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怪现象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怪现象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师更新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学生成为了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出现繁荣而热闹的景象,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可是,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
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式化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以往被动的、单向的教学方式。虽然现今语文课堂教学,学生活动起来了,积极性和求知欲提高了,但是在合作和活动的背后隐藏着浮躁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没有被真正调动起来。教师动不动就让学生围绕某一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随意性太强。只重视合作学习的结果,缺少对合作学习过程的指导,不利于合作意识的培养。只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却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问题。在交流学习心得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个别学生的合作学习,没有顾及大部分学生的感受。因此,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放任自流,形式化倾向严重。
二、语文课变为“表演”
新课程改革,教师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课堂教学由过去的填鸭式灌输转变为热闹非凡的“表演”课。语文课上又唱又跳,又写又画,好象学生的积极性被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发展。一节课下来,学生真正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只是停留在语文的表面,没有深入到语文的本质,导致语文课堂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表演”式的课堂,表面上是体现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可是,学生从课堂上收获甚少。
三、滥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抽象情景形象地展现出来,把学生带进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内容中来。但是有些老师不根据课文的需要随意地使用多媒体课件,每节课都用多媒体,结果讲课老师手忙脚乱,听课的学生只注意美丽的图片,动听的音乐,绚丽的色彩,削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教学效果华而不实。教师在备课时花费大量的精力在制作课件上,没有深入地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只是一心想如何用好课件,偏离了语文教学的重点。
四、讲得多,读得少
教师对课文内容讲得过于详尽,没有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教师往往对课文分析得非常透彻,很到位,有时甚至将自己的一些感受强加在学生的身上。结果使本来一篇篇美文被教师烦琐的讲解,肢解成了支离破碎的知识点,课文的美感,内在联系全被破坏,到头来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语文素养提高甚少,教师做了许多无用功。还有课堂教学教师包办现象严重。教师的讲解占用了学生的读书时间、琢磨时间,活动时间,学生不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对优秀语言材料的记忆、背诵和对汉字的练习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影响学生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内容提要】
“理想课堂”是一种能激发孩子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的心灵火花,使语文学习更具生机和活力的语文课堂。“理想课堂”创设的是情感的课堂,生成的课堂,生活的课堂,人文的课堂。走进理想课堂,关注学生发展,我们将真正享受到语文教学的诗意与真谛!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发展。课程改革的推进,让教师的角色与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也是研究者。这就是说,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操作”,更要善于“研究”。而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根本任务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完成这一任务,落脚点在课堂教学。课程改革如果不能把改革的理念和思想融进课堂教学,并以此统摄和改造教学过程,再好的课程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而课堂教学如果不能从根本上顺应课程改革的趋势,也只能是无本之花。
传统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导,教师像演讲家一样眉飞色舞,用高金英老师的话说:“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像疯子一样。”可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局面,被动的接受,被动的模仿,“学生在讲台下听的像傻子一样。”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内容,“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这种传授活动的金科玉律。”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和学习的创造性。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开放性地规划教学过程,以达到生成性实施课程的目的。对这些问题进行条分缕析,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的策略,将对课堂教学的更好开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课程改革对课堂学习方式的新要求
