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推荐]
“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
邵武六中李玉珠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逐渐增多,青少年违法犯罪日渐突出,其违法犯罪涉案人的低龄化、团伙化、恶劣化的作案趋势也日渐明显。另一方面,还有的青少年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易受消极人生观的影响,自我憎恶,甚至轻生的也屡见不鲜。青少年走上犯罪及轻生的道路存在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复杂过程,而量变过程往往表现为青少年学生的一系列从小到大的问题行为。所以,研究“问题学生”的成因及对策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及轻生的发生具有重大的意义。
那么,何为“问题学生”?“问题学生”就是那些具有问题行为(也就是偏离行为)的学生。这种行为是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阻碍学习、品德和性格健康发展的不正常行为,是与社会和学校要求不相适应的行为:如学习方面表现为怠学、厌学、弃学;品德方面表现为说谎、偷窃、不守纪律、行为粗暴、经常争吵好斗、甚至弃家逃学等;情绪、性格方面表现为敏感、焦虑、孤僻、固执、或者烦躁、虚狂、狭隘、对立、攻击等。那么,学生的问题行为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个问题极为复杂,既有外在的客观因素,又有学生内在的主观因素。
一、客观原因:
1、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教与家风对孩子的心理及行为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直线上升。通常,离异前期的家庭一般都会出现夫妻关系不和,经常无休止的争吵、谩骂、互相揭短,甚至大动干戈。刚开始时,他们在子女面前还有所顾忌,但随着夫妻矛盾的日益加深,发展到后来,就毫无忌讳,父母品行上的缺陷在子女面前暴露无遗。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会给子女带来暗示的作用,而未成年人具有模仿成年人的心理特征,他们会把在家中受到的委屈和心中的怨气发泄在同伴身上,养成了随便欺辱同学、不尊重他人的不良习性,用争吵、打闹的方法去处理与同伴相处中的矛盾和问题。有的则表现出上课注意力涣散,学习成绩骤降,对学习不感兴趣,出现厌学、甚至逃学。
当面对父母正式离异时,那种使人无法承受的感情痛苦和危机便在破损的家庭中形成。父(母)一方的离开,对孩子来说,会在他们的心目中留下恶劣的印象,会产生委屈和侮辱的感觉。他们对“离婚”的真正含义还不能完全地理解,也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判断,无法确定自己的态度和今后的行为。在以往家庭管理属严厉型的学生来说反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解脱感,认为现在自由了,但往往会因对自己放任自流而形成行为偏差;大部分的学生会形成心理障碍,对他人缺乏信任、处事冷漠、易冲动,甚至于自暴自弃。有的家庭离异后,父(母)一方就会把所有的爱和希望倾注在孩子的身上,过于溺爱和放纵,认为自己的婚姻不幸,决不能连累子女,就会用金钱来加以弥补。殊不知,这样的学生在金钱的刺激下,过早形成了享受、放纵的畸形心理,对金钱容易产生无止境的欲望。一旦面临家庭结构的再一次调整,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成为问题学生。
但是,家庭完整也不等于就能教好孩子。“无奈型”家庭,父母工作繁忙,长年累月早出晚归,无力顾及子女;“放任型”家庭夫妇双方工作之余,只顾自己娱乐,跳舞、搓麻将等等,对孩子除了吃饱穿暖,不管不教,说什么“树大自然直”;“溺爱型”家庭教育往往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父母把子女视
为“宝贝”、“太阳”,百般溺爱,迁就,要钱给钱,要物给物,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更有甚者,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还会姑息养奸;而“严酷型”家庭则奉行棍棒政策,在这种家教下,极易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以上家庭虽然完整,但是,他们的孩子要么没有得到必要的家庭教育,要么得到了畸形的、不良的家庭教育,因此,问题行为也在所难免。
2、来自学校方面的原因
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与学校教育有着密切关系。然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不少学校嘴里喊的是素质教育,暗地里抓的仍是应试教育,说什么“素质教育是软任务,升学率才是硬任务”。一些学校对教育方针的执行有偏颇,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理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在升学率第一的办学宗旨下,不少学校按分数排队,人为地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被划为“异类”的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了极大伤害,导致部分学生自暴自弃,有的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同时,有些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没有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给教育工作埋下了严重的危机。这些教师始终对“双差生”另眼相看,要么放任不管,要么冷嘲热讽、轻视挖苦。学生犯了错误,不是耐心地帮助纠正,而是恨不得一棍子打死,更有甚者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人格侮辱。使得这些学生感觉学习是苦恼的事情,丧失学好的信心,觉得自己不是上学的材料,在校不受欢迎,进而逃学旷课。一个学校总有几个这样的学生,时间一久,他们同病相怜,结伙旷课逃学,问题就更为严重。另外,体罚和变相体罚、不公正、学习负担过重、思想压力过大等也会引起学生心理紧张、对抗,成为问题行为产生和加重的原因。
3、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大众传播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为迅猛的行业,大众传播业向人们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知识和经验,充实了人们精神生活,但是消极因素与积极因素总是并存的,尤其是其中的一些渲染色情、暴力、赌博等的音像制品、书刊和网站,凶猛地向青少年扑来,对涉世不深、经验不足的青少年危害极大,助长了某些青少年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发展。另一方面,遍布学校周围的游戏厅、网吧更是诱发青少年问题行为的温床。这些场所往往管理不严、良莠混杂、秩序混乱,丑恶现象屡禁不止,很大程度上使那些意志力不坚定、免疫力薄弱的青少年产生问题行为,甚至于越陷越深。
二、主观原因:
初中阶段的少年在心理发展上是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其心理特点是半幼稚、半成熟状态,是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盲从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此时,他们的知识不多,社会经验也很少,却自我感觉是“大人”了,想脱离成人独立行事,但有时又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抗挫折能力较差,一旦碰到困难,遇到挫折就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行为。此外,自私、懒惰、虚荣、任性、嫉妒、狂妄、孤僻、冲动等不良性格,都可能成为产生问题行为的内在原因。
三、对策:
