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韩非列传读书心得体会
老子韩非列传读书心得体会1
我读《老子》,只为知其大意,非为深入研究。故粗粗略读而已。与《庄子》、《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一样,该等经书,非长期研读、反复研读、静心研读,而不能知其精华者也。苦于古人著述,今人书籍,外加电子信息,浩如烟海,充斥各个空间,人目力之所及仅九牛之一毛而已!于是,感昔日光阴虚度之太多,慨人生在世时间之太短。唯有不再虚度,抓紧一切时间,日日研读经史子集,时时关注时事变化,方能读得自己称心如意之书籍,也不至于活在历史中而与当下决裂也!否则,真的成了活在当下的古人了,成了食古不化的古董了。
由是,我倍感人生于世,经事之少,读书之少,学问之浅。又观世人宥于抱怨焦虑,徒耗时日,浪费生命,实是可惜可叹。故唯有馁心平静有力的.人,才能活的优雅、从容,活出生命的质感和丰富意义。《老子》曰:“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又云:“致虚极,守静笃……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又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此之谓也。
人生的真义,到底为何?以守道不争处世,则天下莫能与之争,概为待人处事之原则。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概为生活之原则。功遂身退,上善若水,处众人之所恶,概为对功名利禄之原则。
《老子》实为一本修身处世、待人接物、齐家治国之大百科全书,虽深奥玄黄,却一定能常读常新。经典之为经典,于此可见!
老子韩非列传读书心得体会2
《老子》读毕。《老子》凡五千余言。去年数次欲读,数次搁置。遂拖至今年始读。五千言,读来并不费事。然要真正悟透学懂,谈何容易!掩卷细思,颇多感慨。
司马迁《史记》之《老子韩非列传》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由此可知,老子著书,其目的,乃是“见周之衰”。老子所在之春秋时期,就学术而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社会而言,则是礼崩乐坏,世风日下;各诸侯国战争不断,民不聊生。老子不愿意见到社会之如此。便倡导无为而治,返璞归真,崇尚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传世,两千余年。自其传世,则与儒家一道,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社会道德、政治理论、伦理教育方面,儒家占统治地位;然在哲学、美学和艺术创作方面,道家之思想的影响远远大于儒家。亦即,儒家文化在与现实社会联系紧密的学术领域中具有主导地位,然而,道家则在那些具有强烈思辨色彩和需要丰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学术领域中发挥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可在《庄子》中得到最好的证明。《庄子》其想象之丰富,语言之精美,于先秦诸子,当属第一流。
以道家思想为主发展而来的道教,也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与儒家、佛教,相互融合,相争相竞,最终形成了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不可谓道家之作用和影响力之不大。
两千年来,注述《老子》,成了一门没有尽头的'研究领域。注述《老子》也成了古今许多研究者的终生事业。然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诠释《老子》的真意。五千言之《老子》,后世注者恐怕不止五十万,五百万言。其精义之深之广,夫可见尔!
《老子》无为而为,深奥难懂,作为道家的开山鼻祖,实在是玄之又玄。然而,不读《老子》,终将是一生之遗憾。读之而不懂,就像吾辈,则在意料之中。
著名史学家吕思勉说,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专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永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寥寥数句,近言《老子》之真义。
老子韩非列传读书心得体会3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老子与韩非子,这两位先秦道家和法家代表人物,都是一个时代的伟人,在诸子百家的时代大放光华,身为一个时代的`领袖级人物,身先士卒,带领着那个时代的人们走向辉煌。
韩非子的《说难》,表面看是臣子进言的把握,实为君臣之间心理学大典,君王用势,臣下用术,否则,臣子无术危险,君王无势霸业无成;此理论与西方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同出一辙,但早于千年,韩非应是太祖师爷辈分的了。
理论性强,实践性差,此乃历史上诸多理论家的命运;韩非子研究的如此精透,却深受之祸,本国君王没有欣赏,在秦国却受囹圄,最终命丧黄泉,进言的巧妙药方在自身上贻笑大方,可悲!可叹!司马迁感同身受,因为自己为李陵事件辩护,遭到武帝宫刑惩处,进言的《说难》别有一番滋味,大篇幅放在后面,实在是不幸呀!
