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国人民代表的会制度的优越性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通过普遍的民主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有力地保证了全国各族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广泛的民主、自由和权力。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充分反映人民的意愿和要求,有利于凝聚和广泛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有领导、有秩序地朝着国家的发展目标前进。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实行民主集中制,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查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合理分工、协调一致地工作,有利于保证国家统一有效地组织各项事业。
第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第二篇:职工代表会制度
职工代表会制度
一、总则
为保障职工的民主管理权利,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更好的推进厂务公开制度,特制订本制度。
二、成员组成1、企业工会组织是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负责职工代表大会的日常工作,职工代表大会试行民主集中制,依法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均可当选为职工代表。
2、职工代表必须由职工民主选举产生,职工代表试行常任制,可连选连任,任期与与职工代表大会届期一致。
3、职工代表中一线职工、科技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的比例应当不低于百分之五十,女职工代表比例不低于本企业女职工占全体职工人数的比例。
三、职工代表的权利
1、对涉及职工权益的企业经营状况有知情权;在职工代表大会上,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2、有权参加职工代表大会及其工作机构的活动,闭会期间可以对企业执行职工代表大会决议和落实提案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因参加职工代表大会或者经企业同意组织的活动而占用工作时间的,其工资和其他福利待遇不受影响。
四、具体细则
1、坚持每年召开1-2次职工代表大会,每次会议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职工代表出席,并根据需要选举主席团主持会议。
2、职代会做出决议,决定必须有应到会职工代表过半数同意才有效,召开职代会由企业工会委员会组织和筹备。
3、职工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遇有重大事项,经企业经营者或者工会或者三分之一以上职工代表的提议,应召开职工代表大会临时会议。
4、职工代表大会根据需要,可以设立若干职工代表团(组),专门委员会或专门小组,负责办理职工代表大会交待的事项,职工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除确需要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审议的事项外,其他需要临时解决的重大问题,由企业工会召集职工代表团(组)长和专门委员会或者专门小组负责人协商处理,并提请下一次职工代表大会确认。
5、企业工会组织应当在职工代表大会召开七日前想职代会公开会议的议题。职代会决议和职工代表提案的落实情况应当向下次职代会报告。
6、职代会的“五项职权”落到实处:1)听取关于企业经营、基本建设、企业管理、职工培训等方面的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行使知情建议权;2)、审议通过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改革方案、工资分配方案、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措施、奖惩办法、重要规章制度、集体合同草案及工资协议草案,行使协商共决权;3)、监督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按时足额缴纳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金等,行使监督评议权;4)、评议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提出奖惩建议;5)、选举和罢免参加平等协商的职工代表以及参加董事会的职工代表行使罢免权。切实做到让职工知厂情、参厂政、监厂事,保障职工参与常务公开的民主权利。
五、行使职能
1、听取企业有关经营方针,发展规划、计划、生产经营的重大决策,职工的培训计划的工作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
2、审议通过集体合同,工资协议,劳动安全卫生协议,并听取履行情况报告。
3、审议讨论企业奖惩办法,劳动保护和设计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规章制度等问题。
第三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迪庆州国投集团热力公司
张永江
内容摘要: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自治与国家统一的结合,区域自治与集中统一领导的结合。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一方面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的各项自治权利(2001年全国人大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又进一步完善了对各项自治权利的规定)。上级国家机关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目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并努力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另一方面,又明确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必须维护国家的统一,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地方的遵守和执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要把国家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完成上级机关交给的各项任务。既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又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这种民族自治和国家统一、区域自治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正确结合,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显著特点,并使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优越性
国情
宪法
国家
领导
结合统一
正文: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民族问题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但我国民族问题处理和解决得很好,这要归功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其中,民族区域自治就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放中华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践已经证明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成功,成为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一把钥匙,表现了很大的优越性。
邓小平同志说:“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民族共和国联邦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区别,涉及国家理论中的复合制与单一制的区别,可以列举若干条,但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在民族共和国联邦制度中,各民族共和国可以自由退出联邦;而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各世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中国的情况,最主要的就是适合中华民族关系的情况。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尤其是从元代到清代最终形成了包括56个民族的民族大家庭。中国各民族的分布,呈现大分散,小聚居和相互交错聚居的态势。这种民族关系状况,适合于采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不适合采取民族共和国联邦制度。历史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了我国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国势蒸蒸日上。
