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的学生观

时间:2019-05-12 01:16: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型的学生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型的学生观》。

第一篇:新型的学生观

新型的学生观,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学生,把学生看成独特的人和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它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含义: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它要求教师要努力学习,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应该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能量的,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从教育角度讲,它意味着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学校和教师的手里。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快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包含以下基本含义: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人力量的时间和空间。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们“应当把成年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第一,每个学生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绝不是教师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教导,首先就要把学生视为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视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来看待,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强加,不但加不进去,而且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窒息他们的思想,引起他们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和抗拒。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观、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第三,学生是责权主体。从法律、伦理角度看,在现代社会,学生在教育系统中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又承担着一定的法律责任。是一个法律上的责权主体。同时,也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和享有特定的伦理权利,也是伦理上有责权主体。学生是权利主体,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学生是责任主体,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敢于承担责任。视学生为责权主体的观念,是建立民主、道德、合法的教育关系的基本前提。强化这一观念,是时代的要求。

第二篇:学生观

学生观

定义: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传统学生观把学生视为被动的客体,是教育者管辖的对象,是装知识的容器;而现代学生观则认为学生是积极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正在成长着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

经典语段:

现在强调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有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个辅助作用就可以了。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喜好来选择教学内容,曾经有的公开课上,老师说:“同学们,你们这节课最想学哪篇课文?希望老师怎么上?”然后真的按照学生的意识去上相应的内容,迎合学生的可谓。听到这样的课,刚开始感觉到这课上的真好,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说明了老师心眼中有学生,真正以学生为本。可是,过后这样的课总让人不是滋味。一节课这样上还好说,但是如果平时也这样上,这样能真正以学生为本吗?

这样的做法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相违背。

传统、现代学生观比较:

传统的学生观认为“师为上,生为下”,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必须服从老师,否则就要受到老师的管束。现代学生观认为,在教师的心目中,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独特性的个体,是具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具有人权的人,同时,学生也是有潜力的稚嫩的、不成熟的人。

新学生观应该是:

一、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都是人才。

应试教育把学生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分数高就是人才,就可爱;分数低就不是人才,就可恶;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许多分数低的学生被斥为废物、笨蛋、朽木不可雕者,而一些新校园歌谣更是让人听了辛酸。“世上只有分数好,分高的孩子像块宝,投入分数的怀抱,幸福享不了。世上只有分数好,分数低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分数的怀抱,惩罚少不了,幸福哪里找„„难道分数低的孩子就不是人才?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即使成绩最差的学生,也有很多长处,关键是教师能不能从差生中发现其长处,就好像在广袤的沙漠中寻找水源和石油一样,就如清朝诗人顾嗣协所说的“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一样。

二、正视学生的缺点,允许学生犯错误。

作为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缺点,甚至是有很多缺点。他们不是缺少缺点,而是缺少优点,不是缺少批评,而是缺少鼓励,因此我们不能“损不足以奉有余”。教师的职责不是挑毛病,不是批评和惩罚学生,而是要从正面着眼,看到其优点和进步,多予肯定和鼓励,多予尊重和欣赏,使其看到光明和希望。学生犯错误往往是出于好奇或无知,有时候也与自控能力有关,作为学生本人犯了错误常常惊慌失措,以为从此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信任,而这时常常是教育效果最好的时候。一名学生用墨水把教室里的一堵墙刷成了黑色,老师进来后看到了这堵墙,微笑着说:“我很高兴我们班有这样一位幽默的学生,他非常聪明,非常有创造力,这么多年了没有一个人想到把墙刷成黑色,可是我们这位同学想到了,我相信这位同学将来肯定会有大出息,而且我也相信,这位同学既然能把墙刷成黑色,那他肯定也能把墙还原成白色,让我们用掌声来表示对他的信任”。这位教师在遇到学生犯错误时,并没有立即拆穿点破或公开指责学生,让他难堪,相反却用冷静的心态,创新的思路,委婉的方式,不露痕迹的暗示,让学生知晓过错,促使其源自内心的觉悟,进而达到自律。我们总是说学生需要关爱,需要宽容,但宽容并不代表放纵,那样的话只会使学生得意忘形,得寸进尺。要真正做到关爱学生,让宽容结出累累硕果,就需要上面说的这种不轻言放弃的教育智慧。教师应建立新的学生观。不论学生的成绩如何,品格心里是否有缺陷,都要在内心里欣赏他们,在语言上鼓励他们,在行动中帮助他们。教师每时每刻都应给学生以启迪和力量,从而使优者更加突出,使稍差者迅速提升,使落后者迎头赶上,在师生相互接纳、相互激励中获得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名言:

