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2 01:5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简析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简析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一篇:简析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简析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做好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政府和高校的重要责任,高校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是国家针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制定的资助政策。如何高效地完成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值得高校学工系统和教育管理者不断探索。文章对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对做好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论文关键词:资助体系;经济困难学生;精神助困

一、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性

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高度重视高校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各大高校充分做到大力宣传,合理利用国家政策,使各项资助政策惠及广大困难学生,让他们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顺利完成学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是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联合举措,综合多年来的资助政策,于2007年形成的一项系统化、完备化、多元化的资助体系。这套体系主要包括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调查和困难认定、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学费、住宿费减免和“绿色通道”等政策。高校认真贯彻执行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努力做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工作,是坚持党中央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根本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证;是在教育工作中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为维护高校乃至社会稳定,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热爱之情,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大措施。各高校如何卓有成效地运用国家制定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是广大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的难点。随着国家对困难学生资助力度的加大,资助的范围越来越广,每年高校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完成这项工作。为了提高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针对性和高效性,笔者结合本人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分析了在实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二、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

1.家庭情况调查和贫困认定环节缺乏可信性,认定工作有时形同虚设

在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家庭情况调查和贫困学生认定是资助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最难把握的环节。随着高校的扩招,高校中困难学生的人数相应地增加,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加大,这就使每年困难认定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据统计每年通过困难认定的学生人数占全体在校生的30%~40%。每年认定工作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高校很难对提出困难认定的所有学生进行个人基本生活情况调查,而是完全依据当地民政部门提供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只要能提供出家庭情况调查表就能通过认定。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出具家庭情况调查表不是件困难的事情。而对于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或者由于是孤儿或者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没有人帮助办理家庭情况调查表的学生,很难得到认定的依据。有的政府民政部门提供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内容是空白的,只有学生姓名和当地民政部门的公章,内容让学生本人随意填写,这样的家庭情况调查表还有什么意义呢?另外,由于对认定的人数和认定的标准没有限定,出现了班级认定人数的极度不平衡。有的班级认定人数达60%以上,而有的班级认定人数不到10%。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是源于学生的从众心理,班级家庭情况一般的学生,为了个人利益积极认定。二是由于学生的自卑和爱面子,不愿意公开自

己的家庭经济状况,即使家庭困难也不想进行困难认定。在接下来的困难资助过程中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的班级认定工作形同虚设,工作做了起不到作用。而有些班级一共只有三五位学生认定,只要认定就会拿到资助,而没有认定的困难学生就没有资格申请补助。

2.国家励志奖学金评定多数以成绩优秀为门槛,不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被拒之门外国家励志奖学金是专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且优秀的学生而设立的奖学金,同等优秀的情况下要考虑家庭经济状况。如果表现优秀但家庭经济不困难就不能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并不是主要考虑家庭经济情况,很多高校对获得励志奖学金条件限制很窄,必须要获得过校级一等或二等奖学金的学生才能申请,这就将资助范围缩小到学习非常优秀的学生中了。有很多曾获得奖学金的学生经不起5000元奖金和获奖称号的诱惑,“积极”进行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再加上不想让分配给学院的名额浪费掉,老师对于这类学生的认定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导致许多学习上相差不大,而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却得不到资助。

3.国家助学金资助范围广、力度大,有些家庭经济不困难的学生也可以得到资助

财政部、教育部近日发文决定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上调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将平均资助标准由年生均2000元上调至3000元,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原定比例分担。近日,中央财政已下达专项资金13.18亿元。此项政策惠及430多万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基本生活需要。国家助学金资助金额越来越多,资助范围比较广,每年大约有近20%的学生可以得到国家助学金的资助。助学金评定名额分配遵循的标准,基本上是根据学生人数来平均分配的。很多班级根本没有这么多需要帮助的学生,导致部分助学金落到那些家庭经济不困难的学生手中。有媒体报道每周上网吧花掉100多元,还有MP4之类“奢侈品”,这样的学生还能获得助学金的情况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应该采取的新措施

1.加强家庭经济情况调查工作的规范管理,增强困难学生认定的高效性,提高困难认定环节的真实性

加强家庭困难学生认定的规范管理,需要从根源抓起,做好家庭经济情况调查工作。家庭经济情况调查的不真实性,直接影响到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加强家庭经济情况调查工作的管理,确保提供的证明材料真实可靠。家庭困难的实际情况应该是多种多样的,避免出现千篇一律的证明材料。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政府民政部门要做好调查工作,更需要村委或社区做好调查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调查材料。高校要完善家庭困难学生认定的工作程序,采取包含家庭经济情况调查—个人认定—民主评议—辅导员审批等多项环节的工作程序,辅导员对认定工作程序要认真把关,确保每个环节公平公正。尤其是民主评议,它是认定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由于同班同学彼此联系密切,相互之间比较熟悉,民主评议能较好地反映民情民意,有利于认定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同时,对于家庭经济确实困难而没有进行认定的学生,要积极动员其做困难认定,确保无遗漏现象发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和困难认定工作要做到位,需要多方面的积极配合,除了把好政府部门家庭经济情况的调查关外,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学生诚信的优良品德,还要对部分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避免出现自卑等不良的心理状态。

