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什么样的学校才算好学校?
什么样的学校才算好学校?
现在高考的脚步已经临近,高考过后,同学们就要面临择校的问题了,那么,什么样的学校才能算一所好的学校呢?有的同学会说了,“211”“985”都是好学校,我们也都知道这是好学校,可是却不是人人都能上的学校,那些考不上的该怎么选呢?
那么不妨来想想,我们上大学是为了什么?
第一,一部分同学是为了体验大学生活,没上过大学的人生不是完美的人生,我们是去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完美去了。第二,有的同学说我家有门路,去混个毕业证,然后出来就有好工作。最后一点,也是大部分家长和孩子的期望:我想学点东西,拿个文凭,出来找个好工作,不用再种地或是打工了。
可是,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失业率也越来越高,现在的大学毕业≠有个好工作,甚至不等于有工作!那么我们能怎么做?去上技校?可是技校没文凭啊!所以现在社会上有一个现象,那就是大学生毕业后会选择一家培训机构回炉重造,这样的选择不但浪费金钱,更是浪费青春!
我们邯郸万博学院,自2008年开始与泊头职业学院、邯郸学院进行合作,我们的学生跟他们的学生在一个校园内生活上课,一样的享有国家奖学金、助学金,毕业同样可以拿到国办统招全日制大专学历,我们的学生将接受的是高端的技术培训,全真的项目实训案例教学,我们在保证学生能拿到真文凭的同时,还能保证学生学到真技术,毕业后,我们更有强大的就业安置团队,保证我们的学生有份好的工作!而且,我们的学期是三年,但只需要在学校学习一年或两年,其他的时间就可以上岗工作了,这样,我们就不用把大把的青春浪费在校园里了,我们将有更加广阔的空间人我们去翱翔!
第二篇:如何清明祭祖才算好
如何清明祭祖才算好
渭南实验初中八年级九班张艺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节,让人缅怀先辈,令人留恋,令人悲叹,令人振奋,这里面蕴含了许多的先辈们的事迹,当他们入土为安之时,自己的故事就告终了,剩下的,就只有让人怀念了!据我所知,清明祭祀主要有两项活动,一是为死者烧香、上供,其中必烧纸。其实,最初献给死者的是生活所需的实物,货币流行后才给死者献钱币。汉代用冥钱,唐代改为纸钱。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折几枝嫩绿的柳枝插在墓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将酒食携带回家食用。另一项活动是为墓地添土。民间信仰认为,墓地是死者的世界。墓穴由于经年雨水冲刷,所以要添土、除草,防止雨水流入。
但随着全社会对移风易俗的倡导,现如今,人们祭祖扫墓时更注重环保,逐渐摈弃烧纸钱的陋习。同时,很多人在安葬逝去的亲人时,不再一味地选择买墓地,而是采用水葬、海网上祭祖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的祭祖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己逝亲人。
网上祭祖不悖于传统祭祖方式,只是传统祭祖方式的继承与延伸。通俗的讲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祭祖活动,网络祭祖是对现实祭祀的一种补充。
那么到底怎么样网络祭祖呢?网络祭祖的方法主要是在各类祭祖网站上用户可以自主创建祭念馆和网上陵墓,可以直接用鼠标点击和拖拉“供品”和“祭品”,模拟完成动作逼真的献花、点烛、烧香、献祭品等传统祭奠活动;也可以敲击键盘发表留言、追忆文章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
网上祭祖的特点主要:第一、便捷性。现代人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加上生活节奏繁忙,不可能在每年的清明节、重阳节等祭祖日子亲临现场祭扫。网络祭祖可突破时空的阻隔,实现全天候、全球化的缅怀、祭扫。用户可随时随地对先人表示敬意和孝心。第二、永久性。尽管许多家庭都有家谱,但是人们只能从家谱中获得简单的信息。但网络祭祖可以把先人的文字资料及图像和声像资料永久保存下来,随时随地可让先人的音容笑貌重现眼前,让子孙万代了解祖辈的光荣与梦想。第三、安全性。环保、安全、节约:据报道,中国一些大城市每年清明节祭祖费都超过千万元,燃烧纸品引发的火灾所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网络祭扫这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拜祭方式,既满足人们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需要,又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第四、传承文明。流传几千年的祭奠习俗本来就是因时而异。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祭扫习俗的也需与时俱进。网络祭奠将是传承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只要祭扫的本义不变--诚心祭奠,祭扫的方式并不重要。第五、激励后代。在这个虚拟的纪念空间里永久记载着祖祖辈辈的光荣历史,让散居在全球的后人都可在这个平台上了解祖辈光辉业绩及其未竟之业,以此激励后代不断追求和努力奋进。
时空难阻隔,网上寄哀思。低碳环保的网络祭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这种以环保、文明的方式来追远怀人,让清明节洗却烟尘,更符合清雅深沉的节日精神!
