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教学,关注实效,实现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共)
创新教学,关注实效,实现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
——2014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观后感
第九届全国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10月底在广西桂林举行,来自32个省市自治区的优秀青年教师在身后专家团队的支持下,以“创新教学,关注时效”主题为全国各地的老师们展现出了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风貌,其中不乏精彩纷呈的课堂案例,也不乏引人深思的探究和碰撞。课后,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倪文锦,长春东师中信实验学校校长王显才分别对此次活动的课堂进行了点评,指出了我国小语教学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指明了今后一个阶段教学改革的方向,激发了与会老师的高度共鸣。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具体到教学操作层面: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一、当前教学现状——讲课文占据课堂
我国现代语文以“讲课文”为主的课程形态是在传统读经教育的基础上嬗变而来。上世纪初语文课程从读经教育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科,其课程属性非常明确,当归属于“学语言”的课程。叶圣陶说:“国文是语文学科,国文教学的重心在于语言文字。虽然国文教学富有‘教育意义’,但这不是它的‘专任’。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尽管现代语文课程在属性上与传统读经教育有明显的改变,但是延续千百年的以解读文本内容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形态却顽强地保留下来。这种课程形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文教化功能,但显然不利于学生母语学习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而且客观上很容易造成语言学习任务的旁落。
现代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什么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什么是“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就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简单地说,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台湾赵镜中老师和大陆的一位老师共同在内地执教《太阳》一课。前者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后者教学目标主要是研究太阳远、大、热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赵老师事后不无感慨地说:大陆的语文课主要是在讲课文。他认为语文课不应该讲课文,而是应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番话其实道出了大陆和台湾两地教师在语文教育观方面的差异。赵先生是用《太阳》这篇课文来教说明文的阅读方法,目标指向阅读的方法、策略,很明显,这是语文课程内容;大陆老师用《太阳》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很明显,这是教材内容,而非语文课程内容。当下很多老师是把语文教材内容当成了语文课程内容,所以语文课上完,学生留下的多是教材内容的痕迹,而不是语文课程内容的痕迹。
二、改变现状、关注实效——想说爱你不容易
2010年,崔峦老师全国第七次小语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曾经做过《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的讲话,但是时隔四年,历经两次全国青年教师赛课,此次活动中教课文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改变教学现状,为何想说爱你不容易?这和语文课的课程设计有关。
第一是教材没有提供合适的课程内容。同样一篇课文,老师选择的课程内容可以完全不一样。比如教《月光曲》这篇课文,张老师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月光曲谱写的过程,感悟贝多芬同情穷人的思想感情,侧重在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方面;薛老师的教学重点是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创设情景迁移运用这些语言,重在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于老师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写事物和联想的方法,并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在阅读和写作中如何运用。由于语文课本提供的只是教材内容,至于这篇课文“教什么”,也就是课程内容,完全凭教师的个人经验和认识去选择,去琢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语文课程内容的随意、零散、无序和经验化。相当一部分教师包括大多数入职教师由于对语文“课程内容”认识肤浅,难以区分“教材内容”和“课程内容”,甚至误将“教材内容”当成语文课的主要目标,将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文本内容的梳理和思想情感的感悟方面,这样的语文课上和不上当然就没有什么区别。
第二是现行语文教学流程不适合学生学习语文。现在语文教学的一般流程是初读课文,然后是分段讲读,最后总结练习。这种教学流程本身就是一个适宜于文本解读的流程。教师解读的主要是自己对文本的感悟,是成人感悟,与儿童文本阅读感悟相距甚远。语文课堂里大量时间用于讨论教师对文本的感悟,缺少目标明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其结果必然会降低语文教学的效率。学语文的流程是怎么样呢?就是按照语文知识或方法的学习规律,按照“领会知识(方法)——指导运用”的步骤设计教学。就像上面提到的香港老师的这个课例:首先领会什么叫画流程图,然后让同学去尝试运用,让学生去独立运用。教师教什么非常清楚,学生领会了以后就去实践。这才是一种“语言学习型”的教学流程。