当前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合作学习应运而生,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不仅培养学生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而且也发展了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再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虽然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惟一的或常规的角色。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不能只是袖手地旁观,更应积极地参与,在参与中放下“师道尊严”、“权威心理”,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潜移默化的师范作用。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二、课程改革下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预设”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案环节和程序,“生成”则是在程序实施过程中引发出来的有关问题,预设的任务要完成,生成的问题要解决,因此形成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解决好“生成”问题,需要教师渊博的知识、睿智的思想、敏捷的思维、应变的技巧和多门课程的融合能力。
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是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应力行简约,要有较包容性和自由度,做到预设而不死板;生成应机智把握,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师生的双主体作用,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才能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充满挑战与创新
教学目标的预设而言,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预设,而不能只预设知识目标;就教学进程和教学情境而言,要有适当的预案。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育的这一特点告诉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存在着相当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对教学的预设应灵活而具有针对性,在教学切入点的选择、重点的把握以及难点的确定上都应该符合教学实际,符合学生实际,甚至符合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
课堂是复杂的,运动变化的。由于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和相互作用,预设不可能也不必穷尽课堂所有可能的变化。当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价值的生成,教师除采取积极鼓励态度肯定学生的表现外,还得适当调整,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即使偏离预定目标,也应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制造新问题的“生长点”,为新的生成提供支点和空间,鼓励继续生成。
当然,课堂追求的是有效的课堂,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学内容是确定的。如果学生的生成对课堂教学无价值,或需今后解决等,教师的正确做法是:做出合理取舍的同的,对学生的生成也应小心“呵护”,善于倾听和引导,至少要让学生感觉到,无论是课堂上能否讨论和解决的,只要是我提出的,老师都很重视。这样,学生的创造性火花不至于被消灭,反而有可能激发他们自行去研究,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
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一味求他,否则课堂成为预设演绎的舞台,准确把握生成,体现课堂的动态变化,体现课堂的亮点,这对老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体把握四点:
1、解读文本,心中有数;
2、预先料测,从容应对;
3、关注学情,穿针引线;
4、充实自己,稳坐泰山
三、课程改革要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属于教学实践范畴,但是与教师的的教学理念息息相关,它不仅是教学形式的问题,更是教学理念的直接体现。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我们应该树立起学生是快乐学习者、自主学习者、独特学习者、问题学习者的新学生理念,应该树立起教师是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促进者的新教师角色理念。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应改变过去传统的单向传输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起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
通过新课程理论的学习,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自主学习—发现质疑—讨论辨析—总结升华—发展探究”五步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比较适应新课程理念。
自主学习:语文的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学生的阅读、预习,是下面学习环节的准备,更是学习新知识的尝试。自主学习能力不可能自然生成。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每一节有限的课时内自觉地、有意识地为促进学生走向独立自主、形成自主性学习而努力。
发现质疑 :发现质疑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一切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而告终。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才能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激发智慧的火花,引起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讨论辨析 :讨论辨析是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或辩论。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教学过程。讨论既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性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又是体现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经过学生自己积极思考,相互探讨,以求得问题解决和认识深入的一种发展性教学方法。组织好讨论的关键在于问题的提出,矛盾的展开和适时地结束,让学生留有余地回去思考。
总结升华 :总结升华就是将学生在课堂讨论或辩论的问题进行归纳。通过总结,让学生是在新形式中的升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展探究 :探究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总结出的新的知识规律来发现探究新的问题的教学环节,这是学生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通过发现探索就真正实现了学生能力的迁移。
