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名师智慧促进教师成长
以名师智慧促进教师成长
用课程标准导向高效语文
————赴长沙学习心得体会 2012年3月2日到3月4日,我有幸参加了“湖南省小学语文精品课堂”研讨会活动。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能走近名师,聆听名师的教诲,一睹名师的风采。两天时间,我一共听了朱庆云、赵志祥、王崧舟三位老师上的六节阅读课,李庄老师上的一节作文指导课以及四位老师的学术报告。
这次学习,最大的收获就是引发了我对自己、对我校语文教学的反思。置身于四位老师的课堂中,你会觉得时间是那样的短暂,上课变成了一种享受。几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他们或浅唱低呤,或娓娓道来,或慷慨激昂,不仅让学生陶醉、痴迷,也让与会老师连声赞叹。四位老师的教学风格各异,各有千秋。听完课后,我扪心自问:学到了什么呢?是生硬地、简单地复制名师课堂,还是一味地、肤浅地模仿、追求名师的风格呢?我想,都不是。回来后我仔细地琢磨了所听的课和讲座,我想,我要与同仁们分享的是名师们共有的精华,借鉴名师的智慧,促进我们的成长,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简单、更高效。
一、褪去浮华,尽显本色。
四位老师的课都在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回归到根本。语文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语言文字。教语文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语句的音韵美,表达的形式美。说通俗一点,就是让学生练
好字,说好话,读好书,写好文。只有把握了这个根本,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不会被架空。
课改已经十个年头了,这十年,用赵老师的话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浪迹天涯。有的老师打着“课改”的幌子,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唱歌的活儿,让音乐老师教;画画的活儿,让美术老师教;思想教育(这里指讲道理的长篇大论),让品德老师教。只有摒弃那些看似热闹,实则浮躁的教学环节,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落到实处。教学设计就是一个舍弃的过程,无论多么精彩的教学环节,不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不切合本班学生实际的,自己不会融会贯通的,坚决舍弃。用赵志祥老师的一句话说:谁能大胆地舍弃那些看似精彩,实则收效不大的东西,谁就能获得成功。
二、课程标准,导向高效。
课程标准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指向标。几位老师的教学都围绕课程标准精心设计,重点、难点把握得恰到好处。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一定要通读、精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才能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我这里讲的课程标准指的是2011年最新修订的新课标。比如:新课标与旧课标区别最显著的地方在于强调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运用”这个词,前前后后在新课标中一共出现了五十四次,这就很值得我们去解读。我们的教学,应直接指向语言积累与在实践中运用语言文字。哪些内容要深入理解、活学活用,哪些内容可以点到为止;讲读课文怎么教,略读课文又怎么教;同样的一篇课文,出现在四年级怎么教,出现在六年级又怎么教„„这些问题,只
有吃透了课程标准,我们的心里才会有底。心里有底,才能更好的把握语文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才能扎实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训练。
三、精读文本,发现秘妙。
这是几位老师最让我佩服之处,他们能立足于文本,超越文本,还能创造性地使用文本。
朱庆云老师执教《掌声》,抓住“掌声”这条主线,从学生欢迎老师的掌声导入,将课文内容分为“掌声前”和“掌声后”的英子两部分进行教学,又以听课老师的掌声为契机进行小结,轻松地让学生解读每次掌声的不同内涵。赵志祥老师执教古文《伯牙绝弦》,创造性地使用无标点符号的版本上课,从生字“绝“入手,巧妙地将教学分为“绝技”“绝望”“绝唱”三个板块引导学生作读书笔记,学生无形之中就理解了古文。王崧舟老师执教《望月》,先将课文分成“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进行教学,后来又引导学生理解“江中月”“诗中月”其实都是“心中月”,体会“千江有水千江月”这一哲理,最后再动笔写自己心中的月亮,整个教学环环相套,滴水不漏。
为什么名师的课能如此生动鲜活、生命力焕发?为什么能“丝丝入扣,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我想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只有对教材有了深刻的理解,对课堂才会有整体的把握,才能实现对学生的密切关注。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必须静下心来钻课文。善于抓文眼,找到教师、学生与文本中三者之间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巧用心思,精心设计,从学生出发备课。根据教材设计教法,学法,形成自已稳定的教学风格。
四、以读代讲,品味语言。
华丽的课件被几张简单的灯片代替,五花八门的活动被朗朗的书声代替,几位执教老师都在用行动告诉我们:读才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六节阅读课,平均每节课学生读的时间不少于二十分钟,读的方式多达二十多种。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本,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体会情感。如何引导学生“读到位”,赵老师在他的讲座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策略:
(一)引导学生爱读书,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
(二)淡化或放弃课文内容分析,为朗读省下时间;
(三)不要“深挖洞”,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渡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四)加强朗读教学,贵在指导学生“说人话”,决窍是淡化技巧。
1、狠抓读正确、读流利;
2、不要“声音响亮”避免声嘶力竭;
3、改掉“干脆”,倡导拖声;
4、放弃逻辑重音,防止咬牙切齿;
5、注意体态语的运用;
6、尽量少用齐读;
7、多配乐读。
(五)与孩子们一起读书、背诵。
赵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的课上,他与学生一起背诵比赛,学生会背的,他一定会背,而且必定比学生先背出来,学生不会背的,他也会背,九十个字的对联他背得滚瓜烂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上他的课,热情高涨,学习效果自然就好。
朱庆云老师在讲座中也提出了“‘读’占鳌头”的观点。提倡少
讲解,多自读感悟;少练习,多课处阅读。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学会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落实‘读’,读的方式要多,读的面积要大,读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寓言、精髓,以及言外之意。”
五、底蕴深厚,功底扎实。
执教老师规范的汉字书写,声情并茂的范读,诗一般的教学语言,高超的调控能力,娴熟的教学技巧,幽默的教育机智,充满期待与真诚善意的微笑,无不凸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教学功底。
赵老师在与学生比赛读古文时,请学生评判,有个胆大的女生认为他输了,原因是他读得像“鬼故事”(实际赵老师读得抑扬顿挫,颇具古风,可能学生不习惯),当时,全班学生都哄笑起来。赵老师听后,却恢谐地说:“要知道,鬼才能深入人心啊!”幽默的话语,轻而易举便化解了这个意外,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这样读的好处。
大家都知道当好语文老师不容易,孙双金老师就说过:“语文老师要有演员的素质,导演的才干,哲学家的思想,诗人的激情,辩论家的口才。”要求高吧?如果不知道从何下手,那我们就做好这件事
吧,那就是阅读,挤出时间来读书。不是功利式阅读,也不是快餐式阅读,更不是庸俗式阅读,而是能为我们提供源头活水的人文性阅读,尤其是要读经典作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我们的教学才能推陈出新。
六、以人为本,角色转变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文本、教师、学生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几位老师在教学中,处处体现了他们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让学生自由读文,还学生自主权。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中让学生自由表达,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充满着平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重视,鲜活的生命在欢唱,在愉悦。
总而言之,再次感谢领导给我聆听名家精品课堂和精彩讲座的机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将以名师为榜样,既大胆创新,又要继承和发扬多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在探索中保持理性,让语文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最后,有句话与同仁共勉:热爱,让我们的职业生涯更美好!
资兴市一完小:何炜
2012/3/11
第二篇:用经典启迪学生智慧 用经典促进教师成长
用经典启迪学生智慧 用经典助推教师成长
——读《甘肃庆阳:用经典唤醒灵魂》和《建造精神特区》有感
土溪镇官坝中心完小:朱
侠
2011年四月,按照县教育科学技术局和镇中心学校的要求,我与全体教师一起学习了《甘肃庆阳:用经典唤醒灵魂》、《建造“精神特区”——破解“岔河现象”的奥妙》和《从均衡发展走向内涵发展——河北省邯郸市深入推进教育改革纪实》等三篇文章。学习后,通过自己的不断思考,特别是对《甘肃庆阳:用经典唤醒灵魂》和《建造精神特区》两篇文章的感受颇为真切,我将它们与我校的“经典诵读实验”进行仔细的对比分析,深受启发,现将其感受简述如下 :
一、感悟经典文化的魅力
无论是甘肃庆阳还是河北岔河,他们都把真正的经典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不管是《中华经典古诗文读本》还是对《论语》参悟理解,无不包含他们这一群教育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经典文化的认同与追求。《甘肃庆阳:用经典唤醒灵魂》告诉了我们,不管是学校校长还是一名普通教师,都必须要做有思想的教育者,怎样左右思想的教育者,必先会读书。庆阳市教育局局长卢华栋说得好:“所谓教书育人,首先要育人,经典诵读,公在育人。把人育好了,不仅不会影响质量,反而会有助于提高质量。”庆阳师范附小提出的“六年读100本书,为孩子终身奠基”。他们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读,共享成长的幸福。在读书中,教师学会以宽容的心面对教育,从书本中寻找到教育智慧的源头,从学生身上发现了更多的惊喜。在山东岔河中学,张斌利校长从探寻中国教育的根谈到了学校“精神特区”的诞生,从他脱口而出的《论语》中的经典句子中我知道了教育的顺序就是:“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有学文。”也知道教育的内容就是:“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还知道“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正焉,可谓好学矣。”更然我感受深的是张斌利校长通过读《论语》,打开了《论语》的另一扇窗子——教师读《论语》,从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中提炼出教师一直追寻的教育境界——“教之者不如好教者,好教者不如乐教者。”学校从“和”、“道”字上做文章,倡导“人本”,提出“四不”,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一积极向上的精神诠释着教育大智慧,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道精神实现“立校”,让教师在快乐中成长,提升教师的思想和文化品味。
