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时间:2019-05-12 19:31: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第一篇: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余甘凤

巢湖学院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摘要:当前, 农村社会处于转型期, 农村社区建设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战略任务的重要途径。打破城乡二元管理体制, 构建城乡社区一体化管理体制已是时代的要求, 以农村社区重建为平台,政府必须改革农村社区管理体制, 优化农村社会管理, 才能实现农民提高生活水平和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在治理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下, 建设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机制有其可行性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社区建设;社区管理体制;体制改革

农村社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将传统的村庄建设转变为新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激活农村活力、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新时期解决我国城乡二元体制、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对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实践与探索阶段,还存在很多需要提高和完善的地方。

一、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问题

农村社区建设是指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在农村建立社区组织,开展社区公益事业服务,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体活动,美化社区环境,调解社区民间纠纷,倡导社区互助精神,树立社区良好社会风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把农村建设成为管理民主、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农村。[1]统筹城发展背景下,村民自治的宏观环境发生了变化,而农村微观管理和组织体制建设出现滞后,因此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势在必行。可以说,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将是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的第三次重大变革[2]。目前从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来看,人们对农村社区的定位大多是行政村、自然村、村民小组或者是乡镇管辖区。另外还有把农村社区定位为几个自然村或行政村的重新组合。但随着农村社区建设管理的不断深入发展,加上农村社区管理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全国绝大多数农村社区都在探索适合新形势下的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在农村社区事务管理方面也还存在许多亟待提高的地方。

(一)农村社区管理思想观念和管理理念落后

从农村改革发展30 多年来的情况来看,在乡镇建设管理、社区建设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广大农村社区干部的管理水平和自身素质都有了较大提高,对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乡镇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农村社区组织的不断扩大,与国家实施的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要求相比,在我国许多农村乡镇的一些社区管理组织、管理人员的观念仍然比较落后,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文化素质、法制观念、服务意识普遍不高;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仍然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然沿用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在社区管理中偏重对上级行政部门负责,忽视对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和服务。

(二)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滞后

我国农村还没有形成适合多元化需求的多元化主体结构,正在建设的农村社区,虽然农村社区的管理组织基本建立起来,其组织架构主要包括社区党组织、社区村委会、村民小组以及专业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从运作的实践来看,目前的组织架构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其实质开展工作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这主要是基于目前农村社区正在建设的现状有关,虽然已经建立了社区组织完善了制度,但目前组成社区的原村庄还处于隔离状态,还没有实现功能的融合和社区意识的认同;农村社区管理仍然以村民自治为核心,农村社区管理民主化、制度化方面进展缓慢,也存在着农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尚不普遍、参与渠道不够通畅等问题。

(三)管理机制不科学

由于目前我国农村社区管理资源还主要依托上级政府的投资,社会资源的有效投入很少;我国的社会自治和社会建设还很缓慢,“政社不分”现象在农村社区管理中显得更加突出。很多应该是上级政府职能部门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都转嫁到农村社区管理干部的身上,表面上我国在农村社区实行自治管理,实际运行中农村社区表现出了明显的行政色彩,“政社不分”和“党政不分”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在民主决策管理方面,社区党组织与社区自治组织的职责,仍然分不清楚,从某种意义上讲,社区党组织成为实际意义上的管理主体,除了负责党的组织、制度和思想建设外,对社区自治事务也实施具体的管理,村民自治背景下的党支部与村委会的矛盾依然存在。在社区自治方面,社区自治活动理应由居民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且重要事情必须经由居民委员会讨论决定,但实际工作中个人因素往往决定一切,群众自治热情不高,有的根本不能代表社区居民的利

益。[3]

(四)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不健全

城市居民通过城市社区享受到了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综治警务等公共服务、社区志愿互助服务和市场化的便民利民生活服务和物业管理服务。但农村社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社区服务缺位较多,服务规模小且分散、单一,服务水平不高。农村社区服务供给主体结构和供给方式不合理、服务载体缺乏,政府在农村社区服务上“缺位、越位”现象并存,一些地方政府将本该承担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转嫁给村两委或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承担本应由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可以承担的农村社区服务职能。

二、农村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统一认识 加强组织领导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深化村民自治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位置,强调“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为着力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城乡统筹力度,逐步实现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一体化”。要求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认真做好实验工作 ,总结试点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确保实验工作取得成效;在认真调查研究,全面分析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下发《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任务。积极扩大试点范围,分别以市委、市政府或城乡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名义出台了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专项文件,召开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专题会议,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任组长、市直20多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社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办事机构,明确了责任分工,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的领导体制。