第三是我们的课程设计没有预留学生语文实践的时间。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课要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只有在语文实践中才能形成。现在的语文教材课文数量太多,一篇课文教两个课时,只够教师讲课文。如果把课文减少一半,大概每学期教15篇左右,那么可以留出一半时间让学生进行语言的实践。其实课文多教几篇、少教几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并没有直接关系。现在有些教师也重视在语文课上安排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但往往是教师的个人行为,而不是课程行为。语文课如果有一半时间留给学生去读书,去表达,去实践,那么语文课的效率就一定能够提高。山东烟台开展的双轨教育实验,就是每个星期语文老师少上两节语文课,让同学去图书馆读书,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提高了。我们的语文课,核心是阅读,主线是阅读,然后由教师根据自己的认识添加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添加什么实践活动,添加多少实践活动,都是老师的个人行为,而不是课程规定,这是我们课程设计很大的不合理。
三、创新教学、华丽转身——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改革固有的教学模式,实现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我们必须实现两个转型:
一、以围绕思想内容为目标转为学习语言能力的转型;
二、从教师讲读课文为主要教学形式转为学生语言文字实践为主的教学形式。
教材上的课文作为语文教学内容,既包含本体性教学内容,即语文课程独有的,反映课程本质特征的教学内容,如语文的知识、方法、技能;也包括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即非语文课程本质特征的各科课程共同承担的教学内容,如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教育、多元文化了解。
传统的教学把课文内容当成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常常是初读,整体感知;精读,体会情感;总结,归纳中心思想。这种“教课文”的教学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目标,显然是不务正业。那么怎样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依据课文合理开发课程内容。这篇课文究竟要教什么,教师要非常明确。如教学《桂林山水》,不仅要了解作者介绍了桂林山水的哪些特点,还应该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开头,用怎样的语言写出桂林山水的特点,更应该让学生知道阅读这类文章时的基本路径是什么。教学《鸟的天堂》,不仅要了解作者去了几次,每次看到什么,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还要知道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将榕树旺盛的生命力展现出来的,是用怎样的语言将百鸟起飞和鸣的景象写真切的,同时应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将鸟的天堂展现出来的,即梳理作者展现“鸟的天堂”的思路:发现这是一个安静的地方——鸟在这里生活很安全——鸟儿们在这里过着安逸的生活,真正体会作者发自内心的:“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感慨。再如教学《山海关》一文,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山海关“伟大的体魄,忠贞的灵魂”,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还应该了解作者介绍山海关的顺序,从写景到写自己的站在山海关上的想做什么,最后写自己驰骋思想,联想到历史上干戈扰攘的岁月,想到无数爱国志士们的忠贞灵魂。并通过恰当的案例引导学生在写景时学会联想:看到美丽的红叶——想拾起来做书签,想画下来,想写一首诗——联想到落叶归根的情意,联想到落叶对大地母亲的回报,联想到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第二,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地选择课程内容。一篇课文可以选择的语文课程内容很多,这需要老师自己去选择。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教的内容往往太多、太散,教师解读文本时认为有价值的都要教,但都是教过,不求教会。比如设计《桥》这篇课文可以教的知识点很多:有的老师认为课文中的对比描写很突出;还有位教师说这篇课文是层层推进,一层一层揭示这个老支书高大的形象,崇高的思想;另一位教师说这篇课文结尾揭开悬念,所以结尾非常精彩。如果每个知识点都教,再加上这篇课文字词教学要求,那么每个知识点的教学都只能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其实语文课不应该追求教过,而是应该追求教会。所以备课讨论后大家形成一个共识,就是要学会舍弃,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结尾揭开悬念”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是可以学会的,这篇课文教学可以围绕这一个知识点设计教学过程:先让同学想,前面如果点出他们是父子关系,行不行?当然也可以,你读一读,现在这样写了,有什么好?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课文最后揭开悬念,能够增强文章吸引力,有悬念感。那么这个方法怎么用?老师另选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一开始就交代了结果,让学生模仿课文修改,最后揭开谜底,这篇文章该怎么改?改了以后有什么效果?这样就把这堂课学到的方法在实践中操练了一下,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这一方法。这符合儿童学习的规律。第三,依据认知规律有效设计教学流程。要教会学生,其教学流程应该是“认识领会——实践运用——反思总结”的过程。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学习方法的教学都应该这样设计教学流程。比如学习“结尾揭开悬念”,首先是理解的知识的表征,这时学生理解的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是一种陈述性的知识;然后需要通过实践,在新的语境中运用,才能上升为程序性的知识,学会一种写作方法;最后还需要反思总结,引导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语境中去迁移、去运用。这是学习方法的教学流程。如果是课文语言的学习,那么首先是要理解、积累,然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让学生尝试运用。我们的语文课花在词语理解上的时间不少,所以学生学到的是消极词汇,能理解但不会运用。如果教师以运用语言为目标去设计教学流程,那么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应该设计尝试运用课文语言的教学环节。这样就能够促进消极语汇向积极语汇的转化,学生的积极词汇量增加了,语言的质量就能够大大提高。
