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定稿)
浅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
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扩展学生语言学习的接触面和语文学习的空间,并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这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能力的根本途径。课内外阅读如何有机结合呢?
一、课前预习时引导课外阅读,收集信息资料。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构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预习时让学生广泛涉猎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能激发阅读兴趣,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如上“长征之歌”这一单元前,让学生课外收集关于长征途中的图片、故事,描写“长征”的诗句、历史地理知识等等。学生经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包括网上阅读),有的做摘记,有的制作PPT介绍长征,还有的绘制出了长征的路线图。
上课时根据各自准备的材料交流、汇报。如同学们收集了伟大领袖毛泽东的生平故事、长征组诗,长征途中爬雪山、过草地的感人故事。做PPT的同学介绍时,既有长征的地理方位图,又有各种图片,还有文字说明。这样让学生获得关于长征的全方位的信息,调动各种感管,激发了阅读欲望,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内激活课外阅读,扩展教材内涵。
1、揭题时提取多元信息,激发阅读兴趣。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务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小学生对读书对阅读不可能顷刻之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我们根据文章的内容、体裁、作者等情况在揭题时提供多元信息,增加知识积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播下课外阅读的种子,可谓一举多得。
例如:九年级下《藤野先生》时:针对学生年级高,知识积累多的特点,在揭题时可以先请学生介绍藤野先生的简历,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学生介绍不全时,老师再向大家简单介绍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回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也可把资料印给大家或在屏幕上出示供学生课内阅读。
科普文,一般包含的信息比较多,往往会牵涉到许多相关问题,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想了解的知识。如上《宇宙里有些什么》时,在揭题时就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宇宙,也可以向学生介绍我们国家从1970年发射人造卫星至今已发送了48颗,已成为世界上发射卫星技术先进的国家。通过课外补充,让学生明白了祖国科技的发达,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2、在悟情时渗透课外内容,激起层层涟漪。
学生对课文的鉴赏和感悟,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点。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总是以自己的知识贮存,生活经验,认识能力丰富课文的意蕴。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感悟,在感悟时渗透多种内容,扩大阅读含量,无疑会有利于学生更深的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课堂教学环节上播放出精彩的小插曲,有利于阅读感悟。
1)、教学难点处补充,深化学生的感悟。
在教学的难点处许多老师非讲深讲透不可,但常常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
生听得无动于衷,我们尝试着让学生自己阅读与课文难点相关的补充材料,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巩固时巧妙运用,使课内外知识融会贯通。
积累是为了运用,运用是拓展阅读的目的,课堂上设计形式多样的开放题,让学生把自己的课内外积累尽情表达,既使课内外知识融会贯通,又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①设计开放式问题,汇百川以成江海。
上《阿里山纪行》后我们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阿里山美丽风光。学生跨越时空,有的引用文言文,有的写古诗,有的写散文,有的用图片新闻的形式,有的模仿导游介绍„„方法众多,各具特色。成了学生拓展阅读,综合能力的展示课。
②设计迁移性练习,让学生活学活用。
大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是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紧迫任务,大量的课外阅读就是学生技能训练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师在传授语文技能和知识之后,应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一些蕴含这些语文技能的文章,使学生能在充裕的时间内通过阅读分析来熟练掌握语文技能。
三、在延伸处拓展内涵,架设阅读桥梁。
在课堂收尾处做好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其意义十分深远。
1、我们可以在结尾处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广阔的空间。如学了《晏子使楚》后可以让学生阅读《晏子春秋》;学习《人情俱亡》后可以让学生阅读《世说新语》的一些故事。
2、可针对课内不能解决的某些问题进行小课题研究。如:学了《松鼠》这一课,有个同学提出动物冬眠时在野外怎么找吃的呢?我就鼓励他们收集各种动物冬眠的资料,有条件的还可搞试验写出研究报告。
3、编主题手抄报、制作网页等等。
