比例只占33.13%。
3.3、文化程度偏低。
在统计出来的480名实用人才中,具有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434 人,占90.42%,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 46 人,占9.58 %。农村实用人才整体文化素质低下,不仅影响了农民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程度,而且还影响实用
人才示范作用的发挥,制约着现代农业的深度发展。
3.4、女性人才偏少。
调查表明,女性占总人口的近50%,而实用人才只有92人,占实用人才总数的19.17%,女性潜在的创造力不但未能达到充分展现。女性农村实用人才的多少可以说体现一种社会文明程度,在目前大量农村男性进城务工,女性劳动力成为农村主力军的情况下,女性人才更能左右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3.5、年龄结构偏大。
全县40岁以上的实用人才总数为332人,占总数的69.17%,偏大的年龄构成,影响了实用人才作用的持续发挥,实用人才出现断层现象,后续乏人,也不利于对其进行的再培训,再提高。
3.6、人才管理缺位。
目前,农村实用人才处于“游兵散勇”状态,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进修、职称评定、考核与管理还没有完全纳入政府有关部门管理日程上来。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年轻的农村实用人才都想离土离乡,另寻高就,到城市发展,一般都不甘心留在农村。
3.7、社会重视不够。
一方面各级政府没有对农村实用人才的作用给与充分重视,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组织、人员、经费保障不力。在人才开发上缺乏长远规划。另一方面,农民对待人才,特别是那些稀缺的技术人才,缺乏风险共担意识,有利则皆大欢喜,失败则要科技人员独担风险,缺乏培养本土实用人才的土壤。致使实用人才的积极性不断削弱。
4、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4.1、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人才问题已成为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谁拥有了优秀人才,谁就在竞争中占有优势,谁就能把握主动权。我们必须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把加
强农业和农村的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永恒主题,围绕人才资源开发这根主线去开展工作。对人才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只认为只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才是人才,要善于从农村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这就要求各级组织要看高一点,看远一点,更新观念,打破传统的人才开发理念,既要立足本土,激活现有人才,又要眼光向外,吸引外来人才,切实把开发农村人才资源作为人才工作及农村经济服务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加大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力,既要培养有学历、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也要造就一批有技能、会实干的技能型人才,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4.2、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农村实用人才是农村人力资源中的先进分子,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带领农民科技致富奔小康,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力量。因此,各级组织动员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来关心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营造一种尊重农村人才,爱护农村人才,帮助农村人才,向农村人才学习的良好氛围,同时强化农村实用人才先进事迹的宣传。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介广泛宣传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带头作用的先进人物,宣传实用人才在促进农业开发、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奔小康中的巨大作用。通过宣传,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人才对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作用,让人才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重视、关心和爱护,从而使他们扎下根来,尽展其能,为当地的农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再创佳绩。
4.3、加强管理、开发农村人才资源。
农村实用人才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力量,是推动农业向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的引路人。目前,由于对实用人才缺乏科学的管理,致使农村一些懂业务、有技术、会管理的能人、“土专家”自生自弃,专业技术进修无序,培训没经费,渠道不畅通,职称难评定,这些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负
面影响。为此建议,①各级政府要成立农村实用人才管理办公室,确定专人管理。②落实培训经费,畅通进修或培训的渠道,确立以省、市农业院校、县农广校为农业实用人才培训主体。③农业部门要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的职称评审和管理,与在职农技人员统一管理,一起考评,颁发证书,晋升职称。
4.4、加强培训,提高人才素质。
要建立一支来源于农村、成长于农村、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实用人才,需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一是以农广校、农技校、农机校、专家大院为阵地举办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班或农业知识讲座,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乡,进村办班培训指导或领办各类经济实体等,进行科技推广、普及农业知识。三是组织村干部和优秀实用人才外出参观学习,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四是选送青年农民、科技示范户、致富带头人到高校进修深造,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五是加强农民培训阵地建设,加强各级农业广播学校、农机校、农技校、职教中心、劳务培训中心等培训基地的建设,改进办学条件,完善培训设施,培强师资队伍,提高培训水平,真正把各类农业职业培训学校建成农民学技术、学文化的第一课堂。六是落实国家各类职业教育奖补政策,鼓励更多的农村青年学习掌握1—2门实用技术,鼓励城镇有志青壮年到农村创业,兴办经济组织,带动其他群众发展。
参考文献:
[1]陕西省农业厅、《农村实用人才调查手册》、2005年
[2]千阳县统计局、《统计年报》、2008年
作者简介1:何美鸽,女,汉族,1979年10月生,大学文化,助理农艺师,现在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千阳县分校工作。通作者简介2:张舂生,男,汉族,1961年1月生,大专文化,中共党员,高级农艺师,现任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千阳县分校校长。
第二篇:浅议新农村建设中商品流通市场现状及发展对策
浅议新农村建设中商品流通市场现状及发展对策
作者:刘敏来源:商业经济 2011年 第35期发布时间:2012年5月26日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我国侧重于城市化建设和城市商业的发展,农村商品流通经济的发展明显滞后,与城市相比反差强烈,这一现象已成为我国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的缩影。本文从分析农村市场的现状入手,寻找稳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的对策,以期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商品流通市场现状对策
长期以来我国侧重于城市商业的发展,农村商品流通明显滞后,反差强烈,已成为我国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的缩影。在这种背景下,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商务部牵头,会同财政部、工商总局、税务总局,从2005年2月起在全国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希望将现代流通方式延伸到农村,堵住假冒伪劣商品,改造农村“一截土柜台,两间黑房子”的消费环境,缓解农民“买难”和“卖难”的状况。截止2009年底,我国已累计建设农家店41.6万家,配送中心1467个,基本覆盖85%的县、75%的乡镇和50%的行政村。对于这一惠及几亿农民的工程,能否扎实推进,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笔者试图从分析农村市场的现状入手,寻找稳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对策。
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现状
目前,农村商品流通市场普遍存在着农产品商品化率低、农资供应不畅、生活消费低迷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发展中不利的现实因素。
(一)农村商品流通市场购买力相对低下
据国家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5至2009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量实现了连续五年超过300元,但由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CPI(消费品价格指数)始终持增长趋势,特别是2007年达到4.8%,2008年达到5.9%,2009年虽然较上年下降0.7%,但受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受到很大冲击,农村商品流通市场购买力还是相对低下。例如2009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的三分之一。剔除农村区域性发展差距、贫富差距和统计偏差等因素,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区,农民实际收入水平更低,即使粤、闽、浙、苏、鲁等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同样有不少偏远的农村贫困区域。农民的这种经济收入状况,决定了其购买力和消费水平只能处在维持生存需求的范围内。
从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结构来看,农产品生产经营性收入比例普遍偏低,非农性收入比重日渐增大。由于农民收入结构中相当部分的收入来源于农村本土之外,而这些外出务工农民的生活消费需求也只是通过城市实现,使得农村居民实际购买力原本低下的状况更加突出。
农村居民经济收入偏低和收入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决定了农村实际购买力的低下的现实,这必然导致农村商品流通市场迟迟不能全面启动。
(二)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环境有待改善
从这五年的农村日用品流通市场的整体情况看,得到了许多改善,但“农民买廉、商人贩假、监管缺位”的状况仍然非常普遍。
一是受购买力的限制,商品价格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的首选要素,而对商品可能存在的潜在质量与安全问题则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有的明知是假冒伪劣商品也同样购买。“只求价而不求质,只求有而不求好”成为农村居民的普遍消费心理。
二是随着统购统销的农村供销合作社体系解体,取而代之的是以农户个体兼营为主的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模式,整体呈现出“散、乱、差、小”的特点,即网点分布随意散乱而缺乏合理规划,经营环境差而商品质量得不到保证,经营面积普遍偏小、品种单一,有的农家小卖店就是几百元钱的投入,甚至经营与生活不分,缺乏专门的经营人员和基本的商业常识,经营动机只是在不脱离农业生产的同时,通过附带经营以获得一些额外生活补贴,无税收、工资、租金等经营成本负担,经营的投机色彩较强。同时许多农村小卖店还存在经营困扰,即村民邻里间的信用赊欠问题,有的甚至连初始资本金都赊欠出去,归结原因,还是受制于农村居民的现实购买力。
三是不少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农村商业网点的监管缺位,农户个体经营的流程就是从周边县镇集市以较低价格批发回商品,再出售给村民消费,从中赚取批零差价。在整个经营过程中,工商、税务、质监、卫生等主管部门均难以保证连续有效地依法监管,从而使得农村市场成了名副其实的假冒伪劣商品倾销地,这造成了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环境的不良损害,也对正规商业资本介入正规经营形成了一定的难度和障碍。
(三)“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有些地区出现了“大跃进”现象
由于农村购买力低下,被称为“超市下乡”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带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质。为鼓励流通企业办农家店,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扶持政策,财政部采取直补和贴息给试点企业补助;一些地区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列入政府工作规划,作为考核干部的一项指标,地方财政也拿出配套资金,有的甚至要求“各地政府把农村市场建设放在与GDP增长速度同等重要的地位”。