二、思考经典诵读的缺陷
综观我镇的“经典诵读”实验,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思想上都是认同于我们祖国的经典文化,我们都想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有才气的君子和淑女,我们都是一起行走在经典诵读文化上的行者。然而,就内容上来说:我们的经典诵读教材在选材上过于简单,没有具体的文化主题,也没有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很多东西不适应学生成长需要。我们在教材的选取上更多注重中华传统文化中某一个方面的经典文章,如中华文明四字成语;还选取了一些学生到中学后就要学习的一部分经典文章,而这部分文章绝大多数内容繁多,不易理解,如《背影》、《荷塘月色》等;而真正适应于小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需要的儿童读物等相关经典文章选取太少。其次,从推广形式上看,我们有具体的教材,但我们的教材不能做到人手一册,教师和学生不能更好的享受这一资源;第三,我们虽强调学校认真开展,但对一些学校的工作开展不闻不问,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导致一部分学校教师错误的认为“经典诵读”实验就是一种累赘,一种形式。第四,从诵读方法上看,我们在倡导学生读经典、诵经典、写经典时忽视了教师的读、诵、写,就导致一部分教师在经典诵读课上不知所云,对于经典文章没有自己的见解,更多的是人云亦云;我们每一天只利用20分钟的经典诵读时间进行教学,学生在课后或课余就没有什么可读的,如果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诵读教材,那学生就能自主的学习和诵读经典,到那时,经典诵读不仅能真正影响学生,还可能影响到学生家长乃至社会。
三、打造经典文化特色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岔河8年建造“精神特区”,庆阳6年成就经典阅读。岔河中学全校师生因经典文化学习而生成一种特殊的精神力量——岔河精神特区,是因为教师在对于《论语》的诵读没有只停留在诵读上,而是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实践,与孔子进行了跨越时空的“对话”。庆阳之所以能获得今天的成功,是因为有卢华栋局长对当下教育的深刻思考、对经典的执著追求和对校长们的思想引领。
我们的“经典诵读”工作已经开展了一年半,从这一年半的工作中,我们看到我们的不足,但总是找不到真正前进的方向。今天,在读完两篇文章后,心里豁然开朗,我们要“用经典启迪学生智慧,用经典助推教师成长”。这就是我们为之寻找的和打造的经典诵读特色,为了实现这一特色文化,我们要从以下三方面去做。
1、实现经典诵读“校校有主题”
在主题的确定上,我们要遵循每一个学校办学的特点选取不同的主题,再根据自己的主题选择适合在自己学校的诵读材料,(如:我校的的经典诵读主题就可以结合学校的“三自三爱行天下”这一德育理念,以“自信、厚德、励志、做人”为主题,从《论语》、《孟子》、《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和《宋词》等当中去选择适合小学生的文章,要以《论语》、《唐诗》、《宋词》上的文章为主。)分年级装订成册使用。
2、实现经典诵读“期期有考核”
经典诵读要在全镇推广,让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诵读特色,让每一位老师都乐于参与,我们必须得在考核上下功夫,将经典诵读工作纳入对学校和教师的学期工作考核,奖励先进,鞭策后进。镇中心学校在每学年初就要专题会议,回顾上期工作,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取得的成绩,提炼工作中好的做法,制定出下期新的工作实施方案,统筹安排部署新学年的经典诵读工作。
3、实现经典诵读“人人有收获”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打开智慧之门,还要让老师在经典诵读中不断成长,真正实现参与者“人人有收获”。一是要在学生中广泛宣传,让学生由认识到喜欢读,明白经典诵读对他们一生发展和启迪智慧的重要性;二是在诵读方法上还需加强,我们要在倡导“读经典、诵经典、写经典”的基础上应再加上“悟经典”和“用经典”,让学生通过读、诵、写后,自己经典的东西有所悟,要让学生有自己独特的对经典的认识和理解,甚至包括运用,把“经典与生活、经典与理想、经典与行动”联系起来,让经典启迪学生智慧,陪伴学生成长;三是要加大对学校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引领,中心学校要组织学校校长诵读经典,学校校长要组织教师诵读经典,让全体教师在思想上统一认识,在行动上步调一致,在知识上稳步提升,真正实现用经典助推教师成长,促进学校特色创建;四是借助经典诵读在学生中开展“读书计划”,实施“读书工程”,让学生由读经典文章到读经典书籍,进而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基;五是在教师中开展“读好书活动”、“读书沙龙”、“读书文摘”、“走进名师”等活动,丰富老师文化底蕴,提升教师文化品味,净化教师心灵,升华教师人格,以此建造学校特有的文化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通过对《甘肃庆阳:用经典唤醒灵魂》和《建造精神特区》的学习,我对我校乃至我镇的经典诵读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我们接下来要开展的工作充满了信心,我相信,本次学习不仅让我个人得到一次全新的洗礼,全体教师对经典诵读的认识都会进一步加强,行走在经典诵读路上的步子会更加坚定,更加执著,更加充满着希望„„
路在脚下,脚在路上。这条路,注定将成为土溪镇学生成才之路,教师成长之路,学校特色创建之路!
