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的成败之我见(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2 00:50: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的成败之我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的成败之我见》。

第一篇:课的成败之我见

课的成败之我见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主要任务,言传身教是教师的主要手段;发挥主要手段,完成主要任务的课,都是好课。教学案例中罗老师的课确实只能称得上是一堂“失败”的好课。

说失败是因为首先课前没有认真的备课,主要是没有备学生,使她没有想到的是学生是一个会独立思考的人,不是机器。其次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虽然学生在课堂上也积极的发言,感觉有点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说成功是因为罗老师没有因专家听课而弄虚作假,而是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这节课最真实的一面。

通过这节课让我感受到上好一节课的不容易。罗老师的实验准备的很充分,但在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中出了问题,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知识能力,浪费了时间;却没教会学生推而广之。上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课是上给他们的;他们不理解再好的知识也是白搭。总之,教学不是一厢情愿的事,只有深入了解学生,认真研读教材,才能上好每节课。

第二篇:成败之我见

成败之我见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一出生就注定要成功,也没有人一开始就注定会失败,成败的结果取决于过程,取决于自己,只要自己全力以赴,坚持不懈,永不言弃,那便是无悔于天地,无愧与人心!

失败是成功之母。

在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之时,我们一定不可以向它们低头,因为我们不能只为了贪图享受而抛弃成功的机会,我们应当为自己做长远的打算。因此,在机会来临之时,我们千万不能使之与我们檫肩而过,而是要紧紧的把握它,好好的珍惜它,让它成为自己成功之路的一座天桥。但如果轻易让机会从自己的身边溜走,那么它或许会让自己败得一塌糊涂,也或许会让自己输得一无是处,更甚至于让自己失掉再往前迈的自信可这个时候却偏偏是决定自己成败与否的关键,只要你摆脱痛苦,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然后充满自信地对着自己说:没关系,再试一次,我一定可以!那么你一定就可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就会取得成功,然而没有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得到的成功不会长久,也更没有资格去享受成功之后的喜悦。在人生的道路上,无一处不有坎坷之处,没有谁的一生能够过得一帆风顺,所以我们应当随时做好与困难和挫折打对战的准备。温室里的花朵,即使再美丽,却永远也经历不起风雨的打击,所以它的美也只是暂时的;然而山间里开放的每一朵花儿,在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之后,却显得更加的艳丽,迷人!天上不会掉馅饼,天下也不会有白吃的午餐,如果我们在学习上不付出任何的艰辛和汗水,自己的理想怎么可能得以实现?

自己的成败怎能是别人三言两语所能决定的?其实有的时候,真的想自己能够很努力的学习,可却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生活里,学习中,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打击,把我弄得失魂落魄,再也经受不住任何风吹雨打可是就是在经历了这些失败与打击之后的我,已不再害怕面对生活了,因为它在我的世界里是客观存在的,即使再躲避也无济于事,那倒不如试着去勇敢的面对自己,面对挫折,面对人生!

失败对我而言,就像是上天赐予我的一份礼物,它让我再次向成功迈近了一步,因此,我得感谢上天,如果没有她赐予的这份礼物,我怕是自己永远也只是一个长不大的三岁小孩

第三篇:王莽成败之我见论文

自从有了《汉书·王莽传》甚至更早,人们心中就已经给王莽下定了评语:沽名钓誉、大奸似忠、外示恭俭、内怀贪毒、觊觎皇位、窃权篡国,一个虚伪歹毒的野心家、阴谋家。白居易有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正代表了这种观点。

鲁迅先生曾表达过一个观点——一个朝代越短,史书上它往往越黑暗。因为它还来不及为自己写历史,只能等到下一王朝——往往是它的敌人(如秦与汉)——来为其修史,“黑暗”自是难免。因此,对于《汉书·王莽传》——这篇推翻王莽而建立的东汉朝的著作,尤其不能尽信。王莽之成败,由当时社会状况和客观规律决定是无疑的,但他个人的思想性格,也是绝对不可忽略的因素。一个人的性格又决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后天由其独特的生活环境与成长经历造就的。据《汉书·王莽传》等史料对其生平的记载(价值无涉,只看事件),笔者有理由相信:王莽是一个极端虔诚甚至于顽固的儒教(谶纬横行的西汉儒学,称教似也合适)信徒,他的成败,是他所信仰的儒学思想体系不能单独成为国家统治思想的充分体现。

王莽生于汉元帝初元四年,降生于西汉最煊赫的家族——王氏家族。他的姑母已被立为皇后,伯父王凤权倾朝野。河平二年莽的五位叔伯同日封侯。但这对王莽并没有什么好处。莽父兄早逝,未及封侯,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众人皆贵,莽独无爵。可以想像他在这样一个家庭度过了怎样的童年。也许一次次的教训让他懂得了何谓尊卑,让他学会谦卑循礼,也让他知道了位居人下的感受,这一点也许可以解释他善于笼络人心的原因。因为他没有任何引以骄奢的资本,他只能学会生活俭朴,勤奋好学。他曾跟从陈参学习《礼经》。儒家的孝悌恭谦礼让仁爱非常适合他在家族中的地位;且西汉儒学得到空前的推崇,鸿儒学者受到社会的充分尊重,甚至会被王侯征召为官,学问上的造诣也许可以与叔伯兄弟的高官显爵建立一丝平衡,使莽在家族中保持一个有尊严的地位。这两点也许是王莽勤身博学而闻名远近的内在原因。总之,入仕前的环境和经历,已使儒家的价值体系、伦理道德以及行为准则在他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其终身不渝的信仰。