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内涵是多层次的,也就决定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因此,简单地用某一种模式或某几个步骤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上面所提到的“自主学习—发现质疑—讨论辨析—总结升华—发展探究”五步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只是各种模式中的一个主要模式,或者说是主导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在新课程理念下指导下,探讨出更多的灵活多样的模式,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百花齐放的局面。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目标、新理念、新内容、新教法最终将落实在课堂上。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作为新的教育形式之下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时刻认识到自己担负的培育新苗,呵护花蕊的神圣职责。在教学中一定要对学生多加激励,多采用适合少年儿童心理的教学方法,以新《标准》为指导,透彻理解新《标准》的具体内容,努力钻研教材教法,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学到知识,切切实实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才能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呈现出五彩纷呈的景观,让学生生命潜能爆放出熠熠生辉的火花。这应是我们当今小学语文教师所追求的
第三篇:语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语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摘要】设置以切合学生实际为序曲的三维目标,设置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板块,设置以文本探究为重点的讨论活动,设置以成果展示为高潮的读写结合活动,设置以反思提高为尾声的自我总结阶段,在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因此,语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个性发展为宗旨,全面落实“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教学理念,重新建构崭新的语文教学课堂模式。
当代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当代教学论中的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其核心是用系统、结构和功能等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方式方法,考察其理论的或实践的基础,从而形成一种系统化和多样化相统一的教学模式体系。”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正走入教与学矛盾冲突的发展瓶颈。既要改革以教师为主角不顾学生感受的注入式教学,又要反对以学生为绝对中心的散漫式教学。于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试图在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下面,我将结合语文教学案例对这种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作出阐释。
一.设置以切合学生实际为序曲的三维目标,使语文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所谓三维目标,是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语文课堂进行目标的设置,是语文课堂从单调平面的教学向丰富立体的教学转变。例如《雨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教学此诗,既要学会赏析诗歌的一般技能,又要接受一定的挫折教育和美学熏陶。在具体的教学目标中,我是这样安排的: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人戴望舒及其作品;掌握比喻、象征手法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诵读,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的方式,使学生逐步学会鉴赏诗歌的感情、意境和语言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迷惘感伤而又期待的情怀,坚定自己为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三维目标的确立,为课堂教学起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设置以学生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板块,使语文课堂教学气氛热烈。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这就是说,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了,学习兴趣浓厚了,创造潜能就会不由自主的激发出来。
1.设置学生学习小组。学习小组一般不超过6个人,组内民主选举组长1名,负责小组的总体学习情况和纪律监督;选举副组长1名,负责小组的讨论情况汇总。小组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措施,并有相应的制度约束。
2.精心实施讨论活动。预习学案的研究讨论,课堂重点和难点的探究,课文细节的深入研究,都要在组内展开热烈的讨论。这一环节切记言必有据,自圆其说。例如,《第十二座雕
像》中课文中有两处特别传神的描写梁思成先生流泪的细节,一处是毁城的炮声令梁先生保护北京古城墙的计划失败之时,他流着泪说:“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第二处细节是在文革期间,他的设计原稿被批斗者扔在地上,踏上很多脚印。他流着眼泪用火柴把图稿点燃。两处细节描写,使学生朗读品味,从而得出:这既是对梁先生痛心疾首,无可奈何心情的描写,又是对梁先生建筑成就和高尚品德的赞颂。以感悟细节为手段,可以深化对文本人物形象的理解。
3.精心准备成果展示。组内的讨论成果由1人做典型发言,组内成员机会均等,轮流做发言人;分角色朗读和课本剧演出可以由小组之间资源共享,人才共享。
三.设置以文本探究为重点的讨论活动,使语文课堂教学有声有色。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语文课堂上能不能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说是检验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江城子·记梦》是豪放派词人苏轼创作的一首婉约词。词人可谓侠骨柔情,他把对亡妻的满腔哀怨化为动人的词句,词风清丽缠绵,一反豪壮之态。这堂课的文本探究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学生问题展示:
1.上阕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是什么?
2.“不思量,自难忘”既然“不思量”,为何又“自难忘”,这是否矛盾?
3.如何理解“尘满面,鬓如霜”?
4.下阕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是什么?
5.“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那么刻骨的思念,为什么相逢无语呢?
