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本文以我校师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素质教育为背景,通过典型范例,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说明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作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
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的逐步普及与发展,为学科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了教与学信息的传输过程,改变了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它的高科技性促进了素质教育观念的确立;它丰富的教育资源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多姿多彩的空间;它的形象化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一个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往往起源于灵感及大胆猜想。他们经过细心观察、分析,反复实验、论证,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终于获得成功。素质好的学生,他们的思维也是发散型的,头脑中经常灵感萌生。比如,他们在学习圆锥曲线时,经常遇到动弦的中点轨迹问题,难免会萌发出这样的问题:如果轨迹上的点不是弦的中点,而是弦上的一定比分点,结果又是如何?大家知道,方程与曲线是从“数”与“形”两个侧面对同一轨迹问题展开研究的。上述问题,从“数”的方面进行推理、运算,学生难以求出方程,即使求出来了,由复杂的方程也无法判断轨迹的图形。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借助了《几何画板》,在“形”的方面下功夫,终于成功地作出了动弦的定比分点轨迹。通过鼠标的拖动,可以方便地改变这个定比,津津有味地观察各种不同情况下,轨迹所形成的曲线图形。他们做的是以前不可能进行的数学实验,得到的是书上找不到的有趣结论。
利用《几何画板》,学生很容易作出极坐标方程ρ=asin(nQ)的图象--多叶玫瑰线。这个图象,用原始的描点法是难以作出的。在欣赏玫瑰线的“花瓣”,随着n的变化而变化之后,学生产生了疑问:(1)为什么曲线总是花瓣形的?(2)“花”的瓣数与n的关系如何?疑问激起了思维的火花,他们从“数”的方面去研究,促进了自己智力因素的发展。
现代教学技术创设了开放、合作、和谐的课堂教育模式,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多媒体的介入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封闭模式。外语组为了使学生学好有关天气的词汇及日常交际用语,组织学生参与拍摄有关天气的日常对话录象带,并通过剪辑、加工,制成课件,让学生也上屏幕当当“小老师”。为让学生学习有关形容天气的副词用法时,在课件中设计了下雨、刮风、打雷等有声有色的动画,形象而直观地给学生一个印象:副词与图象所展现的动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为让学生学好“现在进行时态”,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形、声、色等各种信息作用于学生感官,创设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能力,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听、说、读、写”,寓教于乐,彻底改变了以前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格局。
现代教学技术为情感的激发与思维的开拓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和问题情境,它不仅可以使思维与情感的发展得到同步进行,而且可以使思维与情感活动图示化、简明化和流程化,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活动的和谐发展。
《黄山记》是篇游记文章,作者徐迟以热情奔放、酣畅淋漓的文笔叙述了雄放的黄山瑰丽奇特的景色。为了使学生学好这篇课文,体会作者独出机杼的谋篇布局,教师从网上下载了有关黄山的精美图片,根据课文的内容将所搜集的资料分成简介、胜景、思考和小结四部份。其中简介部分包括作者介绍、黄山的命名及形成,胜景部分则分为日出、佛光、云海、奇松、异石、林荫道等几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的相应内容,结合学生思维的发展,点击对应的按钮,将辅以文字的精美图片在屏幕上展现,让学生有亲临黄山之感,使他们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得到和谐发展。现代教学媒体的介入,使教学过程得到了优化。学生从感官上具体地感受到黄山的独特之美,激发了他们对新时代、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生在周记上感慨地写着:“那温泉、奇松、云海……都在向我招手,要我进去。闭上眼,我仿佛呼吸到了黄山清新的空气。张开双臂,我仿佛拥起了所有美丽。黄山的一切,我感觉到了!我能摸到了!黄山已植入我的心中!”
