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三点尝试[模版]
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三点”尝试
王 健
众所周知,课外阅读很重要。阅读是根,写作是叶,“根深”才能“叶茂”,“厚积 ”才能“薄发”。苏霍姆林斯基曾把课外阅读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已成为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共识。但理念的更新并不等于行为的跟进,往往只是一味地让学生盲目阅读,阅读的量难以保证、阅读的质难以检测,缺乏切实可行的指导,或盲目要求、或听之任之,造成学生课外阅读的望书却步或随波逐流。为此,我们学校在2007年3月就“课内外阅读相结合”这一问题作为研究课题,上报江苏省教育学会,并成为“十一五”立项课题。旨在:探索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的基本方法、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相辅相成的阅读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两年来,本人以教材为依托,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就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这方面谈一点肤浅的体会。
一、课前预习,立足趣味点
高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之前一般都要布置预习,但以往布置预习,都是围绕所学课文的字、词、句、段,而且千篇一律,久而久之,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在学习过程中就缺少激情,对预习也失去了兴趣。事实上,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瑞士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这都说明了“兴趣”在教育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因此,在预习中,寻找兴趣点,激励学生扩展阅读、搜集资料,将使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在写作背景上寻找趣味点。
在国标本小语教材中,许多教材的写作背景很相似,甚至是相同的。如,小语第十册第二十课《七律.长征》,二十一课《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都是以我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历史壮举为创作背景,布置预习时,可适当讲一些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感人事例,以激发学生了解长征的艰难,感受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然后推荐一些阅读书目,如《马背上的小红军》、《草地夜行》、《金色的鱼钩》、《飞夺泸定桥》等,学生通过这些红色经典文章的阅读,对红军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精神有更真切的感受,对教材的理解也就更深刻。再如小语第十一册教材第四课《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也有相似之处:都是国家分裂、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作者和全国人民的心情一样,盼望和平、渴望祖国统一。因 1
此,在预习时,指导学生阅读《上下五千年》中的“安史之乱”和“靖康之难”,既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又为进一步体会诗意作了铺垫。
其次,从课题上挖掘趣味点
小语教材中许多文章的题目起得很精当,有的是全文内容的浓缩,有的是文章中心所在,还有的题目读了让人意韵无穷、令人遐想。预习时,教者如能抓住题目,适时引导,就能激起学生寻秘探幽的兴趣。如在学习《最后的姿势》前,引导学生回忆课外读过的《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等文章,想象董存瑞手托炸药包、黄继光扑向机枪口、五壮士英勇跳崖前刹那间的光辉形象,使学生感悟到:这就是他们“最后的姿势”。又如在学习《秦兵马佣》前,告诉学生,“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接着又因势利导问学生:“你们知道另七大奇迹是什么吗?”部分同学略知一些,有说“长城”的,有说“金字塔”的,可都说不全面。于是,我就告诉学生,在〈〈世界五千年〉〉这套丛书中就有详细的记载,课前就有许多同学兴致勃勃地去寻找、翻阅这套书,在学习下一课〈〈埃及的金字塔〉〉时,学生滔滔不绝,对金字塔的描述远远超过了书本的内容。有同学说,金字塔的顶角是52度,这是最稳定的角;有同学说,“人面狮身像”被拿破轮用大炮轰断了半根胡须,现在还放在巴黎的卢浮宫;还有同学说,金字塔不仅埃及有,在南美洲的丛林中也有,在百慕大海底也有......同学们知识之丰富、见闻之广博,连我当老师的也瞠目结舌。由此深感课外阅读的重要和迫切。
二、课内阅读,找准结合点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他的书库”。叶老再三强调,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从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于阅读各种课外书籍,语文教材实际上是通向更多课外阅读的桥梁。因此,只有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学以致用。有效结合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相关内容的结合。小语国标本教材选用了许多古典名著中的章节,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点带面,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如学习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可让学生阅读《水浒传》中“火拼王伦”的章节,从而加深对林冲这一梁山好汉的印象;学习了《三顾茅庐》后,引导学生讲讲《三国演义》中有关 诸葛亮的其它故事,像“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这些内容都是对诸葛亮的精彩描写,学生读后就能进一步理解课文,对诸葛亮这一人物也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使没有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课后迫不及待地要去读一读。再如:学习《最后的姿势》一文中的“废墟”和“坍塌”词语时,可结合文