(以上问题是学生随机提出,由学生合作解决。)
(二)疑点讨论:
简要说说本词的在表达情感方面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虚实相生,想象丰富)
通过课堂探究,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充分认识到:作者感情一浪高过一浪,把梦前(难遣愁情),梦中(愁肠百结,)梦后(愁肠寸断)的深情一步步推向高潮;这深挚的情感,是通过丰富的想象表现出来的。
四.设置以成果展示为高潮的读写结合活动,使语文课堂教学满蓄激情。
学生经过思维的训练,写作的提升,一定会有课堂表现的冲动。让他们通过语文课堂这个舞台表现出来,达到课堂生成的最高境界,这正是提升创造能力的佳境。例如,在《江城子·记梦》的课堂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的课堂练笔:
请学生也拿起笔,踏着苏轼那寂寞悲凉的脚印,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抒情散文(100字左右)。佳作展示:
倾听苏子的心声
“十年的时光啊,就这样无情地逝去。妻啊,你我相隔生死,十年了啊,我都不敢想你。因为我怕,我怕那案头只有青灯残卷,没有你研墨铺纸的婀娜身影,这不是叫我肝肠寸断吗?可我又如何不想你?茫茫的旷野是如此的空荡,这么静谧,这么冷清,这么让人悚然。瑟瑟秋风中,唯有沉默的独冢,我的凄凉向谁诉说?我也只好沉默。”
“唉„„你怕是要不认识我了,岁月的流逝染白了我的发际,时光的消磨已污浊了我的面容,我只与苍老、凄凉为伴。妻啊,真怕相见的那一天你都认不出我了,那我情何以堪?” 褪去 “抱明月而长终,携飞仙以遨游”的飘逸,褪去 “欲把西湖比西子”的多情,褪去 “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只剩下伤情的我,用那悲伤愁苦的思念吹奏着这一曲伤逝的情歌。在低回凄切的哀曲中进入梦乡:轩窗下,那是妻子正在梳洗,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真切.“好梦留人睡”,可好梦也容易醒,醒来却只有孤身一人,只有无言的泪,带着思念,带着感伤,流
淌,流淌„„直到心灵的深处。
通过当堂写作展示,学生既体会了苏轼的深情,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又锻炼了写作的能力,使“感情真挚”和“想象丰富”这些写作目标落到实处。
五.设置以反思提高为尾声的自我总结阶段,使语文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荀子在《劝学》中也表述了这样的观点:“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也就是说,每日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不断修正,就会变得学问渊博,品德高尚。如果把这些道理推广到语文课堂上,自我反思阶段就是不可或缺的。
自我反思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用口头回答的形式,可以用整理笔记的形式,也可以用静静思考的形式。只有这样对知识反刍式的思考,才会有修正错误的行动,这便是古人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了。
综上所述,“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语文新课标》)因为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如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发展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不但是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而且是我所探索的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全部。
《“八有四环节”教学法——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一)》
据徐光华的分析,我国“二十年来对于语文教学模式的各种探索,基本上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为宗旨的”。[1]这种追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探索至今仍在进行之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基于此,关注课堂教学已成为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并把它作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力抓手。
当前,我校已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并且派老师外出学习,我觉得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探索出华龙区高中特有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取得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我作为名师工作室的学员之一,也时时在思考着一个问题——什么模式才是适合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好我班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验班,这让我有了实验的场地。下面我把自己正在摸索的所谓课堂教学模式写下来,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指点。
我给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命名为“八有四环节”教学法,八有即
1、有学习目标和导学案
2、有探究课题
3、有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4、有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5、有师生交流和共同展示
6、有学生动手写作
7、有学生对文本的诵读
8、有充裕的时间交给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展示;四环节即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巩固提高。
“八有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在我的公开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已得到初步的体现,当时在设计这一课时,我的课堂设计理念就是“八有四环节”。这个教学模式正在得到我进一步的检验和完善,也急需得到各位老师的指点和帮助。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公开课来具体谈一下“八有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也算是对这一课的教学反思。
有学习目标和导学案。课堂学习开始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一点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也是判断这一课是否高效的主要依据;同时如何达成学习目标,采取哪些教学活动,也最好明确出来,算是导学案,让学生在你导学案一步步的引领下去达成要达成的课堂学习目标。我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学习目标为: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探究。
有探究课题。课堂上要有探究课题来引领学生的学习,整个课堂的学习将围绕探究课题来进行。所以探究课题的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探究课题的提出可以有学生提出也可有老师提出,但一定要经过慎重筛选,这一点在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一课时感受特别深。刚开始我设计了十一个课题,后来逐步压缩成九个,后来经过和学生交流,这九个课题要么他们感到没话说、要么不感兴趣,我吸取他们的建议,和同学共同备课,最后把课题再次压缩为三个,前后反复几次的磨合,让我深深感到课堂探究课题的设定是多么关键,设计的好整个课堂就会顿然声色。最后呈现在课堂上的三个探究课题为:
1、孔子是我国春秋时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被后代尊为“圣人”。当子路说完自己的理想后,夫子“哂”之,请你就“哂”字来分析孔子的做法是否合理?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觉得孔子哪些地方可取,哪些地方不可取。如果你是孔子,你会如何对待子路这样的学生?
