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帮助小学生走出写作的困境
怎样帮助小学生走出写作的困境
学生普遍怕写作文,一提写作文,不是摇头就是叹气,总是抱怨“没啥可写”的。如何让学生走出写作的困境,平时我是从以下方面去做的:
1、从仿写入手。
通过语文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完成习作所需的写作方法,例如一年级教学中我紧抓教科书中的图,每学一课我都让学生先说说图上画的内容,说的时候,按观察顺序去说,然后再看一看课本上是怎样写的,遇到好的句段就让学生仿写。如学过《哪座房子最漂亮》,我就鼓励学生先说一说我们自己的学校,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就说起来,我们的学校是两层楼房;我们的教室前高大的榕树;有绿色的柏树;有平整的操场;围墙边有一排高大的杨树,它的树荫遮了半个操场……说过后我再总结,最后让学生把所说话的用通顺的语言写在作业本上。
2、从生活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再如我们学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课时,小燕子通过几次仔细的观察,终于发现了冬瓜与茄子的不同点。课堂上我就让学生们学着小燕子观察苹果和梨,在手感、颜色、柄、味道、核的不同之处,学生们兴趣极高,观察特别认真仔细,并且还互相补充,我及时给与肯定,趁热打铁让学生把自己的观察写一段话,最后比一比谁描写的细致。我们地处农村,有十分优越的自然条件,来供学生观察。路边的野花、池塘中的小鱼、看家的小狗、耕作的农民……都可以成为我们习作的素材。
3、充分利用看图写话提高孩子们的写作水平
从一年级开始,每年我都会从网上打印一些看图写话,让孩子认真完成,我先让学生观察每一幅图画的内容,按一定的顺序说一说图中的时间、人物、事情……最后再用自己的语言描写出来。之后我会认真批改每一份作业,表扬写得好的学生,观察不仔细的学生我会当面给与指正。
通过以上的方法,我们班多数学生把写作当做一种乐趣。写作水平也大大提高了。
第二篇:关于针对走出初中英语写作困境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走出初中英语写作困境
随着义务教育英语教材试用的不断深入,听说技能的训练在英语各阶段的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当然,这也是英语教材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对我们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重视听说技能的提高固然重要,可问题是,许多地方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忽视了语言学习中的另一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根据笔者的经历和调查,目前初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总体来说还比较薄弱,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写作练习的时间少;二是不少教师抱有依赖和侥幸心理,误以为写作训练到初三时突击一下就可以了;三是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写作知识的指导(比如,如何用词、造句、组段等)。这些原因造成了学生从最初不会写、盲目写到不愿写、惧怕写,直至最后拒绝写的恶性循环。写作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训练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只要教师平时对学生的写作训练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写作策略,学生的写作能力定会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一、高度重视,树立信心,培养写作兴趣
写是口头交际的书面再现。在很多情况下,写的功能是非口头所能替代的,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说提高听说能力是为了克服“聋哑英语”,那么,提高读写能力则是为了克服“文盲英语”。写作是目的性很强的社会行为,如果学生将来连e-mail都不会写,或连个人简历都不会填,又怎能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与挑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使学生高度重视英语写作,引导学生树立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信心。初一经常进行简易而有趣的看图写话,让学生感到学英语的乐趣;初二开始可根据教学进程及相关单元课文内容,以不同形式编写短文,让学生写他们感兴趣、有意义的人和事。并逐渐养成每周一篇的写作习惯。如教学了JEFC Book2 Unit15 What do people eat? 可布置学生写关于中国食品的内容(Chinese Food),可提供短文的开头或一些重要词。学生定会在平时的锻炼中不断提高写作技巧,不断提高写作兴趣。
二、开展综合型教学,全方位提高写作能力。
英语写作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多方面的语言运用能力,诸如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组织能力等。针对目前我国学生英语写作中普遍存在的惧怕写作、汉语式作文现象、语法错误多等问题,笔者认为,在平时应当开展综合型教学,将写作与语言基本技能(听、说、读)的训 练相结合,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来解决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诸多问题,全方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听与写相结合如果教师将听力理解与写作技能结合起来,即把写作限制在特定的情景中,可使写作练习成为综合型的交际性语言练习。听与写相结合的练习形式有:在听的基础上设计听写填空、正误判断并纠错、选择、听后笔述句子、根据所听内容概要写作、模仿写作等。听与写相结合的好处是:(1)、能在听写填空中暴露出学生拼写及语法问题。(2)、既可培养学生听音会意的能力,又可培养其谴词造句的能力。(3)、概要写作和模仿写作不仅能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检查其对输入信息的理解,还能检验其能否写出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特定情景和文体要求的短文。
2.说与写相结合布里顿(Britton,1970)指出:“学生口语句型结构和表达方式往往是他们学习写作的基础。”教师应当在教授写作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和丰富其口头表达的技能,因为口头形式往往包含了大量近似书面语的结构和措辞。说与写相结合的策略和具体做法是:
(1)通过师生间的交谈、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确定写作框架,并丰富写作内容。例如,在教学了JEFC Book3 Unit15 A doctor for animals 要求学生写What do my parents do?这一与课文话题有关的作文题。写作前教师可采取以下步骤帮助学生挖掘题材:
1)、师生间的交谈
教师可提出诸如what.how.why.when 等形式的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帮助其打开头脑中的材料库。如:
①What do your parents do?
②What do they think of their jobs?
③Why do they think so?
④How do they like their jobs?