现代教学技术的虚拟仿真效果使学生如临其境,使不可能进行的实验在屏幕上展现,化微观为直观,化想象为直觉,化抽象为具体。
“质子的发现”、“重核的裂变”、“原子核式结构的发现”等都是属于微观领域的知识,相关实验都无法在中学物理实验室里完成,传统的教学只能靠挂图“空对空”地进行,学生难以理解。虚拟现实技术的引入,生动地展示了卢瑟福发现原子的实验,演示了铀核裂变、链式反应等过程,清晰地分析了核反应堆及核电站的工作原理。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了他们的热情与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分析实验现象,模拟科学家们通过“大量实验-理论论证-获得成功”的发现新物理微粒及物理规律的过程,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透镜成像是几何光学的重点和难点,其实验必须在暗室中进行,而且物体每改
变一个位置必须在透镜的另一侧重新调整光屏的位置,直到找出清晰的像为止。利用《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弥补了实验的这一缺陷,它把实验呈现在屏幕上,十分方便地进行动态操作,最后得出透镜成像的规律,加深了学生的印象,降低了教与学难度。
现代教学技术实现了数与形的有机结合,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真切地展示了点、线、面、图形、图象的变化过程,使数学恢复了“动态”的本来面目。
以高中数学中的“函数的图象”为例,按传统的教学法,老师难以把变化中的图象画准,更无法在黑板上演示出其动态变化过程。图象如何因参数A、ω、φ的变化而变化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个多功能的课件,使它具有三大功能:(1)五点法作图;(2)图象变换;(3)图象的左右扩展延伸。课件适用于课本中相关章节所有例题及习题的辅助教学,既贴近于教学实际,方便于老师授课,学生练习,又具备灵活性大、应变力强、生动直观、操作简便等特点。课件直接展示了曲线的变换过程,把变换中的每一个图象清晰、准确无误地呈现在屏幕上,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图象生动、形象地动画、平移、伸缩、扩展,强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课件操作简易,便于学生参与。灵活多样的方法,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课件中数与形的有机结合、数与形的相互印证,有利于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使音乐欣赏课能真正具备“欣赏”功能。
多媒体课件《管弦乐曲》方便地帮助学生认识管弦乐队中四个固定编制的乐器组和“特色乐器组”中各项乐器的性能和音色特点。在主界面中设置“体裁介绍”、“乐器介绍”、“作品简介”、“思考与练习”等四个按钮。任意点击其中按钮,就可进入某一次界面。如:点击“乐器介绍”这一按钮,次界面中出现“铜管乐器”、“木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特色乐器”等五个按钮,再选择按钮点击,可在出现的新界面中进行欣赏。
学生对“贝多芬”可谓知其名而少闻其“声”,课件《交响曲》通过由卡拉扬指挥的“第五交响曲(命运)”和“第九交响曲(英雄)”音像资料的欣赏,使学生感受到交响曲博大精深的感染力和贝多芬不朽的音乐风姿。
在设计方面,着意使课件具备有师生双边互动的功能。如在《交响曲》这一课件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欣赏过程中,设计了由学生操作的按钮,用以选择第四乐章代表性音乐主题的合唱音像或乐队演奏音像,并可让学生反复跟随演唱。
音乐组收集了大量京剧、越剧、黄梅戏等知名剧种的名段音像资料,制作成课件《戏曲与曲艺音乐》,通过音乐欣赏,使学生感受到我国戏曲音乐的艺术神韵和动人风采。此外,通过多媒体播放音像的便利,把地方戏剧也请进教室,组织了泉州地方剧种“高甲戏”代表性剧目音像资料片段的欣赏,增进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现代教育技术使宏观现象的教学具体化。
以教师制作的课件《地球的自转》为例,课件运用GIF动态图像结合Authorware5.0软件的移动图标制作三维动画,把地球绕轴自转同时绕日公转的宏观运动情景展示在学生面前。课件编辑了地球自转的有关AVI影像动画,生动直观地解释了自转方向、自转周期、昼夜更替、地球形状等宏观现象。动态的图象与画面,让学生容易区别自转周期的恒星日和太阳日,分析晨昏线和昼夜半球产生的原因,懂得不同经度的地区为什么地方时不同的道理,真正理解物体水平运动产生偏向、地球两极稍扁及赤道略鼓都是由于地球自转的缘故。
翻滚式的菜单:自转方向、自转周期、昼夜更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地球形状及退出等的设计,不但使本课教学内容的结构系列化、程序化,而且方便于学生自学与复习。
课件从不同角度展示地球运动的二维和三维空间模型,把宏观的现象具体化,抽象的物质直观化,动态的过程形象化,繁杂的知识系统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参与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了化学科的实验教学。
原电池的原理是电化学的基础。其反应中所涉及到的电子的得失及移动过程,是悄悄地进行着的,肉眼根本看不见。在化学实验室中进行的由Zn-Cu、H2SO4形成原电池的实验,往往由于难以取到纯净的Zn板,结果在Zn板上也会产生少量的气泡。这就使老师一开始难以向学生解释这一原理的科学性。解决上述问题的好办法就是运用多媒体课件。用小圆点虚拟电子,设计动画,让Zn板上失去的电子沿着导线移动到Cu板上。两个小圆点就是两个虚拟电子,它们一起在Cu板上与H2SO4溶液中的两个氢离子结合,形成了H2,气泡就从Cu板上冒出。生动形象的过程,使学生容易明白原电池的原理。接着,学生不难对老师提出的下列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
(1)在上述实验装置中设置一个电键,当电键断开时,哪一极有气泡冒出?这时是否有原电池形成?