2中第一幅插图理解“废墟”,结合最后一幅插图理解“坍塌”,结合点找准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既形象又深刻。
第二,相关人物的结合。
高年级教材中有许多写人的文章,像司马迁、莫泊桑、钱学森、霍金等等,他们生动感人的事迹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学生,但由于教材的篇幅短小,对这些名人,学生不可能有更全面深刻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要抓住机遇,结合所教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如学习了《海伦 凯勒》一文时,可向学生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使学生不仅了解海伦 凯勒具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更使学生认识到:要珍惜时间、珍惜自己拥有的,不要虚度年华、白白浪费光阴;学习了《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同学们都知道鲁滨逊是一个聪明机智而又具有坚强毅力的人,但人物形象并不鲜明,在课堂上可让读过《鲁滨逊漂流记》的同学讲一些具体的情节,使同学们对鲁滨逊这一人物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此之外,还可以从相关的写作背景、相同的中心、相似的写作手法等方面寻找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以此提高课外阅读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三、课后拓展,寻求生长点
课外阅读虽然很重要,但仍应立足于课堂、立足于教材,不能舍本逐末,脱离课堂、脱离教材来谈课外阅读。要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必须得法于课内而受益于课外,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起点,课外阅读才是课内阅读的延伸。
如学习完《三打白骨精》,让学生归纳出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各自的特点,然后布置课外阅读,让学生重读《西游记》,各自选择一个人物,找出表现这个特点的内容进行精读,同时体会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再如:学习了《牛郎织女》后,向学生介绍一些民间故事的特点,以此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欲望;接着,告诉学生:中国的民间故事很多,出名的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等,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并把故事的梗概编制成一份《民间故事小报》,在班内交流,以此达到课后博览的目的。
当然,课后拓展的生长点还很多,如学习了《三亚落日》后,可引导学生阅 读巴金的《海上日出》,学习了老舍的《草原》后,可让学生阅读老舍的《林海》,学习了话剧《负荆请罪》,可介绍《将相和》给学生阅读。凡此种种,都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把课内外阅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总之,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方法还有很多,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教改形势。
第二篇:所谓审内与审外相结合
所谓审内与审外相结合,就是充分利用审计成果,审计甲单位留心乙单位的资料,注意搜集乙单位容易形成“小金库”的线索。如甲单位对乙单位的产品销售的让利回扣、工作配合费等。对这些资料的搜集,一定要认真详细。比如:通过银行付款的,要将收款单位的全称、账号、开户行等详细记载;通过现金付款的,要记载收款单位收款的日期、列支科目、收款人名称等,必要时可对原件进行复印。掌握了这部分线索,对日后查处“小金库”极为有利,通常能够拔出萝/带出泥。这种方法尤其适合系统内的审计,确实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金库”是通过不正当、不合法渠道聚敛形成的帐外资金,由于大量收入游离于帐外,失去监管,损害了集体利益,减少了财政收入,是滋生铺张浪费和腐败的温床,而且其存在往往
与经济犯罪联系紧密,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为什么国家明令禁止私设“小金库”,依然有人我行我素、明知故犯?笔者分析认为这与目前的办事潜规则不无关系。某些同志认为,市场经济嘛,办事情要求人,得搞“感情投资”、单位财务被监督开支不能随心所欲,搞个“小金库”不受约束!还有领导认为,设“小金库”是为单位谋利益,取消了反倒给小集体带来损失,只要钱没装进个人腰包,花到哪儿大家心里清楚就行。三是有的左攀右比,看有的单位“小金库”没有撤,自己也照设不误。四是某些
财务人员业务不精,立场不稳。这都是造成“小金库”屡禁不止的原因。
