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时间:2019-05-13 15:36: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第一篇: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的调研

一 活动内容

寒假期间,着重对新农村建设中的住宅建设问题进行了走访。通过走访亲友,尤其近期翻盖新房的朋友,了解其在建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入住后发现的新问题,以及其本身对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思考体会。

走览了所调研村庄的主要地区,观察房屋样式、道路建设状况。了解了该地区的地形状况,村庄风貌。

由于所调研村庄是我的家乡,根据以往的经验感悟,总结了该村庄的一些情况和自己对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思考。

过年走访外地亲友期间,调查走访了周边村庄的村容风貌。通过对比分析,总结了一些问题。

二 调查资料

此次调研的村庄是我的家乡河北省武安市的康二城镇QH村,略带该村周边村庄的一些情况。

QH村位于邯武北路武安段路旁,2000余人,是康二城镇的十七个行政村之

一。村庄东北约五公里处是邯郸紫金山,西十公里处为武安市区,东约三十公里处为邯郸市区。位临南洺河畔,地下水较为丰富,土壤也相对肥沃,诸多土地归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北临邯武北路309国道,交通相对便利,比周边村庄相对富裕一些。有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全村主街道路面全部实现硬化,同时修建有1200余米的下水道。幼儿园、小学、初中教育机构齐全,驻有武安三中队,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兽医站等分支机构。

三 调查结果

通过走访村民,游览村居、耕地及其所处地形、参与农村换届选举等方式比较深入地了解了一些情况,同时又结合自己多年的生活经历把农村建设现状的调查结果罗列如下:

(一)住宅内部建设状况

1、村居为典型的平房四合院结构,一些新住宅为北屋二层楼的四合院结构。

2、村民自建住宅,由于物价人工上涨,除去宅基地费用,仅建筑成本在十五万元以上。

3、多用煤球做饭,兼用此改造水套火提供热水。罐装煤气、电磁炉比较普及。使用的主次问题因家庭情况而异。

4、厕所多为旱厕,且多兼做仓库放置杂物,卫生条件比较差,尤其是夏天。

部分家庭采用水冲厕所,但数量较少。

6、有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家庭,但由于价格较贵,不太普及。

7、住房设计存在较多不合理之处,住房利用率低,存在盲目跟风现象。

8、新技术,新产品,新理念,新设计得不到有效推广,甚至很多村民根本就没有接触过新的东西,沿用旧的思想与习惯。

(二)村庄基础设施建设

1、居住用地紧张,停止审批宅基地,有较大面积的老区,大都为六七十年代旧居,无人居住,但各种原因,没有拆迁重置。

2、主干道路全面实现硬化,村民门口胡同道路一般有由村民自筹资金硬化,去年地下水道进行修挖,覆盖较大区域。

3、村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修建住宅规划比较整齐。

4、使用地下水,每周供水一次,家家户户修建地下水窖。

5、有固定垃圾倾倒处,专人负责清理。

6、无集体供暖,冬季采用煤球供暖。

四 经验体会

(一)住宅内部建设的经验体会

1询问多家,建房费用少至15万,多至四十万,而且宅基地费用越来越贵,有些达到了7万元的价格。村里多数家庭仅男子外出工作,妇女在家,一般家庭收入约二到三万。相对村民收入来说,是个相当巨大的开支。很多村民约到40多岁才能建得起一座院子。现实情况是很多家庭一般等到子女到结婚年龄时才有能力翻盖新房。而且由于盲目跟风,房屋住宅面积过大,空间利用率低。很多屋子建成后都是空置,造成巨大的浪费。去年曾参与家庭自建房建设。耗费了半年多时间和精力,直至现在,尚未装修。其他家庭情况亦如此,要完全建成装修好,至少要一年多时间。建房之前未能合理规划设计,由于非专业建房人员,诸多问题考虑不到。在建房过程中发现问题后才想法去解决。效率十分低下,颇有盲目修建之风,到最后建成房屋使用后才发现种种不足,然而为时已晚。

3无集体供暖,家庭多用煤球水套暖气,一个炉芯儿平均每天用煤球3块,一般两个炉芯的水套暖气炉供热两个房间面积约四十平方米。煤球费用每天约为5元。也有家庭采用电热供暖,但是费用很高,基本每小时耗电一度,费用0.5元,仅作为辅助供热。煤球供暖虽然经济划算,但费时费力,且供热温度达不到。同时,房屋面积过大,门窗面积也由于赶新潮而过大,房屋保温效果低。一到冬天,感觉寒冷非常,基本的取暖问题得不到合理解决,一些老年人身体不好抵抗力差的只能整天围在火炉或暖气片旁,罔论温暖舒适了。而且燃烧后的废煤球也成了倾倒的主要垃圾。冬季住宅取暖也是村民支出中比较大的一项。

4虽然比较适合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但是安装的家庭比较少。询问过店方,整套设备至少需3000元,是个比较大的开支。所以村民安装的积极性不高,而且冬天使用效果不好。到了冬季,一方面屋子温度低,一方面热水供应不到位,洗澡是个很大的难题。

5做饭使用的能源因家庭而异,很多家庭为了供应热水方便,采用煤球水套火,既可以做饭,又可以提供热水。但是缺点也比较明显,产生的废煤球成了家庭倾倒的主要垃圾,时常要看火换煤球,费时费力。而且做饭的时候火力大小不能自主控制。相比较而言,使用电磁炉和灌装煤气做饭更清洁,火力可以自由控制,也免去了看火换煤球的烦恼。但是由于不能提供热水,这两种在绝大多数家庭厨房中属于辅助的做饭工具。

6住宅建设中很多新的产品普及不了,而且村民的创新意识薄弱,少有建设节能住宅的理念。盲目跟风,沿用旧的方法,接触的建房新产品少,也无心于接受新事物。

(二)关于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体会

1村里虽然通了下水管道,但是其承载能力远远不能让每户家庭都使用水冲厕所,而且,使用水量也是个巨大问题。依旧沿袭的旱厕虽然不使用水,但是卫生环境比较差,而且夏天的时候气味更加难闻。曾听说厕所卫生展现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确实如此。村里一般家庭装修关注的先是客厅然后是卧室厨房,之后很少有精力和资金去装修厕所,同时,厕所也体现了一个家庭的卫生要求。但是村里现在的普遍现状是厕所还作为一个仓库来放置农具以及其他杂物。从而使厕所环境更加恶劣。同时,厕所卫生不仅事关个人和家庭的生活环境而且关系到农民的健康生活,农村的很多疾病也是由粪便污染造成的。

2路面硬化状况相较于周围其他村庄比较完善,逢年过节,庙堂集会的时候不会出现堵塞现象。周边某村由于地处低洼地带,道路曲折,过年集会时就会拥堵不堪。还有的村庄地面过于平坦且没有修建下水道,生活用水基本都是排放到路面或是泥土地面等待下渗,路面泥泞不堪,臭气熏天。

3村庄设有专门地方倾倒垃圾。隔一定时间有垃圾车运走,但是垃圾处理都是掩埋,垃圾得不得合理处理,污染环境。家庭产生的垃圾以废煤球居多,然后是厨房垃圾,其他是一些包装物垃圾,村民的环保意识很薄弱。

五 理性思考

思考的前提是,该村庄没有集体企业,没有资金去大规模的进行新农村建设。只有依靠村民自己的力量,村委会加以引导沟通,来建设新农村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1新农村建设,尤其是住宅建设,可以通过降低农民建房支出,间接地促进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提供巨大商机。

住房消费不仅是大多数城市家庭最大的一项支出,同样也是农村家庭的最大支出。建房是一个农村家庭最大的经济负担,但是考虑到子女的结婚问题,又是一个不能够回避拖拉的问题。很多村民要在子女结婚之前翻盖新房,很多家庭都耗去多年的积蓄甚至借钱建房。不同于城市购房,农村住宅大都是自建房,不

