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
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
邹城市北宿煤矿学校孔令海
1、以往的语文教学往往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而我们现在所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教学观念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实施中努力地去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一味的跟着老师学到主动地学,在课堂上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自主学习,体现多学少教,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上,以往的教学方式只是为了教课文,在老师的带领下如何学习课文,而我们现在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每篇课文只是一个个例子,我们拿它当例子来让学生从学到东西。例如《太阳》一课,我在组织学生学习这一课时,就充分实现了课文作为例子的作用:而上让学生在同自己的充分的阅读和自学,同学之间一起交流,学到如何写一篇标准的说明文,用到哪些说明方法,而不是把他上成一堂科普课,;还有老舍先生的《草原》一课,我们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细心体会,感受草原的美丽,从中学到作者的那些表达方法,积累到哪些好的语句,如何能做到学以致用,从而去学会如何去写一处美景,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小练笔,仿写一处自己熟悉的美景。以上这些只是本人在教学中的点滴看法而已,不足之处,请不吝赐教
第二篇:美丽转身
美丽转身,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
——学习吴忠豪教授抓“本体性教学内容”有感
今天,学习了吴忠豪教授“教语文”应该抓住“本体性教学内容”,收益匪浅。在学习中逐渐领悟 “本体性教学目标与非本体性教学目标“的区别,逐渐认识到本体性教学内容,将指引我们真正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
吴中豪教授指出:从哲学层面看,所谓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所谓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包括创新精神的培养等。
当前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形态就是教师带着学生一篇一篇讲读课文。不管是哪一种版本的语文课本,都是如此。而实质上语文课的主要活动是阅读课文,严格意义上说就是教师领着学生深入分析理解课文。
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的。
特别是看了于永正老师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个课例,更让我认识语文课如何正确处理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在这堂课中,教学内容清清楚楚,就是学习感情朗读,学写批注,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封信,整堂课就是围绕这三个目标开展教学,这些都是“本体性教学内容”;而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对高尔基父子之间的亲情和“‘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哲理的体会,也就是“非本体内容”教学,则是渗透在朗读、批注、写信这些本体性教学内容的过程之中的。
我们虽然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但必须清醒地认识语文课不应该是“教课文”,而应该是引导学生“用课文来学语文”。首先要依据课文合理确定本体性教学内容。教学一篇课文,除了必须落实的生字、新词教学和课文朗读这些基本要求之外,其他在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方面还应该教什么,教师必须有明确的选择。其次在教学中其实无论是语文知识教学还是语文方法教学,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都应该按照“认识——实践——总结”的流程设计。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每篇课文都承担自己的任务,而这个任务正是《课标》所赋予它的任务。所以,我们组织教学内容时,不能把时间过多地放在“课文”本身上,要学会透过课文挖掘到“语文课程”所赋予在它身上的任务,抓住本体性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完课文后,让自身的语文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美丽转身,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
第三篇:美丽的转身抒情散文
故乡小镇,民风淳朴。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不少人开始铺张浪费,婚嫁、生日、乔迁、升学、丧事大操大办,电视台点歌、发讣告,宴席、烟酒的档次,礼金的标准也越来越高,高价彩礼,讲排场,比阔气,滋生出许多病毒。
六年前,小镇开始落实《党员干部婚丧嫁娶暂行规定》,党员干部、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头响应,点歌台取消,小镇的风气开始扭转。但是,小镇的老百姓依旧遇事大操大办,乐此不疲。如今,小镇来了个“美丽转身”,令人称快。
