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有效课堂中的教学反思童
语文有效课堂中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的有效教学实施以来,我觉得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从“教师教给了学生多少东西”,正在过渡到“学生学会了多少东西”。这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也要在在课堂“参与”和“活动”上不能浮躁和盲从。
我觉得要把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真正被激活出来,我们需要把课堂分成不同的教学板块,加大课堂练习容量,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就能最大限度地克服学生的各种惰性现象,提高课堂40分钟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在教学中,我认为我们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必须充分做好课前准备 学生的预习是我们课堂教学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可以说,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所以,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设计与教学内容紧密衔接的预习内容,并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有效地实施,也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大密度、高效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灵活安排“讲、练”时间,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
课堂教学时间只有短短的40分钟,要达到最好的学效果,我们必须合理地安排课堂上讲与练的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我觉得讲的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练的时间不宜少于15分钟。就要求我们教师还必须在课堂练习题的设计和灵活使用上下功夫。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的练习可以穿插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可以放在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后集中完成。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我们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我们就必须要还课堂于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自由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教师只应充当一个组织者的角色,就是不包办学生的一切,让学生“戴着镣铐跳舞”,只能是事倍而功半。我喜欢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学生质疑,学生解疑。作为老师的我,起到的是引导作用,培养良好习惯的作用。
四、正确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 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与合作探究的机会,并应关注的是学生讨论与合作的实效。我觉得我们在课堂上的合作一定在避免为了“热闹”而合作的弊端。学生课堂上的合作我们需确保方式准确、活动时效、目的明
确。我觉得可以这样做:课堂合作,要做到人人有分工,人人有事做,并设定完成的时间,且合作形式灵活多样,如:就“读”来说,可以是分角色读、男女分读、分段读、表演读等等,这就避免了部分同学钻合作的空子,成为合作中不合作的人。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一名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在教学中实践,反思,我们一定能找到一条成功的语文教学之路。
第二篇:课堂有效教学反思
课堂有效教学反思
目前,语文课改正在向纵深发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师的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流程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令人欣慰的革命性变化。本人,一直以来,也全力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尽可能的实施新的教育理念。今天,又很荣幸的听了国培教育的首席专家,云南师范大学张承明教授的关于“有效教学理念”的讲座,对照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事例,仔细想想,确实还存在着一些误区,这不能不引起我的冷静思考。
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争议由来已久。与人文性相较,工具性是基本的。从工具性说,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了解、理解字、词、句、篇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学、思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拟定基础。然而,我在教学中,认为初中生已经完全有了自学生字词的能力,所以常常忽视了对字词积累这一块的教学,更不用说在课堂上腾出时间来让学生们抄一抄,背一背了。而是更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却弱化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课的最基础的教学环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却没有落实。
张教授告诉我们,一个人终身发展中必须的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基本技能是不能忽略也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忽视对文本能力的培养,这做舍本逐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符合新开课程标准理念的。说得更严重些,这是冲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事实上,这又会形成新的一种“教育悲哀”
语文教学必须要进行文本细读,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在文本里走个来回。这也是张教授在给我们做讲座时反复强调的,语文教学是要让学生拿起书本进行阅读、感悟、发现,并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与文本探究。而我,常常会找些借口,认为学生的理解力不够,所以常常用自己的构想去替代学生的构想,如我原来在执教《苏州园林》时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1、试找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2、课文先后多次提出“图画”,请你再仔细阅读课文,用“圈点法”找出这些句子,标明序号。这些句子中,哪几句是写整体?哪几句是写局部?哪几句是写细部?根据所标序号,你能概括本文的说明顺序吗?
3、通过自学,你在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方面有哪些启示吗?