仅要支付庞大的材料采购,建筑工人工资等开支,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时间。对建筑流程的不了解,缺乏相应的建筑知识,以及对建房之前的规划设计不重视,让建房效率很低,工期过长,同时不合理的设计也增加了建造成本。而且住房利用率很低,花费大量金钱精力建造的房屋很多都空置着,造成了巨大浪费。而且农村房屋的使用年限非常低,仅有二十年的时间。即使现在盖好的房子,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因出现新的建筑样式而过时,又被拆掉重建,造成浪费。

过大的面积同时又增加了取暖费用,且不论村庄得不到集体供暖,即使有条件集体供暖,暖气费用又是一大家庭支出。村民没有科学的节能意识,盲目地跟风,认为窗户面积大了屋子就亮,殊不知,这样造成了更大了热量流失,不合理的设计,盲目地求美,不考虑实际利用,没有节能意识,让村民建房不仅花费了巨大资金,而且在使用时也发生诸多不便。

所以,搞好新农村住宅建设意义重大!关注农民最大的建房开支,通过合理的方法降低其成本,直接减少农民建房支出,省下的资金可以使农民自由支配,提高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我国农村住宅建设量巨大,平均每年新建住宅6-7亿平方米,由于农村城镇化水平和农民居住水平提高以及居住质量改善等因素的影响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村镇住宅建设每年将会有巨大的社会需求。加强农户住宅建设在缩小城乡差距的同时还可以拉动内需。正因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住宅建设存在不足,所以才有着广大的市场增长空间。总的说,农村住宅消费市场十分广阔,充满着巨大的商机。新农村建设,可以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马克思认为,人首先要吃穿住行,然后才能从事文学、艺术、宗教等领域的活动。当农民住房需要得不到满足并存在惶恐时,无论如何也不能激发他们对新农村文化、政治建设的热情。从这个意义上说,舒适、宜居、节能、环保的新民居建设已经不仅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也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深度和广度。

从厕所卫生问题这个角度切入,貌似这是个小细节的问题,但是切不可忽略,同样要加以重视。这同样可以涉及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上来。可喜的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厕所卫生的认识也逐步加强。厕所卫生不仅关系到住宅舒适与否,更体现了村民的文明卫生素质。同时,厕所卫生不好,不仅影响家居环境,而且也会造成疾病传播。农村改厕项目是医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寻找一个适合农村厕所改造的方式,以此带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减少农村疾病的发生,于新农村住宅建设于农村精神文明水平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更深入的讲,加强农村住宅建设会极大地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根本改善农村环境和生活方式,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国家需适当地宏观调控缩小城乡差距。

城乡差距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其直接表现在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上。很多节能绿色的新产品在农村得不到推广,不能仅认为是村民接受新事物的意识淡薄。相对村民来说较高的支出是阻碍产品普及的重要原因。以电磁炉为例,它的优点显而易见,它通过磁场内线圈涡流加热,无明火,使用安全卫生,热效率高节能,使用十分方便,随用随开,免去了诸多麻烦。还有太阳能热水器,两者相互结合,可以解决使用电磁炉无法供应热水的问题。这样的产品不仅方便节能,使用成本也很低,农村没有条件通燃气灶,这两种家电反而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让村民在厨房卫生间享受不亚于城市的方便,但是没有在农村普及,是因为其较高的售价让诸多村民望而却步。在这个问题上,政府也应该发挥其调节作用。对农村的消费有适当的政策扶持。

4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农村住宅建设一样,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需要政府的力量来主导。农村道路和污水排放通道,是最直接关系农民生活的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不仅要使村民家中舒适也要使其屋外美观适用。同时,电讯、电视网络等基础设施也要积极推进。在此特别强调的是,网络费用的费用对村民来讲也是一个很大的支出。安装网线的家庭,每年要为此支付至少七百元的费用。而网络的建设,对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扩大农民视野丰富娱乐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意义十分巨大。同时,还要加强农村道路的卫生清扫工作,加强农村环境治理。

六 问题和建议针对农村住宅建设设计不足的问题,设计一个合理科学的建造方案,推广应用。

该村庄及其周围的诸多村庄都是以四合院构造为主,而且规划较好的地区地基大小都是一样的。根据这一情况,可以让从事专门建筑设计行业的人员对该种建筑结构进行升级设计,保留原有设计中的好的地方。对其中的缺点进行解决。同时,也要设计好建房流程和计算好建房费用,引入新的节能设计方案。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来改变当前农村住宅建筑总体建设水平较低、功能不全、外观单调呆板、基础设施不配套、居住环境“脏、乱、差”等问题。

让房屋功能布局更加合理,方案要考虑方便及满足农民生活与生产要求,做到功能齐全、布局合理。

重中之重,在设计房屋的同时,通过合理设计,在不影响住宅质量的情况下,降低房屋建筑成本,如通过减少建筑面积,就地取材,合理使用新型建材,规模化建设等方式。使房屋建造成本控制在村民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这样,通过设计一座房屋,利用村民的跟风效应,再加以宣传推广,以比较小的设计成本带动广大村民建设新的住宅。

通过合理科学的设计,可以解决村民住房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可以提升生活质量。所以必须把新住宅设计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村民的意愿。针对村庄无土地建房,老区又无人居住、环境脏乱差的问题,结合村庄实际资金情况,可以通过引导疏通村民之间进行宅基地的交换买卖,解决一部分宅基地问题。新建宅基地要有个合理的面积,不可过大,提高建设用地的效率和集约化水平。若村委会有能力或者有较强资金实力的村民,可以对老区进行大面积的改造,对新建房进行规模化建造,从而降低建造成本。同时可以减少村民在建房中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针对电磁炉,太阳能热水器等可以切实改善村民生活质量但是又由于价格问题得不到推广的问题。政府要发挥其主导作用。把适合农村居民使用,可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降低生活成本的产品,列入家电下乡活动中。加大科研力量,研制适合农村地区使用的产品以及建筑用材。投入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计建设,保障电力平稳,推进农村网络建设。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对策社会调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服务活动

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是作为一位知识青年的至关重要的人生历程。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号召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绩。然儿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认识就对其进行全面的实践调查。因此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新农村建设对我家乡的变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国家出台的“三农”政策让人民的生活变的更加舒适,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尽自己应尽的力量。

我是一名在农村长大的大学生,虽说我学的专业可能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不是很大,但我却不能不去关心新农村建设,因为那是抚育我长大的地方。当国人在沐浴着社会新风尚的阳光,那么建设怎么样的新农村、怎么样建设好新农村是我们大家必须思考的问题。十分高兴,我能够在寒假进行相关的实践调查。然儿经过我的一番调查之后却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不禁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样一种已有的村庄发展模式是否正确?是否真是中国

新农村未来建设的整体框架?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是否有走形式主义的危险?

我的有关新农村与我家乡的变化调查主要体现在下面的方面:

目前,农民增收困难伴随着一系列负面影响,尤其是医疗保障方面显得更加突出,一些地方又出现了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甚至因病而陷入绝境的现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改革方案之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标准为每人每年55元,主要由农民个人自愿缴纳、地方财政补助、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三部分组成。

建国后,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卫生工作,农村逐步建立了三级(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卫生服务网络,基本解决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另外,从50年代中期开始,部分农村开展了合作医疗。合作医疗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共同筹资,为农村居民提供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一种社区型医疗保障制度。合作医疗和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相互配合,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的问题。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由建国前的35岁迅速上升到1996年的71岁,①这一巨大成就的取得,为占总人口80%的农村居民提供健康保障的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功不可没。

然而,从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村医疗保障发生了严重的衰退。随着集体经济的削弱,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生了大幅度的滑坡,到1996年,全国农村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口由1976年的90%锐减到5%左右。②绝大部分农民失去了医疗保障,退回到家庭保障。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村级卫生所、室或不复存在,或者转化为私人诊所。