儒家是要积极入仕的,是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尽一切力量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同时,儒家又是及力宣扬恭谦礼让的,或者说是压制内心欲望的表达的。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思想在王莽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从而形成了他看似虚伪实则虔诚的独特性格。正是这一独特的性格决定了是王莽而不是张三代汉称帝,也决定了称帝之后他会采取一系列火上浇油的政策来自取灭亡。

经过几百年的独尊儒术,儒家的道德伦理已成为全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王莽的种种行为由于符合这一标准,而赢得崇高的声望——在世周公。民心所向成为他登上皇位的重要条件。

王莽尽心侍奉病重的王凤,“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汉书·王莽传》,下同),使凤深为感动,“凤且死,以托太后及帝,拜为黄门郎,迁射声校尉”王莽由此开始平步青云。这件事同时体现了儒家的孝道和积极入仕的思想,完全出其本心,没有任何虚伪卑劣之处。

大多数时候,积极入仕与仁爱谦让是相互促进的,但冲突之时亦不鲜见。这时,前者会在莽的思想中占据主流,为此他不惜牺牲很多。比如他会打击政敌,(大多罪状属实,如淳于长贪赃枉法,外戚丁氏、傅氏恃权欺压百姓),甚至不惜杀死自己的儿子,以扫清实现政治理想的障碍。

王莽不断将自己的封赏用来救济贫民,笼络士人“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他几乎给了全国上下各阶层实惠。从这个意义上说,王莽可称为“中国的僭主”。他称帝前的所作所为,无论动机如何,客观效果是谁都不能抹煞的。在西汉末年的一片黑暗中,朝廷中居然出了一位“在世周公”,挣扎于水火之中的苍生百姓安能不寄希望于他?王莽代汉而立,是民心所向,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只是通过一场宫廷政变篡权。事实上,王莽哪点比不上哀帝、平帝,除了他不姓刘?

值得注意的是,王莽既是众望所归,为何称帝才十几年便会“人心思汉”,烽烟四起呢?这只能是由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造成的。而这一系列措施,又无不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集中反映。

儒家的最高理想是恢复上古大同之世。信徒王莽既掌权,便不遗余力、不惜代价地为之奋斗,由此出台了一系列看似可笑的政策法令: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实行“井田圣制”,理由只是“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掀起疯狂的改名运动,官名郡名改得不亦乐乎,只是为了“如典诰之文”;四改币制,原因十分荒唐,(如废刀钱而以大小钱并行的原因是“夫‘刘’之为字‘卯、金、刀’也,正月刚卯,金刀之利,皆不得行”。)结果却非常严重,“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人至涕泣于市道。”;更有甚者,为凑齐“四海”,设西海郡,硬是制造了“一千万数”的罪犯迁往那里。倒行逆施只能导致民怨沸腾,群起反抗。

西汉经学极重谶纬,相信天人合一,王莽深信不移,也深受其害。他给一批工于钻营的小人封王封侯,只因他们能捧出一个金匮或口称梦见一口井等等;不论贤愚,大封先圣王之后。他的政策本就很不高明,在用这样一批人去贯彻执行,后果可想而知。

儒家极言“华夷之辨”,“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百王不易这道也。汉氏诸侯或称王,至于四夷亦如之,违于古典,缪于一统。”王莽据此令“四夷僭号称王者皆更为侯”又“更名匈奴单于曰‘降奴服于’”。内部已是千疮百孔,又在边疆挑起争端。由是内外交困,加速灭亡。

王莽的一系列改革犹如为一个垂危的病人用上一记错药,顷刻间新病旧病一起发作,西汉积聚下来的危机也让王莽当了替罪羊。短命的“新”朝顷刻土崩瓦解。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更始军攻入长安,大火烧进了宫中,这时莽绀袀服,带玺韨,持虞帝匕首。天文郎桉栻于前,日时加某,莽旋席随斗柄而坐,曰:“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其中毒之深,可见一斑。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将儒家理论充分运用于政治的儒生,其失败实际反映了儒学独立作为统治思想的苍白无力。实际王莽始终是一个悲剧,他以儒修身,百般节制言行思想,深受其累;以此齐家,而弑伯杀子;以此治国平天下,只能让国累而天下反。王莽为儒学是否足以治理国家的论争画上了一个彻底的句号。东汉经学不在强调经世致用,而转向训诂考释,魏晋更以清谈相尚,不知是否与此有点关系?