我们找出了“问题学生”的行为成因,就要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把矫正学生问题行为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赋予爱心,以情动人。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动力功能。有问题行为习惯的学生对教师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戒心”,这种“戒心”是阻隔在师生之间的一堵无形的精神之墙,这堵无形的精神之墙只能用教师真挚、灼热的情感来拆除,使他们由“戒心”变为“贴心”、“交心”。
我们要用教师的满腔热情对待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用教师的一颗爱心去温暖这些学
生,从各方面关心帮助这些学生。在思想工作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在学习上要耐心指导,循循善诱,用教师的真诚之心去鼓起学生的上进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能自觉遵守中学生行为规范。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多一点鼓励、多一点理解,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他们找回自信。
2、转变观念、辩证对人
面向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是智育第一,单纯追求升学率,还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这方面的思想观念问题不解决好,整个教育工作就做不好,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也将是一句空话。要克服嘴巴上讲素质教育,实际工作中仍是智育唯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每一位教师都要在着眼大多数的同时,切实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这是作为一个人民教师的天职。更何况,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后进与先进也是相对的、暂时的,而变化才是绝对的、永恒的。有的教师面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常发出“朽木不可雕也”的感叹,殊不知学生是变化、发展中的人,而不是静止、固定不变的。为此,教师要帮助他们从似乎是一无是处的状况中找出闪光点,肯定他们的点的进步,消除或缓解消极情绪。每隔一段时间,就引导这类学生与自己的过去作纵向比较,让他们学会看到自己的长处与进步,也可以引导他们与周围同学作横向比较,正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积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增强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的信心和决心。
3、健全心理,注重疏导
学生的种种问题行为一般属于缺乏心理健康或心理失衡的反常行为。为此,学校有必要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及时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进行疏导。首先要加强学生的心理训练,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择业等问题上,提高适应能力,克服心理上某种适应不良或行为偏差,并培养其所缺乏的良好心理品质。其次要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明辨是非、抵制不良倾向的能力,学会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丰富自己的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自己经常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情绪。第三要加强心理疏导的工作。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室,设立“学生心声”信箱,心理咨询老师不仅要在办公室坐诊,还要经常出诊。如果每一位班主任都能成为心理咨询老师,那就更好了。
4、综合治理,齐抓共管
“问题学生”的形成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同样,要转变这些学生须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使校内向校外、课堂向课外延伸衔接,形成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抓“问题学生”教育的良好氛围。首先,要加大对校园周围环境的整治的力度,净化校园环境,教育、引导青少年自觉远离游戏厅、歌舞厅等不宜进入的娱乐服务场所,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良好氛围。其次,要把好家庭影响关,通过家长学校、家访活动,适时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第三,社会、学校、家庭要共同配合,改进教育方法,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品德、纪律和法制等方面的教育,正确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使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第二篇:试论问题学生的心理成因和对策
德育与班级管理论文
标题
:试论问题学生的 心理成因和对策
作者:庞昌军 谭义芳
单位:韶山市银田镇学校
时间:2012年5月 试论问题学生的心理成因和对策
摘要:厌学、顽皮、淘气、捣蛋和懒散现象是问题学生的主要症状,其产生的心理根源有虚荣、厌学、逆反、模仿和报复心理。班主任可采用冷处理、因势利导、活动评比感化、严慈相济、家教配合、因材施教等办法对其矫治教育。
关键词:问题学生 问题现象 心理 教育
一、问题学生的问题现象及其提出
班级中总有些让人劳神伤脑的学生,或上课不专心听讲,或作业不能完成,或喜欢打打“小架”,或喜欢搞搞破坏,或受到批评产生逆反等。他们中的大多数,无心向学,成绩也差。也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好,但经常上课迟到、不交作业,课堂上故意捣乱或者呼呼大睡,而且喜欢和老师对着干„„这一类学生虽然人数不多,但其行为常常引起一批学生的效仿,影响整个班级的班风,颇令班主任头疼。因为有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便成了班级中的“问题学生”。随着当今生活节奏的加快、独生子女户的增加、家长观念的滞后、就业压力的增大等,现在农村学校的学生,厌学、顽皮、淘气、捣蛋和懒散现象越来越严重。可以说,每名班主任都要面对“问题”学生的千疮百孔,都必须时时发现和正确处理他们中出现的问题。
“问题”学生往往具有聪明的头脑。他们思维敏捷,反应灵活,性情好动,爱表现自己,但不喜欢被约束,而且性格比较叛逆。对这些学生,班主任首先应该肯定他们性格的活泼和思想的创新,但对他们的违纪行为亦不可等闲视之。然而严厉的批评和苦口婆心的劝导往往并不见效,为此,作为班主任应该另辟蹊径,对症下药。“问题”学生在接受知识方面的能力往往比普通学生强,所以他们在课堂上往往一点就通,很快就能掌握老师讲授的内容。但由于顽皮好动,在一节课他们很难做到自始至终专心听课。所以当他们听罢老师所讲的课,便喜欢睡觉、看其他课外书;或者说话、搞小动作;有的甚至专挑老师讲课的毛病;打断老师讲课,以至扰乱课堂秩序。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如果沉不住气,发火批评,往往适得其反,处理不慎则会引起更大的混乱。所以教无定法,理无定式,应灵活多法,不失时机,对症下药。
二、产生的原因分析。
