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行政管理模式探析
摘要:当前高校的体制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教育改革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这一切都需要高校的行政管理作为改革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新发展环境下变革传统的管理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分析了新环境下高校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并提出高校行政管理的创新路径: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以及对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以此不断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加强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优化高校发展体系创新高校管理模式。
一、新环境下高校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高校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生数量的日渐增多,这为高校的规范化行政管理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的重权轻术的管理理念已经不适应新环境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所以必须更新管理理念,树立全新的人本管理观念,高校的教师、职工、学生是行政管理的主体,行政人员要改变过去的潜意识里将学生、教职工置于对立面的位置,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明确自身为全体职工学生做好服务工作、保障教学行为和谐进行、教学研究顺利开展的角色定位,以高校全体师生的利益为出发点,推动高校教学的整体建设。
(二)以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为根本遵循
新环境下信息技术给高校的行政管理带来更多的机遇,同时也暴露出传统管理模式人员少、资源共享难度大、行政管理效率差的问题,传统管理模式弊端的根源在于管理缺少进行创新、缺乏灵活性,因此,高校有必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的工作权限、职责范围、用行政管理的制度体系来约束行政管理行为,使各部门抓住工作重点并按照既定的目标完成工作任务;同时,行政管理人员自觉提升信息化意识,采用线上线下等多种管理模式开展工作可以节省管理的人手、时间等成本,推进高校行政管理的快速化建设。
二、新环境下高校行政管理的创新之路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互联网、新媒体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下广泛运用的宣传管理方式,高校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必须加强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将高校的行政管理引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潮流,新媒体在互联网移动通讯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将图文视频等内容投放到多媒体上进行传播,也可以借助大数据的分析计算功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所以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要将这些优势利用起来,树立良好的信息意识,运用信息技术加强与校内人士的沟通,并借助大数据的反馈功能在最短的时间获取高校的真实管理情况,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行政管理,不断提高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另外,学校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现有管理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一体化的网站系统,学生可以在网站上查找相关学习资料、借阅图书、使用校园一卡通购物、吃饭并进行娱乐活动,该系统的建设将极大促进高校对学生管理的便利性,以上表现都是信息技术的重要体现,在后期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将使高校行政管理水平越来越高。
(二)加强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由于高校事物繁多管理人员工作弹性大、工作难以计量、流动性大、全程监控难以实现,所以有必要将对高校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纳入高校的行政管理事物中,对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主要包括其工作态度、行为、过程、结果,考核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德、能、勤、绩、廉”五个层面,德主要指管理人员的思想动态,能主要包括创新能力、应变能力、事件的处理能力、决策能力等,勤主要指工作态度、敬业状况等,廉关系到管理人员的工作品质,通过对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能发现其不足之处,同时也是对管理人员评价、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在激励机制方面,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2]一是建立合理的薪酬结构和工资水平,在满足员工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减少因收入差距导致的心里落差;二是在职务晋升方面,根据管理人员的学历、能力给予相应的职责权利和待遇,三是培训方面,高校从理论知识、业务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组织管理人员学习,促进他们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其内部的行政管理也要逐渐得到完善和发展,在新环境的发展背景下,高校要以人本服务理念和提高管理效率为着力点,针对行政管理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抓住信息技术的发展优势,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高校的行政管理效率,除此以外,高校可以通过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强化对管理人员的管理,从而间接地促进高校的内涵式发展。