对此,200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9]18号),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2009年首先在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专项治理,事业单位中要以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为重点,然后再逐步扩展到社会团体、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和审计署随后印发了《关于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办法》,并制定了《“小金库”治理工作举报奖励办法》。作为履行经济监督职责的审计机关,更要充份发挥“免疫系统”功能,成为这项清理工作的主要力量,鉴于目前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和“小金库”的隐蔽性,清理工作将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笔者对多年审计工作中查处的“小金库”
类型和审计方法进行了几点归纳。
一、各项其他收入、回扣不入帐型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严格执行年初预算,在会计核算中心集中报帐,每笔经费的开支均有层层审核方能过关,由于审批严格,就有单位将其他收入,如:补课费、培训费、房租收入、卖废品收入、资料回扣等收入,未按收支两条线缴入预算外帐户,由个别人掌管,成为“小金库”。对这类“小金库”的审计,可以从外围入手,通过走访调查进行核对。对于教育系统的补课费、培训费、资料回扣等收入是否存在“小金库”,可以通过帐面审计与走访学生、家
长相结合进行深挖。
例如,我们在对某中学领导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发现有一笔通过现金的预算外收入,摘要栏记录的是:收资料返还款,会计分录为:借:现金7600元,贷:事业收入9600元。下附该校所购资料的总金额,按总金额的10%提取并返还款的说明,经询问会计人员,证实这实际是一笔资料回扣款。这让我们联想到近两年学校每年从外购进资料十几万元,若按10%的回扣计算每年均有一笔可观的回扣收入应在帐上反映,由此我们又对该校前三年的财务进行了审计,结果未发现相关收入。那么,这两年的资料回扣款哪里去了呢?经过仔细询问会计、出纳人员,他们均未收到过这两年的回扣款,此时他们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前几年的回扣款是由校工会主席经办的,我们找到了工会主席了解此事,当我们再次追问前三年这两个是否有回扣款?回扣款是否入帐?交给谁了?该工会主席不耐烦的说:“以前的事我不知道!你们该去问校长!”。审计组长见此状,耐心地进行了说服教育工作,指出:“自查从宽,被查从严,配合审计是审计处理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是问题的必须查个水落石出,不是问题也不会冤枉你。”该工会主席听了这些话沉默不语,审计人员凭着职业的特有敏感,就认定“有戏”了。
果然,不到五分钟,该工会主席终于倒出了原委,前三年的回扣款是校长经办的,然后亲自交给了他,由他长期保管并进行支出,操作金额具体多少已记不清了,不过他有记录,在家放着。我们很快随他去他家取记录,所谓记录实际是一本流水帐,记帐很不规范,但记载很详细,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内容项目较多,经我们审计整理,查出该校前三年“小金库”高达12万元,共有二十一笔收入,其中:资料款回扣款1.5万元,三笔;校办厂创收款9.3万元,六笔;罚没款等收入1.2万元,十二笔;至审计之时,“小金库”余额款项所剩无几,经查证所有款项收支均由校长安排进行。
二、虚例支出,转移“小金库”
一般在进行审计时,对各项支出主要是审其真实性、合规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只能通过业务是否合理,取得的在始凭证是否合法不判断其是否真实。如果凭证合法,但业务不存在,即虚例支出,套取资金,形成“小金库”。例如在对某技术学校审计过程中,发现该校频繁发放监考费、课时费等费用,而且均有教师签字认领,审计人员对此产生了疑问,经测算,平均每星期一次大考,每天超课时近一小时,通过对学生和部分教师的走访,均认为并未达到上述程度,这说明,有一部分的费用不是真实的,审计人员将调查走访的结果呈现在财务人员面前时,她交待了是校领导安排多造费用,用虚假签名套取现金,私设“小金库”19.73万元,其中,校长、会计、出纳私分3万元,其余用于校领导的各项开支,至审计日,还有
1.62万元余额。
在审计中还发现,部分单位虚例支出后,将套取的资金转移到其他关系单位,如多结就餐费,然后将各项费用拿到餐馆报,或取现金用。对于这类性质的“小金库”的查处较困难,因为大多数单位餐费支出都是领导一支笔,其他人员不了解内情,无从调查,笔者认为,对于这种情况,只有从制定严格预算制度,核定招待费,超支自付,从而控制其发生。
三、利用往来款项设置“小金库”
应收款,是大多数单位都有的业务,会计制度规定,超过三年未收回的应收款可以作为坏帐处理。有些单位钻制度的空子,对于已收回的欠款不入帐冲减应收款,而是截留于帐外,形成“小金库”,等三年一到,就可将此欠款做为坏帐处理。对此,可以通过向应收帐款对方
单位发函证,核对欠款余额,就可以查清是否存在“小金库”。
审计中还发现,债权单位收回的欠款是由实物抵欠款的,债权单位在收回实物后,不冲减应收款、增加库存材料等,而是将实物变价不入帐,形成“小金库”。如笔者在对某电视台进行财务收支审计时,发现某酒厂欠其广告费十多万,一直未付。经与酒厂函证,酒厂回函说明已于某年用所产高档酒抵其欠的广告费,并附电视台相关收据。有了有力证据后,电视台领导才如实交待,的确如此,但收回的酒未冲减欠款,一部分做为春节福利发放给台里的职工,另一部分做为礼品送相关领导和单位了。
四、利用单位有收费权利,随意放宽收费标准,从监管单位收取一定帐外资金设置“小
金库”。
有收费权、罚没处理权的行政事业单位,正常情况是应按国家规定收取相应费用,但由于收费或罚没标准有一个活动幅度,由单位根据具体情况掌握执行,就会造成某些单位在执行过程中与对方讨价还价,以回扣或赞助为由少罚少收或不收,得到的回扣或赞助不入帐,形面“小金库”。对这类“小金库”的审计,可以从帐面入手,对于收费或罚款不合标准的,或注明原因免收少罚的,要格外重视,不光要看原因是否成立,证明材料和手续是否齐全。还
要实地了解对方是否真正符合应减免的情况,是否另外交别的款项。
五、固定资产清理不按正常程序,清理收入不入帐。
固定资产清理,是很多企业事业单位都存在的业务,正常处理办法是将清理费用、损失记入营业外支出,将其残值收入做为固定资产清理收入。这残值收入就有可能成为“小金库”资金的来源。对此,在审计固定资产清理时,认真审查会计凭证,看帐面是否记录有清理收入,如果没有,可根据该项固定资产原值及使用年限和市场行情来推断,是否有残值,是否可以得到残值收入,同时也可从企业保管或工人处了解该固定资产的处置情况。从多年审计经验来看,绝大多数原值较大的固定资产,在清理过程中都有残值变价收入,所以帐面没有