参考书目:

《后汉书·王莽传》,中华书局。

《宏基初奠秦汉改革及其因果成败》甘黎明、刘新光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王冠的角逐中外历史上著名的政变纪实》张秀极张惠诚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

《中国历代权奸》羊春秋主编,章继光等编著,中国人事出版社,1993年。

《王莽评传——复古改革家》周桂钿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第四篇:细节决定成败之我见(作文)(精选)

细节决定成败之我见

老子道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意思是说,世上的难事,必定先从容易的做起;世上的大事,必定先从细微的着手。

世界上不会有一蹴而就的事,凡事都是从点滴开始做起。平凡的事是这样,伟大的事也是这样。一个人的成功,靠的不仅是自己壮志凌云的理想,更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逐步积累。一个企业的兴旺,靠的不仅是领导运筹帷幄的谋划,更需要的是精益求精的实际经营。一个国家的富强,靠的不仅是政府高屋建瓴的战略,更需要的是具体切实的管理建设。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小事不去做,大事成空话。

在远行时,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看上去芝麻粒大的细节,关系可能甚大。很多时候,事物的成败就决定于某个关键的细节。细节的重视有时会孕育着事业的成功。人民解放军的行动指南《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词细化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对于推翻封建主义、建设新中国这一宏伟目标来说,是一个细的不能再细的细节,但正是从这个细节中,使老百姓们认识到了共产党的伟大之处。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做起,共产党人成就了历史伟业。

细节的疏忽有时会导致事业的失败。成功转化成失败,往往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审慎中,那百分之一疏漏。三国时姜维由于忽略了阴平小路的防守,而导致了蜀国的灭亡。美国航天局由于一个细小零件的疏于检查,才导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坠毁的惨剧。西方有首民谣叫《铁钉与国家》:“丢掉一只铁钉,失去一个蹄铁;失去一个蹄铁,坏了一个马蹄;坏了一个马蹄,失掉一匹战马;失掉一匹战马,毁了一个将军;毁了一个将军,输掉一场战争;输掉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国家”。一个极小事件的发生,由于不断引发连锁反应,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或者重大事件的发生。

小事不可小看。从一粒沙中能够看一个世界,从一滴水里可以看太阳的光辉,从一件小事就可以看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个人对于工作有没有责任感,并不仅体现在大是大非面前,而更是体现在细微的小事中。东晋大将军陶侃,小到竹头木屑,大到设城驻兵,考虑颇为缜密细致。他曾主持造船,命令兵士将剩下的木屑和竹头全部收集起来。众人不知为什么。后逢大雪,天晴雪融,官府听事前余雪泥泞,木屑正好用来垫路防滑。多年以后,荆州刺史桓温准备伐蜀时大造船,铁钉不够,陶侃所贮竹头正好能当作竹钉用。正是由于陶侃时时对细处的重视,才成就了他一生辉煌的功勋。

天下之事都是当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即使是最聪明的人设计出的最伟大的计划,执行时还是必须从小处着手——整个计划的成败就取决于这些细节。如果我们只注重所谓大的方面,对小的环节却不以为然,放任自流漫不经心,结果“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宏伟目标却被小问题搁浅了,最终走向失败。

世事无小事,只要是你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就值得你去重视。

2.细节决定人生成败

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故事: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其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

诚然,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想和陈蕃一样向往着成就大事业,憧憬着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迷恋着数也数不清的金银财宝。然而,他们却忽视了细节的影响。正如罗马并不是一天就建成的,成功也并非能一蹴而就。光说不练,忽视细节的重要性,又怎能成功呢? 还记得一个小数点的悲剧吗?正是一个如此小的疏忽,却致使全舱人员一起走向死亡之路;还记得为什么连高等教育都没有接受过的爱迪生最终能成为发明大王吗?正是因为他关注现实,留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加以思考,加以不懈探索,终成就他的大事业;还记得多转一次线圈的发明吗?当时也有许多人像贝尔一样在研制电话,但是,最终是贝尔最早获得成功。为什么胜利女神如此眷顾贝尔呢?正是他在研制过程中无意间多转了一次线圈,他细心的注意到了这个不寻常的细节,终于成功发明了电话••

一个人若是想要在学习上,事业上,生活上等多方面多领域获得旁人难以企及的成功,那么首先就要学会关注细节切勿粗枝大叶。也许就是由于你轻轻弯腰拾起地板上的一个小纸团,你就被你梦寐以求的公司录用了;也许就是由于你一次不经意间的“失误”,你留心了,加以研究深思,你就会像贝尔一样创造了一项发明;也许就是由于你在国外有过逃票的经历,你就在国外再也找不到薪水浅薄的工作了,尽管你还是从某个名牌大学毕业;也许就是由于你在公共场合随意吐了一口痰,本来就要谈妥了的一笔大生意被立马取消••

生活中有无数的细节需要留心,因为在细节的周围,往往蕴含着决定你人生命运的转折点。你可能因为一个毫不起眼的小细节而“春风得意马蹄疾”,亦有可能会因为一个日常的小细节而“一失足成千古恨”。生活中并不缺乏你成功的机会,关键是在于你是否拥有留心细节的眼睛。

细节决定人生成败。历史是一面明镜,已经为我们照出了许多前车之鉴。要想成功,并非靠你那一味无知的幻想,并非靠你那超乎常人的智慧,而是在于细节,细节决定了你的人生究竟是黑白,还是彩色。

细节决定人生成败。细节是母亲手中的缝衣针,一针一线包含着挚爱;细节是在风暴中为远行的船舶指引方向的灯塔;细节是浩瀚星空中一颗耀眼的小行星,指引我们走向成功的殿堂••

上帝总是眷顾喜欢留心细节的人,你一留心了细节,上帝就向你微笑。让我们留心细节,思考细节,依靠细节吧,因为,细节决定了你的人生成败!