有人说:“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多广阔,语文教育的天地也应有多广阔。因此,语文教学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浅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
石
彦
昌
榆次六中
第二篇:课内课外结合
课内课外结合,教改教研并重
——语文教学总结
本人从教十多年来,不断加强业务进修,提高学历层次,坚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崭新的教育理念,是个思想观念紧跟教育发展态势的创新型教师。十多年来在教学工作中摸爬滚打,经验教训的不断积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在自己的头脑中也就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观念,这些观念也为我平时教学工作和本学期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探索提供了理论依据。现特就此文阐述 如下,希望得到方家的指点。
一,关于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
1、学生学得好远胜于老师教得好。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材的精练、实用、高效,老师的智慧、才能、努力,教育环境的舒适等,都是外因,最终还是要通过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活动来起作用。因此,在初二年级,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探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就显得特别重要。
2、以课文为语文教学的例子,增加课外阅读量。
“课本只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如是说。这也告诉我们,不要唯课本论,不要把课本当作教材的全部。如果老师只是把“例子”(课本)讲解分析得再明晰透彻,却不让学生去接触生活实际,不去从生活中采掘大量鲜活的知识,不去做适量的“习题”,那么学生也不可能把所学的知识迁移为能力。所以,我在初二教学过程中力求压缩讲授课本的时间,尽量地多给学生一些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机会。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课外活动应该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如果没有处理好语文教学和课外活动之间的关系,就无法把语文学科教好。据我所知,几乎在所有学校里,语文学科都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学生课余用于学习语文的时间几乎最少。而语文学科的特点又决定了不能仅仅靠课堂教学来完成,必须以课外活动为依托,这个矛盾没有设法解决清楚,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只能是一句空话。
3、没有知识的积累,就很难有能力的提高。
初二年级正是打基础的时候,必须有计划的认真的扎扎实实的做好这项工作。还必须明确语文学科各阶段的目标。语文学科没有明显的阶段性。以前报道过的任小艾带的初三毕业班作高考语文试卷,平均成绩超出北京市总平均分3分多就是很好的证明。因此,语文老师应该想办法把语文学习的大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小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个阶段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因而不敢放松。
二,关于阅读教学
1,压缩课文的授课时间,一般课文用1--2课时来完成。为了压缩课文的授课时间,首先要简化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每一堂课只要求达到一个目的。每一篇课文的内容都包罗万象,想面面俱到、毫无遗漏的教给学生,不仅没有必要而且没有可能。俗话说得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从教学效果来说,必要的舍弃是应该的。理想的教学目标设计应该是从宏观进行,一学期、一学年的教学目标放在一起看,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但落实到每一节课,就必须有每一节课的目标和教学重点。其次,能够不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就尽量不放在课堂上讲,这也是压缩授课时间的办法。课前预习工作要落到实处,每一节课所布置的预习任务都要有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便于老师检查的。粗读课文,疏通文义,分段归纳段意等一系列工作,完全可以在课前完成。字词以及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可以在开学初切块分给班里的每一位同学,由他们组织整理,上课前三分钟抄在黑板上,底稿上缴,一月整理一次。
2、以前学习过的句式变化、关联词用法、常用修辞手法以及其它语法知识,应该有机的切分到每一节课文当中,有计划的复习加深,这个工作非常重要。没有扎扎实实的知识的积累,是很难有能力的迁移的。
3、向课外延伸的问题,我一直束手无策,因为材料匮乏,学生手头连最起码一本统一《读本》也没有,现在,虽然有了多媒体教学网络,这个问题可望解决,但是,学生没有办法天天去上,因此,课外活动如何与正课有机的配合的问题,还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研究。
三,关于作文教学
我的作文教学的基本思想可以归纳为 以下四点:
1,初二年级要求学生把记叙文的基础打扎实,把各类文体先写得规范些。
2,“作文是学生写出来的,不是老师改出来的。”我不赞同我们学校硬性规定语文老师批改作文时应该怎样、不该怎样的那一套一统化措施。如果不依据每次作文的具体情况,一味强调作文的精批细改,把语文教师围困在作文堆里忙个不停,那就什么事也干不成。作文批改应实行学期积分制。每一次作文明确一个训练点,完成训练任务即得满分5分,每学期要求完成40分的指标,分数不足可以用作文数量来祢补。作文指标没有完成的,从期末考试语文成绩中一次扣除。用这种办法逼着作文基础较差的同学多写作文。我已经试行一学期,效果不错。
3,要求学生坚持“课前三分钟讲演”的讲演稿撰写,以作为作文课的补充。
4,利用每周两节阅读课的有利条件,开展诗歌朗诵课、默写比赛、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活动。这些说读方面的活动,对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是大有帮助的。
四,关于课外语文活动