2)、小组讨论
学生针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3)、师生间的交谈
各小组口头表述讨论结果。教师以读者的身份同学生交谈,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读者需要得到的信息。
4)、然后确定写作框架,学生根据提纲和框架,进行合乎逻辑的扩展写作。
(2)运用各种口语实践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教师可准备一些与课文内容或与学生生活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口头表达,或根据情景进行句型或词组操练,以提高其语言输出能力。例如教学了JEFC Book3 Unit4 Travel后,可提出以下问题 What do you think of travelling? Is it good or bad? What are the good points? What are the bad points? 学生们先小组讨论,然后以辩论、演讲等方式阐述观点。
3.读与写相结和
写的过程实际上是模拟读者阅读的过程;阅读也是模拟写作的行为。由于文化的差异,很多同学在写作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出现一些“Chinglish”(中式英语),而且有些东西也把握不准。所以,老师可以精选各种文体的范文若干,让学生们背诵模仿,并分析他们的篇章布局和谴词造句,考试如遇类似的作文,便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三、讲究方法,加强指导。
英语中有句话“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平时不惜挤出时间上写作课,只有不断的强化练习,并且教师对作文训练及批改要讲究方法,加强指导,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以下是本人的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平时注重错题库的积累。
每次批改学生作文时要详细做好记录,并对其进行归类,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及时进行讲评。对个别错误较多的同学,最好能做到面批。另外,学生作文的错题库一定要保存好,过一阶段可以从中抽出一部分,以短文或单句改错的形式体现出来,让学生去做做。
这样就可以一举两得,一方面解决了短文改错选题难的问题,而且这些错误均切中学生要害,都是他们平时易犯的错误,而这又与中考命题的思路相吻合;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加深印象,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
2.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可以将错误较多的学生作文直接放到实物投影仪上或打印到幻灯片上,让学生集体批阅,当场发现并当场解决问题。这既直观有节省时间。另外,教师平时准备一些书面材料备在电脑中,同时附上参考答案以及相应的较详细的评分标准,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将他们调出并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进行即时作文,当场做,当场讲评,如时间允许也可以进行口头作文。
3.平时注重单词、词组及固定短语的积累。
单词、词组及固定短语是写作的基石,有些学生对单词的拼写不重视,结果写作文时就往往 会有一种提笔忘字的感觉。写出的单词有很多不正确,也就谈不上选好短语,拿高分了。当然,平时在教学中对于一些固定短语和典型句型,一定要多操练,特别是一些重要且学生易错的。可以通过翻译句子、句子改错等多种形式反复训练。
4.防止非智力因素失分
中考卷面的好坏对书面表达的得分有直接的影响,因为书面表达属主观试题,是人工阅卷。有些考生书写时不注意卷面整洁,乱涂乱改,字迹潦草,难于辨认;有些则书写基本功太差,行距过小,字母过大或过小;还有些则乱用标点符号,英文字母的书写很不规范,“r”与“v”,“o”与“u”和“t”,“l”与“e”等分不清。这些直接给阅卷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得分自然要低于所写材料本身应得的分数。所以,平时老师应加以严格的训练,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激励为主,走出困境
教师应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充分运用激励机制,例如:书法规范及漂亮者优:标点符号正确者优:典型句使用恰当者优等。教师只有把评价学生的写作自始自终放在发现学生字、词、段、文方面的优秀之处和可取之处,学生才能从遭遇失败到尝试成功,从惧怕写到乐于并善于写,真正走出英语写作困境,进而全面提高自身的英语写作能力。
总之,在新中考形势下,我们应当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听、说、读等方面多种技能的强化和训练,而且要注重笔头的表达。它对推动初中英语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素质,更好地完成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高度重视对学生写作方面的训练,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的学生。
第三篇:作困境走出初中英语写作困境
3,.s,,走出初中英语写作困境
随着义务教育英语教材试用的不断深入,听说技能的训练在英语各阶段的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当然,这也是英语教材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对我们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重视听说技能的提高固然重要,可问题是,许多地方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忽视了语言学习中的另一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根据笔者的经历和调查,目前初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总体来说还比较薄弱,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写作练习的时间少;二是不少教师抱有依赖和侥幸心理,误以为写作训练到初三时突击一下就可以了;三是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写作知识的指导(比如,如何用词、造句、组段等)。这些原因造成了学生从最初不会写、盲目写到不愿写、惧怕写,直至最后拒绝写的恶性循环。写作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训练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只要教师平时对学生的写作训练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写作策略,学生的写作能力定会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一、高度重视,树立信心,培养写作兴趣
写是口头交际的书面再现。在很多情况下,写的功能是非口头所能替代的,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说提高听说能力是为了克服“聋哑英语”,那么,提高读写能力则是为了克服“文盲英语”。写作是目的性很强的社会行为,如果学生将来连e-mail都不会写,或连个人简历都不会填,又怎能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与挑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使学生高度重视英语写作,引导学生树立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信心。初一经常进行简易而有趣的看图写话,让学生感到学英语的乐趣;初二开始可根据教学进程及相关单元课文内容,以不同形式编写短文,让学生写他们感兴趣、有意义的人和事。并逐渐养成每周一篇的写作习惯。如教学了JEFC Book2 Unit15 What do people eat? 可布置学生写关于中国食品的内容(Chinese Food),可提供短文的开头或一些重要词。学生定会在平时的锻炼中不断提高写作技巧,不断提高写作兴趣。
二、开展综合型教学,全方位提高写作能力。
英语写作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多方面的语言运用能力,诸如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组织能力等。针对目前我国学生英语写作中普遍存在的惧怕写作、汉语式作文现象、语法错误多等问题,笔者认为,在平时应当开展综合型教学,将写作与语言基本技能(听、说、读)的训 练相结合,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来解决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诸多问题,全方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听与写相结合如果教师将听力理解与写作技能结合起来,即把写作限制在特定的情景中,可使写作练习成为综合型的交际性语言练习。听与写相结合的练习形式有:在听的基础上设计听写填空、正误判断并纠错、选择、听后笔述句子、根据所听内容概要写作、模仿写作等。听与写相结合的好处是:(1)、能在听写填空中暴露出学生拼写及语法问题。(2)、既可培养学生听音会意的能力,又可培养其谴词造句的能力。(3)、概要写作和模仿写作不仅能评估学生的写作能
力,检查其对输入信息的理解,还能检验其能否写出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特定情景和文体要求的短文。
2.说与写相结合布里顿(Britton,1970)指出:“学生口语句型结构和表达方式往往是他们学习写作的基础。”教师应当在教授写作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和丰富其口头表达的技能,因为口头形式往往包含了大量近似书面语的结构和措辞。说与写相结合的策略和具体做法是:
(1)通过师生间的交谈、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确定写作框架,并丰富写作内容。例如,在教学了JEFC Book3 Unit15 A doctor for animals 要求学生写What do my parents do?这一与课文话题有关的作文题。写作前教师可采取以下步骤帮助学生挖掘题材:
1)、师生间的交谈
教师可提出诸如what.how.why.when 等形式的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帮助其打开头脑中的材料库。如:
①What do your parents do?
