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人才成长环境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时间:2019-05-12 08:05: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农村人才成长环境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农村人才成长环境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第一篇:关于农村人才成长环境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关于农村人才成长环境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彭青岭 宋银清

摘要目前农村人才成长的孕育、培育、政治、建功环境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由于认识不够、投入不足、措施滞后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必须在营造宽松的选人环境、高效的育人环境、积极的建功环境、良好的政治环境上采取措施,确保农村人才发展壮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农村人才成长环境问题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是保障。近年来,许多地方从本地实际出发,探索开发农村人才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农村人才总量快速增长,素质明显提高,为农村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但是,通过调查发现,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人才的量和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成长环境已成为制约农村人才队伍壮大的瓶颈,值得认真分析并切实加以改进。

一、当前农村人才成长环境存在的问题

1、孕育环境令人担忧。农村人才的孕育环境,即影响农村人才“孵化”产生的相关因素。由于土地生产比较效益逐年下滑,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脱离土地外出打工,农村各类人才出现了青黄不接:一是实用技术人才队伍逐步萎缩。长期以来,农村因其自身庞大的消费市场而滋生了木瓦工、缝纫工、油漆工等一支非常壮观的“手艺人”队伍。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手艺人”群体数量在锐减。据湘西北某县人事部门统计,1998年全县各类手艺人为5392人,到2005年已缩减到2396人,减少了近60%。换句话说,7年来不仅没有补充新鲜血液,反而有近3000名原本掌握一技之长的“手艺人”抛弃原有手艺而涌入了打工队伍。目前,在农村许多地方篾匠类的“匠人”十里八村也难寻到一位。二是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出现断层。以湘西北某县某镇长乐村为例,该村现有村干部5人,平均年龄45.2岁,年龄最大的58岁,8年来该村没有接转一例党团关系,5年没有发展一名党员。从该村的情况可以看出,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出现了青黄不接,大量本该回农村的初高中毕业生、复退军人,他们一毕业、退伍就立即涌向了沿海。现在农村出现的60岁的妇女主任、50岁的团支部书记就充分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三是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后继乏人。经过几轮的机构改革,原本体系较为完备且纳入财政支持的乡镇农技推广站、农业科技服务站、农机站已改制为纯经营服务型的农业综合服务站,服务理念已由农业技术服务转变为追求经营效益服务。据湘西北某县人事部门统计,每年参加人事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农技人员,1998年为2100人,2003年为1520人,2005年为960人。同时,据该县人才交流中心统计,毕业返县的农、林、水专业类大中专毕业生,1998年为210人,2002年——2006年返回该县有登记的仅为78人。

2、培育环境不容乐观。农村人才的培育环境即影响农村人才成长壮大的各方面因素。目前培育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管理模式陈旧。由于多年来对农村人才培育的忽视,农村人才并未真正科学、规范地纳入人事人才部门的管理,因此其评价、选拔、使用基本上是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没有形成符合农村人才特点的评价、选拔机制,造成了重学历、轻贡献,重职称、轻效益等现象普遍存在,农村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局面没有形成。二是培养手段落后。目前农村人才的组织(政府)培养手段十分落后,主要体现在组织不积极,培训内容单一,经费不到位,导致了培训质量不高、效果不佳。正因为没有系统的教学、促学、督学手段和机制,农村人才个人学习环节也基本是空白;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更新,农村人才的创业实践也就难有所创新。三是流通渠道不畅。由于农村人才市场没有建立,农村人才缺乏必要的交流平台,导致了农村人才还是本乡本土所有,呈现条块分割状态,极大地阻碍了农村人才队伍的发展。

3、政治环境差强人意。近几年来,尽管“大人才观”不断深入人心,农村人才相应政治待遇逐年提高,但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概念模糊。农村人才的科学涵义包括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农业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三支队伍。但现实中,农村实用人才作为人才队伍一部分的认识没有形成,由于认识的偏差导致了工作的滞后,农村实用人才长期被忽视和边缘化,本应该与其它人才平等享有的职称评定、休假深造等待遇难以落实保障。二是底子不清。由于长期受“小人才观”的影响,农村人才台账等基础性工作进展缓慢,人事部门对本地农村人才的总量、结构、特色等缺乏足够的了解,对农村人才现状仅有轮廓性的认识,这也是目前农村人才政治环境得不到明显改善的一个重要原因。

4、建功环境亟待形成。主要表现:一是激励机制亟待建立完善。“国家—省—市—县—乡”的奖励表彰层级因缺少乡一级而不完整;推优、表彰等奖励手段应用较单一;优秀农村实用人才选拔使用的机制也未建立,甚至原来已有的选拔使用渠道如录干、提拔为乡镇站所负责人等渠道也因种种原因而取消,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村人才的积极性。二是激励作用亟待充分发挥。目前,有许多农村人才在农村广阔的舞台上干出了不同凡响的另一片天地,但是,社会舆论不宣传他们,周围的乡亲不理解他们,政府又没有搭建有效平台让他们“以身说法”来示范,使他们处于一种孤立无助的状态,不利于农村人才创业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二、影响农村人才成长环境的原因

1、认识不够。农村人才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决定农村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关键在于是否优化了农村人才的成长环境。因此,改善农村人才成长环境是培育亿万“有觉悟、懂技术、善管理、勤创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力军的战略举措。但有部分单位和领导对改善农村人才成长环境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将改善农村人才环境问题摆上议事日程,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清晰的工作思路;没有把改善农村人才成长环境工作列入社会整体人才资源开发范围的工作统筹考虑、安排,对工作的重视仅停留在表面上。突出表现为“四多四少”:强调困难多,主动解决少;放任自流多,组织指导少;口头支持多,服务措施少;形式主义多,实际效果少。说到底,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工作只于被动应付、主动探索研究农村人才队伍环境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太少,因此制约了在实践中改善农村人才成长环境的能力。

