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实验研究
《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实验研究》
课题阶段小结
上犹县城区小学课题组
根据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在基础教育领域要“重视课堂教学体系及模式的创新研究”的要求。2007年3月,我校接受了《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的研究》的实验子课题研究。我校领导非常重视此项科研,带领全体课题组成员积极探索研究与实践,取得了预期阶段性成果。现将这一阶段工作做如下小结:
一、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1、严格要求,抓好课题研究管理工作。
2007年3月,课题立项后,马上召开了课题开题大会。会上,校领导提出了“严谨、科学、务实”的科研指导思想,明确了课题申报后本阶段的研究方向。
2、分工合作,承担了课题研究不同任务
本阶段是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主要内容是:
①聘请有关领导、专家指导开展研究和实验,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及有关理论文章,用科学的方法对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进行指导。多次派遣参研人员外出学习吸取经验。
②结合课题研究与实验,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校内的“青蓝工程”教学大比武活动。组织参研人员参加县、市优质课竞赛,撰写实验论文,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③充分利用校本教材《美丽的家园》,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家乡风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展一系列活动。
④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二、主要实验成果
实验初始,课题组认真调查和分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现状。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感兴趣的学科老师在课堂中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而学生不兴趣的学科中认为老师教法单一的占很大比例。因此,老师在课堂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可明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一、营造氛围,诱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学中要合理创设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情境,把问题蕴藏在情境之中,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营造良好的“兴趣”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心理学研究,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由此看来,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也就是说,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智力的目标。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教学中注重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有利地调动了各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课堂气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设法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充分开阔自己的思路,发挥自己的能力。如课堂上,用端庄亲切的微笑面对学生,使学生产生一种轻松和谐的感觉,在传授知识,向学生提问时,以亲切商讨的口吻引导学生思考。努力做到教态富有亲切感,适时的点拨学生,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勇于大胆创新。
课堂上要有民主气氛,尊重学生,让学生有做学习主人的心理意识,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千万不能象严峻的法官,造成学生的紧张心理,使本来可以答对的题目因紧张害怕而答错,或者根本就不敢提出与教师思路不同的解法,永远是顺从教师,这样下去,实质就是遏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用较高的教学艺术调动激励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在愉悦轻松、平等民主的气氛中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3、创设“情境”氛围,激发求知兴趣。
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同样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能使他们很好地与老师配合。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如讲故事、游戏、放录音、放录像、设计多媒体软件等。
(1)借助游戏创设“情境”
小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弱,注意的范围很局限,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情境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高高兴兴地进入知识王国,领略到学习的乐趣。
(2)借助图象创设“情境”
小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卡片、实物或生动语言的描述感兴趣,思维易被激活。这种情境在学生头脑留下的不仅有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内心感受。这一切将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3)借助求知欲创设“情境”
学生的各种能力总是在问题解决中发展起来的,问题解决是创新的土壤。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的迫切需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让学生感到十分羡慕教师,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求知欲望,试探他们想不想掌握这个本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发展学生学习能力。
二、创设教学实践机会,丰富学生的认知和体验。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要让学生去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探索外物,获得丰富的数理经验,通过反复的抽象,逐步形成发展自己的认知”,只有在探究活动中思维才能开始和发展,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运用。而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完全通过教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达成的,而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探究的体验。陶行知先生认为“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师是在“做”上教,学生是为“做”而学,强调“做”是“教与学”的中心。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索研究过程中要突出实践,以“做”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并在参与探索的全过程中发展思维,体验乐趣,培养能力。