(2)若把“Zn-Cu”改为“Fe-C”或“C-C”,能否形成原电池?
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发现化学实验室中进行的由Zn-Cu、H2SO4形成原电池的实验,在Zn板上也会产生少量的气泡,是由于带有微量杂质的Zn板上,隐藏着无数个微小的原电池的缘故。
现代教育技术使历史镜头在学生面前重现,使学生品味到历史的真实感,发挥了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
上《三国鼎立》,插入“火烧赤壁”电视片段,屏幕上“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深化了学生对重要历史人物性格的了解。把“暗淡了的刀光剑影”重现在学生面前,让“远去了的鼓角争鸣”在学生耳边回荡,烘托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收集珍贵的历史图像与影像资料,结合课本内容,整合成系列教学组件,上《世界现代史》,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代替了以前“纸上谈兵”、索然无味的历史教学。
上《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欣赏民歌《南泥湾》及影视画面,展示“大生产运动”的场面,陶冶了学生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操;重现“百团大战”的历史场面,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坚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信念。
[参考书目]
许远望《一个多功能数学课件的构思与制作》(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数学教与学》2001年第7期)
(好范文整理)
第二篇: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浪潮的汹涌澎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应用中的重要意义不断的冲击着广大教育工作者。客观的说,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这次大讨论、实践中,广大教师尤其是一线教师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实践中,他们的素质和技能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越。但是在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的具体教学
实践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教师在认识上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应用过程中认识上的误区。
因为工作关系,我接触了许多教师,其中有许多教师的观念仍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而不是深层次的思考。他们仍然认为不管什么课,只要在课堂上或多或少的用了信息技术的教学设备,更有甚者认为只要使用网络引用了一些网上的资料,那么这节课就与信息技术进行了整合,而不是从实际课程的具体需要出发,考虑应该应用什么样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何最好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实际上这只不过是把过去的“教死书,死教书”变换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或者在课堂上运用了一些现代的教学手段而已。
专家强调,1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融合”。它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及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从而过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其次过分的强调和夸大了现代教育技术,而忽视了课程本身。
还有一些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管是什么课,也不考虑课程本身的具体知识点和内容,都要牵强附会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听完他的课以后,给学生和我们这些听课教师的感觉,好像这是一堂信息课。还有的课更好像是学生在自学,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各种现代教育设备的操作者。因为他把这节课所有的内容、知识点都做成了多媒体课件,整堂课中学生和我们只看到了他如何操作那些教学设备,对教学内容基本上没有进行什么讲解。这样的课从何而谈教学艺术,从何而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的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课件做的过于富有艺术性和欣赏性了,而他要讲的是一堂化学、物理或其它课程的实验课,一方面,这些课件脱离了科学知识的严谨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这些课件做的太过于华丽,分散了学生对学科本身知识点的注意力。
专家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整合应突出“人”的地位,实现人与物化的信息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之间的融合,通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之间有机的整合,确实达到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目的,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育教学环境。
最后,在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的具体应用过程中,教师在教育技术设备操作技能上的欠缺。
有一次我在中小学听课,教师讲的非常精彩,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运用的也是恰到好处,相得益彰,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完全的激发了出来,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不知不觉的被深深的打动,陶醉在这种学习气氛中,可是突然,那位教师不小心的碰了一下鼠标,他的课件马上进入了下一个内容。然后那位教师赶紧又切换到前一个章节,手忙脚乱的忙了半天最后总算是找到了前面的内容,学生们也一个个的跟着看了好几分钟,当老师再讲解的时候,刚才的学习气氛已荡然无存,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再也找不到刚才的那种全身心投入感觉。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将学科教学引入了整合的时代,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同样也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所以要想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上好每一节课,首先我们教师本身必须掌握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技能,具有信息化环境中教与学的新观念,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需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很好地组合起来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终身加强专业训练,习得专业技能,提高从教素质,关注自身的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从而使我们始终具有较高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总
之,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面向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教材和学生事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特点,利用以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加以有机整合,从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对学生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整合,我们必须从有机的教学系统来考虑,不能任意夸大或者忽视其中任一因素的作用,否则就可能阻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度,偏离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过程中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刘芳,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7.