4、文中优美的句段很多,自由选择课文段落朗读。并划出你最喜欢的两句,在书上进行批注赏析。
其实,这些问题的设置都是我的,而并不是学生自己通过仔细阅读文本后他们产生的问题。听了张教授的讲座后,我想,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们仔细阅读文本,走进文本后,要他们自己提炼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思维的碰撞,优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潜滋暗长起自己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从而提高语文学案教学的有效性。
老师不能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传授,更要想方设法,唤醒、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巧设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意识与习惯,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要是以全体学生为核心,以“主体”的“自动”为前提,也可以以演讲、辩论、练笔等为活动的学生喜欢的基本方式。一要创设生动、充实、热烈的课堂气氛;二要注重师生平等和谐对话;三要语文活动要有新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这样使学生人人有愿望,人人有兴致,人人在思考,人人在活动。可喜的是本人在教学时,也会偶有所获的时候,如在执教《马说》一文在课堂三十分钟时,组织了一场辩论:“世上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韩愈的观点你同意吗?”学生由于对文本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有了辩论的诱因,因而发言十分积极,各抒己见,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地被发掘,回答丰富多彩而又有个性,从而加深了对文本思想与情感的领悟与理解。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新的“教育革命”。在这当中,其实我们需要冷静思考分析的问题还很多,例如: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活动?一切只是都需要学生探究得出么?一切教学必须始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吗?如何处理学生个性化学习与教师的价值引导关系?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实验活动中加以认识、探讨、研究和解决。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是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的重要举措,教学活动中还存在或将会出现各类问题,还有待我们去发现和解决。只要我们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有端正严谨的治学态度,有钻研探索的求学精神和毅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任何问题和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愿和同仁共同努力。
第三篇: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内容摘要】: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给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有了,学习才会有效。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与素养。
【关键词】:体验 再创造 做数学 说数学 学思想 用数学
一、引入:
细读《数学新课程标准》,里面提到:“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非常理解这句话。其实,“体验”解释为指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但是这个“体验”却让不少的老师忽略了,他们认为只要能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了,学生同样会做题,同样能考到不错的成绩等等。这算这样,不少的家长反映回来的情况是,孩子小学时段的成绩还算可以,但升到初中、高中时,成绩却骤然下降,怎么学都学不好,不能理解。
二、分析原因:
之前我也是不理解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经过沐浴着新课程的阳光,我“豁然开朗”:教师不是“传输机”,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不少的老师还是沉浸于老一套的方法,一根粉笔、一本教材就认为可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其实这远远不够,我们是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有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学会分析、学会辨识新知识。我们要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三、分享几点做法。
基于这些因素,在我几年的摸索和探究教学中,有这样几点做法跟大家分享: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的快乐。
荷兰一位数学家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例如:学习小数除法时,计算“20.44÷3.8”竖式上商5.3后,余下的3究竟表示多少呢,学生不容易理解。我不急于去答案,而是在横式上写出20.44÷3.8=5.3„„3,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让独立思考后,果然不少学生都想到了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检验:3.8×5.3+3≠20.44,得出余数应该是0.3而不是3,在竖式上的余数3表示3个十分之一,即每次除后的余数数位与商的数位要一致。这时学生欢呼起来了,原来自己也可 以像科学家那样去解决问题了。
我们要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经历,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一找、量一量、拼一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其实“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在上课时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
又如学习面积与面积单位这节课,如果直接让学生做: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我就让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这时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 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例如我教学“分数化成小数”,如果让学生把分数一个个地去除,得出、14917、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或者像教材上一样再将各2540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分母里是不是只含有质因数2或5,最后 得出判断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这样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学生的表情是木然的,像机器一样跟着教师转,如此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又能如何呢?为了打破这种传输式的教学方法,我先让学生先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开始好像无从下手,几分钟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马上有学生反驳:“、的分子同样是1,为什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另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我认为应该看分母。从分数的意义想,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有这样的3份,能化成有限小数;而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也有这样的3份,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然后我再问:“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又有何特征呢?”学生们思考并展开讨论,几分钟后开始汇报:“只要分母是2或5 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同意。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猜想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它进能化成有限小数。”„„就这样,一节课过去了,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也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我们现在口头上经常说要教学结合实际生活,但是怎样结合,又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其实我们既要为学生创设条件,从他们的生 141513173437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又要引导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比如:二年级的知识,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36元零钱,买一件85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这时学生的思维会固定在100元加36元得多少呢?再减去85元最后会得多少呢?这样在实际生活中不方便,所以我拿出1张100元和36元零钱给学生去现场体验一下,这时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14元,爸爸最后的钱是36+14=50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四、小结与建议。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作为我们一线老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第四篇:有效课堂之教学反思
有效课堂之教学反思
黎坤荣初二信息技术
有效课堂的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如何遵循教学规律,回归教学本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二是如何落实新的课程理念,是否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做为教师上了无数节课,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我上的每节课都有效吗?有没有低效无效的时候?低效无效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改进?