第三篇:教师专业成长计划提高教师实践智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提高教师实践智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成长计划
近五年来,我校共有20多名新教师进入教师队伍。这批教师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我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我校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普遍不够扎实,专业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为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加快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步伐,提升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学习即提升。
教师能够透过日常工作的表层,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提出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是需要较丰厚的理论功底的,因此提高理论水平提升教育教学理念,对于教师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1、将“学习”变成一种需要。
教师自身学习主要的途径是:向书本学习;向同行、专家和学生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向网络学习。一位哲人说:教师本身就应是一本书,教师唯有让读书成为习惯,才能书写好教师这本书。为此,我校把每周五4:20—5:30为教师的法定读书时间,学校还为每位教师准备了3个本:学习积累本、教学随笔本、问题积累本。学校还明确提出了四项基本阅读要求:“每位教师每周至少阅读一篇教育教学研究文章;每位教师每月至少阅读一本教育教学刊物;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阅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每个学校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全员参加的读书报告会或读书论坛。”学年初,制定学年读书活动计划,对读书活动做出统筹安排;学年中,组织教师开展读书活动,阅读领悟,积累反思;学年末(暑期),举办多种层次和形式的读书研讨会,研讨交流,共同成长。
2、让“碰撞”搭建起互助的平台
教师群体有着丰富的资源,每个个体都有自身发展的优势,一位哲人说过:你给我一个苹果,我再给你一个苹果,结果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我学到你的一个长处,你又学到我一个长处,那么,我们两个人都有了两个长处。要为教师搭建这样的碰撞平台,使教师之间“资源共享”。
我校将在每月的下旬举行一次教师论坛,为教师搭建了碰撞交流的平台。各场论坛的主题都源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困惑和遇到的问题,教导处对教师的问题进行梳理后于每月的中旬发在各年级邮箱里。教师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解决的办法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们用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的大量案例,相互补充、相互借鉴比较全面地总结出了适合学生的提出问题的各种方法。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方法进行碰撞、比较寻求最佳的解决策略。在此基础上,形成文档存在教导处邮箱里,以备《和我产生共鸣的文章》选用。
3、使“引领”成为一种导向。
教师受自身素质水平的制约,对科研的认识和操作水平会有较大的差别,“专业引领”可以帮助教师摸清方向,给与正确及时的指导,避免教师过多的走弯路。专业引领要对提升教师教育理念和解决教师教育实践中的困惑、问题起到重要作用。2008—2009学年,学校将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次赴上海、杭州、北京、南京、郑州等地外出学习听课,开阔视野,激活思维。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校后进行汇报交流,把新鲜的教育教学营养输送到全体教师心灵。通过了解教师学校还将有计划地邀请专家到我校讲学,讲授的主题主要是围绕“新课程我们如何备课” “30分钟的阅读课孩子应怎样上” “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只有学习成为教师自身的需要,教师之间交流具有实效,适当适时的引领,教师的事业才能焕发迷人的芬芳。
二、竞争即提高
围绕教师培训、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朗读大赛、教师粉笔字比赛、教师书画展,教师演讲比赛、教师读书交流、各科教学赛讲等,这些活动充分调动了教师学习交流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1、让竞争成为教师成长的捷径。
在3月、4月连续举行师生书法比赛活动,在周一例会和周五的学习时间各年级的任课教师和本班的两名学生参与比赛,比赛内容分为硬笔和毛笔两项。师生各展书写技能。通过评委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
2、让随考成为一种制度。
这学期在每月的考试中,除了正常的学生外,还会多一群特殊的考生,他们便是三小的各科任课教师。教师随考,是一种教学方式的改变,我校抓住了这一有力时机,在教师随考制度上遵循三原则:一是教师随考遵循师生“同一时间、同一试卷、同一标准”的“三同”原则,为新课改提供了统一课题;二是教师本着“放下架子,从学生做起,铺下身子,从基础抓起”的原则,透过试卷看学生,换个角度看自己,既能改善师生关系,又可转变教学观念;三是在与学生“找差距、比成绩”的过程中,能深入反思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师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搭建良好平台。
3、让博客伴随教师成长。
我校想建立一个“教育实验博客群”,教师借助博客通过撰写教育反思、参与教研讨论,将教师头脑中原本模糊的、一下子难以言传的知识、经验、体会等通过文字方式记载下来,并随着个体经验的丰富不断修改完善,将隐性知识显性化。老师们在博客群中不但展示自己的文章,而且对别人的博客进行点评交流。散落于教师个人电脑各个目录和文件夹中的电子教案、课题、论文、课件等,上传至优势网预置的资源分类体系,并以WEB网页的形式保存,实现更有条理性、系统性的存储、读取和展示。博客点燃了教师内心激情,在博客中教师感受到被关注,被重视,被鼓励;在博客中教师体会到职业幸福感。
三、问题即课题。
课题的确立首先要着力于解决问题,只有通过研究解决教师的困惑或疑难问题这样的课题才会受到教师的欢迎和认可,才会使教师努力进行实施和研究;课题的确立其次要着眼于热点问题,关注热点,能及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同时能集思广益,借助讨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产生有一定思想深度的见解。我们采用问卷调查、课堂跟踪分析、教师个别访谈、座谈会等形式,全面了解和反思几年来的课改实验,最后确定教师所研究的课题,也叫微型课题,微型课题研究起来很简单,它的选题源于教师教学中最细小的问题,如新课的导入、课堂提问、作业设计、例题选择都可以研究,它研究的周期短,见效快,可以是两周,一个月,最多一个学期,只要能解决问题就行,这些看似很简单的研究为青年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了广阔的土壤和充足的水分。
四、教学即研究。
教学活动是教师最经常、最普遍的行为。抓住教师教学,使每一节教学都能成为教师研究的案例,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研究能力也随之提高了。