纵观各种原因,有家庭教育的不当,如因父母离异、感情不和,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溺爱、娇惯而导致教育的失控;家长不良嗜好而默化孩子的行为;也有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失误,如重智轻德,忽视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有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如不良消费观念、黄色文化的感染等。但究其不良行为的产生都具有一定的心理根源,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虚荣心理
未成年人某些不良行为往往与虚荣心理有密切关系,某些孩子在班级中不是比学习成绩,而是比吃穿、比消费、比谁“厉害”、谁是“英雄”。有些孩子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采取非法手段获取财物;有些逞英雄充好汉,因话不投机,损伤了所谓的自尊心、伤了自己的脸面而打架斗殴,甚至用携带的管制刀具致人重伤。从调查结果看,有56%的学生认为吸烟、喝酒、穿名牌是为了脸面上好看,有48%的学生认为打架斗殴、寻衅滋事是为了显示自己,因此说,虚荣心理是问题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心理动因。
(二)、厌学心理
学生对学习无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交头接耳,注意力不集中,易开小差,对所学内容反应迟缓,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应付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差;且往往有这样那样不良的行为习惯,未引起老师足够的重视、甚至放任自流;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厌学,有的结交不良伙伴,甚至从校外的这些不良交往中寻求心理安慰,最终导致问题现象的产生。从近几年我所调查的结果看,有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在原班级中是倒数几名,有大部分的学生对文化课没有兴趣,不想上课,有的学生有逃课逃学的经历,有的学生在校外有交往不良伙伴的经历,因此说,厌学是问题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首要原因。
(三)、逆反心理
主要表现为对外界的刺激产生与常态相悖的心理反应,如不服家长管教,家长要求做的他不听,甚至对家长的劝告进行顶撞,家长不允许干的,反到产生强烈的好奇,非去体会不可;对老师的帮教也不愿意接受,抱怀疑的态度,认为老师的帮教是为了达到老师自己的目的,于是与小伙伴们共同对付老师,甚至专门给老师出难题:如故意扰乱课堂或学校纪律等。从调查结果看,有86%的学生认为家长管的太多,对学习要求太高,有81%的学生有不听家长管教、甚至夜不归宿或逃家的现象,有72%的学生有顶撞老师、不服老师管教、故意扰乱课堂纪律的现象、有63%的学生有故意毁坏公物的现象,因此说,逆反心理是问题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四)、模仿心理
未成年人的思想、行为还处于不定型期,对成人行为进行模仿是由其心理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但是,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的模仿,往往与逆反心理相伴随,主要表现为不能正确判断是非曲直,对正面英雄人物的行为表现不以为然,但对一些影视或者传媒中报道的反面人物的行为却十分赞赏并盲目模仿:如模仿电影电视中的黑社会老大,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有的还模仿成人的犯罪手段,从中寻求、体会刺激;有的模仿成人的生活方式,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嗜好,如吸烟、喝酒、打牌、出入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和电游室等。这些不良嗜好,必然是一般家长所不能容忍的,这些孩子为了满足这些特殊的要求,便采取一些非法手段获取金钱,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向弱小群体索要钱财、偷窃公私财物。从调查结果看,有36%的学生有结伙打架行为,有93%的学生有通过非法手段获取钱物以满足自己不良需求的行为,有5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行为受传媒中成人行为的影响,因此说,盲目的模仿心理与是非观念的淡薄是问题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
(五)、报复心理
未成年人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有时会把自己心理、行为方面的不满足、不顺心无端发泄,这样就产生了报复心理。例如,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是老师的原因,因而扰乱教学秩序;殴打、辱骂他人是因为他在老师面前给自己打小报告;家长管教严格便离家出走、夜不归宿,使家长不得安心;有些甚至因自己缺少家庭温暖或家庭条件不佳而把自己的不满向社会或他人发泄,如故意破坏公共设施、抢劫他人财物等。有时报复心理也会同虚荣心理相联系,如在众人面前受到侮辱、打架时没有讨到便宜,就认为丢了面子,因而采取极端的手段,对他人实施报复。从调查结果看,有发泄个人不满、报复他人心理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32%,很容易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潜在的危害性很大。
三、矫治教育的对策
(一)、细心明察,采用冷处理
2009年,我教六
(三)班,班上有一个叫谭敏(化名)的同学。他父母离婚,归父亲抚养,平时爷爷奶奶管得多。他比较懒散,习惯很不好。有一天考试,他交卷比较早,交完卷后,老师要他到操坪玩。这时,坪里有一个五年级班在上体育课,学生正在打篮球。谭子帆也爱打球,就提出要打,并要五年级一个男生把球给他。五年级那学生怕他搞名堂,就不肯给他。他二话不说,先抢了球,再踢了五年级那同学一脚。五年级那同学当时就哭了起来。我当时正好在教学楼前看见了。于是我大叫一声:“谭敏!站过来!”他球一丢,很不情愿的来到我跟前,头高高的抬着,眼睛侧视旁边,嘴翘得老高,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问:“什么事?”他不语。这时五年级同学过来,你一句我一句说出了事情的经过。我又问:“为什么抢别人的球?”还是那个样,没吐出半个字。“不说证明你没道理,你自己认为有道理不?”还是不讲。我有点生气了,提高了嗓门:“你爷爷奶奶对我讲过,你不听话就要我打,你真的是要我打不?”“你要打就打吧!”边讲边出眼泪。我又问:“你父亲在家不?”“不晓得。”“把你家长喊来。”我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我以为这样他就会软下来,他就会承认错误。“要喊你喊来是的。”还是前面的那个态度。面对那么多学生,我有点下不了台。我寻思着。正好,第四节课的下课铃响了,我们学校要吃午饭了。我说“你先去吃中饭,吃完饭后到办公室来。”他去吃饭了,我也去吃饭,边吃边思考着如何处理这事情。草草吃了中饭,我急匆匆地来到办公室,喝了口水,努力使自己的心平静下来。我坐在办公椅上,静静地等待谭敏的到来。不久,他来了。我看他的表情,好多了。我说:“先立正站好,面对着我。”他照做了,我心情好了很多,语气也平静下来了。我说:“你能按我的要求来,你进步了。”接下来我问他,“中饭吃饱了吗,吃得好不好”?他一一做了回答。我又问了他家里的一些情况,谈到了他父亲挣钱很辛苦。我说:“你父亲这么辛苦的挣钱为了谁?”他说:“为了我。”“你父亲挣钱确实很辛苦,为了你,他什么苦都能吃。那你应该怎样做呢?”他红着脸,没有说什么。我顺势说:“你刚才的做法,就有点对不起你的父亲,也对不起老师。一个人做了错事,要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承认错误,敢于改正错误。我想,你现在会把刚才的事情讲清楚的。”他点了点头,然后,就把事情的经过完整地讲了出来。我和他一起分析了整个事情,指出了他做错了的地方。并告诉了他应该怎样做。他当场就写出检讨书,并在那个五年级同学面前道了歉,事情得到完美的解决。回头想想,我如果当时和学生硬碰硬,用老师的威严使学生屈服,我肯定会冷静不下来,学生服不服那很难说。以后,碰到类似的事情一定要注意:教师千万不要冲动,学生很犟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冷静。冷静下来后,总会有解决办法的。