②What do they think of their jobs?
③Why do they think so?
④How do they like their jobs?
2)、小组讨论
学生针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3)、师生间的交谈
各小组口头表述讨论结果。教师以读者的身份同学生交谈,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读者需要得到的信息。
4)、然后确定写作框架,学生根据提纲和框架,进行合乎逻辑的扩展写作。
(2)运用各种口语实践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教师可准备一些与课文内容或与学生生活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口头表达,或根据情景进行句型或词组操练,以提高其语言输出能力。例如教学了JEFC Book3 Unit4 Travel后,可提出以下问题 What do you think of travelling? Is it good or bad? What are the good points? What are the bad points? 学生们先小组讨论,然后以辩论、演讲等方式阐述观点。
3.读与写相结和
写的过程实际上是模拟读者阅读的过程;阅读也是模拟写作的行为。由于文化的差异,很多同学在写作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出现一些“Chinglish”(中式英语),而且有些东西也把握不准。所以,老师可以精选各种文体的范文若干,让学生们背诵模仿,并分析他们的篇章布局和谴词造句,考试如遇类似的作文,便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三、讲究方法,加强指导。
英语中有句话“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平时不惜挤出时间上写作课,只有不断的强化练习,并且教师对作文训练及批改要讲究方法,加强指导,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以下是本人的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平时注重错题库的积累。
每次批改学生作文时要详细做好记录,并对其进行归类,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及时进行讲评。对个别错误较多的同学,最好能做到面批。另外,学生作文的错题库一定要保存好,过一阶段可以从中抽出一部分,以短文或单句改错的形式体现出来,让学生去做做。这样就可以一举两得,一方面解决了短文改错选题难的问题,而且这些错误均切中学生要害,都是他们平时易犯的错误,而这又与中考命题的思路相吻合;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加深印象,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
2.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可以将错误较多的学生作文直接放到实物投影仪上或打印到幻灯片上,让学生集体批阅,当场发现并当场解决问题。这既直观有节省时间。另外,教师平时准备一些书面材料备在电脑中,同时附上参考答案以及相应的较详细的评分标准,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将他们调出并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进行即时作文,当场做,当场讲评,如时间允许也可以进行口头作文。
3.平时注重单词、词组及固定短语的积累。
单词、词组及固定短语是写作的基石,有些学生对单词的拼写不重视,结果写作文时就往往 会有一种提笔忘字的感觉。写出的单词有很多不正确,也就谈不上选好短语,拿高分了。当然,平时在教学中对于一些固定短语和典型句型,一定要多操练,特别是一些重要且学生易错的。可以通过翻译句子、句子改错等多种形式反复训练。
4.防止非智力因素失分
中考卷面的好坏对书面表达的得分有直接的影响,因为书面表达属主观试题,是人工阅卷。有些考生书写时不注意卷面整洁,乱涂乱改,字迹潦草,难于辨认;有些则书写基本功太差,行距过小,字母过大或过小;还有些则乱用标点符号,英文字母的书写很不规范,“r”与“v”,“o”与“u”和“t”,“l”与“e”等分不清。这些直接给阅卷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得分自然要低于所写材料本身应得的分数。所以,平时老师应加以严格的训练,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激励为主,走出困境
教师应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充分运用激励机制,例如:书法规范及漂亮者优:标点符号正确者优:典型句使用恰当者优等。教师只有把评价学生的写作自始自终放在发现学生字、词、段、文方面的优秀之处和可取之处,学生才能从遭遇失败到尝试成功,从惧怕写到乐于并善于写,真正走出英语写作困境,进而全面提高自身的英语写作能力。
总之,在新中考形势下,我们应当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听、说、读等方面多种技能的强化和训练,而且要注重笔头的表达。它对推动初中英语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素质,更好地完成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高度重视对学生写作方面的训练,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的学生。
第四篇:走出写作教学的困境
走出写作教学的困境