第二篇: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模式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好比社会保障体系的神经系统,是否高效、顺畅,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决策效率和运行效率有重要影响。下面我们主要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社会保障具体经办模式和社会保险费征收体制三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和考察。
1.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
从国际经验看,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主要有单部门统管、两部门管理和多部门管理等三种做法。实行单部门统管的国家有日本、俄罗斯、意大利、希腊、捷克、泰国、印度等;实行两部门管理的国家有西班牙、法国、斯洛文尼亚、哈萨克斯坦、爱尔兰、阿尔巴尼亚等,这类国家通常是将医疗保险(以及工伤保险)制度中对医疗服务补偿的监管职能交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医疗保险制度中的疾病津贴仍然由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管理;实行多部门管理的国家有英国、美国、德国、瑞典、巴西、丹麦等。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的确定与各国政治运行状况及其他方面具体国情有密切关系,一般并无定式。但总的来说,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各项社会保障业务,更有利于做好相关政策之间的协调,统筹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效率,这也是国外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的趋势。比如,日本在2001年将厚生省和劳动省进行整合,组建了厚生劳动省,统一负责社会保障、就业和医疗卫生事务,仅就卫生领域而言,其职责即涵盖了我国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管理、人保部的医疗保险、民政部的医疗救助、国家质检总局的国境卫生检疫等部门的相关职能。俄罗斯的卫生与社会发展部也是2004年在整合卫生部和劳动与社会发展部的基础上组建的,统筹负责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项职能。
近年来,我国对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多次改革和调整。1998年将卫生部负责的医疗保险职责、民政部负责的农村社会保险职责、人事部负责的机构事业单位社会保险职责,劳动部负责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职责进行了整合,组建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8年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划入卫生部,将人事部与劳动社会保障部合并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和卫生部。其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的管理;民政部负责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自然灾害救济等社会救济工作以及社会福利工作的管理;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监管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则由卫生部负责。应该说,这种管理模式虽有不小进步但仍存不顺之处,在统筹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做好社会保障政策与就业政策、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相互之间的衔接方面有不少可改进余地。比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等医疗保障制度,分别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民政部门负责,既增加了制度的管理成本,也不利于各项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更无法形成合力发挥第三方付费的作用来加强对医疗服务机构的制约。此外,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与促进就业的职责分离,也存在影响政策效果的问题。因此,应进一步研究借鉴国际经验,按照大部门体制的模式适时分步推进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2.社会保障经办模式
就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保险的具体经办模式看,各国的做法主要有两种:(1)政府经办模式。政府部门既负责社会保障政策制定和监督管理,也负责社会保障业务的具体经办。比如日本,社会保险经办业务由厚生劳动省下设的社会保险厅负责,社会保险厅的工作人员是公务员身份,社会保险厅在全国有47个分支机构,分支机构又下设265个办事机构和71个养老金政策咨询中心。瑞典负责经办业务的社会保险局是卫生和社会事务部下设的15个局之一,它在地方设有21个分支机构,共有230个基层办公室,有工作人员14500多人。挪威也是这种模式,而且计划在2009年将社会保险局直接并入劳工部,成立劳工保险部,国家社会保险局不再独立存在。(2)社会经办模式。这是一种“政事分离”或者叫“管办分离”的模式,政府只是进行政策指导和一般监督,由独立于政府的社会自治机构负责社会保险业务的具体经办,自治机构由雇主和雇员派代表组成的理事会(有些国家也有政府代表)进行管理。社会经办模式以德国等
西欧国家最为典型,其他不少国家也有采用,它在完善社会保险制度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效率、避免官僚机构过分膨胀方面有一定优势。近年来,不少国家在逐步推进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经办工作。比如,1992年,英国通过《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法》,将原来设立在社会事务部内部的经办机构改组为脱离政府的独立公益组织。美国政府的老年人医疗保险(Medicare)和医疗救助(Medicaid)两大医疗保障制度的很多具体管理工作,也是由卫生和公共服务部下属的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外包出去进行管理的,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中心将所需完成的工作分类细化并编码,给每一项工作明确定义并测算出工作量,并以此为依据与第三方签订承包合同,委托其开展这些管理工作,委托合同主要由美国的蓝盾计划和蓝十字计划承接。此外,日本在2007年社会保险厅丢失5000多万份养老金缴纳记录的问题曝光后,通过了“社会保险厅改革相关法案”,准备在2010年将社会保险厅解散,新建一个由非公务员组成的“日本养老金机构”,以健全日本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