合作医疗的衰退和农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消亡或市场化,导致农民医疗费用的急速攀升,大大越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从1990年至199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86.31增至2210.34,增长了3.2倍;而同期每人次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分别增长了6.2倍、5.1倍,③医疗费用的增长大大超过农民收入的增长。在农村最贫困的农户(占4%)中,有一半属于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

政府投入不足。1998年政府投入的卫生费用为587.2元,其中用于农村的92.5亿元。仅占政府投入的15.9%。④政府投入不足不仅导致农村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市场化和服务提供不足,由此增加了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而且也限制了公共预防保健机构的能力。因为投入不足,使卫生防疫站、保健站等机构把主要精力用于门诊,住院等有偿服务的开展,预防保健服务有所削弱。一些传染病(如肝炎)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一些地方病(血吸虫病,碘缺乏等)又死灰复燃。

新世纪,政府应该通过加大投入,合理规划,提供帮助等多方面措施,切切实实把医疗卫生的重点重新放回到农村。(1)真正增加政府对农村的卫生投入,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医疗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卫生服务质量。(2)加强农村公共预防保健工作。公共预防保健具有投入低、效益高的优点。必须改变目前基层政府忽视预防保健的现状,要明确公共预防保健是政府的职能,政府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财力、人力投入。尤其是在一些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地方病等方面,预防保健尤其重要。(3)继续发展和完善合作医疗(4)、积极探索其他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障形式。

还有就是新农村建设的乡村公路硬化情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通过综合建设,最终目标是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决策为“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基础,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是一些地区惟一的运输方式,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是很重要的。农村公路发展了,可以改善农村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生活宽裕”;可以加快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激发农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促进“乡风文明”;可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改善村容村貌,促进“村容整洁”。当我还在读高一的时候,听家人说会修水泥路,那时候可让我高兴坏了!终于可以摆脱泥巴路了,天晴时漫天尘土,下雨时泥泞不堪,而且经常是坑坑洼洼的,真不爽啊!当我踏在新铺的水泥路上时,我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啊!虽然铺的不是很好看,但路面还是蛮平整的!有条水泥路就是好啊!进进出出方便多了,我也不时可以飙下车了!修路的钱有一部分需要农民出钱,但却没有一户没交的,这足以说明农民对修公路的渴望!我们不是天天说在嘴上吗?要致富先修路吗!农村公路建设繁荣了农村经济、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是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大好事。

农村教育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科学技术是先进的生产力,有了先进的生产力农民就更容易致富。但是,至少在我们村,我好象没看见过什么发展农业生产的相关书籍,也没有看见过村里请过哪位技术人员来我们村指导农业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么能没有教育呢?没有书籍就会缺少知识,农民的素质的提高就会受到阻碍,有了现代化的新农村怎么能没有具有素质较高的现代化村民呢?在农村也没有什么文化活动,最多是舞一下龙。但我隐约记得上一次舞龙还是六、七年前的事。舞龙是一件好活动,在这一个星期里,全村人的积极性都调动了。年轻的由几个中年的师傅带着,到了晚上整个村都沉静在春节的喜庆中。爆竹声几乎就没断过,都在忙着接龙。我们的这条龙有十五节,前面两个打灯笼的和一个打锣的,接下来有四个人轮流举龙头,后面还有两个打锣的,四个打鼓的,反正总共有三十二个成员。在这个星期里,舞龙的大概内容是穿屋、贺寿、贺新房子等节目。

新农村的建设还存在这样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青少年太少,他们都跑到外面去打工,所以村里平时是以老年人和留守儿童为主。这也是为什么隔这么多年才舞一次龙的原因。在外面打工的一般都是不等过完春节就要出去工作,所以找不到这么多人来舞龙。由于缺少青壮年,所以有不少土地被荒废了,不少田都只种一季晚稻,大大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当然,我的意思也不是说年轻人就得在家种田,在外面然够找到好的谋生之路自然是好事,毕竟在外面的机会多点。但钱是世上的,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多留一点时间和家人呆在一起还是比较好的,因为有一个美好的家庭也是判定是否是合格新农村的一个方面。所以,在外的人儿记得多给家里打个电话,有机会就回家看看。同时如何使这些主力军回乡是政府所要努力的方向,毕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在年轻人的肩上。

通过调查,给了我不少启发:社会实践调查对我们当代知识青年必须掌握的本领,任何事情在没有经过调查之后请不要轻易下定论。这就好比那些从未到过中国却天天在大谈特谈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等问题的外国专家们。,仅凭看到的几篇文章或听到的新闻。不搞社会实践调查,就不能更好的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就不能发现我们平常看不到的问题,就不能解决问题,就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我相信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建设的更加美好!!!

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人们的期盼中,《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公布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十二五”规划建议,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有重要意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科学把握发展规律,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与前两次规划相比,“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没发生改变,但所要努力的内容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个坚持。“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反映了我国是农村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我国是在一个农村人口大国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必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我国全面小康,没有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我国现代化。

三个推进。首先,“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力。与“十一五”规划相比,“十二五”规划建议不仅提出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提出了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我国这几年自然灾害频发,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业具有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所以必须提高农业抗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其次,“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增收难,主要在外出就业难、务农效益低,必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而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充分挖掘

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从开拓农产品市场到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体现了农产品市场化的方向,体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

第三,“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与“十一五”相比,“十一五”规划仅是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和目标,而“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这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规划先行,而且指出了要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要求进行,既在城乡统一规划中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

两个亮点。在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部分中,有两个亮点。第一,关于农村土地改革。“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并且指出“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土地是农村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必须是流动的。农村土地必须流动起来,而且城市和农村要建立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这些标示着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还指出“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在征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中更加重视农民的利益。

第二,关于农村金融改革。“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凡是资产规模较小、主要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都可称为社区银行。2007年在我国开始村镇银行的试点。“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这说明我国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更好地为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除一个坚持,三个推进,两个亮点外,“十二五”规划建议还提出了“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建立多层级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对策。

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外汇和财政收入位居世界前例。我国更有能力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同时,农业和农村也发生了变化。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但是,尽管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不断拉大,2009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纯收入比值达到3.33:1。在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农业和农村必须借助农村体制机制完善实现新的发展,这对于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篇:张家港市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张家港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个中心任务,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本文依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拟对全市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成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简析:

一、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成果

1.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2007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3.33亿元,同比增长6.8%。2006年以来,全市规划落实现代农业规模化示范区20万亩,到2007年底已建成标准化农田1.57万亩,新增土地规模经营面积3.43万亩。今年夏熟粮、油生产喜获丰收,亩产水平接近上年,小麦收购价格又有新的提高,预计每亩收入可增加30元左右。为农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全市新建为农服务社9家,农资农家连锁店31家。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新建内外资农业项目6只,其中外资项目2只,到帐外资1744.5万美元,实现农产品出口创汇2409万美元,同比增长159%。有10家龙头企业进入全国大中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行列。农业科技转化进程加快,2007年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156只,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点9个,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20万亩。

2.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收入结构不断优化

2007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0476元,比上年增加1197元,增长12.9%,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工资性收入仍占主导地位。人均8025元,比上年增长13.8%,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76.6%,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81%,起到了突出的拉动作用。家庭经营收入保持平稳增长。人均1506元,比上年增长9.7%,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为14.4%。与此同时,随着农村“三大合作”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房东经济”的蓬勃发展,加上老年农民养老补贴收入增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征地补偿、土地流转返还等政策性收入的落实到位,农民财产性、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多。2007年,张家港农民人均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达945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财产性收入为631元,比上年增长28.2%。

3.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改善

全市农村保留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完成,16个农村保留村庄整治试点村有13个通过验收。疏浚市、镇、村、组四级河道699条,长度357公里,总土方383万方。新增各类林地绿地1.6万亩,村庄绿化4000余亩,有28个村庄成为苏州市绿化村庄。全市村组道路“灰黑化”工程加快推进,在全省率先完成“公路村村通、公交村村通”工程,每个行政村2公里范围内均设有公交站点,农民出行更加方便。农村卫生、体育、文化设施配套不断完善,一批档次高、配套全、环境美的现代化典型村和农村新型社区相继建成。