(1)在“体验”中让学生获得真知识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而自己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
(2)在“操作、实践”中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需要,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感受学习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习动机。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亲知亲闻,亲自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建立正确的清晰的概念表象,培养探求知识的能力。
在素质教育中为了更好的培养发展学生的能力,我认为教师还应该充分开展生动、有趣、直观的教学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体验,同时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勤学、乐学、善学、会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课题在深入研究阶段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是要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实践,如何将自己实施的教育模式及研究成果有计划、有步骤、有成效地进行推广,从而建立合理的推广到不同学科、不同课型。
2、学校要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的管理力度,把它作当作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来抓好该项工作,并且持之恒地贯彻下去。
3、要进一步注意数据和资料的积累整理工作,使课题研究步入正常有序的轨道。
第二篇:改进数学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科目:数学
题目:改进数学课堂教学作者:秦奕秀
单位:灵川县大境初级中学
邮编:
电话:
时间: 培养学生学习
兴趣
541206 6337100 2011年05月
改进数学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广西桂林市灵川县大境初中(541206)秦奕秀
【摘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才能对相关事物引起注意,并产生兴趣。因此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本文将从明确学习目的、改进教学方法,变换教学手段,培养师生情感等方面来论述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生 数学 学习兴趣 培养
兴趣是指一个人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人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使他不知不觉地心向神往,表现出注意的倾向,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前导,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当我们仔细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时,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凡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往往也是他们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科。这是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导致学习成功的重要原因。正可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乐之者”是学习中的最佳境界,只要学生达到了乐学的境界,就能以学为乐,勤奋好学,苦中求乐。而假如没有学习兴趣的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显得枯燥无味,也就不可能长久的持续下去。数学在许多人心目中,往往是一个枯燥乏味,充满着各种怪异符号的学科,加
之数学学科抽象性高,连贯性强,使得许多学生学而生畏,畏而生厌,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动力,造成学生学习数学成绩的下滑。因此可以说:学生对数学学科兴趣的强弱决定了学生数学质量的高低。兴趣对传授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增效减负,学习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呢?
一、明确学习数学目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心理学研究表明,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应该使学生了解所学学科的实用价值,各种知识技能对他们有什么直接或间接的用途。当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是他们达到某种重要的目的手段时,他们就会产生求知欲和认识的兴趣。事实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办法。
(1)在数学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科学、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实例,通过这些事例使学生领悟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使学生明确数学在社会和现代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可以克服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数学仅仅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需要的片面认识,加深了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的理解,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应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数学对于提高
思维素质,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想象力都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理解数学概念,进行推理论证,解答应用问题,都要广泛应用逻辑的统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的理由律等基本规律,并利用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类比等重要思维方法,它能养成人们从事确定的、不矛盾的、有序的、有依据的思维习惯。所以说“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使人变聪明的特效药”。从而给学生树立“学数学能使人更聪明”的观念,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首先的教学之法,关键的开巧之术,在于教师“寓教于乐”,根据学生特点和容易乐于接受这一要求,使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并运用生动形象,具体鲜明,妙趣横生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学生在领会知识的同时,把学生学习数学的艺术美、科学美的感受得到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关键和重要手段。
1、史料法