从教师的角度来衡量:一节课,我考虑学生认知水平了吗?有漠视学生的现象吗?有浪费课堂时间的行为吗?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带给了学生什么?各环节目标达成度如何?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的做法是:
1、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一是教学目标要正确。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学理念,整体把握教材,深刻理解教材中每章每节的教学意图和目的。二是目标的设置要恰当。不仅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把握,还要对学生的现状也有准确的把握,设置的目标不仅要难易适中,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
2、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课堂上环节很多,但每一个环节应有一个明确的具体的目标,如果不知道这个环节为何而设,这种环节就是无效的,就不能让它占用我们的课堂时间。因此,每一节课要注意围绕教学目标,抓住切入点,设计教学环节,使课堂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精心设计合适的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使课堂更有效。
3、问题的设置追求高效性。
问题的设置往往反映出教师备课的深度、广度,提问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深刻性、层次性、启发性,必须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杜绝随意性的简单即问即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投入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无法解决,应灵活将问题化解成若干小问题,或转换设问、或提供思考背景等。问题要有一定的系列性,要将整节课问题系统设计。
4、有效课堂离不开动手实践。
动手实践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础,设法既让学生有一定的时空去想、去做、去活动,又让学生想有方向、做有目的、动有收获。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方式
之一是动手实践,根据学习知识的性质特点,结合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学习。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手段。是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教学反思的有效性?我的做法是:
1、一问学生学到了什么——这是一堂课结束后的首要问题。新课程理念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收获怎样。所以,教师的思维中心必须转移到学生上来,而不是教材、教参、教学内容,只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课堂的45分钟才更为有效。
2、二问学生收获了没有——这要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入手:一看学生的课堂参与状态,是积极主动的,还是被动应付的?是全体参与的,还是几名尖子生的活动?二看学生课堂答题状态,答题能直接反映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形成等情况,学生答题的正确率如何?思路是否清晰?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否准确、熟练?能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三看学生课堂思维状态,有没有提出富有见解的问题?
3、三问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目标——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感情,达到了预设的学习目标,但是,实现目标的方式是有区别的。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疑难处相互讨论、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同时形成能力,在探究过程中也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
4、四问有没有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一问题是建立在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认可的基础上的,是对自我水平和素质的再提升。有时,教师通过再三思考而采用的教学方法,实施后自我感觉还比较满意,自己认为教学是有效的,对课堂采用的方法会倍加珍惜。但是,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我们应不断追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学生群体不同、教学背景各异,都可能制约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所以,我们要善于向自己质疑,要挑剔每一个教学细节,要敢于否定自我。