2、投入不足。投入不足是限制农村人才成长环境改善的“瓶颈”。首先是资金投入不能适应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表现在没有给农村人才创业及做大事业提供优惠信贷“绿色通道”,制约了农村人才的孕育及发展壮大;农村人才的激励表彰经费和各项必须的培训经费没有纳入县、乡两级财政的预算,处于一种“有就给,没有就自己想办法”的自然状态,直接导致了目前县、乡对农村人才的科技培训开展得少而又少。县级财政都无法保障,乡镇街道根本就没有专项经费,因此培训数量难以保证、质量难以提高,农村人才对新科技、新技术、新项目难以掌握。其次是政府投入的工作精力难以保障。目前,县、乡政府虽然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成立了县、乡两级农村人才开发领导小组,但工作方向性不强,工作中对基础建设投入资金筹措、农村建设规划等硬件建设抓得比较多,而事关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农村人才培养、农业一线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农村实用人才大户示范作用的发挥等改善农村人才环境建设的有效举措思考、实施得少;人事、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缺乏必要的横向沟通、联系,部门囿于自有职能,各自唱独角戏,不能形成合力,因此工作难见成效。再次是农村人才自身重视不够。改善农村人才成长环境,光依靠政府投入肯定不行,农村人才自身必须提高觉悟,主动参与到环境改善的大气候中来。同时也要积极监督政府在改善环境上的作为,发现问题,善意批评指正,群策群力做好农村人才环境改善工作。目前农村人才自身觉悟还是较欠缺的,一部分农村人才只埋头于自己的“责任田”,对带动致富等缺乏必要的责任与良知思考;更有部分人对政府主导的各项改善环境活动不支持、不参与,甚至公然抵制、诋毁,使政府处于“两难”境地。

3、措施滞后。一是保障措施滞后。农村人才队伍的培养培训、选拔使用、评价激励、待遇保障等措施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比如由于调查摸底工作不扎实,目前县、乡在制定“十一五”人才规划时,对农村人才成长环境改善仅仅提出了近期要达到的目标,而具体落实措施却很少,不利于操作,因此指导意义很有限;在选拔使用上,九十年代以前优秀的村干部、乡镇企业家可录用为国家干部、聘用为乡镇站所负责人。但现在以上渠道已经消失,而新的渠道——优秀农村人才录用为国家公务员人数又极其有限,人事人才部门对新的选拔任用渠道缺乏创新与探索精神;在评价激励上,至今仍缺乏公正、有效、客观、统一的农村人才评价标准,激励手段应用多停留在发文表彰上,过分单一,起不到效果,激励的长效机制仍未建立等;待遇保障上,农技人才在乡镇机构改革中早已成为“自谋生路”的普通一员,农村基层干部工资财政发放还仅限于农村党支书与村主任,范围狭小并且还处于摸索完善阶段,农村各类实用人才目前享受到的优惠待遇还仅限于国家农业税取消的政策等。二是宣传舆论滞后。目前,县乡由于过分追捧GDP,把招商引资功臣、民营企业老板等纳税大户尊为“坐上宾”,各种宣传媒体也总是瞄准他们,而冷落了广大默默耕耘于“三农”一线的农村人才。三是开发机制滞后。目前,支持农村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各种机制仍未形成。比如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返乡等农村人才的补充机制就很不完善,国家的相关政策如“三支一扶”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也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效果还不明显。

三、改善农村人才成长环境的对策

1、拓宽视野,营造宽松的选人环境是根本。农业是需要较大投入的应用型产业,需要有一大批能够常年活跃在大田埂、农户间,有一技之长、懂经济、会管理的“土专家”、“田秀才”作支撑。当前在农村,这些人并不缺乏,缺乏的是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让其整体效能发挥出来。基于这一认识,我们要在实施“人才兴农”战略过程中,从根本上更新人才观念,以实用实效为原则,扩大视野选人才。一是降低门槛,充实农村人才库。要打破学历、身份、年龄限制,把技术和效益作为选拔农村人才的主要标准。在选人方式上,改基层推荐为全面普查,避免人才遗漏。目前最迫切的是组建包括种植、养殖、加工、经纪等行业和门类人才的农村人才库。二是梯次分类,理顺管理权限。对入库的人才,要细分为实用拔尖人才、农民技术员、普及型农民技术协会会员等类进行动态管理。实用拔尖人才应以创办本地农业龙头企业的种养加专业户为主,由县委、县政府管理,承担全县的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引进推广工作,对全县起示范带动作用;农民技术员应以初等规模的生产大户为主,由乡镇管理,负责本乡镇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农技协会会员应以有专长的生产“能人”为主,在协会内搞好技术交流,并帮带周围农户。三是建立网络,不断扩大队伍。人事人才部门要在乡镇普遍建立人才工作站并在农民技术协会中确定人才信息员,及时收集各类人才信息资料,将新发现的人才迅速纳入管理。同时,人事人才部门要定期对农业人才分类需求进行统计,便于各类人才资源的统筹调配,保持农村人才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2、多措并举,营造高效的育人环境是关键。要实现农村人才总量和人才素质的同步提高,培养教育是主要途径。目前要结合实际,多措并举,采取大面积培训人才的方法来改善农村人才培育环境。一是走出去培训。可以采取与农业类高校联合开办农村实用人才学历培训班的方法,培训骨干农村实用人才;针对部分农业龙头企业中高技术人才缺乏的现状,可以有计划地选送一些有潜力的农村技术人才到农业院校进行深造。在送入院校培训的同时,还可以组织农村人才专题赴外地参观学习无土栽培、滴灌、反季节蔬菜种植等高新农业技术,通过参观学习,使他们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二是请进来培训。对于一些新引进的品种和项目,要采取政府出资和企业出资相结合的办法,有目的地引进国内外专家,进行现场指导,手把手的传授技术。此举在提高农村人才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也使农村人才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时俱进地转变思想观念。三是产业链上培训。为进一步加强培训的针对性,要把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新技术推广与产业化生产结合起来,由农产品销售或加工龙头企业负责,对原产品供应地的生产大户进行新技术应用培训,再由生产大户对农户进行培训。通过“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递进式培训,实现农村人才素质和农产品质量共同提高的“双赢”效果。