数学史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摇篮,它孕育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了这两者我们的课堂就不再会枯燥乏味了,通过平时教学和与学生的交谈中,我们发现现在的中学生仍有喜欢听故事的习惯,尤其是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讲一些与当天学习数学有关的数学趣事,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让学生产生学习这些榜样的动力,古今中外的数学家故事以及数学趣闻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恰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从古埃及的土地丈量到几何学的形成;从勾股定理到《九章算术》,从终生勤奋好学的欧拉到才华横溢的高斯;从黄金分割到优先法的应用,一个个历史境头会让学生深深沉浸在古人奋斗的情景中,它必激励学生追求真理、努力上进,同时,学生也会从数学家的成功与失败中得到不少启迪,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极大热情。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多读点数学史。
2、故事法
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为了使学生富有成效,学生应该对所学知识倍感兴趣,并在学习中寻求欢乐”。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对学生灌输数学知识,而应积极创设数学情景,启迪学生数学思维。学生都喜爱听故事、猜谜语、作遐想。教师应适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以引起学生心理矛盾冲突。使他们意识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这些矛盾的冲突,从而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数学知识点多,与一些知识相关的故事也不少,尤其是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如:讲无理数时引用帕斯金因发现无理数而被扔进大海的故事,讲授“反证法”时引用“道旁李苦”的推理故事,讲授对数应用时引用印度赏给国际象棋发明家锡塔麦粒的故事,充分利用故事具有非凡的吸
引力来增强课堂情趣,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大法宝。当然如果没有现成的故事可引,教师如能恰当编一个故事出来,会使教师受欢迎度提升不少。
3、创设问题情景法
创设问题情景是指在新奇未知事物刺激下,学生认知中突然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问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作为自己学习活动目的的一种情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人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因此,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驰有效的理念气氛。
创设问题情景是一种心理机制,它对大脑皮层具有很强烈的持续的刺激作用,使人一时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尤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加深。例如:讲授“直角三角形”这一章知识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你能否不过河就测出河宽?不上山测出山高?不接近敌人阵地而测出敌我之间的距离?从而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新问题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而尽管这节课在后面的内容都是一些繁杂的运算,但学生在学习中热情高涨,兴趣盎然,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4、教具法
恰当运用教具,除了能向学生直观形象地传授知识外,在培养学生
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奇妙的效果,如有一个严冬的早晨,某老师摇着一把纸扇走进教室,同学们不解地望着他,当大家明白老师这节课要讲扇形的有关计算时,都露出了欣喜的微笑。又如某老师提一副麻将牌到教室,同学们猜想,老师不会是在教我们玩麻将吧!那又干什么呢?只见老师把牌一块块地等距地摆在课堂上,后来才知道老师正在用多米诺骨牌原理讲数学归纳法。
5、惊异欣喜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矛盾是动机的根源”,课堂上教师创设认知不协调的情景,以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消除剧烈矛盾,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这样兴趣的创设,我们称为惊异欣喜法。如在讲“分类讨论”的必要性时,可举例:一个正方体去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很多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三个”,也有的同学想了想回答“五个”,也有的同学回答“四个”。然后教师否定每一个同学的答案,同学们都感到惊讶。通过教具分析发现,每个同学都只答对了三分之一,于是由惊讶转为惊喜,理解了分类讨论的必要性。再如讲到为什么要用逻辑推理时,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互相垂直的符号“┻”的两条等长线段,让学生观察判断哪条线段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竖着的那条较长”。我用尺子一量发现一样长,同学们感到奇怪,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通过此例使学生明确数学问题光凭眼看是靠不住的,它需要严密的推理论证,这样的数学课趣味浓、余味长,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竞争法
实践表明,大多数人在竞争氛围下的积极参与性远远高出平时,因而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一题多变”的设计问题比赛,“一题多解”的解答问题的比赛。读背法则,定义的接力比赛,默写公式比赛等等比赛方式,会使本来枯燥单调的数学内容在学生间相互竞争所产生的热烈,高昂的情绪氛围中得到落实,这种方法对激励学生成绩中等以上的同学尤其有效,因为它使学习活动更富有刺激性、挑战性和参与性,从而引发竞争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7、体验成功法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青少年好好学的欲望,缺少这种力量,教学上任何巧妙的情绪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情感教学心理研究表明,学习成功是导致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而且事实上,往往是学习的某些成功或某次成功导致学生最初的学习兴趣的萌发,并在兴趣的推动下,取得更进一步的学习成功,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形成了“成功——兴趣——更大的成功——更浓的兴趣”的良性循环。反之学习上的不断失败,会抑制学生最初的兴趣,并进一步影响学习成功,导致学习兴趣的更缺乏,从而形成“失败——缺乏兴趣——更大失败——更缺乏兴趣”的恶性循环。在教学实践中应贯彻“因人而异,循