1、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课前制定计划,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要有问题意识,结合学生实际制定计划。我们将常规备课转化为问题解决式的教研活动。教师结合下一周的教学内容,共同探讨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使教研活动尽可能贴近教师实际工作,将问题解决与课堂教学之外,解决教师的困惑,力争让教师们“解渴”。同时强调课后反思纪录,要求教师要把自己遇到的教育问题或困惑,教后及时记载,把问题发生之后,又是怎样想办法解决的,在解决过程中是否发生了一些有意义的教育事件,记录下来。在自我记录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并在反思中回过头来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改变以往的教案检查工作,加大预案的应用价值,特别要求教师将教后记变成教师反思教学的重要过程。要求教师可以用“当时我想„”、“现在想起来„”、“如果再有机会上这节课,我会„”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教学改进”、“教学重建”的考虑。
2、“同课异构”应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教导处要求教研组围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带领组内教师加强教学环节的专题研究,做到教研活动的经常化、专题化、系列化、特色化。
教研组每月开展一次研讨课,针对研讨主题,通过备、说、讲、评、思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做到研有所得,研有所获。3月、4月在教研组内开展“同课异构---构建理想课堂”活动,通过教师们的同备、同说、同讲、同听、同评一节课的5个环节,探索不同的课堂模式,构建理想课堂。此项活动按照“针对疑难,确立课题---同备共说,集思广益---既讲又听,取长补短---评研结合,反思提高---建立文档,资源共享”五个步骤进行,实现教师群体之间的合作探究,共同提高。
3、让特色成为教师的一种追求。
我校将在5月份进行教师的教法学法研究——“特色杯”公开课大赛。教师们在开学初选定自己欣赏的教育名家的教学模式,学校根据教师的需要为教师买来这些教育名家或大师的光碟或教学设计,教师列出观看的计划,有意识地进行模仿和借鉴,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在“特色杯”评比中,学校还制定了评课反馈卡,当场评课。为让教师本人予以借鉴,学校还利用实课录相,给教师们回放,促进大家互相学习共勉,使广大教师课堂教学精益求精。
五、梳理既成果
教师成长档案袋作为一种被实践证明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系统性、规范性的记录整理教师职业生涯中个人“教案设计、发表论文、教学反思、研究课题、工作计划、成果荣誉、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等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让教师体会到职业成就感。教师档案袋在规范化记录个人教学积累和成果荣誉的基础上,展示个人的生命历程、成长轨迹和职业生涯,促进教师相互加深了解。
我们相信,在学习化校园的创建中,全校教师一定会在不断的探索、学习和创造中锻造自我,真正感受到投身教育所涌动着的生命的意义。
第四篇:极力打造名师工程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极力打造名师工程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名师资源可谓是学校的一笔宝贵财富,为打造“师德高尚、素质全面、水平一流、人民满意”的“名师”团队,实现教育教学质量快速提升,新合中学近两年通过教师交流引进区域内优质教师资源、通过校本培训培养一批业务精英。名师效应在校内得到有效凸现,学校能给各位名师提供很好的传言布道的平台和机会。绿色通道引进和交流的人才担当了学校一线教学任务,将自己的宝贵经验和先进的理念毫无保留地奉献给新合。学校以放大绿色通道引进人才的辐射作用为平台,不断丰富“名师”校本培训的内涵,通过让骨干教师结对子、引进人才上示范课研讨课、开设专题讲座、专题报告会,参加区域内骨干教师联盟等形式引领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前行、不断超越。名师骨干和核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发挥骨干作用 创新校本教研
新合中学在学校校本教研,促进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方面所做的成绩尤为突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丰富的知识内涵、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向全校教师充分展示了她们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发挥了她们在学科教学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而且为同科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提供了平台。她们主动承担“名师引领、同课异构”的校本教研活动,为迅速提升学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搭建平台。名师与青年授课教师课堂实战同一课题,课后,名师与青年授课教师分别介绍教学思路,阐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科教师一起研讨评析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法。这种案例式的课改引领,能迅速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推动了广大教师全面学习的积极性,也进一步锻炼和提高青年教师钻研教材、设计教法的能力,能有力地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创新校本教研建立高效课堂的有利措施。
邀请专家指导 引领高效课堂
为进一步更新老师们的课堂教学理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全力打造 “高效课堂”,新合中学邀请市区专家到校指导课堂教学活动。
新合中中学想方设法搭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勉励青年教师抓住机遇提升自己,专家们深入浅出的讲解和指导,使青年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和教师在课堂教学研究中要解决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直观的了解。邀请领导和专家对课堂教学进行现场指导,与青年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使青年教师得到较好的锻炼,同时也对学校青年教师的成长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重视校外培训 搭建学习的平台
新合中学为了促进学校创新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学校年轻干部和学科骨干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加大校外培训力度,开阔广大教师视野,提高业务水平,促进他们专业成长。
为了提高广大教师参加培训和学习的积极性新合中学将教师外出培训与绩效工资挂钩,对于积极参加校外培训的教师给予课时津贴补助,并要求培训教师做好记录,在校内教研组活动中及时反馈,强化反思。新合中学领导高度重视教师校外培训的资金投入,有利地促进了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提高,有效地搭建校外学习的平台促进学校的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和发展。