基于上述原因,一些地方出现了虚假浮夸的问题,使得“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变成了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或为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作为“钓鱼项目”,或为占领农村市场,结果都一味地追求试点企业和农家店的数量,甚至把经营实力不强、辐射性不大甚至资金短缺的企业,包袱沉重、经营困难的企业,瞒报有关资料的企业都列入了试点规划,出现了“大跃进”现象,致使一些农家店运作不规范,经营水平低,不开架售货,无统一标识,也未完全做到统一进货,坑农问题仍有发生,甚至有的商家还将店址选在了城区。这些问题无疑对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发育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稳健推进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受多方面因素制约,既取决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素质,又受自然资源、国内外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影响。也就是说农民增收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和政治
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既从当前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途径,又从长远考虑根本改善农民增收的环境。
一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非农产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也是农民增收的关键。要加快乡镇企业发展步伐,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促进农产品增值;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拓宽渠道;加强劳务输出,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解决好拖欠工资、劳动环境差等突出问题。
二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深挖农业增收潜力。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以种植为主、种植业以粮棉为主的格局,使农业经济走向良性循环。
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促进农民工就业和创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长效渠道,既可以解放部分农业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力的人均耕地等资源占有量,又可以提高非农产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形成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完善政府扶助、多元办学、面向市场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从增强致富本领中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和生产能力的根本之策。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另一方面要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以服务农业和农民为宗旨,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
(二)稳步发展农村连锁商业
根据我国农村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的消费特点,应重点发展农村连锁经营,这样能够保证农村居民在其相应的购买力范围内放心消费,商家在法律的许可范围内合法经营,政府主管部门在法定的职责范围内有效监管,从而促进现行农村商品流通机制向互制互动、有序良性的循环机制转变,有效改善农村市场环境,扩大农村消费对国内需求的拉动作用。
在农村建设连锁商店,要引导企业参与,使其成为农村商品市场的主导力量。一是大中城市的有实力的连锁公司,如上海的华联、北京的物美、山东的银座等向农村延伸,到县、镇开店,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配送,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建立起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即在全国商品市场一体化的前提下,根据城乡不同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实行相应的商品供销配备机制,将城市供应日趋饱和的成熟消费商品通过市场机制引向农村市场,确保农村市场商品的物美价廉和消费安全。各类生活日用品和农用物资等工业品,通过农家店下乡进村,使农民不出村就可买到质优价廉的生产生活用品。
二是中等城市或县城有实力的中小型连锁企业或由同业店铺联合创建的连锁店,充分利用地熟人熟的本地资源,开办适合农民需要的综合连锁店或便民连锁店。当地有一定基础的中小店铺经过诚信经营,可以争取成为著名连锁店的加盟店,享受到连锁店的品牌和先进管理等益处,还可以吸纳大批农民转入非农。同时,发挥加盟连锁店的地缘优势,进村收购农产品运进城,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原材料,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农产品,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相连接,破解农产品卖难。
三是要营造宽松的消费环境,彻底解决农民税费、医疗和教育费用等问题,解除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同时要扩大农村公共产品、公用设施的投资,增加电力、道路设
施的建设,改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立一个快速、便捷、低耗、高效的农村商品流通渠道。
(三)遏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中的“大跃进”
对于一些地方盲目追求数量的情况,商务部成立了抽查小组,分别对安徽、山东、河北等8个重点省区的农家店及配送中心建设项目进行随机复查。
地方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大跃进”问题,不要大呼隆,要稳扎稳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致力于农村连锁商业的稳健发展,认真解决虚假浮夸的问题,指导企业正确对待国家补助,切不可贪多求快,千万不能搞拉网式推进。县、镇政府在制定建设新农村的规划时,务必把商业网规模作为重要构成部分。工商、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要掌握本地的店数、规模、行业结构、诚信经商、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情况,实施科学的管理。各级政府要加强检查验收,实施网上公示和农民现场调查,对弄虚作假的取消试点资格并通报批评,对验收不合格的取消优惠政策,对不开架售货、不明码标价的责令立即整改,对销售假冒伪劣、过期商品的依法予以处罚并取消经营资格。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我国农村市场挖掘扩大内需潜能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巨大作用,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四)健全农村流通网络以拉动农村消费