2、孔子为什么独独赞赏曾皙,说“我与点也” ?而且记录者还在曾皙发言前先制造一种气氛:“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特意表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气象。
3、有人说“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礼乐治国的理想”请你在文中找出依据来支持这一观点。
有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在展示学习目标和出示本节课的探究课题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探究,这是非常关键的,它昭示着学生的学习起点。我在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是这样设计的:
1、把课文朗读一遍。
2、读完的小组到讲台领取探究课题,每位同学就领到的课题进行自主探究。
3、把你的见解形成书面提纲,以便于交流。
4、时间为6分钟。
有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践也证明,这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现在我们实验班分成了学习小组,六人一组,并且按组调整了座位,这就为课堂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创造了先决条件。实践也证明小组充分合作,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效果,对于宽松和谐课堂氛围的创造,对于保证课堂效益的最大化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小组合作不能流于形式,现在课堂上有许多假合作,以合作为名,办非合作之事。表现为刚让学生合作老师就喊停,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另外学生合作没有课题,没有老师的有效指导,小组内部合作没有有效地组织,而是大喊一通完事。这些都是有待于改进的地方。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组长要认真组织本组的合作交流,每位同学都要发言。
2、发言人要整理本组内同学的观点并形成书面提纲。
3、同一课题由最先出成果的一组把自己的书面材料以提纲形式写在题板上。
有师生交流和共同展示。师生交流和共同展示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一节课的精彩处往往在此。以往别人评价语文老师只会发球不会接球,是说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发言没有有效地引导和点评,老师精彩的点评往往能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升华。老师如果只是说“好”“请坐”是远远不够的,是很贫乏的,理想状态是老师和学生应该争论交流。在课堂展示这方面,学生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是展示环节的核心,但不可忽视教师的展示。这不是老师的炫耀,而是有助于学生提高认识,当然老师的认识高度要在学生之上。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按照大屏幕出现课
题的顺序,请刚才在题板上展示成果的小组派一人到讲台来阐述本组的观点。
2、抽到同一课题的其他小组,如有异议或补充可进行展示,观点相同者不再展示。
有学生动手写作。我个人认为,学语文和学英语是不同的,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判断一个人的语文水平是否高,重点不在于他的口语运用能力,而在于书面语的运用能力,这也是重点测试的部分。比如有些人不认字,但特别能说,那么你能说他的语文学的好吗;相反有的大作家是不擅长说的,但我敢保证这人的语文绝对好。所以如果一节课没有学生动手写作将是有缺憾的。我们在课堂上应有意识的要学生把口语变成书面文字。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在自主学生环节,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见解形成书面文字;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我要求学生把本组的成果形成书面文字和提纲,在展示时要拿着书面文字;在课堂巩固提高环节我要求学生:请你把自己在刚开始所写的文字材料进行重新整理,形成一篇小短文。
有学生对文本的诵读。课堂的学习我们不能脱离文本空谈,应该是手不离书,眼不离文,言必有据。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应该保证整个课堂不游离文本,并且能够让学生对文本有深度解读,有整体的把握。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我是这样设计的:我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前一定要先朗读文本,确定学生的阅读起点,同时我要求学生的发言不能脱离开文本,必须在文本中找到依据。我认为,好的状态是文本原文加上自己的理解分析最好,而一般的文本赏析文章也是这样写成的。