我国的社会保障经办模式属于第一种,即政府经办模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民政部等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分别牵头负责相关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和监督管理,各项社会保障业务的具体经办工作则由这些行政部门的下属机构负责。不过,近年来,我国也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经办社会保障业务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2008年商业保险公司在全国60多个县市参与了新农合试点工作。200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
第三篇:高校老干部工作管理模式初探
高校老干部工作管理模式初探
摘要:离、退休老干部是高校和国家教育历程中的宝贵财富,是我国教育与改革的功臣,更是传道授业和培养栋梁的中坚力量。如何才能做好离、退休老干部的管理工作是各大高校管理者的重中之重,也是老干部管理服务中有效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依据。然而,由于高校离、退休老干部有很大一部分由于离岗之后选择了外地居住,所以给管理者的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就相关问题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笔者认为,目前各大高校面对老干部居住比较分散的实际情况,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一套完全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现有的关于高校老干部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的形势和要求,作为高校老干部工作管理者,应该构建一套离、退休老干部管理的新模式。本文从高校老干部管理模式的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入手,提出了一套“社区+学校”的高校离、退休老干部管理模式。
关键词:离、退休老干部管理模式高效管理
Abstract: Retired cadres a cherished treasure in college and for the national education, and a powerful strength in training young people.How to manage the retired cadres well is of most importance in management of all the college managers, which is also the basis of practicing “people oriented” in retired cadres management service.However, since the majority of the retired cadres choose to live in another place after retirement, it brings a lot of inconvenience for the managers.According to many years of experience of the author, this thesis put forward the author’s opinions about the concerning problems.随着我国人口逐渐老龄化,高校离、退休老干部服务和管理工作所面对的环境、任务和形势也在瞬息万变,管理者应该具有一套有系统性、规范化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教职工大会上指出,面对“人口老龄化这样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全国上下都要有充分的认识,并积极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所以说,各大高校都要充分发挥自己阵地的科研优势,站在理论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去深入研讨和分析新形势下,关于高校离、退休老干部管理工作所面对的各项问题。高校离、退休老干部管理模式
最近几年,我国高校老师逐渐走向了老龄化,部分高校师职老龄 1
化已经面临相当严峻的考验。我国的很多高校都是建立在二十世纪50年代,所以就不可避免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年底,我国55岁以上的老年人人口占总人口的15%,已达1.62亿之多,值得我们重视的这个数字一直在呈直线型上涨,据实每年将以3.82%的速度增加。这势必会给社会养老系统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2000年我国企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的供养比为1:9,到2009年底,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的供养比为则为2:5。人口老龄化致使社会医疗服务的矛盾不断加剧。这几年,我国城市老年人的慢性病总数在不断地上升,根据三甲医院的医疗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慢性疾病的概率是总人口数的3.3倍,这个庞大的数据给社会医疗服务机构造成沉重的压力。“空巢”化家庭问题也不可低估,根据福建省这两年的调查显示,在福建省的一、二线城市家庭“空巢”化的比例分别高达36%和38.7%。众所周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向前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转换变化。“空巢”化家庭的比例势必还有向上发展的空间。
笔者根据官方对高校离退休人员老龄化的统计数据显示,各大高校离退休老干部的管理工作前景也不容乐观。根据对福建江夏学院的调查。目前福建江夏学院已有离、退休职工200多人,是福建江夏学院在职职工总数的32.9%。值得一提的是,未来五年该校退休职工以每年6.2%的速度在逐渐增加;福建江夏学院的离退休职工与在职教职工的供养比为1:1.5;该校目前有离休老干部30多人,他们的平均年龄为81.2岁,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数为83.9%;至于上文提到的家
庭“空巢”化也有所严重,“空巢”家庭占离退休职工的52.6%。很多高校自身组织建立了离退休老干部工作的管理机构,但是这种完全封闭、独自为战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新形势。我们应该站在新的高度,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去构建离退休老干部管理机制的又快又好发展的新模式,每个高校领导必须要集中老干部管理者、教职工以及离退休老干部的力量和智慧,集中物力、人力和财力,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目前,很多高校的老干部管理模式的主要问题是,老干部工作管理者对高校的依赖性比较大,事物不分大小都需要学校出面协调和解决,作为高校的管理者,不可能把所有的精神放在老干部的管理问题上,所以就造就了管理目标的不集中。从而分散了高校离、退休老干部管理者的精力和时间,这样就容易让高校的领导者陷入了老干部的事务性工作,从而再也无暇顾及到学校的科研等的长远发展,抓住次要矛盾而忽视了主要矛盾,所以说这种方式最要不得的。同时,很多高校的离退休老干部工作的管理者缺少与外界同级单位之间的横向沟通和交流,这种陈旧的管理模式已经与开放的现代高校管理模式相违背,势必会给高校离退休老干部管理事务上带来沉重的包袱和巨大的压力。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一些发达地区的高校离退休服务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8%,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则占到了l2%-18%。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社会化养老程度比较高,他们远远高于我国第一线城市的养老水平。主要是因为这些发达国家的社会养老机制体系比较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比较健全,所以社会养老的矛