固定资产清理收入,就很有可能存在“小金库”。
笔者认为,通过这次全国性多部门协作的清查活动,能够有效扼制“小金库”设置,减少
财政资金的流失,降低经济犯罪的发生率,促进社会经济秩序的安全运行。
第三篇:课内课外结合
课内课外结合,教改教研并重
——语文教学总结
本人从教十多年来,不断加强业务进修,提高学历层次,坚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崭新的教育理念,是个思想观念紧跟教育发展态势的创新型教师。十多年来在教学工作中摸爬滚打,经验教训的不断积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在自己的头脑中也就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观念,这些观念也为我平时教学工作和本学期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探索提供了理论依据。现特就此文阐述 如下,希望得到方家的指点。
一,关于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
1、学生学得好远胜于老师教得好。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材的精练、实用、高效,老师的智慧、才能、努力,教育环境的舒适等,都是外因,最终还是要通过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活动来起作用。因此,在初二年级,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探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就显得特别重要。
2、以课文为语文教学的例子,增加课外阅读量。
“课本只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如是说。这也告诉我们,不要唯课本论,不要把课本当作教材的全部。如果老师只是把“例子”(课本)讲解分析得再明晰透彻,却不让学生去接触生活实际,不去从生活中采掘大量鲜活的知识,不去做适量的“习题”,那么学生也不可能把所学的知识迁移为能力。所以,我在初二教学过程中力求压缩讲授课本的时间,尽量地多给学生一些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机会。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课外活动应该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如果没有处理好语文教学和课外活动之间的关系,就无法把语文学科教好。据我所知,几乎在所有学校里,语文学科都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学生课余用于学习语文的时间几乎最少。而语文学科的特点又决定了不能仅仅靠课堂教学来完成,必须以课外活动为依托,这个矛盾没有设法解决清楚,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只能是一句空话。
3、没有知识的积累,就很难有能力的提高。
初二年级正是打基础的时候,必须有计划的认真的扎扎实实的做好这项工作。还必须明确语文学科各阶段的目标。语文学科没有明显的阶段性。以前报道过的任小艾带的初三毕业班作高考语文试卷,平均成绩超出北京市总平均分3分多就是很好的证明。因此,语文老师应该想办法把语文学习的大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小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个阶段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因而不敢放松。
二,关于阅读教学
1,压缩课文的授课时间,一般课文用1--2课时来完成。为了压缩课文的授课时间,首先要简化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每一堂课只要求达到一个目的。每一篇课文的内容都包罗万象,想面面俱到、毫无遗漏的教给学生,不仅没有必要而且没有可能。俗话说得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从教学效果来说,必要的舍弃是应该的。理想的教学目标设计应该是从宏观进行,一学期、一学年的教学目标放在一起看,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但落实到每一节课,就必须有每一节课的目标和教学重点。其次,能够不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就尽量不放在课堂上讲,这也是压缩授课时间的办法。课前预习工作要落到实处,每一节课所布置的预习任务都要有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便于老师检查的。粗读课文,疏通文义,分段归纳段意等一系列工作,完全可以在课前完成。字词以及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可以在开学初切块分给班里的每一位同学,由他们组织整理,上课前三分钟抄在黑板上,底稿上缴,一月整理一次。
2、以前学习过的句式变化、关联词用法、常用修辞手法以及其它语法知识,应该有机的切分到每一节课文当中,有计划的复习加深,这个工作非常重要。没有扎扎实实的知识的积累,是很难有能力的迁移的。
3、向课外延伸的问题,我一直束手无策,因为材料匮乏,学生手头连最起码一本统一《读本》也没有,现在,虽然有了多媒体教学网络,这个问题可望解决,但是,学生没有办法天天去上,因此,课外活动如何与正课有机的配合的问题,还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研究。
三,关于作文教学
我的作文教学的基本思想可以归纳为 以下四点:
1,初二年级要求学生把记叙文的基础打扎实,把各类文体先写得规范些。
2,“作文是学生写出来的,不是老师改出来的。”我不赞同我们学校硬性规定语文老师批改作文时应该怎样、不该怎样的那一套一统化措施。如果不依据每次作文的具体情况,一味强调作文的精批细改,把语文教师围困在作文堆里忙个不停,那就什么事也干不成。作文批改应实行学期积分制。每一次作文明确一个训练点,完成训练任务即得满分5分,每学期要求完成40分的指标,分数不足可以用作文数量来祢补。作文指标没有完成的,从期末考试语文成绩中一次扣除。用这种办法逼着作文基础较差的同学多写作文。我已经试行一学期,效果不错。