第二篇:2期盼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
期盼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
——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的几点思考
【摘要】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为此,应根据年段目标要求,结合文体特点,分清主次,确立适度、适量的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恰当的重组和补充,指导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掌握语文方法;因需而定,把准尺度,对教学方式进行合理改善;全面、客观、灵活地实施教学评价,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语文教学逐步实现“从内容分析的阅读教学向策略指导的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利用教材学语文”“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已成为语文教学之魂。有了这根“主心骨”,语文教学必将焕然一新。随着新观念、新意识、新课堂的逐步推进,智能语文、诗意语文、生命语文、思维语文、另类语文等将会绽开更绚丽的语文教学奇葩,语文教学也必将会潇潇洒洒地“华丽转身”。
【关键词】: 教会知识
人文性 工具性 自主性
教会学习新观念 新意识 新课堂
曾几何时,讲台上,教师或慷慨激昂,义愤填膺;或婉约悲切,潸然泪下;或高山流水,意蕴悠长„„而讲台下的学生,则如痴迷的观众,每一根神经都被老师的一举一动牵扯着。讲台成了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这看似热闹的课堂,唱主角的永远是教师。当然,课堂上的学生也在教师的引导下侃侃而谈,但那是对课文的分析,从来没有跳出文本,没有站在纵观的角度上去看问题,真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惑。
困惑的背后有关语文教学众说纷纭:有人把语文教学比喻成带着手铐脚镣跳舞,有人说语文教学就像黛玉进了贾府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少说一句话。我在报纸上看到一位中学语文老师说我们现在面对的是“被阉割的语文”。专家以及有关领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我们一线的语文老师,更是茫茫然不知所措。
直到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核心成员崔峦老师的登高一呼“和内容分析的教学说再见”“实现有内容分析的阅读教学向策略指导的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才让很多一直埋头在一线的教师有了一种顿悟之感。“要用课文教而不是去教课文”。——这便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华丽转身!
一、“华丽转身”呼唤新观念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很早就说过,教材中的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是我们带领学生学语文的载体之一。著名作文教学专家管建刚老师提出“讲评是最好的指导”,他道出了作文教学的真谛,被称之为“作文的革命”。但是,更新教学观念举步维艰。像“审题→引导→写作→评讲→审题→修改”的规矩之圈,确实曾经为无数语文老师指明了作文教学之基本方向,可它必定在很多方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再适应今天的语文教学,必须加以改良。还有那些以课文内容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应该尽快改变。
1、解读教材 ——华丽载体
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首先要确立教材的作用。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教课文,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认认真真地记,然后将正确的答案不折不扣地背下来,甚至要背解词、造句、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试想,这是在学语文吗?汉语言是我们的母语,掌握语言是要习得的,是要通过不断地接触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最后形成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
我们拥有的教材不管是结构,还是语言、思想性都算得上精品,正是我们语文老师带着学生学好语文的好范文。我们在教学中应跳出课文内容
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是,强调了“语言文字训练”,并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练习课、语基课,不能任意拔高或降低学习要求,要让学生领略到清新的文学气息,感受到丰厚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体味到语文学科独有的魅力。
1、平等对话——展现人文性
语文学科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且又有其鲜明的人文性。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同时,“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显而易见,现在的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加注重了教学的生成过程,强调了师生间关系的和谐,语文课堂的人文关怀。
当代教育家魏书生说:“学生心灵的门并不总是敞开的,特别是对他不熟悉、不信任、不知心的老师,常常在心灵的门口设一个警戒的哨兵,不把真情实感的心理活动流露出来。”教育就是爱的传递,教师拥有一片蓝天,孩子也拥有一片蓝天,用理解去相接,用爱心去滋补,将两片蓝天紧紧融合,共同美丽,共同灿烂,让教育的天空更辽阔、更湛蓝,让语文的课堂教学充满着和谐,闪耀着人文的光辉,彰显出独特的魅力。