3、加强管理,营造积极的建功环境是核心。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农村人才建功立业,是加强农村人才管理的核心。一是动态管理,末位淘汰。县、乡两级政府每年要对农村拔尖人才和农业技术人才提出具体的工作目标,目标应以新品种推广规模、经济效益为重点,年终统一考核。目标任务完成好的,要纳入上一级别农村人才管理范围;连续三年任务完成差、整体考评位次靠后者,降入下一级别管理,直至剔除出人才库。通过动态管理,达到激发农村人才创业积极性的目的。二是搭建平台,鼓励创业。要在农村人才中广泛开展带头学科技、带头用科技、带头发展经济、帮助群众依靠科技致富的“三带一帮”活动和“乡土创业”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农村人才的创造热情,促进农村人才整体效能的发挥。三是评聘职称,荣誉激励。要从鼓励创业的角度出发,继续开展农民技术职称评审工作,以职称定技术等级,凭技术等级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如高级农艺师,可以享受优先申报项目、优先获得农业开发扶持资金等待遇,以此调动有实力的农村人才富而思进、小而做大的创业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让拥有技术职称人员的多少成为各类农业技术协会实力和资信程度的象征,引导各类农业技术协会和广大的农村人才自觉重视“绿色证书”的作用,主动参加农民职称申报评审。

4、做好服务,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是保障。良好的政治环境是保证广大农村人才健康成长的基础。为此,一是大力宣传,营造氛围。要通过各类媒体,大力宣传优秀农村人才的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农村人才、尊重农村人才的良好局面。具体可以通过在各类报刊、电视台发优秀农村人才通讯、在电台开办优秀农村人才群英谈专栏、编发优秀农村人才事迹简报、制作优秀农村人才创业专题片等形式加大宣传,营造“支持农村人才干事业、支持农村人才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强联系,解决困难。要采取领导与个人、单位与协会结对子的联系办法,加强县、乡两级领导、涉农部门与农村人才的联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现实突出问题。三是合理使用,政治上优先。对那些成绩突出的农村人才,在政治上,要实行“三优先”,即优先列为党员发展对象、优先选配为村“两委”班子成员、优先推荐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良好的政治环境可以为农村人才创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能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创出一条新路子,其社会效应巨大而深远。

作者简介: 彭青岭(男,1976年12月生,经济师,湖南澧县人事局人才交流中心经济师)

宋银清(女,1978年12月生,湖南澧县县委办公室干部。)

第二篇:农村主要环境问题分析及对策

我国农村主要环境问题分析及对策

姓名:单位:专业:学号:

摘要: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分治,长期以来,农村环境一直是环境监管和污染治理体系的死角。农村的环境基本处于“自治”状态,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污染治理设施等与人居环境有关的公共服务远未跟上,导致农村的环境状况显著劣于城市。本文从分析农村在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出发,揭示了当前农村环境急剧恶化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原因对策

农村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范围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它是农村居民生活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它实质是村民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农村环境问题指农村居民在从事农业、工业等生产过程中以及在日常生产中所造成的破坏农村生态环境或者污染农村环境的现象,农村环境破坏及污染不仅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直接制约农村工业农业生产的发展的后劲,因此必须保护农村环境,为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但应引起关注的是农村环境恶化、地下水的污染和缺失等,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对农村环境问题能有更好的了解,我们对农村各方面进行了调查和探讨,从总体上看,农村的环境问题是可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水环境恶化

随着农村小城镇的复兴,农村工业的勃发,现代农业资源污染以及城市生产生活污染向农村的转移,导致农村水环境的恶化已成为不争得事实。2003年我国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仅为62.1%,生活污水处理率不到2%,卫生厕所普及率仍不到10%,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建成率几乎为0。造成农村水源污染的源头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生活污水,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农家使用农药和化肥,以及日常生活的污水。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每年产生2500万吨生活污水,且大部分都末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可想而知这是多么严重的污染,以至于目前我国农村还有3亿多人口喝不上干净水,有1.9亿农民的饮用水是受到严重污染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在土地上投入的机肥料大幅度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快速增长,大量的氮和磷营养元素随农田排水或雨水而进入到江河湖泊,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水质恶化。据监测,农村许多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氮、氨氮、亚硝酸盐氮都严重超标其中还含有一些致癌物质,对人、动物都是威胁。另一方面农药的使用更是加重了水源的污染,田地中农药被灌溉水、雨水冲刷到江河湖海中,严重污染了水源。二是工业废水,随着农村小城镇的复兴,农村工业的勃发,现代农业资源污染以及城市生产生活污染向农村的转移,导致农村水环境的恶化已成为不争得事实。受技术水平以及资金的限制,乡镇企业大多是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的高污染行业而且缺乏必要的污水处理措施,大量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任意排放,远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农村水环境持续恶化,严重威胁着人畜的正常生存。

二、固体垃圾污染

农村固体垃圾主要包括生化垃圾,废弃的农用塑料薄膜,农作物秸秆等。农村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厨房剩余物、包装废弃物、一次性用品废弃物、废旧衣服鞋帽等。由于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甚至没有处理设施,部分农民环保意识又相对较差,许多难以回收利用的固体废弃物,如旧衣服、一次性塑料制品、废旧电池、灯管、灯泡等随意倒在田头、路旁、水边,许多天然河道、溪流成了天然垃圾桶。农村生活垃圾随意堆放不仅侵占了土地,而且还成为蚊蝇、老鼠和病原体的滋生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合垃圾腐烂、发臭以及发酵甚至发生反应,不仅会释放出危害人体健康的气体,而且垃圾的渗滤液还会污染水体和土壤,进而影响农产品的品质。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每年有1.2亿吨生活垃圾露天堆