4.农村改革取得实效,农村经济发展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农业政策性保险已覆盖水稻、生猪、肉禽、林木等农副产品。财政对“三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07年全市发放水稻、油菜种粮补贴992万元,农资综合补贴1480万元,农机补贴316万元。农村“三大合作”改革进展顺利,2007年底,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达到128家。其中专业合作社80家,专业协会31家,富民合作社17家。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成效明显。第六轮全市47个经济薄弱村全部完成了4000

平方米标准型厂房的建造任务,共计31万平方米,实现村级可支配收入3762 万元,村均80万元,全面完成了第六轮经济薄弱村帮扶任务,村级经济发展呈现新的活力。今年开始又对全市35个经济薄弱村实行第七轮帮扶任务。

5.农村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乡统筹发展的特色更加鲜明

通过调整社会保险相关政策,集中扩面征缴,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继续提高。全市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和老年农民养老补贴覆盖率分别达到99%和99.7%。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惠及面继续扩大,参保率达99.5%。全市建成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191家,农村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健全,今年第二季度共为城乡7690户、14659人落实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含低保边缘对象)。低保标准逐年提高,从今年3月1日开始,城市低保标准从每月320元提高到360元,农村低保标准从每月220元提高到260元。第二季度共计市镇两级补助金额达803.93万元。实现了应保尽保,足额兑现,动态管理。

二、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新农村建设需要较大投入与现有农村财力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在“建设”,而建设则需大量的资金投入。如在张家港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中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工程”,包括各镇要建有“八个一”的文化服务中心,各村(社区)要建有“十个一”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等,都需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投入。由于受资金及土地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全市仅有4个镇达到了“八个一”的要求,四分之一左右的村达到了“十个一”的要求。又如全市524个农村保留村庄的整治也需要大量的投入,从试点村的情况看,一个保留村庄的改造整治,特别是污水管网建设,往往需要几十万、上百万的投入,有的高达四、五百万元。不仅各镇财政不堪长此以往地投入,大多数村的财力也没有这样的承受能力;而生活在保留村庄上的农民,也有一部分因其收入有限而不能适应,因为他们也要为村庄整治而进行相应的家园整治(如装潢、改造等),并由此而增加了他们的生活成本,如自来水、煤气、蔬菜、家禽等日常消费支出,以致在经整治后的保留村庄内出现了有些农民毁绿种菜、违规养禽、家前屋后堆柴垒灶、用井水或河水代替自来水等各种“降本节支”怪招,让人啼笑皆非。

2.全面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和农村经济发展相对不平衡之间的矛盾

根据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很多目标任务应在2010年完成,这对那些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从镇级经济看,强弱之差比较明显;从村级经济发展情况看,不平衡性就更大了:永联等党委村的经济实力普遍较强,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已具备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财力保障;而尚处于第七轮帮扶之中的全市35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其村级可用财力大多十分有限,仅够维持村里的日常运转之需,没有多少财力可用于开展新农村建设,要想完成这一光荣任务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从农民的收入情况看,虽然全市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较高,年均增幅也较大,但平均数不等于大多数,全市尚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生活水平是比较低的,有的仅够维持温饱,即使他们享受到了农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老年农(居)民养老补贴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有关农村社保待遇,其保障水平也是比较低的。因而,如何不断加快经济相对薄弱镇(管理区)的发展,特别是进一步加大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民的帮扶力度,就成为进一步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3.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素质的新要求和部分农民老“传统”之间的矛盾

新农村建设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全体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加快农民向现代文明市民的转变,不断提升农民和农村的文明程度,进一步推进全市城乡一体文明建设。但从实际情况看,目前仍有部分农民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他们传统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生活习惯等根深蒂固,对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部分农民只愿坐享其成而不愿积极参与,有的还不予理解、支持、配合,甚至持对立态度;还有部分农民在村庄整治或入住新建的集中居住区后仍然保持原来的生活习惯、思想意识及迷信观念,有的人家“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尚未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卫生习惯;有的将农具、日用品等堆放在楼梯、过道、阳台等处,既不美观又占用了公共面积;有的在拆迁安置后不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或让老人住在车库了事;有的将生活污水、垃圾等随意从楼上倒向楼下,导致底楼居民抗议;有的为了堆放杂物或多出租房屋而在保留村庄内乱搭乱建,引发了邻里纠纷和干群矛盾;有的虽然实行了改水改厕,但仍沿用原来的用水如厕方式;有的在新建集居区内随地化“纸钱”、室外挂镜子或在墙上砌“石敢当”等以避邪;有的交通法制观念淡薄,闯红灯等不遵守交通法规的现象频频发生;有的农民不甘吃苦,宁愿在家受穷也不出去工作;有的对社保扩面等工作理解接受慢,参与积极性低;有的农民心胸狭隘,不愿与同行为伍,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难于建立,等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干扰了张家港的新农村建设。

4.新农村建设对新市民的素质要求和新张家港人现状之间的矛盾

近几年来,张家港市的外来暂住人员呈逐年增长态势,2007年底达62.42万人,比上年增加5.07万人,其中,小学文化的占9.6%,初中文化的占81.8%,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的仅占6.2%,另有2.4%的人的文化程度在小学(不含小学)以下。由于他们的文化程度较低,给他们在张家港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给张家港开展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据统计,他们的就业率为82.7%,且大多在工厂、建筑工地及服务场所等从事第一线的艰苦劳动,收入也不算高。他们的住宿条件也不够好,45%的人住在工作单位内,45%的人住在私人住宅出租户,2.6%的人住在工地,3.4%的人住在门店内,4%的人住在社会闲散居民点上。民工子弟的就学情况也不容乐观,在47781名十六周岁以下的新市民中,在张家港各类学校(园)上学的仅占78.56%。由于新市民中很多人没有参加医疗保险,导致他们一旦需要住院治疗,就往往出现付不起治疗费的窘境。此外,许多新市民业余文化生活贫乏、文明卫生习惯较差、劳资纠纷和工伤事故多发、计生工作难做、老乡观念和乡土意识较重,他们往往自己不善理财却有仇富心态,法律知识、法制观念、法治意识淡薄,偷盗等违纪违法现象时有发生,违法犯罪占全部案件的85%左右,在有的派出所辖区高达95%,成为刑事治安案件多发的主要因素。所有这些现象,都严重制约了张家港的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5.新农村建设要求维护社会稳定和目前张家港农村存在影响稳定的诸多因素之间的矛盾

新农村建设要达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要求,实现农村社会的持久稳定,但目前张家港农村中还存在着许多影响稳定的因素,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村庄归并引发的矛盾。如居住在非保留村庄的农民因儿子结婚等原因要求建新房,但按新农村建设规划却不允许他们在原地自建,而要到新的集居点建房或购房却又没有足够的资金,因而引发了这部分农民的不满甚至上访等;二是二次分配引发的矛盾。如一些嫁出去的农村女青年、考出去的大学生等特殊人群该如何参与农村二次分配,各村分配方案不一,引发部分农民不满及上访等;三是环境污染引发的矛盾。如有些大中型化工企业、高能耗企业等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音、粉尘、废气、废水等污染物排放,给周边农(居)民带来了程度不同的影响和损害,引发了这部分农(居)民的强烈抗议甚至集体上访;四是征地拆迁引发的矛盾。如建厂修路、村庄归并、城镇建设等需要征地拆迁,使很多农民变成了“三无”(无房、无田、无业)人员,在补偿不足的情况下,他们的物质利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引起了他们的不满;五是村民自治不够引发的矛盾。特别是村民的民主决策还不够到位,影响了村民自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此外,在劳动保障、困难救济、事故纠纷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上述这些因素不但

影响了张家港新农村建设的继续推进,也影响了张家港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加以妥善处理和解决。