老子韩非列传读书心得体会4
前记:“我读《史记》”的栏目全为个人读书笔记,亦或全属个人体会和心得,并非学术研究,仅记己之所欲与所思,奈本人才疏学浅,所言会有缺或漏,甚至会胡乱所言,请勿见笑。以前读书,不喜于笔记,导致后来时间长了由于个人的“健忘”所致,也便和没读过一样,所以现在也就记一点。
本篇名亦叫《史记。老庄伸韩列传》,这应该更为准确些,但我读的版本上称《老子韩非列传》,也就将之为题。
老子者,姓李,名耳,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着《老子》,亦称《道德经》。关于老子,《史记》也言极为少。且在他着《老子》后,便不知了去向。史书已有的,我不再言。曾记《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最初涉及此段《道德经》是在高三的时候,听我们数学老师给我们背诵的,那时候他是教给我们用来解数学题的,最初觉得好玩,也就每节课跟着老师背,后来感觉还真如老师说的那么回事,可以用来解题。有趣之余,便是对老师和古人老子的敬佩。当时就后悔没通读过《道德经》,要不那高考数学肯定能多考几十分,也不单为此,更有的是我们古代人们的'智慧对我的吸引。说起将《道德经》用在解数学题上,也许大家和我当时一样的心里,“好奇、甚至觉得诡异”,其实真的如此,我对《道德经》的参悟肯定没我那老师的透彻,但我还算明白了过来。此意仅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大致可以理解为“以不变应万变”之类。
关于《道德经》,遗憾读得甚少,也并非全有所悟。但有一点,便是我们古人几千年以前便已悟出的人性哲理,当今的人们却还需要许多人为文以呼吁,这便是很令人甚觉叹息。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史记》“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而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娇祭之牺牛乎?养食之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一段,尤为感慨。面对“千金、重位”,却不为所动,且发出“无污我,…终身不仕…”之豪言,在今日社会,当是甚为难有了。古人之如此心境,深感敬佩。所谓“食人之禄,为人当差”,即便有“千金、重位”那也是多些“食粮”,“喂饱”了好“入大庙”。站得越高,望得越远,可是站得越高,路也就越绝,倒不如平地上之自由快活。古人便有“不为五斗米折腰”之说,而在今下,便怕难有了,为了生存,我们都在苦苦挣扎,还哪管得了“入不入庙”呢,只要有米便很够了。现在正如社会所言“大学生多如牛毛”,多数毕业了都在为着工作而发愁。没毕业的也就参考用人单位之所需,尽力把自己改造得更符合他们的要求,以便以后毕业了“有庙可进”,甚是悲哀啊,寒窗苦读若干年,并不是为自己之志,为自己之所爱,而是为满足别人之所需。于是不管它是有兴趣的,没兴趣的,甚或讨厌的,都学学吧,为了达到别人之要求,只能这样了。那所谓“天赋”什么的,我们也就没余力去考虑了,所有的志向留给“有余力”的时候再说吧!莫非是如人们所说“人才”太多了么?不觉如此。花终究还是长在自然里的美,花盆里根据人们的意愿所培育的,只会越来越扭曲。
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着书二篇,号曰《申子》。对此无所记。
关于韩非,很早便已经读过他的传记。要比今日读的更为详细和全面一些。该篇《老庄申韩列传》也对他的记载比较多。然对前人的著作,每个人读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韩非亦和众多不得志之能人一样,也是一个悲剧性人才。在韩国不受韩王重用。奋力写书,着下《孤愤》等书十余万字。身为人臣,深知向君王游说之难处,便着下《说难》,他的《说难》终为后人所用,然他自己却在还未得志之时因受同门李斯之所妒忌,便被其害。每次读到这里,便为之叹息。今时社会不也一样么,只是程度很方式变了而已。兽为食物而灭同类,其人也如此,都为下臣,却为更能在君王面前讨些重用便杀同门。自古便如此,也就成性吧!
该篇所列四位,皆为圣人,他们的东西并非我一日便可参透的。也就记下些读时所思。
写完感觉甚好,尽管所写下之言语极差,但在写的同时,又在反复查看《史记》,这让我的理解更为之透彻了不少。
老子韩非列传读书心得体会5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老子与韩非子,这两位先秦道家和法家代表人物,都是一个时代的伟人,在诸子百家的时代大放光华,身为一个时代的领袖级人物,身先士卒,带领着那个时代的人们走向辉煌。
韩非子的《说难》,表面看是臣子进言的把握,实为君臣之间心理学大典,君王用势,臣下用术,否则,臣子无术危险,君王无势霸业无成;此理论与西方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同出一辙,但早于千年,韩非应是太祖师爷辈分的了。
理论性强,实践性差,此乃历史上诸多理论家的命运;韩非子研究的.如此精透,却深受之祸,本国君王没有欣赏,在秦国却受囹圄,最终命丧黄泉,进言的巧妙药方在自身上贻笑大方,可悲!可叹!司马迁感同身受,因为自己为李陵事件辩护,遭到武帝宫刑惩处,进言的《说难》别有一番滋味,大篇幅放在后面,实在是不幸呀!