作文点评:可以看出,作者积累了很多哲理故事,也比较好的将这些故事融入了文章中。文章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典故开头,引出“细节决定成败”的观点,然后又借助诸多事例来强调这一观点,但是有些事例交待得并不清楚,像“小数点的悲剧”,没有看过这个故事的读者就会觉得有些莫名其妙。另外,细节比喻成母亲手中包含挚爱的缝衣针好像有些不太合适。

3.细节决定成败

有比较才有鉴别。直到由中国设计的上海地铁二号线投入运营,才发现由德国人设计的一号线有那么多的细节被轻易忽略了。而恰恰是这些细节,决定了二号线运营成本远远高于一号线,至今尚未实现收支平衡。

上海地处华东,地势平均高出海平线就那么有限的一点点,一到夏天,雨水经常会使一些建筑物受困。德国的设计师就注意了这一细节,在一号线的每一个室外出口都设计了三级台阶,从而有效地阻挡了雨水倒灌,减轻了地铁站的防洪压力。而二号线因为缺了这几级台阶,曾在大雨天被淹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德国设计师根据地形、地势,在每一个地铁出口处都设计了一个转弯,虽然增加了施工成本,但因此省下了不知多少电,省了多少运营成本,直到二号线投入使用,人们才发现这一转弯的奥秘。德国设计师在靠近站台约 50厘米内铺上了金属装饰,又用黑色大理石嵌了一条边,这样,当乘客走近站台边时,就会有了“警惕”,会停在安全线以内;而二号线地面全部用同一色的瓷砖,乘客很难意识到已经靠近了轨道,地铁公司不得不安排专人来提醒乘客注意安全。德国设计的站台宽阔,上下车都很方便,当你转入二号线,就感到窄窄得让人难受,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为了让乘客免于掉下站台,也为了节能,德国人每处都设计了相应的站台门,而中方为了“节省成本”,居然没安装站台门。

当然,细节之所以不同,并非是德国人就比中国人聪明,更多的是因为其他方面的原因。一个最大的区别我以为,是德国人在地铁设计时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所以才能在站台的宽度设计上,安装站台门以及安全警戒线等方面,表现出特有的细心和爱意。每个坐过地铁的人都知道,当你距离轨道太近的时候,机车一来,你就会有一种危险感。北京、广州的地铁都发生过乘客掉下站台的危险事件。如果设置这样一条醒目的安全警戒线,就足以引起乘客们的警惕性,从而有效地减少意外事故发生,最终给乘客带来安全感,这种周到的关心体贴体现着人道主义的温馨情怀。

其次,我想这种细节的关注和苛求,亦来源于德国人长期养成的对待工作认真和精细的态度。比起意大利人、法国人的浪漫、美国人的随意,德国人显得严肃认真,甚至刻板。可就是凭着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敬业精神,使德国在二战后成为世界第三个强国。三级台阶,出口的转弯等设计都基于设计人员细心的观察,科学的算计,周密的推理,尤其是对于细节与全局关系准确把握的一种理性和自觉,最终才能从大处着眼,从细节着手,把对人的关怀——舒适度、安全感以及对物的算计——节约成本、降低耗费——如此天衣无缝地完善地结合在了一起。

注意细节既是一种心理品性,又是一种专门功夫。这种功夫是靠日积月累培养出来的。可以说习惯成自然。人的行为的95%都是受习惯影响的,在习惯中积累功夫,培养素质,从勉强到习惯,从不自觉到自觉。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也就是说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素质,而关注细节,精益求精的习惯正是良好的素质之一。

4.刍议创作的细节与全局

文学创作领域同样需要对于细节与全局的理性把握。在谋篇布局,作诗行文的过程中,某些细节往往对全篇有很大影响,对它们的处理,妙则画龙点晴,满文生辉,败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古人做诗中的“炼字”是个很好的例证,所谓“吟要一个字,捻断数颈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年流”,一首诗中的某个字会对全诗有大影响,甚至决定其成败。贾岛“推敲”的精神,王安石用“绿”的妙笔,历来为人称道。诗人花大力气去炼就某一个字,就体现了诗人对于细节与全局的重视。

诗中的某些句子也会成为考虑的对象。比如柳宗元的《渔翁》诗中的最后一句“回春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苏轼读此诗时认为整首诗“颇有奇趣”,但最后一句应删去。以后历代文人对此都有一番见解,有同意苏轼的,也有反对的。我们姑且不谈这句到底应不应删去,但文人们重视细节与全局是显而易见的。

“细节”一词在创作中的典型术语就是“细节描写”,这对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环境有很传神的效果。比如《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有一个细节就是未见其人,见闻其笑声,这很好地反映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这为以后情节的发展当然是个很好的铺垫。《水浒》中“景阳冈武松打虎”一段中,武松上山时,作者有一个环境的细节描写,点点几笔:天渐渐暗了下来。金圣叹读到此处,不禁感慨:此时若没虎我也会大哭。可见这一细节描写对于整个环境的渲染是神来之笔。

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特别是结局对整个情节的布局有很大影响,这一个在小小说,微型小说的创作上有很好的体现。一个很短小的文章要演绎出跌宕的情节,当然要在结局等处作充分的考虑。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的欧·亨利的小说就以结局新奇出人意外而取胜。

从字到句再细都段落,是增是删,是改是保留,都必须要有理性的思考,从全局着眼,从细节着手,才能妙笔生辉,文采飞扬。

5、细节之砖,筑全局之墙

如果全局是墙,那么细节是砖,正是无数砖瓦之细,方筑墙之雄伟。泰山能成其大,也正因其不让寸土。

全局包含细节。就好比海的辽阔,是包含许多细微的水滴;山的高大,是包含许多微渺的尘土;楼的坚固,是包含许多平凡的砖块。所以全局的最终形成,是无数易被忽视的细节的积累,正是一定细节的积累,才形成由微渺到壮阔的质的飞跃。

全局需要细节。没有许许多多不起眼的草,哪来放眼绿色的草地;没有许许多多不显眼的音符,哪来一片华美的乐章;没有许许多多微渺足迹的重叠,又哪来一条平坦广阔的道路。齐桓公若草听扁鹊之言,注意在腠理,在肌肤之疾,防微杜渐,又怎会落得最终无药可救呢?

