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名师教学风格与课堂艺术”点滴收获(5篇可选)

时间:2019-05-12 00:43: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赏析名师教学风格与课堂艺术”点滴收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赏析名师教学风格与课堂艺术”点滴收获》。

第一篇:“赏析名师教学风格与课堂艺术”点滴收获

“赏析名师教学风格与课堂艺术”点滴收获

11月29日至30日,有幸存者参加“全国‘相约名师,聚焦课堂’教学研讨观摩大会”。本次教学观摩大会由王崧舟、支玉恒、孙双金、于永正等四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展示示范课,并围绕示范课做了四场精彩学术讲座;另外还请两位优秀新锐:福建省知名作文教学专家何捷、全国赛课一等奖获得者吕云萍等上了两堂研讨课。课堂教学精彩纷呈。两天课听下来,我均感觉到参加如此盛宴,实在难得。既领略了大家风范,开阔了眼界,又提升了理论修养,丰富了实践经验,收获丰硕,不虚此行。

看完王崧舟老师的《慈母情深》,感觉心灵受到了震撼。整个课堂的主要手段就是“读”,教师对朗读的指导非常细致,让学生在读中思考、体验、感悟。概括起来,王老师抓住两条主线,一、抓住“深”这个题眼,引领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感受情深意切;板书是在那课题下用笔划出的四个波浪线条,引人深思。我特别欣赏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个环节设计用看电影后的慢镜头,来看文本中的母亲的背、母亲的脸、母亲的眼睛,让学生感知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背、怎样的脸、怎样的眼睛?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水到渠成。

二、抓住重点词句,深入咀嚼,体会母亲之“苦”。王老师紧紧抓住“震耳欲聋”“塞”“„„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我的母亲”“„„立刻„„立刻„„立刻„„立刻”等这些词句,创设情境,用语言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然后通过朗读

感受母亲的伟大,母亲的辛苦;紧扣文章的课题——慈母情深。

支玉恒老师的课语言幽默风趣,教学风格朴实无华。听他执教的《海燕》一文,他没有繁琐地纠缠讲述各种修辞手法,而是以感悟海燕形象为切入点,强调朗读,背诵,注重想象,学习抒情性语言,从而体会海燕勇敢无畏、搏击风浪的精神和不屈的性格、必胜的信念。支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用心去诵读,用心灵去感悟,在学生朗读反复品读中,理解“海燕”“海鸥”“海鸭”“企鹅”各指的什么人。通过想象,学习抒情性语言,体会海燕勇敢无畏,搏击风浪的精神和不屈的性格,必胜的信念。这节课结束时,课文的前三节和最后两节大部分学生已能背诵。支老师在课堂上用知识和智慧所点燃的精彩照亮了许多人的心灵,让语文因朴素而优雅。

于永正执教作文课《怎样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于老师先播放了一段公园景色的无声录像,边播放画面,边用语言描述,随即,又播放了这段配有声音的录像。无声录像让学生们感受到一个无声的世界的沉闷和无趣,更加向往有声世界;两次录像前后对比,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了有声世界的可爱,比老师用语言描述声音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不知要强多少倍,此举可谓先抑后扬。

在给了学生以上感性素材后,于老师又出示了三组象声词:轰隆隆、呼呼、哗啦哗啦;咯咯、嘿嘿、嘻嘻;啪、呜呜、啪、噗嗤。然后,于老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可能与这三组象声词有关的场景、画面、事件,启发学生思维,并告诉学生,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学生写完作文后,在学生自改的基础上,于老师采用边听边改、边评价的方法来帮学生修改作文。在修改学生作文前,他先让写不同作文的同学分别起来读题目,然后,让大家从中选择感兴趣的题目,一起来修改。这就强化了学生的命题意识,正如于老师所说:“好题文一半。”在进行评议时,于老师以讲求鼓励为主,他从象声词的运用,风景描写的情况,以及合理的想象和朗读等方面进行适当加分,于老师对学生习作的评分与我们平时的尺度相比超出了更多,有的学生的作文成绩达到了130分的高分。