“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爱因斯坦

“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 ——爱因斯坦 “教育——首先是人学” ——苏霍姆林斯基

要得到孩子的尊重和爱戴,首先要学会尊重孩子的人格,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

一名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须是一个因材施教,公正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的教师。幼苗需要土壤的滋养,孩子需要教师的爱护。每一个学生都是好学生。

不放手让孩子去做,犹如血液循环受到阻碍,是会防害孩子增强体质的。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儿童作出或好或坏的评价。要做孩子的老师,先做孩子的朋友。

师德最朴素的认识就是“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坚持启发式,避免注入式。

尊重和爱护孩子的自尊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良好的师德风范必须“心中有学生”“有学生立场”。教育的技巧在于教师如何释放对孩子的爱。教师施爱宜在严爱与宽爱之间。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孩子的世界更可爱,我愿沉浸在孩子的内心世界弹拨和谐动人的乐章。

应该经常和学生商量一点教学实验,这样就使教学充满了源头活水。——魏书生 “互助”二字很重要,帮助学生学习,就不是让学生学习,更不是强迫、命令学生学习。从中我们这些老师也可以学到很多。

陶行知:

“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四块糖: 当年陶行知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时,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等陶行知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了,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强按鸡头: 一次,陶行知应邀到某大学演讲。他走进教室,就把一只大公鸡往讲台上一放,抓起一把米让它啄食。可是,公鸡惊惶不肯啄食。陶先生见它不吃,就强按鸡头“请”它,可公鸡拼命往后退,仍然不肯吃。陶先生干脆掰开公鸡的嘴使劲往里塞米,公鸡拼命挣扎,死也不肯吃。之后,陶先生松开手,后退数步。公鸡稍稍平静,徘徊一阵后,慢慢靠近米粒,继而悠悠地啄起米来。

杜威:

“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把全班儿童笼统的看作一样,不去辨别他们的个性,决不会有真正合于科学原理的教育发生。”

苏霍姆林斯基

反思失误: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也曾有过这样的失误。那时,他刚参加工作。一个名叫斯捷帕的男孩,由于过分顽皮,在一次玩耍中无意把教室里放着的一盆全班十分珍爱的玫瑰花给碰断了。对此,苏霍姆林斯基大声斥责了这个学生,并竭力使这个闯祸的孩子触及灵魂,吸取教训。事后班上孩子们又拿来了三盆这样的花,苏霍姆林斯基让孩子们用心轮流看护,惟独斯捷帕没有获准参加这项集体活动。不久这个学生变得话少了,也不那么淘气了。年轻的苏霍姆林斯基当时想,这倒也好,说明自己的申斥对这个学生起了作用。

可是不愉快的事件在他斥责这位学生的几周之后的一天发生了。这天放学后,苏霍姆林斯基因事未了,还留在教室里,斯捷帕也在这里,他准备把作业做完回家。当发现教室里只有老师和他两人时,斯捷帕便觉得很窘迫,急忙准备回家。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注意到这种情况,无意中叫斯捷帕跟自己一起到草地上去采花。这时斯捷帕表情迅速变化,先苦笑了一下;接着眼泪直滚了下来,随后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跑着回家了„„

这件事对苏霍姆林斯基触动很大。此时,他才明白了,这孩子对于责罚,心里是多么难受。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做法,是不自觉地对孩子的一种疏远,使孩子感到了委屈。因为孩子弄断花枝是无意的,而且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愿意做些好事来补偿自己的过失,而自己却粗暴地拒绝了他这种意愿。对这种真诚的、儿童般的懊悔,报之于发泄怒气的教育影响,这无疑是对孩子的当头一棒。

此后,苏霍姆林斯基吸取了这一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很少使用责罚。通常,他对由于无知而做出不良行为后果的儿童,采取宽恕态度。他认为,宽恕能触及学生自尊心最敏感的角落。

循循善诱:

那是暑假后的一天,苏霍姆林斯基所带的三年级甲班准备去野营训练。考虑到所带东西较多,其中一个学生建议,两个人结成一对,有的东西可以合用,这样可以减轻旅途负担。建议受到班主任苏霍姆林斯基的赞扬,孩子们开始自由组合,呈现一片欢乐的场面。大家都有了对子,惟独平时自以为是而妄自尊大的学生安德烈卡没有对子,他在一边哭泣着。