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第三篇:在学科教学中有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课题研究
在学科教学中有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同时提供了应对这些挑战的方法,信息技术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正是这样,各个国家都把发展信息化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来抓。比如美国启动了“国家教育技术工程”,欧盟发布了“信息社会中的学习:欧洲教育创新行动规划”,新加坡在1996年推出全国教育信息化计划,马来西亚启动了多媒体走廊计划,我们国家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校校通”工程、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等等。正是在这种大的发展背景下,在学科教学中有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对于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通过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新课程实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高质量地实施新课程,全面提高新课程的教学效率。
2、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出一批信息技术应用的骨干教师,提升其教学水平。
3、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新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4、通过课题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总结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法,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将会丰富已有的教学方法,将学校建设成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示范校,以此推动我校教育信息化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总目标:综合传统教学和网络信息教学,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探索适合我校实际,创建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方法,使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以此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总体提高,创建人民满意的学校。
2、近期目标:通过课题论证,制定课题方案,组织课题小组,对校情、学情、师情进行摸底排查,提高全体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并加速提高全体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技术,初步摸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教学方法。
3、中期目标: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课改实验,形成有特色的学科,获得初步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学生普遍养成网络环境下全新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能力以及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面都有较大突破。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相关的研究成果。
4、远期目标:课题研究深入进行,结集优秀论文、优秀教学案例、优秀课堂实录、优秀的多媒体课件等,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研究能力的研究型教师,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物理、化学、语文、英语、生物、地理等学科教师角色的转换,把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摸索出现代先进的符合时代变化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2、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形成,以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并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3、研究学校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为师生创设制度,制造条件,营造氛围以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不断深入。
4、结合我校实际和已有特色,把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结合。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从现实存在问题入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立足改变填鸭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注意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建立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课堂模型,应用信息技术创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参研教师要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教师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2、文献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3、经验总结法:通过总结,全面深入、系统地提高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4、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六、课题研究的途经
1、以理论研究和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参研教师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于课堂。
2、比较采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法效果与传统的方法效果的差异,直接取得第一手资料。
3、严格按课题的管理要求,申报立项并论证修改课题研究方案,对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从需要性、针对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几个方面进行反复论证。
4、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信息科学理论、管理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管理理念。
5、对课题组成员及管理者进行计算机技术培训,增强掌握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技能;坚持学习与实际运用相结合,努力提高课题组成员及管理者信息技术素养和课件制作能力和水平。
6、加强指导和交流,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和组织交流,积极征求各种意见并不断改进。
7、重视积累研究相关资料和拟定专题交流材料,定期进行总结
8、选好典型研究课(公开课),以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为重点集中开展研究,取得成功的经验后再论证。
七、完成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1、人员保障:我校现有44个教学班,2400多名学生,教职工144人,其中有中学高级教师31人,中级职称89人。有一支由中青年骨干