盾得以有效的解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有必要也有能力使老干部管理工作逐步实现社会化。构建高校离、退休老干部管理新模式
2.1老干部管理工作的社会化分析
目前,应该主导以高校管理为主线,构建“社区+学校”的双向负责管理的方式。以学校管理为辅,社区管理服务为主的管理新模式,当然这种模式在产生之前,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应该以社区管理服务模式为辅逐渐过渡到社区管理服务为主的管理模式。构建这种模式的理由是:根据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今后一个相应期限内完全可以完成这种模式的转换。“社区+学校”的管理模式是以纵向控制为主要特征的单位管理模式转变为注重横向开放的、联合的管理模式。
如何才能实现“社区+学校”的离退休老干部管理工作的新模
式?笔者认为,应该由学校、政府、家庭和社会共享共建,其构建思路为:首先:高校应该构建一套基于自身建设的新型离退休管理新模式,高校必须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以及上级关于离退休职工工作的总体部署,高度重视、服务大局、围绕中心,切实加强离退休职工的工作领导。以落实离退休职工的生活待遇、政治待遇为突破口,以加强老干部管理工作建设为重心,以弘扬文明的作风为核心,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创新和改进离退休老干部的管理工作新模式,不断地加强离退休职工的管理服务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开创高校离退休老干部工作的新局面。
2.2老干部管理服务体系的分析
目前,我国很多社区的离退休老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都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和初创的阶段,与离退休职工服务需求相配套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还没有建立。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大约只有62%的城市建立了社区居委会既离退休老干部的服务设施和机构。所以我们提倡,各级政府应该统一管理和领导,针对老龄化的养老机制应该进行相应的统筹和规划,以便完善以社区管理服务为主线的管理服务体系。完善和建立与老年慢性病的护理需求相配套的养老护理机构;完善和建立与社会总体负担相配套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完善和建立与高龄老人以及“空巢”家庭的服务需求相配套的社区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的网络;完善和建立与老龄化群体的医疗要求相配匹的卫生医疗保障体制。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体系的主战场在社区,难点、重点也在社区,工作的核心也在社区。所以说,加快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配套的社区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的网络,主要是要依靠政府部门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资金投入的相互配套,采取学校、政府、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的筹资共建共享,逐步整合各个社区内的所有单位的设施以及活动等有效资源和所有力量,进一步加快社区离退休职工的管理服务网络的建立,从而实现了整体的向前推进。
2.3 加快建立社区家政服务中心
我们还应该充分地利用社区和高校丰富的人力资源,比如社区志愿者、高校贫困大学生以及一部分社区的下岗工人为离退休老干部提
供志愿或有偿的家政服务。帮助那些体弱多病的老干部买菜做饭、日常护理、精神陪护、购物、以及打扫居家卫生等。我们还应该考虑要解决那些经济上有困难的老同志的看病难问题。应该在社区广泛地开设一些家庭病房、医疗门诊、康复保健等服务中心,最大限度地满足离退休职工的康复和就诊保健的需求。老干部退休后,不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的生活,他们还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所以还应该加快建立社区老干部活动中心,让他们能就近参加组织生活;为老干部健身娱乐、看书看报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为载体,加强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使老干部老有所乐。
综上所述,构建高校离退休老干部工作的管理新模式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有赖于老干部体制的变革、管理服务机制,需要高校、政府、家庭、社会的一起参与构建,特别是各级政府部门更要积极的筹建和高度的重视,高校离退休劳工部管理者要注重发挥老干部管理工作的优势,为构建高校老干部管理新模式发挥积极作用。参考文献:
[1]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曾庆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广大老干部的积极作用[N].人民日报,2006-10-19.[3]回良玉.在全国老龄委第八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1-20.[4]赵维素. 试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j]. 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第四篇: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管理是社会发展中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有意识地进行优化资源,这种社会活动需要有更加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积累,在高校体育管理中,同样需要有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对体育教育活动进行监督管理。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对高校体育工作开展更为有利,高校在教育教学上有一定的自主性、多元性,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同时在体育管理上也需要更多的重视。