3,要求学生坚持“课前三分钟讲演”的讲演稿撰写,以作为作文课的补充。
4,利用每周两节阅读课的有利条件,开展诗歌朗诵课、默写比赛、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这些说读方面的活动,对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是大有帮助的。
四,关于课外语文活动
针对课余时间里,语文学科都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学生课下用于语文的时间几乎最少这一现状,就要充分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因此,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势在必行。
除了上面提到的课余活动以外,我设想在初三年级开展以下活动。
1、每天一首唐诗鉴赏;
2、每节三个成语介绍,并要求同学根据这些成语连串成一段话;、每周一节阅读课,课后要求同学们写一篇小评论;
4、定期举行作文竞赛,择优汇编成优秀作文选集;
语文教学不改革就不能提高效率,不能培养创造型人才,这是广大教师的共同认识。如何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益,一线语文教师做了许多的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不管你在课堂上采取什么先进的教法,单凭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益,那是肯定不行的。而应该将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即课内是基础,是根本,课外是继续,是延伸。更准确的说,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除了课堂学习必不可少,在很大程度上更得益于课外多看、多读、多写。学生把在课堂获得的知识、能力、方法,运用到课外去开拓新的未知领域,他们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就会得到充分的巩固和发展。那么,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究竟如何把课堂教学与课外的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一点肤浅看法。
1.教学内容要力争新鲜化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不可能在45分钟内将课本所有东西一应俱全地教给学生。我认为要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取舍,重在指导,交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将精讲的内容赋予新鲜化,打破传统思路——即从作家介绍到背景讲解,再从结构划分到内容分析,这样只会事倍功半。
1.1可作课内外比较。如讲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可联系《我军横渡长江情景》一文,比较分析其内容、报道重点、写作手法等方面的异同,了解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及人民必胜、正义必胜的历史规律。
1.2课内向课外延伸。如学习契诃夫《变色龙》,就可以适当介绍他的经典名著《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万卡》等,领会小说作为反映时代风貌的文学样式,是怎样塑造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的。
1.3课内外组合进行专题教学。如学习鲁讯的作品,可将鲁讯先生的作品分文体分阶段介绍给学生,并结合课本教材所选篇目作专题研究,从而使学生对他的重要作品及人生经历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和理解,为以后继续深入学习打下基础,这样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起零散的传授,无疑是事半功倍。
2.教学手段力求多样化传统的语文教学一般都是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手段单一,很难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积极主动的去掌握。学生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是低效的。我认为课堂教学应紧紧围绕学生,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乐于接受,乐于掌握。
2.1适当举行比赛。人人都有一种参与意识。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字词知识,可举行小组间默写比赛,词语接力;为了让学生有表情朗读,可举行速度、朗读对抗赛、接力赛,让学生在愉快活泼的气氛中学习。
2.2结合课文内容组织课外表演。如学《威尼斯商人》可分角色表演节选的这幕喜剧,学《皇帝的新装》可进行课外改编和表演课本剧,这既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又可以加深对文章写法、主旨的理解,真可谓一举多得。
2.3适当举行教师学生角色换位,让学生做实习老师。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外必须备课,在备课过程中,必须掌握课本知识以及与文章有关的课外知识,其结果,学生既拓宽了视野,又提高了说写能力和应变能力。
3.课外活动尽量丰富化每门学科的学习都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语文水平较高的同学都有这样一个体会:他们的优异成绩,除了来自课堂上认真学习外,更多的来自课外的日积月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如听广播、看电视、读报刊、读小说等,都可以提高语文水平。除此之外,我认为还可以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开展以下一些活动;
3.1写日记。日记是一部无形的录像机。学生尽管生活的圈子小,但将每天感触最深的事情记下来,并适当加以评论,既可以提高写作能力,还可以培养独立观察、思考问题、勤于动笔的习惯。