全面推广家电下乡,促进农村消费结构升级。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扩大农家店的覆盖面,在农村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重视统一配送这一农村现代流通业的薄弱环节,提高综合服务功能。支持商贸、邮政等企业向农村延伸服务,加大对兴办农家店的信贷投放。加快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新建和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开展“农超对接”,建设从产地到超市的冷链系统和快速检测系统。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
综上所述,一个良好的农村市场的培育形成,在于农村居民具有与其消费需求相适应的购买力、商业资本规范的经营行为和政府连续有效的市场监管,即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和解决“农民放心消费、商人规范经营、政府监管有序”的三大关系问题,并在这三要素间形成一种动态的市场平衡,从而为广大农村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商品消费环境,使农村市场已成为扩大消费的重要领域。
第三篇: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促进新农村建设
文章标题: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促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归根到底靠人才,重在培养和使用一批能代表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实用人才。
一、充分认识农村实用人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一)农村实用人才是农民共同致富的“领头雁”。在农村和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涌现出一大批专业技能型、经营
管理型、市场营销型和劳务输出型的农村实用人才,代表着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一批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起来的新型农民,是农村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致富领头雁。选定一批农村实用人才,依据个人所长,因村制宜,因产业制宜,对群众在资金上支持,在技术上帮带,在市场上引路,必能在带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中发挥领头雁的作用。
(二)农村实用人才是科技应用、创新的“接力棒”。广大农村实用人才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是上连“技术专家”,下连“一线农民”的桥梁纽带。能结合生产实践对自身所学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手把手传授给农民,充分发挥科技应用的“接力棒”作用,使先进的农业科技走出“象牙塔”,走进千家万户、走进各行各业、走进生产生活。广大农村实用人才在科技应用的实践中,不仅是单纯被动吸收,还能总结完善,提高科技应用的针对性、实效性、可行性,简化其程序、降低其成本,不断改进和提高农业科技的应用成效,从而提高先进科技在农业增产、增收、增效中的贡献率。更为重要的是能在原有思路、程序、水准上进行突破,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被抓关键、切中要害,及时,适当地进行科技创新,实现质的飞跃。
(三)农村实用人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农村实用人才中,有的是市场信息捕获的能手、有的是产品流通销售的高手、有的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抓手,占据着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必备的信息、市场、技术等要素。且富有吃苦耐劳、奋力拼搏、勇于探索的精神,必定比一般农民提早发现商机、提前抢占先机、提速跨入市场,从而成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如在农产品流通销售领域,就活跃着一支极具能量和智慧的农村实用人才即农村经纪人队伍,他们长期活跃于市场,能及时准确把握市场供求信息、预测市场产品需求,使农产品及时外销。
二、强化措施,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虽然农村实用人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方面还存在组织管理的松散性、培养开发的盲目性、服务理念的滞后性、经费投入的局限性等现象,因而各级党委及其相关部门,必须更新理念、创新机制,以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使用。
(一)要健全县、乡、村三级管理网络。要通过制定农村实用人才管理的有关政策和制度,健全农村实用人才资格认定、选拔、激励等制度,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完善走访座谈、情况交流、领导挂点等方式,实行动态管理,逐步实现农村实用人才管理目标制度化
(二)要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长效机制。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探索适合农民和农村特点的教育和培训模式,挖掘农村内部资源和力量,建立和完善解决农村实用人才短缺,提高农民致富能力的长效机制。要统筹制定和规划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从农村社会经济实际出发,坚持走发展和产业化经营相适应的路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实效,整合相关部门力量,充分利用各级教育培训设施、人才等资源,做好农村实用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尤其要从人才开发的源头入手,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增强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夯实农村基础教育。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要采取生动、直观、形象的形式提高培训质量,大力提倡田头示范、现场答疑、巡视辅导、电视讲座、网络教学、专题授课、结对帮扶、聘请顾问等形式,增强培训形式的灵活性。
(三)要强化激励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优秀实用人才开的选拔和表彰制度。通过宣传和树立典型,起到“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效应。同时要积极发挥农村专合组织培养、凝聚人才的作用,整合资源,增强功能,逐步形成专合组织与龙头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发展经济的格局,积极发挥专业大户等农村高层次人才的带动作用。把农村使用人才选拔制度、职评制度、使用制度与激励制度结合起来,对那些能力较强、水平较高、贡献较大的农村实用人才,优先教育培养、优先晋级升职,优先充实到基层领导班子中来。
