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好老师征服后进生的14堂课》有感(范文模版)
读《好老师征服后进生的14堂课》有感
张芸
一名师范生,即使在大学的课堂里学习了教育的知识,即使有了一个学期的实习经验,可是即将正式步入教育队伍是,还是有许多的茫然与无措。我时常会想,我即将面对的是怎么样的一群学生?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我应该怎么做才可以让他们快乐地学习?我应该怎么做可以更形象而生动把知识传授给他们?„„一系列的疑问亟待解决。伊丽莎白·布鲁瑞克斯的《好教师征服后进生的14堂课》带给我很到启发。
教育的初心,就是要本持着一个爱学生的心,正如本书的封底的第一句话“教育,就是一生的爱与等待。”伊丽莎白·布鲁瑞克斯总结她几十年的教育经验有这么两点“我深知学生各有特点,内心确非常的相似。”“我深知每个学生都是可以被被了解并且教育的对象。”是的,毕淑敏说:“天底下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手掌,天底下也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都是如此的与众不同。”但是无论是优生还是后进生,他们都是孩子,有自己独特的气质,但相同的是,他们要得的是相同的爱与尊重。
我有一段短期的实习,遇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老师。一个老师严厉而深刻,她经常把学生请到办公室,然后呵斥学生。这个老师的班级的纪律俨然有序,即使是我这个实习老师上课,班上也是一片沉寂,提问时也一直固定的那么几个同学举手回答我的问题。而我听了另一堂课,这位老师的课堂就十分活跃,同学们几乎都很踊跃地发言,但有时课堂会有些喧闹,不少同学发言时会站起来举手,口中喊着“我来,我来„„”,但这个班级的成绩在年段是最好的。幸运的在一次的实习中可以看到两个不同的课堂,我一直在想我到底是想要怎样的一个课堂?
我想《好教师征服后进生的14堂课》这本书就给了解答。一个有序的而又不失活跃的课堂。做一个“有见有控制力的老师”,处理班规班纪上做到“以身作则,令行禁止”,在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时“避免正面冲突,做到双赢”,营造一个井然有序的课堂。
我想用我的一个实习经历来谈谈我的体会。在这个班级,有个叫华瑜的孩子,总是很调皮。我经常要独自一人带着这个班级的孩子到会议厅听全年段的讲座。由于条件的限制,孩子们一个挨着一个地坐在地上,这就为他们的“小会”创造了条件。四年级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自控力是很不好的,不可能让他们一动不动地凝神听完讲座。但许多孩子还是对一些科技讲座很有兴趣,我们必要地控制一些学生,避免讲座变得混乱。这时,这个孩子总是在班级队伍里表现得特别的“活跃”,他可以组织其旁边的同学说话,模拟玩溜溜球,扔纸片„„组织老师一批评起我们班级就是他在的角落。我在讲座期间,总是要走到他的身边,小声地训斥他,“你不应该这样,又会害了班级扣分。”,“你看,陈老师又再看你了。”“你再说话,我就让你到前面站给全年段的同学看。”„„可是这些话的威慑力就只起了一小会的作用,他很快就投入了新的恶作剧中。他的行为总是可以引起小团体的效应,很是让人头疼。我又不知改如何处罚他,按班级惯例犯错的同学写检讨书,他写完了,可是还是错误不断。真把拉到讲台上,又实在不忍,因为我也不愿因为犯错而至于那么同学的审视目光。因此对于他,我总是很无奈的。在我在这所学校实习的最后一堂讲座时,我走到他身边对他说:“华瑜,这堂讲座请你安静,老师这周就要离开这个学校了,希望可以看到你很好的表现,可以像我保证你这堂讲座可以遵守纪律吗?我可以相信你吗?”开始他没有回答,我又坚持问了两遍“我可以相信你吗?”然后他终于回答了:“好。”这堂讲座中,他果真是很认真地坚持到了讲座结束。在第二天的一堂自习课,我表扬了他:“华瑜在昨天的讲座表现很好,我对你以后的表现都是很信任。”他很平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很平静地表情。可是离开前的这两天的表现,让我看到了这个孩子的可爱。不知道在我离开是否还是会保持着他的守纪律,但我知道这个孩子也是可以很认真地对待纪律的。
看了《好老师征服后进生的14堂课》后,我认识到了,我在处理班级事务上的诸多不足。我在教育这个学生时,只是和他说,不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可是并没有晓之以理。如果我抽出一些时间和他讲明道理,相信他多少可以理解。我制定的惩罚措施并没有执行,而只是威胁,就想这本书的第五课堂里说的“法律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导致司机存在侥幸心理。”而我的惩罚措施正是这样的“法律”,更多的是因为我的惩罚措施制定得并不合理,无法实行,所以只能起到短暂的威胁作用。而且我的惩罚措施只是针对几个一直违反纪律的学生说的,并没有让全班达成共识,这样行动起来也就缺乏了说服力了。虽然我在最后几天的表扬,让我看到了这个学生的良好表现。如果我可以早一点采取相应的合适的措施,我相信我可以在这个学生的身上看到很好的效果的,对于他的习惯养成更有利。
《好老师征服后进生的14堂课》让我认识到,我的每一个行为都会影响着学生,我面对学生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教学想法,都应该是经过考虑的,并且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坚持下去的。还在如何塑造自己在学生心中的第一印象,如何表扬学生,如何让评分变得有意义等许多方面给了我很多启发。鉴于我的教学经验的不足,许多道理都需要在我的将来的教学实践中进行学习和探究。
