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加减法笔算》分析与评价
小学数学:《加减法的笔算》(综合)分析与评价
一、对教学目标的评析
体现了课标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的推理能力”的理念。学习材料的形成来自学生,学生感到亲切,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为问题解决打下基础。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进行选择计算方法,培养了优化意识。
二、对学习者特征分析的评析
数学,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几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我们的学生由于生活背景不同,知识经验不同,所以对于相同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这时学生便需要教师的肯定、激励和引导。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设计乘车方案,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第二篇: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练习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和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和退位),连加连减,只有加减混合的笔算没教(可以尝试一下,相信你一定能行)。下面有两份100以内笔算加减法过关检测练习,小朋友们可以自主选择练习,看看自己是否已经掌握。注意要点:
1、列竖式计算,数位对齐。
2、进位加法,个位满十进一,进位点“ 1”一定要标。
3、退位减法,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退位点“·”一定要标。
4、横式的答案可不要忘记哦。
二年级100以内笔算加减法过关检测(A)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43+16= 5+73=
46+23= 65+6=
7+87=
58+28= 57-9= 39-14=
78-52=
66-8= 35-29= 86-28=
52+5+19= 10+26+38= 18+37+45= 14+45+34=
98-34-48= 80-41-25= 68-21-40= 86-29-13=
65+28-46= 85-70+16= 60-13+27= 68-35+49=
二年级100以内笔算加减法过关检测(B)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14+64= 56+23= 43+15= 6+85=
29+25= 54+46= 72-32= 96-72=
65-6= 31-16= 56-48= 90-72=
35+17+16= 12+7+48= 8+32+45= 52+7+34=
93-50-7=
76+18-56= 67-23+37= 88-49-37= 91-87+57= 51-16-29=
69-28-14= 69-4+23=
第三篇:小学数学《加、减法的笔算》(综合)分析
小学数学《加、减法的笔算》(综合)分析
《加减法的笔算》一课的教学目标分析,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一、对教学目标的评析
1、对《加、减法的笔算》所处的位置、在整册教材中的意义和作用。前后知识的联系,以及重难点的分析都比较到位。
2、本课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包括三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真计算的习惯和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重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题的过程,经历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过程并对所研究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本课对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情况和学生的学习风格分析的很透彻,还注重了学习的梯度,循序渐进地展开。
个人建议:
1、由于学习者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该更加注重细节,例如可以添上:能认真、正确书写竖式的格式;
2、重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法则;
3、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过程进行描述,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4、通过课堂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对学习者特征分析的评析
在《加、减法的笔算》案例中,针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教师进行了学习者特征分析,涉及了学生的起点能力分析——预备能力和目标能力,包括学生的起点水平、能力基础、学习风格等;同时,也重视了学生学习态度的分析。例如,以实际情境引入问题,使学生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由旧知导入新知、由浅入深,逐步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贴近他们现实生活的内容——玩具超市,进行教学,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使数学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产生学习和探求数学的动机,主动应用数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个人的几点意见,不对之处多多批评指正
第四篇:二年级100以内加减法笔算练习题
二年级100以内加减法笔算练习题
班级:
姓名:
一、列竖式计算
43+16=
8+73=
46+27=
65+6=
70-57=
58+28=
57-9=
34-19=
78-58=
87-38=
50-43=
65-37=
二、请仿照格式,列竖式计算
如:28+34+23=85 10+26+38=
18+37+45=
14+45+34=
98-34-48=
80-41-25=
68-21-40=
86-29-13=
65+28-46=
85-70+16=
60-13+27=
68-35+49=
请认真书写,用尺子打线,每做完一题检查“抄对数了吗”“看清加减符号了吗”“是否需要进位或退位?”再做下一题。
第五篇:《加、减法的笔算》案例分析与评价
《加、减法的笔算》案例:
一、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 8~10 和 17 页的内容。两位数加两位数是学习笔算的开始,又是以后学习多位数笔算加法的基础,不进位加,重点是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法则,掌握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能较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是在学生刚开始学习列竖式笔算两位数加法之后,对列竖式笔算的进一步巩固,又为后面的多位数减法作铺垫,不退位减,重点是理解相同数位对齐后才能相减,理解运算的顺序,从个位减起。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加、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情境中提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加、不退位减)的数学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
(2)体验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对数学规律进行归纳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 教学前学生具备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加、不退位减)的基础知识,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已从家长那里获得了一些用竖式计算的初步感知。. 二年级的学生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学时要以实际情境引出问题,使学生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学 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掌握还比较肤浅,因此应注重由旧知导入新知、由浅入深,逐步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分析与评价:
一、对教学目标的评析
《加、减法的笔算》一课的教学目标分析,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1)其中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注重从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出发进行分析,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2)教学目标体现了教材内容的设计意图和编排要求,各个目标很有梯度。(3)教学目标的阐述清晰、有条理、运用行为动词,对期望学生达到的各个维度要求进行了描述,从而为后期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二、对学习者特征分析的评析
《加、减法的笔算》一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二年级的学生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学时要以实际情境引出问题,使学生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学 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但是教师在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分析过程中,并没有说明对于起点水平、能力
基础不同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安排,似乎有些欠妥。因此,我认为应该在因材施教方面有所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