苏霍姆林斯基把安德烈卡叫到一边,问明情况,知道是同学都不愿和他组合成对。这孩子委屈地认为,是同伴们嫉妒他。苏霍姆林斯基深知这个学生的天性,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时机,便直截了当地对安德烈卡说:“你要明白,安德烈卡,最困难的就是迫使自己去感觉。你迫使自己去感觉,那你就会以另一种目光看你的同学、去看人。如果你老是认为,你是最聪明的人、最有才能的人、最好的人,那么到头来你就会成一个最孤立的人„„”

“但是,实际上我就是在解题上比谁都强,并比谁都快地背会诗歌„„多少次您自己都说:‘好样的,安德烈卡,安德烈卡学习了,就懂了„„’我比谁都懂得多,这难道是我的错?”孩子哭得更伤心了。

苏霍姆林斯基还能用什么语言再去解释呢?说教显然对这个孩子没有多大效果。他思索着如何对这位男孩子进行解释,才能让他懂得、认识并相信„„

“安德烈卡,咱们找个阴凉的地方坐下,我给你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与我们这件事十分相似,愿意听吗?”安德烈卡点点头。他们来到大橡树的树荫下,坐在一条长凳上,苏霍姆林斯基讲了一个“菊花和葱头”的故事。“在一个农村老大娘的住处旁,长着一株菊花。菊花老是沾沾自喜:‘你们瞧,我多美啊!在这地方我是最美的。’在菊花旁边长着一棵葱头,一颗普普通通的葱头。夏末,葱头熟了。绿色的茎叶蔫了,葱头散发出辛辣的气味。菊花扇动鼻子。‘呸,你发出一股多难闻的味道呀!’它对邻居说道。‘我真感到奇怪,人们干吗要种这种植物呢?想必是为了薰跳蚤„„’葱头没有作声,它把自己视为灰姑娘。这时,大娘从屋子里走出来朝菊花走去。菊花屏住了呼吸。她想:大娘马上就会说,她的花多美啊。菊花由于心满意足,已经感到有点飘飘然了。大娘走近菊花却弯腰拔起了葱头。大娘端详着葱头,惊呼了一声:‘多好看的葱头啊!’ 菊花感到困惑了:难道葱头会被认为是好看的吗?”听完了这个故事,安德烈卡眼泪已经干了,从这个故事中他好像悟出了一条道理: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用,不能自作聪明,看不起周边的人。他羞愧地低下了头,一言不发。

苏霍姆林斯基采用这种讲童话故事的方法,使小学生易于接受,并从类比中受到了应有的教育。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第三篇:树立课改理念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

树立课改理念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培养良好师生情感关系

新课改日渐深入,“问题学生”好像也越来越多了。他们都有着较强的逆反心理。有时在课堂上就会与老师顶起牛来,弄得教师异常尴尬。课堂之外,他们也会给老师“出难题”,搞得教师们头疼。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老师觉得难以应付,一些从教多年的教师不免也长叹一声:现在的学生啊,是越来越难教了!

很显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管理学生。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为什么不如以前的学生好管理了呢?这里除了我们教师的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之外,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没有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下面,我想结合个人教育教学的体会和前人的理论与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为什么不如以前的学生好管理了呢?究其原因,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导致了学生“难”管;陈旧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导致了学生“难”管;落后的课堂管理导致了学生的“难”管;落后的德育导致学生的“难”管。作为一名中学政治课教师,如上原因中我更加关注的是教师观和学生观转变的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确定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题,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学的过程应转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对于教师来说,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不仅如此,新课程下的学生也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我们的教学和管理的目标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抱着陈旧的师生观念不去改变的话,很自然就会发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和学生观的转变势必要求我们改变陈旧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

如下一段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①真正贯彻“课改”精神的课堂,应该营造出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为基础的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这种心理氛围应该至始至终地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得教育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是一项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工作,没有建立在新型良好师生关系基础上“课改”,必然会是一辆没有发动机的汽车,只能做做样子罢了。

那么,如何建立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呢?