送教下乡暖人心,促进教育均衡情意真
每学期新合中学都安排骨干教师去薄弱学校支教和送教,每一次活动对校际间教学水平都是一次有效的提高。
新合中学校长王家谋和党支部书记曾广作每学期都会到支教学校看望支教的教师,及时了解支教教师的工作、生活情况,并鼓励支教教师勤奋工作、甘于奉献、发挥专长,争取在支教工作中取得好成绩,隆岗小学领导还会给支教教师和受支教学校送去慰问并带去优质课展示,加强校际间的联系,促进教育均衡。追寻红色足迹 发扬红色精神
每学年新合中学都会充分利用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在广大教师中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带领教师开展红色之旅活动。回顾革命历史,追寻红色足迹,使广大教师进一步加深了对党的认识,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更好地完成党的历史使命,紧密结合学校工作,深入地学习和接受红色文化、红色精神。教师们纷纷表示要将活动中所体会、所感悟到的精神,发扬到教育教学的工作中去,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自我,坚定理想,珍惜现有的工作岗位,爱岗敬业,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党的教育事业中去,处处锻炼提升自己,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近几年,新合中学在校园建设稳步发展的基础上,立足校本实际,启动“名师”打造工程,提升学校发展后劲。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平台,倾力培养和打造学校“名师”团队。教师们在成长中快乐着,在快乐中提高着,在提高中幸福着。
新合中学
2013—2014
第五篇:以校为本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以校为本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新课程给教育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课程强调,教师要与课程、学生、学校共同发展,教师知识结构要不断更新与优化,教师的专业技能要不断提高;学校不再只是教师任教的场所,更应是教师成长的一个重要舞台。面对如此形势,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要如何应对教育改革的挑战?所以,在学校管理中,我们提出:以理念为导向,以学习为根本,以制度为保障,立足农村实际,充分发掘各种资源,以校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下是我们平时的想法、做法和反思。
基本理念
理念是导向。从一开始我们就认为“关注学生必须同时关注教师!”。众所周知,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但同时也指出一个关键环节,教师是这场改革的具体实施者。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是教师的素质能否跟上。坦率地说,如果忽视了教师,而一味追求关注学生难免会有筑造空中楼阁的现象。基于此,我们坚持以三个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探索与实践
要以校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习是根本,实践是关键,制度是保障。
一、寻求活动新形式,促进交流共发展。
师素质的提高在课改背景下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与紧迫性。而有效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读书做笔记这么一个层面上,更应该体现在具体的探讨交流和展示的活动中。
1、每周论坛——开辟交流平台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经过一阶段的学习思考与策划准备,结合课改要求与学校实际,尝试开展“每周论坛”活动,制定了《“每周论坛”活动细则》,确定了活动目标、内容、计划、形式与要求等。同时召开了校委、教研组长联合会议,认真选定了学期论坛的大主题如: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根据学校大主题确定主讲话题。如:《让班级活起来》、《论持久战——班级学生自主习惯的培养》、《自主、自律》„„把每周一下午第三节作为交流探讨的时间。活动采用专题讲座、漫谈交流等形式,话题涉及教育热点、实践发现、学习反思、困惑对策等进行交流。在“每周论坛”活动中,还设置了主持人、主讲人,这个设置意味着一种责任的下放。责任感驱使主持人主讲人认真思考问题、捕捉信息、加强学习、勤于动笔。教师在这个过程的锤炼中,获得较佳的状态并展示了自我,从而感受到一种快乐,一种成就。
为确保活动的有效开展,让“每周论坛”发挥作用,成为构建学习化校园的一个辐射源,作为一校之长,我们强调了几个要求。
人人参与。这也是一个目标,我们要求教师对这项活动不回避,或主持、或主讲、或记录、或漫谈、或争议思考„„人人参与,那就意味着这项活动做有所值。
认真准备。“思考”是准备的关键之一,能否真实地去反思教育的现状、问题,不敷衍了事,决定着活动的实质性效果。这不仅影响工作成效,从中也从另一个层面展现教师个人内心深层的另一种工作品位。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要求主讲人要提前一周把讲稿送交主持人审阅并共同交流、完善,以确保发言稿的质量。
联系实际。言之有物,言之有效,关键还得联系实际。教育的现实性,要求我们谈论、思考的东西必须是现实而非空洞的,故其内容应来源于学习心得、实践发现、困惑反思,范围包括眼中的学校、班级、课堂、家长、学生等等。一句话,在我们的身边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即借鉴与应用。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行则殆。这不仅是一个学习要求,也是一个工作要求。理论必须以实践来验证,学是为了用,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切都是为了现实中的教育服务——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我们如何在交流中借鉴,在反思中改进,以有效地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教育。这一点是“每周论坛”的归宿之一。
“每周论坛”活动的开展,开辟了教师交流新平台,突出了参与、交流、探索、争鸣、促进、发展的实践活动。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学习氛围的形成,对构建学习化校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现实的积极作用。实践证明,“每周论坛”不但是教师学习的交流平台,更是教师参与的锤炼天地。
2、研训结合——提高教研质量
教育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门面。只有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学校发展内涵才能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能够得到验证。所以,我把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有机的相结合起来,构建“学习——交流——行动研究”的校本研训模式。校本研训立足于教师参与学习、交流和实践,开辟具体的载体或平台,以问题攻关为主方向,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来源于实践,服务于教育,以此引导尝试行动研究,推动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实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校本研训以 “学习”为基础,与“走进大师”教育阅读活动相结合,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与教研交流相结合,与“教育教学反思”相结合,促进内化学习。