第二篇:读《好老师征服后进生的14堂课》有感
读《好老师征服后进生的14堂课》有感
在这个假期中,我学习了《好老师征服后进生的14堂课》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首先我将这本书的提纲整理如下:
好老师征服后进生的14堂课
第一部分
如何深入学生内心 第一堂课
用心打造第一印象 第二堂课
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
正例:在开学第一天,我们的季老师肯定并表扬学生的事情有: ●安静地走进教室 ●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话 ●发言之前举手 ●带着课本来教室 ●按照老师的要求做
●离开教室之前,随手带走垃圾 ●安静地离开教室,去食堂吃饭
●总结:试着将你课堂上出现的所有积极行为列一个清单,比如你可以这样列:
●上课时,按照老师的要求带来课本 ●按时交作业 ●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 ●发言之前举手 ●拾起教室内的垃圾 ●主动参加课堂活动 ●帮助其他同学 ●有礼貌
●主动提出要帮助老师 ●帮老师发作业和资料 ●文章的概括新颖,独具匠心
注意:表扬时,一定要真诚。要发掘学生真正的闪光点并赞扬它们,同时,不要忘记提醒学生改正身上的不足。
第三堂课
做有主见有控制力的老师 有控制力教师的特点:
●从来没有想过利用老师的身份,管教学生。●尊重学生,期待学生同样尊重自己。●规则及制度的执行前后一致,一视同仁。
●从来不会让学生难堪,尤其是在其他同学之间就会竖起一堵墙,师生之间传递知识就无从谈起。
●从来不会对学生大喊大叫 ●严格但友善
●知道学生经常犯错,对这些常犯的错误进行严厉的惩罚(惩罚的力度总与错误情况相匹配,而且惩罚制度一旦制定,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知道老师的行为是学生的榜样,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在适当的时机给予表扬。●不会轻易向学校领导报告学生存在的问题,尽量不找校长来给学生训话。
注意:我们不能控制别人,但是我们能控制自己。为了很好地控制课堂,我们首先必须树立自我控制的良好榜样。
第四堂课
三个简单步骤,让教学过程更完美 1.教育 2.练习3.执行
请记住在给学生提出课堂规范时,你必须要遵守以下几点: ●友善 ●果断
●心中充满感激,学会赞扬学生 ●花点时间讲解这些规范
●花点时间演练这些规范——这一阶段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要宽容
●开始严格执行规范
●纠正学生任何的不符合规范的行为 第五堂课
以身作则,令行禁止 第六堂课
积极争取家长的支持 第七堂课
避免正面冲突,做到双赢 第八堂课
老师,你的爱无处不在 第九堂课
教师就是学生的榜样 ●教师自我评价表 ●我很守时,值得信赖
●我激励学生找到并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天赋 ●我和人情,精力旺盛 ●我掌握所教学课的丰富知识 ●我能连贯地执行纪律和规范 ●我很少叫学生到办公室 ●我每天都按时上下课 ●我因材施教
●我提供多种机会供学生们展示自己,获得学分 ●我班上的学生很少不及格
●我的学生很尊敬我,我也同样尊重他们 ●我总是在寻找做一名优秀老师的方法 ●任何时候有人来听课我都很高兴 第一部分小结:
●我必须给学生留下完美的第一印象 ●我必须相信感谢和赞扬的力量 ●我必须十分自信,时刻都能掌控局面
●我必须学会一丝不苟地执行制定的规范,否则学生就会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讨价还价,甚至迫使我更改最初制定的规范。●我必须在执行学校规定时,前后一致,一视同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一旦违反规定,必将受到惩罚。
●我必须尽早联系家长,经常家访,与学生家长建立盟友关系,确保他们随时与我站在一起。
●在不能协商的情况下,我绝不能妥协,以免与学生发生冲突。●上课时,我必须认识到无处不在的重要性,在教室里来回走动。●我必须坚信,我怎么做,学生就会怎么学,我是学生的榜样。第二部分
如何转化后进生
第十堂课
营造井然有序的课堂环境
李老师通过以下三个步骤从一项活动过渡到另一项活动: 1.叫所有学生停下手上的事情。2.给学生30秒时间收拾所有的材料。3.给学生30秒的时间准备下一个活动。第十一堂课
什么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如果一种教学方法不需要很多讲解,不能激发学习热情,那么它就不是有效的。如果学生已经不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那么他们一定是掌握了特定的技巧,这时,就应该继续往下讲了。
第十二堂课
把知识融入现实生活
让课堂更生动的小技巧
●记住:你是老师。课堂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大纲,只是工具,你得让它们生动起来,贴近现实。
●在开始讲任何一门课之前,把它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但要确保是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
●给学生们讲他们能够想象的故事,可以是在某个学生、你自己或者是他们不认识的一个人身上发生的故事。如果他们能以某种方式跟这件事建立联系,你就成功了!