课堂上于老师十分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在观看录像时,于老师要求学生“带着眼睛和耳朵‘逛’公园”;在写作文时,于老师告诉学生“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在修改作文时,于老师教导学生要“念、再念、再念”;在学生发言时,教育学生“认真倾听是一种礼貌”。

幽默诙谐的语言、精心创设的情境和细致入微的评点,使于永正老师的作文课堂,时时充满了笑声,处处盈荡着春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要努力使每一节课生活化、艺术化。”

从名师的的教学风格和讲座中,我认为他们的风格告诉我们,教学无法,教无定法。只要是能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掌握知识,完成课堂目标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就是一堂好课,不必拘泥于某种统一模式。

2010年12月5日

第二篇:语文名师课堂提问艺术赏析

语文名师课堂提问艺术赏析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许书明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学过程中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循循善诱。高质量的提问是名师研究教材与设计教学时思想的结晶,它们具有角度优美、形式多样、内涵深厚、激发力强的特点,在教学上能够发挥出高质量的引领、激发、牵动作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还可以扭转被动的课堂局面。

语文教学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是教学艺术的特殊领域。提问艺术是名师个性化教学艺术的重要内容。本文拟对于漪的“设疑反问”艺术,钱梦龙的“深题浅问”艺术,宁鸿彬的“生花妙问”艺术,郑桂华的“换位轻问”艺术进行案例赏析。于漪的“设疑反问”艺术

于漪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提倡学生自由提问。自由提问对帮助学生们深入理解文本与牢固掌握知识和培养发展思维有很好的效果,但它对教师驾驭和控制课堂的能力要求较高。面对来自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教师应因势利导,机智应对,迅速及时地作出处理,有效控制教学的进程。

教学《宇宙里有些什么》,上课伊始,于漪让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生1: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这些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这里的“万万”是多少?

(一问完,全班同学都笑了。“万万”就是亿呀,这是小学知识。提问学生非常后悔自己提这样一个被人讥笑的问题。)

师:同学们不要笑,也不要小看这个问题,它里面有学问呢。哪位同学能看出其中的奥妙? 生2:我觉得“万万”读起来响亮许多,顺口多了。

师:讲得好!其他同学还有高见吗?

生3:还有强调作用,好像“万万”比“亿”多。

(同学们热烈地讨论起来„„)

师(总结):通过对“万万”的讨论,我们了解到汉字重叠的修辞作用,它不但读起来响亮,而且增强了表现力。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这个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呢?

(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将视线集中到刚才发问的学生身上。这个学生如释重负,先前的惭愧、自责一扫而光,仿佛自己一下子聪明了许多。)

教师敢于让学生“自由提出疑问”,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具有解决各种疑难问题的能力和 1

智慧。有同学提出“万万”是多少后被同学讥笑,非常后悔。教师见状机智地设疑反问:“不要小看这个问题,它里面有学问呢。哪位同学能看出其中的奥妙?”这一问题激起了同学们的合作探究活动,意外地获得了“汉字重叠”的修辞知识。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是信息的重组者、生成的推进者。“设疑反问”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式,让其主动跳出原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学会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用更客观的态度去分析、解决问题,进而找出正确的答案。教师以其睿智的眼光敏锐地发现了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应变“设疑”,机智“反问”,既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更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使原本尴尬的课堂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创造了不可预演的精彩!

钱梦龙的“深题浅问”艺术

教学《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理解,钱梦龙就从浅处进行提问:

师: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路吗?