反思我们的写作教学,可以这样说:有多少未被关注的问题,也就会有更多的尚未尝试的办法。在这方面,许多一线教师做过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也在不同层面上取得了成功,只是没有受到业内的充分关注。本文试图从寻找对策的实践层面,略谈一些体会,和同行交流。
让写作成为心灵的歌唱
写作是自我生命的活动。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在教学中贯彻就更难了。从教学角度出发,教师总是得想,这次写作要达到什么目的,体现什么样的能力要求,期待学生会有什么样的文章,等等。而学生未必会这样去想,对他来说,每一次作文都是独特的生命体验,他要利用这次机会,反映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展现自己的想象与创造,他要借这个题目,表达自己的追求和寄托。看起来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文教学中,教学目标与学生的活动完全可以统一起来,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活动。
作文要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自我,在这里,特别重要的是“关注自我”。学生最重要的写作资源是什么?毫无疑问,是他的个人生活,是他所熟悉的事物。
作文是精神的活动。学生不是机器,机械地按标准复制产品;学生也不是政治家,总是要倾诉经世济民的宏论。没有必要让学生反复地在上下五千
年中寻找民族自豪感,没有必要让他们把“08奥运”说成生命中的头等大事。事实上,真正会写的学生,尝一脔而知味,他们能从柴米油盐一类的日常生活中有所发现,从里巷俚语中观察世相人情。写作者是享受生活百味的智者,不懂生活之美,一味地论证人生目标,远离自己的世界,必然笔下无物,面目可憎。为什么不把他们的目光引向丰富多彩的生活呢?一个善于思考、发现的人,在写作上能“一触即发”,他的笔下,永远会有新奇的体现人的智慧的事物。在起始年级的写作课中,就应当启发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
这种关注首先在于发现并丰富自己的生活。应试教学造成学生的生活单调乏味,确是事实,但某种程度上,一些学生缺乏想象力,不善于观察和联想,也会使他们感受不到生活中蕴藏着的乐趣。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善于发现其中有价值的事物。多年前我曾在作文课上要学生写出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的价格,大部分学生回答不出来。有学生认为这个问题没多大意思,回答不出来也没关系。我只说了一句:“回答不出来也没什么,只是这关系到你们的父母每天劳动的价值”,学生很受震动。1986年我教高二,有一次在作文课上给学生每人发一张白纸,要他们“把爸爸妈妈的生日写出来”。全班近一半学生写不出来。那一次我的作文题是两题选一:“我是怎样记住父母生日的”,“我为什么忘记了父母的生日”。所有的学生都有话可说,那次作文写得特别好。看似单调乏味的生活其实有许多有待我们去开掘的富矿。囚徒的生活更是真正的单调乏味,可是十九世纪以来,许多作家在监狱中都能写出不朽的作品。这从另一面证明:只要你能想,就不愁找不到值得思想的事物。
我常对学生说“你的生活很重要”,但我们不是为了写好作文才去关注生活的,实在是因为生活在显示我们的生命价值,生活太值得我们热爱。我在10多年前的一次作文课中,让学生写过“没有意义的一天”。之所以那样命题,是想到学生学写作以来,总是有教师和他大谈人生的意义,总是要他写“有意义的事”;而他的平凡的生活令他自卑,于是他不得不说假话;他认为社会的一切都重要,而自己不重要,他的生活没有价值,他的生命也没有什么价值。好吧,既然他已经说“我的生活没什么意义”,那就写一写这种“没有意义的一天”如何?然而结果很有意思——有些学生把每天那种“没有意义”的日常琐事描绘一番堆砌成文,发现这就是通常说的“日子”和“岁月”;不会写的学生说,连“没有意义的一天”都写不好,那的确是我的写作能力差了。有学生后来看到陈村的《一天》,感慨地说,过去太重视“意义”了,而生命中有许多事物是不能用简单的“意义”去认识的。
写作应该是个人情感活动的一种表达方式。可在什么情境下,学生写作的激情会“一触即发”?一些教师的体会是:一定要让他的思维活跃起来,有想写的欲望,那才是最好的教学。我虽未必愿意接受“情商”一说,但坦率地说,由于各种原因,作为写作者生命中不能没有的“感动”,在青少年身上日渐淡漠。我在不同的教学班试过,每次板书巴尔蒙特的诗句“为了看看太阳,我来到世上”,写完回头,总能看到两三位同学激动得热泪盈眶。——你可以相信,能被这样一句诗感动的学生,他的作文绝对不会差到哪里。写作应当成为心灵的歌唱,教师为什么不注意创设激发学生想象、触动他心灵的情境呢?
要熟悉学生的写作状态
何谓写作状态?对一个写作的学习者来说,它包括:是否有写作的准备;在写作过程中,他的思想情感有什么样的变化;他有什么样的表达习惯,他的表达技巧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他对哪一种文体更加感兴趣,他的写作积累有什么特点;他是否愿意写,他喜欢写些什么题材,他写作的主要困难在哪里,等等。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对学生的写作状态没有足够的了解,其作文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是难以想象的。
在一个教学群体中,学生会有不同的写作状态。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文、随笔和其他交往途径,了解学生的写作状态。
有经验的教师接手一个新班,只要写过两次作文,他对全班的写作就会有数;一个学期下来,看了每个学生的10多篇文章,对每个人写作的长短,也就基本了解了。谁长于议论,谁长于记叙,谁说话简明扼要,谁常能有诗一般的语言„„