针对课余时间里,语文学科都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学生课下用于语文的时间几乎最少这一现状,就要充分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因此,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势在必行。
除了上面提到的课余活动以外,我设想在初三年级开展以下活动。
1、每天一首唐诗鉴赏;
2、每节三个成语介绍,并要求同学根据这些成语连串成一段话;、每周一节阅读课,课后要求同学们写一篇小评论;
4、定期举行作文竞赛,择优汇编成优秀作文选集;
语文教学不改革就不能提高效率,不能培养创造型人才,这是广大教师的共同认识。如何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益,一线语文教师做了许多的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不管你在课堂上采取什么先进的教法,单凭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益,那是肯定不行的。而应该将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即课内是基础,是根本,课外是继续,是延伸。更准确的说,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除了课堂学习必不可少,在很大程度上更得益于课外多看、多读、多写。学生把在课堂获得的知识、能力、方法,运用到课外去开拓新的未知领域,他们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就会得到充分的巩固和发展。那么,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究竟如何把课堂教学与课外的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一点肤浅看法。
1.教学内容要力争新鲜化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不可能在45分钟内将课本所有东西一应俱全地教给学生。我认为要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取舍,重在指导,交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将精讲的内容赋予新鲜化,打破传统思路——即从作家介绍到背景讲解,再从结构划分到内容分析,这样只会事倍功半。
1.1可作课内外比较。如讲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可联系《我军横渡长江情景》一文,比较分析其内容、报道重点、写作手法等方面的异同,了解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及人民必胜、正义必胜的历史规律。
1.2课内向课外延伸。如学习契诃夫《变色龙》,就可以适当介绍他的经典名著《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万卡》等,领会小说作为反映时代风貌的文学样式,是怎样塑造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的。
1.3课内外组合进行专题教学。如学习鲁讯的作品,可将鲁讯先生的作品分文体分阶段介绍给学生,并结合课本教材所选篇目作专题研究,从而使学生对他的重要作品及人生经历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和理解,为以后继续深入学习打下基础,这样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起零散的传授,无疑是事半功倍。
2.教学手段力求多样化传统的语文教学一般都是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手段单一,很难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积极主动的去掌握。学生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是低效的。我认为课堂教学应紧紧围绕学生,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乐于接受,乐于掌握。
2.1适当举行比赛。人人都有一种参与意识。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字词知识,可举行小组间默写比赛,词语接力;为了让学生有表情朗读,可举行速度、朗读对抗赛、接力赛,让学生在愉快活泼的气氛中学习。
2.2结合课文内容组织课外表演。如学《威尼斯商人》可分角色表演节选的这幕喜剧,学《皇帝的新装》可进行课外改编和表演课本剧,这既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又可以加深对文章写法、主旨的理解,真可谓一举多得。
2.3适当举行教师学生角色换位,让学生做实习老师。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外必须备课,在备课过程中,必须掌握课本知识以及与文章有关的课外知识,其结果,学生既拓宽了视野,又提高了说写能力和应变能力。
3.课外活动尽量丰富化每门学科的学习都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语文水平较高的同学都有这样一个体会:他们的优异成绩,除了来自课堂上认真学习外,更多的来自课外的日积月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如听广播、看电视、读报刊、读小说等,都可以提高语文水平。除此之外,我认为还可以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开展以下一些活动;
3.1写日记。日记是一部无形的录像机。学生尽管生活的圈子小,但将每天感触最深的事情记下来,并适当加以评论,既可以提高写作能力,还可以培养独立观察、思考问题、勤于动笔的习惯。
3.2做摘抄剪贴。归类摘抄剪贴,可以丰富知识,开启智慧,还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至少可以积累一些写作素材。
3.3读报。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班会及其他课余时间,有计划的组织读报,老师自读或学生代读。读每天的新闻、报上刊登的优秀文章以及自己摘抄剪贴的文章。