(二)因地制宜 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各地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大胆探索,初步摸索出适合本地特点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一是“多村一社区”模式。在现有乡镇范围内,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服务半径一般掌握在2公里、涵盖5个左右村、1000户到2000户的基本原则,合理确定社区服务范围。从中选择相对居中、经济实力强、人口多、发展潜力大的村建设农村社区

服务中心,为社区范围内各村提供服务。二是“村庄合并社区”模式。过去一些自然村落中各建制村之间,村村相邻,但村与村之间互不沟通,在道路、水渠建设等生产方面互不协调,造成生产成本增加,甚至经常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纠纷,严重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针对这种情况,借农村社区建设实验之际,通过法定程序,实施了村庄合并建社区。三是“一村一社区”模式。在一些经济状况比较好、人口比较多的村,以现有建制村为基础,一个建制村建立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四是四是“企业社区”模式。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企业集团,立足于自身发展需要,在转化附近村民为企业职工,村民责任田流转给企业生产经营,整合村庄宅基地,由企业出资建房,群众低价入住,置换出的土地由投资企业优先使用的同时,建设服务企业职工和社区居民的企业社区。既解决了农村社区建设所需资金的问题,也缓解了企业用地紧张的问题,实现了企业发展与农村社区建设的互利共赢。[4]

(三)增加资金投入 强化设施建设

在实验中积极寻求和争取资金来源,初步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主、驻区单位自愿帮扶为辅、社会捐助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把农村社区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坚持城乡统筹考虑、重点向农村倾斜的原则,大幅度提高财政支出中对农村投入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农村社区建设投入占农村投入的比重,初步形成政府财政对农村社区投入的持续增长机制。把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放在突出位置,积极改善社区办公和服务条件,建起了集办公室、警务室、图书室、文化室、居民学校、文化健身广场为一体的,设施比较完备、功能比较齐全、服务质量较高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通过派、选、聘、考等途径,不断加强农村社区服务队伍建设,满足了农村社区服务的需要;初步解决了农村社区“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的问题。同时,注重抓好村庄综合整治,搞好农村道路、水电、通讯和污水、垃圾处理等基本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净化、绿化、美化社区环境。

(四)突出服务 以政府公共服务带动社区服务发展

坚持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与村民自我服务相结合,从农民群众现实需求出发,建立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各地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向农

村延伸,拓展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探索建立引导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劳动保障、法律服务等公共服务进农村社区的机制,促进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积极为农民提供医疗卫生、就业指导、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和技术技能培训、科技信息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同时,从解决农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入手,以社区服务中心或服务站为基础,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组织动员村民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社区服务活动。[5]

三、结语 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加强了基础工作,为实现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创造了条件;加强了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了公共服务覆盖农村社区;加强了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了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城乡社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虹.成都农村社区建设解析[ J].四川省情.2008(4).[2]项继权. 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的三次变革[J]. 理论学刊,2007(11): 85 - 89.

[3]李增元. 农村社区建设: 治理转型与共同体构建[J]. 东南学术,2009(3): 26 - 31.

[4]张国祥. 农村社会管理体制的探索与思考[J]. 社会主义研究,2008(6): 101 - 105.[5]张润君. 合作治理与新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创新[J]. 中国行政管理,2007(1): 56 - 59.

第二篇:浅析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杨卓耸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添加日期:12年01月04日

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行政村和现代城市社区而言的,以行政村或中心村为一定范围,以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为主体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具有明显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既包括农村居民生活的自然区域环境,也包括在这些辖区内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的社会群体。随着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发展,农村在农业生产、劳动就业、居住环境和服务管理等方面也发生了许多变化,过去单纯以村和乡为单位的生产生活服务与管理已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要求,社区服务与管理便应运而生。社区逐渐承担“乡村”分离出来的社会职能,诸如需要为社区群众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对社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服务、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和管理,以适应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需要。

一、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滞后,社区管理体制不健全。农村乡镇政府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入发展,但农村社区管理人员的观念比较落后,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水平不高。许多干部群众对农村社区管理还比较陌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大部分农民认为农村社区管理是政府的事,跟自己关系不大;许多基层干部认为农村社区管理超前,现在条件还不成熟;有的认为农村社区管理是图形式、走过场,简单地将农民身份转为居民身份而已。许多农村社区没有专业的管理机构,往往采用由村委会统而管之,多数还是以村务管理老办法来对待;大多数村干部没有受过社区管理的相关培训,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社区管理,容易以老眼光来看待新问题,缺乏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方法。