●允许学生把课文与自己的生活、以前学过的文章或者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尽可能多地开展动手实践活动。学生们如果能够操控一些东西,会做出很好的反应,实践能力会大大提高。
●带他们去旅行考察。如果这与你教的课程在某一方面相关,即使只在教室里走一圈也会大有帮助。
●回想一下你作为父母是怎么教自己孩子的。
●把课文当作一段经历的载体。比如,通过语言课教历史,通过工艺课教数学,通过体育课教社会学。
第十三堂课
要因材施教
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小技巧
●要有条理
●要能完全控制课堂局面。
●了解学生。如果你教同一个班时间长了,就会对他们有很好的了解了。
●向你的学生提问。谈谈教学方法、课堂活动、学习环境和学习实践,他们会很乐意跟你分享他们的喜好。
●列出你最喜欢用的教学策略清单,加上一些你不愿意使用的策略。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
●精心准备课程,安排好教学资料和活动活动顺序。
●如果你打算用一种从没用过的教学手段,那么先计划好怎么教、怎么学和如何进行下去。
●要给组内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任务,这样组里的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事情做。
●如果你是第一次尝试在教室里使用新方法,那么先要计划好怎么教、怎么学和如何进行下去的步骤。
●准备以亲自动手活动为基础的课程。●对学生进行测评
●保证你自己积极参与活动。
●对于学习方式、多元智能和多样化教学做一些研究。
教学方法举例
●大组 ●小组 ●示范
●提问和回答(老师指导)●提问和回答(学生指导)●开放式提问(培养批判性思维)●重点思考技巧 ●实践活动学习●指导下的阅读 ●共享的阅读 ●综合阅读和写作 ●技巧 ●指导下的实践 ●同行辅导
●团队教学(老师、助教和成人导师)●讨论 ●辩论
●解决问题的活动 ●批评 ●角色扮演
●视觉教学、形象化教学 ●头脑风暴 ●图表组织者 ●图解 ●学习小组 ●录音、录像、教材 ●讲故事 ●演讲
第十四堂课
运用“说明型评分” 手段 第二部分小结
让我们快速回顾一下教学需要做到哪几点: ●我们必须很有条理,才能高效地利用宝贵的时间
●我们必须分辨哪些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哪些是无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必须利用真实的教学策略,使材料栩栩如生,让学生身临其境。
●要适应班上的每一个人,我们必须采取不同的手段。●我们必须学会利用多种评估方式,结合“说明型评分”这一有力的评估手段。
在这本书里,我学到了很多对我的教学非常有用的东西,比如:
1、教育学生的唯一途径就是先了解学生。这似乎是一句很平常的话,但是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建立在这句话的基础上,不过我们很多的老师其实都忽视了这一点,他们的教学往往都建立在自己想当然的基础上,想当然的认为学生该怎么办,会怎么办,然后按照自己的想象来备课和上课,然后想当然的认为学生该会出现怎样的反应,最后应该出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课是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却不是备学生,而失去了备学生这个基础的教学,其效果是可知的。尽管有些老师教学成绩很好,但其成绩取得的关键因素不在课堂,而在其他的方面。
2、让学生对你的教学产生期待的心情。这包括很多方面,如你的渊博的学识、幽默的谈吐、潇洒的风度、温和的态度、激扬的精神面貌等,另外还有你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及不时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这和老师对学生期待的“皮革马利翁效应”是相对的。
3、学生的态度和表现最终都是在模仿他们的老师。老师的积极、老师的温和、老师的博学,老师的所有一切好的品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同样老师的所有一切坏的品质如吹毛求疵、粗暴争吵、神经质、独断专行等也无时无刻的不在影响着学生。
4、对孩子的评价始终要积极,让孩子不要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这对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在上课时一定要积极放大课堂中的积极因素,从而抑制那些不利于教学的消极因素。
5、做有主见有控制力的老师。在你的影响下,你的学生也会变得有主见和有控制力。
6、要主动和家长交流,要让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是非常有希望的,是能够不断进步的,是值得他不断付出的。而不要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产生消极的心理,对你的到来产生抵触的心理。这对你的教育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漏洞和阻碍。
7、不要远离学生。这便于对学生的鼓励、监督和鞭策。但是在这里我有一个困惑,在书上说了这样一个例子,让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边讲边走,不要只站在讲桌后面,以便于随时的关注学生并提醒学生。但是很多老师却说,在讲课的时候不要走来走去,要站在讲桌后面,以免影响学生的注意力。这两种说法无疑是非常矛盾的,哪位领导和老师能给我解开这个困惑?
8、上课要有条理。讲课内容要有条理,物品摆放要有条理,课堂行为要有条理,这样会有助你形成井然有序的课堂环境,提高你的教学效率,促进你的教学。
9、让你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到有用。我们的教学大部分脱离学生,甚至脱离社会实际,这也是学生厌学的一个因素,所以我们要尽量努力把我们所教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他了解到这些内容对他的巨大帮助,我相信孩子们会对你的教学很感兴趣的。
管窥之见,不胜惶恐,请诸位大家指正。谢谢!