教师组成的领导集体,拥有一支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师队伍,学校实行科学而规范的管理。
2、设施保障:教学设施齐全,有理、化、生实验室各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计算机网络教室二个,多媒体教室2个、电子备课室1个。学校有计算机150多台,各办公室都配备有电脑,2M宽带接入因特网,初步建立了校园内部网络,信息畅通。
2、组织保障:学校对科研课题的研究非常重视,成立了实验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主管校长亲自挂帅,定时定期进行研究交流活动,保证了研究的顺利进行。
3、经费保障:学校将大力支持课题研究小组工作,积极筹集课题经费,用于考察学习、资料搜集、专题研讨、成果汇集、个人的研究等工作。
4、资料保障:课题研究将依托学校的图书室及与课题相关的图书和网络资源。
5、制度保障:学校将制定严格而科学的课题研究制度,有力地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八、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7年10月至2007年11月
主要工作:成立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拟定课题研究方案。填写《青海省第三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研究课题》子课题申报表。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对课题的目标进行初步研究、论证,设计制定实验实施方案。学校对参加课题实验的人员进行相关理论及方法的培训,使
课题实验小组成员在思想人高度认识,在方法上科学有力,充分正确认识学校进行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阶段成果: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对课题实验人员进行培训等。
(二)实施阶段:2007年11月至2011年8月 第一分段:2007年11月至 2008年8月 主要工作:
(1)各实验人员对目前的所代学科教育教学现状做调查,撰写现状调查报告。
(2).各确定分工,各实验人员填写开题报表,课题组成员填写阶段性课题研究计划表,课题组成员分别开展前期研究工作。
(3)积累资料,采用购买和自主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初步建立课题研究学科教学资源库。
(4)组织参研人员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信息科学理论、管理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5)对课题组成员及管理者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增强掌握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服务于教育教学、管理的技能;坚持学习与实际运用相结合,努力提高课题组成员的信息技术素质和课件开发能力。
(6)建立课题组专题论坛,为课题组成员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7)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并具体实施研究,撰写与上述研究相关的论文或实验报告。
阶段成果:实验人员填写开题报表;填写阶段性课题研究计划表;
建立学学科教学资源库;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提高课件的开发能力;成立课题组专题论坛;撰写相应的论文或实验报告等。
第二分段:2008年9月到2010年8月
主要工作:继续开展研究,初步发挥课题研究作用,并开展校课题研究公开课观摩活动;组织课题组员外出学习考察,解决课题研究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发挥课题研究作用,总结经验教训,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撰写出中期课题研究报告,调整和改进下阶段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评估。
阶段成果:中期研究报告、课题研究论文、教学案例及资源集锦,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第三分段: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
主要工作:完善方案;继续开展研究,争取实现质的跨越;幅射推广课题研究成果,开展一定级别的“课题研究公开课观摩”活动;争取每人有一篇论文发表;写出研究报告并准备接受检查。
阶段成果:公开课活动;论文发表,展示高质的教学课件,展示高质量的教学案例;撰写研究报告。
(三)总结阶段: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 第一分段:2011年9月至2012年2月
主要工作:进一步完善方案,继续开展课题研究,汇总课件集,编印论文集,教学案例结集;拟定撰写出高质量的课题结题研究报告;申请结题。
阶段成果:课件、论文、案例等资源集锦,准备课题结题研究报告,申请结题等。
第二分段:2012年3月至2012年8月
主要工作及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课件结集,教学案例及图片等资源集锦。接受课题鉴定组终期评估鉴定。阶段成果: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教学案例及资源集锦。
九、实验组织 课题研究组:
组 长: 张 勇:副校长,负责总体工作
副 组 长: 宋维新:教导副主任,负责组织实施工作
研究成员: 贾玉清:语文教研组组长
朵 庆:数学教研组组长
贾文林:英语教研组组长
张春梅:数学教研组组长 曹 铮:物理教研组组长 贺明帮:化学教研组组长 马金兰:政史教研组组长 马玉英:地理教研组组长 刘海兰:生物教研组组长 苏元红:音美教研组组长 逯敬鹏:体育教研组组长 朱常胜:计算机教研组组长
张明鹏:计算机教研组教师 祁晓鹏:计算机教研组教师 先志军:教导处干事 董 强:教导处干事 陈伯涛:教导处干事 马正卿:教导处干事
“在学科教学中有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青海省平安县第二中学
第四篇: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研究开题报告
《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研究》
开题报告
前郭县浩特芒哈乡中学 姚春风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事业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教育的观念正迅速转变,教育的内容在不断地更新,现代教学媒体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已是教育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现代教学的主要工具,是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重要元素,如何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已成为当前中学教师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的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从我校教学现状来看,由于条件限制,目前依然大多采用传统方式教学。随着我校教学条件的逐步改善,现代化教学媒体设备已经逐步实现,硬件的条件日渐成熟了,但是教师们对于使用现代化教学媒体教学还是比较陌生,学校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利用率低,应用层次低,未能发挥现代化技术应有的作用。并且在使用媒体教学中存在许多误区,无法将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有效的结合。基于这些原因,我校课题组提出本课题研究,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让教师们对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教学有系统的认识,通过研究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整合让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形成常态化教学氛围。通过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带动全体熟练掌握媒体使用技术,让媒体技术真正进入课堂,并且通过研究形成教学资源库,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实质性提高。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在运用教学媒体的环境下,如何进行学科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探索现代教学媒体与学科的有效整合模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学校现代教学媒体与各学科课程整合成为常态化教学,以提高教学的层次与绩效。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现代媒体技术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质量。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