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上,不应以完美无缺的解答作为评价学习成功的唯一的标准,而应对学生思路解答中的某一步乃至某一个数据、一个符号的正确性都加以肯定的分析评价法。充分肯定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进步和成绩,化批评、指责为鼓励、表扬,让学生不断取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尤其对差生更要“错中找对”“单项表扬”,为他们创造一些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能重新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三、变换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除了在改进教学方法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根据各类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情况,利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1、开展多媒体计算机的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与现象,它的生动性、趣味性和鲜明的色彩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这些教学手段以多样化的信息作用用于学生的多种感观,使比较的抽象材料学起来也不感到枯燥,学生则以一种积极的主动方式自觉地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通过幻灯投影的演示、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电教化教学形式,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生动的函数变换、曲线的坐标变化、平面几何图形的重叠、旋转;立体几何图形截面的形成、空间图形等等。这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形象
观的视觉会给学习数学留下鲜明和深刻的印象。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生学习到一定程度数学知识以后,就会不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扩大自己的视野、拓宽知识、发展特长、增长才干。因为教师应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创造一个自由、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而且,课外活动比课堂教学更开放,有利于因材施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课外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之余可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举办趣味数学小讲座、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专题讲座、数学学习交流会、出版数学墙报、开展数学实习作业等来调动各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培养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3、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学习上练习不搞一刀切,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基础高低、兴趣差异,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以适应不同需要,使各类学生能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基础差的学生讲课时要注意浅显易懂,对基础好的学生则可寓理深刻一些,布置的练习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次,对基础差的学生多练一些基础题;对基础好的学生可布置一些灵活题目和难度较大的思考题,使每人学有所获,有所进步,同时认真做好辅导工作,通过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越过学习上的障碍,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要随时注意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深浅,教学节奏的快慢,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语言的轻重
缓慢,都应由课堂上学生对数学教学信息反馈来确定,以保持教学课堂上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重视师生情感受的培养,内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在某一学科上学业落后,考试不及格,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那冷漠的态度。如何改变学生这种对学习数学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态度呢?心理学理论认为:情感具布两极性,其一是积极的增力作用和消极的沉力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其积极的教学功能,尽量避免消极作用。例如: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展示自己的想法时,有自信的同学便主动举手回答,于是会引起其他同学的羡慕和嫉妒而产生不同的心态,教师可适当引导,促成其他同学培养自己的信心。
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过:“我们认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例如:作为数学教学的组成部分的例题教学中,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给出板书展示,教师再用时激励。如自己思考能提高自己解答问题的能力,展示自己板书,能锻炼自身的信心等,在经过多次实际操作后,很多学生都能积极主动提问及给出自己思考的入手点和正确的板书展示。如果能个别辅导,融情于教学中,学生的感触就会更加深刻了。对数学的喜爱之情就更具有持久性、深入性和主动性。有时甚至达到入迷的程度,这就表明了情感教育的激励功能对数学教育有不可忽视的功效,师生情感的良好培养,内化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意志。
总之,除了以上几种常用的方法外,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与激发,还有赖于数学教师的精心培养和细心呵护,只要我们每堂数学课都能精心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挖掘出一些数学趣味因素,从而使数学课堂高潮迭起,妙趣横生,我们能从根本上改善数学学科的繁难,枯燥乏味的负面特点,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其乐融融,从而达到“有趣的数学”,“快乐的学”的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 关鸿羽编
2、《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万福 于建福编
3、《普九义务教材通用教案设计精编》
张金方
李浩原主编
4、《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崔相录主编
第三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6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实验小学朱悦