这一巨变,龚波和龚裕功不可没。
龚波下学后就学开了汽车,技术一流的货车司机,小镇居委会一组人。拿到驾照后,他就专心在小镇拉货跑运输,那时开车的不多,加上他为人厚道,很有人缘儿,连小孩子都知道小镇有个龚师傅,自然生意特别好,是小镇少数人先富起来的运输专业户。
龚家是淹田淹树的移民,被称为“双淹户”。三峡库区蓄水前,在新集镇移民小区建了一栋占地100平米的五层楼房。之后,龚家兄妹三人相继成家。不幸的是弟弟成家不到一年就出车祸走了,弟媳改嫁去了县城。龚作为长子,又成了唯一的儿子,赡养父母,更加尽心尽力,他的妻儿与父母相处和美。
龚的父母虽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但身体都很健康,既种着农田,还开了一个小卖部,过着安逸的老年生活。经熟人介绍,征得父母同意,龚到上海去打工。打工干老本行,深受老板赏识。有时开老板的小车接送客人,有时开单位的大车接送货物,有时又开公司的小客接送员工,老板见他技术好,能吃苦耐劳,人又忠实,开的工资是龚在家乡的好几倍。
三年前的五月,龚的父亲撒手人寰。在接到父亲突发急症的电话后,他立马赶回了小镇,陪父亲走完了最后一段痛苦的小路。
在故乡小镇,过事儿都要请一个能说会道的人主事,过喜事所请的叫“知客”,过丧事所请的叫“督管”。
父亲入殓后,一家人在三楼客厅和督管商议后事。龚提出一切按农村习俗办理,但不收情钱。督管出于好意,说:“你们在镇上也不是讨人嫌的人家,哪家过事你们没去上情呢?还是收情好。”伤心的母亲说:“这事,波子之前就和我商量过了,他说服了我,其中缘由,以后再说。这次,麻烦督管您了。一切都按波子说的办理。”
晚上,亲朋好友、集镇上的居民前来吊唁,有的烧香,有的听“丧歌”,有的回忆亡人生前的事情,有的陪龚的母亲说说话,有的打扑克……陪老人最后一夜,第二天早上,自发地送老人下葬归土。
龚办了一个纯朴而又圆满的丧事,震撼了故乡小镇,传为佳话。
婚丧嫁娶走味儿的根源在收情。只有不收情,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歪风邪气,最终回到移风易俗上来。
龚裕,居委会五组人,开小煤窑发家,三峡库区蓄水后,与人合股建了一个货运码头,是小镇赫赫有名的农民企业家。
去年,58岁的妻子因病去世。龚请督管来主事,商议收情的问题时,督管说:“老龚,如果你不收情的话,别人会说你不合时宜。就是当下说的那个时髦的词语——另类!”
“波子不收情,安葬了他的父亲,移风易俗,多好。”龚说,“收情收出了多少烦恼啊!时时会听到那些难听的话,时时会听到攀比的悲哀。本是礼常往来的真心真意,本是纯洁美好的乡风乡情,因收情而变味儿了。人心疲惫,心地疏远,多不好啊!我就当一回另类吧!”
“的确,婚丧嫁娶,礼尚往来,在小镇走了味儿。”督管颇有感触地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你老龚放心,这个‘督管’我当!”
督管说到做到,把招待、追悼会、下葬诸事按照乡风乡俗做得朴实、得体、有板有眼,受到东家好评。龚热情接待,配合督管料理事务,吊唁的人赞不绝口。督管自豪地说:“这次做督管,是我一生的荣耀。因为它将改变人们的意识与言行,树立良好的民风。”
在过去不良风气的裹挟下,婚丧嫁娶的主题之外掺入了不同程度的利益考量,有甚者本末倒置,谋利成了目的,主题反而流于形式。这样的现象,大家既深恶痛绝,却又或主动或被动的参与其中。
在两龚的带动下,小镇的婚丧嫁娶移风易俗,来了个“美丽转身”。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倡导文明婚礼,不大办宴席、大收彩礼,把钱投入农业生产;提倡“厚养薄葬”,让老人有生之年真享儿女福。
在两龚的带动下,人们把婚事办得排场体面误解为富裕文明的象征,改变了;人们把出丧轰轰烈烈误解为孝顺,就是“传统美德”,改变了;乔迁之喜、生日祝寿、升学宴会,改变了。
故乡小镇婚丧嫁娶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风气逐渐失去市场,倡勤俭、拒铺张、反浪费蔚然成风,群众不再为不堪重负的‘人情债’苦恼。
这是何等美丽的转身。
第四篇:期待“教课文”朝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期待“教课文”朝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上海师范大学 吴忠豪
尽管语文教师都认同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来教(学)语文”,但是不可否认,“教课文”却是当下语文课堂中的一种常态。去年台湾赵镜中老师和大陆的一位老师共同在内地上《太阳》一课。前者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后者教学目标主要是研究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赵老师事后不无感慨地说:大陆的语文课主要是在讲课文。他认为语文课不应该讲课文,而是应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番话其实道出了大陆和台湾两地教师语文教育观方面的差异。
我国现代语文以“讲课文”为主的课程形态是在传统读经教育的基础上嬗变而来。读经教育虽然包含语文教育元素,但其主要功能是进行道德伦理教化,当归属于道德伦理课程。作为道德伦理课程理所当然地指向文本主旨的解读。上世纪初语文课程从读经教育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科,其课程属性非常明确,当归属于“学语言”的课程。叶圣陶说,“国文是语文学科,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虽然国文教学富有‘教育意义’,但这不是它的‘专任’。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尽管现代语文课程在属性上与传统读经教育有明显的改变,但是沿续千百年的以解读文本内容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形态却顽强地保留下来。这种课程形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文教化功能,但显然不利于学生母语学习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而且客观上很容易造成语言学习任务的旁落。