放。并且这地固体垃圾大部分是那些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废旧电池之类的有害物质。农用塑料薄膜技术自从在我国推广以后,我国粮食产量有了大幅提高。但是,目前多数农用薄膜为聚乙烯成分组成,这种材料的性能稳定,在自然环境中,其光解和生物分解性均较差,残膜仍留在土壤中很难降解。据农业部组织的地膜残留污染调查结果表明,地膜残留污染较重的地区,其残留量在90~135 kg/ hm2,高者达270 kg/hm2。我国农膜年残留量高达35万t,残膜率达42%。据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16个县市中,废旧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 kg/ hm2,其中最严重的地块达268.5 kg/ hm2,由于地膜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500万元以上。当土壤中含废旧农膜过多时,耕作层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土壤孔隙减少,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降低,影响了水分和营养物质在土壤中的传输,使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活力受到抑制。同时,也阻碍了农作物种子发芽、出苗和根系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的年产生量约6亿t,其中稻草1.8亿t,玉米秆2.2亿t,小麦秸1.1亿t,还有苷薯蔓、油菜秸、大豆秸、甘蔗秸、高粱秸、花生秧及壳等,它们产出的秸秆量都超过了千万吨。目前在饲料、还田、造纸、能源和化工等领域对秸秆利用的一些关键性技术难题尚未突破,如秸秆作为饲料的问题是消化率低,只有40%左右,氨化技术氨源损失达70%。秸秆还田腐烂速度和秸秆还田机械问题尚有待解决,秸秆造纸引起的污染难题也需根冶,秸秆综合利用的经挤效益不高等,使每年秸秆利用数量相当有限。另外,秸秆焚烧现象在我国有些地方仍然存在,由于秸秆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二恶英、CO、CO2等有毒有害气体,严重污染了农村大气环境,给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再加上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的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从而使农村固体垃圾污染加重。另外,乡镇企业排放的有害固体废弃物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污染源。

三、空气污染

以前,农作物秸秆的焚烧是造成农村空气污染的主要方面,在农村每当农民收获完小麦、玉米等后剩下的桔秆就要焚烧掉,一方面焚烧后的灰分可当化肥,另一方面省去了清除的力气。可是焚烧的浓烟不仅使行人烟眼流泪,而且给大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增加了二氧化硫和降尘的含量。如今,随着秸秆气化技术的推广以及国家明令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政策的推出,由农作物秸秆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已经逐渐消除。乡镇企业排放的废气以及粉尘已经成为农村空气污染的主要元凶,这些废气中的有害物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后,能给人的呼吸、血液、肝脏等系统和器官造成暂时性和永久性病变。尤其是近年来,有关乡镇企业空气污染的报道不断增多,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四、农村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

近来,很多农村地区提倡开发山区,发展果业,以至无度地砍伐,造成大面积的森林被破坏。再加上,农村经济落后,还有伐木为柴的大量砍树,也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我国的森林总面积仅有1.59亿公顷,人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8,然而农村森林面积却每年以8.7万公顷的速度剧减。并且乱砍滥伐现象屡禁不止。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也使生物多样性锐减,大量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破坏,而大规模地牵移,甚至遭到灭绝。同时,也少不了造成水土流失,蓄水量下降。

五、不合理的资源开发

部分企业公共利益意识淡薄,对矿产资源重开发、轻恢复,开采矿山时直接剥离地表,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地面下陷、山体滑坡,一些煤矿、磷矿等企业的废水直接排放到田间地头、沟渠河流,被部分农户用来作为灌溉水源,破坏了生态,也污染了农作物。

原因分析

经过多方面调查研究发现,造成农村环境问题这么严重的原因很多,但总体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2.农村环保监督能力严重不足。3.农村环保宣传教育不到位。4.有关农村地区的环保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对策

针对目前农村环境保护所面临的严峻形势,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农村环境进行保护和整治已经刻不容缓,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有关部门应督促指导乡(镇)、村在规划和建设时要同时配套环卫等基础公共设施,在一定场所、范围内设置垃圾池,便于集中或定期进行处理;二是切实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资金投入的力度。要坚持“谁污染、谁付费,谁收益、谁负担,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从政府、集体、个人等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保证稳定有效的环保资金投入。三是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监管力度,必须坚决制止剧毒污染物、强制癌物和严重污染的生产项目,通过环境规划,使乡镇企业布局合理、产业结构合理,“三废”污染得到充分利用与治理,使乡镇企业沿健康的轨道,同时督促乡镇企业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生产技术升级换代,以降低物耗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四是农业主管部门、农技推广机构应引导农民重视使用农家肥,积极推广安全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和模式;五是环保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教育设施,运用广播、电视及报纸等农民能经常接触到的大众媒体,大力宣传农村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增强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科学发展观意识。五是政府应重视环境问题,制定并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和规章制度。从法律上规范农村的环境保护行为。

结语

中国有将近70%的人口在农村,没有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的小康也就失去了意义。我国应积极通过包括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注意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还农村一个碧水蓝天。

第三篇: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现状思考与对策(正式)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现状思考与对策

所属单位:城关镇党委 执 笔 人:王建春

联系电话:***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现状思考与对策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是现代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在农村培养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经营管理能人等实用型人才,是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前提和保证。

一、农村实用人才现状

城关镇下辖28个自然村,全镇总人口1.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3万人,具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农村实用人才有74人,科技示范户286户,占全镇总户数3.3%,农牧民素质教育培训4969人,占农村劳动力99.4%。近年来,城关镇把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建设工作放在解决“三农”问题的突出位置,以“领导指路、政策引路、能人带路”的工作思路,以“激活存量、扩大总量、提高素质、优化结构、完善机制”的工作目标,先后举办了农民素质教育培训、科技之冬、劳动力转移、定向委培等形式的培训活动,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逐步培养了一支懂科学、会技术、善经营、能管理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

二、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难点探索

在多年的农村实用人才管理工作中遇到了许多管理上的难点,长期以来未能解决,导致成为了人才管理上的久攻不克的“顽症”,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思考一:农村实用人才结构不合理。