一、更新“教师观”和“学生观”,重新定位角色。

树立新型教师观和学生观,重新调整好角色定位,是建立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前提和基础,所建立的师生情感关系必定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所充当的角色绝对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的职责是“促进”是“培养”是“引路”,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地和谐、健康发展。在人格上,教师和学生是完全平等的,双方应互相尊重。但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许多教育者还放不下这个架子。举个最常见的例子:“请、谢谢、对不起”是我们教学生使用的最常用的文明礼貌用语,我们老师也经常用。可有多少老师对我们的孩子用过这些礼貌用语?许多教师习惯了对孩子吆来喝去,认为“对他们哪用那么客气”?我经过长期的观察了解,发现类似情形绝非一两例。事儿虽小,反映出来的问题却很大:就是教师还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没把学生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

蔡元培先生初任北大校长时,第一天清晨,全校师生按照惯例列队恭迎并向新校长鞠躬致意,没想到蔡先生竟也脱下帽子,恭恭敬敬地还礼,包括对在校园里打杂干粗话的校工!这在北大还是破天荒头一遭的事。这还不算,在今后的日子里,蔡校长对周围的每个人都是那么的尊重,那么的谦和有礼。昔日的校工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仍唏嘘不己。在蔡校长的带领、感召之下,北大校园内,民主、文明的氛围日益浓烈,最终成为“五四”运动的中流砥柱。如果我们这些教育者都能以蔡校长为典范,切切实实地把学生当成和自己一样,有着独立人格尊严的“人”!更新教师观和学生观,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就为课改的顺利推进创造了先决条件。

二、谈话重技巧,亲切自然暖人心。

如今,许多教师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打不得,骂不得,讲道理也听不进去。真不知该怎么教了。”我当初也曾有此困惑,可经过长期的观察、探索、实践,加上对“课改”精神的学习领悟,觉得:“讲不听”的原因主要是教师“讲”的方式不当,引起当事学生的反感,他(她)当然不会听你的了。所以建议教师与学生谈话时,注意以下几点:

(一)尊重孩子,给他们人格上的平等。有些教师在学生犯错误特别是比较严重的错误时,一怒之下往往口不择言,什么“笨蛋”“无耻”“早知道你不是什么好东西”之类的话都说了出来。导致一些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反唇相讥,作出过激反应。因此,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一定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在自己不能确定不会说出不负责任的、有可能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话时,不要轻易开口。只有以态度沉着镇定、言语文明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才会使他(她)相信你是来教育他、帮助他解决问题而不是在教训他、拿他撒气。尊重学生,重在切切实实地去尊重每一位学生。

(二)“保护”,孩子给他们宽容。一些教师的记忆力特别棒,能把学生所做过的错事记得一清二楚,并在学生犯错误时一股脑儿翻出,来个“新帐旧帐一起算”。但结果往往是自己越算越生气,学生则觉得没面子,非但不服气,还会来个“破罐子破摔”----“反正在老师眼里,我那么多毛病,好象什么都不好”。因此,教师在处理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三)仰视孩子,给他们微笑。平时与所有学生说话时都应注意做到这一点。曾听不少学生抱怨:“老师对那些学生成绩好的同学说话时态度特别好,特别亲热,对我们这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同学总板着脸,没好声气。好象他们做什么都是对的而我们都是错的,烦死了!”学生没说瞎话,这种现象我也见过不少。俗话说:手指头各有长短,何况人呢。即使进行了“课改”,我们假设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都得到了发展和张扬,但学生个体所能取得的成就差异仍是无法避免的。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无论将来他(她)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他(她)都是一个与你完全平等、有着独立人格尊严的人。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真情付出、关怀呵护他,公平公正地对待他,悉心引导他寻找智慧。你的和颜悦色,你的亲切自然的语调,会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教师喜欢我,尊重我。”从而也会愿意亲近你。所谓“亲其师善其言。”他又怎么忍心和你作对呢?

(四)措辞委婉。“××同学,我觉得你处理这件事的方法不太好。再想想看,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呢?”“××同学,你太不象话了,知道错了吗?再敢这样我告诉你家长!”

“××同学,请过来一下好吗?老师有事想跟你说。”“××,到办公室来!如果你是学生,你更愿意接受哪一种说法?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有时候,温柔比皮鞭更有力量。”很多情况下,换种说法效果反而会更好。

(五)勇于道歉。世界上没有什么时候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所做的事都不得是正确的,教师也不例外。但有些老师明知自己错了,却总以怕影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为由而拒绝道歉,还千方百计加以掩饰。事实上,这只能使学生更加反感。因为从实质上看,你已经成了他们的“反面活教材”——教他们如何去掩饰错误、逃避责任。反之,一句真诚的“对不起”“谢谢你的提醒”和敢于负责的举动不仅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同时也有利于你更好地培养出更具责任感的下一代。