(四)要增加经费投入。逐步增加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经费投入,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体制。县乡两极财政每年应从支农资金中划出3-5的经费,专门用于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培训机构,拓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渠道。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投资,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贫开发项目、科技推广等各类项目的培训经费,要实行严格管理,专款专用,使其真正用于农村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
《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促进新农村建设》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促进新农村建设。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宅基地整理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宅基地整理问题及对策
2008-01-31 | 作者:范德种 | 来源: 资源网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近年来,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土地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乡镇招商引资及集镇发展无用地指标可用;而另一方面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方式粗放。改革开放后,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村庄建设用地呈日益增长态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背后是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可以说农村宅基地管理一直是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薄弱环节。农村建设用地缺乏规划,农房分布散乱,布局混乱,沿乡村公路“一字长蛇阵”建新房,致使旧村庄出现大量闲置废弃的宅基地,形成了“空心村”;规划及监管工作跟不上,违法占地建房未能遏制住;农村无宅基地或宅基地不够农户建房问题得不到解决,影响了农村稳定。时下举国各地吹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号角,不少地方正在开展声势浩大的农村宅基地整理工作,改善农村生存环境,集约节约土地;通过农村宅基地整理、置换,探索一条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的路子,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缓解用地矛盾,较好处理“吃饭”与“建设”的关系。
一、存在问题
1、居民点布局零乱。笔者对A县几个镇农村宅基地进行调查发现,A县乡镇多属典型江南圩区,村居沿圩埂发展,其中不乏砖瓦结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江南农村农宅绝大多数是土坯房;八十年代少部分农民建瓦房;时至今日低矮破旧的土砖瓦房逐渐减少,被欧式风格的新型房屋替代。农民建房是先富先建,后富后建,经济困难无钱建,村民建房随意,村民建房未批先建,少批多占、一户两宅现象突出。旧村庄土地利用粗放,历史上缺乏规划,呈满天星分布,造成村庄布局零乱不堪,农村居民点内各类用地交叉分布,村民建房布局零乱,如犬牙交错,建设用地与农用地杂乱分布,村内公共设施无法合理布局影响了农村生活环境状况的提高和城镇化的进程。
2、内部闲置。宅基地为农民集体组织所有,作为一种福利分配给农民使用。但超占、多占有一定历史积习。在农村不少农民认为宅基地私有,谁先霸到是谁的,甚至抢占村内公共通道。村庄规划滞后,大多数不能很好地指导村庄建设,盲目建设、乱占乱建。同时基层土地执法中存在“软肋”,农民违法超占、圈占土地没有得到有效及时制止和处罚。农民富裕后建房弃旧建新未及时退宅还耕,因老村庄公共设施缺乏,不方便生产生活,时下农建房像“摊大饼”向村庄外围发展或是沿乡村公路“线状爬”,农民弃旧建新占用交通要道口土质肥沃、生产设施好的农田。村庄内破旧,而村庄四周公路新房林立,造成土地浪费,形成内糠外光的“空心村”。
3、户均用地参差不一。千百年来小而全,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农民建房时每户分散,且农民建房贪大求洋,主房、晒场、厨房等一应俱全,根据《安徽省实施《土地管理法》规定》,A镇的农村集镇和圩区宅基地每户不超过160平方米,本次对T镇22个村调查发现有18个村,宅基地面积超过省规定宅基地标准及该县《村镇规划标准》中规划户均用地120平方米。村最高户均用地标准为346.4平方米,村最低户均用地标准为72.2平方米,两比为4.8倍,悬殊大。
二、原因
农民思想认识——错误
农民建新不愿意交旧宅基地其原因有,认为宅基地是祖上传下来不能在自己手里丢了;另外农民旧思想作崇,狭隘地认为“肥水不流外人田”,空余宅基地宁可空了也不愿意让他人建设。这与土地法律宣传缺乏有关。生活富足起来的农民住房求宽敞、图方便,错误的思想导致错误的行动,本着“要想富,临公路”任意在乡村公路建设,导致“满眼新房不见新新村”。
村镇规划——滞后
不少乡镇在新农村建设中十分注重新房整齐划一,但长期以来村镇规划滞后缺乏科学性没能很好地指导农民建房。目前,农民生活状况套用一首老歌,“再也不是旧模样了”,农民是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富裕后的农民舍得花钱用于建房。但就时下农民建房经济承受能力是“十个手指伸出有长短”,是“出水荷花有深浅”。农民建房是先富先建,后富后建,造成村内房屋朝向不一,杂乱横陈。在农村宅基地整理中废弃房、旧房拆迁难度很大。据笔者对某村16户64人农宅调查,房屋成新度为,旧房占75%,较新12%,新的占13%。农民建新房旧房给老年人住,对于宅基地整理,旧房拆迁没有补偿农民不愿拆,新房不肯拆。另外拆除农民原先居住的房屋要异地建设,但二轮土地承包后村里没公共设施用地预留地。这样统一规划实施难。
整理拆迁资金——短缺
农村宅基地整理是件好事,但要办成百姓盛赞的“民心工程”,需要资金支撑。征拆中对农民补偿安置,中心村或基层村基础设施配套都需资金。目前,乡镇及村集体筹资难。乡镇是吃饭型财政;村级集体经济是捉襟见肘。在没有项目资金带动下,这使农村宅基地整理出现两难境地,没有征拆补偿或补偿不到位,农民不乐意,征拆积极性不高;要使农民支持宅基地整理,是百家姓里缺第二位——缺钱,无钱农村宅基地整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基层建房管理部门关系未理顺,工作——掣肘
随着乡镇合并后,区域变大,合并乡镇后,新设镇往往由原先几个乡镇合并组成,管理区域也相对大了,基层国土员配置还很少,每个基层国土员要管理十多平方公里,管理难度随之加大。另外,不少地方国土所刚刚上划,国土所、村镇建设办人员处于“磨合期”,建设办认为国土所人员上划端上“皇粮”可高枕无忧,而自己处在乡镇管理之中,执法硬不起来腰杆。有的碍于人情消极对待,影响了土地管理工作及时、有效开展。乡镇区划调整,交通偏远等因素,管理上常常是鞭长莫及,造成土地管理上的漏洞,给违法建设提供了有利时机。一些农民瞅准管理上“空档”,违规建房。但对超占、多占,一户两宅,如何缺乏详尽的法律处置措施。另外基层以编制规划,冻结村民建房。规划迟迟未出台,几年农民等不及。这样就要提高办事效率,缩短审批时间,使具备条件的农民合法用地。
三、农村宅基地整理模式构想: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支撑和基础条件。在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的情况下,现在要转变到存量挖潜上。农村建设用地节地构想:
1、零散自然村合并,建设中心村。是从利于群众生活生产原则出发,通过归并零散村落。在实际操作中,以交通相对便捷,居民点村对集中的地点为中心,辐射带动邻近小村落来此“安营扎寨”以达到从总体上减少小村落数量,进而对腾出的小村落、分散村落进行整理,既可新增一定耕地,又使零散局面得以改观,真正实现“双赢”。六郎镇强湾村耕地面积不足3000亩,人口3600人。村两委经过走访,并请县里以六咸、殷强路交汇处为中心,沿路向四周发展作了中心村规划设计,户均建房用地0.2亩,零散居住在蜿蜓2公里的圩埂上农民重点迁移。如今的强湾中心村不仅架通了电话、有线电视、自来水,还兴建了公厕和农贸市场,聘请了环卫工人。中心村常住人口达1500人,原来的850户村民户均占地0.7亩;而迁到中心村后,户均用地0.2亩;同时村里正抓紧申报土地开发复垦,将迁出的约300亩的空心村进行治理。
2、整村搬迁。从地质灾害、地势低洼、易洪易涝的地区及万亩圩圩堤拆迁控制线内的村庄,因地制宜整体迁出。
3、旧村改造,缩实填空,整治空心村。农民建房弃旧建新,旧房破旧不堪无人居住,村内宅基地闲置。在这其中还有祖上遗留的宅
基地。开展土地整事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方村镇下元自然村只有10户人家,村界与周边农田相连,一些农民陆续在菖蒲中心村建起楼房,村内形成空心村。合心,全村有15个自然村,700户,2600人,自1996年开始提出对小村落限制发展,要在规划引导,有步骤拆除旧房、危房,优化村庄布局的工作思路,规划了北上、菖蒲、黑鱼坝三个中心村,户均用地0.2亩,5 个空心村仅住户70户,空心村整治,净增耕地1000亩
4、平改楼多层发展模式。村民建房向空间发展,形成立体,占地少、房屋内部功能多,如卫生间、厨房、工具库。石桥村人口0.204万人,18个自然村,平房建于上世纪80年代,居住不集中。老基点386人,75 户,房屋90幢,楼房65幢。整治后,今年将达到350户,人口来自奚村、石桥村等万亩达标安置户,吸收石桥村17个自然村村民。
四、农村宅基地整治工作的措施
1、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
农民宅基地使用面超标在农村是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农村居民点分散、农民对宅基地私有观念的错误认识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给农村宅基地整理工作带来一定障碍。因而要运用多种形式宣传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宣传开展农村宅基地整治的意义,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宅基地整治的氛围,破除农民思想认识上坚冰,破除宅基地私有观念,树立集体公有意识,为农村宅基地整理扫清思想和认识障碍。
2、科学编制农村宅基地整理规划
可以这样说规划是建设的龙头。目前农民生活富足,建房面积大了,实行计划生育后家庭人口相对于以前大户家庭少了;农民对公共设施要求高了。因而要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聘请专家编制村庄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绘制村庄建设发展蓝图。
3、农村宅基地整理是个渐渐过程,让农民看到整理的好处比硬性赶农民集中要好得多
规划方案完成后,乡村召开村民代表会进行讨论,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情况下进行完善在整理过程中,要让农民看到整理的好处比硬性赶农民集中要好得多,整理后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就农民而言,农民对农村宅基地地整理认识不足影响此项”民心工程”开展。农民对中心村进退两难,既希望享受公共设施,又想念故土。农民对旧村庄眷念根深蒂固,非一朝一奏效。集中建设强行将农民搬到一起,实行像城市社区管理居民户。这种农户社区管理,增加了农民耕种运输成本,且不利于农民之间交流。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宅基地整理是一个渐渐过程,其思路:
1、对经济发达,靠近集镇的村庄,纳入集镇规划,鼓励建多层新型农民公寓。
2、零星村落控制发展,待房屋自然老化后村民建房统一纳入新区规划。
3、对大村落,可归并附近零星小村落。新农村建设立足于布局合理节约集约土地,又有老村庄整治,积极推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工作。对村庄改造中腾出的土地,复耕经国土部门验收。旧村改造,归并零散村落,可有效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居往水平,增加土地面积,让农民切切实实感受到新农村的美好图景。
4、开展农村建设用地调查
调查各村庄用地、宅基地面积、房屋成新度、闲置土地面积等,从而摸清家底,为农村宅基地整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5、政府加强被征拆农民利益保障
农村宅基地整理实施过程中不搞强制拆迁,切实维护农民个人合法权益。在宅基地整理中,多考虑老百姓切身关心的问题,并妥
善解决。被调查的16户,在选择“一次性货币安置”还是“房屋安置”的调查中,需要房屋安置的选择达90%的;需要解决生活保障的达80%。因而政府为保证失地农民创业有基础,致富有奔头,房屋拆迁补偿价格上让利于民,且保证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如开展就业岗前培训,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6、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作用
农民群众的参与,增强了民主意识,保障了农村宅基地整理工作顺利进行。乡村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通过民主议事来解决相关问题。在统一规划下,如何建设,建设什么由农民发言,提高参与度。争取广大农民群众理解、支持。
7、要有精诚团结的领导班子
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宅基地整治中,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其中离不开村集体的协调。村干部生活在群众之中,有着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有着深厚的人缘关系,是矛盾的“减压器”,能处理政府干部处理不好,做不好的事。乡镇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探索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的政策,为此团结有战斗力的班子是确保工作顺利开展的组织保证。
8、要有能支配的启动资金
就目前而言,乡镇财力是吃饭型财政,经济是捉襟见肘。缺乏资金难以调动干群参与积极性,难以安抚民心。因此一是要用好用活国家鼓励开展土地置换政策,实行退宅还耕。二是农村宅基地整理市场化。对村庄征拆进行公开招标,筹措筹措资金。
9、把农村居民点整理后的利益分配与土地整理工作相互联系起来,建立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激励机制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制定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优惠政策,鼓励单位、个人投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可以将通过整理增加的有效耕地划归投资者有限期使用,使用期限一般不少于30年。凡开展农村宅基地整理的村,可获得一定数量的折抵建设用地指标。县里全拿走置换的用地指标,乡镇无用地指标而整理积极性主不高。因此,合理分配调剂,多余的公开出让,所得出让金用于拆旧补偿或基础配套建设。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后按比例获得的建设用地指标,如新增耕地指标分配机制,激励、调动基层人民政府参与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积极性。
10、规范村民建房用地,坚守耕地“红线”