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发展不容乐观,教育改革发展和相关教育政策方针针对学生体育体质发展水平在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中进行的改进调整,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体育教育中体质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体育教育中体质健康的关注更多广泛,从高校教育管理、体育教学、体育管理等方面分析当下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和体质健康的重视逐渐下降,体质水平呈下降趋势综合分析其影响因素,这一问题也反映出当下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的滞后,在创新发展上的不足等问题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解决,不断适应社会发展中的高校体育教育要求,提高学生体质水平基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形成终身健身的运动理念和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1.我国高校体育管理模式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化,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体育素质水平也在逐渐改善。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不断受到关注,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给学生自我发展带来更广阔的空间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状态,养成许多不良生活习惯,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等问题不断出现,成为当下高校体育教育中的重要问题和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针对这些体育教育上的问题,高校体育管理模式上的不足是重要的因素,存在的问题需要尽快得到解决,不断完善体育管理模式。
1.1课外活动管理有待完善
高校教育中对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视主要在学生活动上,学生自主参与社团活动和高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有所不同,学生对社团活动建立在自我兴趣上,有一定的选择倾向性,因此对于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广泛性也会受到限制。近年来,一些高校提出“阳光体育”等体育号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和锻炼,一些社会体育活动也会针对青少年大学生群体进行赛事安排,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社会全民健身之中。相对于其他教育阶段,高校教育阶段对学生课外活动的发展给予更多发展空间,但对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没有形成系统化体系建设,组织不完善,多是学生自发活动,没有科学的管理模式,效果不明显,在学生中产生的影响不深,很难起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锻炼积极性的作用。课外活动的组织实施需要有更为合理详细的体育管理模式来进行指导,形成完整的活动计划方案,有效推进学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1]
1.2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完善,不仅在大学生体质上有所提升,同时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发展不仅是在教育教学上完成课程目标要求,对社会发展中体育研究也是重要内容,高校教师在专业水平上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都是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中对教师水平的考核相对要求没有那么高,一些执教较长的体育教师在专业水平上还停留在以往水平,依靠多年不变的教学经验来维持体育教学,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健康发展和体育课堂学习都是不利的。教师往往容易忽略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只注重对学生在体育发展上的教学,对体育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没有全面的认识。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高校体育教育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教师专业素养不仅是在体育专业上的能力,对素质教育教学的认识也应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适应时代发展对体育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要求。
1.3学生综合素质管理不够完善
当前高校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越来越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管理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问题,进一步改革管理模式,是有必要的。当前高校体育管理多是在根据学生体育课程所学进行管理,这种形式的管理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在课程项目上的选择多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的,甚至会连修几个学期,这种单一的体育课程学习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学生是不擅长的体育项目选择回避或是放弃的态度,只选择比较熟悉的体育项目。同时对一些在性别上存在一定误区的体育项目,出现男女比例失调的现象,体育舞蹈、健美操等课程几乎没有几个男生选修,而相对地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女生很少会选择,除了一些有一定基础的女生是因为兴趣选择之外,这种现象也导致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会忽略少数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一般教学进行。不同体育项目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如健美操课主要培养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对音乐和节奏感的感知能力等,课堂管理也主要是围绕这两方面进行教学安排,学生只是跟着音乐完成一系列动作,教师对学生的思想素质等其他素质都没有起到引导作用,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素养很难达到教学要求,与素质教育中人才培养理念背道而驰,没有真正落实到实际体育教学中。这种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是不利的,学生体育教学管理应在体育项目选择上引导学生积极尝试新的体育活动,拓展自身发展能力,改善体育教学中的畸形发展现状。[2]