常言道:“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一个小小的细节,譬如桥梁少块砖,堤坝少铲土,最终带来的也是全线的崩溃,千里之堤,也不过是溃于蚁穴!2000年奥运会主办权与北京失之交臂,有人指出宣传片中有一个老人提着鸟笼的场景破坏了整个主题,因为在外国人眼中,将鸟囚禁是一种可以算是对文明的亵读。也许更因为这个一闪而过的细节,让评审团手中的筹码压上了悉尼。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细节之对于全局,也可见一斑。

细节构成了全局,这就决定了我们不可以忽视任何细节。荀子在《劝学》篇中说: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后也无法构筑成一个完整而有用的物体。试想,如果庞然之飞机少了一颗小螺丝,雄壮之长城少了一块小砖头,其后果又会怎样。

所以,我们要重视细节,用细节之砖,筑全局之墙。正由于我们把握了生命的每一年,才有终身,正因把握生命每一天,才有期年;而构成每一天的每一分钟纵然渺小,可你可以舍弃它吗?

构筑明天,我们不能少了必需的任何细节。请用你的细节之砖,去筑全局之墙吧。

2.阅读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自主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一头驴子和一匹马到某磨坊去应聘推磨工作。结果,驴被选中,马遭淘汰。

一年以后,这匹马被伯乐相中,成了远近闻名的千里马。

磨坊的主人闻讯以后,后悔不迭地跑去对千里马说:“你如此能干,当初我居然没有聘用你,我真是有眼无珠呀!”

“ 幸亏当初没被你聘用。”千里马说,“不然,我现在就不会成为千里马,而是变成一头推磨驴了!” 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⑵错过也许意味着新生 ⑶要正确地面对挫折 ⑷认清自己,找准位置 ⑸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⑹莫让人才空埋没 ⑺机遇成就梦想 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3.合适的论据材料

(1)现在当红明星姚晨可谓家喻户晓,当她刚从北影毕业时,没有人找她拍戏,当她能换个剧组应聘时,总会被导演以“你长得很奇特,不适合这个角色”为由被拒之门外,但她没有灰心丧气,最终因成功塑造“郭芙蓉”这一形象而一夜蹿红。她如同是千里马,终于被导演看中。她的喜剧才能得以显现。

(2)超级体育明星刘翔从一名普通的少年体校学生成长为世界冠军,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与发现这个明星苗子的教练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当年没有上海市第二少体校的跨栏教练方水泉教练的慧眼发现这棵跨栏“苗子”,如果不是孙海平教练,让“改行”后的刘翔将自身特点与潜力充分发挥了出来,也许刘翔就是一个成绩平平的跳高选手。而正是这一位置的改变,结束了110米栏这个体育项目长年被非洲和加勒比黑人统治的历史,同时也造就了中国一代体育名将。

(3)柳永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经历了数次科举的打击才发现,那黑暗腐朽的朝堂并不是自己合适的位置,忍把浮名看了,换来浅吟低唱,那朴实无华的市井生活,才是自己的归处。因此,宋朝的历史上少了一个人死名灭的庸吏,升起了一颗璀璨的词坛巨将。(4)酷爱音乐,想做音乐家,不甘心在裁缝店时琐碎一生,鸿雁寄出,收到的却是一封绝望信:“你不适合音乐,专注于眼前吧!”这击碎了少年狂傲的心,可没有使他灰心丧气,他真的开始经营铺面,并且越做越好,蒸蒸日上,后来竟举世闻名,远销海外,衣服的品牌叫“皮尔·卡丹”,这也正是他本人的名字。

(5)哈佛大学教授哈恩曼曾经这样说:即使你再羸弱,再贫穷,再普通,你仍然拥有别人羡慕的优势。对于梦想成真的人来说,不是缺少才能,而是缺少对自己才能的发现,缺少对自己人生价值的开发利用。

4.例文 莫放错位置

千里马若被磨房的主人聘用,就是一头推磨的驴,但他被伯乐相中,终一日千里,物尽其用。同样的马,不同的位置,自有不同的结局,人亦同理,找准位置,才能大展雄才,有所作为。

秦末,楚汉相争,汉王刘邦笑到最后,拥有江山;而霸王项羽别过虞姬,舍弃宝马,自刎于乌江令人叹息。然而这一切似乎又是必然。刘邦虽无雄韬武略,但他却有识别千里马的能力。“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他有军师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他有后盾萧何;“连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取”,他有大将韩信。这三位人杰,在刘邦这里,各得其所,各尽其能,终助刘邦成就霸业,而这一点恰是霸王所不能比的,可见,人才找对位置是何其重要。