第三篇:《怎样才算好老师》读后感
读了《怎样才算好老师》这篇文章后,我非常赞成文章的内容,里边说的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以及认真教书,充实自我这三个方面的标准的的确确是衡量一个老师是否好的标志。
文中说,“教书育人”是我们的职责,“为人师表”则对我们的师德、师风的要求。
教书育人,我们不但要教好书,作为我们语文老师,除了教好语文教科书,还要教会学生阅读,教会学生学会在课外识字以及阅读等方面的知识;此外,重要是怎样育好一个又一个祖国未来的花朵,我们除了在语文课上利用相关的课文渗透思想教育外,在自己自身方面的言传身教,更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此文中说“我们一定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努力做学生行为的标杆。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凡事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凡事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我们老师就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不管是课前的师生互相问好,还是有同学犯了错误,我们老师都要先做好自己的言行,然后再要求学生做好。例如:师生问好,不管是学生先问好,还是老师先问好,老师一定要响亮的说话,一定要严肃地正正经经地鞠躬。只有每一次老师到位的言行,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才会在要求学生做好的时候,学生心里不会出现不满的想法(“你都没做好,为什么要我做好”等的想法。)
而“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用“四心”(即爱心、耐心、细心、恒心)教书。”则是一语道破了现代的师生关系。老师高高在上这种观念已经陈旧落后了,不适于现代的师生关系。所以,我觉得文中这简单的八个字,其实包含了很多的含义;也指示了我们以后的教改在师生关系方面的努力目标。把学生当成朋友,蹲下来教育,换位思考等做法其实也就是说,我们老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学得快乐!
至于“认真教书,充实自我”则主要讲老师自身方面的,不过同时也可以感染学生,;连学生心中知识丰富的老师都去认真做事,都去不断的学习新知识,这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无止境,每个人都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而作为学生的他们,更应该努力地去学习。
读了这篇文章后,对比一下自己,觉得虽然自己都做得不差,既能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也能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和学生玩成一片。在“认真教书”方面也很做得挺好的,但是觉得自己在“充实自我”这方面,还有点欠缺,虽然有不断地学习,但是觉得还应该更多方面地学习,让自己各方面都有提高。
第四篇:什么样的课才算好课呢
什么样的课才算好课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觉得一堂好课应该具备下列五条:
第一条,教学目的明确而且准确。目的不明确,上课就没有主心骨,就会打乱仗,课就肯定上不好。所谓准确,就是根据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以及各个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从教材的实际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计划地、科学地安排每堂课的具体要求。脱离总的教学计划,脱离实际的教学目的,即使提得很明确也是要不得的。
第二条,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这是就教学内容而言的。平均使用力量,课上就不能突出重点。不管学生懂与不懂,会与不会,我行我素,决不是好课。
第三条,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严肃认真,生动活泼,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四条,课堂教学组织严密。不浪费时间,不浪费学生的精力,教师善于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不断地去获取新知识,感受到学习的欢乐。
第五条,教学效果好。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少知、少会到多知、多会,各有长进。不仅在知识上有所长进,而且在能力上也有所提高。基本上能做到当堂内容当堂消化,绝大多数同学都有所得。
课堂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听一堂好课往往是一次艺术的享受。艺术是完整的,课堂教学也是完整的。五条标准,从目的要求、内容到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到教学效果,他们是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不能孤立地抽出一条或两条来看一堂课的好坏。
我们要做学者型教师(研修日志三)发布者:张晨玲 发布时间: 2011-7-6 8:04:33
我们要做学者型教师