三、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对策建议

1.新农村建设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张家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全会精神的必然之举,已在张家港全面开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但这仅仅是开了一个好头,要全面完成张家港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还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建设资金制约的问题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有效解决。为此,市、镇两级财政和各村可支配收入每年都要安排足够的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目前,可用财力不足一百万元的村,尤其是那些集体经济薄弱村,其首要任务是发展村级经济、壮大村级财力,同时在市、镇及企业等的帮助下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从当前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既积极又稳妥地建设和谐新农村。对建设资金实行“四个一点”(即“向上争取一点、企业赞助一点、政府扶持一点、各村自筹一点”)的筹措办法,值得倡导和推广。

2.千方百计发展村级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主要组织者是行政村,政府的工作主要是引导和推动。在新农村建设起步阶段,政府对有关试点村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和奖励是必要的,但从长远来看,要全面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必须建立在村级财力的增长和农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之上。在“十一五”期间,张家港村级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要达到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0年全市各村的可支配收入要达到10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15000元以上。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要完成这两个目标和任务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如建设标准型厂房受到土地的制约,农民收入中来自上班工资和传统农业部分的增长十分缓慢。为此,必须千方百计发展村级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要进一步加大对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帮扶力度,在全市第六轮帮扶结束后立即实施第七轮帮扶,确保2010年全市所有村的可支配收入都达到100万元以上。对农村中的贫困户,也要在最低生活保障的基础上实施结对帮扶,明确帮扶目标,制订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

3.深化农村文明创建不断提升农民素质

在张家港市的人口中农民占了大多数,他们的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体市民的素质。经过近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张家港农民正在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文明市民转变,但由于意识形态变革的相对滞后性所致,部分农民的传统观念陋习及封建迷信思想等还根深蒂固,不同程度地影响和阻碍了张家港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文明城市建设的深化。为进一步提升张家港农民的素质,就要继续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借助市民学校、宣传画廊、广播电视、报刊图书、典型示范、文体活动等多种载体,帮助农民确立建设新农村的主人翁意识,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卫生习惯、交通意识、法制观念和文明程度,增强他们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本领。同时,要加强管理,特别要加强对居住在城镇和集中居住点上的农(居)民的管理,促使他们尽快实现由传统农民向现代文明市民的转变。如以居委会为主,会同公安、城管等部门不定期地对入住该社区的农(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突出陋习进行清理、纠正的做法,值得类似社区借鉴。为保证教育取得实效,各镇、村应舍得花钱,适当增加这方面的投入,确保开展教育工作的资金需要。

4.关爱新市民加快实现新老张家港人一体化

针对目前张家港农村中的新市民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违法犯罪率高、就业难、住宿难、就医难、就学难等问题,张家港要继续对他们实行“市民化管理、亲情化服务”,尤其是要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爱,靠

前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四大难”问题。一要加强对新市民进行宣传教育,帮助他们提高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增加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培养卫生习惯和文明意识;二要帮助新市民解决“就业难”问题,各镇劳动和社会保障所、暂管中心等部门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在新市民与有关企业间牵线搭桥,帮助新市民尽可能实现充分就业,保证他们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三要帮助新市民解决“住宿难”问题,在新市民相对集中的企业、村(社区)和镇(管理区)继续建造一部分集宿点,以缓解他们的住宿困难;四要帮助新市民解决“就医难”问题,将新市民一并纳入张家港社会保险范围,由用工单位负责解决新市民的医疗保险问题;五要帮助新市民解决“就学难”问题,对符合条件的民工子弟在张家港公办学校上学享受与本地学生同等待遇,并采取有关措施保证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质量,解除外来民工的后顾之忧。总之,全市上下要提高对新市民作用的认识,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积极为新市民排忧解难,让新市民在张家港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积极发挥作用,加快新老张家港人的一体化进程。

5.标本兼治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对于目前张家港还有不少因素影响着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一问题,全市各级领导应予高度重视,并对症下药采取相应措施化解矛盾,维护张家港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如针对村庄归并引发的有关矛盾,建议市有关部门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制订规划、用地、建房、动迁等相关政策,妥善解决少数农民在由分散居住到集中居住的过渡阶段的住房问题;针对二次分配引发的有关矛盾,建议各镇村认真执行市有关部门拟订的分配政策,不断化解部分村操作失当带来的矛盾和问题;解决环境污染引发的有关矛盾,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张家港的大气污染防治、各镇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和化工企业专项整治等三个“三年行动计划”,既要在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又要对产生的污染加强治理,并建议市有关部门加强对现有河道的管理,加快水系循环努力改善水质;针对因征地拆迁导致产生许多“三无”人员而带来的有关问题,各镇(管理区)、村(社区)应认真落实有关安置补偿政策,积极开辟就业渠道,采取鼓励农(居)民自主创业、组织进厂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劳动技能培训等多种办法,尽可能让“三无”人员都能找到一份有较为稳定收入的工作;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自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继续深化村务公开、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切实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利。

综上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前所未有的系统工程,工作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只要我们紧紧依靠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张家港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就一定能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不断推进张家港的新农村建设。

第四篇:社会实践报告(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是党中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部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任务,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行动纲领。自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反映出了诸多问题。由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为了更好地推进下一步新农村建设工作,对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是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效

1.文化设施建设整体推进。目前,河北省基本实现了县县有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目标。“十二五”期间,全省共有155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列入了国家“十二五”建设总体规划,共争取中央财政资金2.262亿元,省级财政配套资金1968万元。2.重点项目统筹发展。按照国家总体部署,河北省积极谋划启动并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太行山革命老区宣传文化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有影响的文化项目,形成了点、线、面相互协调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

3.群众文化蓬勃开展。自1995年以来,河北省坚持组织开展的全省假日文化工程暨彩色周末活动已逐渐发展成为全省性群众文化盛事,并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河北省依托文化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工程创办的“网上跟我唱”活动,受到文化部的充分肯定和表彰。同时,群众自娱自乐的自办文化活动遍地开花,既丰富 了新农村文化内容,又创新了表演形式。

4.“非遗”传承展新颜。各级文化部门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也成为活跃基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省级“非遗”名录已达400项,其中,国家级117项,11个设区市和大部分县、市、区都已公布了本级目录;评选命名了l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2个省级“非遗”传播基地、5个省级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L1j。同时,还组织开展了以河北省民俗文化节为代表的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览、演出和论坛活动,“非遗”项目成为各个节庆日、重大文化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

5.农村文化队伍逐步形成。河北省在群众基础广泛、文化特色鲜明的农村组织开展了群众文艺辅导基地创建活动,并把它建设成为文化部门最贴近农村基层的联系点和工作站。同时,注意发现和培养人才,在各级文化专业队伍的指导与培训下,农村涌现出一批业余文艺骨干,创新繁荣群众喜闻乐见的乡土文化表演内容和形式,形成了一大批活跃在广大农村的民间花会、民间艺术表演团队和民间工艺家队伍。

6。农民自办文化发展壮大。河北省针对农民自办文化发展的实际,通过开展“农村文化之星”创建活动、组织召开农村文化工作座谈会、交流会等多种措施,引导和扶持农民自办文化,取得了显著效果。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有成规模的各类农民自办文化机构1万多家,其中包括农民自办图书室2400多个,民办剧团1000多个,农民电影队2400多个,农民书画院200多个,农民博物馆70多个,农民文化大院3000多个。