2.高校要加强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定监督工作。要把家庭经济困难作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的首要条件,家庭条件不符合条件,成绩再优秀也不能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

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获奖比例较高,获奖金额较多,辅导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比较申请学生的基本情况。通常情况下,采取择优的方法,申请的学生谁的成绩优秀,曾经获奖较多,谁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的机会就越大,更有这样的情况,申请国家奖学金的学生如果落选,一定就可以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笔者认为国家励志奖学金要把家庭经济困难作为申请的首要条件,同等贫困情况下比较学习成绩,而不是同等成绩的情况下比较家庭经济情况。要成立励志奖学金评定调查监督小组,对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定过程和评定依据进行跟踪调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整个评定过程的公正公平。

3.国家助学金评定过程要严格评定标准,对于家庭经济情况一般困难的学生做好调查工作

助学金的评定应该在班主任指导下进行。可以通过向申请者同宿舍和其接触频繁的同学了解情况,也可直接向申请者家里或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打电话核实。班主任应通过各种渠道,全面了解申请助学金学生的日常生活、消费、家庭经济等情况,并以此作为申请助学金的重要参考。在国家助学金的评定过程中,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做到铁面无私,不能因为人情关系等其他原因无原则评定,对于困难学生多的班级,在名额分配上要有所侧重。在平时要多关注学生的生活状况,班级中哪些学生生活简朴,哪些学生喜欢铺张浪费、摆阔气,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到国家助学金评定的时候就能做到公平公正,让真正困难的学生得到更多的资助。

4.高校应创新助学形式,无偿变为部分有偿,实现精神助困和物质助困的统一

高校应该改革学校部分岗位的用工制度,可以针对学生的需要设立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增加学生有偿资助形式,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自己的付出来获取生活费用。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解决好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是我国政府和高校共同的责任,它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学校和谐稳定的发展,关系到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发展,关系到广大公民机会均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做好高校贫困生工作的重大意义,利用多种渠道开展高校困难学生资助活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给予他们经济资助的同时,还要对他们加强自立自强的思想教育,加强创业教育,使他们能够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聪明才智,自己找出路,谋发展。这也是高校教育的根本所在。

第二篇:高校资助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即(国发[2007]13号)颁布,我国开始全面实施新的资助政策体系,标志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一些难点:困难生认定缺乏科学合理的机制、各种资助项目之间缺乏优化组合、勤工助学岗位难以满足学生需求、精神帮扶与经济资助力度不平衡等。要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建立科学的困难生认定体系,优化配置各种资助资源,积极拓展勤工助学岗位,努力发挥助学工作的育人功能。为了保证优秀的困难学生能够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国家对高校学生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这一政策也得到了高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就从目前存在的问题谈起,对其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为以后的资助工作提供些许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资助、存在问题、解决建议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贫困生逐渐成为高校的一个突出、特殊群体,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我国政府历来都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帮助贫困家庭学生上学的资助制度和扶持政策等,保障所有孩子都有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宣布,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同年5月,国务院第176次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家和高校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贫困生资助措施,我国逐渐形成了“奖、助、补、减、贷、勤”多种方式有机组成、无偿与有偿手段相辅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高校的资助工作能否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关系到国家的奖助学金政策能否得到实施,关系到奖助学金能否发放到真正需要的贫困生手中,对于解决贫困生的问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高校资助工作的现状及意义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已逐步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包括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困生补助、通讯、洗澡补贴和学费减免在内的多元化资助体系。教育部2009年第5次新闻发布会的数字显示,2008年,全国公办和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包括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总数为2103.27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为473.96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2.53%;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为158.32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53%。2008年,全国公办和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总金额约为293.7亿元,比2007年的272.92亿元增长7.6%;共资助学生4156.24万人次。具体资助项目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校内学生无息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伙食补贴、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等9项内容。2008年,全国用于高校学生资助的总投入为304.13亿元(含国家助学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金共10.43亿元),其中各级财政直接投入154.07亿元,占当年资助总投入的50.66%,比2007 年的75.28亿元增长104.66%。

新的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解决路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解决学生的生活费问题;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还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入学。

新的资助政策体系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分别设立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既帮助了困难学生,又鼓励了优秀学生。二是确立了合理的资金分担机制。国家奖学金由中央财政负担;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中央所属院校由中央负担,地方所属院校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三是体现了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国家最需要的专业,促进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艰苦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促进人才资源分布更趋合理。

1.高校资助工作的现状

现阶段,在我国助学的途径和方式大致只有两种。

(1)国家助学渠道。多年来,在政府方面,教育部、财政部等部委和地方政府一直致力于制定和完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和措施,现已建立起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形成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学生贷款制度;以国家助学奖学金为主的奖学金制度;勤工助学制度;临时困难补助制度;减免学费制度。为保证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贫困学生按时入学学习,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还建立了“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经济困难的学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资助。这个体系主要的服务对象是考入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的贫困学生。