第三篇:读中国文化47堂课有感
读《中国文化四十七堂课》有感
和很多人一样,最初知道余秋雨都是通过他的《文化苦旅》,那时就想他真的到了那么多地方么,其路途艰难可想而知。旅途固然苦涩,而他的文字,读后我内心也常有苦涩的感觉,总觉得那些字迹看似犀利却包含很多有些无奈。这次偶然看了这本《中国文化四十七堂课》,这本书的初版叫《问学余秋雨》,按照作者的话来说就是 “书中的主体内容,就是我在北大开设的课程,这是一部我心中的中华文化史”。我现在只看了前面七课,但也有算有一些感悟,不吐不快,所以在这里就简单谈谈我的一些看法,权当是读书笔记吧。
看书之前先谈谈简介,这简介不知是谁写的,只记得里面有“以点带面”一词,当时看到我就笑了,这实在不是什么高明的词汇,称赞文章精悍和老师教学功力时都常用这一词。我当时一笑也只是觉得俗气,其它并未在意,而书读了一部分后才恍然觉得这“以点带面”一词说的着实恰到好处。细想不难发现,中国文化何其精神博大,哪怕其中一个时代、一个人,甚至一篇文章,出几本也讲不透彻的实在太多,用四十七堂课想讲个大概也实在是很难,而余先生选择突出一点带起整个时代无疑是明智的。另外,该书的一个亮点就是“闪问”“闪答”这种课堂方式,使说书中的论点更多元化,读者的思维也相应跟着发散起来。有人说“好的问题就是答案”,在这本书里我是体会到了,先生的提问有的放矢,每每都说道问题的矛盾所在,轻易便引发了学生和读者的心灵风暴。
这本书可说是以时间为顺序,大概是从商代开始讲起,明显侧重于早期。“理由是,那个时期创建了中华文化的奠基元素,安顿了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相比之下,后来那些漫长的历史走廊,尽管故事多多,则不妨快步走过。”先生从中国文化的童年时代开始讲甲骨文,又到少年时代讲诸子百家,一直往后,像长者给孩子们讲自己的发家史那样如数家珍,千年沧桑,娓娓道来。同时,先生很重视文化的立体感,就像谈轴心时代,把同时期各个人类文明放到一个台面上来谈,如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而在讲甲骨文时提到当时中国的社会政治情况,又把文化嵌入到它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些处理都使中国文化的剪影更丰满,也方便了大家更好的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理解思考。下面具体来谈我的一些体会。
文明的咒语一讲中提到:“当一种沉睡了很久的巨大文明要重新说话的时候,当一个早就遗失的记忆打着哈欠要重新醒来的时候,他会有一股杀气,他好像有一种力量,会把参与者卷入到一种无名的灾难当中。”不论古埃及金子塔,玛雅文明的水晶头骨,还是甲骨文的发现过程都出现了很多牺牲,不知是巧合还是注定,我只能将这些理解为是对伟大古老文明的献祭。王懿荣、刘鹗、罗振玉、再到王国维,这些为甲骨文的发现、研究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一个个相继死去,但一个商代活过来了。“这些中国现代学者的生命,成了一种祭坛前的供奉,而中华文化的童年歌声,却被大家听到了。”“文化的责任,文化人的使命,就在这里。文化的力量,文化人的尊严,也在这里。”另外,提到这些文人如刘鹗、王国维,我们想到的就是他们在文学方面的相关事件,至少我从来不知他们和甲骨还有这样的渊源,甚至还可能是为其送命。提及发现甲骨的那个年代,我们每个国人都能说出一堆丧权辱国的条约和荒唐可笑的所谓政治家,大家所熟知的是中华民族在那个时期所经历的苦难与悲哀。我从来没想过,恰在同一时期,我们古老的文明开始了他又一次新生,且注定命途多舛。
我喜欢文中关于美得一个解释,让我感觉很别致精妙。美即“羊”“ 人”,羊和人在一起即为美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初见觉得这想法有些怪异,但细细琢磨,似羊那般温和柔美的人,谁能不喜欢呢?古人的舞蹈经常模仿动物的动作,把模仿动物的人形作为美,大概这也叫“和谐”吧,不得不说这种自然的感觉特别淳朴,又使人为之动心。
在谈诸子百家时,先生提出我们该更多的关注儒家还是其它没落了的学派这个问题。我以为儒家被后世一直引为经典,甚至神圣不可侵犯,这对儒家本身来讲是幸,亦是不幸。说它幸运,是因为儒家学者受后世流传赞颂,弟子遍布天下,学说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不幸,就是它被后世的统治者利用,成了封建帝王统治臣民最好的帮手,帝王们只会让儒家学说变得更“政治”,更多的向对他们有利的方向发展,这从一定角度来讲无疑是限制了儒家的未来。而对于儒家与其他诸子百家孰优孰劣,先生的一段话,我以为说的恰到好处。“历史像一片原野,有很多水脉灌溉着它。后来,逐渐有一些水脉中断了,枯竭了,但我们不能说,最好的水,就是最后的水,更不能说,消失的水就是不存在的水。在精神领域,不能那么势力。”“我们需要的选择,是一种兼容并包、各取其长,而不是你死我活,只求一赢。文化的选择,更是如此。”就像文中说的那样,诸子百家相当于中国文化的少年时代,我们少年时代的玩伴一些成为了“成功人士”,但我们不能说最成功的那个就是最好的伙伴,也不能否认那些现在平凡的朋友。那些成长的点滴我们可能不及记得,但他们早已身入骨髓,成了我们的一部分。