二、河北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制约

因素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层部门认识不到位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思想原因。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些地方还未真正从四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高度来认识文化的战略地位。在思想观念中,他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文化发展提供的新动力、新条件认识不足,束缚了文化改革的信心和。如有的往往只把文化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忽视其作为社会发展目标的一面;有的在实际没有将文化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预算的总盘子和干部的考核指标,对加强文化建设的措施办法不多,现有政策法规的执行和落实亦不到位,等等。2.社会转型和对农村文化建设规律研究不够是弱化的社会原因。中国目前的经济体制转型是顺应历史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要求的,这个转型不仅表现在物质性的发达,而且要求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很多传统的、落后的文化很大程度上已经解体或走向消亡,适应新时期的文化还没有全面发展起来,所以,在农村更急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河北省地理位置特殊,地形条件复杂,农、林、牧、副、渔等各种农业生产村落都有大量存在,且同城镇相比,农村地域大都有其特殊性,人口密度小,文化程度低,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浓,生活节奏慢,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农村群众文化有其独有特征,再加上历史文化痕迹和民族民间遗风的长久流传形成了农村文化独有的景观。农村文化由于有与农业生产劳动密切相关的一系列物质生活的客观存在,也就决定了农民群众在文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安排上,具有向耕作收获时那样的季节性。目前对农村文化的建设研究还远远不够,亦需深入研究河北省新农村文化发展规律。

3.市场经济的冲击及其负面效应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经济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从价值观念、思想行为上严重影响到新农村文化建设,如拜金拜物、低俗庸俗媚俗降低了新农村文化的品味和教育意义。文化建设的直接效益 低、显现不明显,影响打工挣钱,等等,也直接导致农村文化建设者的积极性不高。当前,不同地区文化从业人员在物质待遇、工作环境、发展机遇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河北省农村各类人才短缺的现象相当严重。基层文化人才流失、队伍不稳定问题比较突出。

4.一些落后文化影响仍在加深,一些封建文化在农村仍然很有市场,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自身原因。近几年来,涌入农村的种种社会思潮使他们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贫富差距的拉大及城乡差别的强烈刺激,直接冲击着其旧有生活方式,从而导致农民在文化心态上失衡,以及在思想上陷入价值观错乱的迷茫和困惑。这就为农村社会消极现象的产生与发展铺设好了生存的温床。据一位乡镇领导反映,在农村,信教已经成为一种有组织的活动,有些教徒不断串联,发展新的教徒;有的家庭成员信教,同时让自己的未成年子女也信教;农村教堂在周末做礼拜时,甚至有不少小学生出现。而且,传统的祭祖和婚丧嫁娶活动规模日益扩大、规格不断攀升,雇请的一些农民演艺队节目庸俗,传达的价值观念甚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抵触,等等。

5.改革滞后不适应新形势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动力原因。由于乡镇机构改革,人员精简,文化干部兼职现象十分普遍,甚至一人身兼数职,存在着虽有文化专干的编制而人员并非专职专用的现象,由此带来文化工作人力资源隐性不足。据调研显示,河北省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是,县区级各机构相对比较健全,但编制不足,专业人员缺少现象比较突出。其中,相当部分乡镇文化站有名无实,没有开展或很少开展业务工作。文化专干位虚、薪低、待遇差,成为“弱势群体”,难以专心从事文化工作;县级文化部门对文化站缺少有效管理,力不从心,从而大大弱化了乡镇文化站的职能发挥。

6.文化生产与消费脱节,难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市场原因。中国从2003年开始提出整体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重点就在农村。为此,近年来国家还启动了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2131”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加大了投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文化“四难”问题。但对照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存在不小差距,有两种现象更是值得关注:一是文化设施的利用率较低;二是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此等情况急需引起有关部门注意。

三、河北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选择

1.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既继承传统,又开拓创新,用大文化的思路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工作,深刻认识文化在新农村及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好“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坚持尊重实际、尊重群众的原则,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后,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变革的主题是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调整农业经济结构,逐步建立健全专业化和综合。

四、河北社会文化发展研究

发展的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些变革开拓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活动领域,也给农村群众文化增添了丰富而鲜活的内容。因此,河北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致力于新时期农民享受精神财富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必须要提高认识,加强谋划,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真正把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纳入到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在转变观念中切实加大物质和精神投入。

2.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将农村文化工作重点下移,因地制宜建设规模适当、设施良好的村级农民文化活动场所。目前,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空前发展。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应顺应时代、乘势而上,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动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真正发挥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行政村文化活动室的作用。县文化馆要具备综合性功能,图书馆要加强数字化建设。乡镇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站(所)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管理。村文化活动室可“一室多用”,明确由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在学校布点整顿中腾出的闲置校舍,可改造为村文化活动基地。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提倡中小学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定时就近向农民群众开放,把中小学校建成宣传、文化、信息中心,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文化服务。

3.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增强农村文化机构和队伍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培育一批既懂文化又懂市场,既懂经营又善管理的人才队伍,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可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对农村文化事业单位的人员实行从业资格制度。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专业艺术人员的积极I生,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4.以活动为载体,贴近农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努力创新文化活动方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文,化是农民群众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们常常是以接受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以自娱自乐的方式参加到各种文化艺术行列中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更看重群众文化活动的娱乐功能,看重它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快乐身心的效果。因此,农村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育教于乐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落后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现代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让人们在消费文化产品时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熏陶。”L3根据时代特点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变化,按照“三贴近”原则,不断充实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这样才能使农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使农民过得兴高采烈。

5.研究文化建设规律,找准农村文化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使新文化成为农民的自觉需求。按文化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效。在当前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农村变化异常剧烈的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必须根据变化了的形式和任务,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因此,必须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把握新时 期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律。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灵魂。河北省建设新农村文化应将当前新农村道德建沈收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认识和对待,批判继承中国历史上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同时,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取得实效必须选准切人点及载体,大力扶持民间文化活动主体,发展农民自办文化。要想使农村文化建设获得自我生长,就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现在县级国有剧团多数演出很少,但民间戏班却很多,很活跃,并成为乡村的主力军。因为农民自办文化来自于民间、成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最能了解和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对于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农民并不关心,因此,搞文化建设只靠对农民讲大道理不行,强迫命令更不行。新农村文化建设只能“导”,不能粗暴地“堵”,要通过政府指导、利益诱导、舆论引导、理论界辅导、村民领袖和文艺骨干倡导、基层干部疏导等力量的综合作用进行。

6.实施品牌战略,建设农村特色文化。河北省提出倾力打造“红色太行、壮美长城、诚义燕赵、神韵京畿、弄潮渤海”五大文化品牌,把河北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进一步推动河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这一战略下,新农村建设要加强对农村优秀民问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批判继承和综合创新,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发挥文化的独特作用和巨大潜力,为农村经济建设和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服务。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有的甚至就“活”在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积极挖掘农村现有的、自己身边的独特历史文化遗产或民族文化资源,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可以使他们在劳动之余不出村镇就能感受到文化熏陶。实施农村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常态化、制度化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人、名品。

7.加大宗教管理力度。基督教在河北部分农村的快速发展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佛教、道教影响也在逐渐扩大。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农村社会经济、文化、通信、娱乐事业相对比较落后;②社会发展推动农民流动不断加快,外出和留守农民的生活都相对缺乏精神寄托;③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比较薄弱,等等。宗教固然有提供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提供交往与认同,乃至有助于社会秩序的重建和整合等积极功效,但其又对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形成了一定冲击。因此,虽然宗教信仰是自由的,但绝不允许违法,故应引导宗教与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广大农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照“三贴近”原则,有规划地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充分发挥农村文化教育娱乐农民的作用。

第五篇:东兰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对策修改稿

东兰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对策

华彬—东兰县农业局

(导语: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2006年,东兰县按照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启动实施新农村试点建设,并在具体的实施中大胆探索、大胆结合、大胆创新,取得了初步成效,为扎实推进东兰老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新农村工作开展情况

(一)板栗、水产养殖、劳务输出为支柱,以畜牧养殖及多种经济作物为补充的农业产业协调发展格局,截至2010年9月底,21个试点屯共有板栗面积1645亩、桑蚕1068.6亩、中草药110亩、林果1907亩、优质稻1600亩、糖蔗1482.5亩、养鱼110亩,输出劳务1480人。试点村屯经济出现加快发展的势头。在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带动下,全县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特色的“一村一品”专业村42个,其中无公害蔬菜类专业村10个,桑蚕专业村2个,糖农村产业经济不断发展,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没有产业支撑,新农村就是“乌企业,围绕板栗、桑蚕、中药材、糖蔗、水产品、三乌鸡、劳务输出等符合县情的产业做文章,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以粮食为基础,以桑蚕、蔗类专业村3个,中草药材类专业村1个,板栗专业村12个,水产养殖类专业村1个,畜禽养殖类专业村1个,油茶类专业村2个。2010年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 15.4亿元,与2006年同比增长60.2 %;农林牧渔总产值63780万元,与2006年同比增长21.1%;财政收入13026 万元,与2006年同比增长35.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940元,与2006年同比增长63.3%。