(2)民间助学渠道“不让一名贫困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是高校助学的宗旨。为了促进教育公平,不仅要完善高等教育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还要大力鼓励社会捐资助学,也就是民间助学,也叫个人助学。民间助学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也更加复杂。从助学主体来说,有的以个人形式,有的以团体形式的:从助学目的来说,有的是无偿的,有的是有偿的;从助学范围上来说,有全国性的,也有地方性的;从被资助对象来说,有针对公办高校的,也有针对职业教育的。2.高校资助工作的意义

目前我国的资助政策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解决路径——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为辅;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此外,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入学。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后,高校逐步形成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补助、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政策体系,总体上讲,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有效落实基本保证了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较好地解决了他们的经济难题.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大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校各层领导都非常重视资助工作,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以期能够为以后的资助工作提供建议,保障资助工作的有效展开。

1.贫困生资格认定难度大。

高校贫困生是指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难的学生。贫困生一般分为困难生和特困生。在实践中,多数高校认定贫困生的依据如下:一是学生有无乡、镇、区、县的贫困三级证明以及民政局下发的低保证、最低生活保障和低收入证;二是学生所在院校填写的困难家庭月收入、年收入概况认定表;三是学生支付各种费用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日常开销。但由于某些因素很难量化,导致认定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例如,对不同级别(乡级、镇级、区级、县级)的贫困证明所代表的贫困程度的理解影响着学生贫困等级的划分;一些生活并不贫困的学生却持有贫困证明要求申请助学金;很多贫困学生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如实说明等。这就使得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未能得到帮助,一些非贫困生却占用了宝贵的经济资源。

2.贫困生经济资助体系不完善。

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和勤工助学是资助贫困生的主要方式。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的入学问题,但随着资助的不断深入,很多问题便逐渐突显出来。从资金施予方来看,一些外省市银行并不支持在本省以外就学的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在很多省市若要申请到助学贷款,必须首先由学校出具申请,而学校则会限制高年级学生的申请名额;在助学金和奖学金名额分配上,学校也倾向于将机会留给低年级的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助学贷款给刚毕业的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还贷压力,使得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申请助学贷款。同时,各种助学金和奖学金在很多时候都以成绩为衡量标准,导致一个学生获得多项奖学金的情况。

3.贫困生的心理支持不受重视。

家庭环境和特殊的生活经历,使贫困大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他们也较容易出现自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一方面,他们把自己视为校园中的弱势群体,自卑心理严重;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希望被贴上贫困的标签,自我封闭,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甚至不愿承认自己是贫困生。甚至有些学生视“贫困”为羞耻,自惭形秽,采取逃避、退缩的消极态度。因此,高校也需要高度重视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贫困学生迫于经济压力不得不去打工挣钱,除了必要的支出,他们会尽量节约生活花费。学生能够额外支配的钱越少,人际交往中的主动性往往会越低。这种主动性的降低使得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自卑、不自信、焦虑等特点。但事实上,贫困生本身并不是致贫的原因,因此仅在经济上资助贫困学生是完全不够的,更需要在人际交往、学业、个人成长等方面给予帮助。

此外,很多学校都将学生的日常消费水平作为贫困生认定的标准之一,这一标准被很多学校所采用。这一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贫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曾经有一位贫困生这样诉说:“当我拿到助学金的时候,宿舍氛围就会很紧张。虽然其他人的生活条件比我优越,但看到我领到一下好几千块钱,他们都会有些不高兴,那段时间我很怕会和他们发生矛盾。”由此可见,这种人际关系上的张力使得受到资助的学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因此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4.贫困生受助后的管理困难。

对贫困生进行资助的目的是帮助他们重新获得学习的机会,获得生存的本领。然而,有的受助学生却没有珍惜继续求学的机会,学习状况不佳;有的则是肆意挥霍资助金,甚至产生“等、要、靠”的不良心态。因此,尽管这部分学生的贫困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如果放任其浪费宝贵的社会资源,就无法实现资助贫困生的真正目的。目前,高校只是对资金如何发放、名额如何划分等进行严格把关,却忽略了贫困生受助后的管理问题,这不仅会减弱施予者的信心,也会导致贫困生资助不能长期而有效地实施下去。

三、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必要性

1.“贫困”概念再认识的需要。

“贫困”不是简单的经济概念,它涉及更多难以估量的隐性指标,除了指所拥有的金钱和物质资料达不到某种必需水准这一经济内涵之外,“贫困”的外延还包括贫困主体与所处环境中的物质资源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与知识和技术的关系以及与社会机构的关系等。当个人或者群体失去或者被部分剥夺这些关系,以致其无法得到所需资源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或者没有能力去调动资源和关系时,该主体就是贫困的或者会沦为贫困。可见,贫困生的形成不仅仅是由于物质的匮乏,也由于在精神、能力、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占有不足,甚至还包括其自身素质及受教育状况等方面的不足。仅仅从经济上来理解和消除贫困,则必然导致资助理念和资助方式的片面性。