生(略作思考):当然不是,这路还包含人生之路,社会之路。

师(启发):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

生(进一步思考):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的实现也是要靠人的奋斗。

师(追问):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

生(水到渠成):希望本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

提问的艺术表现在不同提问类型的相互转换:直问可以曲问,单问可以联问,正问可以反问。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将深问变成“浅问”,从“路”的基本义着眼,引申出“路”的比喻义,再启发学生思考“路”与“希望”之间的联系,通过追问,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了这段话的深刻哲理。由浅入深,一个深奥的问题解决了。所谓“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是也。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接受状况。若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采用“深题浅问”,既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钱梦龙深谙此道,对文本中一些过于艰深的问题,喜欢作比较浅易的处理。

宁鸿彬的“生花妙问”艺术

艺术的提问,要有质量,要抓住重点,触动课文的“神经”,即牵动文章核心的主要问题,也要触动学生的“神经”,即把学生引领到探求问题的忘我境界,以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这样,课堂提问才更为科学有效而又富有艺术韵味。教学《七根火柴》,他从“主问题”入手:

师:《七根火柴》文章主要写了两个人——卢进勇和无名战士,他俩谁是主人公?

(学生有说是卢进勇的,也有说是无名战士的,各执己见。)

师:谁是主人公,是从全文分析。„„无名战士在什么情况下珍藏了七根火柴?你们知道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生1:他想,我要把七根火柴交给部队。

生2:他想,这每一根火柴都能给更多的同志带来光明和温暖。

生3:他想,部队有了这火柴,就能战胜困难,走向胜利了。

生4:他想,我死了算不了什么,要让更多的同志活下去。

生5:他想,这火柴能点燃革命的烈火„„

师:注意到无名战士是怎样珍藏这七根火柴的吗?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1:他把火柴并排摆着,夹在党证里,用硬硬的纸包好,放在腋窝里。

生2:并排摆着,是怕火柴摩擦点燃。战士把党证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火柴夹在党证里,说明战士把火柴也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生3:腋窝里最不容易受潮,无名战士在生命垂危的时候,为别人想得特别周到。

师:那么,到底谁是作品的主人公?

生:(全班学生异口同声)无名战士!

师:谁说说理由?

生:作者着力刻画的是无名战士,文章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无名战士表现出来的。

师:无名战士,并非真的没有姓名。作品以“无名战士”出现,有什么用意?

生:在漫长的革命历程中,有无数的革命先烈献出了他们的生命,却没有留下姓名。作者想告诉我们,这位战士是无数革命先烈的代表。

师:无数革命先烈为我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该怎么办?同学们,你们要用行动做出回答。为了弄明白“卢进勇和无名战士谁是主人公”?教师点拨“需从全文分析”。然后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无名战士”:“无名战士在什么情况下珍藏了七根火柴?你们知道他当时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到文本中找依据,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引导学生“注意到无名战士是怎样珍藏这七根火柴的?这又说明了什么?”至此,“到底谁是作品的主人公”,答案已经明了:“无名战士是主人公”,教师要求学生“说说理由”。

是什么让学生的思维之花悄然绽放?是教师的“生花妙问”艺术。“生花妙问”不属于“碎问”,但也不是简单的递进问和思维的发散问,而是围绕“主问题”多角度多层面的“联问”。教师通过

一环紧扣一环、一层递进一层的提问,层层推进,逐层加深,引导学生从现象到原由,从整体到局部,最终有效地解决了“主问题”。“生花妙问”没有浅层次的平庸化的“碎问碎答”,而是融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于一体,达到了文本思路、学生学路、教师教路的高度和谐统一。

郑桂华的“换位轻问”艺术

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对课文中不少貌若平常但十分贴切的语言,学生往往不易体会到它的精妙和优美。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巧地设计提问,用巧妙的提问来抓住学生的思路,引发学生的智慧。

教学《散步》时,郑桂华这样“换位轻问”:

师:生活中,如果向别人讲“一家人散步”这样的事,一般会怎样介绍?

生:我们全家人一起散步。

师:如果需要向别人强调散步的人员,会怎么说?