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能帮助教师较好地了解学生的写作状态。例如,面对一道作文题,学生可能想起什么?他思考的范围有多大?他会如何选择?他会不会扬长避短?他有没有进一步调动写作资源的意识?如果选择某类题材,会出现什么障碍?行文中,他有可能在什么地方被“卡”住?„„如此,教师才有可能把握作文教学的规律,才可能不断地有“新点子”和新思路。
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助于正确判断他们的写作状态,帮助他寻找发展的机会。我曾注意到有几位学生几乎永远不会描写。这些学生性格沉静、内向,他们似乎不关注形象与细节;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发议论时颇有精神高度,善于分析事理。反过来,也有些学生,什么记叙文题目也难不倒他,有着令人惊叹的想象力和安排结构的能力,但是如果让他说明一
件事,往往颠三倒四,语焉不详。不了解这些,往往也就不知道该如何去教。这些,都应当是写作教学要关注的问题。
学生不愿意写,未必是没有可写的东西,也未必是不会写。他或许是在等待,或许是“不在状态”,或许仅仅是不喜欢这个题目。但教师无论如何
不要低估了学生的判断能力,不要把学生想得太幼稚,同时不能自以为是,高估自己。有一年江苏省作文竞赛,题目是“猜一猜,我有多爱你”,有评委担心学生去写早恋。这是很典型的一种教学自扰。结果选写本题的37名学生,没有一个去写男女恋情,而且立意新颖,境界高。学生未必那么俗,他们有自己的追求——他们最怕的是遇上一位自寻烦扰的教师,如果不幸让他遇上了,则有可能自我压抑,长期没有脱颖而出的机会。教师应当想方设法让学生享受写作的愉快,让他能自觉自愿地写,高兴地写。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好的作文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教师经常地命出让学生“眼睛一亮”的新题,必定能有效地调动大部分学生积极思维。请看下面这道题:
韩愈字退之,岳飞字鹏举,来自清字佩弦,钱锺书字默存„„人们选取与名的含义相关的字以表德行、特性,体现精神追求或自我期待,这是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你想给自己取一个宇吗?翻检词典选几个你喜欢的词,推敲含义,选定最能表现个性和精神追求的一个,叙述选择的过程和原因。
学生见到这样的题目,不可能没有反应。他在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接触到许多这方面的知识,可是他自己竟没有想到过可以为自己取一个字(或号),姓氏依宗族沿袭,名为父母所赐,现在,他有了一次选择的权利与自由,他当然会有自己的思考。这次作文,很多学生绞尽脑汁,因为他知道,字号有可能流传,他必须郑重其事。我的班做完这篇作文后,在讲评中介绍了一些学生的字号,此后有些学生便以字相称。这道题来自一线教师的创造,现在已经编进了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一模块。
了解了学生,“点拨”才是有效的。
20多年前,有位高一的学生在随笔本上写了篇短文《信》,叙述的是在传达室接到一封信的经过。作者性格温和,写文章一向平实,习惯于平铺直叙。我问这位学生能不能改得有些吸引力,她没有信心。我建议她把这五六段文字调整一下位置,用独立的短语插入过渡,结尾不要有结果,留点空间让读者去想,可能会很有趣。这位同学用了一小时改了一遍,自己看了也吃了一惊,说:“怎么像小说了?”后来《语文学习》等多家刊物转载了这篇作文,于漪老师还专门写了评论。这位学生从此对“一波三折”、“尺水掀波”、“文似看山不喜平”有了深切的感受,不用我再教她了。
经常有同行谈到高中生的记叙能力往往不如初中生。形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比较复杂,应当注意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很多高中生追求理性思考,忽略了形象思维,他们的作文缺乏想象力,特别是无法对习以为常的事物展开联想。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展开这样的思维练习。以下是几年前的一个课例。
师:现在我们来看窗外,那儿有一棵松树。你第一次注意到它是什么时候?快,快说!
生8:到这间教室以后,上课分神,看过它。
生9:记得是我站在树下等同学时,那是一年多前的事,站在它下面有20分钟。
师:想过什么没有?
生8:想过,觉得为什么只有这一棵树,孤零零的。
师:还有谁想说?
生9:我前些天想到这棵树,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人侵犯了自然要遭报应,我觉得应当说“教学楼离这棵树太近了”,而不是像有人说的“这棵树离教学楼太近了”。当时我想这句话应当这样改一改。
师:很好,善于推敲,这是语文学得好啊。还有吗?
生10:我忽然有些害怕,——我刚刚注意到这棵树。
师:是吗?那你想了些什么?
生10:我在想,树就在我身边,我竟然麻木到这种地步,一年半了,还没发现它,我因此在想:我有没有这样对待过别人?
师:比如班上的同学,和他们都说过话了吗?全问过好吗?和每个人交流过吗?
生10:想想是有点问题,我自己的问题。
生11:我看到这棵树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想它有没有100岁;如果有,那它就比我大爷活得还长。
师:看,南面那一棵,100多年了,鸦片战争之前就站在那里了。
生11:我想,如果它有思维和情感,那我们今天从课本中学的历史,都在它眼中。
师:想一想,在这棵树下,发生过什么事?
生11:可以有很多。也可以编出很多。
师:“编出很多”?你所谓的“编”,也有许多事是可能发生的,这就是所谓“文学的真实”。
生11:很多小说和电影作品都是这样。
师:比如,又到了桂花飘香的时候了,喜欢吗?
生:(众)喜欢。
师:很多年了,我从来没听说有哪位同学不喜欢桂花香的。可是你有没有想过:那几棵树是谁种下的?栽树人是位什么样的人?他种下了这些桂花后 到哪里去了?他种下这些树的时候凝望过它,并有过遐想吗?