摘要: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动机,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当人们对某个问题有了兴趣,那问题就会象磁石一样吸引他,随时随地、自觉不自觉的引起他的注意和思考,甚至会使他忘记生理和心理的巨大痛苦,以百倍的勤奋、百折不挠的毅力去研究它,以达到清楚的理解。我认为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实际上就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了兴趣自然也会新鲜感不断。那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三、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巩固学习兴趣 关键词:兴趣、课堂效率、激发、培养、巩固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动力,是加快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当人们对某个问题有了兴趣,那问题就会象磁石一样吸引他,随时随地、自觉不自觉的引起他的注意和思考,以百倍的勤奋、百折不挠的毅力去研究它,以达到清楚的理解。新学期刚开始的第一节课学生都很认真地听课,但到后来却慢慢地走神,上课时总喜欢做点小动作。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课堂已经没有什么新鲜感和兴趣了,所以我认为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实际上就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有了兴趣自然也会新鲜感不断。那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与体会:
一、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现代化教学手段容量大,信息反馈快,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因此,教师应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和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如挂图、实物、实验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实物投影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开发学生的智力。
上课伊始,教师运用多媒体把教材中的静画变为色彩鲜丽的动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迅速的激发起来,使之转化为学习的激情。教师再运用配音把教材中枯燥抽象的叙述文字变为生动的语言表达,从而赋予了教学内容以感情色彩,课堂的氛围开始变得声像并茂、丰富多彩,学生的参与感增强了,注意力集中了,学生看到的不再是一块黑板,一个“演员”了。
教师如果都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始终使学生进入到一种渴求新知识的良好心理状态之中,可以说教师在上课伊始,已取得了一半的成功。我们试想,电视中的少儿节目,为何长期受少年儿童的欢迎而不衰呢?单纯从形式上说,它首先借助了电视的绚丽的图像和生动的语言,以及直观有趣的动画这种手段。教师就应借鉴这种手段,刻意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掌握新知识。例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一开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我在教学的开始制作了一组礼物的图片。上课开始时,我出示课件,来让学生猜礼物,学生很感兴趣,接着我让学生说出看到了哪些礼物,并说出这些礼物出现的规律,月饼、蛋糕和书是怎样出现的。从而很自然的引出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循环小数。这样的引入教学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再如,教学“基数序数”的意义时,学生往往不理解序数的意
义,搞不清基数序数的区别,为此,我利用多媒体,把课本上的插图设计成了课件即学生喜欢听得动画故事来教学。上课时屏幕上出现了生动的画面: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老爷爷经常到河边钓鱼,有一次他钓了很多很多的鱼,他把鱼穿在了一起拿着回家,路上碰见了一只小花猫,小花猫看见老爷爷拿着这么多的鱼,馋的直流口水,便对老爷爷说:“老爷爷给我一条鱼吃吧?”老爷爷听后知道小花猫平时不爱学习,便想趁这个机会考考它,于是说,我的鱼都穿在了一起,你如果找出从左往右数的第7条鱼,并在它的上面画个圆圈,我就把这条鱼给你;你如果再把从左边起的7条鱼用线圈起来,我就把这7条鱼全给你。小花猫听了,想啊想啊,可怎么也想不出,聪明的小朋友,你能帮他找出来吗?学生一边听故事一边看活泼生动的画面,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个个争先恐后,跃跃欲试,真正明白了7的基数和序数的区别,这个过程通过电脑的动画声像效果,创设了愉悦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再如:在教学第四册“图形与位置”一课时,我先出示一棵拟人化的大树,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给学生讲故事:“在大森林里住着一位树爷爷,与森林里的小动物相处得很好,每天小动物们都来帮树爷爷干活,陪他聊天,树爷爷也经常给小动物们讲故事。瞧,今天来了哪些小动物?”师边说边拿出做好的小鸟、小松鼠、小兔的硬纸片,让学生帮助它们找到各自的座位,学生抢着回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随之启发学生说出小兔为什么在树下,并提出:“谁能根据三只小动物在树的不同位置,提出数学问题?”进一步把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使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新知。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是多样的,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教“三角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亲自动手,剪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再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底×高÷2”的公式。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经历了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既符合儿童好奇、好动的特征,又克服了教师满堂灌的毛病,让学生从直观、形象入手,以动手促进动脑,在有趣、愉快的游戏中学习,使学生始终沉浸在欢乐活跃的气氛之中。
三、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巩固学习兴趣
人的某种爱好和追求,往往由于最初偶然成功的喜悦所鼓舞而开始的。学生学习数学也是如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经常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去发现规律探究新知,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巩固其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如:执教《5的倍数特征》一节时,我先问: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然后指出5的倍数也有自己的特征,你能想办法找到这一特征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这一问,使学生立即激起了探究这一特征的欲望,当他们发现这一特征后,他们深信自己也能发现规律掌握知识,又都露出满意的笑容。这种成功的喜悦心情,巩固了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大大的提高了。再如:在教学“买文具”时,教师布置学生课下调查文具价格,课上摆出小柜台,学生自己开商店买东西,自主探索“一元钱可以买哪几样东西?你买了几件?找回多少钱?”交流、汇报后师提出“你想买什么文具就在桌上用模拟人民币摆好。”到实物展台展示时,学生争先恐后上台,特别是想买6元5角的铅笔盒与9元8角的水彩笔的学生,展示了自己的摆法,下课的铃声响了,许多小手还高高举着,急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摆法。就在这看、拿、想、说、换、摆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同时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感受了成功的喜悦,巩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途径。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朱悦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实验小学