(二)、严慈相济,还自尊给学生,留威信给自己
由于问题生意志相对薄弱,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对存在问题的克服和矫正需要时间和过程,班主任对他们必须严格要求,但要严而有度,不是揪住不放。对待问题学生的态度是他们最敏感的,不要吝啬微笑,少一些威严架子,让他们感受到和蔼可亲,切不可冷若冰霜,动辄训斥,讽刺挖苦,流露出厌恶感;这样只能加深师生之间的隔阂,拉开师生心灵的距离,教师只有真心爱护他们、贴近他们、耐心帮助他们,发现他们有点滴进步都要及时发现、表扬和鼓励,才能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并不断站到新的起点上向前迈进。人们常说,教育学生要严慈相济、恩威并施。有些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虽然“施”了不少“恩”,但就是缺少“威”。他们并不是不想“威”,而是“威”不起来,也就是在学生中树立不起自己的威信。原因何在?是他们没有摆正树立威信与尊重学生的位置。
要把学生放在首位,只有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学生由于缺乏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经验,又因为理性思维的不成熟,容易引起冲动,因此,在学习生活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来思考。学生出现错误,班主任不要早下结论,武断处理,要允许学生说明原委,允许学生思考,允许学生改错。
如果你把尊重学生放在第一位,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尊,班级任何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有一学期班里发生的一件事使我在这方面的认识更加深刻。一次数学课上,班里的张同学和老师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致使数学老师非常愤怒,影响了班级的正常教学秩序。我知道此事后,心头的怒火直往上冲,决心要狠狠惩治一下。因为,在这之前,我已经在班会课上反复强调要尊重老师,特别是数学老师。现在居然又出现这种事情,我怎么不恼火呢?但想一想,还是不忙发火,暂时压一压心中的火气,缓和一下心情,整理一下脸容。于是我把张同学喊到一个僻静之处,语气十分平和地问了一句:“你!数学课上是怎么回事?”此话一出,在数学老师面前表现得异常“勇敢、坚强”的他,却泪如雨下,泣不成声。隔了好一段时间,他才止住眼泪,把整个的原委告诉了我:数学课开始时,班里有些讲话声,老师很生气,加上黑板上的一个图形没有画清楚,引起了学生的争论,班里的嘈杂声更大了。他大声地询问图形的画法时,被老师误以为是讲闲话,因此,受到了严厉的批评,结果发生了上述冲突。
我想,就这种冲突的原因来说,可能是同学的自尊心在全体同学面前受到伤害,为了维护自尊,才和老师发生了冲突。假若老师考虑到学生的自尊时,可能就不会发生这件事。在处理这件事情上,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一通,也许因为是班主任,他不敢顶撞,但他心中的疙瘩可能很难解开。长此以往,他对班主任就会缺乏信任,认为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是“官官相护”,那么班主任可能在他的心目中也就无威信可言。所以说,要把尊重学生放在首位,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其次,要把尊重学生和放任学生,树立威信和“专制统治”区别开。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并不等于对学生的放任、对学生的问题不闻不问和听之任之也不等于无要求、无检查、无赏无罚,顺其自然。假若对学生放纵、任性,那久而久之,班主任也就不被学生放在眼里。当然,班主任的威信更不能用专制来确立。那样只会造成学生对班主任的表面顺从与背后抗拒,或者是消极对抗,甚至是直接对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在思想观念、感情、感觉、快乐、不安、忧愁方面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教师应当认清并熟悉自己学生的这个精神世界。”首当其冲就是得了解这些问题学生产生“问题”的根源,找到症结之所在,从而开出有效的“药方”,以求“药”到“病”除,解开问题“学生身上”的“千千结”。
(三)、旁敲侧击,因势利导,点破为止
2011年,我教六
(二)班。班上有一个叫彭慧(化名)的同学,她父母离婚多年,平时是奶奶照看,父亲有病,家里境况不好。她自尊心很强,平时也很听话,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天她奶奶打电话给我,说她父亲曾答应给她买电脑,但她吵着近几天一定要买,当时她家里没那么多钱,想第二年给她买,但她就是讲不清,和奶奶赌气。希望老师做做她的工作,叫她不要闹情绪,并再三强调不要让她知道给老师打过电话。接了电话后,我思考了很久。第二天放学的时候,我说:“今天我要在班上搞个调查,请每个同学配合。今天老师想摸摸情况,看我们班上哪些同学的家长长期在外面打工。”学生很快就举起了手,其中就包括彭慧。“看来我们班绝大多数家长都在外面打工挣钱,他们挣钱很辛苦,但他们都不怕累。那你们说说,他们这样做为什么?”多数同学说是为了他们读书。我又问:“既然你们父母经常不在家,那老师相信你们在家一定会表现得很乖的。你认为自己表现得乖的请举手。”话音刚落,不少同学举起了手,我注意到彭慧没举。我接着说:“我们在家里怎样做才算是乖?”同学们七嘴八舌说了很多,我观察了一下,彭慧表情很不自然,红红的。我趁热说:“刚才你们说得挺好,这都是乖孩子的表现。请你们记住,你们父母在外面辛辛苦苦打工,他们是很不容易的。但他们无怨无悔,为的就是你们呀。为的就是让你们生活得更美好。如果你家里人答应给你买什么东西,一时难以兑现,你也要能理解。可能真的是一时困难,以后给你买也是一样的。如果你以此来和家里人赌气,闹别扭那样不好,那不是乖孩子的表现。我相信我们班没有这样的同学,你们说是吗?我要求你们都做乖孩子。”学生认真的听着,都认同这个观点。我没有再说什么,就宣布放学。几天后,我见到了彭慧的奶奶,她说:“老师费心了,现在没事了。”对待这样的学生,我没有找她个别谈话,只是从侧面点破一下,同样达到了目的。
(四)、家教配合,齐抓共管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问题学生的转化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父母的言行举止、自身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有的家长因生活奔波或不良的业余爱好等等,很少顾及孩子的饮食起居,更谈不上关心、过问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盲目给孩子超负荷加压;有的家长过分娇惯、溺爱孩子,对孩子的不规范言行视而不见等等,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学生的正常发展,更不利于问题学生的转化。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和家教辅导,努力帮助家长提高素质,转变观念,走出误区,班主任要经常同家长联系,除了沟通和交流学生的表现情况外,还要与他们探讨正确的教育方式,提出在家庭教育上的指导性建议,携起手来共同关心和帮助问题学生的转化、发展。
(五)、活动评比感化
2012年上学期,六
(二)班多数同学不注意文明礼貌,卫生习惯也不好。正好学校也要求开展创文明卫生校园的活动。结合学雷锋活动,我在班上开展争做文明卫生孝顺孩子的活动。自己每天统计,你讲了几句粗话,乱丢几次,个人卫生好不好,干了不该干的事情不,在家每天为长辈做了一件事没有„„每组一周统计一次,每次结果在班上公布。前两周,出现问题的同学比较多,从第三周开始,统计上来的不良现象越来越少了。学生的行为习惯比以前好多了。进入到第七周,有一天,我刚上完课,有一个姓郭的男同学来到我身边,悄悄地对我说:“老师,我刚才没注意,无意讲了句不该讲的话,又扣了分,我好后悔,太不应该了。老师您说我该总么办?”我笑了笑说:“你认识到了,以后注意就是了。”他离开了,而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学生平时习惯不好,多次讲,他应得好,就是改不了。而这次,我没有讲他,他却主动找我讲,看来他是从心底里想改了。这活动还真起作用了„„学生中的有些问题,你在班上反复强调,多次找学生谈话,但学生就是改不了,而开展这样一些简单的活动,因势利导,问题迎刃而解,岂不一举两得?