2.贫困生多层次需求的需要。

贫困生作为社会贫困群体的一部分,既有贫困群体的共性需求,又有不同于一般贫困群体的特殊需求。在思想上,他们积极构建对社会和他人、对自身价值取向的认知;在行为上,他们急于融入社会,证明自己的成人性,试图减轻家人的压力,具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因此,仅仅对贫困生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并不能完全解决贫困生的多层次需求,贫困生在精神世界上的诉求也是学校和社会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其在精神世界上的诉求主要表现为自尊自强的心理需求、人际关系和谐的需求、得到心理支持的需求、自我成长的需求等。

3.贫困生资助体系长期稳定发展的需要。

贫困生资助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社会工程,它一方面增加了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另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的优越性,为贫困家庭带去了希望和力量。但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种种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后续发展,不仅缺乏完善的认定体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将经济压力转移到就业初期的年轻人身上,就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经济收入情况来看,这种压力必然会迫使学生出现不诚信的行为。

综上所述,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建立贫困生与高校、社会及其他学生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于促进贫困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及形成体现“人文关怀”的资助方式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四、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途径

1.建立科学的高校贫困生认定程序。

第一,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在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中,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法,而要保持认定过程的动态性。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家庭生活水平和当地人均收入水平都存在差异,这就造成学生的贫困水平截然不同,有的学生交不起学费,且无力承担生活费用;有的学生勉强交齐学费,但无力承担生活费用;有的学生能基本承担生活费用,但无力交付学费等。以上差异要求高校贫困生认定应该设立等级,形成差异性的贫困生认定标准。此外,在大学期间,学生家庭的情况也会发生改变,保持认定过程的动态性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学生的信息,每学年的定期复核可以保证更多的学生获益。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同伴的监督作用,在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原则下,完善监督举报制度,建立监督的长效机制,保证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公正性。

第二,形成初中、高中、大学一体的贫困生认定体系。如果由高校完全承担贫困生认定工作,要想了解贫困学生的真实情况,高校就必然需要派人实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产生高昂的认定成本。由于大部分贫困生家庭的“贫困”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如果能将认定工作延伸至初中或高中,不仅能够节省成本,还可以对贫困生家庭的经济状况进行动态的观察和管理。学生曾就读的初中和高中通常在学生的生源地,初高中教师也比较了解当地的贫困线标准以及高校的教育支出,因此初高中教师能够较为公正地确定该学生是否为需要救助的重点对象,该评价可随学生档案一起进入高一级学校。这样高校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申请、学生初高中的贫困档案、地方的民政证明等进行贫困鉴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认定的准确性。

2.建立更为合理的还贷政策。

建立助学金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在就读期间的经济压力,它是以学生未来的收入作为还款保证的。但目前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而就业市场需求增长率却相对缓慢,供需比例失调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水平也较低。当前的还贷政策为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在国家、社会和学校多方面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就业的同时,制定合理的助学贷款还贷政策是非常必要的。这一方面能够保证学生顺利还贷;另一方面能够保证学生安心工作,不为贷款所累。完善还贷政策的具体措施包括制定最高全额还款年限;将个体的收入所得与还贷比例相挂钩;个体的年收入低于某一水平后,可以免除当年未还款数额的利息等。

3.建立完善的受助贫困生管理制度。

贫困生工作往往是在入学第一年时备受关注,但在之后的几年里,大部分学校均以第一年的调查结果为准,而并不关注受资助学生入学后的学习情况和思想状况。在这种背景下,对受助贫困生的管理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明确受助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动态的准入和退出制度;建立勤工助学奖罚制度等。这些措施能使贫困生在接受经济资助的同时,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认真学习,掌握技能,不断成长。建立完善的受助贫困生管理制度,不仅能够促使受助学生珍惜受助机会,而且能保证资助制度得到长效的发展。

4.创造宽松、安全的心理支持环境。

高校对贫困生的帮助不能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更应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贫困生的精神支持和心理辅导。已有研究表明,贫困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越高,其孤独感越小。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创造宽松、安全的心理支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给予学生物质上的帮助,更能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关爱。具体来说,学校要重视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关注贫困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经历,充分理解贫困生的心理感受。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加强与贫困生的沟通,鼓励其他同学尽可能地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尊重他们,努力营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增强贫困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高校助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已成为解决贫困大学生经济困难的重要途径,当我们看到帮困助学体系的日益完善, 以及该体系所取得的成绩时, 不能忽视了帮困助学所应发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育人作用。因此,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讲,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大力支持,更需要精神上的关怀与心理上的疏导,高校助困体系只有同时发挥出其育人功能时, 才能培养出人格完备、知识全面的高素质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陈柳钦,冯涛;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困境及措施的完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J] 2006(3)。

[2]王小敏;对高校资助政策的现状反思。管理观察[J] 2009(35)。[3]程育兰;高校贫困生现状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J] 2005(11)。[4]胡剑虹;关于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三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汇报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汇报

一、关于高校资助工作总体情况

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具有重大意义。我省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作为教育系统的一项中心工作,与有关部门密切协作,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确保资助政策落到实处,全力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把学生资助工作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抓紧抓好