(二)领导重视不够,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在一些地方,农村社区管理工作尚未进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仍存在民政部门单打独斗现象,工作进展不平衡。不少地方农村社区管理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健全,城乡一体化社区建设机制尚未建立,宏观的工作环境还不成熟,没有形成协调统一的服务管理体制。有些地方在农村社区运行机制上,缺乏充满活力热情的领导动员机制,村级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弱,没有形成便捷、有效的社区管理的参与机制和系统的社区规划体系。

(三)与城市公共服务差距甚大。城市居民通过城市社区享受到了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综治警务等公共服务、社区志愿互助服务、市场化的便民利民生活服务和物业管理服务。但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尚未打破,与城市相比,农村社区还没有纳入市政管理范畴,不能享受城市社区待遇。如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以及农民群众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便民服务资源相对比较薄弱。多数社区服务还停留在传统性、邻里性和救助性的服务上,服务规模小且分散单一,服务水平不高,缺少面向整个社区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服务,与农民快速增长和日趋多元化的服务需求不相适应,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乡村管理服务向社区管理服务的转变。

(四)社区管理人才缺乏。农村社区管理需要有文化、有知识、年轻化、有工作热情的新型社区居民参与。但是,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年大多流向城市务工经商,驻留在村的大部分为文化程度低、生活技能差的中老年人。农村传统习惯在这些人生活当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大多安于现状,对新生事物接受较慢,对社区管理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社区意识有待培养;而社区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文化素质、法制观念、服务意识和管理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缺乏有效管理的办法和创新意识,且行政化色彩较浓,其管理方式、活动开展、服务实效等都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五)投入资金少,基础设施薄弱。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于城市。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社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社区的日常办公设施、文体设施、配套生活、配套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与实际需求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一是政府投入不足,大部分地区仅仅靠民政的福彩公益金投入,没有纳入财政专项支出,远远不能满足大规模建设的需要;二是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因为可用收入不足而无法建设,即使建设好了,也存在后续资金和经营管理费用的缺口,导致日常服务和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三是社会投入不足,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经济鼓励,企业参与、社会组织投入、个人赞助等社会力量参与严重不足,资金投入未能实现多元化。

(六)缺乏积极向上的健康文化引导。随着城乡交流的增强和现代文明的推进,农村居民的开放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文明素质有了较大提升。但在转型期农民身上也交织着多重文化冲突带来的矛盾,农民价值观趋向多元化。传统农村社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人文情怀逐渐流逝,人际关系中功利主义倾向日益突出。物质生活改善后,农村居民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生活,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还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农村社区缺少积极向上的健康文化引导,农民业余生活大多以打麻将为主,农民公民意识塑造和农村社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尚未摆上议事日程。

二、加快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制定社区建设规划。农村社区建设是城乡融合、统筹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与城镇化建设目标一致,需要系统全面地制定建设规划(村镇规划、产业规划等)。建设规划必须把长远目标和近期规划结合起来,根据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需求,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农民生产生活、农村社会环境及居民需求导向原则,合理规划社区建设规模,也就是找准各个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特色和特点,探索适合于自己社区建设发展的模式。

(二)加强社区公共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建设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当前农村社区建设最薄弱的方面。农村社区建设,需要从公共设施建设入手,大力加强对公共设施及公益性服务方面的投入,政府要在财政上给以大力支持与帮助,并在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制度措施方面要有所创新,努力改变农村社区这一薄弱环节,为社区建设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整合农村社区资源,充分调动农村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通过组织协调调动各种资源,有效利用农村人才、物质、资金、技术等社区发展所需的资源配置,完善社区管理机制。要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提高社区居民自治能力,通过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农村社区建设。

(三)完善基层组织队伍建设。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由于社区管理还处于改革调整发展

阶段,一些社区基层组织也才刚刚开始形成,且相关改革措施也尚未跟上,一些农村社区党支部和居民委员会之间、村干部与群众之间出现了许多新矛盾,使社区管理难以全面开展。要真正体现社区自治原则,做到依法管理社区,就要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有所改进和提高。一是要完善社区组织设置,使党组织与社区建制同步进行;二是要加强社区队伍建设,提高社区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把工作能力高、服务意识强、思想作风过硬、群众信得过的优秀人才选拔到社区管理队伍中来,尤其是要选配好农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三是要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挖掘和发挥农村社区的各种人才资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调动社区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把各种力量凝聚到农村社区建设中来。