善于比较是教学方法再提升的重要途径,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会认真揣摩同行的教学方法,借鉴名师、特级教师的教法。教师应该学会这一技巧,取长补短,为我所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教研活动等平台,更新观念,挑战自我,努力实现有效教学。
2012年1月10日
第五篇:高中政治课堂有效教学反思
激活学生思维,优化课前、课中及课尾环节
——高中政治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乳山一中
洪俊刚
关键词: 环节、优化、课堂检测、激活学生思维、课前、课中、课尾、紧张、专注
摘要: 课前: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置课堂检测,应该成为高效课堂的前奏;课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是本节课的主体内容的关键落实环节;课尾,做精一堂课的收官阶段。
“闲的是老师,忙的、累的是学生,这样的课才高效。”
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程度,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的高低。因此,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切实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使他们专注于课堂,真正成为政治课堂学习的主人,值得我们每一位政治教师深思。
45分钟课堂时间既长又短,如果能够高效利用,你可以将它最大限度延长,并让我们的学生回味无穷;如果你不动脑子,搞无效劳动、大撒手,它可以化为乌有,像湍急流水匆匆而去,也许只留下了片刻的声音。
如何最大限度延长使用课堂45分钟,使之迸发出最大学习效益呢?教师应该重视优化课前、课中以及课尾三个常规环节。
一、课前: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置课堂检测,应该成为高效课堂的前奏。
学生较为看重的是考试效果评价,一来它可以及时清楚自己对于知识的掌握或巩固程度;二是能否得到老师的价值肯定、同学的赞许、褒扬;三是多数学生惧于老师的惩戒。这是人之常情。因此课前设置一个微型课堂检测,目标明确,便可以适当给学生以压力和动力。起码让他们在课前的两三分钟内,迅速专注于检测目标并行动起来。短短几分,利用好了,效益不菲。还为我们看重的是,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大脑迅速预热,思维渐入佳境,这对于提升整节课的课堂效率是一个良好的引领。
课前检测如何设置?首先要短小精致。内容过多,耗时过长,直接影响本节课的主题教学内容,造成主次颠倒,从而影响整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这一环节时间一般为7、8分钟为宜。
从内容看,课堂检测应该紧扣上一节课的重点知识、易错易混知识,达到及时巩固的效果;同时最好起到 “温故而带新” 作用,力求自然过渡到本课知识,为本课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从形式看,鉴于政治学科独特的优势——与时代的同步性,教师尽量以紧扣现实、与教材知识紧密相联的、重要社会生活热点为情景,依据一定的角度,来 设计具体探究问题。这样立即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短时间内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可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解读有效信息、理论联系实际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与时俱进开阔视野、丰富社会知识。要知道,社会是一本最好的政治教材,就看教师能否用心挖掘;当然课堂检测宗旨还是落实了学生对于主干知识的巩固,通晓了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可谓一举多得。
当然根据实际需要,课堂检测也可以偶尔默写重要的填空或简答题,但不可经常,而通过探究形式则更利于抓住学生的“心”。
从处理方式看,课堂检测应该当堂及时讲评处理,教师应该在学生检测过程中,不断巡视,及时掌握学生的答题信息,发现卷面上暴露的问题,以便在接下来的讲评中做到有的放矢。另外,在讲评时教师最好把通过巡视发现的典型问题,找一份典型试卷作为样本,通过投影仪展示,据此讲评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
课前的恰当处理,能为展开课堂主体教学,顺利带入课中做一个很好的铺垫。二:课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是本节课的主体内容的关键落实环节。这段时间的效率对整堂课的成败具有决定意义。究竟如何操作,应该说是一个复杂而灵活的问题,“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教师应该依据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应对策略。
这里通过“影响价格的因素”一课,简单谈一下教师应该如何在课堂上始终抓住学生的“心”。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这一素质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最大限度提升课堂效益。
传统教学给学生养成了一个极坏的毛病,那就是懒得动脑。传统的课堂“填鸭式”教学是造成这一顽疾的直接原因。学生已经习惯于听老师讲课,课堂上思维总处于被动状态。不善于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更不善于独立解决问题。常常是教师讲得精彩,学生昏昏欲睡;教师口干舌燥,学生悠然自得。久而久之形成一个怪现象:学生最喜欢的是老师整节课讲授,他们便可以毫无压力,高枕无忧,悠哉游哉,甚至“梦游天姥吟留别”去了。这样的课堂怎么能吸引住学生,怎么会有效率、又如何产生效益呢?