3.2做摘抄剪贴。归类摘抄剪贴,可以丰富知识,开启智慧,还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至少可以积累一些写作素材。
3.3读报。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班会及其他课余时间,有计划的组织读报,老师自读或学生代读。读每天的新闻、报上刊登的优秀文章以及自己摘抄剪贴的文章。
3.4开展诵读活动。语文教师每周可以利用一节课时间,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诵读“经典”文章的活动。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也是对语文阅读内容的有益补充。学生在诵读活动中,还可以获得大量的写作东西。此外,组织文学社团、文学兴趣小组,开展语文知识讲座及活动,既能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语文学习兴趣,也能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语文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求索之途定然是迂回曲折的,但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要想切实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就必须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并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源头活水”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改的三点尝试
语文教改的三点尝试
江苏省睢宁县凌北中学
王中山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谈教学时曾说:“凡为教,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教学,就是教学生怎样学。”两位老前辈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道出了现代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笔者在吸取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了三点尝试,写在这里就教于同仁。
一、分阶段导读
初中六学期分三个阶段:初一上学期为第一阶段,采用的方式基本是“抱着走,教着吃”。初一下学期至初二上学期为第二阶段,采用“扶着走,试着吃”。初二下学期至初三为第三阶段,采用“领着走,找着吃”。
1.第一阶段:
初一上学期是中学生活的春天,是好的思想和规范教学的关键播种期。这时候必须使刚入学的初中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都在这一时期有个质的转变。但是这时的学生对初中的学习生活,尤其是学习方法并不习惯,甚至觉得神秘莫测、莫名其妙,于是感到苦恼进而厌学。因此,教学方法上就应尽量采用传统方式,适当进行导读,尽量做好中小学语文的衔接过渡,把初一课本中各种不同体裁的文章的教与学的方法都展示给他们,使他们逐步适应初中语文教学规律。这一阶段笔者把它叫做“抱着走,教着吃”。具体归纳起来即“讲读”,就是:“老师读读,学生读读,老师讲进,学生练练”。
2.第二阶段
到了初一下学期,学生已基本适应了初中生活和初中语文的教学规律和方法,从这时开始,他们的求知欲开始增强,也有了充分的自信心,理解运用初中语文的能力迅速提高。这就要适当扩大阅读量,在充分备课的前提下,借助课本上的提示、思考和练习提出反映课文主要思想内容的一些问题(诸如:思想内容、文章结构、选材布局、写作线索、表现手法等),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讨论解决,然后,老师引导归纳总结。这样逐步使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分析文章的基本方法,逐步培养起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阶段的教学方法笔者把它叫做“扶着走,试着吃”,即“导读”,就是“学生读读,学生议议,老师讲讲(重点点拨),学生练练”。
3.第三阶段 初二下学期,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已初步形成了独立阅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钻研的劲头起来了,争辩的习惯养成了,求疑的胆子壮大了,这时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阅读,自己提出问题,相互展开讨论,教师设置问题步骤引出重点、难点,然后学生主动探究,再统一归纳总结。这个阶段笔者把它叫做“领着走,找着吃”,即“自读”,就是教师引路,学生探究,其基本步骤是“学生读,学生议,师生讲,学生练”。
根据学生思维特征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仅使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有所知,而且重在有所思,教会“怎样学”,从“教”逐步过渡到“不教”,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样不仅教法活,而且学生情绪高,学得快、记得牢,用得上,知识在实践中真正能得到转化。
二、按体裁导读
在上述基础上,尤其到了第二阶段就可采用按体裁自读导学的方法,即按照课本中记叙、说明、议论等不同体裁,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课文提示、思考、练习确定该文教学任务,设置不同问题供学生自读时思考和读后展开讨论。如:
记叙文:理清六要素、确定中心,了解怎样为中心选材组材,运用哪些表现手法,借助哪些辞格、运用哪些准确词语等。
说明文:被说明事物的基本特征是什么,顺序怎样安排的,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哪些语言表现了说明的科学性、准确性和严密性等。
议论文:明确三要素、论证方式(立论或驳论),怎样证明论点?各部分间逻辑关系是什么?运用哪些名言、警句、成语、格言,作用是什么?哪些语言表现出语言的准确性、结构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等。