生:“我”和妈妈、妻子、儿子一起去散步。

师:作者是怎么写的?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这样写,与前面的两种相比较,读起来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生:很庄重、很严肃。

师:对,把一件生活小事当作重大的事件来写,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就是“举轻若重”。这个“举轻若重”的问题就是贯串全课的中心问题。

教师的提问紧扣课题“散步”:“一家人散步”这样的事一般会怎样介绍?问题贴近学生的家庭生活,自然而质朴,学生也很容易回答,但回答显得概括而笼统。教师轻拨云雾后,学生回答: “我”和妈妈、妻子、儿子一起散步。应该说,学生的回答已经很完善了。但教师话锋一转:作者是怎么写的?让学生将自己的表述与课文进行比较,体会两种表述有什么不同。通过感觉和理解,学生明白了“把一件生活小事当作重大的事件来写”的诀窍——“举轻若重”。

郑桂华认为,学习本文只有生活经验也是不够的,应该让学生学习换位思考。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自己先来表述,再叫学生比照课文体会异同,这个过程意在培养学生从现象中寻找规律。这既是注重方法能力的提高,实现高效学习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必经之路。

名师提问艺术的案例就像一粒粒璀璨的的珍珠,让人爱不释手,久久赏玩不已。且不说这些提问艺术中蕴藏着名师深邃的教育思想和丰富的教育智慧,单是提问艺术本身所使用的高超的教学技巧,就值得我们俯下身子认真学习和借鉴,即使只取一瓢饮,便也受益无穷。

第三篇:名师教学艺术与策略赏析

千课万人有感之

(二)——名师教学艺术与策略赏析

仙降镇小 陈秀道

1、表扬的艺术

名师的表扬首先表现在他们的真诚,真诚不是装的,而是他们能够读懂学生的精彩之处,读懂学生的闪光点。所以名师的表扬往往会告诉学生,为什么得到老师的表扬。比如,你表达的即简洁有清楚(张莉);你真会学习,刚才老师在黑板上写了“重复”,他认真看了,现在说得很好(刘德武)等。他们表扬的不是属于学生天分的东西,如聪明之类的,他们更关注的是学生课堂上表现出来的行为。当教师在这些方面做激励时,自然还能引导其他学生如何学习。所以这样的表扬并不是为表扬而表扬,表扬更是为了教育。名师在表扬时,常常故意延时,让其他学生自发的来表扬。看!,同学们都为你精彩的发言鼓掌了(许淑一)。这样的表扬更能打动学生,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

2、装傻的艺术

名师很有智慧,但常常会看到他们在课堂上装傻,名师的装傻反而更加激起了学生表现的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如黄爱华老师上24时计时法时,出示新闻联播电视截屏,问:“电视上显示的是什么时刻啊?”学生说:“是晚上7时。”黄老师就装傻了,问:“哪里有7时啊?我怎么没有看到7啊?我也没有看到“晚上”两字啊?教师装傻后,学生就按捺不住兴奋了,大家都急于要告诉老师到底是怎么回事。当学生说24时是一天的开始,又说是一天的结束时,黄老师就装作莫名其妙的样子,“怎么一会儿是开始,一会儿又是结束啊?”课后练习时,黄老师要求学生编问题考他,学生提出问题后,自己装傻,又把学生的设计的问题抛给了学生。又如华应龙老师,课前就对学生说,老师反应很慢的,课堂上不要等我哦。华老师是想让学生不要看老师的态度和脸色交流,华老师鼓励学生要有独力思考的精神。还如徐长青老师的重叠问题,徐老师请了6为学生玩两种游戏,其中一人是重复的,徐老师问:不是7人吗?怎么只有6人啊?学生说就是6人,徐老师说就是7人,课堂气氛被演练的异常热烈。其实教师装傻就是不学生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更加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3、追问的艺术

名师的教学总是善于追问,特别是善于抓住数学本质进行追问。如:吴正宪老师的搭配问题,吴老师问:“为什么同样的信息,同样的问题,有些学生摆着摆着就乱了呢?”一问道出了有序思维的本质。三角形的认识一课,老师问:“为什么形状不同都叫三角形呢?”引导学生去关注三角形共有的本质。还如:小数点搬家一课,朱德江老师问:“为什么小数点移动,小数的大小会发生变化呢?”数学课的美往往就体现在我们对本质问题的刨根问底,研究变化中不变的规律。