三、细心关注,耐心引导,无声处表真情

对学生,教师应该发自内心地关注和爱护。一位教育家说过:“关注的爱是最好的教育。”它是天气突变时注意增减衣物的温柔叮咛;是雨天里默默递上的一把伞;是给他们细心包扎被刮破摔伤之处时那一脸满含疼惜的表情;是和他们谈话时轻柔地抚摸着小脑袋或是替他们扣好不知何时松开的那颗扣子的细微支作;是发他们某天早晨没能吃上早餐时悄悄递过去的沿带着余温的面包;是在他们遇到困难时那一个满含鼓励和期待的眼;是课堂上经过他们身边时仿佛不经意地弯腰俯身轻轻为他们捡起的笔和纸;是在他们取得进步和成绩时那充满先赞许的微微一笑和竖起大拇指;是他们遇到不幸时为之付的帮助和真诚的泪;是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精心制作的生日礼物„„不需要要太多的豪言壮语,无声处自有真情。② 只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新型良好师关系的建立和培养并不是一朝一所能成就的事,它需要师生特别是教师的课程改革理念的学习、更新和实践。“课改”对教师的素质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我愿与各位同仁一道,学习实践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观和教师观,用真情、智慧和汗水,共同将“课改”进行到底!

第四篇:关于学生劳动观

关于学生劳动观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是胡锦涛“同志所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的精辟概括,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天道酬勤”。我们中华民族是以辛勤劳动著称的民族,凭借这种精神,创造了光耀世界的华夏文明。继往开来,毛泽东同志说得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在我们党领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相对落后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更不能贪图安逸,追求享受。一定要明确,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我们国家的真正强盛和人民的全面富足,需要全体人民继续辛勤工作,继续付出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继续艰苦奋斗十年、二十年以至更长的时间。即使祖国更富强了,人民更富足了,这种以辛勤劳动为荣的品德和精神,也决不能丢掉。提倡“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就是要把辛勤劳动当做美德去大力倡导,去发扬光大。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都离不开辛勤的劳动。小到个人、家庭,大到民族、国家,坚持辛勤劳动就能兴旺发达;而好逸恶劳、贪图享乐,则只能衰败、灭亡。只有明荣辱,正是非,与一切贪图安逸,轻视、鄙视劳动的观念和行为决裂,坚持以辛勤劳动为荣,才能逐步形成把劳动当成第一需要的新风尚。坚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我们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负有重大责任。首先就是要带好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坚持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地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的要求,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勤政为民,勇于奉献,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以自觉的行动树起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道德标杆。其次,对于各级党的领导干部来说,坚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理念,本身就是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腐蚀,筑牢拒腐防变思想堤坝的需要。“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只有牢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劳动观,用辛勤劳动的汗水去洗刷思想污垢,才能鄙弃追求享乐、贪图安逸的错误思想行为,拒腐蚀,永不沾,勤奋敬业,为社会进步、国家强盛作出更大的贡献。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响应胡锦涛同志的号召,努力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观念和风尚,并长期坚持下去,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的劳动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但却了组成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的伟大名族精神.我们作为当代的学生是否该承担劳动呢?这个问题一直在我们中间讨论,却一直没有一个满意的回映........当代中学生面临的思想道德考验与教育对策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要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优良品德。各级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德育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为新时期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指明了方向。

中学阶段不仅是青少年积累知识、增长智力和增强体力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奠基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社会环境中的中学生,其思想道德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面临着多种困扰和考验,充分估计这些困扰和考验的多维效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是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四有”新人的关键。

当代中学生与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中学生已有很大不同。一方面,他(她)们处在密集的社会文化信息包围之中,知识丰富、见多识广,有智力普遍提高、喜欢独立思考、不愿盲从的特点,但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中学生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做惯了“皇帝”,被过分庞爱的结果是容易养成固执、娇气、以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加之近年来,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事实上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德行的培养提高,很少让学生到火热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锻炼,造成德育和智育教育教育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很容易造成中学生人格培养的缺陷性的矛盾性。