散文:怎样安排结构,写作线索是什么,运用什么表现形式,怎样叙事抒情,“形散神不散”如何体现,借助什么修辞格、语言特色等。
小说:明确三要素:环境在文中作用、情节怎样安排、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什么形象。哪些辞格形象鲜明、哪些评议准确生动等。
诗歌:诗歌意境是什么,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感情,运用哪些联想想象、怎样比兴,它们的表情达意作用是什么?用何辞格、作用何在?以及韵脚、节奏等„„
同时,每进行一课教学首先要编织出精美的破题导语,感之以美、传之以情,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按上述提及的不同体裁文章的不同问题按阶段导学,即第一阶段在“讲读”中把各类不同文体课文教与学的方法展示出来,为培养“自读分析”奠定基础。第二阶段让学生带着上述各类问题在自读和教师导学中学会阅读、理解、分析的基本方法,在“导读”中逐步培养起语文学习能力。第三阶段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学生自己提出诸如上述的问题,相互展开讨论,教师从中引出重点难点,归纳总结。最后消化这种知识——仿作文章,从而完成根据新课标确定的教学任务,达到每篇课文提出的教学目的。
三、按单元归纳比较
根据现行教材按单元安排的特点和同一体裁文章自然有相似之处的规律,可以同一单元的文章归纳起来进行比较,能使学生更快理解相同或相近文体的特点,更快掌握其写作方法。在教法上,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单元知识短文的相关常识,精讲单元领首课,再带动其余篇目的研读,然后进行单元同类体裁课文的比较,让学生从中领悟不同篇目的各自特点,了解课文本身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怎样从不同方面体现出来的,进而了解同类体裁的一般特点和特殊情况,掌握同一体裁文章中作者所运用的不同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掌握整个单元的教学要求,把单元听、说、读、写落到实处。
总之,这样把单元领首课的归纳比较推广到整个单元的归纳比较,从字词句法到表现手法和方式,从篇章布局到辞格,既注意到“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基础知识,又注重“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使双基教学落到实处,既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又相对缩短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五篇:高中作文教学的三点尝试
高中作文教学的三点尝试
作文不等于创作,它有自己的个性。作文教学的理想在于使每位学子皆能作一手好文章,在于使他们对作文有兴趣、有信心,这应该不是天方夜谭。
高中作文教学与小学、初中作文教学相比较,从实践看有许多先天性不足,有时让人感到就像在一颗老树上雕出精彩图饰一样困难。然而,这正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师的天职。
一、为写而准备
写作是一个系统,搞作文教学不抓住阅读,无异于以蚍蜉撼巍巍泰山。因此,可以说丰厚的阅读是写作成功的一半。围绕这个问题,我通常思考三个问题:一是学生正在读什么;二是需要学生读什么;三是要求学生怎样读。
先谈第一个问题。不了解学生正在读什么,可以说我们所有的阅读指导全是白搭。通过对几届学生进行调查,我发现能保持长期课外阅读(指健康而有益的阅读)的学生不超过30%,这是令人悲哀的。不仅如此,我还发现不少学生也有“长期阅读”的习惯。但他们读的是什么呢?是有意让人毛骨悚然的《魔戒》、《堕落天使》(杂志);是自称为曾经做过警察的网络小说《花心不是我的错》;是一脸洋相的英国人写的新的电脑游戏故事系列《龙枪编连史》;是宣扬稚气十足,怪异无比的动漫。高尔基曾有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今天应加上一句:书籍也是人类倒退的陷阱。曾经有位理科老师郑重其事地告诉我:你们语文老师有责任引导好学生的阅读方向,此言甚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结合优美的诗词,经典的戏剧,精彩的小说,潇洒的散文告诉学生,何为美何为丑,何为善何为恶,并借此向他们推荐佳作、名著,为他们打开阅读视野埋下伏笔。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需要学生读什么呢?我认为可以读两类书,一类是“小书”,即狭义上的书籍报纸杂志;一类就是“大书”即社会。先讲前者,能读的太多,但一定不能读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能读使学生目光短浅,功利市侩的。从目前的实际来看,高中生可读的分为三类:一为适合学生读的优秀的语文报纸,如《语文报》;还有适合他们读的杂志,如《辽宁青年》、《中学生阅读》、《读者》、《杂文月刊》。一为适合他们读的当代影响较大的文学作品,如余秋雨的大文化散文。一为读起来可能有一定难度,但又有必要阅读的中国经典名著如《红楼梦》、《三国演义》及外国名著。如何让学生了解社会,这是目前高中实际教学没有解决好但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除了让学生直接参与社会调查或其它的社会活动外,还有一个可以做到、可以充分利用的方式,那就是电视。比如《焦点访谈》、《实话实说》可使学生了解目前发生一些令人关注的事情;《艺术人生》、《名将之约》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快地阅读他人的人生以丰厚自己的人生;《法治在线》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了解社会的法制状况;《新闻联播》也可以使学生较快地了解当今中外的大事与动态。我觉得这种通过电视对“社会”的阅读,对一直被禁锢在社会之外的高中生来说不仅可行,而且更为迫切需要。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呢?这个问题可能是最重要的,但在现实却总是被冷落一旁。读报纸杂志,可以鼓励学生或组织学生订阅报纸杂志进行长期的阅读,也可以将一些佳作及时复印给学生;读经典名著,可将一些最基本的书目分置在各个学年的寒暑假和国庆节期间有计划阅读,并要求写读后感;读“电视节目”,可以与家长配合安排学生观看节目的具体内容及时间,也可以将其中一些优秀节目录制下来,安排学生在校集体观看。我相信:只要指导安排得当,尽管有高考压力,有社会的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我们的学生不仅有时间读书,而且能读得广泛,读得有效。