4、处理课堂生成的艺术

在黄爱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除了这样一道题,把24时50分化成12时计时法,教师愣了一下,问学生,你们见过这个时间吧,学生说有。这时候,黄老师巧妙的用直线让学生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关系,特别是在24时这里做了解释,学生豁然开朗。还如众数教学时,有学生在课一开始就说出了众数,这时候教师并没有回避,不仅肯定了这位学生,还问,谁还知道众数,什么叫众数,通过两个问题,对学生的原有基础做了充分的了解。

5、善用比喻和形象的艺术。

“找规律就像找朋友一样有趣(刘德武)。”一句话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看来规律也是有国界的(华应龙)。”这句话深印学生脑海。吴正宪老师,把一件上衣同时搭三件裤子,让学生用“唰、唰”来读,读一个唰就是1个3,非常形象让学生体验到乘法原理,不是讲授,而是让学生自己体验。刘德武老师让学生有节奏的读规律,把图形规律转化成声音的规律,很有创意,学生的体验也就更深刻。

第四篇:名师课堂学习收获范文

听名师课堂学习收获

星期二,,学校组织教师观摩学习名师课堂,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个 难得的学习机会。课堂中,我们领略到了名师的风采,感受了她们对学 生、对教育、对生活那深情的爱;感受到了她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 的知识力量;感受到她们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语文教育了解之广、钻研 之深,让我受益匪浅。现在,我将学习的收获与体会跟老师们进行探讨和交流。

成利校长的新理念,他的课设计有独到之处,不步人后尘,不因循守旧,努力把课讲出新意,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能引起同行们产生学习仿效的欲望。他新的理念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设计,取得不同的学习效果。他认为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是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充分尊重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面和-谐地发展.思路新--即体现构思新颖,实用高效的教学思路。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0分钟,同样的教师,由于教学设计思路不同,教学效果却大不相同。

徐荣老师的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愿学、越爱学。把《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孙悟空讲的是活灵活现,神奇有趣,适当的补充了课外资料,学生整节课堂学的是兴趣高昂,神情专注。

我感到在这短短时间里,让我近距离地接触了名师,聆听名师的示范课,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他们所设计的学习情景,不仅绚丽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蕴含着语文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交流,主动地参与探究解决问题。这些名师不但关注学生,把握语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更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人耳目一新。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取长补短。(1)必须不断地学习。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而现在仅有一桶水已经不够了,教师要有不断流淌的源头活水,这源头活水来自哪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新课程实施后,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看,要求教师要专业化发展,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结构,加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训练,特别是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学习,我们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要走理论加实践的道路,要让新课程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要把新的理念渗透到所有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做一名新课程理念的忠实践行者。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就要不断地阅读,要博览全书,要坚持阅读名著、阅读经典,让这些名著、经典来启迪我们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2)要转变教学观念,做新课程忠实的实践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直是知识的权威,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学生是知识的容器,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滔滔不绝,而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现在,需要我们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我们要蹲下身子看学生,要平等地跟学生交流,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树立新的评价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陈红敏

2015年3月25日

第五篇:名师课堂提问艺术心得体会

《名师最能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心得体会

沙门小学

干优良

围绕学校校本培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这一主题,本人认真研读了《名师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一书,收获良多,现摘录其中与大家分享。

课堂提问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全书从高效课堂提问的、切入点、提问艺术、提问方式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巧妙合理地提问,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书中第一部分讲到提问要分层设问,有效切入,使我明白了有效提问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创造性、适度性、鼓励性等特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保持良好的提问心境、尊重学生的提问权,努力优化提问的情感氛围。平坦教学中,要更好地设计课堂提问点,气氛提问的时机,选择合适的提问方式,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反馈。

第一部分感触最深的是,“对课堂 答问多做鼓励性评价”这一节。由于本人在实际教学中存在批评多于学识的缺点,看了这内容,知道鼓励性评价之于学生多么重要,我们教学的目的,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对本学科产生兴趣,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有时,教学的一句话,一个眼神 或一举手,一投足,都会让学生有着不同的深刻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尤其是老师们的赞扬鼓励,更是让学生铭记在心抑或终身难忘。