教研方面,各教研组固定每周有半天的教研时间,全校确定一个学期总的教研主题,教师根据学校制定的大主题和本班实际确定自己的子课题开展研究,教师定期以公开课的形式就该课题研究情况向教研组做汇报,并为大家做本课题的专题讲座。教研组结合公开课的实施情况也向教师提出建议,以便更深入地做进一步的研究。学校从说课、集体备课、开课到评课,规范了教研活动流程,并围绕主题规范整理形成各环节文字材料。如围绕教研主题,结合课例,开课教师需要撰写说课稿、教学设计、教后反思,组织者则要整理教研记录、教研小结等各种材料。在活动中,教师感受到教研是一个严肃而认真的工作,从而行之有效,言而有物。教研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合作交流,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
为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理论水平,我校以“材料集成”为手段,促进教师系统整理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先后整理汇编了《关注》、《耕耘》等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手记、心得体会与学校教研材料汇编。
3、撰写手记—— 促进反思
手记是成功经验的积累和失败实践的反思。教师在手记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发现不合理因素;在反思中,不断获得体验,积累经验,改变做法。为此,我要求教师每周至少撰写1篇教学手记,并作为学校常规每月自查的一项内容。同时,为鼓励与推动,我们汇编了教师教育手记集《耕耘》——教师手记选、《关注》(白埕小学教师手记选)、《蚂蚁的触角》。
4、网络信息—— 拓宽交流渠道
整合各种教育资讯,构建校园信息库,给教师提供跨时空多领域的学习、展示、交流、合作的平台,这是学校适应信息社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我们是架设宽带网,让电脑发挥作用,致力使教师个人资料、学校工作资料规范合成。一方面使教师在信息集成中得以锻炼;一方面促进教师开放交流,资源共享,拓展教师交流空间,增加学习渠道。同时通过网上交流,又展示了自我。网络建设又开辟教师专业成长的一块活动阵地。
二、尝试课题探究,促进工作转型。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应是学习者、研究者。教师的工作转型,课题研究是一个有效的媒介。
1、课题引入—— 提升探究水平
引进的优势就是指导相对到位,资料相对丰富。几年来,我们有三个教师参与了“作文生活化”(国家级课题)、“发展性评价”(县级课题)、“构建学习化校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县级课题)的探究活动。
2、课题创生—— 提高探究质量
“自主-导行”是我们在学习工作摸索中感受创生的。目前,我们还在围绕这一主题,指导教师尝试从“我带同学学”课堂教学新模式、“自主-导行”少先队管理新方式等主题进行了相应的探索。
我校潘全兴老师为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凸显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创设民主、平等、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的提高。通过反复思考,尝试了“我带同学学”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确定了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教师导入——宣布带学顺序——学生带学、教师相机指导、点拨、引领——教师对学法、内容进行小结、总结。学生在课前须先报名,然后确定带学内容,再商决学习方法、选择学习方式。教师课前只做到协调带学内容,帮助确定学习方法和方式;课堂上指导、点拨、引领深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领突破重难点。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个性化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该教学模式多次在县、中心校做典型课例推介,并受到一致的好评。
3、行动研究—— 促进工作转型
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然而农村小学教师又存在理论不足和受时空制约的弊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我尝试了行动研究的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引导教师专业成长。以问题攻关为主方向,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来于实践,服务教育。我校先后尝试了“新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小组合作”、“学习预习能力的培养”、“学困生的转化”等课题研究。并把每周论坛做为教师行动研究的交流平台。行动研究的开展,不仅解决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而且使教师逐步由原先的“教书匠”心态向“研究者”的意识转型,提升了教师专业水平。
课题琳琅满目,又显粗糙,似乎有悖现实,说是课题研究未免操之过急。但是我认为百花齐放体现的是一种关注,一种兴趣,一种尝试,又何尝不可。而这又将在交流中带动相应的工作开展,积极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状态,不断促进教师形成自我成长需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教师走向课题研究,科研转型是必然趋势,也是我校的教师的共同需求和选择。
三、建立规章制度,促进自我反思。
为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校制定了《常规工作要求》、《常规自查工作要求》、《师德内涵》等制度,配备相应的评价工具,如:《课堂教学同事评价表》、《教师评价表(学生、家长)》、《常规自查表》。为帮助教师做好工作调整还设置了《教师发展建议》(自我及同伴建议)、《教师个人发展计划》,使教师对今后工作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作为教师行动的指南。“自查反思”式的管理体系的建立,强调了教师参与、主动反思;强调交流与沟通,以利共同发展;强调真实、客观。反映教师个人与学校的自我反思与工作调整,从而引导教师自律,促进教师成长,实现了教师的自身价值。
2、档案袋建立—— 记录成长历程
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建立是一种基于“学习与反思、记录成长历程”的教师发展目标引导的档案袋管理。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包括教师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交流与反思、科研能力等方面。内容涵盖教师师德、教育教学常规、教科研、继续教育等方面,能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脉络等相关内容。具体包括两大部分:基本部分和过程性材料部分。
基本部分包含《档案袋建立实施说明》、《教师专业发展参照标准》、《教师基本情况表》、《教师个人发展计划》、《档案袋内容目录记载》、《教师教育大事记》、《工作回顾与展望》。基本部分也是档案袋的主要部分,从整体上介绍档案袋建立的依据、理念、结构,体现教师的发展计划、成长历程及确定发展目标。
过程性资料部分是对基本部分的补充和深化,主要包括生涯规划、我的学习、交流与反思、教育与教学、教育科研、我的成果六大部分。收集教师在平时工作中个性化有价值的过程性材料,以帮助教师更条理地看到自己的工作历程。