(四)营造良好环境,发展非农产业。做好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还在于经济发展。各社区要依靠本地资源,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待各种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形成农业、工业、信息等产业园区,生活小区就会自然形成,第三产业必然会得到大力发展,对社区建设要求就会更为迫切,社区建设资金投入等问题就会在经济发展中逐步解决。

(五)加强农村社区以需求为导向的文化建设。根据社区居民生产、生活需要,繁荣社区文化,促进社区文明和谐发展,是当前农村社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要通过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使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发展。社区文化工作不能仅仅依靠宣传教育,目前,居民在生产中确实需要科学技术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在农业生产与兴办各种实体中遇到的难题;在生活中,农村居民视野欠宽广,常常因为小事生气、吵架;对人生、对社会认识偏颇;没有理想、得过且过。这需要专家、学者下基层,通过各种讲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远大理想。

第三篇:当前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当前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五里社区 周福健)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城市管理的基础,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切入点,随着政府管理重心日益向基层下移,加强和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成为必然,社区建设逐步地被置于一个非常突出和重要的位置,但从我多年从事社区工作的经验来看,社区建设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里提出和大家讨论,以求推进社区建设更好的发展。

一、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建设行政化倾向严重,社区自治难以实现

作为城市基层的基本单位,社区承担着政府逐步转移出来的行政事物,同时大量的本应该有政府职能部门完成的工作,也不同程度地需要社区进行协调和配合,这给社区建设带来很大的负担和困惑。现在社区居委会要帮助政府相关部门作好社区治安、流动人口管理、社区环境卫生、最低生活保障、失业职工就业、离退休人员管理计划生育和青少年教育等职责。这些职责的完成很多是要求居委会替政府部门填表格、建档案、出具证明材料、代收费用等行政性工作。又加上,基层政府各部门临时性的统计、调查、统治、检查等任务都通过街道办事处落实到居委会来执行。使居委会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所谓的“协助”政府部门的工作上去,造成居委会超职能、超权限、超负荷运作,而《居委会组织法》规定的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本质工作职责恰恰没有时间落实开展,社区的自治功能和服务功能不能够很好的体现。值得一提的社区在承担很多行政事务时,“费随事转”无法得到落实,一些单位和部门将职能部门工作无偿摊派给社区,社区工作人员应该在接受上级部门下达的非社区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时,有权依照费随事转的原则,得到相应的经费补贴。但可惜“费随事转”机制没有在社区建立。总之,居委会进一步成了政府办事的“腿”,行政化趋势严重,居民民主自治被行政化工作覆盖。

(二)社区硬件不达标,配套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现象严重

按照市委、市政府上文件精神,对新建住宅小区,开发商要按照建设建筑面积千分之一的比例配置社区办公活动用房。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开发商置若罔闻,不按照社区用房要求配置。五里社区辖区内规模以上小区共有4个,按要求配足办公活动用房的只有美琪小区。万鸿城市花园和雍华府小区面积不够,山姆月城名珠根本就没有社区办公活动用房。社区的办公用房不够用,出现“一室多用”或“一室挂多牌”的无奈,社区缺少适当的空间匹配社区文体活动中心等阵地,五里社区要争创全国和谐示范社区,打造一流社区,在硬件配备上将显示出很大的一块短板。另外,社区的硬件配套设施,如残疾人康复器材等,虽按照标准配备了,但设施平时缺少维护和管理,实际作用发挥受到限制。

(三)居委会、物管、业委会三者关系不畅

在居委会到底是“居民自治组织”还是政府“腿”这样一个双重身份还搞不清楚的时候,随着住房私有化,特别是新兴商品小区的迅速发展,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这两大社区管理主体在社区自治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居民委员会与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这三个功能重叠的组织形式之间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矛盾与冲突。居委会本质上是为居民服务的组织,物业管理公司本质上是逐利的市场组织,其主管部门是房管局,业委会是居民直选的民意组织,三者在属性上是不同的,在实际中,物业公司盈利的同时不注重提升服务水平,引起业委会的不满;业委会不依法履行职责,没有起到集体管理、代表业主的作用,行为不规范,任意决定业主共同事务等。“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还有待探索。

(四)社区参与严重不足

居委会的生命力在于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居委会与社区居民关系的最核心体现也是社区居民参与。可见社区居民参与非常重要,因为人是社区建设中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居民的广泛参与,再丰富的物质资源也不可能得到利用。更重要的是居民比居委会更了解自身需要,有他们的参与,社区问题解决会更有效率。但是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社区居民彼此间存在着一种严重的疏离感,居民对社区共同利益关心较少,社区意识不强,缺乏认同感和归宿感。社区的自发产生的热心居民和志愿者不多,目前社区志愿者年龄偏大,人数较少,开展的活动层次不高,影响面有限,这说明社区自治所需要的中介组织和志愿组织发育不成熟、不完善也不规范。

