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调适重心,实现习作教学的美丽转身
调适重心,实现习作教学的美丽转身
2013-09-29 20:59:42
陈志明
随着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站在新一轮课改的节点上,回望和反思小学习作教学,存在一些“过于注重”现象:过于注重作前指导的精心设计,过于注重写作方法、技巧的教学,过于注重逐字逐句的书面批改等等。这样的教学依然指向教师本位,忽略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习作教学,应在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理念下适当调适指导、讲评、激励的重心,实现习作教学的美丽转身。
一、指导:作后比作前更有效
长期以来,我们习作教学的重心都放在作前指导上,恨不得在作前指导课上把本次习作的要求、方法、技巧等一股脑全灌给学生,如何谋篇布局、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结尾,有的甚至提供许多好词佳句让学生选用,还有范读例文、下水文,可以说是做足了文章,满心期待着学生的一次性成功,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习作不是程式化的零件组合加工,学生也不可能在一次习作实践中就能达到所有的训练要求。作前指导越精细,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越容易千篇一律,缺少个性的表达。同时,时间过长的作前指导让学生错过了情动辞发的最佳时期,稀释了学生的习作情感。作前指导的最大效率,就是在最短的时间里唤起学生积极倾吐表达的愿望,我手写我心,情动而辞发,不要有过多的限制,让学生自主地表达,畅快地表达,个性地表达。这个过程10到15分钟为宜,留给学生充分的动笔实践时间。而真正能让学生写作受益最大的不是作前指导,而是作后讲评,这才是真正着眼于学生实际习作能力和水平的指导,才是习作教学真正意义的起点。管建刚老师说:“讲评课不只讲和评,还要指导,将作前指导的活儿,移到作后讲评。评改课、讲评课的指导,是从学生写得好的地方或写得不好的地方延伸出来。”管老师的观点是从学生的写作实际出发,先写后教,以写定教,变作前指导为作后指导,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一作一得、一课一得,久之,必会对学生的习作能力大有裨益。从这个角度说,习作指导,作后比作前更有效。
二、讲评:亮点比缺点更珍贵
课标将小学阶段学生写作称之为“习作”,即“学习写作”。既然是学习写作,对学生的文章不必苛求完美。不要说小学生,就是作家对自己的作品总还需
要不断修改完善。所以,习作讲评应该尽可能肯定优点,放大亮点。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好的题目。激励、赏识是习作讲评的基本原则。
有这样一个教学实例,一个三年级学生写了这样一段话:“今天放学回家,我问妈妈这几天有没有给大蒜浇水。妈妈说:‘这几天下雨,我把它搬到露台上去了。’我急忙跑上楼,一看,大吃一惊:一个星期没见,大蒜比我的头发长得还快,真是‘春雨贵如油’啊!”
对于这个片断,一位老师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讲评:“看到‘大吃一惊’这个词,我们准能猜到小作者当时的表情,谁来说说看?”有的学生说:“她一定两眼睁得圆圆的,小嘴张得大大的。”有的补充说:“她的眉头一定是皱着的,手不停地摸着脑袋。”有的学生还在下面不由自主地做起了动作。老师这时问小作者是不是这样的情形。小作者笑眯眯地点点头,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老师接着引导:“同学们,我们能想像出这位同学的表情,都是因为哪个词呀?”学生大声齐喊:“大吃一惊!”老师顺势一点:“大吃一惊,用得好、用得妙呀!还有哪个地方写得好?”学生说:“‘大蒜比我头发还长得快’写得好,一般人写作文肯定这样写‘大蒜长得真快呀’,她却把大蒜和头发作比较,很有趣!”你看,学生在发现别人优点的同时也从中明白了怎样的句子才是有趣生动的句子,比老师反复强调把句子写生动更直观形象。你在作文本上批阅:“这句话写得生动有趣。”学生未必在意你的批语,而在众人面前得到肯定,高兴的自然是那位小作者,而从中受益的却是全班,大家都知道了怎样的句子才是好句子,以后也要写出这样的好句子,让伙伴的精彩很快成为自己的精彩。这位老师不吝啬自己的夸赞之语:“看来这位同学真厉害,她还写了一句话,这句话我读中学时才知道,可她三年级就会用在作文里了。你知道哪一句吗?”学生齐说:“春雨贵如油。”教室里充满了轻松愉悦的气氛,学生们学得兴致盎然。
在这个片断中,老师放大优点的妙言妙语引出学生的妙言妙语,这些精彩点评一定会像春雨一样浇灌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心中的习作之花长得更美。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是高效的,也是艺术的。由此可见,亮点比缺点更珍贵。当然,讲评课也要指出学生习作的不足,需要注意的是指出不足一定要找好点,把握度,尤其是找好全班存在的共性问题,而不是故意放大个人缺点,谨防将讲评课变成群起而攻之的挑刺课、批判课,不能挫伤学生的习作积极性,积极有效的教学应该以正面引导、肯定赏识为主。
三、激励:动力比兴趣更重要
我们经常想着在写作之前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动笔,毕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前指导课上想尽一切办法,使出
浑身解数,又是情境创设,又是范文引路,甚至声、光、电多媒体设备齐上阵。但一旦学生辛辛苦苦写完了,誊写到作文本上,一次脑力劳动就算结束了。开场可谓是轰轰烈烈,收场却如此平平淡淡。周而复始,长期以往,学生对写作会逐渐失去兴趣,陷入疲于应付的状态。所以,让学生保持写作的动力远比激发兴趣重要,应该唤起学生习作行为中的“读者意识”,既有愿意读别人作品的意识,更有被别人阅读欣赏的意识。