一
现代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什么是“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就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简单地说,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赵先生是用《太阳》这篇课文来教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策略,很明显,这是语文课程内容;大陆老师用《太阳》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很明显,这是教材内容,而非语文课程内容。当下很多老师是把语文教材内容当成了语文课程内容,所以语文课上完,学生留下的多是教材内容的痕迹,而不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痕迹。
其实除了少量的古诗词等流传千古的经典篇目,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基本不属语文课程内容。这是我多年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结论。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指的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这些知识、方法和技能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不可替代的。比如汉语拼音,标点符号,3000个常用汉字;查字典的方法,查找资料的方法,阅读文章时圈点批注的方法;记叙描写的方法,简单的文章结构方法;以及为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展开的听说读写技能训练等等。为什么教材内容不是语文课程内容?因为教材内容是不稳定的,是可以替代的。我曾经统计过1980年代京津沪浙四省市的语文课本和1990年代上海S版、H版语文课本,这几个版本中的课文到2000年以后还在用的不到四分之一。再追溯到50年代的语文课本,当时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现在基本上都没有了。为什么那些课文现在都可以不教呢?因为这些课文不属语文课程内容,课文只是学语文的“例子”,是可以替代的。我们可以用这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也可以换一篇课文来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所以语文课把大量时间放在课文思想内容的解读上,这是造成语文课效率不高的直接原因。为什么语文课1个月、2个月不上,学生原来是优等生的还是优等生,原来差的还是差的,因为语文教师教的不是课程内容,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课文内容的分析上,这实在是浪费时间。
一位香港老师在大陆上《毕加索和和平鸽》这篇课文。课文写的是战争年代,老人的孙子在阳台上放白鸽,结果一个小鸽子没有回来,小孙子很着急,跑到阳台上用红布条召唤鸽子,没想到被德军士兵看到了,他以为小孩是在向游击队发信号,于是跑上阳台,把孩子从阳台上推下去,小孩活活摔死,老人悲痛欲绝,找到毕加索让他为孙子画像。如果大陆老师上这篇课文,肯定是要分析感悟小孙子怎么可爱,德军士兵怎么样残暴,然后学生带着对法西斯的满腔仇恨走出教室。香港老师上课和我们完全不一样,他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分解人物的动作并画出人物动作的‘流程图’”。在学生理解了毕加索与和平鸽之间的关系,认识了课文中和平鸽的象征意义以后,教师就直奔主题,指导学生学习如何画人物动作的流程图:第一步是让学生在课文主要段落中画出描写人物动作的动词;第二步是以课文中的一个人物为例,示范指导学生画人物动作的流程图;第三步以课文中的另外两个人物为例,小组合作学习画人物动作流程图;第四步是让一个学生当场作动作演示,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连贯动作分解开来,画成人物动作的流程图;第五步是布置回家作业,观察母亲做家务时的动作,然后画一个人物动作流程图。
听完香港老师的课,大陆老师都非常纳闷:就是课文哪里去了?他这个课不是在上《毕加索和和平鸽》,而是在教学生画流程图。因此理解课文内容,包括词语教学的时间仅占约四分之一,而花在画人物动作流程图指导和练习的时间却占了四分之三。教师设计教学过程所秉持的理念非常清楚,课文只是指导学生学习画流程图的“材料”,是“例子”,让学生学会画流程图,才是这堂课必须完成的课程内容。因此教学过程重点围绕着画流程图展开设计: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操作——情境练习——回家独立操作。大陆老师上课,学生留下的痕迹是对法西斯的满腔仇恨,香港这位老师上完这篇课文,学生留下的痕迹是怎么画流程图。通过这个课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认识什么叫教语文,什么是教课文。教课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教语文,是指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方法。
二
崔峦老师在去年宁夏会议上说“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这句话很正确,但实施起来难度很高。为什么?因为现在的语文课程设计就是讲课文的课程设计,语文课就是一篇一篇讲课文,教材给出的就是课文的内容。每篇课文教什么,也就是语文课程内容,需要教师自己确定,自己选择。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语文课不能跳出教课文的怪圈,主要和语文课的课程设计有关。