民族区域自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建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自治地方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行使各种自治权利。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可以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时,可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自行培养各级干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等专业人才;企业、事业单位要优先招收少数民族人员;经国务院批准,可以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自主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制定本地方的经济建设方针、政策和计划;合理调整生产关系,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对可以由本地方开发的自然资源,优先合理开发使用;自主安排本地方基本建设项目,管理隶属于本地方的企业、事业单位;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开辟对外贸易口岸,开放边境贸易,在外汇留成等方面享受国家优待;自主安排地方财政收支,确定各项开支标准;实行减税或免税;决定本地方教育规则、学校设置、办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用语和招生办法;自主发展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民族传统医药,开展民族体育活动等。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50多年来,对维护国家统一,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保障少数民族的各项基本权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其中,自治区相当于省级行政单位,自治州是介于自治区与自制县之间的民族区域,自治县相当于县级行政单位。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地位,原则上是依据各自治地方的地域大小和人口多少决定的。自治区与省同级,自治州与地级市同级,自治县与县同级。
沐浴着十七大的东风,满怀着丰收的喜悦,我们迎来了迪庆藏族自治州建州五十周年的喜庆日子。五十年弹指一挥间,一个贫穷落后、百废待兴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州以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向世人展现了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的欣欣向荣景象。这是全州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结果,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迪庆藏族自治州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傈僳、纳西、白、彝、回、普米、苗、汉等26种民族组成的边疆多民族自治州。历史以来,全州各族人民在高原上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近代以来,各族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剥削,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为反抗压迫剥削,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各族人民进行了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但由于受到反动派的残酷镇压而告失败,各民族受压迫剥削的悲惨命运没有改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全州各族人民才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翻身得解放,做了国家的主人,才开辟了迪庆州发展的新纪元。岁月如歌,1950年迪庆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中获得解放。195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迪庆藏族自治州,在民族区域自治的大道上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阳光雨露。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迪庆州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已迈出辉煌的一步,为迪庆的团结、进步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古老的迪庆高原焕发勃勃生机,全州上下深化对州情的认识,使迪庆各项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半个世纪以来,历届州委、州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团结奋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奋发图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巨大发展。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得到保障;民族关系融洽,民族团结日益巩固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得到普遍推行,保障了各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当家作主权利;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全面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巨大提高。1993年,迪庆迎来了一次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12月26日,省政府召开了迪庆扶贫工作现场办公会,原则通过了《关于迪庆州脱贫致富规划纲要》,确定了“基础先行,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思路,揭开了迪庆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的大幕。近年来,更是在“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和谐安州”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引领下,迪庆交通、通讯、能源、市镇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旅游文化、水电、生物、矿产四大支柱产业建设突飞猛进,成为拉动迪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显现出生机盎然的繁荣景象。至2008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达55.67亿元,全州财政总收入完成5.4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6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3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95元。从建国初期基本上“自耕自食”的自然经济,到今天经济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真正实现了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书写了自治州发展史上最为辉煌壮丽的篇章。