(六)、因材施教,体味自信与成功
因材施教在教师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对学困生适当降低要求,实行分层教学、分层训练、分层要求、分层考核。在备课时要考虑到为问题学生设计几个问题,让他们上课时能得到参与;要及时找准他们的兴奋点,选择适当问题让他们基本上能够回答;布置作业时,精心配置必做题和选做题,鼓励他们尽量全部完成;测试时,设计分层次试卷,区别对待,让问题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享受“高分”的喜悦,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问题学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是一项耐心细致而又持久的工作,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教育改革过程中面临的课题。我们只要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恶,态度上不粗暴,方法上不随意,把一颗真诚的心扎根于“问题学生”的心灵深处,全心投入,倾力奉献,就一定能把“问题学生”身上的“问题”处理好。因此,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把自尊还给学生,把威信留给自己。在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中,我们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采用不同的灵活多样、科学有效的方法去,决不能用固定的模式。
第三篇:有关“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
有关“问题学生”成因分析的文献综述
1、“问题学生”的界定
1.1 对“问题学生”的定义
这里所指的“问题学生”并非那些有犯罪经历或精神上有严重疾病必须经过医治才能正常生活的学生,而是指那些在学习、性格、思想道德等方面经常出现某些障碍的学生。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一些角度来看,“问题学生”是指在一定情境或某个时期中,暂时遇到自己独立无法解决的困惑,从而与自己平常表现相“异常”的学生。①这些学生的“问题”只是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某种不良影响而造成的,并不是天生愚顽,不可救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严格规范自身行为、漠视校规校纪、法制观念淡薄、是非观念不强,在学业、行为和心理等方面存在着偏差或不足。1.2 “问题学生”的主要特点
和其他学生相比,这些“问题学生”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首先,逆反心理强。常常自己的好恶来确定自己的行为,总想显示与众不同的自我表现,渴望被人关注,以放弃学习,违纪捣蛋、顶撞他人,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作为自己的“英雄壮举”来引起老师和同学、家长们的注意。
其次,意志薄弱,不求上进。没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自我控制能力低下。即使他们知道对错,有时也有强烈的进步意识,但由于受到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束缚,他们在转化过程经常出现反复重犯的现象。久而久之,由于缺乏毅力,他们便产生了厌烦甚至抵触的心理。
再次,极度自尊和极度自卑并存。这类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也有自尊心,甚至自尊心会更强些。但是由于学习或者思想方面的障碍,时常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排斥,在内心深处有着严重的自卑情绪,而表面上又往往表现为傲慢无礼,自以为是,对任何事情和任何人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常常表现为行为偏激,经常不遵守学校纪律,有逃学、打架等不良行为习惯。
2、“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
车文博教授认为学生问题行为是指在成长过程中在中小学学生身上常见的各种不利于品格发展和身心健康的行为,它是品德教育和心理卫生教育的对象。南京师大孙煌明教授认为儿童的问题行为,是指那些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学生智能发展,或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偏差行为。可见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学生问题行为定义。但从行为学的角度可把他们的“问题行为”归属如下几类。
一是“懒惰型”。这些学生的行为表现为上课心绪不定,学习情绪化比较严重,不热心公务,考试作弊,有的甚至连作业都懒得做。为了应付作业检查或老师及家长的要求而出钱请人代劳。
二是“暴力型”。这些学生的行为表现为好冲动、行为鲁莽、固执,做事随心所欲,时常为一些小事骂人、打架,喜欢无论什么事都用武力解决问题。
三是“冷热型”。这些学生的行为表现为做事凭兴趣,对感兴趣的事情积极、主动得可爱,对不感兴趣的事情无动于衷,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小动作多、干扰其他的同学学习,有时别人去做时反而会嘲笑,甚至阻止或捣乱。
四是“离群型”。这些学生生性孤僻、不合群、胆怯、害羞、自卑、自责感强,做事缺乏信心,不敢试验。总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如人,错误地认为自己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
3、“问题学生”的成因分析
对引起问题行为的原因,很多学者都进行来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其观点可以概述如下:绝大多数学者都充分认识到问题行为的成因极其复杂,它既受社会环境境和学校教育条件所制约,也与儿童身心发展水平有关,因此它是行为主体生理、心理等内在因素和环境与教育等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的学生的行为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3.1 外在因素
一切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环境,人类也不例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们都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影响着人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环境的影响要比自然环境大得多。而学生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决定了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其中社会环境包括具体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等等,本次主要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社区环境对我国“问题学生”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
3.1.1 家庭环境——重要作用
霍金芝等人的研究发现,家庭环境与儿童问题行为高度相关,父母文化程度低或个体经营者家庭、住房条件差、经济水平低、有不良生活习惯、与长辈共同抚养子女和对子女无社会交往培养等都是我国中小学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极为不利因素。赵克林也认为家庭教育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方法以及行为的影响,是孩子产生不良行为的根本问题。可见,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关重要的。王玉凤等人的研究发现,主干家庭②中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最低,核心家庭③次之,单亲家庭④中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最高。主干家庭规模比较大,人际关系较为复杂。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需要扮演多种角色。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进行换位思考,体谅他人;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等等。单亲家庭不论是父母病逝还是离婚,都会给儿童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缺少健全的父母保护和家庭成员之间友好相处的体验,因此儿童容易产生孤独、恐惧或忧郁心理,进而出现行为问题。当然,任何一种家庭模式对孩子的影响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所以父母要注意扬长避短,尽量发挥家庭特有的优势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3.1.2 学校环境——主导作用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场所,意味着学校为学生个体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以后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教育工作上的错误,如少数教育工作者由于教育观点上的错误,教育方法上的不当,也可能给学生产生问题行为的蔓延与恶化提供条件。总之,学校教育不能凌驾于儿童发展规律之上,而是要关注学生接受教育的主体地位。现存的学校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弊端:
1.盲目的分数主义、升学主义。多数中小学生生活在焦虑紧张之中有碍身心发展。很多学校不是以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标准,而是以分数和成绩为指挥棒,“重教书、轻育人”,忽视对学生特别是对存在这样或那样缺点错误的“问题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和品德行为的严格训练,那么学生便成为名副其实的“问题学生”。
2.课外活动功能不强。没有适当和足够的课外休闲活动,活动场所也缺乏,使学生过多精力无处宣泄,造成三五成群,闲荡冲突,惹事生非。