有充裕的时间交给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展示。以往我们也有让学生在课堂有自主学习的理念,但往往都是理念上的,在具体操作层面流于形式的比较多。我们不要贪多图快,课堂学习的主人只能是学生,学习别人是替代不了的,特别是语文,他需要一个人认真的阅读文本,认真的思索回味,阅读的过程可在思想上受启迪,可借鉴别人的写法,并把自己阅读后的见解写出书面文字,然后慢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这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我们要压缩老师的时间,增加学生的时间。把有充裕的时间交给学生去自主、合作、探究、展示是需要有教学魄力的,同时这也是一种教育智慧。
四环节是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巩固提高。我认为四环节是比较便于操作的,同时也符合学生的逻辑习惯。课堂提出探讨课题和阅读文本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自主探究,然后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小组交流后要有展示环节,这是课堂的核心,基本样式是师生交流共同展示,最后一定要有巩固提高环节,要清楚地体现出课堂开始的学生学习起点和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后学生达到的高度,变化越大课堂效率越高,这是老师达成学习目标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体现。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板块自主探究
要求:
1、把课文朗读一遍。
2、读完的小组到讲台领取探究课题,每位同学就领到的课题进行自主探究。
3、把你的见解形成书面提纲,以便于交流。
4、时间为6分钟。
第二板块合作探究
要求:
1、组长要认真组织本组的合作交流,每位同学都要发言。
2、发言人要整理本组内
同学的观点并形成书面提纲。
3、同一课题由最先出成果的一组把自己的书面材料以提纲形式写在题板上。
第三板块成果展示
要求:
1、按照大屏幕出现课题的顺序,请刚才在题板上展示成果的小组派一人到讲台来阐述本组的观点。
2、抽到同一课题的其他小组,如有异议或补充可进行展示,观点相同者不再展示。
第四板块巩固提高
要求: 相信通过合作探究,你的观点会更加丰富和深邃,请你把自己在刚开始所写的文字材料进行重新整理,形成一篇小短文。
以上是我探索的一个课型,我称为一个教学模式,我把它称为教学模式
(一),今后我打算搞一个系列,从课型上搞如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等,从文体上搞如古文、诗歌、散文、作文等,就某一类推出一个课例。我想借此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此恳请得到语文组各位老师的指点
第四篇:新课程改革下的英语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英语课堂教学
我们的教育呼唤平等、和谐,需要个性的张扬,需要我们赋予生命,以人性的方式,使人最终赢得解放。她要求我们把每个人都视为一个运思和创意的原点,把每个人都视为一个智识和灵感的凝结中心。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当是:
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满足每一个学生合理的需求开始,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开始,从相信每一个生命的意义开始,从成全每一个生命的发展开始,从创造宽松、和谐、有安全感的教学环境开始,从改善与学生交往方式开始,从改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开始,从改善倾听能力开始,从改善与学生的对话方式开始,从改善临场机智开始,从改善对人的敏感、对语言对问题的敏感开始,从提升自我生命质量开始……
时下,新课程改革之风吹遍神州大地,很多学校都掀起了改革的浪潮。新课程倡导的主动、探索、合作的观念并未深入人心。有些教师摆脱不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为了一味追求升学率,以一张试卷定高低。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是重书本,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重记忆,轻思考;重知识,轻技能;重接受,轻创造;重讲授,轻自学;重共性,轻个性;重结果,轻过程。它的缺陷是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把知识与能力、觉悟割裂开来,忽视过程、方法,更难谈得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采取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当作一个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和贮存式的仓库。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尤其是英语课,学生总感觉枯燥无味。在他们的心目中,英语课就是“催眠课”,仅有教师在讲台上演“独角戏”。我们的教师应该好好地自我反思一下,怎样才能把学生原本以为枯燥无味的英语课变成他们喜爱、受欢迎的课呢?