老子韩非列传读书心得体会6
今天值班,在做完各种琐事后,坐下来看了一篇:列传第三篇―老子韩非列传。
这一篇写了老子李耳、庄子庄周、申子申不害和韩非子。属于老子学派。都是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除了申不害不大熟悉外。
老子不用说了,著名的虚无飘渺的道家学说创始人,有著名的`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古往今来有无数人想要理解他,或者自以为理解了他,但是他从不出来作出权威解释,所以大概至今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他到底想要说的是什么。不过他的很多名言成为人们处世的指南。刚才把《道德经》调出来快速浏览了一遍,有的看懂了,有的看不懂,感觉很玄,充满思辩的味道。
庄子最有名的故事是庄周梦蝶,因为小时候经常写作文写某人睡着了就写梦周公了,好象说的就是庄周。好吧,我又去看看庄周梦蝶的故事吧:大意就是,有一天庄周睡着了,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感到十分快乐,醒来发现自己仍是庄周,心生疑惑,不知道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这个,也很玄,不过透出一种悲哀,说明他还未参透老子的玄妙的道家学说,未达到老子那样超脱的境界啊。不过史记这一篇里倒没写这个小故事,主要写了庄周著的书啊,拒绝做官啊等等。
申不害比较入世,曾在韩昭侯时期在韩国为相,令韩国当时“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韩非是韩国王子,有口吃,不善言谈,但特别能写。他写的《说难》写尽了游说的难处,全面实用具操作性,涉及很多心理分析。只是,可悲的是,正如作者所说:“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
《老子》与《庄子》
读《老子》心得体会
虽然《老子》只有短短五千字,但就像刘勰讲的那样“五千精要”,读《老子》,发现老子的思想是超越时代的,对他的思想人们历来争议颇多,各种见解不绝于书,细细研读老子的思想,其思想价值确实是无法估量的,就是五十万字也不能将老子的思想道尽,我只能浅谈一下老子的无为思想。
一、“无为”的涵义
“无为”是《老子》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解释,一直是见仁见智,各圆其说的,历代学者在解释它时,提到了“因任自然”,“无所作为”,“不妄为”等意义,这些解释都是单从字面上去解释老子“无为”思想的,认为“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干,不要什么作为,“无为”就是一种消极避世的人生观。在我上《老子》与《庄子》这门课之前,我也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认为的。
其实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正如
“为无为,而无不治”(第三章)
“为无为, 而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上轨道的。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一一乱为、妄为。“为无为”从“无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
“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第二章)“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 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 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要贪、不要争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
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无为而治”是老子治国之道的核心,他的一整套治国方略都是围绕这一思想展开的。老子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百姓。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第1页,共3页
《老子》与《庄子》
五十七章)
“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可妄为,不可强为,要顺其自然、“自然无为”。做君王的须知民意、顺民心,让百姓自然发展。“去甚,去奢,去泰”,即去掉极端的、偏激的、奢侈的为政态度,也就是要求君王为政不要对百姓太苛刻,不把个人意志强加给百姓。“圣人”就是得“道”的君王,他是没有固定意志的,他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百姓意志好的要善待,不好的也要善待,这样就得到了大善;百姓意志可信的要待以诚信,不可信的也要待以诚信,这样就得到大信。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通过“无为”而达到了最积极的“有为”。
“无为而治”是一种高明的治国艺术。老子认为最好的统治者是“太上不知有之”,不知道有你的存在,是: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七章)
好的统治者是悠闲地治理自己的国家,很少向百姓发号施令,事情成功了,百姓未受任何侵扰,百姓都说自己本来就是这样。这样的帝王便可“无为而无不为”了。
老子的“无为而治”也是古代帝王术的总结。他指出: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第二十九章)
国家是非常神圣的东西,是不能勉强去治理的,谁去人为地治理天下,谁就会把天下搞乱;谁要用心地把持天下,谁就会失去天下,帝王应“以无事取天下”。
三、无为与自然
无为是道的表现,不可避免的需要有自然的思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无为即自然,无为的一个特点就是行事符合自然的状态。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自然的状态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自然一定要是真的,只有真的才有可能是合理的,是美的。从环境的角度看,远古甚至更早,一切物质没有意识,宇宙寂静没有欺骗,没有谎言,没有任何的不真实,它存在着,无数岁月,真实的存在。即便是到如今,环境被严重破坏的今天,你依旧可以 欣喜的发现,自然环境中仍有一些单纯的真实的存在着的美,驿外断桥边的野梅花,山谷中的野百合,诸如此类。另一方面,从人的个体来讲,虚伪做作的人永远不可能是自然的,只有情动于内,声发于外,一切顺从自己的内心才是自然,伤心时哭泣,高兴时微笑,心中所想即所为,就如刚出生的婴孩一般。即使不做到这样,也不必时时刻刻戴着面具,整日勾心斗角。可悲的是当今社会,太多的人活的很凄凉,为名为利为了那些身外之物虚荣之物而抛弃了自己的自然本心,早已忘记了赤子之心。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
第3页,共3页
《老子》与《庄子》
为。”(第三十八章)
真正的自然不会被注意,真正的自然不必什么荣誉与表扬,真正的自然每个人一出生就有了,悲哀的是越大越少,厉害的甚至利欲熏心,良知泯灭。自然渗透到无为方方面面,无为即自然。
四、结语
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哲学并不是一种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学体系,而是一种生命的智慧,一种对“道”的追寻。老子“道”的学说,就是对宇宙万物的形而上的把握。它的宗旨,不在玄远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实践之中。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则是一种达至善治的智慧。老子的哲学是一种大智慧,对于人类一切事务,包括管理在内,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艾鹏程
2010年4月20日
附:
看过《老子》八十一章之后,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各章是:
1,2,5,7,8,10,16,27,29,37,43,44,57,63,78.所读书目
[1] 《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商务印书馆,2004年
[2] 《张其成讲读<老子>:大道之门》,张其成,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3] 《老子的智慧》,林语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 《解析<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莫纯玉,《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
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