第四篇: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论文
兴趣可激起学生的情绪,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和掌握知识,陶冶情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呢?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通过生动幽默、富有情感的语言来创设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师生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使师生情感产生共鸣;“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促使他们主动发展。
二、巧设导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语是教学一篇课文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新课的开始阶段,从一定的目的出发,用很短的时间,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心理情绪的重要教学环节。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往往得力于一个生动的导语,这是因为学生对每一篇新课文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都怀着新的兴趣和期待。因此精心设计好一个导语,因势利导,那么上课开始就能扣住学生的探究心理,激发其兴趣,活跃其思维,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是人们对事物进行形象感受最为直接的方式和方法。语文课堂教学中,可运用具体的事例(实例来自我们的生活,最好是接近学生的生活),去激发学生的乐学情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这样能促进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
1、迁移情境。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原来的认知结构,以此为基点,营造一个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通过特例示范、教师点拨、学生互激、教师讲析以掌握新的知识的氛围,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教会学生迁移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思维火花总是围绕着问题进行操作的,而人的思维发展水平取决于思维操作水平。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熟悉的生活实例或直观形象的实验演示引出疑问,制造悬念,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如果把知识创设成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则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诱导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维。
3、质疑情境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要营造质疑情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质疑。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甚至可以是针锋相对的观点。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我们就给予肯定。这样做,其实就是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的精神。
4、合作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使学生之间产生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这种情境具体体现在讨论式的学习和研究性的学习中。教师要善于设置具有思辨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全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巧设提问,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提问是教师有目的地设疑,以引起学生积极的定向思考的一种方式,它是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有效控制手段。语文知识的传授离不开创造性的提问,适合学生思维心理特点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引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有效地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当学生求知的渴望被激发后,才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得心应手,教学效果就会明显起来。提问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如口头提问、书面提问、集体讨论、学生自己设问等形式和方法。还可以选择一些较为简单的故事让学生读后给老师提问,然后再让学生谈自己的感想,让学生感觉到课堂不只是教师的,也不是个别成绩优异者的,课堂是我们大家的课堂,我们在课堂中应发挥出自己应有的能量,变“苦学”为“乐学”。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强烈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第五篇: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实验与研究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实验与研究》课题
第二阶段实施方案
(2014.6—2015.12)
一、课题名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实验与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以学校“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大课题总的指导思想为基础,立足学校实际,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扎实推进实验进程,初步探索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研究学生学习习惯,使学生会学、乐学、善学,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探索最佳育人途径。
三、主要实验目标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实验研究能力;
2、结合学生实际和学科特点,调查研究对象现在学习的习惯; 3、初步探索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4、初步构建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体系。
四、研究内容:培养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方法、持久性兴趣保持策 略、学习方式、抵抗干扰能力培养。
五、具体实验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进一步提升理论水平