一是专业结构不合理。大部分实用人才仍停留在种植、养殖这种生产周期较长、获益较慢、风险较大的行业上发展,而对于市场经济日益需求的农产品精深加工、营销、物流等方面涉及较少。据调查统计: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种植人才1597人;养殖人才198人;经营能人112人;能工巧匠84人;其他实用人才28人。从以上数字看,种植人才比例过大,其他三类人才所占比例过小,特别是农业、畜牧、水利、林业、农机等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35岁以下的有216人,不足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10%; 而40岁以上的有1503人,占到实用人才总数的74%。三是学历结构不合理。全镇大专以上学历的有852人,中专以上的有2167人,初中毕业的4685人。即便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农村干部队伍等群体,中专学历也只占11.6%和10.9%。目前,全镇90%的具有一定技能和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村年轻人才,选择了弃耕从商,基本流向大中型城市发展。从以上数据来看,城关镇农村人才总量匮乏、学历层次比较低、高层次人才明显短缺、农村人才老化问题也日益突出。

思考二: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经费局限性大。

一是投入资金不足。就城关镇而言,每年在市财政拨付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镇党委、政府多方筹集资金将农村实用人才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虽然保障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但对农业大镇来说,远远不能满足农村人才开发的需求。特别是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方面,所需培训教材、师资力量、教学场所、参观学习等方面,因资金短缺而力不从心,从而阻碍了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作的进展,影响了农村实用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二是农村实用人才自身发展资金不足。由于大部分农民长期务农耕耘,形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顾埋头干,不顾抬头看的传统习惯,缺乏运用科技发展农业的眼光,即使一部分人存有科技致富的意识,但因经济薄弱,无能力投入资金自行创业。村委会虽有组织农民实施科技发展的信心,但由于大部分村都是“空壳村”,根本没有资金来帮助一部分有理想、有技术、有文化的年青人,从而使得一部分潜在人才“无用武之地”;村干部纵有带领群众致富的愿望,却因“囊中羞涩”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更不用说高、新、精的农业科技的全面推广,农业经济的深度开发和规模经营难以全面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思考三:环境制约实用人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农村实用人才的专长和技能大多是在劳动实践中学习或摸索出来的,在科技层面上的“技术人员”则几乎大都是“土专家、田秀才”。在科学的市场机制运行中,而他们显得底气不足,不能发挥更大的市场效益。就如,城关镇头工村,晚熟西红柿种植已成规模,并注册了“头工牌”商标,带动了周边各村也开始大面积种植晚熟西红柿。在销售环节中,村民已意识到大部分收益被外地商贩所获,但苦于自己没有一支专业的销售队伍与市场接轨,缺乏本地推销人才,桥梁和纽带作用不能很好的发挥,导致农民应得的利益流向外地。

思考四:吸附人才政策不够优越。城关镇属于城郊型乡镇,人多地少,农村人才待遇偏低,加之有些村干部群众观念比较守旧,人才评定、激励机制不健全,农村人才市场尚未形成,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近年来,农村实用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加之考出去的大学生不愿回来,出现了恶性循环的态势。

以上矛盾和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但最重要的是没有建立起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机制,没有形成符合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实际的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体系。

三、实践与探索。

针对农村实用人才匮乏,农业生产落后的状况,近年来,城关镇高度重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开发力度,为农村经济建设和区域农业发展科技含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加大继续教育力度,提高农村的人力资源总体素质。一是在抓好农村干部和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基础上,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形式。充分发挥市培训中心、镇农技校、农业服务中心、科协等培训阵地作用。二是在科学设置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上,尝试互动式培训、点菜式培训、订单式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以此提高农村人才的培训质量。三是在种、养、销等方面挑选出技术精湛、实践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土专家、致富能手组建宣讲团。通过现身说法,从而使科技致富宣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我镇已拥有一支由10人组成的“土专家”宣讲队伍。四是利用已开展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抓住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机遇,利用天网、地网、VPN “三位一体”宣 4 传教育方式强化对农民进行素质教育,把信息资源变为开发人才资源基础。

2、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与农村党建工作相结合。近几年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广泛开展“四培养”、上线争优、党员设岗定责等活动。有效地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与党建工作紧密结合,并不断丰富活动内涵,举一反三,最大限度地发挥党组织带头、示范作用,自活动开展以来,全镇共培养农村实用人才112人,实现了党建培育新型农村人才的目标。

3、培养“四支”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重点培养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加大农村经纪人培训,提升农产品营销大户的经营管理水平,拓展农产品营销市场,建立农产品营销网络,成立农村营销组织,不断壮大农村营销管理人才队伍;二是加强农业技术人才推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建立规范的农技推广人才机制。依托市培训中心、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三是加大种养人才的培训范围。围绕本地优势产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对各类种养能手进行技术培训,通过理论教学、外出观摩逐步培养出一支现代科技种养队伍;四是发挥“能工巧匠”作用。将农村具有制作、加工、建筑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汇集,建立技能培训体系,形成技能人才网络,使之成为农村生产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4、优化创业环境,发挥农村人才在建设新农村中的积极作用。把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与优化农村人才创业环境有机统一起来,通过加强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使农村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发挥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在服务“三农”中的作用,引导农民兴办农技中介服务组织,发挥农村生产经营能手的示范带头作用,支持和鼓励他们自己创业,领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专业协会,推进特色农业在市场中的发展优势;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农村人才活力,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农村人才,授予荣誉称号,在入党、提拔,推荐参选代表中适当予以优先考虑,增强他们的政治荣誉感,形成农村人才围绕经济致富的导向。

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对策

一是政治上激励。对那些年纪轻、技术素质较高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应重点培养,符合条件的要及时吸收加入党组织,并优先选拔、充实到村组干部队伍之中,加强锻炼,使其由个人带头致富向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转变,既充分发挥农村实用型人才带头致富的优势,又提高了村组班子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为农村实用型人才作用的发挥搭建舞台,提供用武之地。

二是荣誉上激励。积极开展农村实用型人才“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十佳农村实用型人才”和“先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创评活动,及时宣传和报道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先进典型事迹和成功经验,增强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在周边群众中的辐射力。使他们感受到自身价值以及党和政府对他们工作的认可和支持,激发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

三是待遇上激励。建立农村实用型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把农村实用型人才的选拔同其职称评定相结合,将昔日的“土专家”、“田秀才”培养成国家认可的的农村科技人才,落实相应待遇,增强为农服务的责任感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农村人才队伍,壮大农村人才队伍,是优化农村结构的重要途径,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农业和农村将成大中专毕业生和各类人才建功立业的广阔天地。因此,在新形势下,抓住有利时机,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为人才资源,是确保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