2、共同践行——彰显工具性
语文“工具性”的教育特点决定着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我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摒弃烦琐的分析,让课堂多一些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如查字典、词语积累运用、习作等,另外,彰显语文的工具性,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
师三位一体,师生互动,就是素质教育大潮下的语文教学。”以上文字摘自《语文教学如何应对素质教育的挑战》一文,足以看出,当今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师提出了“终身备课”的要求。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语文教学是最具个性化的行为,一个语文老师,如果有很强的责任心和渊博的知识,那他怎么教都可以。此语道出了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
为了迎接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学的挑战,作为语文教师,必须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走进语文,学习语文,提高自身素养。这样,方能在语文教学的改革之路上少走弯路,游刃有余。
2、科学参考——追求新课堂
教学参考书详细解读了配套课文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特别针对重点段落的解析细致入微,大到整体结构,小到易读错的某一个字音,都作一详细的说明,每一课的后半部分介绍一些名家成功的精彩教学片段,给了老师们很好的借鉴。由此,可以说教学参考书是语文课程最具权威性的教辅资料,甚至是考试、课堂指导的依据。
我们的确应该尊重权威,但无数的事实证明,我们绝不能过于迷信权威。教学参考书虽然倾注了诸多专家学者大量的心血,是他们智慧的结晶。但必定经过了很长时间,有的知识和现代的生活实际已不再相符,对于语文课程来说,必定要烙上时代的烙印。更应该注意的是,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师在变,学生在变,随之而来的将是课堂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若顺利实施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教学参考书,但作为语文老师,绝不能受教学参考书的限制,科学地吸收它、内化它、用好它,将它融入到自己对教材的钻研之中,完成独具个性的课堂教学。
3、教会学习——成就新人才
新型语文课将以学习、积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线索,这样一来,学语文教学定然会从“山穷水复疑无路”中走出,形成“柳岸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前景。
既然我们的语文教学还有选择,为什么不来个华丽转身?或许你我会发现原来语文教学可以更美的!
【参考文献】: 1、201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2、《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守恒主编月
3、《叶圣陶教育名篇》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年11月
4、《小学语文教学》 2010年 25期
5、《语文教学如何应对素质教育的挑战》
年9 2006
第三篇:关注常态教学增强课堂实效
关注常态教学增强课堂实效
——关于农村中心小学校长听课的几点思考
句容市下蜀中心小学孙建云
随着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农村中心集镇的规范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向城市、城镇集中,使得农村薄弱地区教育发展的压力加大。由于布局调整,目前农村乡镇一般保留一个中心小学,一两个村完小或办学点。因此农村中心小学的校长大多面临的是辖区内各校规模不大,但覆盖面积广,且各学科师资配备不全,结构也不够均衡这一现状,所以往往出现一个乡镇内各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的现象。乡镇中心校的内部管理既不像城区学校,也不像农村中学那样,条线分明,分管领导专一化,而是要将几个分散的学校齐抓共管,因此要想理想化的同步发展,往往事与愿违。特别是由于所管理的教师既有中心校的,又有村校的,年龄、学历、教育教学水平、工作态度等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教学管理上难度相对加大了。所以农村中心小学校长必须从自身做起,加强教学研讨,要“沉下心去”,走近教师,走近学生,更要走进教材,走进课堂,经常参加学校里的教研活动,以此引领学风和教风。
课堂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听课评课是研究和促进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抓住了它,就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所以,校长听课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听课和分析课》一文中指出:“多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尽管学校领导人有着各种各样的活动,而听课和分析课却是应当摆在首要地位的工作。”他还认为,“听课少的校长就好比是一个被蒙住眼睛的人,在黑暗中徘徊,能听到一些,但是什么也看不见,不了解,不理解。”因此,作为农村中心小学的校长,要想管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带上听课笔记,走进课堂,透过课堂教学现象挖掘其背后潜藏的学校教学管理问题,从而掌握第一手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况,以便更好地改进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引领教师发展,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农村中心小学校长如何听课谈几点认识:
一、校长听课要以管理的眼光去发现、思考
1.在课堂教学中去发现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校长的听课不必像教研员那样去深层次地分析教学现象和规律,但透过教学 1