下面我就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教学谈一些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成为学习的伙伴。
受传统教学影响,在我的思想中一直认为教师就是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要让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师,与刚刚掌握基础知识的学生成为学习上的伙伴,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课改之初,我的课堂教学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依然是你吹你的课改风,我走我的应试路。
使我的教学观点发生变化的是在一次英语单词讲授课上。在讲basketball 时,我问学生谁能说出一些与篮球有关的人或物,不少学生提到了school, playground, sport,我点点头,这也正是我所期望的。在我要继续往下讲课时,有个学生提到了姚明,我借助这个话题对学生教育“姚明大哥哥是大家都非常喜欢的篮球运动员,不少人把他当作了自己的偶像。希望同学们能像他一样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祖国争光。”话音刚落,班里又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老师我喜欢姚明,我更喜欢樱木花道。”“樱木花道?何许人?”我从来都没听说过,于是我回头对站起来的那位同学说:“请坐,课堂上咱们不要把话题扯得太远,只说与篮球有关的。”“老师我没有把话题扯远,他就是灌篮高手呀!”这位同学马上脸涨得通红,急急得向我分辨。“是吗?”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相信的看着我“老师,不会吧,您竟然不知道他,多出名呀,他。”我的脸刷的红了,为自己的无知,也为自己一直以来的盲目清高。看来真是不能小看这些孩子们了。这节难忘的课使我认识到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也使我认识到了课程改革必要性。
“为什么把我们称为老师,就是因为我们接触的知识比学生要早一些,而现在的学生,日常生活中有更多的渠道接触到新鲜事物,某些方面,他们知识的储备会比我们更多。另外,他们还有比我们教师更为鲜活的思路和更加灵敏的头脑。”想通了这些后,我要求自己,在课堂上尽量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交流。时间久了,学生也愿意把我当作他们学习中的伙伴了,从中我也更加体会到了做教师的快乐。
二、英语课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体现新课改精神,我一改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进行了重新设置,几乎每节课我都有意识的安排了学生活动,学生活动时教室里热热闹闹,在看到活动时间完成的差不多了,立即停止活动,找学生起来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展示。看到学生展示的情况后,我的心里总是被喜悦填充着。对于课改我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但,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使教室组成热闹场面的,仅仅是班里的几名优秀学生,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都是一副事不关己的表情,心甘情愿的在台下当起了观众。那些学习能力较弱,反应较慢的同学,一部分盲从,一部分乘机作乱。年终评价时,学生两极分化现象明显加剧。少部分优秀的学生更优秀了,而其他学生,一些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一些则更加厌恶学英语了。
面对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我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产生怀疑,也对是否应该坚持课改而犹豫。恰在此时,我有幸聆听了人教版主编龚亚夫和外研社主编 对新课改所做的报告,这场报告使我精神重新振奋,为了更好的落实新课改精神,我开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了小组活动,有了游戏,有了学生的表演,就是教学课堂改革吗?自己的失败又说明了什么呢?”曾经进行的表面的浮华恰好掩盖了一些学生的偷懒行为,都是无效学习。
找准了自己失误点后,我在备课方面下了更大工夫。我不再为每节课必设的游戏费神,而是针对课堂有目的的塞选,如果学生从游戏中学不到更多的知识,我宁愿舍弃。课堂小组活动必不可少,我在课前预先给学生分组,基本固定为两人组合,和三人组合,这样保证了小组中每个人地位的重要性,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是所有学生的舞台,不是几个学生的,为了提高课堂学生的参与率,我努力给学生留出充足的练习时间,让自己学着等待。有时我们不一定能当堂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当堂却吸收了他们获得的知识,这或许也是课改的最终目的,学生学一点内化一点。
三、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交流的一种工具,因此,在英语课上,我努力为学生创设理解语言的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或模拟的情景中聆听,感受和理解语言,为学生提供运用英语的舞台。
在教人教版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现在进行时态”的句子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进行时态结构的印象,我先出示人物动作的卡片,帮助学生理解“draw pictures, read a book, answer the phone, do the dishes ”等短语的汉语意思,在学生学会说这些短语后,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人物在画画,看书,接听电话,洗碗”等动画,然后问:“What are you doing?”我提示学生注意大屏幕上人物回答有什么共同点。带着任务听大屏幕上人物回答,学生目的性更强。听完回答不少学生立马告诉我这几个句子里都有“I’m” “这些句子里短语的发音和刚才学的不一样,好象都有ing”我把学生的总结写在了黑板上I’m
ing.这样给学生提供了进行时态的结构特征。为了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更好的运用语言,我设计了游戏:一名学生面对黑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问:What are you doing?另一名学生边做动作边说:I’m ing.这样学生在需要运用语言的动机驱使下,学会了语言。
通过教学中的尝试,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了,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也大大增强。作为教师我由衷的感到高兴,也切实体会到了新课改所带来的欣慰和喜悦。
新课改之路还很长,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还需要不断学习新课改的有关理论,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不断充实我们的英语课堂。