第四篇:浅析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但是,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在农村人才的建设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前些年,国家把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城市高层次人才的建设上,而对农村人才的建设缺乏认识和力度,使得农村人才界定不清、培养不力、收效不大。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农村人才的发展,也制约了整个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与此同时,也制约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尽快向城市转移。强化农村人才开发,培养高素质的农村人才队伍,促进农村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源泉与核心目标,是落实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重庆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新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占近80%的比例,农村的自然、历史条件相对较差,农村人才存在文化程度低、技术技能欠缺、经营管理能力差等差距。如何改变这种劣势,为重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的人才保障,是重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重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这些年来,重庆的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虽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与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不足和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人才结构分布不合理

重庆市农村人才的分布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大部分集中在传统产业,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与开发等新兴产业人才较为短缺。

合作经济组织管理人才凤毛麟角,很难适应效益型、集约型、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这也很难适应重庆市经济快速发展和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需要。

(2)农村人才建设体系不够完善

实地调查情况显示,全市现有农村人才管理与其他方面的人才管理相比,处于 一种分散状态,加上目前人才建设体系不完善,给人才管理带来了较大困难,虽然在管理上重庆市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基本上停留在以宏观引导为主,还没有形成科学的、操作性较强的管理模式,影响了农村人才队伍的发展和总体素质的提高。

(3)农村人才外流严重,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发挥不足

长期以来,农民生存在贫困的环境中,其优秀的青壮年人才都被选走了,留下的全是儿童、妇女、老人,劳动力低下,人才外流导致农业和农村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再者,由于目前农村主要还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制,农民不少还存在小农经济的思想,他们之中一部分人掌握了一些技术专长,但由于没有解

放思想,创新意识也不强,并没有发挥出他们自身的优势。创造出应有的效益。即使说有些外出务工的人才返乡创业,但仅限于小作坊,没有形成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影响了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

(4)农村职业培训体制不完善

当前,在农村人才队伍中有一大部分人才都仅仅局限于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自然状态,而不去参加应有的职业培训,培训缺乏规划性,农村人才需求预测和发展规划还不够科学,培养开发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和无序;再则,在培训的过程中多是传统的理论学习方式,学习内容针对性不强,缺乏应有的实际操作,参加

培训的农村人才便感到乏味,毫无积极性;

再加上农村的教育观念和现代化教育手段相对落后,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比例较低,各有关部门分散掌握农村教育培训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最终使人才培养规模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不能与现代农业对农村人才的需要与时俱进,使得我们的职业培训主体流失,从而导致教育培训工作相当滞后。

5.2.5缺乏对农村人才的宣传推介力度

对农村人才和人才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对农村人才和人才工作的先进典型缺 少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对农村人才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还不够深入。人才与

非人才之间并没有什么差别,农村人才一感觉不到被尊重、被崇尚、被学习的环境。

第五篇:农村小学教师备课工作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重庆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答辩论文

目: 姓

名:指导教师:

农村小学教师备课工作 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张

韬 任运昌

2010年11月

提纲

一、农村小学教师日常工作概况

二、农村小学教师备课工作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小学教师备课工作现状 1.“吸星大法”式备课 2.“乾坤大挪移”式备课 3.“一阳指”式备课 4.“凌波微步”式备课 5.“六脉神剑”式备课 6.“降龙十八掌”式备课

(二)农村小学教师备课工作分析 1.备课是为了给谁看? 2.任务到底有多重? 3.实效究竟有多大? 4.备课等于写教案?

三、改进农村小学教师备课工作的对策思考

(一)转变备课观念

(二)改革备课管理

(三)开放备课形式

农村小学教师备课工作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XXXXXXXXXXXXXXX校 张韬

摘要: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备好课,是教学质量的保障。但是,现实向我们警示:过去长期所坚持的备课规范和备课管理已成为新课程下教师创造能力发挥的桎梏。主要表现在:备课等同与简单的抄教案;备课是为了应付检查;备课任务过重;备课实效性不大等问题。那么如果实现有效备课呢?笔者认为:一要转变备课观念,二要改革备课管理,三要开放备课形式。关键词:农村小学 备课 问题 对策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备好课,是教学质量的保障。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课程逐步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教学不再仅仅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也对教师的课前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实向我们警示:过去长期所坚持的备课规范和备课管理已成为新课程下教师创造能力发挥的桎梏。教师对备课规范的无奈顺从,对备课检查的消极应付。导致备课的低效和虚假,甚至出现教师不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备课。为此我们建议针对备课情况存在的弊端,进行备课改革。

一、农村小学教师日常工作概况

由于受农村环境和学生生源的影响,农村学校教师编制比较紧,导致教师日常工作多而杂。教师人均任课一周在15节以上,每天要上到3-4节课,除了所任语数学科以外,还要任其他班级的辅助学科,一般要跨2-3个年级,任3-4门课程。甚至有少数学校一、二年级进行包班,即一个年级所有的课程均由一位教师任教。还要兼任班主任,或图书管理员、教学仪器管理员、实验室管理员等。而每个学科都要写教学设计。这样,农村小学大部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都被大量繁重而无效的备课所占用,教学面临的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的尴尬局面。

二、农村小学教师备课工作的问题分析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工作。传统观念认为备课就是写教案,不写教案就被视为没有备课。因此,教案作为备课的唯一显性成果,倍受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人员的关注,常作为考评学校及教师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事实上,这种做法积弊层层,造成了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农村小学教师备课工作现状 1.“吸星大法”式备课

开学初,学校为每位教师都订了两本书(一本教学参考书和一本教案书),这一做法,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可让教师参照教学。但是,教师往往只注重了教案书而忽视了教参(基本上是新的发下去,新的交上来。)多少年来,大多数教师基本都是运用“吸星大法”,从教案书上原样照搬,作为己有。教案书上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安排、教学过程等样样齐全,语言流畅,文字数量也多。教师 们抄得是乐此不彼,懒得去思考教学方法,更不用钻研教参教材。如果写得一手好字,看起来清晰美观,那么在各级领导教学检查过程中,往往还能得到好评,评为优秀教案或者教学常规先进个人什么的。当然,也有少数教师,为了迎接那一次检查,挑灯熬夜补抄教案也屡见不鲜。