金子(一位同学)提出的现代社会的热闹与百家争鸣时期的热闹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文中用“广场哲学”和“开山立派的原创气魄”作出了答复。在广场上辩论,高嗓门的一定是胜者,而大学者一定是输家,这就是广场哲学的一个简单例子。先生提出言论的质量等级,我虽不是深以为然,但觉得他的话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就比如说现在人人都玩的微博、论坛,你一句我一句,述者不负责任的写,看客不负责任的信,然后不服责任的传播,拉长排站队,几波人大战口水互相诋毁实在太常见了。这不是争论,更别提争鸣,充其量就是争吵。关于“开山立派的原创气魄”,也有一个很好的例子,现代人无不追求个性、独特,深怕走在街上与谁穿了一样的衣服,我感觉正这是因为存在了太多的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所谓物以稀为贵正是如此。由此可见现在流行的特立独行与诸子百家时开山立派的气魄真是相形见绌。
轴心时代为什么会存在呢?“为什么在那个时代不同地区的一流思想家几乎同时出现,这意味着什么?”书中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很激烈,我认为如果从一个单纯的角度来想,也许问题就简单化了。人类文明逐渐发展的过程就像一个孩子的成长一样,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差不多的年龄经历青春期,不管你是中国人、印度人、欧洲人、美国人„„同理,在轴心时代期间,人类文明恰好成长到了大师级人物会出现的阶段,所以不管是中国的文明、印度的、希腊的都是如此。而对于它们的不同表现形式,就好像青春期有人长痘痘,有人爱吃东西,有人想谈恋爱,有人想打架„„总会有所不同,实在再正常不过了。
初看书的名字有“四十七堂课”字样,我就想起了《一千零一夜》,每天晚上一个故事,一千零一夜之后国王爱上了那个聪慧善良的女子。四十七堂课之后,相信每一位学生都会喜欢上这位有点高傲的却妙语连珠余先生,而每一位读者都会爱上那熠熠生辉的中国文化。
第四篇:读《十四堂人生创意课》有感
读李欣频《人生十四堂创意课》有感
这本书,和李欣频一贯的风格不同,没什么花哨的文字,都是极平淡实用的东西.虽名为人生创意课的讲义,可她讲的,却全不涉及具体的操作,而是如何修炼内功以及将内功外化.《十四堂人生创意课》把人生可能遭遇的问题浓缩到十四贴心灵药方中,以她跨越不同领域的知识、阅历和她广泛的人生兴趣、视野,丰富的想象,娓娓叙述于每一贴“药方”。
比如书中间有一句话:在人生二十岁时把自己当三十岁,三十岁时把自己当二十多岁,对此,我深有体会.在人生二十岁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当成三十岁,才能有三十岁人比较长远的眼光、智慧、稳重的架势与危机意识——三十岁的视野与景深,会让你珍惜二十岁很容易忽略的价值与质地。等到你们三十岁时,就要把自己当成二十岁,开始丢包袱,把自己当成新人重新学习,因为十年后你学的东西`你的经验已经不合时宜,要重来,当有把自己当新人这样的心态时,你会很谦虚,然后珍惜每次机会,认真地做好每件事。就像知名数字艺术家郑淑丽,她是一个非常自由`没有性别设限的人,极有活力,永远把自己当成小孩子,我从她永远好奇兴奋得语言中,根本猜不出她的年龄。她永远保持最新最巨大的爆发力,她永远有着刚出道不久般的冲劲,跑在这个世界的最前面。之后,你就可以练就一身随时加减年龄的本事——有时可以负重练脚力,有时可以丢开包袱练轻功。就是因为这句话,让我从彷徨于昏沉中,醒来去做梦,然后透过
仔细的凝视与落实,抵达自己想望之境——这十年将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但可能也是挫折连连的十年,所以请给自己打不死的勇气,不要半路阵亡,有志者就能事竟成。
我在她的这本著作中,看到了生命的魔力、智慧的光芒,以及想象的花苞如何让自我舒展在阳光和风之中,不被风雨阴云和嘈杂的尘世的声音催折、干扰,她的这种创意,足以启发我们:严肃的枯燥的,制式的课堂也可以如活泼流动,而又充满律动和喜悦。
过什么样的人生?看你用什么样的想象与努力。
第五篇: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感触颇深,这着实是一本有思想、有智慧的书,推荐给更多的家长和关心教育的人。
这是在单位图书馆借读的第一本书,书中有非常多的观点让我回味无穷,因借书早晚有还,故写此文,总结精华,加深记忆,以防来日忘却、悔恨不已。
作者熟悉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并且自己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作者的女儿品学兼优,曾跳级两次,16岁时参加高考,成绩超过清华录取线22分,被内地和香港两所名校同时录取。作者有很多观点是我非常赞同,甚至极为欣赏的,因为她总结了我自孩童时期经历过的很多事情,我深有体会;有些观点颠覆了我一贯的教育认知,让我不自觉发出“噢,原来如此!”的感叹;但也有一些观点,我还是抱着怀疑的态度谨慎对待,这需要时间和实践的验证。
下面我就我认为的书中精华予以总结:
一、阅读是一件非常非常好的事情。
杨振宁数学才能超常,刚上初中一年级时就把中学几年的数学都学完了。有人建议他去学习更高深的数学知识,但他父亲对他的要求却是,花几年时间去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后来,杨振宁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对他的科学研究有深刻的影响。