读了《教师如何成为有修养的研究者》之后,我深有感触。当今时代,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书匠型教师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脉搏,而功利化实用型教师也给教育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打造学者型教师业已成为时代的要求社会的呼唤。
首先,学者型教师应是“知识、智慧和教养的化身”:语言文雅,充满真理和热情;感情高雅,充满亲切和诚意;行为秀雅,自然而充满活力,民主、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往,以端庄大方、真诚亲切的教态,向学生传输自己的爱心、耐心和公正之心,成为“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黑格尔语)。他们从善如流,有见贤思齐的美德,不断地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美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风尚来充实自己。倡导教学相长,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从自己的教育对象上吸取精神养料和生命活力。他们慎独律己,注重涵养品性。能在别人见闻不及之处自觉按照社会道德标准、行为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时时处处保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经常自我解剖,自我教育,使自己永远保持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行。
其次,学者型教师应有高度的道德自律、高洁的精神垂范,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第三,学者型教师应具备宽厚的理论知识、扎实的教育实践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自觉地在科学研究的观点与方法支配下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有一定教育、教学成就和教育科研成果。
第四,学者型教师应对自己所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及自身的发展有深刻的、独到的认识。要有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和质量观、终身教育观。学者型教师必须有创新性的智慧,并善于运用创新性智慧,注重于创造潜能的开发,全力以赴地开展思考、探索和创新。能够自觉地投入教育改革和实验,善于对教育教学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系统的理性思考,并不断地获取教育研究成果。
第五,学者型教师应重视教育科研,并把教育科研成果的获取作为自己工作实践的一种奋斗目标和能力检验。在教育研究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提炼经验,升华认识,形成观点,并通过发表论文参加学术交流,以实现研究活动的成果化,通过推广应用使自己从成果中不断获得新的动力。
第六,学者型教师必须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更注重于教学设计,他们善于围绕教学目标,遵循美的规律,深入展开立体思维,对课堂教学的实施进行创造性的构想与策划,努力将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识结构和教师的导学结构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制定出具有艺术魅力的优化方案。他们也注重塑造讲台形象,善于从课堂情境出发,形象化、技巧化地运用言语和非言语手段来传授知识,表达思想;善于发挥思维机智,灵活、巧妙地处置教学中的意外情况;善于对服饰、精神、动作等扬长避短地进行整饰,使自己的整体形象透露出“恰到好处的协调中”。他们更致力追求清新、灵活的教学风格,登攀教学艺术的高境界。
最后,学者型教师还要在教学实践中,将自己的经验不断提炼总结,梳理成型,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养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教师还应加强自身学习,不断吸收新信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巧,从而让自己的教学风格始终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学者型教师本质上是凝聚现代学校教育功能,强化科研创造精神的高品位职业形象。学者化是教师素质优化的目标,是教师职业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出效益、创品牌的根本条件。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提高业务水平,向学者型教师靠拢,做学生喜爱的好老师,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现代化人才。
新课程背景下的好课标准(研修日志七)发布者:张晨玲 发布时间: 2011-10-27 7:55:38
新课程倡导关注学生发展。一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时尚,合作、自主、探究之风在课堂盛行,成了课堂上热闹的形式,而学生真正收获甚少。“互动”究竟是为了什么,是好看、好玩、热闹、开心……或许我们应该冷静思考:一堂好课并不需要一种形式主义的表演,而为的是“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怎么上好新课程背景下的一堂课呢?