二、如何愿意写
许多学生之所以作文水平一直没有上去,往往是因为我们的老师没有正视学生不愿写作文的问题。通过自己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只有正视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才是唯一的选择。
1、从写日记开始
不少学生一直怕写作文,甚至到了高中阶段仍有一些学生怕作文。为此,不少从事小学、初中语文教学的老师尝试让学生写日记,效果不错,这是因为小学生与中学生毕竟还处在学习语言可塑性较大的时期,那么到了高中阶段呢?我曾用一年时间对高一学生只写日记的尝试,从实践来看,尽管在高中阶段进行这方面的尝试难度较大,但只要坚持下去,效果应该不错。在进行尝试的过程中,我觉得要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日记的要求要循序渐进。一开始要求可放低,不能过于急躁,只要学生天天写就可以了。此时,语文老师要能沉住气,要坚信学生的日记水平定会提高。二是要真正帮助后进生解决经常找不到写作素材的问题,这也许是后进生最急需帮助的问题。因此,语文老师要尽早及时地发现这些后进生,要长期培养他们观察事物,发现素材的能力。三是要尽可能多地发现他们日记中的闪光点,因为后进生特别需要鼓励。
2、当然,在高中阶段只写日记是不现实的,因为高中作文教学目标比小学、初中难度大多了,要解决学生高考的问题。所以待学生对写作有了一定的兴趣与基础后,就要逐渐地对写作提出一些合适的要求。但在提要求时态度要民主,要尽量将高中作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交给学生自己思考,使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老师的想法与做法。
3、学生往往不喜欢老师的命题作文,因为他们觉得老师命题是命令,方式不民主。于是我在每学期初让每位同学出不少于五个他们最想写的文题。这样一来,有几个好处:一可以看出学生到底爱写什么、能写什么;二可从中选择一些优秀的文题让他们写,从而解决他们不愿写老师命题作文的问题。
4、语言要追求个性化,要力求大胆想象与创新。现在的学生作文水平不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语言的大众化,没有自己的语言;在构思上又没有大胆的创新,想象的成分太少。而这些是无法通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达到的。但从我的实践看来,有不少学生并不是写不出语言个性化、富于创新、富有想象力的文章,而是因为我们语文老师平时在这方面的鼓励太少。我曾教过一个令很多教师看来头痛、语文也并不好的学生,他的一篇课堂作文,获得过一次全国性中学生作文竞赛高中组特等奖。后来我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发现最重要的可能就是我提出几个要求有关,我要求那次作文必须讲究语言个性化、富于大胆想象与创新,否则视为不合格作文,而那位同学的作文恰恰非常具有自己的个性。
5、适当写些时事,抓住与社会互动的机会。比如2002年的“非典”曾横行中国一时,弄得人心惶惶。作为高中生,当然不能回避这一重大问题。于是我们组织学生课前自己搜集有关“非典”疫情的资料,然后写文章,再进行评比。有一位语文老师干脆发动学生给广东省中医院写一封信,并寄出,结果广东省中医院真的给他们全班同学回信,这件事对全班同学乃至全校都产生了极大的好影响,其中有一段写得较感人:“在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你们向我们医务人员送来了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我们相信:有你及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一定能够夺取抗击‘非典’这场攻坚战的最后胜利!”
6、定期现场作文竞赛。水平较高的学生参加每学期一次的现场作文竞赛,对他们来说是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因为他们本来就有一种优越于他人的感觉,这种优越感可使他们愿意将自己最好的水平充分发挥出来。当然对水平一般的同学而言,这种办法不一定效果好。
7、语文教师有时不妨自己也来写点作文。比如一般的学生都怕写诗歌,于是我干脆也来写点诗歌,读给学生听,然后再请学生自己尝试写诗。这种办法有时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有时完全可以激起学生更高水平的发挥。比如我教过一位学生,他有三首诗一次性发表在《少年文艺》上。他还写过一首题为《圆明圆》的诗,语言不仅是有较强的美感与浓郁的滋味,更写出自己对圆明圆独特的理解。
三、善待学生的成果
学生的作文完成后,不论好坏,都应慎重对待。我的做法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互批
通常每次给学生具体的批改作文的标准,使他们细致、全面地批改同学的作文,使他们在批改他人作文时能学到他人的长处,也能从他人的不足中吸取教训,通过几年实践,我发现只要我们坚持这种做法,很多学生是完全可以批改很认真、较有收获的,而且可以大大加快批改作文的速度,使学生能很快看到大家对自己集体成果的评论。
2、重写与比较
对有些在某些方面总是犯错误的同学,有时必须宁可让其少写几百个字,也要让其重写,比如有些学生总是很马虎对待审题,这时候如果有几次重写的机会,定会使他对审题体验较深,而且也渐渐地学会如何审题。
有时候,我们可以将优秀的作文与问题作文,直接进行比较,让学生针对这两种不同的文章,进行评论,从而体验到怎样写才是好文章的道理。
3、抓住闪光点
有时候,有些后进生作文在整体上并不优美,如果仅以此而不去发现其闪光点,时间一长,他们可能会失去对写好作文的信心。
4、推荐发表
可以将学生的优秀习作及时推荐到校刊、到省级各类中学生报纸、杂志。这里有一点要说明的是:最好能及时地将学生习作,往外推荐。因为学生在写作时需要得到别人的承认,而且他们希望这种承认来得早些更好。我曾教过一些生源不好的普通高中的学生与生源相当差的职高的学生,在近两年时间里,他们共发表获奖的文章近30篇,这对他们来说是个很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