基础设施日新月异。建国初期,迪庆境内没有一寸公路,没有一部电话,没有一条卫生、功能齐备的街道,交通闭塞,全靠人背马驮。解放后国家为了发展边疆民族经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公路,建机场,竖铁塔,一条条玉带在雪山草原间不断延伸,一道道彩虹在江河峡谷中腾空飞越,天堑变通途,电波行空、铁马奔驰、银鹰翱翔。格萨尔神驹“日行千里”的神话如今已成现实。建设了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有重大作用的城镇、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农村通达条件明显改善,水利化程度不断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移动通讯覆盖率、电话普及率和宽带入户率不断提高,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到2006年底,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4426千米,全州拥有油路里程1006千米。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17.65千米。全州29个乡镇实现了通公路、通客车,182个村委会已有178个村委会通了公路。迪庆香格里拉机场自1999年4月30日试航成功以来,先后开通了香格里拉至昆明、成都、上海、西双版纳、拉萨等9条航线,飞机日起降架次由最初的一周3个架次发展到2008年的日起降22架次。迪庆从1994年底实现了市区电话程控化和国际国内电话直拨,目前州内所有乡镇所在地和主要交通干线移动通信风格覆盖率达90%以上,主要是景区景点覆盖率达100%。全州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11部,而全州移动电话达到11万部。在城镇建设方面,全州形成了以香格里拉县建塘镇、德钦县升平镇、维西县城保和镇为中心城镇,经济开发区与塔城、叶枝、奔子栏、金江、小中甸、虎跳峡等6个各具交通枢纽型、旅游风景名胜型、历史文化型、农业基地型的建制镇以及20个乡镇相互依托、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城镇格局。城市道路、供排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有了明显改善。
现代农业顺势崛起。建国之初,全州农业农村经济极为落后,农业生产基本处于“刀耕火种”的小农经济状态,物资商品奇缺,商业意识淡薄,农民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惠农、利农、强农的方针政策和措施,迪庆州委、州政府把搞好“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加大扶贫攻坚力度,采取结对帮扶、安居温饱、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等措施,使迪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九五”末的734元增加到2008年的2595元,翻了两番多。“十五”期间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67亿元,实施了10578户、52890人的安居工程,34个重点村扶贫项目、6个巩固温饮小康示范村项目成效明显,115个特困自然村安居温饱工程和民族特困乡综合扶贫开发项目取得了实效,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长足发展,农民群众生活越来越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现代农业顺势崛起,农村正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至2008年,全州粮食总产达13.95万吨,实现全年农业总产值9.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95元。
品牌效应日益凸现。建国60多年的历程中,由于地处边远、远离中心城市、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很长一段时期迪庆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改革开放以来,迪庆加大了对外开放和宣传力度,“香格里拉”品牌的成功推出,使迪庆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特别是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荣获“中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名镇”桂冠,梅里雪山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虎跳峡和澜沧江梅里大峡谷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白茫雪山高山杜鹃林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使香格里拉成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中国旅游业十大影响力品牌”、2006年“中国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2006年完美假期十佳线路”……迪庆成为备受国内外关注的地区,成为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香格里拉品牌逐渐成为迪庆扩大开放的标志、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团结全州各族人民的纽带,迪庆自然资源景观独特、文化资源蕴涵丰富的优势逐渐显现。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建国前,迪庆境内仅有初级中学一所、小学102所,境内没有一名大学毕业生。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教育、卫生、文化、科技、广播电视等社会稳步发展。实施了“两免一补”,“藏区高原农牧民学生救助工程”等一系列惠民政策。2006年,全州有中专一所,完全中学6所,初级中学18所,小学校(点)924所;全州在校中专生2000余人,高中生3850人,初中生15066人,小学生36668人;全州共有中专教师136人,高中教师215人,初中教师786人,小学教师2448人。2006年全州拥有各类技术人员6467人,其中高级职称280人,中级职称2347人,初级职称2704人。少数民族科技人员占79%。全州有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的专家40人,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193人。民族教育得到重视,民族语言文字得到尊重和使用,科技成果的普及、推广和应用取得了较大成效。
干部队伍茁壮成长。1957年迪庆藏族自治州刚成立时,全州仅有当地民族干部1082人。2007年底,全州机关干部、国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和国有企业管理人才共有11172人,少数民族有9203人,占总数的82%;比1957年增长8.51倍。州委、州政府为了保障迪庆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享有平等的权利,把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使用作为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做好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工作来抓,并采取了一些特殊措施来增加少数民族干部的数量和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素质。在少数民族干部的使用上,既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又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历史、自然和现实基础等客观实际,体现特殊而不降低标准,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发展与稳定方面起到的特殊作用和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特殊影响,大胆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骨干力量,通过不断努力,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正跻身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的各级领导岗位,迪庆各民族干部已在各行各业中崭露头角,逐渐成为行业里的佼佼者和中坚力量,已成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支骨干队伍,成为全州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带头人,为我州的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正当祖国欢庆60岁生日之际,迪庆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尽管当前迪庆还面临一些特殊的困难和问题,但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有清晰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全州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加快发展、开创美好未来的饱满热情和高昂壮志,有过去60年艰苦奋斗打下的基础和经验,有滇川藏三省区结合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旅游、生态、气候、生物、水能、矿产、畜牧等自然资源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和把迪庆建设成为全国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区的目标是一定能够实现的。未来的迪庆必将是政治稳定、经济腾飞、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宗教有序、事业昌盛、人民幸福、城乡秀美、民富州兴的迪庆。迪庆必将以崭新的姿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创造新的辉煌。