作者在书中用了非常之大的篇幅、非常之多的专家观点、非常之丰富的事例,来描述阅读的重要性。认真读过此部分后,我十分推崇她的观点:阅读对孩子的智力和学习有非常大的影响。作者把课外阅读比作一把“魔杖”,能够不显山不露水地赋予孩子不同的能量——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哪怕是写作业速度,一般来说也比那些阅读少的孩子快上很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阅读有很多研究,他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阅读,谁不善思考。”“有些学生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功夫并不大,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却不差。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在于这些学生有过人的才能。这常常是因为他们有较好的阅读能力。而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1、阅读与是否善于思考挂钩;
2、阅读与学习成绩挂钩;
3、阅读与智力挂钩。
在孩子接受初等教育时,仅凭聪明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越高,在学习和待人处事上就越显得力不从心。
21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202页。
(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203页。“就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来说,他们从小就奠定了良好的阅读基础和阅读兴趣,是真正赢在起跑线上的人。”我觉得作者的这句话可以让我们作为名言警句,经常拿出来看看。
举一个我身边的例子。我表弟今年高考,现在成绩还没出,他自己估的是670分,而且他已在高考前通过了北京一所“211”也是 “985”高校的自主招生,即使高考发挥失常,也能保证今后有一个好的前程。自他小时候,我姑姑、姑父因为工作忙经常管不上他,一天姑姑突然打电话来说孩子丢了,因为她临下班突然有事,忙完工作再去接孩子时,孩子找不到了!这给我们大家带来极大的恐慌,去学校、去各个亲戚家、去表弟的同学家、回家的每个路口……大家分头找,后来却是在新华书店找到的。小小的人儿蹲坐在历史名著区的地板上,捧着一本《双城记》看的津津有味。他在小学时期把能叫上名的世界名著基本上都看了个遍。
在这里,我想对家长们说,要注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如果孩子对大块头书不感兴趣,就不要拿什么“作文大全”、历史名著一下把孩子的读书兴趣“闷死”。作者想要培养她女儿长篇阅读能力时,给孩子推荐的是金庸小说。孩子8岁时已经把金庸写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四部小说全部看完了。
当前,国家通过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文字
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69页。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初中生不少于260万,高中生不少于150万。我想问,现在的孩子有多少能达到标准的?
二、给孩子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
“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
有些孩子经常说“我不会”、“我不敢”、“我害怕”,如果家长不适时给予孩子帮助,时间久了,孩子在心中就会产生“惯性”,以后再遇到此类事情还是退缩不前。家长的职责就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让孩子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些事,把难度和痛苦降到最低。比方说“打针”,每到打预防针时,门诊上总是哭声一片,有些孩子甚至“鬼哭狼嚎”手脚并用着想要挣脱父母的桎梏。可以想象,这些孩子对打针恐惧到了什么程度。
我们来分析下大人的想法:打针是件很简单的小事,不疼,只要把孩子摁住了或者哄骗着打完就没事儿了。我们再来分析下孩子的想法:那么长那么冰冷的针头要插进肉里应该很痛吧,爸爸妈妈“动用武力”或者许下种种诱惑,证明了肯定非常痛,不然他们才不会这样对我呢!
按照作者的思路,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肯定打针疼的事实,再给孩子一个心理预期,给个“甜枣儿”,最后来 44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1页。个“兜底条款”。“打针有一点点疼,就像宝宝摔了一个屁股蹲儿那么疼。妈妈觉得宝宝很勇敢,你试试看自己勇敢不。能忍住就不要哭,忍不住想哭也没事儿。”
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就不去说。对于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尽量不夸大也不过分缩小。“甜枣儿”是利用孩子都有的英雄情结,让他觉得自己很勇敢,给了他鼓舞,激发孩子的勇气。“兜底条款”给了他退路,让他觉得想哭也没事儿。
三、不要捉弄孩子。
“捉弄孩子,是承认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举两个最时常发生的例子:
亲戚朋友笑问孩子:“如果你爸爸和妈妈离婚了,你跟着谁呀?”