3.4开展诵读活动。语文教师每周可以利用一节课时间,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诵读“经典”文章的活动。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的兴趣,也是对语文阅读内容的有益补充。学生在诵读活动中,还可以获得大量的写作东西。此外,组织文学社团、文学兴趣小组,开展语文知识讲座及活动,既能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语文学习兴趣,也能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语文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求索之途定然是迂回曲折的,但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要想切实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就必须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并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源头活水”
第三篇: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的结合
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的结合
作文是体现学生的文字表达、知识储备、生活积累和思考水平的一种形式,也是对学生进行观察力、记忆 力、想象力、思考力等综合训练的一种途径。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多年来,我以课内作文为轴心,以课 外作文为补充,将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相互结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下面是我对此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课内作文是作文教学的主线
这里所谈的课内作文是指常规的每周一次的当堂作文。这种作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内完成一定要求的 作文。这当然离不开教师在内容技巧上的指导,更离不开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写作上的特色,或让学生举一反三,或让学生摹写,或让学生改写,或让学生联想。总之,重在围绕教材中的作文训练点,假设环境,创造氛围,让学生通过当堂审题、立意、构思,从而进行记叙、说明、议论等的练习。这种在有限时空内进行的当堂训 练,让学生有紧迫感,有压力,使他们提高效率,快速作文。一学期通过这样多次的练习,学生就会加快速度,珍惜时间,养成按时完成作文的好习惯。
要使课内作文保质保量,老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古今中外的名 家名篇面前心生仰慕之情,手生写作欲望。当他们跃跃欲试时,教师适时地布置当堂写作,或口头作文,这就 容易达到预期效果。
总之,让学生在语文教材各单元之后进行规范的课内作文训练,他们会感到有章可循,有凭可依,写起文 章便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既有格式的仿照,又有内容的启迪联想,如能长此训练,有什么文体的文章不能 练就?又有什么样的中考、高考作文不能当堂完成?甚至在纷繁复杂、高效竞争的社会大考场中也会立于不败 之地。我在教学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初中第三册)时,由于学生受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感染,很多学生仿照 摹写了《贵铝塔山公园》、《白云公园》;学了秦牧的《大自然警号长鸣》(初中第四册),很多学生被大自 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形所激愤,他们在课堂上一气呵成地写出了《保护校园环境时不我待》、《地球 只有一个》等感人文章。96届中考,我所任两个班级语文及格率100%,平均分80.95,优分率58.92%,作文 分数比较突出。由此可见,课内作文应该是中学生作文训练的一条主线,是作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二、课外作文是课内作文的补充和延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迅猛增长,语言交际日益重要,而作为作文(就语文尚且如此)教学 的主要时间(课时)、空间(教室)、内容(教材)、却不得不一再被削减,压缩,如果只是强调见效于课堂,那么,作文教学早就到了不甚重负的时候了。因而,打开由课内走向课外的训练渠道,把课外读物看成是语 文教材,把社会空间看作作文课堂,有意识地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室扩展到社会,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运用 语文工具的能力,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为此,我采取一周一文,写读书笔记和写日记等课外作文练习,让学 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促进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课外作文是课内作文的补充,是课内作文的延展。学生应立足于课内,经营于课外,让学有一个充分展示 自己思维的空间,亲自到课堂以外的广阔空间、大千世界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生活、思考生活,从而提高思维能力,真正做到能书善写、能言善辩,让学生能够运用全部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思想积累,调动、感觉、感知、感受,去深入体察、体味,融通那些有血有肉的“人、事、物”,养成一种 自觉作文的习惯。
通过一周一文,通过日记和读书笔记等的练习,我所任班级初中三年下来每个学生要写下厚厚的6本左右,其中有写新闻的,有写见闻感受的,有写亲戚朋友的,有写读书心得的,有对社会现象发表看法的,有写个人 苦衷的,还有向老师发牢骚的,等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作文中无处不是生活,生活中无处没有作 文。其中,有个在小学基础较好,爱好比较广泛,但初一下开始明显下降的女同学在日记中写到:我恨我自己,我更恨父母为什么生下了这样的我——又黑又矮,同学们背地里都叫我“刚果布点”。„„我甚至想到了死,但却缺乏勇气„„我从日记中了解到该同学的症结后,找她谈心,开导她、鼓励她,她终于振作精神,不再 自卑,努力学习,初二上学期期末三科统考(语、数、外)以285分的总分获班级第三名,在贵州铝厂教培处 举办的中学生作文竞赛中,她写的《我的家乡》获第二名。
借助了课外作文的帮助,为课内作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课内作文的质量,让学生锻炼了感悟生活 的能力。另有两位同学通过练习写读书笔记,培养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进而喜欢阅读,在演讲比赛中分别获 一等奖和三等奖,大大提高了语文成绩,真可谓一箭多雕!