二、加强社区建设的几点对策(一)完善居委会组织的制度规范

当地政府在推进社区建设上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前瞻意识,可以根据当地自身情况,依照《组织法》的原则,进一步规范政府与居委会双方的关系,规定政府对居委会授权事务的范围、限度,居委会自身工作的主要方式、方法,政府对居委会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支持力度等问题,将指导性的法律,变为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各种规定、条款。(二)减轻居委会不合理工作负担。

社区承担的下派任务过重是社区建设的突出问题之一。各级政府组织要根据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明确居委会的工作职能,让居委会有权拒绝不合理的摊派性任务。应该根据《居委会组织法》的相关规定,改变目前各职能部门直接向居委会布置任务的状况。凡是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居委会协助完成的工作,都应当经市区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同意并统一安排,而不得直接给居委会布置任务。基层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向居委会布置工作任务时,要将交叉、重合的工作综合起来交由居委会协助完成,并可以在社区探索实行“费随事转”机制,对下达目标任务的职能部门和社区之间的责权利进行了规范,规定各职能部门凡需要交由社区办理的属于本职能部门完成的工作,必须按照权利与义务、劳动与报酬对等的原则,根据交办工作量的大小、难易程度、人员多少和时间长短确定办理经费,在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组织下,由职能部门与社区签订委托协议书,及时将完成该项工作所需的经费拨付社区,社区按照协议规定完成相关工作。另外,可以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培育社会中介组织承担一部分政府布置的社区工作,让公益性、志愿性、非营利性社区中介组织的介入,权随责走、责随事转到中介组织,不让居委会负担过重。(三)政府应增强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和帮助

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社区用房和服务设施建设,应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结合社区居民和实际居住人口的数量,合理确定社区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用房的使用面积。室内活动用房要有必要的活动设施和用品,并有一处面积较大的单体空间,便于居民开展集体活动。室外活动设施要有供居民开展健身、休闲等活动的场地和必要的设施。同时,政府应该多渠道解决居委会工作经费问题。一方面,应该把政府资助居委会的措施制度化,另一方面,居委会的经费来源也应该多样化。(四)理顺居委会与业委会、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关系

提倡推行社区管理人员的交叉任职。由业主委员会主任、物业管理公司管理者在社区兼职,并给于一定的福利补助。促使三个主体之间增进交流,加强沟通,形成合力,为建设文明社区搞好服务,提高居住区管理水平,同时,还可能及时化解矛盾,开诚布公地协调处理出现的问题。继续探索并推广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发挥联席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三者之间的配合与联系。

二0一一年七月六日

第四篇:社区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浅谈社区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鹦鹉社区情况简介;

1、鹦鹉社区基本情况

社区总户数3261户,人口数为9308人,72个居民小组。

社区辖区办公单位有三个:第四劳教所、叠彩公安分局、桂峰房地产公司。

2、鹦鹉社区人员配置

目前鹦鹉社区配备人员有:书记兼主任1名、副书记1名、副主任1名、委员2名、劳保协理员及协管员共13人,现少两个配置,空缺委员1名及劳保协管员1名,工作人员应是15人。社区目前平均年龄为43岁,其中有大学本科生1人,大专生1人,高中生1人。

二、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负担过重。上级行政部门几乎都可以交任务、下指标给社区居委会,对社区提出要求,居委会现在的情况就是责任大、权利小、事情多、经费少、待遇低、力量弱,造成社区居委会的超负荷劳动。其具体表现有如下:

(1)居委会超权限、超职能、超量工作。《组织法》规定,居委会是一个群众性自治组织,而目前居委会所从事的工作是大大超出了权限和职能。如计生调查、经济普查、社区治安、社区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社区消防安全等,这些都是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工作,没有行政管理权和执法权的社区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处境尴尬。由于政府职能部门各级干部对社区居委会的性质、职能、作用认识模糊,认为社区居委会是政府的派出机构,没有把社区居委会作为一个居民自治组织来对待,漠视了社区居委会的法律地位,把给居委会发号施令、派放任务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事,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级一级往下“批发”工作任务,一些本不该由居委会办的事情也压到了社区,使社区居委会大部分时间花在应付上级交办的任务上,大量挤占了用于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时间。