“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跟我回家吧。”
也许大人会觉得不是什么大事儿,只是拿孩子的童言稚语逗大人一乐,问过也就算了。但是对小小的他来说都是一种伤害,会痛苦,会失落,甚至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
如果你注意观察自己的孩子,他可能会在此之后,与人
55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7页。打交道不似原来那么大方、自信,眼神躲闪,说话犹疑。甚至有的孩子会做恶梦,梦见父母离异,梦见被大人抛弃。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他著名的教育论著《爱弥儿》中谈到,人在尚处于天真纯洁时期所接受的感知,将对他的一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儿童无小事,所有的小事对孩子来说都是大事。父母在小事上应该有正确的观念,不要误导孩子,这样孩子也会以做大事的气质回报家长。
四、“自己不带孩子就是渎职。”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本杰明〃斯巴克认为,“儿童出生数月后,开始热爱和信赖经常照看自己的那一两个人,把他们看成是自身安全的可靠保障。即使年仅半岁的婴儿,也会因为照顾自己的父亲或母亲突然离去,而丧失对人对物的兴趣,不开笑脸,不思饮食,精神上受到严重的压抑……儿童长大成人后,毕生处事乐观还是悲观,待人热情还是冷漠,为人多信还是多疑,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他们出生后两年中主要负责照看他们的人的态度。”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美玉,家长是他们思想品格的第一任工艺师。家长的重要性大家都清楚,但是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当代女作家池莉说,“我发现从古至今,孩子都是一样的,家长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 67
67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467页。
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194页。8(美)本杰明·斯巴克,《新育儿百科全书》,翟宏彪译,中国建设出版社,1989年第1版,37页。在太多的父母只愿在孩子身上花钱,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和心思。实质上是家长变得糊涂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懒惰了。”
很多人把干事业和养育孩子对立起来,不是他们不爱孩子,而是不认为与孩子相处是件重要的事情。在他们那里,孩子如同一件贵重的宝物,可以暂时寄存在一个值得信赖的人那里,然后可以随时完好无损地取回来。他们觉得孩子小,忘性大,没有把他当成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
七八岁时放暑假,父母把我送回老家呆了近两个月,老人年纪大了,虽然对我很好,但因为不常见,也没有共同语言,所以聊天基本上没有内容,仅是日常问候之类。开始时突然没有人管了,行动上疯的像个野小子,成天跑出去玩,又不想和那些乡下小子一样光屁股钻泥塘,玩不到一起,只是自己傻跑傻窜,因为小还不会表达,但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像是被抛弃一般。后来就盼着爸爸把我接回去。但直到暑假快结束时,爸爸才来接我,那时我已经忘了原来我不是本地人。我清楚的记得,爸爸来接我时,我就站在姥姥旁边,看着西装革履的爸爸就像看着一个陌生人,没有兴奋,没有激动,一点波澜都没有。回想起来,真恐怖,我怎么会忘了爸爸的样子呢。
五、给孩子古诗以滋养。
池莉,《来吧孩子》,作家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55页。“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事情和文采,实际上也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
艺术需要感知。幼儿时期学古诗并不侧重理解,古诗词平仄押韵,韵律感非常好,着重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感知。大人们会觉得古诗词难以理解,甚至有一两个字特别难以诠释、琢磨,但这都是大人的事情。孩子需要的只是感知它们的韵味、深邃,体会它们的意境美。诗读百遍,其义自现。要的就是这种感觉。千万不要一字一字地释义,逐字逐句地解释,这是对想象力的束缚,对意境美的破坏,兴趣往往就是这样一点点被磨灭的。
家里来客人时,家长会让孩子背几首古诗,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甚至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炫耀说他会背了多少诗。因为这会让孩子产生一种炫耀感,虽说可能会激励孩子短时间内多背几首诗,但是孩子是把背古诗词当成了一种炫耀的资本,失去了徜徉在古诗词里单纯的心境,起不到滋养身心的效果。
六、善良与实事求是。
现代人很多认为这两种品格已经被社会潮流所湮灭,有它不多,没它也不少。
哲学家弗洛姆认为,利己主义与孤独是同义语,而人不可能在与外界毫无关系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目的。善良的 101
11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36页。
弗洛姆,《为自己的人》,孙依依译,1988年11月北京第1版,34页。人,才容易成为幸福的人;在心态上不苛刻的人,待人处事能力要强一些,他的人际关系会更和谐,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机会。
“实事求是的主要对立面不是虚假,是虚浮——虚荣、浮躁,以及这之下的偏执和嫉妒等——看似小问题,在不经意间流露,却有相当的破坏力。”很多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不是因为他们的教育知识欠缺,而是由于虚荣、浮躁。
我想要我的孩子幸福,要达到这一目的,培养孩子善良、实事求是的品格是必不可少的。
七、“不管”是最好的“管”。
清晨,很多家庭都会出现相似的一幕:孩子背着小书包准备上学,爸爸妈妈追出门去喊着:“别忘带……”
大人生怕孩子有什么考虑不周,替孩子全部想到了,一点不落地盯着他做,当时是帮了孩子的忙,但长远来看,却是帮了孩子的倒忙。只有不断犯错,不断改正,才能不断成长。
“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课时”,他才能真正获得举一反