唯师生互动,才能教学相长。我们经常会听到某某教师牢骚满腹:这个问题我都讲了N遍了,学生还是不会,一错再错。其实原因很简单,教师没有有效调动、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就把自己给讲明白了;况且在不充分了解学情的情况下,仅以自己主观意志为转移来讲课,犹如对牛弹琴,更别谈课堂效果了。
《经济生活》中“影响价格的因素”一课主要有三个知识点:一是影响价格的因素:即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三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在谈及“影响价格因素”的时候,我在学生预习课本的基础上,适时出示最新“黄金周”热点视频资料(20秒):黄金周高速公路免费通行——带来旅游景区经旅客人数激增——部分景区趁机提价。一下子将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教师及时出示问题探究:部分 景区门票价格为什会趁机上涨?引发学生思考——同桌交换意见、达成共识——学生竞相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课堂气氛热烈,更有实效落实其中:“国家高速免费政策(间接因素)——部分景区门票供不应求(直接因素)——景区门票价格上涨(结果)”。用时仅三、四分钟左右,但效果很好。而后紧跟一个平行性探究式选择题以及时巩固和深化理解该知识点,一分钟不到就搞定。这一环节中,除了“发号施令”,教师几乎不用说话。
在学习“价值决定价格”时,再出示一段视频:受国际油价上涨及钓鱼岛事件影响,汽车市场尤其是日系汽车“跌声一片”,学生由于关注钓鱼岛而产生浓厚兴趣,教师顺水推出探究问题:(1)此情景直接反映了汽车价格为什么会上涨?(巩固前知:间接因素:事件——直接因素:供求——结果:价格下跌)。(2)汽车价格再怎么下跌会低于一辆普通的自行车吗?为什么?这一探究设计承上启下:及时巩固前面的知识,又顺利引入本节知识。虽有供求影响,然而价格归根结底是由价值决定的。用时仅四五分钟时间。
价格由价值决定,价值由什么决定呢?对于这一理论性极强抽象问题,我难以找到合适、鲜活的视频资料。怎么办呢?课本的资源往往也是最典型、最实用的。我将课本的一段材料加工成一个思考、合作探究题:商品的价值是由由个别劳动时间还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让学生同桌甲、乙互动讨论:假设你们自己分别是甲、乙商品生产者,甲勤快、技术高、耗时短,乙懒惰、效率低、耗时长。让他们争论到底该由谁的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双方争论的结果是最终达成妥协:如果有个别劳动时间决定,那么越落后效益反而越好,从而把竞争引入一个极不公平的境地,最佳方案是取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平均值。教师在学生展示讨论成果后,顺势让学生自己推出结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并非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属于本节课的一个结论归结。应该说前面知识若理解通透,则这一问题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但教师直接归结未免显得有些平淡,尤其在这一节课后端,在学生极易开始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时候,放松了学生紧张思维的大脑,势必让课堂虎头蛇尾,而不能善始善终。于是我用多媒体演示预先设计好的动画: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曲线图,并预设几个对本堂课带有总结性的思考题:动画中价格为什么会波动?价格为什么不会无限制上涨或无限制下跌,而始终围绕着什么上下波动?观察坐标横轴上面和下面的波动曲线,思考每一次交换价格对于价值的背离是否意味着交换是不等价交换?学生思考后问题解决了,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就归结出来了。
归结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通过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动笔归结、练习贯穿始终,这样最大限度地抓住学生的“心”,让他们始终专注于课堂。经课堂实践证明,效果很好。教师讲得极少,仅适时补充、点拨而已,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无遗。第三,课尾,做精一堂课的收官阶段。传统教学通常做法是教师总结一下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重点是什么云云,剩几分钟让学生自己看看。学生本来经过长时间思考,客观地讲,学生整体上大脑已现疲态,教师此时的大撒手,学生会立马放松、泄气。如此每节课的这段时间基本成了“垃圾”时间了。所谓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每一堂课的尾声,虽然时间有限,但我愈加珍惜。对于每一堂课,课尾处理好了,会善始善终,甚至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处理不好,势必整堂课显得前重后轻、虎头蛇尾,甚至会使我们的整堂课功亏一篑。古语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教学效果的取得,是一个潜移默化、持续积淀的过程,每分每秒都应珍惜。一节课丢三五分钟,一个学期、一年下来浪费又能多少宝贵时间?
通常,我会让学生反思后,以“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为题,让学生自告奋勇积极发言,教师顺势补充,从而在小结阶段再掀课堂的小高潮;有时会以小检测形式让他们即时应用本课知识解题;有时让他们就本课的知识联系自身生活经验或社会现实,谈自己的观点理解;有时会出示思考题让他们思考,设置思考悬念,期待下一节课解决等等,根据实际灵活机动。
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每分每秒,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把他们始终置于适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使每个学生切实感受到每一堂政治课的充实和愉悦,高效课堂何愁不至。记得有人曾这样调侃高效课堂:“闲的是老师,忙的、累的是学生,这样的课才高效。”从某种意义上我很赞同,但若想做到这种效果,那课外忙的、累的应该是老师了。
激活学生思维,优化课前、课中及课尾环节
——高中政治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山东省乳山市第一中学
洪俊刚
电话:*** 邮箱:hong12343556@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