苍茫天地间,老子任思绪畅游宇宙,探究人生,一部《道德经》传诵千古;悠然南山下,陶翁把酒饮盏,种豆赏菊,“不为五斗米折腰”成田园诗派鼻祖;悠悠西湖边,林逋梅妻鹤子,看“疏影横斜”,品“暗香浮动”,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皇权所苦,怡然自得,传为佳话;渺渺红尘外,青莲居士放浪形骸,天马行空,寄情于山川事物,虽没有实现心中的抱负,但正确的位置终成就他“诗仙”的美誉。

他们都是伟大的先知,他们知道偌大的宇宙中哪里才是适合他们的归宿,他们也那么做了,所以才能载入史册,流传至今,给予后人评说。然而造化却常常爱捉弄人,使人才偏离了正常的位置,成为“美丽的错误”。唐后主李煜,才情洋溢,文笔不凡,但是作为皇帝的他空有人文情怀,“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限愁情却阻挡不住宋进攻的步伐。宋徽宗赵佶,画工卓越,但是身为一国之君,他手中的画笔却无法改变朝代灭亡的悲剧。

不可否认他们卓越的才华,也不能否认他们显赫的地位,然而那却不是他们的位置,文人治理不好国家,画笔更不能改变现实。他们该是优秀的艺术家,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万民之主。

培养人才不易,寻找合适的位置亦难,莫放错位置!2.莫愁前路无机遇

常青之树无花,艳丽之花无果,梅需逊雪,雪却输梅,虽然与一种美好擦肩;但毋需沮丧,总有另一扇大门扉然洞开,是故“莫愁前路无机遇”。

莫愁前路无机遇。胡杨失去了成长在雨水丰沛土壤肥厚而新鲜的环境中的机会,却为风有声也有情地悉心雕琢,成为水无言也无泪的精心培育的沙漠中的舞者。苍松失去了温暖的南方,却青翠一年四季;马失去了推磨的工作,却被相为千里之马。

莫愁前路无机遇。茨威格因犹太身份流亡异乡,失去安逸生活,但他听着大西洋海浪的声音,成为被罗曼·罗兰誉为“灵魂捕手”的文学大师;沈从文在文革的压力下,失去了创作田园牧歌式美丽文字的机会,但他没有光阴虚掷,而是俯身历史文化并在此著作等身。

莫愁前路无机遇。无论是担锄夜归,采菊东篱,还是春水煎茶、松花酿酒;无论是矮纸斜行,晴窗细乳,还是三秋桂子,十里花花,无论是醉卧闲亭,寄情山水,还是小雨纤纤,杨柳拂堤„„这样雅致的画面总是在失去或放弃钟鸣鼎食后支委会缓慢飘飞的,而纨绔子弟,膏梁之徒,终日锦夜玉食,势必不能拥有这样精致的生活。

莫愁前路无机遇。敬一丹的人生是从四十岁起步的,杨澜是在放弃工作毅然求学后才成功的。她们因为朝着的更远的方向前行,所以一路步履蹒跚,风雨兼程,虽然丢失了看似珍贵的机遇,但是最终找到并通过了属于自己的成功之门。

安徒生说:“光荣的荆棘路环绕地球一周,只有幸运的人才会被选出,成为构建联系上帝与人间的桥梁的没有薪水的工程师。”每个人都有所长,上帝定会给予他适合的机遇。

“机遇、美、自由永远不会被封杀至死。”它们像涓涓细流,不在此处喷薄,便在别处流淌。巴金说:“我们的生命必须开花。”那就做一个勇者,当黑夜灭烛的凉风吹灭机遇之火,再续火种,世界又是一片光明。

莫愁前路无机遇,无畏踏过焚烧三界的红莲之火,定会到达水草丰美的彼岸。

第五篇:课改之我见

课改——跟不上的“时尚”

朱德庸在《大家都有病》里说:以前的流行是当你买下它时,就已经过时的,现在的流行则是,当你听到它时,就已经过时了。

时尚,流行,在我看来真的就像一阵风,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大山深处的孩子来说,永远都琢磨不透市场的风向标。形象一点说,当你感觉到那阵风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它已经呼啸而过了。生活中没有人会傻到去追风,那是速度与激情的较量。

我跟不上时尚,同样也跟不上这个教育的时尚——课改。

同行都知道,课改,这个词早已如雷贯耳。教育界每一年都会有一个“鬼点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课改工作貌似进行得如火如荼。在我有限的教学生涯里,课改的风向标已经东西南北中好几次了,待我细细数来。

各种模式横行课堂

去年一年,我们焦头烂额,每次开会都在学习,学习山那边传过来的先进文化,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还有几个记不住名字的名校,在教育界几乎妇孺皆知。271模式,似乎老少皆宜。咱落后,咱不怕,全国各地的兄弟姐妹,甚至大洋各岸的亲人们都在帮助咱。他们日夜战斗在水深火热之中,抛头颅,洒热血,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辞,为咱寻觅适合咱的模式。这是让一部分人先改出来,然后号召其他人都跟着跳进来,似乎这样教育就强大了。人家是白富美,天生丽质型的,咱呢?四处打听人家的秘方,然后带回来一堆不知道是不是道听途说的偏方,学着人家也开始对镜贴花黄,恨不得把粉全扑在脸蛋上,对着镜子360°孤芳自赏,以为这样就跟人家一样一样了,也不看看自己有一个不可改变的黑得像车轴一样的脖子,全然一个四不像。人家的模式是很不错,先进,时尚,可是人家是基于自己的事情而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我们呢,根本不想对自己是否合适,直接开始模仿。就像营养品,很有价值,可是适合你的体质吗?从不考虑实际情况,凡是好的,就必须照着做,盲目跟风。课改,是有自己的方案,而不是人云亦云。