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科学理论指导下,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具体对学科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式、方法研究。2.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途径、规律、模式研究。3.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基础知识整理、阅读、口语交际、写话、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创新研究。
四、课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文献借鉴发、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课题的研究思路是学习—整合—试验—评价—成果。通过对教育教学理论与知识的学习后尝试将现代教育媒体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通过公开课及教学课件、案例评比等活动对研究初步成果进行试验和评价,并形成最终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将以论文,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及公开课的形式呈现。
五、课题的理论依据:
为了更好的完成此课题的研究,我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物理课程标准》作为我的指导思想。
六、课题的实施步骤及预期成果
我们把整个课题实验研究分为了预研究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一)预研究阶段
2015年3月27日-2015年4月10日为预研究阶段,我们主要工作有: 1.初步制订课题研究方.强化培训,提高认识。
2.完善实验管理制度,明确课题组成员职责。
3.制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引发的学习兴趣变化的检测评估方案。
4.利用网络,通过互联网通道,开展各校教师交流等,为及时发现和解决课堂电化教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最有力的帮助,为更好的完成研究提供平台。
(二)方案调整与完善阶段
2011年4月-5月为方案调整与完善阶段,我们的工作有: 1.对前期研究工作进行小结,完善课题研究方案。我们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分析实验对象的具体情况,拟定和完善实验方案,对所构建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实施策略,进行反复论证和修正,使其完善和合理化,更具操作性。
2.申报立项:在各种条件具备和资源充足及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的课题《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申报吉林省 “十二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并申请立项。
(三)实施阶段
2015年4月20日-2015年11月20日为实施阶段,主要完成的工作有: 1.按照研究方案,2015年组织开展课题理论培训工作;定期召开课题成员研讨会。力争教师学习内容广泛,跨学科的讲座交流,促使教师的思考面更广、更深,更能把握本学科的问题存在以及阅读中研究对策。
2015年工作主题是“备课”,通过主题的确定和立足,来带动全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明确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学情、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媒体手段、写教案等。学校各级课题开展研究工作等都围绕“备课”这一主题来开展、落实、出成效。引领教师进入主题的研究通道上来,给予教师观念和视野上的扩展。2.定期推出开放课,整理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3.实验组的老师撰写论文,实验心得、教学札记。4.做好阶段的问卷调查分析工作,针对问题进行调整。
5.开展专题的学生活动实践,收集资料。分学期进行阶段性研究工作计划、小结。
(四)总结阶段
2015年11月20日—12月30日是课题的总结阶段,主要做的工作有: 进行较系统的课题研究工作总结、鉴定;向主管部门申报课题结题;深化、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七.课题组组织机构(一)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姚春风 副组长: 胡 敏 李洪军 成 员:马忠海 邢洪山 武晓丹
(二)课题研究实验小组 主研人:姚春风
各子课题负责人:胡 敏 李洪军 马忠海 邢洪山 武晓丹
八、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1.本课题研究共计6人,均为本科学历,并长期处于农村教学一线,人员年轻化,工作热情高。这些教师都属于市、县级骨干教师或省级骨干班主任。在组织教学、处理教材、与同学交往中都有一定的经验,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课题组成员在日常授课过程中经常参加上级进修学校和教育主管单位主办的各种课件制作大赛和电化教学评比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其中姚春风老师《凸透镜成像》课件获吉林省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如何上好初中物理课》获吉林省第九届教育科学成果评选三等奖等等,因此本课题组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在一定的时间里能够很好的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2.课题组成员具体分工 姚春风:主要负责人,全面策划,制定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计划,具体实施措施以及组织学习,收集资料,召开课题会议,撰写实验报告等。本课题负责人姚春风是县级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参与 多项课题研究并结题;课题成果在本校得到广泛推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次参加物理学科“国培”“省培”活动,并多次担任班主任老师,2013年获得吉林省培训项目先进个人和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2015年中考其任教的两个班级物理学科成绩平均分居全县第一名。
胡 敏 李洪军 马忠海 邢洪山 武晓丹等主要的实验实施者,根据方案的要求,参加学习,参与实验,并收集资料,撰写论文等。
3.课题组成员的理论修养和文化素养较高,大部分教师已经达到大学的学历,其中李洪军老师兼任学校微机教师,是学校骨干教师,她们有一定的教改和教研水平,课题组成员都参与过一些课改实验。我们将把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以科研促教学,以课题研究促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研究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研究
——参加《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探究》课题活动讲座稿
教科室 刘雅琴 2009年10月15日
顾泠沅回忆起与美国同行交流时的情景,对方称赞:“我太佩服你们的中小学教育了,有那么好的成绩,那么好的经验!紧接着却跟了一句不那么好听、不那么客气的话:"但我不佩服你们的研究人员,这么好的成绩和经验都没有总结出来。”顾泠沅说:“我给你讲一个我们中国的寓言。一个和尚饿了,吃馒头。吃完第一个,不饱;吃第二个,还是不饱;再吃第三个,饱了。吃饱了,和尚就开始发议论:‘早知吃第三个会饱,就不吃前面两个了!”