(二)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繁杂的系统性工程,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要历经相当长的过程,必须有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况且,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农民群众十分需要政府加强指导,共谋共建新农村。为此,2007年来我县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队,强化这支队伍建设,增强驻村指导员服务意识,较好地发挥了指导员队伍的模范作用。

对口帮扶指导,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我县整合资源,集中部门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对21个县级试点村屯进行指导建设,并落实88个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与试点村屯对口援建,明确牵头单位及责任人工作职责,工作队长期驻点开展工作,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难事。2006年以来县里从有限的财政经费中,给每个试点村屯划拨5万元作为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启动经费,外引项目资金180多万元,让试点屯农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好处,亲身感受到新农村建托邦”。我县切实把农村产业发展摆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从试点工作一开始,我县就在试点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按照“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的发展思路,依托县内花神丝绸、味森活食品、河丰药业和巴马丰浩糖业等龙头加工设带来的巨大变化。

坚持“五到位”,驻村指导员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2007年以来我县每年从县直和乡镇机关选派240多名综合素质高、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进驻全县147个行政村开展工作,使每个行政村有一名以上指导员驻村。为发挥这支队伍作用,我县创新工作管理机制,推行指导员工作“五到位”,即领导重视到位、制度管理到位、教育培训到位、督促检查到位、榜样宣传到位。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照顾,明确驻村指导员的工作任务、工作措施及目标要求,注重指导员学习培训和工作汇报,定期或不定期对指导员到村开展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发掘指导员的工作亮点和经验及先进事迹,及时进行宣传报道,激励指导员安心扎根农村,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

抓好“五结合”,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我县积极创新指导员工作方式,强化服务效果,抓好“五个结合”。与新农村建设“三清六改二建”项目建设相结合,引导驻村指导员抓试点村屯的农业发展、村庄建设规划,指导村民建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组织群众开展政策宣传和各种文娱活动,参与村民项目建设。与库区基础设施建设抓农村社会稳定相结合,推行“千 名干部下库区解难题”实践活动,主动参与解决库区移民水、电、路、医、学“五难”问题,引导移民调整产业结构,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不断改善库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与特大自然灾害中抓抢险救灾重建工作相结合,各工作队组建指导员抗灾救灾突击队,落实灾后重建工作责任制,建立突击抢险救灾激励机制,切实保障群众利益。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抓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相结合,指导村级党组织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与后援工作相结合,把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业绩纳入后援单位目标管理,明确后援单位的工作任务,增强后援单位对指导员日常管理,实现部门和驻村指导员“双向”联动。

(三)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切实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近年来,东兰县以新农村建设为统领,积极整合农业、林业、畜牧、扶贫等部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结合广大农民和农村发展需要,开展一系列活动,形成了推动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强大合力。水利部门深入调研,积极做好水利渠道、水库、山塘、水柜等水利基础设施的规划,积极向上申报,争取项目资金,力争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农业部门组织技术队伍,指导群众改种改良,调整产业结构,夯实增收基础;林业部门认真贯彻温总理“山青水秀生态美”的指示精神,开展“植树造林保生态”大行动,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农机部门开展“千台农机闹春耕”行动,扶贫部门先后投资81.6万元完成8795亩的板栗品种改良项目;投资98.6万元完成5789亩的油茶种植;投资180.3万元完成5265亩的核桃种植;投资60万元完成5300亩的桑蚕扩种种植。、大大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畜牧、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也发挥优势,纷纷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动植物防控防疫等方面的便民惠民服务,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据统计,2011年全县用于农村各项事业建设资金达15443.4万元,其中投入 3753.1万元兴建农村集中供水工 程258处、家庭水柜3273座;投入2641.2万元修建村屯道路68条201.5公里;投入1149.6万元修建水利渠道71条116.6公里,防护堤、水库等15座(处),投入540万元兴建沼气池515座。同时,农村教育卫生项目资金投入2966万元,农业扶贫开发项目资金投入420.5万元,农村房屋扶持改造资金投入300万元,易地安臵项目资金投入473万元,支农资金投入3200万元。为民办实事好事1692件。

(四)农村环境不断改善。我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使农村环境得到了大力改善,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以“村容整治”为突破口,大力实施“三清六改二建”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试点村屯村容村貌等人居环境大为改观。同时,县新农村办从建设、农业、土管、渔牧等有关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和民房设计巡回服务队,进村入屯进行宣传和服务,免费为群众提供民房设计图纸,帮助群众做好村庄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了新农村试点建设。

(五)扎实开展教育培训,大力塑造新型农民。近两年来,加大了对培训项目及资金的争取力度,争取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村级后备干部培训、劳务技能培训等培训项目。依托乡村党校、党员中心户、农家课堂、产业示范基地、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等培训阵地,组织举办新农村建设知识、农村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培育了一批新农村建设“领头雁”和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新型农民,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截止目前,全县共组织新农村建设指导员1316人次深入147个行政村,举办各 种宣讲会522场(次),发放资料1.85万份,听讲群众达4.93万人次,开设各种实用技能培训班343期,培训党员群众2.37万人次。通过培训,农民基本能撑握一到两门的实用技术,拓宽农村农民就业的渠道,使试点村屯农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21%。

(六)民主政治稳步推进,基层组织得到加强。我县全面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加强了农村村委会的新建和扩建工程、改善办公条件,推进依法治村和民主管理的制度建设,推进政务、村务、财务的有效公开,从制度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实施;推进村级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农民群众在村级事务上当家作主。把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作为融洽党群干群切入点,健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实行村财镇管,定期公布,使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等到有效加强。

(七)农村社会事业不断繁荣。各试点村屯结合实际,建立和完善了《新农村建设村规民约》、《新农村建设卫生公约》、《卫生评比办法》、《“六好”评比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评比办法,开展 “六好”(好夫妻、好兄弟、好婆媳、好儿女、好邻居、好妯娌)、卫生评比活动,为建设农村先进文化、塑造文明新风拓展了活动载体、注入了新鲜内容、增强了农村活力;建起文化宣传长廊,图文并茂宣传科技、文化、卫生、计生、法律知识;兴建公共活动场所,供村民休闲、娱乐、健身,有力推动试点屯农村形成了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破除陋习、移风易俗、和谐共处的良好风气,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八)创建新机制,激发群众主体活力。积极探索,大力推行“群众自主申报,实行动态管理”、“民主管理”、“群众互评”三项机制。一是推行“群众自主申报,实行动态管理” 机制。哪里群众积极性高就在那里搞试点,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投入主体、管理主体、建设主体。不下硬性指标,不搞人为指定,由群众自己拿主意,但实施效果与新农村试点资格动态管理挂钩,试点建设所碰到的问题一律由村屯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组织村民协商解决。无自治能力的村屯不能列为试点对象,同时实行定期调度考核,对依赖性强、群众积极性不高、工作难以推动的,责令限期整改,直至取消试点资格。二是推行民主管理机制。民主选人,全县21个试点屯全部民主选举产生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由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事务。民主理事,把民主管理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和活动的始终。新农村建设试点申报与否由村民自主决策,理事会称职与否由村民来评,资金使用合理与否由村民来审,项目是否实施由村民来议。突出发挥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投入、管理、建设主体作用。民主管财,制定和完善各种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资金收支的程序和手续,确保新农村建设资金用在刀口上。三是推行“互评”机制。组织各试点理事会会长对新农村建设“三清六改二建”工作进行互评,让试点屯之间交流做法和经验,让群众自己给自己打分,自己查找存在的不足,自己拿出整改方案。通过推行三项运行机制,有力调动了广大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扎实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东兰县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仍非常艰巨,工作中一些问题和困难仍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县财政困难,群众生活不够宽裕,县直帮扶部门实力薄弱,使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陷入“三有限”困境,即县财政投入资金有限,县直帮扶单位支持资金有限,群众自筹资金有限,影响了新农村试点建设的进度。