一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省委、省政府历来对贫困学生资助高度重视,特别是新资助政策体系实行以后,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对资助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强调要将资助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民生工程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资助相关政策规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这一惠民工程得以顺利实施,并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和措施。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我厅与中国开发银行山西省分行、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省财政厅、省银监会等部门紧密配合,积极推进国家助学贷款等各项资助工作。各高等学校也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在困难多任务重时间短的情况下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形成了工作合力,有效保证了每一个家庭困难学生都能按时入学。

二是建立健全机构,严格管理规程,深入细致地做好资助工作。为切实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省教育厅成立了省学生助学贷款管理中心,专门负责全省学生助学工作。各高校和各市教育行政部门也都建立健全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各高校普遍成立了由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校级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了由校领导直接负责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按照一定比例在现有编制内调剂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安排了所需的办公场所和工作经费。各市教育行政部门也成立了本市学生资助管理机构,为其配足了人员、提供了办公场所,在全省逐步形成了省、市和高校三级较为完备的工作格局,为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顺利实施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在工作实施过程中,各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深入透彻学习新政策新办法,并从实际出发,研究制定了本校、本地与国家资助政策相配套的制度,严格各项工作管理规程,努力把各项工作做深做细。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确保资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资助工作涉及面广,关系到学生的根本利益。为确保资助工作公平、公正,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结合我省实际,我们先后出台了《山西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实施办法》、《山西省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试行办法》、《山西省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实施意见》、《山西省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金管理实施意见》、《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资助工作的实施办法,对各项资助的政策措施、资金来源、管理办法等做了明确规定,保证了资助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建立和逐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省普通高校已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与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同时各高校还普遍开通了“绿色通道”,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够顺利入学。

一是认真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国家助学贷款是高校学生资助的主要渠道,具有资助和育人双重功效,近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大力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首先明确了工作思路。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银监会等相关部门和单位为成员的“山西省利用开行教育贷款工作领导小组”,并根据我省高校办学层次规模、生源条件和就业率等因素差别较大的实际,确定了分批稳步拓展贷款覆盖面的工作思路。其次完善了工作机制。省教育厅与国家开发银行在认真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我省助学贷款新机制的延伸模式,即贷款风险由银行、省助学贷款管理中心、高校三家分担,同时建立风险金返还奖励机制。确立省学生助学贷款管理中心与高校学贷中心两级管理操作平台,国家开发银行委托两级平台进行贷款管理与操作,银行、省助学贷款管理中心、高校各负其责分工合作,从而形成了银行、省助贷中心、高校和困难学生“四位一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模式。第三加强了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是保障资助数据时效性、规范性、安全性的有效途径。随着贷款规模的大幅增长,为加强管理能力和提高管理质量,我们重点建设了高校学生资助网络管理系统。新学年将使用管理系统办理助学贷款申请审批工作。此外,为推动助学贷款工作,充分调动高校的积极性,我们每年都要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对助学贷款工作做得好的学校和地市进行表彰奖励。据统计,新机制以来,全省已累计发放高校国家助学贷款5.75亿元,累计贷款学生12.6万人次。平均每学年贷款额度约1.15亿元,贷款人数约25000人。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国家助学贷款已还款总额已达到1.65亿元,已还款总人数约35000人。

二是积极做好国家奖、助学金评定发放工作。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实施后,省政府很重视,每年都及时将省级配套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为确保公平,认真开展了国家奖助学金评审工作。我们根据我省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的数量、类别、办学层次、办学质量等实际情况对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的名额进行了分配,并对各高校评审过程中的推荐、选举、审核、认定、公示、资金发放等环节进行了更加明确和细致的规定,确保评审结果真实、可靠。2007-2008学年,我省获国家奖学金学生共846人,发放金额共计677万元,全部为中央资金。获励志奖学金学生共13689人,发放金额共计6787万元,其中:中央资金4256万元,省级资金2401.2万元,市级资金129.8万元。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受助学生98390人,发放金额共计19722.1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2508万元,省级资金6827.9万元,市级资金386.2万元

2008-2009学年,我省获国家奖学金学生共836人,发放金额共计669万元,全部为中央资金。获励志奖学金学生共14534人,发放金额共计7267万元,其中:中央资金4535.2万元,省级资金2575.1万元,市级资金156.7万元。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受助学生106800人,发放金额共计2136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3540万元,省级资金7372万元,市级资金448万元。三是积极开展学校资助工作。各高校在认真落实国家政策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资助政策体系为基础,结合学校自身情况积极探索资助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创新了资助方法和机制。除了将国家的专项资金用于资助体系中相应的资助项目外,学校通过自筹资金、积极争取企业资助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设立资助项目,并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近几年,我省高校每年校内用于学生资助的资金达4000多万元。此外,学校还通过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减免学杂费等多种途径,为困难学生减轻求学压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优秀人格。据不完全统计,全省高校每年减免学生学杂费约1050万,受益学生7000多人。仅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太原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近两年来就合计减免学生学杂费470余万元。