鼓励的方法有语言鼓励法、行为鼓励法、物品鼓励法。但我觉得教师实事求是地分析 学生的回答2,肯定其任何微小的闪光点,忽略不成熟的回答,更是一种高明的鼓励,而且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指向学习内容。

在新课程、新理念背景下,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显得尤为重要。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们的学生长于做题,不善提问,不敢提问,作为老师,课堂工作重点应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的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才能真正培养、提高学生良好的提问能力。

江苏省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在课堂教学时,就常常把课堂提问权还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案例中李老师的课堂有静有动,学生既能自由讨论,又能静默思考,在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推进,最后达到高潮。教师真正做到了引导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我应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勇于尝试,逐步培养学生的主动提问的能力。

还有一则感触较深的案例是在“提问以能激发学生兴趣为根本”中讲到的“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老师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入,学生一个个听得津津有味,在争论猪八戒和孙悟空为什么都笑了的过程中,把分数的基本性质讲清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苦役。通过本节案例的阅读,让我了解了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注意点:

1、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及时了解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问题,再结合教材的教学重难点设计课堂提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老师的课堂提问应有助于学生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学生才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才会乐于表达,积极参与。

3、课堂提问应当不断满足学生新的需求。

4、课堂提问必须新颖,具有趣味性。总而言之,老师若能巧妙地运用提问,问得好而精,就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地释疑,学会主动去发现,探索和掌握知识。

本书的精彩部分实在不胜枚举,不能一一道尽,不仅有精妙的理论基石,更有切合一线老师的丰富教学案例,难能可贵的是案例后面还有准确的分析,并给出了具体实施措施和方法,可以一读再读。初初读了几遍,收益已不小,更需要结合平时教学,对症下药、参考对照,以促进课堂提问能力。阅读之后,精彩之外,感受之深,有诗为证:

课堂提问讲艺术,激发潜能鼓励多。方式原则千千条,还权引趣生为主。

下载“赏析名师教学风格与课堂艺术”点滴收获(5篇可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赏析名师教学风格与课堂艺术”点滴收获(5篇可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名师备课与课堂有效性

    《名师备课与课堂有效性》 读后感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读一本好书,可以让我们受益终生。 本学期,我拜读《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

    语言幽默艺术与赏析五篇范文

    语言幽默艺术与赏析 摘要:幽默是违反正常的逻辑思维,是人产生概念错位或者形成巨大的思维落差的语言表达方式,常常给人带来快乐,愉悦的感觉。美国幽默术专家特诺·赫伯说过:“把......

    《名师备课与课堂有效性》读后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____《名师备课与课堂有效性》读后感 百里路小学 邓虹 阅读《名师备课与课堂有效性》这本书后,我获益匪浅,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这本书不......

    名师培训与高效课堂培训心得体会

    名师培训与高效课堂培训心得体会 我于2013年7月22-23日在敖汉旗参加海淀教委送教下乡和名师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提高了自身的认识水平,尤其是吴琼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现就......

    《名师备课与课堂有效性》_读后感

    《名师备课与课堂有效性读后感》 读后感 藤桥中心小学 黄恩亮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读一本好书,可以让我们受益终生。 作为教......

    记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点滴收获与反思

    春雨秋风、开花结果 ――记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点滴收获与反思 鹤山市沙坪街道第一小学凌少安 前言: 去年7月有幸参加了由省教育厅主办、由华南师范大学承办的2010年骨干教师省......

    建筑与园林艺术赏析课堂感想

    课堂感想 选修这门课程带给我的知识和启迪还是很大的。从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的人物事迹,建筑风格,艺术的形成以及影响到现代的建筑风格意义,我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

    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参考答案

    1、“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出自( )。 A、卡尔·马克思B、洪堡 C、奥古斯特·罗丹D、陈述彭2、( )是奥地利科学院地理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知名的GIS研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