美国教育专家一听完就拍案称奇:“哇,你们中国的寓言太好了!这第一馒头就是基础原理、第二个馒头知识链接,第三个馒头是策略、问题解决技能。你们一直都在吃前两个馒头,而我们想只吃第三个馒头,不好好吃前面两个。我们的基础教育都有问题!”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教育在研究、总结、活用上的确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此,课题研究之风就扑面而来了。幸运的是我们英语学科教研员于红老师不但具有课题研究的意识,并且非常积极地走在全县教师的前沿。在于红老师的带领下,咱们绝大部分老师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行为,因此,今天我将把科研工作和我们这次活动结合起来和大家共同学习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一、课题的提出
当前,在课题研究方面,有效性是提出最多的:有效备课,有效提问,有效活动,有效作业,这恰好说明了,我们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没有效的情况,于是我们就积极想办法解决。这就是课题的提出。可以说这个课题的确立是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的。课题的提出是学科教学中急需解决的瓶颈性问题。尤其是我们小学英语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课节多,而且要跨好几个年级,固然有一定的能力,但精力和体力实在有限。因此说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提出就显得非常适时与合理。
二、课题的界定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在学习方面所获得具体进步或发展,即:使学生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等方面获得发展,从而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掌握所学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有没有发展和进步.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凡是能促进学生发展、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由此可以看出课堂教学实效性分为两个层面:效率和效果。
三、课题的实施
至于如何选题、写计划、写方案等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 一一交流。我们就谈如何实施。方案、计划做好了,我们不能放在抽屉里束之高阁,等到要材料或评选什么先进,我们才匆匆忙忙地下载大批资料来滥竽充数,用材料促成绩。
简单说一下如何实施。
(一)行动
要学习(读书、网络),定期举行研究教师互动论坛或沙龙活动
要尝试,结合研究计划举行课题实践课研讨。
课题实践课就是围绕教科研立项课题的研究主题和操作要素而设计的,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课例。我们本次活动就是很好的例子。上好课题实践课是开展课题研究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科研课题实施过程的集中表现。课前,研究教师集体备课,力求教学设计突出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操作要求;(针对有效来推敲每一个环节,此次听课我就关注每个环节是否有效),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体现课题研究的精髓;听课后研究教师进行集中评价反馈,形成“二次备课”教案,执教教师再进行第二次施教,第二次听课后,再进行新一轮的评价研讨。如此,通过“反复研讨”,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推向深入,实践课才能真正发挥引导作用,提高研究教师应用课题理念和操作方法的水平。
下面我们就针对课堂教学活动这一话题进行具体讨论。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英语教学应该“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环环相扣的各种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活动,我们的教师困惑了:为什么课上热热闹闹,学生都踊跃回答问题,课下学生却很难独立完成作业,教学实效性很差。因此要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提高课堂活动效率。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活动需要把握五个要点,即活动的目的性、高效性、层次性、高频性与趣味性。
1、要考虑活动的目的性
明确活动目的是提高教学活动实效性的基础。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需要在具体的英语语言情境中进行,通过大量的操作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但大多数学生课下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和语言学习环境来进行英语练习。因此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地点。因此,要想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教师必须弄明白,为什么要进行这个活动,通过这个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运用怎样的途径才能使这个活动达到最佳效果。这些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和目的,想清楚这些问题,有了明确的活动目的,教师才能制定最为行之有效的活动方案,达到最佳的活动目的。课堂才能始终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合理的完成教学任务。
举个例子,讲一下在课堂活动中听力环节的目的性。听、说、读、写中,听是首当其冲。传统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一盒磁带一台机,一本教材一支笔。听了一遍又一遍,听完以后对答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默默地、被动地 听,教师的角色仅仅是个按键人(bu∞npusher)。教师要组织学生行为,我们的眼睛和耳朵需要捕捉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的信息。像昨天的吴巧丽老师的课处理的就很好。听力之前,先让学生把三个问题整明白,带着问题去听,有目的性,效果自然就好。相反,没有目的去听,效果就会差强人意。听完之后,一提问,举手的学生很少,针对这一情况,有的老师可能再听一遍,而有的老师可能就把答案对一下,这个环节也只是走了过场。
2、要考虑活动的高效性
判断某一活动是否高效可以参考以下几条原则:
1.看学生的参与面。
我们的课程设计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具体开展活动的能力。在许多课堂上我们都会发现,教师设计了活动,能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的只是极少数的同学,大多数同学没有参与进去,或干脆就不知道怎么参与,可以说这样的活动就没有实效性可谈。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大多数同学的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有专家曾经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作了统计:授课形式为:教师讲授→学生对所教内容记住的平均率为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别人→95%。从中不难看出:学生动手、学生参与的重要性。还有一句俗语:我听到了就忘记了,看到了就明白了,而做过了就记住了!所以,不要怕浪费时间,不要怕学生出错,让学生尝试从失败或成功中汲取经验,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我们昨天看到的吴巧丽老 师的课,从最开始的say the phrases, can you say the past tense ,choose the right answer,分角色朗读,listen and tick, guessing game 到小组内接龙游戏等环节的设计,可以说学生的参与面相当的高,学生在这些过程中自主的学会了知识。
2.看学生的操练量。(这个不多说了)
3.看学生操练的质量。
学生是不是瞎忙乎,从他们回答问题、做题的准确率上可以看出他们掌握的情况如何,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吴老师设计的这些环节学生掌握的质量是很高的。
3、要考虑活动的层次性
1).要合理安排活动的序
英语课堂教学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理解层次、操练与巩固层次以及交际层次。这三个层次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前一层次是后一层次的基础,后一层次是前一层次的深化。学生学习英语是由低层次逐步向高层次迈进的过程。张立群老师的课可以说是体现了是这个层次的递进。本课一直围绕着have got 和has got这个知识点展开、扩展。先从学生的衣着打扮到讨论学生拥有的物品,最后到描述自己的卧室,从多个领域让学生感受到has got 和have got 的用法,拓展了思维。
2).要合理安排活动的量
科学地设计活动层次不仅要考虑活动安排的序,也要考虑活动安 排的量。即便活动的序得到了合理安排,但如果教师不能合理安排活动的量,在需要扎实操练之处匆匆而过,同样会导致活动的低效。
4、要考虑活动的高频性
在充分考虑活动的目的性、高效性及层次性的前提下,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还要遵循快节奏、高密度的教学原则。
快节奏与高密度的教学原则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两者协同作用能有效落实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同节奏与密度的活动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截然不同.