二是试点建设进度不平衡。新农村建设试点启动实施两年来,多数试点、多数项目的建设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但个别试 点建设进度较慢,一些乡镇和部门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精力不多,农民群众“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还比较严重,试点发展不够平衡。

三是农民增收的渠道还不够宽。农民就业门路不多,种养业收入仍然是构成农民收入的主体,增收的渠道仍比较狭窄。农业受灾严重,农资价格上涨,制约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因素增多,农民增收更加困难。

四是产业支撑功能不够强。有的试点产业规划不科学,优势不够突出,规模小,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能力不强。

四、下一步的打算

一、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落实

在县委、县政府新农村建设领导组领导下,乡村两级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村委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考核、考评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建设新农村作为一件大事,真正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领导精力、工作部署、财力安排和政策措施上向农村倾斜。各有关单位包乡镇经常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加强领导,搞好服务,帮助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扎实有效地推进东兰新农村建设。

二、严格搞好规划,分步实施

推进新农村建设,应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主,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农村养老保险、救助、低保和卫生为保障,结合当地实际,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1、科学确立试点村,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推进新农村建设,要从试点起步,要先确立新农村建设试点乡、村。通过搞好试点,树立典型,积累经验,完善政策,达到以点带面、扎实推进的目的。在试点选择上,可以在不同区域的先进村或选择不同经济类型的先进村,要充分注意代表性和今后在面上的推广性和可操作性。并且有利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聚集人口、资金,有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

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县委、县政府着力建设以县城为中心,以二级路沿线所在地为重点,以其余10个乡所在地为基点的的城乡网络,一是要在2011年做好各项规划,尤其是乡(镇)村建设规划,既要规划农业产业布局和农民建房模式,又要规划水电路、通讯和科教卫生服务事业等公共设施的合理布局,还要考虑人防、环境保护等因素。建设规划要充分尊重民意,突出特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主要是利用土地,保护耕地,建设规划要把“村兴、民富、路畅、山绿”放在突出位臵。建设规划要经过农民充分讨论、专业机构指导、相关部门审定。二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因此,在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发展、壮大具有地方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和集体经济;大力发展、培育各类市场,畅通城乡之间物流通道;引导、鼓励各类实体,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特别是让效益好的企业包扶农村,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促进农民稳定持续增收。到2015年,全县75%农村的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增长,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年人均收入比2008年在翻一番达到约3000元,而且村容村茂整洁美观,环境又好。三是基本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目标。即到2020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县农村整体上基本建成具有东兰特色的新农村。农业实现产业化,农村实现城镇化,农民富裕化。

3、共同参与,增加投入。各部门要明确在新农村建设中 的职责和任务,特别是宏观管理、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要充分考虑县委、县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要求,有目标地合理安排,形成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身新农村建设,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对农村结对帮扶,采取“企业+村庄”、“机关事业单位+村庄”等多种形式,加强推进东兰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主题是农民,必须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这就需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搞好再就业培训,提升农民文化素质;通过劳动力培训工程,特别是符合农民实际的流动性培训,提升农民科技素质;通过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优秀党员户、文明户、文明信用户)来提升农民的文明素质。

4、加快经济发展,开辟增收新途径。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民才能经济增收、粮食增产、生活富裕。从我县现状来看,要想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改变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靠二、三产业带动、走产业化、特色化经营道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真正推动新农村建设。一是根据我县不同的地域条件和优势,有针对性地采取发展龙头企业的措施。重点培育具有发展后劲的龙头企业,如花神集团、河丰药业等等。以城镇化为支撑,靠近县城、公路沿线上项目,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培育部分主导产业。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村种养能手、经销大户、经纪人等能人,抓准适宜发展的产业或行业,首先实现致富,然后在辐射带动农户参与发展,推动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出效益,最终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二是搞好规划,按要求组织实施。主导产业确立后,要搞好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不要小打小闹乱搞,这样形不成规模,上不了档次。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的乡镇或企业,要 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实行深度加工,增加效益;以新兴产业为基础的专业乡镇,要尽快膨胀产业、产品规模、增加辐射能力,无论是传统还是新兴产业,都要以创立名牌为目标,或者是挖掘已有的名牌产品的潜力,以高产、优质、高效为前提,推动农业产业化上档次、上水平,进而带动特色专业乡镇的发展。三是搞好“以工哺农”,吸收劳动力。龙头企业形成后,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空间。又可整合农村土地、人力等资源,实现共同发展。也可以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以工哺农”、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

5、发挥科技,搞好创新。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应充分重视农业科技,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一是依靠科技,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经过多年的实践,农民也已经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例如依靠科技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大棚蔬菜,大面积地膜覆盖,等等。积极引导、组织为农民调换籽种,鼓励农民搞农业服务业。二是大力提高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在机构设臵、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把科研投入尤其是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臵,提高农业科技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采取积极措施鼓励科技人员到基层,出成果,提高科研水平。继续安排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改善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快技术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鼓励农技推广服务。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三是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素质。通过农业科技入户、村官引导、科技下乡等,让农民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同时为农村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人才。

6、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主导可产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取到、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 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资源和市场,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臵,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

7、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一是应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可以考虑以下模式:村企合一型、市场带动型、招商引资型、高效农业型、旧村改造型、专业加工型、合作经济组织拉动型、资源开发型。三是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增加培训农村人力资源,加大资本投资,加大对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输出,有力促进劳动就业率的提高,从而实现农村人口由村到城镇、由农到工的有序转移。同时,还要加强对劳动者的法制教育培训,使之成为一批执法懂法,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新型农民。

8、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首先要大力加强农田水里基本建设,重点搞好土地开发,加快荒山、荒坡的综合治理,积极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切实解决大部分农村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问题。其次要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加强城乡交流。第三要搞好农村电网改造,提高电视覆盖率和电话普及率。第四要加强村容村貌建设,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努力创建文明村。按照“特色鲜明、内涵全面、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要求,实行因地制宜,适度超前,做到人与自然和谐,使村庄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9、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疾病预防体系,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和行政村卫生所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尽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条件的乡村可建立和实施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努力搞好敬老院福利事业。

总之,我们要正视农村现状,面对市场挑战,欣喜机遇到来。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创新发展理念,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稳步扎实推进的工作措施,变压力为动力,苦干实干加巧干,在不远的将来,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民和气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富县殷的新东兰一定能展示在世人面前,

下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农村文化现状及建议对策

    新农村文化现状及建设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满足五个方面的内容,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小康社会"新农村"的范畴。社会主......

    宜宾市南溪区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宜宾市南溪区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1、 研究背景: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设》,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

    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现状及对策

    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现状及对策 陈 博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政法经管系) 摘要: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本文针对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

    衡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衡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衡阳市珠晖区酃湖乡为例 姓名:王志柯学号:11390219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系别:外语系 班级:1102班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浅议新农村建设中商品流通市场现状及发展对策

    浅议新农村建设中商品流通市场现状及发展对策 作者:刘敏来源:商业经济 2011年 第35期发布时间:2012年5月26日内容摘要:长期以来我国侧重于城市化建设和城市商业的发展,农村商品流......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概论课学生实践教学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 摘要:农民收入普遍不高,家庭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农和临时工,且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业灌溉困难,文化生活也较为匮......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措施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措施 内容摘要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

    新农村的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题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内容摘要: 一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1)农民生活、医疗状况 (2)农田生产状况 (3)农民文化、娱乐生活 二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环境污染 (2)农村整体及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