三、课内与课外结合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
作文是个大课题。在听、说、读、写的四项基本能力中,我认为写的能力最难。它要求学生“读万卷书”,还须“行万里路”,更要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因而将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结合起来才是推动作文教学的重 要出路。
课堂作文,是有教育以来逐步形成的一种传统作文教学方式,它培养了无数作文好手。特别在摆脱不了的 考试面前,它真可谓立下过汗马功劳。课内作文有其不可低估的优势,可以培养学生思想感悟,技巧能力;而 课外作文则在对学生领域面的拓宽,思维上的延伸上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二者有机结合,必然带来作文教学 的新局面。那么,当如何做好这一结合呢?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首先,通过课内作文练习指导学生认识生活。
以教材的“例子”教学作为出发点,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其兴趣,唤起其积聚在头脑中的各种素材,使他 们迅速地进入写作状态。课文多是概括生活的典范之作。教课文不能忽视对其生活内涵的揭示和其表现生活技 术的点拨。利用教材“例子”,使学生掌握作文有关的知识技巧和方法,领悟生活的“源头活水”,以丰富多 彩的课内、课外生活中的语文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以教材中出现的各类生 活点作为课内外写作的结合点,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拓展和迁移,活化作文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写作兴趣。
立足课内、着眼课外,课内举一,课外反三,课内得法,课外得益,课内折射课外,课外延伸课内。真正 做到以培养兴趣为先导,以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基础,注重写作方法、技巧的传授,将知识化为能力,通过课堂 作文教学使学生在生活中能动地认识生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并用它来准确表达思想。如初中课文《这不是 一颗流星》,写出了孩子天真、纯洁的童心,也含蓄地批评了大人们的情感多变;《羚羊木雕》写出了大人们 的重财轻义,不尊重孩子,导致孩子的心灵创伤;《背影》写出了父子道别时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道出了人间 最美的亲情;《我的老师》写出了师生间七件难忘的小事,展示了一位心灵和外表统一的教师形象;《北京立 交桥》通过一种新型的陆上桥——立交桥在北京的发展,反映了北京十年发展的胜况;《我的小桃树》借小桃 树的成长遭遇,写出了“我”对人生的感悟;还有鲁迅的《故乡》、都德的《最后一课》及古代彭端淑的《为 学》等等,虽然他们写法各异,背景不同,但这些课文内容都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甚至是作者亲身的经历。由于学生认识不深,辩别力不强,加上没有用心去想,当然感受就会很淡漠,或者浑浊一片。教学中,我有意 去揭开这些生活的内涵,让学生去对照,寻找自己的影子。渐渐地学生就会对周围生活观察思考,就不会对周 围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以致作文时守着“生活”却没有生活可写。结合课文实际,适时对学生进行文思 点拨,逐渐就会避免那种“写自己不真、写家庭不亲、写学校不新、写社会不深”的状态。让学生由“学”到 “思”到写成“文”,形成由感知到深入理解的学习过程。
本着这一思路教学,我班学生写出了:《我读〈背影〉》的读书笔记,从中联想到“奶奶的手”、“老师 的身影”等;学了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有的同学写下了《我的一家》、《母亲和我之间》;学了《羚羊 木雕》,有同学写下了《我妈就是这样》;学了《松鼠》以后,我班同学写出了《我家的小狮子狗》。我班有 一个孤儿,父母在他小学的时候就先后去世,靠一个做豆腐的堂哥堂嫂照顾,做豆腐的情形让他耳濡目染,学 了说明文之后,他写下了《豆腐的制作》,语言朴实真切,清楚明白,让那些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懂得了富含 营养的豆腐的制作方法,引得班上不少同学跑上门去观察了解。还有一同学,由于受贾平凹的《我的小桃树》 的感染,将他独立生活的一段日子写成了《生活锻炼了我》的好文章。通过生活的体验,他不仅学会管理自己,且作文也逐渐走向深度。
因此,课内作文和课外作文形成浑然一体的结合,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课堂步入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在写 作文的同时学做人,在长智的的同时养成观察认识生活的好习惯,在提高语文素质的同时,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从而促进自身人格的完美,更好地写好生活中的作文。
其次,用课外作文辐射并推动课内作文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是生活的部分。”(转引98年第1 期《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生写作能力试析》)。毛泽东也指出:“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转引98年第1期《语 文教学与研究·中学生写作能力试析》。因此,除在课内作文中进行技巧方法的训练外,课外作文对学生进行 积累生活的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做法:其一,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文章,辅之以词汇、格言、佳段等栏 目的摘抄练习,每周一交,周三前发放,均由老师评改或抽改,写法是学生可自由拟题,也可出参考题目,并 附有审题揭示,文体根据各年级各学期训练点而定。评改:只要认真完成均给“优”,不完成给“差”,有事 后来补上也评“优”。特殊情况还有特殊布置。如“我班一女同学平时作文枯燥,写不出多少内容,更没有真 情实感。前不久她的家庭惨遭不幸;父母出车拉煤,夜间遭到车祸,母亲不幸遇难,身上一千多元钱还被当地 农民掳走,父亲幸于无难,但已是腰椎骨折,送至医院抢救。一次周记作文我单独给她布置了一篇文章——《 家中的灾难》,结果她含着眼泪完成了这篇文章,情真意切,深深地触动了全班同学的心。同学们纷纷前往医 院去探望其父,还向她捐款200 多元(她坚决不收才罢),这以后她好像找到了感觉,作文内容逐步丰富,逐 步成熟。还有一同学成绩一向很好,初一两次考试均拿年级第一,可能有些忘乎所以,可全国希望杯预赛结果 下来,以两分之差而落选,一种失落感笼罩着他。我提醒他,一周一文何不就写此内容,于是他以《失败的滋 味》为题写下了一篇真实的感受,经我推荐此文章发表于《初中生辅导》98年第2期“作文评荐”栏里,因此 他还和施秉县一位同学结成了“联谊”的朋友。
当同学们感到学习压头时,我给他们组织了一次课外活动,到贵州铝厂电解厂电解车间参观。同学们看到 工人们在上千度高温下作业时,学生们从电解工人(有几个正是班上同学的父亲)汗流浃背的神态中受到感染,一周一文又有了内容,作文中自然少不了拿工人们的劳动和自己的学习困难进行对照,还记下了深深的感悟,并表示不再给父母增麻烦,相比之下学习中的一点苦头算不了什么等等。
如此将课外作文和周围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会感到此情此景好作文,写出的作文自然不乏真情实感,从而会更有效地学习课文例子。那么,课内作文自然也就会逐步达到顺手拈来的地步。