现象,必定可以发现学校哪些教学管理制度是合理的,哪些管理制度还需完善。比如,当校长不打招呼走进了教师的课堂,你可以发现哪些教师课前做到了充分准备,哪些教师在常态课中体现了教改思想,哪些教师没有做到这些,这些没有做到的教师可能是什么原因,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是否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是否符合或达到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中,村级学校教师在课堂上有了哪些变化,其变化与中心校教师相比存在哪些差距„„凡此种种,只有在听课之后,校长才能有所思考,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才有可能进一步完善。比如我通过对新上岗教师的听课发现,很多新教师的教案、课件喜欢用网上现成的,很少有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去作调整的。因此在教务处制定的集体备课制度中,我们就作了调整,让一个年级的某一位教师主备课,贴到学校备课平台上,同一学科其他教师根据班级情况和自己的理解跟帖、讨论,以便大家作更好地改进,至于课件可以资源共享。这一校本教研制度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2.从课堂教学中发现细节,以人为本,关注教师
校长听课,要做的除了关注师生的“教”与“学”,还要关注授课者和学生的一切言行举止,切不可放过一些看上去很微不足道的“细节”。一次听课,看到执教教师上课时有点走神。下课后我找他询问情况,得知他母亲得了重病,正住院治疗。了解情况后我及时会同工会负责人商量,及时看望了他的母亲,并给予了尽可能的帮助。对于带病上课的教师,我每次都要了解他们的病情,并要求他们及时治疗。我们强调“以人为本”,那就要从小事做起。“仁者爱人”,校长更应如此,真诚关心、爱护和帮助与自己朝夕相处、共同奋斗的教师,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轻轻的问候,一声温暖的安慰,传递给教师的是一种人文情怀。
3.在课堂教学中寻求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方向
校长日常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体现学校的特色,尤其是农村学校,要让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得到别人的认可,更是困难重重。那么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可以提供给校长更多的思考空间,关键是校长如何在听课中发现。我任下蜀中心小学校长的初期,从所听的许多语文课中发现,学生的阅读面很窄,特别是一些经典名篇,更是一片空白,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针对这种情况,我与校行政班子研究决定,努力打造书香校园,申报加入“中华经典诵
读实验学校”。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实践,学校书香氛围浓郁,经典诗文诵读特色初具规模,学校被《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和“中华经典诵读实验课题组”评为“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示范学校”,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大大提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4.在课堂教学中去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定在课堂上是一个成功者。一个将来走向成功的教师也必定是在课堂中磨炼出来的。校长走进课堂才能更清楚地看到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个性特点,从而有效地根据教师的特点调整工作岗位,达到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也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调整学校的教学管理方向。
二、校长听课要以研究的视角去引领、指导
1.要有目的性。
有目的,即要有准备地听课。有准备地听课才能有收获。作为校长,听课前要对所听学科的新课程要求及教学规律,对执教者要教的内容预先熟悉一下,对学生作大致的了解。同时也要利用好听课的机会,发现所听课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抓住听课前的时间,走走看看听听。可以看看班级的常规情况,可以看看班级的文化布置,可以和学生谈谈,和教师聊聊,听听他们的心声。这段时间并不长,但是了解的情况却是最真实的,你可以看到值得颂扬的好人好事,可以发现工作中的疏漏,可以发现安全方面存在的隐患,可以了解教师的内在需求,可以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由此看来,校长听课的效益不仅仅是可以把握教师的上课情况,了解教学质量,更可以全方位了解学校工作的细枝末节,由此展开,提升管理水平。
2.校长听课要有理念指导,要占领制高点。
前面讲校长听课不必像教研员,但校长至少要懂行。校长不同于一般教师,要面对所有学科,要能跳出学科,在更高层面上看待课堂教学,实现对课程的管理和引领。因此,校长的听课既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师生双边活动的开展,使新课程真正落到实处。对教师,要关注其对新课程的落实情况,重点关注教学目标的呈现与达成,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策略、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师生活动的组织,教学生成的把握等问题。对学生,要关注其主体地位的落实问题,重点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等。这样的听课,才能使校长站到教学指导的高位上。
3.校长听课要做个有心人。
校长听课要做好“听、想、看、记、动”五字诀。听:要以自己敏锐的听力,听教师讲课的语言,听学生的答问、讨论、交流,要听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贯彻,听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听出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程度„„看:随时观察师生状况,看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教学基本功,看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看学生的投入,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情况,看不同程度学生的发展性、独立性、自主性和个别性;想:带着问题进课堂,及时思考教学之所得所失,多问几个“为什么”;记:随时记载所见所闻所思;动:必要时要起身观察学生的动手操作、课堂练习和讨论等情况。只有这样,校长才能真正了解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才能触摸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脉搏,掌握教学改革的主动权,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