首先,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认真领悟新课改倡导的精神实质,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和“花架子”。应该对“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的目的、内容、时机及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和把握。只有明确了目的,“合作、自主、探究”才会有的放矢。
其次,要善于抓住教学重点、难点内容,开展“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第三,在具体施教过程中,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注意引领和关注,要有目的、有指导、有反馈。教师要参与到小组的学习中去,既要做一名小组成员,和学生共同学习、探讨、交流,也要做一名引导者,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作必要的讲解,适时、适当点拨、引导,千万不要袖手旁观、撒手不管。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为进一步开展全班交流做好准备。
第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要真正实现充分的自由交往,特别是有效交往。通过学习和交流,要激活知识、引发体验、碰撞思想、分享收获、建构意义,以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师生间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补充,要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百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学相长”。
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应该是师生双边情感共融、思维共思、智慧共生、体验共享、共同创造的完整的生活过程。当然一堂好课的生成不是一时半会能做到的,它需要教师长期蕴育在自己身上的精神气质、专业素养和引领学生学会不依附他人的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技巧。
研修日志2
发布者:万晓宇 发布时间: 2011-10-25 20:22:27
通过这几个月的学习,我深深体会到高中数学是高中所学课程中的重要课程之一,高中数学课程力求将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课程的框架设计、内容确定以及课程实施有机结合起来。是对于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的基础。同时,它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我对这次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
1.重视数学思维方法
高中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学生只有认识了和体会到了数学思维才会对数学有感悟,有学习的乐趣和信心,所以我们在授课时一定要注意数学思维的渗透和贯穿。
2.应用数学的意识
现在的数学注重实际应用。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比如:在讲三角函数时,一定要和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的乐趣。
3.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基础上尽可能的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例如:讲授正弦曲线和余弦曲线是利用电脑可以恰到好处的展示图像过程,可以让学生加深印象,充分理解。
4.备好课,做好教学反思
要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备好课,有人说“七分备课,三分讲”,就是这个道理。在上完一节课后,教学反思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但可以总结出本节课的得失,而且对自己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更要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5.多交流,吸精华
要经常和同学课的老师交流,多听课,博采纵长,是自己的课精益求精,同时,也要多向学生了解授课情况,有时你会有想不到的收获。
如何搞好数列的教学
发布者:陈峰 发布时间: 2011-3-17 15:27:41
一、教学背景 1.教材
(1)数列是函数的延伸,是函数性质特殊情境下的再现,同时也是函数思想的再应用。“等比数列”是在复习了函数、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基础上所复习的又一种重要数列。
(2)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同样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高考出题的重点。客观题考察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求和公式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性质的灵活应用,对基本的运算要求比较高,主观题多是考察等比数列的知识交汇题或实际应用问题,解决问题时往往涉及到数学思想的应用,例如递推思想、函数与方程、归纳猜想、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
2.学情
通过第一轮复习,学生对函数、数列概念、等差数列有了系统的认识,这是复习“等比数列”的重要基础和能力起点。同时,学生刚复习完等差数列,有助于对“等比数列”的类比迁移和同化。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等比数列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公式、基本性质,并能灵活运用定义、公式、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质疑,体验数学发现和再创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素养;通过反思质疑,养成批判性的思维品质。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公式、基本性质。教学难点:灵活利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公式、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法和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应把学习看成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生应与一定的知识背景即情景相联系,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景中。
按照建构式教学法的思想,围绕重难点,不断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不断暴露思维障碍和认知缺陷,主动建构、优化知识网络。
1.坚持“知识和能力的辩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启发教学法、引探教学法等教学法的长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例题、变式训练,及时归纳、小结。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全员、全过程参与,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应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来完成;引导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断反思质疑,深化认识。
一、教学背景 1.教材
(1)数列是函数的延伸,是函数性质特殊情境下的再现,同时也是函数思想的再应用。“等比数列”是在复习了函数、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基础上所复习的又一种重要数列。