此外,为了培养写日记和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我要求:作文在下午自习课或其他自习时间完成,书写必须 工整,难字难词,自查字典;内容:或头天见闻感受,或当天读书心得,或摘抄重要文章段落。这样的训练,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和勤练的好习惯,有利于学生丰富词汇,减少了错别字。一开始要求学生能写就行,然后逐步要求能达到表达自己的认识,并加以联想、评论,最后过渡到能就文就字连段成文,同时也为一周一 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长期坚持下来,学生自然而然就养成了对生活多个“心眼”的习惯,极大地辐射并推动 课内作文。
通过指导学生课外练笔,把所见所闻写下来,那么学生在一周时间内会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会为完成 作文而进行有效阅读,会对社会人生进行冷静思考,还会针对同一论题互相磋商,互相讨论。
如果这样训练,初中三年,学生就会写成150篇以上的作文练习,这样的练习量,倘能坚持并逐步完善,学 生完全可以适应实际需要以及应考要求,并练就出扎实的写作功底。
总之,通过不断尝试,我认为,可将课内作文和课外作文的结合方式概括为“一点二线”的训练过程。“ 一点”,指的是作文能力训练这个中心点,所谓“二线”,即课内作文和课外作文两条线,课内作文致力于“ 课文例子”,致力于“举一”;课外作文致力于课外练习,致力于“反三”,课内作文旨在点火,课外作文旨 在燎原。有人将此概括为“课内长骨,课外长肉”,教师“铺路搭桥”,学生“结丝成网”。(参考97年第11 期《中学语文教学·推进素质教育,更新语文教学模式P[,7]》)
我还以为,在课内作文和课外作文的结合中,教师只要经历一个“教——会教——善教”的过程,到善教 之时,便会看到作文教学的新局面,给语文教学展示出蓬勃发展的生机。
第四篇:古诗三首教案(课内古诗加课外古诗结合)
古 诗 三 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2、感知古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与快乐。教学重点:
理解并能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意思想象诗词意境,背诵默写诗词,练习感情朗读。教学难点:
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教学方法:诵读想象法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写童年趣事的诗词,了解文中三位诗人的生平。
2、教师准备配乐范读。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词是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引人入胜;诗词是一首舒缓悠扬的乐曲,令人荡起回肠;诗词凝练的语言,和谐的音韵让人回味。我们学过的诗词枚不胜举,这学期我们还学习了
三首儿童诗,你们还会背吗?(会)好谁来背诵一下。
(找三个学生背诵)
好,孩子们背诵的真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儿童诗。我们学过了那么多古诗,谁来说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2、根据注释理解古诗意思
3、要明白古诗写的是什么
4、感受古诗的意境
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三首古诗《与小女》、《桑茶坑道中》、《池上》。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孩子们,刚才我们说学习古诗的第一个方法是,有感情的朗诵古诗。下面请听老师范读这三首古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三首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注意“呕哑”“花堤”、的读音。
2、指名诵读第一首诗,读出诗歌的节奏。这首诗是二二三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找学生朗诵,个别读)
3、指名诵读第二首诗,读出诗歌的节奏。这首诗是二二三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找学生朗诵,男生、女生各读一遍)
4、指名诵读第三首诗,读出诗歌的节奏。这首诗是二三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找学生朗诵,全班齐读)
5、孩子们通过刚才的诵读,你们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学习要求,一起学习《与小女》进行品读理解:学习要求:
⑴ 借助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⑵ 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⑶ 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⑷ 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反馈
⑴ 学习《与小女》:
① 理解字词。初解“初解”“呕哑”的意思
② 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小女孩的天真、可爱、贪玩。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小女孩的天真、可爱、喜欢哭闹。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呢?从哪里看出来的?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板书:天真可爱)
③ 齐读古诗,感受意境。
孩子们,下面我们分组学习《桑茶坑道中》和《池上》
3、男生学习《桑茶坑道中》,女生学习《池上》
① 理解字词。
② 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春的律“动。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牧童柳荫下酣睡的悠闲自得。一个牧童躺在柳荫下,睡梦正甜。而那头牛只管埋头吃草,越走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是一个可爱、悠闲自得的小牧童。(板书:悠闲自得)
③ 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4、学习《池上》:① 理解字词。② 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孩子可爱、天真幼稚。(板书,天真幼稚)(从不解藏踪迹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③ 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天真可爱,感受那悠闲自得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三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孩子们,学完古诗老师再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二个牧童来到山上,走着走着走到一个狼窝旁,往里一看有两只小狼,两个牧童说,咱们把它们分了吧。就这样两个牧童一人一只小狼,突然母狼回来了,孩子们,这两个小孩怎么了?(被狼吃了)是真的嘛?听老师朗诵《牧童逮狼》
1、老师朗诵《牧童逮狼》,你看到了两个什么样的牧童?