生12:也许是学校的一位老工人,头发花白,很和蔼的一位。
生13:也可能是青年人,比如,当年的学生。
生14:也许是个小女孩,像奥达尔卡(阿斯塔菲耶夫小说《禁忌》中的小姑娘),现在是位老奶奶,我能想象当年她提着小水壶看着这棵树的样子。
师:我想象,那是位老花匠,他栽下这棵树后,擦了一下汗,坐在这里吸了一袋烟,在第一次长出小小的花骨朵时,他就深深地吸一口气;也许那是个孩子,把爷爷无意中丢下的树苗随意地栽在了这里,从此就再也没有来过这里;也许,那是位穷苦人,靠栽树养家糊口,他种下这棵树,想到自己的生命根本不可能有树长久,叹息了一声离开了„„总之,飘起的桂花香,会引发我们想象好多可能的生命故事。(引自王栋生:《培养想象力:敢想会想》,《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第7期。)
能不能把文章写好,首先在于思维的品质,其次才是表达能力。教师了解学生的写作状态,制订有效的教学计划,在教学细节上多下工夫,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灵敏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使之能有效地和生活契合,虽然未必能达到联想心骛八极、议论切中肯綮的境界,但是从此不怕作文,则未必是很难的事。
在“聊”中打开思路
在中学教学阶段,写作还是受到重视的,除了高考因素,更在于它毕竟是一种基本的生存能力。重要的是“怎么教”。目前,教师“不会教,教不好,不想教”成了普遍现象。有些同行认为没有单编的写作教科书,致使教学效果不好。此论恐难以成立。苏教版选修教科书《写作》使用两年来,很多学校安排学生自学,没有专门安排课时。为什么会这样?是不重视吗?未必,乃是有了教科书也不会教。很多教师认为只有“多写”,在“练”中提高,不能纸上谈兵。但是,“练”也要看效果,如果学生享受不到“练”的愉快,无休止地“练”只会消磨他的写作热情。
在“写——改——讲评”的基本程式上,能不能提高效率呢?应当注意到,教学中许多学生并没有做好写作的准备,他甚至对写作还没有认识(或者
说“没有感觉”),已经被动地一篇篇地写起来了;在写了一段时间后,有的学生特别想与老师沟通,了解自己在写作方面的缺点,却没有机会;有的则丧失了写作的信心。
不少教师尝试过在作文之前对学生作启发式的讲话,但那样做也会产生他预料不到的结果:他的讲话有可能干扰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构思很容易“入套”。我们经常会看到,几十名学生的作文构思雷同,只有表达上的差异。
启发式地“谈作文”是有必要的,特别是经过一个阶段的写作之后,学生需要整合写作资源,需要提高构思表达的技巧。如果能有一种活跃灵动的 对话,启示他在构思立意和表达上不断地“再朝前跨一步”,他便有可能获得新的“路数”。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喜欢这种有效的作文对话。以下是一次“谈作文”中的一个环节。
师:还有点时间,我们再来讲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是台湾出版的一本书中的。
上课时,教师在桌上放了个瓶子,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鹅卵石,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鹅卵石全放进去了,他问学生:“这瓶子是不是满了?”„„
学生:这个故事我听过。但说的不是教师和学生,说的是禅师和小和尚。
学生:我也听过的。
师:既然不少同学听过,我只需简单说了。
„„然后同学们说:“满了。”教师再从桌底下拿出一小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瓶口倒进去,摇一摇,还可以加一些,问学生:“现在是不是满了?”这时学生受到启发,纷纷说“还可以放”,放什么呢?
学生:沙子。
师:对。放过沙子之后呢?
学生:(许多同学插话)还可以倒水。
师:„„我就不详细介绍。那么请大家说说:这位教师做这个实验是想告诉学生什么?
学生:是想说“艺无止境”。
学生:我记得禅师和小和尚的对话,好像是要说“修炼是没有止境的”。
师:都对。还有没有?
学生:好像可以用来说“任何事物永远有发展的可能”。
学生:我看过原文,好像是说从利用空间得到启发,去利用时间。
学生:我觉得,虽然是同等的空间,有的可以放置最有价值的、最重要的东西,有的却不一定。
师:很好,还有没有?
学生:我想到一点,不大确定,我觉得:放东西的先后是有讲究的„„
师:很好,你好像有点犹豫,大胆说,机会不多了,快下课了。
学生:如果先放的是水、沙子,最大的鹅卵石就有可能放不进去了。
师:说得真好,你的思考不同一般。但是这“先放”与“后放”给了你什么启迪呢?
学生:生活中,或者人生中有些重要的东西、大的东西先要解决好。
师:这“重要的东西”、“大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要先放在“瓶子”里?——我们可以把这个“瓶子”当作我们的生活,也可以当作我们的心灵。课后我们都来想一想这个问题,好吗?(引自王栋生:《思考问题的“路数”》,《语文学习》2007年第2期。)
通过这样的对话,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知道他们写作上的“长”与“短”,更有价值的是让他们积极地去想。我在教学中,每学期都会组织四五次作文对话,用整节课的时间和学生“聊”,而且并不一定是为了配合一次具体的写作。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打开思路,启发他积极思考,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实践证明,“作文对话”有明显的效果。有一部分学生原本不过是听听,但后来发现他们开始主动地做笔记
他记下来的是些什么呢?一—分析问题独特的视角,他的“思维盲区”,别人的精彩表达,历史事件的启示,一个有趣的故事,某个人物的睿语,等等。学生喜欢听“说作文”。写什么,怎么写,他很愿意有个借鉴,或者想从其他人的构思与表达中获得“灵机一动”。学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造成视野狭窄,而一次有趣的谈话,可以给学生打开几扇窗户,感受八面来风。这样的对话,有可能触发他的灵感,开拓他的视野,启发他的想象,进而激发他的写作欲望。
教师要善于发现,从现实生活中抓住机会展开有效的对话。学生对生活实例往往比对教科书有兴趣。下面是去年一节课的实录,那天的话题刚好是“准确而简练地表达自我”。
师:先问一件事:今天晨会上大家为什么不断地笑?
生:因为那位演讲的同学说话很搞笑,比上星期高一的那位还要厉害,一个腔调。
师:什么叫“搞笑”?
生:他说话太“花”。明明可以质朴一些的,他偏要追求华丽的词藻,和他平时说话习惯截然不同。
师:你们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利“花”的表达?
生:现在好像流行这种形式,电视新闻和广告经常有这样的语言。
生:他肯定以为这样“很文学”。
生:“花里胡哨”会出岔子,大浮华就有些肉麻了。XXX就说他“被麻翻了”。(笑声)
师:我们今天要谈的就是这个问题。没想到课前又看到这种活生生的例子。
表达要简练,倒不一定因为“言多必失”。我们讲简练,不是论文章的篇幅,而要看作者的表达是否简洁明了,是否有作用。
比如今天晨会上那位同学的演讲,意思是好的,演讲者很有激情,想打动听众,可是那个套路和浮华的语言害了他,让他失去了听众。回顾一下听报告听讲座的经历,对报告人的语言表达,你们有些什么样的体会?