(2)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同样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高考出题的重点。客观题考察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求和公式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性质的灵活应用,对基本的运算要求比较高,主观题多是考察等比数列的知识交汇题或实际应用问题,解决问题时往往涉及到数学思想的应用,例如递推思想、函数与方程、归纳猜想、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
2.学情
通过第一轮复习,学生对函数、数列概念、等差数列有了系统的认识,这是复习“等比数列”的重要基础和能力起点。同时,学生刚复习完等差数列,有助于对“等比数列”的类比迁移和同化。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等比数列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公式、基本性质,并能灵活运用定义、公式、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质疑,体验数学发现和再创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素养;通过反思质疑,养成批判性的思维品质。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公式、基本性质。教学难点:灵活利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公式、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法和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应把学习看成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生应与一定的知识背景即情景相联系,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景中。
按照建构式教学法的思想,围绕重难点,不断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不断暴露思维障碍和认知缺陷,主动建构、优化知识网络。
1.坚持“知识和能力的辩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启发教学法、引探教学法等教学法的长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例题、变式训练,及时归纳、小结。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全员、全过程参与,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应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来完成;引导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断反思质疑,深化认识。
圆锥曲线的教学与反思
发布者: 陈峰 发布时间: 2011-3-17 15:36:59 本节课是平面解析几何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直线的基本知识,圆锥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简单的几何性质,这为本节复习课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复习的第一节课,着重是教会学生如何判断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体会运用方程思想、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优化学生的解题思维,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这为后面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这节复习课还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所以说是解析几何的核心内容之一。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发现共性、类比归纳、总结解题规律。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巩固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基本知识和性质;掌握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并会求参数的值或范围。
2、能力目标:树立通过坐标法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的观念,培养学生直观、严谨的思维品质;灵活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归纳等各种数学思想方法,优化解题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悟数学的统一美、和谐美,端正学生的科学态度,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这节课是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综合问题的基础。对解决综合问题,我觉得只有先定性分析画出图形并观察图形,以形助数,才能定量分析解决综合问题。如:解决圆锥曲线中常见的弦长问题、中点问题、对称问题等。
我设计了:(1)提出问题——引入课题(2)例题精析——感悟解题规律(3)课堂练习——巩固方法(4)小结归纳——提高认识,四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课前我预先让学生先动手解决两个学生熟知的问题:直线与圆、直线与椭圆有两个公共点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归纳解决的方法。对直线与圆既可以用几何法也可以用代数法,而直线与椭圆只能用代数法。通过问题的设置一方面巩固旧知,又总结归纳新知:直线与圆与椭圆公共点的个数等于方程组的解的个数。
(二)例题精析
接着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直线与抛物线、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的判断。对于例1,师生共同完成,特别关注两次分类讨论,一次设直线方程时对斜率存在与否进行讨论,另一次消去一个变量y后得到一个方程,是否为二次方程进行再次分类讨论,求出三条直线方程后,引导学生在图形中画出。引导学生从数和形两方面加以类比分析。再对题目进行变式,使学生感悟直线与抛物线的公共点个数问题常可通过图形进行定性分析,但易出错,可通过定量分析进行论证。对于例2,由学生板演,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共同归纳。
(三)课堂练习——巩固方法
(四)类比归纳——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收获,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
新课改特点
张新伟发布时间: 2010-5-5 21:27:05 数学本身具有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智力价值,确立了它在学校课程中总是占据重要地位。数学学习已成为中小学学生人人面对的一项重要活动。因此,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课程的内涵及彼此的关系,显得极为重要。人类的数学学习活动,从最初的结绳记数等自然经验的积累,演变成以班级授课形式为主的学校数学教育,已有数千年历史。然而,关于数学学习的基本理论的研究,诸如数学学习的实质是什么?数学学习有何特点?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哪些心理规律?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因素分析等等,并没有形成一种共识,亟待更深入地研究和探索。数学学习的实质,牵涉到两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一是数学学习的对象——数学的本质是什么?二是数学学习作为一类学习活动——学习的实质是什么?前一个问题,是数学哲学的元问题,有着许多不同观点。如“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①,“数学研究现实世界和人类经验各方面的各种形式模型的构造”②,“数学是研究广义的量(即模式结构形式)的学科”③等等。对数学本质的不同认识,形成了各种数学哲学流派,由于所持哲学立场各异,各派没有形成共识的迹象。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看到尽管数学强调严密,但只是一种相对真理,大部分内容仅仅满足了逻辑合理性,与现实真理性有很大距离。