第一是教材没有提供合适的课程内容。
同样一篇课文,老师选择的课程内容可以完全不一样。比如教《月光曲》这篇课文,张老师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月光曲谱写的过程,感悟贝多芬同情穷人的思想感情,侧重在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方面;薛老师的教学重点是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创设情景迁移运用这些语言,重在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于老师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事物和联想的方法,并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在阅读和写作中如何运用。由于语文课本提供的只是教材内容,至于这篇课文“教什么”,也就是课程内容,完全凭教师的个人经验和认识去选择,去琢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语文课程内容的随意、零散、无序和经验化。相当部分教师包括大多数入职教师由于对语文“课程内容”认识肤浅,难以区分“教材内容”和“课程内容”,甚至误将“教材内容”当成语文课的主要目标,课堂教学中大量时间花费在文本内容的梳理和思想情感的感悟方面,这样的语文课上和不上当然就没有什么区别。第二是现行语文教学流程不适合学生学习语文。
现在语文教学的一般流程是初读课文,然后是分段讲读,最后总结练习。这样教学流程本身就是一个适宜于文本解读的流程。教师解读的主要是自己对文本的感悟,是成人感悟,与儿童文本阅读感悟相距甚远。有人认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多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就有多深,这完全是成人的一厢情愿。学生何时能够达到教师的感悟,理论上讲大概需要到成人的年龄。语文课堂里大量时间用于讨论教师对文本的感悟,缺少目标明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其结果必然会降低语文教学的效率。学语文的流程是怎么样呢?就是按照语文知识或方法的学习规律,按照“领会知识(方法)—指导运用”的步骤设计教学。就像上面提到的香港老师的这个课例:首先领会什么叫画流程图,然后让同学去尝试运用,让学生去独立运用。教师教什么非常清楚,学生领会了以后就去实践,去实践。这才是一种“语言学习型”的教学流程。第三是我们的课程设计没有预留学生语文实践的时间。
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课要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只有在语文实践中才能形成。现在的语文教材课文数量太多,一篇课文教两个课时,只够教师讲课文。如果把课文减少一半,大概每学期教15篇左右,那么可以留出一半时间让学生进行语言的实践。其实课文多教几篇、少教几篇,对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并没有直接关系。现在有些教师也重视在语文课上安排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但往往的教师个人行为,而不是课程行为。语文课如果有一半时间留给学生去读书,去表达,去实践,那么语文课的效率就一定能够提高。山东烟台搞的双轨教育实验,就是每个星期语文老师少上2节语文课,让同学去图书馆读书,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我们的语文课,核心是阅读,主线是阅读,然后教师根据自己的认识添加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添加什么实践活动,添加多少实践活动,都是老师个人行为,而不是课程规定,这是我们课程设计很大的不合理。三
在现行语文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运用课文来教语文呢?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依据课文合理开发课程内容。这篇课文究竟要教什么,教师要非常明确。现在每一篇课文除了生字新词,其他应该教什么,课程内容是不清晰的。我最近和国培班学员一起打磨《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的教案,开始学员确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人物外貌动作神态描写体悟文本人物的品质”,目标指向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显然不是语文课程内容;语文目标应该是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目标指向人物品质是怎么表达的,这才是语文课程内容。合理开发课文的语文课程内容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比如,一位语文老师上《称赞》这篇课文,课后他征求我的意见,我就说这篇课文除了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外,主要目标是“懂得称赞能增强别人的自信”,这不是语文课程内容,而是思想品德课的课程内容。教学这篇课文当然应该让学生“懂得称赞别人”这个道理,但作为语文课的主要目标显然不合适。那么这篇文章的目标怎么定,通过讨论,最后把教学目标定在”“,这是在学习语言交际。结果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些教学环节:
⒈刺猬和小欢是怎么相互称赞的,大家读一读。