规范农村宅基地申请报批程序。农民建住宅需要使用宅基地的,应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申请,经基层国土所审查建房用地条件并在村务公开栏和交通要道口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要缩短建房审批时间。农民建房从申请到最终送到行政服务中心审批要一、二个月,农民建房时间上等不及。因而要健全公开办事制度,县、乡镇里要将宅基地申请条件、申报审批程序、审批工作时限、审批权限等相关规定进行公示,并公开约定办结时间,提供优质服务。
加强闲置土地管理。农民外出打工,姣姣者在城市购房安家置业,农民子女升学等流动现象,致使宅基地空闲。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且有限的土地资源,且加剧社会人多地少矛盾。因而要对旧宅基地进行处置。对旧宅基地,农民申请建房时,必须建新交旧,交由集体统一支配。对收归集体的旧宅基地根据实际和规划情况,或用于分配农民建设,或用于复耕,增加耕地。一进不能交出旧宅基地的,如农村老人居住的,也要签订拆旧协议缴纳保证金,协议规定时间不能及时拆除的用保证金作强制拆除资金。对超占的,用经济杠杆进行调节,以遏制农村超占趋势。
推行土地置换政策。建立建新宅交出老宅基地等相关倾斜政策,引导鼓励基层及农民群众在农村宅基地置换中,农民向集镇或在中心村购房后,应限期拆除旧房,退宅还耕,减少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规模。农村宅基置换按照“一户一宅”原则,采取多种形式置换。如对建设中心村、整治“空心村”过程中进行退宅还耕的按退一补一原则,在中心村、基层村规划内置换,建筑土地面积与宅基地面积相抵后,余出部分给予一定补偿。
造成农村居民点星罗棋布的格局与多头管理不无关系。乡镇的土地所管理体制上划,目前农村村民建房归属国土所、村镇建设办两个部门管理。基层国土所作为县土局派出机构;与之对应是乡镇成立了村镇建设办。基层国土所主要管理建房农民申请的土地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预审、村民建房用地勘察及放样;村镇建设办负责村民建房的选址、规划、新建房屋的层高、立面等,而对村民建房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布局缺乏统一管理。此外农民建房是多头请示。因此,基层要成立建设管理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和督促,两部门各司其职。
对农村违法用地,尤其是顶风作案,乱占耕地,针对基层国土所人员少事多的特点,将管理区域划成若干片,实行动态巡查,对突出的违法案件,整合国土执法力量从重从快给予打击。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实行严格管理,确保耕地总量不减,质量不降。
结语:农村宅基地整理是件利国利民大事,当然农村宅基地整理工作情况在农村千差万别,不可套用一种模式。新农村建设中农宅不宜太集中,这样不仅资金难以保证,且选择土地平整的地方建设中心村占用良田,得不偿失。集中建设强行将农民搬到一起,实行像城市社区管理居民户。这种农户社区管理,增加了农民耕种运输成本,且不利于农民之间交流。须顺应时代潮流,尊重农民意愿,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解决土地供需突出矛盾,实现人和地和谐发展。让农民共享发展权,这样发展才有永不枯竭的源泉,让农村宅基地整理这件“惠民工程”成为农民“放心工程”。
第五篇:宁乡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宁乡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按照2010年长沙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要求,为做好长沙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根据市农科教办的统一工作安排,我办就全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调研。
一、全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现状
(一)基本情况
宁乡地处湘东,全县总面积29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6万亩,33个乡镇总人口132万,其中农业人口110多万人,农村中有中青年劳动力近70万人,根据调查统计全县共有农村实用人才7.04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6.4%,从行业领域分布看,能工巧匠
占50.5%,生产型人才占33.4%,经营型人才占6.4%,社会服务型人才占6.3%,从文化层次上看,高中以上学历占28.6%,初中学历占49.4%,小学及以上下文化程度占22%;从年龄层次分布上看,30岁以下为23%,31岁至50岁为64.3%,51岁以上为12.7%,从男女性别比例上看,男性占80%,女性只占20%。
(二)带动作用
1、产业带动。目前全县农村实用人才共创办规模企业160多家,其中国家及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0家,创建各类农业经济合作组织138家,发展各类基地面积近200万亩,形成了高档生态优质稻、生态有机放心蔬菜、烤烟、礼品西瓜、宁乡“土花猪”、“温氏鸡”、楠竹、油菜林、中药材等十大优质高效支柱产业。产业带动农户45000多户,17.6 1
万多人。
2、致富带动。据四个乡镇34户农村实用人才年收入情况调查统计人平纯收4.52万元,高出当地人平纯收3.77万元,是当地人平纯收的6倍(见附件5),全县农村实用人才创办的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共安排20多万人就业和创业,直接增加农户收入5.3亿元,户平增收9650元(县产业办提供)。
3、市场带动。据统计,全县100多名优秀农村市场服务型人才,带动全县年产200万头生猪产业,1000万羽散养畜禽产业等养殖产业的发展,如沙龙畜牧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述初,经多年努力,发展宁乡“土花猪”养殖业,将濒临灭种的宁乡“土花猪”发展成现在达年产30万头养殖支柱产业,并将市场拓展至全国各地,或将宁乡“土花猪”做成全国知名品牌,其次是扩展劳动力就业市场农村实用人才功不可没,据回龙铺镇陶家坪村调查发现,全村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主要靠“血缘、地缘”关系,即亲帮亲,邻帮邻等方式介绍就业,占82%,出现了“一人打工,带活一帮”、“一人经商,致富一方”的佳话,如该村谢正,自己在广东打工发展产业后,先后介绍20多位亲朋戚友南下广东就业,发家致富。
(三)主要工作情况
1、领导重视
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全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政策扶持,连续五年出台政策文件,重奖种植能手、养殖能手、加工能手,企业经营人才,农村经纪人,农村合作组织带头人,科技带头人。今年尤为突出,设立两个500万奖励基金(500万元农
业产业化发展基地,500万水果生产发展奖励基金),不断提高奖励标准扩大奖励范围。二是宣传发动,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类媒体,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不失时机,组织宣传报道各类农村实用人才的典型带动作用,努力营造农村实用人才良好的工作氛围。三是资金扶持,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会对农村实用人才创办企业从事规模生产积极提供低息贷款,相关职能部门简化手续,简免税费。
2、加强培训