学习的本质问题,则是各种学习理论分野的焦点,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是以桑代克、华生、斯金纳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或联想主义)学习理论和以格式塔、托尔曼、布鲁纳等为代表的认知学习理论。在行为派看来,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或者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而获得经验的过程,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在认知派看来,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认知结构的过程,即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内部加工过程。随着两大学派的争论和研究的深入,任何一派都无法涵盖对方,都无法解释一切学习。
因此,西方心理学界又出现了折中主义的学习理论,将学习分为包括简单的联结学习与复杂的认知学习的若干层级,调和两大学派,试图说明学习的全部涵义。如加涅最初将学习分为三类联结学习(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和五类认知学习(言语联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后来他又修改为一类联结学习(连锁学习)和五类认知学习(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抽象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高级规则学习)。折中主义学习理论吸收了两大学派的合理成分,但在学习本质的研究上,并没有实质性进展。
对数学本质的不同理解和学习实质的不同看法,给我们认识数学学习的实质增加了难度就中小学学生而言,他(她)们所面对的数学学习内容,主要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数学学习活动是受数学课程规范的、在学校情境中进行的,它不同于人类一般的数学学习。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中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按教育目标在数学课程规定的范围内,由获得数学知识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或倾向的变化过程。这里的行为或倾向,包括学生外在的行为以及内在的数学认知、情感、兴趣、态度、动机等等。
(二)数学学习的特点
数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是人类学习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活动。数学学习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用来处理多级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经验,进行形式符号语言的运算推理。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理论—实践—理论”④的模式,与数学家的思维模式相比,必须经历逆转的心理过程。中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按课程方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数学学科的学习,数学课程的特点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三)数学学习的类型 中小学学生究竟进行什么样式的数学学习?回答这一问题,对揭示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教师组织教学、数学课程建设等等都很有意义。分类标准不同,看法各异。如按数学学习的内容,将其分为:1.数学知识的学习;2.数学活动经验的学习;3.创造性数学活动经验的学习。⑤按学生认知活动水平的层次,数学学习包括:1.数学符号学习;2.数学概念学习;3.数学原理学习;4.数学运用学习;5.数学问题解决学习。⑥如果从学习的性质来看,中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包括:1.获得数学知识经验的学习;2.获得数学学习机制的学习,即元学习。前者为一般的学习,后者则是有关数学的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过程,是学生个体心理机能的获得过程。
上述认识表明,中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它受学生个体发展水平、学校教育、数学课程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数学课程不但影响着人们对数学学习实质、特点的理解,而且直接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方法以及学习的成果。
二、数学课程
我认为,数学课程是对学校数学教育内容、标准和进度的总体安排和设计。它是联结教师、学生的桥梁。教师按课程的规定,为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经验、个性发展提供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学生则根据课程规定的数学内容、标准、进度进行学习。因此,数学课程反映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切数学学习活动。
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教育的本来课题,不是教授者完成某种活动,而是要在学生的行为中引起某种重要的变化。⑦数学课程建设为教师达到这一目标提供基本方案和依据,因而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水平有着决定性意义。
制约数学课程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社会因素、数学因素、学生因素、教师因素、教育理论因素、课程的发展史因素。⑧如果从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来看,数学课程建设是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发展不是绝对自由的,而是在满足社会需要前提下实现的。学生的个性发展源于成熟与学习。成熟多受遗传的禀赋和潜能所支配,学习则是个体从环境中所获得的变化,主要受个人的教养和境遇所影响。学校数学教育给学生提供了数学学习的环境,数学课程在这种环境中起着“中介”和“方案”作用。因此,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质、特点及所经历的心理规律等等,成为影响数学课程建设因素中的最根本因素。数学课程改革,必须认真对待学生的数学学习问题。
三、从数学学习看数学课程改革
(一)数学课程改革的历史教训
20世纪的数学课程改革已接近尾声,各国都在总结历史,展望未来。本世纪的数学课程改革历史表明,不管社会存在什么样的需要,只有设计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特点、规律的课程体系,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学问中心数学课程和人本主义数学课程的失败就是佐证。
本世纪60年代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学问中心数学课程,是基于对学生数学学习这样的认识建立的,即数学家的认识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的逻辑是同质的,其间的差异只是程度的问题。数学家的研究逻辑与学生的数学学习逻辑被认为是:第一,数学家的认知方式与未成熟学生的数学认知方式所显示的不同,不是种类上而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异,两者都经历着探究——发现学习的过程;第二,智力活动在一切方面都是同一的。数学家的智力、兴趣与追求,对于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都可以认为是适当的。于是,学问中心数学课程编制的基本准则是:依据数学科学的基本结构编制内容,体现数学的结构化、形成化、统一性和现代化。上述思想忽视了儿童思维方式的质与成人有差异。皮亚杰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青少年心智成长是阶段性发展的,在其成熟过程中,经验起着质的变化。因此,学问中心数学课程注定是要失败的。70年代,它受到抨击,被认为使学生“非人性化”,妨碍了“完整人格”的实现。数学课程也随大流,走向人本主义化,以学生能力的全域发展为目的。