在当前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西方社会中普遍流行的一切以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和社会上流行的“一切向钱看”等腐朽有害的价值观念,通过各种渠道,包括通过一部分家庭渠道反映到中学生的头脑中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确学习目的和对人生价值的判断。作为刚刚睁眼独立看世界的中学生,既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又因为判断力的缺陷和自控能力不强而容易摇摆不定,陷入众多的矛盾困扰之中;在学习目的和远大志向上,既乐意接受为祖国的未来建设发奋学习的远大志向,但又经不起眼前各种即时玩乐现象的诱惑,特别是对当前社会上一些胸无点墨而投机发财、肆意挥霍、吃喝玩乐的人的羡慕心态,对远大理想时时动摇,学习缺乏动力;在树立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上,既有天真纯洁,乐于帮助别人,同情弱者的良好心理基础,但由于从小受到过多的照料宠爱养成的自私自利、以我为中心习惯的影响而难以自拔;在遵纪守法,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方面,既有一定荣誉感、责任感,但另一方面,由于当前社会风气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以及当代中学生随的过多的心理压力,加之家庭、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使他们的封闭心理、逆反心理,甚至破坏犯罪心理倾向明显存在;在对两性关系的认识上,当代中学生对两性知识的了解明显增加,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必然产生的对异性的神秘感及社会上一些性开放的不良风气的影响,早恋及有意无意的性搔扰在中学生中有大小的市场;如此等等。这些大量的、每日每时影响着中学生思想和心理的社会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构成了当代中学生特殊的思想心理环境和道德心理氛围,支配着他们的言行。这就给我们的德育提出了更加复杂和更加严峻的挑战。

学校作为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是德育教育的主战场,抓好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不断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培养跨世纪建设人才的需要,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首先,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观念。过去,人们常把人民教师尊称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全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最高评价和最大期望。近年来,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少人教书育人的观念淡漠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异向使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现象相当普遍,这是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宗旨相违背的误人子弟的失职行为,这种现象如不尽快改变,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就是一句空话。

其次,“为人师表”应该成为广大教师的言行规范。当代中学生的独立认识能力、崇拜偶像的心理增强,如果不用正面形象去占领其心理空间,他们就会寻求其他偶像来填充崇拜心理的饥渴。因此,教师必须以为人师表的美好形象为学生树立起人生的标杆,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以亲切、鲜活、积极、向上、崇高、自信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可学习性、模仿性和借鉴性,不仅可以大大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而且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和表率作用。

第三,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学校作为教育中心,有专门的教学程序和方法,有训练有素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氛围等优势,但是不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是难于完成教育任务的。要使三者保持经常的信息传输,互通情报,各负其责,共担重任。特别是要加强与家庭、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掌握正确的教育引导方法,打破普遍存在于家长与中学生子女之间难于逾越的“代沟”。近年来,有的学校为强化文化专业知识,实行所谓的“封闭式管理”人为隔绝学生与家庭、与社会的血肉联系,阻断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对社会、对生活的全面感受和理解,这样的封闭式管理,也可能培养出一批具有良好文化知识素养的知识贵族,但也可能造就出一批不谙世事的精神乞丐。这是无法胜任新世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任的。

第四,重视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磨练意志,逐步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中学生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都具备了适应一定的体力劳动、技能性劳动和认识社会的能力,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会更激发他们发愤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每一所中学、每一个班级都应该与校外工厂、农村、机关、单位建立联系,定期参观学习、参加劳动或开展各种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以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

第五,发挥党团组织的先进模范作用,积极培养和吸收中学生中德、智、体表现优良的分子入团、入党,壮大队伍,创造良好氛围;积极引导中学生参加社会上各种有益的公益活动和事业,如“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等,组织中学生到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培养他们爱党、爱国、互助友爱、助人为乐的思想风貌和精神情操。