第五篇: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提倡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改变过去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知识的场所。
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中我也将这种理念融入教学。在教学中我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但是由于学生基础能力、理解能力的差异,以及接受和掌握新知识能力的不同,有的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而另一些学生可能到课程结束也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对于这种问题,我在“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中,配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较好地解决我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从而更好的完成数学课的课程目标。任务驱动中要从多方面考虑活动任务的设计
1.1 任务内容的设计要有吸引力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强调学生要喜欢学习,从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因此,任务的设计要目标明确,以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为根本。在“三视图”这一课,当我讲完三视图的概念后,举出了一些实例问题以巩固知识,如实际生活中篮球的三视图,碗的三视图是怎样。再如,我给出一个立体图形的三视图,要求学生判断这个立体图形是什么样的,并动手实践通过“搭积木”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结论。
1.2 任务设计要考虑学生自身实际情况
学生不同于成人,他们的探究活动可能是幼稚的、漫无目的的,他们的探究活动,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需要问题的激发和调动,提出目的性强和行之有效的问题能创设出一个探究空间的情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数学知识与实际结合较为紧密,在教学中,我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知识切入点,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从他们较为熟悉的生活中发现、分析总结出数学知识。
1.3 任务设计要体现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数学是人民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后将数学知识服务于实际生活。那么,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作为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使之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增强学生兴趣和动机。在学生学会镶嵌知识后,我提出了一个新的活动:学校的食堂正在改建,请每位同学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学校设计食堂的地砖和墙砖,提供一份设计草图。这个任务的提出,是让学生活学活用,让知识服务于生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也更能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分组合作学习
2.1 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差异性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记忆与计算。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亲自动手,互相启发,加上多边形教学工具在学生镶嵌中组合出来的图形更形象、更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出答案,能力较强的学生不止停留在找出一种答案,有的能找出3到4种答案,从而体现出了分层教学。在组织分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尽管合作学习和分组讨论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但如果组织不好,其结果仍然是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参与”活跃,中等生参与机会少,个别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因此,教师要时刻想着所有学生的成功,善于观察和发现学习基础较差和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同时,采用组长轮换制、发言代表的推举和轮流相结合等教学制度,鼓励学习基础较差生争取更多的活动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各尽其力,各显所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成功的感觉。学生在学习中一旦感到成功,就会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并努力争取成功。
2.2 分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与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每一名组员互相促进,通过活动任务让学生积极思考,增强学习的动机.在活动过程中,小组每个成员通过向他人阐述自己的理解或推理过程,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质量,同时又观察到他人的思绪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并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情感资源,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倾听别人意见及团队合作精神,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合作、礼让等社会交往能力。将原来的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同时,这种学习还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更好地发挥个体创造潜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起指导作用,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指导者、协助者、参与者。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还需不断的学习,反复的实践。做到 “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内涵。真正使自己在新课改中成长,使学生在新课改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