刺猬说:你真能干,小板凳做的一个比一个好,小獾说: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好的苹果。
⒉互换刺猬和小獾称赞的话。
如果刺猬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板凳”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为什么?因为他小板凳做的很粗糙,他做的虽然很认真,但是他做的不好,他自己差不多都要泄气了,所以刺猬这样说是说假话,带有讽刺的味道,所以是不合适的。
⒊如果把刺猬的改成:“你真能干,小板凳做的真好”合适吗?也不合适。一个比一个好,并不是说他做的很好,只是后面一个比前面一个强,所以刺猬这样称赞也不合适。
⒋小结:我们称赞别人要恰如其分,否则的话,就给人一种虚伪的感觉,或者迎合别人、奉承别人,这是不妥当的。
教到这里,学生还只是理解,只是感悟。就像学开车时师傅坐在驾驶位上教学生:车子启动应该挂第一档,启动以后要挂第二档、第三档。学生理解了,会换档了吗?不会。不坐在驾驶位上是永远学不会开车的。那么怎么学开车呢?师傅是让学生坐在驾驶位上自己去学换挡,自己坐在副驾驶位上指导。语文课也不能仅仅是听教师说怎么开车,光是理解,学生可能会懂,但不会用,怎样才能会用,关键是让学生去运用,去实践。如何称赞别人,怎么让学生去实践呢?教师设计了让几位同学朗读刺猬和小獾的对话,然后要求学生来称赞这几位同学,思考对朗读好的同学该怎么称赞?朗读不怎么好的同学该怎么称赞。评价谁称赞得最合适。这是一种语言交际规则的教学,”学习如何得体地称赞别人”肯定要比“理解称赞的意义”更加符合语文课的教学任务。语文课程内容的开发,要瞄准语言知识、语文方法的教学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第二,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地选择课程内容。一篇课文可以选择的语文课程内容很多,这需要教师老师自己去选择。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教的内容往往太多、太散,教师解读文本时认为有价值的都要教,但都是教过,不求教会。比如设计《桥》这篇课文可以教的知识点很多:有的老师认为课文中的对比描写很突出;还有位教师说这篇课文是层层推进,一层一层揭示这个老支书高大的形象,崇高的思想;另一位教师说这篇课文结尾揭开悬念,所以结尾非常精彩。如果每个知识点都教,再加上这篇课文字词教学要求,那么每个知识点的教学都只能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其实语文课不应该追求教过,而是应该追求教会。所以备课讨论后大家形成一个共识,就是要学会舍弃,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结尾揭开悬念”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是可以学会的,这篇课文教学可以围绕这一个知识点设计教学过程:先让同学想,前面如果点出他们是父子关系,行不行?当然也可以,你读一读,现在这样写了,有什么好?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课文最后揭开悬念,能够增强文章吸引力,有悬念感。那么这个方法怎么用?老师另选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一开始就交代了结果,让学生模仿课文修改,最后揭开谜底,这篇文章该怎么改?改了以后有什么效果?这样就把这堂课学到的方法在实践中操练了一下,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这一方法。这符合儿童学习的规律。
第三,依据认知规律有效设计教学流程。要教会学生,其教学流程应该是“认识领会——实践运用——反思总结”的过程。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学习方法的教学都应该这样设计教学流程。比如学习“结尾揭开悬念”,首先是理解的知识的表征,这时学生理解的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是一种陈述性知识;然后需要通过实践,在新的语境中运用,才能上升为程序性的知识,学会一种写作方法;最后还需要反思总结,引导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语境中去迁移、去运用。这是学习方法的教学流程。如果是课文语言的学习,那么首先是要理解、积累,然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让学生尝试运用。我们的语文课花在词语理解上的时间不少,所以学生学到的是消极词汇,能理解但不会运用。如果教师以运用语言为目标去设计教学流程,那么每篇课文教学都应该设计有尝试运用课文语言的教学环节。这样就能够促进消极语汇向积极语汇的转化,学生的积极词汇量增加了,语言的质量就能够大大提高。
第五篇:如何实现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
第十一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论文类别:小学语文
如何实现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
邓雪莲 电话:*** 重庆市云阳县青龙小学