3.师生关系日渐淡薄。师生关系疏远、沟通不足,教师不能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动向,导致无法有效地实施辅导,而学生的思想得不到正确的引导。
4.同伴团体的影响。结交品行较差的同伴,受到不良影响。
5.“大班教学”,学生人数多。教师工作任务繁重,难于管理,做到面面俱到。往往容易产生放弃部分“问题学生”的思想,最后导致学生也自暴自弃。3.1.3 社区环境——长期作用
“问题学生”的“问题”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究其原因,是在不良的社会风气侵蚀下、在不正常的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失误的影响下,由各种消极因素随着身心的成长而长期缓慢发展的结果。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欺蒙拐骗有所蔓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有所泛滥,价值观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这些腐朽没落文化和有害信息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时刻腐蚀着学生的心灵。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没有正确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盲目追求时尚、个性,偏离了正常的学生生活。3.1.4 小结
这些外在因素是相互影响的,不能任意将其中一种因素的作用绝对化。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必须有机结合与协调,最大限度地利用、整合、优化它们的积极因素,控制其中的消极因素,这才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更有效的作用。3.2 内在因素
“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用心、精力不集中,没有耐心,纪律松散。一些“问题学生”内心深处也有要求上进的愿望,但缺乏持久的动力和毅力。这些都是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动摇后退,结果良好的愿望总是不能如期实现。有的学生情感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遇到困难和矛盾,便手忙脚乱,想不出应对的措施,只好采取消极应付或过激的办法。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平时娇生惯养,养成了他们处处自我为中心,不能从他人或社会的位置去换位思考和处理问题。正是由于这些内在的因素,导致这些学生遇到不顺之事,不能以平常心坦然处置,而容易产生过激行为,从而成为“问题学生”。
4、转化“问题学生”的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学生”成因的分析,我国学者提出了很多转化“问题学生”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爱的教育,了解、宽容学生
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的实验启示告诉我们,永远对学生抱着期待,就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特别是那些“问题学生”更是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爱心和期待,相信他们会不断进步,那么老师对他们的情感和教学行为都是积极的,就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果教师抱着失望的态度,就等于是对这些学生贴上落后的标签,而教师对该学生的消极态度和情感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热爱孩子。这种爱不仅仅是责任和义务,而且这种爱本质上是无私的,因而神圣的。尤其是“问题学生”,他们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往往对身边的人存在不信任和排斥,行为上拒绝合作。这时我们不妨来个换位思考,揣摩他们的心理,理解他们的处境,宽容他们的缺点,俯下身来听听他们怎么说,这样做能最大限度给他们以尊重,让他们从心底里接纳了你,把你当作了朋友,教育转化工作便有了成功的可能。4.2 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理念统一
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构建社会、学校、家庭相互支持的教育体系是当今大教育的任务和使命。
4.2.1 从家庭教育的现状来看
大多数家长不是教育方面的专家,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缺乏对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的研究,面对着自己唯一的孩子又缺乏相关的教育经验,仅着对孩子的爱进行教育,往往会出现许多偏差。家庭教育需要学校教育的指导和配合。尤其是在某些方面表现较差的学生,绝大多数隐瞒在校的真实情况而不愿让家长知道,家长对子女的表现情况不清楚,最终导致学校与家庭的教育脱节。学校教育必须加强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增强对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和家庭教育的水平,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康发展。比如,可以通过开家长会,让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的基本情况,以及学校的教学内容、培养目标等等。家校合作教育就有利于做到优势互补。4.2.2 从学校教育的现状来看
家庭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教育。很多“问题学生”的“问题”的根源都是家庭,不同的家庭会培养出不同的学生。所以学校必须了解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最大程度上与家长达成教育理念上的一致,取得家长的支持,减轻学校教育的难度,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改善教育策略,强化教育效果。4.2.3 从社会教育的现状来看
学校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摇篮,学校的人才培养策略、培养目标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学生的素质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发展。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对学生的生活学习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接纳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关部门应加大力度整治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尤其是网站或者电视节目中低下的内容,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纯洁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培养社会人才尽责。
上面提到,学生“问题行为”的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因而教育策略也应该是综合性的,这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紧密结合,扬长避短。【结论】
近年来,对“问题学生”的教育逐渐被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基层教育工作者对待这些“问题学生”不再像以往那样弃之不理或者无可奈何,而是积极寻求教育的办法。很多教育专家学者针对“问题学生”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提出可行的教育策略。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问题学生”成因的分析大多数归根于外在原因,尤其是家庭和学校的影响最为关注,但是对其他外在因素,比如社区环境等因素重视明显不够。专门研究“问题学生”内在原因更少,这对教师运用教育“问题学生”的策略造成一定的错位选择。这是有待提高的一个方面。【注释】
① 武永江.“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新思路[J]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第11期
② 主干家庭,在中国,是指有两代以上,每一代中只有一对夫妻组成的家庭。这是中国较为普遍的家庭结构之一。
③ 核心家庭,是指由一对夫妻及其未成年或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④ 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相对的一种特殊家庭结构类型。是由于夫妻离异或一方去世,由父亲或母亲一人与孩子组成的家庭。【参考文献】
【1】 霍丽娟.“问题学生”的成因与道德教育研究[J]中国知网 【2】 刘明芳.调控行为 健全心理[J]中国知网
【3】 虞雪华.“扰乱型”课堂问题学生的行为表现及矫正[J]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6月
【4】 杨彦勤 辛全才 赵延风.“问题学生”的成因与教育转化[N]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5月,第10卷第2期
【5】 李燕青.“问题学生”的形成及转化策略[J]中国知网 【6】 武永江.“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新思路[J]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第11期【7】 胡麟祥.班集体建设与“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J]中国德育2007年10月,第2卷第10期
【8】 陈效宏.对中学生问题行为责任归因的实证研究[J]中国知网 【9】 曹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方针的嬗变及其研究[J]中国知网 【10】 魏玲.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和应对方式研究[J]中国知网 【11】 杨福义.问题学生的自我概念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年第9期 【12】 李军.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知网