对于学生的作品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更多的成果呈现方式,比如,可以围绕这一次写作主题编辑刊印学生的作文在班级内外进行传阅,扩大交流面。一学期下来就有七八个主题集。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一学期、一学年的满意之作编辑成册展评交流。可以建立班级博客,发表学生习作,邀请学生和家长上网阅读、留言,投票评选写作之星,举行班级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典礼。最经济的做法,进行优作演讲比赛,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佳作美读。系统的,可以像管建刚老师那样办《班级作文周报》,变“作业”为“投稿”,变“上交”为“发表”,设计三年写作动力系统,引爆班级作文教学革命,让学生获得写作的持续动力,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转身,是落实2011年版新课标,深化教学改革中的应然姿态,习作教学也是如此。在由原来的“重指导、重批改”到“重讲评,重激励”的重心调适中,实现习作教学的美丽转身。
第二篇:如何实现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
第十一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论文类别:小学语文
如何实现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
邓雪莲 电话:*** 重庆市云阳县青龙小学
摘要:阅读教学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以教为主的教学类型,教师不断地讲问,学生不断地听答;另一种是以学为主的教学类型,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演练。阅读教学要提高效率,必须经历一个“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美丽的转身过程。关键词: 阅读教学 以教为主 转型 以学为主 让学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教师,他得学会让他们学。”这个“让”使我懂得了“教学的真谛在于引导,在于激励学生,在于让学生热爱学习,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这里所说的“让学”,落实到语文课堂上,就是要让学生多参加读写听说等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实践中使学生的汉语素养和文学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从这一角度讲,“让学”应该是一种充分体现“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以教为主的教学类型,教师不断地讲问,学生不断地听答;另一种是以学为主的教学类型,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演练。阅读教学要提高效率,必须经历一个“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美丽的转身过程。然而,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个核心。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如何体现让学,真正意义上去实现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体现四个“让学”
(一)“让学”要把阅读还给学生
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应以阅读为本。因为,读本身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方法,而且最终会成为一种能力——在读的过程中生成对话,积淀语感,感悟情思,掌握方法。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比如,李镇西老师最经典的课例——《冬天》的教学,就设计了“读出自己——读出问题”等自读环节,使课堂教学达到了化繁为简、返璞归真的境界。课堂上,学生都在抑扬顿挫的自由朗读中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哪些地方舒缓,哪些地方急促,都体现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老师的主要作用则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用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进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
(二)“让学”要把倾听还给学生
倾听是对话的关键。文本是潜藏着巨大可解性的主体。读者对它作出自己的解释前必须向文本敞开自己的心灵,用心倾听文本说了什么。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谁在倾听,也就随之而听到了更多的东西,即那些不可见的以及一切人们可以思考的东西。”与文本对话,既不能以文本为中心,也不能以读者为中心。只有真诚与文本交往,充分尊重文本的主体性,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本。教学中,教师在倾听文本后一定要倾听学生的发言,让学生的心得和自己的体会形成交流和碰撞,并最终形成共鸣和共识,或在求同存异后成为再次阅读的动力和目标。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他还指出:“不善于听未必善于读,不善于说未必善于写。”叶老的话表明,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互为促进的整体,这四项能力的培养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可以收到异曲同工的妙处。余映潮老师教学《我愿意是急流》时就设计了“美听——美读——美品——美说”的教学流程。其中,“美听”是最重要的环节:第一遍,整体感知,想象诗中的画面美;第二遍,理解诗中的形象;第三遍,进一步感受诗中那种浓烈的深情。课堂上,学生通过这“三听”营造的氛围,很快就披文入情,走进了文本,走近了作者。