这是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的结果,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民族地区的具体体现。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证明,既符合历史的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合乎国情,顺乎民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第一,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它妥善地解决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自治的关系,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放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自主权利。
第二,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在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过程中,结合民族地区特点,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三,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政府要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给予扶持和帮助,从而把民族地区丰富资源和先进技术结合起来,把人力和物力结合起来,在民族共同富裕的同时,国家也强盛起来。
第四,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各民族维护祖国主权和统一,保卫边疆,既是热爱祖国又是热爱民族的表现,既维护了国家的最高利益,又维护了民族自身的利益。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占总面积的74%,畜牧业是牧区经济的基础。从这一基本事实出发,在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时,自治区坚持以牧为主,发展多种经营,充分发挥牧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类加工业和乡镇企业,把畜产品加工业作为畜牧业的一个后继产业,以推动内蒙古经济的全面发展。自治区有制定农村牧区小康规划时提出,到本世纪末农业比例达55%,牧区率先达到小康。
新疆在贯彻中央改革开放和各项方针政策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发挥资源优势,使自治区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随着国家沿边开放战略的实施,新疆制定了“全方位开放”、“外引内联、东联西出”的发展方针。新疆是我国拥有边境线最长的省份,同蒙古、俄罗斯、哈萨斯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8个国家接壤。新疆抓住这有利形势,先后在沿边地区开辟了15个通商口岸,几十条公路从其腹地延伸到边境,17个城市被列为开放城市。新疆已成为我国向中亚、西亚、欧洲发展商贸的重要枢纽。
纵观新中国60年的历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土壤,符合国情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巩固各民族的大团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如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的:“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绝不能动摇、削弱和丢掉这个制度。这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关系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原则问题,绝不能有丝毫的含糊。毫不动摇地把这一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职责。
必须切实贯彻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法。这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上级国家机关要带好头,作表率。上级国家机关制定的有关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应当适合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应当采取特殊的政策措施,支持、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搞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民族自治地方也要切实行使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自治权,既保证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在本地的贯彻执行,又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真正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辉煌属于过去,希望属于未来。只要我们认真总结实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来的六十年的成功经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加强学习、勤奋工作,加强团结、顾全大局,始终做到思想上清醒、政治上坚定、作风上务实,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以实际行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一定能够统一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把我国建设成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参考:《中国日报》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
《迪庆年鉴》
第四篇:村民议事制度(户代表会)
村民议事会制度
一、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本村工作的需要,本村重大事情要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以行使监督和管理集体经济的职能。
1、召开村民会议,选举产生或罢免村民委员会的组成成员。
2、审查修改本村发展规划和经济发展指标及村民福利的有关事项。
3、审议通过集体经济项目投资和重大经营决策及重大财务开支。
4、审议通过村的各项制度,监督干部工作,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
5、讨论完成上级分配任务的各项措施。
6、选举产生村理财小组机构。
7、讨论决定村委重大人事安排。
二、村民代表会议每半年召开一次,由村委会主持召开,讨论决定村民会议授权的事项,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成员提议,可随时召开村民代表会议。会议有关事项的决定,必须有村民代表会议过半数通过才有效。
三、建立村民代表联系村民制度,经常向村民宣传有关法律、政策和会议精神,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敢于反映村民呼声,代表村民意愿决定村中事务。
四、建立村民代表学习制度,开展评选优秀村民代表活动。
五、村民代表会议在每年年未进行一次对村委会班子进行评议活动,评议结果向村民公布,并报镇政府作为考核认定。村民委员会要及时向上级政府反映村民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
户代表会议制度
户代表会议是村民会议的一种形式。户代表应当年满十八周岁,依法享有政治权利,具有参政议事能力。
一、户代表产生办法。每个农村家庭户推选产生一名户代表。户代表由农村家庭户成员协商推选产生,家庭全体十八周岁以上成员在推选单上签名或按指模确认,报村民委员会备案。
二、户代表更换。推选产生的户代表保持相对稳定。户代表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或多数十八周岁以上家庭成员认为需要调整更换的,及时按原产生方式选出新的户代表。
三、户代表会议。召开户代表会议讨论决定重大村务,应当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户代表参加,所作出的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通过。必要的时候,可以邀请驻在本村的企业、事业单位或群众组织派代表列席会议。
户代表因病、临时外出等客观原因无法参加户代表会议时,可书面委托本家庭户其他符合户代表条件的家庭成员参加会议,代为行使权利。
户代表必须遵守户代表会议规则和纪律。户代表无故不参加户代表会议,视为放弃权利。
全家外出的家庭户,可书面委托本村一名户代表表达家庭意愿,委托方式有长期委托、委托和专项委托。受托人凭《户代表委托书》行使户代表权利,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由委托人承担。每名受托人接受委托同时期内最多不超过三户。多次委托的,以最后一次有效委托为准。