(2)居委会承担了大量非“责”之责,并且是有责无权。目前鹦鹉居委会内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牌子,有人口学校、法律学校、综合治理办公室、计划生育协会等,这些项目的责任人都是居委会的主任。政府、街道办事处,各职能部门有工作任务都往居委会派发,动不动就要居委会签责任状,使得居委会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并且没有遵循权随责转、费随事转的原则,无权要担责,无费要做事。从法律的角度、从客观现实的角度分析,以居委会目前的性质地位和能力,要承担起责任、办好事确有难度。

(3)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社区服务功能难以体现。一是社区工作人员待遇偏低。目前社区工作人员的生活补助标准低于桂林本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820元/月),赶不上物价上涨水平;二是工作条件差,鹦鹉社区原有办公用房老化,并且面积不足60平方米,现用的办公室是两江四湖管理处提供的,12名工作人员挤在一间办公室里办公,会议室还承担了爱心超市、人民调解室、人口学校、仓库等多重职能,经常堆积成山;三是办公经费不足,每月办事处下拨500元办公经费只能维持基本的工作需求,若组织福利性、公益性服务活动则费用严重不足;四是办公设备老化,鹦鹉社区虽然配备了8台电脑,但是大多是濒临淘汰的,真正能使用的只有一半,影响了工作效率。

2.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不配合居委会工作。随着新兴商品小区的迅速发展,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这两大社区管理主体在社区自治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居委会与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三者之间功能重叠,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矛盾与冲突,比如桂湖景苑物业管理公司、桂湖小区业主委员会等与鹦鹉社区居委会在工作中缺乏有效沟通导致很多工作难以开展。

3.居民参与严重不足。对居民来说,社区居委会承担着大量的政府和行政性事务,但是居民向居委会反映的很多问题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如社区某些居民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因此,许多居民都不配合甚至阻挠居委会的工作,比如对计生进家入户工作比较排斥。

二、加强社区居委会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减轻居委会工作负担。切实减轻居委会的不合理负担,是强化居委会为民服务功能的一项重要措施。首先,根据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明确居委会的工作职能,让居委会有权拒绝不合理的摊派性任务。其次,根据《居委会组织法》的相关规定,改变目前各职能部门直接向居委会布置任务的状况。凡是政府职能部门需要居委会协助完成的工作,都应当经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同意并统一安排,而不得直接给居委会布置任务。政府部门或街道办事处向居委会布置工作任务时,要将交叉、重合的工作综合起来交由居委会协助完成,避免重复劳动。再次,政府扶持社会中介组织承担一部分政府布置的社区工作,例如人口普查等。加大公益性、志愿性、非营利性社区中介组织的介入,权随责走、责随事转到中介组织,不让居委会负担过重。

(二)增强对居委会工作多方面的投入和帮助

1.多渠道解决居委会工作经费问题。经费问题是保证居委会独立性和群众性的前提。一方面,应该把政府资助居委会的措施制度化,即区政府每月、每年给居委会下拨的工作经费应当随着物价和人员数量的增长而增加,并且不与任何条件挂钩。另一方面,居委会的经费来源也应该多样化,政府应该

考虑赋予居委会接受社会捐助的资格,并对捐助居委会的个人、企业,给予税收等政策的优惠;有关部门也可每年拿出一定数额的福利彩票公益金用于资助居委会开展社区福利性、公益性服务项目。同时,上级政府应该扶持居委会的“造血”功能,兴办一些经营项目,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用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将其收入主要用于发展社区福利性、公益性事业。这样一来,居委会的经费不但有了可靠保证,经费的来源结构也得到优化。

2.进一步加强社区用房和服务设施建设。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结合社区居民和实际居住人口的数量合理确定社区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用房的使用面积。增加室内活动用房要有必要的活动设施和用品,并有一处面积较大的单体空间,便于居委会开展活动。

3、一方面,改革居委会工作的报酬机制,将居委会配置的几名全职人员的工资调整到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同等的待遇,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其他居委会工作人员的报酬应该津贴化并且应当随着物价的上涨有所上调;另一方面,建议大量招募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工作者,让居民真正成为社区的主人,推动居委会工作的志愿者化和公益化。

(三)突出居委会“居民自治组织”的性质

1.强调社区内有较大利益的群体在社区居民代表大会中的代表性,让他们的利益诉求通过民主渠道进入居民自治的决策,进而进入政府的相关政策,使社区居民自治更有实效性,也有助于动员居民参加社区建设和民主自治。