(三)“让学”要把“写”落实到笔端
听说读的归宿是写。对学生而言,没有写的一切努力就都是“空中楼阁”。心理学研究表明,听和读作为摄取信息的主渠道在人们日常交往中分别占45%和16%,而说和写作为信息的输出方式在人类语言交流中分别占30%和9%。显然,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训练不能偏废。为此,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相对单一的语基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等程式,以提高受教育者语文整体能力为目标,构建听说读写合而为一的教学模式。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和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引导他们表达真情实感,指导他们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如通过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的信息。另外,课堂上教师还要让学生多动笔。
(四)“让学”要形成“说”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要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能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应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要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能根据一定的情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做到中心明确、感情自然、语言简明;能够围绕某一专题或一定的要求,即兴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在与他人讨论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意见,修正不正确的意见;能在学校或班级活动中当众作15分钟左右的演讲,并做到观点明确、阐述清楚、用语规范、语言连贯„„为此,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美文放送”“日记推荐”“演讲辩论”等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由“会读”到“敢讲”,直至最终“会讲”。
二、体现“四个关注”
(一)第一个关注:学生的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重视学生认知起点
任何一堂课都不应该从零开始。要关注学生初始的阅读体验,教学应以自读后的初步感受作为教学的起点;要针对学情,确定学习目标,精选学习内容。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少做无用的功。
(1)注重预习,注意检查预习,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有措施,有实效。如,预习卡的运用。
(2)注意难点字形的书写指导,把课后练习整合在课堂教学中。(3)注意难句的指导。(4)引导学生质疑问难。2.留给学生学习的时空。
让学生在课堂上时间静静地读书,亲近文本,与文本对话。
(二)第二个关注:阅读方法的渗透和指导
1、注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方法的渗透和指导,并且不同学段的主要内容概括的要求有梯度:中段用一两句话概括叙事性文体的主要内容;高段概括叙事性文体的梗概。
2、在关键处咀嚼品读的方法。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4、指导学生在阅读提示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迁移运用。
(三)第三个关注:关注年段特点、文本特点
读书应根据年段的不同读有层次。
(四)第四个关注:关注读说、读写、读用的结合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践性课程。学习语文的功夫,首先应该花在对具体语言材料的积累、品味、感悟上,在语言材料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可能(学生已经具备的对语言文字运用现象提升的条件),帮助学生认识语文运用规律。开设语文的目的不是要让学生个个成为精通“语言”、“文字”性质、要素、结构、特点、规律之类专门学问的学者,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或者说“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是要通过运用语言文字的范例和实践,学习在生活中、在本课程中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并准备将来在不同工作领域里,运用好语言文字。
1.在语言的空白处,引导学生想象、读说、读写结合,发展了思维能力。2.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进行写的表达。
3.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搜集、运用,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和运用语言能力。
三、思考“三大问题” 1.关于课文内容的分析