2、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千年前儿童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和我们一样丰富多彩;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一次领略了诗词风采,感受了诗词的博大精深,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今后我们要用心学习古诗背诵古诗,最后让我们一起背诵这节课学习的三首古诗。(《与小女》、《桑茶坑道中》、《池上》)
4、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六、板书设计:
《与小女》 天真可爱
《桑茶坑道中》 悠闲自得 儿童生活多姿多彩 《池上》 天真幼稚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拓展有效结合的课题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拓展有效结合的课题
(一)课题提出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广大老师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阅读,同时也认识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课程标准》强调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于是,就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在教学之余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尝试和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宋代学者朱熹诗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源不断的活水”大多来自课外广泛的阅读。现代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比例大约是三七开,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的语文素养得之于课外阅读积累。”看来重视课外阅读几乎是古今中外有识之士的共识。
2.国外:在美国,要求小学三年级以前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是未来学习成功的关键。美国的学校教育,主张向家庭延伸。小学生回家没有家庭作业但每天回家后都要读课外书。广泛的课外阅读的确可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知识底子。
以上所述,对于我们今天探索和研究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研究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非一日之功,它得益于课内,更依托于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自主的进行课外阅读,让丰富的文化知识滋养他们的心灵,充实他们的头脑,开展他们的眼界,这无疑是使孩子们终生受益的举措。
二、研究过程
(一)指导思想和方法
1、指导思想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做到质与量的统一,既鼓励学生广泛的阅读,又要切实做好阅读指导工作,使课外阅读的“放”与“收”做到自如,真正让课外阅读成为孩子自身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让孩子在阅读中陶冶情操,真正受益。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这个问卷调查主要是了解学生在不同学段课外阅读所面临的问题及收获,这样的调查,主要是为了老师在指导阅读的时候能够有的放矢,让学生真正得益于课外阅读。而且这个调查必须是经常的,不间断的。
(2)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证明并把握本课题研究的对象、内容、原则和方法。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教师要阅读大量的教育理论著作。(3)行动研究法:通过举行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读书数量、所读书目、读书体会、收获等情况,掌握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发展情况。
(4)经验总结法:依据本课题研究的思路,采用一定的方法,有意识、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即时对经验进行梳理,形成、提升一定的理性认识和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实践经验。
(二)具体实施过程
我们根据研究的目标和内容,计划按照下列研究阶段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 第一阶段(2011年4月-2011年11月)
1、成立课题组,研究、讨论、完善课题实施方案。
2、收集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论文文献及实践资料,做好资料的收集、分析工作。
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做好实验准备。第二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9月)
1、组织实验人员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探索研究。
2、切实关注、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加大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和检测,收集优秀的心得体会。(1)营造读书氛围。(2)健全图书借阅制度。(3)建立图书交流机制。(4)举办读书活动。
3、开展“阅读汇报课”“教学设计”“家校读书之桥”撰写经验论文活动,完成阅读指导课设计集、论文集。
4、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第三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1月)
1.全面总结研究工作,统计研究数据、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进行结题评审,并推广研究成果。
(1)树立楷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老师向学生介绍有名的历史人物、科学家爱读书的故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向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读书的,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读书氛围,潜移默化地地融入到阅读活动中,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2)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推荐合适的阅读书目。不同年龄的学生阅读兴趣与读物性质有密切的关系,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立书目。如:
一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阅读拼音读物《爱的教育》《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
二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万字,阅读拼音读物《一千零一夜》、《动物故事》、《成语故事》等。
三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0万字,阅读《木偶奇遇记》、《西游记》、《皮皮鲁历险记》等。
四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阅读《艺林》,《鲁滨逊漂流记》、《伊索寓言故事》等。