2.“乾坤大挪移”式备课

有些教师因教龄悠久,其每学年的教案累积起来不说等身,也有一尺。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随便拈一两本就可以应付一学期。一般在新学期备课时,重新“温习”起了自己往年的备课本,于是一本老教案抄了一遍又一遍,甚至有人索性将往年的备课本换上新封面,当作新学期的备课。教材改版了也没关系,借别人上期的原本照搬,检查的人反正也不会太在乎内容。

常听见有些教师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倒不如从这里找一下答案。教师所教育的对象不是无生命的自然物质材料,而是具有感情、思想、个性和主动性、独立性、发展性的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也因此而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在这种情形下,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案就难以完成预期的教学效果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3.“一阳指”式备课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一部分教师写教案提供了新的方式——电子备课。电子化备课确实在提高教师备课效率、质量,减轻教师过重负担等方面能起到一些作用,但不免有少数教师名为在电脑上备课,实为“百度”里搜索,找到所需教案,复制,粘贴,或打包下载,一学期繁重的备课任务可在半天内一根食指轻松搞定。这“一阳指”确实是名副其实。

4.“凌波微步”式备课

有的教师是凭自己钻研,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学,习惯于在课本上圈圈画画做上记号,以此作为自己讲课的教案。但为了应付领导检查,还不得不另写一份教案,教案往往只写个简单过程,更细微、更实际的东西在课本上。正如“凌波微步”般——“不会伤人伤己,且能救人逃命。”

目前,由于学校仍然把检查教案作为评价教师备课的惟一形式。在这种评价机制下,不少教师写教案完全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而上课时又是另一种思路,形成了备教不一致。在具体操作中,来得及的只用一两个月的时间就将整册教案抄完了,来不及的先上课,然后等有时间再慢慢抄。字迹潦草,过程脱节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的教案怎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六脉神剑”式备课

即学校推行一种统一模式的教案册,其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反思六大板块,条条框框样样俱全,教师们的任务就是用文字把这些栏目装满。表面看其内容设置挺全面,蛮科学,形式也规范、过程也清晰。可总觉得缺少了教师自我发挥、自我完善、自我管理的空间。

6.“降龙十八掌”式备课

为了缓解教师们繁重的备课压力和负担,由中心校牵头引进集体备课。相关人员集中交流任务明确之后,然后由各任课教师分头进行电子备课,再打印出来并复印好后分头发送给同年级任课教师。并要求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然而集体备课成了集体抄袭,二次备课仅是形式上的简单修改,质量不高。

或者以教研组或者年级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通过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形成集体教案,用于共同指导同年级的教学。但这往往强调“共性”,忽视教师的“个性”。脱离了自己的教情和失去了自己的个性,更忽视了学生的差异。

正如“降龙十八掌般”,看似刚猛无双,威力无比,但缺乏变化,柔韧细致不足。

(二)农村小学教师备课工作分析

如此这般“武林神功”式的备课,似乎成了一种摆设品,可有可无!

然而,教师们也怀疑,每天备那么多的课,只是为了在学校量化考核时能得到一个较高分数,其它还有什么价值?还不如从网上下载打印给每位教师发一份。

于是,我们要问: 1.备课是为了给谁看? 普通教师的备课是给领导查的。走进备课内容,你不由得惊叹:一是面容相似。有的与教参相似;有的与同仁相似;有的与往日相似;有的为了避嫌,也只是这儿省去此,那儿增添些,你这个环节在前,我把它置后。二是有课后备的痕迹。教师写教案不是为了教学,而是为了应付检查和考核,备而不用,先上后备,盲目照抄等现象屡见不鲜。这样助长备课的形式主义,无助于教学活动,也没有效果。

2.任务到底有多重?

我曾作过调查,教师写一课时两页合成的表格式教案,至少要用40分钟时间。根据教师的任课情况来计算,平均每人每学期150课时的教案,几乎要用5周甚至更多的时间专门备写。为了保证上课、作业批改、课外辅导等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全学期60%以上的教案只能靠加班完成。《人民教育》上曾有一篇文章写道:“中国教师工作负担之重,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这里面固然有教师数量不足的原因,但更多的负担是由这些程式化的繁杂事务造成的。

3.实效究竟有多大?

有专家曾公布过调查统计结果,中小学教师的无效劳动大约占50%,而无效劳动中占比例最大的就是与写教案有关。其实不论教师还是基层学校的管理者,大家都心知肚明,现在的课常教学与教案设计往往是互不相干的两张皮,教师只不过扮演了把教案从书上移到备课本上的“搬运工”而已。显然,无效劳动让教师陷于重复教案的汪洋之中,重负之下教师无法“充电”,这必然要影响教师的学习和研究,不利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使教学最终蒙受重大损失。

在香港地区,除了实习期间需要实习指导外,教师基本上不写教案,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对教案从来没有统一要求,教师备课形式灵活、多样、自主,难道这样做就一定无法保证质量吗?事实上,教学质量与教师素质的联系,这比与教案备写的联系要紧密得多。

4.备课等于写教案?