1.4体育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传统体育管理中对体育教育评价没有正确的认识,多是忽略了这一环节的管理,当前高校体育管理模式中仍受到传统模式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评价中仍是建立在传统教学中的教学设计环节,这种固定形式化的教学评价模式已经僵化,忽略了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在体育教学中设计的学生评课活动停留在书面化的评教,对实际教学情况没有深入的反映,学生反馈的意见信息没有实质性的教育参考意义,这是在教学中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造成的,学生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学观念,逐渐在意识上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对存在的问题失去独立的判断和思考。教学评价体系没有得到重视和完善发展,在高校体育管理系统中存在的不完善内容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3]
2.我国高校体育管理模式创新发展对策
2.1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
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尊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大影响范围,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和影响力。学生综合素质、社会发展等方面都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高校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全面落实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指导要求,培养学生体育素质和素养,在专业化水平的严格要求下,提高学生自主意识、创新能力,注重学生团队合作观念的培养,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制定系统化的人才计划和培养措施。[4]高校体育管理工作中,围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和教师的管理,对体育设施设备的管理、教学改革管理等,在人本主义指导下,对体育教学工作中物和人的关系处理,坚持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建立健全高校体育管理机制
高校在体育管理上没有明确的管理机制,依托高校教学管理来实现专业教育管理对体育管理是不利的,建立高校体育管理机制,将体育管理列入高校教育的主管理系统,对体育相关工作进行系统化管理。传统的教学管理针对教学工作进行,在体育管理的全面发展中缺乏专业性,当下对体育发展的重视在高校教育中不断深化,针对性地进行体育管理机制建设对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学生全面发展都有积极意义。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系统化体系建设,合理规划系统,保持各部分工作之间的配合,促进体育系统完善发展。体育管理与高校教育工作和环境保持一体,在系统化管理的同时融入外界环境,健全高校体育管理机制,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人员调动等,根据发展需求进行自我调整,实现更为合理化、协调化的管理运行机制。
2.3多样化改进体育管理方法
在激烈的市场人才竞争中,高校人才培养的不断完善趋向于多元化发展,对体育管理方式方法的改革完善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变化。传统体育教育中,往往忽视对管理工作的专门化机构建设,教育体系不完善,体育教学的开展也会受到影响。随着时代发展,对体育教育的细化管理,在管理机制和体系化建设中,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更能实现体育管理和教育的有序发展。现代教育管理跨领域进行多样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在教育领域对网络技术在体育管理中的应用同样有着重要作用。对师资力量、体育设施、体育信息管理等远程控制,促进现代化体育教育,提高体育管理的工作效率。网络技术是体育管理方法的创新之一,从传统突破到现代化发展依靠技术创新来实现体育管理上的创新发展,这是时代发展中更加多样化发展的反映,结合传统教学中的有利元素,融入时代发展新元素,为高校体育管理提供更为多样化的管理方法。
2.4加强学生体育活动管理
高校体育管理中包括课堂体育教学,同时课外体育活动也要有所重视,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课内体育活动的拓展,学生在完成规定课程的体育活动之外,课外活动中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来提高自身体育素质水平和体质基础水平。在课外活动上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在大集体中更能体会到社会实践和社会集体荣誉和责任的重要性和意义。根据学生情况和学校自身发展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一些全国性的大学生体育活动、地区间高校建立的体育交流合作活动,都为大学生体育活动管理提供了丰富广阔的条件和空间,学校组织相关体育活动或赛事联谊,增进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理念和参与热情。
2.5完善有效的体育评价体系
高校体育评价体系的完善是对教师工作表现的评定,在高校体育管理中是重要哦内容,也是应该不断加强和重视的方面。对教师的管理工作,对教师教学评价、晋升职务的评定,都需要形成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体系管理办法,打破传统教学中对教师工作的管理模式,在更为理性、科学的环境下,与时俱进,充分发挥教师资源在体育管理中的作用,监督和评价有理有据,不断完善对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科研能力考核的体系化管理,实现教师在人才培养和合理分配上的完善。[5]
2.6提高管理者综合素质能力
在体育管理上,高校管理工作者的能力和综合素养影响着高校体育管理工作的进行,甚至对高校体育管理的有效落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人员在能力上要具备决策、组织、用人、信息获取、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更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在管理工作中才会有更好的发挥。管理者自身需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在专业化水平上,在业务知识、专业素养上的扎实基础是进入管理工作的保证,对高校体育发展管理要有深入系统化的认识,一些管理者在管理能力上有专业性的实践,但结合到体育管理中,往往不能起到有效的管理,对实际发展情况的了解要和专业化水平一样深入,才能真正发挥管理的作用,在高校的体育管理中得到认同和有效运行,管理人员紧跟时代步伐,科学管理,充分调动各阶层人员的积极性,保证管理工作的创新性,广泛征求各阶层意见,体现民主意识,善于在交际和高校工作中协调各方力量,顺利完解决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协调体育管理的有序运行。