【13】 夏帮谷 刘素琼.学生“德育问题”的类型及成因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2月第9卷第2期
【14】 崔新民.中等职业学校“问题学生”行为及其意志力培养的研究[J]中国知网
【15】 高旭灿.中学“问题学生”教学干预策略研究[J]中国知网
【16】 万礼修.中学生问题行为与人格特征、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知网 【17】 赖国强.试论社会环境与年轻一代的教育[J]广西师院学报,1996年第3期
【18】 陈好毅 李艳秋.优化环境重视人才培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12月第19卷第6期
【19】 柳斌 朱小蔓.中国教师新百科(小学教育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8月
第四篇:浅述问题学生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浅述问题学生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孟连县娜允镇中心完小诸忠明
关键词:教育教学、问题学生、原因、对策、全体发展
差生、后进生、学困生和问题学生指的都是在学科成绩或行为能力上有问题的学生,无论他们的代名词如何改变,在同学眼里甚至是教师眼里他们都是不受欢迎的群体。一方面在同学和老师看来,问题学生大都是不听老师话、经常惹事生非、不讲究卫生甚至是智力存在缺陷的,任何人都无法和他们正常交流;另一方面问题学生给班集体带来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影响,对于一个班集体来说如同一个累赘,极大的损害了班集体的形象。其实问题学生的存在大多数都不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原因造成的,作为学习的个体他们更需要得到发展,然而很少有人会从弱势群体的角度来看待他们。接下来我就从孟连边疆少数民族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层面上对问题学生主要的成因及对策作简要分析。
通过长期的基层教育教学工作我发现问题学生的成因可以大致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环境
由于经济发展和教育现状等多方面的原因,孟连县的学生大多是年满六周岁以后才进入学校在学前班开始正式学习的,在此之前他们大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孟连的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作为现在的学生家长大多数只接受过初中以下的教育甚至有少部分仅仅受到过脱盲教 1
育,由于受到了自身素质的限制,他们基本上都无法有效的帮助孩子的启蒙发展。而0至6岁作为儿童发展黄金时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他们的认知学习及能力发展得不到重视将直接导致其入学后的学习生活处于不利局面。
二、进入学校后个别儿童的发展得不到重视
新课标明确要求,我们的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儿童的全面发展。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多时候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相对于教育发展较快的地区来说,我们的教育工作由于其复杂性使得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工作精力被分散、工作负担相对又比较重,无法顾及到每一个儿童的全面发展。于是就出现了一部分儿童的发展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儿童的年龄特点又致使这一部分儿童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中得不到重视的情况下,为了使自己得到别人的关注形成了许多不良习惯,这就出现了问题学生的“问题”。而这些小“问题”如果没有及时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就会发展成为大“问题”。
三、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孟连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县,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不同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一些特有的风俗习惯,例如:傣族由于进入缅寺都要把鞋子脱掉形成了穿拖鞋的习惯;个别民族认为厕所是最脏的地方所有不愿意到厕所方便等等。这些习惯如果没有得到教师的正确处理,也会成为问题儿童“问题”的诱因。
四、儿童的发展在学校受到限制
好奇、好问和好动是促使儿童得到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作为儿童发展的主阵地,学校里的人和事就应该尽可能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但是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有时却恰恰相反,例如:低年级儿童的游戏因为不符合我们的卫生要求而被盲目叫停,而游戏的学习性能则被我们忽略了;我们在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的同时很少想到儿童思想道德方面的发展,品德教育的缺失给问题学生问题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儿童发展的步伐也随之进一步加快,学生的学习如果还仅仅依靠几本课本来完成,是无法得到满足的。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儿童在自主的学习中就容易误入歧途,从而滋生出许多“问题”。
在了解了问题儿童的问题成因以后,我们就应该针对问题的成因解决问题。
一、关心爱护儿童
对儿童的关爱是解决问题儿童问题的先决条件。只有你真正关心爱护儿童怀着关爱之心了解问题儿童你才有可能了解到他们的问题出现的根源。没有关爱之心,即使我们发现问题,也很有可能通过简单粗暴的办法去阻止问题儿童给我们带来的麻烦。然而简单粗暴的教育教学手段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儿童问题的发生是,相反简单粗暴的教育还会让儿童身心受到伤害,对周边的人失去信任。人与人的正常交流特别是师生之间的应该是建立在爱心之上的,只有在爱的氛围之中我们才能得到儿童的信任,有了信任儿童才会真正采纳我们的意见。
问题儿童更需要我们的关爱,大多数问题儿童的处境都是缺乏爱的,由于人们的冷漠他们随时都处于戒备状态,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都对他们吝啬我们的爱,他们将失去最后的希望。
二、让儿童感觉到自己被重视
得到重视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让他们感觉自己是有用的人,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应该更有用而努力学习;反之如果你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无能,他们就对自己失去希望认为自己已经无可救药了。当然尊重是对儿童重视的重要体现。对于成人来讲自重才会被尊重,而发展中的儿童却有所区别,儿童的自重先要有他人的尊重作支撑。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儿童才会认为自己被肯定,自己才会肯定自己。
同时,对儿童的尊敬不应该局限在儿童个人身上。在少数民族地区如何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本地的民俗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应通过我们的教育使一些陋习不再继续;另一方面,我们应协调好学校常规和民族习惯之间的关系。
二、关注儿童的生活环境
学校是一片净土。然而生活在学校里的人们是绝对不可能同社区、家庭分割开来的,我们在保持校园圣洁的同时,还应该多了解儿童在校外的生活环境。特别是问题学生所处的环境往往养成了他们的问题。家访是我们了解学生情况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通过对问题学生生活社区和家庭的了解有助于针对他们的问题成因“对症下药”。为了更好的避免学生受到外界的负面影响,我们还应该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借助于社区的力量保护好学校里的所有人。
三、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
儿童的发展需求超越了儿童的其它需求,这是儿童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如果在学校教育教学中他们的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从其它地方摄取,可是年龄特点又决定了其缺乏判断力、自制力不足,极其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这就要求我们为他们创造更多健康的发展条件。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儿童来讲,游戏是他们学习认知的重要途径,同时他们在游戏中成就感可以得到满足,这样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多开展适合他们的健康游戏,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身心的发展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我们在关注他们学习成绩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他们心理上的变化,这一时期他们的心理变化极其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因素,只要在他们心里生根想要从根本上有所改变是非常困难的。这时我们对他们心理变化的关注就是对他们人生的负责。除了心理发展身体的成长也同样重要,如果缺乏足够的运动量,他们旺盛的精力就会引发许多破坏性行为,例如:打架、损坏公物等。
四、正确处理每一件事