2.改革完善居委会考评制度,要把居民会议的考评结果作为衡量居委会工作的最基本的依据,而不是把面向街道办事处的工作述职作为依据。

3.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扫除与居民间的沟通障碍。上级有关部门应当支持社区多组织服务性、公益性活动,大力培养和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社区认同感。居委会工作人员也应多与群众进行联系,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四)理顺居委会与业委会、物业管理公司之间的关系

提倡推行社区管理人员的交叉任职,推广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在目前业主自治意识、自治能力整体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居委会不能缺席小区的管理,由业主委员会主任、物业管理公司管理者在居委会兼任副职,或者担任社区议事班子主任、副主任。能使三个主体之间增进交流,加强沟通,形成合力,为建设文明社区搞好服务,提高居住区管理水平,同时,还可能及时化解矛盾,开诚布公地协调处理出现的问题。

鹦鹉社区居委会2011年10月21日

第五篇:农村学校教研组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农村学校教研组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读后感 教研组是教师间实现交流协作、资源共享、智慧碰撞的重要组织。教研组教研水平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关系到教师的专业成长。而实际工作中,学校更多的以教学质量来衡量教研活动的成效、衡量学校管理的成败,忽视了教研组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作用,忽视教研组的建设及其功能的充分发挥。当下农村学校教研组形同虚设,问题非常严重。找准病根,对症下药,对促进农村学校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农村学校教研组存在的问题:

1、教学任务繁重,时间上得不到保证。农村学校虽然生源较少,但教师编制较紧,我校数学教师都是教两个班,同时兼带其他学科,每周将近20节课,很多时候,备课都要在家里完成,身心疲惫,跟本无暇真正深入到教研活动中去。即便是参加教研活动,也是应付差事,完成一项任务而已。

2、思想上不重视,观念落后。目前,国家对于继续教育投入非常大,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集中培训、国培计划、网上研修等。但老师们却认为这是一种负担,不愿意参加,特别是45岁以上的教师,这种倾向严重。在这种执行命令的逼迫下,教师的内在潜能和创新意识都不能激发出来,很难产生好的教研效果。

3、理论基础薄弱,学习跟不上。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老化,懒得撰写教育心得、论文等。很多时候似乎是为了评先表模、职称晋升才不得不完成这些任务,而非内心真有所感。很多农村学校阅览室里还是一些发了黄的教育书籍,早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还有些学校宽带网不到位,有些到位的也不一定全部用在教学研究上。教师外出学习较少,甚至有些教师不愿意外出学习,主要是怕学习回来后传达、汇报学习经验。

4、工作主动性不够,计划流于形式。学期初制定的教研计划多是定一套,做一套。计划制定没有可操作性,很多时候是学校安排做什么,就做什么,安排学什么就学什么,没有组里自己的教研活动。

5集体参与力度不够。组内的各项工作几乎都是由教研组长和几个年青教师轮流做,一项课题研究,白纸黑字上写着参与者十几个,做起工作来只有两三个,无论从开题还是研究到结题都是由组长和两三个年青教师来完成,造成了更大的工作量,工作更疲软,质量更低下。

6、工作折扣大。只听课不评课,评课多半说好话,谁也不想得罪谁。一项工作下来,不注重档案的收集整理,既便是收集了的,也多是一纸活动记载,什么图片、小结的不是缺这就是少那。学校无研修长远目标和近期计划,也更看不见教师个体研修计划,教研无活动主题和方案,更少具体评价考核措施。

7、管理制度不规范、不健全。

加强农村学校教研组建设的对策:

1.狠抓队伍建设,确保教研“轮子”顺利运转。在重视物色组长人选基础上,重点抓培养和培训。帮助组长熟悉业务,进入角色,提高领导水平,提升教研品位。给担子,给位子,给予“话语权”,学校重要工作,如组织考核、聘任教师、分配绩效工资等,要让教研组长参加,尤其是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应向组长倾斜。

2.校际合作,架构教研联合体。对小学科和薄弱学科教研组来说,因客观条件制约,教研工作难以开展,长此以往,教师会进入校本教研“集体无意识”的怪圈。面对这个问题,学校尤其是教研组长要主动出击,及时收集教研情报和各种有用信息,积极做好有关部门参谋,运用“借鸡生蛋”的办法,通过和兄弟学校结对子,寻找教研合作伙伴,架构教研联合体,实行“捆绑”式发展;通过不同形式的借势造力,在“输血”的同时逐渐提升教研组的自我“造血功能”。