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但是,这些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则反映了学校工作的积极主动程度。因此,摆在我们每一位中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劳动活动是施行德育的必要途径。世界众多国家普遍认为,开展劳动教育是造就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第38届大会决议中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一体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这样做可造就熟练的劳动力,而且可使教育与日新月异的劳动条件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并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原苏联在教育实践中,早于六十年代就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不仅规定中小学每周安排一定时间劳动,而且在大学里学生劳动也普遍开展,其活动最主要特色是利用假期组织大学生劳动队。在西方许多国家里,学生的生活与职业指导是通过和借助劳动教育进行的。在大学里,它们认为让学生参加劳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今后具备为国家利益而努力工作的献身精神。美国大学经常参与社会活动,让学生到社会服务单位参加义务劳动,参加校园里一些服务工作,也常向学生提供“打工”机会,搞些“有酬”劳动。还有许多研究生院通过社会服务劳动,提高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水准,如哈佛大学50%以上的研究生到孤儿院义务担任教师,为中小学差生补课,访问老年之家和为区社机构义务帮忙。美国总统克林顿现正在全美推行为社会服务的“城市年”计划,其目的在于让青年和大学生更好地接触社会,培养其合作精神、种族团结和社会意识。他要求大学生要为社会做各种工作,包括为老人组织娱乐活动、修复操场和公园,为无家可归者修补并油漆栖身处,在学校里当教师助手。日本的众多学校,把“寮教育”即宿舍教育作为德育主体,他们寝室劳动教育搞得好。日本中学生劳动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和职业观。日本学校体力劳动内容的选择和劳动课的安排都有明确的界定,比如,它们根据学校所在地的生产情况,依据学生年龄和体力进行劳动,劳动课着重于美化环境、社会服务劳动以及在学校设立的劳动场所内进行生产劳动,教师必须与学生在一起劳动,等等。近些年来,日本在一些中小学推行一种“上山下乡”、“土留学”活动,让学生到生活条件差的岛屿、农村和边远山寨去,经过艰苦劳动和磨炼,接受劳动教育、集体主义和民情民俗与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在日本的国立和私立大学里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事半工半读,其内容有体力和脑力劳动,充当中小学生的家庭教师或企业服务员等。特别是私立大学,有的学生是通过半工半读来付高额学费。这些教育和活动方式,深受日本国民和社会的支持和赞许。

记日本国家有句教育孩子的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余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是一个人最为宝贵的素质。劳动教育并不过时,让我们把劳动教育进行到底,让孩子体验劳动的艰辛,劳动的快乐!

班级:xxx届 xx 班 指导教师:xxx 课题组长:xxx 成员:xxxx

一、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们也过上了越来越好的生活。而年轻的一代劳动的观念也越来越差,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大部份是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务事少了或者根本不用做,家中的长者一手包揽。孩子动手能力也差了,有的学校也把卫生包给专门的卫生部门去做,这样一来,学校确实是更规范了,而学生变得越来越懒得动手,越来越不会动手了。这样危害不小。因此学校应对学生加强劳动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动手搞教室卫生、公共区卫生,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搞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经骨,饿其体肤。一个没有经过劳动磨练的人,是难以懂得生活的意义,他也注定无法担当“大任”。因此劳动使人知道什么是生活,劳动培养人的坚韧与毅力。劳动创造了人,那么远离劳动,也必然造成人的退化,在下一代身上这种退化已经表现出来,它不止反映在体质上,还反映在品质与意志上。相当一部分学生长到十几岁还不知劳动是什么滋味。它的负面影响将是十分深远的。也许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需要身体力行的劳动正逐步减少。作为一个孩子,一个正在接受外界信息,不断成长的孩子,首先应该懂得:“劳动创造了世界”,没有劳动,人类就无法生存,没有劳动,社会就不会进步与发展。因此展开了这次研究学习,期望能通过这次学习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劳动观正确与否。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这一研究学习主要组织学生对自己周围的同学对于劳动这一概念的评价,了解学生已经形成的劳动观念。从中加深对劳动观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明确自己目前对劳动的看法和行动是否正确。激励自己为家庭、为社会尽一份应有的责任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以及如何去影响他人。让学生明白社会的发展只能让劳动的强度降低,却不可能消灭劳动。而且,大自然始终遵循着物质的守恒定律,机器让体力劳动的强度下降的同时也索取更多的脑力劳动,而脑力劳动的发展又离不开人们不断的切身实践。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世界,其次,要让学生明白:“劳动是没有高低贵践之分的”,每个人因为岗位的不同而从事不同的劳动,都在为整个人类社会的运转付出自己的劳动,不同的劳动内容里包含的是相同的光荣。

三、研究方法与措施

主要研究现今中学生的劳动观。人始于劳动,拥有正确的劳动观才能创造新世界。并在研究中得出结论,反思自我。

内容:

1,一般学生在家的劳动表现如何? 2,学生是如何看待劳动的? 3,一般在家里做那些劳动?

4,学生应该承担家庭中的那些劳动?现况如何?