学校某领导说,无论你上的是什么课,都要有一个模式出来,没有模式,再好那都不上档次,好像一道菜只有取一个悦耳的名字,它才美味一样,就这样一个猪逻辑,让我们彻夜聚在一起研究。其实,也对,课堂是你的孩子,你见过那个父母不给自己孩子起名字的。就在这一年,大名“课堂”的这个孩子,一夜之间有了很多小名,应有尽有,无所不有。

大家苦思冥想了若干夜晚,终于我们学校的孩子有名字了——271,就是把一节课分成十份,学生预习占2份,自主学习占7份,老师讲解占1份。害怕我们忍不住多讲,人家千叮咛万嘱托,教师只能讲15分钟,超过的即为无效课堂。然后,我们就尴尬了,不讲学生不会(基础差啊,也不舍得买参考书啊),我们怎么忍心学生如此煎熬,可是,你敢讲吗,讲了你就是不懂规矩。

举国上下,哪个学校的模式响彻神州大地,那人家就是舞台中间备受瞩目的名校。曾经迫于无奈,脑子不够灵泛,想不来响亮又有内涵的名字,我甚至打算让自己的孩子继续以自己的名字面世,我是多么单纯啊,我的名字哪里有12345这些数字出名?

取个好名字只是齐步走,下一步就是琢磨一个高难度的问题了——是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模式已经有了,好了往里套吧,胖的,瘦的,老的,少的。都伸长了脖子往里边钻,拼了老命也要挤,然后才能算合格产品。于是,大多数人都畸形了,套子里的人,你还会走路吗?当然不会,好,高人支招了——你们在里面就做一件事——讨论。

各种讨论

无论是去听所谓的名师的课,还是有权威人士来听课。细心的你会发现,他们总会强调一句话“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他们讨论。”你想在各种赛讲中胜出吗?那就让学生尽情的讨论吧。课堂上老师的任务瞬间轻松了,就是不断地向学生抛问题。而且还不能让全班同学只讨论一个问题,那显得多没档次,怎么办,好办,你会分组不会。把他们按照各种标准分成几组,比如男的,女的,胖的,瘦的,这都可以啊,让他们人以群分,好管理。或者几个好学生加一个学困生,好学生负责讨论得出答案,那个学困生专管记录,让他也找一下课堂的乐趣,感受一下温暖。教师就负责向各个小组抛不同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宗旨就是让他们停不下来,最终是否能够传道授业解惑,专家们不关心,只要你的课堂热闹一点,有唱有跳的,貌似每个生命都怒放了就好。

自从有了讨论,师生瞬间变笨了,没喝六个核桃吧。好像连吃饭问题都得拿到课堂上讨论一下了。好比现在的各种养生节目,不就是喝杯水吗,都得请个知名专家高谈阔论大半天。不就是抬起腿跑步的事情嘛,不听专家讲解其中的玄机,你还真不会跑了。

讨论本身没有错,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工合作学习,可是,我们都是怎么做的,不管学生说的是什么,只要有声音就行,只要课堂不是死气沉沉就行。对于问题的设置,老师看似很随意,最终讨论的结果,往往都是不了了之,这样的讨论有什么意义?

生活是自己的,它需要在安静中慢慢品尝,很多东西自有其本身的规律,顺其自然就好,何必把它复杂化,让听者都有一种不明觉厉(虽然不明白你说的是什么,但觉得好厉害。)的感觉,累不累。没有专家的指点,你不照样把饭送自个儿嘴里了吗? 讨论的声音一浪赛过一浪,吵得专家们都睡不着了,嘘,别说话了,安静一下,自我反思一下吧。好了,课堂检测粉墨登场。

课堂检测强势来袭

去年年底突然被告知,以后的高效课堂结尾的时候,务必要有课堂检测。领导放话了:无论谁,天子还是黎民,只要你没有课堂检测,均视为无效课堂,不管你怎么样,都得有检测环节。这不是一刀切嘛!

刚开始我以为语文不像数学,展示几个习题就行了,人文学科很多目标都是隐形的,是无法展示给大家的看,也 无法当堂就检测的。后来听了几节当地名师的课,我恍然大悟,原来很简单。你只要在下课前在多媒体上展示几个题就是了,哪怕那几个字学生幼稚园时都会写,哪怕那些问题跟课本丝毫不沾边儿,你就不会被切了,小命算是保住了。九年级的老师更惨,你得说出这节课你讲的与中招相关的考点,那我这一节苦口婆心教育孩子别玩手机,别骂人,尊敬师长,这是什么中招考点?这是社会大学的考点,算吗? 今年,你能总结出来一个纯洁的公式:课堂检测=高效课堂。这好办,无疑是对教师的彻底解放,下次被听课时,我把中招卷子拿去,让大家做一节课,够高效吧?