四是建立“绿色通道”保障学生入学无忧。为使经济困难的新生不会因交不起学费而无法入学,我省所有高校均在新生入学时,对家庭经济确实困难的新生开通“绿色通道”,暂免收其学费,确保其顺利报到注册、入学,入学之后再根据具体的家庭经济状况,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资助。各高校不断总结工作经验,逐步完善“绿色通道”实施办法,细化操作程序,做到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环节,确保“绿色通道”畅通无阻,使得近年来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入不了学。自2007年以来,全省高校约有14000名学生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入学。

二、关于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情况

为全面贯彻《财政部 教育部 银监会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通知》(财教[2008]196号)的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政策,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国家开发银行山西省分行决定在继续实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同时,2008年在我省逐步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为稳妥起见,我们首先在太原市清徐县、大同市浑源县、朔州市朔城区、忻州市神池县、阳泉市平定县、吕梁市中阳县、晋中市榆次区、临汾市曲沃县、运城市临猗县、长治市黎城县和晋城市高平市等11个县(市、区)进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

参照财政部、教育部和国家开发银行2007年在江苏、湖北、重庆、陕西、甘肃5省市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的经验,我们在2008年出台了《山西省教育厅 山西省财政厅 国家开发银行山西省分行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通知》(晋教财[2008]137号)。该文件对我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的组织管理、贷款政策、工作安排进行了规定和要求。同时转发了《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紧急通知》(教财[2007]14号)和 《财政部 教育部 银监会关于大力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通知》(财教[2008]196号)两份文件。

为切实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省教育厅和国家开发银行山西省分行在2008年8月召开多次会议研究协商,安排部署试点县(市、区)的工作任务,并组织进行了试点县(市、区)上报有关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信息的“基层金融业务管理系统”培训工作。8月中旬至9月中旬,省资助中心会同省开行客户三处相关工作人员赴9个试点县(市、区)进行工作座谈和现场指导,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借款合同两千多份,并与当地县(市、区)政府和教育局以及代理结算行的相关领导进行了座谈,保障了我省生源地助学贷款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考虑到我省各试点县(市、区)实际情况及各试点县(市、区)资助中心的建议,2008年生源地助学贷款分两批发放。第一批于11月13日发放,第二批于11月27日发放。11个试点县(市、区)的7个试点县(市、区)大同市浑源县、忻州市神池县、阳泉市平定县、晋中市榆次区、运城市临猗县、长治市黎城县和晋城市高平市两批共计发放贷款256.59万元,共有457名家庭经济贫困生享受到了生源地助学贷款。其他4个试点县(市、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发放贷款。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我省去年试点工作进展还比较顺利。多数试点县(市、区)教育局和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积极配合开展工作,确保了试点工作稳步推进。虽然我省去年各试点贷款额度不多,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受到了试点县(市、区)学生、家长及社会有关方面的普遍欢迎,为今年全面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今年5月,教育部、财政部、银监会、国家开发银行在安徽省合肥市联合召开了2009年全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进一步扩大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覆盖范围。我省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积极落实会议精神,召集有关单位召开会议研究制定落实2009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工作方案,决定2009年在去年试点县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

教育部把山西省列为今年全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重点推进的六个省份之一,教育部资助中心领导对我省今年全面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非常关注,精心指导。

按照马主任的指导意见,省教育厅提出今年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要做到七个到位,即:思想到位,宣传到位,县机构到位,摸底到位,贷款到位,督查到位,奖惩到位。这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召开了山西省全面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会议

2、组织119个县(市、区)进行上报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信息的“基层金融业务管理系统”的培训

3、出台了《关于全面推动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的意见》(晋教财[2009]94号文件)

4、召开具体工作会议促进落实

5、加强督查和批评通报。

三、关于资助政策宣传工作情况

新资助政策体系的实行是促进教育公开和社会公正的有效举措,涉及到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为了使所有的学生家长都能够了解和熟悉国家的这一惠民政策,我省下大力气加强资助政策宣传工作,努力使各项资助政策具体内容深入人心、家喻户晓,确保所有考生不要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今年,突出抓了生源地信用贷款的宣传。一是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在召开各类会议和举办重大活动时,我们都要邀请省内各大新闻媒体对活动进行宣传报道,并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在报纸、电视台、电台等开设专栏宣传相关国家资助政策,我们资助中心的负责同志专门到电视台进行宣传。二是充分利用网络快捷的优势。在教育厅的门户网站公布了有关政策解答的热线电话,针对具体助贷政策、助贷流程和在受助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均有专人负责在线或者电话解答。同时设立了“厅长信箱”栏目,多渠道了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督促各地认真解决,通过及时反馈处理意见,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和家长对助贷政策的了解。三是在每年给录取的新生寄发录取通知书附寄《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印制了15万册《山西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指南》直接发放到全省119个县,由各县发放到学生手中。四是在省资助中心设立了高校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两部宣传举报电话,同时要求各市、县设立同样的举报电话,解答有关政策咨询、接受和处理反映的问题。五是专门举行全省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协议签署仪式,扩大宣传影响。这些措施和办法,正在产生良好的宣传效果,使国家的资助政策越来越深入人心,受到社会普遍欢迎和好评。