理论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实验的优劣与成败。本,加强理论学习和培训,切实转变观念,明确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内容,初步完成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需要有正确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将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调查问卷法:本实验中需要研究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哪些内容,在训练过程中需要了解学生个体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以及人格发展水平,这些都可以借助问卷调查法,收集到比较客观的信息,进行信息资料处理,并对实验研究进行量的分析处理。
2、访谈法:访谈法是非常有益的研究方法,不仅是对研究对象、对教师以及父母都可以运用个别访谈的方法,活得相关的实验资料和反馈信息。同时,本课题拟访谈专家和他们探讨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3、个案研究法:建立好、中、差典型实验对象的实验全程档案,作为评估和改进实验依据。
4、文献研究法:本课题将对古今中外已有相关理论作基础,结合学生实际作综合性研究
(三)深入调查研究,客观掌握实验班级学生学习习惯现状。
(四)多措并举,初步探索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因此必须通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是主渠道,利用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培养。
(1)将实验目标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对实验班级的教学不仅要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教学任务,还要完成实验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各种有效的教育方法一一落实。
(2)课堂中正确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应切实转变观念,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引导学生,将实验目标转化成课堂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始终要以欣赏、激励的目光对待学生,让孩子感到自豪,内心充满幸福感。比如用赞许、表扬、奖赏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
(4)行为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对孩子进行习惯训练。在对学生学习习惯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应突出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转化,即认识向行为的转化和从行为向习惯的转化。其基本过程为:
对已经形成不良习惯的孩子,要抓住三个转化,即不良习惯及错误的认识向正确认识的转化;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的转化;正确行为向良好习惯的转化。
对已形成不良习惯的孩子,工作要更耐心。他们由不良习惯转到正确行为,既需要提高认识,又需要行为矫正,特别是需要孩子的意志努力和家长的严格训练。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我校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发了校本课程,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学校将以上活动课内容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结合起来,不断拓宽培养渠道,探索实验方法,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⑴ 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为学生搭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舞台。教研室、大队部将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举办艺术节,举行朗诵、演讲、书法、作文、歌咏比赛,开展赛诗会、手抄报展、故事会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相互学习,形成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好习惯。
⑵ 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学校组织学生到社区、敬老院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实践经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促进良好学习习惯形成。
3、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学习习惯培养的重点及方法也不同。在具体操作中,还应在统一要求、全面规划的前提下,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从而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孩子循序渐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建立学生档案。每个学期伊始,在对学生观察了解的基础上,通过自评、他评、家长评等方式,对学生学习习惯内容中的条目做出判断,记录在学生档案中,把不良学习习惯特别严重的学生作为个别辅导对象。
(2)进行个别辅导。根据学生档案中所反映的情况,教师有计划、分步骤地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辅导中要帮助学生查找出形成不良习惯的原因,引导学生掌握克服不良学习习惯的方法,再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科学的评价标准,建立学生学习习惯评价标准不仅能激励学生坚持良好学习习惯,预防和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不断强化自身积极的方面,更能使学生抑制自身消极的习惯,懂得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是非观、善恶观。
初步构建学生学习习惯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突出以下特点:
1、评价标准明确而具体,便于对照评价。对应小学生学习习惯目标,确立评价标准,力求标准条理清楚。学校拟设计多种表格,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学习习惯的各项内容。
2、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便于评价主体运用。通过探索,逐渐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书面评价和口头评价结合、学校评价与家庭评价相结合的灵活多样评价方法,使评价科学规范。
3、评价主体要多元,便于评价结果的公平。采用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等多元评价,全面公平评价学生学习习惯表现,力争评价结果公平合理。
(六)重视过程研究,做好实验记录
在研究过程中,一定会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做好总结,完善实验记录,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七)实验班级及教师:四年四班
尚振权
六、实验期间主要参考文献:
《成功父母必读》孙云晓主编,华艺出版社
《孙云晓少年儿童教育报告》孙云晓著,接力出版社 《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理论专著)孙云晓 邹泓主编,北京出版社。2006.5 《好习惯是怎样培养出来的》(活动设计案例精选)孙云晓 孙宏艳主编
北京出版社。2006.5
《稳步提高学习成绩》林格主编,同心出版社。2003.10
《中学生好习惯培养策略》孙云晓 孙宏艳主编,北京出版社 2006.12
《21世界教师和父母必读》周南照、孙云晓,新华出版社
梁山县徐集后张小学课题组