在处理学生事件的时候,必须强调公平、公正。特别是涉及到问题学生的时候,一个小小的偏差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局面。对于问题学生本人来说,教师处理问题时的偏差,不是一次工作失误,而是对他们人格的侮辱。我们时常会听到问题学生说:“我们的老师眼里只有优等生。”的确优等生能第一时间满足教师的自豪感,但是我们的教育不是优秀生独享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教学对象在同一片蓝天下,分享着同一个太阳的七色光芒。相信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会有美好的明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分享到我们的爱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因为我们的重视而自信,我们的眼里不仅仅是优等生。
第五篇:问题学生五大特点及对策
问题学生五大特点及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经济发展日益迅速,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不可避免的引起了许多家庭的变革,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孩子无父无母或父母常年在外的家庭越来越多;加之计划生育不断普及,以及人们生育观的变化,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对孩子娇生惯养的家庭也越来越多。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导致了学校里问题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在家中或者是小皇帝或者是“没人管”。在校内小错误天天有,大错误三六九;在校外结伴打架、偷窃、游乐……。我们曾在校内作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将全校所有的问题学生罗列出来,再调查他们的家庭情况,令人吃惊的是,所有问题学生的家庭不外乎以上列举的几种情况。在这些学生身上,班主任所花的精力要比其他学生多几倍,有时还不一定见效,更有甚者还会遭到学生报复,这样的悲剧不用我多举,实在太多了,真是“教不成人结成怨”。这些老师常用的方法是“三批一停”“三批”:
1、在教室里批评,甚至发动学生对他们批斗;
2、带进办公室批评一顿,如果态度不好就进行武力镇压;
3、通知家长到学校,现在通讯发达,一个电话,家长立马到校,与家长一起批评。“一停”就是停课反省,站在办公室一站半天,然后写检 查写保证书。这些方法到底有没有效果?有时无效,他屁股一转,你还是你,他还是他;有时有效,不过只是暂时,而且这些方法只能用一次,多用全无效。因为这些方法治标不治根,有的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学生或许会一时服于老师的威力或武力,而承认错误,如方法
1、方法2;有的触及了心灵,但不能触及心灵的深处,只是应付性的写些“应景”的话,以求赶紧得到大赦,至于犯错误的真正的背景及动机,未必肯说。
其实每个学生好比一把锁,关键得找到开这把锁的钥匙。根据我长期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及理论知识,发现要做好问题学生的工作,首先得摸清这些孩子的特点。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在思想、观点、情感、感受、快乐、不安、悲伤、忧虑方面都有一个独特的世界。”然后再施以相应的对策,会有比较好的效果。我们总结了一下,问题学生有以下五大特点:
1、胆大妄为,目空一切。这种学生什么事都敢干,天不怕地不怕,一旦玩起来,什么校规班纪,什么家长老师、班干部,他统统忘了或者统统不在乎。等到事情闹大了,他也许还满不在乎,老师的教育左耳进右耳出,过后仍然我行我素。
2、自由散漫,自控力差。问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极差,也许有时也想好好做人,但只有五分钟的热度,长期的恶习使他缺乏意志,想睡觉,不管什么课,照睡不误;想出去逛,只要有机可乘,就出去逛……反正只要没别人看住,他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3“尊重他人”这个概念,他们一般只想到自己,不考虑别人。父母亲情、师生情、同学情他很少考虑。在同学中,什么粗俗难听的话都敢说,只要别人稍有冒犯,就大打出手,说得不客气一点是流氓地痞的雏形,什么外国的“绅士风度”、中国的“谦谦君子”,他一概不屑一顾,只考虑怎么让自己痛快,使自己有利可图。
4可以跨班跨校交往,甚至和社会上的小混混儿结成联盟,就是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放学后、节假日是他们交流来往的最佳时间,也是他们联手创实绩的黄金时间。
5、叛逆反抗,易走极端。家长老师越限制的事情,他越想干,不肯就偷偷的去做。不肯买地摊上的书吗?我就买来看看上面写些什么;不肯独自外出吗?我就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不肯谈恋爱吗?我就谈,写情书、约会;不肯上网吗?我就去,上它个昏天黑地……你们能怎样?他们有意跟班干部作对,有意气家长,气老师。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极其偏激,诸如“游戏人生”,“弱肉强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甚至就打着“我青春,我叛逆”的旗帜,叛逆到底。
当然除了以上五点,还有其他的如胸无大志、怕苦畏难,好吃懒做等,以上仅是最明显也最让各个班主任头疼的毛病。
对问题学生的教育,首先是了解其家庭情况。如果是教养方法造成的,必须与家长交流沟通。有的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或简单粗暴、苛刻严厉,班主任要能及时与家长碰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掌握正确的教养方法,配合老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气,帮助孩子端正学习态度,做好孩子真正的监护人。对于出身特殊家庭的问题生,班主任对他们应做到“四多”:
1、多一份关注。这些孩子在家中无人过问,缺少温情,缺少约束,长期养成了懒散、放任、粗鲁的性格。在学校,如果教师再采取不闻不问、任其自流的态度,那这个孩子无疑会沦为社会残渣,成为社会的累赘。因此对这些孩子,教师应格外重视,从生活、学习到思想状态都应给予关注,让他们产生被重视的感觉。关注他们的行为,尤其是交际行为,观察他们所结交的朋友,要看一个人的本质,有时只要了解他的朋友就行。
2、多一点爱心。这些孩子本是十分可怜,由于养成了不良习气,又变得让人讨厌,因此一般的教师宁可多关心其他孩子,也不愿爱一点他们。作为富有责任心的班主任却不能袖手旁观,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多给他们一些微笑,多给他们一些帮助,不失时机的或询问,或纠正,或鼓励,语言委婉亲切,让他们有受尊重感,使他们时刻感觉到老师喜欢他们。在班级活动中,委以重任,这样
既能有效的约束他们的行为,又让他们有价值感、成功感。同时,发动班干部接近他们,主动帮助他们,从正面影响他们,使他们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积极向上的力量。
3、多两回交谈。经常不定期的找他们谈话,谈话的地点尽量不要设在办公室,可以在教室里、操场上……总之,不要让他们有老师在教训他的感觉,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学习情况,对他们生活中困难、学习上的障碍给以及时的帮助和真诚的指点,鼓起他们的生活热情和学习信心,教给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原则。徐某,父母常年在外做生意,很少过问他的学习和思想,只是定期给他不菲的生活费,长期养成了孤僻倔强、我行我素的性格,和别人常常三句话不到,就要打架,或跟老师顶牛。我定期每周跟他谈两次话,有时在操场上,有时在教室门口,有时在教室内,坚持了一年,使他终于成了一个举止文明,有忍耐力,开朗随和的孩子。毕业后还给每个老师送了纪念品,至今与我还有联系。
4、多几份宽容。“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长期养成的坏习惯想叫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改掉,那是不可能的。他们好过一段时间后,会反复发作。但只要他们知道错了,就别对他们失望,更别说一些使他们或绝望,或逆反对抗的话,否则会前功尽弃,认为老师虚情假意,并不喜欢他们。要始终相信他们总有一天会领悟老师的用心,成为受人尊重和喜欢的人。同时对他们提出可以达到的目标,可以要求他一周之内帮助别人几次,为班集体服务几回,使他们渐渐懂得给予别人比损害别人更快乐。周某,曾经屡次打群架,喜欢跟女孩子纠缠在一起,受到家长、老师、校领导多次教育批评,均无效。到了我班后,我采用先表扬后谈话的方法,使他一连几天都很正常,这让我知道他并不是不可救的孩子。可是有一次放假,他竟和社会上的小青年合伙卖赃车,被派出所逮住了。我配合派出所签字登记,然后对他说:“今天是你的耻辱,也是我的耻辱。不过让我们忘记它,今后咱们谁也不准提这事。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会用我们的辉煌来掩盖这个污点的,是吗?”他含着泪深深地点了点头说:“好!我一定做到!”果然,他以后再也没犯什么错,许多老师都不相信是真的。
总之,班主任以及其他任课老师应该为问题生营造多方面良好的环境。了解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尽自己所能改善这些环境,更要为他们创设美好的学校环境和班级环境,使他们时刻处于健康积极的氛围中,从而产生从善的欲望和行动。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也说:“成年人有意识的控制未成熟者所受的教育,唯一方法是控制他们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中行动、思考和感受。”
当然,人是复杂的,转变人的工作更是复杂的。但我们只要有一个信念: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是可塑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魏书生老师也说过:“不
管多调皮的学生,他往你跟前一站,当班主任的就得学会钻到学生心里去,钻到他心灵世界中去,去真正爱他,尊重他,理解他。”其实就是讲的“真诚”二字。曾经跟一个大家公认的令人头疼的学生谈话,他说了一句话让我很吃惊,他说:“跟我谈话的老师很多,但是我发现真正想跟我谈话的老师不多,他们往往都是站在自己立场上说话,根本就没有从我这方面想过。”应该说这是一个思想较敏感的学生,他的话至少代表了一部分学生的思想,他不就是在责怪我们有的教师没有去“真正爱他,尊重他,理解他”吗?。所以,当我们在责怪孩子屡教不改,叛逆成性时,我们做老师的也该反省反省自己的行为。
我们若真能做到“真诚”和“爱”,而不是居高临下,甚或敷衍了事,班主任工作就不是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