摘要:阅读教学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以教为主的教学类型,教师不断地讲问,学生不断地听答;另一种是以学为主的教学类型,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演练。阅读教学要提高效率,必须经历一个“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美丽的转身过程。关键词: 阅读教学 以教为主 转型 以学为主 让学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教师,他得学会让他们学。”这个“让”使我懂得了“教学的真谛在于引导,在于激励学生,在于让学生热爱学习,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这里所说的“让学”,落实到语文课堂上,就是要让学生多参加读写听说等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实践中使学生的汉语素养和文学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从这一角度讲,“让学”应该是一种充分体现“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以教为主的教学类型,教师不断地讲问,学生不断地听答;另一种是以学为主的教学类型,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演练。阅读教学要提高效率,必须经历一个“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美丽的转身过程。然而,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个核心。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如何体现让学,真正意义上去实现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体现四个“让学”
(一)“让学”要把阅读还给学生
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应以阅读为本。因为,读本身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方法,而且最终会成为一种能力——在读的过程中生成对话,积淀语感,感悟情思,掌握方法。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比如,李镇西老师最经典的课例——《冬天》的教学,就设计了“读出自己——读出问题”等自读环节,使课堂教学达到了化繁为简、返璞归真的境界。课堂上,学生都在抑扬顿挫的自由朗读中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哪些地方舒缓,哪些地方急促,都体现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老师的主要作用则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用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进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
(二)“让学”要把倾听还给学生
倾听是对话的关键。文本是潜藏着巨大可解性的主体。读者对它作出自己的解释前必须向文本敞开自己的心灵,用心倾听文本说了什么。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谁在倾听,也就随之而听到了更多的东西,即那些不可见的以及一切人们可以思考的东西。”与文本对话,既不能以文本为中心,也不能以读者为中心。只有真诚与文本交往,充分尊重文本的主体性,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本。教学中,教师在倾听文本后一定要倾听学生的发言,让学生的心得和自己的体会形成交流和碰撞,并最终形成共鸣和共识,或在求同存异后成为再次阅读的动力和目标。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他还指出:“不善于听未必善于读,不善于说未必善于写。”叶老的话表明,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互为促进的整体,这四项能力的培养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可以收到异曲同工的妙处。余映潮老师教学《我愿意是急流》时就设计了“美听——美读——美品——美说”的教学流程。其中,“美听”是最重要的环节:第一遍,整体感知,想象诗中的画面美;第二遍,理解诗中的形象;第三遍,进一步感受诗中那种浓烈的深情。课堂上,学生通过这“三听”营造的氛围,很快就披文入情,走进了文本,走近了作者。
(三)“让学”要把“写”落实到笔端
听说读的归宿是写。对学生而言,没有写的一切努力就都是“空中楼阁”。心理学研究表明,听和读作为摄取信息的主渠道在人们日常交往中分别占45%和16%,而说和写作为信息的输出方式在人类语言交流中分别占30%和9%。显然,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训练不能偏废。为此,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相对单一的语基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等程式,以提高受教育者语文整体能力为目标,构建听说读写合而为一的教学模式。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和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引导他们表达真情实感,指导他们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如通过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的信息。另外,课堂上教师还要让学生多动笔。