同时,我还成立以校长及教务骨干为主的档案袋开发小组,负责档案袋的假设、验证、交流、实施。成立以校长及教学副校长、教研组长为主的档案袋管理小组,负责档案袋建设的指导、组织交流、实施建议工作。为确保档案袋能真正促进教师反思、归因、总结、调整,我们还制定了《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工作原则》及《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工作要求》。确定了真实性、操作性、过程性、人文性、自主性和多元性相结合的工作原则。
为更好地发挥档案袋的功能,我们开展了“规划生涯”研讨会,先由教师自我介绍自我发展计划,然后教师再针对其发展计划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还不定期组织阶段性成果汇报会,汇报一阶段以来自我发展情况,及对今后工作是否做适当地调整。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帮助教师合理地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为更好地展示教师所取得的成果,提高教师的自信心,我设置了“丰收硕果”展览室,把教师所获得的较有价值的成果(获奖证书、论文发表等)进行展示,让教师一走进“丰收硕果”展览室就感受到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档案袋的建立让教师在自查中不断地反思自我,在反思中不断地调节自我;引导教师在工作中加强学习,促进反思与交流,在交流中走向成长。总之,教师在不断的反思、归因、总结、调整中,在自觉的学习、交流中,促进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促进专业水平的提升。上学期我校还选派5位教师参加东山县教育局举办的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建设现场会,并有两位教师被评为“教师专业成长先进个人”。
四、塑造校园名师,促进个性张扬。
“名师”之名,不在名声高低;“名师”之名,不限范围大小。而在于自身素质、个人对群体的影响程度。名师塑造实际就是个性张扬,宣扬推介。
1、赏识寻优——张扬教师个性。
2、骨干培养—— 目前,我校已有市级骨干教师1名,县级骨干教师3名,中心校级骨干教师2名。
3、活动推介—— 塑造校园名师。名师之“名”必须扬“名”,我们努力争取各种机会,鼓励教师参与,让教师在各级公开课、校际交流课、带教示范课、中心校本培训等活动中展示、推介。同时创设机会,让教师在活动主持、评课发言、学习交流等活动中加以锤炼,凸显能力。几年来,我校已有一名教师在市级优质课获得好成绩,有四名教师获得县级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有两名教师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有多名教师成为县级、市级骨干教师,有7名教师在中心校校本培训中做专题讲座,多名教师也成为中心校的学科带头人。名师之名,让教师在普通的岗位上体验到一种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正是形成自我发展需要的一个影响因素。
成效与反思
自我校探索“以校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来,学校形成了学习、探讨、实践、再学习、再交流、实践的循环式学习化氛围,教师学习、探究的内需得到加强,教师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课堂教学逐步走向“民主、开放、有效”的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也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
1、促进了教师内需的发展。当前,由于教育“大锅饭”体制的因素,致使很多教师存在“得过且过”思想,对自身要求不高,学习积极性弱化。“以校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体系的建立,通过外部驱动,促进了教师内需的发展。
2、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作为农村学校,受财力、物力、人力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发展的条件极其有限。“以校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体系的建立,认为理念是导向,学习是根本,实践是关键,制度是保障。通过创设各种情境,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3、促进了学习化校园的建设。学习化校园建设是学校走向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所在,本体系注重“学习—交流—行动研究”的教研模式的建立,把“行动研究”作为学习与实践结合的桥梁,让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交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针对性。
尽管我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当前存在的问题也应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关注。
1、师德建设
在学校当前的状态下,制度更大程度是目标导向,引导着学校、教师的发展。因此,在极力倡导教师自律反思的同时,我们应当重视师德建设,人格影响,氛围影响。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尚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以做支持和保障,促进教师、学校发展。
2、促进内需
以校为本,创造机会,氛围影响,制度支持,都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外驱力。但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需才是其持续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如何更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需还是我们今后探索的问题。
3、经费支持
一年来,在东山县教育局的支持下,在陈城镇白埕村两委及有志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在白埕小学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改善了办学条件,优化了育人环境:完成了篮球场的修建,围墙周遍的扩建、水泥地板的铺设,37个花坛的修建;六千多平方米操场的填翻和整平,完成了教学楼的全面整修,购置了多媒体教室的课桌椅,配置数码相机,给教师配置屏风式办公桌和计算机等等,实现办公电脑化,学校办学硬件设施逐渐实现现代化、信息化,虽然,我校的办学条件在一年来已经改变了许多,但是,我不想停留在现状,还期待着学校有更大的发展,还希望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共同支持,共同打造我市一流品牌农村学校,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服务于我们的孩子,服务于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的发展核心问题是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校园更美了,设备更齐全了,学校要成为优秀教师的摇篮,培养出新一代一批批优秀学生,“路茫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着眼国家的未来,创办特色的学校,以校为本,构建学习型校园的建设;以人为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呵护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