五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80万字,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昆虫记》、《淘气包马小跳》等。
六年级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阅读《海底两万里》、《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
三、研究成果与反思
(一)研究结果 1.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努力去阅读,才会由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我们以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爱读书的故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余时间,我们的老师常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向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读书的,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2、课内外结合。
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读什么书有益,怎样阅读,教师要加以指导,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如学习《草船借箭》后,向学生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学了《景阳冈》后,引导学生读《水浒》„„有了这样的阅读基础,那么读其他名著也就水到渠成了。所谓“书越读越厚”,学生的阅读不再拘限于语文书,实现了由课内与课外延伸的有效延伸。
3、搭建阅读平台。
学校组织的一系列阅读交流活动展示了学生的阅读成果让我们欣喜不已,这让收获者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吸引那些没有投入阅读活动的同学也参与到其中来。我们学校今年的校园读书节上,各年级的活动精彩纷呈,如一、二年级开展讲故事比赛,小孩子展现出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四年级进行赛诗会、朗诵会、故事会高潮迭起;五六年级的演讲赛、读书报告会也是开展得如火如荼。其次,我们还根据主题阅读活动进行成果展示,手抄报评比、读书心得展出、读书笔记评比展览等阅读交流活动的有效开展,把全校的阅读氛围进一步推向高潮,吸引了更多同学投身阅读活动。我们还为所有的实验班级根据学生制订的读书计划,专门设计了一份“课外阅读记录卡”,里面说明填写的内容:时间、书名、作者、优美词句摘录、主要内容、收获与感想等。通过定期检查“阅读本”,了解学生拓展阅读的执行情况,并督促学生完成定量定性的阅读任务,养成习惯,锻炼学生的拓展阅读意志。如今,两年的“课外阅读记录卡”摆在了我们面前,简单的卡片变成一件件艺术品,有学生整齐漂亮的钢笔字,有学生大胆创新的图案设计,还有学生丰富的色彩搭配在其中。总之,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欣赏、设计能力也让我们大吃一惊,好一个一举两得的双赢效果。
4、培养读书习惯。
课外阅读将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瞬间。如何把学生引领进书的海洋中,从中汲取书的精髓,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至关重要。我们要保证保证学生每天都有必要的阅读时间。如:早晨学生到校后,利用晨读阅读30分钟时间,每周安排学生进阅览室进行一节课阅读。阅读的同时还要写好读书笔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根据年级的差异,让低年级学生学会写摘抄式笔记,遇到优美的字、词、句、段、篇或名人名言、俗话谚语,把它摘抄下来;中年级在读过书之后写下读后感;高年级则更进一步,写好读后感的 基础上,写出点评和总评。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读写结合大大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5、创建阅读策略。
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实验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如: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三读法等,引导学生涉猎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在广泛的课外阅读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两年多来,学生的阅读水平、写作水平不断提高。两年来,我们中高年级各班中有多位学生的习作《当代小学生》《小学生读写》杂志上发表。在课外阅读活动过程中,还开展了一系列诚信、感恩、礼仪、等专项读书活动,使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得以提高,人格得以完善。
(二)反思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与课外拓展活动有效地开展起来,这让我们倍感欣慰。今后我们将会把研究成果科学地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如何处理好学业负担和课外阅读时间安排上的矛盾,如何就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还是一个有待长期深入研究的问题,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的理性思考还远远不够,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课外阅读课程资源,不断为学生建构更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也是要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我们将会继续不断地探索下去。
四、研究结论
一年多来,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要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必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加强课外阅读的硬件建设,建立健全课外阅读的保障制度。实践证明:
1、课题实验带动了学校的发展。经过两年的实验研究,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课题,带动了我校的教学工作,对其他学科拓展性学习的开展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使学校教学工作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2、课外阅读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等大部分学生能脱口成诵;一些中高年级的学生对于一些世界名著、当代名人名作都熟知于胸,已形成可喜的局面。
3、课外阅读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在多读多背中积累了大量的佳句、名篇,慢慢领略到写作方法,从读中学会写。
4、拓课外阅读活动陶冶了学生的道德情操。由于实验班学生阅读能力形成得早,课外阅读量大,阅读中自然潜移默化地进行自我教育。由于实验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强,自然就产生自信心,自豪感。这种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了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自强不息,努力进取。
五、主要参考资料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山东教育《课外阅读的“两收两放”》
3、山东教育《享受主题阅读,浸润书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