什么是备课,顾名思义,备课就是为上课做准备。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通常所说的写教案最多也只算作狭义备课,其基本要求是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广义备课是大备课,终身备课。它以教学为核心,向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辐射,既包括写备课本上的有形教案,更指融入教师心田的无形教案。正如一位特级教师在上了一堂令人叹服的公开课后表示,他这节课没有准备教案。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更主要的是备理论、备主题、备生活。对老师来说,有形教案固然有用,但更主要的是把课备进自己的心灵深处。

三、改进农村小学教师备课工作的对策思考

如果以“武林神功”来比喻备课,我们更欣赏“太极拳”式的备课。既能有效指导教学,又充实自我发展。正如太极拳——开合、圆方、卷放、虚实、轻沉、柔刚,动作柔和缓慢,养气强身,可用于技击,又有保健医疗作用。

这样的教师人数不多,但他们是农村小学教师中新课改的先行者,教学的骨干,他们受领导重视,让领导放心,他们在备课中拥有自我支配、主动工作的空间。他们的教案具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教师喜欢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一份优秀教案为参考,去其糟粕存其精华,修改完善;有的教师喜欢修改自己的老教案,注重反思自己的经验,在自己原有备课基础上不断完善、升华;有的教师善于运用网络,借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教案结合,形成有效指导课堂教学的备课。

如何减轻农村小学教师负担实现有效备课呢?笔者认为:要加快农村小学教师备课改革,必须依据“有效教学”理论,不再一味地要求老师改变教学方式,应逐步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求统一、整齐、严格的管理方式及制度,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建立符合“课改”要求的新的备课评价标准,实实在在地稳步推动课程改革。

(一)转变备课观念

要改变这种刻板单

一、枯燥乏味的誊写教案的备课方式,首先应树立新的备课观,要由狭义的备课走向广义备课,进而树立大备课、终身备课观,使备课由封闭走向开放,走向创新。有管理者不禁会担 心教师会钻管理上的漏洞而不备课,不利于对教师的管理和评价,其实只要我们加强师德教育,让教师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呼进取精神,使他们不仅把教育看成是一种职业,更是任重而道远的事业,那教师的备课就会由负担变成需要,由被动变为主动。

(二)改革备课管理

1.由重视刚性管理向注重柔性管理转变。所谓备课中的刚性管理,即注重教案的显性指标,要求面面俱到。我们应当摈弃这种“八股文”式的刚性备课管理,取而代之的是去掉条条框框的约束,给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提倡教师写个性化、创新型教案的柔管理。

2.由重视以教案评价备课向注重以听课评价备课转变。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听课评课反馈机制:应该不是单纯看教案上的文字材料,而要把大量精力用在听课上,做到课前不打招呼的随常听课,经常性听课。这不仅从课中可以看出教师备课怎么样,更有利教师的成长,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听课人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指导水平。

3.由整齐划一向分类要求转变。传统备课管理中不论是包班教师还是每周只有几节课的教师,不论是初为人师的新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不论是骨干教师还是普通教师,都是同样的要求。这显然不利于教师个性的发挥,也不符合学科特点,同时也是造成教师厌恶备课的原因之一。我们应改变这种整齐划一的要求,结合教师实际,向分类要求、灵活调控转变。

(三)开放备课形式

1.在教案备写上不必追求项目的齐全,以精为主。有些项目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等,只需要教师知道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或引起注意,而教学准备的重点应落实在课前如何准备教具、学具的问题上,因此这些项目可少写或不写。我们应该加强教学分析,简化程序性叙述,注重记录课堂教学得失,研究素材及改进思路等,整体体现个人特点。

2.在备课形式上,力求多样化。备课可通过教案、课件、学案等形式反映,教案可以是表格式、活页式、卡片式教案、简案加课本注释、简案加学案、简案加课件。

3.在教案使用上,以改为主。对于质量合格的教案,在教材没有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再教同级同一课程时不必重复备写,只需做必要的增删与调整,教案上可以剪贴、勾画,提倡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备课。对部分设计不理想、教学效果差的课时,可予以更换。

4.构建“小组三备”备课模式,将个人备课改为年级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学期初,组长根据组内教师多少,以教学单元为单位,将学期所有备课任务合理分解给组内教师,承担任务的教师即为该教学单元的“主备教师”。主备教师即刻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对教学单元进行整体设计,并撰写发言材料(此为“一备”)。按实际教学进度(以最快的班级为准)提前一周(或两周),由组长组织组内教师定时进行集体备课活动。活动中,首先由主备教师根据发言材料就该单元的教学整体设计进行解读,然后其他教师(其他教师在活动之前也应该认真研究非自己主备的教材)围绕主备教师的教学构想,结合自己的教学思考展开讨论,大家畅所欲言,备抒己见。主备教师辩证吸收组内教师的教学建议,博采众长,并对自己原有的教学设计(构想)进行必要的调整,本着科学、实用的原则撰写课时计划(即教案)(此为“二备”)。上课前,教师个体认真熟悉教案(组内统一印发的),并结合本班实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在空白处增、删、改、补,加注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使之更贴近自己的教学实际(此为“三备”)。上课后,在课时教案的后面书写自己的教学反思。

5.适度接纳“腹案”。对一些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允许他们在心中构思、策划教案,结合课本中的批注进行备课,而不必形成文本教案。

在新课程改革开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备课改革滞后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以人为本是当今学校管理的主题,结合农村小学实际减轻教师备课负担便是人本管理的体现。为了不让备课成为制约教师发展的瓶颈,备课改革,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张玉林.农村小学教师备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4.(32).[2]单连芳.新课标下的备课制度改革[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9).[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4]王雯,戴荣淑.集体备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教学与管理,2003.(3).[5]卞惠石.新课程我们该怎样备课[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5).

下载关于农村人才成长环境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农村人才成长环境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后备干部与农村实用人才思考

    关于科级后备干部培养选拔 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一、 关于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和选拔 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乡镇工作,所以对乡镇科级干部这块还是比较熟悉的。可以这样......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2010-06-29 18:46:37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正文提纲--人才招聘问题与对策分析

    论文题目: 人才招聘问题与对策分析 内容提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企业间人才的竞争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招聘工作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一个基础性环节,它......

    农村养老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分析与思考的调查报告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快,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特别是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此,我与以“青春奋斗成就梦......

    农村养老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 调查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xx县农村经济和社会建设快速发展,农村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与此同时,农村老年人口形成了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的特......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区域性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当前,我县正在掀起新一轮经济发展热潮,开始步入扩张、裂变、规模发展的快车......

    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嘉禾县委组织部 农村乡土人才是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我县农村乡土人才自然成长虽然较早,但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总量不多、素质不高......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瓶颈问题与对策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瓶颈问题与对策 截止2006年底,我市总人口800691人, 其中农业人口664693人;非农业人口135998人。总户数206897户,其中农村户数171842。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