第四篇: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针对我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措施。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问题措施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正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地教育体制改革,以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使得高校的理财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现行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日益显示出其与新形势的不适应,因而,有必要对目前的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以提高高校自我发展能力。

一、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体制不够明确

当前,高校由过去单纯的以教学,科研为中心,逐步转变为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咨询服务和生产经营等各项活动并举,面向市场经济自主办学的事业法人单位。由于财务工作的多层次,经济利益多元化,财务关系的复杂化,财务管理出现条块分割,多头操作的局面。一些学校内部在会计核算,财务开支,创收分配等方面的财经政策和制度政出多门,不能协调一致,有的系,处认为下达给本单位的经费指标归属单位所有,因此,擅自提高开支标准,扩大开支范围,甚至审批权限职责不清,载留应激公款现象时有发生,学校资源配置失调,难以集中学校财务,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从而影响和制约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2.对校内各单位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管理不到位

有些学校各会计机构自成一体,会计信息不畅通。各部门聘用的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些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水平偏低,造成学校一级财务部门(如财务处)难以掌握真是有效的会计信息。同时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核算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本部门单位的财务运行和管理状况,会计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3.依法理财的观念淡薄

长期以来,人们对会计工作的认识比较片面,认为会计工作不过是记记账,算算工资,报销等一项非常简单的工作。一些学校负责人认为会计工作在高校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大,不重视会计工作,在改善学校管理,进行经济决策中往往不注意发挥会计职能作用,一些会计人员也认为自己只要按时记账,及时上报财务报表就算完成任务。

4.会计监督难以体现

《会计法》强调了单位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而单位内部监督是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实施会计监督的主题往往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会计人员承担着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双重任务,而会计人员的自身利益是与其所属部门结合在一起的,当学校利益与所属部门利益发生矛盾时,会计人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很可能只维护部门利益,靠各部门的会计监督显然是十分有限的。

二、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措施

1. 统一学校财经政策,避免政出多门

高校内部应实行统一的财经政策和制度,各项财经政策和制度应该协调一致,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校内各项财经制度必须由学校财经主管部门统一制定和颁布,其他部门不能各自为政。校内单位在制定内部财经制度时,首先必须符合国家的财经政策和学校的统一财经制度,并报主管部门审批,确保学校经济秩序健康有序。对于合并后的高校应尽快

制定一套符合实际情况的统一经济政策和经费开支标准,才能做到集中财力办大事,符合统收统支,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原则。

2.明确学校财务管理体制

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组织高校财务活动,处理各种财务关系的根本制度,必须科学合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已明确了高效理财权限,必须是在作为财务主体的前提下进行,主要通过建立健全“统一领导,集中或分级管理”的制度来实现。“统一领导”是财务管理的前提,在这一前提下,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小的高校,可实行集中管理。所谓集中管理,就是统一财务收支计划,统一财务管理制度,统一预决算,统一资源配置,将高校的财权及物权,集中到校长领导下的财务部门,不设置二级核算单位;规模大的高校,可实行分级管理。所谓分级管理,就是适当下放财权,学校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各二级单位财务活动,并对其进行财务监督。各二级单位在业务上必须接受学习爱财务的领导,定期向学校财务机构反映其财务活动并报送财务报表。学校的一切财经政策,重要的财经纪律,规章制度等重大问题,必须由学校统一决策,避免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实行分级管理,可以调动各二级单位的积极性,但同时必须进一步强化学校统一领导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无论是集中还是分级管理都必须明确,财务(科)处是学校唯一的一级财务机构,全面负责学校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职能机构,是学校的财经工作的归口主管部门。会计核算包含学校财务,基本建设,科技开发,校办产业,校内后勤等,学校的科技开发财务,校办产业财务,后勤财务等二级核算机构的设立均由财务处统一规划,统一领导。校财务处主管全校会计工作是一种责任,必须责无旁贷地把全校的会计工作抓好,杜绝学校收入流失,支出失控现象,使学校的资源配置合理,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3.依法理财,建立以校长为首的经济责任制,强化财务工作的领导体制

教育部和财政部下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必须建立健全校(院)长经济责任制。”高等学校的校长作为高校的法人代表,代表高校依法行使职权,对高校的财务工作依法负有经济责任。所以高校校长必须充分认识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严格执行国家的财经法规,健全本单位的财经纪律,对本单位的财经工作负责,保证高效按经济规律办事,促进高校健康发展。新《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这就意味着主管高校财务工作的校长必须全面领导和管理高效财务工作,对高校的教学,科研,行政等工作负责。高校必须设立专门财务机构,统一领导协调高校的财经工作,增加财经工作的透明度,增强财经工作严肃性。同时,财务机构还承担着财务工作计划的制定,各项财经制度的制定和调整,预算的安排与执行,对外投资的确定等重大工作。高校作为事业独立的法人实体,必须建立健全校长负责制,按照“统一领导,集中或分级管理”的原则,按层次分别建立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工作的副校长,财务处长,二级单位负责人和基层单位负责人等若干层次的经济负责制。财务上实行领导“一支笔”审批制度。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健全高校新的会计管理体制,强化财务管理,加强高校校长在经济上的领导,以便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集中财力,合理运筹有限的资金,以适应高校内部会计机构的设置,应根据其学校规模和内部管理需要,遵循“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高校财经管理工作原则和体制进行。