3.开发差异资源,促进组内教师整体优化。组内教师因文化背景、知识结构、能力素养、年龄层次和实际执教能力不同,客观上存在着素质差异。面对现实,要积极开发教师差异资源,利用骨干帮扶弱势教师。尤其要把骨干教师组成导师团,开展多元化帮扶活动。组织教学示范和结对帮扶。让普通教师去骨干教师的课堂里定期跟踪听课,通过品课、赏课,宽思路、开眼界。让骨干教师去普通教师课堂“捉虫”,通过听课评课、教学会诊、咨询质疑、互动对话、探讨交流等,帮助他们改进行为。

提倡平民教研。克服组长唱“独脚戏”、骨干教师“挑大梁”而普通教师做“看客”现象,努力做到每次活动有明确主题,并细化活动内容,要落实责任人和主讲人,轮流做东,让每个教师都有“表演”机会,给予他们“话语权”。活动主题和内容要瞄准课堂,抓住课堂“主阵地”。同时要优化考评机制,建章立制。重视教研过程管理,确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思想,通过教学检查与考核,把检查结果与评先、评优以及绩效工资等挂起钩来,用制度来规范、约束并激励教师。

4.加强氛围建设,努力提升教研文化。强化氛围先从规范活动抓起,并抓好落实;构建目标机制,既制定好近期计划,有明确主题和具体活动方案,又有考核评价措施,更有教研长远目标,促使全体教师在原来基础上有新的提高;尤其注重隐性教研,提倡业余时间不拘形式的个别探讨,引导教师随时随地切磋交流,在团队力量的引领下,促使教师增长教学智慧,提高个体教学能力。

5.让小课题研究成为教研的重要载体。探讨问题来自实践,且是教师力所能及,又能直接服务教学,这样,教师参与教研积极性才会高涨。基于此,我们要引领教师做有心人,在实践中积极挖掘并梳理具体、真实、棘手和有价值的问题,根据教学需要和能力实际,确定小课题,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教育观察等行动研究,在教育叙事、教育日志、教育案例、教育反思和课例分析等多种成果表达形式

中,选定最拿手的一种或几种方法,把研究成果表达出来,应用于教学,分享于同行。

6.重视资源库建设,放大共享功能。引领教师树立档案意识,确立教研资源管理原生态思想,留下教研“痕迹”。资源库建设是提升教研组品位的重要工作,必须从资源共享的基础工程抓起。可先抓好以下几点:典型课例、教例集;学生个案研究材料;教学重难点突破思路;典型题型解题方法与思路;有一定梯度的各种典型习题;学生典型错题集;教学日志、随笔和反思笔记,其它教学素材。在共享静态资源同时,名优教师还应当经常为组内普通教师开讲座,担任集体备课主讲人,随时解疑答难。各教研组若能持之以恒、扎扎实实建设有共享功能的资源库,用不了几年,教师素质和学科质量必将有质的飞跃。

特别是要用好网络平台,实现教研管理现代化。就目前看,教研组大多仍主要以纸质文本管理,档案管理电子化程度普遍较低,严重制约了教研成果推广和应用。要更新观念,利用学校网络平台,设立各学科教研组资源窗口。这样既有利于学科教学资源有序储存和教师在网上快速检索资料,有利于教师网上论坛和开博,更有助于真正实现网络教研。

下载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五篇材料)

    社区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和观察了解社会变化的窗口,随着改革的深入、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功能和地位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其相......

    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剖析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龙国平原创 | 2009-03-20 09:51 | 投票 投票人 标签: 企业文化 对策 难题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当前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还依然不......

    关于山西省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山西省城市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玉萍 时间:2010-08-12 „关键词‟城市社区 社区建设 社区服务 [论文摘要‟与其他城市相比,山西省城市社区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宅基地整理问题及对策(5篇)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宅基地整理问题及对策 2008-01-31 | 作者:范德种 | 来源: 资源网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近年来,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土地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乡镇招......

    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使社区在城市居民生活中作用越发突出。近年来,我们主动适应城市工......

    师德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师德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长春市第二十八中学 帅月 长期以来,广大教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涌现了大批先进人物,当前教师......

    浅析学风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学风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滔溪镇长乐完小 刘阳初 今年,县教育局为了促进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在全县积极开展“学风建设年”活动。随着此项活动的深入推进,使我深刻......

    农村主要环境问题分析及对策

    我国农村主要环境问题分析及对策 姓名:单位:专业:学号: 摘要: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分治,长期以来,农村环境一直是环境监管和污染治理体系的死角。农村的环境基本处于“自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