3.结语
高校体育管理体现的是在管理和体育教学上的结合,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应用。在我国高校体育管理中,还有很长的发展之路要去探索,存在的现状和问题需要及时得到重视和解决,才能在时代发展中培养更加优秀的体育人才,促进我国体育教育视野的繁荣发展。
第五篇:高校学生组织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学生组织是高校教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生以一定目的、理想而自愿组成并接受学校监督和管理的学生群众性自治组织。它既是学生锻炼能力和提升素质的重要平台,也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助手。它为学生民主参与学校各项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渠道,使得学生在实践中受锻炼,在奉献中得发展。因此做好高校的学生组织管理工作,对于学校的稳定、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学生组织是一个多样化的组织系统,依据组织隶属关系、组织功能、组织成员构成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出多种类型。当前我国高校的学生组织粗略可以分为四大类:共青团组织、学生会组织、社团组织和青年志愿者组织。
从学生组织的体制层面分析,在当前的实践中暴露出其局限性,调查显示,目前在高校学生组织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组织结构僵化,岗位职责不明晰,工作效率低下;缺乏合理健全的管理制度,对组织成员的出入口管理随意性较大;缺乏激励和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成员满意度低。
从学生组织骨干的现实情况看,同样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学生干部多有依赖思想,开会记笔记,会后落实笔记,做得多,想得少,思维上懒散,依赖于管理教师或辅导员的安排,许多学生组织培养的是会办事的能力,而不是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
2、学生组织承担了大量学生活动的组织、筹划、落实,因此占用了学生干部不少宝贵的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学业受到不小的影响。在学生组织中,不少优秀的学生干部甚至因此失去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3、作为学生的自发性组织,其最主要的宗旨就是为同学服务,但是在实践中,很多组织成员缺乏这种意识,官本位思想很严重,不能真实反映学生中间的思想动态,活动流于形式,没有生命力。
针对当前学生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管理模式,创新运行机制,使学生组织良性发展。
一、明晰学生组织的职责定位
学生组织创建的基础就是有着明确的定位,学生组织既要是学校管理者的助手,又要是学生身边的朋友,因此开展工作不但需要执行力,更需要公信力。要提升学生组织的公信力,必须明确而深入地认识学生组织的职责定位。
学生组织是连接学校与学生的一条重要纽带,而并不是传达学校意图的扩音器。要勇于反映同学们的现状与要求,积极做好与学校的沟通,确实将学生的真实想法告知学校,以便学校及时发现工作中的欠缺与不足。
对于学校所制定的长期政策或即时的方案,学生组织应该积极响应。促进学校工作的开展;同时,也要及时收集整理工作过程中学生们的反响及要求,总结归纳,向学校相关部门汇报。只有这样,才能既有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又维护了学生们的切身利益。
二、重塑学生组织的管理理念
学生组织的原动力多来源于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需求而产生的激励力量,高校学生组织应该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位,自我管理,通过这种身份的重新审视,使内外因素相互结合、相互激励,通过利用外部的资源来获取自身发展的机会同时,学生组织更为学生的自身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该通过把关审批,问责结果的方式进行管理,以便减少对学生组织运行过程中的直接干预,从根本上实现学生组织的自我管理。
三、重构学生组织的结构
当前高校学生组织中的成员一一学生干部,从选拔到任命,包括工作的考评等都是由辅导员或管理教师来确定的,于是学生干部自然产生了对学校的某种依赖性,在反映具体问题的时候就会有所顾忌。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学生不把学生干部看做是自己的代表,学生干部便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并认为学生会是学校用来管理学生的工具;另一方面,学生干部因为自身的工作和评价都是由学校进行管理的,学生会干部对有些问题也不敢畅所欲言。此外,学生会的干部本身也缺乏直接向学校领导反映问题的渠道。针对此种情况,就要通过创建大学生联合会来重新构建学生组织。联合会是学生活动和社团的管理机构,总体负责学生组织,下设各种专门的委员会,成员由各个年级选出代表,并从中选出一位执行主席,每一年选举一次,所有同学都可以参加选举。联合会的建立保证了院系学生活动能够协调一致,且能够更加详细了解学生的情况;联合会还可以监督其他学生组织的活动情况,遇到问题予以协调解决。
四、激发学生组织的创新意识
高校学生组织的存在已有很长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是,长时间的简单延续致使很多工作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当今社会日新月异,高校学生组织要想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也应该在己有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寻找更广阔的发展道路。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校学生组织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以创新的意识来加以指导,只有改革才能摒除存在的不足,只有创新才能保持学生组织旺盛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作为学校与学生之间沟通桥梁的学生组织能够真正成为学校的助手和广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完善组织结构,有效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技术,认真总结以往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不断进取,大胆创新,让学生工作在实践中不断焕发活力,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汲成长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