四、户代表会议职权。户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涉及村民利益的以下事项:
(一)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
(二)涉及全会性的重大工程建设、集体林权改革、山林权属转让、集体资产处置等;
(三)征地、承包、贷款、签订经济合同等重大经济活动;
(四)村级发展规划,村民委员会工作报告、村财收支计划和执行情况报告,评议村干部;
(五)农村低保对象的确定或调整方案,由村集体财务承担的村民养老保险、医院保险和生活补助方案;
(六)撤销或者改变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委员会作出的不适当决定;
(七)村民委员会或十分之一以上的户代表联名提出或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由户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其他事项。
十分之一以上的户代表联名,有权对重大村务提出质询,村民委员会应当接受质询并说明情况。
户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应当符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及本村实际,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
五、户代表会议程序。户代表会议的召开因村因事因需而定,原则上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也可以根据本村实际情况需要随时召开。
户代表会议的议题,由村民委员会提出,也可由十分之一以上的户代表联名提出。
(一)召开户代表会议,除按实际需要临时召开的,村民委员会应提前三日通知户代表,并告知议题。
(二)户代表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讨论表决结果经户代表签名或盖章、按指模确认;经户代表签名或盖章、按指模确认后送村民委员会汇总统计,表决结果三日内在村务公开栏上公告。
召开户代表会议前,村民委员会应对议题进行充分调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会议期间,主持人应实事求是地向户代表说明议题。涉及专业性较强的法律、法规、政策问题时,可邀请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到场说明,解决户代表提出的问题。
户代表会议建立规范的会议记录,全面、客观、真实、准确反映户代表会议过程和表决结果。村民委员会应做好户代表会议材料的档案保存,对户代表会议决定的重大事项应报乡镇人民政策备案。
(三)户代表会议形成的决定,由村民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实施情况应适时公告全体村民,接受监督。
六、组织领导。村党组织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对户代表会议的领导,对议事点召集人进行培训,组织户代表学习法律、法规、政策。
第五篇:保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pood 保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田培炎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和主要优势。深刻理解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性质、基本国情和具体历史文化条件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凝聚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艰辛探索的智慧和心血。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认真总结党领导人民在局部地区执掌政权、建立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初步实践,借鉴外国特别是苏联经验,顺应我国社会发展进步要求和全国各族人民愿望,创造性提出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实行人民普选制、代议制、“议行合一”制的原理,提出实行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行基于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未来社会根本特征的原理,提出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坚持工人阶级政党执政地位、积极开展与其他政党合作的政党关系原理,提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原则,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在统一的国家内实行地方自治、民族自治的原理,提出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等等。这些重要思想的提出,为确定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pood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6年,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也随之建立起来。同时,还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教育科学文化体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走向成熟,必然有一个历史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进行了体制改革的伟大创造,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上,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废除人民公社制度,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破除“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破除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建立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运行机制;破除封闭半封闭经济,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政治上,我们废除实际上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确保了国家政权机关和领导人员有序更替;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人民实现了内容广泛的当家做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深入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建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证人们享有广泛的直接民主权利;等等。我们还卓有成效地推进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通过不懈努力,我国在各个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在保障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已经
pood 并将继续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全面贯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制度载体,完全能够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能够更加有效地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能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让各种经济成分相互竞争、取长补短,又能通过政府市场监管、宏观调控,避免市场盲目竞争导致的经济波动和生产浪费,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公平正义的理念,依靠健全的法律制度,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反对任何凌驾法律之上的特权,为实现机会公平、起点公平、规则公平提供坚强后盾;依靠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改善民生,保障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依靠转移支付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是具体的历史的,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今天,每个公民权利的实现,还不得不带有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还不得不承认个人天赋的“天然特权”,因此,它同无视现实经济结构、要求绝对公平的平均主义完全是两回事。