(四)“让学”要形成“说”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要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能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应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要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能根据一定的情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做到中心明确、感情自然、语言简明;能够围绕某一专题或一定的要求,即兴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在与他人讨论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意见,修正不正确的意见;能在学校或班级活动中当众作15分钟左右的演讲,并做到观点明确、阐述清楚、用语规范、语言连贯„„为此,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美文放送”“日记推荐”“演讲辩论”等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由“会读”到“敢讲”,直至最终“会讲”。
二、体现“四个关注”
(一)第一个关注:学生的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重视学生认知起点
任何一堂课都不应该从零开始。要关注学生初始的阅读体验,教学应以自读后的初步感受作为教学的起点;要针对学情,确定学习目标,精选学习内容。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少做无用的功。
(1)注重预习,注意检查预习,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有措施,有实效。如,预习卡的运用。
(2)注意难点字形的书写指导,把课后练习整合在课堂教学中。(3)注意难句的指导。(4)引导学生质疑问难。2.留给学生学习的时空。
让学生在课堂上时间静静地读书,亲近文本,与文本对话。
(二)第二个关注:阅读方法的渗透和指导
1、注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并且不同学段的主要内容概括的要求有梯度:中段用一两句话概括叙事性文体的主要内容;高段概括叙事性文体的梗概。
2、在关键处咀嚼品读的方法。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4、指导学生在阅读提示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迁移运用。
(三)第三个关注:关注年段特点、文本特点
读书应根据年段的不同读有层次。
(四)第四个关注:关注读说、读写、读用的结合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践性课程。学习语文的功夫,首先应该花在对具体语言材料的积累、品味、感悟上,在语言材料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可能(学生已经具备的对语言文字运用现象提升的条件),帮助学生认识语文运用规律。开设语文的目的不是要让学生个个成为精通“语言”、“文字”性质、要素、结构、特点、规律之类专门学问的学者,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或者说“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是要通过运用语言文字的范例和实践,学习在生活中、在本课程中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并准备将来在不同工作领域里,运用好语言文字。
1.在语言的空白处,引导学生想象、读说、读写结合,发展了思维能力。2.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进行写的表达。
3.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搜集、运用,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和运用语言能力。
三、思考“三大问题” 1.关于课文内容的分析
阅读教学要和课文内容的分析告别。又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呢?学习语文,应该多下工夫积累词语,学会将所学的词语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去。2.关于写字教学
在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3.关于个性化的阅读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但也要防止逐子逐句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语文可要有语文味,要坚守语文文本。
四、提高“阅读课堂实效”
(一)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年段特点要突出
语文教学靠熏陶,要重视和编者的对话、和文本的对话、阅读提示等。要认真研读年段课标。
(二)夯实语文基础(必须明确语文基础知识有哪些)
1、写好字;
2、要格外强调“读”,扩大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
(三)指导学习,强调两点
1.以阅读教学为本,朗读教学要有针对性。2.主要靠大量阅读来实现,强调个性化阅读。
(四)教学要有创新
1.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创设生动、活泼、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让他们获得充分展示自己语文学习成果的机会。2.加强了对读法创新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林静;“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的反对与坚持[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2]梁秀莲;邵芝欣;;阅读教学贵在“读”[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