每次课改,教师们会感觉到自己是那么渺小,硬生生被推到风口浪尖上,在那里生拉硬套,东施效颦,丑态百出。难道这是要回到文化大革命的节奏吗,不听话的,不唯课改是从的人,均被视为保守,与时代脱节,必定被驱逐出这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其实课改这个经并没有错,只是被某些人念歪了而已。我们想进步,当然要反思,要改进。一个固步自封,只顾低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的人,必定落伍。可是,怎么改,准备往哪里去,是不是得提前想清楚,这些问题都不明白呢看见别人跑过去了,也赶紧提上鞋开始追,你知道他们去哪里吗?再说人家吃过饭了,有力气跑,你肚子咕咕叫,怎么跑。

单纯的模仿别人,最终会丢失自己。课改当然要得,可是,我觉得每一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我们应该摸索属于自己的道路,而不是对别人的劳动成果顶礼膜拜。外来文化当然值得学习,可是那需要不断的揣摩、消化、吸收、创新,而非直接占为己有,“拿来主义”是不可取的。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就像市场上每年的流行元素都不一样,变化意味着我们不是原地踏步,是进步还是退步就另当别论了。课改也一样,每一年都会有新的要求,每年都与往年不同。你想跟上是很难的,但你也不能自甘堕落。专家们较劲脑汁总结出来的东西,你为什么拒绝,你是专家吗?我们可以在大政方针的带领下,摸索总结适合自己的路子。对于课堂应该有自己的东西,也是中轴线式的东西,无论怎样,只要主干在那里,课堂都不会忽而左忽而右。

其实在这浩浩荡荡的课改大潮中,我们也看到,无论走多远,最终它还是会回到原点的。以前说多媒体教学要物有所值,要集视、听、触觉为一体,朗读、视频、动画齐头并进。课件上都是花里胡哨的,刺激感官的图片,动听的乐曲,抑扬顿挫的朗读,连边角上都有不时蹦出的一个小人儿或者风车之类的挑逗一下学生,甚至连字迹出现时都是连唱带跳的,那叫个热闹啊,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一节课下来学生可开心了,只一节课时间,没见过的,没吃过的,没去过的,都经历了一遍。

后来,专家看够了,叫停了。说是那些活蹦乱跳的玩意实在太可爱了,放在课堂上有点喧宾夺主的感觉了。好,以后课件都要简单一点,最好是纯白的背景,什么都不要。也不提倡以前的大容量了,内容要少而精。白菜萝卜大杂烩吃腻了,没营养,要精而细的,这样也符合习主席倡导的节约不是吗?在中国无论做什么,你都得先懂政治这个厉害的玩意儿。

以前动辄就是表演,课堂俨然一舞台剧,情景剧,专家看得是眼花花缭乱啊,叫停了。说要回归文本,让他们多读,自由读,集体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男女生配合读,总之语文课要书声琅琅,这样即便碰到哪个领导来视察了也会高兴的,琅琅的读书声代表什么,代表祖国的希望啊,说明我们果然是礼仪之邦啊!

如此这般,上了年纪的教师真的受不了了,骨头都要散了,到底要怎样?你给个痛快话,不能,生活是没有定式的。教育也一样,我们要与时俱进,谁都不知道明年会吹什么风。你要以不变应万变,眼睛向内,强身健体,提升自我,如此才能见招拆招。

就像不同的植物为了适应同一种气候,而强迫自己长成一个模样一样荒谬。我们为了适应课改,而丢失了自己的特色。试想一下,不久的将来,每个教师上课都是一样的模式,一样的步骤,那将是多么单调。那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还有思想吗,会创新吗?整齐划一固然好看,可是也同样的枯燥,呆板,不是吗?课改的本质是让大家有所进步,而非让大家都变成一个模型里出来的一个人。课改,课改,让人欢喜,让人忧。

下载课的成败之我见(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的成败之我见(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同课异构之我见

    怀揣一颗求知的心情,通过网络的一番搜寻,我知道了什么叫“同课异构”。“同课异构”就是:不同的老师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来安排教学设计、用自己特有的教学方......

    一堂好课之我见专题

    一堂好课之我见 杭六中 贾琴 新课标、新教材下,对于怎样的课才是好课,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我不敢妄自定论。让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 一、首先谈谈我的认识。 1.教学目标......

    听课评课之我见

    听课评课之我见2005年温家宝总理探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钱学森向教育界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艰深命题,需要教育......

    课改之我见5篇

    课改之我见 第一次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我觉得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恰似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我是今年新调入吴兴小学的。刚来之初就......

    评课要点之我见

    评课要点之我见 驿都实验学校——刘军 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们对课改的新理念,新方法有了一些比较扎实的见解,但是对于新课改下的评课,特别是常态课的评价,大家还有点陌生,今天我们......

    十年课改说成败(共5则)

    十年课改说成败 本报记者 李新玲 《中国青年报》2011年10月20日 03版 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推行的第八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10年历程,10年来,新课改实施的现状如何?教......

    “同课异构”之我见(5篇)

    “同课异构”之我见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带来了许多全新的教育理念,让整个语文教育界充满勃勃生机。但不得不说,这些新鲜教育理念的解读与实施对奋战于教学一线的广大......

    同课异构之我见5篇

    “同课异构”公开课活动尽展教师风采 本学期,学校为了更好的开展 市、县教育局提倡的“校校公开课、天天公开课、人人公开课”的活动,从开学的第三周开始,学校要求同科组教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