人本主义数学课程的目标是将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情绪、感情、态度、价值等)统一起来,数学课程采用知识课程与体验课程或情意课程与体验课程的多层结构。它以马斯洛的理论为其心理学基础,企图将抽象的数学演绎过程转变为经验的归纳的学习过程。然而,这种理想化课程并没有提高学校数学教育质量,过分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忽视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造成了学生学习能力低下。70年代中期,一些国家(如美国)又强调“回到基幢去。
数学课程必须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心理规律,实际上是数学课程的学生适切性问题,它与数学课程的社会适切性共同决定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如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人格得以完善,又能兼顾社会的需要,看来“大众数学”强调素质教育的思想是比较合理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各自的数学课程体系,将数学课程的社会适切性与学生适切性置于核心地位,尤其是后者,可以说达到空前的地步。
(二)从数学学习看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是对各个特定阶段(如初中、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目标的规定,它体现着数学教育的目标。这些规定,必须考虑学生达到该学段时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数学认知发展水平、数学思维的发展水平与特点,以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上方面可达到的水平。不同民族、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在思维发展顺序上同一,但达到各阶段的时间有差异。从数学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命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几方面发展的研究表明,⑨我国中学生在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已“初步定型”或成熟。数学课程标准的确定,必须考虑这些特点。
(三)从数学学习看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
数学课程内容的确定,是历次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从数学学习的角度看,数学课程的内容必须对大多数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难易适中,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与学生的可接受能力相适应。这些内容应该是以前数学学习的发展,是今后数学学习或就业的准备。学习这些内容,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经验,而且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机制(元学习)得到发展。数学课程的内容过于直观、易懂,有益于学生较快获得数学知识,但对数学经验积累较少,至于更有意义的学习机制的发展就微乎其微。中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感知数学的发展和全貌,增加广泛的背景知识,体现不同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思想方法。这些内容是极有价值的,学生可能会受益终身。
(四)从数学学习看数学课程的体系编排
数学课程的体系编排,应以学生不同阶段的数学认知方式、认知结构、学习过程的心理特征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保持数学科学所具有的严密和统一性,处理好“数学学问逻辑”向“学科数学逻辑”的转化,实现数学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心理结构的和谐统一。学生数学学习的类型是多样的,课程体系的编排,某一区段的组织不妨按认知水平,从低向高,依次以概念、原理、运用、问题解决学习为序列。学生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应注意课程的螺旋式发展。同时,数学课程编排中应注意学生自学能力、数学意识的培养,必须充分考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为其数学学习提供动力。
第五篇:读后感怎样才算好课
读后感——怎样才算好课
舞台表演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两者间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前者重在结果,后者重在过程;前者讲究的是美,后者讲究的是真;前者观看的是“台上一分钟”,后者观看的是“台下十年功”。一堂好课就像艺术珍品,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怎样的课才算好课?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我认为新课程下的一堂好课,不是对原有课堂教学评价的否定,而是发展与超越,它更多地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主,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的,最要紧的是看学生的学,而不是看老师讲课。
首先是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从这一点上讲,表现上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
其次是学生的交流状态。课堂上,教师是否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他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他讲错,没有关系;他提出问题,有人关注;他不认同教师,不会受批评;他对教材有异议,也没有人指责。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才有可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当他学习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当他取得成功时,会得到诚挚的祝福;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地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这样的课就是好课。
最后是学生的达成状态。一堂好课,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体验,这是任何时候评价一堂课必须守住的底线。检验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效果。在课堂上,主要考察学生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的跟进、共鸣、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
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是否能使“优等生”“吃得饱”,让“慢生”、“后进生”“吃得了”,真正学有所得,各得其所
当然,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特别是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评价始终是我们的一个探讨的话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相信我们能够创建出更科学的、更合理的评价体系,为我们教师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