生:我喜欢听生动的,风趣的,有结结实实内容的。上次XXX教授来,讲了两个多小时,不知不觉,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
生:XXX先生的报告也不错,但是他一讲到理论术语我就傻了,慢慢地也就走神了。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XXX老师。有一次座谈会他的发言只有五分钟,说得很干净,全在点子上。
师:同学们听报告时,经常不耐烦,做小动作,讲话,有时是个人修养问题,有时也可能是报告人的表达不够简练。
生:有时未必是内容不重要,而是报告人不会讲。10分钟可以说完的话,他偏要凑满一小时甚至拖成两节课,还埋怨“会风不好”,这就很容易让我们心烦。其实我们真的是很能忍的„„
师:这样看来,你们也知道表达应当简练、准确。听别人说废话,你们不耐烦,可是为什么你们的作文起笔就喜欢说废话呢?下面读几篇作文的开头,大家也评一评„„
这是一次随机谈话,给学生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至少以后轮到他们在会议上演讲或发言,他们会想到要追求“准确”、“简练”。
当然,怎样说,说什么,教师要有目的和计划,要依靠自己的积累,要有课堂智慧。一些教师自己不具备观察意识,让他和学生谈“观察”,除了教科书上的老生常谈,他举不出一个鲜活的例子,他自己不善于剖析身边的事,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自己的发现,同时没有智慧传达自己的写作灵感,学生也就很难受到启发,进而也就无法体验“观察”和“感悟”的乐趣了。
在自由状态下写作
写作是个体生命的活动,写作教学能否为学生创造自由写作的环境,并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中获得发展,可能是现今必须考虑的问题。
学生在自由状态下写作,更能从中发现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有几年教学经历的教师都会发现,学生的自由作文往往比按教学程序安排的作文更有生气。特别是“课外练笔”或“每周随笔”,因为和课堂作文相比,没有什么明确的要求,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写作空间,他能尽情地发挥。有些学生的课堂作文淡而无味,而他在随笔中却能展现出一个完全不同的自我。因为有那个“随”,他的束缚就少得多,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限制。可以说,大多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来自广泛的阅读和自由写作。1999年至2001年,应多家出版社的请求,南京师大附中共出了五套14本学生 作文选集,入选的文章百分之八十选自学生提供的自由作文。
学生的个性与趣味有所不同,而课堂作文题目统一,有具体要求,这样他未必能扬其所长。如果能有一个自由写作的阶段,再给他一块自由写作的空地,题材放开,形式放开,字数也放开,他必定能感受到自由写作的愉快,并在这一过程中对写作有自己的期待与渴望。在不同学习阶段(指初、高中)的第一年,可以做这样的尝试:先培养学生写作的热情,让他愿意写、想写,教师再适当地教他一些文章“规矩”,效果可能会好一些。一些教科书的编写也注意适当地给学生一些自由写作空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每个专题的写作部分都有一句“从下列三题中任选一题作文,也可以根据话题范 围和写作提示自拟题目写作”。这种松动,既照应了专题教学目标,也给学生一定的写作空间,以满足不同个性的发展需求。
当然,我们不可能以自由写作取代写作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有对写作能力目标的描述,教科书有统一要求,学校教学有统一要求,教师不能放手不管,什么都不教。让学生有自由写作的空间,目的是让学生在自由写作中寻找并摸索写作的技巧,不是让他藐视写作的章法。
作文有“规矩”吗?其实没有。留传下来的前人佳作,有几篇是“课堂作文”?有几篇是“讲规矩”做出来的?作文教学要讲基本章法,让学生习得技巧,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但如果把技巧当作规则,不敢越雷池一步,那就给自己的思想套上了锁链。教师过多地指导学生按“规矩”写,学生写起 来也许会比较“熟”,比较“顺”,只是那样做非但培养不出学生的创造意识,学生感受不到写作的乐趣,千篇一律的格式作文也令人生厌。又如,面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是不是一定要按“文体程序”、“阶梯训练”教学?学生有兴趣选择不同文体做写作尝试,不必要等教学计划的安排。他的自由作文可以是散文和诗,可以是杂感、笔记,可以是喜剧小品、短剧,可以是自拟的广告词,也可以是小说,等等,只要他愿意,就可以选择任何文体去写作。教师要有信心、有耐心,鼓励学生放胆尝试,并允许他们失败。曾有位学生尝试写中篇小说,一个学期“连载”七八次,后来发现收不了场了,便在本子上写了个“无限期待续”。——你以为他失败了?没有。在这七八次写作中,他有了创作小说的体验,他的叙述和描写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有了文学语言的表现意识。此时如让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他会喊难吗?