4.及时评议,平等交流
作为校长,听课以后,千万不能以工作繁忙为借口而不参加评课、议课,更不可“一言堂”,不懂装懂,大话、空话、官话连篇,而是应当把握评课、议课的主要指标,树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针对实际情况,通过多种形式和执教教师研讨。除一般的教研组评议外,还可和执教者个别交谈,通过对话,双方沟通,深入交流;也可形成文字稿或网络跟帖表达自己的意见;还可召开教师座谈会,了解大家对这节课的感受,还可广泛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让大家多角度谈自己的看法;更可以和相邀的专家、教研员一起对课进行“会诊”,着重找问题,提对策,帮助执教者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作为校长,应该以研究者的身份和教师平等对话,沟通理解;应该以理服人,客观公正;应当着眼于教学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应该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要目标,认真组织并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引导教师自觉提高教育科研的能力和水平,以教研促教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并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第四篇: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
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
邹城市北宿煤矿学校孔令海
1、以往的语文教学往往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而我们现在所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教学观念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实施中努力地去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一味的跟着老师学到主动地学,在课堂上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自主学习,体现多学少教,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上,以往的教学方式只是为了教课文,在老师的带领下如何学习课文,而我们现在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每篇课文只是一个个例子,我们拿它当例子来让学生从学到东西。例如《太阳》一课,我在组织学生学习这一课时,就充分实现了课文作为例子的作用:而上让学生在同自己的充分的阅读和自学,同学之间一起交流,学到如何写一篇标准的说明文,用到哪些说明方法,而不是把他上成一堂科普课,;还有老舍先生的《草原》一课,我们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细心体会,感受草原的美丽,从中学到作者的那些表达方法,积累到哪些好的语句,如何能做到学以致用,从而去学会如何去写一处美景,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小练笔,仿写一处自己熟悉的美景。以上这些只是本人在教学中的点滴看法而已,不足之处,请不吝赐教
第五篇:调适重心,实现习作教学的美丽转身
调适重心,实现习作教学的美丽转身
2013-09-29 20:59:42
陈志明
随着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站在新一轮课改的节点上,回望和反思小学习作教学,存在一些“过于注重”现象:过于注重作前指导的精心设计,过于注重写作方法、技巧的教学,过于注重逐字逐句的书面批改等等。这样的教学依然指向教师本位,忽略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习作教学,应在基于学生主体发展的理念下适当调适指导、讲评、激励的重心,实现习作教学的美丽转身。
一、指导:作后比作前更有效
长期以来,我们习作教学的重心都放在作前指导上,恨不得在作前指导课上把本次习作的要求、方法、技巧等一股脑全灌给学生,如何谋篇布局、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结尾,有的甚至提供许多好词佳句让学生选用,还有范读例文、下水文,可以说是做足了文章,满心期待着学生的一次性成功,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习作不是程式化的零件组合加工,学生也不可能在一次习作实践中就能达到所有的训练要求。作前指导越精细,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越容易千篇一律,缺少个性的表达。同时,时间过长的作前指导让学生错过了情动辞发的最佳时期,稀释了学生的习作情感。作前指导的最大效率,就是在最短的时间里唤起学生积极倾吐表达的愿望,我手写我心,情动而辞发,不要有过多的限制,让学生自主地表达,畅快地表达,个性地表达。这个过程10到15分钟为宜,留给学生充分的动笔实践时间。而真正能让学生写作受益最大的不是作前指导,而是作后讲评,这才是真正着眼于学生实际习作能力和水平的指导,才是习作教学真正意义的起点。管建刚老师说:“讲评课不只讲和评,还要指导,将作前指导的活儿,移到作后讲评。评改课、讲评课的指导,是从学生写得好的地方或写得不好的地方延伸出来。”管老师的观点是从学生的写作实际出发,先写后教,以写定教,变作前指导为作后指导,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一作一得、一课一得,久之,必会对学生的习作能力大有裨益。从这个角度说,习作指导,作后比作前更有效。
二、讲评:亮点比缺点更珍贵
课标将小学阶段学生写作称之为“习作”,即“学习写作”。既然是学习写作,对学生的文章不必苛求完美。不要说小学生,就是作家对自己的作品总还需
要不断修改完善。所以,习作讲评应该尽可能肯定优点,放大亮点。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好的题目。激励、赏识是习作讲评的基本原则。
有这样一个教学实例,一个三年级学生写了这样一段话:“今天放学回家,我问妈妈这几天有没有给大蒜浇水。妈妈说:‘这几天下雨,我把它搬到露台上去了。’我急忙跑上楼,一看,大吃一惊:一个星期没见,大蒜比我的头发长得还快,真是‘春雨贵如油’啊!”