如:很多活动,每当有学生说对时,授课教师或口头表扬,或奖励小奖品,或记录优胜情况。教师与学生都忙得不亦乐乎。但是过多的停顿使活动节奏变慢;单一的个体参与形式使活动密度降低,故此活动效率低下。就我个人而言,不是特别赞成一节课光发小蘸贴了,学生可能很高兴,气氛也可能很热烈,但细算下来,时间浪费的太多了。
5、要考虑活动的趣味性
明代朱熹的《小学集注》里就有“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而现代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小学阶段,学生积极性的主要心理因素是动机与兴趣,它是促成学生走向成功的动力。
富有趣味性的课堂活动是落实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高效率的操练只有通过生动活泼以及不断变换的活动形式才有可能得以实现。教学活动的高效性与趣味性相辅相成。教师应设计生动活泼、形式多 变的课堂教学活动。活动的趣味性不仅仅体现在活动安排上,教师语言以及动作的诙谐都能达到此效果。吴巧丽老师设计的guessing game 用去掉遮挡物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积极性,包括石丹老师设计的guessing game 这个环节也都起到了趣味性的作用。
(二)、观察
此次活动按照研究计划有步骤地采取行动后,收集行动过程的相关资料,以备后续的反思改进之用,就是观察的过程。观察可以有自我观察(回忆描述、借助仪器,看回放录像),也可以有同伴的观察。
具体研究活动:
要写研究日记,学会积累与思考,做有心人。
这很重要,是前提,是基础。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会随时遇到许多问题,把有感而发的事情,棘手的问题,小小的案例,一时的顿悟记下来,才容易发觉自身的不足,才能把握住时机找到提高自身的切入点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增长点。本次活动后每一个老师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收获,我们就应该及时把它积累下来。 要合作。
“众人添柴火焰高”,要组成研究小组,采用“病例先行”研究模式。在“病例先行”模式中,研究教师和其他教师互为病人与专家,以诊断研究者的“病例”为主。
(三)、反思
就是在行动和观察之后,寻求教师行动或实践的合理性,实际上反思是贯穿在整个的研究进程中的。通俗地说,反思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
很多学校要求教师每月上交两篇反思,老师每到月底就从网上下载完成任务,其实你所做的那些活写出来远比你下载的材料更精彩,而且一料可以多用(学校,教师教育、教研员、教科研)。应该说要做到这些有点难,毕竟我们每天要应对的事情太多,要坐下来回忆这一天经历的事情,再把它写出来,的确不容易,但就我对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我之所以没做到,百分之九十五还是缘于我的惰性和习惯,我们习惯让一个又一个的10分钟从我们的谈笑间悄悄流逝了。所以,要超越自己还是要从小事做起,比如利用10分钟的时间读书,利用十分钟的时间反思自己今天的教学等等。
四、如何表达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的表达一般有研究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反思和教学课例、论文、研究报告等形式。
具体研究活动:
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汇报 组织研究成果交流。
包括:研究工作经验和方法交流;研究成果交流;研究人员先进事迹交流。比如今天于红老师组织的这次活动对大家就是一个学习交流进 步的机会。
五、温馨共享
有一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应邀来我国讲课。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在听完课后,感到有些失望。便问:“您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都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杰克·韦尔奇听后回答:“那是因为你们仅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之间的差别。”
正是行动,使人和人之间拉开了距离;正是行动,使人与人之间分出了高低;正是行动,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差距。让我们每个人都能早一天感悟,早一天行动,早一天走上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