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高度的人民民主和高度的集中统一有机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人民当家做主开辟了广阔、丰富、便捷的途径,人民既可以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又可以通过监督、听证、公示、基层自治、信访等多种途径和形式,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表达意愿和利益诉求;既可以通过政治协商,表达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广泛凝聚共识,又可以通过民族区域自治,保证各少数民族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利。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国家实现集中统一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党组织在国家政权机关中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
pood 关等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国家机构的这种合理分工,能够保证国家机构协调高效运转,有利于中央政令统一,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推动各项事业发展。
活力与秩序相统一。维护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顺应社会发展规律,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又一显著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真正使人民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财富的享用者,能够最大限度激发人民主人翁精神、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让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顺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统筹兼顾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能够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依靠完善的市场经济规则,维护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运行;依靠丰富的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靠健全的党政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利益协调和利益保护制度、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维护群众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从而保持整个社会活跃有序、动态稳定。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相促进。科学社会主义认为,未来社会的重要任务就是克服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片面的、畸形的、受限制的发展,使人们按照自己意志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安排自己的工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和促进人的个性解放、全面发展。在这一制度下,人民享有充分的受教育权利、广泛的职业选择自由、广阔的创业平台和发展空间,拥有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环境,人人都能够成为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的有用之才。通过建立具体的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社会管理制度,保障和促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主导价值追求、弘扬道德风尚,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引导人们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塑造高尚人格,不断提高社会文明水平。
pood
三、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并不会自动显现,而是需要通过继续深化改革,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减少制度漏洞、克服制度弊端,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邓小平同志曾经设想,到建党100周年时,争取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同这一目标相比,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第一,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最终目的是通过破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的一切改革举措,都应当与改革的目的相符合而不是相背离,都应当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相符合而不是相背离,都应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相符合而不是相背离,始终着眼于不断巩固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增强改革的协调配套。当前我国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大都是一些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配套性强的改革。这就要求我们对改革进行科学谋划,加强顶层设计,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找准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的重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特别要聚集那些躲不开、绕不过,严重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着力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聚集那些喊了多年、呼之欲出,或改了多年却因种种利益牵绊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问题,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打破不合理的利益格局。聚集那些反复发生甚至普遍发生,群众反映强烈,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严重影响群众积极性的问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pood
第三,按照客观规律完善制度。建章立制是科学,需要讲求科学精神,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规律。马克思说:“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作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制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他把精神关系的内在规律表现在有意识的现行法律之中。如果一个立法者用自己的臆想来代替事物的本质,那么我们就应该责备他极端任性。”这表明,法律也好,制度也好,只有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才会有生命力,才能发挥应有作用。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应当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按照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政治领域的制度创新,应当遵循权力运行规律,优化权力配置,强化权力监督,不断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确保公正用权、廉洁用权、依法用权。文化领域的制度创新,应当遵循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和传播规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和管理体制,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社会领域的制度创新,应当遵循社会建设规律,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着力改善民生,着力维护稳定。
来源:《党建》2011年08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