一是职业教育,全县现有中高等职业学历教育院校3所,职业短期培训学校14所,涉及7大类30个专业,09年职业学校毕业人数达6125人次;二是“阳光培训”,从2005年开始了的“阳光工程”培训工作,09年培训学员3850人次;三是返乡农民工培训工作,09年全县举办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90期次,4780人次;四是实用技术培训,09年42个新农村示范村共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62期次,培训学员3480人次。
3、强化服务
搞好服务,优化全县农村实用人才发展环境,积极为全县农村实用人才发展创业提供资金、技术、项目、政策等保障服务。一是开展“三抓两促”服务活动。全县统一组织由县级领导牵头挂帅,深入各农业龙头企业,帮助解决企业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促使其快速建成投产。09年共帮助8个农业龙头企业解决各种实际问题17个。二是大力进行项目支持、资金扶持。09年全县结合省、市各类农业项目,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创办企业、从事生产,直接争取上级扶持资金380多万元。三是强化技术服
务。由县农办牵头,组织农口科局和各职能部门深入各农业龙头企业,各乡镇、村、组、户为农村实用人才进行技术指导、技术服务和技术讲座,与此同时,大力推广各种新技术、新品种,促使科学技术不断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层次偏低。从双江口镇双江口村调查情况中的文化结构比例可以看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高中及以上学历占25%,初中及以上占75%,总体上学历较低,接受新知识能力不强。
2、类别分布不合理。从朱良桥乡莲花山村调查的情况分析,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从事传统种植、养殖业的人多,占48.2%,能工巧匠所占比例较大,占32.5%,这种不合理类别分布情况,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效益型、集约型、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典型带动作用不强。
3、服务扶持力度不够。就全县而言,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但从工作整体和全过程来看,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还缺乏系统的规划,服务扶持力度不够、措施不力、培训效益不明显,创业创新方面的配套政策尚待加紧研究制定。
三、建议及措施
根据十七届三中全县提出的“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求,切实加强全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是近期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工作。
1、完善管理机制,创新工作方法
创新工作方法,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制定好农村实用人才发
展规划,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切实把农村实用人才纳入全县人才队伍建设的管理之中,采用“人才+基地”、“人才+项目”、“人才+基金”为主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实用人才管理网络,加强制度管理,坚持和完善建档造册,走访联系,县级领导挂点制度,坚持做到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2、完善培训机制,提高人才素质
完善培训机制,切实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整体素质。一是优化配臵,遵循农村实用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创新教育培训措施,有效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提高培养效果,实施全县“十万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将更多的普通农民培养成农村实用人才。建议设立全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在县农办设立全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日常工作。二是创新培训方式,培训内容上,结合全县农业产业发展全面梳理培训需求,统筹培训规划,对各个行业的农村实用人才进行系统化、专业化培训。在培训时间上,以方便农村实用人才为原则,尽量安排农闲时期;在培训方式上,积极探索订单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采用定期与平时培训,政府与民间培训,课堂与走出去培训,专业与综合培训相结合的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三是推进培训基地建设,在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科教中心、农民职业学校、农业产业化基地中评选一批师资雄厚、设备完备、成绩突出的培训实践示范基地,依托基地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认真培养和吸纳
适合全县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3、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增强人才活力,不断完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激励保障机制,切实增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活力。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做到机构、人员、制度、经费四到位,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考核工作责任机制,将考核内容纳入各乡镇各部门工作考核计分项目,所占分值比例不得低于总分的百分之
五。二是完善政策扶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服务,促进土地承包权向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规模经营主体流转,不断优化农村实用人才投融资环境,推进农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农户联保、互保机制,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三是完善农村公共信息网络建设,吸纳各类人才服务三农工作,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专家库。四是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表彰和奖励力度,大力宣传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的成长事迹,关心优秀实用人才的快速成长,积极引导优秀农村实用人才领办或创力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和典型规模产业基地,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宁乡县农科教协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一○年五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