作文教学有“规矩”吗?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写作是创造,写作教学也得有创新。浙江一所名校有位教师让学生自由写作,规定每学期交8篇作文,可以一次交清,也可以分批交;时间不限,可以在学期初交,也可以在期末交。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她的学生写作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我们没有必要夸大作文教学的困难,我们更应当看到教师的教学勇气和智慧,看到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方面的探索,如果应试教育的压力能有所减轻,社会对语文教育的关注能趋于理性,老师们的改革思路会更加开阔,方法还能更多一些。
第五篇:教好每一位学生——帮助后进生走出困境(推荐)
教好每一位学生——帮助后进生走出困境
常如涛
后进生是指学习成绩相对低下、行为习惯不良、纪律意识淡薄的学生。从现实情况来看,后进生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思想品德或行为表现较好,只是学习比较差的学生;一种是行为表现和学习都比较差的“双差生”。后进生虽然在班级中人数不多,但影响面却广,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阻力。因此,后进生的转化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就必须深入分析其背景成因,准确洞悉其心理特点,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后进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合适的转化措施,帮助他们重树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
1、后进生的形成原因
后进生的形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除个别是由于智力和生理缺陷引起的外,大多数是由于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失误等多种原因造成的。1.1 家庭因素
一为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主要类型有粗暴型、溺爱袒护纵容型、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型、丧失信心唉声叹气型;二为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如离异家庭、留守儿童家庭;三为家长的不良行为习惯。这些因素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积极的自由的发展空间,直接影响着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1.2 学校因素
学校虽然不是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但却是决定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形成后进生的学校因素主要有: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智力教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个性受到压抑;教育方式简单,一味批评指责,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1.3 社会因素
社会是个大染缸,也是个大熔炉。它既能使人百炼成刚,也能使人走向堕落。社会的一些不良因素,如黄赌毒、江湖义气等因素直接侵蚀着学生的心灵。
2、后进生的心理特点
2.1 强烈的自尊心
人的基本需求之一,是尊重的需要,后进生也同样如此。他们渴望得到关心,受到尊重。然而,由于后进生组织纪律松散,学习不努力,常引起同学的厌恶,老师的批评,人格得不到尊重,致使自尊心异常强烈,对别人的态度非常敏感,常表现为情绪变化大,容易失控。
2.2 缺乏自信,自卑心理严重
后进生由于长期经受失败体验,并常常处于 孤立、被歧视的地位,久而久之,自信心下降,形成自卑心理。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能力持全盘否定,认为自己“能力差、脑子笨”,甚至自暴自弃。
2.3 要求进步,但意志薄弱
“想做个好学生”几乎是所有学生的共同愿望,后进生也不例外。虽然他们也会在学习上下功夫,也愿意遵守学校的纪律,但由于他们自制能力差,意志力不够坚强,这种行为往往难以持久,一旦遇到适宜的环境,就会旧病复发。
3、后进生的转化策略
3.1 妙用心理效应,排除后进生的戒备心理
一位法国作家曾写过一则寓言,讲南北风打赌,看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劲,行人把衣裹得紧;南风徐徐,使人自觉把衣脱掉。这一现象称为“南风效应”。“南风效应”告诉我们,宽容是一种强于惩戒的力量,要想别人接受你的行为就要先让人家接受你的为人。教师如果一开始就摆出一幅北风的面孔,对后进生进行训斥、责备甚至挖苦、讽刺,很可能激起后进生的逆反心理,不利于转化工作的开展;而教师若避开问题的实质,平时主动关心、爱护学生,并通过语言、眼神、表情、行动等将自己对后进生的高度期望表现出来,使他们需要尊重的需求得到满足,学生就会在心理接受教师,继而接受教师的做法和要求。
3.2.积极引导、创造成功机会,增强后进生自信心
实践证明,后进生的学习困难和学习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自我概念”,不能全面地认识自己。成功是失败之母,失败也是失败之母,但它们都建立在自信心基础上,我们的职责就是帮助后进生克服自我偏见,使其从“脑子笨,能力差”的自我困惑中解脱出来,增强自信心和毅力。首先,要教育后进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补偿”自己。“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盲人失明,耳朵就灵,这是生理上的补偿功能,人的心理也照样具有补偿功能。具体做法就是“扬长避短”,积极寻觅、培植自己的优越感。再是,在了解后进生的兴趣和特长的基础上,不论是课堂还是课外活动,都要创造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鼓起他们追求成功的勇气,并动摇其原有的归因定势,产生“只要努力,我也能成功”,“我不比别人差”的自我暗示,从而促进自信心的提高。3.3 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后进生学习能力
后进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遗漏的知识非常多,所以即使有心学习,也往往会有种茫然不知所措,不知从何学起、不知如何学的感觉,所以必须要对后进生进行细致的学习方法指导,让他们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首先,要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教育学生学会必要的基本学习方法,如:如何有效地听 课、如何阅读、如何记忆、如何做题等;其次,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做好榜样,积极引导学生模仿,进而内化为自身的学习方法;再次,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定时进行检测(早期教师检查,后期学生自我检测),及时进行反馈;最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会内化成自觉的行为,并持续下去。
3.4 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班级是学生在学校的家,班级环境直接影响个体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后进生的转化。一般来说,良好的班风能催人上进,对后进生的转化能起促进作用;而班风差的集体由于舆论导向不正,在客观上会使后进生身陷泥潭,加大后进生的转化难度。所以转化后进生要重视班集体的教育作用。身为班级管理者,班主任应花大力气,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班集体,让后进生耳濡目染、熏陶感化;此外,班主任还要组织丰富多样的班集体活动,积极带动后进生参加,让后进生在集体活动中自觉地接受教育。3.5 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
形成后进生的原因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后进生的转化仅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联合后进生的家长和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一方面,学校应主动与家长联系,并根据具体的家庭教育类型进行家庭教育情况的沟通。对于粗暴型和叹气型的家庭,要多介绍学生的优点,提高家长协调教育的信心,对于放任型和溺爱型的家庭,则要如实反映后进生的缺点和不足,当他们有进步时,要及时沟通、赞赏。另一方面,学校还应与街道、公安部门等合作,减少或切断社会不良因素对后进生的影响,为他们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
3.6
持之以恒,防反复、抓反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塑造一个人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后进生的形成及心理特点决定了后进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其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因此教师必须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当后进生在转化过程中出现反复的时候,教师切忌粗暴地批评或指责他们,应正确看待这种反复的过程,并认真分析出现反复的原因,继续持之以恒的关心他们,教育他们。
总之,后进生的转化是长期的、艰苦的,但我们只要遵循教育规律、成长规律,认真分析后进生的背景成因,洞悉其心理特点,掌握其心态,采取恰当的预防措施和补救措施持之以恒,就一定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