阅读教学要和课文内容的分析告别。又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呢?学习语文,应该多下工夫积累词语,学会将所学的词语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去。2.关于写字教学
在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3.关于个性化的阅读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但也要防止逐子逐句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语文可要有语文味,要坚守语文文本。
四、提高“阅读课堂实效”
(一)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年段特点要突出
语文教学靠熏陶,要重视和编者的对话、和文本的对话、阅读提示等。要认真研读年段课标。
(二)夯实语文基础(必须明确语文基础知识有哪些)
1、写好字;
2、要格外强调“读”,扩大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
(三)指导学习,强调两点
1.以阅读教学为本,朗读教学要有针对性。2.主要靠大量阅读来实现,强调个性化阅读。
(四)教学要有创新
1.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创设生动、活泼、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让他们获得充分展示自己语文学习成果的机会。2.加强了对读法创新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林静;“个性化阅读”教学中的反对与坚持[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2]梁秀莲;邵芝欣;;阅读教学贵在“读”[A];探索 创新 发展[C];2000年
第三篇:美丽转身
美丽转身,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
——学习吴忠豪教授抓“本体性教学内容”有感
今天,学习了吴忠豪教授“教语文”应该抓住“本体性教学内容”,收益匪浅。在学习中逐渐领悟 “本体性教学目标与非本体性教学目标“的区别,逐渐认识到本体性教学内容,将指引我们真正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
吴中豪教授指出:从哲学层面看,所谓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所谓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包括创新精神的培养等。
当前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形态就是教师带着学生一篇一篇讲读课文。不管是哪一种版本的语文课本,都是如此。而实质上语文课的主要活动是阅读课文,严格意义上说就是教师领着学生深入分析理解课文。
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的。
特别是看了于永正老师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个课例,更让我认识语文课如何正确处理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在这堂课中,教学内容清清楚楚,就是学习感情朗读,学写批注,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封信,整堂课就是围绕这三个目标开展教学,这些都是“本体性教学内容”;而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对高尔基父子之间的亲情和“‘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哲理的体会,也就是“非本体内容”教学,则是渗透在朗读、批注、写信这些本体性教学内容的过程之中的。
我们虽然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但必须清醒地认识语文课不应该是“教课文”,而应该是引导学生“用课文来学语文”。首先要依据课文合理确定本体性教学内容。教学一篇课文,除了必须落实的生字、新词教学和课文朗读这些基本要求之外,其他在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方面还应该教什么,教师必须有明确的选择。其次在教学中其实无论是语文知识教学还是语文方法教学,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都应该按照“认识——实践——总结”的流程设计。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每篇课文都承担自己的任务,而这个任务正是《课标》所赋予它的任务。所以,我们组织教学内容时,不能把时间过多地放在“课文”本身上,要学会透过课文挖掘到“语文课程”所赋予在它身上的任务,抓住本体性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完课文后,让自身的语文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美丽转身,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
第四篇: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
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
邹城市北宿煤矿学校孔令海