方法:

1,调查访问,了解学生在家里一般承担哪些家务。

2,从访问中观察学生的言语表情了解学生对劳动的态度。3,调查学生进行劳动的方式。

4,从劳动创造人类来了解劳动的作用。

5,对劳动重要性的了解,进一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四、结果与结论:

同学们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安排好学习并做好一些劳动。作为学生适当的劳动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同学们能因此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五、研究体会与收获: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已到尾声。根据学生的报告作出总结,给以表扬与肯定,并提出存在的不足之处。让其明白21世纪是一个生存竞争更趋激烈的时代。参加劳动和实践是学生健康成长,获得劳动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自主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

通过此次活动培养我们组员的实践和协作精神,借此提高我们的社会活动能力。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提高学生在21世纪的生存竞争能力,学校应当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性、公益性、义务性劳动,参加勤工俭学等有酬劳动和其他无酬劳动,参加家务劳动,引导他们在劳动中强化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尽管在这次研究学习中也有不足之处,部分学生的不够投入,资料整理不够明确,争取在下一次的课题减少此种情况的发生。

指导教师评语:通过同学们的分工和合作,进行数据搜集和整理工作。调查方法科学合理,记录简洁,明了清晰。通过同学们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培养了

合作团队精神,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第五篇:新课程学生评价观

新课程学生评价观

传统评价只看重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得到的考试成绩,结果导致了大量的所谓“差生”和失败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众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抱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态,觉得自己的孩子总是不如他人,严重的甚至伤害了亲子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新课程评价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对象、评价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转变。

1、评价理念:重视发展性,关注学生整体素质

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评价的功能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通过评价的诊断和激励作用,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帮助学生找出发展中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从而“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2、评价标准:关注整体发展的多维标准

承认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强调用多种标准评价学生,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水平和位置上体会到进步与收获。

3、评价重心:从结果转向过程

先对被评价对象现有发展水平作诊断性评价,然后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随时进行多维评价,包括学习方法、态度等,通过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知识的活动、作品、笔记、设计等第一手资料,来评价学生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同时结合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做好形成性评价,最终再此基础上对被评价对象的各方面发展做一个终结性的评价。

4、评价方法:多样性,尤其强调质性评价

改变传统的量化评价方法,采用质性评价(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进行全面评价。

5、评价主体:走向多元

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社区甚至专业研究人员在评价中共同参与的交互评价模式,尤其强调被评价者对评价过程的主动参与,关注被评价者的地位和感受。

如何做好学生发展性评价

教师在任何教育教学环节中,都要始终对学生抱有期望,相信学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相信评价应该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

1、教师要对每个学生形成合理、积极的期望。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目标。该目标既要富有挑战性,也不能难度过大,以免使学生丧失信心。

2、教师在日常评价中通过多种渠道表达对学生的期望和激励。

3、教师在评价中要给与处于弱势的学生更多的激励。

素质教育下的学生评价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活动,全面了解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事实为基础,进行价值判断,找出原因和症结之所在,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指导性的建议,或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促进学生更快更好的发展。

素质教育下的学生评价,把学生的发展置于中心地位,评价活动的开展完全是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

素质教育下的评价实际上是发展性评价,是为了学生发展,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奖惩的评价。

素质教育下学生评价是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可能,都应该得到各有特色的发展。评价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提供服务的,通过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一方面使学生从评价中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认识到不足,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同时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取长补短,获得持续的进步和全面的发展。

1)评价要注意学生原有的基础,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2)评价要注意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3)评价也是一种导向,为学生的发展确立目标。4)学生任何的发展、进步都需要爱的鼓励。

下载新型的学生观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型的学生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的学生观.

    我的学生观我们遵义的课程改革如同清新的春风漫遍了遵义的大地,新课改 的新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教师们的心田。乘着这股清新的风,沐浴着这场润物无声的细雨,我们绥中的所有......

    班主任的学生观

    4、正确的学生观 班主任的学生观,是指班主任对学生本质特征及教育培养方法的根本看法和观点。班主任的学生观决定着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决定着班主任响应的行为模式及工......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新认识—自然辩证法结课作业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新认识 摘要: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结合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中国社会主......

    如何发展学生的语用观

    如何发展学生的语用观 魏庄中心小学 孙彦凤 以前我们教师的语文课堂大多是顺着教案而下,为什么这样教,效果又如何?似乎教师没有太多的思考。但新的课改推动着我们的教师必须用......

    我的学生观演讲稿(★)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演讲稿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我们知道,历来对学生的评价不外乎“好学生”和“学困生”两种,其实。好学......

    素质教育教育的学生观

    素质教育教育的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就是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来开展教育活动。 2 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必须坚信......

    观舞记(学生讲学稿)

    19 观舞记 备课组:初2014级语文组 备课:王晓燕 审稿:易蓓蓓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了解舞蹈是以身体、神态、服饰表现内容的。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

    新课改倡导的学生观

    新课改倡导的学生观 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