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长要理解“过失”的价值,看到在孩子成长中,他的“过失”与“成就”具有同样的正面教育功能。
八、设立“记功薄”,不设“记过薄”。
121
213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139页。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35页。“儿童和成人一样,都喜欢受到肯定,受到激励。在肯定和激励的环境中,他们才更容易自信,更容易进步。许多家长的错误就在于总喜欢用物质的东西奖励孩子,这说明他们并不了解孩子——对于今天并没有物质短缺体验的孩子,物质奖励作用不大,可能带来一时的满足,但不会持久;只有精神上的愉悦和成就感,才可以带来真正的幸福感和动力。”
为什么不设“记过薄”呢?因为好行为与坏行为经过记录,不断翻看导致不断暗示,好行为与坏行为都会趋于稳定,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好行为经过不断巩固成为真正的优点,坏行为经过不断暗示也将成为影响一生的缺点。而且,若是外人看到孩子的“记过薄”,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这又是一种“副作用”。
孩子的天性是好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上进是他的天性,只要不被扭曲,就一定会健康成长。
九、睡觉不怕吵,学习不怕吵
昨天去老公同事家做客,他家宝贝儿一岁半,最赖人的年龄,看见来了客人很兴奋,困得都快睁不开眼了也死活不去睡觉。当他稍微一眯眼,他妈妈就示意我们安静,不要吵醒他,静悄悄地静候宝贝儿睡熟。
前段时间高考,很多家庭不开电视、走路悄无声息、说 1414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209页。话轻声细语,就怕影响孩子的学习。
有些孩子确实会被一点点声音打断思路,被一点点声响吵得不入睡,家长爱子心切可以理解,但这样做是错误的,孩子的这些习性都是被惯出来的。“在一个正常环境中备受打扰的孩子,他在安静的环境中同样容易受到打扰,真正打扰他的不是那个声音,是他寻找声音的习惯。”作者这句话道出了孩子不专心学习、做事的真正原因。
十、在生活中应当注意的“小事”。
“在报纸或电视上看到一些人上当受骗的事,一定要讲给孩子听。各种各样的儿童伤害事件之所以会发生,就在于大人和孩子没有相关生活常识,没有提防心理。”
“在良好的家庭里,永远不会有处罚的情形,这就是最正确的家庭教育的道路。”
“无论家长多么爱自己的孩子,如果经常向孩子提出听话的要求,并总是要求孩子服从自己,他骨子里就是个权威主义者……他潜意识中从未和孩子真正平等过。”
“辩论是为了明辨是非,而不是驳倒对方。” “表扬的话说得过头了,不如不说。……不打击孩子和不过度表扬孩子,意义其实差不多,都是家长不去扰乱孩子
1918
1615 1516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258页。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288页。17(苏)马卡连柯,《马卡连柯教育文集》,吴式颖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第2版,507页。18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221页。19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209页。的自我认知。”
“考好了不奖励。把奖励当作学习的诱饵提出来,是一种成人要求儿童以成绩回报自己的行贿手段。它让孩子对学习不再有虔诚之心,却把心思用在如何换取奖品,如何讨家长欢心上。这让孩子的心总是悬浮在半空,患得患失,虚荣浮躁,学习上很难有心无旁骛、脚踏实地的状态。”
“任何考试卷,只要修改,成绩肯定会高于原来的。这样,孩子就发现了过程与结果的关联性。认识到,只要去解决一个错题,就能得到更好的成绩。”(不考100分)
“孩子天生不反感写作业,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之所以后来变得不爱写作业,是因为在上学的过程中,尤其是小学阶段,写作业的胃口被一些事情弄坏了。被罚写作业,就是弄坏胃口最有效的一招。”
“孩子的成长经历会经历这些“小事”(不是错事)……只要鼓励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要责怪,也不要经常提起,不要让孩子有内疚感和负罪感,否则的话它真能固定成孩子一个难以改正的缺点。”
“批判意识的培养并不一定要求孩子提出什么新观点来,而在于首先让他敢于讲出自己的想法。……健康的批判精深应该是视角开阔的,是有高度的,所以应该是具有宽容 202120
24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192页。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188页。22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185页。23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153页。24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147页。气质的。”
台湾作家李敖尖锐地说:“电视是批量生产傻瓜的机器。”
“当你引导孩子去认识一件事或理清一个思想时,最好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让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把想法讲出来,把思路理清楚,这比单方面由家长讲道理效果要好。”
“人们在煞费苦心地寻找教读书写字的最好办法,有些人发明了单子拼音读卡和字卡,有些人把一个孩子的房间变成了印刷厂。真是可怜!”
“当孩子因为什么大哭时,要尽快转移他的注意力,这比哄啊劝啊更有效,更能降低孩子的痛苦感。”
“儿童多动症是个谎言。”
2625 2526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130页。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128页。27(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134页。28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6页。29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3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