4.完善财务管理主要环节的工作制度

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财务管理的环节大致有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五个方面。财务预测是根据财务活动的历史资料,并结合现实情况,对未来时期的财务状况做出较为全面和准确的预计。财务决策就是为了达到某一财务目标而选择将要实施的决策方案的过程。财务计划是对一定时期的财务活动及其结果以货币的形式加以综合安排。财务控制就是以财务计划为依据收集有关信息,并采用一定的方法对财务活动施加影响或调节,保证财务计划执行。财务分析是根据有关信息资料依照一定的标准,应用专门的方法,对财务过程及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高校必须加强和完善财务管理主要环节的工作制度,从而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

5.各项财务制度包括财务管理工作制度,财务信息披露与监控制度等内容需要规范和完善

一方面,在高校内部应建立健全各级经济责任制,按照权责结合的原则,依据经济工作中的职位确定权利和义务,制定出具体的经济责任制。经济责任制应贯穿于高校财务工作的全过程,包括预算管理,重大支出项目的安排,学校财经制度的制定和调整,财务工作人员的任用和变动等,使学校的财经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应该使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高校在财务收支管理上出现的效率不高,效益较低现象,大多数是由财权不集中,财力分散,各自为政所致,所以应该完善财务管理体制,把全部收入纳入大财务管理,明确管理原则,规定收支范围,收支标准,完善票证,现金收支管理办法,使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6.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财务队伍,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要提高高校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就必须由高质量的管理人才,搞好财会队伍建设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基本保证。特别是目前高校筹资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和利益分配的复杂化,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更加广泛,高校财务人员逐步由“记账、算账”的“核算型会计”向“管理与经营型会计”转变。因此,必须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法律观念和风险意识,努力营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财务人员队伍,充分发挥其会计工作的核算与监督职能,为高校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详实的财务信息。

7.充分发挥高校会计监督职能

为保证高效的一切经济活动健康有效的进行,必须强化高校会计监督职能。要打破传统的财务会计对经济活动的反映和监督主要靠事后的这种模式,随着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逐步采取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的方式;也改变事无巨细的监督为参与重大经济问题的管理和控制。要充分理解会计监督除了具备对不合法的收支予以制止和纠正等职能外,它还有更重要的一种服务职能,就是通过有效地会计监督为单位经济活动服务,提高经济效益。所以,会计人员应该不断改进会计监督的方式方法,把会计监督寓于服务之中。

第五篇: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介绍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介绍

为帮助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和完成学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目前我国已经在高等学校建立起以绿色通道、国家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和学费补偿及国家助学贷款代偿为主体、多元化的助学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体系。

绿色通道

切实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

绿色通道。“绿色通道”是我校为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专门设立的资助通道。凡是持有录取通知书的学生,家庭确实困难,有地方政府的证明,所需学费、住宿费、书本费等相关费用不足或因邮政、银行网络故障取不出钱的学生,学校先给让学生入学,保证了他们顺利报到入学。让学生一进入高校就真正感受到国家、学校对寒门学子的关心。学生入校后,经过认真调查审核,建立贫困学生档案,分别视其困难程度,给予相应的资助,保证不让一个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能入学。

后记

从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党中央、国务院到省政府乃至到学校都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通过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各项助学政策,提高资助水平,从制度上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促进教育公平。虽然,资助政策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送温暖、减困难,帮助他们增信心、长才干,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教育是免费教育。上大学缴费是大学生的义务,国家和学校不能全部包下来,有远大志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不会完全依赖于国家资助,作为每一个学生要学会勇于面对困难、勤奋学习、自强自立、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努力回报祖国。这是国家、学校对于每一个正在就读的大学生和准备进入大学的大学生真诚美好的期盼。

下载简析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简析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研究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李 宁 (山东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山东济南20014) 摘要:近年来,国家对高校贫困生出台了很多政策,对贫困生的资助逐年加大投入,针对贫困生......

    高校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节能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实现高校节能管理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 推进高校后勤社会改革、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 研究和解......

    高校工会内涵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工会内涵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华北电力大学 李双辰 王玲 内容提要: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 ,高校工会内涵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内涵发展主要表现为深化民主政治建......

    高校水电节能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校水电节能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摘 要:高校节能管理中存在着管理人员以及师生的节能意识问题,节能规章制度建设不完善问题,监督工作力度不够问题,管理人员自身素质能力问题,节能......

    浅谈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理论与当代》作者:郝 栋时间:2010-12-21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 问题 对策摘要:面对我国高校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提高行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定稿]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合作教育类本科生培养应运而生,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充满挑战,由于国际合作教......

    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伴随我国高等院校的快速发展,对声乐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标准,声乐学科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在声乐教学方面,虽然取得一......

    高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会计论文网站从阐述毕业论文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入手,对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