对于这个片断,一位老师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讲评:“看到‘大吃一惊’这个词,我们准能猜到小作者当时的表情,谁来说说看?”有的学生说:“她一定两眼睁得圆圆的,小嘴张得大大的。”有的补充说:“她的眉头一定是皱着的,手不停地摸着脑袋。”有的学生还在下面不由自主地做起了动作。老师这时问小作者是不是这样的情形。小作者笑眯眯地点点头,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老师接着引导:“同学们,我们能想像出这位同学的表情,都是因为哪个词呀?”学生大声齐喊:“大吃一惊!”老师顺势一点:“大吃一惊,用得好、用得妙呀!还有哪个地方写得好?”学生说:“‘大蒜比我头发还长得快’写得好,一般人写作文肯定这样写‘大蒜长得真快呀’,她却把大蒜和头发作比较,很有趣!”你看,学生在发现别人优点的同时也从中明白了怎样的句子才是有趣生动的句子,比老师反复强调把句子写生动更直观形象。你在作文本上批阅:“这句话写得生动有趣。”学生未必在意你的批语,而在众人面前得到肯定,高兴的自然是那位小作者,而从中受益的却是全班,大家都知道了怎样的句子才是好句子,以后也要写出这样的好句子,让伙伴的精彩很快成为自己的精彩。这位老师不吝啬自己的夸赞之语:“看来这位同学真厉害,她还写了一句话,这句话我读中学时才知道,可她三年级就会用在作文里了。你知道哪一句吗?”学生齐说:“春雨贵如油。”教室里充满了轻松愉悦的气氛,学生们学得兴致盎然。
在这个片断中,老师放大优点的妙言妙语引出学生的妙言妙语,这些精彩点评一定会像春雨一样浇灌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心中的习作之花长得更美。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是高效的,也是艺术的。由此可见,亮点比缺点更珍贵。当然,讲评课也要指出学生习作的不足,需要注意的是指出不足一定要找好点,把握度,尤其是找好全班存在的共性问题,而不是故意放大个人缺点,谨防将讲评课变成群起而攻之的挑刺课、批判课,不能挫伤学生的习作积极性,积极有效的教学应该以正面引导、肯定赏识为主。
三、激励:动力比兴趣更重要
我们经常想着在写作之前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动笔,毕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前指导课上想尽一切办法,使出
浑身解数,又是情境创设,又是范文引路,甚至声、光、电多媒体设备齐上阵。但一旦学生辛辛苦苦写完了,誊写到作文本上,一次脑力劳动就算结束了。开场可谓是轰轰烈烈,收场却如此平平淡淡。周而复始,长期以往,学生对写作会逐渐失去兴趣,陷入疲于应付的状态。所以,让学生保持写作的动力远比激发兴趣重要,应该唤起学生习作行为中的“读者意识”,既有愿意读别人作品的意识,更有被别人阅读欣赏的意识。
对于学生的作品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更多的成果呈现方式,比如,可以围绕这一次写作主题编辑刊印学生的作文在班级内外进行传阅,扩大交流面。一学期下来就有七八个主题集。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一学期、一学年的满意之作编辑成册展评交流。可以建立班级博客,发表学生习作,邀请学生和家长上网阅读、留言,投票评选写作之星,举行班级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典礼。最经济的做法,进行优作演讲比赛,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佳作美读。系统的,可以像管建刚老师那样办《班级作文周报》,变“作业”为“投稿”,变“上交”为“发表”,设计三年写作动力系统,引爆班级作文教学革命,让学生获得写作的持续动力,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转身,是落实2011年版新课标,深化教学改革中的应然姿态,习作教学也是如此。在由原来的“重指导、重批改”到“重讲评,重激励”的重心调适中,实现习作教学的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