1、以往的语文教学往往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而我们现在所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教学观念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实施中努力地去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一味的跟着老师学到主动地学,在课堂上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自主学习,体现多学少教,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上,以往的教学方式只是为了教课文,在老师的带领下如何学习课文,而我们现在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每篇课文只是一个个例子,我们拿它当例子来让学生从学到东西。例如《太阳》一课,我在组织学生学习这一课时,就充分实现了课文作为例子的作用:而上让学生在同自己的充分的阅读和自学,同学之间一起交流,学到如何写一篇标准的说明文,用到哪些说明方法,而不是把他上成一堂科普课,;还有老舍先生的《草原》一课,我们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细心体会,感受草原的美丽,从中学到作者的那些表达方法,积累到哪些好的语句,如何能做到学以致用,从而去学会如何去写一处美景,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小练笔,仿写一处自己熟悉的美景。以上这些只是本人在教学中的点滴看法而已,不足之处,请不吝赐教
第五篇:如何“实现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杂志原文
如何“实现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
河南宏力学校 曹卫振
站在课改的前沿,实现阅读教学从深度分析向广度阅读的美丽转身,这是摆在所有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难题。
博取而简收。从有深度的阅读到向广度的涉猎,围绕一个主题(当前国内的小学语文教材几乎都是以“主题单元”来选编课文的),让学生充分掌握大量的语言材料。不是传统的从一篇文章中学到很多道理,而是强调一课一得,甚至从几篇文章中学到一个道理,弄透一个问题,即在广度探索的情况下进行深度挖掘——这理应是我们本次课改努力实践的方向。为了说明问题,以孙双金老师讲解《推敲》为例。
大家都了解,这个故事讲的就是贾岛和韩愈之间有关“推敲”的一段佳话。在讲授这篇文章时他设定了四个目标,即四个“一”。第一个“一”叫讲述一个故事。这堂课他让孩子们把推敲的故事用自己的话讲下来,即将书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第二个“一”是理解一首诗歌。“推敲”的故事是按《题李凝幽居》这首诗来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僧“敲”月下门。为什么要推?为什么要敲?必须要把这个诗读透。从“题李凝幽居”这个题目,就可以看出隐者的居住环境是非常幽静的,如果不理解这首诗,想“推”和“敲”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第三个“一”叫做品味一段佳话。佳在哪里呢?为什么称它是佳话呢?孙老师说假如贾岛撞了韩愈的仪仗队,韩愈把他逮去关了一个晚上,还能称佳话吗?贾岛这个人老出交通事故,他前面也撞过一个刘栖楚“市长”(京兆尹)的仪仗队,刘栖楚把他抓去关了一晚上。这就不是佳话。韩愈这个为什么被称作佳话了呢?他说有四个佳。其一,贾岛推敲的精神佳;其二,贾岛坐在毛驴上推啊敲的憨态佳;其三,韩愈的姿态佳,一个市长,没有怪人家,下来跟人家一起琢磨,一起推敲;其四,韩市长的学问佳,一个市长如果没有学问,能跟人家推敲吗?这四佳,构成了中国文坛上的一段佳话。我们要引导孩子品味。第四个“一”,指欣赏一种现象。什么现象呢?推敲的现象。“推敲”这个故事的发生,使得中国语汇当中增添了一个新的词语——推敲。于是,从唐朝开始至近代,各个朝代都出现了推敲的佳话。王安石为“绿”而推敲;纪晓岚、解缙这些才子为对联而推敲;郭沫若为“你是(这)无耻的文人”而推敲;毛泽东为“到”字而推敲„„所以他说这堂课定位教学目标有四个:一个故事,一首古诗,一段佳话,一种现象。想把这堂课上成语文课,上成有语文味的课,上成有语文文化的课。
让学生以“推敲”这个故事为蓝本,老师引导学生精读、细读文本,然后补充由此引来的现象以及这些现象所涉及的故事。而不是让老师带着学生去分析“推敲”故事本身,理解其本意和引申义。感悟、理解什么是“推敲”。这种“单篇精读,主题拓展”的递进式语文教学很好地诠释了“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的理念。
正像崔峦理事长所说,“阅读教学的确到了跟“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的时候了!”
纵观全场,“内容分析式”的讲解并非少数。分析课文,其实是将老师、专家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被动接受成人的想法。甚至为了做课这一目的,很多老师将一篇文章反复咀嚼、玩味(在此并不是说不让老师们研究文本),然后做课老师努力将“智囊”们深思熟虑所得的精髓全部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去理解、去揣摩教师的意图。学生往往被搞得晕头转向,不知如何是从。学生能理解的倒还罢了;不能理解的,老师便做大量的铺垫,千方百计的将其纳入到老师原先所设计的教学环节当中,让学生去猜测老师的用意,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样未免勉为其难。再不济的,甚至予以直白告诉,大有“强迫”民意之嫌。一再强调的心中有学生,在一些课堂上不知道体现在哪里。
琐碎分析固不可取,但矫枉不必过正,过犹不及。“不堵死“内容分析”的路,就迈不开改革创新的步。”话说的很豪迈,但在很多时候学生还是需要老师扶着走的。该讲的东西老师还是需要给学生讲透彻的,这种“火候”的把握既要因人而异,也要因文而异,方法要灵活多变;老师也应因材施教。诚然,摒弃“内容分析”确实是我们应努力奋斗的方向——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此呼吁,在实现语文改革美丽转身的同时,莫让“转身”闪了腰。
2010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